城市设计的定性标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的定性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设计的定性标准

篇1

关键词:兴宁宁江河大桥堤围堤防工程 堤身渗流稳定分析 堤坡抗滑稳定计算

中图分类号:TV871.1文献标识码:A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5°30′至116°,北纬23°50′至24°37′。1994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总面积2104.3km2,耕地面积41.83万亩。根据兴宁市统计年鉴,全市总人口11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78万人;全市工农业总产值73.74亿元(当年价),农业总产值22.05亿元(当年价)。广梅汕铁路、河梅高速公路、205国道和S225省道交汇于兴城,纵横贯穿全市大部分镇。

我市境内河流以宁江为骨干,宁江是韩江上游——梅河的一级支流,位于梅州市西南部,发源于兴宁市与江西交界的荷峰畲。宁江流域面积1423平方公里,占兴宁市境内面积2104.8平方公里的67.6%,河流长度107公里,其中合水水库坝后以下主河道长43.32公里。宁江河及其两岸堤围是宁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市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担负着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任务,直接捍卫着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兴宁军事机场、广梅汕铁路、205国道等重要基地和设施,对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取宁江河中游左岸-----大桥堤围工程(宁江流域内重要的万亩堤围之一,是我市的三高农业基地)为例,根据大桥堤围的工程的设计标准,拟定设计方案并对堤身渗流及渗透稳定和堤坡抗滑稳定计算,确保工程主要建筑物的安全。计算详解如下: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水利部«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综合拟定大桥堤围堤防工程级别为四级,主要建筑物为4级, 设计洪水标准采用重现期20年; 临时建筑的为5级,施工洪水标准为施工期5年一遇。

大桥堤围防洪工程,围内宁江河中游左岸主堤和笃陂河右岸支堤设计方案均采用均质土堤,迎水面护坡的结构形式,护坡迎水面上部采用植草护坡,下部采用砼预制块(厚8厘米)护坡,设置反滤排水孔,孔距2.5米,下设碎石,粗砂垫层,厚各0.05米。并按15米间距设置变形缝,护坡脚基础采用C20砼,宽0.6米,高1.0米,基础深度视河底现状高程并考虑冲刷而确定,转弯受冲段适当加深,防止受水流冲刷而使护坡失稳。

选择代表性断面:主堤宁江桩号24+450断面,笃陂河支堤1+500断面(以下简称断面)进行渗流及渗透稳定和堤坡抗滑稳定计算。

㈠渗流及渗流稳定计算

1、浸润线的计算

浸润计算按稳定渗流的不利情况:临水侧为设计洪水位,背水侧为低水位进行计算,采用《水利水电工程微机通用程序集》中的“K—2”电算程序,借助微机完成。有关数据见表5—1,计算成果见表5—2,5—3。

2、土堤背水坡渗流比降计算

从上述计算成果可知,设计洪水位浸润线的位置,在背水侧堤坡逸出,逸出点的位置见表5-3,选宁江桩号断面和笃陂河桩号断面断面进行渗流比降计算。

1)、宁江断面:

计算简图

图中:ho = 0.919m,H2 = 0.2m,απ= 0.4634弧度L1 = 2.055m,L2 = 0.447m,m2 = 2.0

⑴、沿渗出段AB:(《堤防工程设计规范》P80E.5.3—1式)

J=1/(1+m22)0.5(h0/y)0.25=0.4472(0.919/y)0.25渗出段AB的渗流比降见表5-4。

⑵沿浸没坡BC:(《堤防工程设计规范》P81E.5.3-3)

J=α1(h0-H2)/{2yαα1[(L1α1-L2α1)(L2α1-yα1)]0.5}

α1=1/(1+α),α=0.1476,α1=0.8714;

J=0.6265/{2y0.1286[1.3774×(0.4958-y0.8714)]0.5}

渗没坡BC的渗流比降见表5-5。

⑶沿浸没地基面CD:

J=α1(h0-H2)/{2Xαα1[(L1α1-L2α1)(L2α1+Xα1)]0.5}

J=0.6265/{2X0.1286×[1.3774×(0.4958+X0.8714)]0.5}

渗没地基面CD的渗流比降见表5-6。

2)、笃陂河支堤断面:

计算简图

图中:ho = 0.922m,H2 = 0.2m,απ= 0.4634弧度L1 = 2.062m,L2 = 0.447m,m2 =2.0

⑴沿渗出段AB各点的渗流比降:J=1/(1+m22)0.5(h0/y)0.25=0.4472(0.922/y)0.25

渗出段AB的渗流比降见表5-7。

⑵沿浸没坡BC各点的渗流比降:

J=α1(h0-H2)/{2yαα1[(L1α1-L2α1)(L2α1-yα1)]0.5};α1=1/(1+α),α=0.1476,α1=0.8714;J=0.6292/{2y0.1286×[1.3830×(0.4958-y0.8714)]0.5}

渗没坡BC的渗流比降见表5-8。

⑶沿浸没地基面CD各点的渗流比降:

J=α1(h0-H2)/{2Xαα1[(L1α1-L2α1)(L2α1+Xα1)]0.5}

J=0.6292/{2X0.1286×[1.3830×(0.4958+X0.8714)]0.5}

渗没地基面CD的渗流比降见表5-9。

3、渗透稳定分析

流土的临界坡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其中:γw——单位土体的浮容重,γw=0.95克/立方厘米w——水的比重,w=1,则Ikp= 0.95/0.1 = 0.95

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P47)的规定,粘土不发生流土的允许坡降,取其临界坡降的1/2,则允许坡降

[J] = (1/2)Ikp = (1/2)×0.95 = 0.475 从土堤背水坡渗流比降计算结果可知,所选的两个代表性断面具有相同的特性:

沿渗出段AB:中下段至B点的渗流比降J大于[J],发生渗透破坏,粘性土的渗透变形形式为流土;沿浸没坡BC:渗流比降J均大于[J],发生渗透破坏,粘性土的渗透变形形式为流土;沿浸没地基面CD:各计算点的渗流比降J均小于[J],故堤基不会发生渗透破坏。

4、渗流量

土堤渗透系数K = 3.5×10-4cm/s<[K] = 10-3cm/s,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P27第8.1.2条第2项规定,可不计渗流量。

5、防止渗透破坏的工作措施

根据渗透稳定分析结果,并考虑安全和施工方便,在逸出点A至坡脚C处整段均设置贴坡排水,以防渗透破坏。

㈡ 土堤坡抗滑稳定分析

堤坡抗滑稳定计算,分别计算设计水位背水侧堤坡稳定及设计水位骤降1米临水侧堤坡稳定,采用省厅颁发的“TB—6”电算程序,借助微机完成。计算成果见表5-10。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P3表2.2.3的规定,4级堤防工程正常运用条件时, 允许抗滑稳定安全系数[K]=1.15,从上表可见, Kmin均大于[K],因此土堤能够满足抗滑稳定要求。

通过实例分析渗流及渗透稳定和堤坡抗滑稳定计算在堤防设计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视角;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

城市照明不仅仅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此,有关人员要十分的关注城市照明规划设计,不要将其孤立起来,而使应该将其纳入到城市空间环境整体中,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看待这个问题。城市发展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城市设计中城市照明设计则是其中一个方面,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对整个城市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

1 基于城市照明形象建构的城市设计解读

何为城市照明形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无论各种解读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异,但是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认知,即良好的照明形象是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甚至会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照明形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更是社会意义上的价值,甚至可以追溯到城市发展根源性的问题方面。另外,城市照明形象从广义上讲,其应该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其甚至影响着社会之间的各个因子的交往,所以对城市照明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异常重要。城市的照明规划则与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空间有着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照明形象既要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也反映出城市的品位,这对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视角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其主要对象只有两种,一种是城市物质形体,另一种是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的前提是尊重人的需求,以便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内容,其需要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品位等,照明设计最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遵循上述原则。将城市照明规划纳入到城市设计的领域,可以充分的引导城市照明形象,这对提高城市的照明规划设计地位也有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重点研究的是具象空间,核心内容是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绿化等,城市照明设计只有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的规划出和谐照明的空间环境,使人感温暖。另外,城市设计能够反映出城市居民对环境所具有的态度,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形象,直观的感知周围的环境,城市照明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评价水平。

同时,城市设计所关注的点有很多,实体物素材只是其中之一,重点应该是城市空间与各个实体物要素之间是否能够和谐,而这涉及到了文化、自然以及社会等各个因素,所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照明规划,可以更加的深化城市内涵,该城市给大家的印象将更加的深刻,如果城市照明规划中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现代都市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因此,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照明设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照明的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这样城市照明建设进步的空间会非常大,其整体目标以及所具备的价值取向都会与城市呈现的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再加之,自然环境本身的差异,这使得城市发展定位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差异性完全可以通过城市照明设计体现出来。

2 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

2.1 城市照明规划与城市设计,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都是致力于城市整体空间的有序发展与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照明形象的建构实质上是城市设计的基本问题,应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指导下,从城市设计战略与整体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开展,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宏观发展思维,又需对自下而上的微观元素进行把握。巴黎城市夜景照明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高度一致,充分强化了城市景观轴线,体现了城市照明的整体性特色。

2.2 在城市照明规划的城市设计战略层面,应从整体上审视城市定位!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与现状特征,把握规划区各行为主体与空间需求的相关性与层次性,发掘城市文化内涵,提炼精髓,以此来解决城市照明形象的基本定位问题,这也是城市设计中的基本命题之一,进而指导城市照明规划的整体空间设计。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结合,因此,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照明规划,除在宏观层面把握上位规划相关要求,体现规划地段的职能定位外,更要注重对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要素的体现,以塑造人性化的照明空间。这就需要在照明规划中从景观和环境的整体性上给予充分的视觉体现,通过对现有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改善与完善,对日间城市景观元素进行认知,对夜间主导景观元素进行把握,并深入贯彻绿色照明!特色照明的理念,充分的展现城市特色照明形象。如某市的编钟路灯、某市的风筝路灯,在照明设施的选取上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

2.4 城市设计在照明规划中的作用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在照明规划中应注重实际,发挥公众参与的效能,实施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可以通过指导性图件与法定性图则共同保障照明规划目标的实现。

2.5 空间整合与功能重塑,城市设计可分为城市总体和中微观两个层面,前者的着眼点为整个城市或城镇体系中某个综合区的主要发展方位、空间节点等的设计构思,后者则是为规划与设计城市内某一区域的空间景观环境。城市灯光夜景的视觉效果,从宏观上看,在于灯光夜景整体景观的合理性,而灯光夜景的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突出了区段主题定位。

2.6 整体协调与个性设计,城市照明首先是满足功能照明要求,保证司机和行人能看清行进中的障碍物和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防止和减少暴力犯罪,增强行人安全感。规划中根据区段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需要,提出照明的量化标准,并制定道路照明的环保与节能的具体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十分必要,因为很少有学者对城市照明规划等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将其与城市设计联系起来一起研究更是少数,而笔者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对后来者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城市规划部门更加的重视城市照明的问题,以使城市照明形象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黄健二.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J].城市建筑,2011(2).

[2]许楠.新世纪的城市道路照明规划[J].城市规划,2004(9).

篇3

关键词: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控制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活动日益频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城市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变得十分重要。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模式的转型,城市规划领域的大环境以及政策形势也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城市规划本身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既需要有总体上的把握,保持法律的刚性;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个体不同需求,保证市场的灵活性、包容性。

08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把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法定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相当于实施性规划,与具体建设活动密切相关。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城市设计的内容较多,如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和道路绿化系统等。我们可以在控规中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以“城市设计概念图”加以表达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由于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缺乏城市设计研究,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城市设计层面的相关规范。造成了控制指标制定不尽科学、控制手段执行不力等问题。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城市空间环境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体现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

现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两者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两者又是相互交融与互补的,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都包含了城市设计的内容,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城市设计定义是对城市体型和空 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与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是对城市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作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同地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间的界定与表达,并要近远期结合,针对不同地段的城市空间做时序上的统筹安排,并提出不同的控制意见,同时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可解决控制性详细规划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病端。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内容上的密切联系。控制性详细规划所采用的规定性指标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联系;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形成建筑外观特征的引导性指标与建筑体型环境紧密联系。城市设计研究内容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城市设计研究对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成果不仅包括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内容,同时更加强调制订城市设计准则、指导纲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城市设计研究是控规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几乎所有控制指标都与城市设计有关,深入的城市设计研究能对控制指标做出有效指导和起到完善作用,具体以下为例。

3.1城市沿河、山、街的规划设计

沿河开辟一定深度长度的带状公园,不允许有任何的高层建筑及占地大的建筑,但可布置隧道出入口、地铁。桥坡等交通设施,布置体育场地、森林公园、儿童游戏场地等。沿河考虑亲水性设计,分为沿河道路、人行道、绿化区、亲水性区、河流五大部分。建筑区仍以绿化为主,建筑要相对集中,构成高层群或一组建筑群等,并用快车道联络,多立交,以确保交通畅通。严禁在江边建设板式建筑,考虑把沿河建筑物高度轮廓线放在城市设计的首位。破坏河流自然环境,使建筑凌驾于河川自然环境之上是不可取的。有些地方水面较小,可采用“伸爪”式的设计理念,扩大水面,开辟海河两岸带状公园。树丛、草坪、水面融为一体,体现江河的自然性,并扩大了视野。沿山建筑物或构筑物压低比例尺度体量,其高度不高于山脊线的3/4,突出自然景观的主体。沿街建筑必须考虑视线通廊,由外向内慢慢提高,结合城市结点系统,局部做些变化,使得城市天际线丰富,沿街建筑退后道路必须留有足够的建筑后退红线,若仅把道路仅当作建筑间距,会不利于交通和居住。

3.2 城市设计与城市交通

在城市交叉口的建筑不能阻挡司机的视线,建筑物应建在视距三角形以外。严禁建筑物在交叉口区域设置进出口。地块出入口离交叉口至少大于70米。城市规划师有时要综合各种因素对十字形交叉口建筑布置应做协调平衡工作,如建筑物挖角,保证通车视距(交通工程师要求);突出建筑物,加强建筑物在交叉口处的地位(建筑师要求)等。做好道路横断面设计及布置附属交通设施如公交站、路边停车带及出租汽车专用路边停车场地也是城市设计的具体体现。

3.3 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

城市设计就是城市形象设计。直接影响城市形象的就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多点视线范围的焦点。围绕高层建筑的周围,要有视线通廊的设计考虑,让它的周围在不遮挡的情况下即使距它很远,也能见到它。因此设计高层建筑不单单是建筑设计问题,而是城市设计范畴内的问题。在古代,我国的古塔和西方的教堂往往成为城市的中心,它们的高度成为本地区的限高。在现代,高层与环境、高层群之间的调和问题应放在首位。现代高层建筑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建筑形式单调,建筑风格雷同,单调乏味;二是毫无表情,没有建筑文化内涵等。观赏建筑的空间十分重要,即人的视线范围。从城市设计角度,除了近景、中景、远景外,还有借景、框景、背景、底景、对景、静景及活动景均要考虑。

4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指标控制的主要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用地指标控制: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兼容性,居住用地根据地块开发需要,最多可兼容10%的商业建筑面积。

(2)城市环境容量指标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城市建筑形态指标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4)城市交通控制内容: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面积);建筑设计引导及控制。

(5)城市配套设施控制: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布置和管理的要求。

在以上控制内容中的前四项属地块控制指标,可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规定性指标是必须严格遵照的指标;指导性指标是参照执行的指标,其目标是贯彻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的意图,将控制要素具体布置为布局引导。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引导城市建设有序进行。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应通过抽象、概括转译成控制指标体系,具体落实到相应的建设地块上进行控制,以便作为土地招议标底条件和融入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建设中付诸实施。

4.1城市用地指标控制

规划地块内有大量可建设用地,地块划分以保持用地性质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并有利于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出让为原则,地块界线一般依据道路红线以及土地权属界线,同时结合现状的土地使用情况和规划需要进行调整和确定。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按以下方式解决。

4.2城市环境容量指标控制

4.2.1 容积率控制。

在城市设计指导下进行容积率分区控制。控规应以成熟的城市设计方案或设想为根据,确定容积率指标。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城市设计构思,就会有不同的容积率分区。在城市滨水或靠山等环境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需要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城市传统保护区或有保留价值的城市旧城区域,由于考虑保护规划区城市肌理和整体空间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将其设定为一个容积率较低的区域;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较为集中,可以将其设定为容积率较高的区域。

4.2.2 建筑密度控制。

在常规的操作下,一直是以二维平面建筑密度的限定来控制城市三维实体空间,忽视建筑空间密度的存在,且常以这样的一条规律作为建筑密度界定的依据之一,即在容积率确定的情况下,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层数越低,建筑密度越大。但关键是,当建筑物垂直投影总面积确定下来时,建筑密度就己经成为定值,不会因为建筑层数的改变而变化。

这样的规律只有在建筑的各层平面不发生面积变化的情况下才适用。我们所要控制的建筑空间密度与建筑的平均楼板面积有关,即建筑空间密度=平均楼板面积/用地面积。且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内容没有必要在整个规划区域内强求统一,用地性质不同,控规的控制重点和两者的控制力度应该允许有所区别。商业金融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空间密度,适当放宽对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上相对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要求。

4.2.3 绿地率控制。

深化地块绿地率控制,规定地块绿地率控制标准和要求,提供绿地一般的植被配置参考,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地块公共空间和景观的需要,提出特定的绿地布置要求及绿化建设的时序原则。如城市滨水地区地块强调通过绿地建设将自然水景引入规划区域;城市中心区地块则应考虑绿地布置结合城市开敞空间、道路系统的建设,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4.2.4 人口容量控制。

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居住用地的居住人数,通常以上限控制。另外还有居住户数、建筑形式与体量及风格要求,其他环境要求。

4.3 建筑形态指标控制

4.3.1 建筑高度控制

1)从街道空间角度控制建筑高度。在街道空间D/H 值控制研究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1≤D/H≤2 是空间的最佳比例,这是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数值。在高层建筑投影面积控制研究中,上海市的作法值得借鉴:

A≤L×(W+S)

其中,A-建筑以1:1.5 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

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

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距离。

2) 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的方法是:先通过城市设计整体研究,对规划区进行分地块建筑高度控制,提出各个地块建议的建筑最佳高度。然后,将地块建筑最佳高度值与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值进行比较,修正沿街建筑高度控制数值。

4.3.2 建筑体量控制方法。

对于低层、多层建筑的体量进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确与建筑体量相关的控制要素。控规可通过建筑最大外墙面宽分类控制的方法实施小尺度空间格局地块的建筑体量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体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控制:第一,高层建筑塔楼外墙控制线;第二,高层建筑塔楼平均楼板面积和建筑高宽比;第三,高层建筑裙房的位置及高度。

4.3.3 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指标

1)选定参照建筑。参照建筑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艺术性原则,要丰富城市空间环境;代表性原则,它应是某一时期特定风格的代表作;历史性原则,它应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或与重大人物、事件相联系;延续性原则,它的存在应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历史沿革上的延续感。具有以上特征的这类建筑是城市特色的载体,可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建筑的形态设计产生影响。

2)分级确定控制区域。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应在规划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和所处的不同位置有区别的对待。根据控制对象的重要性差异,可进行如下分区:重点控制区,它要求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做出较详细要求,并严格执行;一般控制区,在整体统一协调的前提下,由下一层次规划或建筑设计自由决定;自由选择区,控规对这类区域在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无具体控制要求,设计可自由发挥。

4.4 交通引导性指标

4.4.1 机动交通组织。在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控规中合理组织规划区域的交通线路,包括货物装卸线、公交线、市政交通线,保证人们集散方便、货物顺畅运输,并能满足消防、防震等抗灾应急的需要。此外,城市面临自行车、自备车、外来车、公交车的停车问题,控规中需要保证数量充足的停车泊位,同时注意停车场库设施使用的方便性和视线掩蔽。

4.4.2 步行交通组织。在控规的相关图纸中需清晰表达重要步道系统的具置和宽度设置。步行交通组织还需重视交通转换点的设置,包括自行车与行人、公交车与行人、地铁与行人的交通转换以及不同高度层面上的步行交通的衔接。

4.4.3 道路交通设施控制。在控规中加强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控制,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交通设施与人行活动相关的部分应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加强交通设施绿化建设,在交通设施上设计一定的绿化空间,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设施形象大有益处。

4.5配套设施规划布局引导

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主要依据规划人口分布,同时综合考虑周边人口分布及公共服务情况。规划以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完善区内各项配套设施为目标,采用集中分布的原则,分级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必须综合考虑(1)教育设施:学校、幼儿园;(2)行政管理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社区、警务室;(3)医疗卫生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4)文体设施:文化活动站;(5)商业设施:肉菜市场;(6)市政设施:公共厕所、公交车首末站等等的合理规划。

5结 语

值得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技术层面的研究内容及指标体系,但面对经济、政治因素对控制性详细规划顺利实施的种种干扰,仅仅依靠技术层面上的更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更多经济、管理、实施上的内容。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创造良好的规划局面才能推动开发建设的健康发展,保证各方面利益的均衡。未来的规划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江苏省 城市设计 编制 空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码:

1、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与问题

1.1城市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加舒适便捷、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城市空间及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正是存在这样的客观需求,城市设计开始受到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亲睐。如南京市在2013年5月提出将在2015年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的目标。

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设计”,其根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即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城市设计不但强调空间秩序、视觉景观、美学价值、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等物质要素,还注重人、空间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非物质要素,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1.2法定规划对城市空间营造指导的局限性

现行法定规划是以处理二维关系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交通规划等,这些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功能设施等做出预期安排,协调城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关系,达到改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关系的目的。其在以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三维城市空间比如形态特征、视觉形象、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城市的立体空间特色塑造是远远不够的。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与规划管理联系最为紧密的规划层次,是土地开发建设的直接依据。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号)的规定,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中,仅在第三条提出需要对“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建筑空间、体量、体型方面的研究深度较浅,不足以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反馈,同时控规在建筑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方面的引导内容也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规划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侧重于单个地块的控制,难以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形成。

1.3城市设计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与有效的管理手段

城市设计在我国的作用更多的是突出其作为一种理念或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而没有赋予其明确的法定地位。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仍未把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城市设计一直以来都未能纳入法定规划管理体系,只能作为规划管理的参考性文件。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效用取决于管理者对此的认识,城市设计的成果能否得到贯彻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在涉及利益博弈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规划管理部门的协调力量是难以奏效的。城市设计的尴尬地位是城市设计难以得到贯彻实施的客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改进城市设计的运作机制,强化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才能实现通过城市设计协调开发建设、改善城市空间的目的。

1.4城市设计体系不清,分类混乱,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

目前我省开展的城市设计,根据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及规模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根据其研究目的又可以分为概念性(策划性)和实施性两类。各层次或各类型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控制要素、成果深度又因管理者、设计者的理解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缺乏规范性是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城市设计的层次划分不明确,编制目的不清晰,不同阶段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也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统一,无法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的严肃性,不利于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

1.5编制成果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与法定规划缺乏有效的衔接

由于缺乏规范性,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成果深度因人(编制者和管理者)而异,有的研究内容过于粗浅、原则,控制要素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相应阶段规划管理的要求;有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又过于追求建筑形体刻画,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开发行为的过程性、动态性等特点,对控制要素的把握不准确,同样使规划管理缺乏可操作性。城市设计在编制的内容上还是深度上都存在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的情况,是造成城市设计难以实施的主观原因。

从法律层面来说,城市设计无法直接指导规划管理或具体的开发建设。而作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又存在编制的客观需求。法规环境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关系使得城市设计的编制始终游走于法定规划之外,其编制的时间、内容和深度都很难与法定规划相衔接,更无法做到在法定规划层面广泛地推广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之间的模糊关系也导致了各级城市设计在管理及实施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

2、《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简介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是建设系统科技项目(项目编号为JS2007JH12)。该课题由江苏省建设厅主持、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经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还获得江苏省省优一等奖。当前,《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已经颁布实施,并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该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创新点总结如下:

2.1、系统研究了城市设计的管理模式、层次划分及其与法定规划的关系

研究基于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法定规划体系有机衔接,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特定需要,提出将城市设计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和针对特定地段或节点地区的单项城市设计。明确了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关系,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统一管理实施;独立编制的单项城市设计,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管理,按法定程序审批后转化为特定地区的管理规定。通过赋予城市设计相应的法定地位,为城市设计的管理、实施提供保障。

图1 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深度关系示意(总规到单项)

2.2、立足江苏省情,制定适合江苏特点的“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本课题针对各层次城市设计,提出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的编制技术指引。课题研究明确了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目的、任务以及相应的研究重点,强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可行,体现科学性;明确各阶段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和成果要求,体现规范性;综合考虑全省的地区差异和管理水平,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留足创新空间和余地,体现普适性。

2.3、突出城市设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控制特性

针对城市设计编制指引的难点,即如何平衡合理控制与过度干预、设计创新与循规蹈矩、过程控制与终极产品、客观标准与主观判断等,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指引突出目标导向,强调过程控制特性而非终极产品控制,加强公众参与,合理引导,鼓励创新,并注重成果内容与规划管理手段紧密衔接,真正发挥城市设计指导和协调开发建设的作用。

2.4、探索城市设计的新理念并体现在导则要求中

针对新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综合策划、经济性分析、公交引导、功能混合与交通减量等新理念,并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要求中,提高城市设计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

2.5、关注城市设计中新技术应用并融入到导则要求中

课题系统梳理了新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各类新技术的特点、使用平台以及应用效果等,鼓励城市设计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完善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

3、《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成果解析――以控规阶段城市设计为例

3.1、目的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划定的控规编制单元,深化研究片区的空间特色、景观体系、活动空间等内容,加强片区的空间形态引导和环境塑造,并为下层次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二是通过空间形态的专项研究,对控规的功能布局、地块划分、路网体系、开发强度以及高度控制等内容进行检验、校核,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更加完善、合理、经济、可行,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质量。

3.2、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针对建筑与空间、街道所构成的关系,综合考虑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重点研究片区的空间形态、高度控制和高层建筑布局、活动通道特别是慢行系统、景观体系、开放空间、重要界面控制等内容,并进行经济性分析,明确控制要素和引导内容,提出景观塑造的重点地段,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

3.3、研究重点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研究重点包括功能布局、高度控制、景观风貌控制、慢行活动通道、开放空间、界面控制、地下空间利用、实施策略等内容。

功能布局、景观风貌控制等内容以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功能、景观风貌结构等内容为主,同时结合片区特点提出具体措施。片区的功能布局应注重推进土地混合使用,促进交通减量,并结合各类活动人群的行为内容、行为特征进行空间引导,创造各类公共交往空间;景观风貌控制应重点研究视廊、节点、地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建筑风貌引导,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对高度控制的研究鼓励通过GIS、三维建模等新的技术手段,加强视廊、视点等视线分析,并结合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等因素进行经济性研究,兼顾与周边区域协调,提高高度控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重点加强高层建筑布局引导,避免形成无序的空间形态。

图2GIS技术在控规阶段城市设计高度控制中的应用示意

对活动通道的研究,重点关注慢行通道即非机动车通道以及人行通道,慢性通道系统的组织应充分考虑与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的衔接。应加强慢行通道特点分析,如通过型还是游憩型,根据人在不同类型活动通道中的行为特点,对通道的尺度、两侧用地功能、服务设施、环境景观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

开放空间、界面控制是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片区的文化内涵、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基地自然条件等要素组织开放空间系统,提供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并考虑与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工程相衔接。要求对重要的开放空间如广场、绿地、水体及沿岸空间等进行具体研究,提出相关功能设置、生态保护等控制要求,并从经济性、生态功能、多样化景观等角度对植物配置、环境景观提出引导要求。界面主要指街道、滨水地带、沿山地带以及广场等重要开敞空间的界面,是人们感知城市面貌的主要场所,要求根据界面的构成要素(山体、绿化、建筑等)、人群活动特点、景观要求等,提出界面控制要求,重点要求加强基准界面(即建筑外墙后退道路红线,也称街墙)的控制,并对沿线建筑的高度与平面布局提出控制要求,对沿线建构筑物风貌、绿化景观、环境设施等提出引导要求。

在涉及城市各级中心、轨道交通枢纽等控规编制单元的城市设计中应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提出地下空间的重点开发区域、规模以及功能布局要求,合理组织地下空间的交通流线,对地下步行系统、出入口、竖向联系、地块间的衔接等提出控制要求,对地下空间的环境、生态保护提出引导要求。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还应加强经济性评估和实施策略研究,以保证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根据规划范围内的开发主体、相关利益主体,以有利土地经营、促进社会公平为原则,对其开发模式、开发时序进行策划、研究,制定实施措施,保障城市设计的实施。

3.4、成果深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成果需相应纳入控规的文本、图件、说明等三个部分,因此该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深度应当充分考虑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总体规划;作用

一 概述

城市设计是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城市面与线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高一白先生认为:“城市设计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是运用一定的规则,将城市设计、建设、发展、文化等各类元素合理排布的一个过程,它是将各个环节做以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美化处理加工的过程,经过这一处理而产生的城市更能突出人的主导性地位,能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适”。

二 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故而其着眼点园林建筑物质形态年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也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如归哦人们直接以承受规划区直到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生产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控制详细规划,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如果没有条例的约束,其间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对具体建筑物的描述,城市设计的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作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城市设计导则正式城市设计一种法令型成果形式,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得到重视,除须根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划设计要点执行外,同时对于建设项目在方案初步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成果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三 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从从属的角度看,城市是建筑的载体;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建筑师城市的主体,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建筑和城市都是因人类活动二创造的空间。只不过从数量到功能上,建筑都比城市细小很多。

1绿化。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绿地。好的设计可以改善绿化、植被被破坏的程度,甚至通过立体的绿化措施创造出更富趣味的绿地场所。

2交通。人、车流线和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人车争道的机会,汽车的增加占用空间且污染环境。好的设计会竭力避免流线的交叉并增加人流通行的机会。同时减少汽车占用行人道路。

3能源。新建筑的加人增加了城市供水、电、气、暖的数量。同时加剧了城市处理污水的压力。好的设计应把节能措施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减轻能源的消耗。

4城市功能。无用或有害的功能破坏了城市的效率和秩序。好的建筑设计应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5文脉。一个优秀的建筑外观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而恶俗的设计让城市失去或消减了原有的特色。

6空间。有趣或是适当的空间吸引人们在其内驻足、休息。这种空间应该是有活力的、动人的场所。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的空间必须不仅容纳人群的活动,而且还应该更好的促进公众的活动,因此应该促使这些空间转变为我们所能接受的有意义的、值得改变的空间

四 正确处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的态度对待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

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设计原则

美国城市设计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设计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

3.设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4.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①强建筑的绿化以加强城市的绿化

加强建筑的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时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想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

②发利用地下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城市化程度增加。建筑向高空发展,往往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更加拥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城市土壤的破坏,减轻地面上住宅,交通生产和生活服务,社会活动的相互干扰;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双重功效;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侵占农田,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地下环境相对湿度适宜,避免鼠害虫害;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总之,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设计相协调的结果。建筑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好城市的建筑是搞好城市设计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6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22-01

一、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③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并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控制;详细规划;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土地使用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调与管理的结合,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依据。随着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了重要的城市公共政策之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有其特殊性,国内许多城市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总结出比较完整、有效的经验。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本身的不科学以及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其效能的发挥。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状下,当前所实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逐渐的呈现出了很多的问题,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是编制的内容过于专业化,过于注重平面表达,缺少形象内容,整个控制性详细规划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平面的和二维的,缺少三维的和立体的成果,造成各类控制指标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向大众市民直观表达,难以让公众等非专业人士理解,造成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障碍,形成公示上的难度。

二是由于缺乏城市设计的内容,缺乏对城市环境、形象的整体设计,对地块的景观以及空间环境的控制较少,不易控制城市整体的空间景观特色。规划设计与管理往往只注意控制用地的性质与开发强度,忽略了对城市环境、建筑形象乃至人的生活质量的考虑。

三是市场的针对性不足。目前控规的编制指引只偏重于成果的制定要求,并没有对控规编制的前提、目标等提出任何建议或要求。因此造成了控规的编制基本上是总规的地块指标化表达,并没有对规划范围的开发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城市建设主体是多元的,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迫于种种压力,控规不断地调整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也是控规编制对市场的针对性不强的表现。

四是指标的适应性不强。由于我国控规的蓝本为美国区划法,其本身已与今天城市建设的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地块用地性质单一,控制指标缺乏弹性,规划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二、新形势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

(一)完善控规编制技术

完善控规编制技术、加强控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是控规编制的重要课题,其内容主要包括加强编制机构的稳定性、保证调研质量,建立部门联络机制、提高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加强规划弹性等。

(二)加强编制机构稳定性,推行控规图集编制

一是要改进控规编制的招标方式。要跳出建设工程设计、施工项目招投标的框子,探索适合于控规编制自身特点的规划设计招投标形式,改进招标文件的格式,要根据规划编制的特点进行编写。要完善控规设计招投标的评标方式,不用强求像建设工程施工一样每个项目进行量化,对确实不能量化的评审项目,应该允许按照评委对规划方案优劣的判断进行评分。

二是建议控规的编制均用合作方式进行,推荐将本地的规划设计单位作为的合作单位。由于控规的地方性较强,本地的规划设计单位对城市当地的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可以为中标的编制单位承担部分基础资料提供、现场调研、参与编制、编制成果、后期服务等工作。可以由本地的合作单位按照统一编制标准,规范规划成果,对规划成果进行规范,固化为控规图集。

表1不同规划设计单位特点比较

三是在明确本地规划设计单位合作的基础上,将评标的重点放在规划思路的评选上。特别是对于城市重要地段、重点发展地段、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没有明确的地段,建议采用先开展规划研究,控规招标侧重于规划研究的内容,以规划研究的优劣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为了保证控规的高起点,可以尝试原先控规编制工作“一竿子到底”的做法,试行“谋划、策划、规划”工作法。“谋划”就是深刻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站在政府层面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做出谋略;“策划”是在谋划的基础上,邀请著名规划机构及各方面专家对规划地区的发展进行策划,通过“头脑风暴”碰撞出适合城市地区发展的初步设想;在策划和谋划的基础上,再进行控规的编制。

(三)加强分析论证,提高指标确定的科学性

一是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广泛调研,务必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对于上位规划的不合理的地方,要加以合理修正。

二是要取科学的论证方法,对控制指标进行分析论证。土地使用权所有者对规划提出调整要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指标确定的方法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提高技术含量是维护控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控规要在对城市的环境容量、交通承受能力、配套服务水平等建立数据库,在此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容量分配和控制指标的确定。要改变控规指标确定中的随意性做法,控规编制过程中必须要对地块进行概念性的规划布局研究,要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进行“摆房子”,推导出地块的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指标,反过来通过日照分析、停车位指标、绿地率等刚性要求进行验证,同时,还要对公共设施的承载力分析、交通影响、市政基础设施等进弹性校核,确保指标确定的科学性。

三是要加强经济性分析。传统的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由于规划专业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因,往往习惯于从使用功能、城市景观、建筑布局等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对经济分析方面则相对薄弱。在土地价值曰趋高涨的今天,编制控规时缺失经济分析部分,将导致政策决策的偏差。控规是直接界定土地开发权的法定规划,必须要在编制过程中加强经济性分析,尽量做到地块合理开发,减少规划调整。

四是在重点地段将城市设计的引入作为必要条件。与修规相比,控规显然具备了很强的“灵活性”,但其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控制、指导作用同时也弱化了。城市设计是贯穿城市规划各个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与修规相比,城市设计对总体空间、景观的把握更加到位,同时是作为意向性内容进行控制,而不作为法定文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应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规划地段的城市空间环境、风貌、历史和周边建筑形体等的综合分析,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从而为控规的控制指标的确定提供指导,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城市设计引导的价值在于确定一个根植于当时条件的灵活的设计框架,保障设计理念的宏观体现。

(四)建立社区规划体制,推行有效的公共参与

在控规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在方案形成的阶段,应开展更多的公共咨询和评议,要尽可能促成社会各方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比如在控规方案会审阶段,除了邀请相关部门听取意见外,还可以邀请规划编制区域内的单位、社区、村居等代表参加,直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样做虽然增加了规划编制的难度,也会由于各方利益的不同,而影响规划编制的速度,但在这其中各方利益主体在规划编制阶段就进行了充分的博奔,有利于问题的真实暴露。力求使被动了解变主动参与,变事后公示为事先协商,变专家、业主参与为全民参与。公共参与环节的公平和效率虽然存在矛盾,但事先广泛的公共参与,比起由于公众没有真正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发群众上访或者规划频繁调整要好得多。

结语

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还需要不断提高,只有在不断探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的前提下,规划编制成果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并使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控制与引导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立群.历史文化名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12,13:28-29.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城市规划即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布局控制与设计,对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关系的协调。而建筑设计即是对室内外空间进行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控制,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子项目,城市规划更趋向于对大范围、大局面的考虑。合理的规划不仅节约资源,还能使城市有条不紊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依据,它能反映出城市的定位、城市的风格、城市的特色。规划是对一个城市区域的近期与远期产业结构、城市布局、市政设施发展的战略谋划,是对城市发展做的宏观思考。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案,它只是整个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一个局部点,属于微观层面。城市规划对建设项目具有指导意义,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规,建设项目是在规划指导下的建设,它不能突破规划的范畴。可见,城市规划的起点和规划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建设。而具体的建设项目方案(包括建筑设计)的合理与否,只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点,一个局部的形象,不至于对整个城市发展造成关键性的影响,不会对城市总体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1.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建筑设计是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发展出来的,学科上仍属城市规划范畴,它是用建筑学的理论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建筑设计,同时也是一门涉及到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的边缘学科。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规划的平面布局图,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2.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凋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 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和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凝固的影月,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 沙里宁曾说: “ 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 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必须服从与整体的城市规划设计。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工作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1.确定性不同。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任务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有“模”可套、有“法”可推。

4.目标的超前性。一般情况下,每幢建筑物设计前其性质和功能都规划确定,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工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三、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对策探讨

1.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实现宏观调控

进行城市规划时进行深入的城市区域发展分析,了解城市的生态特征,认识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城市建筑设计与人们生活、工作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研究与城市区域范围内资源的利用和优化配置;适应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需求,建立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依据。确定工业、农业、交通、建筑、能源、文化、环境建设的相互作用,这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需要相关专家进行相互交流,提出相关对策。对于外来的先进理念我们应当吸取,借鉴其有益成分,避免盲目抄袭,要中外相结合,让外来经验技术经过加工改造、创新,为我所用。

2.要加大规划设计深度,树立精品意识

一方面,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貌,因地制宜。要全面统筹的考虑,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都要求详细,有深度,而不是简单的平面布局。另一方面,今后城市的各项建设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建设,树立精品意识。尤其是建筑设计上要认真把关,要大力推广新设计、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

3.要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依法加强规划管理

对于规划管理权,要求一个城市只准设立一个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实行政府对城市规划实施权的集中统一。建立由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城市规划委员会,作为政府城市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机构。同时,城市规划要严格依法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干预,随意变更。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不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

四、结语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只有了解了规划设计的特点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的做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军,朱荣潮 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产生的重要性[J] .管理观察,2010.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of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planning,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elaborated between city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esign influence each other,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guid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review system.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国际化大都市、全球城市、世界城市、信息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等新的概念不断涌现, 沿海大都市带迅速发展,城市间的协调竞争成为重要问题。城市规划体系强调城市生态环境,注重城市形象;强调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建立和谐社会;强调城市遗产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筑是组成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 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 将直接对城市的形象和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 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 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是一项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建筑设计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 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二、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 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 D APPLeYard) 的观点, 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 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 交通流线, 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 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 要执行十年以上, 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 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 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 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观注、对环境的观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 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 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 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 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 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 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 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 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 相互协调的观点, 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 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重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 又产生巨大的动能, 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市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 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 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四、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 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关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作为最终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直接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景观产生影响。但如果两者之间不能良好的进行沟通协作,而是各自为政,最终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混乱和低水准。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只有真正体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加强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联系,才能取得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两者定义的界定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在一定时代特征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因而,建筑设计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空间地域上的规划,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建筑单体室内外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性。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明确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两者相对独立

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多功能的要求而进行设定的,同时要保证建筑设计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前提依据,根据相关单位下达的建设任务、要求以及能够提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条件等,来对城市建筑进行全面设想和划分。不但要解决建筑室内的使用要求,还要满足建筑室外的美观要求,根据整个建筑的具体使用功能将建筑物涉及到的尺寸、标准要求等进行空间上的完美组合,同时要保证城市建筑设计要与城市的发展历史相融合,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中最为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对整个城市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结构划分,保证城市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城市规划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例如整个城市的外观形态、社会发展现状、城市相关政策、城市性质以及相关企业的合理布局情况等多方面内容,在实际工作进行中有着相对独立的工作方法和原理。

建筑设计要依附于城市规划

对于一个正在逐步建设中的城市来说,城市规划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对城市进行的一种动态性的有机规划,其中包括对城市中各个建筑中之间的联系、建筑的形象以及建筑的使用效益等,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着眼整个城市的未来,所以对于城市来说城市规划设计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而建筑局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必须依附于城市规划来开展工作,因为就算是好的建筑也不能够脱离凯城市而单独存在,那样建筑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来说,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问题,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与城市发展的环境相适应,做到与城市规划设计相依附。

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具体城市的建设中如果人们直接以城市规划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如果没有条例的约束,其间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对具体建筑物的描述,城市设计的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城市设计导则正是城市设计一种法令型成果形式,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得到重视,除须根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划设计要点执行外,同时对于建设项目在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成果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简言之,要十分重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设计方法

3.1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体现在:首先,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其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3.2场地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①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②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VI的方位规定等”。

3.3立足建筑设计,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邵映川.论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四川建材,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