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项目申报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研项目申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研项目申报

篇1

项目管理是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文章从科研管理者角度出发,总结项目申报前、立项申报和实施管理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提出项目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储备与信息收集能力、申报材料的编写能力、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以期为科研管理人员更好地开展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内容;业务要求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指科研管理工作者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条件和科技信息等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管理的一种活动[1],是对整个科研或科技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总称[2]。农业科研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可概括为项目与成果的管理。项目反映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成果是单位科研水平与科研实力的物质载体,二者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工作过程与结果的体现。前人在农业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多是从执行项目的单位整体出发,分析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如人才奖惩机制、项目经费问题、项目创新问题、项目管理效率问题和科研机制体制问题等[3-4]。这些问题不止局限于科研管理工作范畴,还涵盖国家政策法规制度、单位机制体制、人事人才管理制度、科技人员研究方向和财务管理内部制度等多方面内容[5-6]。在科研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各种参与角色在项目实施中应承担的工作还较少报道。文章着重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总结了不同项目阶段的工作内容及其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以此明确项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便于高效地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真正发挥项目管理者的管理职能。

1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

按照项目执行的过程,将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分为项目申报前准备、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三部分。

1.1项目申报前准备项目申报前准备工作,是科研管理日常工作的长期总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是对本行业内政策、背景信息的积累,掌握与单位自身发展相关的国家投资意向、重点支持领域;二是对本单位自身研究基础、研究水平要及时了解掌握,便于确定即将申报项目的内容、水平和规模等;三是项目管理人员应及时获取项目申报信息,认真解读项目申报指南,根据指南要求,及时与院领导、科技人员确定项目研究(或建设)的内容、项目投资规模、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员等。在这一环节,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发挥“参谋与决策”的作用[7-8],为单位的科研方向、重大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等制定提供参考和决策性意见。项目申报前准备过程,实则是管理人员科研项目策划过程[9],申报前准备工作充分,可保证科研项目选题有的放矢,对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增强项目申报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项目申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完成后,就进入了项目申报材料的编写阶段。项目申报材料主要包括项目申请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关于项目经费预算使用说明和与项目相关的附件证明材料。通常情况下,项目的申报均在国家或省级相关部门网站管理系统中集中受理。不同项目申报时间不同,作为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申报通知信息,从相关主管部门了解项目申报具体要求,合理分配科技人员、财务人员准备各部分材料,避免申报时间拖延、到期不能提交等问题。项目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各种项目申报材料的编写是项目申报环节的核心工作。不同项目类型,申报材料格式、提纲等有所不同。原则上遵循“有问有答”,即申报书提纲要求什么就回答什么。涉及基础性研究及成果核心技术等内容,如关键技术、创新点、目标和年度工作任务等,应由开展该项研究的项目负责人或成果完成人撰写,以便更好地解释相关问题,也为管理人员落实下一步项目执行任务做准备。管理人员主要从单位整体出发,从行业角度检查项目内容定位是否准确、项目技术是否可行、创新点是否突出以及对自身研究水平的论述是否客观、全面。编写的材料应既反映领导层次对项目的整体布局,又体现科技人员具体的技术内容、科技水平。编写材料时应注意实事求是,不要为追求效益、资金等,目标写得过大、建设规模不合理,给项目实施带来困难。有学者总结了“推广类科研项目”包括29项指标构成立项评价指标体系[10],该体系的具体指标可为申报单位在立项阶段的材料组织提供参考。

1.3项目实施如果说项目申报是考验管理者的动笔能力阶段,那么项目实施则是考验管理人员能否真正发挥项目管理职能的阶段。多数学者认为,项目实施管理阶段是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薄弱环节[11-12]。如何管好项目,保证项目按照预定的目标执行,是管理者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在该环节,管理人员要及时将已批复的项目认真传达给项目负责人,落实项目任务,明确责任义务,避免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在项目执行时推卸责任;要在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及时督促负责人完成相关任务,特别是年初项目落实会议,协助完成农业项目开展相关的示范点落实,关键技术培训,种子、化肥提供等事宜;要督促负责人做好项目中期总结工作,及时总结项目进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留存必要的数据及图片资料为项目验收做准备,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方案,若不能解决且可能会对项目结果造成影响的,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并及时查对项目经费支出情况,对不合理支出及时调整;要在项目结束时及时提请上级部门验收,准备验收材料。注重中期项目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简化验收工作。在项目实施环节,管理人员应注意思考项目实施的实际意义,不应为了完成项目而安排试验、测试、培训和示范等工作。例如,开展品种高产栽培试验,经试验检验的栽培技术是否可以大面积推广,技术是否实用,是否为农民接受;培训内容农民是否感兴趣,是否解决了农民生产问题。建议管理人员应“参与”到项目中来,适当承担项目任务,实时掌握项目进度,从“参与人”角度出谋划策,为项目实施提出建设性意见。只有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才能体验农业科研的复杂性、可变性,在形成总结材料时才能更加客观、真实。

2农业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要求

农业科技管理是由多要素、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对科技管理工作起着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作为科研管理人员,除具备行使(履行)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14],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注意以下业务能力的培养。

2.1专业知识储备与信息收集能力项目管理人员应注意平时工作中知识的积累,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单位各科研部门研究信息的积累,还要掌握本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法规。作为管理人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国家颁布的规划、通知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等,认真解读文件内容,对涉及本单位研究领域的内容进行重点标注;二是在本单位资源收集方面,应了解、掌握本单位各部门年度科研内容、项目情况和成果情况,这是项目编写的出发点与基础;三是注意收集项目支持外的科技活动资料,由于项目支持的有限性,农业科研单位的很多科技活动、科学研究是自主开展的,作为科技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该方面研究进展,对于意义重大或效益显著的研究,应根据进展情况及必要性,多渠道争取项目,及时纳入项目支持的范围,这样既保持单位科研的延续性,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积极参与院内的科研活动,如项目总结会、学术交流会、成果鉴(审)定会,以及与其他单位的交流会等,因为参加这类会议是管理人员了解院内工作动向、科研活动的最好时机,也是管理人员与领导及科研人员交流的最好时机。

2.2申报材料的编写能力在知识、信息储备的同时,要学以致用,能够在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项目申报所需的部分。撰写的项目材料应全面,即申报书各项内容、要点阐述清楚,扣题、不缺项,项目相关附件的证明材料要提供完备,与申报书或可研报告的阐述相呼应;项目编写应具有创新性,能够体现自身项目的特点、优势,叙述应简洁,避免重复,同一内容不应该在多处提及。项目创新性论述是编写重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是项目核心成果内容的唯一性论述,通过与其他同类成果比较说明成果的创新性;二是从成果研究技术、方法上总结成果形成过程的独特性;三是在项目开展形式、成果推广模式等方面寻求创新。项目申报材料的编写应注意项目申报指南中的重点支持部分,如符合要求应特别说明。例如,项目指南中提出“建设地点在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范围内的优先支持”,如果申报单位在优先支持范围内,则应该在文字材料中做出说明,以提高成功立项的可能性。

2.3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对外涉及与管理部门、课题合作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对内涉及与领导、科技人员的沟通。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发挥内外联系、上传下达和内部协调的桥梁作用,使单位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才、资金、物资及科研设施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效使用。

2.4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了解一般财务知识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和实施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网络管理,经费预算与使用、财务审计等方面内容。因此,作为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一般计算机网络管理与设置、图片处理、不同文件格式转换和光盘制作等技能。同时,了解科研生产过程发生的费用支出和不同性质单位基本财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现金表和收入支出表等。

3参考文献

[1]郑丽,李静,魏守兴,等.对转型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实验站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1):32-35

[2]薛晨霞,袁春新,唐明霞,等.论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地市级农科所科研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364-365

[3]陆学文,顾军,何守才,等.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1-5

[4]张世煌.关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作物杂志,2012(2):1-4

[5]郑玉,刘永花,罗海燕.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50-351

[6]杨汭华,高旺盛,吴海芹.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6):87-90

[7]宋建鸣,陆远东.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应对措施[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S2):242-244

[8]郭久荣.试论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3):68-71

[9]汪秀华,王家保,杨礼富,等.农业科研项目策划实践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5):38-40

[10]刘钦“.一体化”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初探[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1):13-16

[11]汪秀华,张以山,邓庆飞,等.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58-60

[12]吉晓芹,姜爱兰,俞路,等.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61-362,364

[13]王文亮.科研管理人才在农业科技管理中的地位及培养思路[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123-124

篇2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占农业科研单位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科研经费也从过去那种“没钱花”、“不够花”,变成现在的“没处花”、“花不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摆在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践同样证明,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人”是影响科研经费使用好坏的核心因素。笔者试图从人的影响因素方面探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

一、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存在“重立项,轻预算”的思想偏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预算执行的质量。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完全是自己的事,喜欢“单兵作战”,极少会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在他们看来,有关对财务部门签字盖章的要求,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式。他们更多关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项目立项、获取尽可能多的经费支持。为了增加项目立项的竞争力,科研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做预算,造成项目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差、透明度低、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只是将预算当成了“要钱预算”,给将来的项目执行埋下隐患。

(2)科研人员主观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的钱”。因此经费使用也是自己的事,我的项目我做主,其他人员无权过问。科研人员专注的是怎么出成果,如何争取到经费,在他们的理解中,预算是做给立项阶段评审看的,不是用来约束自己执行的。但事实上,因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专家而非财务专家,他们往往缺乏经费管理的经验,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诸多违规现象。

(3)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审计验收是财务人员的事,在验收时自己只管发表的论文够数、能够培育出合乎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及新品种推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使科研人员在平时使用经费时缺乏计划性,取得的票据缺乏规范性,经常出现已经接到上级通知要验收时,还有大量经费资金滞留在单位银行账户上没有使用,才想起来还有大量的票据没有取得,出现所谓的经费“花不完”;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科研项目实际需要支出的在预算中没有批复,预算批复中的部分计划支出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需要,造成所谓的经费“没处花”。

2.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认为科研项目争取到的经费只有科研人员才有使用权,因此其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也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这种思想造成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参与度不够,专业优势发挥不出来,加上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正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适用性、可预见性、准确性差。

(2)财务人员没有做好有关经费规范使用宣传工作,并且对科研项目经费也主要是事后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当科研人员已将科研工作实施完毕、拿相关票据来报账时,对财务人员拒绝不合理、不正当的经费开支行为,科研人员就会认为是故意刁难、找碴,责怪财务人员没有事先提醒,引起对财务人员的不满甚至冲突,人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同时,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过程,也很难通过核算管理对经费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结果造成核算管理与经费预算脱节、经费使用与项目实施不同步,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财务人员应对科研项目审计验收的执业风险大。如同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编制预算一样,科研项目的审计验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决算表,以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但现实是,项目经费预算和执行的严重脱节使得科经费财务管理很难“直面”审计验收,财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大。

(4)财务人员对项目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缺失。认定科研项目实施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农业科学研究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经费预算执行的财务评价和利用,它是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最直观也是最可靠的数字反映。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片面地认为项目审计验收完毕就算万事大吉,造成了很少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即使上级要求时进行绩效评价,往往也是草草填表,应付了事。

(5)财务人员任务艰巨,财务队伍力量薄弱,处于“庙小、力弱、点多、面广”的尴尬局面。一是科研项目多,单项金额少。以江苏省农区所为例,2009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2.4项,2010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9.5项,数量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5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管理起来千头万绪。即使有少数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但要求更加严格,财务管理的难度也更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多元化,既有国家、省级、上级主管部门项目,也有地市级、基金会、社会其他组织甚至国外农业机构资助项目,由于纵横交错的各种科研经费使用要求不尽相同,造成了经费核算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三是每个农区所拥有下属科技型企业2-5个不等,也是由农区所财务人员兼管财务核算,工作量超大。四是财务人员要经常应付财政、工商、税务、社保、统计、中介等不同部门或机构的检查、审计、统计、验收,也占用了财务人员相当多的精力。而各个农区所一般只有5-6名财务人员,他们要统管所事业收支账、科研项目账及下属实体账,要有6-10个帐套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任务,让财务人员全程参与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可谓是天方夜谭。

(6)由于缺乏必要的奖励措施,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也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财务人员作为单位的后勤服务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拿平均奖”的薪酬制度无法调动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由于没有及时引进人才,而现有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高层次专业教育和后续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造成知识老化,素质得不到得高。加上日常工作量巨大,也没有精力了解科研项目相关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特别是不能适应重大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需要。

3.科研管理人员忽视了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他们认为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和财务核算有明确分工,各自“扫好门前雪”就算工作尽职尽责,容易形成“好事抢着做,责任相互推”的现象。造成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三方各行其事,缺少沟通、交流与协作,容易产生矛盾和隔阂,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难以形成合力。

4.单位领导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认为自己日常报账审批的重点是农业事业经费,对科研项目经费而言,只提取少量管理费就算完事。为了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剩下的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全部归科研人员支配,自己无须过多过问,只是履行一下手续而已。于是出现科研人员只管“要钱、花钱”,财务人员只管“收钱、付钱”,科研管理人员则不问钱的现象。致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规范和必要的约束、监督,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如白条抵用、超预算列支费用、票据内容与实际支出不符、虚开票据私设“小金库”、一票多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项或固定资产购置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单位领导片面地强调科研经费的争取而没有重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将科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本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出新品种、新成果才是主要任务。但是片面地强调科研项目承揽的数量和级别、科研经费的规模和额度,却忽视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为了单位利益和个人前途,在单位领导的协调下,违背职业道德、承担执行风险,多数情况下财务人员只能选择妥协,东拼西凑拿已报过账的票据抵用,甚至用虚假发票代替白条,尽量做出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账来。验收时要看几年前的账,而拿出来的凭证账册却是笔墨如新,甚至连粘贴票据的胶水还未干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账是“赶制”出来,为科研项目通过财务审计验收埋下隐患。

二、规范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应对措施

1.单位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一支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过得硬的财务队伍,是做好当前及未来科研项目经费财务核算的重要保证。单位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财务队伍的建设。一是要有长期的财会人才引进计划,为财务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活力。二是要加大对工作突出财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以强制培训和终身制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在工作上提供便利、时间上提供保障,给财务人员提供充分地继续教育和后续培训的机会,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2)单位领导要严把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关。要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审批权限等。按审批制度中的使用要求,以项目预算批复为基准,严格审批相关票据,严禁超预算开支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费用途。特别要尊重财务人员的意见,对财务人员认为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支出项目,坚决不予批准,为以后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单位领导要统筹兼顾,科学地协调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创造一个良性循环与和谐的环境。单位领导要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和推诿现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科研项目碰头会,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促进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验收、评价都能按相关制度规定落实、执行,保证农业科研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经费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先行。要根据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经费相关制度的管理要求,遵循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科研项目实际需要,主要从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可行性评价、项目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审计验收、绩效评价等环节入手,和财务人员、科研人员一起,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操作程序和纪律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使相关人员共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事前把关、事中审核、事后检查,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工作的协调力度,做好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日常联系与沟通。科研管理人员可以说是联系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纽带。通过工作协调,使科研人员在注重立项申报的同时关注经费使用,而财务部门在做好财务核算的同时加强科研全过程的介入,从而将经费使用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在自己无法做好衔接工作、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单位领导,由领导及时协调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财务人员要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随着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设置和内容的不断细化,预算编制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而科研人员非财务出身,独立编制高质量的经费预算越来越困难,财务人员主动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项目申报环节、参与项目预算编制势在必行,这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不但要提高财务专业水平,还应加强相关农业科研知识的学习,熟悉科研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科研过程,把握科研规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核算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科研人员信任、尊重与支持。促使科研人员合理地申报科研项目,科学地编制项目预算,谨慎地使用科研资金,增强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思考与研究,摸索一些较为通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满足小型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针对重大项目,则集中优势力量,全程参与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准确性、真实性,增加申报成功率。

(2)要建立科研项目财务评价和利用体系。科研项目验收对科研来讲是一项科研活动的结束,但对财务来讲,更应将其看作是财务活动结果评价与利用的开始。财务人员要对在验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总结,通过财务活动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分析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可行,预算执行是否规范合理,财务审计验收专家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有哪些数据可以作为经验化的指标在今后的科研项目管理中能够利用。通过这样的长期总结、提升,才能不断丰富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降低财务执业风险。

(3)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的宣传。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评价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教育、感染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充分重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利于今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农业科研的快速发展对财务队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和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创新科研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即科研经费预算核算与控制平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查询平台,在单位领导、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科研项目进行联动监督和跟踪管理,实现科研项目在相关人员之间数据共享、实时查询、动态管理和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全面走向科学化、动态化、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要加强对科研经费日常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保障资金安全,规避财务风险。在科研项目报账时,要强化项目预算的约束力。抛弃只“核”不“审”的陈旧观念,严格按项目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和审批权限核销票据,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对不符合财务要求的票据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使支出规范、高效、节约,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地使用,防止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4.科研人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强化自己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规范意识。

科研人员要像认识科研活动一样来认识科研经费的管理,从项目申报时就提高对项目预算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需要,在与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认真、细致地编制项目预算,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预算的科学、明确、合理、规范。在项目实施中,要抛弃以往那种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个人私房钱”的传统观念,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不再寄希望于审计验收的走过场,以科研预算保质保量地完成和经费资金规范地使用坦然直面验收。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坚持做科研经费管理的坚强后盾,科研管理人员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且扮演好协调人的角色,科研人员按既定的目标任务踏踏实实搞好项目实施和科学研究,财务人员根据项目预算和财经法规认认真真地抓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最终形成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真实可靠的项目决算,才能真正达到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和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基层农业科研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兴所、科技兴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6-48

[2]郭宏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7):188-190

篇3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地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经费的投入,但是,这样的投入还是满足不了农业科研项目发展的强烈需求。首先是投入的资金总量的缺乏,其次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不足,因此,要想使得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开展,一方面要使得资金的投入更加充足,更重要的是要对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不足,相关科研单位必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水平。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的闲置率较高

首先,农业科研项目一般不需要到企业开展调研,但是,它需要实验场地以及先进精密的设备仪器开展实验研究,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和仪器,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花大量的资金专门地进行设备的采购来支持科研项目,一般这样的设备使用是一对一的,无法在单位的其他科研项目中发挥作用,这就会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降低了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利用率;其次,若是其他农业科研单位需要相同的设备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租借信息,这也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22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首先,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单位中的财会人员很难对项目资金的具体使用实施全方面的跟踪,由科研人员直接进行预算资金的申报,会使得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准确、专业。其次,许多项目的负责人预算意识比较薄弱,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夸大了科研的经费需求,使得资金出现了浪费,降低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预算划分比较笼统,使得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预算的相关审核,出现了专款不专用的现象。

23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监督

首先,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依据职能划分,缺少科学的资金管理理念,预算编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判断,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及合理的经费使用计划,这就会使得资金无法用到刀刃上;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支出除了科研材料与设备的支出外,还有很多会议差旅费用的支出,经费的开支过多,对于资金的开支合理性缺乏相应的监督与管理。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优化措施

31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可以引进新的设备登记制度,从根本上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要将新购置以及原来购置的没有弃置的固定资产和设备仪器进行详细的登记,确立好使用的期限和使用的情况,对于同城或者同一辖区的设备和仪器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交流,把那些闲置的科研设备仪器进行租借,尽管这样会使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有所加大,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进而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在农业科研项目结束后没有花完的资金不能够未经允许转向其他项目或者是留作私有的财产,一定要把剩余的资金返还给拨付的部门或者是在得到上级的允许之后用作其他用途;最后,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地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使用以及结余进行全方位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项目的进度进行实时的跟踪,要建立农业科研单位的数据库,不但使不同的岗位能够进行信息的共享,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财务结账以及核查设备仪器的使用状况,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可以及时地发现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尽快地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保证了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地开展。

32规范预算编制过程,提高员工的预算意识

预算编制的科学有效是能够为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预算编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预算编制的要求更高,员工的预算意识也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优化预算编制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制度,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细化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提升项目管理资金的预算效率;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工作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降低预算的误差,提升预算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严格地执行有关的预算制度,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以单位近几年的项目预算数据为依据,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对于那些缺乏可行性的项目要坚决摒弃,对于那些预算较大的要开展更加细致的论证,预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要及时进行纠正调整,对于仪器设备的购置资金以及会议差旅费用进行详细的说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和人员参与项目的工作时间及过程编制劳务预算,最重要的是,预算要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充分考虑农业科研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为专项资金的管理打下基础;最后,要强化员工的预算意识,加强内部员工的预算培训,对于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杜绝重复进行项目预算申报现象的出现,建立健全有关的防止项目重复申报的系统,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坚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制项目的预算。

33增强成本核算能力,提高资金开支的合理性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没有全面地开展成本核算,只是在某几个环节进行部分成本核算,具有很多局限性。在当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增强自身成本核算的能力,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整体管理水平,使得科研项目资金的开支更加合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运作特点,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科研单位的相关方法,要体现自身的特别之处,提升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其次,要明确权利和责任,在每个项目上,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束都要把所有成本进行有效的划分,像劳务报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都要算到整体成本中,保障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农业科研项目中的资金开支要保证合理性,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于那些超越范围的科研项目资金坚决不能计入成本,特别是一些差旅费和会议费,一定要保证在合理范围内,各项费用都要谨慎支出。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本核算能力,使得资金的支出更具合理性。

34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强化流程监督

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依赖于严格的资金流程监督。首先,农业科研资金的管理一定要是“专款专用”,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资金的管理,集中地进行核算,严格地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实施,积极地进行项目资金开支控制,对于农业科研管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的实施细则,要进一步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实施优化,使得科研项目的资金收支更加合理;其次,要??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科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内控体系,完善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对项目申报到项目落实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的监督,保障农业科研项目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最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积极地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不仅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还要完善互动沟通渠道,对科研经费进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要严格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杜绝假借科研之名把经费转到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单位。总之,过程的控制、绩效的考评等方式都是规范资金管理,强化监督的有效手段。

篇4

1.1项目申报指南征集

项目申报指南的征集,虽由科研单位、专家等研究者提出,但结合了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用户提出的生产实际需求。在各行业管理部门提出需求的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政府该支持的,哪些是政府该从科研角度支持的,哪些由企业自己研发。能够由市场解决的特别是产品类的研发,不在指南范畴。以2015年的农业行业专项申报指南为例,主要围绕农业部门的职责、任务以及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和基础性科研工作。专项以产业、产品以及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国家其他农业科技计划衔接,重点支持以形成主导品种(产品、装备)、主推技术、规程规范和决策支持方案为目标的项目。专项下只设项目层次,项目不分解,避免专项经费分散使用。农业行业专项中各方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注重吸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行业学会(协会)、推广部门、学术团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实行决策、实施和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2015年的项目申报指南中,共分为3大类154个项目,即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51个项目)、特殊片区特色产业发展问题(31个项目)和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72个项目)。

1.2项目立项程序

2015年的农业行业专项申报方式与往年有很大的不同,采取的是区别于往年的组团申报的个人独立向主管部门申报的方式,这也是本次项目管理改革的最大亮点。凡符合申报条件的申请人,根据申报指南填写申请表,经本单位审核后向归口管理部门申报。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审批条件进行初审,并通过网络上传申报材料(http://119.253.58.231/kyrw)。以往的项目管理把组织科研团队的权力交给了专家,由专家组团联合申报,导致近年来“小圈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次的个人独立申报,就是让每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不管在什么单位,都有机会获得评审专家认可,加入到研究团队中,然后再由研究团队提出正式申报书。同时,在申报条件中加入两个限制条件,即以个人名义主持或参加的项目到账科研经费150万元以上及正在主持或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以上的,不能再申报。这2个条件是经过充分调研和评估得出的,主要是限制一些课题组长级的专家,防止有些专家大小项目通吃,将更多机会留给一线主力的团队成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在项目评审方式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会同部内相关司局,组织农业部科技委、有关学术团体和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在各归口管理部门上报的人员中遴选拟任的项目主持人和参加人。遴选拟任的主持人和参加人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对公示有异议的进行必要调整后,形成每项任务的项目主持人和参加人团队。

1.3项目验收

验收工作采取驻地会议验收的方式,在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地开展。在听取项目首席专家和协作单位主持人(或分任务负责人)关于项目业务和财务情况专题汇报的基础上,验收的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分别对承担单位提交的相关验收材料、技术档案、支出明细账和部分原始会计凭证等进行认真审查,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质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实施细则中关于项目验收的条款对验收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讨论形成专家验收意见。同时,针对行业科研专项的特点,验收专家组与项目专家就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并提出下一步项目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具体整改意见。农业行业专项的验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在项目验收的组织方式上,业务验收与财务验收同时进行,既解决了整个项目的验收事宜,又节省了验收组织方的时间,也降低了项目承担方成本。

2)在验收专家的遴选上,吸纳技术用户参与项目验收,他们分别来自成果直接应用者或生产一线,对于成果能否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有真正的发言权,在项目验收过程中对项目成果和生产实际的结合情况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并对下阶段项目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行业科研专项与生产结合更为紧密,真正形成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成果。

3)在验收汇报形式上,项目承担单位首席专家与协作单位主持人(或分任务负责人)分别进行主题汇报,并保证充足的验收时间。这样有利于验收专家组全面了解项目执行进展及各单位之间是否实质性地做到了围绕项目总体目标的联合协作,也便于验收专家深入细致了解项目执行、成果应用及组织管理等情况,对项目进行更为客观真实的总体评价。同时,项目承担单位还需上报《国家科技报告》,既实现了国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又可作为今后项目决策、实施和成果转化的评价依据。

4)在专家意见的形成上,除讨论形成验收意见外,还提出项目整改意见。要求业务验收专家组尤其是技术用户对项目组提出详细的整改意见,并要求项目组在下一轮工作启动时或在体系建设中将有关意见吸纳入新的工作计划中。

2农业行业专项管理建议

2.1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

从2007~2008年立项并完成验收的93个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来看,专项经费都能够及时到位,项目承担单位能够按照预算批复及项目实施进度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协作单位。项目单位基本都能够按照预算批复使用经费,项目预算执行力度较好。但是,在项目财务验收中也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如项目预算编制不准确,存在多头交账(用其他项目的支出交账)、层层委托等现象,在经费使用上还存在计提项目管理费、超范围支出、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以及部分审计报告完成质量不高等情况。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进一步加强农业行业专项民主化、专业化和透明化管理,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监管,接受社会的监督。

1)加强项目预算管理。项目申请单位应按照规定,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项目预算,并提供编制预算的依据。在项目评审时,要有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参加,根据提供的执行阶段,研究和审核编制预算的合规性和合理性,要加大预算编制的审核力度[7]。

2)加强人员培训和宣传。一是适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培训,解读国家和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制定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准确把握文件精神。解读差旅费、出国费、会议费和政府采购等相关文件,使他们了解国家的管理程序和要求,在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在培训中提出管理要求,不断提升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保证项目支出的合规性,通过介绍一些项目案例,辨明对错和纠正错误的认识。二是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上级培训的内容,对合作单位的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项目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建议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进行打分评价,对于审计质量差,报告数据不完整,错误严重的提出批评,或列入不信任名单,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自律,保证项目审计质量。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中,要对项目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加以披露,督促项目单位将其入账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2项目绩效考评

篇5

关键词 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12.45;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92-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工作的不断重视,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在农业科研单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科研经费也从过去的“没钱花”、“不够花”,变成现在的所谓“没处花”、“花不完”。如何与时俱进,增强观念,科学、规范、合理、高效地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笔者从思想观念、人员素质、基础工作、制度建设4个方面入手,对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地市级农科院所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观念

1.1.1 单位领导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他们片面地认为日常管理的重点是农业事业经费,对科研经费而言,只是提取少量管理费,剩下的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全部由科研人员支配,而签字审批只是象征性地履行一下手续而已。于是出现科研人员只管“要钱、花钱”,财务人员只管“收钱、付钱”,科研管理人员则不问钱的现象。这些陈旧的观念致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规范和必要的约束、监督。

1.1.2 科研人员存在“重立项、轻预算,重使用、轻规定”的思想偏见。一方面,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完全是自己的事,极少让财务人员参与。为了增加项目的竞争力,科研人员往往凭借过往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做出预算,在预算编制方面追求“大而全”,经常出现小支出、大预算现象,造成项目预算编制的前瞻性、适用性差,给将来的项目执行埋下隐患。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又主观地认为科研经费是靠个人能力争取的,则经费使用也是其他人员无权过问的。但事实上,因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专家而非财务专家,他们往往缺乏经费管理的经验,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诸多不合理甚至违规现象。

1.1.3 财务人员片面地认为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只有科研人员才有使用权,因而其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也与他人无关。一方面,这种思想造成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参与度不够,专业优势发挥不出来,加上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正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可预见性、准确性差。另一方面,财务人员没有做好有关经费规范使用的宣传工作,并且对科研经费也主要是事后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2]。当科研人员报账时,对财务人员拒绝不合理的经费开支行为,科研人员会存在一些认识误差,引起对财务人员的不满,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

1.2 人员素质

一方面,地市级农科院所现有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高层次专业教育和后续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造成知识老化,素质得不到得高。加上日常工作量巨大,也没有精力了解科研项目相关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特别是不能适应重大科研经费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相关人员财务知识有待提高。其缺乏财务知识,致使在科研经费管理特别是在经费支出中存在大量违规行为。

1.3 基础工作

1.3.1 财务处、科研处与研究室之间缺少沟通、交流与协作。在科研经费的日常管理中,研究室只重视项目经费的争取而忽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研处只关注项目的申报、立项命中率,不跟踪经费的使用;财务处只是根据票据对经费进行会计核算,不了解科研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情况。三方都是从个体利益出发,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不能形成统一体,造成经费管理、项目管理与科研管理脱节,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1.3.2 科研经费存在浪费、变相流失的现象。大部分地市级农科院所按研究室实行内部独立核算,造成内部条块分割,仪器设备是从不同科室的不同项目经费中列支,存在严重地重复采购现象,造成部分固定资产长期闲置而得不到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限制了科研工作的协调开展。同时科研经费形成的科研资产日常管理不严格,流失比较严重。科研资产的管理,名义上是科研处、财务处、研究室、后勤部等齐抓共管,实际上是无人管理。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及图书资料大部分由研究室个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时,往往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篇6

关键词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现状;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89-01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组织环节,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是科研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农业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1-2]。向管理要项目、要成果、要效益、要人才是每个农业科研管理者面对的重要问题。结合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管理比较成功的做法,对进一步开展科研管理提出看法与建议,以供参考。

1 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50多年来,主要开展了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品种资源、高产栽培、土肥、植保、蔬菜、果树、花卉和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和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项目。现为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玉米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辽宁省大豆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3个综合试验站。

本着“科研立院、创新强院”的原则,从1965年至今一直主持辽宁省大豆育种攻关项目,是辽宁省仅有的2家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持省级攻关项目的单位;1991年玉米、水稻,2002年花生也先后进入了省科技攻关队伍,开始承担省科技攻关任务。“十五”以来,大豆、水稻、玉米还相继纳入国家级科研攻关和产业体系建设当中,并开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体系建设项目。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所)54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承担国家、省、市项目520项,取得科研成果238项,审定(备案)品种150个,获奖成果126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省级奖励59项,厅市级奖励64项,累计创社会效益210亿元。其中优良大豆品种铁丰18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铁春1号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铁单4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4号、铁丰27号、铁单8号、铁单12号、铁7922和铁C8605-2玉米自交系、铁粳4号、高粱TL169系列雄性不育等2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5号、铁丰29号、铁丰30号、铁丰31号、铁丰33号、铁丰35号、铁单9号、铁单10号、铁粳7号等27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或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知识产权管理上,30余个品种、自交系获得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2 科研管理机制与模式

一是科研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管理模式,扩大了科研人员的自,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化管理,强化约束和财务监督,加大了科研发展基金统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三是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对全院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评议、发挥参谋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互相启发思路,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四是科研成果上出台科技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发放课题岗位津贴。对通过审定的品种、获奖成果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五是重视资源引进,集成创新。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多出成果,出资购买资源,派出专家考查搜集。现已育成的大豆铁丰31号、玉米铁单20号、玉米铁研26号、玉米铁研124、水稻铁粳7号以及正在参试的材料都利用了这些资源。六是提出加速科技成果(品种)鉴定方法,建立异地育种试验站。将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区间种植,在注重产量性状的同时,强调品种的综合性状和适应性。七是引进高学历人才,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已有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6人。

3 对策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统一起来考虑,建立健全科研业绩评价机制[3]。做到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不仅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而且还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二是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科研管理队伍。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科研管理人员,并建立相对稳定的知识化、专业化、高效化科研管理队伍。三是创新科研管理平台建设。要做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必须立足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实际,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的同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4]。

4 参考文献

[1] 李桂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53-354.

[2] 周汝芹.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3-4.

篇7

科研院所的经费管理,是科研活动的保证。本文从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新的动态管理模式,从申报、立项、实行、验收和监督等环节强化科研院所经费的管理,规范使用科研资金,保障科研院所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科研院所;经费管理;完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申报中的问题

科研项目申报中,经费预算是必备材料,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关系到申请项目的能力和经费支持的力度。科研院所项目和财务管理分工不明确,科研项目申报时,财务预算由科研人员独立完成,其对财务管理、制度和内容不熟悉,不能很好的把握预算依据,导致预算不准等问题出现。同时,科研项目经费涉及名目多,没有统一预算定额,进行预算编制十分困难,小支出,大预算的情况很常见,有些科研活动,因为预算把握不准,经费不足,无法顺利开展。如果单独让财务人员进行预算编制,对财务预算工作很熟悉,但对科研和科研项目的支出情况了解不多,难以准确控制科研项目的支出情况,编制的预算和实际工作的误差大,预算经费不能够反映科研项目所需的全部成本。

(二)实施中的问题

科研院所主要任务是科研,因而在科研项目实施中,没有将科研经费进行单独立账和核算,致使科研经费得不到合理的监控。课题组负责制是国内科研项目的基本管理制度,项目经费由课题负责人支配,容易出现经费使用审批上不严格,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等问题。甚至有不符合财务要求甚至不是科研经费业务开支的都列入到科研项目经费的情况,加上财务项目和科研经费项目存在很大差异,财务管理部门无法对经费的支出进行监督,财务管理不到位直接影响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三)验收中的问题

科研院所的经费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是审计验收工作复杂的原因之一。审计人员要在财务人员的配合才能进行审计,还需要查看大量账单,效率不高。部分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的账单分散在不同的账册,查找工作量大,妨碍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一些企业审计工作一年开展一次,有些甚至没有,因而无法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时时监督,对于经费使用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给科研经费滥用以机会。

二、经费动态管理

(一)预算管理

预算申报过程中加强预算管理编制,要明确编制的原则、要求、监督和约束机制。编制预算中需要财务人员全程的介入,科研人员负责预算编制,在了解科研项目基础上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及时有效的服务于会计监督。此外,财务人员也不能对科研经费置之不理,要协助科研人员了解经费管理和预算申报中的注意点。科研人员要协助财务人员了解科研活动开展涉及的经费项目需求,发挥两者优势,互相补充,使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操作性和科学性更强。

(二)核算管理

立账和实施过程中,核算管理是重要环节。科研院所经费管理,需要建立动态管理系统。主管部门审核预算后,还需要将预算经费按照项目进行分类,设置不同项目的核算账户,将预算材料输入预算动态管理系统,方便负责人进行把关。要设置项目负责人访问和报账访问权限等。报账时,先要利用系统端口提交报销的项目和金额,项目负责人利用系统进行报账审批,最后,财务人员还要做复查工作,核实申请和预算情况,最后实施报账。报账结束后,系统中就会存在预算、支出和结余经费的具体额度,方便财务人员、科研项目负责人进行动态查询,保证经费能够用到实处,简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程序。同时,报销的单据和凭证要进行扫描,储存在系统中。综上所述,利用系统来管理科研项目经费,能够对科研经费的动态查询、分析、管理和监控,保证科研经费专款专用,规范使用的过程。

(三)动态监督

以前的科研经费管理,重点放在预算,对使用过程的监督不重视,经费在使用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费动态管理系统后建立,可以设置动态监督功能,当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超出预算或者标准支出等情况,系统就会提醒财务人员和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利用动态系统进行监督,能够杜绝经费挪用、转移和违规等问题。事实上,科研活动的开展存在不确定性和难预见性,预算编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出现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后,科研单位和财务部门应该共同商讨,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科研经费的微调,使科研经费能够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决算管理

科研活动的开展,要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经费的动态管理系统也要设置时间和要求的提醒功能,及时向科研项目负责人和财务管理人员发出提醒,项目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结账。在科研项目财务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科研经费动态系统了解到科研项目的相关材料,通过系统查询功能,就能够审计科研项目预算、支出、结余以及经费具体流向等,对于需要的凭证,可以直接在动态管理系统中打印,减轻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结束后,财务和科研人员还需要协同工作,保证账表一致、账实相符,推动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结题结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经费管理保障措施

科研经费管理中,动态管理模式虽然很好,但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关的经费管理模式运行保障措施。

(一)完善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动态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预算编制规范,科研院所要积极探索,制定出有自身特色的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需要科研和财务人员合作完成,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两个部门的联系,但具体工作开展中,又要权责分明,各司其职,规范操作流程,使预算编制更科学合理。

(二)完善管理办法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科研院所自身实际要结合起来分析,这样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经费管理办法,对管理内容、程序、部门和经费开支、标准等进行明确,建立审批制度,所有经费收支都需要在平台中进行,报账要按系统规定实施。科研经费要实行信息化管理,明确经费分配和奖励办法,对挪用和挤占经费等行为进行处罚。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财务和科研人员要自觉遵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节约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严格奖惩机制

科研经费动态管理中,要有评估等级,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并给不同等级配置不同的奖惩方法。对于表现优秀的科研和财务人员,可以给予物质奖励,对于不合格的项目人员,要进行惩罚,通过严格的奖惩机制,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的正常实施。

四、结束语

科研院所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其科研项目中的经费管理很重要,是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科研人员不懂财务,财务人员不懂科研项目,所以要两个部门的人员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贾燕眉.科研院所财务管理机制存在的不足与完善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

[2]黄晓云.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小议——以A科研院所为例[J].财会学习,2016

篇8

专项资金设立以来,财政投入已从2007年的1500万元上升到2014年的1.45亿元,累计6.3亿元。支持领域逐渐覆盖了蔬菜、农作物、畜牧兽医、资源环境和农产品加工安全等12个农业领域。7年来,项目承担单位逐年增加,全省范围内累计共有107个单位获得了专项资金资助,吸纳了包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省林科院、省家禽所、省淡水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和淮海工学院等一大批省内主要涉农研究院所和高校,以及苏果超市、雨润集团等大型科技企业的优势科研力量。不但解决了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而且在项目选题、立项、资金配置和团队协作等方面释放了较为充分的科研自,真正将自身专业优势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1.2实施成效通过统筹实施,专项资金已成为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标志与助推器,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重点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为粮油安全和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撑。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等大宗农作物的品种创新研究。围绕高效农业发展,开展了蔬菜、林果和花卉等园艺作物的品种创新研究。围绕生活质量提高,开展了猪、羊等畜禽和鱼类、蟹类等水产品种的创新研究。二是研发了一批具有大面积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为江苏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兽用生物制品、植物病虫防治、循环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安全技术等领域成果丰硕,体系初建,并已跨入国家支持序列,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三是建立了生态养猪、设施蔬菜和秸秆利用等产业技术体系,引领了江苏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专项资金依托体系整合了全省范围内的科研机构、涉农高校、龙头企业和基地等科技创新资源,这些资源既保证了专项的有效实施,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较强的后发效应。四是取得了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结构优化的明显成效。专项资金始终围绕加快创新人才和学科团队培养的主旨,力主向现代、高效农业领域倾斜,蔬菜、园艺、畜牧、加工和循环等领域已先后有8个学科团队被列入“2013年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同时,设立了探索性项目,为后续重大项目、重要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兴建了适应不同技术应用主体和成果示范方式的模式创新基地,积极推进地方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转型。借助创新资源内联外合的组织形式,专项资金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提高了自主创新成果的显示度和应用水平。

2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集成创新的目标成果导向模糊

专项资金始终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专注于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逐渐形成了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体系类项目和探索性项目几大类别,研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创新项目初期只是将主要成果目标定位于品种、技术等单一点上的创新,尚未实现由技术点到技术面再到全产业链覆盖的集成创新,集成重大科技成果的目标导向并不突出。随着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创新需求的不断升级,这一现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对于集成创新的要求,科研团队与科技成果分散存在的状态,难以从整体上组装集成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的大成果。

2.2缺乏利益趋同引导的组织方式

当前,传统农业优势技术研究领域在研究内容与学科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叠与交叉,一些能够体现新兴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先导、前沿产业和边缘领域并不容易获得支持与重视。而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组织方式相对分散,承担单位的基本科研单元又普遍较小。因此,在没有统一科研目标导向与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引导的状态下,各申报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明确的团队分工与层次排位,容易将项目的立项与执行定位于分“盘子”和抢占资源,进而对自身所掌握资源和信息形成保护意识,加剧彼此之间条块分割,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有限的资源难以聚焦,不仅无法促成紧密的学科体系,也难以在团队建设中产生聚集优势,同质化趋势将不断降低科研协同创新效率。

2.3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有待加强

专项资金由财政厅委托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并负责项目的全程管理,此举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了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但是专项资金所涉及项目的数量、领域、单位和专家的体量较为庞大,项目执行期间有限的管理人员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监管,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另外,目前专门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特点与目标的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若对成果产出与转化的激励不足以拉大科研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思维方式将难以摆脱“重立项、轻过程”的老套路。

3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的建议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专项资金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的光辉历程,对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财政支农方式的转变,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为全国科技创新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参考。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需求,根据专项资金的运行现状,结合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提出关于改进专项资金管理运行模式的一些建议如下。

3.1贯彻落实顶层设计,明确项目管理目标

通过积极创建和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目标导向机制,强化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培育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科研成果的意识已经在科研人员中初步形成并得到统一。围绕这一工作重心,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应借助科研绩效评价、政策倾斜等渠道,最大程度调动和提升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通过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凝聚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特别是在重点项目和奖项的服务支持上,要把专项资金作为推动全省重大科技产出的主要抓手,由省农科院牵头,策划遴选出重点部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从项目申报、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等环节开展全程化、便捷的项目管理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立项前就要引导科研人员先行一步,紧密围绕当前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与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需求,结合团队优势与科技成果的定位和特点积极引导,为提高科研人员对重大项目的占位申报和主持实施能力做好铺垫与准备工作。

3.2调整学科结构布局,构建交叉型创新团队

针对创新专项申报主体分散不成体系的现状,一是建议在全面梳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调整学科大类结构,进行统筹分类,按照农作物、动物、生命环境、食品与信息及加工与装备五大类别设置一级学科群。再由学术委员会讨论按照领域划分设立二级学科组,每个二级学科组内部都可以选出一名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由所在团队根据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3~5年的学科发展规划与成果目标方案,经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生效。只有通过调整现有学科结构布局,才有望打破单位内部各个小团体的利益堡垒,聚集优势科研资源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二是重新组合包装全院科研力量,打破“专业所—研究室—项目组”的单一框架设置,以二级学科组为基本单元,以专项资金为平台,探索建立以产业为主线,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导,以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的多层级人才培养机制与学科交叉型团队建设机制,进而在全省范围内深化有特色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加快构建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和支撑有力的良性发展格局。

3.3强化立项审核,规范评审机制

专项资金所支持的项目数量与资金体量在持续增加,现有科研管理力量难以确保过程管理的全面性。为降低项目风险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管理部门应根据所划分学科类别建立专家库,旨在汇集各领域的归口专家,从源头上为项目启动把关,避免盲目立项。遴选入库的专家只负责对各自归口领域内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竞争性进行综合评判。一般项目可通过问卷或打分的形式完成,重要项目的评审则需会上讨论,并全部参加盲审。对于科研人员则要求坚决破除“分盘子、要经费”的消极思想,敢想敢干,且能够提出明确具体的支持要求和保障需要。项目的最终立项必须签订合同书与成果责任状,明确界定实施的具体时间段、负责人和详细成果,同时启动责任追究与末位淘汰制。对参与的专家不设身份限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成员均可以自荐或推荐的形式入库。同时,为提高项目审核的效率与可操作性,所吸纳专家除特邀顾问之外均需参加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考核和成果产出的统一培训。管理部门可邀请专人对专家进行培训,培训后方可参加评审。

3.4调整项目结构模式,提升集成创新能力

建议专项资金调整为前瞻性项目、体系类项目、产业类项目、应急性项目和推广服务类项目五大类别。设立前瞻性项目,旨在为原始创新提供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专项资金应针对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长期性的非项目化支持,不设置目标绩效考核,鼓励尝试,包容失败。通过加强高新技术的前沿跟踪研究,为新兴学科发展与冲击高层次奖项打好基础。其中,也包括设立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研究服务的软科学课题。设立体系类项目,旨在围绕培育重大成果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围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性技术需求建立全省同类优质资源协同攻关的合作机制。设立产业类项目,旨在搭建多元合作创新平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动具有较大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建议将该部分项目选题完全向市场与企业开放,科研单位负责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与市场需要给出具体命题并享有成果最终知识产权。设立应急性项目,目的在于处置农业生产过程或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或问题,为高层管理者决策及时提供处置方案或政策建议。根据紧急程度,可随时成立应急课题组开展工作而不受选题范围、申报流程等常规要求的限制。设立推广服务类项目,旨在依托科研项目成果的熟化程度来设立的一种孵化与推广应用型农业项目,通过其对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客观、真实地评价研发成果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效用性,从而降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使用风险。其承载着农业服务活动所需的物资、资金和机制等,是沟通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需求的桥梁,是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度低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提高科技服务实效的主要抓手。

3.5搭建立体监管网络,拓展全方位服务

篇9

今天,我们在*市召开全省农业科研工作座谈会,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农业科研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讨论修改《*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探索有效促进我省农业科研工作创新与发展思路。上午我们参观考察了*市农科中心和*农民创业园,刚才,又听取了各位代表的发言及八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交流,通过大家的发言和典型单位经验交流,充分反映了当前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讲得都很好。借此机会,现就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的现状、形势任务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谈四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进一步坚定做好农业科研工作的信心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进入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巨大贡献。“*”期间,全省农业科研单位共承担农业科研项目425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35项),荣获科技奖励46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9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17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711项,发表农业科研论文近万篇。在*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我省农业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前列,其中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全国前50名中占10名,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全国前20名中占5名。*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家禽良种覆盖率达85%,猪良种覆盖率达9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年的48%上升到51%,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年的19.3%提高到35.3%。农业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列全国第六位,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平均每亩耕地产值列全国第二位。主要农产品产值产量在全国排位靠前,其中花卉产值、饲料产值产量位居第一,输港澳活猪量位居第一,水果、糖料产量位居第三,肉类产量位居第六,蔬菜产量位居第七。在农业部最近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省分别有3位首席科学家,45个功能研究室和36个综合试验站参加体系建设,国家财政投入*承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共4260万元,投入资金量仅次于山东,排名全国第二,充分体现了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的综合实力。我省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扶持农业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更离不开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省农业厅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我省农业科技工作主要取得了七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以来,全省共引进和选育新品种(系)8842个。超级稻育种研究、杂交稻优质化育种和航天育种技术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良种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我省育成国内领先的两个产量达到750公斤/亩以上的超级杂交稻粤杂122和粤杂889通过了国家级品种审定;还育成一批在省区试中比对照平均增产8%以上超级杂交稻天优998、天优122、培杂泰丰、桂农占和玉香油占等一批新品种(组合),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1996至*年间,经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家禽新品种与配套系共14个,*占了9个,其中岭南黄鸡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0%,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省(区)。近几年来,共选育出蔬菜新品种(品系)200多个,其中瓜类品种占全省同期通过审定品种的50%以上;培育推广岭南特色水果品种50多个,推动全省良种果树应用普及率达80%以上。这些品种的选育为确保我省乃至全国的粮食、食品供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共患病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据统计,全省每年因动物疫病造成约1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数百亿元的间接经济损失,其中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些重大动物源性共患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而且危害人类健康。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攻克难关,在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Ⅱ型等重大疾病的快速诊断、疫苗研制开发和防控方面成效显著,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为我省乃至全国制定有关禽流感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是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率先讲并采用的“以栖息地生态控制和作物布局控害为基础,抗凝血灭鼠剂持续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鼠害持续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过3488平方公里的示范和25.96万平方公里的推广应用,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其中示范区鼠害控制投入产出比达1:18。香蕉抗枯萎病、鸡球虫病、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检测诊断和防治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止微甘菊、桔小实蝇和红火蚁等有害生物入侵的防控技术研究也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农业生产规程和食品安全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高度重视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在农业安全生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通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综合研究、示范,提供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有力确保我省农产品安全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果树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作物节水技术、稻菜轮作高效种植制度、有机茶叶生产规程以及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技术,配合优质抗病虫的新品种、无公害肥料与农药等物质载体的推广应用,为建设节约型、循环型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联合实施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示范区”提高了蔬菜、水产品、猪肉等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了供港澳和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截止去年底,全省食品加工类发明专利1000多项,在全国名列前茅。突破性攻克了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超标及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难题,为*传统特色食品的提升和改造提供了关键性技术研究。截止今年6月,全省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28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38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385个,有机食品117个。全省共有农业类名牌产品275个。

五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断升级取得了新突破。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是农业产业中关键的一环,是连接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桥梁,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至“*”期间,我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不断发展,在果蔬、粮油、肉类制品、功能食品、茶叶蚕桑等特色资源加工以及传统食品加工升级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这些成果的研究应用提高了农产品深加工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深加工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我省农产品深加工的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农产品深加工率从1978年的不足10%发展到目前的近30%,使农产品深加工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六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新突破。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67万千瓦,比去年增加50.2万千瓦,增长2.5%;全省机耕面积1544.3千公顷,比去年增加60千公顷,增长4%;拖拉机总台数为38万台,比去年增长0.8%;联合收割机达到11500台,比去年增加696台,增长6.4%;机动插秧机突破600台。农用排灌机械动力达357.8万千瓦,比去年增长6.9%;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达213.8万千瓦。具有*特色的设施农业,园艺机械,畜牧、农产品加工设备发展迅速,装备总量快速增加,水平不断提高。

七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全省各地以实施*-*年省人大《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议案》和*年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契机,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省良种引进与改良中心、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省土壤肥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3个省级中心,4个省级杂交水稻亲本提繁基地,10个省级区域性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质量监督站,19个省级区域性良种中心,50个县级良种推广分中心,100个区域性乡镇良种推广中心站;积极推进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切实为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抓手,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期间的18%提高到现在的40%。截止10月30日,广州、东莞、中山、云浮等4个市已在实施改革方案,并报省农业厅备案。全省需要改革的113个县(市、区)中,有105个县(市、区)制订了改革实施方案,占总数的93%;已通过县(市、区)级政府审核的有44个,占总数的39%;已通过地级以上市政府审批的有19个,占总数的17%。

二、找准差距,切实增强做好农业科研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党的*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我省人多地少,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依靠资源增加产量空间有限。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最直接的、最大的潜力还是依靠农业科技。尽管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水平逐年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与江浙鲁等农业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跟踪式”、“模仿式”研究比较多,原始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产品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

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不高。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1%,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同时也低于江苏的58%、浙江的56%、山东的52%,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力等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科技及队伍素质总体不高,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还比较薄弱。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战略型、领军式农业科学家还不多。直接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的实用型专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从农业部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不难发现,在入选体系建设50位首席科学家中,我省只有3人。

四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数据表明,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资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1%左右,发达国家一般为5%左右,*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为0.56%,我省投入强度为0.3%,可见我省农业科技投入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年,我省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减少,分别为6.1亿元、7.3亿元、5.6亿元、5.3亿元和4.9亿元。

五是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衔接不够紧密。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导致缺乏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不仅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链,而且在农业科技投入上重复、分散,浪费了科技资源,降低了创新效率。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相互衔接不紧,影响了农业科技整体合力。

当前,在全省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因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十分关注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等人民群众日益关心的矛盾和问题,坚决把工作着力点转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上来,全面推动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此,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以科学、求实、拼搏、创新的精神做好农业科研工作。

三、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农业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党的*届三中全会明确讲,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今年9月,胡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对发展农业科技讲到,“一项技术能够引发一场革命、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在刚刚结束的“*现代农业博览会暨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书记讲,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展望“*”,全省农业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起点、多目标、抓重点、建体系”。“高起点”就是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突破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多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又要保障农产品和生态安全;“抓重点”就是要突出我省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完善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体系和强化前沿技术储备;“建体系”就是建设以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为核心,以各市农业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为重点,以县、乡(镇)农业推广机构为基础,形成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力争到2015年,使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期末的51%提高到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40%提高到65%,动植物良种覆盖率比“*”期末提高2至3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翻一番。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年12月农业部、财政部印发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农科教发[*]12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在*年启动了第一批10类优势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年7月,农业部、财政部又印发《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安徽、山东等省结合实际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就是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组织优势科技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这是有效解决农业科研领域长期以来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的有效方式。为增强我省农业科技竞争力,根据《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从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组织省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的有关专家在吸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反复论证,多次修改,初步形成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目前正在加紧推进争取《方案》立项工作,希望得到省级财政支持,争取在09年正式启动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支持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针对我省主导农产品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将会促进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为方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础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领域研究,为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保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在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抗旱机理、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在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克隆一批优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和品质改良的动植物基因,加大转基因技术研发力度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抢占前沿科技领域的制高点。二是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自主创新,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良种保障。重点研究利用开发主要农作物、畜禽等种质资源,应用常规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等生物技术,挖掘动植物高产、优质、抗逆等重要遗传潜力,突破种子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和综合生产加工技术,培育新一代动植物超级品种、优质品种和特色品种。三是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建立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和生物灾害、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创制一批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在禽流感、口蹄疫、稻瘟病等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农产品和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与监控技术研发,将产地环境监控、农产品品质提升与质量监测、投入品安全使用、有害物质降解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为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提供保障。要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酵工程以及高效分离、杀菌、防腐、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新型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开发,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五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保障。大力开发和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实用技术,重点突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等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多功能、智能化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加强源头控制、过程治理以及末端资源化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核心技术的攻关。开发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有机肥和秸秆养畜等产业的发展。六是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保障。重点研究农业装备自动导航、过程监视、智能测控和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产品产地加工等成套技术装备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显著提高我省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三)要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广泛调动全省农业科研、农业院校、技术推广部门服务农民的主动性,切实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入手,多办好事和实事,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围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加大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行动力度,继续组织实施种养业良种引进和培育专项,努力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加快普及先进实用种养技术,提高技术到户率和到田率,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强化农村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造就强大的人才智力队伍。同时,各级科研院所、农业院校要加强与地方和农业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展示,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合作开发、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着力解决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问题,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明年将是全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全省农业科研机构有可能面临再次改革,在服从服务大局、确保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及科研工作持续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建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研单位。我这里想突出谈三个机制创新的问题。一个是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首先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合作”的科技氛围,坚持和完善科研项目合理支持机制,为科技人员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把管理的关口从成果鉴定和评奖扩大到全过程;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积极性。第二个是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产业化运作需求,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企业为辅,上联科研和教学单位,下联农户和合作社,政府引导,上下联动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第三个是科技平台构筑的创新。构筑科技平台可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扶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合作,全面构建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与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平台,有效增强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综合试验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强化科研与推广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建设成为上游科研单位(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的集成地、转化平台及科技试验田、下游(县、市、区)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供应站、示范点和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科研与推广的衔接点。各地农科所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省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纵向联系,与地市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紧密衔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强大的农业科技合力,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强化措施,努力实现农业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科技工作者讲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类科研管理机构和科技工作人员要站在全局利益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要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农业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承担国家产业体系的单位和人员,要按照体系工作细则和核心任务,全力以赴完成好体系建设总体任务。要着力转变思想观念,把过去的以项目实施为主向科技平台及体系建设转变,主动适应新的变化,主动参与转变,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农科教之间的协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积极争取农业科技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切实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着力形成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重视对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认真做好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通过送下去、走出去等多种形式,不断锤炼人才队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谋划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们已经考虑将建立产业技术首席专家制度列入实施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就是加速领军式人才的培养过程。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一旦启动,希望各位专家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不负重望、不辱使命,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发挥作用,真正能够解决一些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树立起首席专家的权威,做到名副其实。要积极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奖作用,切实奖励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三要加强业务学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迎合时代的潮流,顺应形势的发展。要努力提高掌握政治理论、现代管理、法规政策和科技知识能力。要牢固树立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强化理论武装。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农业科技的发展动态,09年我厅将组织科技考察团到国内外学习,及时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工作的方向和趋势。要善于研究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增强预见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认真做好农业科技的研究、试验、示范和应用工作,努力多出成果,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

四要加大科技投入。要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持,尽快落实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立项工作,逐步调整投资方向,整合科技投入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改善科技工作物质装备,完善科技推广手段。要建立完善“良种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推广”等农业科技项目立项的科学评估机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对现有的科技资金进行梳理和整合,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并真正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目前,我厅已将2009年的省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和省级良种培育引进专项两个项目申报指南已“*农业信息网”上,希望各单位认真研究,及时做好农业科技项目申报工作。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要拓宽多种方式、多个层次科技研发的投入渠道,要广辟社会筹资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农业科研专项,提高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科研工作地位。

篇10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机成果)是科技成果中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成果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目前我国80%的科技成果未转化,其中农机成果也不例外。以某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单位提取的数据为例分析,该单位从1990~2005年15a期间,共承担了各级政府下达的科研项目53项(开题数),其中通过鉴定或验收形成农机成果的有35项,占开题数的66%,而转化出去的成果有6项(指每项成果推广在5台(套)以上的),占农机成果的17%。在没有转化出去的87%中不乏非常有推广前景的成果,都在20世纪90年代就闲置在档案室里,正如经济问题专家指出,这是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浪费,非常令人痛心。究竟是一堵什么样的“围墙”使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低?传统的农技成果转化的老办法、老经验出了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新途径才能有效提高新形势下农机成果的转化率?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2.1开题项目没有形成强劲需求一个科研项目在开题时就呈现出弱势状态,因为没有准确地把握农村市场跳动的脉搏,开题时仅在理论状态下分析应该有转化前景,仅在只有零星用户或者在具备了一定科研基础之后,就匆匆上报项目。开题项目的弱势特征表现在:

2.1.1项目单一。既没有前期扎实的市场调查基础,项目完成之后往哪转化,科技人员心里没有底;也没有制定后期的研究方向,无法形成完整的项目链,用户接收单一项目无法使用。

2.1.2项目脱节。研究的科技内容、解决的技术问题、可能不是用户所需要的,或者问题很小没有涉及到关键,缺乏用户共鸣,无法达到预期需求。

2.1.3项目零散。一个较小的研究单位一年内上的项目达10多项,包括的领域也很广,人力、财力及实验手段都无法跟上,项目的完成很勉强,更无力去深入推广转化了。

2.2农机成果推广渠道不通畅如果说取得农机成果是源头,那么用户使用就是源尾。其间渠道一路畅通与否是影响转化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省及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科技成果转化到1~2个用户是完全有把握的,但是再继续多家转化就很难了。而这种障碍主要体现在:

2.2.1信息不灵。凭宏观的信息认为该成果会有很高的转化率,但微观信息即具体是哪些用户需求却没有掌握。

2.2.2成果熟化度差。用户最大的担忧是农机装备的性能、质量可靠度、操作方便性及是否有及时良好的售后服务。

2.2.3经费短缺。科研项目缺乏经费,研制的样机没有进行生产试验和耐久性试验等就匆匆投入市场,造成农机的成熟度和可靠度不够,农机经常搁浅在田间、车间等。

2.3对科技人员评价机制片面性对科技人员评价机制的片面性,制约了农机成果的转化率。转化率要高,就要强化推广职能,形成媒、研、产、供、销、服、馈等一条龙的链式管理,而各个链节都是科技人员组成形成合力;但是在评价科技人员成就时,只是6个链节中的“研”,因为是研究人员才能取得成果奖励证书,才能晋升职称或奖励等,而其他都是辅助人员,不属于成就评价之列。因此属于链节“研”中的人员,都不愿意改行“屈就”于其他链节,唯恐影响前程。目前缺乏有效地促进科技人员从事农机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削弱了其他转化链节的功能。

2.4用户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技能不强我国农民知识水平整体不高,特别是目前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经营非农产业生产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劳动力,他们对复杂的机械,特别是成套技术装备的操作使用吃力,因而对使用农机产生了抗拒心理,或者难以接受先进技术装备,或者导致装备使用寿命短。农民自身的素质不高,采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这是农机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因素。现代农业机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2.5农机成果没有完全融入大农业这一点在省级及以下地区表现犹为突出。长期以来,农、林、牧、渔等各行业互相之间来往甚少、独立运作,对当地的农村形势、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没有沟通交流、没有衔接通报,各行业各行其是,以至于没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导致了信息闭塞、成果重复、转化吃力,农业产业链缺损,最终是增加了成果转化的经费成本、时间成本及运行成本,降低了转化率。

3农机成果转化新途径

3.1转变科研项目立项程序设立科技项目一定要有的放矢,先有企业接收,才有项目申报,必须放弃在项目立项之后再找企业、找着与否都无所谓的状况。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完善的转化环境。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坚决执行“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以四川省为例,省科技厅颁发的《四川省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等一系列行动方案,就是要从科研选题、立项、经费分配等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3.2转变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机制传统方式下出现先立项后找企业的状况,就是因为对科技人员成就的评价机制出现了偏差:第一,没有把成果的转化量放在首要评价标准上;第二,科技人员完成科研项目数量的多少成为了重要的评价标准;第三,科技进步奖只是对项目进行研究的人员才有荣获资格,其他推广转化的科技人员没有纳入评奖范围等,由此才造成了科技项目重完成轻转化。因此,应该扩充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是链式管理方式,对于信息、科研管理、研发、营销、售后服务等人员,也应有相应的评判功绩。

3.3转变闭塞的农口行业之间的联系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农、林、牧、副、渔等农口行业之间往来甚少的局面,大农业需要大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放大到全局、全省的利益加大联合力度,而不是局部利益或本位利益。农业机械是实施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基础设施,转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各个农业科研机构应联系合作、互通情报、共同交流、共谋建设,避免农机成果转化形成“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