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分层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课分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课分层教学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探究

分层教学是近年来为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新课题。本文在考察了当前国内分层教学较出色的经验后,再通过自己教学实验概述了数学课分层教学的问题提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具体的实施,内容为学生分层、测试分层、评价分层和课外分层,以及研究结果及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初中规模较大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位于城乡接合部,现在30个班级,其中初一有10个班。每年的招生办法是就近入学,所以大部分来自附近学区和进城随迁子女,这就出现了新入学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若按传统的班级授课,虽能显示其巨大的优越性,但也暴露了它的局限性――静态同步性,教学无视学生智力、心理发展变化不平衡而出现的差异,把他们长期禁锢在同一封闭的“模子”里,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同一内容、同一要求的教学。

1.学生分层

为了落实数学课分层次教学,又使每个同学都感到心情舒畅,教师先把分层教学的意义、内容及方法告诉学生。其主要内容为: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学习水平的最低层次着眼,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由低到高,梯度较小的问题,将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使基础较好的学生达成较高的目标。在做细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愿报名,同时又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稍加调整的办法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代表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B层是学习成绩中等,学习兴趣不稳定;C层是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这样的结果,既使分层基础体现了入学成绩的好、中、差,又保持了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

2.学习方式分组

根据接受性、发展性、激励性、集体性原则,将学生分组,每两桌四人一小组,好差生各一人,中等生二人,定期轮换组长。组长职责:检查学习情况,个别指导。小组内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学习竞赛,这样将全班分成十几个小组,按组就座“划块而治”。构成“班组个体”三结合,教师和学习骨干双层管理的网络。

3.评价分层

根据学生分成的A、B、C三个层次,在对三个层次学生进行评价时,每个层次都有好中差三个档次之分,并给予相应档次的奖品。这样就让学生在相应层次及档次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让他们感到“跳一跳,够得到”,对学习充满信心,参与到激烈的竞争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外分层

课外作业的布置也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难度和相应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外能够完成相应量的作业,而不是“一刀切”。那样学生可能会因完成不了作业而被动地去抄袭好生的作业。

5.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学习规范和方法进行反复实践的过程,具有多阶段、多环节,不能一步到位的特点,它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它决定数学课分层次教学的成败。只有在有限的时空内,合理地规划和操作教学程序,科学地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全面协调学与教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优化的课堂结构,才能兼顾各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教学素质。就数学课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明确目标(启导)、竞练、评讲、互学、总结等环节。

二、研究结果及认识

1.“数学课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效益

(1)提高了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课堂教学分层次,首先得依赖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大纲的透彻理解及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各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每节课对各层次的具体讲授、指导以及练习的配置和作业的布置,都需要有一个周密的考虑和充分的估计。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本人感到对教学研究的水平有所提高,教学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虽然辛苦,也乐在其中。

(2)促进了学生智力能力的开发和主体性培养

由于分层次教学几乎每节课都有让学生自学、质疑、竞争的机会,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机械地接受知识了,而是思维的独立性明显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权都有了自由支配的可能,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习潜能得到了挖掘。

2.实施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几个问题

(1)实施分层次教学后,教师授课、配置作业、批改辅导、测试分析都得到分层进行,教师工作量无疑会成倍增加,所以这一教法的坚持,虽对学生有利,对提高教师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但必须建立在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上,如何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减轻教师负担又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2)如何解决因材施教与提高课堂效率之间的矛盾;防止课堂分层指导复式教学化的倾向,都是下阶段研究的新课题。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课堂

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下药,采取具体的分层方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既尊重个性,体现了差异,又激发了学生的活力;既能避免出现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后进生不动的局面,又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样,就能达到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目的。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1.做好学生分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考试成绩等情况将其分为优良、中等、后进三个层次。这种分层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平时测验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优良层的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中等层的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后进层的学生数学能力比较薄弱。

2.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要以教学大纲为目标,课堂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体,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的着力点,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做到中等生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在自学指导的环节可以按照以下学习流程:

(1)自学内容P27—P28。

(2)通过P27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根)的定义学习,能够验证给出的数据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3)由方程5x-6=2x有一个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有一个解,和其它的方程不同。

(4)由方程5x-6=2x一个根,理解方程解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像这样,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交流中达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

3.课堂设疑分层次,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一般来说,数学课堂课型可以分为基本型、简单型、一定难度型等。老师在课堂习题练习中应当考虑分类抽答的方法,给中等、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即便他们回答错误也不批评,要坚持以鼓励为主,他们回答正确时要给予更多的表扬,多给他们点掌声,多点鼓励,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层设疑,给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回答成功的学生固然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和锻炼,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整个课堂学习的效果。

4.课堂练习题分层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习题,鼓励学生量力而行,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针对性的练习,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在掌握好本层次知识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越级练习。例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在学以致用的环节,有下列习题:

(1)下列数值:-2,-1.5,-1,0.1,5;

①是不等式x+3>2的解的有?

②不等式2x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5、7、x,则x取值范围是?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选择不同的题,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后作业也要分为三个层次:简单、较难、高难度类。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层次选择作业中的题目,可全选简单类,也可全选较难类,还可以每种题目都选择一些。对降低自己层次选择题目的学生要及时纠正,对选择题目比自己层次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二、总结

总之,分层教学可以克服饱受指责的“快慢班”教学弊病,为程度差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分层教学让这群学生备受鼓舞、重建自信,能激励他们张扬个性、超越自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不仅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而且还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做到了“减负不减质”。由于学生个人能力差异的存在,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小花 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7),106-107。

[2]王旭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2),56-57。

篇3

学生的分层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前提。新生的分层以学生入学成绩(小学毕业会考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单元、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同时,分层时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作全面调查分析,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分层时磁带用学生自报和老师考察相综合。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一般分为三层比较适中。即第一层是优生,第二层是中等学生,第三层是学困生。各个层次的学生数视情况而定,不宜按一个比较固定的数目来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数。

教学目标的分层

学生分层以后,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科学地制定初中数学教学分层内容和分层目标,其要求是:教学目标层次明确,并且与学生的层次性相一致;学困生层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既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中层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优生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例如初二代数的因式分解,对学困生要求中我用四种基本方法,对优生则可以补充换元法,配方法和代定系数法等方法。又如:在学习求根公式时,学困生层的教学目标是使其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求根公式。优生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则是使其能正确地推导求根公式,能熟练应用求根公式。

教学内容的分层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 转贴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每层学生都应该中我的那些知识及其掌握程度,由浅到深,又简到繁,以中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层学生略有提高,优生层学生充分发展。确保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教师统一授课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

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的分层

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基本一致,但内容和要求不同。学困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旨在促进学生重视基础知识,打好学习基础,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中间层学生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联系,侧重于新颖易做的作业,旨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优生层学生在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即做创造性的练习,注意一题多解,侧重于应用实践型作业,旨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分层作业意在克服了整体划一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感到作业已不是负担。数学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各层次的学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对优生层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辅导,注重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对中间层学生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对学困生层学生主要是补课,既补新课又补相关的原有基础知识,通过补课而逐步提高,使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23-01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前提之“尊重学生差异,依据全体学生差异进行分层”

初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的实施要走的第一步就是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每个学生的发展,分层绝不是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绝不是为了给他们打上“优、中、差”的标签。分层要科学,要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初中数学教学的分层分为三层,A层主要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B层主要是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主要是学习成绩稍差,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不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学习成绩只是学生分层的一个参考。教师在分层时还要考虑那些成绩波动比较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是“一努力成绩就上去了,一不努力成绩就下来了”,对这部分学生原则上在分层时要以鼓励为主,比如甲学生按学习成绩分层是B层,但是甲生成绩也有突出的时候,那么可以把甲分为A层,让他发现自己的不足,奋发学习赶上A层的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分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精神面貌都会发生变化,教师要根据变化适时调整分层。要让学生看到他人的进步,自己的不足或者自己的成功,激励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基础之“教师备课要体现差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学生是有差异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教学任务,因此,分层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它也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只为了哪个层次的学生备课,比如教师要在统一的考试大纲要求的指导下,对考点进行分层处理,A层学生要达到考纲的所有要求,要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公式和实际的解题能力,B层学生要达到大纲80%的要求,C层学生则要让他们达到50%的大纲要求。在备课上体现分层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师在学习任务的制定上也要做到因人而异,要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关键之“课堂教学要体现差异,要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是比较艰巨的,它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课堂内容要体现对不同学生的“照顾”。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同一知识点应用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例题讲解中。教师对A层次的学生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提高他们解题能力上,不要再对他们进行概念性东西的重复讲解上,对B层次的同学教学重点要放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对C层次的同学要重点放在他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不要盲目地“拔苗助长”,要打好他们数学学习的根基。例题,点A(-2,1)、B(-1,3)、C(2,2),D(3,y)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求D点的纵坐标y。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线段长度相等的关系来求y,对于B层次的学生,要要求他们寻找与C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斜率相等方法来求。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A、B、C三层次的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让他们用适合自己能力的方法去获得问题的解答,既使得解题思路多样化,让各层次的学生对几种方法有了了解,又让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初中数学教学要实施分层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力量

教师要多鼓励性话语,要善用“表扬”艺术。学生对教师都有敬畏心理,对一些数学学习的佼佼者来说,听到教师的表扬是“家常便饭”,但对一些学困生来说,听到教师的表扬“比登天还难”,在这种局面下,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挫,因此教师要调整表扬策略,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表扬方法,对课堂上发言积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课堂上的正面表扬,要让全体学生都看到他所取得的成绩,让他们看到学习中的榜样,但在私下里要告诉学生切不可骄傲自满。对于害羞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尤其要注意表扬的策略,害羞的学生往往不敢向教师请教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下向他们询问学习中的难点,给他们强调学习的重点,带领他们快速进步,同时,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要给予课堂上的公开表扬,而且要“大肆”表扬,让学困生渐渐萌生想要征服物理的决心,也可以刺激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五、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注意作业布置的层次性

学生做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布置作业,要保证全体学生所作学习题的一致性,又要体现细微差异性,比如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业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对层次高的学生布置基础题的同时,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题,锻炼他们的解题思路和能力,同一道题要培养他们不同思路的解题能力。对层次中等的学生以巩固和提升为主,让他们做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既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对层次较低的学生以基础题为主,让他们多做多练简单题目,提升他们自信心。作业布置的层次性是为了不同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作业,达到课堂学习成果的巩固,避免教师一视同仁的布置作业,使得部分学生出现作业不会做、只能抄的现象。

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分层导学 分层辅导 分组讨论

一、分层导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起点不同,并且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学生感觉数学例题的学习难度很大,不容易理解,做题的时候常常感觉困难重重,不知道从何下手。为了转变这一局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层讲解的方式,满足教学要求。

比如:在三角形内角及定理证明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A层次,分析、测量与计算,让学生用纸张折叠三角形,将每一个内角的度数测量出来,然后相加,看度数之和;B层次,利用拼接,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三个角,然后进行拼接,看看会成为怎样的角,其度数为多少。在学生获取了表象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第C层次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然后让学生逐渐了解到“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样的方式易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

(二)增设台阶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听得懂、学得明,教师就可以利用题组的练习方法,让学生融入到基本的知识、技能方法及思维这三个不同的环节中,这样,当学生在接受、学习、巩固之后,就能够进一步总结出规律,有利于学生口、手、脑并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与思考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轻负担,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编写以下题组:

A层次: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6cm和4cm,请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摇?摇)

B层次: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和7cm,第三边的长为奇数,请确定出第三边的取值是(?摇?摇)

C层次: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6cm,请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摇?摇)

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方式,不仅可以照顾到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还可以将能者多做作为基本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探讨解题的基本规律。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活用知识。

二、分层辅导,注重培优扶差

对于层次不同的初中学生,应该在数学课堂上实行分层次教学,并且在课外需要做好适当的辅导。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作业布置中可以适当地添加综合性、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常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再吃一口”。可以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每天出一道与教学同步的思考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数学潜力,确保其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学生存在困难的学生,应该抓好“双基”,做好手把手的辅导,做好单元小测验及作业改错的监督,并且针对单一的知识点进一步进行巩固。比如:在利用边边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作业中,就可以通过“低起点,逐步增加台阶”的方式,进行强化练习,让学生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①如下图1中所示,已知:AD和BC相交于O点,并且AO=DO,BO=CO,证明:AOB≌DOC。

图1证明:AOB≌DOC 图2证明:BE=CD

②如上图2中所示,已知:AD=AE,AB=AC,证明:BE=CD。

三、鼓励学生质疑,做好问题及时反馈

没有质疑精神,就无法学习好数学。数学的科学进步理论表明,命题只有在不断地证实和证伪中才能够接近真理。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答疑难,但是更高明的做法是“设置疑问”,这样才是促使学生质疑的好方式。由于每一位学生质疑的涉及面不同,因此会显得良莠不齐。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分析哪些问题问得精辟,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内容的重点,从而逐渐引导学生懂得质疑。只要引导得法,学生才能够有所发现。当然,在设计质疑的时候,还要注重把握好质疑的时机,尤其是在讲授课程或者是新课程刚刚结束的时候,要教会学生质疑。并且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不懂就问,并且针对实际的情况做好及时反馈,避免出现流于形式的尴尬局面。

四、尝试分组讨论,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在基础教育中,学习小组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具备实效与影响力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的自主学习的最佳模式。分组讨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解题的合作精神,还能够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将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到极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候做到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及其余成员的解题思路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取舍、排除、对比等方式,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等待讨论结束之后,再进行具体、详细的点评。虽然这样的方式看起来非常轻松,但是将一切交给学生,还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亲和力、领悟力。同时,教师也要懂得小组的分层,每个小组都由一位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头,成员由各个层次的学生组成。另外,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整理分类,把握好学生的解题思想倾向与方法类型,从而把握应该如何讲授某一个课程知识、培养某一解题能力的规律和规范导学分层。在分组讨论中,教师要把握好点评的火候与尺度。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通过分层导学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分层导学,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快乐、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求知欲望,使得每一位学生都爱上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梁玉新.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77-78.

篇6

【关键词】 分层次教学法;探索体验学习过程;量力练习;双向反馈

为使班里小学部分知识摸底考试不及格的那百分之七十四学生学有所得,我尝试了 “低起点,分层次教学法”. 经过三年初中学习的周期,较好地解决了划一的教学模式与分化的学生之间的矛盾,使教学面向了全体学生. 我所上课的两个班,是抽出两个实验班以后组成的两个普通班,三年后的中考均分99.5分(满分120分),超全市均分2.5分,优分率72%,及格率94%. 各项教学指标都在年级普通班之首,获学校最高奖励 . 我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层次教学中的学生分组

在老师心里把班里学生分为A、B、C三大组,有较浓厚学习数学兴趣、基础较好的认定为C组;愿意听讲,能完成作业,有部分知识断链的认定为B组;有大面积知识断链与破网,失去学习信心的认定为A组. 每组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编号,最弱的为1号.

二、课前的问题设计

对上节课教学内容的回顾中,设计B组、A组学生都能做的基础问题. 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例5解方程 = 的课前回顾,要求同学“解方程2(5y - 1) = 5”,学生纷纷举手上黑板板演. B组生1、A组生1分别板演以便查漏. B组生1口述解题思路:我想把方程化为最简形式ax = b(a ≠ 0),步骤是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最后系数化为1得x = . 不仅缩小“认知前提能力差异”,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还使例题难度降低,台阶密集坡度小. A组生1再模仿讲一遍.

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探索学习基础知识,采用A、B组学生回答、C组学生补充的方式.例5解方程 = 的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两种去分母方法的分析上. 通过以下问题串展开

1.师:“例5解方程 = 比解方程2(5y - 1) = 5复杂在哪?” 问题有适度探索性,重在知识的发生过程,老师的手势把学生无意观察引向有目的思考.

2. 师:“用什么方法‘化去分母’?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试一下. ”问题可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求知欲,使思维定向.

请C组生2、B组生2上黑板板演讲解化去分母的方法. B组生2指着板书回答:“原方程变形为 6(5y - 1) = 3 × 5. 根据‘比例里,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化去分母,相当于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18得到”. 我及时表扬:很好,你的小学知识掌握的不错. C组生2指着板书说:6 × ■ = ■ × 6即2(5y - 1) = 5,符合等式性质,左边乘以6,约分3后得2. 右边也乘以6约分后得5.

3. 师:“哪种化去分母的方法比较简便?”

C组生3回答:可见,根据等式性质2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即得2(5y - 1) = 5最简便,这一步叫“去分母”. (他接着在C组生2板演下面,用红粉笔化一个“√”,并在例5下面写“解:去分母得” 以下解方程的步骤同前节课学的步骤).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顺着多数学生的思路,稍加点拨,很快使学生信服并接受“去分母”的方法.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一例多解,寻求最佳解法是例题分层教学的好方法. 及时引导C组学生比较解法的优劣,充分发挥C组学生补充完善小结的作用,使各层次学生处于积极参与之中,感到学无止境,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老师适时从思维一般方法上加以补充小结,使学生在思想、方法上得到熏陶.

四、教学过程重在探索体验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充分探索体验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其形成发展性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解法步骤就成为学习思路的自然归纳. 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整理,不仅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组织性. 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的回答清晰呈现,目标是使A组学生学会模仿解方程,尝到成功的喜悦,而C组要掌握解题规律. 最后,教师规范地展示解题的正确方法,起到分散难点、强化算法的作用. 问题的设计,力争台阶密集,坡度小,照顾到各层面的学生.

五、再一次讨论、纠错、讲明原因就要回到小组里落实

要求会的同学帮助A组学生解答例5,并及时复习对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 在学生自己艰苦探究的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学习能力与发展性学习能力. 建立一种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焕发和个性获得适度释放的教育环境,比老师强调好的多.

六、巩固练习量学生能力而备

各层次学生要进行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以使每一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这是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所必须. 在作业环节,分层次布置作业,对各组都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的要求.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教学富有弹性,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经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七、教学注意事项

1. 老师要以爱动其心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新课程标准;综合素质;素质教育

引 言

目前来说,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 但是,我们不能只在口头上说素质教育,还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因此,在初中现行的新教材的各种教法中,渗透分层教学能更好地满足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关注所有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案. 我校数学教学目前采用学案教学,本文以笔者所教初三某班(以下简称W班)的实际分层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来说明实际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是如何应用的.

一、分层教学渗透的背景

分层教学的思想最开始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实践中在国内的发展则是时期,一直到停止,八十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而蓬勃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变为人才的竞争,科教兴国作为一个核心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传统以来一直是大班授课制,虽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是并没有看到学生除学习之外的其他闪光点,也没有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地位,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人特质都在集体中淹没. 新课改的提出,给分层教学带来了理念的依据,新课改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倡导每个人学有所长,快乐成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对传统的统一化教学模式弊端能够进行替代的有效模式,成为了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最为有效和合理的教学模式. 我所教的W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新课改而开展分层教学渗透的研究.

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 分层教学源于个体学生的差异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模式的选择离不开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然而每个个体的特质不一样. 在W班共45名同学中,同样坐在教室里上课,反应速度比较快,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班级中有6个,能够跟得上老师的进度,上课能积极完成作业的有30个,剩下的9名同学则在兴趣和态度上较前两类同学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经常在下面玩手机,摆弄东西,而且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就要求我们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异,老师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要具有针对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使教与学两个系统更好地结合起来.

2. 提高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个人的潜能是无限大的. 在W班中,经过实际访谈和调研,发现居于中间能够跟得上老师授课进度的30名同学以及相对较差的9名同学不是不爱数学,而是由于学习的不如意导致自信心下降,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初次经过走访个别同学还发现,在39名同学中,有5名男同学在空间想象力上很有优势,喜欢一些小创新,而惊奇的是,有一部分女同学竟然在计算上有较强的优势,他们的薄弱与不足是不同的,是对某一块不擅长知识的不足. 分层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针对个体的特点融入个性化、个别化教育理念,在综合考虑学生差异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对学生不同的薄弱环节分别予以补充,并对其自信心予以培养,促进学生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个性潜能的良好发展.

三、分层教学渗透的实施办法

对W班的学生的分层坚持了以下几个原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个体差异;既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又要维护每名学生的利益和尊严;既要促进成绩优秀生更加出色,又要保证中等生、学困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提高. 我在W班召开了学生座谈会和家长会,向学生和家长说明了在该班开展数学分层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并针对家长和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然后针对大家的意见制定了分层教学的管理办法、考核依据和讲评办法.

1. 对学生进行分层

该班级保持班级建制不变. 大家都还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授课过程中,学案内容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根据最近两次模拟考试的学生成绩作为主要分层依据,并给每个人发绿红黄三种之一的牌. 要是学生成绩相同,则考虑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 然后确定了优等生6个(即绿牌学生),该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反应敏捷,理解力强,能充分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确定了中等生30个(即红牌学生),该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授课进度,能够完成基本的作业,但缺乏自主意识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自立性不强;确定了差等生9个人(即黄牌学生), 该部分学生反应迟钝,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上课跟不上教师授课进度,没有兴趣或者对数学厌烦,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消极、不善于思考.

2. 课堂教学内容分层

针对该班优中差不同的学生特点,我安排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稿,在授课内容上有明显区别. 对于前6名学生即优等生,学稿内容除了理解基本的教学内容外,主要培养自学兴趣,挖掘深度和广度,多做练习,形成对数学题目的灵活度,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老师挑选比较有难度的题目进行讲授,内容可以在基础上贴近、趋向中考;对于中等生(中间30名同学)在学稿上,我挑选了一些稍微有些拔高的题目,主要是练习册上的深化题目,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模块训练,提高了某一方面知识的水平;而对于后9名同学,即差等生,我选择的学稿内容就是初中学生的基本问题,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主要是针对课后练习进行讲解,然后适当地做一部分练习册上的内容.

3. 授课方式的分层

授课方式的分层是分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授课最关键的一部分. 在W班中的授课方式上,充满挑战性,有思维难度的题目就交给优等生回答,而超脱于基础之上有点难度的,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题目则交给中等生来回答,而简单的题目,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则交给差等生来回答. 对于优等生和中等生主要是要帮助他们拓展思维,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而对于差等生则是能够更好地理解,夯实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比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于优等生的要求则是不仅非常熟练地推导出求根公式,还要能利用求根公式解答一些难题;对于中等生则是要求能够准确地推导出来并能够学会应用就行;而对于差等生则要求只是记住求根公式就行,并逐渐学会应用.

四、分层教学渗透的评价

分层教学不仅是根据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授课,更主要的还在于评价机制,评价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发现学生的多种潜能,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 对于优等生的评价,要形成竞争性的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再上一层楼. 对于优等生的考试试卷,在卷子的总体难度和题型设计上,老师都做了修改,比如该类同学的数学卷子一共是30道数学题,其中15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10道大题,题目在其他两类同学试卷一样的题目基础上深化,并且65分及格(100分的卷子);对于中等生的评价要坚持激励的原则,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向优等生看齐. 对于这类同学则是28道题,15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9道大题,卷子与优等生的卷子难易程度适中,并且坚持60分及格的原则;对于差等生,他们的卷子则保持在28道题左右,与中等生的卷子题型题目一模一样,但是难易程度上更侧重于基础,坚持60分及格的原则. 还要说明的是坚持层级之间相互流动的原则. 对于中等生一旦其分高于优等生的分,则该同学将会用手中的红牌换取绿牌,成为优等生的一员. 对于差等生更注重的是其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自信心. 该班就对9名同学分别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每次课堂表现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

五、分层教学渗透的收获

通过分层教学改变了以往统一的一刀切的局面,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层里找到相应的位置,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老师建立个人学习成长档案、不同的评价体系以及积极地鼓励,使得每名学生在学习中端正了态度,增强了自信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分层教学的基本目标. W班通过分层教学,经过层级之间的流动,拿绿牌的同学由原来的6名扩大到了现在的11名,拿红牌的同学由原来的30名变为现在的32名,而拿黄牌的学生则由原来的9名下降到现在的2名. 原来上课玩手机看小说,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开始注重学习,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 W班在全校的统一的各种考试中,班级数学成绩优秀率,合格率和平均分均能获得第一名,取得了理想的实际效果.

六、分层教学渗透实施后的反思

分层教学虽然对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是分层的流动性. 在W班的分层流动中,就建立优中差的流入流出机制,若优等生的分数低于了75分则将会自动流动到中等生的队伍里,而差等生分数达到80分以上则将流入中等生里. 二是要坚持人性化原则,分层不可避免地会对同学们的心理状态造成压力和影响,因此在分层前,W班的老师首先征求了同学们和家长的意见,然后在对学生考核时,尤其注重了对于9名差等生建立了成长档案,通过保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三是分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W班分层教学后,我在课堂上课要兼顾三个层次,并且优中差每类学生的内容不一样,对教师的备课能力、工作能力、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七、结 语

在新课标下,分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在这种模式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力,所以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要积极地在其中渗透分层模式来教学,才能真正地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8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 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此我们必须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而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学生能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对优等生我们应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等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

二、课题的涵义及研究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日常的教学让我们发现:一个新的知识点在新授之前,肯定有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就已经掌握不少有关它的知识,有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它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一点也不知道。那么在无形中学生就已经被分了类,为了让他们在原有的起点上逐步提高,教师应尽可能的通过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内心进行分类。这时候我们可以给知识丰富的学生一个机会,让他来当小老师讲解,其他学生可以作相应的补充,同时也给不了解新知识的同学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这三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在这里的作用是调控,也就是如何把新知识讲得更加完整而有深度,我们可以通过向讲解的学生提问题来突出教学重点。新授的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当然在运用上也就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能利用新授知识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主动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此时,全班的学生又因知识的掌握程度再一次进行分层,因此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让优秀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让中等生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后进生对新知识有充分的巩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允许学生在一定限度内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教师进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实施分层后的教学班级与不实施分层班的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比较。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1.学生分层

本年级共有十个教学班,初一入学时有五个英语特色班和五个普通班。特色班的学生基础,学习习惯等较普通班的学生好些,因此我们在原有班级的体系不打乱的情况下,将10个班级分为两层--一类班、二类班(各五个)。选择(1)(4)(5)(6)(9)作为实验班,其他五个班级作为对比班。并把实验班里的学生分为A组(竞赛组),B组(提高组),C组(基础组)。教师的分组要根据半年多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合理划分。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大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

2.分层备课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这部分内容由孙雅萍老师负责提出,并交由张静、宁志卓三人共同讨论确定,对于C组同学至少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由宁志卓老师提出并提交孙雅萍、张静三人共同讨论确定。

3.分层授课

两类班级在授课时要有所区别,一类班的授课可直接切入主题,放开了,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速度也可稍快些,每节课讨论、独立探索的时间可长些。二类班授课注重复习引入,慢慢过渡到新课,侧重基础知识的讲、练,另外对于同一个实验班级,如何对A、B、C组的同学授课,实现备课中的目标,这是我们感觉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在授课时按备课中的要求先达到C组的目标(A、B当然要达到了)。然后让C组同学练习巩固,再让B组同学达到B组目标(A组当然达到了)。然后让B组同学练习巩固。最后再对A组同学提出更高的目标。

4.分层作业

对三个组同学的作业要有所不同。

C组侧重必须的基础题,让他们做熟。B组除了必须完成C组的外,侧重中等难度题,有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A组同学C组题可少做或不做,侧重中等题加一、二道综合知识运用题,注重做考察能力题,尤其在新课结束进入全面复习阶段。

5.分层辅导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 实践 探索

学校教学的对象是所有学生,因而教学应该关注所有学生,重视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以培养其学习兴趣,最大可能的发掘其学习的潜能。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呢,下面将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行探讨。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为了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和每位学生的状况相适应,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效教学信息,有必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状况进行层次划分,以获得教学活动的层次性、有效性,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状况可以根据其情感和认知能力状况、学习成绩、课堂反应、思维能力、习惯及学习态度等标准来划分。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A层学生——该类学生在基础积累方面较差,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不能集中精力听讲,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B层学生——该类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对数学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基本可以做到专心听讲,可按时完成作业,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自学能力,不能主动进行学习。

C层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基础,上课时能够集中精力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完成作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自我积极主动学习,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要实施分层教学其关键是实施分层备课。在备课时就需要根据教材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不仅需要制定共同目标,还需要根据学生状况制定明确的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切实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在备课过程中,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具体来说,对于A层的学生,教学内容要简单点,梯度应该较为缓些,目标是保证其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具有基本能力;对于B层的学生则需要稍微加大难度,目标是使其可以较为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掌握基本的方法,促进其思维与认知的发展;对于C层的学生其目标要一定的灵活性,设计较大的难度,使其能够掌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

三、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实施不同的教学过程,使得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内容的坡度及难度方面进行恰当调整。在课堂中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及过程的难易度,也让学生了解通过课堂自己要掌握哪些内容和知识。

例如在讲授代数分解多项式(a+b)2-4(a-b)2时,对A、B层学生来说,存在较大难度,对其来说很难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将这个多项式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x2-y2;2、x2-4y2;3、(a+b)2-4(a-b)2,这样就会使得这个例题的因式分解的层次清晰明了,易于理解,1、2题要求A、B层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C层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B层学生也尽可能的掌握。

四、对课堂作业进行分层

设计有效的课堂作业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布置课堂作业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在作业设计方面符合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由易至难的良好梯度,保证练习效果。在设计时可以为基础题与提高题两种。

例如在关于完全平方式的作业设计时可以进行如下设计:1、x2+6x+9;2、16x2+8xy+y2;3、4(a+b)2-12(a+b)+9;4、9(a-b)4+24(a-b)2+16。这样可以让A层的学生选择2、3题,教师再加以辅导,让全部学生讨论后做第4题。通过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练习的机会,获得相应的发展。

五、对评价考核进行分层

1、实施分层评价。所实施的评价要既有差别性也要具有对学生的鼓励性。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激励,体会成功,要对A层着重进行赞扬与肯定,即使取得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予以肯定,如果答对了B、C层的题目则进行大加赞扬。在学生举手发言较多时优先考虑A层学生,优先让A层学生上讲台板演,鼓励其它同学多观察、研究和改正,以获得新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对B层学生要重视鼓励,对C层学生则要着重进行评价以激励其竞争意识,促进其更全面的发展。

2、实施考核分层。在进行考核时,题目应该既要设计相应的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还要设计附加题。对于同一套试卷,要求基础题所有学生都需要做,对于提高题、综合题和附加题对A层学生要求可以选做而B层学生必做,C层学生全做。根据所获得考核结果,思考教学中的不足,及时纠正,调整方向,对于没有达到本层次要求的学生,要及时关注,进行补救,以清除成长障碍,避免长期累积。

总之,分层教学重视每位学生能力的不同并因此制定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得每位学生通过学习都可以获得进步,提高并保持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进行分层教学不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分层教学课堂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国栋.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教学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杨振华.初中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分层教学[J].快乐阅读(上旬刊)

[3]郭进忠.构建分层小课堂促进学生大发展——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一代(下半月)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分层次教学的优势与特点,基本情况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熟悉分层教学的理论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种教学思想是将集体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

分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贫民推进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克服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原因

1、“普九”之后取消了中小学生的留级制度和小学生升初中的考试。无论功课多么差的学生均能“升”上初中,这给初中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初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却要施以达到统一目的的教育,硬性地施以同样程度,不分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单一的“一刀切”的教育教学,但又不能分快班与慢班。其结果是只顾了少数,丢了多数;真正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

2、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4、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限制,出现了好的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觉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或者对电脑并没有什么兴趣,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针对这一现象,如果仍是用老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势必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差生则会认为讲解速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以至丧失了学习兴趣,越学越差,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的恐惧心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开教学,成了势在必行的方式,由此想到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仅适用于信息技术课,而且我认为更适用于语、数、外几门主课的教学上。

三、分层教学的实验

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把七年级各班作为参考。

1、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

以教《打字练习》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正确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地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练习输入数字是为了以后学习智能ABC做准备)。

2.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例:在教七年级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媒体演示作品》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演示一张制作的幻灯片,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讨论、研究其他制作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二种制作课件的详细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制作课件的方法后,再给出几个任务。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

3课堂练习分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的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我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比如:将一个文件从A盘复制到D盘题目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利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中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2到3种方式,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3种以上的复制方式。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课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帮助老师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效果的分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同,为了有效的反眏出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必须进行分层评价。如果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也反眏不出学生实际的掌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对高层次的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经过我的半学期教学实践,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所得的效果较好。这种教学方式,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使优等生课课吃得饱。这种教学方式开展之后,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跃了许多。

简言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从而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