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精品课程申报书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精品课程申报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线精品课程申报书

篇1

高校要建设好精品课程,就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解读高校精品课程的内涵,也就是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的内涵,也就是五个“一流”。

1.1一流的教师队伍。所谓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指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一支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对于这部分教师,通常情况下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同时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辅导教师。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1.2一流的教学内容。所谓一流的教学内容是指在组织、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结合,其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前沿性。

1.3一流的教学方法。所谓一流的教学方法是指合理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恰当的运用,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4一流的教材体系。所谓一流的教材是指选用的教材要合理,通过创新教材开发的理念,打破传统教材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教材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融主教材、教学辅导、多媒体助学系统在内的整体教学方案。

1.5一流的教学管理。所谓一流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教学文件、教师教学等,教学团队等进行管理,同时对教学检查、课程评价等进行制度化管理。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校以及课程数量都在逐渐增加,在社会上也形成良好的口碑。高校精品课程从二零零三年开始启动以来,众多高校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极大的推进了高校的教育改革,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精品课程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的发挥。

2.1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脱节。精品课程需符合先进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要求,同时要将教学和课程改革成果体现在课程中,善于总结和吸收其他的先进教学经验为己所用。优质的教育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课程资源直接服务于受教育对象,因此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教育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围绕着专业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进行建设。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施计划、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案例以学习资料等。但从实际的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看,课程资源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的情况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其次是技术上的问题,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不仅涉及到信息技术的知识,还需要懂得教育教学知识技能。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足。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调查,不难发现很多教学视频还是由老师一个人在讲,教学方法还不够新颖灵活,这样的精品课程即使被制作成视频课件搬到了网站上,产生的效果也很有限。除此之外,由于很多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精通,运用也不够熟练,导致精品课程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有些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2.3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区分不明显。申报网站主要是将与申报材料相关的内容进行展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站的文字内容与申报内容的一致性。而课程网站主要是对教学内容、教学交互等进行展示,其侧重点是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比分析众多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发现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之间的区分不明显,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交错,层次模糊,还有的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

2.4网站交互性能不强。对于精品课程网站交互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评审资料交互、教学资料交互。其中,评审资料交互主要表现为专家查阅申报网站的资料,没有完善检索功能供评审专家进行快速查阅,这是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存在的严重不足。而教学资料交互主要表现为教学者与受教者同网站之间的交互。目前,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资料,主要以PPT课件等静态资料为主,这些资料主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服务,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充分考虑。其次精品课程网站只有少部分提供网上教学、作业提交、即时问答、在线测试等互动模块,但是这些模块还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发挥真正作用,最终导致网站的利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5网站更新缓慢。在当前“大数据”的时代,精品课程网站一旦建成,就需要不断更新资源,为了进一步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早在200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中,已经明确地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然而部分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功利性目的太强的问题,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建设的目的,在精品课程评审获得通过后即停止了课程建设的步伐,课程内容停滞不前,这种做法导致精品课程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由“精品”变成“次品”。在当前这个教育方式、方法、教学理论、课程知识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精品课程只是代表当前很短时间的优秀教学成果,若不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实时的改进和更新,精品课程得不到持续发展,最终只能被淘汰,更谈不上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6网站缺少反馈与评价功能。对于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在申报成功之后,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学习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课程的建设者来说,需要高度重视学习者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但是,在大部分的网站中,该功能模块还没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料、教学思想明显滞后,削弱了精品课程的功能,同时使其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建议

3.1精品课程网站必须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实施开放资源库建设项目,实行师生共建资源库的方法,开发多种渠道共同充实教育资源库,使不同的有益资源为教学服务,大大拓展教育面,从而使教育资源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按照教育学理论,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准绳,将服务课程教学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需达到具有较多优质资源,并且满足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要求,另外必须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和有效性。教学资源可以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其中基础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实施计划、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和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

3.2改革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对于教学方法来说,一方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改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有一套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行为引导教学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遵守“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3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交互平台,需要具有强大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中,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主要表现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需要对交互性平台进行综合考虑,借助该交互平台建立即时答疑、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功能模块,进一步实现学习的交互性。

3.4精品课程网站通常情况下需要具备动态性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的后续建设提供方便。在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建设时,需要将技术平台建设与课程资源内容建设进行分离,也就是所谓的技术人员主要对网站平台进行开发,而建设、完善课程资源内容主要由主讲教师来完成。建设动态精品课程网站,通常情况下需要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建立后台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使得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改革与课程内容建设。

3.5精品课程网站要具备相应的更新检测系统,以及评价反馈系统。通过更新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更新和调整网站的相关内容,同时为学校、省,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开展检查工作提供便利。教师和学生可以与评价者借助网站评价反馈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根据点击率、访问量等相关信息,可以对网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以及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内容提供参考依据,使课程建设者迅速调整网站相关内容。

4、结束语

篇2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全自动

一、引言

授课过程录成优质课程是教育系统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育资源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供广大师生、教研员课后点播观摩评价,建立共享资源库,完成知识传承或进行校际课程交流。那么如何实现高效率的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呢?按照传统思路,授课老师亲自制作课件,但是一般要求授课老师掌握一些计算机、摄像和课件编辑等专业技术,例如:HTML、JavaScript、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等,还需要掌握与课件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师资力量比较紧张,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去制作课件势必会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多的负担。那么如何用最简单的步骤,最快的时间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每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以及申报教学名师奖数目越来越多,每门课程都需要挂到网上评审,所以建设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方便教师精品课程录播,加快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改进现有的课件制作模式,提高课件制作效率,减少课件制作成本,提高学校教师的申报积极性,提高精品课程申报成功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整体解决方案

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主要完成教师、学生的视频自动跟踪采集,音频智能采集,教师电脑屏幕截取,教师/学生视频/计算机画面智能导播,以上信号源自动传送至课件实时录制系统生成优质的精品课程,同时通过课堂直播系统在局域网、互联网上直播为远端用户提供在线实时学习的平台。

整个系统主体可分为六大子系统:

(一)录播中控

录播控制系统集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录播系统控制、定位系统控制、导播系统控制于一体,为整个录播系统的大脑,通过控制面板可以控制整个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所有设备的开关,一键式开启图像定位系统和录播系统,通过面板可以选择自动导播和手动导播,通过面板直接切换相应通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

(二)图像定位系统

图像定位系统分为教师跟踪系统和学生定位系统两个子系统:

1、教师跟踪系统:教师跟踪系统是利用图像识别及跟踪技术自动跟踪拍摄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智能化系统备;教师跟踪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跟踪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来自动跟踪拍摄对象的智能化系统设备。教师跟踪系统完全采用无人值守的操作模式,整个跟踪工作过程无需人为干预,大大的减少了利用传统录制系统需要人为的对老师进行专门摄像的要求,从而减轻了工作量,减小了人力投入。上课时教师只需按照通常的上课模式进行正常教学活动即可,无需佩戴使用任何设备来完成跟踪拍摄,从而消除了教师的不适应感,使其更加专注于教学活动。教师跟踪系统具有出众的跟踪性能,可以定义跟踪策略。无论是教师在上课时快速走动还是板书等,系统均能准确无误的采用不同策略自动变焦跟踪拍摄,在跟踪拍摄效果上,整个跟踪过程连续、稳定、平滑,整个画面输出非常稳定。

2、学生定位系统:学生定位系统是一套能够自动实时对正在发言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用特写拍摄的智能化系统。当学生通过站起来进行发言或回答问题时,学生定位系统将自动的调用学生摄像机对正在发言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用特写镜头进行拍摄。可以设置不同的定位策略来满足录制需求。

(三)智能导播系统

智能导播系统主要用于课程录制过程中多个场景及多路视频信号源、视/音频文件和计算机画面之间的自动切换,配合精品课堂录播系统使用,有效实现带特效功能的智能导播。

智能导播系统集传统自动录播系统的导播功能和传统特技切换台功能于一体,借助于智能导播控制系统完美实现了精品课程录播过程中,教师授课、教师板书、学生答问、交流互动、课件、实物展示、计算机画面、其它教学课件等多个教学场景与教学课件之间自动调度和切换。调度与切换完全以实际教学为基准,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刻将画面切换到需要的场景,准确表达教者的意图,习者的需要,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更加贴近人工导播,达到“专业级影像制作”效果。

(四)智能音频系统

智能音频系统主要实现教师授课时的语音信号和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或讨论的语音信号通过智能混音器全息的采集下来,并实时传送至课件录制系统完成课件实时录制:

主要设备包括吊装麦克风、智能混音器。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声音特点,系统需要采用高灵敏度吊装式麦克风拾音系统。使用高灵敏度吊麦的的优点是:1、拾音距离较远。根据教室的实际面积来确定吊装式麦克风的数量,以便保证能采集到教室各个位置回答问题的声音;2、与混音器设备相结合,可以设置吊麦开启的优先级。如:把采集教师声音的吊麦设成主通道,当老师发言的时候,其它麦的通道暂时关闭即声音暂不采集,从而避免采集声音时的混乱。  (五)课件实时录制系统

以简单、方便地的形式把整个课堂情景实时录制下来,生成有音视频和电子文档的流媒体课件。课件实时录制系统需要具有动态屏幕捕获,能够将计算机屏幕内容,包括鼠标运动轨迹、电子白板内容等完全录制下来。自动生成文字索引,系统能够根据教师的PPT文档、Word文档内容自动生成文字索引。文字索引给学生播放课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全实时采集与编码;实时采集教师的图像与声音,并进行实时压缩。录制好课件后,可以对课件进行任意的剪切,删除无用的部分,而且视频与讲稿是同步剪切。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件的外观样式模板。也可以对多个课件进行拼接处理,实现添加片头、片尾等功能。

基于Web的课件点播;将录制好的课件到学校的网站后,学生用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即可点播课件,无需安装其他客户端软件。

系统需要操作简单,对授课老师没有任何要求,授课老师不用改变以前的授课习惯;对管理老师来说,只需要点击鼠标三次即可生成课件;便于管理。整个系统操作简单,才能适合应用于教育行业。

(六)课堂直播系统

通过IP网络,例如局域网、互联网、卫星网,将课堂内容直播出去,课堂内容包括音频、视频以及计算机屏幕内容,接收端通过IE浏览器即可收看直播课堂内容。

直播服务器放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或电信的数据中心,直播服务器上运行直播服务器端软件,直播服务器从录制服务器取得视频音频以及屏幕信息,并发送给用户,实现直播功能。动态屏幕直播,能够将计算机屏幕内容,包括讲稿、Flash动画、鼠标运动轨迹、电子白板等内容和教师的图像与声音,并保持与屏幕的同步性,流畅的直播到客户端。基于Web的课堂直播,学生用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即可收看直播。可以与学校现有的WebServer或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三、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应用领域

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集最先进的图像分析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将老师授课,师生互动场景,授课电脑VGA信号以及课堂板书等进行智能化的跟踪切换录制,自动生成课程资源。它将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全面完整的再现,形成常态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平台。

篇3

关键词:水产食品学;精品课程;体会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目标。精品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新时期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内核的健康形成,而教育本身则是以课程为核心的。[1]因此,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而课程建设的质量又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为导向。正是这种导向使浙江海洋学院《水产食品学》于2007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成功,2年后又被省教育厅推荐参与国家精品课程申报。

一、把握特色、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首先,深刻理解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涵,全面分析《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历史、现状,提炼出课程特色。综观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建设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课程雏形期(1958-1966)、初期发展期(1978-1992)、课程形成期(1993-2003)和课程成熟期(2003-)。[3]根据课程教材建设、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情况,应凝练出贯穿于课程建设始终的三大特色,即基于《水产食品加工学》校级重点教材以及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难点贯穿于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科研成果贯穿于理论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教学与毕业论文的科研引领的特色教学。

其次,要全面分析课程队伍、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以及教学成果等,对课程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定位。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即将本课程建成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精品。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水产食品学》是海洋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他农业及轻工院校食品专业的重要修读课程,而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经历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几代人艰苦努力,形成了符合我国海洋水产加工产业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教材在我国主要海洋类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同时,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处于先进水平。因此,本课程定位于建设成国家精品级课程。

第三,依据课程建设目标,制定出科学而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要根据精品课程的指标和内涵,结合课程自我分析与总结,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方案应详尽具体,既要符合实际,又要抓住重点,力求建出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合理构建课程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学术造诣高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根本保证,教学团队应由掌握最新教学理念,把握学科前沿,有丰富教育思想和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组成,课程负责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专家或教育大师和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4]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都应是合理的梯队。所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骨干教师去国内外先进院校学习,并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以期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如本课程就实施了青年教师的“骨干教师培训制”、“新教师带教制”、“青年教师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制”和“教学业绩考核制”等措施,使得课程中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学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团队整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三、教育与教学创新是精品课程实现质的飞跃的源泉

精品课程应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体。[5]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性集中体现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而现代化特征又集中反应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高等教育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创新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既要将重点与难点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又要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这样,才不仅加强科研转化教学的力度,体现出科学性和先进性,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水产食品学》精品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创新。首先,相比于日本及国内同类课程,在内容体系上强化了水产食品加工新技术、质量与安全知识点,构建了原料、加工、安全与实验四大知识模块的内容体系,表现出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次,知识难点有机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设计性实验训练并延伸到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采取了“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构建了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三,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如鱼酱油组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调味酱煮海带加工)以及省新苗人才计划(如纯干刺参即食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校创新实验(如利用海带做原料制新型凉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多种教学手段的联用,促进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课程重点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针对水产加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典型案例,通过讨论、分析和交流,有效激发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如鱼片干制品,在贮运与销售过程中出现色泽有白而透明逐渐变为黄而不透明、接着表面会发粘、继之发生霉变。这种变化为什么有的鱼种易发生而有的鱼种不易发生?为什么春夏季节容易发生?理论机制如何?怎样有效控制等。(2)现场教学:充分利用舟山发达的水产加工产业和课程实习基地的优势开展现场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习印象。如,王阳光研制的在浙江兴业集团应用的超低温深冷冻结设备,通过现场教学,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到设备的工作原理、生产能力、能耗情况、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制冷剂等。(3)形象教学: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水产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但是却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学生往往对许多原料没有直观的认识,学习兴趣低。利用课程网络原料库介绍水产原料的形态学、生物学、原料加工特性等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创新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东海光参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是表皮坚硬和泥砂较多,如何解决?主讲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课题设计思路、解决方案等引导学生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重点介绍创新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专业学生2006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项目3项和7项,与课程的创新教学密不可分。(5)育人教学:针对目前的就业环境和个别学生不愿学习的问题,课程利用育人教学法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他们主动适应环境。

四、教学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又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精品课程尤其是国家精品课程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强调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和优势互补。[6]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保证。好的课件、网络课程和教材等资源为广大师生所共享,将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效益的增长,是一个能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举措,应该大力支持和倡导。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打造出一流的课件、一流的课程网站、一流的网络教材和教学录像,并且能够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为广大高校师生所共享。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水产食品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一次突破。一方面,便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利用网络收集最新学科的动态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前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进行了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网通过共享文件教学、交流,向学生介绍专业网站,甚至直接打开网页教学;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习题,网上试题库进行复习和自我检测。目前,本课程已制作完成并上传至校园网教务处网站的上网资源有:(1)课程导学(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学大纲);(2)理论教学(web课件、PPT课件、教学视频);(3)实验教学(基础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综合实验);(4)参考资料(包括主要参考书、相关网站、主要参考期刊、鱼类介绍、国内主要水产加工专家);(5)在线自测(自动题库生成);(6)课程作业(在线布置作业、在线网络考试、在线社会成人考试);(7)交互园地;(8)博客中心;(9)课程团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重在特色、重在创新、重在改革。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对精品课程的内涵、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也会不断发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相适应,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关立强,王翠,丁霞.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32.

[2] 伊辉勇,应晓跃.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课程建设的导向作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8-190.

[3] 邓尚贵,夏松养,陈小娥,等.浙江省精品课程《水产食

品学》:http://scspx.省略/site/display.php?actionPage=treemenu/declare_info&treemenu_id=1.

[4] 秦宗会,胡武洪.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之一――师资队伍[J].中国西部科技,2008,7(20):64-65.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师生互动

一、背景

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沪教委职(2010)要求,我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成功申报为市级精品课程。该课程需要使用包括GoldWave、PS、Flash、Dreamweaver、PowerPoint、illustrator、Authorware等覆盖音频、视频、动画、图形、图像等内容的软件,是一门操作性强、整合性强的课程。课程建设基本完成,笔者作为该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对课程网站设计与建设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二、网站设计

1.网站风格

精品课程的网站风格定位非常重要,整个网站属于教育类型的网站,整体风格设计应该简洁不失高雅。同时,作为面向中职学生的网站,网站风格又应该增加一些活泼、动感的元素。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布局

网页特别是主页的布局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本网站整体设计风格和大众视觉中心点理论,整体采用上、中、下的布局模式。具体设计如下表所示。

(2)色彩

网站色彩的选用同样至关重要。本网站的色彩根据我校网站风格以及课程特点采用中性色加暖色系列。运用灰白为一级色调,橙色为二级色调。这样的色彩搭配稳重不失活泼、整体统一而又重点突出,又能做到大调和小对比的效果,达到良好的视觉

感受。

(3)效果

本网站面向的对象以中职学生为主,在设计时内容需通俗易懂、加强应用类知识点,弱化理论性知识。同时,为了增加网站的可看性,在网页内容部分增加Flas效果,动态展示学生自创作品,增加学生互动交流区域。

2.网站框架

根据上海市中职校精品课程的各项评审指标,为方便课程网站的管理,网站的导航设计成厂字型的结构形式,这种设计简洁明了,横向导航覆盖课程所有建设内容,纵向导航突出重点和特色。具体网站栏目与功能设计如下表所示。

横向导航项目功能具体如下:

(1)课程概况

包括课程简介、历史沿革、课程设计等内容。介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我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历史沿革以及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2)课程团队

主要介绍建设该课程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课程负责人、主

讲教师、教学团队、师资结构、教师的教科研情况、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内容:详细介绍课程的每项教学模块,其中包括GoldWave、PS、Flash、Dreamweaver、PowerPoint、illustrator、Authorware七大软件的具体教学内容。

(4)教学条件

充分展示我校的教学实训条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以及网络教学环境。

(5)教学资源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下载和自学。其中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实训指导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操练、教学录像等内容。

(6)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包括课程配套的实训内容。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是一门计算机操作类型的课程,通过实训项目的练习和操作,学生可以增强多媒体作品制作的能力。

纵向导航项目功能是根据课程建设的特色内容和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如申请时的申请书,该课程所有的教学文件,实施整个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这些项目单独罗列便于访问者浏览和自学。

3.网站制作技术

网站的制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页效果图制作。将内容设计成平面网页效果图,可采用任意的平面设计软件。第二阶段为静态网页制作,采用Fireworks和Dreamweaver进行切片和整合,使用目前流行的DIV+CSS模式,此模式的优势在于代码少,提高页面浏览速度;结构清晰;支持各种浏览器;便于网站优化。第三阶段为动态网页制作,整个网站后台是由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组成的一套强大的系统,能针对不同的精品课程进行不同的管理和设置。后台使用的数据库是SQL Server 2008,编程语言是C#,开发工具是Visual Studio 2010。

三、网站建设注意事项

课程网站的开发和制作不只是网站技术的问题,更是包括教育教学、课程专业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课程网站周期长,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在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网站功能

精品课程的网站面向的是自学的学生群体。网站的功能主要是首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另外,网站的功能还要体现在师生交流方式的改革,本网站中的在线学习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网站中设计电子留言板(BBS)、BLOG等功能以便学生相互交流。最后,网站上提供大量可下载的教学资源、典型案例以及佳作,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欣赏。

2.网站开发原则

本网站面向的群体为中职学生,在开发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网页界面友好,寓教于乐;教学内容表述通俗易懂,便于自学;方便用户下载和调用;兼容性好,便于维护和更新;突出互动性,便于交流;凸显课程特色,不断完善课程资源。

3.网站运行维护与管理

网站建设不是一个静态事物,而是动态的。在网站初步建成后,需要加强运行维护和管理,保证网站的正常使用。同时,对于网站中的内容也需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再则,通过动态监管保证精品课程网站的质量。

对于现代中职学生来说,网络教学已经不再陌生,随着网络软硬件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将对传统教学产生颠覆性影响。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为更多课程能够实施网络教育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中职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不仅是考验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是网络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精品课程网站做好、做特、做优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杜学海.中职教育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16):45-46.

[2]郝,荆锦鹏.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及其设计制作[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1(2):110-112.

篇5

[关键词]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共享;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50-02

教育资源共享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教育的一种趋势。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其目标是从2003~2007年的5年内建设评审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遴选3 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体现,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2]。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利用好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其发挥真正的价值,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精品课网站,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共享精品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探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

1.1 基本材料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情况和总体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中很重要的材料之一是供专家评审中的课程基本材料,这部分材料是评审专家在精品课评审中重点要看的,主要有精品课申报表、说课录像、教学录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创新、教学特色等[3]。在讲授本课程前,布置学生浏览本课程网站,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设计、课程特色等,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细细体会,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指南

课程标准是课程网站中很重要的文件,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熟悉本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即“四懂”是懂结构、懂性质、懂方法、懂原理,“四会”是会查阅、会书写、会操作、会应用,“四能”是能沟通、能协作、能创新、能总结,清楚学习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每个章节的具体要求[3],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的重点,以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1.3 教学录像使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网站设计录制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录像,是《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网站中制作的实验教学录像,体现了本课程的课程特色,反映了本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4]。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中,除了实验指导教师要向学生讲授实验的各个环节和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收看课程网站中的实践教学录像,并按课程网站的教学录像进行准备实践教学项目。因此,课程网站是指导学生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保证实践课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课程网站是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

2.1 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使学生自学本课程成为可能

在课程网站中,我们上传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全部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5],这些教学文件是教师多年的教学结晶,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撰写的,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在上课前进行预习,也可进行课后复习,或者在特殊情况下漏课时进行自学,总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网站中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使自学成为可能。

2.2 在线测试实现学生自我测试检查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的检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网站还设置了学生进行自测的试题库,在教学中的每个章节都有相应的试题供学生进行自我测试用,并且,网络可以在学生做完试题后点击提交试卷即可知道是否正确。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完成自我测试,复习所学内容,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做到了无纸化办公,节省了资源[6]。

2.3 师生互动搭建了师生沟通的平台

高校的特点是教师弹性坐班、学生无固定教室,多数情况下是学生自我管理,师生沟通极不方便,而《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网站创设的师生互动平台,解决了师生沟通难的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师生进行交流的窗口,师生可以通过这个窗流本课程学习中的一些疑问和心得,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探讨一些生活中的点滴问题[3]。

2.4 案例集锦有助于拓宽学生专业领域和视野

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老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不断地从课堂以外涉猎知识,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了丰富课程网站内容,在课程网站学习资源中,我们创设了结构集锦、工艺集锦、案例集锦、仪器图片集锦和参考文献,以方便学生网上学习和查找相关资料,拓展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7]。

综上,本课程在课内教学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课程网站的建立,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实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增加了立体的网络资源的共享资源。

[参考文献]

[1] 潘美萍,陈伟清.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发挥网站在教学中的作用[J]. 高校教育研究,2008,6(12):133-134.

[2] 汪崇文,方亮. 交互功能在精品课程网站中的开发与实现[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1,9(1):92-94.

[3] 樊凌.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7(4):232-234.

[4] 王雪引. 浅议精品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J]. 甘肃科技纵横,2008, 1(2):136-137.

[5] 柴欣,于明,武优西. 在精品课建设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与水平[J]. 计算机教育,2009,45(12):142-143.

[6] 周带娣. 文献检索课国家级精品教材的建设构想[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5):81-83.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录像 拍摄技巧 后期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3-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示范效应。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教学录像是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要求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必须提供的资源。教学录像客观反映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集中反映了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理念、教师风范和教学水平等。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制作高品质的教学录像,已经成为教学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者及学科教师探讨的热点。我院于2010年9月份建成多媒体录播室并投入使用,多媒体录播室是专门为申报精品课程制作教学录像而建立的,教育信息技术部承担技术业务主管,教务处承担课时安排与协调。下面笔者根据在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教学录像的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录制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

1 准备阶段

为开发出集教学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展现良好的教师风范和最高的教学艺术水平,需要各方面人员的沟通与密切配合,有计划地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1.1 教师的准备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角是教师,是对教学现场的转述再现手段。教师在准备精品课程时: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要能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科特点;要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对所授内容非常熟悉,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要仔细分析学生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方式讲解、如何互动等。课程正式录像之前,教师至少提前一天与多媒体录播室管理员联系,亲自到录播室熟悉环境与制作流程。

1.2 沟通

(1)摄像师和教师的沟通。

摄像师应和主讲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一方面可以让摄像师了解教师的授课特点与风格,熟悉这节课的整个流程,并在着装等细节上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教师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有心理准备,在上课时更注意:如衣着大方,仪容整洁;讲话清晰,少用口头禅;PPT精美,板书清楚等。

(2)摄像师和学生的沟通。

摄像师和学生的沟通,是让学生配合镜头完成学习或操作的过程,以保障摄像师捕捉学生镜头的时间到位,方便后期的编辑。比如:学生应把水杯茶杯等与学习不相关的东西放在抽屉里或地上,以免影响画面美观;上课时眼睛不看摄像机,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应先起立略有停顿后再回答,并且声音清晰宏亮等。

1.3 器材的准备

(1)布置机位。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机位的布置要合理。1号机,在远离后排学生两米以上的正中位置。以教师为主体,开头和结尾以大全景为主,中间过程以中景镜头为主,适当在两者间进行推拉,以展示教师、板书、师生互动等场面。2号机,在讲台的一侧,主要拍摄学生的整体活动,以中、近景为主,兼顾部分特写及教师在课堂内巡视等场景。投影的内容直接输入切换台,通过VGA编码器获取信号,在上课时根据需要作简单设置即可启用,同步录下教师机画面,方便后期制作使用。

(2)准备器材。

拍摄器材的准备:2台摄像机,三脚架、充足的电池、电子笔及麦克风等。我校采用的是sony EXIR广播级摄像机,图像清晰、色彩还原好。拍摄前把摄像机用脚架固定好,连接音频线,检查三脚架的稳定性和摇手的灵活性;调整好摄像机的白平衡,以讲台上的光线为标准调整白平衡,将2台摄像机统一调整成相同的白平衡;对各个麦克风(教师有线麦、领夹麦及学生无线麦)进行试音,调整声音大小并及时更换电池,保证现场声音的高质量同步录制。

(3)试拍。

为确保拍摄过程顺利流畅,拍摄前做好所用设备和器材的检查,确保所有设备工作正常。各机位进行试拍,确定各摄像机的移动角度,推、拉速度与位置,避免在正式拍摄时移出边界。登入后台,检查VGA编码器信号,设置好录制的分辨率和帧率,查看效果至满意后启用。正式录制之前一定要按正常上课的声音大小进行测试,调节好声音的大小与效果,确保没有问题方可开始录制。

2 录制阶段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强调的是现场教学,既要拍下教师的教学风范,也要拍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因此,摄像师娴熟的技术,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密切配合十分重要和关键。

2.1 技术的要求

在录制过程中,各机位摄像师要明白拍摄的目的,分工协作:明确拍摄对象,选景以真实表现课堂教学过程为主,适当考虑艺术性;合理构图,正确用光,合理运用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现场教学情境,充分展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细节;画面做到稳定、清晰、均匀、准确,拍摄落幅要准,起幅与落幅要有3秒至5秒的停顿;为了方便后期编辑,各机位摄像师拍摄动作要一致并全程录制,如发现录制过程中出现错误,应立即要求停止拍摄。

2.2 人员的配合

一堂好的教学录像应是摄像师、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在拍摄时教师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教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尽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体现当代教师的风采。教师的移动幅度不要过快过多,如果移动范围过大,则摄像机必须跟随运动,这样来回的晃动容易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呈现。

2.3 声音的采集

声音的采集也是精品课堂教学录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调音台将老师授课声音及学生回答的声音送入摄像机话筒,保证拾取的现场音清晰自然。为了避免相关干扰,授课前必须提醒现场所有人员关闭手机等通讯器材,课堂上保持安静;为了避免下课铃声被录下,教师要把握好时间,争取在下课铃声响之前结束。

3 后期制作阶段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必须以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为主导,无需过多的艺术加工。录制完成后使用Adobe Premiere CS4非线性编辑软件分别将2台摄像机和VGA编码器获取的视频采集到计算机中,将1号机的拍摄素材放人一轨,2号机的拍摄素材放入二轨,VGA编码器获取的素材放人三轨。调整初始化的同步位置到同一时间线开始编辑,整个视频全部采用主摄像机的声音素材。

(1)浏览素材。

在编辑时先与教师一起观看录像的内容与效果,在观看过程中让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哪些内容需要删减的,如画质不佳、出现口误等,利用非编系统特有的工具在

时间线上相应的位置好标记点,编辑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在编辑过程中,一是要找出主讲教师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内容或观点要删去;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长时间低头看教案,不雅动作,口头禅等,要用采集到的其它镜头作覆盖处理,让其平稳过渡。在编辑时尽量不要用特技转场效果,不能单纯追求视觉习惯上的连续性,而应该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依据教师的授课声音实现镜头的流畅组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

(3)组合素材。

在教学录像中主角教师,应重点突出教师的形象和教学内容,适当切换学生认真听讲的镜头,让师生之间产生交流。随着教师讲课内容的深入,当讲到PPT上的内容时,将PPT中对应的画面叠加到课程内容所要展示的画面之处,可以使视频课程更富教学性和引导性。教学过程编辑完成后,加上片头和片尾,用以表述清楚授课内容、主讲教师等基本信息。在剪接时,注意声画同步,出、入点的衔接要自然流畅,否则,会影响教学内容的表达。

3.2 教学录像的导出与

教学录像后期编辑完成以后,通过专业的监视器观看录像的最终效果。如果没有问题,可以直接输出想要的格式。通过非编软件可以很方便地输出多种视频格式。选择输出720P高清MP4格式的视频,制作成DVD光盘存档;通过Camtasia Studio软件将视频转制成码率较小,清晰度较高的MP4格式,到精品课程视频网,根据不同宽带用户提供了“校园网用户”和“校外网用户”,方便用户在线观看。

4 结语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为专业和复杂的技术过程。要制作高质量的教学录像,需要有领导的重视与参与;需要有专业的摄制队伍与设备;需多方沟通与准备,精心制作。前、后期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较高质量的教学录像,展示精品课程最高的教学水平;才能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观摩教学录像,目睹名师的风采,真正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舒晖,陈俊.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5):406――409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62—03

一、背景分析

自2003年,我国高校开展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所谓精品课程是要求具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征的示范性课程。2006年教育部又启动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可归纳为八个方面:①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②通过把“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培养;③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④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⑤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⑥侧重教学者的“双师”结构,提高专兼结合的相关专业团队建设;⑦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⑧推进产研结合,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对上述八个方面建设目标的落实,成为高职教师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解读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共分六个大项,是我们建设精品课程、评审精品课程所必须遵循的依据.精品课程建设申请表的填写、网站页面的设计,都离不开这个指标体系所框定的内容.

(一)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之统领

课程设置,是指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来开设一门课程,下含两个二级建设指标,即课程的定位和课程设计。课程定位的关键是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评审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对课程的性质归定为“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即相关课程建设者对所负责课程性质的认识和界定。以本人负责建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省级精品课程为例,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如下:《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以专业英语为载体,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介绍和描述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专业术语、法律、规则与惯例以及国际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具体运作规程,为进出口贸易实践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因此本课程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就课程作用及地位的相关规定是“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从深度讲解课程作用,要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双职”、“双养”上,即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解析课程的地位,则必须阐述课程在专业课程群中的位置及其作用。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要素。课程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对课程设计理念及其思路的设计是否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是否符合高职教育“以重点培养职业能力为前提,通过行业企业之间合作来开发设计相关职业分析课程”的培养理念。它是开发设计精品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更是精品课程评审时主要的“核心观测点”。因此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同行业企业之间密切关联,依据相关职业岗位(群)及技术方面的需求,加之对于职业资格标准的参考以及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职业分析,重新建立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内容。这是整个课程设计的“魂”。对课程设计思路的陈述,是达成课程设置目标的最具体的路线,是课程设计理念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下一步课程内容设计的最根本指向。

(二)课程内容——课程建设之核心

(1)内容选取。我们所说的内容选取则是依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满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必须具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要求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以此能够为学生日后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内容选取的直观观察点为其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根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有针对地选取教学内容,是指要打破传统的错误认识,不能简单地只对某一本教材选取。教材选用固然至关重要,但是把内容选取和教材选用划等号是错误的。应当依据所选取的教材,而又必须突破教材的框囿。教材上原有的内容可以不选,而教材上没有但却符合岗位要求的,则必须要补充。

(2)内容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主要针对考核相关课程内容设计安排是否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性规律,同时能否真正结合真实工作需要来整合相关教学内容,能够高度合理地设计出学习型工作任务安排,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做完美结合、理论与实践同步,同时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

(3)课程内容表现形式。课程内容表现形式主要考察教材及其相关资料使用是否合理。应选择科学先进并且适用的教材,同行业企业共同编写出具有工学同步结合的特色教材,同时能够具有全面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资料,以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能够更好地辅助网络课程教学的相关需求。该部分一是考察课程所用教材,教材的编写必须具有符合工作过程的规律、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业务板块明显等基本维度,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辅助学生实现学、用一体。二为考核在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这些资料是否齐全、充实、丰富、实用等。所有相关教学资料必须能够实现网络共享,方便学习群体实现网上即时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建设之支柱

此项有四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环境。

(1)教学设计。在高职院校中,教学设计要围绕能够侧重学生在校学习同实际工作的相同一致性,并且要有目标性地采用工学交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同实习地点同步等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中心理念,重点考核教学径是否体现“行动导向”的方针。以《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为例,对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课堂、四个环节、多媒支持”。“一条主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所谓“双向目标”是能够把培养目标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明白清晰地划分并且整合在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的相对独立的框架体系中,划分不同模块来进行组织与实施;所谓“三个课堂”说的是根据不同的任务,能够游刃在理论课堂、校内仿真实训场以及校外实习基地不同地方展开的课程教学,能够建立把校内与校外相穿插结合、课程同实习一体化的多向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四个环节”则是任课教师能够在针对不同形式的课堂中都能够对目标确立、方案选择、过程控制、效果反馈等四个环节认真做好课前教学准备以及课后笔记,以此能够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系统的动态自我完善;“多媒支持”通过传统教学媒介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把学生接收的信息以及提高学生技能的视、听、说、练等活动,放入高端、高效、仿真化的教学环境中,把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开放性、职业性以及时代性的有机统一结合。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体现在能否根据现代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来建立虚拟社会、企业、车间、项目等仿真的教学环境,进而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及实效。学校的实训条件、学校实训设备首先是课程建设考虑的侧重点。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如教师自己在使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中,可穿插播放相关情景教学或动画片,运用这种教学软件来吸引组织学生上机模拟实习,能够指引学生通过相关专业网站链接模拟贸易业务,通过多媒体语音教室训练学生听说以及交际训练等,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创建了更适合学习的科学研究式环境,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及效果。

(3)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检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构架是否合理,硬性条件能否支持网络课程有效开展共享。所以,需设有硬件配套、功能完善的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形成完备的网络教学硬件支持系统。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PPT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习题集、试题库和案例库等。另外还要充分运用网络,设立师生便捷在线交流窗口,让学生通过平台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对于学习能够及时沟通。

(四)教学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之基础

分主讲教师和教学队伍结构两个二级指标。主讲教师通过观察师德及教学能力水平。具体可划分为具有高尚的师德风范、教学严谨;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承担教育研究及教改项目突出显著成效;多与企业沟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者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并且具有显著成效,同时能在行企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在申报精品课程中,定要把能展现出教师师德的东西,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科研、教研成果,面向企业服务的项目,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支撑材料和相关工作图片等充分展示。教学队伍结构,主要体现建设团队的专职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缘、双师结构及在整个教学团队中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合理,侧重对于“双师”素质、企业的经历和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的关注。另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及具体培养方案都要有所体现。

(五)实践条件——高职课程建设之灵魂

由于高职精品课程主要体现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所以,实践条件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实践条件是落实工学结合这一高职教学改革导向的支柱和平台。分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环境两项考核。校内实训条件主要表现在设备与环境上。实训基地要让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同时参与,以达到课程生产性实训或者仿真实训的需求,对于各项设备、设施也要具有高端利用率。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支撑,所以,必须同时开拓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因为,课程设计,尤其是实践环节的设计,包括项目包的实现,最终都得要依靠实习基地得到落实。同时,我们的课程或者课程群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岗位群,拓展的实习基地越丰富,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对岗位的直观体验就越丰富,将来就业的选择面就越广。同时,实习基地建设和兼职教师的聘用要实现高度融合,要避免一个错误的倾向,就是基地建设和兼职教师的聘用相分离。比如,某一门课程是关于幼儿教学的课程,所聘请的某一幼儿教师为兼职教师,而实习基地却是另一幼儿园,这样呈现的课程教学的活动资料,就不具备一致性,容易造成混乱和他人的误读。

(六)教学效果——课程建设之指归

这一部分相对比较简单。高职高专对精品课程的评估,分两个二级指标,即“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

所谓教学评价指同行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级学生对课程的定性评价。这一部分的关键要实事求是,做出的评价要与课程建设成果实现信息对称,即真实、可信,起到真正的正面支撑和佐证作用。关于“社会评价”,主要看几个指标:一是学生的考证情况,比方说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学生的相应技能大赛情况;三是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包括本行业的拔尖人才的情况及其社会影响力等。一定要把这些证书、指标、成果搜罗全面,能量化的尽量量化,能用影像形式的就用影像形式支撑。因为,这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最终归宿。

(七)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之亮点

所谓特色,就是尽可能体现学院特色、区域特色、课程本身特色等。比如,同一门课程,不同院校的老师做出来就应该是不一样的。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自己的教学管理体制和相对独立的教学改革的导向,这些元素要通过课程建设有所体现。比如,东营职业学院的精品课程,就可以展现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胜利油田的区域特色。课程本身的特色,在课程建设之前,要凝练、概括出一个明晰的、具有统领性的课程特色的规划来,逻辑体系构架也好、各个单元部分的内容表达也好,都要有自己的东西,呈现出自己的特色。要把自己独到的设计、独创的思路,包括网站建设,包括方法、手段的提炼等等,要将新意凝练出来,充分展示出来。

三、结语

高职精品课程设置是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环节上,课程定位是前提,教学设计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学条件建设是支撑,特色培育与凝练是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仝荣才.论高职教育精品课程的特色建设[J].职业时空,2011(08).

[2]蔡健,王薇,刘海明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08).

[3]姚德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系统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交互教学设计;课件大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28-04

北京大学师资力量雄厚,不仅拥有许多资深教授、教学名师,而且在教学中涌现大量获奖的青年教师,他们学识渊博,讲解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师个性风采,极受学生欢迎;但总体相对而言,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资源却很困乏。如何激励、引导、帮助教师,设计与制作出独特的课程教学资源,以辅助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近几年来所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北京大学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概况

去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简称《规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的子规划,针对教育信息化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落实。在教育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软件资源和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其中教育软件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多媒体素材、各类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各种工具类资源、Internet资源等。

北京大学早在1989年就开始筹建校园网,酝酿规划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92年北京大学校园网(一期)正式开通,93年就在全校范围内开始实施使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图书馆、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原电教中心)被称为我校公共服务体系的“三架马车”,也是我校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

图书馆建立起宏大的学科齐全的馆藏体系、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计算中心主要承担全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全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及集成、全校公共课程的上机实习机房的管理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传统业务是全校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实验室的技术支持、有线电视及天线的管理;课堂实录、视频制作等数字教学资源制作;全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培训;CAI工具软件及课件的研制等。

最近五年,本中心根据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及院系教师对教学信息化支持的需求,增加并调整部分中心业务职责和范围,把与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资源的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北京大学近10年教学信息化中课程资源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2003年之前主要是院系教师自行课程资源建设的起步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各部门及院系从80年代开始陆续为教学和管理配置了计算机和服务器。一部分教师首先应用PPT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将教学资源放到院系提供的FTP服务器上,供学生课外下载;个别院系提供WEB服务器,极少数教师自行创建简单的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外浏览;

当时教学资源较少、制作技术落后;资源种类不多,无视频在线点播;院系无技术支持队伍,学校无资源管理平台,无面向教师的技术支持单位,是初级探索阶段。

2.2003-2010年是各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阶段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北京大学由校领导带队、教务部组织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技术支持的精品课程申报及建设工作模式。即教务部制定管理条例、激励政策、监督协调各部门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则承担精品课程资源制作方面的任务,包括教学录像的录制剪辑、申报材料DVD光盘制作;自2005年开始又增加北京大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及运行管理、视频点播流媒体服务器的更新和管理、教师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截止至2010年,北京大学已获准国家级90门(校本部71门,医学部19门)课程;北京市级87门(校本部68门,医学部19门)课程,居全国精品课程前列,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我校教学资源的快速发展带来契机和动力。

虽然绝大多数教学视频由本中心录制,但还有三分之一的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分散存储在各院系服务器上,性能不稳定、访问不流畅;课程资源技术标准、制作质量不一样;最主要问题就是当时精品课程网站定位于申报材料的呈现和展示,不能很好地支持日后发展的实际互动教学的需要。

3.2009年至今网络交互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逐步成熟阶段

早在2004年,教务部和本中心合作研发“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只针对北大师生开放,分为教务系统(开课排课、人员管理)、教师系统(通知、上传课件、布置作业、讨论答疑)、学生系统(提交作业、课后辅导、课程讨论等)。该平台正式运行5年,基本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纲要》中强调“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北京大学早在2008年开始选用基于“Blackboard”来建立“北大教学网”(http:///)。该系统的最大改进就是与学校教务选课系统、统一认证系统的数据进行对接;教学资源分级(个人、课程、院系、教参)统一管理、交互式教学活动设计丰富(测试、调查、题库、成绩、协作等)、在线编辑排版功能强大(文字、图片、视频、公式等)、课程管理功能完善(人员、复制、备份、课程定制等),是更加成熟与稳定的商业化的教学管理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2009年开始,免费帮助教师在“北大教学网”移植或制作了校本部全部国家级(本科)64门以及部分市级精品课程资源,教师只需在课程中添加交互教学活动,就可以快速建立起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特别是2009年通过策划承办“北京大学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树立交互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典范,以引导、帮助教师灵活高效地使用教学网。

目前,“北大教学网”更新使用“Blackboard”9.0版本,是北大教学管理部门(教务部、研究生院)推荐、院系和教师首选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正式运行5年,据统计,目前已有用户近5万名、课程近1万门;实际用户和课程的使用率近50%。

二、北京大学课件大赛组织管理及成效

为了推动北京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鼓励优秀课件制作与教学创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北京大学分别在2007、2009、2010、2011和2013年举办了五届校级“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

1.校级大赛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本中心与学校相关部门多次联系协商,经主管校长同意,主办单位确定为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人事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工会、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办单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体负责大赛各项组织管理及技术服务等相关工作。校工会给予大赛部分资金支持。

2.学校对课件大赛的鼓励奖励政策

参加校级大赛获奖的教师和单位,由北京大学统一签发荣誉证书、奖牌(杯)等;

参加校级和全国大赛的获奖成绩作为我校每三年举办的教学信息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的重要评比指标之一;

所有对外参加课件大赛教师的评审费和会务费由大赛组委会统一报销;

所有参加校级大赛的教师将得到相应的奖金;

在学校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由校领导宣布大赛获奖教师名单;

“北大新闻网”、“北大信息”、“北大教学网”、“大赛网站”大赛获奖信息;

全国大赛获奖教师可从教务部申请教改研究专项经费。

3.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大赛组织原则

大赛日程安排密切结合教师教学需求,又不影响教师教学工作。我们在每年2月一开学就做出宣传页和大赛网站,宣传推广并启动大赛;在3~4月开展一系列大赛免费培训课程;3~6月了解教师教学需求、指导教师改进作品;6月底(考试结束)进行作品征集、作品初审;7月初(放假前),进行校级大赛现场决赛;7~8月放假期间,技术支持教师改进作品;9月协助教师准备参赛资料;10月指导并技术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比赛;11月组织大赛工作研讨会;12月整理汇总大赛资料。

大赛组织管理处处体现以教师为本,让教师时时感受到我们的贴心服务。我们一贯坚持对参赛教师的技术支持服务是免费的。只要教师有创意灵感,或有全面改进课程资源的意愿,就可以报名参赛,我们技术支持团队会指导并帮助这些教师快速实现,从素材设计加工、视频编辑管理、教学设计改进以及参赛作品包装等。

针对每个教师的顾虑和压力,给予参赛教师各方面的的支持。我们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在做好赛前指导、技术支持工作的同时,还主动与院系领导进行沟通。有的院系不仅在工作上支持教师,还拨专款奖励参赛教师,使得教师倍加鼓舞,更加专注参赛准备。

4.大赛组织规范评选结果公正

大赛作品分为多媒体课件组、网络课程组、微课程组,安排在同一场地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大赛聘请了主办单位领导、各院系知名教授(包括医学部)等十人担任评审工作。

大赛评选分为作品初评(技术人员)、赛前预评(专家评委)和现场决赛(专家评委)。专家评委在赛前需要登录大赛网站,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在线预评;在决赛时聆听每一个教师15分钟的现场讲解,针对每个教师提出1~3个问题,最后现场打分;工作人员现场核算(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八个评委的平均分为教师大赛成绩。

我们比赛现场完全开放,全校师生可临场观摩;我们录制参赛选手全程视频的同时,还进行网络直播工作。

5.校级大赛及全国比赛的成效

(1)培训情况

五年来,本中心面向所有北大教师免费开设课件制作类培训课程13门,包括音视频处理与转换技巧、图像处理与美化技巧、快速制作FLASH课件技巧、交互式网络课件制作技巧、高级PPT课件制作技巧、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技巧、校级大赛参赛指导、全国多媒体大赛参赛指导等。共138 学时,培训150 人(不重复计算),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

(2)参赛情况

校级大赛自2007年开办以来,越来越得到院系教师踊跃参与,五届大赛共提交72个参赛作品,参与人数为105人,覆盖校本部18个院系,医学部8个单位(第三医院、护理学院、人民医院等)。

北京大学从2009年开始,已四次组织参加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共提交26个作品,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4个,教学设计奖2个,艺术效果奖1个,荣获两届的组织奖和个人奖。

(3)效果评价

自举办大赛以来,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我校副教务长在学校教师节表彰大会中多次对大赛给予高度肯定和鼓励,校工会也特别资助大赛的部分经费。参赛教师在赛后研讨会上发言,认为大赛是个“契机”,可以免费得到全面的技术指导和支持,能够系统地改进和更新课程网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加快课程资源的建设。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获得荣誉及教学成果。这些反馈表明大赛的做法基本达成既定目标。

三、以赛促建的课程资源建设经验

我校举办课件大赛的核心宗旨是“以赛促建,树立典范,加快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举办大赛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手段,更是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推力。我们通过五年的工作实践,形成较为合理的建设模式。

1.推荐教师参加课件培训课程,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技能

我们在春季一开学,就策划启动新一届大赛。由组委会向全校大赛通知(内含免费培训课程通知),教师(包括医学部)可以通过大赛网站在线报名选修课程;我们每周也定期培训通知,提醒教师补修课程。

我们也根据每一个教师的前期需求及技能水平,推荐一些选修课程,以便普及教师课件制作知识,开阔教师课件制作视野;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帮助教师确定实现方案、指导教师解决技术难题。

每学期都有几十个院系或个人报名参加培训,也为宣传推广课件大赛创造有利条件。

2.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新思路项目, 引导教师初步建立网络课程资源

“教学新思路”从2009年开始,由学校出资、本中心组织实施、一线教师参与的一项教改项目,每人可获得学校4000~6000元课程建设经费。

由于项目要求起点低,我们鼓励院系教师参加此项目。我们指导教师设计与制作他们在“北大教学网”上的网络课程,同时针对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给予个别提高指导。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建设,教师基本上搭建起与实际教学密切相关的网络课程。

每期都有20人左右参加,也为培养挖掘参赛选手营造良好环境。

3.动员教师参加校级大赛,协助教师完成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在大赛举办初期,院系推荐或教师主动参赛的不多,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自己技能水平不够强,而且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动员参加过培训课程或教学新思路项目,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参赛;同时我们从“北大教学网”中精选一些学科特色课程及青年教师参赛。在一对一帮助教师课程建设的同时,深度挖掘教师创意潜力,协助教师完成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我们在学期末承办现场决赛,参赛教师在15分钟内完成讲解、演示及答辩。

大赛不仅起到“以赛促建、树立典范,加快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目的,而且为选拔推荐教师参加国内外大赛奠定后备基础。

4.支持教师对外参赛,帮助教师树立学科课程资源应用典范

我们在校级大赛结束,就根据获奖作品特点和参赛要求,推荐教师对外参加不同大赛。

由于国内外大赛起点高、要求多、难度大,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地指导教师进行参赛准备,包括参赛作品的教学设计改进与实现、教学资源完善与美化;参赛资料的准备指导、修改审核与加工制作;现场决赛的赛前培训与演练、现场指导与技术支持等,尽最大可能减轻教师负担和压力,做好参赛教师的指导员和助手工作。

我们选派的对外参赛作品,不仅结构清晰、资源丰富,而且紧密配合课堂教学,设计出许多互动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课程独特性,是我校满足实际教学的应用典范。

5.组织教师赛后研讨,提高教师教学应用水平及改进大赛管理

我们在课件大赛结束后,组织召开全校范围内的课件大赛研讨会,聘请校内领导、评审专家、参赛教师和部分教师参加。会上,我们提交总结报告,获奖教师畅谈经验、评审专家点评大赛。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给出大赛发展建议。同时我们将全部参赛作品及现场视频整理后,放在大赛网站上,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同时作为培训课程的重点样例。

6.推送教师对外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及参与全国大赛工作

我校推送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大赛工作,我校教师编写了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TITT项)项目的教材《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教程》、 并作为主讲教师参与全国巡回培训;我校还有三名教育技术学者被聘请为全国大赛专家评委。这不仅使我校教师开阔视野,实时了解国内课件发展趋势,而且通过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学习。

四、结语及未来发展规划

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宏观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工作刚刚初见成效。

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保证大赛平稳持续发展下去,我们结合教师建议,改进大赛组织和管理方式,初步形成未来改进及发展规划。

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内容,坚持赛前免费培训,即以实例讲解、问题解答、解析优秀课件为主、增加教师上机实习时间等;

二是继续支持教师参赛,组建专业队伍配合教师参赛,即购买国内外优秀课件制作工具、组织人力研究课件开发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根据教师需求参与到课件制作中去,形成共同开发,共同参赛的团体;

三是形成学校常规赛事,申请学校专项资金支持,争取每届25个以上作品参赛,推荐和支持10名教师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以及国际赛事Greenhouse 优秀课程设计大赛等;

四是坚持学习交流活动,共同提高进步,即赛后召开大赛总结座谈会,听取院系领导、专家评委和参加教师对课程资源建设、大赛组织管理、教师教学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建议,并整理成册。“以赛促建”,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学习进步;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有机化学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61-03

一、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从1980年初在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创办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职业大学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走过了30多个年头,从1999年国家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要求我们重视实践,追求创新,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教育部2003年4月8日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打造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精品课程已经成为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建设是推进教育观念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目前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在专业课学习中普遍感觉较为吃力,因此,本文针对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如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服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我院作为化工类职业院校,化工专业类别设置较多,有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五个专业。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及对有机化学基础课的知识需求侧重有所区别,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开展教学是本课程建设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课化繁为简,做到“必需、够用”也是本课程建设关注的主要问题。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 理论与专业技能提升方面

学历高,学缘关系广,教师研究能力强:课程团队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团队中现有在读博士1名,硕士4名,学士7名,教师们都不断提高学历与教学能力。

企业锻炼、高校进修,活跃的教研活动和良好的保障制度多措并举促使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升: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安排多名在职中、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知识学习、进修和培训,其中一名教师于2009年赴北京师范大学为期一年访问和学习,对教学和科研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所有校内老师参加过高职高专培训基地举办的赴高校进行深造的培训,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完成后必须向全体教师做学习报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知识水平。

对年轻教师实行传帮带制度:让青年教师广泛听课,感受不同教师的讲课风格,积累讲课经验。经过这一过程,青年教师在高起点上开始讲课,讲授的质量得到保证,这对其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利。

教研活动:每1~2星期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与同行开展交流、公开课、与专业教师的沟通、课程的整合与优化、讨论国外以及国内其他大专院校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与发展趋势、讨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应该安排怎样的教学方法、讨论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课时应该安排怎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学生课外活动、科研项目开发、论文等等,通过这些教研活动有效地更新了教师的知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

业务比赛:积极参加业务技能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两位老师分别获得自治区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两位教师获得学院竞赛一等奖,以赛促教,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 实践能力提升方面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增加教师的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通过实施岗位培训、技能培训、下厂锻炼、科研与技术合作和科技服务等措施,使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100%,建立一支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三) 鼓励教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

教研室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教学和学术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申报各项课题和积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目前,课题组主讲教师中每人都参与过自治区级或院级课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发挥主力作用。

四、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体教师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应用型人才要以“有用、实用、够用”为度,以“立足基础、服务专业、注重技能、教书育人”为目标,使学生能了解有机化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依据上述原则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 “三增两减一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增加岗位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增加命题式综合实验教学,删减合并理论课程内容,减少课堂授课比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校企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与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理论教学

以“服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目标,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选择、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例如在化工、煤炭、石油、工分等专业突出了脂肪烃的学习,淡化了立体化学、糖类、氨基酸等知识的描述,而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压缩脂肪烃的介绍,加重立体化学、糖类、氨基酸等知识的描述,同时增加萜类、甾族、硫醇、硫醚、磷脂等与医药相关的知识。本着“必需、够用”的学习原则,精简教学内容,删减合并了有机化学课程中一些较难的、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了与专业相关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内容,挑选出在生产实践中有重要作用的和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将要学习的有机化合物,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延长了教学时间,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结合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个模块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上。

2.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实际、实用、实践和实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根据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把传统的有机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制备实验、命题式综合实验、岗位认识实习四大教学模块。基础实验模块包括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学生能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制备实验使学生能掌握合理的实验路线及合适的实验方法,完成对产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和鉴定,初步认识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命题式综合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岗位认识实习模块包括参观学习我院现有的实训基地及中试基地,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四个模块由简到繁,由单元技能训练到组合技能训练,最后进入综合性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样可以使理论很好地指导实验,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予以巩固。

(二) 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1. 教学方法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论教学中采用的模拟辩论法 、对比分析法、科学探究和专题读书报告等方法,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做、考”合一的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搜集了大量的基本素材,精心设计、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入图片、动画、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资料使课堂教学信息量更大,深受学生的好评。针对有机化学的教学难点,运用了实体模型、让学生拆装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结构的概念。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录像、电子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内容链接到网上,做到优质资源共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课下的学习;今后将逐步提供实用的在线测试等互动平台,可以满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线学习交流的需要。

(三)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建立了习题库,包括复习思考题、课堂练习题、综合作业题等;建立了部分试题库并逐步完善;制定了与教学大纲对应的考试大纲,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具体见表,强调过程考核,注意学习引导,注重能力培养。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办法

考核、评价项目 分值 分值小计

价 课外

考核 作业、资料查阅 5 40

课堂

考核 学习态度、纪律、答问 5

单元检测 10

实验

考核 纪律、预习报告、

实验仪器和台面整洁 5

操作熟练度、规范性、

结果优劣 5

实验报告 10

终结性

评价 期末考试(理论+实践) 60 60

分值合计 100 100

(四)有机化学教材建设

根据我院化工、煤炭、石油、制药、工分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并深入企业调研,共同选取符合本校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自编特色教材《有机化学》2本,并在学院化工、石油、煤炭和工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五、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

(一) 创新教学模式

在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增两减一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增加岗位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增加命题式综合实验教学;删减合并理论课程内容;减少课堂授课比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实现了有机化学教学从传统教学向特色教学的改革。

(二) 根据专业特点选取教学内容

突出“三结合”原则与专业特色,与相关企业生产实践结合;服务专业课程,与后续课程的需求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

(三)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穿行, 既能使理论很好地指导实践,又能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成果。实践教学采用了模块化教学方法,增加了命题式综合实验的教学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四) 教学方法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转型。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需求,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模拟辩论法 、对比分析法、科学探究法、“第二课堂”、“教学做”一体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了过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被动学习的局面。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将应用性很强的模块四的教学内容都放在“第二课堂”中完成,通过让学生制作ppt、演讲展现出来,并纳入考核范畴。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解决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难点

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难点,本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有机反应式和有机分子结构图片、三维立体动画、二维动画等引入课堂教学,把反应机理、立体化学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给学生展示实体轨道模型,让学生动手拆装,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在有机化学实践教学中增加了岗位认知实习,让学生走出课堂,亲临生产第一线了解有机化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使我院的有机化学课程更符合学生及专业的需要,学生和老师反响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培养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提供了帮助。下一步就课程实践过程中在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逐步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继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有机化学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春涛.提高高职学院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83).

[2] 尤莉艳,马朝红.高等农业院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4).

篇10

【关键词】焊接冶金学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焊接冶金学》课程建设项目(k20130500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弧焊基础》课程建设项目(k20130500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阻焊接》课程建设项目(k20130500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52-01

焊接冶金学是焊接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涉及到焊接热过程、焊接化学冶金过程以及金属凝固结晶和固态相变过程。焊接热过程是指焊接金属在热源的作用下局部受热和熔化,整个焊接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在焊接热过程中发生和发展,从而与冶金反应、凝固结晶和固态相变、焊接温度场及应力变形有关。焊接化学冶金过程是指金属与熔渣、气相之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金属氧化、还原、脱硫、脱磷、渗合金等。金属凝固结晶和固态相变过程与凝固组织和由此导致的偏析、夹杂、气孔、热裂纹、冷裂纹及脆花等有关,因此,焊接冶金学的学习为正确选择焊接材料、工艺方法和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探索提高焊接质量的新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个高校在对焊接冶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在原来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吸取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网络技术,根据不同教学模式、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为开展网络教学提供灵活的,可缩放的,适合于多种层面、多种对象及多种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教与学支撑平台。近年来,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可以有效的辅助课程教学。

一、网络综合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由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和资源主要由老师决定。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实验的方法比较固定。而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下,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灵活的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网络综合教学平台是一个交互性较强的一种平台。它可以通过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支持服务,教学平台集成视频会议系统、虚拟教室系统、聊天工具、讨论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在线离线课程、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等服务,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网络综合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改进方法

1.提供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培训

虽然网络教学平台已经逐渐在高校教学中建立起来,然而,其作用和价值还未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普通高校教学体系中尚处于边缘状态。因此,学校应安排相应培训人员对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训。对学生培训时不但需要对数字资源的使用进行培训,还需对具体课程教学平台的使用进行培训,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网路教学平台带来的优势及效果,激发学生网络教学的积极性。对老师培训不但要求掌握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如何操作教学平台。同时,还应重点培训老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如何构建一门课程、如何建设成精品课程,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申报精品课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对信息量进行丰富并适用于课堂,如何体现网路教学互动功能。最好是有实际案例来介绍教师应如何从最基本的教学平台建设开始,各个环节的各个功能如何操作,最后如何利用普通的课程资源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2.创建并丰富网路综合教学资源

针对焊接冶金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方案、课程介绍、各章的教学课件、教学方案、各章有针对性的习题、实验指导书等上传到网络综合教学平台上。同时,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上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最新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等内容到平台上,使学生不但能自主的获取焊接冶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实时、精确的掌握现代科技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熔滴过渡时,上传一些采用高速摄影拍摄到的熔滴过渡的动画,通过动画可观察电弧形态和熔滴过渡特征,认识各种电弧和熔滴过渡过程,了解特点,同时可以熟悉常见焊接方法的电弧形态及熔滴过渡条件。另外,对于一些新型高效化的电弧焊接技术的熔滴过渡也有所了解,如磁致旋转射流过渡,双丝过渡等,通过动画制作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网路教学平台上应给出的章节重要知识点,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引导,能快速的把握章节中的核心内容,利于其理解、消化课堂知识。

同时,教师不但要把自己的手头资料上传到网路教学平台上,也应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总结以及收集整理出有用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网路教学平台,一方面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开展网络互动教学

实现网上交流互动、答疑测试以及任务等教学互动是网路教学综合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核心及关键,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互动的不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网路互动教学。一是设立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甚至加工和运用信息。如设定专题为LNG储罐的焊接技术及发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LNG储罐的母材特点、焊接结构的使用条件。焊接材料的选择,接头如何设计,焊接方法以及焊后检测方式等。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出目前焊接LNG储罐的焊接技术以及发展动态。从而加深课堂知识的学习。二是“任务”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任务,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最后完成这个任务。三是网上留言、收发邮件等方式进行互动。让学生把自己想问的问题或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发表到讨论区或者设定的老师邮箱,老师积极的回应学生的留言以及回复邮件,促进学生学习。

因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还有较多需要改革和提高的地方。而焊接冶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会随着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的发展更上一个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