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造价类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1 教室条件不足,很难发挥多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底下被动地接受。与此适应,传统的教室楼一般沿长轴方向布置教室,教室的内部俗称“秧田式”布置,前端摆放一个讲台,然后课桌和座椅整齐划一地向另一端依次排开。对于只需单向沟通的传统教学,这种布局是适合的。传统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适应,但是它的缺点是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较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结果、轻过程,经常会造成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怪现象。而案例教学法课堂气氛活跃,注重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当采用上述传统教室布置时,对于坐在后排的同学在发言时,只能面对前面同学的后脑勺;或者坐在前面的同学,他们需要扭过头来看后排发言同学,很难实现流畅的多向沟通。因此在传统教室里授课,难以有效开展案例教学。
1.2 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把控全局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案例教学法系统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其素养的高低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既是案例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案例实施的催化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案例,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学进度与方向,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
1.3 学生基础薄弱,识读复杂施工图能力差
建筑工程的建造一般都是先有图纸,后有实体。造价专业学生一个基本的专业核心能力就是要能看懂图纸,根据图示尺寸以长度、面积、体积或重量进行算量,然后套价、取费,最后逐级汇总组合计价。通过工程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图纸的识图与绘制、房屋各部分的构造组成以及材料的鉴别能力。但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高职学生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其优势是动手能力强,擅长趣味性的情境记忆;其弱势是理论基础差,对单向灌输、抽象空洞的理论讲解不愿意学。从学生的心理来讲,趣味性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教材中的工程案例一般都是单调的二维线条绘制的平立剖或详图。尤其是梁、板、柱节点配筋图,复杂抽象,没有扎实的识图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容易丧失参与的兴趣。
1.4 学校资源库建设不足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旨在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理论或原理。工程案例仅仅具有文字和数据显然是不够的,通常需要辅以CAD图、三维模型、工程实景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这将导致案例制作成本的增加。
2 完善高职造价类课程案例教学改革之我见
我校是一所省属地方性民办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于2003年创办,同年开始招生专科生48人,以后各年均保持在150~300人之间,主要培养学生能够成为招标、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结)决算等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公司,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与造价一线人员。
2.1 改善教学条件,设计适合案例教学专用教室
为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案例教学法提倡师生之间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宜居高临下,学生的座位不宜进行“秧田式”布置。理想的教室布局是半环形,最好是跌落台阶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出种种布局形式,其中座椅应是可移动的,甚至是可转动的,以便前排的同学可以轻而易举地转过身来看见别人。
2.2 培训和实践并举,切实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不应该怕麻烦而拒绝案例教学法,把“机遇”当作“负担”。高职教师,尤其是民办教师的工作负荷很重,同时进修深造的机会少,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很慢。前段时间我院购买了广联达计算钢筋和图形算量全套软件,广联达公司常年举办的网络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通过这种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相关教师案例编写的理论和操作水平;另外,我院鼓励教师每年利用假期到对口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在企业的锻炼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这就为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调查、收集与教学有关的真实案例,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理、加工和修改,使之典型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这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专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案例库资源时,又促使教师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培训和实践两条途径实现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2.3 强化学生和教师双向主动意识,实现逼真的情景化的三维建模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所在,工程图纸的完全识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主体地位和作用,帮助克服学生依赖心理,在案例教学中要从教与学角度狠下功夫。首先,对于完整的大的工程案例项目,要求学生做中学,利用晚自习的时间使用卡纸、塑料泡沫和美工刀等工器具将立体模型制作出来,一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二则培养学生更好地识读建筑图纸;然后根据学生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和细致程度进行学分奖励、成绩奖励等。
2.4 以系统教学为核心,建立造价类案例教学资源库
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案例教学的内在部分。其要求是:首先,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事先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进行统一规划,提出案例设计思路;其次,由各专业课程教师负责案例的搜集和整理;第三,由学科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将其整合为质量优良、符合教学实际、行之有效的造价专业案例集进行共享;第四,不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而且由学生在工程实际中参考运用,在使用中学生将某些新的创见反馈给教师,又丰富了教师的知识,进一步促进造价类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另外,学校之间也应开展广泛的交流,将其它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纳入到本课程资源库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尽管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造价类课程教学中,但教师如果对此不做深入的研究,实施起来很容易陷入误区。高职要根据自己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教学相长,另外在提高教师水平的基础上,收集、选择、编写适宜高职使用的教学案例,形成丰富并有系统特色的案例库,以弥补和完善高职案例教学的不足,提高高职教学水平。当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使其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最适宜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鹃,陈玲,徐爱荣.在案例教学法中要重视案例库建设[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3).
[2] 郭凤广.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分析及实施例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3] 王红珠.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课程;问题;措施
目前,占相当比重的县级职教中心开有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普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由于课程本身的一些特点,如抽象、乏味、知识点繁杂,难教、难学、不易掌握等;同时,也由于县级职教中心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不足,使得该课程在结构、框架、整合、实践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原本不应出现的问题,如“老师难教,学生怕学”等,严重阻碍了硬件课程的有效开展。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做法。
1计算机硬件课程的三个问题
1.1“重软轻硬”与“重软怕硬”同时存在:当前最为流行的计算机教材大多是以软件知识为中心的,这既与人们的认知和教材编写者的迎合潮流有关,也与硬件课程的开发难度相对较大有关。于后者,一方面,计算机硬件课程的真正落地,需要教师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否则课程的有效开展即无法真正进行;另一方面,对计算机各零部件的结构及其运作方式的熟悉与熟练掌握,需要学生付出较大的精力,非亲自动手实验而无以掌握;两者结合,既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也因很多县级职教中心在资源配置方面(包括硬件资源与教师配置)无法达到,而造成了事实上的课程的无法真正落地。
1.2教学内容的了无新意与教师专业素质的有待提高同时存在:计算机硬件教材的编写与教材更新,无法做到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的飞速发展和前沿科技的飞速更新同步进行,这就使得目前在广大的县级职教中心所使用的相关硬件教材的教学内容普遍显得陈旧不堪,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使部分学有兴趣学有余力追逐前沿技术的学生对教材非常不满,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硬件教学内容的抽象、乏味、知识点繁杂等特点,又使得另一部分学生对此难以消化吸收,兴趣缺乏与畏难情绪并存。从师资角度来说,受制于县级职教中心的地域存在、职教层级、人员待遇等因素,使得学校无法吸纳更多的具有更为专业背景的人才来进行相关硬件课程的规划、管理、教学、开发与整合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造了成整体教学效果的低下与不足。
1.3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与专业特色不突出同时存在:学生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有关理论知识是必需的,但这不是该课程的重点,其重点应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如前所述,很多在县级职教中心就教于相关硬件课程的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有所不足的,实际的工作经验是缺乏的,这使得学校在实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第一,缺乏对相关实验的宏观管理,各实验分开进行且各实验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性建设;第二,受制于经费、场地、设备等因素制约,部分实验课程会因条件的不足而无法真实落地进行,也就在实际上造成了教师对实验课程进行的敷衍,不能进行深入的实验设计与思考。与此适应,学校的专业建设毫无特色也就不奇怪了,只是盲目跟风市场或抄袭他校模式。表现在学生身上,则无相关能力考核,专业素质也不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就业竞争力不足。
2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改革和改善措施
2.1构建科学的职教中心教学课程体系:能力建设始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就业的根本。基于这种认识,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建设应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建设与培养。由此出发,学校的硬件课程设置必要进行一定的科学规划,进行详细的、阶段性的硬件课程划分,如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应用和提高三部分,并使其排课与相关软件课程的排课达至一定平衡形成“软”与“硬”两者间的有效互补,构成一定的课程体系,进而可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类型与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获取相关知识与能力。这样,既可使学生清晰的认知硬件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与软件课程的关系,也可使之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效结合形成合力,从而为有效地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服务。
2.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方式: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水平与效果的高低,而在职教中心的硬件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对较低的生源素质更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应随时通过多种方式,如自我学习、进修、随时关注课程前沿科技等,来提高自我专业素质;同时,还要注意丰富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所扬弃,如对学生在硬件课程学习方面的认知研究与兴趣培养等。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教师要尽量结合教学内容与课堂实际采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这样,教师在有效应对硬件课程中某些教学知识带给学生的抽象与乏味感的同时,也有利于合理安排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二是,教师要注意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以交互式、任务式等授课与学习的模式来开启学生的学习动力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相关硬件知识与能力的探究和培养。
2.3改变考试方式完善考核制度:采取试卷考试制度是传统的硬件课程考核的首选。但其弊端与漏洞的持续存在,与当下信息化发展浪潮下的学生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协调,也引起相当多的硬件课程研究者、广大教师以及多数学生的不满和反对。因此,改变考试方式完善考核制度,即既要考核学生也要考核教师,尤有必要。即以对学生的考核来说,无论其考核细节如何,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实验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应是考核的中心和重心,并应涵盖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如日常作业完成、课堂学习表现等,以较为全面、真实地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总之,顺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职教中心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要予以解决,非如此不能改善课程教学的不良现状。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服务。而这也是该课程的优势与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李书辞.浅谈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卷宗,2014,11:242-242
[2]潘婷伟.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改进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217-218
篇3
关键词:农村高中英语 新课程 教学 对策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是培养中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得到众多专家的普遍研究。2010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试行)》规划了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蓝图,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同时又是磨砺意志、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一、概述新标准的内涵
新的农村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标准反映出三个主要目标,或称为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总结概括,技能是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作为英语课程,英语语言技能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是指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以及建立在这四方面的综合运用。过程是达到教学目的需要经历的程序,方法是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式或操作体系。过程和方法上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与模仿的学习方式,以研究性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没有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而新的标准正是在这方面的加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锻炼意志力,实现学生心智情感的多方面发展同样重要。
二、阐述农村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
1.教学呆板,趣味性不足。现在农村高中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多是一些陈述性、说明性的文章,这类课文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新的教材应该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以探究式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可以多选医学热门话题,在具体的语法问题上也应该更加人性化,给出较多的注释和例句。
2.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入。由于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学生听课自然会觉得困难,这又会引起整体上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教师平时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研究。
3.农村高中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客观。高考制度对农村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限制作用,高考完全是基于分数这种评价方式的。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加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心理素质、课外阅读视野和价值观念等更加宽泛的考核指标。在考试这种形式内部,也应该加入除闭卷的笔试之外的其他考查形式,学生的自评和相互评价也应该考虑在内。
三、提出针对农村高中英语有效教学中应该采取的有效对策
1.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也即个性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中应该有所区别,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方法、生活经历、生理和心理特点,尽量设计不同的目标和程序,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角色。传统的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还是学生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成为合作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共同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还需要教师经常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评和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自身水平。
2.加强关注教学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教师应该注意创新教学方法。以往的方法偏重灌输式的传授知识,新的教学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各方面目标设计上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等文化素质。
3.农村高中英语教师更加要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充满激情,对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建立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进而可以在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影响和感化学生。
综上所述,在农村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改变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波 《浅谈农村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东京文学》,2011,(8)。
[2]何声钟 毛有祥 《农村高中英语新课程有效教学问题与对策》.《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篇4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郑州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076)。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我国综合、师范、医药、农林类院校生物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前沿学科,课程地位十分重要。我校是一所师范类的本科院校,在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了解或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及其研究方法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理论知识抽象、有深度、内容多,而且教学时间短(54学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老师,就我院学生的情况在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向生命科学各个领域拓展而形成的,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作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这门学科的飞速发展,使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1]。另外,近年来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绝大多数都颁给了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领域,这表明了分子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技术内容庞杂、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是很难的,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该技术可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验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但这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果,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流及互动的环节减少;二是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大量的课堂信息。
2.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失调严重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是一门实验技术类课程,在我国师范类高校中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课时普遍较低,特别是处于本科发展起步阶段的师范院校,实验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我院开设的这门课程,理论内容在一学期内都很难讲授完,几乎没有时间安排学生实验,更不要说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了。由于实验课时很有限,很难保证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逐渐丧失。
3.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缺乏
综合型实验是将某几个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知识验证型实验主要是验证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仅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固定的实验操作进行培训。目前,实验课程的教学以知识验证型实验为主,缺乏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自主解决问题等实验能力。
4.实验教学经费匮乏
学校每年都在扩招,我院每次上学生实验课实验室内人数都在25个左右,又由于实验经费很有限,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和试剂都比较昂贵,根本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导致实验课上只有几个学生经常动手操作,其他大多数学生坐等结果,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能力培养目标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应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应掌握一些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无法完成,必须将实验教学纳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使理论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逐步建立独立的科研和工作方法,为继续深造发展和将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分阶段完成,以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构建分层次的能力,由浅入深地不断提高。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充实理论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有一种开放和发展的心态[4]。另外,只有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变灌输为启发,同时也才能使该课程为社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与疾病发生原理、药物和保健品开发、个体发育、生殖健康、生产生活和生活质量等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内容,让学生觉得这门抽象的课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同时与讲授教材、新进展专题系列报告的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同时将学生分成相应的组,每组同学准备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章理论内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报告,并选择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解该部分内容,其他同学就该部分内容提出问题,所提问题由该组同学回答,不能回答的问题下一次课回答,最后由教师解答疑问并总结。
2.增加实验课时数和教学经费,充实实验内容
增加实验课时数,是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运用广泛,是生物技术类学生进行实验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就目前的课时数而言,根本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需要。增加课时数,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些基础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分子生物学技术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试剂的配制及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例如:基因克隆涉及的核酸提取、PCR、凝胶电泳等;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设置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自拟实验方案,制定技术路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这样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和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耗材以及试剂都比较昂贵,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不足以满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操作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要积极申请实验教学经费,使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二每次进行实验准备前,可以通知学生,让无课并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来,使学生既可以熟练掌握仪器使用及试剂配制,又可增强其责任感,使其在进行实验时,能更加珍惜实验仪器和试剂,认真做好实验。
3.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高校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是关键。将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及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5]。本院有多位教师承担着校级、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可以让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做科研,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基本实验方法的同时,建立科研思维。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紧密联系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又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掌握实验技巧以及实验以外的其它知识技能。
4.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习惯
查阅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新进展的文献,通过对学生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使其了解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进展和热点问题。向学生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领域一些重要的期刊,比如英文的期刊Pubmed (http: / / ncbi.nlm.gov/pumbed),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http: / / sciencedirect. com),Wiley Inter Science电子期刊(http: / / interscience. wiley. com/ journal finder. html)等;还有一些中文的期刊: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万方数据库等,选择代表性的数据库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查文献,尤其是自己对某方面研究感兴趣的文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搜集学习资料的手段。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仔细阅读并逐渐地提炼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对学生以后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5.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教师对所讲授课程进行考核是衡量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但怎样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起到衡量学生对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情况,我们增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30%)。平时成绩由听讲、回答问题、作业、查阅文献资料的总结报告4个方面组成;由于平时成绩所占总评成绩比重较高,学生上课听讲大都认真专注,每次理论课后学生都按时复习课堂讲授重点并按时完成作业;实验的设置也增进了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近5年的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本课程要求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有较大提升,且对基本实验技术理解更加深入。
四、结语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内容,实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生物技术技能的立足点。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仅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经验,如何顺应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仍需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2]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9-100.
[3]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 NO.07,136-137.
[4]范纯新,郭弘艺,唐文乔.细胞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10/2011,76,112.
篇5
关键词 高职 国际商务单证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外贸单证是对外贸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培养学生外贸单据制作的实际操作和理解能力,教学主要目的是正确完整的缮制各种单据。该课程的特点强调实用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较多,笔者总结了几个教学中多见的问题,并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解决,具体如下:
1. 学生英语水平薄弱的问题及对策
1.1 问题
①该门课程特色之一是贸易术语繁多,且有较多相似性,单是记忆中文术语已属不易,英文则使难度进一步加大。②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较本科学生差,直接应用双语教学法不符合实际情况,过多的英语使学习兴趣下降,特别是有较长的英文条款时难以接受。这也是本课程最为棘手之处。③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句翻译,学生被动接受,使该课程变成了英语课,违背了强调实用的教学目的。
1.2 对策
1.2.1英语在外贸单证中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对于本课程,教会学生如何缮制单证更为重要。学生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贸易英语,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并不刻意强调英文的使用,更侧重实用技能的培训。而英文票证则等待学生熟练掌握中文票证的缮制之后再适当拔高。例如,在学习商业发票缮制时,笔者利用中文发票的投影,先将具体条目说明。并给出一定时间,要求学生缮制一张中文发票。结果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就将发票缮制完成。经过几次练习后可以达到发票缮制的能力要求。
1.2.2学生在获得票证缮制能力之后,进入英文学习的第二阶段。此时学生对票证架构较为熟悉。通常熟悉中文后多数人开始汉译英,但笔者采用反方向的英译汉方法进行过渡,要求学生直接按照原版英文票证进行回翻。之所以采用此法,是为了达到能够看懂英文票证的目的。学生经历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多数都能看懂英文票证,顺利完成教学目的。至于缮制英文票证,笔者将其列为课后选学内容。即便学生课后不再去学习,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有这些基本的能力,仍可通过学习快速的掌握。有的学生在看懂原版英文票证后,具有较大的成就感,对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甚至能够通过后续的自学独立缮制英文票证。教授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2. 校内外实习机制不健全与设施薄弱的问题及对策
2.1 问题
①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多数资金紧张,实习设施较差,本课程的实习多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学生通过上机实习。但外贸票证更新很快,而目前软件版本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形势。且实习时教师多照本宣科,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②校外实习机会珍贵,外贸企业能够容纳的学生不多,且多禁止学生亲自操作,因此教学目的也就很难达到。
2.2 对策
2.2.1在学校政策支持上,须积极更新软件系统、尽可能多的争取校外实习机会,如采用介绍信等形式鼓励学生在假期中,在自己家乡的外贸企业学习。
2.2.2在教师教学方法上,笔者尝试采用如下方法:各小组按照规定要求,利用软件完成一张票证的缮制,各小组通过校园网教学系统进行连接,彼此间可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作业完成之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修正和讲解,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面面俱到但无重点的弊端,学生对自己票证的关键点、出错点印象较为深刻。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也提升了学生实习的兴趣,增进了班级的凝聚力。
3. 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的问题及对策
3.1 问题
①对于教师而言,笔者听过几节各校的观摩课程,多数教师并没有外贸工作经历,在教学中只凭借教材的书面理解进行教学,使内容难以与业务结合,缺乏说服力。而聘请外贸企业人员有较大难度,大多仅能做一期讲座即结束,缺乏固定性。②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票证以浏览为主,只听不做,学过后并未获得灵活缮制票证和对国际贸易惯例理解的能力。③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言,目前教师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灌输,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无法做到知识的建构,也不能培养实战能力。
3.2 对策
3.2.1学校须给予教师一定支持,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企业实地培训,实时更新教师的知识、增加教师实训经验、积累外贸案例,包括外贸业务操作方式、最新的外贸惯例规则及资讯。此外,学校须使企业人员讲座由随机变为定期,如每半月一次,使学生开阔眼界,能够直接与对口工作岗位接轨。
3.2.2 改进教学方法:经文献检索及与同行交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①案例法:为最常用和易用的教学方法,可提升互动性,围绕一个案例提出问题,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保险单的缮制时,可举一个外贸中索赔的案例,并顺势提问保险单上应该有哪些内容。学生在经过前几章的学习后,对单证内容已有一定基础,可将多数内容“猜”出来,教师可自然引导至保险单的填写上来。但此法教师仍为主体,有时不能顾及所有学生。
②项目法:以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项目,引导学生实训,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的操作。同时可结合角色扮演法,梳理国际贸易中复杂的关系。例如在讲授信用证时,由于概念和流程较多,学生难以理清。笔者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为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商银行、进口商银行,分别就一笔贸易进行合同的签订,以及信用证、汇票、单据的表达等实际操作。该项目持续半月之久,尽管票证作业五花八门,但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本法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需答疑和引导,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3.2.3 考试方式改革:传统考试通常是“教师出一张试卷,学生60分万岁”的模式,考试题型局限,且容易引发作弊。为了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笔者尝试采用自拟项目的方法:首先由学生每人自拟一个项目形成项目库(包括教师先前拟定的少量项目,并进行优选),之后随机将项目分配给每一个人,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对项目的拟定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此外,在试卷中,笔者还增加了票证改错、票证关联等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学生普遍反映考试题型新鲜、贴合实际应用。
4. 小结
《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门从国际贸易中新近独立的课程,起步较晚,教学方法及相关支持尚不成熟,但只要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学技巧,仔细研究问题对策,该课程的教学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晓琴.高职院校外贸单证课程的教学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215.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兴趣;制度
新课改的实施,让很多新的教学理念走进人们的视线,却没能真正的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新课改的大力倡导下,“以学生文本”的口号大行其道,而真正的效果却让人不忍直视。教学效果差,是目前我国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也没能逃过这种凄惨的局面。那么,该如何有效的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和原因
1.引起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观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状况发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普遍存在几个问题,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语文课程几乎不教语法,学生运用语法能力不足;老师上课没有激情,课堂师生缺少互动;老师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模式简单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2.造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原因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呢?原因有很多,但大致上只有几个,而且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通过一个或两个问题,又引发了另外的问题。
造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只是通过课文朗读的方法和背诵语段词句的方法来教授语文课程,导致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慢慢的降低。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通常不教语法,学生掌握的语法知识不足,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很容易受挫,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小学的语文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引入新技术,所以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老师的一个调查中显示,目前小学语文老师大多是中专或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的老师占比很少,有部分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课程,这就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不科学性,降低教学效率。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教学最成功、有效的方法。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鼓励学生。人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的交往当中最想要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更是如此,在小学的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当中,他们是在不断地探索的,不断发现的,在不断的试验中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孩子会很想得到老师们的鼓励和肯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让学生对学习那门课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朗读一首唐诗的时候,不管学生读的好不好,都要及时的赞扬学生。小学生还是小孩子,过多、过严格的技能要求都有些不切实际,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还有在每一次的小测验当中,老师要懂得发现每个孩子细微的进步,及时的向孩子们指出这些小进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目前的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还不尽合理,有些课程设置的很不符合小学生的的特点,造成了小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不高,老师在这个时候要尽量的结合实际,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例如,有些班级的学生以活泼好动的学生为主,如果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向学生传输知识,显然是取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老师可以根据这个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课程设置,把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融入到小活动、小游戏当中,适应学生好动的这个习惯,让学生更多的去实践,去自己感受,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也自然提高了。
第三,增加师生互动。很多小学语文老师认为,小学生还小,又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即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造成学生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必须要重视互动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先问问学生,感觉自己那部分掌握的好,那部分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想法,多进行一些互动游戏,少一些“独角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等等。
2.提高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
软件设施指的是学校在招聘语文教师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语文老师的专业素质,必须选一些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同时,老师要能把握好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还的教好学生。例如,在学校招聘小学语文老师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文科专业的毕业生来担当学校的老师,同时,要对语文老师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程度进行定期的考核,以及组织老师参加定期的教学培训。
硬件设施是指学校的一些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技术,学校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些课程内容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结语
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是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学习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在日常课程教学当中,老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彭常青.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2009,10:19.
篇7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 问题探究式 教学模式 具体实践
一、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还具有初步的理论运用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来看,“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比“现代汉语”课程更加抽象。现代汉语是关于学生母语认知的讲授,容易有更多的汉语感性认知,“语言学概论”讲授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涉及语种较多,语言现象丰富,更加高屋建瓴,理解和讲授都更加费力。
许多讨论“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文章无一例外地谈到了“讲授法”的诟病,认为该方法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基于“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性质,为了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教学方式不可或缺。若以讲授为主则现状往往是: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手酸眼花,头脑昏涨。这种单向灌输、缺少互动的教学过程,常常让学生疲于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无法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中,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这种方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在基于问题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设计、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者反思是增强学习效果的要点。
“疑则思,思则究,究则知”[1](李葆嘉,1985),意在倡导有疑问方能进一步思考,有思考才能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探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由此,我们把“基于问题学习”和中国传统的“疑思究知”探究精神融合起来,称之椤拔侍馓骄渴健毖习方法。
“语言学概论”课程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及语言与文字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它的纯理论性性质,更强调教学过程不应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应是一次感知、认知、寻求、发现的“探索之旅”。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应仅限于知识传授,而应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问题探究式的“语言学概论”课堂,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借助学习材料,围绕教学问题,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等过程,得出问题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成就感等美好的心理体验,提高探究语言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学生主体的特点
“语言学概论”的授课时段一般为大学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感悟能力普遍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热情和思考活力,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另辟蹊径。然而,照本宣科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缺乏激情的沉闷讲授,都会使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挫伤他们的热情。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授课模式从“单向传递―被动接收”到“双向反馈―互动联系”的转化提供了手段和语境。
(二)课程性质的需要
语言学课程和文学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学课程以具象性、想象力和审美情趣为特色,“语言学概论”课程抽象性、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年轻学子对它一开始可能有点茫然,易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满堂灌”,不注意巧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思考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觉得疲劳,导致上课开小差,甚至打瞌睡。
“语言学概论”课程围绕语言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等逐层展开,循序渐进。虽然学生初接触时会感到困难,但深奥的语言理论总是以大量语言现象为基础,这些语言现象与学生个体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难以理解的语言概念或理论与语言现象相结合加以阐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许多难点就有可能化晦涩为明白。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能否行之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从传统模式的“讲授”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教师需要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主旨,更深刻地挖掘教材内涵,更丰富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解难释惑,确保学生经过问题探究后有可能成功地领悟或“再发现”原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打破学生的盲从(书本和教师讲授)心理,实现师生学术交流、共同探索的平等对话机制。因此,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如何做好探究过程中的控制和指导至关重要。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问题设置
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学水平备课。在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自身的教学理论、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相结合,综合考虑基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的合理设置。
首先,教师对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要有适当的控制。教师要把问题控制在“形散而神不散”的范围内,既有“中心问题”又有“子问题”,让它们形成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问题系统;问题的科学性、探究性及解决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在实际教学中,要防止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和复杂化。因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技巧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包含许多技巧的活动时需要得到支持,例如:分析为了理解所要述的问题和论点而设计情境;搜集信息;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产生评价方案的标准等”[2]。“语言学概论”涉及的语言知识点较多,比如在讲授第一章时,可以设置问题:(1)“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什么?”(2)“你如何看待动物的语言”……这些问题背后实际涉及语言结构本质的知识点,对其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难度。学生由于好奇、纳闷,就会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提前探究这些难度比较大的语言知识点,有效避免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排斥性心理倾向。
再次,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来自不同文化区、方言区,在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母语,学生就会提高兴趣,抽象的知识就会转化成容易理解的实际语言现象。例如在国际音标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请在国际音标表中把自己方言中有,而普通话中没有的元音和辅音找出来,并举例说明其特征。”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深化了对音素发音要领的认识,许多难学难记的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
(二)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将问题的思考和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师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螺旋式过程中展开交流和学习。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伸,从课外延伸向课内深入,尽可能在课堂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就话题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开放的学习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形成合作意识-促进教学相长。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分析语言问题时,要善于在关键的地方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既不能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又不能点拨太少,使学生学起来没有难度。例如在探讨“名”“实”问题时,课前给学生提供中西方关于这一问题探讨的相关指定材料和开放性资料,由课前确定的学习小组讨论提出观点,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问题讨论时,先请做好准备的同学介绍分析情况,再请有不同思路的同学充分发表见解,展开多方探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引导,筛选有效信息,恰当指出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同时,在学生思路基本统一时,为了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可以抛出棘手问题:人们用“红豆、黄豆、绿豆、青豆、黑豆”“铅笔、钢笔、粉笔、毛笔”等名称给相关事物命名,这些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看似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这类语言符号还有很多,你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思考、准备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做出解答。通过“名”“实”问题的探究,学生对荀子《正名篇》中“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表述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在教材重难点之处精心准备,加大探讨力度和深度。落实重点,解决难点是“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重点和难点知识固然重要,但学起来相对枯燥深奥,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些知识点之处摒弃陈旧式样,老调新弹,推进思考。通过问题的探究、研讨,营造出新鲜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氛围。例如在讲解世界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母语是汉语,又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对比:(1)“我去公园”“她去公园”在英语表达中是否存在词形变化?(2)在汉语表达中是否存在词形变化?(3)汉语有没有这种语法意义?(4)汉语要表达这种语法意义,通过什么手段?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学生认识到了孤立语和屈折语的区别。这样分析、比较、质疑,比背诵语言类型和特征要深刻清晰得多。
(三)问题评价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独特见解做出中肯的评价,适当表达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这将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问题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教学,这一过程不只是传授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还应让学生掌握如何透过语言现象观察语言规律的方法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取得的探究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如何探究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的探究动机、参与意识、研究方法、合作精神及表达能力等应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
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性见解和创新思路的评价。依据建构主义,学生在已有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建构方式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好学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对那些主动参与意识较差的学生,要尽量肯定合理的部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约翰・洛克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3]。尽管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操作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探讨,然而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道路上,是教师为自己设置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问题探究式素养和技艺。
参考文献:
[1]李葆嘉.为母校题词[J].东台县中学六十周年校庆专刊1925-1985,1985:46.
[2]Sadhana Puntambekar,Janet L.Kolodner Toward Implementing Distributed Scaffolding:Helping Students Learn Science from Desig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5,42(2):185- 217.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小学;教学现状;教学水平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农村的教学现状大部分教师的转变比较慢,仍然还是按照旧的方法和模式在教学。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里老年教师和年青教师相对来说比较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却比较少,导致农村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属于被动听讲,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提高。
2.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
农村小学在实施课程改革中与城市学校相比速度缓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不足,硬件和软件设施都不够健全,这样导致农村孩子的见识比较短,能够参加的活动也少,对他们缺乏一定的引导。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积累也相对较少,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写作的时候容易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
3.教师素质不高
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相对来说比较低,尽管农村师资一直缺乏,城市教师过剩,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去农村教学。农村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少,有些学科甚至只有一至两名教师。即使出现一两位优秀教师,也很快流向城市,导致了农村教师普遍素质不高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下的小学教师要对课改充满热情,认真研究新课标,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新课标的要求。虽然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相对于大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但是农村教师更要积极、大胆地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而取得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应该学会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和实践,为教师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作为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基本功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水平。语文教师要自然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要声情并茂,应变自如,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十分重要的,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抓好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检查,以趣入手,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问题,走出文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不断创新,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一堂课的开篇导入,对于整堂课来说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可能大家的注意力都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所以,教师要把教材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讲授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情境,把学生的心抓住,通过引入的情境能够使得教师和学生尽快地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语文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课程,有时候语文课堂上讲的一些知识比较抽象模糊,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更不用说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农村小学课堂单一的教学手段更使课程显得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善于积极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利用图片、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得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影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也有很多,教师的因素、软硬件设置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总结经验,提高素质,关爱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创新,真正地学到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圆圆.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4).
[2]奚东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6).
[3]吴静芳,张伟平.关于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
篇9
关键词 教学问题 预设 生成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1作足预设――教学机智因你展现
有些人说:“好课是自然生成的,”其实“自然生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成”。上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理念,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比如给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情景,需要备什么样的课件或教具,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事先考虑好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迭起。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好几个预设:预设三维目标、预设教学环节、预设辅助手段、预设学生情况、预设质疑问题。例如:学习《大变革时代》这课前,笔者认真分析了学生学情。学生对于铁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比较熟悉,笔者决定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身边例子入手。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工具是什么时候的?用途是什么?春秋时期有什么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老师再总结归纳。
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有收获的课堂教学的生成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离开了预设的生成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是难以生成精彩的课堂的。只有做足预设,才会有多样的生成,才能放飞心灵的翅膀展翅高翔。
2把握生成――课堂因你精彩
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学会倾听。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换为“教师倾听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讨论。通过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困惑,从而决定需要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通过倾听,教师要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以推动教学互动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因赋税太过繁重,生活贫困,日子实在无法过下去,于是就大街上偷别人的钱财。问:请你们以诸子百家的代言人的身份,对这一事件进行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学生七嘴八舌,旁征博引,很多学生拿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激烈的讨论,促使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把握教材脉络、动脑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理清思路,动手搜集整理素材,从而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通过辩论既归纳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又使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还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课外,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其他如角色表演、实践制作等手段也可让学生动起来,让生成更加精彩。
3强化反思――预设与生成因你完美
教学是一种双向智力运动,反思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教师在面对意料不到的生成性问题的时候,应该用严谨的眼光审视自己不断反思总结。总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总结出更好的方法和策略,应对新情势和新问题,不断建构并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有效调节教学行为,直到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使有效的教学问题与学生的问题落到实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学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投入更多的智慧和汗水进行反思。那如何反思呢?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1)你的三维目标在本节教学中是否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又该怎么做呢?
(2)你预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什么差别?你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别的?处理的是否正确?
(3)这节课你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今后如何改进?
(4)在这节课上对你印象较为深刻的事件有否?如果有的话,详细地记录一下这件事情相关内容?这节课上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怎样?成绩中等和成绩很差的学生表现又怎样?
综上所述,预设和生成是一对教学中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课堂教学问题千变万化,教师要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重在平时意识的养成训练和良好的实践。 在教学中要认识问题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让大家奏起快乐和谐的乐章,走进课改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变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问题与对策
作为一位小学英语教师,面对英语学科的新课程改革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首先需要做到就是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将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应用,但是因为教师个人能力和思想的差异,对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优缺点与先进成熟的典型课堂教学进行对比,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实现自我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小学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学生的认识不足,对英语学科不够重视
尽管现在的小学都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家长也普遍重视英语学科,但是小学生对英语的认识还是不足,对小学生来说英语是一种很遥远的东西,也很难对英语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依然存在问题
英语新课标改革要求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一定和语感和英语学习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初步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但是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还在用传统英语教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和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依赖教材内容进行机械地重复记忆,让本来就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极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也阻碍了英语课堂的新课标改革顺利进行。
(三)一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脱节
很多英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会在新知识的呈现之后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巩固知识,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却不是非常科学,仅仅考虑了让学生完成活动,却没有思考到与学生的语言交际实践联系到一起,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脱节。还有一些活动教师仅仅是设计了,却没能思考小学生是否可以做到,而导致教学实践的无用功。
(四)小组合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更多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只是走一个形式,学生们未能真正参与进去,常常是几个人在说,其他的人在干自己的事情,没有让每个人都参与进去,造成宝贵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五)没有做到课上与课下的延伸
英语课堂上的教学没有实际延伸到课下,教学内容与现实实践存在一定偏差,学生无法在课下进行自发的复习和应用,没有做好课上与课下的内容延伸。
二、解决小学新课程英语教学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师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阐明学习英语的积极作用,将英语学习和学生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为英语学习的进行打下基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只是进行英语教学的第一步,为了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断动力就需要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到课堂之中,并逐渐发展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大助力。
想要使英语教学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借助实物让学生在单词和实际物品之间建立准确的联系,使学生有着直观的印象;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者不适合用实物展示的物品,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将纸上单纯的词组变成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看,更让学生感觉立体形象。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技术更具有便利性,且它所展示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配合悦耳的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便利功能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加深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感情,可谓是一举多得。除了借助多媒体技术之外,教师还可以参照其他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立体。
(三)对教师进行集中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教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来反思自我,对比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在课下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吸收教学经验;学校还可组织教师进行集中的培训,通过更正规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与学生们周围环境的联系,这样才会将课上与课下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也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期盼。
三、结语
- 上一篇:世界经济分析
- 下一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