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1 15:2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特征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实验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普遍,受到了老师们的喜爱和欢迎。在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难度较大的知识变得简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作者联系自身的经验,论述怎样才能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一、在课堂导入中整合多媒体技术

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需要采取一定的课堂导入措施,这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堂内容上,对新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老师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及独特性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光的反射”教学的时候,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城市夜景的视频:在灯火通明的城市中,开着灯的车辆在不停穿梭,各种建筑物也都开启了绚丽的灯光,在让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老师还要配备背景音乐,让学生可以受到音乐的影响,沉浸在光的世界。这种课堂导入的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二、在规律和概念讲解中融合多媒体技术

物理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概念及规律的教学,因为物理概念及规律都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单单依靠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的,老师在这方面教学也有较大的困难。即便老师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讲解与演示,都不能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微观物理实验教学、电流的形成教学、导体的教学、摩擦生电的教学等,都让老师感觉到非常困难。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则让这些教学变得简单,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

例如,在进行月食、日食教学的时候,书本上向学生展示的只是平面图,不能非常生动形象地将月食、日食形成过程表现出来,假如老师在教学时也只是使用平面图为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必然不会对月食、日食现象有深刻的理解,他们不知道这两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也不清楚在什么位置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若老师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制作动画将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详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就会对月食及日食的形成有非常深刻及直观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会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合多媒体技术

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并且物理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实验。由于初中物理的概念及规律学习是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理解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在减轻学生学习物理压力的同时,也为物理实验的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例如,老师在向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教学的时候,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让学生非常直接地看到凸透镜成像的景象,而且由于实验并不是非常规范和严谨,不但会让学生不能观看到实验的真实情况,还会让学生学习到错误的知识。此时,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凸透镜成像实验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让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及真实地观看到实验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弥补真实演示的缺陷,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习变得简单,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理规律。

四、在习题课教学中融合多媒体技术

物理习题课具有探索性、动态性、个性化等特征,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观看老师解题的过程时学习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如果老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的时候,使用板书的方式,那么上课的效率及效果都会得不到保证,老师上课辛苦,学生学习也非常困难。但是,如果老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备课时将本节课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学生看,那么就会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物理题目中有很多是配有图解的,简单的静态图并不能详细地将物理过程表示出来,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例如,在“电路”教学中电路图的各种改变、“力学”教学中内燃机的作用过程、“光学”中光的传播、滑轮组的原理、“时间与路程的计算”中主体的主要运动经过等。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当前课堂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辅助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充分激发,同时减小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以切实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多媒体教学

随着当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高中物理教学也不断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积极的开拓创新,特别是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断的实现多元化教学。同时,高中物理教学长期以来不停的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领悟物理知识的内涵。

一、对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优越性的认识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1)多媒体的应用,将课本中抽象、枯燥的知识点,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2)迎合了现在的时代特征,利用学生对信息化事物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力学的内容讲授为例:力学的有关内容的教学,在高中物流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力学却是较难讲授的内容,主要就在于它比较抽象,如:作用力的方向,合力与各分力的关系,以及力矩的内涵。不过,在引入了多煤体技术之后,问题就显得简单了。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力”在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的景象。如:房屋的架构、机械零部件的衔接。通过具体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就为学生建立起生动、具体的。“力”的印象。之后,教师在讲授:力的作用方向,以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上述优势。如,可以设计出一段动态画面:在一座完好的房梁上,通过逐一拆除相应的支撑架。最终使得该房梁垮塌。在演示完这段动态画面后,教师就可以从头到尾仔细的向学生讲解不同的受力点变化情况。

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中引进了多媒体技术,就使得类似于力学在内的抽象内容,能够形象、生动的反映给学生。这样,就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二、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缺陷

1、弱化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

根据主体性教育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若要实现上述规定性。在整个教学过程就需要开展师生互动环节。这种环节的开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容易实现的。然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主导的高中物理教学,该模式的开展就显得不够充分。其原因本质上出现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课堂教学关系的影响。教师为了方便操作多媒体,整堂课一般都处于讲台上,较少步入学生中间进行授课。由此,这就从心理上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距离。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后,教师很少进行板书。这又从物理教学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上,降低了师生互动的可能。最后,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刚性,一般以教师准备的PPT以及视频资科为准。如果出现学生的疑问,以及教师在具体讲授中的灵感显现,则很难在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反映出来。从而,又进一步弱化了师生互动环节。

2、课堂教学进度变快加大了学生知识接收的压力

号称无粉化教学的多煤体教学形式,也因教学过程的连贯、无缝而被业界称道。然而,该乐观的情绪却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考察的。作为教、学而言。本身就体现为教与学的互动与信息的双向反馈。结果,正是因为教学过程的连贯,无缝。加大了学生物理知识的接受压力。

三、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

既然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又该如何发挥这种作用呢?

1、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解疑情境,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并利用新获得的概念、定律,引导学生解释新现象,发现新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物理教学中的有些难点是由于抽象性太强造成的.而多媒体恰好可以通过创设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实现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而揭开物理现象的奥秘,概括出物理概念,总结出物理规律,进而突破难点。教学中运动合成规律的物理情景,学生建立起来就非常困难。计算机动画恰能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又可增大课堂密度。

3、运用多媒体增强实脸效果

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改变时空、动静变化、快慢可调、重复再现等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物理教学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用模拟的方法直观而形象的在计算机上演示出来。用计算机还可以反复演示.既不需要用任何器材,又可以加强实验的效果,显示出计算机模拟实验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智能性强、交互性好的特点,辅助学生分组实验及操作练习。另外还可利用多媒体建立虚拟实验,将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相结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如利用多媒体这一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更不能代替演示实验,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不能刻意追求时髦,为用多媒体而用。只有在教学中多尝试、多探索、多实践,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学中达到应有的效果。这要求我们物理教师为其付出更多的努力。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合理使用,还要注重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有序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其教学功能。同时,应注意到多媒体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清扫障碍,要实际体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以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性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郑文发.教学信息化与教学理念革新[J].集美大学学报,2004(12)

[2]孙月圣.高阳中学信息化生态课堂四特色[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篇3

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在教和学的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形式,或是仅仅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许多方面发生新的变革,进而为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科教学过程的进一步优化,发挥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本文将围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探讨教育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运用,并介绍如何运用网络和数据库建立优秀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教研平台。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这是一个涵盖面很大的学科领域,研究广义上的学习过程,包括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施、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5个领域,它们之间不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关系,而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渗透、协同作业。通过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追求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实现促进学生学习的总目标。

教育技术的应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手段的性能、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长等。对于以动手实践为特点的科学教育,强调围绕特定的科学概念开展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的实践,通过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活动,在提出问题和明确难题、分析和解释数据、建构解释和方案设计等环节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随着电子与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及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运用不断地扩大和加强。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形、声、色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以及直接生动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样既可以满足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各种工具软件和硬件。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面对的是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教学软件等构成的学习资源,它对科学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如:超文本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学科逻辑结构,便于学生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科学信息资源,课程资源更开放、与实际问题及现代科技发展联系更密切;多媒体技术优化了科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能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感知活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高度交互性,更便于学生主动学习、交流合作,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探究学习的开展正需要这种具有网状结构及超文本性和多路径的随机交互性的课程资源来支持。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为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互联网上关于自然、生活以及各学科信息的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十分方便且相对独立地查询和获取知识;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动画、视频编辑软件等)及虚拟功能等,构筑了数字化探究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辅助工具;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协商学习、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和自评互评的学习反馈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探究问题的工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目前,科学课堂中常见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演示工具(如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信息获取工具(如手持技术、数码设备)、交流与共享工具[如魔灯(Moodle)平台]、情境创设与知识建构工具(如概念图)、教育主题网站(如基于互动学习类教育主题网站)、社会性软件[如网络日志(博客)]和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袋、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等。

演示工具――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数字化为基础,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承载信息的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和非线性等。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通过教学设计,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策略,把教学内容按人类联想方式有机集成起来,输出多媒体信息,使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同时使学生通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以便于进行学习。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既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

目前,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应用主要是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环境主要有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目前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这种教室既保留传统教室的式样,又将多媒体、网络等设备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使之具有多种功能。其系统构成的基本配置有:①多媒体信号源设备――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台。②多媒体显示设备――多媒体数字投影仪。③音响系统和多媒体集成控制平台。④用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的设备――如黑板、一般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

信息获取工具――手持技术

手持技术,又称掌上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国内常见的手持技术主要指由数据

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软件组成,定量采集各种常用的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手持技术的核心部分是传感器,基于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进行不同的实验测量。它不但能采集物理数据(包括电流、电压、光强度、气压等)和化学数据(包括温度、溶解氧、电导率、pH等),还能采集生物数据(包括相对湿度、心电图)等。因此,手持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手持技术具有两层含义,即“手持”+“技术”。前者表现为便携与实时两大特点――数据采集器与各类传感器都很小,实验操作可以在手掌上进行,有利于师生随时随地进行探究活动。一旦数据变化过程与实验过程同步进行,再与计算机连接,便能将显示变化过程以各种形式(如图像、表格和指针等)动态演示出来。后者表现为准确与综合两大特点――实验数据可以达到相对误差为0.5%的准确度,完全符合小学阶段对实验数据准确度的要求。

手持技术降低了实验和学习的难度,对于课堂中比较难做探究的实验,借助手持技术可以将其变得较容易实施,一些难以理解的科学原理和实验,可以借助手持技术直观演示将其变得容易认知。如低年级学生对“光强、声强”等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如“什么是光强”、“光强在哪里”等,可以利用手持技术实时反映光强的数据变化曲线,使得小学生对其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日常经验的感觉印象,而是在定量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认知。

很多科学教学和实验受环境和空间影响比较大,手持技术仪器具有便携性的特点,可以使得科学教学和实验的场所由室内扩展到室外,突破了空间限制。手持技术仪器采集数据的自动型,可以使得科学实验不分昼夜进行,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手持技术设备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与共享T具――MoodIe平台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Moodle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教学,即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它实现多样化的评价功能,例如: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它能够完整地记录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能够客观、立体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知识建构工具――概念图

概念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图2)。与传统的纸笔方式的概念图相比,借助于计算机工具绘制概念图具有操作简单、存储方便、易于交流等特点。常用的概念图制作软件很多,如Inspiration、Mind Manager等。

育主题网站――WebQuest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是一个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其中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WebQuest不是单机活动或是课程单元的一部分,它必须有活动介绍和课时活动安排的支持。课时活动安排为学习者的学生活动搭建了脚手架,把学生置于一个情境之中,以使他们能成功地完成WebQuest。此外,WebQuest应该完全适应一个更大规模的课程,以自然地深化和扩展学习的方式把当前教学内容建立在先前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

一个WebQuest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关于WebQuest的详细介绍见本期专题文章――《WebQuest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电子档案袋(portfoIio)

电子档案袋是由教师和学生搜集的,主要用于存放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的各类学习成果,如文章、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作业、试卷、评语、调查记录、照片等,时间可以是1学年,也可以是1个学期。

电子档案袋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文件夹的形式来呈现学生的努力过程、展示学生的进步成果,以及记录反思报告。通过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也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关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平台,同时学生和老师、家长都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评价过程,学生还可以自己制订标准,自由选择档案袋的展示内容,时刻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

篇4

我是一位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我们欣喜地发现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第一,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能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更多的动手和实践时间;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积极性、理解能力及基础知识都存在不足,因而在培育、教学手段上更加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与之适应。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以其鲜明的特征满足了这一培养目标与教学效果的客观需求。

第二,再从教学方式上来分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

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教程、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教)为主,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知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结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工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才是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有效的认知并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制作中,我们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将科研、以往教学中积累的大量的、典型的宏观、微观照片、地质模型等融入课件中,对这些内容的表达要真实、清晰、观察方便。

第三,从地质专业课程的特点来分析,

地质学专业的课程特点是空间广阔、时间漫长、现象复杂、无法再现。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地质现象,而无法体验、经历在漫长地质历史过程中的种种宏观和微观的变化,这种特点造成了地质学专业各学科的学习难度。

然而利用多媒体工具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动态模拟过程、虚

拟现实等手段,突破视觉及思维局限,再现事物本质及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将大跨度的时间与空间及多种复杂因素的变迁与融合清楚的展示出来,效果不错。这极大的帮助了学生对各专业学科的主动认知理解,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多媒体在地质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

例如岩石的接触关系,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过程的手段,可以方便的演示不同接触关系的形成机制,及其间的构造发展。分析讨论并帮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所形成的地质环境及构造演变进行深刻认识,掌握形成机制中的不同与相同点。

再如,在《岩石学》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矿物、岩石、岩体的认识往往是抽象的,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对不同的矿物、岩石、岩体进行实物图片展示,使学生对矿物、岩石、岩体的认识更为直观。通过多媒体模拟动画分析对沉积岩构造中的粒级变化的形成及命名建立清晰的认识。

还有,对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在教学中可以播放

不良地质现象及其所引发的灾害,可以使学生对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的影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制作有关5.12汶川地震灾害资料与地震有关概念的多媒体,很容易让学生了解地震类型、形成原因、灾害情况等,并对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地震波等相关概念及其地震力效应、地震破坏效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场地效应(场地的液化、地基的失稳)、地震次生灾害效应(如堰塞湖等)内容有清楚的认识。

再有,《矿床学》中的各种矿床矿石的矿物组成、矿石的结构及工作、矿体顺走向与倾向的延伸与变化特征、矿体顶、底板的岩性及变化特征、围岩蚀变发育及分带特征等等,再如地质图的绘制,等高线、等值线图的绘制原理,通过多媒体配以大量的实物照片与相关插图进行讲解,制作原理就容易理解了

这些教学内容,若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采用形象的幻灯、动画及各种模拟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和系统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信心热情,调动学生的信心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堂创新教育;优化对策

0 引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中已是广泛应用,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课堂创新教育,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创新教育中是否发挥了其应具有的教学优势,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创新教育中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

(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3)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4)交互性,学生可以更多的参与,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6)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7)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8)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 高等院校在课堂创新教育中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低效的原因

(1)教师对课堂创新教育中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不足

课堂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课堂有着本质的区别。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创新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技术,还要研究多媒体的特性,按照教学需求去选择、设计并且恰当的运用。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在评价教师多媒体教学时,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设备,以及采用了多少先进技术给予了太多的关注,而忽视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恰当,教学是否实现了最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被充分调动,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是否充分发挥等。这种高等院校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导向的偏差,使得某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了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创新教育方面优势的发挥,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切实提高。

(2)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长被淡化

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呈现是创新课堂教育成功的关键,创新课堂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课堂创新教育中应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学生诸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充分的发挥。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大部分时间内手握鼠标,面对计算机,而学生面对屏幕,感受不到课堂的活力和情感,学生处在被动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无疑会导致接受效果的降低。教学个性和特长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的教学风格,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如果教师被固定成标准化的操作模式,被标准化的课件所束缚,将会降低教学主体的独特与变通,阻碍教师创造力的发挥,无法发挥教学灵活多样和创造性的特点,这就严重偏离了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创新教育中运用的宗旨。

(3)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水平低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例如相关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随堂练习的设计等。而实际上,有关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理论,在许多高等院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甚至被忽略,课件只是板书,不重视学生的需求,没有合理的层次,甚至与教学内容不符,与教学口标不匹配等,连基本的教学过程的事实都没有做到,更不用说是创新教育了。

3 多媒体教学在高等院校课堂创新教育中的优化对策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高等院校应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媒体功能币出现代教学理论,同时将多媒体融合到课堂创新教育中。培养教师的现代创新教育思想,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工作。高等院校应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开发等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创新方面的培训,开展教学评比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针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定期交流研讨,提高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2)强化多媒体教学在创新教育课堂中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通过语言、肢体等与学生沟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授课,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冈材施教,是每个学生多能扬长避短,使其综合素质达到最大的提高,已达到创新教育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冈教师需要操作多媒体,眼睛看着显示屏,无法观察学生,所以在师生情感交流中仍然存在差距。但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与学之间应该有共鸣、有交流、有促进,这就要求用语言抒情,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使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创新教学的效果。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软件和多媒体工具,同一软件也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类型,包括不同的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效果。

(3)掌握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

理论上来说,几乎所有课程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每门课程,每一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课程或者某些教学内容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为保证最佳的创新课堂教学效果,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比如流程图表、模式图片、过程演示、结果图、录像等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尽量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对于需要师生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或者逻辑推导占主要内容,以及需要教师课堂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则尽可能多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对于提高课堂创新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好的教学课件应充分满足教学性的要求,也就是选题是否合适恰当。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能不能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便于接受,能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智力,能不能使作业适量、问题典型,同时能正确引导学生。其次,好的教学课件应充分满足科学性的要求,也就是课堂内容正确、符合逻辑、层次清楚,仿真模拟合理、准确、真实,素材选取、操作示范符合规定。第三,好的教学课件应充分满足技术性的要求,也就是图像、声音和文字没计合理,画面清晰、色彩真实、文字醒目,声音清楚、音量适中、声像同步。最后,好的教学课件应具有比较好的交互性,也就是有好的交互设计、页面跳转和人际应答。

(4)有机的结合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应适时切换并相互补充,以应用于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问题的推理过程仍然需要离开键盘鼠标进行板书,用语言、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达知识和信息,以达到与学生很好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才能的效果,同时,要经常性的采用启发式的提问,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结合提出的问题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图、声、形相结合,展示动态变化过程,加深学生印象和记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篇6

第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显示工具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而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教学效果明显减弱。这时候,如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电与磁》”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由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为学生理解添加了有效的辅助手段。

第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演示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例如:在九年级物理《浮沉的条件及应用》的教学中,这一节的班班通上的短片,配以和谐的音乐解说,有轮船、潜水艇上浮下沉、气球、飞艇等浮力应用于实际的画面,学生立刻被吸引了。于是出现质疑题目,这些飞行物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学生讨论,适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轻松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从而水到渠成。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物理概念及规律,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如可视性差的实验,抽象物理现象,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现实环境下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可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班班通上既有动画演示,又有教师操作演示实验的实况短片,这样更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研究《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正负离子的移动导电的情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只能观察到小灯泡发光,证明水溶液导电。班班通上面就有正负离子定向移动的软件,利用多媒体模拟此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理解酸、碱、盐中离子导电的实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如:电流的形成,电磁感应,失重状态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那比教师叙述挂图等形式要强百倍。

第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资源环境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特别是网络资源成为现代教育取之不尽的信息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者,教师是引导者,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例如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选取一些家用电器,如电饭锅,电冰箱,微波炉等的工作原理揭秘为课题,这是探索性、实践性很强研究性作业。作为引导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应用校园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生活中获取、收集、分析资料,分组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探索者,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身查找相关信息资料,从中培养学生搜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其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助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

“一张卷,一支笔,几道题”已经不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我们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给物理学科建立章节及单元习题库,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并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客观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及科学的情感与态度。

篇7

一、多媒体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讲课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研究进行充分,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我备(氨气》这一节课时,从网上下载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模拟动画、氨气分子结构模拟动画、氨气与酸反应的实验模拟动画。然后把这些组件穿插到我的课件中,充实了我的课件,使我的课件有内容,又生动。最主要还是大大缩短了备课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课堂,提高课前研究的质量。

二、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化学的新课,不容置疑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三、运用多媒体模拟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又如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或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多媒体辅助学结

复习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复习课一般应将该章知识的内在关系、外在异同和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差别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及差别。传统的复习课是老师一边讲一边将这些联系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往往耽误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不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将知识结构事先用软件输入到计算机中,复习时一边讲,一边逐步把知识结构显示出来,及时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多媒体深化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搞好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贮量大、速率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老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六、多媒体教学注意事项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 化学实验 绿色化学 探讨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树立的基本观念之一,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离不开实验的验证和检验,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同于生活垃圾,如果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绿色化学理念及其特征

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实现生态环境与化学和化工生产的协调发展。其主要特征在于采用“原子经济”反应,即原料的每一个原子进入产品,原子的利用率为100%。绿色化学倡导从源头上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用治理前移的思路来对待污染治理,是一种积极的环保概念,必将对化学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污染源

化学实验的污染主要来自实验准备和操作中洒落的试剂和药品;实验准备和结束后对仪器进行清洗后的废液;没有进行回收而倾倒掉的多余试剂;因过期失效而丢弃的试剂和药品。

农村学校的实验室一般都没有专门的“三废”处理设施,处理方法就是混于生活垃圾中随意排放。化学实验教学中产生的废弃物量不是很大,但由于实验教学中使用的化学试剂纯度较高,有些试剂毒性较大,积少成多,污染周边环境。

三、化学实验绿色化途径

化学实验绿色化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绿色化学的理论和原则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化学实验中,从源头上消除实验教学产生的污染,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其主要途径有:

1.关注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师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教育的理念,才能在教学、生活中自觉的实施绿色教育。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利与弊,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注生活的意识。

例如,绿色植物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供人类呼吸的用途,倡导学生“种下一棵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绿色”,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2.加强化学实验的清洁化、规范化操作

所谓化学实验的清洁化,是指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化学实验中,低熔点、低沸点试剂的有机实验,如果不严格按规定操作,很容易引起爆炸事故,不仅会危及师生的生命安全,更会污染环境。因此在化学实验中必须要严格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要加强化学实验过程的有效管理。加强对有毒化学试剂的管理,改善试剂和药品的保存环境,建立严格的领用制度;实验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试剂瓶必须及时加盖,严格控制试剂的取用量;规范实验操作,避免试剂泼洒,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应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尽量避免试剂间再次化学反应而产生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实验中产生的化学产品应回收利用。

(1)用微型化学实验代替常量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国内外近20年进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比较明显的反应现象和化学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可以达到与常规实验相同的效果。

(2)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药品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操作,又便于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教学过程中把好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这样既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环境污染。

3.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多媒体仿真实验

对一些基本的性质实验,常规实验所用的试剂比较多,且有机性质实验中常用到多种有毒、有害的试剂.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更会危及实验师生的身体健康。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多媒体仿真实验,把化学反应中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屏幕上,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各物质的性质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探究性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比和判断反应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从而减少实验过程并开发出对环境无污染的化学技术。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善了部分有毒、危险实验的操作环境,提高了部分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还让学生在观察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体验了多媒体技术的绿色环保价值。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所以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好尺度,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篇9

关键词 中职;多媒体技术;职业指导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124-02

1 引言

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的教学工具无非就是黑板、粉笔、卡片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枯燥,学生不乐于接受,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在多媒体技术走进中职教学课堂之后,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他们的普遍特点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自控能力差。多媒体教学法的合理应用,恰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上的缺点,满足了学生渴求新知识、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因此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的。

2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职业指导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如今在职业指导教学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可以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与就业方向等问题进行研究思考,使他们能够对职业这个概念有所领悟。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建立,教师通过各种职业课件的展示,能够客观、具体地将重点、难点体现出来,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比较轻松、容易。

多媒体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 中职教育课堂属于开放性教学活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求中职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固定课时的限制,教师通常不能兼顾,最终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职业指导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客观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师授课内容,实现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具体实践,对于提高学生成绩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教育观念及教学手段落后 我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教育观念,从建国初期开始,就过于重视课本上的知识,教师的权威性太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教师成为真理的代表。这些由来已久的教育弊病在我国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堂上依旧存在。虽然我国教育部针对传统具有弊端的教育方式,已经出台相关的改革方针,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思维根深蒂固,使得我国的职业指导教学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围绕书本、教师权威性的局面。而在教学工具上,传统的粉笔、黑板、挂图等依旧随处可见,先进的教学工具无法得到彻底普及。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这些传统的教学工具,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想而知,职业指导课堂该是多么的死气沉沉。

加之,职业教育属于人文学科,与专业课程相比,其受到重视的程度相对较低,这也是我国现代教育中一个普遍现状。正是因为我国教育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而导致我国素质教育一直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职业指导”学科被当作小科、副科 正是因为我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普及得不够彻底,其重要性以及积极意义没有被社会大众所认识,也因为我国的应试教育威慑力实在太大,学生面对就业以及升学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这种试卷上完全不会出现的学科。因此,我国的职业指导学科一直被当作副科来看。在大部分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眼里,这种课程根本就是学学而已,就算学生在课堂上搞小动作,或者是做其他作业,教师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传统教育观念束缚着“职业指导”课教育功能的发挥

1)传统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传统教学一般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并不是十分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这种条件下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而应是在原有教学方式下进一步创新,以便于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在中职教学中应有效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忽视对人文素养的追求和培养。“职业指导”学科是人文学科,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主观思维,其所体现的出来的价值远远高于工具学科。但是我国教育者在这方面的认识往往不够,教育结构中人文学科缺失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样的结构就使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低,社会道德逐渐沦丧。

4 多媒体在职业指导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首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进行引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力量和优势,从网络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教师应该经常参与网络论坛,在线帮助学生一些就业问题,并一些相关的信息和讨论话题,尽可能形成集中谈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了解和认识。

搜集就业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在对其进行整合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其未来的就业提供资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自己获取的信息,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生择业提供必要的指导。特别是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市场上对毕业生各种资格证书的要求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待遇上的差别,从而使学生更有压力和动力。

劳动法律法规教学 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影像及图片资源等展现典型的劳动纠纷事例,并针对于某些细节进行详细、到位的法律分析,明确各处所涉及的具体法律依据。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劳动法规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进行职业指导教育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榜样影片,或者是图片资源,通过榜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职业观。

学生形体训练 可利用影像资源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正确站姿、坐姿和走姿,这类课程尤其适用于女生。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站姿、坐姿或走姿,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形体姿态。

总而言之,在中职职业指导教学中,科学地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构建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其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5 结束语

从文章的分析能够了解到,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基础就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目的就是迎合市场需求,定向培养人才。因此,学生的职业指导课程也格外重要。为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断提升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很重要。

篇10

 

当前,初高中教学中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增加,大一新生同学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这就给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课时如何安排,水平和基础不相同又如何安排,现在就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做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目前很多高校针对全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不同的高校中学时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的现状做分析,以及对我校是如何开展的做总结。

 

一、教学大纲的调整与变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在2013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对原有的一级MS Office的考试大纲做了很大的调整。通过新的考试大纲可以看出,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 Office考试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操作系统由windows XP改为windows 7,办公自动化软件由office 2003改为office 2010。我校依据新的全国等级考试大纲对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做了重大调整,调整情况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

 

1.Windows7(标“*”者为重点内容;标“”者为难点)教学基本要求:熟悉桌面外观的设置,基本的网络配置;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掌握文件(复制、移动、删除)操作、磁盘、显示属性的查看、设置等操作(*);了解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掌握检索文件、查询程序的方法;了解软、硬件的基本系统工具。

 

2.Word 2010教学基本要求:(1)Word 2010基础:了解Word的基本概念;Word的基本功能和运行环境;Word的启动和退出。(2)Word的基本操作:掌握文档的创建、打开基本操作(*);掌握文档输入、保存等基本操作(*);掌握文本的选定、插入与删除、复制与移动、查找与替换等基本编辑技术(*);熟悉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3)Word的排版技术:掌握字体格式设置(*);掌握段落格式设置(*);掌握文档页面设置;掌握文本的分栏、首字下沉、分页、分节等设置(*)。(4)Word表格的制作:掌握表格的创建、修改(*);掌握表格的修饰如边框的设置、底纹的设置、合并与拆分单元格等;掌握表格中数据的输入与编辑;熟悉数据的排序和计算()。(5)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熟悉图形和图片的插入;熟悉图形的建立和编辑;掌握文本框、艺术字的使用和编辑(*)。

 

3.Excel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Excel 2010概述: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熟悉Excel的基本功能、运行环境;熟悉Excel的启动和退出。(2)编辑工作表:了解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概念;熟悉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建立、保存和退出(*);掌握数据输入和编辑(*);掌握工作表和单元格的选定、插入、删除、复制、移动(*);掌握工作表的重命名和工作表窗口的拆分和冻结。(3)公式与函数:了解单元格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概念,会使用这两种地址;掌握工作表中公式的输入、复制和编辑(*)();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4)图标:掌握图表的建立的步骤方法(*);掌握对已有图表的编辑和修改以及修饰(*)。

 

4.PowerPoint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PowerPoint基础:了解中文PowerPoint的功能、运行环境;熟悉启动和退出;演示文稿的打开、关闭。(2)演示文稿的制作:掌握创建演示文稿;掌握编辑演示文稿中的文本信息(*);掌握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与删除(*);熟悉演示文稿的保存和打印。(3)插入对象:掌握在幻灯片插入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掌握在幻灯片中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的格式设置(*);熟悉在幻灯片中表格的插入、编辑以及格式化。(4)幻灯片的设置:掌握幻灯片的动画设计方法(*)();掌握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计(*);熟悉幻灯片的放映方式的设计。

 

5.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的年代、地点及主要电子元器件(*);掌握计算机所经历的阶段划分及典型的电子元器件(*);熟悉常见的计算机的种类;了解计算机的常见应用领域(掌握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的典型例子)(*);了解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位、字节等(*);掌握进位计数制及其转换(主要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及十六进制的概念、转换方法与步骤)();掌握英文字符ASCII编码的表示方法(*);掌握汉字的几种编码及汉字的处理过程(*);汉字区位码、国标码和机内码的转换()。(3)多媒体技术:了解多媒体的特征;了解媒体的数字化表示及常见媒体的数据格式;了解多媒体无损压缩及有损压缩的概念。

 

6.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的CPU: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重点掌握CPU的三部分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的作用(*);CPU的主要性能指标。(2)微型计算机的主机:掌握主板的概念;掌握内存储器的分类及特点(*)。(3)常用输入设备:键盘的特点;鼠标器的种类和特点;其他的输入设备。(4)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与显示卡;打印机的种类与特点。(5)外存储器:硬盘的种类和特点(*);移动存储器(*);光盘存储器的种类。

 

7.计算机软件系统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软件系统概述:软件的概念;软件系统及软件分类(*)。(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作用;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类型及常用的操作系统。(3)计算机语言及其处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分类;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系统。8.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网络基础: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掌握数据通信的相关术语: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信道、调制与解调等(*)。(2)局域网与广域网介绍: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及城域网的含义(*);熟悉常见网络的拓扑结构如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总线型结构;熟悉常见的网络硬件如传输介质、网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了解常见的网络软件如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等;了解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和使用。(3)因特网概述: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和发展史;掌握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熟悉计算机网络中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概念;掌握网络中IP地址的概念和划分(A类、B类、C类等)(*)();掌握IP地址和网络域名之间的关系以及域名解析系统DSN的作用(*);了解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掌握接入因特网的几种方式及不同之处。(4)WWW服务:掌握www的概念及超链接的使用;掌握统一资源定位器的含义及组成(*);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如WEB页的打开、保存网页、保存文字及保存图片等(*);掌握电子邮件的概念及收发电子邮件(*);(5)网络安全: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熟悉常见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及预防措施(*)。

 

二、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的现状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考虑全国等级考试大纲的修改,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做了大幅调整,调整状况如下:

 

1.课时下调。最初为2009年前为96学时,2009年至2012年为64课时,2003年至今为32课时。课时下调的原因主要有:(1)大一新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能力,通过初高中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使用电脑的增加,使得新生入学时已经具有了对操作系统、部分软件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个能力依据不同的地区差距还是比较大的。(2)授课内容做了很大的调整。原来授课时,会花费很多时间讲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是从听课效果看结果不是很好,因为很多同学对于理论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最近两年,我们在授课时调整了教学情况,把实践操作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操作。

 

2.实践重于理论,学以致用。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做很多生活需要的事情,所以学习的目的在于使用。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充分的时间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学中,有一些内容不一定要在课上完成,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主动完成课外练习,这样能够节约上课时间,缩短课时。

 

4.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同学上课结束,需要一个评价机制来查看学习的结果。在我校,我们充分发挥了考试练习软件的作用,使得同学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自己可以查看作业的评分结果,让同学先有自我了解,再继续更改提高练习作业的成绩,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同学学习的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