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物流模式 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生产经营、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展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泉”,是企业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对全国物流相关行业企业和工业、流通业的企业物流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2.8%,流通行业企业比上年增长15.1%。货运量比上年增长25.5%,物流费用比上年增长18.2%,在物流费用构成中,运输费用仍然为最大份额,为59.9%,物流费用率为8.1%,比同期日本4.8%的水平高出3.3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比重在三分之二左右,企业在提高物流水平、节约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到2005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中小企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目前仍然是一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加上缺乏规模效益与科技含量,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物流成本要高于大企业。企业物流成本是除了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大的成本项目,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30%~40%,而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选择适合企业实际的物流模式,对中小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企业物流模式

1.企业自营物流模式。企业自营物流是指企业自身经营物流业务,组建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完成企业物流配送业务。如海尔集团成立自己的物流公司,实现本公司和社会双重服务。对于有自营物流能力的企业来说,企业物流系统自营不仅可以对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系统运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可进一步延伸到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即通过内部信息系统与Internet,使企业内部产供销物流协同及其与上下游企业的物流协同,以较快的速度解决物流活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成配送业务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

2.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和需方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承担部分或全部物流运作的业务模式,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是专业化、社会化和合同化的物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第三方物流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是现代物流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小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

3.物流联盟模式。物流联盟 (Logistics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其目的是实现联盟参与方的“共赢”。物流联盟具有相互依赖、核心专业化及强调合作的特点,是一种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物流模式,可以降低前两种模式的风险。物流联盟是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更好的效果而使企业间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企业之间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只是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形式形成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中间组织。联盟是动态的,只要合同结束,双方又变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单独个体。

二、中小企业物流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就开始利用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中小企业物质投资和非物质投资的增长,中小企业对物流需求在逐步增加。对农业食品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中小企业有物流经理负责企业的物流管理,38.5%的企业增加了物流技术工程师 。可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很重视物流。从国外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来看,物流实施中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日益增强。第三方物流机构能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是中小企业的理想选择。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产品销售物流多采取自营物流方式,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参与程度很低,因此难以满足市场对产品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和紧急性的需求要求。这种自营物流方式,设施利用率低,成本高;而且设施落后,达不到客户需求的特定要求。

据第四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 表明: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分析调查表明:大约有53%的生产企业的原材料物流配送由供货方负责,25%的原材料配送由生产企业自己承担。据有关分析,因为原材料物流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正常与否,由自己组织物流管理比较放心,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成本还比较高。

三、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对策分析

1.确立企业的物流战略

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中小企业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发展物流。(1)物流战略已成为很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许多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战略的重要性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如果能将物流上升到战略高度,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将在节省产品成本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2)重视物流系统的全面改造。中小企业在发展物流过程中必须制定详细的物流重组长期实施计划和发展策略,从物流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去进行物流重组,逐步实现企业物流向供应链管理的“横向一体化”,降低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最终将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在于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回收等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物流最佳的方式是以物流供应链思想为指导强化物流管理,积极运用有效策略,全新打造物流的运作与管理体系。(3)使用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运作方法,包括物流运作、资金运作及市场运作。物流运作就是在物流的每个环节中,提高物流运作的速度,使得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最短。重视使用新的物流管理技术,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成果,使企业物流从操作技术、设施设备、配送工具,从物流流程控制、物流信息处理到配送过程的决策管理等全过程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4)从服务角度做物流。现代物流属于服务业,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而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从产品制造转向产品销售再转向现代营销和客户服务,直至现在“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现代经营理念。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从服务角度出发,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这就要求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思想,而应该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的新的服务,甚至实现客户化定制物流服务。

2.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物流模式

物流模式的选择要适应企业的实际与社会环境。中小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行业的具体特色设计适合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才能有利于中小企业物流平稳、健康发展。不同企业乃至不同顾客对物流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各有其侧重点,要适合自身企业的实际,不同的企业需要有不同的物流配方。中小企业要科学地推进企业物流管理的建设与企业物流的重组,必须按照企业物流发展的一般规律,认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状,以科学的物流理念指导企业的物流实际,参考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合理选择企业物流改造切入点,循序渐进推进企业物流建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综合实力有限,采用自营物流方式往往物流成本过高,难以与大企业抗衡,近阶段采用物流联盟模式可能是较好的策略。物流联盟将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契约方式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物流效率。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由于通过物流战略联盟使众多中小企业的集约化运作,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从社会效益来看,由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作为同盟,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减少了社会物流过程的重复劳动。当然,不同商品的物流过程不仅在空间上是矛盾的,可能在时间上也是有差异的。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机构的集约化处理,来解决这些矛盾和差异。而且,联盟成员共担风险,降低了风险与不确定性;还可从第三方物流机构得到过剩的物流能力与较强的物流管理能力。现代市场竞争的激烈已经迫使企业发展自身的战略联盟。近年来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本也不断降低,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择第三方物流将成为未来广大中小企业物流模式的主要选择。

由于中小企业为数众多,企业内部情况与企业环境差别很大,企业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模式,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对自己的物流模式要进行调整,以适应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要科学地推进企业物流管理的建设与企业物流的重组,必须按照企业物流发展的一般规律,认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状,以科学的物流理念指导思维转变和物流重组――根据企业的物流实际,参考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合理选择企业物流改造切入点,循序渐进推进企业物流建设。

参考文献:

[1]许胜余:物流配送中心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王淼:中小企业物流怎样外包.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11): 20~22

[3]胡松平: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海尔、沃尔玛成功模式.中国物流网,2002

篇2

【关键词】生产业 上海 经济发展

一、引言

新世纪以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经济的窗口,肩负着重要的经济发展使命、更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上海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承接国际性的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还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生产业的政策优惠扶植,以吸引外国生产业的进驻。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在发展生产业方面的先进经验,整体提升上海生产业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距。通过上海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水平的优化升级,带动整个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生产业的分类比较复杂,因为生产业的划分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种划分标准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研究的立足点的差异。本文为了研究的方便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给出了本文对生产业的划分标准。

二、上海生产业发展概况简述

(一)上海生产业总体规模大,发展迅速快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上海市生产业生产总值已由2010年的6031.6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246.06亿元,而消费业和政府业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相比较生产业的发展还是稍显落后。图1显示了近年来上海生产业与消费业、政府业的发展情况。从图中可见生产业总体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二)上海生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情况差别较大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上海的消费需求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由基本生活服务、零售等转向休闲、时尚等高端服务领域。导致上海生产业内部结构的一些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一些新兴的生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从表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行业呈现出递增的发展趋势。

三、上海生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中的SPSS软件对上海生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模型分析具体说明上海生产业的发展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表3是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中可看出回归方程的最终表达式为:

上海生产总值=987.357+2.621*生产业

该模型整体显著,显著性P值为0.004,低于0.05,所以模型显著。经过线性回归,可以发现上海生产总值与生产业之间有显著关系,生产业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上海生产总值就增加2.621个单位。通过模型分析具体说明了上海生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从更细的方面来讲,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具体分析中。

(一)有利于深化产业融合,促进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国内分工的专业化使得一些行业逐渐独立分离出来,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生产业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在实现产业融合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与制造业的融合方面前景较好。同时,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二)有利于带动就业,增强城市的基本功能,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生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基本功能的完善,比如带动现代物流、信息传输、金融业及教育的迅速发展。这些行业的大力发展能够带动就业而且能够有效的吸引一些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就业和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压力得到缓解、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都能够大大增强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为上海实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性水平的大都市目标进一步提供基础。由此可见在上海发展生产业的重要性。

图2的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从图2中可以看出上海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量的就业,其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较大,而且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截止2015年,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的一半以上。

(三)有利于推动生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其经济辐射范围较为广泛。首先是自身城市会得到大力发展,其次经济效应会扩展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然后通过长三角的辐射,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依次传递,扩大经济影响力。

四、上海生产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如上表2所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等生产行业的投入占比比较低,还达不到7%。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传统生产业的比例近几年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仍然占据较大比例,结构不尽合理。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竞争力

作为对在中国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的生产业来说,由于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生产业的开放程度还比较低,管制较多、市场化程度也较低。这些都导致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使得很多潜在的投资者难以进入。结果造成服务业部门创新不足,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

在上海生产业发展实践上出现了产业发展结构重复的现象,造成各个地区低效率的竞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长三角区域服务业的和谐发展。

(四)高端人力资源不足,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有待改进

生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上海虽然集合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就业,但是,就目前来说上海在产业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还是比较缺乏一流的、具有国际市场经验的开放型、创新型人才。此外,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方面,高级人才选拔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选拔制度比较僵化。

五、解决问题的建议分析

(一)加大改革力度,消除生产业发展的体制

上海生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植,为生产业的发展扫清体制性方面的障碍,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源流向生产业。

(二)加强产业关联,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在生产业方面的发展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长三角的制造业基础也比较雄厚,合理利用资源,使上海在向郊区及周边地区转移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信息通讯、现代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上海生产业发展能级,还能提高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关联度,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三)大力改革生产创新体系,优化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生产业是一种高端服务业,往往需要一些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专门性人才。如果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跟不上生a业发展的步伐,生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全面提升上海生产业发展的竞争力,需要加大对生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及人才选拔机制。

(四)加强区域协调,形成合理布局的区域层级结构

上海生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城市内部的区域协调,还要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圈的协调。通过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生产业的合理有序发展,从而增强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6,(5):36-44.

[2]唐珏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64-65.

[3]李金勇.上海生产业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年.

[4]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5]郑吉昌.生产业与现代经济增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第一期.

[6]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7):90-92.

[7]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6-12.

[8]吴敬琏.生产业是新型工业化必经之路.北京晨报,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