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生物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生物学概念

篇1

一、概念的引入

对于学生接受新的生物知识,首先接触的是概念,如何确切地将概念引入,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是学生正确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前提。

生物学概念区别于文学、哲学、数学等方面的概念,是在大量观察生物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生物学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生命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概念到概念,用旧概念引入新概念,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掌握生物学概念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在通过观察引入概念时,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有关生物学知识中选取适当的能够说明这一概念的典型事例,让他们直观的认识有关属性,然后引导他们得出一般性的初步概念。通过观察这一概念比生硬的给概念下定义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二、概念的形成

这是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概念教学的难点。

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如果说,观察是 生物学概念形成的前提,是认识的感性阶段,那么比较是理性认识的开端,也是生物学概念形成的主要方法,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鲸、蝙蝠、家兔、这些体态和生活习性相差甚远的动物,可以在想象差异极大之中看到他们本质属性的一面,因而形成哺乳动物这一概念。又如通过比较鱼的胸鳍、鸟的翼蝙蝠的翼手鲸的鳍、马的前肢、人的上肢,这些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功能不同的器官,而形成同源器官这一概念。有时形成一个概念时,要涉及到与这个概念相关的另外一些概念,因此与已知的概念进行比较也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例如与无脊椎动物比较形成脊椎动物概念,与裸子植物比较形成被子植物的概念。不过这些概念的形成,仍首先是通过观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与其他概念相比较。

生物世界是形形、复杂多变的,但又有着严格的秩序。因此在生物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准确地揭示生物概念的内涵,避免其外延过宽和过窄。以果实这一概念为例,学生在观察桃子的基础上,联系前面的传粉与受精等概念,引入果实这一概念,然后将桃子与苹果、黄瓜、向日葵的果实进行比较、再将上述被子植物的果实与松的、银杏的核果状种子进行比较。这样使学生在比较中找出果实这一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从而给果实这个概念定义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后,由雌蕊或有花的其他部分参加而形成的具有果皮和种子的器官”。如果在其定义中减去被子植物,则缩小了这一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增加,结果把一些非被子植物受精后形成的器官,如松的球果也称为果实。另一方面,如果将其定义中的“花的其他部分参加”丢掉,则排斥了梨、苹果、向日葵、瓜类等诸多果实,又如在讲述副性征概念时,如果只是从青春期后出现的与男女性别有关的一系列外表特征引入,而没有将其概括为人和动物性成熟后所表现的与性别有关的外表特征,那么很多学生对于雄蟾蜍前肢内侧三趾具黑色指垫,雄鸡高冠、长尾巴、善鸣等这些外表特征就很难用副性特征来加以说明。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一定要提供学生足够的观察对象进行比较,以避免由于感性材料的片面和不足所造成的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不准的现象

三、 概念的巩固

学生在掌握概念中,容易与类似的概念发生混淆不清的现象,即泛化现象,如细胞的分类与分化,,动物的保护色与警戒色,血清与血浆。未了防止泛化,应将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找出异同,形成分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分辨,与此同时,还应将概念进行归类,从而使得学生认识有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即进行概念的类化,例如,保护色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有利于避免敌害或捕食物,如青草中的绿色蚱蜢,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所具有的保护色,不注意引导学生将保护色与警戒色进行区别,他们就有可能对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毒蛾幼虫的鲜艳色彩和瓢虫弄鬼的各色斑纹也误认为是保护色,因此,在教学中或练习中除了将两个功能加以比较外,还应多选择生物界中形形的保护色和警戒色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两者的区别。当学生对一些易混淆的功能形成分化后,应进一步将其归类,如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一节后,可将所涉及的功能作一下归类: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这样,在形成了这一概念体系的同时,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四、概念的深化

有些概念,如新陈代谢、基因、生物圈等,其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细胞的分化,初一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根尖的生长、茎的形成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使得学生能加深对他的理解。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概念 教学探索

【正文】:生物学概念是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的理解与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概念教学是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形成并理解概念,明确所学的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要学好生物科学,关键在于理解生物学概念。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学校实行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学科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本人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现就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

一、联系生活,让事实成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

生物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但是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与生物相关的现象并不陌生,老师可以使用这些事实来作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实例和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认知中抽象概括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最终形成一种理性的认知。例如当学习“种子的萌发”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我首先让同学们思考农民伯伯为什么要选择春天播种,而不是在冬天和夏天了?)一定的水分(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播种前要用水浸泡种子),充足的空气(播种前农民伯伯通常要松土);与事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他们的印象和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生物学的谚语或俗语引出概念,使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例如:七年级上册"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一山不容二虎”“草盛禾苗稀”生物的竞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捕食关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引出生物影响环境。“橘逾淮北而为枳”引出环境影响生物。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对概念的初步掌握

一个完整的概念由几个要素组成,我在教学中往往引导学生找出几个要素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对概念进行初步掌握。例如:七年级上册,传粉(花粉花药柱头)受精(卵细胞受精卵)生态平衡(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七年级下册,消化(食物消化道分解细胞吸收)反射(神经系统刺激反应)八年级上册,先天(生来遗传物质)仿生(结构和功能仪器和设备)八年级下册,有性生殖(两性生殖细胞受精卵)等。通过找概念中的关键词,理解关键词,可以更深入的剖析概念的内涵和有利于学生的识记。

五、通过实验研究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其基本要素,也是生物学的基本语言,学生们都希望在概念教学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老师要抓住实验与概念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去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去思考、掌握概念。例如七年级上册在学习细胞时,我分别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进行观察。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时,我让学生第一次观察后将生理盐水换成清水再观察,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腔上皮细胞在清水环境中会破裂,而洋葱的表皮细胞不会,同时引入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的概念,原因就是植物的细胞壁对细胞的形态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对于细胞的相关概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对于细胞壁与细胞膜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区别也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在学习叶片结构及其功能的相关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制作徒手切片,然后进行观察,在实验中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掌握

此外,我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自己总结生物学概念和规律,形成一个自我的认知体系。如让学生探究水温与金鱼的呼吸次数,通过金鱼鳃的开闭来计算呼吸的次数与频率,通过控制水温的变化来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记录数据,最后将数据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了,再让学生用语言将概念表达出来。

六、进行概念的比较学习,避免概念的混淆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法在运用于学习中能有效地避免概念间的混淆,对加深概念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这一技巧。例如七年级上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等,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七年级下册:“动脉”和“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八年级上册:先天和学习行为,八年级下册昆虫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针对这些概念可以进行比较教学,突出两个概念中的不同点,让学生更能够掌握概念的本质,有利于纠正许多常见的错误,使其掌握起来自然更清晰,避免概念间的混淆。

总之,对概念的教学要采取用各种教法,使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但是选用的方法一定要与所讲的概念相适应,要使概念的引入、理解、巩固能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透彻易懂,不要使概念教学变得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陈旧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高效 生物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79-01

1 用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

“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倡导实施教学民主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施“六大解放”对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1.1解放眼睛,让学生学会实验观察

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观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

目的,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目的,教师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学生观察态度,教育学生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明确观察的目的。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效率。如高中生物必修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观察程序,同时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去观察细胞,并结合课本去分析真原核细胞的区别。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很好地解放了学生的眼睛。我们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要让学生善辩多思,并做好实验记录,不要放过观察到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现象。对于不同学生对同一实验得出的不同现象、结论,不要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要充分肯定其积极性,然后再究其根源,帮其改正。

1.2解放双手,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

解放学生的双手――做分组实验,不仅仅是希望学

生做出一个成功的实验,更注重通过实验操作来提高学就越多。

学生通过上述的体验和实验,实现了自主体验和探究学习,并且知道了食物中含有能量,贮藏在营养物质中。学生虽然还不能给“能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却对“能量”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有效延展了概念形成的“长度”。

2 思维历练――挖掘概念强化的“深度”

所谓概念强化阶段,即将形成的概念彻底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概念的强化不仅仅是反复记忆并同化的过程,而是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挖掘概念强化的“深度”。

2.1注意网络强化概念的“深度”

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生物学概念不仅多,而且比较分散,并且很多概念在字词上都具有相似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因此,在概念的强化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手,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挖掘概念强化的“深度”。

例如,学生在学习“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这三个概念后,因概念本身的相似性,导致容易混淆。因此,在概念教学的深化阶段,教师可以将这几个概念的定义、功能、作用及产生条件建立网络,通过对这几个概念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它们的区别:保护色与环境颜色相同,使之不易被识别,起到保护作用;警戒色容易被发现,异于环境颜色,起到警戒威慑作用;拟态与保护色接近,但却高于保护色,有更好的防护作用,且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

建立这样的概念对比网络,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各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概念,同时对学生概念强化的“深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2挖掘内涵强化概念的“深度”

在生物学概念中,很多概念的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通过简单的学习往往只能理解其浅层次意思。因此,在概念强化阶段,教师有必要全面地、系统地将这些概念加以剖析,使学生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篇4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知识目标的表述。“课程总目标”指出,在知识方面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义务教育是公民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应当是作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只有成为生物学专家才需要的知识。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和“基础”都是对培养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长期作为基础知识的某些内容,比如水螅、蜗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系统的生物学专业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离普通公民的生活终究太远,学习的意义不大,在课程标准中就不做要求了。这就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面向将来不断深造直至成为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学生。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条基本考虑,就是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既要选取生产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又不能仅考虑有用,将种植、养殖、治病疗伤等实用性知识作重点,否则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头猪”的老路。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课程总目标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用的动词是“获得”,而关于应用,用的动词是“了解并关注”。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的形成、对原理和规律的掌握,也必须建立在认知事实的基础上,因此,课程总目标还强调生物学基本事实的学习。生物学事实包罗万象,这时所说的“基本事实”是指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等都是事实性知识,其中花的结构是学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属于基本事实。 而花的附属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及特点,尽管以往长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却不属于新课标所说基本事实的范畴。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三条基本考虑是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对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作了精简,对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则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简过多过繁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内容,提出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要求。再比如,“具体内容标准”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也体现了这一思路。“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等,都是要求学生达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四条基本考虑是将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统一考虑,而不是单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打破了传统的植物、动物、人体等几大块内容的学科体系,让学生经常围绕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究生物学问题,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打下理性的基础。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五条基本考虑是体现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例如,内容标准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而且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主题。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73-01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方面。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 积极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特点。它是一种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经过一系列努力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 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加强直观教学,发展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它不需要过多的推导、演算,也没有抽象的数字、符号和公式,而需要更多的观察、实验、论证和表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采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和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

2.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要使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例如,在学习“蛋白质是主要的承担者”时,教师可提供很多日常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照片,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如组织参观调查、野外实习、参加生产劳动等,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概念,更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学习。

3.引入前沿知识,突出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兴趣

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在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资料,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结合学生身边接触到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三 加强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生物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从实验现象到某一生物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理解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生物教学观,充分挖掘生物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实验教学环境。

生物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探究实验供学生操作,教师应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及相关设备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进行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等。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较好地运用文字表述与评价设计和结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四 注重科学发展史的学习

生物学的发展史生动有趣,通过经典实验,向学生讲述生物学家都是在逆境中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来说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如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做科研,几十年如一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为我国13亿人口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用23年的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教师可以用这些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优良的科学品质、崇高的科学精神都有重要作用。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1-01

一、联系生活,让事实成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

根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确,生物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但是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与生物相关的现象并不陌生,老师可以使用这些事实来作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实例和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认知中抽象概括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最终形成一种理性的认知。例如当学习“绿色植物的一生”时,学习的难点之一就在于种子、根、茎、叶、花、果实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对这些生物学专有名词不熟悉,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功能也没有一个理论性的全面性的理解,老师可以带领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如豆芽、菠菜叶、橘子等进行解剖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植物都有哪些组织结构,不同的组织结构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是什么。可以将实验的现象、结论整理成表格,让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最终从实验中概括出器官的概念,即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单位。与事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他们的印象和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通过实验研究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其基本要素,也是生物学的基本语言,有68%的学生都希望在概念教学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老师要抓住实验与概念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去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去思考、掌握概念。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存环境时,老师可以给一些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那些长在树荫上下的植物大多叶片比较小,而那些有明显主干的植物大多长在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阳光、水、土壤等不同的因素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效果。又如在学习生物最基本的单位——细胞时,书本上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但是这样的实验实际意义不大,老师可以将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观察实验与洋葱表皮观察实验进行对比。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时,第一次观察后可以将生理盐水换成清水再观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腔上皮细胞在清水环境中会破裂,而洋葱的表皮细胞不会,同时引入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的概念,原因就是植物的细胞壁对细胞的形态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对于细胞的相关概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对于细胞壁与细胞膜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区别也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自己总结生物学概念和规律,形成一个自我的认知体系。探究性实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将义务教育的内容与科学探究相结合,重证据、重数据、重分析判断。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去完成,如让学生探究水温与金鱼的呼吸次数,通过金鱼鳃的开闭来计算呼吸的次数与频率,通过控制水温的变化来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记录数据,最后将数据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了,老师再用语言将概念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三、进行概念的对比学习,避免概念的混淆

在生物的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概念有很多,而这些概念要么在字面上具有相似性,要么在表述上、过程上有相似性,学生很容易混淆。例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老师针对这些概念可以进行对比教学,突出两个概念中的不同点,让学生更能够掌握概念的本质。例如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对这两个现象发生的

件、场所、原料、产物能量变化等都进行一个对比,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发生的,而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气,而呼吸作用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图形对比来明确不同的概念,如图,图形的第一部分是细胞分裂的过程,特点是细胞数目的增多,而第二部分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特点是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形成一定的差异。通过这样简单的小图片,让学生对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掌握起来自然更清晰,不容易混淆。

四、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体系

概念图的运用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总结和温故知新。老师在每一单元、每一章节的学习之后,都可以和学生一起构建单元体系的概念图,将平行的概念、从属概念等进行归纳和对比,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关的概念进行对比学习还容易让他们加深不同概念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案例;核心概念;生活实际

生物学科本身也具有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但是学生仍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对于问题研究的参与意识往往并不强烈,甚至对多媒体也失去了最初的兴趣。教学方式难免又走回原始模式之中。这样教师就很难将生物课程标准中对于核心概念的构建工作进行到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巧用案例,认真筛选甄别,就能灵动生物课堂,轻松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

“案例教学”最早在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脱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教授创立,是指教师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针对一些具体的教学片段,列举一些笔者曾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到的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切乎义。――利用教学案例的情境感染学生,体现出语言与情感的作用。

案例:受伤的巨星姚明――可用于《动物的运动》一课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所进行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

曾经是NBA火箭队中锋的姚明身高是229厘米,是很多学生的偶像。我在讲动物的运动一节课的时候,捧个篮球进教室,学生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接着我就先后播放了两段录像,一个是姚明打球盖帽的漂亮动作的录像,还有就是姚明受伤的录像,引出动物行为,动物运动的知识,并且关注对运动系统知识的学习。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很顺利地进行核心概念的教学。在教学的最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几个讨论题:①肌肉拉伤或骨折后,人就不能正常活动,为什么?②通过学习,你认为在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③大家喜爱的姚明为什么退役,是运动系统的哪些部位受伤了?最后进行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运动不但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还需要身体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对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重大意义。运动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同时也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作为生活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个人,我们应当承担起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聚焦生物学的“社会热点”,给学生与众不同的生物课堂呈现方式,突出核心概念的教学。

科学技术是日新月异的,新鲜事物不断出现。如果我们懂得与时俱进,总是走在时代的前端,那么我们的新思想、新观念就会影响着学生。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可能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看动物世界,看体育新闻等,那么我们就改变他们的这种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改变他们的漠不关心,我们用时事热点话题的案例去刺激他们的敏感神经。

例如,讲“保护生物多样性”时,我选取的案例是一本书,书名为《希望》,这是珍妮古道尔近年出版的新书,她在扉页上写到:此书为纪念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玛莎、最后一只瓦顿小姐红疣猴和最后一只白鳍豚而作。它们孤单而无奈的结局,激励着我们更努力地工作,防止其他珍稀动物面临同样命运。北京大学教授吕植在封底也写到:与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是人类的必修课,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是不合格的学生。为什么会选择一本书开始一节课的教学呢?因为我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像是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一样,一节课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就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初识这本书与书中的故事,就打动了我的心,我也想打动学生的心。所以我就从另一个视觉展开了教学,运用一本书开始一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旅程,感觉和学生在心灵上有了更多的交流,感觉能够让学生构建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概念,在情感上能唤醒学生的意识,我觉得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更好。这节课对于学生的思维没有捆绑和局限。这个案例的应用我觉得是非常可行的,我也在教学中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

现行高中新课标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内容的编排、知识结构的更新,以及与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衔接,都体现了出了很大的创新和提高。新编教材不但增加了大量有现代气息、内容多样的插图,增加了生物教材的趣味性,还在主体知识之间穿插了“知识链接”(“相关信息”)、“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前沿”(“科学教的故事”)等阅读板块。这些内容虽然不一定在考试范围之内,但是其丰富性、多样性与趣味性,都为生物教科书和生物学习增加了一抹清新之风。同时,也表现出了生物学科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注重发展学科育人功能的显著特征,即在注重生物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生物思维能力,提高生物素质。那么,如何利用新课标教材优化高中生物教学呢?该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1 发挥教材编排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教材的每一张开头都有配有说明的插图:文字既有生物学科的严谨,又有有诗一般的韵味,改变了生物教材刻板的特点;插图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却更富有审美情趣。它具有导入新课的功能,以此为知识背景或实际问题引入该章主要学习内容,或以它为背景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生物概念,或带着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生物概念,或给学生说明生物概念是从我们生活中逐步抽象出来,并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进一步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的事实,使得原本严谨、刻板的生物学习变得富有活泼而富有生机。教材中还有“知识链接”(“相关信息”)、“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前沿”(“科学教的故事”)等了解与阅读板块。这些板块的内容丰富生动,符合高中生学习的需要,不但实现了生物相关知识的拓展,开阔了学生的生物学习视野,还加强了生物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突出了生物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特点,而且让学生通过阅读科学教的故事、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来激发学生树立学好生物、献身科学的人生理想。

2 利用教材环环相扣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新编高中生物教材每个章节内部学习内容的设计环环相扣:每一节开头都会图文并茂地提出“问题讨论”,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主动进入探究(起到激趣作用);然后以“本节聚焦”的形式设计数个(2~3)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本节主要学习内容的思考(提纲挈领的作用),突出学习要点;然后是“实验”(“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资料分析”等)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和生物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操作和思维能力发展);之后课后“练习”题目设计;每章结束有“本章小结”,概括本章学习重点,已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训练、巩固和检测。

教材编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提高教学实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编排优势,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发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操作实践和科学思辨能力,让学生由传统的通过听讲获取知识,转变为通过与课本对话、与周围人互动(包括教师)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和创新精神。

3 结合教材的新特点,突出生物教学的德育功能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由此可见,生物知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生物技术如任何一项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需要知识的拥有者具有高尚的节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德育教育的进行,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空洞说教的倾向。翻开高中生物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选择了古今中外无数生物学家及生物工作者不畏艰辛,努力探索的事例。正是这些前人的刻苦追求、不懈努力,才形成和发展了“生物”这门科学。研读它的历史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心灵上受到熏陶,精神上得到享受,有助于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材中还有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小知识与思考题,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懂得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学会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教材的绪论部分对达尔文、孟德尔、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新陈代谢中介绍了斯巴兰让尼的发现;教材中让学生思考臭氧层的破坏对植物和人体有什么危害?如何保护臭氧层?等等。

4 从阅读板块入手,推动生物学习的拓展

篇9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理综生物试题,在题型、题量、赋分、考查方式上仍保留2011年的基本模式,重点考查同学们对高中生物学科主干知识(代谢、调节、遗传、生态)的理解和把握。没有偏题和怪题,难度适中。试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着眼教材,注重知识的广度

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分布广,知识考查细腻。如40题第(1)题限制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末端类型,第(3)题基因工程中使用的DNA连接酶种类等问题的答案皆在教材的相关段落中。

2. 题目新颖、简洁,综合性加强

试题设计新颖巧妙。如32题,通过设计实验证明鹿群同性聚群现象的“鹿角效应”假说。又如31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综合性较强。

3. 强化对生物学科素养的考查

今年生物试题对生物学科素养的考查处处体现。如31题不仅考查对基因分离定律和生物变异的分析应用能力,同时还以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推导为情景考查了假说-演绎的方法。第6、32题在考查知识、能力、方法的同时还考查了关注社会、生态保护的学科理念,32题第(3)小题以“鹿角效应”假说为情景,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设计能力等。39题第(2)(3)小题考查实验观察、问题探究的方法。

4. 选考题目难度不大、选考题中考了必修

两道选考题都比较简单,重点考查选修教材中的原始知识,同时穿插一些必修内容进行考查。如39题第(2)题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判断在必修一P79中涉及,第40题第(4)关于反转录作用的模板和产物在必修二P69中涉及。

二、对今后生物学科学习和备考建议

今年试题加大了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的广度,试题更加侧重对同学们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这些都为我们今后生物学科的学习和备考指明了方向。

1. 强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从答卷中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因为没能正确地记忆、理解这些基本知识,常常把一些基本概念、生物学基本术语写错或写成错别字,导致不必要的失分。新课程更加强化了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不断回顾教材,提升对核心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2. 注重学科内知识间的有机整合

今年生物高考试题中,学科内的综合加强,既有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各章节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小题,也有选修与必修之间的综合,如选考题第39题,还有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的综合,如第29题。备考中要以核心知识为载体,进行学科内知识间的有机整合。

3. 重视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从近几年理综生物试题来看,图表与新信息题呈现的比例在逐年增多。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多做些这方面的题,强化学科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等。

篇10

不仅课程设置的间断使初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跨度加大,而且,初高中教材版本的不统一、不配套也会使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知无法达到螺旋式上升。这样,虽然在新课标中初高中生物课程主题基本一致,但由于初高中教材所用版本不同,教学内容差别较大,学生知识体系也会存在断层。

一、初中生物教学应做好第一衔接

课程学习的断层,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处理和衔接。很多初中教师认为衔接工作只是高中教师的事,与初中教学无关,笔者认为不然。初中与高中的生物教学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从初中开始培养的。生物教师恰恰应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做好课程教学的第一衔接。如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能主动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衔接,那么,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是对于实现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都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学生间断两年的生物课程学习,初中教师如何做好课程衔接的第一步工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实践,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以构建生物核心概念为目标,以反映生物科学主题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将生物科学的概念和思想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在高层次上实现课程学习的连续与过渡。

二、构建生物核心概念,有效实现课程衔接与过渡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含了概念、原理、规律等,是生物学的学科骨架。这样的概念能反映生物学科的本质,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围绕核心概念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的思想主线,还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整合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初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们都能够坚持以建构核心概念为目标,那么,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会不断得到强化,生物核心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而核心概念一旦建构成型学生则很难遗忘,这对解决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新课程标准,在初高中全学段范围内分析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是确定核心概念的纲领性文件,是支撑生物科学主题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也是确定核心概念、教学目标、教学衔接点的依据。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先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核心概念,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点,并根据学情需要确定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核心概念作适度拓展,使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够以核心概念为联结点形成有机的整体。初中教师还应参加高中课程研究培训,及时了解高中学段课程改革的进展。如有条件,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初高中大循环的教学工作,加强对衔接问题更深刻的认识。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北京版初中生物第四册第十六章第一节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师应把“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放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教学内容中去分析。

在初中教学内容中,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学习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内容。可以看出,“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等重点内容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中,有关“生态系统”的教学内容与“稳态与环境”模块密切相关。高中课程必修部分选择的都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构建“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深刻的印象,也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很大帮助。从近处说,这为接下来的两课时深化“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起到了“修桥铺路”的作用;从远处看,这为高中学段继续学习“稳态与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的教学设计始终以稳态与环境科学主题为指引,以理解、掌握和应用“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为目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2.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教学目标

要顺利地达到构建核心概念的目的,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笔者利用四个平行班的教学,根据课堂反馈反复分析,反复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

从笔者所教学生的基础看,学生在学前已具备了诸如环境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知识储备,能够对简单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作出一般的观察、分析和信息处理。因为这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但学生在对生物学专有名词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如不易接受营养级、初次级消费者、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与生物学概念的区别等。特别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学科观点,有较大的难度。对此,笔者选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探索上下功夫,制订和完成较高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举例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图解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相互关系;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的渠道。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制作生态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增进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强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事实归纳出一般的认知性概念,如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再构建核心概念――“生态系统”,为将来建构“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核心概念――“稳态”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认识生命系统的环境、调节与“稳态”找到一个宏观的视角。(见图)

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探究”式的方法,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组织学生在兴趣中逐步深入教材的内容,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4.根据教学流程细化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播放音乐视频集锦,内容是北京市昌平区几处学生熟悉的生态园:北京绿色农业生态园,盛世源生态园,百辰生态园,浩华绿色生态园,英达生态园,红栌生态园。可提问:这些场所为什么叫生态园?你根据什么认为生态园就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

向学生展示生态瓶,这是同学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评价。

以上同学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现在再来看看生态园在成分上与生态瓶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总结生态园与生态瓶在组成相同点。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指导学生观看视频: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生物因素的功能与地位: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生物之间的营养供应关系,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食物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讲评。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以及营养级的判断。判断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实际上,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网。

游戏:食物网中的生物角色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请学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会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包括分析种群变化)。

(4)生态系统的结构

讨论:你对“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何理解?你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是统一的整体”怎样理解?

课堂反馈:请学生用5分钟时间在练习本上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

(5)阅读思考

资料:内蒙古沙漠禁牧10年又见风吹草低。10年前,内蒙古正蓝旗的4万亩草原,因为过度放牧,变成沙漠。10年间,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开始治沙试验,“无为而治”,禁止放牧,让沙地自行修复。10年后,草原上重现草色,到夏季,牧草的平均高度预期会超过1米,最高的能达到1.8米。

思考:人类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