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应链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供应链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供应链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煤电智慧供应链;华电集团北京燃料物流有限公司;模式创新

一、煤电供应链基本架构

煤电供应链主要包括供应链上游的煤炭资源、煤炭开采设备商、煤矿生产企业,供应链供应链中游包括所有的运输、中转、储存等物流企业环节,下游则是所有的煤炭用户,包括电力企业、冶金、化工、建材等企业。其主要节点企业为煤炭生产企业和火电发电企业。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家的经济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煤炭生产企业是以地下煤炭资源为依托的资源开发型企业,80%左右通过火电企业转化为电能。电和煤均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供应链上具有相当高的相关性和依存度。

煤电供应链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二、煤供应链管理特点

煤电供应链管理以煤炭消费客户为中心,通过煤炭生产与火电企业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基于社会网络结成战略联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煤炭生产企业与电厂终端用户需求之间,连接港口、铁路等物流活动,集成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配煤加工、库存管理,提供标准化产品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从坑口到炉口之间价值逐级增加,提升客户满意度。

煤电供应链有其独有的行业特点:

(1)供应链物流管理复杂。煤电供应链物流物理距离长、物流方式复杂,涵盖了皮带、汽车、火车、轮船多种运输方式。

(2)供应链节点企业复杂。煤电供应链节点多,并且各个节点企业的权属归不同的行业产业主体,包括个体户、国有企业等各个行业的多种性质不同的合作伙伴,在客观上加大了各节点间管理协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3)煤电价格管理矛盾突出。煤炭价格由国家计划调节和市场供求关系双重决定,电能上网电价格由国家行政刚性控制,两者缺乏市场化调节功能的联动机制和制度安排,导致在煤价上涨与下降之时,电价调整严重滞后,煤电价格机制错位运行,不利于煤电供应链的运行。

(4)煤电仓储管理矛盾突出。煤炭生产与销售可以短暂库存,而电能生产与销售同步运行,无法存储,客观上供应链存在煤炭与电力生产销售节拍的矛盾。

(5)煤电供应链协同落后。由于煤电供应链点多、线长、面广、网大、人杂,供应链管理的更需要高度协同,但恰恰这也给供应链协同带来了空前的难度。

三、智慧供应链诞生发展

“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这一概念由复旦大学罗钢博士在2009年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会议上首先提出。

传统供应链的发展,技术的渗透性日益增强,很多供应链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智慧供应链”将技术和管理进行综合集成,综合集成供应链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现代供应链管理与运营的实践。

“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1)智慧供应链技术复合创新。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在智慧供应链的语境下,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者主动吸收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各种现代技术,主动将管理过程引入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2)智慧供应链可视移动化。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智慧供应链更倾向于使用可视化的手段来表现数据,采用移动化的手段来处理供应链运营问题。

(3)智慧供应链智能人性化。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在主动吸收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同时,智慧供应链更加系统的考虑问题,考虑人机系统的协调性,实现人性化的技术和管理系统。

四、煤电智慧供应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总体部署,“去产能”系列政策持续发力,煤电供应链的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的生存发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煤电智慧供应链的管控模式成了煤电供应链核心企业增强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煤电智慧供应链管理就是充分结合煤电供应链的管理特点,加强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在供应链中科学耦合,实现供应链业务运营和金融产品的管理创新,达到供应链运作管控协同、资源高度共享、交易成本最低的供应链战略共赢的供应链管理效果,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煤电供应链中的先知先觉企业,面对竞争环境的压力,大胆创新,纷纷采用煤电智慧供应链管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效果,值得煤电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企业学习借鉴。

华电集团北京燃料物流有限公司是华电集团煤电供应链燃料物流管理的专业化公司,公司发挥集约化、规模化管理优势,抢抓机遇,通过强力整合华电集团内外部煤炭资源、物流资源、客户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加强战略协同和精益管控,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管控精益”的智慧供应链服务与管控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内外部一体化的互联网+煤电智慧供应链战略管控创新模式,燃料物流综合成本同比大大降低,极大地提升了华电集团战略协同核心竞争能力,开创了我国煤电智慧供应链实践的先河。

参考文献:

篇2

一、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篇3

关键词:大数据;供应链管理;价值提升;分析与研究

大数据在我们中国的起步比较晚,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大数据应用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多的是市场需求和营销两个领域比较多,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大数据分析在供应链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存储在供应链领域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大数据分析的内涵

大数据分析是基于网络自由流通,通过大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决策等,从而实现大数据知识体系中的资源按需使用、能力智慧管理、过程职能控制。因此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是大数据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全世界有将近90%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传统的知识服务体系又无法将知识进行纵向扩展和多角度的眼神,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而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式的,能够实现知识的纵向扩展和眼神,同时在提取大数据信息的时,还能为一些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常规或者深度分析以及知识服务竞争力方面的分析,帮助企业进行有效预测。

与传统的数据分析相比,大数据分析在服务模式更趋向于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体验化,技术上呈现规模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特征。大数据分析最典型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大数据分析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数据信息只能是代表过去某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未来社会发展变化,谁也无法预料;第二大数据强调用户的参与,所有大数据信息来源、服务资源、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网络大数据这个环境中,很多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大数据用户,所以大数据分析的时候,更多的体现在用户自身需求上面;第三大数据是一种自主需求的智慧服务;第四大数据需要付费按需使用;第五大数据是一种共性技术与个性技能相集合的知识服务模式;第六大数据是绿色环保的知识服务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最先是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的新的管理模式。直到90年代中后期,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由国外一些跨国公司传入我们国家,我国才开始了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供应链管理,是从企业的供应链为中心,通过供应链管理,让客户以最少的成本,让客户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达到缩短企业资金周转时间、实现企业盈利增长、减低企业风险等目的。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每一个企业都处在一个相应的供应链条上,所有的产品必须通过相应的渠道才能最终到达客户的手中,供应链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作为管理对象,通过协调和优化供应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为客户创造更高的利润,从而达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最大利益化,实现企业的共赢。

(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目的。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满意程度、提升企业产品流程和服务质量,让供应商和制造商能够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

三、供应链管理与大数据融合

(一)供应链管理引入大数据。在互联网和云时代的发展下大数据可以满足现代市场对数据资源的需求。大数据不仅仅有着庞大的数据量,同时能够有着更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价值,能够广泛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可以优化供应链。通过分析企业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够对其中隐藏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能够在经营管理、交易模式等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优化企业供应量的管理,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提升企业数据资源的价值。应用大数据,能够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基础。目前供应链和网络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未来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趋势,在供应链发展中,需要不断加深中间业务环节和内容的复杂程度,企业对供应链管理在信息处理质量、市场业务开拓、合作伙伴选择、商业运作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大数据引入供应链管理,从供应链上游到下游全程协同数据,运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获取、跟踪、预测、分析,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可靠信息,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

(二)大数据升级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发展与大数据的运用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供应链上从需求、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到对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各成员通过大数据的运用进行监控、分析、反馈,对供应链全局进行掌控,以提升供应链运营的有效性,有效减少供应链成本,并实现从历史数据决策向即时数据决策的推进。大数据在供应链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将企业状态、交易过程、资源运用等数据可视化,而是通过有效的数据配置和管理,对数据资源深入发掘,并充分运用至企业经营决策与实施中,通过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加快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运营节奏,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响应速度,以推动供应链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升供应链自身价值,形成智慧型供应链。大数据在数据加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挖掘、管理、分析大数据信息,从而将企业流程优化,为企业打造新型的产品,优化供应链,提升供应链价值,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特点,进而提出了大数据和供应链融合的价值,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时提出来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 ITU) 的报告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 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2]。从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国”的提出,从 “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 “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 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 ( 2010) 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 ( 2010) 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 4 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贾凯 ( 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 (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 ( 2010) 在 “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技术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 ( 2010) 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 RFID - MP) ,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 ( 2010) 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 SOA) 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 SOA 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 ( 2010) 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 ( 2010) 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 ( 2010) 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 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 ( 2010) 认为物联网时代的 “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 “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 “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 “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 ( 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 ( 2010) 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 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设计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项目)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 J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 ( 2010) 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 ( 2010) 提出 “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 2 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 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 “智慧”状态; 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 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 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 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 ( 召回) 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 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篇5

重视设计与科技的力量

主席在2009年12月5日~7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一就是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转变。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业,创新的源泉主要就在于设计与科技。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设计时代,设计时代意味着高附加值的时代。设计是品牌建设的灵魂,将设计溶入到市场经济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设计师的创新、创意劳动,使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全面推动品牌的成长。科学技术影响并推动着我国服装品牌的发展与提升。中国服装品牌的竞争已经逐渐由个体与个体的竞争上升到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科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力武器。

理性对待新消费模式的建立

网络经济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和服装市场认识到了虚拟市场平台的作用和力量。互联网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网络营销开创了新商业模式、新购物习惯,使得服装品牌的销售终端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企业要理性对待网络销售的价值,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符合品牌长远发展要求的才是企业需要的。

关注新商业伦理的形成

篇6

出生于1990年的他,一边在清华大学汽车系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在创业――北京轻客(Tsinova)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轻客”)。

这个来自清华的创业团队,从成立到估值过亿仅用了8个月时间。其创始团队中包括杜磊、陈腾蛟等4人都是90后。

而轻客就源于陈腾蛟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个难题。

2014年,陈腾蛟从清华美院毕业,住东三环,每天去酒仙桥上班。不到十公里的路程,上下班高峰期打车需要近一个小时,乘坐公交和地铁又太挤,骑单车又累又热,换电动车不仅不太安全,模样也不新潮。

怎么解决这个交通难题?在市场上遍寻不得,做汽车设计的陈腾蛟就想自己做一款“电单车”:不费力,很轻便,样子也好看。他找到杜磊,一个负责设计,一个研发技术,两个做汽车的人一拍即合,在清华孵化园里奋战两个月,轻客智能电单车大概模型就出来了。

接下来便是找投资,找供应厂商,做出实体样车,参加各种展会,再开展众筹订购,进入量产,最终抵达消费者。

目前,轻客推出的TS01智慧电单车预订价3580元,已获得近三万余人的支持。其在京东众筹上共筹得563.5万元。

这看起来像是个励志的创业故事。但不容忽视的现实却是,在这波互联网+自行车热潮中,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创业者,真正实现智能自行车量产并交付消费者的,少之又少。

因为对于这批新型的智能自行车而言,不管是产品、产业链,还是商业模式或者骑行氛围,都需要接受来自行业和市场的多重考验。 轻客自主研发的智慧动力系统,能监测人的发力情况,提供助力

真伪智能

什么是智能自行车?

在市场中,将智能防盗、智能照明、智能传感、智能操作系统,把这些智能配件都集成到自行车身上,往往就被冠以“智能自行车”之名。

这在包括700Bike创始人张向东看来,并非真正的智能。

“现在更多的只是联网自行车,而非智能自行车。”张向东告诉《t望东方周刊》,尽管700Bike推出的“后街”也集成了数据显示、联网防盗等功能,但却从未把重点放在智能化上。

乐视体育智能化业务副总裁李大龙却不这么看。他告诉《t望东方周刊》,这只是智能化路径的不同而已:“比如手机,最初只是打电话,现在发展到拍照、上网等等功能,把这些东西都装进去,集成一体,也是智能化的一种路径。”

在众人的想象里,或许轻客电单车更加智能。

杜磊设计的电单车,在上坡、逆风、起步等骑行场景中给予自行车相应的动力助推。其中关键部分是智慧动力系统,脚踏板上的传感器会监测脚踩的力量,反馈到主控制器,由电机输出助力:脚踩的力量越大,电机给的助力越大,从而让骑车人更轻松。

“能读懂人的心思,这才是智能。”杜磊告诉《t望东方周刊》。

在杜磊看来,轻客团队与其他“互联网+自行车”团队不一样的一点在于,他们是从汽车行业下沉做自行车的,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做硬件,不掌握核心科技,是做不出来花样的。”

而另一个突出的质疑声音,则来自传统自行车行业。

“简而言之,就是不专业。一辆自行车的架构和设计,是有它的专业技术的,但现在推出的很多新车都是爱好者设计研发的,行内人一看就不专业。”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会长郭金芝告诉《t望东方周刊》。

这或许是“互联网+”的“原罪”。

即便如乐视,为得到专业指导,找国产老字号飞鸽合作,可在推出超级自行车“\”后,仍饱受质疑。

“他们说我们的车架构是流线型的,车架只有均码,还说没有避震器,等等。对于专业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接受,但我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如何平衡破坏式创新和自行车本身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我们也在摸索。”李大龙说。 2015 年9 月22 日, 乐视体育的工程师在调试由乐视体育和天津飞鸽自行车厂合作研发生产的“超级自行车”

从1辆到1万辆

“做一辆让人眼前一亮的样品车是容易的,但是做一万辆就是个问题了。”这句话张向东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他告诉本刊记者,原因在于,自行车上百个零部件要分别找供应商谈,整条供应链非常长,整合起来非常困难。

更何况,传统自行车企业对于新进闯入者的合作请求,并没有太多热情。

在达成与飞鸽的合作之前,李大龙考察过多家传统自行车企业,发现整个行业的观念和节奏都无法跟上互联网思维。“我们拿出方案来去谈,好多企业根本不理解你的想法,也不想费力气去创新。”这令他非常失望。

杜磊也感受到了这种艰难,40多家供应商找下来花了好几个月。“而且流程很长,要先交接图纸,再打样,进行小批量生产,通过质检后,才能批量生产。”

2014年底就交付量产智能自行车的Bici基本概念,对此感受更深。“我们仅优化和测试就磨合了3个月的时间。算上2015年新开放的200辆订购名额,总共要交付700辆左右。我们今后主要是定量生产,限量发行。”Bici基本概念创始人蒋F宸告诉《t望东方周刊》。

即便找到了供应商与合作方,量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小。飞鸽给乐视开辟了一条生产线,组装超级自行车,但上百的零配件整合,问题就来了。

乐视目前面临生产上的困难,主要是产能不够。李大龙向本刊记者透露,因为乐视体育超级自行车嵌入了显示屏,供应链就包括了手机和自行车两大块。

“单做手机或自行车本身就不容易了,这相当于把两个产业链都要打通,加上我们的生产节奏又快,合作伙伴经常要赶进度,更难。”李大龙说。

一个现象是,经常有或大或小的公司宣称即将推出智能自行车,却屡次跳票爽约。诸多业内人士将原因归结于过长的供应链。

而这在李大龙看来,并非供应链整合的问题:“因为它们还没有进入生产阶段,根本没那么多消费者埋单,这才是无法量产的关键。”

不缺钱也未盈利

智能自行车,真的没有人埋单吗?至少在资金端,硬件创业的风口下,做起来的公司大都不缺钱。

乐视体育自不用说。700Bike的创始人张向东在互联网成名已久,看好他的投资人不少。2015年3月,700Bike宣布A轮融资1500万美元。较早量产智能自行车的Bici基本概念,也完成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而清华团队轻客,凭借自主研发核心技术,A轮融资4000万元。

不少采访对象向本刊记者坦言,不管是用作开发和生产,还是用作运营和推广,已获得的投资都能满足需求。

只是对于买车人而言,智能自行车比人们想象中的自行车价格,高出了几个档次。

比如乐视体育超级自行车“\”,最低配置定价为3999元;700Bike推出的“后街”,定价2499元;Bici基本概念的2015夏季版“启孜”,售价3999元;轻客的智慧电单车TS01,预定价3580元。

高价对应的,便是较小的规模。本刊记者发现,目前颇受市场青睐的几种智能自行车,如乐视超级自行车、轻客智能电单车、700Bike的“后街”等,量产规模均不足5万辆。

这与成熟的传统自行车相比,差别很大。杜磊曾了解到,售价千元以下的某款老牌自行车,仅“双11”当天,网上销售额高达1200万元,更别提每月出货量都在6000~7000辆之间。

“他们走量,我们做不到。”杜磊说。

做不到的原因,主要是成本高企。

杜磊说,轻客电单车核心助力系统,也有国际品牌在卖类似的产品:“光这个系统,就卖800美元一台,国际上同类产品价格都在万元左右,我们自己研发自己组装,已经降低很多了。成本本身就很高,加上只是刚刚量产,形不成规模效应。”

蒋F宸也表示,“启孜”3999元的定价基本上是“裸价”:“全碳素车架造价就不菲,再加上各种智能硬件的研发生产,这个价格已经没什么赚头的。”

“可是这样的高价位,都够买一辆老牌专业山地车了。况且现在各种智能化都很初级,而且不成熟,普通消费者为什么会买?”郭金芝评论道。

张向东给出的答案是,精准定位目标消费者群体。他按对自行车的看法把消费者从上到下分为四个类别:盲订、玩家、必需品以及交通工具。

“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前三个类别,仅仅把自行车当作交通工具的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他说。

这群人在杜磊眼里更为具体:“约30岁左右,工作满3~5年,年薪24万元以上,对生活有追求的年轻人。”

被占用的自行车道

即便产业链、商业模式的问题解决了,智能自行车能否真正顺利上路,还取决于路况:自行车道和停车场所的多少与安全。

一个好的趋势是,自行车出行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补充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肯定。早在2014年年初,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首次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要求设市城市要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而张向东观察到,自行车道在中国越来越多,只是被占用的情况却并未明显改善:“自行车道被占用,骑车的人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顾虑重重,不选择自行车出行。”

“自行车道被占用,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这不是单个部门的问题,而是需要政府全面规划整治。”郭金芝说。近年来,上海、深圳、杭州、温州等城市先后出台了慢行系统专项规划,但收效仍待观察。

特别对于智能自行车而言,即便本身具备防盗追踪功能,建设安全的停车场所仍十分重要。而在中国,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场所并不多。拥有智能自行车的人,往往需要把车抬进公司,或是家里,并不方便。

轻客为此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智慧停车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封闭的圆形铁屋,节省空间且安装方便。杜磊还在与某知名地产商协商,实地建设一个。

除了硬件设施建设,来自政府的支持同样重要。在北京,政府也开始补贴支持自行车出行。

或许西方国家的经验也值得参考,比如“自行车王国”荷兰。

篇7

书中的很多预言正在逐步地变为现实,当前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近期,海尔集团也指出,“互联网在这20年的商业化发展正改变着世界的产业结构,商业社会正进入大爆炸时代,企业既有的观念、组织、战略都要被颠覆。”那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进步,未来世界的各种组织真会如凯利所预言的那样失控吗?在此背景下,所有的企业都会被互联网格式化成失控组织吗?除了互联网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剧烈地影响着企业呢?

真正驱动未来世界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政治多极化、科技更迭化、区域重构化、市场金融化和社会互联网化这五个方面。

一是政治多极化,政治多极化发展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政治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此背景下,未来世界将呈现多个政治联盟与阵营,分野出不同的贸易、金融、货币、技术、知识产权、比较优势、产业组织、风险、营商环境、资本市场等。政治多极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势力多极化,不同极之间贸易壁垒、科技与防务壁垒严重,不同极之间的竞争意识差异对金融货币影响巨大,极化影响到各国家和地区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及产品价格产生机制,甚至倒逼至产业、资本,影响到城市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

二是科技更迭化,科技更迭化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成为当今社会科技领域的重要支柱技术,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也逐步加快。科技更迭化将主要带来科技体系规划、基干产业战略、前沿探索、课题与专项、科技服务与环境、重大创造、科技转化等若干重大领域的变革。当今科技更迭化的主要表现在:重大科技方向持续、国家竞争力重大关切科技方向、重大基础前沿课题持续投入与基础研究、科研体制-科研管理-科研服务三大体系优化等方面。

三是区域重构化,全球化与国家城市区域空间重构的逐步加快,进而推动区域重构化。区域重构化主要包括国际生存与发展空间塑造、国度发展空间塑造、国土资源规划、交通与物流脉络、城市化、生活空间等。区域重构化主要包含三大国际形势(大国之间的太空较量、多元力量对峙的国际格局、亚洲地缘政治)与六大国内形势(中国周边关系、三大国际城市群、两横三纵、区域一体化、城市再塑造、经济园区物流格局再造)。

四是市场金融化,随着经济货币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自由流动等进程的逐步加快,未来市场金融化的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未来世界市场金融化主要涉及市场导向的金融管制、多层次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与环境、企业与金融产品与信息、人才的交融、金融对运营要素的改造等诸多领域。市场金融化的主要体现在:市场导向的金融管制、金融多媒介化、运营金融化、信用资本化、资产证券化、融资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化。

五是社会互联网化,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将使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都具备融入互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最终将实现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的互联网化,并与智能控制技术融合变成为智慧地球。社会互联网化主要带来国家与社会运作互联网化、公共产品的便利化、城市智慧化、交易与商业的去媒介化、生活的大数据化等。社会互联网化的主要体现在:搜索和心智再组织取代定位或广告、个性社会经营取代推广、极化信息取代传统沟通方式、超链ERP取代供应链管理、互联网的空间特性再造渠道、互联网的时间特性再造财务滚动渐变特性、知识自生取代知识管理。

在这五种驱动力量的作用下,集团管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跃迁,不同类型的集团管控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其跃迁化的程度也就不同,这主要是与所属行业管制特性,生态链、产业链、供应链特性,竞争特性,外部战略,商业模式,企业在运作中对基层员工创造性的依赖程度、知识与技能的非标准化程度,对客户体验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考虑到管控的集成特性和多因素影响特性,五种驱动力量的影响是不均衡的,企业的运作会越来越远离标准化,而将更趋于多样化、多形态化、高差异化、高离散化。换言之,集团管控不会一下子从管控穿越到不管控,而是一个不同程度的差异化非均匀跃迁。

一个智慧的组织,能够不断地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以此调整自身结构,从而长远生存及发展下去。当企业具备进化型组织的条件后,就会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不断向更高的层级进化来应对环境的变化,永续地生存。在五化背景下公司发展战略变化的过程将进一步动态化,以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调整。

如图所示,构建了组织的外部冲击与压力传导图,有助于我们理解组合未来的变化趋势与形态。这个机理图既是一个外部冲击与压力的传导图,也是理解集团管控到底会怎么样跃迁的示意图。“五化”(五种驱动力量)冲击,导致集团战略发生变化,促使集团运作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促使集团管控模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简单来讲,战略是个概念图、蓝图,集团运作模式是个具体规划图,集团管控模式是个现场运作与施工图,这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篇8

在颇为棘手的巨人转型之下,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退休了,继任者可谓任重道远。最终,一如既往地拒绝空降,英特尔从内部选出COO布莱恩·科再奇(BrianKrzanich)为新任CEO。一场抉择之下,董事会打出了安全牌。

这似乎并不够振奋人心,这会是一位颠覆PC商业逻辑,重塑移动产业的人物吗?在过去30年中,科再奇在英特尔的履历表,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不在移动芯片,而是对制造和供应链的改革经验。

PC时代,英特尔赖以生存的生态链上,聚集着全球100多个国家1万多家供应商,包括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服务。移动互联时代,60%的产品应用转移到PC之外,更需要一条高效运转的供应链,集结这些覆盖全球的制造大军。也许,正是科再奇被选中的原因。

其实,在英特尔以笔记本和平板电脑二合一等产品改写PC时,从传统OEM中反馈的声音是信心不足、甚至是颇为痛苦的。对于传统生产线,这是一次彻底的改造,同样,转型移动互联领域,在SOC架构下的晶圆生产线,如何消解各方分歧,势必将考验作为供应链专家的新CEO。

科再奇受到的赞誉中,包括以开放的态度和方式解决问题,将元器件生产时间缩短一半,从接收订单到出货的时间也减少一半。

可见,未来英特尔的改革似乎不必是大刀破斧的,但是,英特尔对新产业链的响应速度以及引领合作伙伴的前景却值得期待。

进攻利润高地

一场自上而下的变化,才刚刚上演;在中国,作为战略转型的缩影,英特尔也有一些微妙变化。

与以往不同,今年IDF传递出不同的信号。英特尔在中国似乎不再强调以芯片硬件为主角,取而代之的战略关键词中,包括智能生活、智能医疗、智能交通和智能教育。

最为明显的是,2013年英特尔中国将战略定位在助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之上。其中,暗含一条商业路径是:信息化是英特尔的核心业务,未来,这些技术和产品将更大程度服务于“四化”,比如,在创新性经济的探索中,抓住传统产业升级机会,搭上中国智慧城市这班车。为此,英特尔已经将千万元投入全球首个云计算创新中心的一期工程。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叙对《英才》记者称:英特尔并不是要转型成为IT服务商,拔高战略不是做秀,而是产业正在转型。如果不关注国策,不能在政府投入的领域中找到发展机遇,就真的没有发展机会了。

回顾英特尔进入中国28年历程,在PC普及期,它无疑是最抢眼的冲浪者;可是,今天智能终端已经发生巨变。对比之下,PC出货量在全球每年4亿—5亿,在中国,仅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即可达4亿以上。产品形态的变化,与规模化上量的速度一样惊人。不过,英特尔并没有自己做智能手机,而是寄望将“计算”这一核心竞争力,释放于无处不在的移动应用之中。从利润空间上看,服务器芯片和手机芯片无法相提并论,在云计算、物联网乃至智慧城市的驱动之下,英特尔势必要向利润高地发起进攻。

“不同产品形态的利润空间并不一样。在量与利润上,永远要平衡,最后厂商都会落实到产品形态上。”杨叙解读称:战略的核心是嵌入式计算无处不在,计算在移动,英特尔原来为PC提供计算能力,未来是为智能手机等端到端的各种应用提供计算能力。

加速移动

事实上,在应对手机3D游戏、高清视频播放等应用上,外界很少怀疑英特尔移动芯片的计算能力,但是在与ARM架构对比之下,其功耗却常遭诟病。

对此,英特尔产品架构事业部副总裁、移动通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荣坤对《英才》记者称:独立第三方做出的功耗评估并不差。他指出,业界对于英特尔的功耗有一些误解。其实,Medfield手机芯片推出的时候,英特尔通过摩托罗拉Razr i这样的机型,证明了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功耗水平。相比单纯的功耗和性能数据的对比,“每瓦性能比”(Performance perwatt),即“每瓦功耗所产生的性能”这一概念能够更好地衡量CPU的表现。与竞争对手相比,英特尔智能手机平台能够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每瓦性能比”。

作为智能手机的新进入者,大方向已经明确,英特尔似乎需要的只是与时间赛跑。在计算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必须尽快转化成为移动领域的竞争力。

目前,在制程技术上,英特尔正在尽快将PC工艺优势转化至22纳米移动制程领域,2014年,目标则是转向14纳米。对于迈克菲和英飞凌的收购,也正在强化对智能手机的安全性防护,并且,充实了英特尔在LTE上的竞争力。当然,将Intel Inside植入移动终端,还有PC时代始晶圆工厂的制造能力可以倚赖。

在智能手机领域,从2012年初真正进入这一市场后,基于英特尔第二代“Medfiled”凌动芯片,已有7款手机推出,获得了手机厂商的认可。不过,ARM在英特尔大举进军移动市场的同时,却以低功耗为卖点进入了英特尔占据90%份额的服务器市场。

篇9

作为石油流通终端的传统的加油站行业,很多还是一套站级系统+ ERP系统,缺乏和外部的连接与沟通,也缺乏可供管理者参考的有效数据的积累。在互联网大潮下,推动传统的能源流通行业和企业高效的发展,是这一两年来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将“互联网+”技术嵌入到油站的运营中,提升油站的效率,这不仅是行业技术的革新,也是供给侧改革战略目标在能源终端领域的积极实践。

通过简单的算法解决行业实在的痛点,正是国内垂直细分SaaS领域的机会。喂车科技公司在2015年初最早提出了“智慧油站”的概念。喂车科技创始人兼CEO罗诣认为,真正能帮助油站的是,帮油站提高运营效率,包括增加新客户,提高现有客户的客单价和消费频次,以及召回流失客户。喂车科技为加油站提供SaaS服务,帮油站建立CRM,让加油站利用信息化的智能系统去吸引和管理C端客户。而且加油站付费能力强,只要能帮加油站切实提高效益,收费要比2C容易。

喂车科技成立于2014年5月,由壳牌、中石化和微软、腾讯、阿里等业内的资深人员组建。是主要提供加油站互联网化零管系统、营销和支付,以及大数据分析运营服务的行业领先科技公司。

2016年年底前,喂车科技完成过亿元B轮融资。据了解,该轮投资由中石油昆仑信托旗下昆仑信元基金领投,是近几年行业内融资总额单笔最大,并获得行业机构品牌背书。据了解,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和市场扩展。

回顾创业的历程,罗诣表示,从天使轮、A轮到B轮,三轮投资方都在不同层面上给了很多支持和帮助。喂车科技天使轮由腾讯联合创始人之一的互联网大佬曾李青的德迅基金投资。A轮机构投资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并购母基金之一的中关村大河资本(原大河创投),帮助引入了优质的资源。B轮融资在中国石油与喂车科技之间建立了强连接。

如今,通过Saas服务、客户成功团队、企业培训大学等多业务的综合发展,喂车科技已在国内几十个城市建立了近两千家“智慧油站”。通过渠道建设,这一成熟模式将快速向全国推进,让油站更高效。

喂车科技把公司定位为一家科技企业,在技术上,喂车科技通过独创的“SaaS+AI”的技术体系来支撑智慧油站。

到底什么是智慧油站呢?罗诣表示,智慧油站具有“连接、进化、智能”三要素。它具有连接性,能连接人、油站里面的硬件,以及连接周边的商业。同时,它也具有进化的属性,能够不断迭代,以适应中国的消费升级、周边商业环境的改变,以及科技的发展。当然,它也应该是智能的,因为具备商业智能甚至人工智能,才能够对油站的产品起到智能推介和分析的作用。这套以客户为核心、以商业智能为驱动的智慧油站系统,开创了开放、全新、革命性的油站营销和运营模式,包括智慧油站营销增值系统、智慧油站零售管控系统和智慧油站服务体系。以“智慧油站”为出发点,在石油流通上下游企业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态模式,在各自路径中快速发展,又在彼此融合中互动,最终实现1+1>2的智慧油站生态效益最大化。

篇10

关键词: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173-02

引言

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为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充分应对市场竞争,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将供应链上各环节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已成为目前各机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1]。机构通过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管理,选择合适供应商,是实现供应商有效管理的必然途径[2]。在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中,核心问题包含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评价方法选择两方面。

一、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Dickson于1966年最早对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做出了比较完善的构建。其通过对美国采购经理协会调研,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向约300名采购经理进行了相关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得到了23 项常见评价,并将这些常见评价指标进行了重要性分析,得出了指标重要性排序[3]。此后,Weber通过分析供应商选择的相关文献,利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Dickson提出的常见评价指标的使用频率进行了收集,以此来反映各指标重要性排序[4]。研究结果表明,Dickson与 Weber对重要性排序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我国国内对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1997 年华中科技大学供应链课题组通过调查统计数据发现,我国企业进行供应商选择时,主要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品种多样性等评价指标。

此后,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成长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5~7]。对基本评价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使得评价指标体系得以不断修正和完善。

Goffin认为在供应链管理角度下,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包含如品质记录、实施程度、TQM的认知、财务稳定性、及时生产交货能力、环境标准、总成本等指标[8]。在国内,白世贞等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对评价指标中具体指标的取舍进行了研究[9]。

二、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方法

构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要完成供应商选择与评价工作还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以便获得数据分值,择优选择供应商。量化处理的关键在于获得各评价指标权重,主要方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德尔菲法属于主观赋值法,通过多轮匿名调查,结合若干名专家的智慧、知识、经验、价值观,在专家意见较为一致的情况下,对意见进行处理,获得对评价指标赋予的相应主观权值。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一种应用于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手段,通过建立判断矩阵、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最后结果。层次分析法可用于求解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由于层次分析法具有条理化、科学化的特点,可以尽量避免产生由人的主观性导致权重预测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现象,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10]。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概念与概念之间无法划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时适用,一般称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模糊的。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构建隶属矩阵,通过指标权重矩阵与隶属矩阵的合成来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需要对合成算子进行确定[11]。与其他方法一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也需要对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在实际中常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便辅助解决具有模糊性质的问题。

三、总结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如何对供应商进行选择与评价已成为实现供应商有效管理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行评价与选择时,首先需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选取,之后再进行各个指标权重的赋值获得定量化的比较数值后方可以此为依据选择供应商。

未来,在评价指标选取体系建设方面,随着体系建设方法的进一步成熟,不同行业具体的供应链特点将被考虑在内,评价指标系统将按照行业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行业的指标体系研究还会越来越多,评价指标体系也将更加灵活、科学。

评价方法方面,受样本数据限制,通常需根据数据选择评价方法。未来,科学化、适用广的定量分析方法将受到关注。同时,多种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2]。

参考文献:

[1] 李向辉.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2] 赵祖琴.供应商绩效评价文献综述[J].商,2015,(37):1-2.

[3] Dickson G.W.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J].1996.

[4] Weber C.A.,Current J.R.,Benton W.C.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1,(1):

2-18.

[5] 仲S清,侯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93-97.

[6] 赵小惠,孙林岩.供应商选择模糊决策方法[J].工业工程,2002,(5):12-15.

[7] 王煦,王道平,王燕.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钢铁企业绿色供应商选择指标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10):46-49.

[8] 许莲凤,陈翠燕.供应商评价选择准则及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88-91.

[9] 白世贞,李泽飞,鄢章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的供应商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3,(6):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