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消耗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能源消耗;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1.3;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70-04
引言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都是在粗放型经营下的调整,表现为对高要素投入的过分依赖。从林毅夫等(2007)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要素投入为主,即要素积累型增长;而要素投入又以资本和土地的投入为主。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以高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同单纯进行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相伴的是,我们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正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失去,甚至成为资源约束瓶颈。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下,通过价格扭曲,一直可以保持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进一步造成了资源瓶颈的收紧(吴敬琏,2006)。粗放型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关系的规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增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土地资源大规模严重退化、水资源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加剧、草原大规模沙漠化、森林大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现实情况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摈弃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高度依赖资源的工业化道路,寻求低能耗、低污染的循环经济。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能源消耗对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当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与国际间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三次产业结构不甚合理,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偏大,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偏小。从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第一产业逐渐相对缩小,第二产业相对发展过快,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过慢。
从国内生产总值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一产业由2000年占GDP比重15.1%下降到2011年的10.0%。而第三产业2000年占GDP的比重为39.0%,2005—2011年比重稳定在40%以上,到2011年,所占比重已经达到43.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保持在稳定水平,仅有小幅增长,从2000年的45.9%增长到2011年的46.6%,增幅为0.7个百分点。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加速。第二产业一直是中国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工业,所占GDP比重稳定在40%左右,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看,第一产业贡献率大幅下降,从1990年的41.7%,下降到2011年的4.6%;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贡献率从1990年的17.3%大幅增加到2011年的43.7%;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处于主导地位。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绝大多数来自工业。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已有较大的进步和升级,工业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并有加强的趋势。
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但与国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表3可以看出,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3/4。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也是占GDP的大多数,从2000年占67.2%上升到2008年的69.0%,略有增长。而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008年为40.1%,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水平。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相对太大,2008年中国为11.3%,世界平均水平是3.0%,高收入国家仅为1.4%。考虑到中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这一比重与世界相比相对正常。中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相对较大,2008年占48.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和高收入国家的26.1%。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全球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这说明,中国要想缩短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偏差,达到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中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能源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能源消费逐年增加,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效率偏低。能源供需矛盾加深,尤其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和能源效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大因素。
从表4可以看出,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2000年以来增长明显加快,这说明该阶段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较大。从2008年开始,能源消费总增长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政府一些诸如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调整政策初见成效。但总量的绝对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加的局面在未来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其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一直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偏低。2004年以来,煤炭消费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并有上升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还反映在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上。表5是2005—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的三次产业构成。从表5可以看出,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一直稳定在72%以上,这主要是由工业中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偏低所致。
此外,中国能源的使用效率不高。根据表6可以看出,2000—2006年,中国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小有下降,从2000年的9.23吨标准油下降到2006年的8.89吨,降幅为3.7%。2006年中国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远远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和世界水平,为高收入国家的3.6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这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重工业发展迅速,高能耗行业所占比重较大。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改善当前的对自然资源过渡消耗的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不以资源持续高投入为发展动力,而是应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改变当前的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高消耗状况。
二、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资源短缺但价格却不反应稀缺性导致了产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以致激励了资源高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显然,自然资源已不能支持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在自然安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技术创新和进步一方面可以大力改造传统工业,提高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产业和产能,提高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以科技进步推动节能减排,开发利用系统能源,推动高耗能高排放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变,升级产业结构。江小涓(2005)基于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资源能源消耗高的现实提出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产业升级模式。她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的新挑战。当前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增强重要战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组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次,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在发展初期,农业部门的比重急剧下降,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相对上升;在发展成熟期,农业部门和工业的比重都出现下降趋势,服务业比重则保持上升趋势。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过大;另一方面是因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
[2] 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4).
篇2
【关键词】我国 钢铁企业 能源 管理 消耗 节能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钢铁产业迅速发展,钢铁生产量已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钢铁生产量的不断增加,其能源消耗也随之增长。到2010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处于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作为能源消耗的重头产业,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钢铁企业的节能优化,减少钢铁企业的能源消耗量,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我国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
21世纪之前,我国的钢铁企业大都还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很多钢铁企业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总量上,对于能源消耗基本没有做出过高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企业更是迎来了百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开足马力加大钢铁的生产总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政府对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做出了全面的反思,下定决心要做好本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事实上,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已经占据到钢铁生产成本的30%左右,除了保护环境、节省能源之外,很多钢铁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也在不断的进行反思,反思如何进一步的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我国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的并不是很理想,很多钢铁企业的节能工作都是在不断的改建和扩建中所完成的。事实上这也给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要想在这种结构复杂、先天设计不足,后天随意变更的钢铁企业中全面科学实施节能减排谈何容易?基于此种情况,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大都面临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但是究竟如何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却是一筹莫展。
二、未来钢铁企业的节能方向与途径
为了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可以沿着下面几个方向开展:
(一)建立节能工作的基础
如何建立好钢铁企业节能工作的基础呢?笔者认为钢铁生产的各道工序必须要重视节省能源,对铁水和烧结矿等重要能源的消耗更要投以必要的重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降低钢铁生产工序中溶剂料以及零部件与耐火材料等非能源物质的单耗。众所周知,对于生产钢铁的企业来讲,影响其吨钢能源消耗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铁钢比”。假如一个企业吨钢能耗高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其“铁钢比”就一定会高。但是,要想降低“铁钢比”不是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就能做到的,这主要是与我国所储存的废钢资源密切相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内的很多钢铁企业都采用了扩大电炉钢比例的做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走精细化道理,实施精料方针,努力提高烧结矿和球团矿的品位,这样才是降低钢铁产业能源消耗的正确途径。
(二)抓住节能工作的重点
所谓钢铁企业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要大力提高钢铁企业能源系统生产、转换、加工等环节的能源转换效率。遗憾的是,钢铁企业的能源高效转换本应该得到有效发挥的,它也是钢铁联合企业的3大功能之一。但是如今却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拉大了我国钢铁企业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焦炭、电力等重要能源在钢铁企业的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过高所造成的。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钢铁企业在未来的节能减排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相关的技术手段研究和运用,努力提高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系统的转换效率,尽量减少钢铁生产、转换和加工等环节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另外,还要努力降低钢铁各生产环节中燃料、电力、氧气、蒸汽以及工业水等能源动力的单耗,这也是我国钢铁企业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三)降低回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钢铁企业在废钢的回收和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回收生产过程中所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都是造成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消耗的重点。相关学者通过其研究表明:中国整个钢铁行业对余热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的钢铁制造业相比,整整落后他们20%左右,与韩国和日本的差距还要大。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钢铁企业要想降低在回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还需要不断发展自身的技能技术,依靠先进的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与此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专家对余热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促进节能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进步。笔者建议可以将以往余热资源的单一间接回收方式改变为间接或者是直接联合回收;还可以将单纯的热回收改变为热电联产。这些都是降低回收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一直在能源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都不到位,现在突然实施节能减排确实给一些钢铁企业带来了压力,显得力不从心。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国钢铁产业的能耗水平仍然比韩、日等国高出40%左右。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要积极克服,努力进行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面对我国钢铁企业巨大的能源消耗现状,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加大节能投入。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的钢铁行业才能取得更快、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甘肃省;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协整关系;因果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01
[中图分类号]F206;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1 甘肃省能源消耗以及经济发展概况
1.1 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趋势
图1 1995-2013年甘肃省、全国能源消耗、GDP增长率图
由图1可以看出,1995-2013年,甘肃省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均呈快速增长趋势,经济增速快于能耗增速。甘肃省能源消耗总量(EC)由1995年的885.68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3年的8 356.51万吨标准煤,增加了7 470.53万吨,年平均增长量为415.05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3%。同期,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由557.76亿元增长到6 330.6亿元,年平均增长量为320.72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6%。
甘肃省和全国的能源消耗和GDP增长率均呈现先递减再增长,递减再增长的波动趋势,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速超过全国的2倍。甘肃省GDP年平均增长率13.6%,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甘肃省的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3%,全国的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为4.1%。
1.2 能源消耗强度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特征
图2 1995-2013年甘肃省和全国的能源消耗强度图
由图2可以看出,甘肃省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于全国。从1995年到1998年全国的能源消耗强度高于甘肃省能源消耗强度,到1999年之后甘肃省的能源消耗强度高于全国的能源消耗强度。从1995到2013年,甘肃省的平均能源消耗强度为1.88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能源消耗强度1.38吨标准煤/万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3 1995-2013年甘肃省和全国能源弹性系数图
由图3可以看出,甘肃省和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趋势均呈现波动变化,但甘肃省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波动幅度更大。能源消费增长的不稳定是造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度波动主要原因。1997年,甘肃省的消费弹性系数最高为5.06;2000年,甘肃省的消费弹性系数最低为-0.86。甘肃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值为1.1,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值为0.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4。说明甘肃省工业不发达,能源利用率低。
2 1995-2013年甘肃省能源消耗量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
本文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选取1995-2013年的甘肃省能源消耗量和GDP为样本数据。建立甘肃省能源消耗总量序列{ECt}和经济增长序列{GDPt}原始数据图。
{ECt}、{GDPt}具有指数曲线增长趋势,不平稳。对它们进行取对数的运算,以消除指数影响,将能源消耗量序列取对数后的序列命名为Yt,即Yt=ln(ECt);将序列{GDPt}取对数后的序列命名为Xt,即Xt=ln(GDPt)。Yt和Xt均有线性增长趋势。对Yt和Xt分别做一阶差分,得新序列DYt和DXt。平稳性检验结论如表1。
2.2 能量消耗总量序列和经济增长序列协整检验
用EG两步对甘肃省能源消耗总量序列{ln(ECt)}和{ln(GDPt)}序列作协整检验。第一步,首先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对{ln(ECt)}和{ln(GDPt)}作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
协整回归方程:ln(GDPt)=0.996 609+0.947 996* ln(ECt)+et
第二步,用ADF单位根检验残差{et}是否平稳。
残差的计算公式为:et=-0.947 996*ln(ECt)+ln(GDPt)-0.996 609。
如表3,P值为0.000 2,所以拒绝原假设,说明残差序列平稳,又因为甘肃省能源消耗量对数序列{ln(ECt)}和甘肃省{ln(GDPt)}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两者具有协整关系。由协整回归方程表明,两者长期的协整关系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能源消耗,甘肃省的GDP就平均增加约0.947 996。
2.3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两个变量虽然有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依然可能出现波动。此时,可用ECM对这种短期失衡加以修正。利用差分序列关于序列和前期误差序列{et}(也就是上一步协整检验求得的残差)进行OLS回归,构建如下ECM模型;其中et=-0.947 996*ln(ECt)+ln(GDPt)-0.996 609,参数估计结果见表4。
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甘肃省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甘肃省GDP变化,还取决于上一期能源消耗量对本期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估计的系数为0.240 694,体现了误差修正模型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的偏离度越远,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2.4 因果关系检验
表5 滞后1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能源消耗不是经济增长原因 16 3.362 04 0.002 5
经济增长不是能源消耗原因 0.469 40 0.637 3
原始数据能源消耗量(EC)和GDP为I(1),1阶单整。对Xt和Yt作滞后二阶因果关系检验。如表5。对于能源消耗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0.072 5,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以能源消耗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不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概率是0.637 3,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设,说明经济增长不是能源消耗的原因。
3 结 语
甘肃省能源消耗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短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两者长期的均衡关系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能源消耗,甘肃省的GDP就平均增加约0.947 996;GDP的当期波动对能源消耗量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很大,每当增加1亿元的GDP便会增加0.790 16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量,上期误差对当期的能源消耗量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较小,单位调整比例为0.240 694;甘肃省能源消耗是甘肃省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是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说明甘肃省属于能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邵萍,郝建芳,王甲山.东北地区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95-2012年数据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4,30(5).
篇4
关键词:建筑节能;保温;能源消耗
伴随着人类的现代化进程,生产力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科技化、自动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能源消耗量也是急剧增加,通过长期对全球能源消耗量的研究表明,能源消耗量每一年的增长率约为2%,并且预测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全球能源消耗总量将增长到1975年的四倍[1]。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我国工业生产中的能源利用率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我国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
1建筑节能重要性
近年来建筑业在世界各国都迅猛发展,能源消耗量约占全球能源总消耗量的30%,并且伴随着人类对建筑环境舒适度的要求逐渐提高,建筑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也将持续提高。建筑业能源消耗逐渐赶超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将最终超越工业等高能耗行业,占据能源消耗首位。因此,提高建筑行业能耗利用率逐渐成为当今全球节约能源的首要问题。由此可见,要改变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缓解能源供求压力,关键在建筑节能。建筑节能降耗应作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首要目标。建筑物墙体保温结构作为建筑能耗的关键部位将成为建筑节能保温的首要突破口。随着各国的能源危机逐一显现,节能建筑也逐渐成为当今国际建筑业发展的潮流趋势,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能源危机问题。欧洲最早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且提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概念,目前欧洲的建筑节能标准平均水平是世界最高的。在这一方面,我国还应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建筑能源消耗的利用率。
2国内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既有建筑中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新建建筑中高能耗建筑仍然达到95%以上,单位建筑面积的耗热量指标是同等条件下其他发达国家的四倍左右,是造成我国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我国对建筑节能实行“三步走”计划,对我国建筑市场的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起到关键作用。第一步,我国在1986年颁布并实施居住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同时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全面启动。规范要求北方地区的民用建筑的采暖能耗应在以20世纪80年代初典型住宅采暖设计能耗的基础上节能30%。第二步,我国在1995年颁布并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以典型建筑为基础节能50%。第三步,2010年综合考虑我国能源利用率和消耗总量,提出在第二步节能50%的基础上再节能30%,即达到建筑采暖总体节能65%的目标。自从实行建筑节能政策以来,建筑节能保温的范围逐步从单一的居住建筑拓展到公共建筑,从新建、改建、扩建拓展到既有建筑改造。建筑保温节能标准从节能30%到50%再到65%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新型绝热材料、绝热技术及塑料门窗等节能技术,并从税收、贷款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30多年来,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一直在摸索中推进。
3围护结构保温
在建筑能源消耗中,围护结构的能耗量所占比重最大,而围护结构主要包括的散热损失部位为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等。其中,墙体热损失约占总围护结构总散热量的60%~70%,门窗散热损失约占20%~30%,屋面散热损失约占10%[3]。由此可见,墙体的散热损失占围护结构能耗损失的三分之二,是建筑物能源消耗的首要组成部分,也是减少能耗损失的关键部位。加强墙体保温研究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降低维护结构散热量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我国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与国外标准比较,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加强建筑物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研究与实施迫在眉睫。
4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技术
建筑物墙体结构的节能技术主要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两大部分。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早些年外墙保温施工中绝大部分工程应用的都是内保温技术,近年来,外保温技术逐渐增多,成为建筑墙体结构保温节能技术的新趋势。相比于内保温技术,外保温技术具有热工性能好、技术含量高、降级效益好、可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我国现在主要应用的墙体保温节能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喷涂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是将聚氨酯保温材料喷涂于建筑护结构表面,喷涂的硬泡聚氨酯与一般墙体材料粘结强度高,无须任何胶粘剂和锚固件,是一种天然的胶粘材料,能形成连续的保温层,具有保温效果好,防火性能优良,而且施工方便,有利于缩短工期。
4.2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用聚苯颗粒和聚苯颗粒保温胶粉料作为保温材料,在施工现场加水搅拌成浆状涂抹在建筑墙面上,建筑外墙内外保温均可使用,具有保温性能好,施工方便,施工质量高,抗裂性能好的优点。
4.3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建筑物的外保温材料,利用聚合物粘结砂浆把EPS板粘贴在建筑围护结构外侧,然后采用耐碱玻纤网格布作为外罩面,起到抗裂防渗的作用。该系统EPS板具有导热系数小,保温效果好等优点,另外施工技术成熟,工序简便,便于技术推广,现阶段国内外使用较为普遍。4.4XPS保温板就是挤塑式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XPS具有完美的闭孔蜂窝结构,传热系数低的优点。现场施工时,在建筑外表面基层上刷涂聚合物砂浆,贴到墙面上并粘贴玻纤网格布和抹抗裂砂浆。该技术材料具有隔热性能优,透湿系数低,抗老化性好,造价低廉等优点。
5总结与展望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应大力研究和推广新型墙体保温材料,更应该积极推荐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政策,完善能源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应现有市场经济的节能规章制度,并且对节能示范工程采取经济奖励措施。
作者:刘璐 殷骥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倪虹,牟磊.借鉴国外经验促进建筑节能[J].节能,2002,5:27-29.
篇5
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EMS)主要用于冶金行业生产线的能耗监管,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深入探索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并分析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研究发现该系统由信息处理、故障处理、能源处理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辅助运行,实现钢铁企业能耗控制和成本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钢铁生产质量。该系统主要通过降低吨钢生产能耗、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等方式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钢铁;能源管理系统;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发展趋势
能源消耗是钢铁企业炼钢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到炼钢流水线总成本的30%左右,能源消耗总量主要受到炼钢设备、流水线工艺水平、产品类型、企业能源管理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当前钢铁价格迅速下滑,“钢铁卖出了白菜价”、“国内钢铁库存五年都用不完”,这些耳熟的新闻宣传表明国内钢铁企业正在行业寒冬中煎熬,而钢铁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提升就成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钢铁企业的成本控制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而愈发得到管理者的重视,而能源消耗作为炼钢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强化控制,因此对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有重要意义。
1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是冶金企业自动化控制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降低吨钢生产能耗、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等,同时EMS在生产事故预案的编制、事故查明和处理、能源分配调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系统主要是用于企业能源消耗管理和各类安全事故的预防。该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能源管理系统还可以对企业炼钢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种类、数量进行汇总和分析,协助能源管理人员实时监控生产线能源消耗状态,并通过调整能耗来确保生产线在最佳状态运行。能源管理系统的存在能够降低企业的能源管理成本,极大的削减能源管理的人员成本,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能源消耗监控和管理,并将分散的能源管理与集中的能源控制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分散的能源使用需要同步监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各个监控分站实现分散数据的手机;集中的能源控制主要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后给出控制建议,能源管理人员可以在中控端实现整个炼钢生产线的能源控制,从而实现集中式的能源管理与生产控制。
2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结构分析
能源管理系统在钢铁且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大型钢铁企业而言,多条生产线路和繁杂的能源消耗导致炼钢成本居高不下,经济寒冬使得钢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成本的控制,能源消耗部分的成本控制关键就在于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当前能源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信息处理、故障处理和能源管理三个部分,三个分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传递信息辅助各自的运行,从而对钢铁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能源消耗管理和生产线故障识别与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处理子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数据采集和过程监控,它是能源管理系统的基础子系统,包括了最基本的SCADA系统功能:不同需求的数据采集、分类数据归档、实时闭环调节、逻辑分析处理、人机界面、管理报表、基本数据处理等。故障处理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分级报警、信息记录和归档、故障基本分析、故障分析专家系统等。能源管理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源计划管理、能源实绩管理、能源质量管理、运行技术支持、预测分析。
3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随着能源管理重要性的提高和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重要性提升,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未来该系统的功能和相关技术也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钢铁等冶金企业现状和技术研究情况未来该系统的发展将有如下趋势:地理信息技术:该技术的最主要功能是定位,由于冶金企业能源消耗具有分散性的特点,能源管理系统的监测设备也分布在整个厂区,因此各地点的能耗都采集到终端进行处理。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确保终端显示出厂区各个地点的能耗情况,如果出现异常能够更迅速的找到故障地点,同时也为企业能源供应线路的优化提供指导意见。
4结语
综上可知,能源管理系统(EMS)是钢铁企业能源消耗控制的最关键系统,也是钢铁企业压缩生产成本、度过行业寒冬的重要环节,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故障管理和能源管理三部分,信息管理主要用于能耗信息的汇总和分析,给能源管理人员提供控制依据;故障管理主要用于整个管理系统的运行状态监管,保持系统稳定;能源管理主要用于监测生产线能耗,用于收集控制信息。该系统的高效运行能够确保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是钢铁企业综合控制企业生产相关成本的得力助手,作为钢铁企业的基层信息管理人员,我们需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探索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途径,提高能耗控制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艳艳,部龙江,胡芝春.中冶赛迪能源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及其实施流程[J].钢铁技术,2013(03):54-56.
[2]吴强强.浅谈冶金行业能源管理[J].酒钢科技,2011(02):398-401.
篇6
关键词:节能;精细化管理;模式
1节能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目的
1.1实现统计数据科学、精准、全面、及时能源消耗的统计更加科学准确,实现能耗设备、设施的全覆盖,使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设备能耗、流程能耗与生产作业数据紧密结合,进而实现生产作业部门、班组以及个人在设备操作过程中的能耗与生产作业量的有机统一。1.2推动制度建设科学完善、运行有效科学的统计管理手段和大量的统计数据对节能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制度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可为港口行业连续输送设备、工艺、辅助设备等的节能规范及节能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基础。1.3提升能源综合管理水平带动节能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提升,实现生产组织的科学、高效,能源利用科学、合理,耗能设备、配置最优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为公司专业化节能管理中心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1.4实现企业、社会双赢全员参与的节能是公司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不仅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美丽天津、滨海建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2课题研究的现状
2.1节能管理系统现状2.1.1能源方针:紧紧围绕港口用能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按照节约能源优先的方针,更加深入开展节能管理工作。坚持节能活动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坚持依法管理与全员节能相结合;坚持技术研究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品种,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进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切实提高能效、降低能耗。2.1.2节能目标:通过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和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强化用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节能管理工作力度,力争使公司发展成为能源管理体系完善,各级管理机构健全,用能结构合理、用能技术先进、节能效益显著的节能型港口企业,各项能源管理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达到领先水平。2.1.3节能管理机构:公司设立了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分别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节能管理综合办公室、公司设立专职节能管理人员并在相关部室设置兼职节能管理员。2.1.4节能管理机构主要职责:职责按照节能领导小组、节能管理综合办公室、专职节能管理员和耗能部门兼职管理分别加以制定。2.2公司能源管理现状2.2.1管理制度现状:在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下,公司颁发了《节能管理实施办法》用来指导公司能源管理工作,并制定了《能源消耗指标考核管理办法》,将节能目标纳入部门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施行节能目标与部门、班组及个人效益挂钩等措施,有效提高员工节能与用能的积极性。2.2.2能源计量管理现状2.2.2.1能源管理制度: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天津港集团公司计量器具管理办法》和公司制定的《计量管理实施细则》开展计量管理工作,涵盖了公司计量组织机构、职责分工、以及计量器具购置、配备、使用、维修、保养、流转、报废等各项工作;建立了能源计量器具台账。2.2.2.2电力计量:公司所有大型生产耗电设备均配备了电能表计量。二级计量检测率达到95%以上;如图2二级计量检测率统计表。2.2.2.3燃油计量:公司现有装载机、清扫车均安装了台时表,洒水、洗扫等其他车辆里程表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加油设专人负责的加油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燃油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自2014年该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2.3能源消费结构及消耗现状2.3.1公司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电力、柴油和汽油。2.3.2各类能源消耗量及占比情况。电力和柴油消耗总量占公司能源消耗的98%以上,尤其是电力消耗占公司能源消耗比重大,成本高,将作为公司当前乃至今后节能管理的重点。柴油消耗由于车辆分散,车型复杂,柴油消耗成本也呈增加的趋势,将作为公司节能管理的难点,需要主管部门投入更多的经理加强管理。2.3.3电力消费结构在电力消耗中,连续输送设备的电力消耗所占比重较高,占公司综合电能消耗的60%以上,门机设备耗电随着门机数量和作业量的逐年增加,门机电力消耗所占比重由过去的6%升到目前的额12%,由此可见,生产设备耗电作为公司节能管理的重点,并加强严格管理和考核。2.4能源定额管理状况结合能耗历史数据和2015年生产货源结构分析对各能源消耗考核部门下达了能耗考核指标。
3研究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能源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后,我们认为目前的节能管理存在以下问题:3.1上述能源消耗数据中无论是电能消耗还是燃油消耗数据都是靠人为进行采集的月度数据,而不是实时数据;如设备电能消耗数据中的连续输送设备、门机、照明、海水雾化等。3.2燃油消耗数据是通过加油管理人员在车辆进行加油时按照车辆分别加以统计和核对台时表进行手工记录的,不能对设备能耗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当计量器具、设备发生异常状况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容易导致数据失真现象。3.3设备能耗数据与生产数据的关联性差,设备的能耗数据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设备生产情况,所计算的能耗指标不能准确放映出不同时期、不同货类能耗状况。3.4能耗数据较为笼统,能耗考核指标只能将入场和出场设备的耗电量与生产作业量进行综合来计算单耗。更不能很好的将能耗情况与作业量核算到部门、班组以及个人,给公司指标定额管理、奖惩机制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全员节能氛围的建立,浪费能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4.1基本思路4.1.1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构建能源综合管理平台。4.1.2在现有节能管理部室的基础上,增加部室职能和人员投入,建立能源综合管控中心。4.1.3实现能源消耗全过程的监督管控,制定科学完备的能源考核体系。4.1.4完善节能奖惩管理机制建设,打造全员节能的良好氛围,达到节能降耗、节约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4.2具体措施4.2.1搭建电能数据采集平台,将工艺流程作业的流量数据与设备电能消耗进行同步采集,形成实时电能和生产作业数据的跟踪,可以实现区间数据的形成和储存,便于设备、工艺流程单耗的核算,在生产作业前将影响作业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通过人工加以选择录入,可以形成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能耗数据,通过运行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积累,为公司进行能耗变化的科学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也为不同作业的取费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4.2.2流动机械在现有台时表、里程表、GPS系统和加油专人管理的基础上加装作业衡重传感器和无线数据传输装置,能够将作业和能耗数据实时传送到能源管控中心,并使设备处于全过程的监控之中。4.2.3在生产设备计量器具全面实施全程监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辅助及生活设备、设施计量器具的全面配备并同步进行能耗数据的采集,做到能源管控不留死角,充分做到能源有消耗就有数据,按照部门、班组及个人加以统计核算。
5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可以将节能管理由过去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实时、全过程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少运行过程中浪费能源显现的发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1生产设备电能消耗及货物流量实时监测显示5.2辅助设备及设施电能消耗显示5.3流动机械现场工作状态及能耗显示5.4数据库系统功能更加全面5.4.1生产设备单耗可以按照货类、场地、车型、船型不同进行分别核算,为生产能耗数据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5.4.2生产设备能耗可以按照工艺流程的不同分别加以核算,如:入场某一工艺流程在一个月内该工艺流程所有设备运行期间所消耗的电能和完成作业量进行同步采集,并形成较为准确的单耗数据,为公司生产调度合理选择工艺流程,实现节能降耗提供帮助。5.4.3按照作业班组所使用的不同流程的能耗以及候工场所在班组上班期间消耗的能耗及作业量加以统计,生成班组生产、能耗以及单车、司机作业单耗情况。最终将形成真实的班组作业能耗及单耗数据,为节能考核到班组乃至个人提供依据。5.4.4按照部门所管辖的班组加以统计核算,为公司制定能耗考核标准及指标考核提供依据。可以依据流程、班组准确的能耗数据而对部门下达月度能耗考核指标,实现真正意义的按照部门、月度考核。
6结语
篇7
关键词:新源汽车 发展现状 发展问题 传统能源
中图分类号:V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01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问题成为关系着一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问题,被整个国际社会所广为关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在石油消耗中,汽车燃油消耗占据了石油消耗的重要比例,也是近年来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但石油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的,其存储量极为有限。据估计,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储量仅能支撑到2050年左右,石油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威胁,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各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解决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该文就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1 传统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问题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虽然发展新能源汽车,包括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是世界各国的长期目标,但短期看来,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将会占据主流,因此在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传统能源汽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在节能技术方面,近几年传统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汽油机、柴油机技术的研究,高效载重汽车及其发动机技术的研究,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技术的研究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节能技术也是我国当前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研究的重点。目前,在均质压燃发动机技术、非活塞式内燃机技术、高效传动技术几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效的提高了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水平,此外在用车节油方面也有所研究,如汽车维护保养、机油添加剂等,也对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
1.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早在“八五”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持续鼓励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尤其是“863”计划中,更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多个重大项目,有效的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进度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五大类。我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即传统燃料与电能的混合能源汽车,这类汽车相较于传统能源汽车来说节油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且不需要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较大的商业化运营前景,如上汽开发的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荣威550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即已经顺利上市,一汽双电机重混合动力轿车和中度混合动力客车也开始投入运行。据统计,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试点城市就有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2013年3月预计示范推广规模达到3.97万辆。而全球范围来看,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700万台,我国大力扶持的纯电动车由于受技术和产业配套的影响,至今销量一直较低,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将会成为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2 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能源汽车在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有效的降低了传统能源汽车的能源消耗水平,提高了节能效率。不过从目前看来,我国内燃机技术方面的研究同国际发达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柴油机多次喷射技术、废气涡轮增压技术、高压共轨道燃油喷射技术等方面。在高效载重汽车方面,我国目前应用于高效载重汽车的发动机技术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大功率高效柴油机技术方面,高效载重汽车品种相对较少,缺乏系列化高效载重汽车的研发能力。此外,由于应用于轿车和轻型车的轻型高速柴油机技术研发方面的不足,以及柴油品质方面的问题,我国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程度还远远不足。
2.2 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策略,在传统汽车内燃机技术无法满足石油消耗和碳排放需求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经过数年的努力,全球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从政策等各方面给于扶持,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但当前新能源汽车依然身处推广困难的困撞之中。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依然过高,在我国,既便是政府补贴后的售价同传统汽车相比也依然没有竞争上的优势,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售价往往高于传统燃油车两三倍,而同类型纯电动车售价更高达传统燃油车的三四倍甚至更多。究其原因,与零配件未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等有关。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如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提供服务的充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既便是在试点城市也存在布点不均的问题,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服务范围覆盖能力,此外城市用地资源紧张,也影响了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此外,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问题还有待解决,如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还存在技术上的缺陷、锂离子电池回收体系还不完善等,另外保障新能源汽车稳定运行的一些关键技术也还未掌握。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3 结语
能源问题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被全球各国提到了战略高度。汽车作为重要的传统能源消耗产品,降低汽车的传统能源消耗,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节能与环保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提高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规模化,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范围,不断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 张发龙,陈春菊,闫忠孝.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刍议[J].价值工程,2012(23).
[2] 姜凯.十二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攻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4).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施工技术;节能减排
前言
建筑节能,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如何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节约工程建设造价,降低使用耗能,一直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努力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建筑业能源消耗问题将是一个严峻并须长期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建筑业能源消耗较为严重,并且消耗的很多都是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这种消耗持续下去将会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通过积极地改进建筑施工技术减少建筑能耗并且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当务之急,解决好建筑能耗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
一、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逐年加快,这种快速的城市化刺激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随之我国建筑能耗也日益增长,每年新增加的住宅有绝大部分都属于高能耗建筑。我国建筑能耗如此之高,与粗放型的建筑施工技术有关。建筑施工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者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生产以及建筑完成后的投入使用,都让能源消耗持续增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持续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最明显的却别是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在建筑过程中过于关注最终产出,对生产的各个环节并没有进行细化掌控,这种粗放型的建筑施工技术是导致了能源消耗居高不下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存在着不能有效结合当前的先进施工技术进行建设的情况,特别是在建筑材料方面,很少采用高环保度的材料,并且由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产生的污水、建筑垃圾等处理不当,导致工程结束后要耗费大量能源来治理环境污染,这又加大了能源消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建筑施工技术改进措施
1、影响能源消耗的建筑施工技术因素。上诉能源消耗的不良现状需要我们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否则将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影响。由于建筑施工技术的不完善是造成能源消耗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就要从改进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着手寻找降低能耗的方法。根据世界各国的实践现实,合适的建筑施工技术能够降低建筑能耗量的三分之二,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那么根据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减少的能耗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首先,在建筑施工之初我们就要高度重视降低能耗,通过对建筑规划设计的合理安排,在设计中考虑到各个施工环节如何能用最低能耗达成要求市今后建筑施工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我国建筑施工要注重采取建筑节能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环保的新型材料和建材不断出现,并且施工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人们对建筑环保的要求也促使了环保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建筑施工单位要随时关注目前建筑业内最新新环保的施工方式和施工材料,及时学习和掌握这些新兴环保技术并应用到房屋建筑中,能够事倍功半的推进降低能源消耗的进程。最后,需要考虑因建筑施工而引起的后续能源消耗。这就需要在建筑施工之初就要设定详细的计划,妥善的安排好因为建筑施工产生的各种建筑垃圾、废水、废料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因素,避免因为对这些因素的处理而造成更多能源的消耗。
2、提高建筑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房屋建设理念自古至今已有几千年,很多传承下来的建筑思想就包括了绿色环保的概念,但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大建设浪潮中人们更多的注重的是产出量而忽视了环保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直到二十一世纪我国才渐渐开始注重节能环保,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为我过年建筑业实行降低能耗的口号奠定了舆论基础。因此近年来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注重节能环保,很多建筑奉行“因地制宜”的理念,在节能环保方面做出了表率。在建筑工程开工之初要对工程目标与工程施工地有详细的了解,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把我达到建筑功能与节能环保的平衡,要在建筑功能完全发挥的基础上尽量在施工中实行节能环保的建筑模式。通过这些科学而合理的建筑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内的能源总需求量,还能够建设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
3、提高维护结构的能源利用。我国四季鲜明,尤其是黄河以北地区冬季大雪纷飞夏季则酷暑难耐,因此在很早以前人们对于建筑就提出了“冬暖夏凉”的理想。这种理想不仅是对住宅舒适性的要求,其实如果真能达到这种效果的住宅,将在能耗方面大大降低,因此冬暖夏凉的建筑不仅是住宅功能的需求也是建筑节能环保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提高维护结构的能源利用。提高维护结构的能源利用一般通过需要达到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通过改变维护结构组成材料的热工能性,所以提倡在建筑实施过程中有全局观念,采用市场上新兴的环保实用型材料;二是通过切实可行的构造技术,提高维护结构的隔热和保温性能,比如通过架空通风、屋顶蓄水等技术增强屋面的隔热降温性能,或者通过采用复合墙体来达到墙体的节能效果,或者通过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
4、提高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因此在建筑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加大对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是降低能耗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实践中,已经开始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登可再生资源利用在建筑施工中,但是还不是很普及,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大力宣传,并要依靠建筑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三、结语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我的国建筑业规模和行业的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作为劳务密集型的产业,建筑业的发展长期还难以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会给建筑施工带来很多问题,由于对资源的使用效率比较低,这就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消耗及浪费。随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人们正在逐步认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建筑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表现为降低建筑的能耗。对此针对目前能源的紧缺现状,通过改进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来实现能源资源消耗的降低,是非常有效的一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耿.浅析低碳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思路[J].中国新科技新产品,2011
[2]曾祥才,朱冬生.浅谈建筑节能技术.TU201.5/2007
篇9
关键词:计量;能源;回归;Eviews3.1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39-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经济的发展格局也在不断改进。在1990年以前我国能源的主要供给方式为自给自足,但是在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给自足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而且,我国面临的能源消耗问题也不断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及环境代价巨大等。我国的煤炭剩余总量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仅剩储量可供开采十几年,天然气仅剩可供开采三十几年的储量,能源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我国能源消耗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大小以及怎样合理地调整各因素达到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的目的。
1 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
①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耗源自于生产,虽然我国的能源消耗可以来源于进口,但是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内的能源生产总量。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消耗总量更是非常依赖与国内的生产总量。
②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高速增长状态,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是我国的主要任务之一,而GDP的增长必然会引起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
③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能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人人都需要能源,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能源消耗总量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增加。
④进出口总额。我国不仅是进口大国,也是出口大国,但是对比与进口的高价值、低能耗的商品而言,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都是低价值、高能耗。所以进出口总额的增加在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也在索要更多的能源。故选择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如下:Y为能源消耗总量、X1为能源生产总量、X2为国内生产总值(GDP)、X3 年底总人口数、X4为进出口总额。通过做X1、X2、X3、X4的散点图,可以看出X1在1995~2000年的走势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我国在此期间是石油净进口国,因此以混合形式引入虚拟变量D1:
D1=1,t=1995、1996、1997、1998、1999、20000,其他
2 初步建立模型
①模型的设定。利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0~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生产总量、GDP及年底总人口数的年度数据,作被解释变量跟各个解释变量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是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大多数解释变量Xj的关系大致是呈线性的,因此设模型为:
Yt=a0+a1D1+b11X1t+b12(X1tD1)+b2X2t+b3X3t+b4X4t+ut
由经济常识可知,上述模型中各各解释变量的系数都应大于0。
②对设定的模型进行OLS估计可得到回归方程:
y∧t=-40937.71-1455.032D1+1.024X1t+0.021X1tD1-
(-3.343) (-0.024) (12.444) (0.046)
0.018X2t +0.322 X3t+0.1409X4t
(-0.501) (2.148) (2.382)
说明D1、X1tD1对Y的影响不显著,应删除,故设定模型为:
Yt=b0+b1X1t+b2X2t+b3X3t+b4X4t+ut
3 函数模型的修正
对Yt=b0+b1X1t+b2X2t+b3X3t+b4X4t+ut进行回归可得:
y∧t=-44957.25+1.1013913 X1t-0.009997 X2t+0.367990X3t
(-4.45) (13.84) (-0.31) (3.01)
+0.128830 X4t
(2.35)
F=5232.614, R-2=0.999,模型总体上显著性通过,X2未能通过t检验,而且为负值,即GDP对能源消耗总量起负的影响作用,不符合经济常理,怀疑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1 多重共线性的处理(逐步回归法)
①用Y分别与X1、X2、X3、X4之间进行逐步回归,可得到Y与X1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17482.65+1.170198X1t
(-12.096) (128.535)
R-2=0.998 DW=0.971
由分析可知,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对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最大,且与经验符合,所以选择X1作为初始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
②用初始回归模型分别与X2、X3、X4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此模型与X3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39436.77+1.140085X1t+0.219404X3t
(-3.771) (68.562) (2.117)
R-2=0.998>0.998 DW=1.065
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并且符合经济意义检验,解释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因此把X3加入回归模型是合理的。
③用上一步中得到的回归模型分别对X2和X4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此模型与X4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 = -45061.86 +1.000835X1t+ 0.378236X3t+
(-4.539) (16.993) (3.272)
0.122577X4t
(2.449)
R-2=0.999>0.998 DW=1.567
加入X4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并且符合经济意义检验,解释变量都能够通过t检验,所以应当把X4加入模型中。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能源生产总量(X1)、年底总人口数(X3)和进出口总额(X4)。拟合结果:
y∧t=-45061.86+1.000835X1t+0.378236 X3t+0.122577X4t
3.2 异方差的检验与处理
3.2.1 异方差的检验(G—Q检验)
对X1进行升序排序,删掉位于中间的8个值,把剩余的24个值进行平分,获得每组有12个样本值的两个子样本,分别对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得到RSS1=47479971(样本观测值较小)和RSS1=139 000 000(样本观测值较大),计算可得F1=RSS2/RSS1=2.92 755 023
3.44,故认为不存在异方差。 同理,对X3进行检验,F2=22.8>3.44,即认为存在异方差;对X4进行检验,F3=9.88>3.44,认为存在异方差。
3.2.2 异方差的处理(用WLS法)
用1/|ei|作为权重,使用WLS可以得到估计方程:
y∧t=-48160.01+0.954347 X1t+0.443173 X3t+0.157235 X4t
(-12.517) (26.280) (8.059) (5.532)
3.3 序列相关的检验及处理
对模型进行WLS估计并消除异方差之后,发现DL
4 最终模型
y∧t=-48160.01+0.954347 X1t+0.443173 X3t+0.157235 X4t
(-12.517) (26.280) (8.059) (5.532)
R-2= 0.999997
最终模型中各释变量的系数都大于0,即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正的影响,符合经济常识;且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也无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又各解释变量参数的t检验值同能够通过统计检验,故该模型为最终模型。
5 相对误差分析
相对误差=|估计值-观测值|/观测值,经计算,除了1980年和1985年两年的相对误差大于5.00%之外,其余都不超过5.00%,预测消耗总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9%,说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6 结论和建议
首先,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化的条件下,当能源生产总量增加1万吨标准煤时,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增加0.954万吨标准煤。其次是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增加1万人时,我国的能源消耗增加0.443万吨标准煤。最后是进出口总额,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加1亿元时,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增加0.157万吨标准煤。其次,对模型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得到该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9%,其中相对绝对误差在5%以下的有30期,占样本容量的93.75%,说明该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好,可以作为相关问题的分析的参考。
从结论中可以知道,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年底总人口数和进出口总额。因此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需求,而又不对其他国家的能源进出口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开发新能源,进而改善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代价巨大及能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等现状。
参考文献:
[1] 张保法.经济计量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字]建筑节能;发展历史;现代意义;实施观念;节能环保
1.建筑节能的发展历史进程
1.1建筑节能的历史缩影
建筑节能最初被提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防止建筑材料的浪费。由于当时发达国家中的建筑工程由资本家操作,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而提出该口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行业产出造成了原材料采集过度,环境资源方面的科学家逐渐发现,长此以往,地球资源总量必将不堪重负。本着环保和对人类未来负责的初中,提出了“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的口号,旨在保证建筑功能和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核心内容包括:节能设计、工艺节能、工具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1.2建筑节能的当代现状
①节能技术相对滞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实力不强,并且在建筑节能方面,涉及时间较短,未能形成一定的学术潮流。②建筑耗能大,能源危机严重。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大量的建筑工程消耗了大量的材料和能量,例如电力、钢铁、水泥、木材等,在这样的巨大消耗下,我国能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③节能意识薄弱,许多人并未真真意识到能源过度消耗的后果,更有甚者尽管了解这种后果,但是不愿意投入精力节能。④新能源开发利用活跃,在部分先进者的带动下,我国也在大力尝试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以及其他一些符合节能标准的新材料,为我国建筑节能指明了方向。
2.建筑节能的当代现实意义
2.1有利于节能环保事业,符合人类的长期利益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科学家得出总结:大量的传统能源消耗,一方面会造成能源转化,即经过能源的使用过程,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造成加剧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大量的能源开采(煤矿、金属矿藏等),使地下土层出现空洞,影响地层结构。通过建筑节能,能够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转向利用可再生资源或者是增加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了对地球的伤害;而节能工具的运用,则减少有害物质的排出,减少了热量散发,是对温室效应的一种客观遏制。
2.2有利于经济增长,符合社会发展改革需求
通过建筑节能过程,推广了社会中的一些高新科学技术的运用,为高科技产品打开了市场,鼓励和促进了节能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社会经济活力。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因为节能设备或者是技术的运用,使之减少了能源、材料的消耗,有效减轻了其建筑投资压力,同时也为该类企业增添了实际利益,有助于建筑行业经济增长。
2.3有利于优化建筑科技,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当代人类文明包含了美术、音乐、科技、建筑、民族风俗等,建筑节能的发展,完全是对建筑文明的一种创新,它既能表达当代人们在建筑方面的诉求,又能够展现人类科学文化结晶,因此,可以说建筑节能是建筑科技的优化部件,同时为人类文明发展史诸如了新鲜血液。
3.建筑节能的实施观念分析
3.1减少耗能总量
所谓的建筑耗能总量,即时建筑物体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对资源消耗的总体数量。①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建筑物外形、内部构造、占地面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继而根据这一系列的信息和原料市场价,综合考虑能否实现材料的科学替换,或者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几何力学结构,等)减少能源消耗。在工具和设备选择方面,通过引进低碳高能的设备,完成技术装备更新,减少能源损耗。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建筑工地中常用的砂石、水泥、钢材等,在首次时候后,可以进行废料收集,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实现二次利用。③通过特殊技术,减少建筑物后期能源消耗。通过建筑物保温技术(墙体保温、门窗保温、地板保温等),减少室内热量流动,有效节约因空气过热或者是过冷产生的空气调节能源消耗。此外,还有节能灯的使用、生活用水的回收利用设备、雨水收集设备等。
3.2利用新能源
①自然能源的使用:太阳能在我国使用相对普遍,其基本原理是将太阳能通过特殊转换装置,转变成为电能或热能,能够有效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气、电等能源的消耗。建筑工程在施工设计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楼顶及日照时间相对较长的楼面铺设太阳能采集转化设备(太阳能蓄电池),以此作为建筑物内部分能源的补充。②提高建筑用材性能。高性能材料是资源高效利用的条件之一,要选择有相当强度与耐久度的墙体材料,围护结构要具备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防水、管道、涂料、隔音等材料均应当选择效果佳质量上乘的。③在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时,不能只看价格,特别应当注重产品的安全合格检验证书,尽量选择绿色无污染的有机材料。
3.3调控内需
之所以建筑所耗资源在社会整体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内部市场需求的主导。国家相关部门应当适当投入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消费需求,适当减少或是减缓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以转变内需的方法,缓解建筑能源消耗的压力。
4.总结
当今时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一方面,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发展迅速,呈交错影响态势;另一方面,环境资源问题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矛盾日渐突出。在人类日常生活基本元素“衣食住行”中,建筑虽然相当重要,也必须要考虑如何瞻顾未来,与社会先进理念相结合,建筑节能势在必行。只要立足于人类长远利益,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理论,就必定能够实现建筑的绿色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君来,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余晓平,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
[3]尹波; 等,建筑节能领域中的循环经济理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