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

篇1

关键词:第三方移动支付;风险;监管

一、 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显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量约为12亿笔,金额超过6万亿元,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这两者的增长率就没有低于过100%,这说明我国移动支付规模正呈现超高速增长。第三方移动支付前景看好的同时也蕴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从以前通过支付宝进行信用卡套现、支付宝客户信息被盗等问题,到现在的补办手机SIM卡盗取支付宝资金、验证码木马盗刷手机支付账户等问题,以及现在还未触发的潜在问题,比如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后扣款授权问题等均会引发一定风险。而移动互联网支付竞争激烈、门槛低、追求客户体验度、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技术创新快、用户长尾性、跨界性等特点决定其存在更大潜在风险。2014年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文,从用户支付安全的角度出发,暂停了支付宝和腾讯的二维码支付业务、虚拟信用卡相关业务,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支付监管的质疑。目前新兴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在定位和监管上比较模糊,而对传统支付行业既得利益的保护以及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的限制则容易扼杀支付业务的创新,这对移动互联网支付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改进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风险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以其方便、快捷、费用低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个体的使用。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具体来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主要有:

第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买方与卖方经过价格枢纽形成买卖关系的过程当中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支付市场的价格体现在“支付手续费”和"支付额度"。在价格形成过程中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参与移动互联网支付的主体,包括付款方、收款方和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如果从买卖双方与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的关系来看,可以将第三方移动支付价格形成主体划分为第三方网上支付服务用户和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两个主体部分。

第二,认知风险。尽管近几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迅猛,但是根据易观智库对移动支付用户的一项调研结果,发现目前我国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支付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易观智库的调研结果显示,仅46%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表示曾经使用过手机购物,还有21.5%的用户仅停留在准备尝试还未体验的阶段,但是有接近1/3的用户表示没有尝试的意愿。移动互联网支付用户集中在20年~30年龄阶段,占总年龄结构的70%。参与本次调研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在选择互联网支付还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的问题上,64%的用户表示仍然通过传统PC端的形式进行购物,大概1/4的用户表示主要基于线上线下互动的O2O模式,使用手机购物。对第三方移动支付接受程度不高会降低整个社会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认知,另外,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业态,大部分现有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并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移动支付所存在的安全风险、操作风险等等,而这些认知上的缺失会阻碍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第三,操作风险。移动互联网支付行业发展到当今,推动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始转为用户需求的推动。由于企业的业务创新和扩展更加注重用户需求,简化了操作步骤,忽视了风险的控制,从而导致移动互联网支付相比一般的网络支付风险更大。在移动互联网支付中主要涉及手机、手机操作系统、移动支付客户端、移动通讯网络等,因此可以从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考察技术风险的构成。硬件设备方面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硬件设备的容量、配置、运行速度等方面不能满足正常支付需要,无法应对突发事件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例如交易正在进行过程中设备突然失灵造成交易不能正常进行,从而产生损失,或手机丢失,不法分子利用屏幕油渍痕迹破解手势密码,盗刷账户资金。软件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依附于硬件设备的软件的自身存在阻碍交易正常运行的技术问题,包括安全性、可靠性、保密性等,从而给第三方支付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例如手机系统和手机应用,自身的漏洞给手机支付带来了内部风险,为木马、病毒及钓鱼网站等外部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滋生土壤。

三、 与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的指导意见及管理规定

目前中央银行等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七个与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有关的指导意见及管理规定。

第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金融与先进技术、支付渠道与工具相结合,从催生出大量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为促进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健康发展,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支付的主体、交易行为、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等进行规定。

第二,《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随着支付宝、腾讯虚拟信用卡业务及二维码支付等支付业务规模膨胀,其所蕴含的风险逐步引起监管层的注意。为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可能发生的支付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3月下发紧急文件,叫停了二维码等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

第三,《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及《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为促进手机支付及网络支付健康发展,防范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3月向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以上文件草案。文件中对于手机支付以及网络支付业务的合法以及非法边界进行界定,同时为加强央行对资金流动的监管,防范洗钱等行为的发生,对于通过第三方账户支付以及转账的金额进行了限制。

第四,《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为保护商业银行客户的信息、资金及账户安全,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2014年4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以上通知,从保护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出发,对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了细化规范,例如客户身份认证、信息安全、第三方支付机构资质和行为等。

第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明确监管责任,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个部门了以上指导意见,意见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各环节的监管责任进行了明确,其中对于互联网支付明确规定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

第六,《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规范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7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管理办法对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认证、支付限额、业务范围、监管等作了较为明确规定,特别是对通过第三方网络支付金额以及转账进行限制,引起一定争议。

四、 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缺乏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管理规定。尽管监管机构已经出台一系列与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的管理办法及指导意见,但是分析发现这些管理规定仅仅涉及第三方移动支付某个环节的监管规定,例如《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主要对非金融机构的支付牌照的申请等进行规定,而《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是主要对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及支付环节进行规定,尽管《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于网络支付、网络与信息安全、反洗钱和防范金融犯罪、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的监管责任进行了划分,但是其规定的对象是对整个互联网金融业务各个环节监管进行的规定,而对于第三方移动支付则缺乏有针对性的详细的管理措施出台。另外第三方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业态,由于其存在方便、快捷、费用低的特点,因此应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及创新进行鼓励,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支付形式,其主要依附于其现代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因此该种支付形式也存在较大的技术操作上的风险及外溢风险,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对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进行规范管理。

2.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监管主体职责不清、监管对象不明确。首先,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主体的职责不清。根据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各环节所对应监管机构,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信部等共同监管。但是对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机构,在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发生过程中,应该履行的职责,目前仍缺乏详细的规定。尽管《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各环节的监管有所规定,但是由于其主要面向的是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因此其职责界定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其次,监管对象不明确。第三方移动支付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与银行或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通道支付服务,移动支付机构存在业务复杂、风险较高的特点,因此第三方移动支付应该与一般的第三方支付或非金融机构支付进行区分。但是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管理、监管等均没有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性质进行区分,而且监管层出台的其他一系列有关非银支付的管理规定,也没有对非银支付的种类进行区分。另外根据第三方移动支付账户可以分为账户式以及通道式,账户式的性质更加接近“银行”及“银联”,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能力以及清算功能,而通道式则仅充当货币支付的通道,因此两者的风险重点不一样,监管的侧重点也应存在区别。

3. 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缺乏信息交流机制。第三方移动支付主体众多、产业链复杂,同时在监管上又涉及到多个监管机构,另外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用户又缺乏认知,因此强化各监管机构、移动支付各个产业链及用户之间的监管信息、风险信息、客户信息、交易信息等的交流与共享,一方面可以降低整个第三方移动支付操作风险及认知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各产业链共同发展,降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风险以及外溢风险,同时又可以避免监管机构与各产业链之间监管断层的出现。但是目前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监管机构与用户、各产业链之间均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而各产业链之间尽管存在诸如安全联盟等信息交流机制,但是仍然缺乏大规模应用。2010年8月,支付宝与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合作启动风险联防计划,通过该风险联防计划支付宝通过与银行紧密合作以及信息共享,在支付发生时通过智能判断订单状态,以防止用户陷入网络钓鱼等陷阱,通过该计划使得相关案件发生率降低98%。2011年6月,支付宝联合多家公司,包括银行、安全公司、第三方支付企业、电商企业等各产业链企业,以强化用户支付安全为主要目的,成立了首家安全支付联盟,各个联盟成员之间主要通过成员间共享技术、数据、情报等信息,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紧密的合作。

4. 缺乏针对性的行业自律组织,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为降低第三方移动支付面临的风险,除需要政府的官方监管之外,也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以及企业内控制度,从而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既缺乏有针对性的行业自律组织,同时企业的内控制度也不完善,从而增加了政府监管难度。第一,缺乏针对性的行业自律组织。一个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官方强制监管之外,通常还需要半官方组织行业协会发挥自律作用,从而对政府的监管进行补充。但是作为第三方移动网络支付,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行业协会,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是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唯一的全国性自律组织,但是由于目前支付清算业务的种类众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很难制定对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有针对性的行业规则和标准,从而使得目前的行业自律大打折扣。第二,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第三方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形式,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规范,监管模糊,且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因此使得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相关企业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2014年超过20G的海量用户信息,被支付宝员工在后台下载并有偿出售给电商公司、数据公司,尽管事后被证明并没有泄露客户的私人信息,但是这也暴露了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状。一旦用户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收集,并用于其他目的,其带来的金融损失及社会影响将不可估量。

五、 加强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的建议

基于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以及现有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论文认为监管机构应采取制定针对性管理规范、明确监管机构责任,强化分类监管等措施,从而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框架,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高效发展。

1. 制定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管理规范。例如2015年8月10日,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限额进行了限制,尽管其出发点是为了防范风险,但是被一部市场人士解读为可能会影响非银支付业务拓展,遏制市场创新,并可能存在偏袒银行支付业务之嫌。

2. 明确监管机构责任,强化分类监管。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又存在不同分类,通道模式支付业务只是从事接收、发送支付数据的服务,仅仅起到支付通道作用,并不存在货币创造能力,其风险主要集中在操作技术层面,而账户模式支付业务则具有货币创造能力以及支付结算功能,具备类银行及银联的作用,将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安全隐患,因此以上两种业务的监管重点也应存在区别。

3. 建立第三方移动支付信息交流机制。用户缺乏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认知,一方面因为第三方移动支付是新的支付方式,但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缺乏对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信息的了解。因此产业链相关企业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市场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信息的了解,同时监管机构应定期市场监管相关信息,逐步培养用户以及市场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认知。

4. 建立针对性行业自律组织,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应完善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企业内控制度。具体来说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员工的风险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及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更大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还应该建立企业内部责任的分工制度、权利制约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以此来提升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企业的管理水平,从制度上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阙方平,李虹含.刍议中国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与监管对策[J].银行家,2015,(9):55-58.

[2] 仇瑾.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的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09,(5):82-84.

[3] 邓建丰.第三方支付兴起下电子支付的发展与监管[J].经济金融,2013,(7):40-42.

[4] 郭希敏.网络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及监管对策[J].金融会计,2010,(4):23-25.

[5] 韩国红.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十年回顾:一个文献综述[J].网络经济,2012,(12):95-98.

[6] 师群昌.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J].电子商务,2009,(2):58-64.

[7] 谢平.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J].金融研究,2013,(10):1-14.

[8] 许清.电子支付中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中国商贸,2011,(10):158-159.

[9] 熊俊.国内和欧美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实践与创新[J].金融论坛,2011,(16):64-67.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上网整体发展状况――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J].互联网天地,2013,(2):88-92.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支付模式 现状及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和更新,移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其中移动支付因其简便易操作,及时方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一、移动支付运营模式

(一)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

1、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在这里金融机构运营模式是指以商业银行作为移动支付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将客户在银行开通的账户和手机进行绑定,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对银行的账户进行支付工作。我们通常称之为电话银行。

2、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这种运营模式,主要是指移动运营商将客户的手机话费建立成账户,可以进行有效的支付,当用户在购买业务或者是发生移动付费的时候,移动运营商就可以从用户的手机费用中进行相应的扣除。

3、以第三方平台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第三方平台是独立与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之外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为移动运营上、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一座互相支付的桥梁,又要对客户的银行卡、服务商的账户进行即时清算。

二、发展移动支付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一)移动支付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也在不断提升。从最初的网点柜台式的服务扩展到自动取款机的自主服务,再到如今通过网上银行自有的进行金融支付业务,银行支付业务的往来已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如今,随着3G网络的到来,智能手机的加入,以移动设备作为媒介,可以再一次引起一场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的新。

(二)移动支付有助于提高中小银行的竞争力

各中小银行也大型银行比较起来,更加具有商业银行的基本性质――以追求最大利润为主要的经营目标。而从中小银行的发展体制上来看,和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银行比较起来,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但是移动支付的引入使这一面貌可以得到改观,移动支付具有灵活性,便捷性,完全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强和大型银行的竞争力,移动支付的加入还可以缩小增设网点的成本费用,通过网络可以扩大经营范围,从而提高其竞争的实力。

(三)移动支付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安全性

在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中,手机和其它验证方式比较起来,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客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进行查询、转账、支付等多种操作,移动支付业务,为客户设置个人的安全卡和PIN卡控制方式,可以有效的保障顾客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不法分子投机取巧,对客户造成伤害。

三、我国移动支付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状况

在我国国内,随着短信业务的蓬勃发展,以短信为基础、基于银行卡支付的移动电子商务开始得到发展。2002年以来,中国银联分别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在海南、广东、湖南等地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与中国银联联合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发9家银行共同推出了包括缴费、购物和理财三类基本业务的 “手机钱包”,用户可以通过短信、语音、WAP等多种形式,管理自己的账户。

(二)我国移动支付存在的几个问题

鉴于移动支付现阶段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非常流畅,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运营市场复杂 缺乏统一模式

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手机软件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平台,在这些企业之间会存在诸多的利益纷争,产业链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每个产业链中的一方都试图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产业制度成为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

2、技术存在漏洞 软硬件有待提高

就目前而言,手机银行使用中受到限制的因素主要有安全性和易用性。前者指要求银行必须对客户相关信息进行安全保证,手机支付的时候,参与运营的是多方面的,一旦有一方泄露信息,账户财产资金受到威胁。第二是目前手机支付软件种类繁多,银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终端软件的匹配,而且常常跟不上更新的进度。

3、兼容第三方平台 突破发展瓶颈

手机支付市场中各个参与者的位置决定了其局限性,每一方都无法独当一面。从整个发展角度来看,第三方移动支付通用平台的发展空间广阔,可以将各个网站的第三方支付平台,B2C电子商务网上链接,手机号码和银行账号进行捆绑,从安全性和便捷性上是利于发展。

四、移动支付业务的创新

无论商业银行,还是各大企业,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然而能够进行有效的业务创新是发展移动支付的关键。

(一)不断拓展第三方平台的业务空间

就第三方平台支付宝而言,从2004年12月创立之初,当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为客户与商家之间搭建一个缓冲的平台。而如今,除了发展在线的支付业务以外,还积极拓展移动支付业务,逐步将传统的支付方式慢慢向手机端靠拢,支付宝和手机芯片商、系统方案商、手机硬件商和应用软件制作商等60多家企业达成了共识。这一创新业务的发展,在短短的两年内,支付宝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无限支付而言,每天交易笔数已经超过了50万笔。

(二)不断加强内部创新方式

随着人们对于移动支付的信任不断增加,很多公交线路和校园企业等领域也采用刷卡的方式进行移动支付,同时,将移动支付空间慢慢的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水费、电费、天然气费等等都是通过移动支付进行交费。而这些都是充分分析了自己的内部优势,在自身优势上进行的创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移动服务业务。

(三)发展全方位移动支付业务

以某一方为载体,提供全方位的移动支付服务。例如,指定智能手机银行,依托手机这一载体,致力于打造全方位服务,家庭理财、市场行情、跨行转账、手机充值、手机彩票、景点门片预定等等,力求囊括最多的业务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照相和扫描方式进行资料申请等,这样大大节省了实践,简化了操作流程。

五、移动支付业务风险点及防范

随着商业银行移动业务的不断扩展,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支付业务地区差异较大,系统建设成本不高,产业链发展尚未成熟,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进行约束,因此移动支付业务上常常出现一些风险。

风险点有法律和政策风险。移动支付属于新生事物,很多国家都没有针对移动支付设置相关的法律,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明显的界定,我国虽然有《电子签名法》和《电子支付指引》为移动支付保镖,但是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小额支付等存在一些交互差,常常被成为灰色地带,发展缓慢。其次是技术风险,尤其是近年来,手机支付软件市场良莠不齐,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

基于以上原因,在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中应当树立相应的防范意识,确保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的良性发展。首先,商业银行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利用法律和法规积极防范法律风险。其次,务必增强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建设。银行、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都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安全建设,确保整个支付过程的安全性。客户私人通过秘钥进行操作等,确保系统操作中风险降到最低点。第三,积极防范商业银行的信誉风险,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防范操作风险,对重要客户进行监控,尤其是涉及金额较大的交易,要跟踪交易过程。

六、移动支付业务的展望和总结

调查显示,2011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就达到了3.6亿以上,而移动应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政府、运营商、互联网商、移动互联网厂商等主流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终端销售达到了6000万以上,而在这发展的背后,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也并存着挑战。

总之,机遇与挑战并存,商业银行应当主动调整运营模式,争取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拓展创新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一场激烈的金融服务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秦成德,王汝林.移动电子商务[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篇3

关键词:支付宝;Apple Pay;风险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TP393.0;F8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51-2

1 支付宝风险分析

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组成如下:支付宝69.9%,财付通19.2%,拉卡拉2.2%,联动优势1.4%。在支付宝迅猛发展的同时,暴露了支付宝的许多问题,其风险问题尤为受公众关注。

1.1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个人信息泄露是广大用户非常关注的风险问题,那么个人信息是怎样通过支付宝泄露的呢?其一是当用户淘宝购物支付时,用户的姓名、联系方式、住址、以及购物信息将记录在手机的存储卡上,不法分子会通过木马病毒侵入到手机内部,从而获得存储卡上的信息,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这一泄露是由于支付宝的技术存在漏洞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其二是当用户通过淘宝购物用支付宝支付时,会将个人的信息传递给商家,而一些商家在获取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后会在网上散步或者卖给他人以获得利益,这一信息泄露是由于商家的信用不良导致的。

1.2 资金被盗风险

许多支付宝用户认为资金被盗是支付宝技术不过关造成的,其实不然,不法分子大都是利用消费者对于自身安全信息保护意识薄弱来进行的,他们可能通过给消费者发送相关的活动链接,诱使消费者进入从而使得各种木马病毒趁机侵入消费者的客户端盗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资金盗取。

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第三方机构有责任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配合相关法律法规对诈骗行为的认定和处罚的实施,保证用户资金的安全。用户因为使用支付宝从而导致自己账户资金被窃取,支付宝依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支付宝系统的设计目前首要解决的是在用户点开了诈骗链接后不法分子还依旧不能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进行资金的窃取,这一技术是目前支付宝开发商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长久以来用户最关注的焦点。

1.3 资金沉淀风险

支付宝资金沉淀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是在途资金的沉淀,支付宝作为信用中介进行资金沉淀,买家选购商品后先将款项转入支付宝账户内,同时支付宝通知卖家发货,待买家确认付款时再将款项转入卖家账户,这个过程中支付宝充当了信用中介的角色。这一部分沉淀的资金,支付宝可能挪作他用,很难确保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二是用户在支付宝内设有个人账户,这个账户就相当于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用户可以随时存取,而当用户不用于交易和转账时,这个账户内的资金就会沉淀下来,而沉淀下来的资金可能被支付宝挪用,并且这一来源的资金沉淀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支付宝2016年9月12日宣布公告称从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宝将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累计两万元)的提现收0.1%的服务费,这一公告的出台,必然会导致诸多用户不愿意将个人账户内的资金提现,尤其是那些已超过免费提现额度的用户,他们宁愿将资金放在个人账户内也不愿意提现,这样个人账户的资金就会越积越多,其就像一个资金池,只有不断向里输入资金,而很少向外取出资金,这一块的资金沉淀越级越大,进一步加×俗式鸪恋淼姆缦铡

1.4 合规风险

2010年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性质的界定有了权威的依据,即在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为非金融机构,其管理运作正式纳入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内。

2013年6月,支付宝首次推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其功能就相当于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只要在余额宝内存放资金,它就会每天计算利息给你,因此短时间内便打开了理财市场,由于众多用户会将存放在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纷纷取出,放到余额宝内,对银行的活期储蓄会造成不小的冲击。我国只授予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其他的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均无权办理存款业务。余额宝的性质就相当于存款业务,但其并没有获得存款业务的许可,用户将钱存放到余额宝内很难确保资金的安全,而支付宝用这些筹集到的资金用做什么用途,我们也毫不知情。因此为了防范支付宝利用余额宝非法集资的风险,人民银行对这种金融创新进行了控制,也使人民银行加强支付宝监管,保证其合规运行的重要举措。

2 Apple Pay风险分析

Apple Pay采用NFC近场通信技术,消费者只要将手机靠近标识有“闪付”或“云闪付银联”POS机,就可以实现指纹刷卡,过程中无须输入与绑定银行的任何信息,过程仅需要一两秒。除了在用户体验度上,Apple Pay有所改进,更重要的是Apple Pay注重保证交易的私密性及安全性,为苹果公司在iPhone的安全芯片中承载两类java卡应用程序。Apple Pay虽在支付宝的用户体验度及安全性上有所改进,但其自身依旧存在险,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

篇4

关键词:移动支付;风险;解决措施

一、移动支付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电子商务研究领域中,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支付手段之一,一直是不容忽视的一大贸易环节。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无疑对电商时代的迈进又打了一剂强心针,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涌现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支撑其迅猛发展的因素之一便是移动支付的出现与普及。移动支付,就是允许消费者应用移动终端的支付能力对所消费的产品进行银行转账、缴费以及购物等,也恰恰是因为其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过去的几年里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市场,伸手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一)移动支付的形式

1、运营商计费:运营商计费的移动支付模式是指支付的整个过程由运营商承包,用户只需发送短信授权即可,之后运营商便为用户处理整个支付过程,但也要向用户抽取一部分利润;

2、NFC支付:NFC移动支付模式可以让用户脱离POS机,直接通过手机或者NFC设备近距离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例如,部分城市的公交IC卡已开始使用这种新兴技术;

3、刷卡支付:刷卡支付是指用户利用移动读卡器,再加上个人的智能终端设备,可以在任何网络状态下(例如3G或WIFI),通过应用程序匹配刷卡消费。该种支付方式相比上述两种支付方式,在当今市场中已经趋于成熟与完善,也是最为常见的支付方式;

4、应用支付:应用支付也称为APP支付,一般做法是,在应用内用户通过扫描商品的二维码即可及时完成对商品的支付;

上述几种支付模式的优劣在相关网站上都可找寻,加之本文侧重研究的是移动支付的风险与预防措施,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移动支付的特点

1、交易成本低廉:对于此处的交易成本我们的理解应该是趋于宏观的,不单单是交易费用,更多的体现是时间成本。当今时代,广大用户不可能时时刻刻面对PC设备处理各种交易事项,但是手机因其轻便小巧的特点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的资源,利用其进行转账、结算既省时也省力;

2、交易的安全性:移动设备不同于传统PC设备,传统PC设备我们在进行交易时很有可能遭遇木马、盗号等威胁,尤其是当交易发生在公用设备上时,个人账户与账户资金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但移动设备因为其高度的隐私性与其内部的智能卡芯片都能高效有力的保护个人账户安全;

3、交易的便利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转账交易,也可以时时查询当前账户余额、过往交易记录,如果是远程交易(例如:网购等等),还可以及时查询物流信息。

二、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

立足长远角度,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但就我国目前网络发展、信息技术等现状来看,也不难发现目前移动支付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隐患,主要在支付流程已经面对支付对象时,有如下隐患:

1、用户信息的机密性:用户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上选购商品时,交易信息被记录下来,一旦被不法人员加以利用,很有可能对个人财产、人生安全产生很大的隐患;

2、支付手段的安全性:即使移动设备相比较公用PC设备等具备一定的隐私性,但究其终究是在联网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网上支付产生的个人账户信息、密码等等也很有可能被窥探、监控。个人账户金额被盗刷事件屡屡发生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反思电子交易中移动设备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出卖了我们的个人重要信息;

3、支付过程没有相关法律保障:个人认为这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条例的管制与制约,不法机构才会肆无忌惮地钻空窃取数亿移动支付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也就得不到其切实保障。跳出个人用户范围,如果是商户对商户,企业对企业之间的移动交易再这方面就显得更为谨慎与仔细,这也是为何当今很多企业在对外进行贸易谈判时往往不愿意采取移动支付而是采取传统支付模式的原因所在,上述我们枚举移动支付的种种优点,但是其交易过程中有诸多安全隐患,又没有切实的法律机制对其进行保障,许多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往往不会选用这种模式。但是,其实企业才是交易平台应该争取吸引住的重要客户之一;

4、支付行为难以追踪:移动支付属于无纸化支付,不同于传统支付模式的透明度高――留下凭证,对于支付行为难以记录与管理。

5、支付环境欠佳:由于移动支付主要还是依赖于网络平台,用户信息的真实性也是难以追踪与证实的,我们往往发现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是本着单纯的购物心态去采取交易行为的,有些不法人士披着广大“消费者”的外衣,对同行进行恶意交易等打压,实则商户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受害方。这一情况其实不单单是移动支付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这是整个网络大环境下,所有用户都会面临的问题。

三、解决措施

1、技术层面――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针对以上1、2两点,希望相关研究机构与运营商们能够携手共同开发出切实保护相关用户的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这是技术层面需要攻克的难关,可以在手机支付应用中对于关键的交易信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是将摘要信息用发送者的私钥加密,与原文一起传送给接收者。接收者只有用发送者的公钥才能解密被加密的摘要信息,然后用HASH函数对收到的原文产生一个摘要信息,与解密的摘要信息对比。如果相同,则说明收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修改,否则说明信息被修改过,因此数字签名能够验证信息的完整性),这样一来不仅防止了不法机构篡改信息等行为的发生,也可以帮助广大用户及时发现交易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问题。

2、管理层面――用户信息实名认证:针对上述3、5两点,希望各大平台在对新用户注册时(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要对其进行实名认证,这种实名认证的信息并不是公开的,还是由平台监管部门保存,以防以后发生纠纷责任到人时无从查证的尴尬局面发生。一方面,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在消费时对于卖方的信任度也会增加,此外在自己今后对账户里的现金进行提现等操作也有了一定保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冒名倒刷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各大商家来说也是有益处的,上述举例中本人指出由于移动交易环境欠佳,很多同行间的恶易时有发生(尤其在一些C2C平台),但是有了实名认证,商家一旦发现不符合常态的恶性干扰现象(如淘宝中的恶意中差评)可以及时与监管平台沟通、查证,因此,实名认证对于出于移动交易两端的买卖双方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

3、法律层面――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力度:针对以上第4点,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本人认为应该先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已经颁布的《合同法》与《支付结算办法》,其中的一些条款与增补条例对目前支付过程的监管还是没有很好的贯彻下去,这个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人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监管平台的运行会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法分子还是会钻法律的漏洞,这就需要立法机构与时俱进,充分研究可能存在的隐患与问题,并对已有法律进行修改与完善。

四、结语

面对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相信在未来10年,移动支付将会成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但是面对移动支付中尚存的种种弊端,希望相关部门引导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公平竞争,切实保障移动用户终端各个层级群体的个人信息安全。尽管就目前而言移动支付受到发展规模的限制,但随着用户习惯、公共政策、商业环境和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成熟,移动支付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方向

一、第三方支付概述

第三方支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并检验商品确认后,就可以通知第三方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货款转至卖家账户。

与传统的银行卡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可以消除人们对网络购物和交易的顾虑,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和使用网络的交易功能。②可以为商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帮助商家网站解决实时交易查询和交易系统分析,提供方便及时的退款和止付服务,起到仲裁作用,维护客户和商家的权益。③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可以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帮助银行节省网关开发费用。④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有助于打破银行卡壁垒。由于目前我国实现在线支付的银行卡各自为政,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银行卡,这些自成体系的银行卡纷纷与网站联盟,推出在线支付业务,客观上造成消费者要自由地完成网络购物,手里面必须有十几张卡,同时商家网站也必须装有各个银行的认证软件,这样就会制约网络支付业务的发展,而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电子支付领域的巨大变革,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1迅速壮大,其服务已覆盖B2B、B2C、C2C以及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网络融资和公共事业缴费等众多领域。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仅成为电子商务产业的重要配套设施,而且自身也形成了一个发展前景广阔、潜在价值巨大的分支产业。

2007~2009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分别为900亿元、2800亿元和585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55.0%。2010年,第三方支付市场实现交易额8500亿元,同比增长71.1%。2011年和2012年有望分别增至9800亿元和12500亿元,市场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达到320家,但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以48.5%的份额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其日均交易笔数和日均交易额分别达到550万笔和14亿元;腾讯公司的财付通以22.5%的份额位列第二,中国银联电子支付、快钱、环讯支付和易宝支付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7.0%、5.3%、3.7%和3.0%。

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在信用担保机制、银行支付网关接口整合、行业支付深度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探索创新,较好地满足了各类客户的资金支付需求,在促进交易、提供支付便利和增值服务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单纯的银行结算相比,第三方支付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

三、第三方支付发展中的问题

1.市场竞争问题。支付公司之间的竞争最先反映在和银行关系的竞争上。能否与各大商业银行形成紧密合作,能否在和银行的谈判中将价格谈到最低,成为支付公司竞争的首要手段。

2.运行风险问题。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中央银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门槛。对于已经存在的企业,第一批牌照发放后如果不能成功持有牌照,就有可能被整合或收购,政策风险将成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

3.支付安全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影响第三方支付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创造一个安全的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才能更加快速的发展。

四、第三方支付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电子商务和“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热潮,第三方支付不断向细分领域渗透,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国内第三方电子支付产业将逐步进入黄金发展时期,行业整体将更趋规范,在整个第三方支付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支付或将成为未来新趋势。

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供职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将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效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举办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效介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条件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进行支付。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体系雏形已经建立,但整体应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充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移动支付应用还远远落后于他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的挪威在移动支付应用方面抢先全球其他国家。有差距才有进步的空间,固然我国目前的移动支付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是随着移动支付理念的逐步推广,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第三方支付的主流方式。而且现在语音识别技术逐渐成熟,通过语音支付将让支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将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只有最大限度的解决支付中的安全问题,才能最有利的促进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移动支付 现状 展望

一、引言

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普及,电子支付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甚至对于青年一代而言,“电子银行”已不再属于新兴的银行业务,俨然成为传统银行业务的一种。与此同时,第三方电子商务以及智能手机技术催生的“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为个人金融体系带来深刻的变革。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超过1751亿美元,预计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总交易额达到2320亿欧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决策者、金融业以及广大的相关行业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关注这一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

二、基本概念及发展情况

(一)移动支付及分类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产业链涵盖众多环节,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银行业、第三方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商家及手机用户等。单位或个人的支付指令将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间接或直接得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刷手机”的方式进行资金的划转,常见有NFC(基于13.56MHz)支付、RFID-SIM(基于2.4GHz)支付等技术手段;远程支付则是指通过向银行发送支付指令进行支付的业务,较为常见的如手机银行客户端。

(二)移动支付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国移动支付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其中的主要因素有:移动支付标准不确定,制约芯片终端制造业务发展;智能手机渗透率过低,限制移动支付的应用推广;物理网络覆盖率低、受理环境不佳、电子支付平台不完善,导致移动支付实用性不高。而自2011年之后,这些阻碍国内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正在逐渐弱化。

1.近场移动支付标准基本确立及政策导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12月了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五大类35项标准,并表示将推动手机支付标准应用试点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截止到2013年9月,虽然尚未明确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但自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签署支付业务合作协议以来,国内技术标准已经日渐明朗,基本可以确立近场支付采用基于13.56MHz的NFC通信技术。同时,由于13.56MHz是国际标准,这意味着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将具备迅速与国外接轨的巨大潜力。

2.智能手机用户基础提升。

通过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分别得到我国2007年~2012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增长趋势图和2010~2012年我国3G移动电话用户数变化图,如图1和如图2。

数据显示,2007~2012年以来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包含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不断提高,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不断萎缩,平均年增长率为-5%;移动电话用户数增长明显,且近5年保持15%的平均年增长率。由此可知,我国通信用户正在从使用固定电话向使用移动电话进行迁移,这无疑扩大了移动支付的用户群基础。

对于远程移动支付而言,移动电话上网率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CNNIC在2012年7月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88亿,手机上网比例达到72.2%,已经超越台式电脑的70.7%,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同时,自2009年我国3G网络开始运营,其用户群不断扩大,移动电话中的3G用户占比从2010年的5.5%增加至20.9%,截止2013年6月3G用户渗透率已提升至25%。3G网络用户渗透率的飞速提升,标志着手机用户对信息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伴随着巨大的信息流,各色零售、娱乐应用不断涌现,促使着消费者尝试移动支付,而这恰恰是移动支付的最佳切入点。

进一步来讲,用户为了充分享受各种增值服务带来便利,使用多种客户端应用,如社交工具、资讯工具等,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移动电话中的主流选择,这为移动支付模块的嵌入打下了技术基础。CNNIC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智能手机网民在手机网民中占比已接近80%,用户新购手机时智能手机选购率达到72.8%。因此,对这部分手机网民而言,“近场支付”几乎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只需一个良好的受理环境和使用契机。

3.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支付格局的初步形成。近几年来,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央行也陆续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及制度,不断规范市场。2010年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之后,央行陆续颁发多批《支付业务许可证》,这使得第三方机构支付业务活跃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2013年7月最新出台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更是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力图严格把控线上、线下收单业务风险,这一举措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规范第三方支付环境,促进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移动支付主要托生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电子商务公司凭借其先天的优势,在取得支付牌照后大力拓展线上收单及移动支付模式,逐渐形成了优势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银行积极竞争、合作开拓的格局。

相比于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方面是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应用形式,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而银行则将大部分零售类基础银行业务搬到了移动设备上。前者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后者则拥有完善的清算体系,因此前者通过对接线上商家和银行,不断创造更加流畅的客户体验形式,如快捷支付等,而后者则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大力拓展非金融服务业务,在手机银行客户端嵌入电子商务模块。

在近场支付方面,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态度都较为谨慎,主要为区域试点,市场不甚成熟,但银联掌控有大量的线下收单业务,相信其受理环境的规模化改造较易实现。

2013年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仅占我国电子支付金额比重的0.28%,具有较大可增长空间。其中我国2012年银行机构发生移动支付5.35亿笔,总金额2.31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6.6%和132%;第三方机构发生移动支付21.13亿笔,总金额约0.18万亿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对较大的业务仍由银行端发起,第三方支付机构发生的则具有交易笔数多、金额较小的特点。

(三)小结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不难得到以下结论,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已具备了较强的客户源基础,基础建设初具规模;国家政策导向和民众素质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刺激了移动支付的需求;移动支付领域蕴含巨大商机,不断吸引银行及各支付机构大力开拓市场,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的完善和发展。

三、移动支付产业参与者的发展方向

移动支付产业参与者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如图3所示:政府积极鼓励引导产业发展,商户与用户处于产业链的两端,信息流、资金流由用户端传向商户端,通信运营商、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构建的移动支付平台,移动支付涉及的各种终端软硬件厂商则提供服务的承载和支持。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移动支付模式主要有四种:以日本为代表的移动运营商核心支付模式;以韩国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核心支付模式;以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公司为核心的模式;以及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合作的模式。

虽然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参与者们已经开始重视这部分业务的发展,并陆续开展了一些合作,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占据绝对地位的单一产业模式,各参与者仍处在各自拓展与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合力。而对于不同的参与者,今后几年的发展将决定未来移动支付业务这块“大蛋糕”的分割。

(一)移动运营商

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进行了战略合作,成立了联动优势公司,曾一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中国银联合作无疑间接的加强了中国移动与各银行之间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在行业中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合作基础下的移动支付将更加倾向于形成以金融机构的结算账户为资金核心的支付模式,而移动运营商则仅仅成为一个通信渠道,这显然将影响运营商在未来移动支付领域中的利益分配。在远程支付上,通信运营商的收益将更依赖于上网产生流量产生的费用和既得市场的保持,这一点反映在近年通信运营商“套餐”费用比重逐渐向数据流量费转移上,在不久的未来,通话费用将不再是服务收费的重点,而是成为数据流量的附属赠品。同时,为了抢占近场支付份额,通信运营商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必须更加紧密,这不但有利于近场支付软硬件的整合,也利于形成新的份额格局。

(二)银行模式的开拓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崛起,银行正面临着支付领域逐渐“脱媒”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在个人零售业务方面,大量的中间业务份额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占据,并且第三方支付机构仍在不断进行创新,以求将传统银行业务灵活的转变为可以简单购买的“商品”。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必须加大对移动支付新领域的投入力度,促成“掌上金融”形成以银行账户为核心的结算模式,防止失去未来的广阔市场。在这方面,银行应转变固有思路,积极开展创新合作,从而保持有利的优势地位。

1.资源的有效整合。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平台,商户资源充足,在B端和C端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使用率。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所以能够被广泛的应用于网络购物过程,在于第三方支付的“担保”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钱两条线”购物模式所带来的交易风险,从而提高了大家的使用积极性。“担保”的概念由来已久,银行各种业务都与此息息相关,是银行的“看家本领”,从技术上是容易达到的。而银行自建有良好的清算体系,且大部分网上银行具有积分商城等功能,这些因素为银行有效整合电子银行、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应将电子银行服务,尤其是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与银行卡快捷消费、积分消费、商户收单结算(含特约、特惠商户)、小微商户信贷等业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与大型网上商户合作,整合多种活动资源,在移动支付领域逐步加深个人用户及商户对开户行的黏性,形成以银行账户为唯一支付结算方式的模式,从而赚取中间业务收入、获取资金沉淀,提高综合收益。

2.金融产品的销售。虽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电商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金融产品方面,银行目前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储蓄、贷款、理财等需求,这些业务仍将是银行业务的基石,其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好的产品”和“好的渠道”。显然,在“好的渠道”方面,移动支付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不但方便了新金融产品信息的全方位推送,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助式购买,从而降低运营成本。2013年7月,招商银行推出全新概念的“微信银行”,一时成为关注热点,而国内大多数都紧随其后,纷纷推出相应的服务,利用微信这一几乎风靡全球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各类信息的推送,甚至附加基础账户服务,这不但标志着营销阵地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将来金融产品的快捷销售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也应该看到,将各类金融产品直接照搬到网络或移动设备上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监管政策和业务风险的把控将是银行面对的主要课题。

另一方面,贷款业务目前仍掌握在银行手中,能否将小额信贷应用于近场支付,或许是未来信用卡的发展方向。例如将个人信用卡消费拓展到公交、公共事业缴费等近场支付情景,将极大的促进信用卡的使用和扩张,增加用户群和使用黏性,有利于客户的培养。

3.农村市场开拓。我国金融服务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呈现着严重的城乡差异,银行在发展中应注意借助信息互联带来的便利,加速我国农村资金的运转,启动其潜在消费能量。尤其是针对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在手机较为普及的今天,移动支付以其私密性和便利性,或许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对于较偏远地区,自助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铺设近场支付机具的成本相对较低,如能实现与银行账户小额取现业务相结合,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这里的主要困难点在于机具的日常维护和客户使用习惯的培养。

(三)第三方机构整合及行业规范的建立

截至201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250张,第三方支付行业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结构,支付企业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其中以银联、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集团企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快钱、易宝、汇付等几家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这些企业在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等领域的业务瓜分基本完毕,而移动支付无疑是他们将要着重拓展的业务领域。

由于近年我国电子商务已形成了以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为核心和主导的格局,因此具有先天优势的集团性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向将对国内移动支付整体带来重要影响;对于加入移动支付领域的电信运营商而言,它们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远程通信信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对于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争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而在客户端不占据优势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抢占到移动支付这一新兴领域的份额,或将是这些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这种情况,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进一步整合的趋势。

现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继续完善网上支付平台同时也在逐步将销售(包括各种实体销售、虚拟产品销售、代缴费、航空票务等)推向移动设备终端,力图使消费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把钱花出去”,目前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推出手机的客户端中均整合了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用户体验,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正逐步推动“快捷支付”,通过对银行卡实名账户和虚拟账户进行绑定,简化支付过程。在这些变革与创新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和差异化的服务特色,并严格把控风险,承担起等同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是未来移动支付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中,风险的把控能力包括建立完备的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体系,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安全运行模式,严防敏感信息外泄、内部欺诈等事件的发生;规避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在落实身份认证等关键性安全把控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此外,面对越发严格的监管环境,第三方机构需要更加大胆的进行业务创新和资源整合,突出既得优势,扩张业务领域,做得更加专业、规范、独特,才能逐步加强品牌效应,先行一步,从而在移动支付领域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四)小结

综和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推动力量将主要来自通信运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他们将在彼此竞争与合作中,逐渐确立各自在行业中的地位,划分其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范围。

四、产业链受益模式初探

从图3中可以看出,产业中的收益将来源于产业链的两端:(1)向客户收取服务手续费或年服务费;(2)向商户收取交易产生的结算手续费及平台服务费;直接提供手机支付服务的运营者将获得来自两者的全部或部分收益。

(一)客户教育和客户培养

客户是移动支付的使用者,受益者和消费者,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推广还处于以“免手续费”,“转账有礼”等吸引用户的阶段,客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享受较优质的信息及账户服务的“付费意识”不足。这一方面需要支付环境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前期的投入,养成用户高频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也依靠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标准,着力进行客户教育,才能为移动支付注入经济活力。此外,还需要通过整合商户活动,对客户进行差异性定价,带动使用量的飞速提升,产生规模效益。

(二)商户与服务商的双赢

商户是移动支付产业利润的最主要创造者,在申请移动支付模式的同时需要支付年服务费、交易手续费,广告费用等;移动支付服务商通过为商户提供商品展示、交易结算等服务赚取佣金,因此,“双赢”是商户与移动支付服务商共同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商户与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并不局限在简单的电子商务模式上,未来的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无论是商户、还是支付平台,其决策将不再是含糊的经验或直觉。在多方合作下,强有力的数据分析使客户定位更加精准,营销效果将大幅度提高,而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是移动的——集合了信息资讯、卫星定位、社交、金融、购物、娱乐等众多服务的移动终端,在云分析下将展现出更多的商业契机:在2012年就有报道称“德温特资本市场”公司利用分析人们当日的“推特”情绪预测金融市场趋势赚钱,这一在当时被称作“不太靠谱”的行为,或许可以为现在的“移动的市场大融合”带来很多启迪,相信无论是商户、通信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分析平台,在这方面都还大有可为。

五、结语与展望

通过对今年我国智能手机使用率、政策标准导向的简要分析可知,一直以来限制移动支付的发展的客户群基础、标准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弱化,未来移动支付服务的提供者将对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而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要和有效的营销模式,以及严格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将是影响这场角逐的关键点。但无论竞争如何激烈,合作仍是大势所趋,各行业中巨头将在培养客户习惯、寻找与商户共赢的平衡点等方面强强联手,进一步带来金融与通讯行业的大融合,加速信息时代资金流的运转,刺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

篇7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风险;监管

一、写作背景

第三方支付市场在2013年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当下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表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交易规模发展十分的迅速;二是业务类型多样化,覆盖了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等主要业务;三是第三方支付市场集中度高,特别是移动支付市场。

2014年5月28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北京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达16万亿元,截止2013年七月,总计有241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许可。从支付宝公司的最新数据来看,到2013年底,支付宝实名用户已经近3亿,其中超过一亿的手机用户在过去的一年完成了27.8亿笔、总金额超过9000亿人民币的支付。另据易观智库的《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三季度末,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3343亿人民币,与第二季度相比增长了173.1%,其中主要集中在支付宝一家,占移动支付规模的64.4%,接下来依次是拉卡拉、财富通,其他企业的市场所占份额不到7%。

这些数据表明当前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尤其是在移动支付领域更是培养起人们新的使用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电子商务支付领域和网络理财方面,社会对第三方支付的热议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货币基金与第三方支付公司推出众多理财产品和更多的电子商务支付应用场景之后,对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笔者从第三方支付的基本功能出发,基于虚拟账户体系的角度对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与监管进行分析。

二、第三方支付的原理

一般来说,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实现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主要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

传统的支付清算体系是客户与商业银行建立清算关系,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建立清算关系,客户不能与中央银行直接建立联系而是与各家商业银行建立联系,而中央银行作为商业银行清算的对手方,实现跨行的清算。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功能,同时起到一定的信用担保功能。具体而言,客户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清算关系,第三方支付公司代替客户与商业银行建立清算关系。第三方支付公司成为客户与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的中央对手方,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过在不同银行开立的中间账户(备付金账户)对其下各账户交易完成扎差,在对需要进行跨行结算的部分通过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完成结算。

三、第三方支付的虚拟账户体系

账户是建立其支付清算的节点,在电子货币时代是唯一的选择。谢平教授认为在电子货币时代,要使货币同时具有支付和金融商品的属性,个人账户体系不可或缺。

笔者认为第三方支付公司之所以对传统金融监管带来挑战,洽洽是他所建立起的强大的个人账户体系。以支付宝为例:目前支付宝快捷支付用户数2.4亿,从2013年2季度开始,支付宝手机支付活跃用户超过了PAYPAL,成为用户数全球第一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虚拟账户功能,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少数介入到清算功能里,如支付宝;另一种是停留在支付发起的交易环节,而把清算后续环节留给了其他组织,如拉卡拉与银联的合作。

第一种账户体系以支付宝为例,它从2013年开始逐渐的向第三方应用开发账户体系,开放账户体系后,客户通过登录内置的第三方应用可以直接调用支付宝账户,免去注册。同时当用户在这些应用的支付场景下进行支付时,可以直接使用第三方支付进行快捷支付。这类交易账户体系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将各类账户与第三方账户集成化,尤其是将大量的社交应用账户与支付账户集成,以实现更多应用场景与支付的捆绑,大大提升了第三方支付的用户使用黏性。这类账户的特点是将大量的支付操作与电子商务等支付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强调用户体验,支付操作便捷。

四、从支付功能对三方支付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国际支付结算委员会(CPSS)将清算系统定义为一系列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提交和交换与资金或证券转移有关的数据和文件的程序安排。其一,是为参与方的应收应付关系建立净头寸,以便于后续结算的过程,称为轧差。其二,清算则指的是交换、协商并确认支付指令或者证券转移指令的过程,清算发生在结算之前。其三,结算指的是包括卖方转移证券或者其他金融工具给买方,并且买方转移资金给卖方的过程,是整个交易的最后一步。结算系统保证了资金和金融工具的转移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方支付公司,实际上主要是介入到清算环节,起到的是一个“清算中心”的作用,它收集一定时间内所有客户账户之间的交易信息,形成标准化的应收应付关系,将相反方向且等量的应收应付关系进行抵消,并计算出各客户账户的净头寸。最后通过在各家银行的备付金账户的资金增减,完成实际意义上的清算过程,主要是清算信息的整合,并没有深入到资金流结算过程,资金的结算通过商业银行完成。

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发展,出现了像支付宝这样庞大的账户体系,引发出“自封闭性”等问题,与最初对第三方支付只能进行小额支付的界限模糊,像支付宝这样拥有庞大账户体系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可以完成部分商业银行在结算过程中的职能。

监管者和银行对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虚拟账户的担心,集中于,当其介入到清算环节之后,清算信息流动出现了封闭特征,不够透明,且结算环节也难以被银行所监督。在某种意义说,当前的第三方支付虚拟账户,实际上同时承担了交易(基本功能)、清算(附属功能)、结算(隐形功能,这是由于银行对备付金账户资金流实际上缺乏有效监管的结果)三大功能。这些功能集中到同一超级账户体系中,并且这样的账户体系又没有受到像商业银行那样的分离监管,确实会存在一定风险。

五、对当前一些监管政策的思考

3月央行暂停二维码(条码)支付业务和虚拟信用卡业务以来,银监会和央行联手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10号文”),从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涉及客户身份认证、信息安全、交易限额、交易通知、赔付责任、第三方支付机构资质和行为、银行的相关风险管控等。

“10号文”规定:商业银行应设立与客户技术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支付限额,包括单笔支付限额和日累计支付限额。商业银行应向客户提供临时调整支付限额的服务,

在进行身份验证和辨别后,按照客户申请,在临时期限内可以适当调整单笔支付限额和日累计支付限额。

央行的行政限额对于风险监管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零售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市场化已经是不可抗拒的趋势,如果依赖短期行政性措施,总体上看,是弊大于利。

谢平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具有金融商品的属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支付手段的典型特征。他认为金融商品属性是指商品能够给客户带来盈利的可能性,同时作为金融商品,对货币的变化必须十分敏感。支付的金融商品属性具有一个典型特点,即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要么本身就是金融商品,要么能够自动在金融商品与支付手段之间进行地交易成本的转换,通过转换来实现价值。

通过对照支付宝的余额宝,微信的微信理财,我们不难发现第三方支付的这种金融商品属性,但是监管者的行政干预洽洽阻碍了这种新特性的发展。

另外第三方支付中客户信息保密性与安全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部分行业主体片面追求快捷支付的客户体验,交易验证方式不断简化,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间风险信息交互不畅,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官方在媒体上的解释主要集中于第三方支付面临的信息科技风险,软硬件故障,网络病毒,网络欺诈等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账户被盗,资金被取出。但是不可否认每一种新技术都会面临风险,应该在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研发的同时配套的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损失赔偿机制,减少和保护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例如建立完善的担保和保险机制。

第三方支付拍照为什么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一方面是因为它在金融领域“国进民退”大背景下,做为为数不多的对民营资本开放的金融拍照,也因为其中的蕴含的巨大利益――沉淀资金。

以现在最流行的支付企业对P2P行业第三方资金托管为例:借方账户进行网上充值后,资金进入第三方支付公司账户,随后第三方支付公司T+1将充值资金结算至P2P对公银行账户,P2P平台根据实际借款情况,将资金划拨到贷方银行账户。这种模式存在的风险在于资金将分别经过借方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公司备付金账户、P2P平台对公账户、贷方银行账户。其中资金在P2P平台对公账户时间最长,资金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监督和第三方的监管,容易造成P2P平台方挪用资金、甚至卷款潜逃的后果。

如何在监管机制中设立有效降低沉淀资金余额的机制也成为管理当局需要考虑的问题。支付企业产生大量沉淀资金的根源,还是支付信用担保模式的存在,预计随着商业信用环境、个人信用机制的完善,以及网络电商退换货等机制的发展完善,长远来看这一模式的作用是会逐渐下降。从货币基金在14年上半年的火爆的行情来看,第三方支付与基金,证券的合作可以把沉淀资金余额的信用风险转移到公信力或是信用更强的基金和证券,这对于降低沉淀资金余额风险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于我过的金融发展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但是分析其在清算结算支付的职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监管着力点也是必要的,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金融创新,保护广大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利益。(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杨彪. 第三方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J]. 财政研究,2012,04:72-75.

[2]陈新林. 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J]. 特区经济,2007,04:293-294.

[3]李绪亮. 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研究[J]. 现代商业,2007,17:234-235.

[4]王雅龄,郭宏宇. 基于功能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91-95.

篇8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移动商务 移动支付

随着移动通信从话音业务转向数字业务,各种移动增值业务层出不穷,而移动支付就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那么如何定义移动支付呢?根据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在其中,以手机作为支付方式的终端占了绝大部分的份额,也是我们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相关的概念,何谓“产业链”?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由几个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如果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产业链,我们就可以得出“价值链”这个概念,这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IE.Porter)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其含义是: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显示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价值的定义也由传统的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扩展为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动态转换。在这之后,彼得・海恩斯(Peter.Hines)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出发对价值链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价值链是“集成物资价值的运输线”。与传统的价值链相比的主要差别是,海恩斯的价值链作用方向相反。海恩斯教授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从这些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链运行的有效性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扩大价值增值流量;而合作是产业价值链中各个价值增值环节得以“链接”和连续的必要条件。

增值性是产业价值链的一个主要特征。后面的价值增值环节在前面价值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新的客户,生产出新的价值产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面环节投入的价值量在后面都能够实现,如果存在价值增值瓶颈,价值链上一部分投入的价值将会损失掉,无法实现增值。正如我们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产业链中所看到的一样,当网上支付手段的简便性和安全性以及购物发生后的配送体系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之前,它们将永远是阻碍产业链增值的瓶颈。而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在移动支付中,所用传输技术根据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空中交易和WAN(广域网)交易两种。空中交易是指支付需要通过终端浏览器或者基于SMS/MMS等移动网络系统;WAN交易则主要是指移动终端在近距离内交换信息,而不通过移动网络,例如使用手机上的红外线装置在自动贩售机上购买可乐。这两种方式所涉及的技术都不能算做很成熟,这也导致潜在的使用者在把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时有较多顾虑,如果不能或是不能很快解决,同样也会是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瓶颈。

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投入受最终用户需求的价值总量约束,这也决定着价值投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实现。参与价值链运行的企业需要充分认识这一点,以避免盲目扩大投资和生产。在对移动支付市场的需求的预测上我们可以稍微保持乐观,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手机作为语音交流、短消息服务(SMS)及其它应用的工具,他们对移动装置的使用和熟悉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财务交易阶段。中国的移动支付还具有欧洲北美市场不具备的优势。作为移动支付的主体,消费者钟情移动支付的原因首先是便利,而这一便利,在中国还有特定的含义――移动支付成功卡位现金与信用卡之间支付空白的优势。在欧洲北美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相对丰富,消费者的支付手段多样,尤其是信用卡功能稳定安全,具有多年的发展基础,虽然深入人心的移动平台概念能够减少推广成本,但那里的人们对移动支付的有效需求未必高于中国。中国的金融工具种类多但普及差,个人信用体系缺位。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个人在交易过程中只能以现金为主的局面。同时人们的小额生活支出却数量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是愿意尝试一下不用支付现金的移动支付这种新的支付方式的。同时,对移动支付需求市场的预测也不应过于乐观,因为在大额支付上,人们会倾向于更为安全可靠的传统银行交易方式,因为相比于小额支付,在大额支付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安全性而不是方便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移动支付产业链具体是有哪些成员构成,他们又在这条产业价值链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呢?就移动支付而言,产业链由移动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客户等构成。这些成员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链条关系。在其中,又以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内容提供商所起作用最大,所以下面的分析也就以它们为主。

移动运营商正在寻找可以推动非语音服务的普及性应用,sms(短信)的异常火爆给移动运营商(特别是亚洲)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同时也给他们极大的信心去积极寻找下一个非语音服务,而移动支付很可能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机会,也即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所以他们对此是非常重视的,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开始了这项服务,如前文所提,我国最大的两家移动运营商移动和联通都开展了类似服务。因为他们几乎控制着移动网络这项稀缺资源,所以他们在移动支付这条产业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也通常由移动运营商来主导移动付费业务,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以就是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的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话费账户或小额帐户中扣减。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每月的手机话费和移动支付费用很难区分,无法对非话费类业务出具发票,税务处理复杂。在当前移动支付所使用的领域单一,交易额不大的情况下尚可应付,而当使用范围及所涉交易额都进一步扩大时,一方面可能会与国家金融政策发生抵触,另一方面他也缺乏足够的能力抵御金融风险。

就目前的移动支付现状来看,银行是起着辅助运营商的作用,但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且有较强的抗金融风险能力,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如果移动付费业务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银行应该会起关键的作用。当前对银行而言,其机会与挑战就在于如何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如果各银行只能为本行用户提供本行的手机银行服务,移动支付在银行之间不能互连互通,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移动支付业务在行业间的推广,所以如何整合行内资源为客户创造更大的方便也是银行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可以推测类似银联的组织将在将来的移动支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内容供应商。它的范围很广,从网上机构(如提供网络游戏,电子邮箱从而向消费者收取少量费用的电子商务)到网下企业(如大众运输系统,它们可以提供终端,使乘客能够通过移动电话支付车费,并以此降低成本)都可以成为其中一员。他们的用户群是一种不稳定的非长期资源。这种资源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供应商很难独立成为移动业务的主导者。但如果只有移动支付这种形式而没有东西可以支付,那么移动支付将永远停留在概念上。所以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运营商开放的前提下,内容才能丰富,用户才会跟进,整个行业的蛋糕才能做大。日本的NTT DoCoMo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先锋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的崇拜。很多崇拜者甚至说,是天才创造了i-mode,然而事实是DoCoMo最早领悟到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内容付费。在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也正是由于有众多的ICP(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众多丰富内容而获得成功的。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支付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PC机,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电子支付的出现,使人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自由的进行电子商务交易。

我国商业银行瞄准时机,紧随互联网经济发步伐,在金融电子化基础上不探索创新转型的道路,寻求新的增长点。电子支付以其低成本、跨地区、随时随地及个性化的优势,迅速改变着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并已成为银行最为关注的新兴的战略领域。

一、商业银行电子支付发展现状

(一)电子支付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商业银行电子支付产品的种类主要有:

一是银行卡支付。可以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使用,在因特网上使用时,它可以在各个银行相互认可的前提下,在不同银行之间进行资金的流转,因而能够更为快捷的实现电子支付,是电子支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银行卡普及率不断提升,截至2013年3月末,我国银行卡业务106.25亿笔,金额100.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5%和19.34%。银行卡发卡总量约为36.94亿张,同比增长19.06%。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33.51亿张,同比增长19.18%;信用卡发卡量为3.43亿张,同比增长17.85%。银行卡消费额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47.2%,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

二是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的一种非现金流通的货币,其具有支付适应性强、变通性好、交易成本低廉等特点,是电子支付的最为重要的载体。

三是电子票据。电子票据是指将传统票据改变为带有数字签名的电子报文,或利用其他电子数据代替传统票据的全部信息。电子票据借鉴纸张票据转移支付的优点,利用电子数据传递将钱款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用电子票据支付,能够节约人力物力成本,而且银行还能通过网络银行为参与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标准化的资金信息。因此,电子票据日益成为高效的电子支付手段。2009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了商业汇票出票、承兑、背书、保证、提示付款和追索等环节全过程的电子化,进一步丰富了电子票据的种类,提高了电子支付应用频率。

(二)电子支付清算平台日臻完善

自2005年起,全国相继实现了大、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支付清算系统的上线运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支付清算体系。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实现了跨行资金结算的即时到账、支票的全国通用、商业汇票的无纸化交易等历史性飞跃,极大提升电子支付交易的便利程度。尤其是2010年建成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有效的支持了商业银行提升网上银行服务水平。

二、商业银行电子支付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客户端存在的风险

客户端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指操作风险。客户在办理网上银行电子支付业务时不同于柜面办理业务,没有了柜台人员对办理的业务相关内容及证件的核实审查,由于客户自己操作不规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或者在使用网络环境时不熟悉使用环境而被不法分子利用,登录假网站或者钓鱼网站,泄露了客户自己的账户信息、身份证信息、网银登录密码或者丢失U盾密码等情况,这些问题从而导致客户出现资金交易风险。

(二)电子类渠道存在的风险

客户在通过某银行进行网上银行签约且办理电子支付业务时,如果银行对于自身的网络安全没有必要的安全措施或者加以防范的话,则存在客户交易信息被篡改和窃取的风险。如果银行在自身渠道制度设计、技术路线设计和技术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势必会使客户资金出现损失,产生交易风险。而这种风险是电子类渠道或者电子商务支付所特有的风险,它不仅可能局限于交易的各方、支付的各方,还有可能导致整个支付系统的系统性风险。

(三)银行端存在的风险

银行端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指银行推出的服务于客户的各类电子产品在产品设计方面考虑不足从而出现缺陷,内控管理方面制定不严格出现内部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确、内部勾结作案等,网站风险防控能力不足致使黑客入侵窃取客户资金,网上交易风险监控能力不够使得出现客户资金变动或者发生异常时没能够有效地监控或者及时阻止风险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客户资金被盗取,并出现资金交易风险,从而引起客户的不满及投诉。

(四)法律方面存在的风险

现行的《银行法》、《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诸多法律适用的主要是传统意义上金融业务,而目前日益增长并且发展迅猛的网上银行电子支付业务,在办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特有或者新的问题:例如电子支付活动的监管、电子支付在反洗钱方面如何界定、电子支付对于客户隐私及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方面如何防控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得银行端在开发或者从事新的电子支付业务时没有法律依据可参考及缺少电子支付业务方面的法律风险分析与研究。

三、对商业银行电子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为了使电子支付健康、快速发展,应该加快我国电子支付相关法律的建设,加强电子支付安全保险,建立起电子支付业的统一行业规范,加大对电子支付的法律监督力度,完善电子支付的法律体系,为商业银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电子支付风险管理应以保证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为核心,在满足监管要求并保障业务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通过电子支付各参与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的支付生态圈。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一整套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处置为一体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检测、加强商户管理与客户安全教育、丰富交易安全认证手段、强化交易监控并完善相关事后处置措施等,提升商业银行电子支付风险防范能力。

(一)建立事前防范机制

事前防范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采取相关风险控制手段进行预防,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电子支付商户管理和客户安全教育。

第一,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商业银行应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要求,通过第三方安全检测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对电子支付业务相关安全策略、内控制度、系统安全、交易认证、客户信息保护等进行风险检测与评估,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提升电子支付风险管理水平。

第二,加强电子支付商户管理。商户直接受理客户支付需求,加强商户管理可以将风险关口前移。加强商户管理首先应建立商户准入与审核机制。应通过对商户基本准入资料核查、商户资质与背景调查和商户风险评分等形式,多维度评测商户风险,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商户采取差异化的风险管控措施。其次,应定期对商户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与动态评估,并加强对商户的检查,提前防范商户经营恶化或违规事件的发生。最后,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商户的退出机制,对出现严重违规或资信及经营情况急剧恶化的商户实施退出管理。

第三,客户安全教育。目前的电子支付风险事件很大原因来自客户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客户习惯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将对整个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银行可通过门户网站、网点、微博等多种渠道,将宣传折页、安全手册、安全动画、案件警示教育短片等各种形式的客户教育信息融入柜员风险提示、市场宣传、客户体验活动中,并协调电子支付中的各参与方合作开展安全教育宣传。

(二)加强事中控制管理

事中控制是对风险事件进行监控,银行在风险或损失发生时,尽量快速发现风险事件,将风险带来的损失减低到最小。事中控制手段包括交易安全认证与交易实时监控。

第一,丰富交易安全认证手段。根据人民银行《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过规范》要求,对于电子支付等高风险交易,应采取双因素安全认证措施,即在客户静态密码之外,银行还应进一步应用动态口令、手机短信验证、USBKey数字证书等安全认证手段,并将具体安全认证措施与电子支付交易限额相结合,在平衡客户交易使利性的同时,保障客户支付交易安全。

第二,做好交易实时监控。建立电子支付交易事中监控体系,在全面采集商户端交易地点(商户网络地址)、交易性质与交易目的信息基础上,通过预先设定的可疑交易监控规则,实现对电子支付业务监控、跟踪、定位与反欺诈管理,并通过对可疑交易落地人工核实,强化认证等手段,防范电子支付欺诈风险,保证客户交易安全。

(三)完善事后处置措施

事后处置主要包括交易违规的事后追查、应急管理及风险赔付机制的建立。银行应针对电子支付业务制定专门的业务应急预案,并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安部门等合作,建立欺诈事件快速查询与响应机制,及时冻结可疑账户资金,并为欺诈案件的侦破提供相应交易或资金流转记录。同时,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银行声誉,应针对风险事件建立相应赔付机制。

篇10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20年后,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因为有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的成本非常低,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 ;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这个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

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降低信息处理成本,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达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理解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第一,信息处理;第二,风险评估;第三,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的匹配,不需要通过银行或券商等中介,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第四,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第五,供求方直接交易;第六,产品简单化(风险对冲需求减少);第七,金融市场运行完全互联网化,交易成本极少。

移动支付时代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移动支付是依靠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和iPad的普及。Juniper Research估计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金额为24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将增长200%。

随着Wi-Fi、3G等技术发展,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有线电话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也融合进来。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整合,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移动支付不仅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额支付,也能解决企业间的大额支付,替代现在的现金、支票等银行结算支付手段。

尽管移动通信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提高,但受限于便携性和体积要求,存储能力和计算速度在短期内无法与个人电脑(PC)相比。云计算恰能弥补移动通信设备这一短板。云计算可将存储和计算从移动通信终端转移到云计算的服务器,减少对移动通信设备的信息处理负担。这样,移动通信终端将融合手机和传统PC的功能,保障移动支付的效率。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系统具有以下根本性特点:所有个人和机构都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具体工具是手机和iPad);支付清算完全电子化,社会中无现钞流通;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可能不再存在。个人和企业的存款账户都在中央银行,将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促进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的重大变化。当然,这种支付系统不会颠覆目前人类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信用货币的制度。但是,目前社交网络内已自行发行货币,用于支付网民间数据商品购买,甚至实物商品购买,并建立了内部支付系统。据一项调查,在中国,35岁以下的城市青年,有60%的人使用网上银行支付,进行网上购物。

信息处理高效

信息处理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信息中,最核心的是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信息,如借款者、发债企业、股票发行企业等,是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处理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特别是对个人和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使得人们的“诚信”程度提高,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对金融交易有基础作用。社交网络具有的信息揭示作用可以表现为:个人和机构在社会中有大量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掌握部分信息,比如财产状况、经营情况、消费习惯、信誉行为等。单个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可能有限,但如果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在社交网络上各自掌握的信息,汇在一起就能得到信用资质和盈利前景方面的完整信息。比如,“淘宝网”类似社交网络,商户之间的交易形成的海量信息,特别是货物和资金交换的信息,显示了商户的信用资质,如果淘宝网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利用这些信息给一些商户发放小额贷款,效果会很好。

二是搜索引擎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搜索引擎与社交网络融合是一个趋势,本质是利用社交网络蕴含的关系数据进行信息筛选,可以提高“诚信”程度。比如,抓取网页的“爬虫”算法和网页排序的链接分析方法(以Google的PageRank算法为代表)都利用了网页间的链接关系,属于关系数据。

三是云计算保障海量信息高速处理能力。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机构)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这样,金融交易的信息基础(充分条件)就满足了。2011年2月已经出现了针对计算能力的现货交易市场,预计期货市场也将出现。金融业是计算能力的使用大户,云计算会对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可以举出几个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处理的例子:比如,因为信息科技足够发达,自然人出生后的关键信息和行为都被记录下来、可以查询,不准确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来核实或过滤。在这种情况下,对个人信用状况的分析将非常有效率。再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某银行服务不好、 效率低下,可以把相关信息发到社交网络上,这些信息汇总后有助于评估该银行的盈利和信用前景,如果上述的“人们”参与这家银行债券的CDS交易,其价格变化就是动态违约概率。因此,CDS市场就是用与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类似的机制,通过市场交易(价格)来产生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违约概率序列,在违约信息揭示上比信用评级机构更有效。将来从理论上讲,任何金融交易产品实际上都隐含着一种CDS,在任何时点上都可以知道它的违约概率,在这种情况下所有金融产品的定价就会非常容易了。而在现代股票市场上,股东仅能以“买入—卖出”来处理自己对该银行盈利前景的判断。

资源配置脱媒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源配置的特点是: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匹配,不需经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人贷(peer-to-peer lender)。首先是2006年成立的美国Prosper公司有125万会员,促成了3.07亿美元的会员间贷款。2007年成立的美国“Lending Club”公司,以facebook 为平台做会员贷款业务,到2011年已贷款5.9亿美元,利息收入5100万元,

2004年,Google在IPO时采用了在线荷兰式拍卖方法,而不是通常的投资银行路演和询价方式。未来可能的情景是: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都在社交网络上进行。

在供需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模式形成了“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诸如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个人投资渠道等问题就容易解决。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双方或多方交易可同时进行,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比如拍卖式),因此最有效率,社会福利最大化。各种金融产品均可如此交易。这也是一个最公平的市场,供需方均有透明、公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