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媒体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藏族传统体育 美学 产生 特征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73―03
1 认识藏族传统体育美的产生
体育美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器戒、人与环境、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我们只有认识了此结构关系才能真正认识藏族传统体育美。
1.1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全社会性的个体显现
黑格尔说:“因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自己,而且就在这一实践中认识自己,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人都有一种求得社会归属和他人认同的社会心理。藏族传统体育的易学、易入一面,使人的归属心理容易得到满足,藏族传统体育原本就是为了娱乐,在喜庆节日里创造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马术、赛牦牛、斗牛、射箭、抱石头、藏棋等一系列娱乐活动,这些游戏受审美意识的影响,观赏性较强。旨在把人类喜乐、悲痛、压抑、兴奋的精神表现出来,转化为大家都可参与的形式供人观赏。可见其认识自己,丰富自己的一面。体现了美是人从直观到自我的东西,为欣赏“藏族传统体育美”奠定了基础。
1.2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文化的体现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族的文化内涵、民俗个性和文化表象。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这是由其自然文化环境造就的,在藏族传统体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抱石头、赛马、大象拔河等)。在阿里古格王朝遗址卓玛拉康寺内的一幅节日庆典画中,可以看到身着铠甲,左手持盾、右手持兵器的威风凛凛武士在练习武功的场景。武士身上的阳刚和野性男性气质透过身着铠甲散发出来。《格萨尔王传》中也记述了武士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上比试刀剑的内容。可见,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伴随有社会精神,又融合于社会文化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审美形态。这就是体育运动美中的社会性。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藏族传统体育。
1.3 藏族传统体育关是完善了自我形象
“美”是人精神素质的一种体现。藏族传统体育是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体现,二者密切相连。在著名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对于骑射更精彩的描写道:“格萨尔王骑着赤色马来到草原,牧民为他立了九只绵羊、九只山羊、九层铠甲、九个铜锅、九个鞍木,格萨尔王从九万利箭当中抽出一支,箭射出,闪电般的红黄火焰遮天盖地,如同燃烧的羽毛般射到沙滩,中了靶子,声震天地。”这是对英雄英武、骑术、射术、力量的歌颂。将人的精神、力量、思想和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出了人向往的最美。藏族传统体育正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追求“客观的自我”形象为目标。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形成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密切的联系。
1.4 藏族传统体育关是藏族心灵表现
李斯托威尔指出:“美的外观虽然可以为艺术和自然的原子结构所限制,但是,美感经验最重要的特征却是心灵的特征,而不是物质对象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美同其他文化层面美一样是人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无论作为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创造者,还是藏族传统体育美的欣赏者,都需要心灵的参与加工。一方面,以情取舍。藏族传统体育大多没有完善的竞技规则,要通过心灵予以补充、丰富,使其突出美的构成,达到美的满足,此为情取。藏族传统体育本身有不美的一面,通过民族心灵予以筛选、遗漏,使其淡化,增加愉乐,此为情舍。另一方面,依情而为。藏族在藏族传统体育中都会依照自己的情感对其运动本身加以评价和实施行为,即主体对客体的审视,达到自我容入的高峰体验,藏族传统体育美也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2 藏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特征表现
2.1 藏族传统体育的公共美学特征表现
藏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藏族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较为完整、表演技巧独特的民间体育形式,通过力与巧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亨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藏族传统体育是一门艺术,它就像藏族人民的性格特性,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出较强的公共美学特征。
2.1.1 体型美
人体运动是一切体育的存在方式。人是体育运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实体,体育中最充分、最丰富地展现着生命的人体美。藏族传统体育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挺拔粗壮、比例匀称的骨骼,丰满凸现刚健有力的肌肉,功能强健,运动者的肌肉能表现出较好的线条美和弹性美,以及灵活均衡身体形态,这都形成了一个直观而完整的健康美的人体。
2.1.2 素质美
素质美在体育运动中是一种特有的,以特殊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公共美学特征。它是通过体育运动或生活技能表现出来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表现的灵敏、柔韧、力量,以及舞蹈类中的灵敏和协调的表现,还有藏棋项目中的思维能力,都体现了藏族传统体育美中的素质美。
2.1.3 技术美
技术美是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对动作技术的最高规格完成,是人的体态美、素质美、动作造型美的综合体现。在藏族传统体育中,表现了干净、利落、准确、优美的动作完成过程,展示了健美的体型和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挥。如:古朵、射箭、赛马等项目包含的基本技术、动作、动作难度都是技术美的因素,突出地表现出藏族运动员身体形态美和动作结构中以特殊节奏美。
2.1.4 个性品质美
藏族传统体育表现出来的刻苦顽强、团结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尚情操,对竞技者是一个培养、磨炼,对旁观者是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藏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道德、意志感染着旁观者,这种精神、意志、道德、情操,移情于人们的心理,铸成一种精神,创造出优美的心灵。
2.1.5 艺术表现美
藏族传统体育艺术表现美是竞技者把蕴含在动作中的美学价值艺术地表现。它是将竞技者动作的技术质量、难度水平、身体动作、服装搭配、音乐配合等因素综合而得以充分展示,并达到最佳效果,进而展现生生不息、和谐、拼搏、开拓、奋勇的深层文化内涵。特别是藏族舞蹈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
2.1.6 服饰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者的服饰也传递着特有的美,展现着民族美,粗观之,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基本结构。在藏族传统体育竞技中衣着的御寒作用是首要的,因而藏袍多为皮袍,这与生活形式也有直接关系,肥腰、大襟,戴上狐皮帽,足踏靴或连巴,无论骑马奔驰还是参加其它竞技活动,显得雄壮而豪放。藏族男性多喜欢在袍领上装饰虎皮、金钱豹皮,以此显示出英武。在衣服的装饰和穿法上都显示了藏族的审美意趣。
2.2 藏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关学特征表现
美的东西必然表现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源于传统生产劳动而又高于生产劳动,表现出了自身新颖的、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地方,使其更具特有的美感。
2.2.1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劲力美
藏族传统体育的劲力美体现在它向观念传递着力量的象征,竞赛中的呐喊正是藏族传统体育劲力美的体现。藏族传统体育的“举石”强劲的爆发力是力量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藏族传统体育“大象拔河”始终是肌肉环节通过强烈对抗所产生劲力美的表现过程,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获得的正是一种阳刚的魅力。
2.2.2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气质美
气质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作为流传百年的藏族传统体育有着力量、迅速、协调、灵活、机敏的要求,讲究精、气、神、韵的体现,综合为气质美,反映在竞技者的身上,则体现出藏族传统体育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的美,以及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展现出的气势与神采的外在精神美。
2.2.3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体现在运动时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衬托的美学特征。伴着高原最为壮丽的自然美景,藏族传统体育的风格呈现出高原文明所特有的气质和风范。“当太阳披着金色的彩衣,雪峰反射出光芒万丈的时候,随着人们的高呼声,各村的赛马选手们个个都轻装洒脱,英俊威武,信心百倍地骑着匹匹骏马,雄赳赳,气昂昂,往赛马起跑点方向走去,并各司其位,等候发出发令枪声。”这是对藏族传统体育盛会的一段描写,它充分体现了优美环境衬托出的藏族传统体育美。
2.2.4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意志美
藏族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在环境艰苦、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上一直顽强地生存着,雪域高原严酷的生存环境不但没有摧垮藏族人民的生存意志,相反却造就了其乐观、开朗、友善、豪爽的民族性格。藏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在他们向极限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欣赏每一名传统体育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美。他们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
2.2.5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和谐美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藏历正月间在拉萨举行的“跑人跑马”即赛跑、赛马及摔跤体育活动。先至者受上赏,博得大哈达跑得慢的,亲友旁观者遂以冷水灌顶,为之加油。这种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和谐的娱乐性。而农牧民则是在丰收或节日中充分利用传统体育自娱白乐,其随意性极大,以表演为主,竞技为辅,此类体育项目规则简单,技术简单,容易推广。如:赛牦牛、大象拔河、登山等。这是藏族文化和谐的体现。使藏族传统体育蕴含了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和谐之美
2.2.6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惊险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当中含着较高的惊险美。藏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刺激和惊险给人的刺激感和震撼感是特别强烈的,尤其是在现场观看中,这些扣人心弦的惊险动作牢牢的吸引住观众的心。惊险是通过难度体现,表现出的撼动人心的美感。惊与险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比拼的核心,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表现出强大观赏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3 结语
藏族传统体育是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本身蕴藏着精深的美学价值。是民族人民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实践经验总结。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内容是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公共美学特征表现和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正是人们对藏族传统体育美不断追求的结晶,也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发展深化、更新的价值观念,技术水平高低的切实指标。发展中的藏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赋予藏族传统体育美学新内容、新观念,才能在新时期有新发展、新贡献。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特征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今的全民健身活动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广大群众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于乃昌.审美文化[M].拉萨:人民出版社,1999.
[4]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刘慕捂.体育美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篇2
新媒体 传统媒体 整合利用
0引言回顾人类媒介传播史,从最初的印刷技术和报纸概念相结合形成了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到十九世纪中叶电子媒体时代的萌生,再到如今,方兴未艾的新媒体―互联网已经跃然成为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的“第四媒体”。新媒体在很多层面上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颠覆,但新媒体如果不依托于传统媒体的资源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整合、共荣共存,是中国传媒业内部竞争的基本格局。近年来,全国广电系统部门几乎都建立了各自独立的门户网站,但随着视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宽带用户的需求升级,原有部分依附于传统媒体的网站,面临着来自商业网站及其他专业网站的全方位挑战。如何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为宽带用户提供丰富的综合信息和视频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增值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传统媒体网站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特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受众现状,两者的互补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探讨网络时代的媒体的发展思路。
1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1.1新媒体的定义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对于其界定,从侧重于新媒体的技术层面,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从新媒体的特点角度,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等等”。结合现有的各种界定,本文更倾向于以下定义,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本论文中所涉及的新媒体主要指网络平台。1.2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三个特征综合对新媒体特征的不同论述,本论文认为新媒体有三大显著特征,数字化、互动性和个性化。这三个特点,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是表现形式,个人化则是一种延展。一是数字化。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成为当代各类新传媒的核心技术和普遍技术。数字化沟通了信息业、电信业、大众传媒业三大领域,不仅出现了以往业务的互相交叉及“三网融合”的新趋势,而且出现了跨领域企业间的并购与整合。二是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播行为中,受众是消极的传播内容的接收者,而新媒体改变了受众消极的地位,使他们成为主动的新闻信息搜寻者,并且同时具有信息的权利。三是个性化。由于技术的局限,传统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被无差别复制的内容。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最终被网络媒体所取代。那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相互取代呢?2.1传统媒体的受众现状仍有优势大众传播由于其从点到面的信息传播方式,通常起着“权威”和“中心”的作用,这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传播方式的介质则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而有所变化。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虽然在目前仍然处于优势地位,但伴随着互联网传播优势的不断扩大,将对传统媒体来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挑战。由于目前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还很低,如果从人们对各种媒体的选用情况看,传统媒体仍然保持着绝对优势。有调查表明,电视仍然是强势媒体,普及率达到97%,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大城市中可达到49%。然而,如果单独考察网民使用媒体的情况,被访网民平均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不到3个小时),已经多于看电视的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将近1个半小时),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不可忽视。2.2传统媒体的天然优势较难短期企及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而言实力尚存,它具有很多天然优势。一是权威的信息源。尽管网上信息已到了多得让人目不暇接的程度,但大量的社会信息,尤其是重大的新闻信息掌握在传统媒体手里。二是经验丰富的采集能力。传统媒体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记者队伍,而新媒体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和时间成本。三是大众的认知度。传统媒体有多年的积累,在信誉、品牌、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刚兴起的网络媒体要成为主流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2.3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更多是互补关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当然存在某种程度的互相替代性,但是决不是简单的谁替代谁的问题,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替代,互为补充"的关系。事实证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互补关系远远大于替代关系。2.3.1服务的对象上的互补传统媒体较多地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它的受众对象相对来说是稳定的,网络的受众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来自于地球的各个角落。作为市场细分,可为新媒体定义不同的受众群,由传统媒体维持原有地域性受众,而由网络争取新的广域性受众。这样远近结合不但可以扩大受众面,还可以使两者的品牌交相辉映,形成更大的影响力。2.3.2在服务手段上的互补传统媒体提供信息的方式是把经过自己选择加工处理的信息推送到受众面前,而网络传播的特点则使得由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找出信息成为了可能。两种手段各有优势,用户既需要直观展示好的通用内容,同样也需要属于自己想找的内容。只有将这两种方式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更高的用户体验。2.3.3在传播形式的互补报纸、广播、电视更强调以媒体为主的传播,虽然近年来很多传统媒体都在视图创新用如选秀互动等节目吸引大量现场观众,但毕竟是有限的。而网络则是具备灵活传播形式的媒体,它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条建立良好的受众关系、增强传播效果的途径。
3整合新旧媒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绝非对立,传统媒体经营者的观念、思路和手段需要更新,新媒体经营者则需要传统媒体的经验和资源。大力发展新媒体,既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客观需求,又是传统媒体做强做大的内在要求,更是应对激烈的媒体竞争的有效对策。于此同时,传统媒体在同新媒体的竞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媒介形式、运作方式和服务方式,形成了与新媒体的局面。当新旧媒体未形成根本的利益冲突,并且需要互相利用各自的优点时,整合传统媒体优势,打造新媒体平台就变成了现实。具体地,对于宽带视频互联网条件下的传统广电媒体网站,一方面要“依托母体”,从传统媒体获取其它网站所不拥有的品牌价值和内容资源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母体”,迅速转型为有竞争力的网络新媒体,整合政府部门、宣传机构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建设具有广电特色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4结语综上所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新老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媒体经营的必然趋势。整合传统媒体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可盈利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将成为传统媒体网站提升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媒体整体优势,积极应对挑战,这是制胜于网络媒体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传统媒体要发挥资源的优势,并积极学习借鉴新媒体的新思维新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市场细分,实现共同共赢发展。总之,整合传统资源优势,打造可支持各类盈利业务模式的技术支撑运营平台是新媒体在视频互联网时代竞争的利器,也是广电网络新媒体品牌化生存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顾晓燕.网络视频是否会取代传统电视――基于媒介取论的分析
[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01).
[2]郑立荣.关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应对困境的几点思考
[J].科技与企业,2013,(07).
篇3
摘 要: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也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发生了转变。传统媒体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逐渐开始与新媒体发生融合。但是,就现状情况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仍旧面对着不小的困境。该文主要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媒体融合 现状 困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171-02
新媒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形成的一种新兴媒体,是现代媒体时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媒体虽然有别于传统媒体,却又与传统媒体互相依托。在现代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逐渐发生融合。
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特征和优势
1.1 传统媒体的特征和优势
传统媒体是具有固定的模式、组织机构以及管理规章制度的。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无论是对信息的采编、审核还是,都必须要先经过严格的审核,确保信息是真实有效的之后才能够给大众。这一点很好地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避免了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再者,由于传统媒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存在时间较长,所以已经建设起了庞大、专业的队伍。
1.2 新媒体的特征和优势
新媒体在发展中,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改变了整个媒体行业,更改变了我们的时代。所谓新媒体,是指在各种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推动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兴媒体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以手机、电脑、平板等为终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卫星等渠道来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或者说,一切区别于传统报刊、电视及广播等的媒体,都可以算是新媒体。具体来说,新媒体的特点主要包括:(1)信息传播迅速。新媒体不像传统媒体一般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和后期制作后才能够将信息传播出去,而是直接利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通过网络等渠道,快速地传播信息;(2)信息交流频繁。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来互相传递信息,这使得信息交流变得十分频繁;(3)信息形式和内容丰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以传统的文字形式传播,也可以是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传播,同时其信息内容也包罗万象,涵盖了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各种视角的信息。
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
2.1 媒体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现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者的资源正逐渐实现共享,很多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信息也同时出现在了新媒体上面,相应的,传统媒体的刊登内容也越来越跟得上网络“潮流”。这一现象,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重要体现,代表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经打开了共赢局面。并且,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大传统新闻媒体,包括一些国家级别的新闻媒体,都纷纷开始创建网络新闻平台,将新闻内容与网络同步。再者,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亦都纷纷开设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正逐步通过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来扩大公共事务的影响力,增进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些都在促使着媒体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2.2 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当今时代,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所谓“全媒体”,指的是将多种不同的媒体组合在一起,以尽可能地实现多种媒体资源之间的共享。全媒体时代的最突出表现就是“一套人马,多个媒体”,也即是说,由同一个新闻媒体团队同时负责传统媒体的工作和新媒体的工作。全媒体的建立无疑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二者的优势互补。具体来说,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采编资源丰富、信息权威性高,新媒体的优势则在于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其各自长处,从而打造出一个跨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与此同时,现今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也越来越全面,通常一人可身兼多职,既为采编新闻的记者,也负责从数码终端上传信息至新媒体的工作。
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困境
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传统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无论在管理体制上,还是实际管理工作中,都是非常严格的。但是,也正因为其管理的严格性,导致其实际人力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较低。而新媒体虽然较传统媒体来说,人力资源配置较为灵活,但这种灵活同时也是一种不稳定、不成熟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整个新媒体行业目前的管理制度都十分不健全,缺乏科学有力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所导致的。可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管理体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3.2 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就现今情况来看,我国传统的媒体人员虽然本专业技能过关,但对新媒体的了解却比较有限,相关业务不够熟练,无法满足新媒体发展需求。而反之,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员,又大多数都是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而非媒体专业人才,所以仅能够满足技术上的操作需求,对媒体行业的了解和熟悉却比较有限。所以,综合来看,我国目前尚十分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能够同时满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工作要求的媒体行业人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
3.3 缺乏有效的规划
目前对于我国而言,传统媒体仍旧是主流媒体,是国家重点发展、严格约束、完善规划的媒体。而新媒体在这些方面是远远不足的,其既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也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所以在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调解的矛盾。若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将会大大影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4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途径
4.1 转变思想和观念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对于媒体行业来说可谓是一场重大变革,所以必须要先转变思想和观念。现代媒体行业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下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意识到推动媒体融合的重要性,从思想观念上形成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努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4.2 完善管理体制
新媒体的发展是迅速的,覆盖面是广泛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例如很多网络媒体上的新闻内容其实是假的或者抄袭的,但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所以反而比真实原创的传统媒体内容更受人们关注。这种风气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媒体融合发展。所以若想促进媒体融合,必须要尽快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法律建设,I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各类媒体的权益都得到有力保护。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净网”活动,加大力度打击侵权行为。
4.3 挖掘传统媒体优势
如今新媒体的优势人所共睹,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没有优势。若想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当要大力挖掘传统媒体优势,例如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及解读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并将其有力地发挥出来,延伸到新媒体之上,使新媒体也变得如传统媒体一般具有品质和专业权威。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乃是必然趋势,但是,具体要怎样融合,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融合,却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只有找到正确的思路与策略,才能够解决困难,推动二者的共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海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新媒体研究,2016(21):94-95.
篇4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艺术
传统媒体艺术是其实不是传统艺术,它是艺术创作者新媒体的艺术表达手段。同时也在多种媒体语言进行融合的表达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叙述的语言风格。与传统媒体艺术相对的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意味着个人主观艺术形态的复兴,尽管现代主义时期各门类艺术各自向着净化和纯化的方向发展,但传统媒体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它的概念也是在其快速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因此,新媒体的表达语言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总结,同时它也离不开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和相关艺术媒体的发展。
一、传统媒体艺术内涵与类型
传统媒体艺术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确切概念,一位设计大师说 “新媒介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其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及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新媒介艺术是传动媒介艺术的传承。”有些人认为传统媒体艺术指以录像、电视、媒体作为表达手段和作品形态的艺术,目前更新的新媒体是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虚拟现实、网络神经、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可见,传统的概念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充和发生变化,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传统媒体艺术的起源与艺术自身的发展不可分割,从新达达艺术、波普艺术、新波普艺术,到深受其影响的观念艺术家,大多从大众媒体中选取运用图像,自由地使用各种媒介和素材,图像的重复使用和媒体运用的自由与复合都表明媒体艺术的即将到来。在2O世纪5O年代就已奠定了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将电视、录像等大众媒体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并对媒体设备和媒体性能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实验,所以,传统媒体艺术也是相应时展出来的主流形式之一,预测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基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依赖于这种发展进入社会环境和艺术领域的方式。
二、数字艺术的起源与类型
数字艺术的产生:数字艺术指由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化的艺术构成方式,它既指艺术作品数字化创作过程,也指代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因此,一个数字艺术可能是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构成的艺术创作活动,还可能是以数字“比特”展示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但无论如何,一个没有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数字技术本身是不能称为数字艺术的,当前划分数字艺术范畴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数字技术和一般涉及数字技术的创作都称为数字艺术,我们认为只有注重艺术观念的表达、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数字作品才可以称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千差万别,很多研究者将传统媒体艺术类型归于数字艺术,依据数字艺术的概念,笔者认为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音乐、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和电脑动画、数字特效、CG动画。因为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改变着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也要避免将应用了数字技术的产品都归于数字艺术,正如在数字艺术概念中提到的,要区别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以此为标准划分数字艺术的类型。
三、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差e
(一)传播的艺术媒介不同
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媒介,而数字艺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媒介决定了艺术对象的性质,并且也对艺术的生产方式和记录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艺术本身的形态,这种形态是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传统为艺术带来很多新的可能性,包括视觉形态和体验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交往方式,传统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媒介,在传统媒体艺术类型中的录像、录像装置、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都以电子媒介为基本构成,并带来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新特征。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更加非物质性,如果说传统媒体艺术介于物质媒介和非物质媒介之中的话,那么数字艺术则脱离了艺术的物质媒介层,艺术创作超越了现实事物的局限和控制,在漫无边际的广阔范围中实现艺术的创作意图,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艺术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摄影、电影、电视和动画等领域,形成了新的艺术创作经验。
(二)两者的记录方式不同
艺术媒介的不同带来艺术记录方式的差异,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依托,数字艺术则以数字化为作品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传统技术的生产、发送、显示和存储技术使得传统媒体艺术以摄像机、录像机等采集图像,并以光盘和磁带为存储,在作品中常常应用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为展示方式。数字技术改变了艺术信息的采集和作品的制作过程,在计算机处理设备和软佯的支持下,数字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创作、存在、传送和播放作品,以数字化将数字艺术的文本、数据、音频和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整合,数字化是数字艺术作品记录和存在的形式。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不仅在概念范畴上存在差异,艺术媒介的不同使它们各具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另外在是否具有商业性上也存在差异,传统媒体艺术摆脱了最初的商业目的而以追求艺术性为最终目标,数字艺术却仍然在艰难脱离商业性中挣扎。
四、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联系。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中产生的艺术门类。未来运用高科技的艺术家会越来越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的方便性与多元化也使得艺术家的领域越来越扩大,跨领域的创作者将会大量出现。共有的艺术类型――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应运而生。数字技术的介入使传统媒体艺术的类型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并出现了新的艺术类型: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传统媒体艺术的发展与数字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媒体艺术大量地运用了数字技术、视频手段来表现,尤其是90年代以后,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传统媒体艺术中的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多媒体,或者也称作复合媒体,“通常被定义为将两个或更多种的传播形式集合为一个整体的任何媒体。”
五、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以现代影像为基本的艺术表达手段,因此可以使用“影像艺术”对传统和数字艺术进行总称,能够使用影像艺术归纳的原因有二,第一,传统媒体艺术在更新的媒体出现时就面临了无法明确界定的情况,上个世纪流行于全世界的电影艺术就是当时的“传统媒体艺术”,但在今天,相比于来势汹汹的数字艺术,它早已失去了“新”的意义,所以应该有更准确的名称来命名目前应用传统技术的这一艺术类型;第二,传统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是对于影像的改变,今天,无论从哪一种艺术类型入手,都无法忽略影像的重要意义,影像不单是艺术家创意和创作的主要工具,还是视觉社会中大众的阅读文本,现代科技为影像的创造、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先进的方法,无论是传统的采用,还是对数字技术的运用,都是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影像的发展,因此,在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仍然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使用影像艺术概念加以归纳和总称。
【参考文献】
篇5
论战的起因及思考
iPad是美国苹果公司于2010年1月底宣布推出的平板电脑。该产品于今年4月初在美国上市。产品上市后一度供不应求。iPad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何这么受欢迎?
“iPad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移动媒体终端,它不仅提供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新的通路与展台,而且改变了内容传播、媒体运营及服务的思路与方式,从创造新型终端着手,打开了互联网长期以来缺乏有效赢利模式的死结。iPad可以比作在全球网络平台上建立的一座媒体品牌连锁超市。”(范东升《iPad是什么》,见《南方传媒研究》第25期,南方日报出版社)
简单地说,iPad创建了一个富有吸引力而规范化的媒体交易平台和消费市场,建立了一种规则清晰而可持续发展的新媒体运营模式。由于每一种媒体产品在这个统一的交易场所里是自主定价的,因此,任何媒体产品都可以在这里“待价而沽”,其市场价值可以得到公平的体现。因此,在华尔街日报主办的第八届数字大会(D8)上,报业巨头默多克公布了新闻集团属下媒体制作的iPad应用的成绩单。按照他公布的数字,《华尔街日报》每年能从iPad平台上获得超过200万美元的收入,而《泰晤士报》3天收入5万英镑。这是默多克眼中“内容是有价值的”理论的最佳体现。
iPad一出世,在国内就形成了关于传统媒体命运的讨论。在新浪微博上,创新工厂创始合伙人汪华了这样一条微博:“一夜间所有纸媒视iPad为救世主。但iPad也改变不了它们灭亡的命运。它转向iPad的时候,还是秉持着精英或编辑内容路线,自上而下传播,订阅广告商业模式,孤岛的使用体验,话语权的挨近,原封不动老一套拷贝。它们忘了如何在本质上败给UGC、SNS、Twitter的。iPad的主导让它们不思改变,丢失变革机会。”此言一出,马上引起众多博友的争议,而且形成了鲜明的赞成与反对的两派。
iPad带来的启示
iPad就像一个信息超市,消费大众一旦拥有了它,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信息超市,各家的信息都可以在其中看到,并且它有一套与报纸相吻合的“收费”模式,利于报纸的无缝隙“转型”,并从中体验、收获到提供内容的价值。
怯于历次转型中的“痛苦”经历,传统媒体对iPad及其他新兴的东西都有一种本能的观望心态。怎么让传统媒体更自觉或更积极地转型?重点还是要解决盈利模式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要寻找超市模式下的盈利问题。
如果iPad是内容提供者的营销超市的话,那么,首先应考虑在这个超市中的行销策略或是营销方案:
1.收费与不收费的问题。在信息超市里,报纸要不要收费,收多少费?市场怎么定位?要不要搞增值服务?广告客户怎样从报纸上完整或是顺利地平移到iPad上?这些都值得报人研究。
2.对生产流程及组织结构做必要的调整。报纸进入信息超市,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改变,不能以现在这种生产状态去组织生产。对相关的业务流程要早做打算及筹划,其中相关的组织结构也要配合着加以调整,以实现效率的提高。
3.对内容生产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纸介质呈现内容的时代,内容为王是一种铁律,但在表达形式、介质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关观点还要做一点改变,那就是要以产品为王。在新闻产品这个概念当中,当然包含着内容这一要素,但它并不只限于内容本身,还包含着新闻实体、外形、概念、新闻外延等要素。从未来内容的分众化、订制化等特征出发,就可看出对内容生产进行必要调整的紧迫性。
4.构建能对客户进行掌控的平台。报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新技术的发展突破,只有紧盯全球新技术的进展及相关商业模式,才能在未来的变局中取得主动权。如果在新闻超市中的品牌产品完全免费派送,只是为了“全媒体运行”而没有长远的经营战略的考虑,将会导致很大的风险,因为它不但不能树立品牌扩展市场,反而注定会自贬身价。还有,对客户的争夺,对客户忠诚度的培养等,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换
1.商业模式的转换。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是“两次售卖”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媒体和读者之间以及广告主之间都是相对割裂的,媒体很难精准地掌握读者的特征和偏好,广告主就更不能清晰地了解媒体的读者。
新媒体采取的是“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即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
两种商业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在于获得每个新用户的边际成本存在极大的差异,传统媒体获得每个新用户的边际成本虽然也在降低,但是仍然较高,导致其难以无限制地扩张用户群,也无法搭建巨型平台;而新媒体在前期投入之后,获得每个新用户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这就使其能够无限制地扩张其用户群,进而搭建巨型信息服务平台。其次,传统媒体第一次售卖一般是亏损的,而新媒体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实现盈利。iPad之类的“硬件”建设,如同新闻产品的“超市”。但要注意,这时候的“新闻产品”,一定是有别于以前新闻产品的特征。
2.内容认知的转换。内容资源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资源,受政策限制,目前新媒体的内容在相当程度都要依赖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出路,就是积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与新媒体融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自身对内容的认识,从“传统媒体的内容认知”快速转变为“互联网基础上的内容认知”。
传统媒体在反思内容如何转型时,研究一下微博的特点,有助于理清转型的思路。微博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内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矛盾统一。相对于传统的写作和传播,微博做了3个简单却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字数的限定、关注和转发。对字数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写作和阅读的门槛,也使数量庞大的移动终端成为微博创作和阅读的重要终端。而转发功能的出现,使得哪怕一个字都不写的人,也可以成为微博内容的者。相对于博客的温吞状态,微博做出的这一关键改变,使自己一下就冲破了爆发的瓶颈。因为创作的内容多,所以微博内容覆盖几乎无所不在。而关注功能反过来又是对这些巨量碎片化内容的个性化订阅,相比传统媒体它更加精准,更加聚焦。而内容的爆发,又带来互动强度和即时性的根本性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媒体能够创造的内容越多,互动的话题越多,互动强度就越强,对于读者的吸引力就大。
过去对内容的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读者需要的内容是定制化、分众化的,而不是过去那种“精英”主导的以推售为主的“内容”。现在报纸上出现的同质化现象,就是在内容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的。
iPad能够很好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进行无缝对接平移:如iPad的大显示屏,既能够完美地还原报纸的形态及视觉功能,也能够完整展示平面印刷的广告效果。这对平面媒体来说,无疑是期求多年而未得到的,因此,iPad受到传统媒体欢迎是水到渠成的事。在传统媒体谋定内容的时候,既要循其既有功能,更要多借助新的表现形式开拓更多、更新的表现形式。
传统媒体已处在新的历史转折的关头。借助新的表现介质,运用新的表现手法,报纸会在新的形态下获得新生。
篇6
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从长远来看,由于媒体形态的变革与功能演变,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网络新闻的普及将改变公众的阅读行为方式乃至对媒体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网络新闻的特征和优势
1、网络新闻不受空间和地域限制,可进行跨界传播
在传统媒体中,纸媒受地域限制影响较大,大多数纸媒呈现地域化分布与发行的特征,很难形成广泛的传播影响力;广播、电视只有通过卫星传播才能实现全球播放,并且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政策法规。网络是当前所有的媒体形态中,唯一不受地域的限制,真正能够做到及时不受限传播的媒介形态。所以,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拥有相对明显的优势。
2、网络新闻与受众之间形成实质互动关系
网络媒体中的新闻具有很明显的“人本”的特征,人的行为和态度转变中的情感因素在网络媒体上可以得到及时显现。网络媒体新闻可以依靠受众的喜爱度与关注度进行编排,而受众也可及时进行反馈,与网络媒体产生互动关系。反观传统媒体,其新闻信息的只是单向传播,无法及时获取受众的反馈和意见。
3、新闻网站的易检索性与永久记忆性
网络新闻一旦在互联网上,在没有人为干涉的前提下,其信息将会永久存储于信息运营商的服务器中,新闻受众可以随时检索、查阅以前新闻或者其他相关新闻。网络服务器的永久记忆性和网络新闻的易检索性使得受众查看“旧闻”非常方便,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不易发生信息丢失现象,并且不占用任何物理空间。
4、网络新闻传播形态多元化,立体化
通常来讲,传统媒体被称为平面媒体,单一媒体。而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络新闻可以是“多元的”,“立体的”,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介符号进行融合,从而对某一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立体”传播。例如在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网络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全时段的报道,通过视频新闻、图片快递、高端动态、焦点专题、互动专区等多种网络节目形式,不仅让受众能随时了解震区的受灾与救援情况,而且能就该事件从不同角度充分自主表达意见。而传统媒体则只能使用文字、图片和视频三种媒介符号进行报道。
二、网络新闻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影响
1、网络新闻的发展造成传统媒体受众严重流失
新闻信息能够进行传播的重要前提是人们愿意主动获取资讯并进行阅读。而传统媒体单一的阅读体验模式以及受制于时限的新闻传播模式使得公众接收信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网络新闻的出现,不同的网络媒体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同时进行新闻播报,受众还能利用搜索引擎找到任何相关新闻,受众的选择性与主动性得到体现,因此,网络媒体先天的特性与优势,使得受众阅读行为发生改变,公众不再通过购买报纸或者守在电视机前获取新闻,而是只需要一个智能终端连接到互联网便可开始即时阅读体验,这些技术性的颠覆必然导致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严重。
2、网络新闻的发展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造成巨大冲击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须经历如下几个环节:发现新闻――采访――写作(制作)――送审――印刷(编排)――新闻(播出)。而在网络新闻时代,很多传统的新闻生产环节被弱化或缩减。例如以往记者采访方式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电话采访,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种种形式的网络采访,例如视频采访、E-mail书面采访等,都成为媒体从业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常规采访手段,这将导致新闻采访方式更为简化、快捷。再如,随着网络媒体的盛行,以往传统媒体所垄断的社会话语权力被逐渐消解,新闻把关功能弱化,纸质印刷需求不断萎缩等等。
3、网络新闻的发展对媒体从业者产生重要影响
(1)考验媒体从业者的新闻综合素质。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无论是文字报道、广播报道还是电视报道,均有明显弱点并且报道方式单一。比如报纸没有声音和画面,而电视画面的报道又缺乏可阅读性,广播报道缺乏直观表达空间。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只需要具备所从事媒体的写作、采编技能则可以完成采访和写作任务。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媒体从业人员除了须具备用单一的报道与写作外,还需要掌握摄像、音频,乃至图片、动画的制作等综合技能,才能全方位的、客观全面的报道新闻事件,从而在网络新闻时代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2)造成传统媒体行业的人才流失。近年来,媒体从业人员由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媒体呈递增趋势。由于网络媒体受众庞大,新闻生产成本低,市场潜力巨大,薪酬待遇优厚,网络媒体行业对于有丰富内容生产经验的传统媒体从业者极具吸引力,跳槽网络媒体已然成为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一种选择趋势。
三、传统媒体转型的可能与出路――以《纽约时报》为例
创办于1851年的《纽约时报》是美国发行量第三,影响力第一的大型报业集团,具有全球性的新闻影响力。但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纽约时报》与全世界其他报纸一样面临着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广告收入锐减等困扰。为了谋求出路,《纽约时报》开始转型发展:在1996年1月建立了自己的报纸,提供《纽约时报》在线阅读。十年后,《纽约时报》拥有了自己的研究开发中心,并且与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Times Reader”的阅读器。其目标是提供一种具有印刷报纸界面风格,适合于便携电脑的电子报纸。事实证明,《纽约时报》开发电子报纸对于自身转型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打破报纸新闻编辑传统,按网络传播规律升级新闻编辑策略
《纽约时报》网络版完全是按照网络媒体的风格和特色制作。
首先,在整个编辑的流程中,添加了视觉设计的全新理念,这样就可以增强信息传播中视觉元素的影响力。该电子媒体以更符>,!
其次,《纽约时报》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从1981年到现在的《纽约时报》上的文章,以及与新闻主题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和相关主题资讯。除了海量的优质新闻内容外,其内容的提供方式和新闻内容深度更值得称道。
2、创新盈利路径,建立“付费墙”模式
为了适应网络新闻媒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纽约时报》在盈利模式上也一直谋求创新。
自2010年起,《纽约时报》网站正式建立“付费墙”模式,读者每月可以在网站免费浏览20篇文章,其余文章需付费浏览。有关资料显示,在“付费墙”推行的第一季度,《纽约时报》就已拥有22万名用户,发行收入增长9.7%。在建立“付费墙”模式后,纽约时报公司旗下的所有媒体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收入增长。
根据咨询机构统计,2013年《纽约时报》的订阅收入首次超过了广告收入,成为其第一大盈利来源,其中网站的“付费墙”直接带来9100万美元的收益,并
促使纽约时报公司的订阅收入上升至7.683亿美元,超过其广告收入。可以说,“付费墙”模式已经在《纽约时报》等媒体上实现初步成功。 四、网络新闻时代传统媒体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毋庸置疑,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所不及的先天优势,这种技术革新带来的行业颠覆势必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从目前行业发展状况来看,网络媒体尚不具备完全取代传统媒体而独立存在的规模与实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在网络新闻时代下,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出路笔者有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抢抓时机,顺势而为,借力技术革新,进行“数字化革命”
在网络新闻时代,传统媒体若想成功转型,首先需打破传统思维。在运营模式方面,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媒介空间,建立相应的新闻网站,采用线上线下并行运营模式,并引入数字化运营思维。在新闻制作方面,传统媒体应结合网络媒介特性与网络受众的显性及隐性需求,改革采编制作流程,融入互联网新闻思维。
篇7
触网新趋势
居民接触网络的比率不断上升,接触传统媒体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CMMS有关的数据显现:2001~2004年以来,国内的网络媒体接触比率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增长势头,四年中接触率增长高达11.9%;而传统媒体接触率总体显示出下降的趋势。报纸和电视媒体的接触率下降较为缓慢,而杂志和广播媒体的接触率下降非常明显,分别为7.6%和5.2%。
居民每周上网时间迅猛增加,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却变化不大。居民人均每周上网的时间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三年中增长了3.82小时。而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基本上变化不大,只有接触电视的时间略有上升。在2004年,人均每周上网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居民接触报纸和杂志的时间,仅次于居民接触广播和电视的时间,并且和广播的接触时间相差不远(图表1)。
居民接触网络的比例和接触网络的时间都呈大幅度的上升趋势,而居民接触传统媒体的比例在不断下降,接触时间变化不大,网络正在挤兑传统的媒体。网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研究网络的接触者特征,对于网络市场细分和定位意义重大。
网民素描
网民以年轻、较高学历、较高收入的男性为主。从性别上看,男性占了约六成;从教育水平来看,大专及以上占多半;从年龄来看,24岁及以下的群体占据半壁江山;从收入上看,网民个人平均月收入为1919元,比居民总体高出500.4元,比杂志读者(传统媒体受众中,杂志读者个人平均月收入最高)高出347.3元,较其他媒体受众高出400元以上。因此,网民是年轻、高学历、较高收入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以男性为主(图表2)。
高端网民:大专或以上学历并且平均个人月收入2000元及以上,高端网民占网民总体的15.9%,是网民中最有价值的群体。
进一步锁定网民的形象:冒险、时尚、流行、新奇求变是这个群体的主要特征。对于网民生活形态的研究发现,网民消费者在“需要信息时,首先想到的是从网上查找”、“我喜欢追求富有挑战、新奇和变化的生活”、“我具有冒险精神”等生活态度语句的TGI指数(TGI指数=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基准值为100)不仅显著高于居民总体,而且也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受众的指数(图表3)。
谁更适合网络营销
大众市场正逐步消失,分众市场渐渐凸显,只有把握分众市场消费者的心理和特点,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芳心。根据市场的“二八理论”,20%的高端网民,为网络营销提供了80%的利润支持。因此利用有限的资源,把握20%的高端网民消费者,是最明智的选择。
新技术产品和新潮产品等更适合于采用网络营销的方式。相关理论研究显示:13.5%的消费者是最新技术产品的早期少数使用者,有34%的人为早期多数使用者。网民中有36.4%的人、高端网民中有46.5%的人,往往是最早使用最新技术产品的,其比例远高于其他媒体;一半以上的具有冒险精神、喜欢接受从未尝试过的挑战,他们往往是新产品的尝试者和体现野性、冒险的产品的使用者。因此新技术产品、新潮时尚产品、体现冒险精神的产品等更适合使用网络营销这种方式。同时CMMS数据也显示,网民拥有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越野车等产品的比例和TGI指数,要远高于其他媒体受众。
个性化营销借助网络成为现实。高端网民追求富有挑战、新奇和变化的生活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不习惯被动接受,而习惯于主动选择。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这就使得以消费者为导向、针对消费者个体的个性化营销成为了现实。用户通过互联网络对自己想要的产品、服务进行选择和组合,企业则可以真正了解到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服务,就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篇8
关键词:新媒体特征影响传播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还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新媒体是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新媒体在国外媒体报道中排在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之后被称之为第四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必须从新媒体自身看新媒体和从新旧媒体对比之中考察新媒体结合起来,才能提炼并高度概括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综合地看,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融合与即时性;交互与个性;分众与延展性等。
1、融合与即时性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融合性。消解了传统媒体各形态(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新媒体改变了以往某类传统媒体只能提供某种单一形态信息的特点,它将各种信息形态、各种传输渠道、各种接受终端整合在一起,将所有的信息站点与不同媒介的用户互联,保证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进人新媒体网络,得到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受众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或者看不全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从报纸上看到的,从广播里听到的,从电视里见到的,往往都是过时了并且是经过过滤了的消息。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则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阻隔。卫星直播电视能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同步呈现在受众面前,手机拍摄的照片瞬间可以转发出去,互联网门户网站的新闻,总是处于不断滚动播出和随时更新状态,即时性使新媒体把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
2、交互与个性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换而言之,新媒体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微博就是迄今为止最具革命意义的个人媒体。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新媒体通过短信、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公共论坛和个人网页等手段,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双向交流平台。在参与性较强的lPTY节目里,受众的反馈意见甚至能改变节目的后续发展。受众在与媒体交流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受众交流。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最大的冲击是,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类的思维习惯。
3、延展与分众性
互联网站上的各种链接,是新媒体具有延展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新媒体上任何一条信息都不是孤立的,后面都对应着一个立体的、巨型的相关信息库。点击一个链接,就等于打开了一个信息库。延展性还表现在可以随时对信息进行修改、增补,并及时转发出去。
新媒体传播具有分众效应。根据受众使用哪种终端,就能将受众从大众中区别出来。根据受众消费哪一类新媒体内容,可进一步从受众中划分出小众来。这就是说,新媒体本身就是分众媒体,通过其掌握的用户数据库,新媒体还能以量化的方式对目标受众进行多层次的分众处理,并将信息精准地送达给他们。这一特征,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
二、新媒体对科技知识传播的有利影响
新媒体大多数是指网络、手机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之类的“旧媒体”而言的新兴传播工具,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在当今传媒领域迅速占领了大半江山。新媒体的崛起与发展也给科学知识的传播留下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课题。
1.有利于传播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复合型组合,决定了对科技知识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例如,互联网与电视节目的组合,形成以网络电视或者网络视频的传播形式,人们只要通过一种工具就能便捷的收看到想看的电视节目,还可以无限次点击、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接收想获取的科学知识。又如,手机短信与科技类报纸的组合,用户既可以实时浏览到当期的报纸,也可以看到所有往期的报纸内容及该报的近期活动。同时,读者还可以对报纸上的单篇文章进行留言及提问,实现报纸与读者的互动。
2.有利于信息搜索与查询的广泛性。
新媒体快速的连接功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人们若想查询某个有关科学方面的问题,只要在互联网的相关网站上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字眼,相关资料的和信息便以海量的信息标题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还可以享受由链接功能带来的更多的科技信息。人们在网上查询阅读的过程中,经过这种无限制的信息链接,科学知识便因此得到了扩充。只要读者感兴趣,任何科技信息和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新媒体这种便捷的传播特性省去了为了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而要跑图书馆、一本接一本地翻阅资料的繁琐。
3.有利于掌握科学与知识的现实性
篇9
[关键词]语言网络化;传统媒体;传播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发展与推进,在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语言网络化趋势的出现对各类新闻传播的内容与表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此,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者应根据新闻传播规律,积极寻找新闻传播的措施,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发展提供帮助。
一、语言网络化趋势对新闻传播正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1.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
目前,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新闻形式的关注度正在下降,更多的青年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媒体。所以,传统新闻媒体适当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很好地提升年轻新闻受众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度。一能提高新闻的生活性。较之传统的新闻语言,网络化语言已经成为社会年轻群体的流行性语言,在新闻传播中适当地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进而引起年轻新闻受众的关注。二能提高新闻的趣味性。例如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传统媒体的语言远不如网络中的自由议论对年轻人更具有吸引力。
2.拓宽了创新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发展中,如何做好新闻传播的创新工作,是媒体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网络化语言的应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创新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新闻热点话题的创新。在网络化语言环境中,部分网络流行语言就是伴随网络热点事件出现的,传统的新闻媒体应以网络语言为切入点,做好新闻热点话题的挖掘创新。如2014年的天猫、淘宝“双十一”促销活动,成了当时最热门的网络热点话题,也成了新闻报道的重点话题。二是促进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目前传统新闻传播已经出现形式落后的问题,因此,利用网络语言创新传播形式,成为必要的方式之一。
二、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负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除了对新闻传播有正面影响,也存在着部分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传统媒体新闻的严肃性
新闻的严肃性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严肃性是传统媒体新闻的主要特点。因此,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网络化语言的引进,会严重影响新闻的严肃性:一是影响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二是影响传统媒体的形象。严肃性是传统媒体社会形象的主要体现,严肃性特点的破坏会使新闻媒体的整体形象受到影响。
2.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道德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中包含大量的自由文化因素,如炫富、拼爹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传统道德理念产生冲击。二是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对标准语言随意篡改的问题,如“灰机”“麻麻”一类的网络化语言的出现,对我国语言的规范化应用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语言网络化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应对策略
为更积极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正面影响,有效抵御其相关负面效应,媒体新闻工作者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合理配置使用网络语言
进一步规范传统媒体新闻领域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媒体工作者首先应加强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使用。(1)明确新闻受众人群范围,增强受众区分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其媒体新闻主要受众进行分析和调研,判断受众人群的年龄区间和主流喜好,才能够更合理地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新闻媒体的促进作用。(2)优化调研方式,规范调研内容,增进调研分析。在明确新闻媒体受众人群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应在媒体主要服务人群中进行深度调研,以进一步明确新闻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及使用尺度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财经类新闻应结合自身媒体特征和新闻内容,合理采取电话调研、网络调研、问卷调研等方式,就受众网络语言接受程度、网络语言负面影响预防、语言尺度设定等问题进行深度调研,以保障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为新闻媒体中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2.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做好新闻传播创新的实践工作
新闻媒体工作者应积极做好网络文化研究,结合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实践手法。对此,新闻工作者应:(1)与时俱进,大力提倡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和普及,正确引导,确保新闻媒体“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宗旨不被误导。(2)积极探索新闻网络语言的全新运用方式,结合网络语言独有的思维习惯和表意方式,更好发挥新闻媒体的自身优势。近些年来,随着网络论坛的兴起,财经类新闻编辑也可借此思路开辟“经济论坛”“财经人物论坛”“金融论坛”等新闻栏目,还可通过“相关链接”的方式对财经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更为透彻的介绍,这些正是网络语言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发展的体现。(3)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整合。通过媒体公共微博、订阅号、网站新闻等方式,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更好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到现代网络化媒体新闻的转型发展,也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
3.开展新闻传播主题研究,确保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
在当下网络时代大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仅应坚持其固有的严肃性和求真性特点,还应增强与网络环境的适配性,实现传统新闻媒体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1)明确媒体新闻严肃性及时尚性不同语言风格的应用范围,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及受众人群等采取不同的新闻语言风格、内容特点及情感导向。对一些专业性较强、政治导向较强烈或社会反响较大的新闻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采用严肃、务实的语言风格;对于一些生活琐事、游戏娱乐或是大众调侃类新闻,适当掺杂一些时尚元素,则能更好地增强受众的欢迎程度。(2)在很多情况下,媒体新闻的严肃性与时尚性特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彼此间可以进行合理整合。在新闻中利用一些正面的网络化语言进行相关新闻的播报,有时会起到特殊的效果,例如人民网新闻《2009年逾105亿美元外资79家外资总部“落沪”》,通过网络化的新闻标题,让新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4.做好新闻内容审核,全面消除新闻负面效应影响
虽然网络化语言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媒体新闻的语言可读性和受众欢迎程度,但不可避免地,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也会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语言对新闻媒体的正面影响,削弱甚至消除其负面效应,新闻工作者应通过以下方式做好新闻内容的审核工作:(1)加强社会道德与公共意识方面内容的审核,对于一些负面化的网络语言,如“啃老”“炫富”等,有必要加强内容审核,确保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2)加强媒体新闻文化内容审查。网络语言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艺术性,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可能会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和情感倾向存在较大出入。在对此类网络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加强文化内容审查,同时做好相应的说明与阐释工作,避免文化歧义的产生。
四、结语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语言的发展对媒体新闻的传播工作既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更好规范传统媒体新闻过程中网络化语言的运用,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新闻工作者应从做好媒体受众调研分析、开展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增强新闻语言风格整合以及增进新闻内容审核等方面着手,才能大力促进新时代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增强新闻传播的范围及受众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傅艳梅.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2(28).
篇10
关键词: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私人博客;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17-02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宏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互联网络平台为基础,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私人博客等新型传播媒介迅速兴起,对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给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诸多复杂的影响。当代新兴传媒主要有哪些类型,它们对于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产生哪些方面的重要影响?如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新兴传媒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调控?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略作探讨,以期能给从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当代新兴传播媒介及其特征概述
新型传媒是与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的。由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变革和新型媒体的兴起。当前影响极为广泛的新型传媒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兴起的影响最为广泛的当代新型媒体,也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媒体形态之一。二是手机媒体。最初的手机仅仅是个通信工具,主要以传播声音为主,但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结合及其信息容量的增大,人们现在已可以在手机上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等,这标志着手机已成了一种新兴的媒体。三是数字电视。迄今为止,电视的发展经历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和数字电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从类型上划分,数字电视包括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和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四是私人博客。“博客”的英文原名是“BLOGGER”,是指常常撰写并在网上日志的人。博客们依托于某些网站的相关服务,在网络上不定期的发表和张贴文章,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时事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范围迅速扩大;二是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趋于模糊;三是受众空前增大且可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四是新兴媒体有利于多元观点并存[1]。因此之故,曾琳智认为新兴媒体具有“互动性”、“透明性”、“病毒性”、“经济性”等几个特点[2];骆正林则认为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个性化”、“丰富性”等多个特征[3]。从上面诸位的总结可以看出,在当代新兴传媒的信息世界里,优势与缺陷并存,美善与丑恶共生,因此总体上看,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复杂信息,容易对中学生思想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下文对此予以分析。
二、新兴传媒对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
新兴传媒的上述特征,使传播过程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也对媒体受众的信息传输心理和审美心理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具有“单向”和“分散”的特征,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单向流动,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由于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隔,传播者与接受者无法展开现场交流,因此传统媒体的传播活动便于管理和控制。新型媒体的兴起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在信息多元的格局中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尤其是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新兴媒体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特别值得注意。
1.“开放性”与渗透性。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兴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开放性,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通信等传播方式的边界,在传播方式上也由以前的一点对多点,转变为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一个信息传播者。这种变革使得世界呈现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便捷。但是这种新兴媒体的“开放性”同时也潜藏着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在这个开放多元的复杂系统里,大量不良信息混在其中,容易影响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西方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也常常借助网络进行渗透,一些消极思想和错误观念容易导致中学生信仰的迷失和价值观的偏离。如此种种,可见网络的“开放性”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确实是不容低估的。
- 上一篇:生态环境效应
-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