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科学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寻古典气功理论之源
科研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刘天君教授一路走来也经历了不断的学习。他1985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方剂学硕士学位。1988年于华西医科大学进修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1997~1999年参加中德高级心理咨询师连续培训项目。2003年赴德国海德堡、图宾根,科隆大学做心理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外学术交流的经历大大开拓了他的视野。多年来,刘天君教授一直从事中医气功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招收针灸推拿专业气功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的首批心理督导师之一。他主编的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气功学》为高等中医院校的教科书。
近年来,他注重从科研入手为中医气功学的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术源头上,他的研究团队瞄准了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该书为隋朝太医令巢元方所编著,其重要成就在于对“病源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中医分类与描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著作。全书没有记载一方一药,却留下289条导引法,分布于156条病候中。导引法即是医学气功的古称,重在以动作、呼吸调整内在的气机运行,能够充分调动人体自身固有的康复能力。然而自《诸病源候论》成书一千多年以来,尽管有人对其中的导引法做过专门的辑录――清代有廖平《巢氏宣导法》,现代亦有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以及赵邦柱《古代气功治病法~诸病源候论导引新解》等,但在整理其功理、编创其功法上的深入系统性尚嫌不足。
刘天君教授携课题组对《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研究颇具新意。其团队先从基本条文对导引动作的阐述入手,参考相关文献,以求最大程度复原书中所记载的导引法原貌,并用真人模拟拍摄为音像资料。进一步,针对于现代社会常见的约10种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症等,依据已整理出来的导引动作资料,编创一系列适合现代人学练的导引功法,以便于推广使用。在整理、编创的研究工作中,其团队还对导引法中所蕴含的导引原理与动作设计规律进行挖掘、总结,努力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为辩证施功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和思路,为中医气功学的现代化研究从源头上引来了活水。
探现代气功科研之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刘天君教授即专注于气功及传统健身方法的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尤其注重其心身操作过程,至今已完成多项科研课题。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先后主持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气功锻炼中具象思维的脑电及相关心理生理特征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少林禅修功夫内外双向设计的生理心理实验研究”。
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过程。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研究气功的调心操作过程,需要从思维形式八手。然而,由于气功锻炼过程中的思维形式有其独特性,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不足以揭示气功调心的心理操作特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天君教授经20余年的反复论证和实验,在对国内外气功科研的深刻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现代心理学与中医气功学,提炼出了“具象思维”这一包含着东方特色的,全新的心理学概念,并进行了实验科学的验证。“具象思维是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并列的一种思维形式。具象思维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它既是气功锻炼过程中的主要思维形式,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因此,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确定具象思维形式的独立性,既对气功调心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研究具有奠基意义,也是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创新和突破。”对于这一原创性发现,刘天君教授认为是东方传统深层意识活动研究在现代的发展。
“气功锻炼中具象思维的脑电及相关心理生理特征研究”由刘天君教授主持,是国内外第一个对具象思维进行理论及实验研究的课题。该研究立足于确定具象思维独立性,从思维形式上区别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通过脑电资料提供的差异和变化,初步探寻具象思维的脑电分布特征。在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支持的这一项目中,课题组按照制订好的各项标准,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大学生受试者69人,其中,男性28人,女性41人。通过一系列的思维作业培训后,根据实验规程和技术路线,运用日本产MR-31型脑电图仪,按照实验设计的11个步骤,对每个受试者开展了3个思维主题各进行三种思维形式作业的同步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出三种思维形式在e频带、a频带、B频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以B频带和a频带最显著,故二者是区别三种思维形式的差异频带。在0频带和a1频带,三种思维形式并列,而无线叉,界限清楚,在B2频带,具象思维形式与形象思维形式有明显差异。同时,不同思维主题对同一种思维形式均不构成影响。“具象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形式、抽象思维形式之间相互独立,具象思维形式是独立于形象思维形式和抽象思维形式之外的思维形式。”刘天君教授如是说明了实验结果的学术意义。
2008年,刘天君教授又承担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气功学学术领域唯一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少林禅修功夫内外双向设计的生理心理实验研究”。“从中医气功学角度讲,禅修过程中实现的调身、调息和调心的合一,有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使经络通畅,正气充盈。”在该项目的研究中,刘天君教授采用自己提出的“双向设计,关联检测,相互释义”的气功实验方法,以脑电图检测为主要手段,探讨禅修过程中不同意识操作状态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了僧人禅修静坐与普通人模拟操作在脑电活动上的差异显著。僧人禅修过程的脑活动特征,为非病理性的高功率低耗氧状态,优势频率在6544―6313Hz,绝对功率在额区、顶区和枕正中区较高,颞区略低,是稳定的脑活动,明显有异于对照的普通人模拟操作组。此结果说明了禅修过程对脑功能活动具有积极的影响,可提高脑活动效率,促进全脑平衡发展。该项目已不仅为中医的“治未病”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是一项别开生面的佛学科研。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眼科疾病 人工智能 眼健康系统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疗卫生诊断已成为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1],计算机应用程序也给医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发展。目前学术研究上已经提出将计算机辅助诊断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质量的不断提升,新的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推广,疾病诊疗系统已成为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2]。
1.中医眼健康
中医中对人体健康分布研究,例如通过眼睛的健康程度衡量一个人的整体健康,其原文翻译成白话文解释就是“人的目光要炯炯有神,给人没有在发呆的感觉,这样说明了这个人的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而且五脏六腑健康,功能良好”。另外《黄帝内经》[3]也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人的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4]一说。这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人的眼睛研究十分深入,在几千年以前就能发现眼健康对人体健康机理的表现,他们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为人体的五脏,眼窝是整个人的精气表现,肾的表现则体现在瞳孔上,肝的表现则体现在黑眼球的形态上,最后眼球的血络分布则体现的是人体心脏的功能是否良好。由此可见,眼睛的健康状态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医学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全新革命,1991年,陈氏等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中医学诊断[5],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医学诊断的具体方法,并以中医病历为实验数据进行了专题研究,开辟了人工智能应用于中医诊断的先例。施氏等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基于舌诊的八纲辨证诊断[6]。
2.国民眼健康形式
据2011年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7]》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近视率最高达85%。据有关部门调查,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屈光不正(不含老视)的患病人数为4.8亿至5.31亿,且超过90%以上的屈光不正是近视。我国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37亿至4.87亿之间,患有高度近视的总人口高达2900万至3040万。2012年我国40岁以上人口中未矫正的老视患病人数约为3.7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7.83%。据某机构预测,中国政府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国民视觉健康政策,预计到2025年,我国近视发病率将面临超低领化,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发病率将增长到50.86%~51.36%,患有视觉健康疾病的人数接近7.04~7.11亿。其中高度遗传性近视的总人口将达到4000万人,届时我国的近视人口将是美国总人口的两倍。
3.眼健康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功能的提升,各领域学者都在开发研究医学专家系统[8],医学专家系统的产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使得现代医学诊疗手段将达到新高度。本文所述的眼健康系统属于医学专家系统的一个医学领域服务分支,眼部健康系统可借鉴数据库关于信息存贮、共享、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技术,为数据库的管理、设计及大型数据库建设、共享数据库和散列式数据库提供帮助。为了改善眼健康专家系统的特性,增强眼健康系统的服务性能,扩大规模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眼健康系统,可集中多种知识的表达形式为一体(例如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健康系统的高速处理综合问题的特点,提高系统识别能力,全面优化系统功能,有效地模拟眼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用的直觉和模拟诊断功能;开发有友好的用户界面,模拟系统将会以类似人类眼科专家的方式传递信息,与用户深入沟通,用户可以向系统寻求常见的病症解释、咨询病情,必要时还能对患者进行心理谈话;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模块,采用图像接收设备,可直接将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分析产生数字化信息,也可由人类用户自主提出问题,从而使系统收集病症信息。将网络技术用于眼健康系统,一是可采用散列式的数据库架构,将标准的比对基数据按其特点分为相关数据库,这样可以提高数据安全性,方便系统比对用户体征健康数据;二是可采用分布式推理方式,改善系统环境的运行承受能力,优化系统智能化的计算速度和其灵活性;三是大力发展远程服务能力,为眼健康系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所,为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社会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眼部健康系统不会像人类医生一样会受疲劳、紧张和外部压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对患者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它的优点不但可以综合众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提高智能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批量生产,使得其造福人类。我们相信:未来的智能专家系统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人类专家的能力[9],他将成为医生的最得力助手,是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创新性革命。
4.结语
当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人类文明走上了新高度。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但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人口质量下降,国民健康中视觉健康往往得不到应有关注,因视觉问题造成的各类社会问题面临巨大挑战[10]。眼部健康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治疗这一层面,我们常说扼至住命运的咽喉,是的,只有在疾病未发生前发现它解除安全隐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关注国民眼健康刻不容缓,为提高人口素质,我们急需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新型医疗服务系统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尹荣章.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1996(Z1):34.
[2]张长丽.新型锌离子荧光探针的细胞和组织造影研究[D].南京大学,2007.
[3]南京中医学院医U教研M.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闫瑞丽.泛用清肝明目治眼疾之谬误[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
[5]宋红.用于医学辅助诊断的神经网络方法的应用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6(2):141-144.
[6]谢铮桂.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中医舌诊诊断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4):26-27.
[7]胡佩瑾.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6):391.
[8]李潜.专家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3(2):101.
篇3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兽医在保障人类健康和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兽医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我国的兽医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发展。在新时代兽医行业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科学化发展,成了现代兽医行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本文从几方面入手剖析兽医行业的科学化发展道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更追求的是生活的高质量,追求的是安全与健康。因此,对肉、蛋、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禽流感在全球泛滥,口蹄疫在世界各地蔓延,甲型H1N1流感正横扫五大洲,疯牛病正在一步步入侵人们的脑细胞。除此之外,猪瘟、鸡新城疫等古老的疫病又以新的流行方式威胁着畜禽,猪的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也正对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越来越重视兽医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诊断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症防治等内容。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的影响,中兽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在古代中兽医为我国畜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社会发展,中兽医只有调整适应当前形式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意识到我国现代兽医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由于各种社会原因道路十分曲折,进步缓慢,尽管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兽医行业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以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当代兽医行业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适应新形势要求,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浪潮将现代人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每个行业的发展也必须适应潮流,才能在发展中进步,在发展中提升。因此,兽医行业也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观念,在行业中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所谓兽医行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兽医行业经济运行效率、兽医行业劳动生产率、兽医行业竞争力,在兽医行业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兽医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建立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兽医行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这个信息库集疫情预防、疾情治疗、案例分析、技能提升、疑难问题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防疫站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享受信息化的便捷。
同时加速推进兽医行业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兽医行业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兽医行业信息网络体系,并使兽医行业信息网络与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兽医行业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兽医行业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兽医行业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兽医行业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兽医职业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案例分享”、“疑难解答”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养殖户是兽医行业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营造集群效应,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每个行业都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兽医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并用以指导生产和工作,加快产业配套建设,增强发展科学性,走产业化道路,实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营造集群效应,加强群防群治,在当代是兽医发展的趋向和机遇。过去群体防治一直被认为是中兽医的弱项,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自身健康的重视,用抗生素和化学药品进行防治所引起的各种问题迫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代替药物。而中草药源于天然,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的特点必然成为人们寻求的趋势,这就为中兽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而通过群防群治形成产业化发展,则是兽医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产业化理念,具有超前意识,由“单打独斗”向形成产业为主转变。随着畜产品短缺时代过去,以及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兽医的行业要求也逐步提升。而小规模的发展,独立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全局统筹的大方向,“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动作,才能提升全局的“战斗力”,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才能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应对疫病的发生,也只有资源共享了,才能提升全队的业务素质,这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兽医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保障生畜及人身的健康安全。
其次要调整思路,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广产业链条延伸经验。实行“政策引导,防疫站联合,兽医主动参与”的模式,从疫病预防、种畜禽检疫、技术学习、经验推广,实现配套衔接,形成从源头到结局的完整产业链条,不仅可以实现统筹兼顾,高强度防治疫病,而且能够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基本趋于一致,从而根本性地保障畜禽的安全性,实现根源安全。总之,建立并完善兽医行业产业链条,让疫情预防、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整体行业素质改善等诸多相关环节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中去,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规模防治,有利于兽医行业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
重视行业薄弱环节,提升应对能力
每个行业的自身发展都有缺陷和不足,在我国兽医体制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和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等问题,影响了行业长远发展和社会应对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重视行业薄弱环节,可从几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健全兽医行业工作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加强基层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
加强乡镇兽医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如今的基层兽医技术人员,不仅承担了畜禽疾病诊治任务,还肩负着新技术推广、法律宣传、疫情调查和向上级通报疫情的责任。由于兽医社会地位偏低且专业性特强,难以从社会上吸纳到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不得不采取“近亲繁殖”和“自我膨胀”的方式解决,“子承父业”、“半路出道”的现象比较多见。他们之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吸纳能力较差,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很难适应新时期动物防疫工作。因此必须加大乡镇兽医和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兽医业务综合素质,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的质量。应该在行业中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兽医行业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化;教学管理
新世纪新阶段军事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学工作是院校工作的核心,院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处理好院校教学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确保院校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1 更新观念,科学认识教学管理现代化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军队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始终围绕育人来开展的,广大教员和学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管理的主人,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如何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而要想调动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强化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二要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把系统思想原理和系统方法引进到军事教学管理之中,应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对教学管理整体综合优化、系统分析、定量分析,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第三,以教学质量管理为核心。从部队人才需求出发,针对军队院校自身的特点,总结和革新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要充分调研考察部队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配学时和教员资源,最后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优化;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缩小实际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第四,采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除教育统计外,还要综合运用目标管理、教育系统工程、教育控制论、信息管理、质量管理、教育评价、行为科学等方法和技术,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通过系统分析方法,使复杂问题条理化,使教学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工作数据、程序和方法标准化。第五,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技术为现代化教学管理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管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提升了信息、反馈、传输与储存的数量、速度与质量,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低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实现无纸化办公,更重要的是使教学管理建立在了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基础之上。
2 以人为本,努力做到教学管理人性化
首先,要要把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教员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职员工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院校改革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各方面关心教员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自身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当前军事院校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就可以在后勤保障和生活服务方面给广大教职员工提供方便,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体育活动,改善住房条件,在子女上学、就业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等。尽可能地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要为学员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学员是求学的主体,学员的全面发展问题也是军事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军校自身的特殊性,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了“以管为本”,在一定程度上把学员管得太死,制约了学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生动活泼学习环境的营造。培养出来的学员知识面窄,不够灵活,与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以学员为本,全方位关心、爱护学员,一切工作都要从学员发展的角度出发,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有益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学员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提供发展个性和特长的空间,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全面协调,积极实现教学管理最优化
教学管理现代化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就必须对教学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管理要素,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的科学优化。
全过程管理就是要 “强化过程,淡化结果”,把教学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转移到对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协调教学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控制和提高各个环节的质量,及时进行管理效果的评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单位,针对反馈结果,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管理不但要重视管好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控制好影响教学管理质量形成的各个要素。只有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才能实现总体最优。因此,要提高各个要素的质量,同时优化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达到“l+1>2”的效果,持续稳定地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要建立和使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它在教学计划管理、课程设置与编排、教员管理、教学档案和教员业务档案管理、辅助测验与评分、考试成绩统计、学员学籍管理、教材的征订与供应、教学设备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计算机全面完整地储存大量数据、资料,为教学管理及时、精确提供统计、评价和分析的可靠依据,帮助院校领导、教学参谋等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决策论证,合理调度和使用教学资源,从而为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4 与时俱进,保证教学管理发展可持续化
篇5
[关键词] 科学发展 供水管理 现代化 信息化
一、礼泉县农村饮水工程现状
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距咸阳市30km。县域总面积1018km2,总人口48.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县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南低北高,南部属平原区,北部属黄土苔原区及黄土高原沟壑区。经过对全县农村饮水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截止2009年5月,全县已建成使用的农村供水工程有71处,受益人口29.1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9%。日供水规模为8284m3,调查还显示,仍有17.1万人饮用不安全的井水或窖水,自来水普及率为59.01%。随着09年第三期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再建26处人饮工程,解决5.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届时自来水普及率将上升至71.1%。在这已建饮水工程当中国,没有一处实行设备自动化控制,运行在线监控及管理也未达到现代化要求。大多数水厂采用加氯消毒措施,多数未建立水质定期检测制度。
九十年代初,我县曾建起一批农村供水工程,多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设计标准低,建设规模小,供水能力小,水质未经任何净化处理,水厂运营达不到盈利标准,导致负债经营。据调查,我县现有农村供水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有效管理,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单个工程规模小,管理难度大。不少村镇供水工程只有1-2人管理,多为没经过技术培训的农民。技术水平低,管理意识淡薄,有一部分供水工程产权不清,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及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二、礼泉县实施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供水管理也渐渐实现信息化、现代化。最近,我省旬邑职田塬区供水实现自动化管理,为我省农村人饮供水工程向供水规模化、水处理设备自动化以及管理自动化开了个好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生活用水更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供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离不开供水工程,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供水这一环节。要搞好农村供水,管理是头等大事。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用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农村供水工程的进程,推进供水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这样既符合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又为农村供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支撑。如今,社会已进入自动化、现代化时代,农村人饮供水工程向供水规模化、水处理设备自动化发展也是必然趋势。
三、根据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应从以下几点来解决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建设
为适应水利现化的要求,首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基础、建设、管理、服务等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促进农村供水安全项目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我们应始终坚持把农村供水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同管理、同受益。
2.供水工程规模化是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前提
近年来,我县认真汲取过去农村水厂经营失败的教训,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化建设,为工程建后规范化管理创造基础条件。如我们已经在药王洞王家供水工程中,根据水源供水能力,扩网辐射解决周边农村,将供水管网延至西兰路药王洞乡街道及昭陵饭店。这对以后的实施现代化供水提供了前提条件。
3.必须配备供水工程设备,才能达到管理的信息化
(1)引进水质净化消毒系统
礼泉县的不合格水质大概分为:苦咸水、污染水和高水。根据水质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及细菌学四大类指标进行合理分析、合理确定水质的过滤净化系统。DA863净化过滤系统可应用于礼泉农村人饮工程中。该过滤器采用“国家863计划”研究成果――彗星式纤维滤料为技术核心的系列专用新型高效过滤器。具有运行效率高、分离效率高、容积效率高等优点。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该系统可在本县农村供水中进行广泛推广使用;其次是消毒问题。传统的液氯消毒存在有毒、不稳定、储藏运输不方便等缺点,与水反应易发生致癌物三氯甲烷对人体有害等问题。选择二氧化氯发生器,上述缺点得以避免,又提高了杀菌率。该产品具多重优点,且使用安全可靠,运行成本低。
(2)运用自动化监控系统
运用DCS自动化自动化监控系统对DA863过滤系统、二氧化氯消毒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控,以动态方式显示系统运行状态,使管理更方便,设备更具人性化,同时可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要达到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管理要同步
礼泉县在已成规模化供水的几个水厂,借鉴潜江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全面推进供水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购置高端PC机,并按要求安装操作平台,建立全县农村供水管理网络。并安装了自来水管网监测系统、水厂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及厂区安全视频监控设施,对水质、水量、水压、厂区安全进行实时在线监测,达到了可视、可控、可调、远传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水厂内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监控系统对水厂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安全监控,保证水厂运行安全,使饮水安全更具安全保障。我省旬邑县职田塬区农村供水远程监控系统也效果明显,通过总控制系统能清楚直观地掌握各蓄水池配水情况,水位高低,到达最高最低水位都有自动报警装置。操作人员在控制室计算机上可远程控制系统内任何一台水泵的起停和闸阀开关,查看通讯状态,机泵实时运行电流、电压等技术参数等。
篇6
【关 键 词】 科学管理;发展;文化
现代化学校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要根据城市发展对教育的需要、社会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制定既能体现个性特色,又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树立“以学生关注为焦点”的办学理念,确立“教育、服务、教学、研究”的质量检测模块,建立“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体现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特色;符合学校未来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克服管理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可持续化。
一、科学管理与健康发展
现代化的学校要靠科学管理与健康发展两条腿走路,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与健康发展体系:
(一)科学的管理架构
科学管理与健康发展需要团结协作的三驾马车: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引领、有效监督的群众组织、高效廉洁的管理团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三驾马车自主独立、团结合作;及时发现、纠正、改进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高效的运作机制
学校的质量之本就是引导教师与学生终身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人”是关键因素:发挥领导带头的作用,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协调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围绕“教育教学是教科研实践、推广的基田,教科研服从、促进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这个思路,积极性、创造性地激发“人”的才干的发挥,最终实现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大效益。基于此,创立科学、高效的校本管理激励机制。
1. “标准目标质量”管理与激励
(1)编写“标准目标质量”手册(“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
(2)制订目标激励机制。
在学校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改进各种管理制度与激励办法。以上各种目标激励办法,是对各项“标准目标质量”的检测与促进,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学校“目标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为实施单位进行综合评估。
(3)制订精神激励机制
a. 《评优评先细则》:以目标激励机制的综合评估分值统计。
b. 《师德师风评选办法》:推荐参加政府表彰。
c. 《教学能手大奖赛》:以学校竞赛结果,推选参加上级部门主办的教育教学类比赛、教科研活动。
d. 《班主任考核评优办法》:以目标激励机制中的班级管理相关的综合评估累计分值,推优参加上级单位的优秀表彰。
2. 自我价值实现
(1)建立“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教师个人微课程研究”平台。为教师在短时间内解决“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资源、技术、合作的支持平台。培养属于学校自己的名师,实施“校以师名”(“育名师、创名校”)的战略行动。
(2)设立校长主抓、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学科研机构:教科研室。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的申报平台,以三级课题、三级课程研究为抓手,培养教科研人才,切实开展教科研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3)推优交流、培训(请进来,走出去)
a. 以“教学能手大奖赛”的综合评估结果,推选优秀人才参加区、市、省的教研活动。
b. 与区内、区外的名校建立交流联动机制,互推优秀人才开展“换上一周课”“交流一学期”等活动。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唯求其实、知行合一”为教育思想;以“ 关注社会需要、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家长需求、关切教师发展”为核心价值;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沉淀属于学校自己特色的文化底蕴。以“文化长廊、主题板报、小记者站、广播站”等为文化建设支点;以“校刊、棋院、书院、小乐队、舞蹈房”等板块为面;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线;将文化“支点”与“版面”串联起来;形成既多姿多彩又具有文化底蕴;既能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又紧贴学校核心价值的文化内涵。
1. 学校文化之“思想篇”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唯求其实、知行合一”为学校的教育思想。
2. 学校文化之“价值篇”
以“顺应社会需要、引导学生成长、契合家长需求、成就教师发展”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围绕这一核心价值目标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教育思想创新的;符合城市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一训三风”“校徽、校旗、校刊、校歌”。
“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校训是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与延伸。校风是学校在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下,形成优良的风气、优秀的品质;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作风、教风、学风、班风的价值导向和理论基础;体现出全校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学风即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培养“自主学习、自我律束”的良好养成习惯与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校徽、校旗、校刊、校歌
校徽、校旗、校刊、校歌是学校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办学目标的象征,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3. 学校文化之“建设篇”
在学校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构建学校完整的文化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点”的建设;立足长期开展的“面”的建设;以及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之“线”的建设。用文化活动之“线”把“点”和“面”串联成充满无限生机的、富含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体系。
(四)扎的教学、科研
无论多么前沿的教育理论;无论多么科学的管理架构;无论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都需要扎根于“教学、科研”这块沃土。离开这块沃土,一切光环都只能昙花一现,光华都会逐渐淡去。随着城乡集合部学校办学规模的急速扩展、办学条件的逐渐完善;学校的工作重心就是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教研工作。
1. 常规教育教学管理
(1)编写《教导工作质量手册》。
(2)常规管理:‘教务工作’重在一日常规管理与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引导科学的、创新的“教”的思维和手段;培育良好的、有效的“学”的方法和习惯;完成各学科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目标、任务。“德育工作”通过团、队建设和班主任管理,加强引导和培育师生的道德情操、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3)实践、推广教科研的成果。
(4)综合评估:检测、评价、反思期初制定的计划、目标、任务。科学客观地总结学期、学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报告》。
(5)教导处工作团队组成结构图。
2. 教科研工作
(1)编写《教科研工作质量手册》
(2)准确界定教科研特色;科学确定教科研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方向;精心编写、实施教科研计划、方案。
(3)建立课题研究平台、课程研究平台。
①“3+1”课题研究平台
a.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b. 建立“市、省、国家”三级课题研究平台。
c. 建立个人微课题研究平台。
②“3+1”课程研究平台
a. 成立课程研究小组。
b. 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研究平台。(在微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三级课程研究。)
理论基础:W生认知实际、个人成长需求、社会发展需要。
设计理念:三级共融互补、特色显明突出。
c. 建立个人“微课程”研究平台,建立微课程资源中心。
(4)综合评估:检测、评价、反思、改进期初制定的计划、目标、任务。科学客观地总结学期、学年度的《教科研工作综合评估报告》。
二、学校未来发展愿景
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唯求其实、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引领下;在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下;在各项激励机制的高效运作下;在深厚的学校文化熏陶下;在扎实有效的教学教研促进下;到2020年学校的发展要达到:校园文化领先;特色教育率先;全面发展创先。
【参考文献】
[1] 郭振武. 学校管理[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0.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市场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022-01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和重要的领域。它作为对一种特殊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资源进行管理而存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范畴。正因如此,这种新型的、具有主动性的人员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相适应,各组织的人事部门就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从而提高了人事部门在决策中的地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各种社会和各个组织都需要的。
一、根据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客观要求。
我们论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作为生物人个体,在规定的年龄段内为从业劳动者,他可以从18岁工作到60岁(女性55)。但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生命周期与自然生命周期则有所不同,如在我国失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45岁左右的人,因为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变化的要求,而成为失业者。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再生性、平衡性和持续性。人作为“活”的资源,就整个人类而言,可以通过传宗接代及教育体现再生性。但就个体而言,在一定的自然生命周期内,其再生性则表现为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平衡性,则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体质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经济社会、科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的素质也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两个动态要不断耦合;就持续性而言,一个人一生要生活,就必须有工作可做,要想不失业,并始终保持个人与工作岗位匹配,就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创造。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教育特点的客观要求。
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封闭性、滞后性。一方面学校所传授的主要是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其量也只是把当前正在探索的课题提出来加以讨论。从应用角度看,学生今天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业以后步入社会,有一部分知识就会过时和老化;另一方面,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一个人只靠在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下用工制度变革的客观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人事制度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是将逐步取消劳动者的社会身份制度,由“身份取向”向“契约取向”转变;二是将打破传统的由政府分配、从一而终的用人制度和线性就业模式,改变身份的“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是合同制、契约制的用工制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岗位竞争和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将会大大增加,就业模式将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开放性和竞争性。因此,适应自主择业及劳动力不同行业间流动的要求,劳动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说终身学习和发展意识与能力的高低将是决定劳动者能否适应社会快速变动的主要因素。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
1.夯实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建立起跳平台。职业技术教育突出技能培养,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要,给学生提供就业的条件和手段,但贯彻基础理论“必需、够用”原则不能以牺牲后续发展为代价,一定的专业理论是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适应未来职业变化及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当前我国的失业状况看,一部分下岗职工不是没有工作可安排,而是安排的工作没法适应,结果是一方面有工作没人做;一方面有人没工作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国教育的落后,使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制约着劳动力资源潜能的发挥和劳动者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关键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关系,科学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二是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建立起跳平台,以满足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的需要。
2.学会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市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创新是企业和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时代,一个人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把创造力当作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不断进取的意识和精神;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才能,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创造力的挖掘、训练、强化,加强学生创造性因素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3.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一个人的继续发展,一靠企业组织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二靠个人不断地学习,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可持续性学习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要保证持续发展,就要学会学习。当前,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日新月异,使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适应新的生产程序、新的产品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方法就是学习。作为学校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自学能力;③、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学会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终身学习和训练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实现的物质基础,要教会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在互联网上学习和如何分析、归纳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4.学会自我调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应社会体制不断变革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一个新旧体制变改的时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优化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与现实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自觉解决因主体需要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带来的心理冲突的能力;要教会他们客观分析自我,准确自我定位,选择最佳的个人事业模式(个人事业模式=个人素质+目标价值+期望概率)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分析环境,增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独立生存、捕捉机遇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树立调整情绪的自觉意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事。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学校教育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努力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新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天祥.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4.
篇8
【关键词】后现代科学/现代科学范式/后现代知识
【正文】
近年以来,后现代主义沸沸扬扬,“后现代科学”也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似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后现代科学也如“梨花”盛开。问题是,后现代科学真能如此“盛开”吗?本文首先考察现代科学具有什么样的范式;其次,考察后现代科学有什么样的特征,它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依据是否使现代科学范式渐趋式微?科学还要“返魅”吗?如若不然,后现代科学又是在何种意义上有其价值?
1 现代科学范式
1.1 自近代以来,科学与哲学发生分离, 科学与宗教神学发生决裂。经过以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和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学理论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到19世纪末,确立了近代科学的基本范式。与两次科学革命相对应,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创新,到19世纪末,欧洲、北美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它们为世界不发达国家展示出崭新的未来前景。
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值19—20世纪之交的时刻,许多著名科学家认为经典物理学的大厦业已建立,只需对大厦作一些修补工作,晴朗的天空仅有两朵乌云,殊不知,这两朵乌云却引发了20世纪初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诞生。在世纪之交早就为科学家彭加勒注意到的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也引发了60—80年代的混沌学的诞生。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学是同一水平的革命,同属于第三次科学革命,它们从三个方面给牛顿力学施加了限制。如一位物理学家说:相对论排除了绝对空间和时间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狂想。〔1〕可见, 第三次科学革命否定了机械自然观。但是, 第三次科学革命并没有摧毁由第一、 二次科学革命确立的科学范式,而且,它们共同构建了现代科学范式。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一般把20世纪之前的科学称为近代科学, 20世纪之后的科学称之为现代科学。但是,在西方, 则通称为现代科学。西方没有近、现代之分,只有现代(modern)一词。正如现代化研究专家罗荣渠指出:“在英文里(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等也同样),‘现代’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过程’;一层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2〕
1.2 我们首先看一下“范式”这一概念。范式(paradigm )是由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提出来的。库恩没有给范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解释不一。大体上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等,还包括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与心理认识的自然观或世界观,后来他又称之为专业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 在库恩看来:“‘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3 〕“科学共同体”指的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大体讲,库恩所指的“范式”包含两方面的涵义:(1)从心理上讲,它是指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与方法上讲, 它是指科学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模型或框架。科学共同体还可分为许多级。全体自然科学家成为一个最大的科学共同体。
1.3 我们认为,现代科学范式由以下部分组成:(1)近、现代自然科学家所共同拥有的信念(如科学目标、科学的社会规范、自然观等);(2)建构科学理论所必须遵从的规范和方法论原则;(3)还包括科学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神学等的关系规范。大体讲,现代科学范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有:
1.3.1 关于科学的目标。到18—19世纪, 人们普遍形成了无误论的观点,即认为科学是由真命题构成的系统。科学无误论认为科学目标是追求真知识,即绝对确定的可证明的知识。到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具有一定预言值的命题系统,科学的目标旨在追求高概率的理论(命题)。波普尔则认为科学的目标旨在提高理论的逼真度,追求逼真度更大的理论。而在者看来,科学目标是与真理问题相联系的。科学是一项理性的事业,其目标是科学真理,而且科学真理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科学的目标是不断向绝对真理逼近。
1.3.2 关于建构科学理论所必须遵从的规范或原则。 这一规范凸显了科学理论与其它理论(或知识)相区别的根本性特征。就科学理论所遵从的规范而言,大致有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类观点。预设主义是合理性的传统模式,它以逻辑推理作为合理性的形式,其次以经验检验作为合理性的最终标准。譬如,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理论的评价或选择与这个理论的形式结构和它引出的经验证据有关。相对主义认为预设主义观点极为片面。历史主义者库恩就说,逻辑形式与观察实验不能决定相对立的理论或范式,因为范式各方面的支持者都有一套彼此相异的评判标准。
尽管预设主义与相对主义相对立,但是或多或少可以接受的共同评价规范还是有的。至少,狭义地讲,科学是一个陈述系统,该系统满足一些基本规范。这些规范构建了科学不同于其它人类知识的典型特征,可以称之为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具体包括:内在一致性(理论的逻辑无矛盾),可检验性(经验实证性),解释性(预见性,特别是能预见新的不同类的科学事实),逻辑简单性等。这些原则实际上反映了科学理性的基本内核。
1.3.3 关于构建科学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方法或规则,而不选择别的?这关涉到科学方法的根据。预设主义坚持方法论的一元论,认为科学方法论作为科学的逻辑是一套对科学进行逻辑分析的元科学,它给出一切理论都应具有的永恒不变的公理结构,即注重逻辑形式而不关注内容。与此相反,相对主义坚持方法论的多元论。历史主义认为,重要的不是科学形式,而是科学的内容,其原因在于科学的一切随社会文化条件而转移。我们认为,科学方法论应当在一元与多元、变与不变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虽然科学方法随科学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科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凸现了不同的科学方法。科学愈向高级阶段发展,其抽象性愈高,假设一演绎法愈受到重视。
1.3.4 关于科学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社会规范支配着所有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同时成为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倘若没有这些规范,就无法产生重要的科学问题,无法评价科学活动的成果,奖励卓有成效的科学家。科学的社会规范主要有:普遍性、竞争性、公有性、诚实性和合理的怀疑性。科学的社会规范被默顿(R·Merton )称之为科学的精神气质。他指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的科学良心”。〔4 〕科学的社会规范构成了科学区别于人类其它活动的基本特征。
1.3.5 关于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的关系。 尽管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是科学体系与上帝、神毫无关系。现代科学是与“自然的祛魅”(disenchantment)相联系的。所谓“自然的祛魅”,按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D·R·Griffin)的说法, “它意味着否认自然具有任何的主体性、经验和感觉”。〔5 〕虽然人类文明初期的许多知识被宗教神学家篡改,为其神学目的服务,但是,具体的宗教教义是和相关科学的结论或原理相冲突的。罗素指出:“神学与科学的冲突,也就是权威与观察的冲突”。〔6 〕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宗教的信仰性,二者是难以简单调和的。
1.3.6 关于科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自近代科学以来, 科学与政府的关系日趋紧密。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已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渗透,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政府权力日益整合。科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是一个政府的问题。没有政府的赞助,科学难以发展。政府的不正当要求也会使科学迷失方向,甚至堕落。因此,科学的合法发展要由合法性的政府来规范。但是,当代合法的政府却存在合法性危机(如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危机等等),为此,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一道制定合理的规范制约政府的行为,保证科学的合理合法的发展,保证科学指向人类进步的向度。
以上我们仅论及了现代科学规范的几个主要方面,其中1.3.1、1. 3.2、1.3.3三节构成了科学的内在规范,1.3.4、1.3.5、1.3.6 三节构成了科学的外在规范。内在规范中1.3.2, 即“建构科学理论所必须遵从的规范或原则”凸显了科学理论与其它人文知识的本质区别,界定了科学理论的本质规定性,换言之,它是现代科学范式的核心,是硬核,难以改变。科学的内在规范是科学范式的主要方面,对科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在规范是次要方面,非本质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外在规范也可能对科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 后现代科学可以成立吗?
2.1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50年代向后工业社会过渡,60 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90年代在我国,后现代主义也大行其道。当代主要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理论各有特点,虽有冲突,但是,他们主要从哲学层面出发,其共同点体现在:反对(否定、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体系哲学、心物二元论、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一元论和决定论等,可称为否定性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与此相反,格里芬等人则从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科学的层面出发,探讨更为广泛的问题,倡导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与世界、物质与意识、价值与事实、真与善与美的统一,主张科学应当“返魅”(reenchantment)。 这些观点较为集中地反映在由格里芬主编的《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一书中。参加此书撰写的学者既有科学家,也有从事神学、灵学研究的学者。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大卫·玻姆(David Bohm)。凡了解量子力学的读者一定会知道玻姆,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比如,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是否完备的论战中,爱因斯坦等人于1937年提出了一个关于坐标与动量关联的理想的EPR实验来反驳玻尔。50 年代玻姆则从自旋的三个分量着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自旋EPR实验方案。目前EPR的检验仍然是物理学的前沿之一,直接涉及到量子力学是否完备这一重大问题。(参见吴国林《从微观物质开放性角度审视ERP佯谬》,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第1期)。
2.2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 就在于人们对现代性愈来愈不满足。譬如,当代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等等。就中国而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软着陆”成功;另一方面,中国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对外开放使外域之风也迅速吹向国内。总之,种种因素使后现代主义在我国迅速传播,这也表明了国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运动的急切关注和深思。
无疑,外域之风并非都是清新馨香的,保持谨慎的批判态度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实际上,许多西方学者早就注意到,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渗透了商品的逻辑,而且,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正向全球蔓延,对于经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极为不利。西方者杰姆逊(F·Jameson)就指出:“中国读者也应该抵制后现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其实也就是晚期(资本主义),但同样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从内容到形式完全溶入到商品生产和消费中,尽管具有新的类型”。〔7〕
2.3 在当代,科学或知识或信息的作用日益凸显。80 年代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人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成为内生变量,知识内在地推动经济发展。1996年经合组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人类将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我国业已制定的《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 《知识创新工程》正处于试点阶段。无疑,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知识,其根源是科学。所谓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反过来,知识则不一定是系统化的。知识包括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一般所指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具有实证性。科学与知识的区别在于,科学是系统化的实证性的知识,而且如前所述现代科学已形成了自身的范式,这一范式也没有因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发生突变。
2.4 虽然,早在19世纪之前就发生过反现代运动,如始于19 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者和卢德派的反现代运动。1755年卢梭在其专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对科学和艺术,进而对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都持否定态度。本世纪法兰克福学派也对科学技术进行过批判。他们把科学技术看作新的意识形态,认为科学技术具有压抑人、统治人的功能。马尔库塞主张要彻底否定科学技术成果。但是,当前后现代主义的反现代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普遍和强烈。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可以概括为格里芬所言:“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后现代世界是一种新的科学、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种新的社会”。〔8〕那么, 具有严格规范要求的“科学”如何可能与后现代主义“情绪”相调适呢?
2.4.1 在格里芬等人看来,后现代科学应当有什么特征呢? 他们反对科学必然和一种“祛魅”的世界观相联盟,其中没有宗教意义和道德价值,即顽固的自然主义。主张灵活的自然主义,即认为“自由、价值的客观实在性,神在世界中作用(通过它的作用,价值才得以在我们生活中产生影响)、生态伦理以及对泛心理学,如超感观视觉、心灵感应以及中国气功师的外气发放等问题的研究,甚至死后生命问题等等,都占有一席之地”。〔9〕一言以蔽之, 后现代科学的特征大致可概括为:整体论和有机论。
转贴于 2.4.2 在格里芬看来, 后现代科学背离了与现代科学密切相关的机械论和还原论的世界观,根源于科学本身实质性的进展。的确,玻姆发展了一种隐变量的量子理论,提出了一个包含环境信息的量子势概念,由此他认为:“世界不能真正分解成彼此分离的部分,而必须把它看成一个不可分的统一体,其分离部分的出现,只是作为一种仅仅在经典极限下才有效的近似”。“从量子尺度看,宇宙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它不能真正看成是由彼此分离的独立部分构成的。”〔10〕从物理上讲,这是正确的。后来,他又提出了显序和隐序概念,他认为,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部分被展开成为整体。无疑,这已是物理哲学的概括了。在玻姆看来,“后现代物理学,广而言之,后现代科学”,“不应将物质与意识割裂开来,因而也不应将事实、意义及价值割裂开来”。〔11〕这只能是更有哲学意味了。诚然,近代科学以机械论、还原论为特征,现代科学以整体论为特征。且不说,在西文意义上,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是同一概念,仅以科学史来看,是先有科学实验、科学发现、科学理论,后有科学世界观。换言之,还原论、整体论都是从近现代科学中抽象出来的,它只能看作科学理论的次级意义或社会意义。事实上,还原论、整体论也只能算作科学的外在规范,是非本质的,并不能构成对科学内在规范(核心)的重大冲击。而且整体论也不是抛弃还原论的整体论,而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整体论。当代科学发展的客观事实是, 实践中的科学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还原论者,进行还原尝试的方法仍然极富成果。〔12〕
2.4.3 后现代的有机论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 都具有哪怕是些许的目的因。原初的有机体可以被组织成两种形式:(1 )一个是复合的个体,它产生于一个无所不包的主体,(2 )一个是非个体化的客体,它不存在统一的主体性。动物属第一类。石头属第二类。后现代的有机论认为,不存在什么本体论的二元论,但存在着一种组织的二元论。〔13〕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按后现代的有机论看来,宇宙的原初总应当看作一个有机体吧!总应包含些许的目的因吧!但是,描述宇宙原初的物质状态,是用宇宙波函数表达的。宇宙波函数仅有引力场和物质场。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宇宙学家霍金(S·W·Hawking)发展的“无边界”量子宇宙学已粗略地给出了宇宙的创生与演化过程。实质上,它否定了任何目的论、否定了上帝或神秘力量的存在。正如卡尔·萨根在为霍金的名著《时间史之谜》一书中所做的“导言”中指出:“这还是一本关于上帝……或许关于上帝不存在的书”。“正如霍金明确指出的,他试图理解上帝的思想。这使他的努力所得的结论越加出人意料之外,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一个没有空间边缘、没有时间起点或终点,以及没有上帝可做事情的宇宙”。〔14〕
2.4.4 克里普纳(S·Krippner)在《灵学与后现代科学》一文中说:“不仅量子论指出无法区分一个‘观察者’和一个‘被观察者’,而且它还可以通过将意识完全并入科学研究的主流中来而得到解释”。虽然在量子力学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关系上有许多争论,但是,观察者也没有将自己的意识并入量子过程中。事实上,观察者是宏观物体,量子过程是微观过程,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量子现象是微观客体与宏观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物理学家玻姆曾明确指出:“我不认为精神对原子有重要的效应,至少人类精神对原子没有影响”。〔15〕与玻姆长期合作的海利(B·Hiley)教授认为:“我不明白为何在现阶段需要把精神引入到物理学中来”。现在用量子势来表达,就不会陷入量子理论的多宇宙解释所造成的精神介入困境。〔16〕
2.4.5 格里芬认为, 自然的祛魅的一个深刻而主要的特征是否认“远距离作用”。韦伯在形容祛魅一词时,含有“驱除魅力”的含义。机械论的中心内容就是否定自然事物有任何吸引其它事物的隐匿(神秘)的力量。〔17〕事实上,从已有的关于EPR实验的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支持量子力学是完备的,这也意味着量子力学中波函数之间的联系是瞬时的,也即是远距离作用;玻姆倡导的非定域的量子势概念也是远距离作用的。可见,从物理上讲,微观客体可以存在“远距作用”,尽管现代物理学(如粒子物理学)仍然建立在近距作用基础上。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用自然说明自然,否认任何神秘作用。由EPR 实验所表征的“远距作用”与灵学中的超心理现象、心灵致动、“中国大气功师”所宣称的“他心通”、“遥视”等“特异功能”的“远距作用”具有本质区别。科学坚持重复检验原则,一个科学事实是可以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程式下重复出现,至少存在相当高的概率。一个事实不能得到较高概率或重复出现就不能被证认为科学事实。〔18〕灵学中宣称的心灵感应、气功中的“特异功能”几乎没有在科学的严格规范下重复出现,“大师”们也没有显出比常人有更大的本领。然而灵学家、大气功师们却把结果的不可重复归因于:心不诚则不灵,有人干扰气场,没有进入气功状态等,无疑这是遁词。可见,科学不是简单肯定或否定远距作用,科学必须建立在具有可重复性检验的科学事实上。不可重复的事实,其真伪性无法判定,由此彰显了科学与灵学的区别。
2.5 如果说后现代科学是可能的, 那么后现代科学的范式是什么呢?格里芬在《论心与分子:心身相关宇宙中的后现代医学》一文中有所表达。在他看来,二元论和唯物论是17世纪以来统治现代社会的两种范式,可具体归纳为:客观论、现象论、移动论、机械决定论、还原论和感觉论,这样一来,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空洞的实在”,全然不存在内在的实在、感知或经验、主观性、目的以及一切的内在的生成。但是,这种论点是可疑的。由此,格里芬提出了后现代范式的依据——泛经验论,用以表述后现代科学的基本性格和方向。
2.5.1 格里芬的泛经验论建立在怀特海和哈茨霍恩哲学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后现代的有机选择论。泛经验论的具体要点可概括为:(1)每一实际存在都是一个实际活动,亦被称为一个经验活动。(2 )自为的经验是一个作为主体的事件。事件作为主体,它被涉入一个简短的生成过程中。作为主体的经验活动将感受(肉体性)与自决(精神性)结合在一起。(3)一个客体就是一个原本实质上的主体事件, 主体与客体的不同仅表现在时间上。(4 )“心”与“分子”是一系列先主体后客体的事件。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是否具有经验这种绝对的差异。(5 )每一种永恒的事物都是一个由一系列迅速发生的事件所组成的时间上的“群集”。事件是最基本的个体。一个事件的“运动”不是移动,而是内部生成。(6)内部生成是第一性的, 移动是派生的。(7)每一新的经验都是产生于许多经验之上的集合体。 合众为一是经验的终极实质。实际上,它就是宇宙的终极原因。(8 )实在是完完全全群集的,不存在只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永恒的实在,存在的仅是事件和事件的群集。(9 )每一层次的个体都是有机体的一个层次。心理学和生物学研究较高层次的有机体。人类是具有等级结构的有机体:是有机体的有机体的有机体。〔19〕据此,格里芬断言,心会受到身体内一切活动的影响,同时,身体内的一切活动也会受到心的影响——这是与现代范式截然不同的看法。
2.5.2 不难看出,泛经验论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是一种后现代性质的本体论。正如格里芬自己承认:“当然,泛经验论是有一种未被证实的假设”。但是他又认为:“低级存在不具有任何形式的经验的观点亦未被证实。验证每一假设的途径只能是考察这一假设所导致的结论”。〔20〕中国几千年的气功实践,无疑证明了心和身是相关的,但是,要把人类具有的经验内涵泛化到分子也具有经验,显然是外延太大了。不仅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而且在科学实践中也没有被证实。我们知道,一个科学理论除了满足逻辑一致、经验实证性和解释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科学理论必须能够预见新的不同类的科学事实,而且愈多愈好。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首先预言了光线弯曲,这与“光线为直线”的日常经验不一致,是一类新的经验。后来,广义相对论还预见了雷达回波延迟、黑洞等新的物理现象。那么,泛经验论的推论又预见了什么新的事实呢?用泛经验论可以解释医学中业已存在的心身相关问题,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能否在物理、化学等无生命物质世界逻辑地预见一个新的事实呢?显然,目前没有这样的事例。我相信,今后也不会出现。因此,泛经验论也只能是一种哲学思辨式的无根的假设,而不是一个具有可检验性的科学假设。可见,企图建立于泛经验论这一基础之上的后现代科学,无异于空中楼阁。不仅结不了果,甚至连花也开放不了。
2.6 后现代科学空疏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科学范式没有突变, 现代科学没有发生危机。
2.6.1 牛顿的第一次科学革命确立了机械论自然观思想, 第二次科学革命确立了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自然观,第三次科学革命否定了机械论自然观、否定了自然的不变性和预成性,否定了决定论和确定性,代之以世界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不确定性的重要地位。虽然从第一次、第二次到第三次科学革命,自然观上有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现代科学的某些外在规范发生了变化,但是,科学的内在规范——现代科学范式的核心部分(如建构科学理论的规范或原则等)——却没有受到冲击,经受住了科学发展的检验。
2.6.2 就现代科学自身而言, 特别是带头科学——物理学与生物学,它们不仅没有危机发生,反而生机一片,有力地促进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按照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只有现代科学发生危机,科学革命才能发生。如果说现代科学有危机发生,至多只能说有危机的征兆(主要是指外在规范问题),而没有冲击现代科学范式的内在规范。既然现代科学范式没有本质的危机,那么科学革命就不可能发生,亦即不可能发生从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过渡。
2.6.3 仅仅依持科学规范发生的某些变化, 仅仅停留在“祛魅”、“返魅”、“物质有痛苦”、“磁石有灵魂”等词语的编排上,显然是不可能符咒般地呼唤出后现代科学。既然如此,又为何极力呼喊后现代科学呢?难道我们还不能洞见到文化中渗透了商品的逻辑吗?
2.7 我们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 后现代科学更多的是一种哲学观念。例如,玻姆在《后现代科学和后现代世界》一文中,提出了后现代物理学。他说,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共同点是同意宇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量子论的数学定律可以被理解为对整体运动的描述,在这一整体运动中,部分被展开为整体。后现代物理学应从整体出发。〔21〕可见,玻姆的后现代物理学也只是一个思路,没有具体的操作意义,对量子力学的重新理解也不过是变换了一个视角。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J·F·Lyotard)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也谈到后现代科学,他说:“后现代科学本身发展为如下的理论化表述:不连续性、突变性、非矫正性以及佯谬。后现代科学对以下事物关切备至:不可决定的、精确控制的极限、以不完全信息表征的冲突、破碎的、突变和语用学悖论等”。〔22〕这些特征是与量子力学、突变论、混沌学、耗散结构论等有明显的联系,但是,这些学科却都是属于现代科学,而不是后现代科学。因此,我宁愿把现在所谓的“后现代科学”称之为“后现代知识”,即在现代科学范式下可以合理存在着后现代知识,后现代知识以不确定性为标志。其原因在于:科学是一种严格的体系,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而知识则不一定,可以没有体系要求。目前所称的“后现代科学”更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只是一种哲学式的假设罢了。从科学的角度看,后现代知识可以从1927年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作为肇始的标志。到50年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之时,后现代知识才成为浩浩江河,特别是90年代知识经济的出现,后现代知识已势不可挡。〔23〕
3 结语
尽管后现代科学难以成立,但是,后现代科学力图克服现代科学种种弊端,以达澄明之境;后现代科学对人类发展所表现出的深切关怀和焦虑,因此,它是有意义的。然而,有意义的东西不一定要冠之以“科学”称谓,不如称之为“后现代知识”。要使后现代科学真正成为可能,不仅需要哲学家、宗教学家等人文学者的努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自身已发生了危机、发生了范式嬗变;不仅要有概念变革的先行,而且要有实践运作的科学具体操作层面的突变,要有科学方法的变革。目前看来,后现代科学所具有的意义,或许从观念逐渐浸润的视角加以评价更为恰当些,而操作意义上的工作还远没有展开。而这种展开目前看不见明显的征兆。
在我看来,在现代科学范式下,人类仍有现实的可行策略,即通过“立法”——制度创新——来化解现代科学带来的弊端,减少现代科学带来的不确定性。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可以通过各国政府及政府间的合作达成某些共识,利用人类文化(包括宗教、伦理等)的精粹,构建若干科学规范——“科学法”——规导现代科学,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24〕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或许是一种现代科学范式下的“后现代知识”状态。也正是中国当前所需要的有益的“后现代”策略。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6。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6。
〔3〕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291。
〔4〕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科学与哲学》,1982,(4):121。
〔5〕〔8〕〔9〕〔11〕〔13〕〔17〕〔19〕〔20〕〔21〕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2, 中译本序言,中译本序言,76,28,3,199,193,85。
〔6〕罗素:《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6。
〔7〕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自序。
〔10〕美玻姆:《量子理论》,商务印书馆,1982,192,193。
〔11〕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2, 中译本序言,中译本序言,76,28,3,199,193,85。
〔12〕黄顺基等主编,《科学技术哲学引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22—323。
〔14〕斯蒂芬·霍金著:《时间史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导言。
〔15〕〔16〕英戴维斯,布朗合编,《原子中的幽灵》,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106,129。
〔18〕吴国林:以概率确证审视气功“特异功能”之真伪, 《气功与科学》,1998,(1),14。
〔22〕J·F·Lyotard,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Knowledge,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4, pp.60。
篇9
[关键词] 突破;认识和观念;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和实践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系统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则进展甚小。这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认识和观念至关重要。
1.中医药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吸取当代科技和文化的精华积累发展起来的,中医学就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完善和发展自身,而是其曾经处于领先地位。而在近代,中医学由于没有及时吸取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创新而导致落后。因此,只有实施中医药现代化伟大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使具有双重属性的中医药发展为主流医学。纵观中医数千年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先辈们不断创新的历史画卷。《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吸取了古代哲学思想,融会了古代解剖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物侯学……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辩证论治之先河,虽‘攘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全书不见引经据典,而是在字里行间融会了先辈的学术精髓和自己的真知灼见。… 解放后,对中医药进行系统的总结,创建中医药各个层次的教育,医疗和科研体系,这更是空前的创新壮举。可以说,中医学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中医学。
2.对中医药现代化内涵的理解
中医现代化的经典定义是: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武装中医发展中医;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多学科地研究中医药传通的独特的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探索其规律,揭示其本质,发扬其精华,除其糟粕。使中医理论经过实验科学的论证,成为严密的科学体系,把中医药学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上来,使临床诊断,治疗具有客观指标并不断提高其疗效。
这个定义包涵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中医学要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相关成果,使其成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
第二层含义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分析和制订中医药诊断和治疗的客观指标体系。这包括许多方面,如诊断的生理生化指标,药物的成分和药理作用等。
第三层含义是,中医药的基本理论需要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融入和对其本质作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阐释。
3.中医药学科性质与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理论表现为哲学的思辨属性,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而其应用则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认识中医科学的这一特点对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必要的。
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有两种方法,即打开和不打开黑箱。中医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在通过不打开黑箱的办法研究中医药,而且取得相当大的发展。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如果一味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的本质、中医疾病的本质及转归的机制,是行不通的。过分追求中医药的客观化、标准化、量化只能把中医引入死路。并且,如前所述,还原方法不是无条件有效。
4.中医的继承和现代化创新
中医以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为其基本特点,并创立了许多诊疗方法,如中医中药、针灸、食疗、推拿导引和气功疗法等,各有其独特优势和特色,是先辈们几千年呕心沥血的成果,必须继承和创新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称为继承;而不管谬误,一并兼蓄,能叫继承吗?而如今中医继承和创新的情况是:一方面不能很好继承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如中医食疗、推拿导引和诊疗气功自古就是中医的一部分,有许多精华的部分,而今没有‘正式’列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之中。如只有少数学者知道中医药的经络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和阴阳理论都与气功实践有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创新不足。这固然与中医学科特性有关,而最关键的还是打破观念和认识的束缚。二十一世纪,中医药面对着全球由‘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信息科技’的新时代,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大市场和竟争激烈的医药市场,面对着现代西医学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而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只有不断和勇于创新,才能正确认识、把握和发展中医,才能使历史悠久的中医生机勃勃。
5.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改变其落后于时代现状的历史必然,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实践,需要付出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几十年的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实践,虽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还没有一个系统框架。我认为,必须成立一个以中医学药学科为主,由多学科、多方面人才组成的中医药现代化的实体组织,研究和制定中医药现代化的方针、方法、模式、实施办法、实施容、计划安排等。
中医药高等院校担负着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历史重任,有着相对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先期的实施和突破点自然应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可先进行各个专业、各个方向的各个突破。然后由各个方向到专业,再与专业到学科进行综合,就会勾画出中医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轮廓,以形成阶段性、相对完整现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初步框架,并不断的创新、发展和逐步完善。沿着这样的思路坚决的往前走,中医药现代化的蓝图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篇10
“隔壁菜市就是最好的医院”――几乎一夜间,随着电视媒体大肆渲染,京城“最贵中医”张悟本的养生理念大行其道,因其鼓吹,某些地方所谓“能治百病”的绿豆价格也一路上涨。风潮正劲之时,这位声称挂号需排到2012年的“中国食疗第一人”却因涉嫌非法行医而备受质疑。对于张悟本现象的质疑更是直指鱼龙混杂、歪论充斥的健康养生市场,有人甚至因此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今年6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首次公开表示,不应将张悟本与中医养生联系起来。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缩影的中医,百年来,命运历经坎坷。随着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对中医药学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就一刻没停过,甚至数度有人提出要废止中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支系得以保护。然而,随着现代医疗科技迅猛发展,被划在“经验科学”一类、“不能用现代科学方法来检验”的中医却始终受到质疑,不仅与某些传统文化一同有走向式微之势,也面临着被曲解、异化的危机。各种打着中医养生保健幌子,却与中医传统理论毫不相关,乃至背道而驰的疗法层出不穷,混淆视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对中医传统文化宣传不够所造成的。
其实老百姓常说的俗语里就有许多平实的养生理念,比如“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这些都源自中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基础。WT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一项数据表明:由生活方式引发的健康问题占60%,环境和社会因素占17%,遗传因素占15%……养生说到底就是要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且把它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当代社会疾病谱发生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随之改变,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转变。中医作为自然疗法,与西医所崇尚的对抗性治疗不同,采取的是调和性治疗,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调节、治愈能力。有人因此说,中医是治人,西医是治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谓人我合一;人自己心身的和谐,所谓形神合一。只有达到这三个层面的“和”,才是健康的人。这也可被看作是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和谐模式的东方式表达。
随着近些年高科技分子研究、基因研究的逐渐深入,西医在诊疗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格局。面对日益完善的现代科学体系,中医要与时俱进,“现代科学化”似成为必由之路。可究竟该如何之变?中医在走向“现代科学化”的时候能否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重的中医理论又如何在当今世界寻求理解和接受?这是许多有识之士在深深思考的。“国医大师”陆广莘多次重申: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争论中医是不是“科学”,而是要回归医学的目的。医学,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以人类生命健康为目的的。也就是说,不论诊疗手段如何,能治病是医学的终极目的。也有专家指出,如果硬要中医“现代化”,则必然会丢弃或改变自身特色;可是拒绝“现代化”,则又难以融入现代科学大潮。这便是中医学现在所面临的两难境地。那种实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分析还原与整体思辨的统一,从而形成一种融合中西医各种医学之所长的新的医学形态,至今仍旧是个梦想。但如果一味要简单地将中医还原为物质结构,甚至把中医改造成以还原分析为基本方法的自然科学,中医也就不称其为中医了。
显然,如果没有找到适合的方式,急功近利的“现代科学化”会造成中医的危机,而另一方面,“绿豆养生术”之类打着中医名目,以骗钱为目的的“伪科学化”炒作,会造成中医的另一种危机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