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链建设

篇1

一、做大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们兴办了4个水果罐头加工厂,其中熙可罐头厂是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工能力达到了10万吨,永州罐头厂的水果加工能力达到了5万吨,*罐头厂的加工能力达到了3万吨,目前,厦门一家上市公司正在我市兴建一家罐头厂,加工能力将达到5万吨,这几个柑桔厂可以消化柑桔30多万吨,使我市柑桔供不应求,有一半的原料还要到市外、省外收购。

我市木桨纸生产能力过往是3万吨,目前进步到了15万吨,成为全国的包装纸重要基地,年需求木材60多万立方,使得我市的木材也供不应求,大部分原料要从省外购进,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

我市的楠竹加工企业发展较快,嘉丰竹业生产的竹制容器已被日本政府定为供货基地,预备在日本全面推广,替换泡沫塑料容器;华兴竹业和三鑫竹业生产的竹木地板订单纷至踏来,使得我市的楠竹资源供不应求。

我市比较大的油料加工企业有2家,*植物油公司,年加工能力已达到5万吨,正在兴办的*茶油公司,加工能力也将达到5万吨,使我市油茶原料也供不应求,这两家公司所需要的原料也大量从外地购进。

在优质稻加工方面,我市的规模企业已达到5家,加工能力突破了25万吨,其中,天龙米业和银利来米业加工能力分别达到8万吨以上,是省级龙头企业,他们瞄准广东市场,引进了广东农科院的高档优质稻,使我市优质稻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种植优质稻成为了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今年全市的优质稻种子市场出现了互相争抢、供不应求的情况。

目前,我市年销售收进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7家,1000万元以上的37家,500万元以上的80家。

在如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我们突出抓了一条,就是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我市柑桔加工企业能够迅速在全国崭露头角,靠的就是这个。熙可公司原来是我市一家不起眼的小罐头厂,后来引进了英国EJ公司,通过与他们合作,利用他们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迅速做大成为了全省最大、全国第二大的柑桔加工企业、全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熙可公司正抢抓国家资金参股龙头企业试点的机遇,争取引进国家这个大股东投资,上一条柑橘采后商品处理线,使企业不仅成为加工的龙头企业,还成为鲜销的龙头企业。永州罐头厂的起步比熙可还晚,但他们引进了香港都成食品公司,香港股东把浙江两万吨的厂迁了过来并投产了,使永罐的加工能力扩大到了5万吨,年销售收进达到1.3亿元,成为了省级龙头企业。往年,他们又跟上海糖酒公司这个上市公司联姻,签定了建设三十万吨果蔬加工生产线的合同。另外,厦门市国贸公司这个上市公司也已登陆永州,正在祁阳上一条5万吨的水果加工生产线。

我市湘江纸业公司之所以能从3万吨的加工能力扩大到15万吨,主要是整体并进了岳纸团体,成为了全国的包装纸生产基地。

总之,引进战略投资者,使我市龙头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使农业结构调整开拓了新的路子。

一个方面,我们改变考核机制,把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过往,我们调整农业结构比较盲目,经常出现产品销不出,价格上不来,农民受损失的情况,有的地方政府错位,替换了市场主体的作用,逼着农民调整结构,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既鼓励农民自己各显神通,更重要是把着力点放在加产业的原料基地上。我们考核一个地方调整结构的力度大不大,不是看他行政命令的力度大不大,不是看他压着农民种了多少面积,而是看他与龙头企业签了多少定单,为龙头企业办了多少亩基地。县里对乡镇调结构的考核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往的农林牧副渔面面俱到,转到了一个乡镇只突出考核一两个产业。

考核机制的改变,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到了产业原料基地建设,使盲目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到了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政府的行政命令推动提升到了龙头企业的利益引导。目前,全市共建设原料基地18O0多个,开发面积266万亩,联接农户6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4.3%,形成特色专业乡镇25个、特色专业村1100多个。

另一方面,我们促使龙头企业自办基地,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调结构。过往,有的龙头企业以为,加工是企业的事,原料生产供给是政府和农民的事,过分依靠政府和随行就市收购,这样,原料生产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积极推动资本与劳动的结合,鼓励龙头企业出资本,农民出土地和劳力,或者龙头企业“上山下乡”,合办或自办原料基地。现在,我市果蔬、优质稻、林纸板、药材、油料、烤烟、养殖等七大产业链的加工龙头企业,都自办或与农民合办了自己的加工原料基地。这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原料题目的模式之一,成为我们抓农业结构调整新的增长点。

三、构建“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要把企业做大,需要企业、农民、中介组织、各级政府的协调配合,而利益机制是它们之间的桥梁。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构建利益机制。

1、构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过往,农民和企业互相抱怨,农民怪企业压低价格,企业怪农民原料外流。究其原因,主要是随行就市的收购方式构建不了完善的利益机制。我们要求,龙头企业与农民的购销关系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市场买卖关系上,而是要采用合同制治理,尽量让利于农民,确保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我市天龙、银利来、香穗等几家米业企业,在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时,都承诺了只要按要求生产出了优质稻,收购价格比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要高20%,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篇2

地球空间信息是湖北省最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随着武汉被列入北斗产业化试点城市及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正式获批,武汉有望成为北斗应用产业基地,全省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一、湖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链发展现状

目前湖北省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具有产业链完整、科技成果领先、企业集群发展等特点。

1、产业链完整,产业实力雄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主要包括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等产业领域。目前湖北省已形成了包括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全省地球空间信息相关企业300多家,2012年实现企业总收入约100亿元。

2、科技资源丰富,技术成果领先。武汉是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科教人才资源密集区和产业发展引领区,拥有以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为代表一批高水平院校机构;拥有包括我国本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部级重点试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多个相关学院;拥有以9位院士为引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拥有一批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国内外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产业集群发展,聚集效应显著。武汉拥有本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化基地,聚集了中地数码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有国家测绘甲级资质企业12家,测绘乙级资质企业8家,甲级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单位4家,导航电子地图资质单位1家。

二、工作进展及成效

1、成功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近日,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10个产业集群试点,科技部将通过国家火炬计划、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政策资源,支持和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的建设发展;对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内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连续3年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内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等服务机构,优先纳入国家级认定管理序列并给予资金支持。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成功开展与国家863计划成果对接。为进一步促进863计划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在科技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指导下,科技部计划司会同高新司、遥感中心、火炬中心,与湖北省科技厅、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联合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成果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工作,6月16日,国家863计划成果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会在东湖高新区成功举办,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及金融、中介机构等150多家单位积极参与,会上20家单位共同签署了863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对接活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篇3

【关键词】高铁 产业链 对接 轨道类专业群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99-03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面对高铁产业迅猛发展的现状,如何构建使主要服务普速铁路的单一功能专业群调整为服务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机制与方式,如何构建轨道类专业群建设的协同机制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如何提升该特色专业群服务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的能力,是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经过认真调研,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适应需求、紧跟发展、加强服务的对接高铁产业链的专业发展思路,学校主动建立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提质量创品牌,服务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需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基于动态耦合机制构建对接高铁产业链的轨道类专业群

根据经济学中的“需求估计”理论,密歇根大W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指出,“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要求与专业实践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学院趋于紧密迎合社会的需要。”适应产业发展水平,服务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导向,产业发展水平也是评价专业设置适切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符合产业需求。一方面,依据产业链的组成建设专业群,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凸显出高职教育服务产业的特色;另一方面,专业源于实践,产业升级的需求往往会催生新的岗位,新的岗位触发新的专业方向或新的专业诞生。在轨道类专业群和高铁产业链的互动中,高铁产业链需求居于主导地位,轨道类专业群布局和调整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以相关产业链的组成和发展水平、需求为依据,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适时增减专业及专业方向,大力整合内部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方式,使得轨道类专业群与高铁产业链之间动态互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动态耦合机制。

2013年我国开始进入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及时对接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细分,增设大型养路机械和高速铁路维修两个方向;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进行细分,增设AFC检修和机电检修两个专业方向。同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通信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车辆以及电气化铁道技术均增设高铁方向课程。

2016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要求,全面梳理和规范专业名称,按照合并、调整的思路,将专业方向全部单独设置为符合要求的新专业,如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机械化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等4个专业;更名4个专业,并新增铁路物流管理、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等专业。

以高速铁道工程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等高铁专业为重点,形成以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为核心专业对接高铁基础设施建设,以动车组检修技术为核心专业对接列车装备(含专用系统设备)制造,以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为核心专业对接高铁客货营运的高铁专业群。

至此,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3个铁路专业基本形成了纵向对接高铁产业链,并实现专业群覆盖高铁全产业链,横向向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建设、装备制造和客运服务全产业链拓展延伸的6个专业,覆盖城市轨道交通主要职业岗位。

根据工程建设、装备(含专用系统设备)制造、客货营运等产业链条中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要求,充分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按照产业链条内各专业的内在结构关系,即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构建一个环环相扣、具有集聚效应的专业群建设系统,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该系统能实时优化、与时俱进,并向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横向拓展,如图1所示。

二、创建“四方协同、强基固本、高标建设轨道类专业群”建设模式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政行企校外部协同和专业群内部共享相互作用,确立了轨道类专业群建设的调控系统和目标系统,通过集团化办学,狠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形成了“对接高铁产业链,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强基固本、高标建设轨道交通专业群”创新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一)实施强基工程,构建四方协同、三维支撑体系,夯实专业群办学条件。近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类专业群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在铁道部(铁路总公司)高速铁路建设、运营标准化体系要求下,在铁路局等企业的订单支持下,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创建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依托集团化办学系统的、整体性的优势,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融通型实训基地建设和共享型资源开发上形成了三维支撑体系。

1.“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聘、下、送、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高铁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目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成8个校级教学、实践、科研、服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行业指导委员会)级教学和创新团队,7名行业教学名师。

2.融通型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政府投入”“校企共建”“软硬兼施”,建设成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科普”于一体的融通型实训基地。一是政府投入。自201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柳州市人民政府通过投入教学设备专项资金约1亿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成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和室外综合轨道交通实训中心等多个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专业群实训基地条件,使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群系列实训基地规模保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二是校企共建。基地建设引入企业资源,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学校自建基地的模式,不仅在设备资金上得到了企业的有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有了企业的参与建设,“现场情境”更加突出,相当于将企业的工作岗位搬到的实训基地中,确保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与现场同步,项目实训与现场操作同等,实训情景与工作环境同一。三是软硬兼施。在大力推动基地硬件规模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基地的软件建设。对实验实训室实行规范化管理,将职业现场工作流程、工作纪律上墙,在学生开展实验实训项目时完全按照工作现场的要求和规范来操作与考核,以更充分地实现工作与学习的高度统一,营造更好的企业现场工作情境。四是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科普”五位一体。学校以集约方式,建设融通型专业群实训基地。目前实训基地均能接待企业生产运动会、技术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功用,并向社会开放。

3.共享型教学资源开发。按照专业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开发包括案例、素材在内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建立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建成“铁道通信信号”等铁路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行车规章”“铁路行车组织”“铁路服务礼仪”等一批网络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外校或社会应用。例如,铁道通信与信息化专业联合南宁通信段、广州通信段和北京铁路通信中心等企业开发出专业系列教程,以及铁路通信工、线务员、机务员、通信终端维修员和电信营销员职业资格鉴定及通信勘察设计师专项技能证等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包。2011年以来,校企共同开发课程34门,完成30多本教材开发。主编出版特色鲜明专业教材10部,这些教材既适合教学需求,又适用个性化自主学习,受到同学和企业员工的普遍欢迎,也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二)实施固本工程,建立“一图双证三标准”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范专业群建设。具体如下:

1.建构理论知识、技能项目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规范化课程体系。多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重视规范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视企业文化在校园、专业和课堂中的传导,设计并实施专业群资源集聚与共享途径。一是必要的理论课程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工作分析为手段,将岗位作业内容和行业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课程分为三大类:基本素质课(含思政课、公共基础课、现代技能课)、专业核心课(每个专业确定为5门左右)、专业拓展课(含职业方向选择课和任意选修课)。二是能力主导的技能项目训练体系。按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训内容与形式,每个专业都设计了整周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技能考证“五位一体”实践教学领域。学生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训和跟实习,考核标准与现场操作和管理技术人员相同。三是渗透式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引进企业文化元素,经常邀请铁路企业先进人物、技术革新能手和优秀校友到校作报告;组织学生到基层铁路站段进行现场教学和岗位锻炼,增强“真情实感”;强化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课程体系既稳定又与时俱进,目前已经集聚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基本打通了专业群基本素质课和渗透式的素质拓展课,为下一步建设基本能力训练中心和素质拓展训练基地,提供了师资和课程的准备。

2.强化专业建设路径设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建立“一图双证三标准”机制,强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范式要求。

“一图”――明确专业改革与建设路径,指导专业群内部各专业建设。2012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轨道类专业教师一道,举办了近20场次的研讨会、论证会,编制了专业改革与建设路线图。路线图确定了三年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建设目标以及经费使用,通过挂图作战,狠抓核心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的发展,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链的能力。

“双证”――实施专业群内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双证融通”为手段推动课程改革,推行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融入专业群教学体系,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融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理论知识于专业的课程中,融其所需的技能于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或相应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使专业群与职业岗位(群)的内在联系、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有所侧重和选择地采用主(辅、选)修方式培养行业通用技能与跨行业职业技能,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三标准”――强化专业群内部实践教学的“三个标准化”建设,即实训项目标准化、实训室建设标准化、实训行为标准化。从2013年开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强化以质量文化、职业健康理念和标准流程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标准化内涵建设,实训项目标准化是专业准确对接产业的物化成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是规范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的重要文件,它既是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也是彰显教学特色的载体,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所全面开展这项工作的行业背景学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实训项目标准化要求综合各特色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分别制定实验指导书和整周实训大纲、计划书与指导书等标准文件;要求融合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国家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标准,优化整合各门课程中重叠训练内容,对碎片化的能力训练内容重新组合优化,特别重视设计能让学生参与一个完整的技术技能训练过程项目,在实训的组织管理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意识。“三个标准化”分别从制度文件、硬件条件和人的行为角度,对学校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诠释,是对质量文化和质量标准的一次有效实践,也是人才培养工作内涵的创新。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创新精神融入专业建设,为企业员工培训、岗位练兵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链能力。

三、服务产业链需求,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能力更加突出

不断地梳理产业链内涵和对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能力要求,系统设计、调控和建设对接专业群,服务高铁产业链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整体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供给能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学院轨道类专业从原来的7个,发展为现在的19个,涵盖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全部铁道运输类的13个专业和城市轨道类6个专业,在校生6000多人。连续3年新生报到率全区位于同类高校首位,轨道类专业群的新生报到率达95%以上,专业群首位效应明显增强。根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诊断报告―― 基于专业在校生数的实证研究》,从产业视角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交通类首位专业群,且极其稳定。

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机车车辆、通信技术等5个专业入选首批自治区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3年学校获评为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同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6个专业再次被确认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铁路行业名校打下扎实基础。2016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受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主持制定铁道运输类16个专业标准。

近5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铁路企业、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订单培养13000余人。积极为铁路总公司、南宁铁路局等单位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累计达8万多人次,培训收入超7000万元。围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累计申请专利和专利授权量234件和133件,获得了一批针对轨道类专业教学及技术创新的@和实用新型专利,特别是铁道信号专业教师研制发明的ZK-1301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取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由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专利转化,为公司带来1148万元的收入。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承接全国铁道通信及信息化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大赛,完成铁道信号自动控制技能大赛设备的研发。学生在铁路行业技能大赛中屡次取得优异成绩。

依托轨道类专业群较强的办学实力,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5年学校加入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中俄丝路学院,与多所东盟国家职业院校结成互助合作学校,学校已经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已完成三期泰国轨道交通师资培训工作;北京交通大学在学校建立“国际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蒙古国的本科留学生已在学校铁路专业学习。学校国际化案例入选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参考文献】

[1]陈杰,李向红,等.高校专业诊断报告――基于专业在校生数的广西高校实证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2]熊华军,丁艳.21世纪美国公立大学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詹姆斯・杜德斯达的观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

篇4

水生蔬菜不与粮争地,可充分利用湖塘、沼泽低洼地带等水资源和湿地资源。同时,水生蔬菜在消除和减轻保护地盐碱化、改善鱼塘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对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水生蔬菜还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在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生蔬菜因其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美容养颜、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美化环境、排污能力强等特点,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工程。发展我国水生蔬菜产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水生蔬菜的良种选育

我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极为丰富,以莲为例,倪学明等在《中国莲》一书中对125个莲的品种进行了分类和较详细的描述[2]。过去我国在水生蔬菜良种选育方面投入不足,地方品种虽然种类繁多,但保鲜加工专用型品种太少,极大地制约了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

良种工程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品质、增加农业效益的重大工程,也是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水生蔬菜优质品种和保鲜加工专用型品种少、种质退化严重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生产结构升级,影响了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创新良种培育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加强品种选育、改良,培育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且能耐受不同地区特定生产条件的专用品种,将对水生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还应根据未来市场的需求着眼于产品的多样化,重点选育适合不同栽培地区、不同产品用途、不同消费需求的水生蔬菜新品种,使水生蔬菜产业由数量型、速度型、消耗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环保型转变。

水生蔬菜种苗微型化与良种繁育

目前我国水生蔬菜常规种苗存在用种量大、质量重、体积大、带病率高等问题,应重点研究水生蔬菜微型种苗繁殖技术,解决试管苗分化率低、增殖率低及移栽成活率低等技术难题;建立从原原种到原种再到良种的常规种苗繁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种苗退化和混杂问题。

水生蔬菜标准园创建

蔬菜标准园创建是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示范带动蔬菜质量提升和效益提高。建议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要求创建水生蔬菜标准园,对水生蔬菜标准园内水、电、路进行设施配套,确保涝能排、旱能灌、主干道硬化。水生蔬菜标准园创建最好由龙头企业组织,可与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结合起来,更大限度地开发水生蔬菜的经济价值[3]。

水生蔬菜轻简化与高效栽培

目前我国水生蔬菜的栽培种植存在劳动强度大、管理粗放、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应重点开展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优化与集成,设施栽培技术研究,高山等特殊生态环境栽培技术研究,莲藕、茭白、芋等主要水生蔬菜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研究,“水生蔬菜―鱼”种养结合模式研究、优化与集成。

水生蔬菜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目前我国对水生蔬菜的病虫草害缺乏系统研究,应开展水生蔬菜重大病虫草害自然消长控制因素研究,主要病害抗病品种及抗性诱导剂的筛选研究,主要害虫的物理防治、行为调控和栽培措施等防控技术研究,主要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及其控害作用研究,主要杂草农业防治技术研究,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从而保障水生蔬菜的食用安全性。

水生蔬菜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

水生蔬菜保鲜难度大,保鲜技术滞后;同时水生蔬菜加工产业化程度低,高附加值多元化的加工产品缺乏,因此,保鲜和精深加工是水生蔬菜全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我国水生蔬菜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技术难点有:

(1)水生蔬菜水分含量高,离开水环境后易失水,代谢旺盛且有厌氧特征,组织柔软,容易受机械损伤而发生变色(褐变),并在受伤后易被微生物侵染而腐烂,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缺乏,是水生蔬菜贮藏加工中普遍发生且难以控制的技术难点。

(2)水生蔬菜传统加工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大量加工产品工艺多为传统经验,缺乏精确控制与标准化,为工业化生产带来诸多难题。

(3)水生蔬菜精深加工技术设备和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低,且水生蔬菜原料品质参差不齐,因此加工中容易受到原料和制作方式的制约。

(4)水生蔬菜副产物综合利用度低,目前主要缺少有效的提取技术和纯化技术,提取成本高,难以商业化生产。

因此,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大力应用新型技术对水生蔬菜进行保鲜加工,如采用速冻、冻干和膨化技术保鲜加工莲子[4-9]。除对莲藕进行保鲜外,还要开展对莲藕的加工[10],同时加强对藕带的开发利用,更大程度地发挥莲属植物的价值[11-14]。

利用水生蔬菜治理污染水体

水生蔬菜中的菱角、水芹、蕹菜和豆瓣菜等对N、P具有很好的吸收能力,而我国被污染的水体中95%以上是因N、P超标导致的富营养化。因此,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生产水生蔬菜,既可节约陆上耕地,用以种植其他农作物,还可治理污染水体,此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15,16]。

参考文献

[1] 江解增,曹培生,徐强,等.水生蔬菜的生产科研进展及前景[C].//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256-259,234.

[2] 倪学明,赵家荣,王秋圃,等.中国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何建军,陈学玲,关健,等.水生蔬菜与休闲农业[J].农产品加工.学刊(下),2013(3):50-51.

[4] 何建军,陈学玲,关健,等.鲜莲籽产业化开发的设想[J].长江蔬菜,2008(6b):84-85.

[5] 何建军,程薇,陈学玲,等.莲子真空冷冻升华干燥工艺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2):240-244.

[6] 何建军,陈学玲,关健,等.真空包装鲜莲籽的研制[J.]长江蔬菜,2008(9b):56.

[7] 何建军,程薇,陈学玲,等.我国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长江蔬菜,2011(16):132-133.

[8] 陈学玲,关健,梅新,等.莲子双螺杆挤压膨化工艺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3-75.

[9] 华汉威,赵春梅,王清章,等.松脆莲子加工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2012(7):264-265,270.

[10] 王清章,卢海强,陈宇标.莲藕圆子及低脂藕片加工与保藏[J].食品科技,2000(1):26-27.

[11] 关健,薛淑静,陈学玲,等.藕带加工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5):39-40.

[12] 关健,薛淑静,陈学玲,等.藕带冷藏保鲜及变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53-55,78.

[13] 关健,陈学玲,薛淑静,等.保鲜剂保鲜藕带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142-3143,3147.

[14] 李余霞,王清章,李洁,等.速冻藕带漂烫工艺研究[J].北方园艺,2011(14):158-161.

篇5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物流产业园;市场流通

一、项目建设背景及概况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类就把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看作是生命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为了加快推和完善进承德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立足于承德“一市连五省”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承德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于2015年7月份开工,预计工程于2017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二、项目建设进展及与其展望

承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自2015年7月建设以来,截至到2016年12月份,项目已完工建筑面积26850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28059平方米,未开工建筑面积225805平方米,并计划2017年全面开工建设,下半年实现园区部分试运营。

承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28万平方米设施全部建成达产运营后,可实现年交易量100万吨,年交易额50亿元,税收1.5亿元,吸纳进场经营户1500户,提供社会就业岗位5000个。按照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食用植物油、豆类、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消费指标估算,可满足300万人肉蛋奶、鱼菜果、粮油豆的全部日常消费需求。

三、园区基本情况介绍

承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已落实建设用地483亩(规划用地面积434亩),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

展示展销设施7.2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展示农产品特色和进行商户交易。包括展厅、交易场所和临时仓储设施。可容纳进场经营商户1500户;

普通仓库6.7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供经营商户储存不需要冷藏的各类农产品,可储存各类农产品9万吨;

气调库、冷藏库5.8万平方米,库容量33万立方米,可储存菜果鱼、肉蛋奶6万吨;

分装配送车间3.3万平方米。农产品初加工、分拣包装、配送的区域,供应消费终端客户、超市的农产品在此进行净化、分包、配送;

办公设施2万平方米。该区域为信息中心、园区商户和采购、销售、金融单位和电商、经纪人提供办公的场所,可容纳2000人办公;

生活服务设施3万平方米。该区域设有住宿、餐饮和商户公寓,可容纳1500人生活需要。

四、项目建设意义研究

(一)通过园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供销社具有点多面广的经营网络优势,通过组织大型农产品订货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实现产销对接,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利用此方式把农民引进市场,直接参与到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中来。通过园区引领,建立与农村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充分发挥承德“一市连五省(市区)”的区域枢纽功能

承德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特殊的区位优势,因此,把园区打造成南菜南果北运,地产农产品外运的中转站,是具有操作意义的。

园区将建设冷藏库、气调库和普通库房12.5万平方米,总库容量达15万吨,这些仓储设施的蓄水池作用,不仅为实现农产品南北互通,季节生产长年销售提供了设施保障,而且能有效解决承德地产蔬菜季节性生产、应季销售,时令性强的问题,延长了地产蔬菜的供应期。与此同时,园区为冬春季节承德对南菜南果需求量提供了储存条件,园区的冷链设施能交替得到利用,并且可以减少商品损耗、保证产品品质、降低运营成本。

(三)充分发挥电商在市场流通中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为区域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指导

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融入了“互联网+”概念,拟实现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双轨运行模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各层面的消费者,帮助广大中小生a者,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生产者,实现足不出户直接参与到大市场、大流通体系的可能。

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存在着生产供应和需求消费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在物流园区中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定期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及区域性农产品价格指数,将为农民们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来源,极大的解决了农民们不知道种什么、种什么赚钱、种了东西如何销出去、市场预期怎样的问题。

(四)助力推进承德农业、农产品品牌建设

第一,培育区域品牌,通过展示、展销、推介把品牌做活。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打造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区域农产品品牌。第二,培育园区品牌,建立优质、安全的品牌形象,建立检验检测体系。着力推广、全面落实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追溯制度。从而打造园区品牌形象,创建有影响力的承德农业、农产品品牌。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互联网;产品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加快实施,智能互联网产品已渗透到社会的许多领域,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原有生活方式,其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力,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感同身受。与此同时,银行业的智能互联网产品正在逐步并快速地推向市场,为广大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商业银行建设智能互联网产品体系的意义

所谓智能互联网产品体系,指的是将传统意义上属于银行业务的支付结算、存款理财等产品,结合互联网方式和智能化定制打造的产品体系。比如阿里巴巴把支付宝,货币基金,银行卡及账户相结合,开发了“余额宝”产品后,规模迅速增长,到2015年第三季度末,账户余额达到6039.48亿元,天弘基金也随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基金公司。余额宝就是典型的智能互联网产品,支付宝账户,基金账户,银行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都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支付宝账户关联基金账户,不仅资金可以相互使用,而且比银行的活期账户有更大的收益。同时,交易成本低,不收手续费(因为系统智能完成,没有人工成本)。当前,银行的智能产品已飞速发展、到处可见,结合互联网而构建的智能终端正在慢慢取代许多人力工作。譬如银行网点建设和厅堂业务流程变革,通过引入智能互联网产品及设备,使得原来的柜台服务改成大厅的自助操作,简化了业务流程环节既方便客户又节省人力,提升了竞争力。顺应国家“互联网+”战略推进要求,紧跟时展步伐,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要求。总体而言,智能互联网产品是未来银行产品研发和营销的方向,也是互联网带来的银行业的重大变革。所以,智能互联网产品的出现,让银行业重新思考它们所处的行业以及业务的各方面问题。

二、商业银行发展智能互联网产品体系的挑战

商业银行发展和建设智能互联网体系,面临着传统业务模式、传统架构与新兴业务的矛盾、冲突,也面临着挑战。首当其冲即是发展战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变革等。其次是产生了新的客户关系。智能互联网产品提供了新功能以及海量数据,这一切正在改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方式。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从简单的产品购买变成持续和开放式的关系。第三是新的流程,新的产品功能,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产生的数据,正在改变组织价值链上几乎每一个职能部门。包括产品研发、IT、财务核算、运营、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此外还需要部门之间开展更为密切的协作。第四是新的结构,跨部门的协作形式以及全新的职能部门将涌现,包括统一的数据管理组织,市场和客户需求的跟踪,产品的不断优化等。另外,还要重点关注智能互联网产品的风险和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银行的产品结构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关系密切。在考虑智能互联网产品时,同步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市场带来变化而引起的产品需求变化。智能互联网产品要与系统风险管理机制相结合。注重动态的管理产品过度销售所引发的风险或市场的突然变化。比如,前几年一些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开发方面通过“银银平台”获取许多客户,也扩大了理财产品的销售范围;但去年以来优质资产难找和满街的理财公司争夺优质资产,使本来很好的经营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三、建设智能互联网产品体系的具体建议

篇7

激烈的竞争使得软件园早已脱离单纯的工程建设和维护层面,转而向增值服务层面拓展。上海浦东软件园率先在服务上进行新的尝试,将十几年来的努力成果进行了一次整体的梳理,并对自身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初步完成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

近日,浦东软件园为提升自身的服务层级和品牌内涵,提出了以“星标准、心服务、新价值”为服务理念的“一站式服务”全新体系。同时,在品牌和企业文化塑造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厚积薄发转型服务

经过多年积累,服务模块化和标准化成为浦东软件园独特的优势,同时成就了“浦东软件园”的优质品牌。现在浦软的各项服务无一不是经过了市场与行业的双重检验,由最初的简单零碎的职能部门发展成为系统而完整的模块,而整合后的客户服务部作为唯一面对客户的窗口,成为联系这些服务模块并将其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部门。这些服务模块包括:

技术支持与网络通信: 上海浦东软件园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开放的模式、统一的管理,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软件技术的核心服务体系,为软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增值服务。同时,园区以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和宽带网络交换设备为基础,构筑高速弱电通信网络,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企业内部网络、弱电系统的设计咨询、建设和维护服务。

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 该类服务包括人事、见习和培训服务等包括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上海浦软汇智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整合了世界级优秀企业资源的上海浦东软件园见习基地以及中高级IT人才培养机构上海张江信息技术专修学院。

营运咨询与商务推广: 提供包括法律、会计及审计、企业注册等企业营运事务协调服务、各种政策宣讲及咨询服务、各类市场推广服务。

企业孵化与投资融资: 上海浦软孵化器是由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专业孵化器。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专业孵化服务体系、丰富的孵化经验和广泛的孵化资源网络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项目入驻。

生活配套与基础保障: 上海浦东软件园各个园区内拥有各种类型与规格的个性化办公空间,并配有公寓、会所、商场等社会化生活空间,同时提供优质、高效的物业服务。

打造

“一站式”服务体系

在拥有完善的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浦东软件园开始建设“W+S(窗口加后台支持)”的“一站式服务”架构。这种体系架构在整合内部机构的基础上形成,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对于浦东软件园来说,新的服务架构不但需要长久积累的服务经验,领导者的勇气和信心也非常重要。

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叶慧坦言: “对于软件园的入园企业来说,他们并不关心我们企业内部的运营结构与部门间的合作模式,而更在乎对整个服务系统的完整交互和体验。客户忠诚度就是建立在客户对于浦软园区的整体体验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内部和外部运作方面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

浦东软件园的“一站式服务”包括三个方面: 全天候的400电话服务平台、设于浦东软件园各个园区内的服务中心以及在建中的在线客服。

目前,400电话(4006761818)已经开通,完善后的电话服务平台不但成为“一站式服务”的重要窗口,也将有利于建立丰富的客户数据库资源。今后,从准客户的入驻咨询到老客户对于物业紧急情况的投诉、从生活和商务服务咨询到园区活动联络,都可以用一个400电话解决,浦软“有呼必应,一呼百应”的承诺更是对电话平台可行性的有力保障。

在线客服和新的服务中心也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线客服将与400电话联网互动,多方位地解决客户疑问。服务中心的服务商已全部到位,很快将提供专业的咨询和生活服务。

为了推广新的服务平台,浦东软件园特别制作了“实用锦囊”,内容涵盖了浦东软件园所能提供和整合的所有生活、商务服务。锦囊将分发给所有入驻浦东软件园企业的员工,成为人手一份的生活小贴士。

打造“世界级软件产业创新社区”需要一流的服务,而顶级的服务必须从基础的点滴抓起。浦东软件园在一站式服务方面的尝试和努力彰显了“心服务”的真谛。

用101%的客户满意度

炼就“浦软标准”

浦东软件园每年都会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园区企业满意度测评,每次的结果都是符合标准的。然而,这并不能满足浦软对于自身的要求。

“我们希望获得101%的客户满意度。”叶慧说,“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超过客户的预期,比100%还多一些;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浦软服务能够覆盖到园区周边的软件企业,使得周边企业对我们的服务和品牌有认同感。”

由于浦软的定位不仅仅是简单的软件企业聚集地,还担负着促进行业发展的职责,因此更需要战略性和开拓性的眼光。而未来浦东软件园也将更加重视产业信息的整合、传递、沟通与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基本的参数和依据。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北方湖城;品牌形象;联动

在目前衡水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以衡水湖为支撑,谋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衡水市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衡水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以衡水湖为中心的生态湖城建设理念已经体现在衡水相关规划中。“一湖两城”、湖城相依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和“依城聚集、傍湖拓展”的产业布局正在形成。今后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托衡水湖,打造“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是衡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并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使衡水的经济发展定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无疑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衡水经济发展变弱势为强势的一种捷径。我们在明确经济定位的同时,更应该明确经济发展、生态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为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寻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道路。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将成为可以实现“双赢”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已成为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朝阳产业之一。衡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产品生产优势明显。如何把衡水市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借打造“北方湖城”这一良好机遇,使其成为衡水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们即将面临的新挑战。

一、衡水文化产业现状

衡水文化产品的生产历史悠久,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冀派内画、武强年画、阜城剪纸、侯店毛笔、武强西洋乐器、深州黑陶、饶阳民族乐器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产品远销欧、美、日、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内画和乐器两大产业,已经形成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并且形成了几家颇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初显。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武强年画博物馆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衡水市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说明我市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完全有做大做强的潜质和生命力。这是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

但是,在看到衡水文化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衡水市文化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小、散、低、弱”的现象,距离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条还有很大距离。一些生产经营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看不透,更多地把目光着眼于眼前利益,不敢投资上大项目,且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观念,一直延续着家庭作坊和家族式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文化产业创新意识

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衡水虽然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民间文化,但众多的文化资源却仅仅作为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纵览衡水文化资源现状,基本上处于资源强、开发弱、效益低的状态。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没有清醒的文化意识和自觉的文化态度却是其内在动因。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应以产业思路来谋划和推进,把文化产业真正当成产业来经营,像抓工业、农业一样来抓文化产业。应该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衡水人民群众的生活品味,同时还可以创造产值,提高人民收入,为经济发展服务。另外,独特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还将有助于确立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形成与北方湖城建设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招商引资,扩大旅游资产规模,提高城市竞争力。

(二)理顺体制,规范文化资源产业发展

衡水蕴藏着独特的地理文化、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间文化、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就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世间一切可利用资源的最高层次就在于文化资源,这也是衡水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首先加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当然也就会产生经济效益,文化资源通过其系统开发,或优化升级,或实现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就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文化产业的宣传和传播,举办有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活动

借助目前衡水重点发展的旅游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在挖掘和发扬自身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思想,形成具有衡水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有关部门和协会要积极谋划“中国衡水内画艺术节”、“董仲舒国际学术研讨会”、“衡水乐器国际博览会”等活动。依托衡水湖,谋划“衡水湖旅游文化节”、“荷花鉴赏博览会”、“衡水湖水产美食节”,以及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衡水侯店毛笔技术交流会”、“衡水深州黑陶艺术节”、“中国衡水剪纸艺术节”等。通过谋划,使各种节日第次举办,与衡水旅游业结合,既可以突出衡水文化特色,宣传衡水品牌文化,又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

(四)整合资源,走市场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链 创新发展 政策设计

文化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与健全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伴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链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压力。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建设现状

1.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性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及其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文化产业链发育程度相对较好、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健全、各组成部分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整体协作好。产业链发展状况与水平能够较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产业自身发展波动等。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受到整体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链不健全、产业协作意识与能力相对不强、产业各环节经营实力不强,对产业链支撑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彰显。中西部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的流动、整合和优化通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水平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与竞争水平密切相关,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文化企业经营主体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氛围及要素供给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彰显。

3.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金字塔型的结构急需改善

虽然当前文化产业链发展的软硬件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链建设速度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历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及当前体制机制束缚等原因,同国外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相比,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诉求相对,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产业形态先进、产业创新性强、产业链健全、产业链各环节发育程度好,以及协作机制好的高水平高层次文化产业链建设成功案例尚不多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数量依然不足,大部分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仍处于发展水平差、层次低、竞争力不足的发展状况中,金字塔型结构明显。如何由金字塔型结构转向柱状结构,或者通过梯度提升的橄榄型结构再转向柱状结构或倒金字塔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4.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文化产业链凸显的是一个产业协作概念,在文化产业链建设中,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的产业门类、产业环节需要进一步整合。这其中涉及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文化产业门类或环节等,如何进一步克服合作壁垒,疏通合作管道,需要在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尤其是跨门类、跨区域、跨行业兼并或重组政策,民资或外资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理清。

二 文化产业链疏通、壮大与重构:政策命题的提出

文化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发展水平、发展层次的问题,还是发展门类、发展形态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动力机制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问题。

1.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首要命题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栓塞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文化产业门类协作不畅,产业链上下游原始创意、设计研究与产品制作、品牌营建,以及产品营销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二是文化资源流动不畅,资金、人才、土地等人财物资源跨地区、跨门类、跨行业布局的格局尚未形成,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合作存在较为明显的壁垒,体制不兼容、利益博弈等问题比较明显。

文化产业链栓塞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种。一是长期以来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与创新;二是不同利益主体在面对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再分配过程中对自身利益的过分注重迟滞了改革的进度;三是对于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国际文化产业竞合潮流缺乏清晰的审视与判断,决策的科学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有待加强,文化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在文化发展创新观念的引导下,通过机制建设彻底打通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的流通渠道,并且以通畅的物流渠道的构建为物质基础,实现产业发展要素、发展资源的优化集聚,发挥产业裂变与整合效应。

2.文化产业链的壮大,其本质上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横向上,是指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发展门类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二是在纵向上,如何探索形成产业的协作机制,发挥上中下游产业间的粘合效应、裂变与整合效应,形成成倍放大的产业递增效应,从而实现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新文化产业培育机制、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的建立,不断丰富文化产业门类、创新文化产业形态,尤其是把握新技术革命催动下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快速发展的契机,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努力做到以增量带存量,实现文化整体发展规模、发展层次与发展水平的提升。

篇10

【关键词】产业链;林业产业价值链;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

一、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模型

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间及产业内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林业产业是一条在上、下游企业间形成贯穿原料供应(林木培育、种植)、生产制造(林产品加工)、销售(林产品营销)及最终用户的链条,这一链条以企业为主体,涉及产品、生产要素(林地、资金、人才等)、政策法律等的需求与供给,期间伴随信息流、物流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现代产业发展追求的是整体效益最优,肩负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双重任务的林业产业更是如此,这是林业产业链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产业链的整体绩效不等于内部各环节的简单叠加,而是取决于各环节之间的有机协同。的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模型,是林业产业生产和需求环节的客观存在和进一步努力方向,反映出林业产业的生产者和需求者的供需流动及其相互协同,描述了依据需求层次和生产环节划分的各个节点的分工状态。就运作方式而言,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有以制造商为核心的推动式和基于用户驱动的牵引式两种。考虑我国林业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要求,林业产业链,是一种基于供需协同的推拉双动型运作模式,即以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绿色”产品、个性化产品等方面的需求为导向,以林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为主体,向林业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进行纵向延伸,同时注重林产品领域和功能的横向拓展。

在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模型中,初始生产要素是林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和拓展的前提。其中,林地是最重要的林业生产资料,资金是各地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高水平的一线生产经营与管理人才是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是投资多、风险大、破坏容易恢复难的弱质产业,并且兼具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功能,因此林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另外,要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间在时空上的供需矛盾,必须发展现代林产品物流。林业产业链各环节间及其内部存在的大量的物流活动,是产业链上各参与者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其现代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林产品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对于林业产业的价值增值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林产品延伸与拓展

(一)纵向延伸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链的一体化经营还没有完全形成。实施一体化战略是促进林业产业链纵向延伸的有效途径。纵向一体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营林业效益比较低,其后续的木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所占的附加值较高,通过一体化经营,可以使农民从加工、销售环节分享利益,有利于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2)通过农民、营林组织、加工企业等联合、协作进入市场,可以克服单一层次面对市场的盲目性,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从而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企业)、龙头带基地(人工林基地和种苗基地等)、基地联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3)各产业环节相互协作、相互支撑,可以摆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制约;(4)有利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平衡发展,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合理配置。

林业产业关联度高,尤其是作为林业主导产业的林产加工业与其它产业有较高的关联性:既可顺应木材资源加工增值、综合利用以及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要求,又可带动化工、机械制造、印刷、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现有林业资源相对缺乏的条件下,我国林业产业应注重产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以林产加工业为基础,一方面向森林培育业进行“前向”延伸,另一方面向流通、销售等领域进行后向渗透,通过市场价值链整合区域内的产业资源,以形成强大的综合优势。为克服我国森林资源供给不足的瓶颈,要加大在林木资源培育业上的投入,其增长速度应高于加工业、森林旅游业和其它林业产业,以实现商品林基地资源和木材加工利用的配套。现阶段应大力发展以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为主体的商品林基地建设,保证林木加工企业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为林产加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外,应当加强造纸专用林定向培育基地建设,为制浆造纸工业提供充分的木材纤维原料,推动我国林纸一体化进程。

(二)横向拓展

林业产业链拓展,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要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产业领域和应用范围。结合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林计发〔2007〕173号)中对林业产业发展重点与领域的界定,林业产业链在纵向延伸的同时,需要向新的关联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1.林木资源培育的横向关联拓展。

2.林产品加工的横向关联拓展。

3.林产品营销的横向关联拓展。

林业服务业领域,以林业站为窗口,以林业产业化基地为平台,以林业企业为依托,使林业站社会化服务向“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体系化、经营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组建个体、私营等实体化、企业化林业服务组织,加紧建立村级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起以乡镇林业站和各类农民专业协会为骨干,以千家万户为对象,上联林业业务部门、下连千家万户的林业服务网络体系[7]。此外,我国林业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整体较低,而产业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共享信息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因此,政府应承担起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建立公用数据库和信息咨询交流制度,在林业产业链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