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经济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经济学分析

篇1

关键词 外商 投资 产业结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收国,2003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达到54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资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投资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 外商投资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

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水平普遍高于国内原有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北京GE航卫的CT机令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生产水平前进了30年,上海英特尔引进了全球性能最优的台式机微处理器封装与测试生产设施。这种情况不仅在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而且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较为普通,在轻纺等行业中从事外来加工贸易的企业,其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远远高于原来的国内企业。

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IT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外商来华投资于IT制造业,其中既有INTEL、IBM、NOKIA等著名跨国公司,也有大量“隐姓埋名”为跨国公司从事OEM生产的台资企业,使得我国从一个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对国际IT产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外商投资促使了出口产品种类增多,结构优化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过去10年,我国外商投资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早期我国外商投资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来华投资,机电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外商出口机电产品1 169.93亿美元,占外商出口产品总额的65%,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74.3%。外商出口产品中,计算机、通讯设备、视听产品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外商出口高新技术产品606.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6.2%。

3 外商投资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技术进步

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通过三种途径促进了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第一条途径是产品的扩散与竞争,由于大量外资企业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由外资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就是明证。第二条途径是外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国内增值率和国内采购不断提高,形成了跨区域的采购网络,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产业特征明显的产业聚集带。第三途径就是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广东省通过与外资合作,结合广东的实际,建立了一条依据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使大部分科技活动进入企业的科技体制改革之路。这种科技生产一体化适应机制开始与发达国家现行机制相接近,成效显著,使广东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的科技活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 外商投资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外商投资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8~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超过24%,高出全部工业产值15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25%左右。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生产值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677亿美元,增长45.7%,高出全国外贸出口增幅达23.4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3,占出口值的3/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

5 外商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整体上的升级换代

产业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产业内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沿着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即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开始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低级、僵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外资的大量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已越来越符合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其具体表现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工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且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以轻工业为主导、90年代加快基础工业的发展以后,轻重工业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之间不协调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提高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广东省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首先成为了香港密集性产业外迁的首选之地,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即生产在广东,决策、销售、设计在香港等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来一补”则成为广东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家电业。与此同时,广东依托港资成为全国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90年代中期以后,广东承接全球信息技术浪潮,大力改造原来的工业结构,在台资的带动下,一些地方如东莞等地迅速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的转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脑外设生产基地。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30%为外商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经济占到整个地区经济的80%以上,外商投资成为了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重要原因。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据统计,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每增加100亿美元,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0.2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2.9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上升3.12%。

近年来,江苏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大有赶超广东之势,这与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是有密切关系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江苏省许多地方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成为吸聚外资的典型。一些港台企业移资北上,台湾的几大电脑以及电脑相关设备厂商都开始在江苏投资,从1991~2001年,台商总共投资江苏427.6万美元,其中投资电子及电器产品制造业166.9万美元,占总投资的39%。有人预计,三年之后苏州可能取代东莞成为世界电脑硬件生产的首要中心。与此同时,许多跨国公司进入江苏,进行投资,带动了江苏产业结构的升级,如菲利普、西门子、富士通、东芝、爱立信、三星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江苏电子行业投资了31家企业,协议外资金额达5.85亿美元,仅荷兰菲利普公司就投资了5家企业。

综上所述,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以湖北省为例,近几年来,湖北省吸引的外资大量增加,2000年达到了9.4亿美元(直接投资),但与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促进力量,湖北省要想提高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硬软件措施相配套,加强吸引外资,使外资输入的规模和质量上一个档次和台阶,以促进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促进湖北省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婧.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j].统计与决策,2004(4)

2 田素华.外资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2)

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制度经济学;可持续经济增长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国内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更是迅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俨然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日渐显著。产业集群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发展壮大也为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产业集群主要以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为主,其发展非常迅速,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就目前来说,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尚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集群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需求,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难以维持持久的竞争力和活力。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规避风险是一般企业的经营标准,正是由于这一理性的经营标准促使了产业集群的产生。虽然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集群的出现完全是源于市场和企业对产业集群的需求,于是它作为一种制度应运而生。产业集群具有的两个功能:经济功能和安全功能,而这两个功能的存在恰恰迎合了市场需要。首先是经济功能,企业只有在集群后收益有所增加而成本相对降低,企业比集群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产业集群才会形成。因此,产业集群这一新的制度所创造的利润正是集群产生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产业集群的产生来源于外部利润内部化(陈柳钦,2008)。其次是安全功能,我国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在面对风险时能应对自如,通常中小企业面对市场风险、道德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和其他风险时应对能力不足,显得势单力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风险中,大多数风险规避型企业会放弃许多与其他企业的交易活动,变相的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这时产业集群这种颇具安全性的制度变成为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选择和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外部正效应分析

1.产业集群降低了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交易行为发生时,所耗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这个概念最先由新制度经济学在传统生产成本之外引入经济分析中。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从简单的市场交换到复杂的交换市场形式的一个重要转变是,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所带来的生产费用的降低,但又随着企业的各自分工明确,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就会上升,而这部分交易成本的增加会抵消专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当中小企业由于专业化生产使得交易费用的增加大于生产费用的降低时,企业会更倾向于内部生产与交换,以达到成本最低化的目标,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产供销一体化企业、通用企业、全能企业将不断涌现,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产业集群是众多中小企业通过与其互相关联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共同协作建立高效的分工体系,实现较低交易费用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集群企业不仅可以获得由于分工带来专业化程度提高的好处——生产费用的降低,同时由于这种共赢的分工协作关系使交易费用较集群前也大大降低。因此集群内企业就不会将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囊括其中,降低效率,而是考虑将企业外部化,达到规模经济的同时获取专业化的利益。

2.产业集群提高了产出效率

产业集群形成后,中小企业在资本共享、信息共享、集群技术共享与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共享的基础上,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收益也不断增加,集群企业实现外部规模经济的效用。在集群内企业内部协作与外部经济的作用下,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更加理想,集群内企业也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3.产业集群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制度有利于知识信息在企业间的互相传播,从而增强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制度经济学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指通过书面表达就很容易被个体理解、接受、传播给另一个体并共享的信息;隐性知识是由理念、信念、心智和组织文化组成,不易被模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恰当地获得的信息。而技术创新正是源于这两类信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且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在技术创新的形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及关键的作用,同时知识信息也是企业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产业集群内企业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相比,知识信息更加完全,传播更为迅速,企业通过对流通的知识信息的识别和获取促生更多技术创新,总体上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负效应分析

当某一区域产生集群以后,企业数量会持续的增加,一旦超过该区域的最佳规模,该区域的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数量将供不应求,导致区域内公共资源匮乏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企业生产成本会随之增加,集群企业外部经济的状况难以维持,直接影响到集群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中国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相继显现出。大多数地方的集群企业生产活动比较单一,基本上围绕某一产品进行,大多数属于比较初级的资源加工型集群企业,这些企业为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取得竞争优势的同时忽视了其本身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如造成资源短缺或环境污染等现象。下图从市场需求和集群企业的供给的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图1)。

〖XC鲁慧慧.TIF;%75%75〗图1产业集群外部环境负效应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d为市场需求曲线,

s为供给曲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厂商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其短期边际成本SMC高于平均可变成本AVC的那部分与供给曲线重合,即图中s=SMC。MEC为边际环境成本曲线,它表示由于集群企业的粗放型增长给外部环境带来的损失,而我国一般企业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通常忽略了这部分生产成本。LMC为产业集群企业短期边际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之和。即:LMC=SMC+MEC。

如果考虑到边际环境成本,那么上图中LMC与d的交点A,即是市场的均衡点。但事实上集群内企业并没有把边际环境成本考虑到其本身的生产成本中去,因此市场均衡点通常停留在图中B点,企业这种外部不经济的行为也源于区域内环境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政府监督不到位,导致了产业集群造成的环境成本无法被企业承担,使集群地区环境质量遭到了很大的损害。另外从图中B点对应的产出数量大于A点对应的产出数量可以得知,没有环保意识的企业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并持续着对环境的破坏,丝毫没有改善的趋势。

四、结语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制度其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集群形成以后,许多中小企业“绑定”在某一区域共同发展,由于产业集群的本身的正负反馈机制,一方面由于产业集群的正效应使得集群具有强大的内聚力,使集群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由于集群的负效应使得集群企业效率低下,集群产业发展恶化以致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针对产业集群这一规律性特点,不同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推动集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笔者认为:制度,首先是一种规范和调节个体行为的规则,同时它也成为了影响集群企业经济效益、推动集群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制度本身的自我增强机制和路径依赖在集群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集群产业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就有必要通过调整制度的安排来进行,同时也不能忽略制度本身在自身演化中的规律性。

综上,产业集群企业要想避免衰退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稳定发挥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不断积蓄集群产业发展后劲,打造一批带动性高、竞争力强、辐射力广的产业集群。同时在充分发挥传统产业集群优势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使我国集群产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经济地理,2004,24(4):433-436.

[2]陈柳钦,黄坡.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l).

[3]张涌,陈雪梅.基于制度视角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J].暨南学报,2008,(2).

[4]王缉慈.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1998.

[5]黄勇. 浙江块状经济现象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1995.

篇3

[摘要]本文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入手,总结了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在借鉴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当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作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中获得的价值盈余作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发展中国家改变这种现状的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动因分析;价值赢余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个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从1990年代开始,出现了又一次大的浪潮。在这次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结构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第二,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19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呈现出高度化的新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贸易业、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第三,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目前,欧盟国家对外投资的1/3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在北美,美国、加拿大都互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和产业转移国。据统计,美国对外投资的1/5集中在加拿大,加拿大对外投资的1/3则集中在美国。二、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学者虽然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如何增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国际转移和布局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对于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的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理论来源,但是主要以产业的转移为切入点的研究并不多见,除了商业经济学对国际产业转移有所关注之外,经济理论家并未给予更多的理论研究。下面主要是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产业的转移的相关研究的回顾。

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政府规制;政策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被广泛引用的创意产业定义是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于1998年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的:“源于个人创造力和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1],包括广告、建筑艺术、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在我国,上海于2004年提出了创意产业的具体概念,将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5个门类定义为创意产业。由于创意可以通过“创意”媒介与各类产业相互融合并演变为高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创意产业的口号在全国各地得到响应。但是目前在理论界定和产业实践的过程中,对创意产业的边界认识、发展路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鉴于创意产业的特性,有必要对其进行政府规制以确保政府扶持政策的效率,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特点

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其核心生产要素是创意,包括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在创意产业中,创意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创意是来自于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结果,尤其是能够生成带有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创造性的理念、标准、能力及活动。因此,创意产品的核心特征就是提供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创意产品往往带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者体验价值。创意产品通常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在不同的产业部门的物化形式。因为创意产品的精神含量高,而且往往研发的成本高,产品的销量与宣传力度、企业声誉与品牌等密切相关。

一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所在地的创意能力聚集形态及程度密切相关;创意产业的聚集程度又与地区对创意能力的接纳程度成正比。地区的创意能力接纳度表现在该地区的公共服务,包括舆论支持、政策倾斜以及针对具体问题的对策与方法等。另一方面,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又受其所在地区位、能级、产业基础和产业环境影响。例如,伦敦之所以能够成为英国最早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与其所具有的制度、空间、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二、政府规制创意产业的动因

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使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状态。[2]但是,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并没有达到完全竞争的条件,而是存在一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即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资源配置结果。如市场机制无法自发解决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个人成本、个人收益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的平衡问题。因此,引入政府规制加以干预是必要的,具体来说,政府规制创意产业的动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市场结构方面

目前的创意产业市场为垄断竞争市场,而且当产品具有的足够的个性化使之对消费者的偏好足够大时,消费者愿意将消费者剩余让给厂商。但是消费者不一定有能力让渡消费者剩余或者承受差异化创意产品的价格。此外,个性化的创意产业规模与价格指数成反比,创意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创意产品价格会相应下降,消费份额则会增大[3]。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有能力享受差异化的创意产品,政府应该鼓励和培育更多的创意企业进入市场提供创意产品或服务,并且促进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

2、来自创意信息方面

使“创意”能够成为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其需要饱含市场信息,能够传导出创意产品的市场价值被消费者接受。创意信息需要恰当的传导机制才能将其传递到能够看出其市场价值的受众那里。潜在的创意产品厂商不会主动向无形资产的所有者支付创意生产成本。但是创意信息借助信息网络可以迅速完全的传递,使得创意产品的扩散成本和摹仿成本十分低下。如果摹仿、扩散相关创意信息充斥市场将会大大降低创意产业的市场效率。因此,政府规范创意信息传导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既保护创意供给者的权益又能促进创意信息的规范传播。

3、来自创意阶层方面

“创意”归根结底都是由人创造的,而每个人有多少天赋和灵感的数量及其经济价值都是不确定的。这就意味着,当政府能够拟定与落实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时,更多的人就可以通过培训与开发参与创意产品的创造、完善与推广,成为创意阶层[4]。另外,由于创意活动无法与其拥有者分离,使拥有者具有了寻租动力。而拥有创意的人在追求人力资本增殖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因此如何有效的吸引创意阶层并提高其工作效率也是政府规制创意产业的重点。

4、来自创意氛围方面

创意市场的成熟度与公共评论及大众对某种创意产业的包容度密切相关。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可靠的创意产品市场需求信号易于产生与传达。也就是说自由的创意氛围有益于创意经济的健康发展。自由的创意氛围离不开政府恰当的财税支持、孵化机构、定项基金、专业中介、文化传承等元素。此外,有些创意信息未必对社会有益。因此,政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创意氛围的营造,增加创意经济的正外部性,有效促进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政府规制创意产业的政策方向

首先,政府可以在“园区和基地”的发展模式基础上,注重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集群政策[5],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聚合各种产业要素,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产业领域,大力推动创意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性。此外,适当的调整政府结构与产业布局为完善创意产业链,提高创意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创造条件。

第二,针对创意阶层的开发与培养,在遵循人才培养的共性和普遍规律的前提下,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应该注重塑造创意人才的特殊性,包括强化正确的自我意识,知识的广泛度和人文性,以及一定的市场敏感度。此外,政府还应考虑如何创造自由与便利的生活与创新条件,构建高度包容性的人才生态圈,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产业发展动力。

第三,政府需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刺激创意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从而明确创意产业的发展导向,营造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需要大力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创意产业要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等硬件环境的支持,更离不开特定的

人文环境。看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虽然发展历程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独特的人文环境决定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创意产业所需的政策内容不同。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应体现出对形成更包容、更多元、更宽松人文环境的倡导,以打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创意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具有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永忠.创意产业经济学.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5.

[2]陈富良.规制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

[3]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

[4]郭辉勤,创意经济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

[5]花建等著.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

篇5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制度经济学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以及产业集群这种中间性组织在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信任,增强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机理。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的规则网络,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合作问题,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是介于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是大量相关联企业的集聚,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1975/1979)一文中指出,不确定性、交易的重复频率和资产的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性的高低程度不同,与之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这三个决定因素程度较低时,与之匹配的是体现古典契约关系的市场规制结构;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与之匹配的是同一规制结构(企业)。而当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被其称为 “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的中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存在,是由组织本身的效率决定的。

一、产业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从简单交换到非个人的交换形式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分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费用(PC)下降,但另一方面,又会使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加,其中交易成本是指交易行为发生时,伴随产生的信息搜索、交易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成本;交易费用的提高有时会抵消专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好处。

从企业生存环境角度看,中小企业在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生产费用的同时,伴随着交易费用的增加。当交易费用的增加远大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生产费用降低时,所有的生产与交换活动都会被整合到企业内部以达到成本的最低化。这样一来,我们所熟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通用企业”就会应运而生。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引起的交易费用的增加。中小企业通过结盟与其他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在获得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费用降低的同时,通过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则企业就不会将所有的生产环节内部化,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外部化,自己则专注于最具竞争力的价值活动,以实现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利益。

二、产业集群降低了企业道德风险发生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进行,所以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关于“有限理性”的预设表明,人拥有的知识能力和决策能力是有限的,不仅受到物质因素和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与限制,还受到诸如记忆容量、判断准确程度、计算能力有限性的限制。这一预设的逻辑结论是:必须通过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来预防和弥补人理性的不足。制度的存在匡定了交易者的行为界限,能够减少(虽然不能彻底消除)预期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那种有利于交易重复进行的制度安排。产业集群制度的出现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并规范人自身的决策行为,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以及企业之间的高度信任关系是难以建立和维持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常态,企业间的交易很容易陷入一次性的交易的囚徒困境博弈之中。假定在市场上有任意两家非集群企业A和B,在交易中企业A的策略空间为(守信、不守信),企业B的策略空间为(守信,不守信)由于非集群企业交往可能是一次性的,同时对机会主义的惩罚机制只能是个人实施的一次性惩罚。在这个博弈中双方都存在占优策略,就是不守信。企业间交易往往陷入一次性信任博弈的囚徒困境。

而在集群组织中存在着信任的自律机制,假定企业A分别为产业链中的一个下游生产厂商,企业B、C、D、E、都为产业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企业A和B、C、D、E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关系,因此同样存在着诸如侵吞欺诈和质量控制等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不同的是与一般企业间的关系相比,集群区内的企业间对于不讲信用的惩罚机制发生了变化。

三、产业集群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

集群制度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整个技术创新网络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知识已经替代劳动力、物资、资金、信息而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只有知识才是企业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一切来源,技术创新正是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流动转化形成的。

制度经济学认为:知识分为可言传知识(显性知识)和不可言传知识(隐性知识),技术创新源于隐性和显性两类知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而隐性知识流动转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显性知识很容易通过文字和数字表达,容易被理解、传播和共享。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专有,很难确切表达,它由理念、信念、心智和组织文化组成,不易被模仿。隐性知识由非可言传知识构成非正规的、琐碎的知识,往往高度复杂并特定于地点、环境和时间---非可言传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恰当地获得(边干边学), 产业集群企业中的成员基于互信原则,来自不同企业的雇员能够经常地坐到一起,进行各种非正式的相互学习、交流和讨论,在同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内的不同班组之间也会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学习技术、技巧。增强了隐性知识的交叉传播,提高了创新能力,增强了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制度形式,通过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所构成的集群内复杂而紧密的网络,模糊了企业的边界,提高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交易费用,减少了道德风险的发生,通过知识与人才的流动,使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享,增强了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惠斌、杨雪东,《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篇6

一、档案信息服务的内涵与分类

1、档案信息服务的内涵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形态与运动过程的表现和反映,信息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基础。而信息服务,也就是以信息为内容,以满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服务业务。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比,信息服务是一项更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的服务,人类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信息,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通过信息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①。社会信息需求的膨胀与增长,极大地刺激了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从单一形式的服务向综合发展;二是从以部门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向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三是各种专项信息服务和系统化信息保证服务将成信息服务业务发展的一大主流;四是信息服务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②。档案信息服务,是指以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的社会信息服务。档案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服务在整个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中也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2、档案信息服务的分类

档案信息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档案信息仅包括档案的内容及表达档案内容的文字、图形、标记、符号等信息与档案形式、档案载体方面的信息;而广义的档案信息还包括由档案内容信息与载体信息经过转移或加工之后的信息,亦即派生信息。因此,广义的档案信息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档案信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原生信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派生信息③。

在现代社会中,档案信息服务活动十分频繁,档案信息服务的形式与模式也多种多样,要区分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第一,从服务的方式来分,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传统服务模式与网络服务模式;第二,从服务的性质来分,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分为公益服务模式与产业服务模式;第三,从服务的层次来分,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分为机械服务模式与智力服务模式④。本文主要按第二种划分方法研究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和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公益性档案信息主要包括:气象、地震、水文、人口、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应体现“社会效益”原则,一般无法或不能实现商品化,而只能作为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商业性档案信息包括商贸、投资、金融、科技、人才、企业、经济、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这类档案信息在客观上既具有商品的属性,又可以不涉及信息的安全问题。⑤

二、档案信息服务经济学分析

1、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

萨缪尔森(Samuelson)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开支的纯理论》中给公共产品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每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任意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⑥。从这个定义中体现了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占有上的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物品时,并不妨碍另一个人的消费,换句话说,这样的物品一旦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给任何人带来成本;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不需要支付成本也能够从某物品的消费中得到好处,或者是让某个不付费者不消费这种物品是困难的。公共物品一般都具有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某一经济主体不经交易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施加利益或成本,即其行为是其他经济主体效用函数的因变量⑦。外部性是由于缺乏直接相关的交易或补偿性支付所造成的。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搭便车”心理。所谓的“搭便车”心理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中,消费者源于自利行为而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希望别的消费者为自己的消费付费的心理。在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中,每个使用者都不愿意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真实收益,那么私人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而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能所在。正是因为档案信息使用中外部性和“搭便车”心理使档案信息服务的边际个人收益(MRP)小于边际社会收益(MRS),从而导致档案信息服务供给不足(见图1,其中MCS为边际社会成本,MCP为边际个人成本),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⑧。

图1公益型档案服务的正外部性导致供给不足(Q1﹤Q2)

因此,公益型档案的信息服务就只能由国家财政投资,统一监管,通过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向公众无偿提供来实现,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政治、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需要。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是作为公共物品的公益性信息,有着其他档案信息服务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与价值,也是整个档案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这类档案信息服务属于社会公共财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施排他性的措施,但不宜也不能参与市场买卖。

2、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经济学分析

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相对于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而言的,主要是指将档案信息作为商品,参与市场流通的有偿服务。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我国市场经济与信息服务深化发展的结果,与传统的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相比,它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属于有偿服务。有偿与无偿服务是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与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的本质区别,产业档案信息服务通过市场的买卖和付费而获得直接补偿。第二,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档案信息商品。在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中,其向社会用户提供的是一种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信息商品,信息商品虽然并不完全具备物质商品的特性,但也存在着市场定价、成本效益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对于信息商品的定价,理论界主要提出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即价值价格论、效用价格论、供求价格论和垄断价格论。而商业型档案信息一般来自于企业或者其他团体,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一般具有垄断定价的特点。

因此,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在市场机制环境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一般以企业或者私人商品的形式提供,其商品价值由市场价格反映。然而由于信息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存在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则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能够有效保障市场公正,消除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⑨。

3、公益型和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的比较分析

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以无偿为特征,从而可以有效地刺激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整个社会档案信息服务业的良性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经费使用上不计成本,工作不讲效益;资料堆积;服务方式机械呆板,缺乏活力等等。与之相比,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强调产出与效益,服务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丰富,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施知识管理,因而运作相对高效。但不容置疑,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容易引起因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问题,因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比较分析见表1。

三、档案信息服务的建议

公益性档案信息由于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这类档案信息服务只能由国家财政投资,统一监管,通过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向公众提供来实现。这类信息一般需要依靠专业的机构花费一定的成本才能提供给社会大众,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中,档案工作者付出了大量艰辛的体力与智力劳动,由此而创造的派生性档案信息产品应该通过市场获得一定的补偿与报酬,如档案馆公开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研成果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可以加快档案信息的不断更新,内容的不断丰富,更好地履行公益服务的职责。此外,在收取一定的信息编制和管理费的基础上,国家和政府也应给予特定的补贴。

对于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档案与档案信息,如图纸、信札、书稿、照片等,除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应当保密的只能向档案馆出售外,其余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可向社会公开出售,自由买卖,利用市场机制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法规,保证档案信息服务产业的市场秩序,并建立档案信息交换的平台,对档案信息的定价和交易方式以及交易过程予以监督,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两种类型的服务各有特点和侧重,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图2为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注释:

①周晓英:《档案信息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

②王协舟、刘安福:《档案信息服务与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图书馆》,2007(1):105-108。

③赵屹:《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3。

④张林龙:《试论我国的信息服务产业》,《河北科技图苑》,2000 (1)。

⑤袁洪:《我国档案信息市场运作模式探析》,《档案学通讯》,2004 (1)。

⑥何立胜、杨志强:《内部性·外部性·政府规制》,《经济评论》,2006,(1):55 – 60。

⑦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西瓜(Citrullus lanatus);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产量;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651;Q244;S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4953-03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Path Analysis between Chlorophyll Content, Fluorescenc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Watermelon Yield

HUANG Xiang,HONG Juan,ZHANG Li-hong,GE Mi-hong,YE Li-xia,WANG Lei,CHEN Tao,CHEN Gang

(Wuh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345,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watermelon variety Zaochunhongyu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nitrogen on photosynthetic traits change and yield of watermelon leaf,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yield were analyzed during seedling, cranberry and blossom period, swelling frui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and yield, with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Y=

-3.018+0.012 Xnitrogen -0.004 3 XSPAD-0.017 0 X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0.001 0 Xvariable fluorescence -0.002 8 Xmaximum fluorescence +0.015 0 Xpotential activity+5.070 0 Xconversion of light energy efficiency.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otential activity,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yield.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SPAD,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had negative correlaed with the yield. The influence of each parameter on watermelon yield ranking from big to small as follows: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maximum fluorescenc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variable fluorescence, SPAD, potential activity. The effects of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on yield were direct. The effects of potential activity,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SPAD were indirec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had strong direct action and indirect action on yield.

Key words: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ynamics parameter; yiel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ath analysis

西瓜(Citrullus lanatus)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实甘甜,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番茄素及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食品[1]。目前,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2,3],前人在作物营养元素上也做过大量类似研究[4-7],但有关西瓜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其产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拟通过不同氮浓度下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西瓜品种早春红玉产量的影响,分析各个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大小,旨在为西瓜的高产稳产、合理施肥及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设置

供试西瓜品种为早春红玉。将西瓜种子置于塑料瓶中晒种12 h,清水冲洗干净,在35 ℃恒温培养箱中催芽3~4 d。2012年4月5日播种,待种子发芽后,选取萌发一致的种子播种于塑料钵内(钵内装满细沙)。播种7 d后出芽,14 d后开始施营养液,用改进的Hoagland营养液配方[8],营养液用去离子水配制,各种养分元素均用分析纯试剂。

设8个施氮浓度(纯N):50(N1)、100(N2)、150(N3)、200(N4)、250(N5)、300(N6)、350(N7)、400(N8) g/L,每处理4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1.2 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测定

每份材料选取生长一致的3片功能叶,分别于苗期(6月10日)、伸蔓期(6月24日)、开花期(7月9日)和膨果期(7月23日)采用SPAD-502 DL叶绿素仪(日本美能达公司)测定叶绿素含量(SPAD值),用OS5-FL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美国Opti-science公司)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3片功能叶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测定值。测定叶绿素荧光时,叶片预先暗适应20 min,然后直接读出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计算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以及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待果实成熟后,每个株系混合收获,称量果实总重量。

1.3 数据记载及处理

生长期间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所测定的项目编码如下:氮浓度(X1)、SPAD(X2)、初始荧光Fo(X3)、可变荧光Fv(X4)、最大荧光Fm(X5)、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X6)、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X7)和产量(Y)。数据使用Excel 2003和SAS 10.0进行整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3.018

+0.012 X1-0.004 3 X2 -0.017 X3 -0.001 X4 -0.002 8 X5 +0.015 X6 +5.07 X7,P

2.2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与偏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得到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及偏相关系数(表1)。从表1可以看出,氮浓度、初始荧光、潜在活性参数、光能转化效率参数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而其他参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小。在这些显著性参数中,氮浓度、潜在活性、光能转化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初始荧光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表1还可以看出,在偏相关系数中,只有氮浓度对西瓜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氮浓度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也较大。

2.3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反映了各指标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对产量的综合效果,不能真正反映各指标对产量的直接或本质的作用[9,10]。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通径分析,对相关系数进行剖析,估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揭示这些参数与产量相关的原因。

通过对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是不均等的,作用从大到小为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最大荧光、氮浓度、可变荧光、SPAD值、潜在活性。在所研究的参数中,光能转化效率、氮浓度、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较大,表明这4个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力较高;氮浓度和光能转化效率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正,表明它们对产量的正效应比较明显;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负,表明这两个参数对产量有明显的负作用。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氮浓度、光能转化效率和初始荧光是对西瓜产量影响较大的3个参数。保持合适的氮浓度,提高植株光能转化效率,降低初始荧光,有利于西瓜产量的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主要是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影响不大;潜在活性、可变荧光和SPAD值与产量的相关主要是由间接作用产生,直接作用较小;氮浓度与产量的相关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的影响,但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此研究所涉及的参数对西瓜产量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在实际生产上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植株的生长环境,提高西瓜产量。如适当的氮用量,特别是营养最大效率期氮肥的用量,提高其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植株的光能转化效率,增强植株光合效率,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西瓜的高产稳产[5,11,12]。

试验仅考虑了西瓜生育期内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剩余通径系数仍然较高,表明还有其他影响产量的外界因子没有考虑进来,外部气候条件、土壤情况、试验环境的不同等均有可能对产量造成影响[6,13],具体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高飞,张志发.中国西瓜生产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李 晓,冯 伟,曾晓春.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186-2196.

[3] 徐德聪,吕芳德,潘晓杰.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J]. 经济林研究,2003,21(3):88-91.

[4] 夏 乐,于海秋,郭焕茹,等. 低钾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8,16(6):71-74.

[5] 王 伟,李兴淘,綦左莹,等. 低钾胁迫对不同效应型大豆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27(3):451-455.

[6] 谭雪莲,郭天文,张国宏,等. 氮素对不同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37-441.

[7] 马博类,徐礼根. 供氮水平对香根草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7,34(2):469-472.

[8] 陈 钢,黄 翔,洪 娟,等.氮对西瓜生长及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果树学报,2011,28(4):657-661.

[9]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J].大豆科学,2010,29(2):255-259.

[10] 汪修奇,邓小军,李晓忠,等.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J].作物杂志,2010(2):32-35.

[11] SHANGGUAN Z P,SHAO M A,DYCKMANS J. Effect of nitrogen nutrition and water deficit o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winter wheat[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0,156(1):46-51.

篇8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发展;构建;应用

1前言

产业经济学理论日趋完善,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使得很多相关的经济学受益。如对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学等都产生了直观的影响。近年来,产业经济学能够从理论范畴中应用到实际的产业发展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2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应用比较早,其成效明显,在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应用中,其时间比较晚。1985年杨治教授出版了《产业经济学导论》,可以说该部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产业经济学著作。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与变迁,产业经济学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逐渐成熟,目前,产业经济学被教育界所认可,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经济类学科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在进行产业经济学的实际应用环节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研究内容: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构建与应用需要注重其内容应用的完整性,产业经济学并不是单一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产业结构分析、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多个内容。

其二,产业经济学分项内容的实施。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应用,其分项内容的实施曾经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在新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下,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业之间的关联越加的明显。同时我国经济市场中的产业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依托,辅助以专业的产业政策,产业规模逐渐创新与进步。

3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构建与应用

3.1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需要与我国发展国情相适应,在产业发展环节中,首先需要进行的是产业结构分析。一个具备生命力的企业,其内部产业的结构清晰,产业链条衔接密切。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产业结构的影响上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创新上。产业结构创新与市场经济机制关系密切,以乐视电视的产业结构创新为例进行分析,在2015年12月份,乐视公司在北京举行了“超曲速”新品会,正式的向全球推出了首款曲面超薄分體电视。这意味乐视电视产业结构的又一次革新。分体电视很多企业都有做,如海尔、三星、长虹等传统家电品牌,以及小米、暴风、大麦等互联网品牌。但是乐视的分体电视如何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依赖其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以及对于互联网市场的了解。第一,产品价格的优势;第二,产业的互联网影响的优势;第三,产业性价比的优势。

3.2产业关联

在进行不同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比较中,能够找寻产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实现相关产业的联盟,并且发挥出集体产业的优势,该种产业经济发展形式目前在我国已有,但是为数不多,在未来,该种产业发展形式将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角。以万达产业为例,万达商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不动产企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规模研究院、酒店设计研究院、全球性的商业地产建设和管理团队,在商业地产的完整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万达上地产模式包括大型商业中心、五星级酒店、城市步行街、写字楼、公寓等,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涵盖了购物、餐饮、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产业发展模式走打造城市中心的路线。万达产业成功的优势在于其产业联动机制实现无缝衔接,产业集体优势明显。

3.3产业组织建设

产业组织建设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实际上能够集中的体现出产业经济的学的软实力。产业组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企业文化能够立足于产业组织发展规模,创新产业发展精神。企业文化在产业组织建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员工管理以及企业发展目标制定方面。其中企业员工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推动企业发展创新。而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能够在企业战略目标引导下,为各个发展组织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

3.4产业政策的实施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支持。而产业政策所包含的内容居多,一方面来自于政府部门对于产业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产业内部的政策指引。产业政策的好坏决定着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政策落实环节中,需要注意展业政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换言之,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特性以及区域自身特点决定,首先在挖掘区域特点的基础上,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互结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策。

例如,在辽宁兴城市的觉华岛产业开发中,该地区依山傍海,环境优越,在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在该地区开展旅游业。该政策的落实,为岛上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应该说该种产业政策是成功的。同时产业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对产业发展风险评价机制进行分析。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风险性,在制定产品策略环节中,需要注意实施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切实保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以将低其负面影响。

4结论

篇9

关键词:证券投资 交易风险 经济学分析法 应用

对外开放金融产品是行业营销的主要方式,通过销售证券以带动营运收益的增长,这是证券交易活动兴起的推动因素。证券投资是许多投资爱好者的首选,因证券产品形式多样、收益较高而受到了投资方的认可。为了避免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投资前应采用经济学分析法详细研究。

一、三种证券投资的风险特点

证券投资是目前比较兴起的一类,资金持有方通过购买有价证券参与投资,最终获取相应的收益回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证券投资还存在明显的风险性特点,这是投资企业或个人必须慎重考虑的。结合三种有价证券,对其证券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商品证券

以具体的商品形式存在,并且有商品证券表示商品的所有权、使用权,这些都归属于证券持有人。商品证券交易本质上是对商品物权的转让,包括:提货单、栈单、运货单等。虽说商品证券以具体的商品形式存在,但其在投资过程中也有着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商品物权的归属问题,若处理不当会造成证券交易纠纷。例如,证券持有人的商品所有权、使用权等存在争议,投资者购买后易产生权利纠纷、交易纠纷。

(二)货币证券

货币是金融市场交易的价值媒介,用其可以衡量一件商品的市场价值与价格。货币证券是针对货币所有权的出让,由持券人向他人出售或转让货币证券,从中赚取相应的差价收益,收益高低取决于市场行情。投资货币证券需要考虑商业证券、银行证券的价值变动,特别是货币贬值、升值对证券的影响。以银行汇票为例,汇款人将资金存入出票银行之后,银行签发票据时能否按照实际金额、利息支付款项是很重要的。

(三)资本证券

相比于上述两种证券,资本证券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此证券并非直接性的金融投资产品,而是与金融投资活动存在相关联系下形成的证券。这种证券的市场弹性较大,易受到供需关系、价格因素、政策调整等方面的影响。资本证券最典型的代表是股票,也是金融投资风险最高的项目之一。股票投资根据价格涨跌选择购买、出售,若市场供需量发生变化,股票价格大幅度亏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二、证券投资中经济学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针对上述提到的三种有价证券风险,投资方必须要详细分析证券投资的风险系数,拟定最佳投资方案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经济学分析法是比较实用的研究模型,其根据市场信息分析出投资项目的利弊,为投资人决策提供可靠的指导。证券投资中经济学分析法包括:

(一)基本分析法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基本分析法是以传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决定企业内在价值和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经营状况等进行详尽分析。以大概测算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并与当前的股票价格进行比较,形成相应的投资建议。

(二)技术分析法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产业的重要构成,金融产业凭借其独特经营方式在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技术分析法是以传统证券学理论为基础,以股票价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预测股价波动趋势为主要目的,从股价变化的历史图表入手,对股票市场波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总和。技术分析认为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股价波动可以定量分析和预测,如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等。

(三)演化分析法

新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朝着开放式方向发展,为资金持有者提供了诸多的投资平台,不断创造了预期的经济收益。演化分析法是以演化证券学理论为基础,将股市波动的生命运动特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股市的代谢性、趋利性、适应性、可塑性、应激性、变异性和节律性等方面入手,对市场波动方向与空间进行动态跟踪研究,为股票交易决策提供机会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总和。

三、结束语

资金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也是用于衡量商品价值或购买商品的唯一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开放性改革,金融产业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营销方式,以金融产品优化调整为主要代表,向市场投放了更多类型的金融投资项目。应用经济学分析法对证券投资项目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投资人市场决策的正确性,为其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吕从明.金融产业经营存在的市场风险及管理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2011,19(7):52-54

[2]范蕾.证券投资方案设计需考虑风险隐患的防御措施[J].金融经济,2010,28(6):18-21

篇10

进入20世纪之后,经济学与伦理学学科内部分化越来越细,各自都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在此背景下,几乎同时于20世纪末期,经济学家杨小凯与伦理学家王海明分别担当起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学科整合任务,前者建立起新兴古典经济学体系,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各个经济学分支进行整合,后者通过《新伦理学》的新功利主义理论框架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各个伦理学分支进行整合。他们对各自领域的整合,都体现了中国学者擅长综合创新的能力,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本文具体选择杨小凯的《经济学》和王海明的《新伦理学》进行比较。杨小凯的《经济学》和王海明的《新伦理学》这两本书最大的成就是分别建立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全新理论框架,改变了经济学与伦理学原来各分支学科相互分离的状况,分别为经济学和伦理学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对话平台。

二、文献分析

杨小凯的《经济学》将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贸易理论,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包括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企业理论和委托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相互分离的经济学分支整合进一个统一的以专业化分工演化为核心的分析框架之中。《经济学》从论述主流经济学四层次分析框架出发,在比较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个人的专业化选择和社会的分工组织结构选择的统一框架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而20世纪所形成的各经济学分支都能在其统一框架中重新找到更为诱人的解释。从《经济学》出发,可以对任何经济理论模型的优劣有清醒的认识和评价。王海明的《新伦理学》整合了传统上相互分离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并将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整合进道德哲学,建立起一个逻辑上自洽的统一的伦理学体系,使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地体现在统一框架之中,原来这三门各自为政的分支学科被置于合理的位置。《新伦理学》从价值推导公理出发,论述了道德终极标准,正义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能够为一个人从事社会问题的思考提供基础的理论框架,并能从它出发对其它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思想进行清晰的认识和评价。《经济学》和《新伦理学》在理论体系构建上,都是从一定的前提假设出发建立起一定的公理化体系,然后在这个体系上进行推演并得出整个理论体系。两书作者都特别强调概念的清楚定义和逻辑推理的运用,既适合于对经济学和伦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也适合于对读者进行明辩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训练,这在今天的中国特别具有实用价值。《经济学》和《新伦理学》能够提供一个对于一切经济与社会问题进行认识和评价的基准坐标,从而对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和评价,并能避免很多无谓的争论。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