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安全的认识

篇1

一、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主要作法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主要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是成立粮安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16个成员单位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市政府将粮安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监督考核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突出工作重点。市政府印发《关于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荆政发〔2015〕22号),明确各县市区政府承担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意见》共8个方面21条,涵盖了从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重要内容,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应急保障、安全监管、监督考核等方面作了全面安排,既强调了粮食数量安全,又强调了粮食质量安全、产业健康发展以及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等。

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先后6次召_相关部门负责人协调会、粮食企业改革督办现场会,9次以市政府办、市粮安办名义发文。市粮安办制定《荆州市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监督考核办法》,推行“清单工作法”,明确考核方法、考核指标和考核权重,提高粮安责任监督考核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四是开展检查督导,推动整改落实。市政府分管领导两次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县市区调研,市粮安办抽调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考核组长,开展对县市区政府粮安责任制监督考核。经过2015年“首考”和2016年“再考”,推动收储企业改革、“粮安工程”建设及新增储备规模等问题整改落实。

(二)取得的成效

荆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全省水稻产量第一市。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并严格监督考核,荆州市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县两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粮食产业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守住了“一条红线”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省政府下达荆州市2020年前耕地保有量为65.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5.26万公顷。截止2016年底,全市耕地总面积68.68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64万公顷,全面完成省下达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二是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市政府出台《落实耕地质量保护的实施意见》,除中央、省财政资金外,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三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和网络。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建成,规划建设监测点89个,耕地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秸秆还田工作的大力推进,全市耕地质量逐年提高。

2、调动了“两个积极性”

一是严格落实粮食补贴政策。2016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荆州市按照粮食产量、耕地面积4:6的补贴方案进行重新分配。全市共发放各种农业补贴资金68577万元,惠及近100万农户、400万种粮农民。通过落实各项粮食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二是积极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除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松滋、荆州、洪湖等地对种子生产企业、水稻种植或稻虾共育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奖补,奖补资金达520万元。三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2016年,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612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3、增强了“三个能力”

一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2016年,全市粮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38%,超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0万亩目标任务,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育制种大县建设。二是增强粮食收储能力。近两年,全市维修“危仓老库”仓容12亿斤,中心粮库改造升级9亿斤,形成以中心粮库为主导,骨干收纳库为基础,社会仓库为补充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三是增强储备保障能力。突出地方储备粮保应急、控粮价、稳市场的功能,全市落实市、县储备粮总规模1.37亿斤,其中市本级0.16亿斤,县级1.21亿斤。同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粮食储备保障能力。

4、构建了“五大体系”

一是粮食收储保底线。通过强力推进粮食收储企业产权改革,全市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2016年全市各类主体收购粮食54.34亿斤,刷新历史纪录,全面启动小麦、稻谷托市收购政策,全市农民增加卖粮收入5.16亿元。二是仓储物流提档次。2016年,全市新增标准仓库容量7.5亿斤,维修仓库1亿多斤,添置各类仓储设施200台(套);市粮库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粮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三是粮油加工争龙头。2016年全市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9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0%;形成“以粮油加工为主体,食品深加工、特种饲料加工为补充”的粮油产业经济体系;四是“放心粮油”全覆盖。全市建成成品粮油批发市场1个、区域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9个、“放心粮油”连锁店176家、应急加工企业44家、军民放心粮油超市8个,形成了粮食应急供应、军供网点、粮情监测、“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四位一体”的粮食供应网络。五是流通监管无盲区。健全粮食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机构,全面提升8个市、县粮食质量监测机构能力,完成34个企业检验室及78个收购网点质检能力建设;完善粮情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的监管保障体系。

二、面临困难及问题

(一)考核内容复杂,重点不够突出

现行监督考核办法有59项内容,评分标准涉及近200个得分小项,需要佐证材料多、搜集难度大。有的部门一些具体工作也纳入考核内容,使得考核指标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繁杂,分值越来越分散,有的前后交叉,甚至出现内容重叠,导致重点工作不够突出。

(二)评分标准单一,导向不够明确

如考核内容第10和11项,评分标准明确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前五年平均水平以上才能得分,这一要求明显与现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不吻合。就全国而言,当前我国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南方的早稻、东北的玉米滞销;就荆州而言,全市早稻产量、收购量和库存量都相对较大,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应适当减少劣质早稻面积,压缩粮食库存,增加高产、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量化指标简单,依据不够充分

一方面,存在低报年度指标任务现象。如个别地方粮食收购目标偏低,考核指标难以反映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存在年度目标偏高问题。个别地方过去粮油加工产值年度任务基数较大,2016年因遭受自然灾害,加之受市场持续低迷、粮油价格回落等影响,出现了粮油加工原料减少、销售收入下降,加工产值降低的问题,增加了完成年度目标的难度。

(四)流通分值^大,权重不够合理

2016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评分涉及6个方面、14个事项、28项指标、59项内容,涉及粮食流通考核分值占49分,得分多、权重大,而粮食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只有51分,得分少、权重轻,很难通过考核指标和分项权重设定,把握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有的地方错误认为主要考核粮食部门,个别部门对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甚至对考核工作认识存在片面性、工作缺乏主动性。

(五)考核结果运用,赏罚不够严明

粮食安全考核涉及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考核牵涉10多个部门,安排布置、组织协调、材料搜集任务重、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省、市政府对2015年度考核结果运用力度不够。据了解,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迟缓、粮食仓储设施陈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不足、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严重制约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突出考核重点,精减评分项目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应坚持实事求是,既不降低标准、减轻难度,也不随意拔高、脱离实际。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发展,确保粮食消费安全的角度出发,应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内容、重点指标,加大考核权重,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建议对现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进行修改完善,达到精减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内容、突出考核重点的目的。

(二)坚持实事求是,落实年度目标

设定粮食安全年度目标任务,既要科学合理、恰当可行,又要贴近实际、便于操作,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把关,逐项论证审核。建议将粮食安全年度考核与相关部门平时掌握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得分由相关部门评分与年度考核得分的平均数构成,防止出现评分脱离实际、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兼顾三大领域,合理设置权重

统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鼓励主产区围绕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和收储能力建设;鼓励粮食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推动粮食经济全产业链发展;鼓励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突出确立粮食种植面积底线,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增加粮食流通设施投入等。建议对现行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考核权重进行调整,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可各按35分设置,消费领域可按30分设置。通过考核,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发展,确保粮食消费安全。

(四)围绕“五个结合”,完善考核机制

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全面监督与重点考核、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平时评价与年度考核、奖励先进与处罚落后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工作由地方政府牵头,有关部门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建议将粮食安全责任纳入省、市、县三级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得分排序靠前的地方,上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奖励;对排位靠后地方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对在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情况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健全考核监督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五)落实保障措施,补齐发展短板

篇2

关键词:桥梁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责任

Abstract: Recently the quality accidents of bridge engineering occurred occasionally.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e construction parties lacking of knowledge of design, construction, division of labor and responsibility supervision, lacking of positioning, and the violation of basic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Starting from participation parties in the 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reasonably avoid the quality safety accidents leading to social and economic risks, hoping to give rise to the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of the parties.

Key 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中图分类号: 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期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对桥梁垮塌事故报道颇多,重庆多山多水,是名副其实的桥都,更需要做好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控制工作。

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建筑相关法规学习不够,对设计、施工、监理的分工和责任认识不足;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定位不清楚;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事时有发生。本文拟从桥梁建设过程中各参建方的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入手,合理规避质量安全事故导致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进行探讨,以资参考。

1当前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存在的问题

1.1各参加方对安全责任的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

各参建企业对安全责任的认识不到位,造成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真正认识到安全责任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或者虽然有了一些制度,但可操作性不强。缺乏主动分析项目的安全难度系数、项目人员的安全控制能力、切实有效的安全控制方法。缺乏主动事前控制的一些手段。没有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落实到日常生产中。

1.2从业人员对质量安全的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

大部分参建人员认为安全工作非分内工作,决定把质量控制好就行了;或者认为有专职的安全工程师,不用再管了。没有意识到危险源始终存在于工程建设工程的每道工序之中,更没有意识到一个违章操作动作都有可能导致重大质量事故。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对于现场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基本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或者只是嘴巴上说说。

1.3从业人员质量安全知识不足,难以发现和解决问题。

项目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有的理论功底深厚,有的现场经验丰富,而工程现场不可控因素较多,需要参建人员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发现了问题也要及时记录归档,出具整改通知书,否则将导致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是质量事故发生了互相推诿,找不到责任人。

1.4各参建方建设工程档案资料收集不全面、准确。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事:工程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施工单位的原始记录不完整或涉嫌作假,需要监理出具相关资料,便于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可是监理的资料也不完整。各参建方都认为自己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惜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材料拿不出来。

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档案的意识薄弱,存在重建设轻档案的现象;原始档案资料散失严重,归档范围和归档自然不清晰。

1.5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监督管理环节需要加强。

工程建设行业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警示教育,特别是在项目发包、施工管理环节出现违规违纪现象较多。相关人员需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建设知识学习,不要违法违规操作给工程带来风险,给国家财产带来损失,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家庭带来不幸。

2桥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的依据

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

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不得将建设工程肢解分包;建设工程发包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使用;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材料、设备;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而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整理收集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在竣工验收后及时向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在法律法规中明确了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并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

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质量责任制。施工单位不得转包和违法分包工程。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未经教育培训或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3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现在国家对质量安全控制工作相当重视,我们工程项目各参建方要提高质量安全责任认识,主动分析质量安全风险源。横向建立各参建企业自己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纵向建立以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为主,设计单位承担设计责任、施工单位承担生产管理的直接责任、监理单位承担监督管理的质量安全体系。建立风险评估、责任落实、及时监督整改以及考核追究机制。同时建立廉政警示教育体系,促使各参建方廉洁自律,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严格质量安全程序,按建设程序办事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审批部门要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程序,监理企业在开工前要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审查合格后方可同意开工。监理机构应建立施工安全监理台账,监理人员将每次巡视、检查、旁站中发现的涉及质量安全的情况、存在的问题、监理的指令及施工单位的处理措施和结果及时记入监理日志。对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则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必要时进行检查。

3.4加强从业人员学习,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对现场经验丰富、文字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工作日志等记录不规范、不完整的人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集中学习的形式,提高参建人员的素质。对文字表达能力尚可,实践经验欠缺的人员,通过现场专家的传帮带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通过加强从业人员质量安全知识学习,提高从业人员认识,推动工程项目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5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

篇3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体系改革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高度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拔尖创新专业人才为目标,从专业定位、教学体系改革、产学研平台搭建、拔尖人才评估体系建立、创业培训等多渠道进行改革,积极探索立足兵团、服务新疆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依托石河子大学优越的办学条件及交叉学科的优势,借助民族性、区域性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使本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我们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体系改革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从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入手,构建合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优化

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优化方面,实行基于问题的先进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式、讨论式、团队式教学,强化以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教学实习、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第二课堂(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在教学手段上,从过去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功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从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传授更多的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1]。

2.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教学内容的优化方面,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的课程包括理(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工(食品工程原理)、农(食品保藏学)、医(食品免疫学)、经济(食品质量管理学)等,众多课程使教学内容综合化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

3.教学成果考核方式的优化。

考核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实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的优化方面,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集成,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独立考试、独立学分。[2]

三、产学研平台搭建

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3],石河子大学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本专业进行招生,入学初期通过严格的选拔,低年级接受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高年级以实践教学为主。新班采取导师制小班上课和管理等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科研和生产实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消除教学内容、科研技能和实习实践之间的隔阂,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生产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人才培养。

在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的基础上,开展为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以课题为纽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问题,给企业带来社会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教师培养工作的开展,并要求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以企业为依托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优势,大中型企业有丰富的课题资源,高校与企业合作承担应用性课题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导师的支持,结合本科生参与的研究课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研究生可以进入企业工程中心开展科研实践,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搭建了平台,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有重要作用。

四、创业培训

组织大学、学院和企业等职能部门的专家,成立拔尖人才培养与创业领导小组,对不同专业进行创业培训,兼顾大学学习交流、科学实践、生产实习等多种形式,借鉴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NEFT)创业培训、国际劳工组织创业培训(SIYB)、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行的了解企业培训(KAB)等国际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传播普及创业理念,让有实力和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储备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勇.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04):9-10.

[2]陈志刚,杨新海.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五化”模式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75-80.

[3]王蔚斌.关于食品科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2(07):256-257.

[4]施建军.以科教融合为主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2(03):01-02.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安全监理责任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与现场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作为项目质量管控的第一道关口,其对整个项目的成败有着重大的意义。现场工程监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其在施工现场中事关整体施工质量以及项目的进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做一番探讨。

1.施工现场质管人员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监理能力不足。目前,许多建筑施工现场的工程监理者风险意识较差,其观念仍然停留在只“监”不“管”的层面,将自己完全置于第三方,而忽视了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与工程监理在整个工程中的互利地位。有些监理人员自身监理能力有限,但却经常存在违章指挥的情况,重效益轻安全。

2.监理人员素质低下,职业道德受到考验。工程监理单位人员必须具备国家的认证,要持证上岗,但是现阶段我国监理工作中,的确还存在不少的无证上岗人员,他们大多为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较大,并且对监理工作了解单一,对管理、控制和其他环节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有些监理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私下与施工方达成交易,,或者不作为,从而使得施工质量问题难以得到保障。

3.现场管理方与监理方责任划分不明确。建筑施工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有监理单位决定,监理单位只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风险,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现阶段业主往往将施工质量问题推在监理单位身上,这个责任应该在于承建施工方,而并非第三方监督机构。

4.工程监理授权问题较为突出。现代监理单位不仅对工程施工具有监督的权利,其根据业主的委托还具备一些其他的权利,如建议权、工程控制权、资金管理权、物料采购权等等,如何处理监理工作的权限问题也是监理管理者和业主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建筑项目中工程监理的地位与责任

1.建筑工程监理在建筑施工中的地位。建筑工程监理是介于建筑行业与社会之间的第三方,是业主或者政府单位委托来进行建筑施工监督管理的单位,监理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建筑施工监理工必须以独立、客观、公正和科学的态度及方法来进行,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监督,防止施工单位违规操作、偷工减料,同时降低施工事故发生概率。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具备国家相关认证,并且能够独立进行工程监理,在社会中扮演第三方监督机构的角色,也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建筑监理的职责。建筑监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不仅仅是检查现场施工的质量和进度,而不干涉工程管理,恰恰相反,现代工程监理的主要职责则是管理与控制。传统监理主要是指监工,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和规范操作上,不涉及工程的具体管理和控制。其实监督工作只是现代监理工作中的一部分,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工程监理人员除监督权外,还需要对业主及甲方进行建议,同时对施工过程进行规划设计,控制其施工周期,并且负责对施工方案和设备、材料等进行审批权利。总结起来就是控制、管理和协调,工程监理单位需要对施工事故、施工质量、投资规模与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同时对施工单位的合同信息、物品设备维护、安全设施等进行管理,协调各方利益与关系,保证现场施工的正常运行。

3.对工程监理责任的认识。工程监理主要责任在于监督施工过程,规范工期内操作管理问题,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成。部分委托人确认为工程出现问题责任应归咎于监理方,在法律上,监理单位承担的责任有限,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应该在于施工单位,而非监理单位。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干扰因素和突况较多,工程监理并不能完全覆盖和控制,它只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而监理人员也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若出现自己失职,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机构一般与监理机构分开进行管控,管理方作为质量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受工程监理方的监督。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工程监理一般不参与现场质量管理,但是,为适应现代化工程项目建设与安全管理的需要,工程监理也需要与管理方一起合作,对现场进行细节与整体的把控,监理方将全程参与现场施工的各个方面,例如材料采购、设备与建材的使用与储存、施工人员的施工培训、建筑项目的法律相关责任等等,都属于监理方的责任。在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管理时,我们必须建立现场管理与监理纳入到现场管控制中,建立一套综合的管理应对机制,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篇5

近日,河南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加快构建我省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

《意见》包括“强化粮食安全意识,明确责任”,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稳产增产”, “抓好粮食收购,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等十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切实增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意识”, “明确省政府部门粮食安全工作职责”, “明确省辖市、县(市、区)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等31条具体意见。

《意见》指出,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和粮食消费大省,必须在确保本省口粮安全的前提下,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篇6

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是否有益于粮食安全,或者说,耗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格局是否是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若不是,那么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行为。本文将通过对粮食需求结构、产品需求弹性、城乡居民消费特征、饲料转化率以及消费习惯因素的考察来判断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究竟是怎样的。

1.1粮食需求结构转变可能导致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内在冲突。

1984年以来,我国人均谷物消费呈下降趋势,消费结构发生明显转变,即人均谷物消费大幅下降,而人均肉食消费、水果、植物油、蔬菜、蛋、奶、鱼类等消费大幅上升,对畜产品消费带来的间接粮食消费对直接粮食消费具有替代作用。粮食直接需求下降,但间接需求日益上升,间接需求又主要体现在对饲料粮的需求上,而饲料粮的供需缺口在近些年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工业用粮的增长,结果我国粮食自给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从100%以上降低为2012年的97.7%,于是就产生了饲料粮需求不断上升的压力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恶化的认识。粮食需求结构的转变使得对粮食总量需求上升,不断地逼近和突破粮食供需平衡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乡居民对动物食品需求的增长主要由猪肉与禽蛋等耗粮型畜产品构成,这就意味着粮食安全就表现为如何满足居民对这部分增长的间接粮食需求,换言之,满足了该部分粮食需求粮食安全才有保障。以肉鸡为例,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9年,我国肉鸡的国内产量由618.4万吨上升至2009年的1210万吨,而与此同时,肉鸡的进出口贸易逆差由4139吨上升至573374吨,也就是说肉鸡产业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结果只能使粮食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因为消费者需求的是耗粮型畜产品,而社会却要提供更多的节粮型畜产品,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种资源浪费与要素错配;政策之于现实只能是“南辕北辙”。

1.2通过降低耗粮型畜品种的养殖数量,的确可以减少对饲料粮的需求,从而使口粮得到保障。

正是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及由此产生的对饲料的大量需求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在未来粮食增产的大部分将主要作为饲料,并且后者将成为带动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我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饲料来源瓶颈,在我国节粮型畜牧业如牛羊的养殖主要以牧为主的饲养方式,而农区草原面积又呈逐年下降趋势,再加上禁牧等因素,导致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尽管近些年提倡通过发展牧草、苜蓿等种植业来扩大牛羊等的养殖规模,但是,目前这些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各方面发展十分不成熟,尤其是市场发育不充分,因此比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市场风险还要高,对于传统的粮食作物而言,由于既可用于口粮、亦可用于饲料粮或工业粮,种植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发展进行自由处置,或是满足口粮需要,或是换为货币需求,对产品具有自由选择权,显然这些优势是牧草产业不具备的:另一方面,由于种植业的高风险、高投入和低产出特征,种植业的比较利益日渐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日益消减,如果畜牧业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再进一步减弱,这对种粮积极性和种植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据资料显示,尽管人口在不断增加,但居民对直接的粮食消费在逐渐减少,尤其是城市居民尤为明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一趋势只能进一步得到增强。所以,尽管人口增加产生粮食刚需,但现有人口对直接粮食消费需求的降低以及粮食间接消费对直接消费的替代可以弥补新增人口对粮食直接消费的需求。

1.3从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的特征来看,城镇居民对食品价格的敏感度较强,即价格小幅度的上升(下降)会带来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上升)。

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结果必然降低耗粮型的猪肉、禽蛋产品供给,那么,这些产品价格上涨,考虑到敏感的需求弹性,产品需求将大幅下降,结果畜产品需求下降导致对饲料需求下降,最终负面影响将传导至种植业。同时,城市居民对间接粮食的消费弹性表现为正常品需求,也即间接粮食消费相对于直接粮食消费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因此,在我国居民对耗粮型畜产品消费偏好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条件下,也即不同畜产品之间缺乏替代弹性时,人为地限制耗量型畜产品产量会降低对饲料粮的需求和粮食总产量,不仅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而且由于畜产品价格上升,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消费者福利恶化。所以,提倡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必须考虑相关产品的自价格弹性以及交叉弹性的影响。另外,从对饲料及其能量和蛋白质的转化效率来看,生产奶牛、鱼、肉鸡、蛋鸡是最经济的,生猪居中,而肉牛、肉羊是最不经济的。以饲料转化率为例,效率较高的是鱼和肉鸡分别为62.5和41.7,而肉牛和肉羊分别仅为11.1和12.5。反刍动物对牧草、秸秆等农作物的副产品有很高的质量要求,如果品质较差,这些饲料难以维持反刍动物的需要,还必须补充一定量的饲料粮。这说明牛羊等所谓节粮型家畜,由于其对饲料、能量和蛋白质的转化率较低,对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因此其对粮食的节约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再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牛羊等反刍动物对前者的负面影响较之禽类及其他牲畜更严重。因此,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率以及生态环境效应之后,对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方式应进行更细致和深层的考量。

2实证检验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将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一般可检验的计量模型对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1关于粮食安全的测度

目前,关于粮食安全的测度与评估有很多种方法,比如FAO的营养摄入评价法、朱泽的4指标简均法、徐奉贤德5指标简均法、马九杰的5指标加权平均法以及高帆的“横纵联合法”等,但总体而言,学界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多侧重于供给层面,而需求面往往被理解为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同时作为解释变量进入实证模型中,显然这是有失全面性的。因此,在借鉴已有文献基础上,同时结合本研究目的,本文选取粮食产量波动系数(0.3)、人均粮食占有率(0.2)、恩格尔系数(0.3)以及粮食进口贸易依存度(0.2)四个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用于测度粮食供给安全水平,而后两个指标则反映粮食需求安全,括号里的数据代表每个指标的权重值。

2.2解释变量的选取

核心解释变量包括耗粮型畜产品比重(主要指猪肉、禽肉及禽蛋产量占全部畜产品产量的比重)和耗粮型畜产品的需求弹性。之所以选择耗粮型畜牧业相关指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是因为如果本文能够证实耗粮型畜牧业比重的上升能够为粮食安全带来积极影响,那么其比重降低就必然给粮食安全带来相反的影响,进而,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就会不利于粮食安全。同时,采用耗粮型畜牧业发展指标还可直接观测其对粮食生产及安全的数量影响。根据前述理论分析,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比重应与粮食安全正相关,因为前者可通过对饲料粮的需求拉动粮食生产;而耗粮型畜产品需求弹性与粮食安全负相关,即弹性越大,当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升时,需求以更大程度下降,结果产品总收益下降,打击畜牧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可能对粮食需求及其产量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价格弹性=畜产品消费增长率/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在对模型进行估计时,分别采用全国样本和地区样本进行检验,对于后者的具体划分,通常的一种做法是将我国畜牧业生产划分为六大区域:华北、东北、东南沿海、华中、西南、西北,本文依据不同区域对耗粮型畜产品的需求特征和粮食产量高低将这六大区域进行合并,组成两大类区域,即将华北、华中和东南沿海合并为同一类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对耗粮型畜产品需求和生产集中,而且也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三大地区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接近70%;该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共15个地区;余下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合并为一类,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由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均通过显著水平检验,并且各变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具体而言,第一,从全国来看,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比重每提高1%将对粮食安全产生0.21%的积极影响,即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提高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由耗粮型畜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可知,该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大小为-0.1247,即需求弹性每增加1%将导致粮食安全水平下降0.12%。这说明就全国整体而言,耗粮型畜牧业产量下降将不利于粮食安全。从各控制变量的影响来看,所选四个变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并且与被解释变量正相关,其中,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最大,影响因子为0.14,这说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粮食间接需求的日益增加不仅没有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为后者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第二,从划分区域情况来看,对于一类区域而言,耗粮型畜产品比重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显著而积极的正影响,该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带来粮食安全0.3个百分点的提高,畜产品需求弹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为-0.14。另外,控制变量的影响与全国样本的估计结果十分类似,均表现为与粮食安全正相关。不仅如此,通过与全国样本比较,发现大部分指标在对一类区域中的影响更大。第三,从二类区域的估计结果来看,与全国和一类样本估计不同的是:其一,耗粮型畜产品比重系数为负值,说明对于该类地区,降低耗粮型畜产品比重更有利于粮食安全,换言之,在该区域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对粮食安全大有裨益。其二,在二类区域中,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负相关。这说明,在该区域面临资源瓶颈下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日益高涨的粮食间接需求,从而导致该区域面临粮食安全恶化问题。

3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县关于粮食安全责任制相关文件精神,做好市政府对我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的年度考核工作,特制定2019年度*****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方案。

一、考核内容

根据长治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真开展2019年度长治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长粮安考核字〔2019〕2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长县政办发〔2016〕61号)要求,结合我市粮食安全新形势、新任务,本着“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2019年度我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为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等6个方面14个重点考核事项45项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同时取消“定性评价考核指标”。

二、工作安排

(一)自查评分。2019年12月20日前,承担考核任务的各牵头部门要按照《2019年度*****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评分表》(附件1)确定的年度考核目标任务要求,完成对2019年度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自评打分和总结报告,备齐自评打分依据的文件资料,并按照《自评材料上报要求》(附件2)上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查报告要全面客观反映考核年度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的情况,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各部门要对自查自评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二)部门抽查。2018年1月1日前,领导小组根据各牵头部门的自评报告和部门评审意见,确定抽查对象,组成联合抽查小组进行实地考核,并形成抽查考核报告。

(三)综合评价。2018年1月10日前,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部门自查评分和抽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考核等次和考核结果运用建议报领导小组审议。

(四)考核通报。考核结果经县政府审定后,由领导小组向各部门及单位通报,同时,抄送县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考核工作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和领会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实质要求,端正考核态度,突出工作实绩,杜绝形式主义,务求达到考核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促进的效果。要切实加强对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部署,确保粮食安全责任制年度考核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要围绕年度考核目标任务,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工作,全面客观真实反映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篇8

一、充分认识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对提升我区综合经济竞争力、构建和谐鄞州、加速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粮食产需缺口将不断扩大,我区粮食自给率仅为40%,并且消费结构性、库存区域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应急粮源相对短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各镇乡(街道)和区级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进一步完善增加粮食流通调控能力的扶持政策

(一)完善订单粮食收购政策。今年起我区订单粮食指标从2万吨扩大到2.3万吨(其中订单早稻谷1.3万吨,订单晚稻谷1万吨),重点向粮食主产镇乡(街道)的种粮大户倾斜。订单内粮食继续实行价外补贴,标准为每50公斤早稻谷7元、晚稻谷10元,价外补贴由财政负担。对5000公斤以上的种粮大户订单晚稻谷收购,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实行每吨60元的烘干补贴办法,缓解种粮大户的翻晒困难。

(二)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支持骨干民营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对引进省外粮源和掌握一定库存的农业龙头企业,按6500吨应急周转粮库存规模,建立应急周转粮储存财政资助管理办法,区财政每年专项安排65万元补助资金给予资助。

(三)加强“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区粮食、工商、质监、卫生、食监等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并结合“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和“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平台,切实加强“放心粮油”工程建设。

三、继续保持粮食市场持续稳定

(一)扎实推进粮食产销合作。粮食部门要支持鼓励多元主体,通过与主产区开展代购代储、购销合作、建立基地等多渠道,积极组织粮源,提高市场调节和市场平衡能力。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原则,建立调控非国有粮食企业的有效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增加粮食库存,保持粮食供给稳定。要充分发挥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优势,切实帮助粮食加工经营企业解决仓库、储存等问题。

(二)切实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粮食部门要做到地方储备粮规模落实、结构优化、轮换及时、品质良好,保证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同时要加快中心粮库建设,确保储备粮相对集中和质量安全。

(三)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供给体系。要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供给预案,细化应对方案和措施,落实应急责任,保证应急成品粮库存、应急加工、应急供应网点全面落实。

(四)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工作。要认真调研掌握本地粮食产需供求实情,分析判断宏观粮食形势,密切关注粮情动态,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研究。区粮食、物价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粮食市场监测制度,健全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频率,保证监测到位、分析全面、判断准确、预警及时。

(五)加大对粮食流通管理的执法监督力度。目前,我区粮食市场体系和多元化市场主体已基本形成。各镇乡(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要继续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切实做到依法管粮;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管理体系,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我区粮食市场稳定。

篇9

为加快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安全,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快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粮食仓储设施是国家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载体,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区大部分粮食仓储设施使用时间较长,仓房内外破损严重,储粮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严重影响储粮安全和粮食流通功能的发挥,不利于确保我区粮食安全。在当前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对保障市场粮食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抓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工作。

二、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加大投入,逐步完善自治区本级储粮设施,建设市、县级中心粮库和基层收纳库,提升市、县级中心粮库储粮条件和粮库功能,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形成以自治区直属储备粮库为龙头、市级直属储备粮库为重点、县级中心储备粮库为支撑、基层收纳库为基础的粮食仓储体系,建成一批集粮食储备、加工、交易、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产业园区,进一步增强我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区粮食安全。

三、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各级地方行政首长要担负起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保证本地区粮食供需平衡、保障市场供应的责任和任务,是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加快本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责任,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稳定、保民生、促发展的高度,将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工作列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着力解决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规划立项、项目用地、资金来源、优惠政策等问题,进一步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四、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

根据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筹集和落实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资金。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本级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对于建设条件成熟且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积极性较高的地方,自治区将采取一定的形式予以适当支持。

(二)产粮(油)大县(市、区)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从获得的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中,按规定安排不低于15%的奖励资金用于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三)各级人民政府处置已经完成人员分流安置任务的各级国有粮食企业旧仓库及其他划拨土地获得的收入,其中,各级人民政府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扣除相应的处置成本费用和按规定提取有关专项基(资)金后,全部用于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国有粮食企业取得的收益,除按规定优先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外,应当用于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四)通过其他途径落实的资金。

五、加快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纳入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适当减免相关建设费用。积极支持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招商引资,异地征地建设新粮库与旧粮库进行置换。

篇10

未来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两点建议:一是要全面理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度进口”,不仅仅是指粮食,而应该是泛指重要农产品。二是要排出一个农产品进口“优先序”,即在对我国谷物和主要农产品供求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需要出发,对进口谷物和主要农产品的序列、规模以及进口国等制定出一个安排。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中长期看存在隐忧

客观而言,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供求基本平衡,市场价格稳定。我国是世界粮食大国,粮食生产量之巨、消费量之大、贸易量之多都名列世界前茅。迄今,我国粮食总产量、肉类总产量、蔬菜总产量、水果总产量等都居世界首位。粮食总产量连续增产更创造奇迹。从199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其中有6年粮食总产量都保持在5亿吨以上,其中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牢固基础。与粮食增产相适应,我国粮食储备充裕,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17%—18%的安全线,加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后盾。从市场行情看,全国不分东西南北,粮食供应丰满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民众营养水平提升,恩格尔系数下降。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7%,农村居民家庭为41.1%,营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之所以再次敲响粮食安全警钟,是为了警钟长鸣,防患未然。当然,也是在充分审视粮食产业,特别是种植业自身因素和客观评估粮食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清醒正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存在着隐忧:

我国粮食呈“紧平衡”态势,而且态势更加“趋紧”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人口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我国粮食消费依然呈刚性增长。2012年年末,全国城镇总人口达到7.1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52.6%,城镇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比农村高出30%以上。我国粮食消费仍然呈刚性增长趋势,每年大体新增粮食供应量为400万吨。同时,由于城乡居民食物结构迅速转变,导致饲料粮需求量快速增长,已占据粮食总消费量的第一位,对饲料粮玉米消耗量迅增。综上所述,我国粮食总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国耕地、清洁水源和能源相对短缺

我国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特别是耕地、清洁水源和能源相对短缺。确保粮食的“双基础地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宝”,而耕地是其根本,淡水是其命脉,能源是其动力。国家第二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全国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与过去的数据比多出了2亿亩。人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国家第二次调查数据多了2亿亩,但是并不意味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真的增加了,不过是运用先进手段把原有的、实有的耕地调查出来罢了。

另外,调查出来的2亿亩土地数据只是对生态的修复和生态建设有了一些回旋的余地。例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林区和草原,以及25度陡坡地上的1.49亿亩的耕地,相当一部分还要有计划、有安排地退耕。还要需要正视的是,在我国耕地中,约有5000万亩因中度或重度污染已不太适宜耕种,必须启动修复;另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因工矿塌陷、地下水超采也不适宜耕种。

总体分析评价,我国实有的、适宜稳定的、利用度高的耕地也就有18亿亩多一些,这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令人遗憾的是,从1996年到2012年,我国耕地减少了1.3亿亩。固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需要占用耕地面积。但是一些地方忽视农业粮食生产,盲目扩张城市,造大广场之类的“形象工程”,变相侵占和吞噬耕地,导致资源约束压力加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国农村严重缺乏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在中国和世界上都罕见的人口大迁移。据报道,至今我国已有2.8亿青壮年农村劳力外出打工。这种转移虽然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一是,农村大批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粮食产业副业化;二是,生产者老龄化,“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从事农业粮食产业活动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三是,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种粮意愿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我国“谁来种地”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偌大的农业粮食产业将“后继乏人”。

我国粮食产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众所周知,在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中,粮食大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商品粮供应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商品粮输出地区和输出量出现“双减”,由原来的13个减少到仅有的7个;商品粮输出量变小的有2个;粮食输出和输入基本平衡的省有3个;完全变为粮食输入的省有1个。显示出,粮食主产省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瓶颈”。换句话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粮食大省急需破解一些新问题。以我国商品粮大省黑龙江、河南等省为例,都还“大而不强”,生产发展方式粗放,现代科技落后,突出表现为创新成果供给、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和农业科技人才等“三不足”。

粮油进口量明显增加,创近年来新高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19%左右。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46亿元,到2012年增长到490亿元,9年间增长了10.65倍以上。当前,我国粮油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谷物进口总量达到1376万吨,其中大米234万吨、小麦369万吨、大麦252万吨、玉米521万吨。同年,我国进口大豆5820万吨,谷物加大豆共计进口量高达7196万吨。

另外,还进口食用植物油601万吨。在粮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跨国粮商也全面进入粮油流通领域。其突出实例就是,跨国粮商目前已控制了国内油脂加工和市场的60%以上。目前,跨国粮商正向面粉、辗米加工业领域进军,虽然在整个加工业中占的比重还不是很大,但他们依靠资金、技术,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对国内粮食企业构成剧烈竞争和威胁。

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必须注重防患未然

自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严重水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损失严重。仅以2012年5月份为例,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3825.2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290.8千公顷,其中绝收126.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9.7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的评估数据,升温幅度在1℃—3℃时,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超过这一幅度时,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对此我国必须有所防范和加强抵御能力。

学习和领会“新战略” 保障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

面对上述隐忧,国人怎能高枕无忧?实际上,我国粮食整体“大而不强”,粮食可持续安全存在风险,决不可掉以轻心。全面学习和领会“新战略”可以清楚看到,为保障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基本点:

依靠国内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本国生产的粮食,做到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基本自给的同时,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保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要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向民众提供更多优质、营养、安全、放心的粮油和食品。

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增效

我国水的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至于人均耕地面积更短少,多年来各地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使耕地锐减。从1996年到2012年,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3亿亩。我国应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田面积保持在16亿亩以上。

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保稳增

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稳增,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项根本性、战略性转变。从大力推进农业粮食产业现代化出发,要积极培育和造就稳定的、年轻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粮食产业骨干队伍,通过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实现农业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此外,要变“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发展模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既促进农业增产,又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科技支撑保产能

加强科技支撑保产能,包括占领农业生物技术、制种业的科技制高点,以水土为中心改良农田,提高中低产田的土地禀赋,健全以推广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大田科学管理的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提高单产有潜力,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国内省际单产差距也较大,有的亩产差距超过50公斤以上;其次,盐碱地开发潜力雄厚。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5亿多亩,其中有2亿亩具备改善的潜力,增产潜力可观;最后,主产区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目前,黑龙江、河南两大农业省粮食总产量均超过千亿公斤,还有不少省份都具备粮食增长潜力,赶上这两个省就会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在未来,我国只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同时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振兴现代种业,那么就必然会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进而提高粮食总产量,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景是审慎乐观的。

加大各种投入的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在粮食大省存在着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粮食主产区“贡献大”与“财政穷”的矛盾。解开这对矛盾的钥匙在于,把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以“包容”理念对粮食大省实行“大补偿”机制,即多管齐下加大财政扶持和“奖补”。

首先,必须对粮食大省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无疑,扩大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是正确取向。然而,我们要清醒意识到,加强宏观调控和增加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是推进粮食大省“由大转强”不可或缺的措施。从理论方面考察,农业粮食是基础性、公益性、生态性产业,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必须从宏观上进行保护。从国际经验考察,东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对农业粮食产业都提供了大规模的财政补贴——体现在农业结构政策和社会政策。从实际情况考察,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业粮食生产条件和流通环境处于劣势状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长期背离价值,造成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吃亏,出现“农业大县、财政弱县、民生穷县”。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激发主产区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很难保障粮食的可持续安全。国家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大省的扶持,乃至补偿力度。这是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大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由大转强”的必要步骤。

其次,对粮食大省多管齐下,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据统计,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到12287亿元,同比增长17.9%。然而,与我国“三农”和粮食产业的薄弱基础和实际需求相比,还必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必须多管齐下加强支持。包括继续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继续坚持和完善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办法,健全完善国家粮食“奖补”办法,即取消按面积补贴的办法,国家提供的奖励和补贴要与粮食产量和调往外省的数量直接挂钩,以真正实现其鼓励农民种植粮食的目的,逐步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最佳目标。促进粮食大省“由大转强”,实质就是“做大做强”我国的“天下粮仓”,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大省实现“由大转强”,就打下了民生安定、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牢固基础。

“兴利避害”,善于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科学界定粮食的概念。如果把目前我国笼而统之的粮食概念进行科学分解,精确界定,那么,粮食的范畴界定为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品种;把谷子、荞麦、燕麦、绿豆、红小豆等界定为小杂粮;把大豆界定为油料;把红薯、木薯界定为薯类。这样,就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的概念完全接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