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经济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经济理论

篇1

1、工程建设的施工时期,很多的承包商只是在不断的追逐所谓的最大化利润,对相关的工程款额进行虚报或是多报。并且,对应的监理方对于工程的最终质量以及工期非常关注,不过还是有较少部分的监理方对于经济投资管理监控方面很缺乏,这也是重要的三超因素。

2、还有就是对应的工程技术与经济投资没有合理有效的结合,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的经济投资方面的了解非常不足,更是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在事后的复核时期,只是简单的关注该工程建设的经济、概算以及对应的规则等方面进行管理控制,各个环节与部门分离性很大,最终的效果非常的不尽人意。

二、水利工程经济投资管理控制策略

1、工程施工招投标。施工团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者,诸多的实践表明工程的质量、投资、工期最重要的就是该项目工程的施工团队选择。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务必要转变之前传统的直接性任务下达型做法,展开项目建设施工招投标,择优选取资质好、信誉高的施工团队。以便于确保项目工程建设施工的最终质量,这样可以将施工团队自身的各类管理性水平激发并提升,对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投资管理控制非常有利,挖掘出相关企业的技术潜能,利用最先进的施工策略来缩减工程的经济投资。

2、强化合同管理。要不断的强调项目工程的相关合同管理,特别是在合同的履行期间。项目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的管理期限应该是从该合同的起始谈判日开始,到工程的结束。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签订,除去必要的国家性法律规定,并遵循平等、互利、统一的原则,对某些单项的工程进行较为明确的说明,便于缩减合同履行期间出现互相的扯皮。并且,在合同履行的期间因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影响因素,会导致工程在进行的过程在会偏离了经济投资的最终目的。所以,一定要基于原理性的指导进行动态控制,经由相关的合同管理人员对该项目工程建设展开跟踪式的检查,技术的发现问题并即刻进行调整处理。

3、工程完工验收及后评估。在这个时期要对相关的竣工决算表进行编制,比如实际的项目工程建设目标性造价,并对各个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积累有效的资料,已持续的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投资管理控制水平。项目的后评估时期是在项目施工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1至2年的运行之后施行的一次系统化项目后评估。关键就是影响性评价,也就是水利工程项目在投入运行之后对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经济成效评价是对于相关的项目施工建设经济投资以及国民的经济效益,还有必要的财务效益与技术进展及规模效益、可行性探究程度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且还要对该工程项目竣工投入运行之后的总体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以便于将各类经验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为之后类似的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找出更有效的技术与经济投资组织方案,持续提升项目的决策水平以及最终经济投资效果目的。

4、强调项目工程信息管理。对应的经济投资控制及信息管理有着直接性的关联,信息才是投资控制的关键基础及依据。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信息管理过程中,务必要重视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以及储存与传送,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或是便捷的信息检索。经济投资规划设计,比如项目工程的总体投资以及各个部分的投资;投资消耗状况信息,也就是已经使用支出的各类实用性费用;项目任务总量和已经完毕任务量信息,比如各个部分工程计划的任务总量以及实际上完工的任务量,并未完工的任务量;环境信息,其包含了其余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各类经验性数据。这诸多的信息收集重要的是全方面、精确并且及时,对信息管理来讲以往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该类工作是较为薄弱的,所以在以后的建设施工中要较为关注,并利用对应的计算机辅方式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性处理,这对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经济投资是极为有利的。

三、结语

篇2

一、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共财政。历史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成本很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引导。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这一公共需要呼唤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所面对的基础,已从作为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和个人,转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上来,财政的“独立主体性”正在形成,财政活动也正转到为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提供服务上来,成为满足经济主体公共需要的基本手段。国家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就被充分认识到,而起调控作用的财政应采取公共财政的形式,则是近些年才被我们逐渐认识到的。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国家财政不应是延续计划经济诸多特征的传统财政,而应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共需要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所谓硬环境,就是要能保证市场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这种市场环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所谓软环境,是指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有一套相应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游戏规则”的实行。

2.公共财政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遏止腐败的一剂良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政府预算建立在一整套科学公开的运作程序之上,这就为精打细算、有效地使用政府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由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所造成的政府支出铺张浪费现象,大大促使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公共财政的又一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政府财力的法律制约,将所有政府预算内外的收入都纳入政府预算中,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法治范围之内。政府收支行为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法制约束,政府预算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就为权力腐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因此,公共财政的推行实为医治政府权力腐败的一剂良药。

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面临的难题

1.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公共财政学建立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社会共同需要”之上,我国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体制时如何给大量的国有经济定位,就成为一大难点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财政应该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所组成,提出所谓的公共财政双元结构论。也有学者将国有经济视作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的庇护。“公共财政双元论”本身违背了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定位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这一初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国有资产的财政收支,也同样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大目标,这部分政府收支仅仅是财政的一个构成要素,而非独立成分。也即是说,国有资产财政只是公共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如果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唯一目标,那么公共财政必然是一元论。至于将国有经济视作公共财政的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庇护的观点,与我国政治经济的本质特征相违背,也是不符合国情的。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担负的责任,远比西方的一般企业多,它们不仅承担了大量理论上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充任了“龙头”作用,带动了大量的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现如今,国有企业担负的政府职责不可能马上全部转给政府承担起来,同时,能替代国有企业龙头作用的经济力量尚未真正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让国有企业“一刀切”式地退出,很可能出现一些“真空”或“半真空”状态,这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和调动是不利的,为此,在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去留,应该注重效率标准。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确实无效率的,应予以裁撤。就我国国有经济目前发展的势头看,随着国企脱困目标的如期实现,国企上交给政府的利润必将大幅度增长,如果将此部分收入用于国企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或安置下岗职工,这或许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即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定位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之上。

篇3

1.1二级污水处理费用模型参数的确定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处理规模越大总投资也越高,但是污水处理存在规模经济效益,污水处理厂的规模越大,则单位基建费用越低。因此不同规模的费用模型参数不同。根据《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排水工程分册)》所列的2008年有关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的费用指标,采用最小2乘法,进行线性回归,求得不同规模污水处理系统费用模型中的待估参数a、β,并最终确定不同规模污水处理系统经济费用模型,如表2所示。

1.2再生水深度处理费用模型参数的确定由于集中再生水深度处理工程建设应用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工程数量较少,不容易按规模分类。通过对图1中4个不同规模的再生水深度处理费用的拟合分析,得到再生水回用深度处理建设总投资模型的待估参数a为1128.1,β为0.8751。

2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费用模型

运行成本费用是指在运营期内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全部费用,依据生产要素估算法得到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计算公式为:总成本费用=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职工薪酬+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财务费用+尾水、尾气、污泥处置费用+其他费用。各部分费用具体函数表达形式如表3所示。Ey1、Ey2为污水二级、再生水回用深度处理工程年总药剂费用,万元/年;ai为第i种药剂(包括混凝剂、助凝剂、消毒剂等)的平均投加量,mg/L;bi为第i种药剂的单价,万元/t;Ed1、Ed2为污水二级、再生水深度处理动力费用,万元/年;e为电费单价,元/kW•h,取0.65元/kW•h;f1为污水二级处理的单方水耗电量,kW•h/m3,取0.34kW•h/m3污水之间;f2为再生水处理的单方水耗电量,kW•h/m3,一般取值在0.10~0.15kW•h/m3污水之间;K为固定资产折旧,万元/年;T为污水水处理工程的折旧年限,为20年;Ex为修理费;b为排水工程修理费率,取2%~3%;Z为职工薪酬;n为职工定员(人);Zr为年人均职工薪酬(元/人•年);Ew为污泥处理费,万元;t为年产生污泥量,t/年;c为每吨污泥处理所需费用,万元/t;Eg为其他制造、管理、营业费,万元/年;d为排水项目其他费用综合费率,取8%~12%。E为污水处理厂总成本费用,万元/年。

3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常州某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4万m3/d,氧化沟工艺,无再生水回用处理系统,实际建设投资费用8600万元,污水处理运行成本为1元/m3。二级处理外购原材料包括混凝剂投量10mg/L,单价0.15万元/t;污泥浓缩剂0.1mg/L,单价0.20万元/t。职工人员共20人,每人薪资6万元/年。采用以上形成的经济费用模型对该污水处理厂费用进行估算,计算结果见表4.将经济费用模型计算所得建设投资与运行费用与实际调研的数据相比较,如表5。从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估算值与实际值对比可看出,建设投资的费用误差率较低只有1%,说明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费用模型选用的形式及参数确定较合理,可以作为项目投资估算的有效依据。运行成本费用的误差率相对较大,其原因分析主要是应用运行费用模型时没有包括摊销费用,因为摊销费用是通过无形资产、其他资产与摊销费率相关参数计算而得,本文无法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估算,因此没包括这部分费用。所以运行成本费用模型估算的运行费用与实际费用有一定的差距。

4结语

篇4

关键词:工程经济;经济管理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经济分析过程

工程项目是工程经济分析主要的研究对象,工程经济分析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是建设活动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工程经济分析既可以帮助优化投资决策,还可以帮助有关企业选择合适的投标项目,并制定科学的投标方案,同时还可以帮助有关人员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资金配置、施工方案等,它是专业技术和经济理论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运用。在工程投标阶段,为了保证招投标活动决策的准确性,相关人员需要依据工程概况,收集和总结一些与该项目相关的资料,进行合理的项目成本预测,进而保证招投标活动的决策正确。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应该充分结合与该项目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制定出几套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参照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选择出合理切实可行的一套施工方案。在施工阶段,使已经形成的各项成本费用和原先计划的各项成本预算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情况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在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阶段应该控制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养费用。投资活动是工程项目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而工程经济分析在整个投资活动中,不仅可以帮助确定投资的合理性,选择出最佳的工程建设项目,使该项目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还能够为实现某一项目成本的最终目标选择最优的实现途径。所以只要我们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应用工程经济分析,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投入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多种行业的发展己经逐渐的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但是目前的工程经济管理依旧是存在着些许的不足,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风险,为了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应对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首先就需要了解对工程企业进行经济管理风险,再针对目前面临的风险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类型

(一)投标决策风险

投标决策阶段主要存在两类风险:第一是信息缺失风险,即获得的投标信息具有虚假性,因工程项目资料掌握不全而造成的信息缺失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第二是提价失误风险,该风险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种情况是低价中标,即承包商利用低价中标来求得高价索赔。通常是低价中标成功,但难获得高价索赔。承包商要想实现低价中标,就必须要对未来市场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判断失误,承包商则很难获利、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第二种情况是高价中标,即承包商凭借技术优势或关系优势报高价格。关系优势能够使承包商在一些工程项目投标中获利,但是随着市场体制及建筑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于健全,这种关系优势逐渐丧失。承包商要能够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发展状况及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并选择多种投标策略,以此来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控制。

(二)施工管理风险

施工管理风险主要有三种,首先,选择施工方案具有风险。由于大多数工程项目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工程施工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自然气候、地质水文及机械设备、资金、工期等因素的影响。工程施工方案的技术含量越高,施工活动就越复杂,经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其次,工程安全与质量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或没有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而引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事件屡禁不止;有的业主会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但是却没有予以补偿,这些都会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第三,劳务分包风险。工程施工活动需要大量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不高,即使施工企业对其开展定期培训,其综合素养还是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再加上操作经验不足、施工环境不熟悉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质量事故及工伤隐患的风险。如果施工企业挑选的劳务队伍资质不足,还会引起合同纠纷。最后,合同风险。绝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业主严重缺乏正确的合同观念,往往会借助不合理的条款将工程风险与责任转移到施工企业身上。例如利用2%~2.5%的工程总承包风险费来转嫁全部风险,将各种设计变更、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及难以预见的风险都转移给承包的施工企业。

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将投标的水平提高。在工程经济管理中,投标报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首先,选择可行的经济合理工程技术方案,并依据合同要求以及工程本身特点和质量标准对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要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行合理的工程成本预算。最后,进行合理报价,报价必须要将企业技术优势体现出来,也要将工程中的各风险因素考虑进来。在进行投标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各项投标要求执行。要严格审查各个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设计以及实施施工计划与其他各种技术方案的审查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因为他们不仅了解技术,还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如果在投标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提出并进行整改,以期逐渐的提高投标的水平。

(2)做好合同签订之前的准备管理工作。1)相对于签订合同之前的工作中,为了避免出现报价不实的情况,要仔细审查、监督施工材料的各种具体事项。由于当前实行的是招投标制度,企业之间的投标竞争很是激烈,因此,企业首先要将投标前期各项信息进行收集并分析,其次,要制定正确的投标策略,比如企业要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合理的编制,在符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利用投标报价的各种技巧等。工程预算的内容主要有工程造价以及劳动力费用和施工材料费用与机械费用等。要将这些方面的成本进行正确计算,从而将工程的目标成本以及利润确定下来,对工程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2)在对合同进行签订时,必须要始终坚持平等、公正、公开的原则,双方在都同意的情况下签订合同,能够尽量减少纠纷以及索赔等各种情况发生。3)在签订完合同之后,要对合同进行审查和监督。为了使企业利益免受损害,企业必须要有相关索赔意识。一旦发现施工方没有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实际施工,就必须要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向其索赔。如果合同出现了变化或者是解除的情况,就必须依据相关的合同法规定对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各方也应该掌握对自己有利的相关证据资料及时提出索赔申请,减少企业损失。如果损失是由企业造成的,就必须要将原因找出,并运用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3)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想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源,它对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保证施工人员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工程的良好质量。因此,要加强所有施工人员的相关专业素质,并对其加强安全施工与科学施工的宣传教育,还要对老员工的专项施工技术进行培训,老员工有着丰富的经验,要将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由他们对新员工进行帮带,从而使新员工能够尽快对施工的技能进行掌握。在工程经济管理中,要重点抓好人力资源的建设。比如,有的企业邀请专业技术骨干定期进行相关经验交流,帮助施工人员提高自身的施工技能与素质,从一定程度上使工程的风险得到了降低。

(4)对施工材料价格进行合理控制与管理。要想对施工材料进行合理控制,就要将国内外市场的各种状况进行综合考虑。企业要合理地对材料价格变化进行预测,并对价格上涨造成的各种风险做好应对措施。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材料出现了价格上涨的现象,首先,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忽视工程的质量。然后,对施工的工期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适当增加。总而言之,在遇到价格上涨时,要在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其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5)对设计变更以及现场签证等加强监督和管理。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费用直接影响了工程施工成本。要想实现施工成本的合理控制,就必须要对设计变化以及现场签证的审核进行严格控制。因此,要建立起相应的控制与管理体系。第一,将体系中的相关操作流程进行合理制定;第二,将各个环节的责任方进行明确;第三,将管理权限进行合理分配;第四,对不同流程环节的相关确认时限进行设置;第五,将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完善。施工单位要将控制与管理体系进行灵活掌握,并做好落实,从而保证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结语

总之,加强工程经济管理对于风险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建筑企业要能够对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途径来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有效规避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宋健.论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36:162+243.

篇5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利益的诱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政府就必须重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加强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就是多个区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开展合作,使多个区域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越来越严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大作用。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保障,只有做好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区域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的缺失

制度作为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就当前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来看,政府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不同区域的管理方式、理念不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冲突,难以达成利益的平衡性;其次,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管理观念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区域管理的主体一直是政府,进而容易造成政府专权的现象,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二)缺乏法律保障

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加大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健全的法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很大的不足,区域之间的不正当经济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

(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管理主体由一变多,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有着的区域政府贡献力度大,有的则稍微不足,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持续,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政府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想确保区域公共管理水平,就必须完善政府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政府就必须响应时展的需求,用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及时的更新观点,加快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其次,政府要拓宽管理视野,适当下放权力,大力发展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进而更好地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法律建设

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依靠法律来为其提供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效率,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此,政府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有关区域公共管理法制建设,利用法律效力来约束行为,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在经济领域中,要完善经济法,对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则进行调整,确保区域产业的稳定发展;在社会领域中,要加强制度改善,加强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制度的改革,进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区域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方面的,而要想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加强区域联系。首先,区域合作双方必须建立统一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管理网络,实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的贡献。其次,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各区域要深入到对方区域中去,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为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更好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要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就区域合作内容进行明确,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要明确补偿方式,进而确保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对区域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而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益的好坏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就目前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就区域经济发展各项内容进行明确,对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政府绩效评价主题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汇总,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双发的利益,如果不能处理好,就会产生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区域公共管理。在区域公共管理中,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体制,加强公共管理法律建设,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沛桐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04).

[2]刘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4]陈瑞莲,杨爱平.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5]郑.“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姚玫玫,陈静华.论多层次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基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J].黑河学刊,2006(05).

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企业工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当前情况下,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精细化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帮助。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指要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以及占用的资源,从而降低企业经营与管理成本的一种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帮助,并且在我国不少企业的实施过程中都取得十分优秀的成果。然而,在当前的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当前企业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当前企业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工作当中,财务会计对此项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是精细化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阻碍。在企业财务部门中,很少有财务会计人员能够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意识到企业的财务目标应当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不仅如此,在传统核算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也很少有财务会计人员能够真正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对企业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企业在建立财务精细化管理体系时遭遇阻碍。不仅没有严格的执行精细化管理工作,同时也缺乏针对管理工作的考核标准,对于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也缺乏应有的监督和督促。

(二)人员架构不合理

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搭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财务理论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人才来进行具体工作运作。然而,从当前笔者所了解的大部分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存在着财务部门的人员架构不合理,整体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完全无法胜任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情况。

(三)财务信息化的水平较低

要想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展开,并且使其发挥作用,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使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指的就是财务会计信息化进程。但是,在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当中,其信息化的进程却不是那么的理想。虽然许多企业都已经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希望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有所帮助。然而,由于财务会计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问题,导致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并没有将信息化的优势发挥出来。而只是简单的将传统的财务核算进行信息化的转换,以此来实现财务会计数据的共享。然而,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化真正的作用,包括信息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等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这也就导致财务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进程会出现极大的问题。

二、关于企业推进财务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要想推进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进程,那么就必须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企业要确保财务管理人员无论是与财务工作相关的理论,还是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都及时更新和了解,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财务会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工作要制定针对性的目标和计划,这样才能督促财务人员积极主动提升自我素养。除此之外,企业还一定要注重高端财务人才的引进,不断对财务会计管理队伍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财务工作的完成。

(二)制定完善的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标准和制度

要想更好的发挥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作用,那么就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制度,这样才能保障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工作更好的完成。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制定完善的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和制度。当然,在制定标准和制度时,首先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对财务目标与岗位责任进行有效的结合,将财务会计工作中每一个工作都分解到具体的岗位当中,这样才能保障财务会计工作能够更加高效的执行。其次,就是对每一个岗位都要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明确其工作职责和要求,并且进行有针对的考核,以此来保障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都能够有效完成。

(三)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手段被应用在企业的管理当中。而这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工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能够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这样财务部门就能够及时掌握并了解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从而更好的进行财务信息收集、管理、分析等工作,并且通过与其他系统,比如销售、工程、网络等的共同合作,就能够建立起一个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辛胜军.浅析财务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J].时代金融旬刊,2015(12).

篇7

公共交通一直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交通,但在前几年由于人们购买力的增强,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购买了私家车,公共交通一度衰退。私家车剧增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最直观的便是交通拥堵,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北京交通几乎陷入瘫痪,其他中小城市情况略微好点,却也不乐观。在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提出后,公共交通运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些缺陷。

1交通管理不符合城市规划

国家对公共交通投入大量资金,但交通管理不当会致使资金浪费,如果交通管理有碍城市规划,反而会使公共交通达不到交通便捷的目的。城市规划与人口分布息息相关,公共交通则是大部分人的出行工具,如果交通管理安排不当,在人口少的地区投入过多的交通设备势必造成能源的浪费。同样的,如果城镇居民密集区公共交通设备投入不足,必将造成居民出行不便,起不到公共交通的作用。从哪种情况来看,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相符都将导致能源浪费,有违低碳经济的初衷。

2交通工具不能准时到达预定地点

交通设施迟到现象在公共汽车上表现比较明显。公共汽车是我们最常接触的一种公共交通设施,公交晚点情况相信大家都深有感受。公路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是公路拥堵的主要原因,公交运行期间赶上交通阻塞必然致使到站晚点。交通阻塞只是公交晚点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资金不足,公交车辆不够,如果有车辆出现突发状况,没有其他车辆补充,会致使公交短期瘫痪。资金不足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公交车不能及时报废更新,老旧的车辆在运行速度及尾气排放方面都存在问题。

3信息系统有漏洞由于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在很多城市完备的信息系统还没有确立,这就导致公共交通管制不完善,在交通运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入21世纪后,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第一手信息就占据的先锋地位。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信息同等重要。不能及时更新信息会导致管理方针的制定有偏差,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定地区投放公共运输设备,信息系统不完备直接造成资源浪费。

二针对现今不足

提供以下管理方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正问题才能优化体制改革,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也不例外。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制备合理管理方针公共运输包含于城市规划

但又有其独立发展的趋势。由于公共运输在近几年才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致使管理方针制定不是很完备,有些运输途径还会与城市规划相冲突,为避免国家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投入的资金浪费,制备合理管理方针变得尤为重要。公共交通运输要考虑人口密集程度,在商业繁华区、校园所在地、旅游景点等地加大公共交通设备投入,保证人们出行便捷。除了考虑人口问题,公共交通运输还应注意一些客观因素。例如地铁的建设应避开地下运输管道。为保障煤气、天然气等运输安全,地下运输管道会定期检查,如果地铁与运输管道相近,管道检查期间会影响地铁的正常营运,为人们出行带来不便。而且一旦管道出现问题,发生煤气、天然气泄漏,地铁里人们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合理的管理方针不仅能提高人们出行率,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还能从根本上节约成本。

2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公共交通运输日益壮大,现有资金不足以使公共交通进一步发展,很多现有问题归根究底都是因为资金不足。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共交通舒适度,吸引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此便可减少私家车上道率,不仅有利于道路通畅,更能实现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在车辆更新上也投入大量资金。以前的车辆在速度方面不及现在的车辆,而且排放量大,对环境有一定污染。投入资金购买排放量小、对环境污染小的公共交通设备,从而达到绿色公交的目的。增加新型公交车能在提高乘车舒适度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

3落实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的完备性是公共交通运输事业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信息就是金钱的时代,公共交通运输也需完备的信息系统。信息是公共交通运输的一种资源,它不同于汽油柴油等可见的能源,但在公共交通事业中的地位不容质疑。车辆信息能保证车辆正常运行,降低在运行途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道路信息能保证车辆畅通,在经过交通拥堵的地段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应对措施。人口信息能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得当,交通设备分布合理。政策信息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也很重要。政策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计划、控制政策执行过程的基础,直接决定公共交通事业能否开展。由此可见,信息的完备和畅通是公共交通运输过程中正确决策和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开发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信息的综合运用。

三结束语

篇8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满足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需求,简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就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在实际管理时候,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经济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想要更好地发展经济就一定要保障良好的公路运输,并且经济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公路运输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时候,可以发现一些较为偏远、地区交通不是很方便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就一些沿海地区或者是国家中心发展城市来说,其公路交通较为便捷,能够当地经济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其交通便利,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公路运输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中一种,是最为常见的交通方式,具有灵活、便利等一些特点,随着高速公路不断建设发展,我国公路运输网络不断被完善,其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公路运输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

一些偏远地区,想要致富,首先就一定要修好公路,并且这也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历史所验证的。公路交通运输是否方便直接影响着本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多数时候,建设公路仅仅是为了开发某一地资源,但是这一过程中,我们却能够发现公路的建设带动了这一地区沿线经济的建设。所以,公路运输的超前建设,将会不断加强沿线地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带动经济的发展,就一个封闭地区来说,即使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是没有便利的交通经济,其发展依旧落后,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当一个地区公路建设状况良好,才能够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三、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

(一)建立健全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有效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这也是保障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现阶段社会经济保持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之中,传统公路建设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结合我国公路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政策,并促进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实行全面预算

在公路运输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时候,保障其经济效益。另外,可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并且这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主要核心在与不断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公路施工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完善,在利益、责任、权能相结合基础上实现各个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能够有效通过监测、激励以及分配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各项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并结合信息网络各种优势,促使信息能够不断整合,并且,在当前公路管理过程中,大多数公路已经应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升管理质量的同时,有效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公共人力资源 约束 理论渊源

中图分类号: F29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公共人力资源及其约束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中就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多才多艺、也最丰富的资源,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想象的能力。在德鲁克提出人力资源概念之后,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理论届和实践届关注的焦点。

我国学者彭和平认为公共人力资源是享有一定公共管理权力,掌握一定公共管理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笔者认为此定义概括了公共人力资源的特点和性质,所谓公共人力资源,是指公共部门所有工作人员的总和。通常我们用公务员、公共管理人员和公共管理者等称谓来指代公共人力资源的现实形态。与其他人力资源相比,公共人力资源除具有社会性、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公共性、稀缺性、回应性、高资本性等特点。

所谓约束,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是指社会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幅度进行的控制。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约束是指一种制度安排,是委托人为维护自身利益,防止人的投机行为和道德风险,在制度和契约中规定人的行为边界,并明确人违规时必须付出的代价,以此把人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公共人力资源约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对公务员的行为加以规范、控制与管束,规定公务员的行为边界并使其与公共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社会行为。

二、公共人力资源约束的理论源流

科学管理理论、官僚制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都对公共人力资源约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约束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泰勒的效率约束思想。

公共行政学的形成和发展与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密不可分。考察公共人力资源的约束,不能不考察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对效率约束的阐述。在泰勒看来,管理人员对效率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效率对管理活动的一种约束,而效率约束或效率管理基于其在科学管理运动中的地位及其对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同样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人力资源约束的理论源头。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当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因各种原因工人容易 “磨洋工”,没有充分发挥出劳动潜力。而管理人员凭主观印象判断工作工作量和效果,常常引起劳动纠纷。因此,效率问题实际上构成了对管理人员的一种约束力量。通过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必须达到的效率标准,并以该标准作为判断工人劳动成果和对工人进行奖惩的根本依据,同时借助于上述措施,才能最终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高效率,泰勒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几种途径:(1)挑选“头等工人”;(2)实行标准化;(3)实行刺激性的工资制度;(4)将计划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实行例外原则;(7)必须进行一次心理革命。

(二)韦伯的规则约束思想。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对公共人力资源约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管理工作的明确性和一致性。这些规则的作用在于使组织中的每个单位和个人都拥有法定的权责,在于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使他们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在于使那些只有具备法定资格条件的人才能被任用。因此,在韦伯那里,合理合法的规则实际上形成了对社会组织的一种约束。正是有了这种合理合法规则的约束,组织才成其为一种合理合法的组织,才成其为一种理想型的组织形态。

韦伯认为,为了保证组织理性,并实现合理合法的统治,必须制定合理统治的规则。关于合理统治的规则,韦伯认为具有如下特征(1)一种官职事务的持续的、受规则约束的运作;(2)这种运作是在一种权限之内;(3)职务等级原则,也就是说,任何机构都有固定的监督和监察制度,下级机构都有权向上级机构投诉或提出异议;(4)议事的规则有两条:技术性的规则和准则。为了应用规则,就必须有专业培训;(5)行政管理班子要与行政管理物资完全分开;(6)职务不属于任职人员所有;(7)行政管理要有档案制度原则。

(三)德鲁克的目标约束思想。

早在1954年,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便提出了目标约束的理论。1974年,德鲁克又在其管理思想集大成之作《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中对关于目标管理和目标约束的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在德鲁克看来,所谓目标约束,是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的宗旨和使命,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形成一个由战略目标、策略目标、具体方案和计划组成的贯通的目标体系。如德鲁克所强调的那样,目标约束和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管理者能够控制自己的绩效,其主要贡献在于,我们能够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来取代强制式的管理。从思想渊源上来讲,德鲁克目标约束理论吸收了泰勒效率约束思想的长处,又避免了其不足。

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环境 工程项目 管理

一、项目管理与我国的工程施工

(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施工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总体战略是在八十年代末,这是将国外目管理引进我国施工企业的开始。经过10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企业由固定建制式转向工程项目管理,这是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而以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它带来了企业体制、承包方式、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外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和巨大的进步。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建筑施工领域。因此,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把项目管理技术理作为施工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二)项目管理的基本涵义

众所周知,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期望目标。这里所说的资源即:人、材料、机械、资金、信息、科学技术和市场等。项目通常分为若干阶段,其包括:启动、规划(计划)、实施(执行和控制)、结尾。各阶段都有其实施特点,它们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用系统论的观点可以对项目管理的这些组成部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三)项目管理在我国工程施工中的巨大作用

项目管理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经营者也将其广泛地应用到了施工的具体环节中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的市政工程大中型项目的平均工作量强度大约达到每天10万元至50万元。这就是说,工期提前或滞后一天,意味着经济方面的重大得失。虽然,项目管理的效果有时往往是非显现性的,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但这种效果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资料分析表明,同期、同环境、同结构形式,各工程项目每工日完成工作量差异率可达10%-50%。在工程中应用项目管理技术,可大大降低成本,不仅使施工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而且能使生产有序、稳定、协调地发展。实践中的成功实例主要有:鲁布格水电站引水系统施工、小浪底工程。应用项目管理技术,使施工指挥者有总体概念,目标明确,能定量分析问题,为正确决策创造了条件。

二、知识经济对项目管理的挑战及当前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对项目管理的要求

正如人们所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已愈来愈明显,知识推动已成为现实现象。而中国传统项目管理是传统估算,盲目施工,多退少补的模式,其既不能将项目概算、预算、决算等重要的控制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它又显得缺乏活力。

知识经济的挑战,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以高新技术来武装传统工艺,从一定程度上实现项目施工的工业化。其次,项目管理要全面转向信息化,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反馈”活动的重要性。美国管理专家西蒙说:“没有反馈就没有管理”,反馈和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特征。再次,要善于运用知识化的资源来缓解工艺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等。最后,在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体的经济指标相结合,达到项目管理最佳经济效益值。

总而言之,就是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项目管理活动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现代化的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当前项目管理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当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项目决策者缺乏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者在项目施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科学的决策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当前的项目管理现状说明,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实践中的“干了再说”,花钱买教练的情况不在少数。项目决策人应从总体的大局出发,善于倾听不见意见,通过归纳假设演绎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据调查,不少企业的施工管理是粗放型的,投标时无可靠依据,施工中顺其自然。这使得企业在决策中无依据、具体施工管理活动中又无章法,企业的经营活动因而就不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次,项目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整体视角和长远眼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社会,以资源的过分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经济的快速飞跃,同时也助长了一些企业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管理思想。甚至有的企业不惜以牺牲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来达到所谓的经济目的。例如淮河流域小型造纸厂污染淮河水质问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观点应该坚决杜绝。

再次,决策者对现代科技理解不深刻、利用不恰当。决策者利用现代科技,片面追求所谓现代化,如许多中小城市也片面追高层建筑越多越好就是一例,管理者应正确看待科技,使用科技,使科技真正地成为管理的臂膀,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三、全面提高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

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对现阶段项目管理所带来的挑战,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宏观上,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首先,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建立项目管理的系统模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将一个项目看作一个系统,按系统的等级特性可以将之分为六个阶段,即六个子系统,它们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施工段、竣工后物业管理阶段和残值回收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项目各阶段内部有自己的最小成本值。同时,考虑到各阶段在系统状态下会互相影响,如设计阶段的成果,即对施工阶段有影响,也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在系统的各个阶段中,它们是作为相互先后的工序,共同存在于一个系统中,所以可以对它们进行优化,进而求出最佳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