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文化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中医院;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18-01

前言: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分支之一:中医,如何在市场中不断发扬光大,是一个摆在所有中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构建中医院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创新传统医学,是摆在所有中医院面前的一个难题。

作为社会文化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表现方式,医院文化是一种由团队精神和文化积累出的,医院在经营期间及其职工在从事医疗护理工作期间所表现出的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等,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也是一个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医院文化,一方面,它具有医疗行业的自身特色,另一方面,它也具有文化的通性:医院的内生增长性,职工的内部凝聚力、人才的激励奖罚机制等;以及医院的形象所塑造的市场竞争力,如医院的市场形象、外部信誉,亲和力等。

中医学,源远流长,曾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相较于西医,中医有着自身的文化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献身精神等方面。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中医学的传承者,中医院更应该大力建设中医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新时代的中医院。

一、中医院构建医院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一)构建核心价值观:由于历史发展等诸多原因,中医院建院时间普遍较短,大多数是在解放后成立的,由于时间不长,且从建院初始往往就形成中西医并存的状态,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水平比较低,因此吸收西医方面较多的先进技术,技术的引进导致意识形态多样化,有些中医院因此失去了自身特色,在患者看来,并不比其他医院更有特色,而要构建中医院特色文化,则首先需要对中医院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整合,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向心力,进而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发扬光大中医学。(二)提升医院集体凝聚力一个集体是否优秀,是否团结向上,首先就表现在这个集体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当员工在一个彼此拥有同样价值观的团队中进行工作,共同的价值观将会使其形成共同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构建拥有共同文化的员工团队将大大提高组织人员的向心力,反过来,人员的向心力提高了,则对于新成员的溶入又将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样不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遇到什么困难,医护人员都能心往一处使,力向一处用。(三)提高执行效率一个单位的政策制度制定再好,财务细则规定再细,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则一切制度都将成为一纸空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集体没有良好的向心力,则任何制度与任何命令,都将大打折扣,因为人员的心态积极与否,决定了这个集体的执行效率高下,是否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了制度控制,物质分配合理外,员工的心理情绪也需要进行调节。因此,构建中医院文化,创造共同的精神、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才能将医院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真正的有机整体,进而提高医院制度的执行力,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四)提升竞争力俗话说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下,整个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市场呈现出服务供应迅速增长的趋势,于是酒深也怕巷子深了。如今人们在进行服务消费的时候,较以往更加注重品牌效应,所以,现代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设备硬件的竞争,各类的软实力也成为人们选择的重要指标,树立医院的形象与社会声誉,创建中医院的品牌形象,从而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中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之道。

二、构建中医院文化体系的实施和操作方法

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群众口碑,是当代中医院责无旁贷的责任。建设中医文化,需要中医院通过良好的服务、过硬的技术来实现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建立良性循环,扩大中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仅仅做好这些工作是不够的,通过成立院领导挂帅的工作检查小组,将文化建设任务分配到科室,定期检查文化建设工作进度,并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工作目标计划,将中医院建设成为中医文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土壤。(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中医院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医院就在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专门负责制定计划、确定考核方案、检查工作的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医院各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二)长远规划,持续发展。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一些文化方面的元素或者艺术手段展现中医院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同时在服务理念上展现传统中医文化:杏林春暖、大医精诚等,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使人们在需要就医时会倾向于在中医院接受治疗,从而扩大中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三)加强考核,注重实效。。医院需要将文化建设列为各科室年度考核目标之一,定期检查工作进度,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阶段性评估,其考核科目包括:理念认同度、工作执行效率和文化表象建设进度等,切实把这项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体现医院价值观念的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作者单位:无锡市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18.

[2]唐汉钧.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外科卷[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56.

[3]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96-1049.

篇2

关键词: 翻译 文化认知 文化差异

一、语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认知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语言是用来构建和交流意义的,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口(Fauconnier, 1999)。语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地域的人类,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这种对世界认识的差异,则会以语言作为媒介表现出来。翻译不仅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更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翻译的表象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然而其本质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认知的转换。准确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译文,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深入了解译文的源文化,以及受众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

二、文化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赵贤州先生(1996)认为: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译者在开始一个译者的职责之前,首先应作为一个读者,正确地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更包括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刘宓庆先生(1999)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除了同一性之外,文化间的差异性也不容小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传递译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文化认知造成的语义差异

由于译者和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彼此身上都承载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形态。母语的文化特征多多少少会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因此,如果译者本身没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不深入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文化,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对译文的误读和误译。

中国文化受佛教的影响很大。“龙”这种生物,就是佛教宗教背景下的产物。“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之物,形似蛇,有爪,身披鳞片,头顶双角,能浮于云端,吞云吐雨,是皇权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在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古代的皇帝身着“龙袍”,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把对子女的期望描述成“望子成龙”。巧妙的是,在西方国家,也存在“龙”这种传说中的生物。西方的“龙”在英语中叫“dragon”, 和中国“龙”是同一个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在东方神秘尊贵的生物被描绘成有翼、有巨爪鳞片、会喷火的巨大的蛇形怪物。其脾气凶恶暴躁,是传说中的怪兽,也是罪恶的象征。两种“龙”,虽然长相相似、名称相同,但两种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却一褒一贬、截然不同。

例如,“这个企业在该产业中起龙头作用。”这句话如果翻译成“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the dragon head role in that industry.”则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西方,“dragon”扮演的是邪恶的角色。正确的译法应为:“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at industry.” 又如,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年会上发言时曾说:“... but we have other dragons to kill.”这里的“dragon”代表西方恶龙,应译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这里如果理解成东方神秘高贵的“龙”,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是误会。

在中国,我们把怕老婆的丈夫戏称为“妻管严”,这个词和“气管炎”谐音,所以有时开玩笑时我们会说:“这个人有气管炎。”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这句话译为“He has rachitic.”,那么外国宾客就会以为这个男人得了“气管炎”这种病。由于译者没有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因此造成这种误译的产生。我们在翻译这句话时应该体现源文化中的隐含意义,那就是 “怕老婆”。因此,上句应该译为“He is a hen-pecked man.”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虽然词汇相同,但词义却千差万别。译者在翻译时,要倍加注意,强化跨文化意识,避免误译的产生。

2.文化缺省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会有文化现象的不一致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译文的文化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语”来表达。这一语言现象与两种不同的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构架有关。雨果曾说:“翻译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在狭颈瓶中,傍倾而流失者必多。”(毛荣贵,2001:250)译者应尊重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采用合理的手段,弥补文化缺省,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八卦的“阴”“阳”,分别被音译为yin, yang。Yin 和 yang 在词典中被分别注释为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即使如此,由于英语中没有“五行八卦”这一概念,即使有了注释,对于有些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也仍然很难理解。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这是古代诗人根据这些植物的外貌和开花特性,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而引申成了君子的某些高贵品性。因此,这些植物被称为“花中君子”。在西方,它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中国有个习语叫“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有名的聪明人,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而“皮匠”这个职业是由于其发音和“诸葛亮”谐音相似,才被拿出来补全句子结构的。这句话的原意是指众人的智慧远超过一个人的智慧。但西方人并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拿“皮匠 cobbler”和“诸葛亮”相比。对于这句话,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避开文化认知中的信息缺失,直接根据句意翻译,应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正如“诸葛亮”代表智慧一样,有些人物因为太过出名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常用他们的名字来指代某种性格或含义,英语中也是如此。例如,“I am not Hamlet.”(贾立伟,2008)。这里的“Hamlet”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是丹麦王的儿子。然而有一天丹麦王的鬼魂来找他,告诉他自己是被当今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害死,要他为自己复仇。哈姆雷特一方面对父亲之死产生怀疑,一方面又担忧是魔鬼意图蛊惑他,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最终为了避免叔叔的怀疑,开始装疯卖傻。现在用“Hamlet”这个名字代表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由于中国文化中没有 “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因此,这里翻译成“我不是哈姆雷特”是不恰当的,也不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句义。如果根据涵义译为“我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更合适。

由上可知,文学典故和文化形式的不同,必然会产生许多的文化缺省,为目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制造障碍。跨文化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重其意,对形式上的不同做适当的取舍,才能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三、结语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沟通,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认知的差异对翻译实践至关重要,会对翻译实践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和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努力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实现译文在两种文化认知中最大限度的自然转换。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iles.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in T. Jansen and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Scope and Methodology,The Hague:Mouton De Gruyter,1999.

[2]贾立伟.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透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 5(10):345.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缺失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冲击,教师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们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要。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1.文化教学有助于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错误主要表现在称呼方面、问候语方面、对赞扬的反应方面、谈论的话题、词语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等。

2.文化教学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

美国教育家斯宾赛提倡“快乐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件快乐的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合,就能激励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3.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有关西方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异国的文化,还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的同时,对本国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它有利于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体验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应用英语时,能很好地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下,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三、全方位实施文化渗透教学

1.课堂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材授课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国文化。通过制作一些相关的PPt/flash,或是观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动画片或是科普短片,不但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与欣赏。

(2)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中西比较。在教授校本教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如食品、习俗、节日等,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大的主题如节日――春节和圣诞节,将这两个重大的节日进行比较,师生间的活动可以通过问答进行,把西方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能是他们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

(3)引导学生对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可以在课后进行对于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环节,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达成共识,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赞成或反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自己本国文化的精髓。

(4)开展情景配音演练。开展情景配音演练,选择难度适中的英文一段电影或电视剧,在消除原音后,尝试由学生们充当剧中角色进行配音,通过感受剧中角色所处的背景文化,使学生们真正把跨文化意识融入到日常外语的交流当中。

2.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活动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方法为:

(1)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如《百万英镑》《双城记》《项链》等。

(2)编写系统地介绍文化知识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搜集一些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艺术、习俗、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材料,力求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己的文化含量。

篇4

关键词: 文化艺术修养 声乐 “品位”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文化修养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的认知、把握和运用。

一、声乐的属性

从文化属性看,声乐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在它的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是对人类最先听到、最先感受到的,是人类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难怪很多教器乐演奏的教师常向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像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也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大部分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赋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遐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其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所以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以外,还源于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声乐作品大都是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涉及的体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的歌唱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篇5

在这一时期非常有名的动画还有《大闹天宫》,它在造型、场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融入其中,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中国有名的动画片还有很多,例如《哪吒闹海》、《鹬蚌相争》、《葫芦兄弟》、《三个和尚》等等,这些动画都曾在国内外获得过很多大奖,受到世界瞩目。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上的认同,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大众当中去。中国动画因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社会动荡加上中国动画人本身思想上的禁锢,中国动画发展脚步开始缓慢,并且在创作形式、手法、题材方面都没有创新,还是延续原来的的创作风格。到了90年代,随着欧美动画和日本动画的引进,国外动画开始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对于动画片的人群定位则认为,动画片创作对象就是少年儿童,并且在动画片中加入很大的教育成分,这种成分也日益成为主要部分,完全忽视了动画片的性质以及商品属性,使之丧失了吸引力。相比较中国动画,欧美动画和日本动画在创作上的思维非常活跃,题材广泛,视听语言的表现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与中国动画人群定位不同,欧美和日本的动画考虑到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需要,创作的动画更多是面向大多数观众,并不仅限于某一人层的,也因此获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它的辉煌在于敢于创新以及汲取了民族文化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因此在中国动画的发展道路中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并且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而创作一部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首先要具有的就是动画创意,那么什么是动画创意?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意?创意就是人类产生任何创造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想象力。人的思维想象空间是无限的,它可以使人们将原本旧的、静止的、模糊的事情变得清晰又充满活力。人们在想象中投射着内心的需求与欲望,以及为满足这些欲望而鼓噪起的兴奋。

动画创意具有突出的文化艺术特质,其风格、基调、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特色,其核心内涵是创造性。创造性是动画创意的生命线,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创意产品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并产生效应。动画创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动画主题,二是动画表现方式。主题就是这个动画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信息,以及要达到的目的。表现方式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或者技术手段完整的表达出主题思想。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文化,这些都是动画创意的珍贵资源,然而我们国家本土原创动画却很少,反而是国外动画借助我们民族文化占据着国内大量市场。可见,我们并不缺乏动画素材,而是缺少好的动画创意。那么在进行动画创意开发时则需要我们需注意到它的几个基本特征来确保创意的顺利进行,它们分别是动画创意的新奇性、合理性以及市场性。

1. 新奇性

动画新奇性表现在作品的动态性创新与超越上,包括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对题材内容编排方式的创新,以及对前人已有的艺术成就、经验的超越,并且能够以奇特的思维视角和视听语言方式来激发观众内心的童真、童趣和强烈的观赏欲望。让事物始终保持在一种动态性发展状态并形成新奇性感知,是吸引大众注意力、形成优先感知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央电视台2004年推出的一档日播动漫栏目《快乐驿站》 ,用动画形式演绎经典相声、小品、评书等,在制作中强调中国元素、风尚,不但将观众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以动画的新形式展现出来,还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动画表现形式完美结合起来,使人耳目一新,成为一时期的创意典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该节目无论是在内容创新上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没有太大变化,也使得该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大大的降低。由此可见,任何作品创意者的自我超越或对相同样式的超越对创造良好的视听语言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2. 合理性

动画创意实践证明,好的创意并不一定就会拥有一个好的市场效应,我们在选择实施动画的某种创意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基本需求。

动画创意的合理性要求我们,首先在开发动画创意时要充分兼顾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观赏情趣,否则会影响到创意的效果和价值。例如1999年推出的《宝莲灯》,在创作中创作者有意识的在民族色彩中融入了时尚流行元素,但却没有使作品形成统一的主旋律,风格的融合与衔接显得很生硬,从而影响了动画整体的渲染气氛。

3. 市场性

我们知道,动画制作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而资金的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期衍生产品的开发。因此,对于在动画创作中的每一部分创意,我们都要统筹兼顾作品发行、传播、后续开发等一系列的因素。可以说,在有限的经费中获取最大市场价值,是选择动画创意的重要原则之一。

举例说,在动画造型方面,怎样的人物、场景设计是美的,这就需要市场来检验。首先,大众的审美情趣是动态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便是相同的人、相同的事,可能在这段时间比较美,但是过段时间就不一定有相同感受。其次,美的感受是相对的,民族文化甚至地域的差异也会使大众对于事物有不同感受。一个民族认为是美的事物,另一民族则可能觉得是丑的,某一地区认为是时尚的东西,到另一地区就觉得是不时尚的。因此,在确定动画创意前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需要深刻的前瞻性。

在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动画人借鉴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绘画、建筑、服饰、戏曲、剪纸、皮影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创作出了令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动画,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动画学派 。例如我们上面写到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在洋溢着民族特色的同时,作品中也渗透着创新精神,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融合,使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动画不仅仅是一部影像作品,它还起到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教育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我国动画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使民族文化与动画进行完美的结合,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文化误解;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最直观的体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相同交际情景中对话的双方会因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进而对同一会话内容或其中的某一伴随动作作出不同的理解与诠释。近年来,随着各民族持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日益频繁,肢体等非言语行为因素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而由于非言语因素所引起的跨文化误解进而导致交际失败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二、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非言语行为交际 (即 non-verbal communication),它包括肢体语言、手势动作、面部表情、交谈双方身体的距离、声音、语调及穿着打扮等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拥有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越来越频繁。而在实际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等因素作为一种伴随语言,与言语交际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交际活动当中,甚至在有些语境中,这些非言语符号比言语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如果以上这些非言语行为信息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同样应了解外国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及这些肢体语言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以免在交流中使对方感到不愉快或使之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影响交际的进行,造成误解,闹出笑话。

三、跨文化误解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或者,在想表达同一概念时,人们也会采用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因素加以辅助。所以各民族就拥有了不同的非言语行为交际方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非言语符号,就可能会出现误解、困惑甚至矛盾、冲突。例如:一个阿拉伯人和一个美国人的交谈情景:按照阿拉伯人的民族习惯,他们认为交谈时距离对方近表示友好;而美国是个注重个体空间感的国家,按照美国人的习惯他们会往后退,因为他们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于是,一方往前挪,一方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偏离各自最初的位置可能非常远。可见,肢体语言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

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表达相同的意义,因文化的差异所选用的体态语也有所差别。而同一动作在不同文化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的。例如,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人们用点头表示“是”或“同意”,但在印度、保加利亚和希腊等国,他们的点头却表示“否”或“不同意”的意思,恰恰相反,摇头或歪头才表示“同意”的概念。再如:在拉丁美洲人看来,触摸是一种“谈话”的方式,见面时拉丁人触摸表示问候。在拉美国家里,妇女见面要相互触摸 、亲吻和热烈拥抱,男子也是如此,然而非拉美的男性和女性几乎从来不像拉丁人那样相互触摸,初次见面时,只是相互点一点头或轻轻握一下手。

事实上,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用肢体语言等非言语行为代替语言交际、表达感情、表明态度等实现交流的习惯。但是由于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差异,在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地区,类似的非言语行为所表达出的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而跨文化交际失败的种种案例也表明:由非语言行为引起的误解屡见不鲜,这种误解甚至会影响各国人民之间友好,造成沟通障碍,合作受挫等等。由此可见,对对方文化有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而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可见一斑。

四、总结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非言语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言语交际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交际活动当中。因此,我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应多了解一些国外常用的非言语行为及其在实际交际中的确切涵义。我们应该在理解话语交际的同时,注意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运用,理解不同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同时,还应注意所有的非言语行为因素都应放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下去理解,忽视语境的非言语因素诠释仍然是不完整的。总之,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特有的非言语行为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与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1]Barbour,A.Louder Than Words:Non—verbal Communication[M].Columbus,Ohio:Charles E.Meril Publishing Company,1976.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7

一、注重积累,孕育写作情感

文章来源于生活,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

现实的语文教学,学生除了阅读教科书外,阅读课外书刊很少,他们参与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也很少,见识少,视野受限,使他们在作文题材、立意、结构和语言表达技巧上无法创新,这也难怪学生写出一些改头换面的平庸文章。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帮他们走出“选材取材窄小”的天地,破“中心立意统一”之路,在感受丰富有趣的生活中,积累知识,孕育创作情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拓宽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我鼓励学生到校阅览室读童话、儿歌、优秀作文、科普知识等书籍,对自己感兴趣的名言警句、文章的篇段内容等摘于自己的本子上;我还在每节课前,让学生在两三分钟内,讲述一个短小精干的故事或学校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训练他们创作思维,语言表达效果。此外,通过这种学生举办故事会、诗歌比赛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敲开学生创作之门。

二、贴近生活,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自我表达”就是走出内心,吐肺腑之言。与人交流要以心换心,诚恳相待。这两点都以“真”为基调。“真”是写好作文的起跑线,也是作文的生命,写作文一定要倾注真情,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反之说空话、假话、吹牛话,就倒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不会有自己个性的作文。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主。如写记人的文章,可写某人的天真、幽默、爱唠叨、贪吃等。记事,学生可写快乐的事、讨厌的事、意外的事等。这样,能让个性不同,作文水平有差异的学生发挥其特长,化难为易,把真实的情感自然外露。

文教学要紧密贴近人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素材。为此,教师应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直接面对大自然,触景生情,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表达的强烈欲望。如,在金秋季节里,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寻找秋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中,湛蓝的天空白云飘移,田野里黄澄澄的麦子一望无垠,林中金叶纷纷飘落,鸟雀登枝高唱,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自然会有强烈的倾吐欲望。如果让学生写秋景,学生会把亲身感受倾注笔端。“秋风送金,人间喜。秋风是黄色的,吹得麦子一片金色;秋风是绿色的,吹得油菜绿如玉;秋风是红色的,吹得人们的脸儿红彤彤的......”这闪着个性情感的火花跃然纸上,自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绪中表达了真情,同时他们的个性也得已充分的施展。

作文教学中,我还充分发现学生的写作特长,一旦有,及时给予激励,让个性作文火花闪现。一位学生写“鲜花献给谁”,这位学生把鲜花献给一名罪犯,希望罪犯重新做人。这种创作构思新颖、诱人,讲评时,教师给予学生表扬,以此拓宽学生选材的范围。对学生的作文,一些学生擅长人物肖像描写或景物描写,一些学生擅长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一些学生擅长在语言表达上的准确、逻辑等。我都对他们进行表扬,让个性作文张扬。

三、激励评价,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着眼于人,关注学生个性和潜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做硬性的统一,标准因人而异。对优秀档次的学生讲评,重在观察、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上点拨,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其有更好的个性作文在现。对作文档次低的学生,讲评则在观察、字、词句等基础方面指导,希望他们增强信心,挖掘内在潜力,写出好文章。对于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富有个性的作文以及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其表扬,使他们尝到创作的甜头,更好的写作。

篇8

关键词:环境文化 发展 重要性

0 引言

现代化医院,需要现代化医院文化。现代医院文化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它对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加速医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医院环境内涵的不断引深,医院中的环境构成了医院文化的最基本层次—环境文化。一个安定、舒适、优美的医院环境,为塑造医院形象,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了有利保证。

1 环境文化的内容

作为医院中的环境文化,它不仅包括固态环境文化,同时也包括无形的动态环境文化。固态环境文化内容是指医院的工作环境。包括医院的整体建设,绿化、优美的院容院貌,整洁的诊室、病房,与医院密切相关的合理布局以及各种医疗诊察设备和分布等等。动态环境文化,一是指学习环境,医院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员工具有能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氛围环境。二是指医院的政治环境,包括班子建设、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干群关系、职工的参与意识及安定团结氛围。三是指医院的人际关系环境。四是指医院生活文化,包括不同形式、内容的职工教育活动、文化活动、职工的生活福利等等。

无论是固态环境文化还是动态环境文化,共同构成了医院文化的基础层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它将对培育医院精神,塑造医院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职工爱祖国、爱医院、爱岗位、丰富医院的现代化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2 环境文化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完善发展医院文化,不能忽视环境文化建设。改善医院环境文化对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1 医院的自然环境和医院的设施环境对每个人的心理作用是直观的,影响是一目了然的。对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患者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都起着一定的影响。2008年医院整体搬迁到了新的院址,新的医院从开始的规划设计就注重环境建设。十二余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按照不同病种建设了一栋门诊楼、四栋住院楼和机关办公楼等,各楼之间由透明的玻璃长廊相连,不仅为患者提供方便,而且为整体布局增加了美感。在院区建了九个风格迥异的花园,修整了三万余平方米的草坪,并有凉亭。当患者和职工步入医院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楼房,宽敞的油漆马路,绿色的草坪和各种花木。进入门诊大厅,大理石地面犹如镜面,五层楼高的天井大厅宽敞明亮,布满各种花草树木,一楼还为病人设立休息区,考究的桌椅体现了温馨和优雅。工作环境的改变,使职工增强了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之中,这对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当患者来到这样优美的环境中都能自觉地讲文明、讲礼貌、有秩序地接受治疗和护理。这对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质量,病人早日康复均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医院为了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这促进了医务人员对知识更新的热情,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医院整体诊治水平,促进了医院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完善了医院环境文化。

2.2 动态环境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都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使人置身其中,有一种灵魂升华的自觉冲动,它对职工的思想净化升华、热情地激发起着过滤器和推进器的作用,这一动态环境时时刻刻对医院的发展产生影响。

2.2.1 通过多年实践,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做到党政工团一条心,既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团结协作,为医院建设拧成一股绳,形成拳头,使班子具有战斗力,成为带领职工前进的火车头,这是医院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环境。几年来,我院年末就认真制订明年工作计划,召开动员大会。职工与科室、科室与医院层层签定目标责任状。医院上下形成民主、平等、参与、安定、宽松的政治氛围,成为医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2.2.2 创建医院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环境,蓬勃向上的风气,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医务人员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从而不断缩短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步消除各类矛盾,吸引人们团结、互助、友爱、宽厚,这将会提高医院工作质量,完成医院的各项医疗任务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医患关系也是医院人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侧面。在医院发展中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治疗环境、服务环境,从而对双向监督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状况,强化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

2.2.3 开展文体活动是搞好医院文化建设的载体。医院工作的性质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较为单调,白班到夜班,医院到家庭,大强度脑体力劳动,构成了职工生活的特点。近年来,我院通过召开职工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等不断丰富了职工的多层次精神需求。医院搬迁后在休整楼设立了台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室外有篮球场,这些大大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工作做到“一张一弛”,解除了医务人员的脑体疲劳,促进了职工的身心健康,从而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并且产生一种和谐、平等的群体认同感,增进同志间的友谊,培养一种竞争、进取、向上的精神。为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加了活力和色彩。同时医务人员均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对医院的兴旺发达将产生积极影响。

篇9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际次数变的更加频繁,交流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具体,这时候英语就成为两国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并且也使我国的当代英语教育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交流习惯等方面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在我国目前英语教学当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与英语实际应用不相适应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育的发展。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对其他的文化带来的影响都多多少少带有着一些排斥感,导致了许多因文化差异多引起的社会冲突和矛盾,这在我国当代英语教学上体现非常明显。我们目前多说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在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上,要有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和接受感,对待文化差异上也要有良好的大局观,及时的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适应、接受和包容,从而达到文化共融的目的。

二、跨文化意识在当代英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跨文化意识能够有效的提高英语教育的教学质量。众所周知,英语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一直扮演者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教育学者最想让学生提高的一个学科。因此,要想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就要采用跨文化意识的进行培养,学会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学习阻力,把英语教育学习的重点从词汇、语法上得以转移,使英语能够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交际功能,这样做不仅仅能够减轻教师在英语教育中的负担,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跨文化意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同学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总是其最好的指导老师。采用跨文化意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同学们一开始总会接触到各种不同文化风度、生活方式等,这就很容易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使他们努力的去了解英语,学习英语在不同文化特点下的应用,从而更好的为他们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提供帮助。

3.跨文化意识使得同学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只学不练是不行的,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平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英语语言教学。在我过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能够良好的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的特点,使同学们在英语交流和表达过程中,学会如何更好的去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4.跨文化意识融入当代的英语教学,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开展一系列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初目的就是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所服务。学生经过良好的英语教学,可以培养出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这些全面的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英语的交际能力、文化修为素养和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三、解决我国当代英语教学问题的应用策略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想让同学们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了解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明确跨文化意识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样就有利于激发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减少了学生在英语阅读上因文化差异多带来的误解。同时,老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当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其以后的英语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2.老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在以往的英语教学当中,并没有很好应用跨文化意识,比较看重同学们对于基本英语词汇和语法的积累,缺乏相应的交流手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老师首先应该将国外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习俗以文化教学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们,然后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同学们自己组织英语语言表达自己意思,从而不仅仅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使跨文化意识给我国当代英语教学带来积极作用,真正的落在实处。

3.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学习方法,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的英语语言学习的设施。要有适合英语教育发展的设施和设备,才能保证跨文化意识能够在英语教育当中,更好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教育学者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用完善我国相关教学设备的方式来弥补我国在英语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契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讨论,跨文化意识融入到我国当代的英语教育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了同学们的英语积极性,巩固了对英语英语知识点学习,帮助同学们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还促进我国英语教育提升了教学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语言交流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随着不断培养老师和同学们的跨文化意识,逐步弥补了我国以往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英语交际人才,为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达到了英语教育的最终教学任务。

作者:岳璐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篇10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脱离开文化背景而教学英语,那是行不通的。笔者通过介绍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然后通过调查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到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文化渗透,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英语的地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教师对英语教学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已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意识的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某种程度上,语言的学习就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了解另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一、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文化和语言存在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正确地理解中西语言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体现在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年轻人对长辈都是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叔叔”、“阿姨”等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 "AuntMary"。中国学生习惯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这其实不符合英语称谓的习惯。英语中”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不做称呼用,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而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李主任”、“方校长”称为“Director Li" ,"Principal Fang" o

2、表达习惯

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尽管内心是认同的并且是高兴的,但嘴上还是要说一些:“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等客套言辞。而西方人会用“Thank you.”来接受这种赞美和鼓励。又如,对于送礼和接受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第一次去人家拜访,往往会两手都拿满了吃的,喝的,否则会被认为太小气了。而西方人去朋友家拜访通常只是一束花或一瓶红酒就行。中国人接受礼物时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否则就是不礼貌。再如,中国人见面习‘惯说“吃了吗?”“去哪里呀?”这些招呼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明知故问或侵犯隐私的。讲英语的国家常用“Hi""Hello"或‘`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招呼对方,

3,肢体语言

打招呼时除了言语问候,还包括肢体语言的问候。如旧本人的鞠躬、中国人的握手作揖,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竟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在中国大人或陌生人摸、拍、搂以及拥抱、亲吻孩子都是和亲近友好的表示,但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些行为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厌恶,被认为是无礼的举止。又如,手势语言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适时恰当的手势语言具有含蓄、简单的特征,既形象直观,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说或说不清带来的麻烦。

4、饮食习惯

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的是刀叉。中国人早已把食物进化了,而西方人他们还在吃生肉,生菜。中国人主食是馒头,西方人主食是土豆。

5、隐私

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收人、结婚了吗、去哪儿等,可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样问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business!”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情况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得高分、考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和练习,其结果是过分地依赖老师,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套用书本上的语句,自然无法适应实际交往的需要。

笔者曾对自己所交的九年级(1)班61名学生问过下面几个问题:

“你认为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对英语成绩的提高重要吗?”回答很重要的只有5位同学,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一般,影响不大;“你自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了解程度如何?”回答时没有一个是非常了解的,比较了解的有3位同学,大部分都是了解很少;“你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学习情况如何?”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要应对中考,压力大,没有时间去看那些他们认为与考试无关的书籍,甚至很少看电视,因此缺少了解异国社会文化的机会。最后当问到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是为了得高分,考重点。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应是交际,而且是跨文化的交际,忽视这一点又怎么能真正地学好英语呢?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途径及方法

(一)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1、课堂用语的使用要讲究技巧,让学生多接触英语及领会其内涵

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作为一节课的组织和引导者,不仅要尽量用,而且要用的得当,用的巧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英语在它特定背景中的丰富内涵。

2、挖掘新教材内容,渗透相关文化知识

英美文化渗透在新教材中的每个章节中,对新教材的内容有必要进行挖掘和延伸。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

3、游戏表演法

学习英语不应只是做练习,真正学会使用这种语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师能多安排一些短剧表演和游戏,那也不失为学习使用英语的好方法。短剧表演和游戏不仅给学生带来笑声,让学生轻松学习,还创造了很多使用英语的好机会。在游戏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假设的和较真实的情景,又可以锻炼学生在特定语言背景中英语的运用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外的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