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经济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经济利与弊

篇1

设单位的投资预算,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基于BIM

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BIM;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BIM技术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提高前期预测准确性,加快信息处理速度,便于参与方

数据共享以及各阶段的信息传递。因此,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运用BIM技术,可以有效解

决管理过程的信息问题,使精细化易于推展、效率更高。

1、BIM概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业正沿着市场化方向飞速的发展,而与之对应的

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阶段相互脱节;技术与经济

分离现象较为严重;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没有真正监控,缺乏造价监理;竣工结算阶段的工

程造价高估冒算现象较为严重;信息化程度不高。

BIM(BuildinInformationModelin),即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即CAD后建筑业第二次“革

命性”技术,为建筑业工程设计、施工控制、运用管理的全过程建筑信息传递提供技术支持,

而全过程信息沟通和传递可以使项目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得以实现。BIM模型的主要功能可

以分为:信息表达,信息计算,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传递。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

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2、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1、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是指企业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将工程造价管理细化

到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各阶段中,加强工程成本造价的阶段管理。在每一阶段结合组织与人力、

技术与经济、定额与合同等特点,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消灭“三

超”现象。

2.2、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分为8个步骤对应5个阶段,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

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发包合同价、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各阶段反

复涉及多参与主体,每阶段对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产生不同影响。(如图1所示)。

3、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

3.1、BIM信息表达直观高效

BIM具有可视性和参数化的特点,BIM模型的搭建可以根据类似项目改造或创建拟新

建项目,实现空间设计高精准度的可视效果,并可推行全过程虚拟施工。BIM模型的3D效

果,可以帮助设计单位准确表达设计内容并通过模型的建立直接获得设计产品部分可计算属

性。(如图2所示)因为BIM模型相对直观,降低了对审图者专业能力的要求,建设单位在项

目开始前就可以了解建筑成品的虚拟形态。

3.2、对造价信息进行可视化管理

基于BIM的造价信息管理,是将造价的各种数字信息通过手工操作同BIM模型中相应

部位进行链接,将抽象的数字与形象的图形完美结合,这样就能够生成各个施工时间节点和

空间部位的造价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条件统计、区域选择以及方便的虚拟漫游技术对所需的

信息进行搜索、筛选和查阅。BIM的可视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数据采集和整合的过程,所处

理的造价数据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数据源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快速查询定位带来很大的便

利,进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共享、查询功能,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勘察报告、设计图纸、设

计变更、会议记录、施工声像及照片、签证和技术核定单、设备相关信息、各种施工记录等。

3.3、基于BIM的造价软件的新突破

第一种是将土建、安装、钢筋等算量软件整合在一起,开发一种全新的算量软件。这样

不同专业的用户可以在同一个软件中进行操作,保证了工程量计算各个环节所得到的数据很

好的集成在一起。但将不同的专业工程合而为一困难重重,这意味着需要彻底原有的软

件结构,重新开发架构,另外即使新软件研发出来,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更新完善,难以

立即见效,同时还要考虑现阶段计算机硬件处理能力。

第二种构想是将各造价软件所计算的数据整合到同一个模型上,如图3所示。该方法

的优点就是不需要重新开发全新的软件架构,只需给每个软件配备一个能导入和导出标准数

据格式的接口,虽然软件结构还是独立的,但其生成的数据却整合到一个模型中,再依托互

联网和云技术,可对投标书、进度审核预算书、结算书进行统一管理,并形成数据对比。

3.4、BIM信息计算快速精确

BIM模型计算功能包括信息收存和信息计算两方面。一方面,BIM模型中的任意构件,

可以包含多种属性信息,包括构件类型、构件规格以及材料价格。决策初期,工程计价需要

结合相应阶段的定额和实时的市场价格、以及工程项目建造过程的工程设计和施工计划等,

信息量大内容复杂。BIM模型可储存所有定额信息和市场价格,可以将已有类似工程数据导

入或通过人工创建输入到模型中,存储所有已有成本计划和市场价格,最后将工程计价结果

存储在BIM模型中。此外,BIM模型中任意构件的属性信息可进行实时修改和覆盖,实现

工程信息动态更新。尽管多方协作后数据更新频繁,但决不会更改前期有效数据,更不会在

未经其他协作方认可的情况下,篡写其他参与方数据。因此,BIM模型可保存工程项目从决

策阶段到项目竣工验收的全部工程信息,以及全过程各项构件在各个阶段的价格,更使得施

工阶段的价格调整变得清晰透明,有利于业主方监督控制施工过程情况。

另一方面,BIM模型基于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快速、精确的计算,参数化特征更使所有

相关信息同步更新,计算机进行数据汇总时可以进一步提高速度。BIM模型一旦建成,模型

数据可被自动读取,快速、准确地完成模型所有构件的计算并自动生成项目估算书,使项目

估算变得简单准确,更可以指导后期成本控制,真正实现项目估算的统筹。BIM技术在工程

计量上作用贡献显著,在传统模式下,工程计量由建设单位提议,设计单位根据建设单位要

求进行设计,将各方设计信息以2D-CAD形式向建设单位报告,再由建设单位转交到施工

单位手中。施工单位需花费大量人力核对计算工程量,查看量是否准确。由于原始信息可能

存在错误,而迫使施工阶段的实际工程进行效率低、精度差。在工程量清单计算模式下,实

行量价分离、风险共担后,建设单位需要承担全部量的风险,因此设计单位进行的项目设计

时的工程量计算其准确性要求更高。

3.5、BIM信息共享利于沟通

传统的造价管理过程中,在设计阶段需要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专业设计、节能设计

等多方设计单位的资料进行汇总,合理协调后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建筑信息。在应用BIM模

型前,由于不同设计单位应用设计软件不同,关系切身利益信息需要保密,导致设计单位的

信息交换一般通过2D图纸进行,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信息沟通速度缓慢,信息通道冗长复

杂。应用BIM模型后,在共同平台上构建BIM,应用通用标准描述建筑物的体系和组成元

素,提供完善的信息共享服务。同一平台集成的模型可在各参与方之间相互协调作业,建立

及时有效的沟通和配合,使模型构建避免冲突。

结束语

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对当前工程造价管理意义重

大。由于工程生命周期长、全过程参与方众多,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存

在前期预测准确性低、信息处理速度迟缓、参与方数据变化快、阶段信息传递失真的问题。

要使得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更有力,需要提高精细化管理的信息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福利分配;人民币升值

[中图分类号]F830.7;F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06-02

一、经济全球化下,全球福利的增加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资源、产品、服务、人员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利用方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整个人类的福利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对于全球福利的增加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贸易双方在福利分配过程中的角色

在全球福利增加的同时,由于种种因素,国际间福利分配并不是均衡的。其中,汇率对分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假设,A、B两国货币的单位价值分别按单位生产要素来定价,并且各有30单位的A币和B币货币存量。在成熟的市场条件下,在A国,单位衣服和汽车的价格分别为3单位A币和9单位A币;在B国衣服和汽车的价格分别是2单位B币和5单位B币。

1.以生产要素价格为汇率标准,生产条件好的国家能够占有处于劣势国家的利益

如果当前汇率定为1,则货币当局需要用相同数量的本币兑换国际贸易盈余。对A国而言,货币当局发行12单位A币兑换12单位B币,A国货币存量为24单位A币,物质财富为2单位汽车和4单位衣服,价值30单位A币,A国国民需求变弱,潜在通货紧缩率为20%;B国根据货币汇率发行18单位B币兑换18单位A币,此时B国拥有36单位B币和6单位衣服、4单位汽车价值32单位B币,B国的需求有所扩大,潜在通货膨胀率为12.5%。同时,经过A、B两国贸易结算,A国货币当局12单位B币只能换取12单位A币,这样B国不仅获得了李嘉图福利,还获得额外的6单位A币的贸易盈余。

2.以生产条件劣势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价格为汇率平价标准,生产条件好的国家能够获得“李嘉图福利”

如果B国与A国汇率安排为1.5,即衣服购买力平价。对A国而言,货币当局发行18单位A币兑换厂商的12单位B币,国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国内经济条件与国际分工前相同;对B国而言,货币当局发行12单位B币兑换18单位A币,国内货币总量与国际分工前相同,但获得了李嘉图福利,国内产品更为丰富,国民能够享受到来自国际贸易的廉价产品(即取得了所谓0.4单位的汽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通过国际贸易结算,A、B两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3.以生产条件好的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价格为汇率标准,生产条件较差的国家牺牲“李嘉图福利”而获得一定的贸易盈余

如果两国货币汇率按汽车购买力平价确定,即l单位B币等于1.8单位A币。对A国来说,货币当局需要发行21.6单位A币兑换来自国际贸易的12单位B币,国内货币存量为33.6单位A币,物质财富仍与原来相同,潜在通货膨胀率12%;对B国而言,B国货币当局发行10单位B币兑换18单位A币,B国货币存量为28单位,获得“李嘉图福利”,国内价格进一步降低,货币购买力提高14%;经过国际结算,A国获得2单位B币贸易盈余。即得到了3.6单位的A币。在国际福利分配中,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大于发达国家的福利。

4.以国际福利分配中,实质福利均等时的汇率为标准,双方获得了相同的福利

0.4单位汽车在B国,A国要想得到均等的福利就得,在货币的结算中取得0.2单位汽车的货币,0.2*9=1.8单位A币。即汇率(18+1.8)/12=1.65,时对A国来说,需要发行31.8单位A币,物质财富与原来相同,潜在通货膨胀率为6%;经过国际结算,A、B两国获得了均等的福利,在国际福利分配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的福利相同。笔者认为,这个汇率才是最有利于双方的利率。

三、贸易双方之间合理汇率模型分析

在国际交易中,市场的法则是等价交换,货币之间的交换同样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汇率形成的基础是货币所含价值量之比。目前,流行的汇率决定理论有:金本位下的铸币平价说、国际借贷说、汇兑心理说、流动资产选择说、目标汇率说、货币主义的汇率学说和一价定律。在本文中,从国际福利公平分配的角度来考虑汇率的决定。

(1)一种货币正常的合理的汇率取决于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第一,因对外贸易、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增加的两国之间的福利M;

第二,增加福利的产品在生产效率劣势国家的进口价格P;

第三,生产效率国家与生产效率劣势国家各自拥有对方的货币存量A和B;

即可以构造出如下模型:汇率H=(M*P/2+A)/B

(2)人民币汇率问题

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民币升值的收益比较明确。如果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仍然保持不变,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会积聚到危险的地步,给我国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非独立性、对我国出口的反倾销案件增多、外汇储备过多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以及国际游资积聚后突然逆转带来的金融危机风险等。

[1]黄卫平.国际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傅斯年.政策性银行与金融创新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市场的整合,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的界限和市场的分割,使各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与日俱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长时期游离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之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参与国和地区通过协议与协定,相互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和要素运动的障碍,扩大成员国内部的市场,使资源、要素配置合理与优化,促进共同的经济贸易发展,增强维护经济贸易权益和对外谈判的能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和动力,是最大程度地维护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即提高成员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利益。

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差异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正在形成中的东亚区域合作,都深受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但从一体化的模式上看,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一)欧洲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欧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其发展模式对其它区域的经济合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欧盟除了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同时还和其他欧洲国家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前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曾提出的“同心圆”欧洲,代表了欧盟设想的欧洲区域合作的形式。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经贸合作关系,建立起联系国制度。地中海地区处于欧盟南部,因为地缘和历史等原因,一向是欧盟各国的重要经贸伙伴,在安全和经济两方面对欧盟都有重要意义。欧盟曾召开“欧洲――地中海会议”,同地中海沿岸非欧盟成员国探讨了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进行双边合作的问题,提出在2010年建立“欧洲――地中海贸易区”。除了同周边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外,欧共体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特殊关系促使欧共体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一种跨区域的经济合作关系,称为联系国制度。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模式的比较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以“自由贸易区”形式为主、兼顾某些“共同市场”特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与欧盟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还只是以贸易伙伴为主,结构比较松散,成员国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完全由一个自由贸易区协定所规定;北美自由贸易区没有建立一个象欧盟那样的超国家政策制定机构,缺乏一整套组织机制和章程的制度安排;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框架中,成员国有权自行制定区域性协调政策,以使国内各地区迈向贸易自由化;与欧盟的几个主要成员国之间存在的制衡机制相比,尽管《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下的组织机构安排和协调约束着参与协定的各成员国,但由于美国就实力而言占据绝对的优势,因而在组织安排上和各成员国相互关系地位上形成以美国为轴心的格局,加拿大和墨西哥则呈辅从状态。另外,北美自由贸易区还不同于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北美自由贸易区跨越了关税同盟这一通常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第二阶段形式,这是由北美三个国家各自不同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决定的,表明了三个国家对北美区域性一体化终极目标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三)亚太经合组织与欧盟模式的比较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与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制度模式和体制模式上的差异。首先,与欧盟不同的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原则与规定并没有法律效力,对成员国也没有约束力。APEC既不是一个关税同盟也不是一个共同市场。APEC的成员没有将自身交给“共同体”,也没有类似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或欧洲委员会那样的机构。其次,同欧盟的区域整合治理模式不同,亚太地区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的整合,从来不是靠政府、法律、体制或某个强大的行政系统驱动的。相反,APEC成员的整合一直是靠私营部门,通过贸易和投资活动在贸易、投资转移、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再次,APEC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区域组织,因此,不能期望APEC可以像一个正式的地区组织那样管理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事务方面起显著作用。

三、我国参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讲,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化带来的有利条件,我国在参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就需设计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

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又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两岸四方建立自由贸易区即“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地经济繁荣与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更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与全面复兴的需要。从各种已有的及正在拟议的区域贸易一体化安排中,中华自由贸易区拥有如下特殊优势:第一,同为中国人,无语言、文化的障碍。第二,彼此间的互补与合作远大于竞争,作为腹地的祖国大陆经贸发展潜力巨大,庞大的消费人口和市场,多层次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两岸四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第三,既有的经贸一体化程度,远大于一般的经贸集团,民建、工商界、学术界呼声与日俱增,政府理应做出积极回应,并通过制度安排加以确认和推动。因此,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应是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首要选择。

(二)以亚洲为重点,积极推进和参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亚洲是21世纪最具经济活力的大陆板块和经济实体,也是中国进行对外交往最重要和最有地缘优势的地区之一,所以亚洲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心。但亚洲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亚洲难以在近期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从目前的客观情况来看,有着地缘、文化和经济便利条件的部分亚洲国家率先组成区域或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因此,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立足亚洲,谋求与周边国家形成区域一体化组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和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边贸易和合作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

(三)努力推动亚太地区以及其他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从经济发展全局考虑,我国制定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划是要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在重点发展周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同时,也要注重借助各种国际性组织、非正式会议和现有的区域组织,构筑我国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网络。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最重要的经贸伙伴,所以处理好与他们的合作对中国至关重要。同时,进一步参与APEC有关规则制定的实质性活动。上海合作组织虽然是第一个由中国主导的集安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一体的区域性组织,但也体现了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上的更新。中国应继续倡导建立互利双赢和睦邻友好的新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为今后实现这一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创造条件。

篇4

关键词:立井; 液压滑模;套壁;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园子沟煤矿位于陕西省麟游县两亭镇,设计年产量800万吨,采用立井开拓。主井井筒深596.49m,井筒净直径为Φ8.2m,其中冻结段深度为359.26m,冻结段井壁为钢筋混凝土复合双层井壁,内层井壁采用滑模施工,厚度最大处达1250mm,最小处500mm,采用C60、C50商品混凝土。

2、施工方案

2.1 施工准备

园子沟煤矿主立井内壁施工采用内爬杆式液压滑模,该装置由模板系统、滑模盘系统和滑升系统组成。滑模滑升的基本原理是:油泵的动力产生高压油,通过分油器到达千斤顶,油压千斤顶在高压油驱动下,沿爬杆向上爬升,从而带动模板和滑模向上滑升。滑升系统根据模板自重、与井壁摩擦力、施工载荷等参数确定油缸提升力。

此次使用的滑模为20块板弧形板组成,模板设计上口直径为D8270mm,下口为D8250mm,高度1.4m。滑模盘由操作盘和辅助盘组成,操作盘用于混凝土浇灌、振捣和钢筋绑扎等,辅助盘用于洒水养护、井壁修饰、井径测量监控等。滑升系统有16个提升架、24个油压千斤顶,液压控制箱为滑模装置提供动力。

滑模下井组装使用前,先在地面进行预组装,检查各构件的加工质量,液压系统是否漏油,油泵工作是否正常,对每个千斤顶的行程要进行荷载试验,测定,调整分组,使千斤顶达到同步滑升的目的。

2.2 施工工艺

2.2.1 试滑

滑模在井下组装完毕后,空爬1~2个行程(每个行程30mm),用砂袋将模板下端缝隙堵死,保证混凝土不溢出模板,并用砂袋在滑模底口垛出刃脚。

首次试滑分五层浇灌:第一层铺设50mm厚灰浆和250mm厚砼;第二层浇筑300mm高;间隔40分钟,浇筑第三层300mm高,滑升60mm;第四层浇筑300mm高,滑升60mm。第五层浇筑到距模板上口60mm左右,滑升300mm。每次滑升前需停30-40分钟,并随时检查滑模水平、中心方位状况。

2.2.2 钢筋绑扎及爬杆连接

钢筋的绑扎是与浇灌混凝土、模板滑升工作平行交叉作业,绑扎速度应与混凝土浇筑、模板滑升速度相适宜。

主井内壁采用双层混凝土井壁,首先在吊盘上绑扎外层井壁钢筋,在滑模操作盘上进行内层钢筋绑扎。钢筋间排距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绑扎,竖筋的连接采用直螺纹丝套连接,连接时必须将丝扣上满。内层环筋绑扎应结合滑模提升速度,确保钢筋绑扎与浇筑混凝土、滑模提升的相互协调。

内壁内层竖筋中有24根螺纹钢筋替换为直径Φ48×3.5mm无缝钢管作为爬杆使用,每根长度4.5m,下井前应将爬杆调直,在滑模安装第一段爬杆长度要有多种规格,保证接头相互错开,避免在同一断面上接头数大于总数的25%。当油压千斤顶爬升距上端350mm时,应及时接长爬杆,接长采用焊接Φ38mm套管连接,并将焊点处平滑,确保油压千斤顶不会卡住。为防止滑模变位,爬杆和环筋绑扎在一起。

2.2.3 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混凝土浇筑要严格按照分层、分片、对称方式入模,分层厚度为300mm,采用插入式震捣器,使用震捣器时,不得直接震动钢筋、爬杆、模板,振捣器的插入深度不得超过分层厚度,不得在一个地方震动过久,以20~30s为宜,以振出浆不出现汽泡为宜。振动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大于50mm。振捣时要勤振、勤提、快插、慢拔,加强振捣,振出灰浆,排出气泡,增加混凝土密实性,防止出现蜂窝、麻面。

2.2.4正常滑升

正常滑升阶段,每次滑升300mm,其间隔时间为30~40分钟,不允许加大每次的滑升量,防止爬杆失稳。为保证井壁质量,混凝土的脱模强度应达到1~2kg/cO。设专人对脱模砼强度进行检查,为此要做到一听、二看、三摸:即听声,当模板提升时发出沙沙声为合适;二看:观察刚脱模的混凝土表面无流淌、破裂和被拖拉变形现象,且有水光为合适;三摸:用手指一按,有硬感,并能留下1mm深的指印,砂浆不粘手,能用抹子抹平。

为保证滑模施工过程中,在每个千斤顶的爬杆上增加了限位装置,确保每次滑模爬升的高度一致,保证井筒的垂直度,配合使用激光水平仪,保证滑模的水平度及爬杆垂直度,提高滑模套壁施工效率。

2.2.5 滑模测量

采用铅垂法测量滑模中心,在操作盘中心设直径为Φ50mm的孔以便中线能通过,并在辅助盘上挂法码式重锤进行测量,确保井壁净直径。

由于滑模受力不均匀,每次滑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为确保正常滑升时的高度一致,使用限位卡来保证液压滑模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为方便每次调整限位卡,使用激光水平仪器操平,方便、快捷,保证施工质量。

3、施工遇到的问题处理方法

3.1滑模扭转

滑模盘扭转是受扭转力矩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爬杆失稳,造成爬杆失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滑模每次调整中心线时的高差太大,造成爬杆弯曲变形较大;②滑模工作盘上堆放钢筋等物品太多并且分布不均与,造成应力集中;③爬杆与钢筋未连接,爬杆自由度太大,造成爬杆失稳④浇筑到上段井壁时,井壁厚度只有500mm,用灰量小,浇筑时间减短,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不能有效握裹住爬杆及钢筋,造成失稳。

处理方法:调整滑模中心线时每次将高差控制在50-100mm内;减少滑模操作盘上的杂物,并将钢筋等物品均匀放置;用短截钢筋将爬杆与井壁钢筋焊接,将其联为整体。

3.2 滑模盘平移

滑模盘在水平推力作用下偏移中心线,造成井筒半径钢筋保护层及井壁厚度大小不均。

造成滑模平移的原因:①不对称均匀浇筑;②振捣砼方法错误;③提升架不垂直;④千斤顶不同步。

滑模平移处理:①在滑模盘偏离方向(井壁偏小侧)先浇注砼,利用砼的侧向“挤动力”逐渐调整;②将滑模板滑空一定高度后,在偏离方向打顶撑进行纠偏,但要注意纠偏不能过急,以免井壁出现错台拉裂现象;③将中心偏离方向的一侧抬高,使模盘盘面保持一定高差情况下滑升(每次调整高差宜为50-100mm),可逐步将滑模中心调至要求范围内,然后再恢复水平向上滑升。

4、结语

园子沟煤矿风井采用块状模板套壁,滑模套壁与块状模板套壁相比较具有劳动强度低、节约用工量、安全施工等优点,使用液压滑模套壁是今后套内壁施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由于施工过程中由于造成井壁拉伤等原因,造成井壁存在一定的细小裂纹,出现渗水的情况,影响了滑模的推广使用。

篇5

【关键词】 国企 改革 认识 政企分离

我国对国有企业的占有和控制是表现我国国家性质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实现政府对社会的调控,稳定市场和人们理性之间的关系,达到对宏观经济的有力把握。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之内容的扩大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完备,国有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管理方式在市场上已经开始被人们质疑,现在经济学者对国有企业的态度已经分成了明显的对立,而关于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一、对国企中政企分离的认识

我国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一脉传承下来的,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和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的最大不同点就是生产效率的区别,另外还包括生产目的的不同、管理方式的不同、利益分配方式的不同等等。

1、政企分离的概述

顾名思义,政企分离就是指政府的职能和企业的职能分开,政府和企业在相应的领域中明确划分各自的权限,正确地处理好国家通过企业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和企业如果不能有效进行职能区分,就很难明确各自的权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意义和存在目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国家,处理政治、社会问题,而且也是经济组织,其存在的核心理念是对利益的追求,同时发挥社会调控的相关功能。所以政府通过自身系统对企业进行控制是有诸多不利之处的。

2、政企不分的原因

虽然经过了30年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中还是存在着不少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政企不分就是这种痕迹中最重要的一点。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提出了政企分离的改革目标,但是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是因为政府和企业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因为国有资产的性质和价值问题,政府会通过各种途径、理由、身份对企业的运行事实调控;另一方面,政府代表国民占有国家资产的价值观念没有转变,如果政府没有进行对国有企业的最直接控制,那我国就会从经济基础上撕开改变国家性质的口子。但是有鉴于政府因各种因素没办法履行好其在企业中所需负的责任,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失控或者被一部分人进行了投机性占有,这就成为了今天人们攻击国企的一个重要原因。

3、政企分离的利与弊

首先,实现政企分离能够保证企业的自主管理,从而完全以市场原则进行企业的运行,这一点是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同时,将国有企业完全抛入到市场范围内,使之同国内和国外的相关企业进行合理的竞争,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相反,如果政府控制国有企业,使之得到资源配置上的诸多好处,除了对其他企业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之外,还不利于国有企业提升自身创造力和竞争力。另外,政府放弃对企业的直接控制之后,还可以实行对企业的资本控制,即以股份占有的形式只进行国企的利益分配,这样能够减少政府的责任范围,使政府将力量更多地投入到自己更擅长的领域中去。

其次,如果实现了彻底的政企分离,政府完全放弃了对企业的控制,就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进行交接的过程中产生非法行为,正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经济方面实行的休克疗法,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市场化,但同时也造就了资本权贵,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市场的稳定。而且如果贸然实现政企分离,会导致原本属于政府而工作于企业的一大批人失业,因为他们在自身不具备市场知识的前提下被政府安排到企业中,失去了政府的依靠后,企业是不需要这些人对利益的分配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整齐分离现象还不彻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政府资金和政策方面,国有企业占有很多特权。国有企业政企分离不彻底,将会导致服务型政府无法良好地建立,国有企业在政府的庇护下不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潜在竞争危机,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完善国有企业的社会服务职能

国有企业财富的来源是社会公共资产,因而其存在也离不开对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现在我国面临的是企业面对发展机遇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大量存在的时期,这种时代的特点就把国企和其自身社会职能再次强调了出来。总体而言,国企加强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从原则上应该包括推进自身的发展、强化同社会的关系。首先从职工群众入手做好服务,只有做好了自身的社会服务,国企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发展任务凝心聚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如何完善国企的社会服务职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最主要的还是履行其作为企业的根本责任,即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国企以通过企业管理的创新和产品技术的创新而不是通过和政府的关系的方式,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创造,实现最终利益对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的大比例提高。只有企业实现了自身的利益,国家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分红,社会才能够从这种分红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篇6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利”;“弊”

自2006年以来,经各方讨论和修订,媒体先后公布了三种医改方案:06年12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国家软科学“四一三”医保帮困课题组,响应国家发改委“我为医改建言献策”的号召,在《中国经济网》上,以《创建中国医改模式的基本思路》为题,了中国第一个医改方案;07年元月众多媒体通过报道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公布了卫生部的医改方案内容;07年2月《21世纪环球报》报道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改方案的主要内容。中国医改应走什么样的路?随着国家医改方案正式确定日期的临近,尤其是随着2008全国“两会”的召开,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医改方案的研究和讨论[2]。下面就医改方案的利与弊进行一下简单的阐述。

1关于国家卫生部的“先保预防、投资供方”的政府主导模式

1.1该方案的优点:一是由于政府重点投资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国对疾病抵抗能力,让更多的人少生病、不生病;另一方面有利于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小病拖大、短病拖长。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减少患者的痛苦,还能降低国民健康成本,减轻政府、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二是如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即疾病预防和小病治疗),由政府投资供方,并由政府主导,更能充分利用政府高度集中管理的组织制度优势,实现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1.2该方案的缺陷:

一是由于政府优先保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而一般大病靠社会医疗保险,重大疾病求助商业医疗保险,如果政府将投资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就会削弱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投资力度,那么就会有大量普通百姓,因个人和所在单位经济条件所限,买不起社会医疗保险或保障水平不高而病无所医。众所周知,让百姓因贫致贫,因病返贫,甚至倾家荡产和家破人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风险的并不是小病,而是大病。二是如果政府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供方(即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由于资源的高度垄断和计划体制下根本无法克服的“大锅饭”机制,必然会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必然导致医疗卫生资源供不应求,到时看病就得排长队,有权、有关系的可以无病开药、小病大治(即指过度动用医疗资源),而普通百姓依然是看病难。最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又会成为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关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先保大病、投资需方“的市场主导模式

2.1该方案的优点:居民为了应对大病医疗风险而储蓄,这对启动国内消费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优先保大病,更有利于化解大病给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二是如果政府将资金投向需方,用于帮助城乡居民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并将政府的投资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可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可及性。

2.2该方案的缺陷:一是因政府投入医疗卫生的资金有限,如果政府投资重点放在大病保险上,必然会减少对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的投资,那么就会影响医疗卫生机构对做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小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能将小病拖大。二是由于医疗行业与其它普通行业不同,具有供(医)、需(患)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殊性,如果继续采用简单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仅会向患者提供过度服务,而且会通过医患合谋违规套取医保基金获利。其结果:要么让医疗保险水平和质量大打折扣,要么让政府或企业不堪重负而最终使医疗保险难以为继。

3关于国家软科学课题组的防病与治病融为一体、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的创新型市场主导模式

3.1该方案的优点:一是能通过理论创新和措施创新,实现节约资源和整合资源的双重效果。由于该方案应用了已经科技部评审鉴定的国家软学研究成果:“四一三”健康保险模式中关于“用谁点‘菜’谁买单缓解看病贵理论”和“让更多的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缓解看病难理论”(统称“四一三”医改理论)。该理论还认为,百姓看病难的原因并不是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而是医疗卫生资源和病人资源分布不合理,而且无法合理、有效流动。如果让医疗卫生资源和病人资源在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和城市大小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合理、有效流动,就可盘活现有大量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所以,如果能通过医疗卫生资源的大量节约和整合,再加上增加政府投资力度,这种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的作法,更有助于提高国民健康保障水平和降低政府财政风险。二是如果将预防保健和大小病治疗融为一体,就能实现降低国民健康成本、提高医疗效果和质量、防止推诿病人的三重效果。

3.2该方案的缺陷:因超大型医院集团规模大,网点多,与普通医院相比,操作必然更复杂,管理难度必然更大。

4医疗改革新方案出台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医改方案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公布。包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五个配套方案也将同时“亮相”。

被称为“新医改方案”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一方案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是重点。

新方案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确定品种和数量,建立相应生产体系,制定统一价格,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按比例规定医院使用。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原则是“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与此同时,在农村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覆盖全国二千四百五十一个县,超过七点三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全国累计已有九点二亿人次享受到医疗补偿,总金额五百九十一亿元人民币。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实现全面覆盖,并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五十元人民币提高到一百元,其中政府提供的补助标准由四十元提高到八十元。

有专家称,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已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形成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基本框架,但全国仍还有二点五亿人没有纳入其中,尚未有到任何医疗保障。

此外,改善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缩小城乡医疗设施技术水平差距,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都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3]。

5讨论:

5.1中国医改究竟采用何种方案?这是一个涉及13亿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进行慎重思考:我们不能只看医改方案的未来目标是否激动人心,更要看其实现目标的措施是否科学、可行?我们也不能只想医改方案一经实施效果就立竿见影,更要想到其效果是否具有持久性?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医保覆盖面扩大、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众多因素,将拉动医药经济快速增长,医药市场扩容基本已成定局[4]。

5.2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体系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两个方面,这包括政府卫生支出总量不足、中央政府卫生支出比例过小、政府卫生支出各项目间比例失衡、区域以及城乡之间卫生支出差异过大等[5]。

5.3“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也有所提及。”对此问题,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某些人一直享受的是公费医疗,由于看病几乎不用自己“掏腰包”,周女士一直以来生病光顾的都是三甲大医院。听说新医改实施后可能会实行社区首诊,无论享受的是哪种医疗保障都必须先到社区医院看病。对于这一点她特别担心:“现在很多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都不怎么样,如果政府不想办法把他们的水平提高就强制要求我们看病得先过他们那一关,那万一发生误诊、漏诊又谁来对我们负责呢?”有着这样想法的人为数不少,所以再次征求公众意见,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了。总之,医疗卫生领域是一个利益关系尤为复杂的领域,实现所有人都认同的“最优”几乎不可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对医疗服务需求也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医疗服务提供体系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5.4新医改的另一个重点改革目标是:药品供应体系也将面临重大政策调整。对此,方案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来引擎此领域改革。目前,我国药物80%是由医院“开”出去的,因此,为了保证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医改方案提出了解决办法,即规定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其他各级医院如三甲医院按一定比例使用。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王先生来说:“目前一些新出的药物、治疗技术没纳入医保的报销范畴,有些新药的疗效比传统药要好,但医保只能保障最基本的治疗,我们这些参保人想要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得看个人经济条件能否负担新药的费用了。”听说新医改方案要建立一个“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他希望这个目录能纳入更多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又公道的新药.“基本药物全部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且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这次医保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看来任重而道远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其成本。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和规定医院用药范围促进基本药物使用。

历史的发展是在螺旋式上升的。20多年前,我国政府由于财力有限,整个国家缺医少药,而渐渐地把医疗卫生的责任推向个人和市场。20年来,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力量促进了医疗事业的极大发展和医疗资源的极大丰富。整体上缺医少药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从这个角度上说,市场化功不可没,市场化带来的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张,为今后进一步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应对市场缺陷带来的问题,新医改的方向锁定“强化政府责任”,这不是倒退,而是螺旋式的前进。我们不必担心再回到计划经济时期效率低下的僵化和短缺体制,历史已经前进了一个周期。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拥有更加成熟的执政理念和能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今非昔比的医疗资源和财力以及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我国一定能建立一个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的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

参考文献:

[1]戴伟,.浅谈集中采购的利与弊.中国医药指南.2010,08(16).

[2]张磊.优化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休系策略研究――对新医改方案的分析与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

[3]李迎生,张瑞凯,乜琪.公益・公平・多元・整合“新医改"的社会政策的内涵.江海学刊,2009,5:108-109.

篇7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 居住区规划方法 中国实践 利与弊

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理念出现,由于其提出的理念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相悖,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上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率先运用该理念指导规划设计,在解决“边缘城市”的弊端方面效果良好。目前在中国以“新城市主义”为设计理念的城镇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意在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背景、理念、类型等介绍的前提下、以其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客观性总结其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利与弊,为真正建设中国化的“新城市主义”提供参考。

二、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

1.城市主义和边缘城市概念的产生

以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LAM)通过的《雅典》为代表的城市主义是一种建立在迪卡尔 “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基础之上的规划设计方法。1938年美国学者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一文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城市主义(Urbanism)概念:都市环境产生了一种持续的社会生活,包括庞大人口、高密度、异质性与匿名性的生活方式。其以工业时代为背景,以机器为原型,倡导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为主要手段等为主要特点。

二战后,由于高速公路修建、经济飞速发展、汽车生产和个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欧洲许多大城市的郊区开始城市化发展。居住、商业、办公等由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内城逐渐瓦解――即:边缘城市(Urban Sprawl)[4]。其显出:内城瓦解;郊区化无序蔓延;文化丧失;城市周边环境恶化;农田侵蚀;人性冷漠等等致命弊端。

2.新城市主义的出现

“新城市主义”是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相悖的以生态性、以人为本为特点的城市规划思想。它以《新城市主义》为标志,以解构主义、建构主义为主要哲学思想。具体表现为追寻文化及传统来源以及建设满足人各方面需求的道路、建筑、公共场所等。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类型与理念

1.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类型

新城市主义由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两大类型组成。

TND:传统邻里开发模式,是在1920年代~1930年代“邻里单位”社区规划模式基础上提出。重点在对传统城市邻里空间重塑,打破现代城市体系中简单的功能分区,回归传统社区邻里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

TOD:以区域性公交站点为中心,以人步行的最大需求距离为设计半径,将人们所需的各方面设施和建筑都安排在这一设定半径中,其目的是使公共交通能取代私人汽车,从宏观设计层面减少环境污染。

2.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人性化和公众参与这三方面体现。

(1)生态可持续性

首先,新城市主义以生态学观点为基准,将城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并认为城市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即:存在无形的界限(Urban Growth Boundary)。其反对城市无序扩张;反对郊区环境和自然植被破坏,认为城市应是可持续发展。其次,主张社区多样性,认为多样性是造成城市及社区稳定、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性化

新城市主义人性化主要从三方面体现:

①生理需求方面。注重对步行道路合理设置,注重一定范围内商业、居住、工作等建筑和设施的混合布置等。

②心理方面。注重安全与交往,采取紧凑建筑集合体形式,用建筑围合空间创造半私密-私密的空间形式,倡导步行为主、交通为辅的道路设计模式,从而满通安全需求,采取混合设计模式,促使各阶级之间相互交往,满往需求。

③情感需求方面。新城市主义秉承后现代主义对文脉的继承与发展,采用具体环境具体分析,对不同设计地域的不同文化和传统进行理解,创造出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设计。

(3)公众参与

新城市主义不仅提倡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体现科学性、民主性而且也强调建立完善规划决策体系的重要性。为公众提供众多了解和参与的机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三、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的利与弊

1.中国居住区规划的主要方法及不足

(1)苏联模式

1949年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结束前,中国的居住区设计大多采用以“被动式”为特点的苏联模式。其主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具体地、严格地建设标准进行相应规划设计。住区规划主要在国家有限的资金分配下解决居民“可居性”这一最低需求而极少考虑环境等其他因素。

对苏联模式盲目模仿和运用给中国居住区建设产生了许多弊端。例如:机械化功能分区导致的长距离通勤;缺乏公共场所而导致的人性淡漠;居住区内环境恶劣;住区内道路多以满足汽车通行为目的的大尺度马路等等问题。人的心理、生理的多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

(2)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是在“田园城市”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规划思想。它主要针对中心城市无序蔓延现象,通过在中心城区外一定范围内,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口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建设几个满足人们所需设施、能为大部分人提供工作岗位的具有向心力的、吸引人居住的子城市的规划理论。北京的通州、顺义、香港元朗新城和将军岙、上海浦东陆家嘴等均是其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卫星城市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母城市与子城市之间交通不便;子城市成为社会分层的代名词,造成阶级矛盾恶化和社会环境恶劣;子城市内建筑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缺乏,导致识别性弱;子城市后期管理不利,造成中心城市再次无限蔓延等不足处。

(3)邻里单位

佩里于20年代末在《纽约区域规划与它的环境》(Regional planning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中提出了迎合汽车发展需求的“邻里单位”理论。该理论具有如:由小学合理规模确定邻里规模;邻里内部设置齐全的、满足需求的基础商铺;主要城市干道围合形成邻里单位边界;邻里内部道路采用环绕式,保证人车安全等优点。

“邻里单位”概念以满足汽车发展、大规模郊区化等需求而提出,其本质是塑造适合小汽车空间尺度及宜人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空间。客观上造成了以满足汽车尺度需求为主的城市形态的发展,带来“城市蔓延”问题。

2.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人们生理、心理上的需求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越来越难以满足。在住区方面,人们再也不仅仅追求“可居性”而以追寻具有宜人、舒适、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为目标,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家”成为当前中国城镇和居住区规划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许多省市的项目都开始采用“新城市主义”指导规划和设计,因此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罗店新镇、安亭新镇、“汉口天地”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研究能较为准确的得出目前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现状。

(1)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优点

①建筑类型及布置的多样性

首先,多样住宅类型,提高了当地居民对场所的归属感和可识别感。如罗店新镇:规划为:现代城、花园城、生态城三种特色居住区分区类型,并在不同的分区类型中设置特色的建筑类型。现代城由联排别墅、独立别墅、多层住宅构成混合居住区域;花园城以联排别墅或下低层别墅为主;生态城以独立式、联排式别墅为主。

其次,多样的建筑类型混合布置,满足了居民生活、心理等方面需求。如“汉口天地”:将居住、商业、公共设施通过街道与开放空间紧凑相连,共同构成集合各种活动的人性化空间。

②合理道路设计与规划

主要是从人车分离设计、曲线形道路设计、高密度步行道路设计三方面体现。如安亭新镇:设计环形道路并将新城区内主干道与城外大干道以丁字形连接,限制车辆快速行驶,保证居民步行安全。

武汉“汉口天地”:恢复旧租界原有高密度网格道路特点,将高密度网格道路与周围区域城市道路顺畅衔接.提供适于步行的邻里与街区,以公共交通站点与开放空间为中心,有效形成公交社区。

③标志性创造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设计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创造标志性建筑。如罗店新镇以北欧地图为地形特色修建诺贝尔公园作为标志;

安亭新镇将中心场地教堂作为地标建筑;“汉口天地”则保留区域历史建筑,体现“汉口天地”的特点。

④新技术运用

“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中强调新技术的运用。罗店新镇、安亭新镇和“汉口天地”这三个项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运用了集中供能系统、保温隔热、同层排水、共同沟、环保节能技术、外维护结构保温材料等高档材料和先进技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舒适的生活品质。

(2)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弊端

①城市归属感混乱

“新城市主义”注重对文化与传统的延续、保持甚至再发展,认为应把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个活的生命来对待,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态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如果一旦遗失,这个城市或社区便会失去灵魂[16]。然而,目前在中国的“新城市主义”社区和城镇建设中大多是套用“新城市主义”模式,仅从表现上机械模仿所谓“欧陆风情”,忽视了文化本质的从属性特点。例如:德国魏玛小镇镇长杰尔摩博士来到以其为母版进行建设的上海安亭新镇时他说:“城市是人生活的,首先得考虑到人生活的需要,人处在这个城市里,要有舒适的环境来工作、学习、生活、休憩。城市不是众多建筑物的堆积,城市应有自己的肌理和器官,要有文化,要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具备这些后才是真正的城市 。如果没有歌德,没有席勒,魏玛也不会是现在的魏玛。”这位镇长的评价值得深思。因此,缺乏对相应文化的背景和深刻理解,盲目地构造所谓的“异国风情”无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风格差异明显

许多“新城市主义”居住区在建设和设计时未考虑具体环境特征,造成新规划区域与周围现存区整体上的脱节。例如:罗店新镇与罗店老镇一个北欧风貌一个以江南水乡特色 “一镇两貌”,值得深思。

③富人区的代名词

“新城市主义”最初是以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而提出的规划理念,现在却价格高昂,成为高级精英和少数富人的“桃花源”。

四、结语

运用“新城市主义”思想进行规划是一种极大进步。表明规划真正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但应该用一种理性态度认识“新城市主义”,应该采取“拿来主义”而不是盲目的争相模仿。无论是以形成归属感为重点的整体布局还是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安排、建筑大小甚至内部小品尺寸设计等各方面,都应以是否满足人们需求进行衡量。对适应具体国情、具体环境的方法和模式应选择性利用;对那些比较好但与实际有些差距的则应具体分析。因此,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主义”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Thomas Angotti.Metropolis2000:planning ,poverty and politics.Routlege,London and New York,1993

[2]吴缚龙:中国的城市化与“新”城市主义[J].城市规划,2006,30(8):19~23

[3]沈 锐 李同升 赵 伟: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J].城市问题,2005,(4):20~24

[4]Garreau ,Joel. Edge City :Life on the New Frontier[M].New York :Doubledy ,A Division of Bantam Doubledy DellPublishing Group Inc.1991.

[5]戴晓晖: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Peter Calthorpe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读后感[J].城市规划汇刊,2000,(5):77~80

[6]袁 雁:新城市主义的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9(2):289~293

[7]李 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世界建筑,2006,(6): 92~94

[8]王 健:“新城市主义”思想对我国住区规划与设计的影响[J].安徽建筑,2004,(1):30~31

[9]Bernick, M and Cervero, R.Transit Villages for the 21th Century[M].New York:McGraw-Hill,1997

[10]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城市规划,2001,25(11):33~38

[11]靳润成 张俊芳: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与设计的几大法则[J].经济地理,2004,24(3):299~303

[12]丁文静.新城市主义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城市问题,2006,(3):89~93

[13]孟 强 舒 韬:城市建构中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运用―上海曹路新市镇中心区城市设计[J].城市建筑,2007,(2):13~16

[14]仇保兴:卫星城规划建设若干要点―以北京卫星城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6,30(3):9~12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学

一、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价值的定义

党的十以来,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更应投入这场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目的的壮举中去。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却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人员、学者、领导都应该对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给予重视,认识一件事物重要性的最快捷方式便是通过价值学的观点。

价值是标志主体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一种哲学范畴。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即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相应各种“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而笔者认为,这些关系与作用都是通过“主体”对“客体”职业教育的实践而产生的。职业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是没有利与弊的,关键在于“主体”的实践。但是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并不是消极而被动地任由主体人类安排规划的,它也有自己的反应,即客体主体化。

价值实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价值产生的过程。客体主体化,就是形成价值的过程,价值的本质也就是客体主体化。

从哲学观念看来,职业教育配置不公是作为主体的人类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这一实践活动中,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所表现出的客体主体化。而这种客体主体化是基础教育作为客体在教育实践中对主体无声的呐喊,这种现象本不应该存在。

这种客体主体化的现象,是职业教育对于目前这种资源配置的不良反应。这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我们的职业教育甚至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壮举中为祖国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因此,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只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二、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

1.城乡差异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最突出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城乡之间,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和城市一起步入富裕地区的名单中,但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这个问题上农村地区的劣势却一览无余。

虽然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给我国这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业仍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农村仍是大部分国人的生活环境。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称职合格、富有激情的建设者,一个美丽的教育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有技能的守卫者,而他们都是由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其中职业教育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只有当农村里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里的资源配置相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时候,我们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家园建设者、守卫者才能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市、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尤以东西部的差距更为明显。胡鞍钢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一书中指出,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相对差距十分显著,西部地区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具体表现为各地区预算内生均成本差异和各地区的学校房屋质量差距两个问题。

而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才的流动性前所未有,人才的流动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只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了,地区间的差距才能缩小。

3.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

重点学校本是普通教育的概念,最初启用这个概念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异问题也出现在职业教育之中。

重点学校本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也激励着非重点学校提升自己的各项水平,朝着重点学校的目标发展,但是重点学校理应只起一个表率作用,而不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倾斜。

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的资源配置不均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表象。很多薄弱学校的学生得不到均衡的资源,这不仅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否定。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当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达到均衡,社会、国家才能最好最快地发展,教育才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南海.职业教育的逻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新时期;发展状况;财政政策;经济发展

自从决定采取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经济就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逐渐赶超一些欧洲国家。但是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相关的配套改革和措施没有协调发展,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没有掌握好开放力度,从而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心。从1998年开始,为了转变这一尴尬的局面、为了让改革开放政策在更为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我国政府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今,该政策已经在我国实行了14个年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现行政策已经出现了一些滞后的弊端,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

1.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绩效评价

(1)取得的成绩

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的时候主要以扩大投资力度以及扩大消费和促进出口为主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宏观目的,政府动用了所有的经济手段以及经济力量。而这些政策在当时确实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并且也为我国后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有效带动了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本身是该财政政策主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政府向社会增发国债,以转移企业支付,为投资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有很多的项目都是在政府出资或者政府补贴的形式下得以开展的。从我国坚强地挺过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相较于98年以前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的颓势,自从采取这些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向了上坡路,并开始逐渐增长。

第二,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产品出口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形式,通过将产品销售到更多其它国家可以让世界认识中国,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中国本土的经济增长。而为了促进出口量,我国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比如调高了出口产品退税率。出口产品退税率的提高可以说是提高了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产品在外国的销售。

第三,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在一系列财政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外贸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制造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些都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了一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政府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有能力为一些下岗职工提供一些保障,比如最低保障线的补助以及提高退休养老金等。通过各个方面的积极政策的促进,我国居民的收入在一定的程度上来看还是有所增长的。

第四,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这两个方面的转好发展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首先是我国从实施财政政策以来,通过增发国债带动了国内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其次,在经历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低迷期以后亚洲经济环境逐渐复原,并且亚洲各国都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这一良好环境既拉动了我国的出口,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做好了铺垫。

第五,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本轮财政政策实行的初期,我国将国债投资主要放在对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提高公共环境为主要目的,重点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整治。但是随着该政策逐步推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我国政府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了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开发上,并通过加大技术支持以及奖励力度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不仅如此,政府也开始注意到平衡发展问题,已经对西部开发的问题引起了重视。

(2)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从实施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但是这一局面不能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现状,也不能从全方位来反映该政策的利与弊。站在投资与消费角度而言,该财政政策并没有带动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从而也就没有在我国形成足够良好的内在动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我国投资力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所以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投资增长逐年下滑的趋势;其次,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并没有有力地促进我国消费环境的形成;最后,政府对项目的支持源于国债发放数目的增加,让这一做法给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2.对财政政策的反思与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际愈来愈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现行的财政政策已经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多的弊端,并对该政策的持续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新时期下,作为宏观的经济政策制定部门,不能只着眼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更要把注意力放在全世界的经济变化上,应该从全球范围内定位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因此,在新时期下应该对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一,国债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增加。

采取单一的融资模式可能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在原有基础上应该更多地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以增强我国经济模式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可以加大民间资本的投入,以减少政府对投资力度的参与度,增加参与者的多元化身份,以保证投资项目进展的平顺性。同时,在投资结构上也应该进行一些改革,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更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所以政府应该更多地将投资方向转向于高新科技的研发上。政府投资既要体现宏观政策的引导性,又要让利于民,让民间资本在更多的经济领域唱主角,从而改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第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刺激最终消费需求相结合。

从金融危机开始至今,世界各国都对自身的经济体系进行了反思,我国也不例外。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主要表现在国内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各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包括通过提高收入以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从而拉动内需;完善现有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退休养老金的提高、医疗保险体系的覆盖率以及社会低保的最低标准。这些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力度还远远不够,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的措施还缺乏。

第三,财政政策的实施与税制改革相结合。

过去为了促进出口量以及提升制造业水平,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所以在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居民生活保障基础上,继续进行减税政策不太可行。因此,应该对我国的部分税收政策进行改革,这方面要从我国整体税务情况着手。首先,应该对不同领域的税务采取不同的税务政策,以支持相关政策的推广,例如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应该对存在严重污染的行业进行增税业务,以控制它们的发展;其次,由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在我国内地开办企业,由于先前针对这些外资企业设置的税务政策是以鼓励扶持为主,较之国内企业有很大的优惠,这样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不公平,也严重制约了本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下转第208页)(上接第205页)该尽快地实现公平税负和公平竞争。

3.小结

其实,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长期有效和长期正确,必须要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而主动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少走弯路,才能让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目前,在新时期下我国的财政政策应该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创新”精神。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光是进行政策上的调整,也包括经济结构上的转变、经济体制上的改革,以及行业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民间广泛投资的信心和多种渠道的通畅,这是一连串的动作和系统化的工程。只有兼顾了这些,才能保证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刘溶沧.调控与发展理论及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现代经济运行方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梁东黎.宏观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蒋洪.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安体富.关于宏观税率与税制结构问题额思考[J].税务研究,1997(2).

篇10

关键词 施工企业 财务管理 竞争力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公司财务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也是公司整个财务信息的来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施工企业要想在建筑市场中立稳脚跟,就必须应该意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推进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的有效管理,以获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进而提升自身的运营水平和竞争力。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缺陷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施工企业在财务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资金管理及成本管理粗放,受管理幅度、交通通讯以及领导能力、时间、精力和经验等的限制,长期以来财务管理只能授权给各项目进行管理,使财务管理经常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不能正常发挥其核算、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给公司和集团层面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在财务控制方面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金控制能力较差,监管力度不够

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野外作业,施工业务点多、战线长,企业管理的难度加大,加之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是有章不循,使得企业资金浪费严重。目前,各类施工企业资金分散在各子分公司,各子分公司资金分散在各个项目上,企业无法实时掌握了解整体资金情况和动态的资金信息。同时,也带来了资金成本和资金安全的问题,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营风险。

(1)资金管理松散,造成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 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资本增值意识薄弱,经营活动中偏重于用现金交易,提早支取,延后结算,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损失利息收入和投资收入。

(2)收账款周转缓慢,发生坏账呆账的风险加大 由于社会信用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拖欠工程款的数目日益增多,尤其是开发商对建筑企业拖欠工程款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施工企业中,实际已成为坏账而未处理的情况已是普遍现象。

(3)固定资产管理不当的问题。由于施工企业具有产品的固定性和施工作业场所的流动性的特点。施工作业一般由各分公司或项目部完成,而公司对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长期以来,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随着目前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公司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对分公司和项目部进行了放权,但由于相应的管理措施没有跟上,导致有的分公司和项目部将一些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2.施工企业体制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我们现在施工企业的体制相应的财务管理体制还是“生产型”的模式,而不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3.施工企业经营成本过大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个工程项目,从工程信息的取得到中标合同的签订,历时期限长,人力物力投入大,巨额的经营成本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加之现在房地产的利润却是率越来越低,进而阻碍了其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几年来,国家严格了土地管理,土地转让费与管理费不断创下天文数字,使施工企业的成本开支越来越大。

二、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资本市场的逐渐建立和发展,施工企业也由以前的单一从事建筑业向着经营多角化的方向发展。施工企业要想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改变现行的管理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业绩的考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做出投资决策,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依据。

2.实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需要

从目前施工企业现状来看,财务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模式,财务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对施工企业的要求,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妨碍了现代施工企业制度的完善。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施工企业也不例外。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完善企业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基础管理工作,施工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三、加强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全面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建筑市场外部环境的持续低迷,对每一个施工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企业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合理投资。既要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脚踏实地,采用层层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防线,实现财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最终达到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节支增效,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企业管理基础。

2.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施工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资金运营展开的。由于施工生产周期长,流动程度大等特点,容易导致资金使用管理分散,加之各个工程项目资金到位情况不同,使资金协调运作比较困难。为此在新时期下,施工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资金运作上实行集中管理,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减少了由于资金的分散和闲置所带来的浪费,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真正落实会计委派,强化企业财务监督

由于施工企业流动性强的特点,项目疏散远离驻地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不便。实施会计人员委派制,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按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处理财务业务,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强化财务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有利于防止经济犯罪,抑制腐败,促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提高市场信息的反馈速度,让施工企业能及时实施财务控制,从而达到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的,可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成为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加强财务管理是建筑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施工企业只有牢固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资金的管理,才实现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