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方向

篇1

关键词:1型糖尿病;C肽;自身抗体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28-2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T细胞介导的,以胰岛β细胞功能遭到破坏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流行病,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随之急剧上升。尽管1型糖尿病患者只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0%,但近年来T1DM的发病率与糖尿病患者总体上升趋势相一致,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

T1DM的病程长,而且根治很困难,临床上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胰岛素,来提高T1DM患者机体胰岛素水平,改善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症状,治疗效果显著。然而胰岛素治疗不能提高机体自身分泌胰岛素量,即不能恢复遭到破坏的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只是外源的补充胰岛素,同时长期应用胰岛素会带来很多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多的不便,这就对T1DM更好的治疗带来难题。

中药治疗糖尿病有其独有的优势,毒副作用小、作用温和持久、具有综合治疗作用以及可以延缓并发症等,许多单味中药或中药组方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显示了其降糖作用。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观察免疫消炎活血组方对小鼠T1DM模型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C57BL/6小鼠50只,清洁级,雄性,体重19±2g,购自于生物制品研究所,自由摄食、饮水,室温控制在18-20℃,所有动物在新环境中适应一周后做实验。

(二)实验方法

1.试剂、器材。

链脲佐菌素(STZ)sigma

盐酸苯乙双胍片(降糖灵) 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

链脲佐菌素(STZ) sigma

盐酸苯乙双胍片(降糖灵) 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

MTT北京鼎国生物有限公司

ConA 北京鼎国生物有限公司

水合氯醛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切片机LEICA RM2235

无菌超净工作台 苏净集团安泰公司制造

显微镜 Motic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上海

控温磁力搅拌器 江苏

电子天平 日本

5D-1型血糖仪北京怡成生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2.T1DM小鼠模型的建立。采用多次低剂量STZ诱导法(40mg/kg体重)建立模型,STZ用0.01M的柠檬酸缓冲液新鲜配制成4mg/ml溶液。取C57BL/6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0.01M的柠檬酸缓冲液,其余小鼠禁食不禁水12h后腹腔注射STZ,每天一次,连续5天,当小鼠血糖≥11.1mM/L即为成功T1DM模型,将模型小鼠分为免疫消炎活血方治疗组、降糖灵治疗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用于下一步实验。

3.中药的制备。免疫消炎活血组方按照如下比例,麦冬:天花粉:生地:女贞子:蒲公英:忍冬藤:红花:桃仁:鸡血藤:地龙=2:3:3:3:3:3:1:1:3:1进行配制,加水浸泡12h后,加入相当于药材量3-5倍水煎熬,第一遍文火40min,倒出煎液;第二遍加入同样量水,文火40min,倒出煎液;第三遍加入同样量水,急火15min。合并煎液,用恒温水浴锅浓缩成含生药4.6g/ml,灭菌玻璃瓶盛装密闭,存放于4℃冰箱中,备用。

4.给药方法。将小鼠禁食不禁水12h,测定血糖值后开始灌胃(30g/kg体重),每天1次,连续14天。每周监测血糖变化1次,于末次灌胃后眼球取血处死小鼠。

(三)检测指标

1.血糖变化。免疫消炎活血方、降糖灵治疗后每周各监测血糖一次,共两次。

2.C肽水平。实验结束后,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中C肽值。

3.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水平。实验结束后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IAA水平。

4.胰腺组织学观察。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胰腺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变化。

(四)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实验结果

(一)血糖监测

表4:各组小鼠T细胞增殖的变化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

(五)胰腺组织学观察

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免疫消炎组与模型对照组有差别,受到损伤的胰岛细胞数量减少,空泡减少,纤维组织增生减少,胰腺中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体的炎细胞浸润。

模型对照组 100× 模型对照组400× 免消组100× 免消组400×

三、结论

由以上结果可得知,免疫消炎活血组方能降低T1DM小鼠血糖水平,刺激机体分泌胰岛素,减少血清中胰岛素自身抗体水平,T淋巴细胞功能明显降低,同时通过光镜下观察,该组方可以减少受到损伤的β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到损伤的胰腺,恢复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即说明免疫消炎活血组方对T1DM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D.Pighin,L.Karabatas,C.Pastorale,et al.Role of lipid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experimental immune diabetes induced by multiple low dose streptozotocin.J. Physiol,200 5,98(3):1064-9.

[2]周天红.中药降糖药理[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4):33-35.

[3]Paik SG,Fleischer N,Shin SI.Insulin depe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duced by subdiabetogenic doses of streptozotocin:obligatory role of cell mediated autoimmune process.Proc Nat Acad Sci USA,1980,77:6129 -6133.

[4]Hisafumi Yasuda,Zhenzi Jin,Maki Nakayama,et al. NO-mediated cytotoxicity contributes to multiple low dose streptozotocin induced diabetes but not to NOD diabetes.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9, 83- (2):200-7.

[5]Nemanja Zdravkovic, Allen Shahin, Nebojsa Arsenijevic, et al. Regulatory T cells and ST2 signaling control diabetes induction with multiple low doses of streptozotocin.Mol Immunol,2009,47(1):28-36.

[6]Tobias Rydgren, Stellan Sandler.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simvastatin against low dose streptozotocin induced type 1 diabetes in mice is independent of inhibition of HMG-CoA reductase.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9,379(4):1076-9.

篇2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机械制图

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医工类人才的专业日益迫切,医学专业性大学开始开设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机械制图;以帮助传统医工类专业的学生们拓展知识面,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满足医疗相关公司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医疗机构中设备医工部门专业管理、医院放射专业科室等工作的岗位需求。课程开设面向医科大学医工类的大一新生,授课对象为一般为四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与假肢矫形工程等医工专业的大一新生,课程教学能够引导医工类专业学生建立机械科学的大体框架、奠定学生了解机械科学的知识基础。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程图学基础课程体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之一[1~3],在一般的工科院校里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有关国家标准,培养学生识读一般机械图样,绘制简单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基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4~7]。与理工科大学工程类课程设置不同,机械制图课程在医科大学医工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是考查课;有的医科大学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或者与后续课程衔接连贯性不强。而且,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发现:医工类大一新生进入医科院校,相对缺乏综合类大学或者理工科大学所擅长的工科学习兴趣与氛围,加之学生们对于工程类课程较医学类课程的学习主动性要差很多,这些都阻碍教学顺利的开展。

为了适应医学院校的特点,促进提高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探讨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分析解决阻碍教学开展问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训练课程与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手段来反馈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与可行,从而尝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构架完备的知识体系结构。

1教学方法

由于缺乏工科学习兴趣与氛围,医工类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传统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课堂任务不仅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帮助学生建立投影制图思维,增加随堂训练量,及时固化教学成果。采用随堂训练,及时根据学生随堂训练的完成情况,适当调整随堂教学的深度与进度。

教学过程中,一般课堂上以教师的声音为主导,但是要注意多观察学生的"声音",尤其重要章节的课程传授过程中为了保证老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效率,以观察学生们听课的反应、点名提问、集体思考提问等方式为手段,提高效率。

讲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学生上课只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医科院校里的医工生自身学习医学课程的意愿更强烈,相对学习理工科课程意愿不强烈,甚至学生因为课程连贯性不强或者较为艰涩难懂等原因充斥着厌学的情绪。这些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保守性的基础。

2课堂教学

2.1 课堂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提供了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和平台。根据分析学派的研究,满足教学发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任务词方面推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①意图条件:即凡是试图引起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活动;②实际展示特定的学习内容;③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行动。典型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讲、学生听[8]。

通过三种方式的课堂交流来辅助教学过程开展。言语交流主要用来传授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传授,身体语言的应用用来辅助言语交流授课,情感交流主要体现有以下四点:①建立初步情感交流的基础;将班级名单上的名字提前熟悉,学生名单中的生僻字事先查好标记,以方便下一步课堂点名熟悉同学的过程中,给同学们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②通过课堂点名来熟悉同学,确保名字与人能够一对一对应上。为了尽量减少占用课堂时间,提前浏览照片熟悉同学,尽快记住每个学生;还可以利用随堂提问等课堂交流环节加强对学生的记忆;③通过课堂交流,尤其是前几次课程开展的过程,掌握学生的体态声音等具体特征,此时已经做到见到人就反应出名字,或者听见声音判断出学生是谁了;④通过课堂与校园的交流机会,已经建立起每个学生的"大致轮廓",包括物理特征与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就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在自主创造或者偶然情况下交流发生的场合,充分利用自己对学生性格特质的掌握,创造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围。

教师本人并没有优秀的记忆与识别能力,为了这些情感交流的发生,教师本人利用课余闲暇刻意训练自己。

尤其,对一个青年教师来说,在教学方法等讲授环节、知识积累与深度层面、教学经验积累等等,相较名师与老教师等都存在差距,在言语交流与身体语言环节努力提高自己之余,尽可能利用自己年轻有股子热情冲劲的特质来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但是,教学活动中交流的本质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不能主观主义地把教学交往作为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达到教与学统一的尺度或价值取向[9,10]。

2.2 课堂控制 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的维持是课堂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痛的一个问题。医科大学课堂上,教师对非医学课程的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

"点名"是常用的技术,一般有两个作用,①出勤考核,②强令学生回答问题。机械课程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了让学生回答问题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一方面尊重大学生作为成人的自尊与自由,一方面尽量提高教学素养与授课艺术[11,12],吸引学生们来听课。

虽然教师在课堂秩序的控制上权力有限,但是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大学教师则拥有较为充分的支配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状态调整授课节律,根据课程内容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

2.3课堂艺术 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对大学的向往,或多或少地都缘于对课堂的想往,想象课堂上教授们的神采飞扬,想往与大师哲人对话;畅想天马行空很美好,现实的大学课堂青年教师很难很快成为学生们梦想标准下的大师。

在教学组织、授课语言、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以及肢体语言等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上,一方面积极向名师教授学习,一方面建立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具体采取的小措施有:①主体沿用老教师留下的教学组织结构、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教学组织环节;②学习部分大学生们流行的网络语言,在授课中适时使用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授课语言的吸引力;③思考与凝练并逐步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板书中进行体现;④观摩名师与老教师的授课过程,结合自身的条件,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学方法的效果反馈

通过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来提高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解决阻碍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训练课程与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手段来反馈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与可行。

3.1分组课程设计训练 通过学生进行分组考勤,达到以下两个目的:①节省考勤的时间;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分组的原则是打破专业与男女生性别限制,自愿结合成为小组,将66名学生分为7组。最后分组情况为,每个小组里都有不同专业的成员,男女按照比例平均分配到6个组中,再由成员们自由选出组长1名。

课程设计训练的题目为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理论与实验上遇到的器械与工具,准确测量与在计算机绘图软件下绘制其零件图与装配图。评价标准为对照实物,根据国家标准与绘制理论知识,给出学生们相应的分数[13,14]。

图1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39名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完成绘图作业的成绩统计,图2是假肢矫形工程专业27名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完成绘图作业的成绩统计。图1中生工专业的学生成绩在6~8分内分布:8分5名,7.5分7名,7分11名,6.5分10名,6分以上6.5分一下学生5名。图2中假肢专业的学生成绩分布为:不及格1名,6分以上6.5以下2名,6.5分8名,7分7名,7.5分4名,8分2名,8分以上1名(最高分)。

结果表明,学生在分组完成课程设计训练过程中,绘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主观能力提高较多,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图2的成绩分布较为集中,图1的成绩分布较为离散,这与实际情况吻合,图2所示班级凝聚力稍强于图1所示班级,成绩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合理。

3.2 期中期末考核 为了进一步观察学生们学习的情况,结合大纲要求开展期中测试考核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层次,以调整以后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教学广度、授课深度以及考试难度[15,16]。

期中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见图3与图4,图3中蓝色折线表示生工专业39名学生的期中测试成绩,有3名学生不及格,大部分学生成绩围绕在80分上下。图4中蓝色折线表示假肢专业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有5名学生不及格,学生成绩分布在70?郯80分之间。

根据期中测试成绩结果调整授课节律,根据课程内容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调整授课深度,在严格遵守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书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期末考试题目的难度,适当拓展教学广度,加强授课效果,期末考试成绩相比较期中考试成绩理想很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验证教学方法可行。

5结论

为了提高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采用切合机械制图课程特点与授课教师自身素养结合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探讨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阻碍学习意愿等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训练课程与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手段验证教学方法合理与可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构架完备的知识体系结构。

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会进一步深入结合课程特点与教师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

6致谢

本研究依托北京市自然基金(No.7132029)的资助。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同事张海燕、闫松华、宋红芳、吴宝平、王辉、张昆亚老师的支持与帮助,研究的开展同时得益于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务处的老师们的优秀工作:感谢各位老师。衷心感谢与研究者一起开展研究的2012级的同学们!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王兰美.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田凌,冯涓,刘朝儒,主编.机械制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华中理工大学等院校编.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杨小庆.工程制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齐玉来等编.机械制图(非机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7]杨惠英,王玉坤,编著.机械制图(机类、近机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16-17.

[9]袁维新.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3,(4):4-9.

[10]周浩波,等.教学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6.

[11]李雪英,陈静,李振宇.机械制图与微机绘图课程兴趣教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8下,第24期:114-115.

[12]林胜.高职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0中, 第29:142-143.

[13]唐晓初.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制图体系研究实践[J].图学学报.2012.l0,v33(5): 137-140.

[14]续 丹."3D 机械制图"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图学学报.2012.l2,v33(6):124-129,97.

篇3

但经过近40年的学习、研究、临证,逐渐体会到,用阴阳理论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指导治疗真是太重要、太有用了,是避免在诊断、预防治疗疾病中犯方向性错误的最重要理论。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其实,阴阳学说原本不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解释宇宙万事万物发生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认识方法。这种思想在战国一西汉前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有着普遍的运用。

直到现代,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仍有不少关于阴阳的痕迹,如:“阳刚之气”“阴天”“阳奉阴违”“阳性阴性”“阳极阴极”等等。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于这一时期,医家们对人体的构成、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养生方法等,很自然地借用当时的阴阳学说予以说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

如何认识抽象的阴阳

虽然,阴阳学说比较抽象,但是在用其解释复杂的人体现象时却起到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观察和体会到许多事物或现象有相反的特点,比如:我们生活的空间,在上是“空虚”的天,在下是“坚实”的地;每天分为明亮的白天和漆黑的夜晚;一年的季节有炎热的夏天,也有寒冷的冬天;整个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两大部分;火是向上升腾而温暖的,水是向下流动而寒凉的等等。

对事物、现象表现出的这种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及对立关系,古人以“阴阳”两字加以概括。

就“阴阳”二字的本义而言,“阳”指朝向阳光的一面,“阴”指背向阳光的一面。向阳则明亮而温暖,背阴则晦暗而寒冷。

随着认识的加深,古人逐渐以阴阳来划分事物现象,表达其抽象特性:凡是具有明亮的、温暖的、活动的、向上的、在外的、兴奋的、坚硬的、剧烈的、强壮的、无形的等特性的事物现象即为“阳”;凡是表现为暗淡的、寒凉的、静止的、向下的、在内的、抑制的、柔软的、和缓的、虚弱的、有形的等特性的事物现象即为“阴”。

这样,“阴阳”就成为代表事物对立关系和相反性质的一种哲学概念。

按照阴阳性质的划分,上与下、天与地、昼与夜、男与女等等,虽然是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二者之间又不能相互脱离,谁也离不开谁,双方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推而广之,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人体也不例外。

从阴阳关系认识人体与生命活动

古代医家运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结构、生命活动等。如:在身体上部的头为阳,身体下部的足为阴;身体表面为阳,体内为阴;背腰为阳,胸腹为阴(一般劳作俯身弯腰为多,胸腹内含而背腰外露,“面朝黄土背朝天”);人体无形的功能活动属阳,而有形的机体属阴;觉醒时处于活动与兴奋状态属阳,睡眠时处于沉静与抑制的状态属阴;面色潮红、情绪亢奋、多言善语者属阳,面色苍白、情绪低落、少言寡语者属阴。

此外,辣椒、生姜、桂圆等热性的食品属阳,而西瓜、梨、芹菜等凉性的食品属阴。

同样,治病的药物也以寒热性质划分为阴阳。

阴阳对立关系

阴与阳由于互相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水可以熄灭火焰,火可以气化水液。古代养生家认为:头为阳位,多火,常宜带凉;足为阴位,多寒,常应暖热。故倡导“寒头暖足”。

保健枕的材料大多取凉性的茶叶、、绿豆皮等,浴足保健的方法大多用艾叶、生姜、花椒等热性之品,就是阴阳相互对立与制约关系的具体体现。

阴阳互相依存关系

阴阳不仅是对立制约的,还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古人认为,没有单独存在的阴,也不会有单独存在的阳。如果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阴”,也就无所谓“阳”,阴阳总是相依共存的。

如: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其身形与功能是不可分离的。身形属阴,为生命活动的产生基础;功能属阳,为身形的生命表现。二者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果人体的功能与身形分离,就是死亡,活体的人就不存在了,中医称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互用关系

阴阳既对立制约又相依互用的关系,使得事物中阴阳两个方面的活动始终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具体又表现为2种形式。

一是阴阳双方共同增长或消减。一方量的增长或减少,也使另一方量的增长或减少,即阴长则阳也长,阴消则阳也消;阳长则阴也长,阳消则阴也消。如食欲好、消化吸收功能旺盛,人的身形肌肉就丰满,此为“阳长阴长”;反之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人的身形就消瘦,此为“阳消阴消”。说明阴阳有互相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

二是阴阳之中,一方的减少或增长,影响另一方的增长或减少,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长。例如:一天当中早晨人体阳气渐旺,至中午最盛(此时阴气最弱),然后阳气递减,阴气渐生,至午夜阴气最盛(此时阳气最弱),周而复始。 这种一日中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说明晚上少进食对健康更有利的保健理念。因白天阳气旺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强;晚上阳气已衰,身体运动减少,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若过饱或过食油腻,食物不易消化,能量消耗也少,食物不能转化为能量,反而变成“废物”(即中医认为的“痰浊、瘀血”等致病因素),从而导致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篇4

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学系 陕西省宝鸡市 721013

【摘 要】高职中医中药专业学生培养,面对就业挑战,试图需找更好的就业契机。目前亚健康和老年病的的普遍,保健食品成为一种需求。可是,保健食品产业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从专业和产业对接,进行“订单”培养,提出几个方面的对接途径,力求达到“教”与“用”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高职;中医中药专业;保健食品产业

目前中医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过于饱和,在人才的就业方面已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为了给高职中医中药专业学生寻求更好的就业契机,本文旨在探索中医中药专业与中药保健食品产业对接途径,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到“教”与“用”的无缝对接。

1 目前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紧迫性

和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根据2012 年3 月20 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报道,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老年人的慢性病引起了药医界的高度重视。据2012 年12 月27 日卫生部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报道: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 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维系公众健康”的亚建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医药领域争相关注的问题之一。

据“21 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报告,我国人群健康和非健康各占15%,其余70% 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1]。

我国有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的药用植物和药用膳食的经验,行业内开发中药保健食品对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医食疗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明确的记载,唐代就有食疗专著《食疗本草》刊行,明代《本草纲目》更是收录了食药并用之品超过了500 种,为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品种。陕西省是我国中药材资源的大省,仅秦巴山区就有各类中草药资源3000 余种,其中《中国药典》所列的主要品种达580 余种[2]。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为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国内中药保健食品产业的现状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历经30 年的成长历程,已初具规模,但还尚属起步阶段。中投资顾问医药行业研究院郭凡礼指出[3]:2000 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为500 亿,到了2009 年达到911 亿,截止2009 年,我国保健品市场份额在整个医疗保健体系里仅仅占5% 左右。到2015 年,我国保健品的销售额将达到4500 亿左右。面对保健品市场未来的潜力,我们怎样把它做大做强,需要正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3 国内中高等院校中医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我国的中药高等教育整体起步较晚,随着国家政府重视中药的教育工作,先后创办了中高等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函大和夜大教育,中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专业设置向多专业方向发展,基木涵盖了中药的主要学科。目前,社会对中药专业普通人才的需求将趋于饱和,而对中药专业的行业针对性人才培养却显得后劲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强中药专业针对性人才行业成为中药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4 中医中药专业人才面向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与相关企业需求的对接

4.1 对接企业定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要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从“须知”、“必会”两个层面,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企业用人的专业性。应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含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大纲要求开设,要求“须知”;专业基础技能力求“必会”。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 基本技能平台课;第二学年:工学结合+ 订单课程;第三学年:顶岗实习。

4.2 对接实训定师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加强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企业所需专业型人才的保证。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质量的监控。聘请企业工厂的技师们做兼职教师,发挥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学校在专任教师的岗位设置时,要做到知人善用,专任教师要能传职业之道,学生能学专业之业,企业能有可用之才。

4.3 对接岗位练技能

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生产,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满足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检测和监控,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劳动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强化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中职生技能大赛,熟练专业技能,造就满足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 张聪恪, 王海玉. 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发展和问题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6): 508-509.

[2] 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编. 陕西中草药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8.

[3] 郭凡礼. 2015 年我国保健品销售额将达4500 亿[J]. 中投顾问.2010-2015 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0(06).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 益气活血方药;衰老;免疫;SOD;MD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the Formula Benefi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on playing different roles about antiaging and to investigate its mechanisms. Methods The model groups were established by abdomen injection with Dgal.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l dosage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Formula Benefi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osage. After treatment 50 d, the weights of spleen and thymus glands were tested, and the levels of SOD and MDA of cortex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weights of spleens and thymus glands of rats in the dosage groups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P<0.05).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model group, the levels of SOD were elevated more greatly (P<0.01) and the levels of MDA were decreased(P<0.01) in the dosage groups, but the function was different. Conclusions Benefiting Qi drug and Activating Blood drug plays the different role in the antiaging aspect, using the two kinds of medicine together in a proper dosage is more potent than using only one kind.

【Key words】Formula Benefi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ging; Immunity; SOD; MDA

“气血失调,气虚血瘀”致衰老学说是近年来传统医学提出的关于衰老机制的新学说。此学说一经提出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也作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无论从动物实验还是临床实验都证明益气活血方药能够改善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状态从而延缓衰老〔1〕。本研究根据此学说“益气活血”的治则和中医“以药效证”的原理,通过拆方,选择益气、活血的代表药物作用于D半乳糖(Dgal)拟衰老大鼠模型,观察两种辨证在延缓衰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探讨益气活血法抗衰老的机制并为科学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雄性健康SD大鼠,3月龄(体重200~250 g),SPF级(由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DXK沪20020002)。将大鼠随机分为①空白组②模型组③益气药大剂量组④益气药小剂量组⑤活血药大剂量组⑥活血药小剂量组⑦益气活血大剂量组⑧益气活血小剂量组,每组8只。

1.2 试剂

药物:人参、黄芪、丹参、川芎(上海顺天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剂:Dgal(美国Sigma公司生产,购于上海捷贝思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050607)。

1.3 方法

1.3.1 药物制备

益气药:人参、黄芪水提,制成浓缩液(1 ml=1 g生药材),4℃贮存备用。活血药:川芎、丹参,用75%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1〕,回收乙醇,制成浓缩液(1 ml=1 g生药材),4℃贮存备用。益气药+活血药:人参、黄芪水提;川芎、丹参用75%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合并浓缩液(1 ml=1 g生药材),4℃贮存备用。Dgal溶液的制备:在天平上称量Dgal,用生理盐水溶解配成5% Dgal溶液。

1.3.2 模型制备

①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0 g,连续50 d;②组:腹腔注射5% Dgal生理盐水溶液,1 ml/100 g体重,1次/d,连续50 d;③~⑧组:在②组基础上,同时用制备好的益气药大剂量(4.44 g·kg-1·d-1),益气药小剂量(0.74 g·kg-1·d-1),活血药大剂量(3.91 g·kg-1·d-1),活血药小剂量(0.65 g·kg-1·d-1),益气活血大剂量(8.34 g·kg-1·d-1),益气活血小剂量(1.39 g·kg-1·d-1)灌胃,每10天测体重1次,调整灌胃剂量,连续50 d。

1.3.3 胸腺、脾重量的测定

最末1次给药2 h后处死实验大鼠,摘取胸腺、脾脏电子天平称重。

1.3.4 大脑皮层SOD、MDA的测定

在冰台上剥取大脑皮层,用冷生理盐水冲洗标本,用冷匀浆介质研磨配成组织匀浆,按试剂盒所述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显著性检验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 果

2.1 胸腺、脾脏重量的测定

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各组胸腺和脾脏重量均有增加(P<0.05)。其中益气药加活血药的大剂量组的作用明显优于其他给药组(P<0.01)。见表1。

2.2 大脑皮层SOD、MDA的测定

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显著提高大脑皮层SOD活性(P<0.01)。其中小剂量的益气药加活血药的作用优于大剂量(P<0.05),其余各给药组之间作用无差别(P>0.05)。说明单独使用益气药或活血药均有一定的提高机体SOD活性的作用,但其效果不如二者同时使用显著。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各组均能降低机体MDA的含量(P<0.01),但作用有差别,其中益气药加活血药的作用优于其他药物组,益气药加活血药的小剂量组比大剂量组明显,其他各给药组之间统计学上作用无差别。见表1。表1 各组胸腺、脾脏重量、大脑皮层SOD、MDA的测定(略)

3 讨 论

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中枢器官,对维持细胞免疫和调解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都和脾脏有密切关系。胸腺和脾脏的功能都和其质量呈正相关性,且有增龄性萎缩的变化,模型组胸腺、脾脏的变化与此相符。因此,动态监测胸腺和脾脏的质量可用于机体免疫功能的评价〔2〕。通过该实验对比观察发现益气药和活血药在“益气活血”法延缓衰老中发挥着不同效用,益气药对免疫器官的影响大于活血药,主要表现为使胸腺、脾脏增重明显。益气活血药合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益气药。益气活血药对免疫器官的增重作用表明二者对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有明显效果。益气活血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大鼠大量连续注射Dgal,可出现与自然衰老相似的改变,并证实Dgal诱发的自由基氧化应激损伤是拟衰老的主要原因,可引起体内尤其是脑组织内自由基含量升高〔3〕。大脑皮层SOD、MDA可以反映大脑自由基产生和老化程度,从而反映大脑的功能状态。实验表明,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说明衰老大鼠确实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抗氧化系统功能降低,氧化产物增加。单独使用益气药或活血药对提高SOD活性,减少MDA的作用都不如二者共同使用效果明显,且小剂量的益气加活血药比大剂量作用强。这说明适当的剂量才能使抗氧化与氧化系统达到平衡,方药中为加大疗效一味增加君药剂量是不可取的。其机制可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水平分析。

总之,合理适量搭配益气、活血药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自由基代谢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由于衰老是机体复杂综合的生理现象,故益气活血方药的抗衰老作用一定还有更广泛的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魏玉平.川芎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建立与综合评判〔J〕.中草药杂志,2005;36(1):534.

篇6

关键词:免疫学 交叉学科 前言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25-

进入21世纪以来,免疫学成为了当前发展比较快的前沿学科。目前,免疫学科已经成为了全球科研ESI评价体系中的学科之一,并且各个国家也通过免疫学科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免疫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也对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制破解和制剂的研发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解决了人类的重大疾病,增进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我国的国民力量,并且结合了我国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可以使我国的免疫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包含有新型免疫组织器官、单细胞、亚细胞层面的免疫功能和调节机制等。而一些新型技术的创新发展又促进了这些系统性免疫学的研究。这使得免疫学又与化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免疫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使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免疫机制得到破解,其治疗的手段也得到了改革和创新。在生命系统中,免疫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互相调控的作用。而对于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很好地破解人类的一些重大疾病。因此,在我国免疫学快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的过程中,开展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对于免疫学所能解决的人类重大疾病的诊疗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需要基金委在政策和基金方面得到资助。

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重要研究成果

2.1 免疫学与生命科学内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我国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免疫研究技术方法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第一,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了病毒侵染和免疫应答机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能够从感染免疫学当中研究出结构免疫学这一重要的分支。第二,免疫学与干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是多能干细胞的培养与器官重塑。而干胞生物医学转化的前提是需要免疫学交叉对于干细胞的免疫分化和排斥的研究。第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揭示了抗原受体及免疫应答多样性的物种起源。第四,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的交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生物信息学的影响,免疫学的研究模式已经转换成为了数字化可预测的分析模式。

2.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一,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交叉的相互促进。对于免疫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了感染性疾病。而免疫学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使其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免疫学与肿瘤学的交叉在近几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肿瘤疫苗的上市增强了T细胞的应答,延长了肿瘤晚期患者的存活率。而对于免疫学与器官移植而言,免疫学的研究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化学表观修饰时免疫调节的重要机制。化学学科一方面从微观分子化学键角度分析了免疫分子,还研究了免疫表观调节的化学修饰机制,提高了免疫调节研究的作用。第三,糖结构生物学开拓了解析免疫分子功能的新视野。近年来,糖结构免疫学研究发现多糖及受体对于免疫细胞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从以上几点来看,目前免疫学和其他的生命学科、化学学科、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合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在代谢疾病、免疫治疗以及化学表观调控机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3 其他学科作为关键辅助手段促进免疫学高水平发展的成果

3.1 化学修饰与示踪技术是免疫学在体实时研究的重要手段

单克隆抗体检测功能把荧光和酶化学修饰作为其应用的前提。可视化技术中运用了荧光分子修饰与化学光学成像技术。而一些化学、光团以及金属离子修饰使佐剂、示踪剂以及转染增效剂具有了更多的功能,也推动了免疫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另外,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免疫网络之间的作用和调节。因此,对于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可有效实现对于重大疾病的免疫干预。近年来,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实现高效鉴定和化学改构,使小分子免疫调节得到快速的发展。

3.2 材料科学在免疫佐剂、递送体系、示踪检测试剂方面的重要应用

近些年,材料科学和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类对于新型疫苗、人工器官以及生物材料的需求也加快了免疫学科与材料学科的交叉和联合。第一,对于免疫治疗新分子或者药物来说,特异性靶向问题成为了最应注意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材料学的研究实现了免疫分子的靶向问题。例如,PH敏感材料使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得到有序或者定向的释放,有效推动了肠道免疫研究以及口服药物的开发。第二,人类疫苗佐剂的主要成分为皂苷和糖脂等。而目前开发的固有免疫激动剂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其中IL-15以及全反式维甲酸等分子有可能成为新型的黏膜佐剂。第三,一些新型材料的免疫示踪技术已经实现了在机体和细胞层面对于免疫应答的实时监控。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在体单细胞免疫成像技术揭示了B-T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向浆细胞转化的流程。

3.3 信息学与数学工具将实现免疫组学数据的分析归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已建立了关于病原体和疾病相关的大规模数据库。数学、信息科学与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实现了数据的采集、标记和关联,分析了不同标准下的数据分类和集成以及不同筛选条件下的数据提取、运算和分析等。

4 我国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的不足与挑战

在国际上,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应当意识到在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不足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对于免疫应答的代谢、表观调控等基层理论而言,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没有建立一定的新理论和新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无法将基层理论和临床进行紧密结合的研究,使我国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大规模临床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外,我国在肿瘤免疫研究方面得不到创新性的发展,使得肿瘤特异性抗原、免疫调节以及免疫治疗的机理研究得不到一定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在抗感染疫苗方面,我国也只是在戊型肝炎疫苗得到了一定的创新性法,但是在结核、乙肝、艾滋病等方面的免疫治疗却没有重大的突破。在生物医用新型材料方面,我国缺乏一些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而在化学修饰分子和生物材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也缺乏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仪器和软件,这也已经成为了免疫组学研究应当面临的突破口。

5 未来的优先资助方向建议

在我国免疫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免疫学科也派生出了多个具有活力的交叉型新学科。例如,代谢免疫学科、结构免疫学科、神经免疫学科等,使免疫学研究的范畴从疫苗研发、抗原体结合扩展到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机制、生命现象的本质、免疫应答的结构等,并在很大程度上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创新。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当前免疫学需要注重的课题是有效地将免疫学和医学学科、化学学科以及生命学科等诸多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实现对于领域前沿的重大突破。

5.1 免疫应答的化学表观调控

目前,我国应当深入了解免疫识别以及应答的核心问题是表观调控信号对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及对于人体免疫表观调控机制的探索。

5.2 代谢的免疫调控

各类免疫细胞需要通过代谢调控来实现分化和增殖。生命本质的研究需要了解免疫细胞代谢的免疫调控和信号传导、宿主以及微生态代谢的关系,也要能够免疫细胞的代谢调控、代谢产物的组学分析之间的流向和转运调控等。这也能够成为人类重大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和新分子靶标。

5.3 未来资助的优先领域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免疫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应当从3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一,免疫新器官、新亚群以及新分子的新发现。重新认识和研究各个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学特性,发现和鉴定新的免疫细胞亚群,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完善和描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网络。第二,免疫应答的单细胞和亚细胞的特征以及调控机制。联合化学和生物学方法促进了免疫学示踪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轨迹以及相互作用。第三,广谱中和抗体产生和作用的新机制。广谱中和抗体产生的动力学,广谱中和抗体的基因突变以及维持机制,广谱中和抗体诱生的B细胞调控机制等。第四,固有免疫应答和调节新机制。固有免疫应答在微生态调控中的作用,固有免疫应答与调节机制。第五,代谢与免疫。免疫细胞的代谢特征、转导与调控机制,细胞自噬与免疫的调节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免疫学也有着非常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这也标志着我国对于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深入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我国也通过开展一些论坛来分析当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促进了我国免疫学和生命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

⒖嘉南

[1] 庆祝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暨国际免疫学进展学术讨论会通知[J].现代免疫学,2009(5):363.

[2] 何兴华.免疫学与营养免疫学[J].西部医学,2006,18(2):219.

[3] 徐杰.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学术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5):323.

篇7

1组建兴趣小组,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划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组建成免疫学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组织这些学生进行免疫专题学习,教会学生进行医学免疫检索,对相关免疫信息进行搜集,然后以实验教学的方式,结合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自主设计免疫实验,对实验目的、步骤、所需材料和器材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

1.1免疫学兴趣小组的筹建

在医学检验班级中选择20名对免疫学检验感兴趣并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建免疫学兴趣小组,然后教师向学生们介绍组建免疫学兴趣小组的目的、意义,学生自主制定具体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和科研型医学技术人才。

1.2免疫学兴趣小组实验的开展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分组,将20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教学应用型兴趣小组,另外一组是教学实践型兴趣小组。同时两个小组所要研究的实验方向也不相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应用型兴趣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免疫学相关疾病进行资料搜集、信息宣传,对免疫学在临床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搜集相关资料,摄取领域前沿知识和技术,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制定实验研究课题及目标。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建议,帮助学生走出固有思维,将所查阅的资料与临床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建立临床免疫学网站,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园网了解到免疫学的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还可建立网页动态,免疫学的最新成果,可以为学生们开设学校论坛,学生们可以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途径参与免疫学学习。

2.教学实践型兴趣小组的任务主要是根据所开设的临床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较为实用、具有思考性的教学实验,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制定最佳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协助下,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最后,兴趣小组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并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实验过程中,小组学生要用摄像机将实验过程和总结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校园网站进行推广宣传,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免疫学实验依据。

1.3免疫学兴趣小组的价值

免疫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基本都对免疫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因素的考虑,要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免疫学实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也要寓教于学,要学生对免疫学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填写调查问卷,让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从而对免疫学教学工作及时作出调整。

2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目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体系主要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中,学生主要是对免疫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对实验器材和材料有所掌握,这是实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而在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中,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去探究实验目的,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学生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不拘一格,能够勇于实验创新,从而快速促进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形成。

3将学生学习由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

在临床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习惯了采用传统的说教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时展的潮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了抑制作用,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新型课堂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要转变学生的被动地位,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在实验前,教师

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逐个上台进行阐述,教师通过学生的阐述,分析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进行指导改正,最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了。(2)在免疫学实验做完后,教师要让学生上台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分析,包括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实验成果或失败的原因,同时还要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要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相互分享,要让学生们感觉到实验课程的充实性,加深学生对免疫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临床免疫学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将实验画面和素材直观地体现到荧幕上,插入一些声音和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刺激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师中播放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实验,让学生通过幻灯片仔细观察实验要点,扩充学生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对实验原理和过程更容易掌握。

5实验教学与临床接轨,充分利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医学院校可以与各大医院进行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进行参观见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临床操作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可以让学生协助一些简单操作,让学生能够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常用仪器的使用,进一步将理论联系实践,为将来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术俊,钱中清,马华.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1).

[2]汪光蓉,王强,林芳,张国元.临床免疫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02).

[3]邱纪.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4,(01).

[4]苏利沙,张根豪,邓少丽,张俊华,刘红春.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02).

篇8

【关键词】研究;应用;免疫学检验;进展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免疫学检验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单一的免疫诊断技术发展为微量化、多基因和单细胞技术。而一些继发性和原发性免疫缺陷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往往要求更加精确的免疫学检验技术,还能对临床治疗的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

1免疫学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1.1荧光素标记抗体技术

1.1.1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血清试验方法,它是在免疫荧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抗体利用荧光进行染色,并在此基础上对所需信息进行获取,进而研制而成的流式细胞仪。其特征是拥有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主要是用于分析DNA含量,可在同一试管中,对多种靶物质的潜在特征进行检测。目前这种技术尽管还没有应用于临床上,但却受到许多临床检验学者的关注。

1.1.2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主要是检测呼吸道病原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和抗病原体,可使自动化程度和标准化检测提高,并使手工操作的误差降低。这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可用于商品的开发。

1.2酶标记免疫检验技术

1.2.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在检测酶联免疫技术上,从理论上分析,相应的抗体或者是某一抗原纯品都可以进行应用,所以在该技术的检测上,抗体系统或者是可融性抗体都可以采纳。这种技术是以免疫过氧化物为基础,有较强的特异性、较高的敏感性,便于观察、操作简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于进行大规模的检查。

1.2.2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这是一种分析技术,应用于对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测定,是进一步衍伸和发展了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微孔内进入待检测样本后进行培养,在特异性抗原的作用下,对B细胞或者是记忆型T细胞进行活化,产生了IG或者是CK,清洗细胞之后,将第二抗体加入,IG或CK与抗体结合之后,在将酶生物素加入,发生反应,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着色斑点。此技术即可用于各类CK的T细胞的分泌,还可用于抗体B细胞的分泌,这种技术也是检测T细胞功能的标准技术,其检测灵敏度相当高。

1.3新型标记免疫检验技术

1.3.1核酸标记免疫检验技术其原理是转录翻译或者是扩增核酸。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按照几何数在扩增,最终达到数百万倍,这就是扩增。而转录翻译是通过抗体DNA发生抗原反应后,测定转录翻译成的酶。灵敏性强是这两种检测方法的共同特征,目前,此种方法仍旧用于研究阶段。

1.3.2量子点标记免疫检验技术在传统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中,有较低的酶免疫分析灵敏度,同时有很大的污染存在于放射免疫分析中,而荧光免疫分析和发光免疫分析都有着较短的发光时间,很容易发生淬灭。而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广泛关注良好的光电性能,并开始初步应用标记免疫分析,其效果也非常令人满意。量子由于有很小的尺寸,在受到刺激时,会发生荧光,所以它实际上是起到了探针的作用。在早期诊断疾病、细胞成像、测定生物多组分和免疫示踪定位时,其应用价值非常广泛。

2其他免疫检验技术

2.1微阵列免疫芯片技术这是一种小分子抗原分析平台,具有高效的特征,是近年来刚刚出现的,它可以对复杂样品中含量极低的目标物质进行快速的定量检测。同时,还可对生物样品中全部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其优点是能够进行高通量的平行检验与分析,可使样本或药品的用量降低。

2.2液态芯片技术是新一代生物芯片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Luminex公司研制,其检测平台是流式细胞技术,其载体是带编码的微球体,可用于大规模的测定蛋白质和核酸。还可用于检测多种指标,包括传染病、神经―内分泌等,可用于测试任何使用微量分析的系统。

3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要求能够准确分析从特定部位取得的微量样本。随着微纳电子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科研上免疫学检验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此趋势下,将不断应用各种更为敏感的新的分析方法,使免疫学检验技术朝着更新、更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波,吴玉章.MHC/肽四聚体复合物技术及其在T细胞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9):654-657.

[2]虞伟,武建国.ELIspot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6):476-477,479.

[3]虞伟,孙永康,顾宁,等.蛋白质与抗体微阵列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2,29(3):491-494.

篇9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生命学科,其理论及技术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中医院校免疫学教学因学时少、内容多、课程内容难理解,被学生公认为“难学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掌握免疫学的知识和内容,并能够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笔者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

1.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适应各个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本科授课重点为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耐受、免疫应答;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检测技术也应详细介绍;而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学防治则以选修课形式进行介绍。

2.强调免疫学学科的系统性,构建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

免疫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强,与生物、遗传、生理、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临床学科联系紧密,对于大一、大二就接触这门课的学生而言,在初始授课阶段加强学生对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的认知非常重要。免疫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涉及许多不同组分,而且它们彼此之间又相互作用。知识点非常多,学生纠结在大量细节内容中,有“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感觉。常规教学是分知识点、按循序渐进方式讲授,只有完成基本内容讲授后,学生才会了解免疫的全貌。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给学生推荐简单易懂、篇幅短的课外参考书,如美国学者松佩拉克编著的《免疫学概览》,先于专业教材自学,使学生首先对免疫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当学生的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形成后,再接触专业教材,学习难度亦得以降低。

3.理论课内容与临床知识结合,诱导学习兴趣

免疫学学科发展快,理论课内容深奥难理解,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得注重免疫学知识的临床应用[1]。如在讲抗体的种类时,介绍分泌型IgA功能时,和临床产科提倡的“母乳喂养”联系在一块并加以解释:分泌到哺乳母亲乳汁中的抗体是此类抗体,这些抗体覆盖在婴儿的肠粘膜表面,防御婴儿摄入的病原体(婴儿喜欢用口接触所有东西,所以会从口摄入大量的微生物),故IgA是机体保护其粘膜表面的主要抗体,于是学生印象就非常深刻。在介绍超敏反应时,可以请过敏体质的同学讲述自己的病史,临床症状,请其他同学根据所学的免疫学知识点进行讨论并判断属于何种类型的超敏反应性疾病。通过这样的尝试,使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知识学习对日后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了其学习激情。

4.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

通过免疫学实验的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我校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免疫学检测方法和技术、免疫细胞功能及检测、免疫性疾病的动物实验。实验课内容的设计亦很重要[2,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临床用途之一是用于乙型肝炎的检测,俗称“两对半”检查。我们在实验课上用模拟的血清(“大三阳”血清、“小三阳”血清、疫苗接种成功血清以及对照“全阴”血清)代替临床有传染风险的标本,发给各实验组进行检测,最后汇总结果,并进行结果判定与解释,针对结果提出一些处理和预防措施。这个实验使学生对免疫学的知识点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检测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握教学重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同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善用比喻,使抽象内容变形象

免疫学许多章节都是在分子水平上介绍免疫学知识,内容抽象,恰当的比喻可以使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对知识点MHCI类分子和Ⅱ类分子分布与功能介绍时,可作如下比喻:MHCI、Ⅱ类分子就象细胞膜上的两类“公告牌”,MHCI类分子公告牌公示了细胞内正在合成的所有蛋白质的“抽样结果”,而且,MHCI类分子表达于几乎所有的细胞,无所不在的MHCI类分子使得杀伤性T细胞有机会检查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以监视病毒感染和细胞异常。MHCⅡ类分子的功能犹如公示细胞之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公告牌”,将危险警示于辅T细胞,因此,需执行该任务的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较少,只表达于免疫细胞上,仅够对机体不同部位的环境提供抽样信息。相对于教科书的描述,形象比喻学生记忆更深刻。

2.“视听”结合,使抽象内容直观化、生动化

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器,用图像和声音全方位地向学生动态演示诸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巨噬细胞的吞噬、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3.“温故而知新”,巧设问题,巧妙串联“新旧”知识点

免疫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强,“新旧”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常规教学通常采用老师课前提问、课后小结的方式复习并强化。但该方法亦有弊端:第一,提问时间有限,参与者少;第二,只给予学生短时间的思考,答题效果欠佳;第三,课后小结是老师为主体,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故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予以强化。比如设立导向性问题:哺乳的母亲亲吻宝宝,是一种爱意的表达,这种爱意的表达从免疫学角度来考虑,是有利于宝宝健康的,为什么?答案是:宝宝能从母乳中获取IgA抗体,在母亲亲吻婴儿时,她就对婴儿脸部的病原体(抗原)进行“取样”,在母亲的外周免疫器官(扁桃体)产生应答,激活的B细胞随之转移到母亲的(淋巴细胞循环),在那里产生大量的抗体,而这些抗体恰好是婴儿所需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包含了抗原、免疫器官、淋巴循环、抗体、免疫应答的知识点,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过程中,自我复习,并且效果更好。

4.适度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

PBL教学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完全依靠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发挥出巨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4]。PBL教学可适度地应用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学习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病案中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自身的综合能力亦得以提升。

三、教学效果评估还有待客观合理化

常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质量是通过课程考核方式,闭卷书面考核最为常用,但该法偏重记忆能力考核,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我校已实行全程式考核模式[5],这种考核模式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积极有效的,但并不完美。因为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故学生自我能力评价也应考虑加入评估体系中。但这个指标无法客观化,这也是困扰笔者的一个问题。

四、结束语

免疫学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性,注重理论联系临床,教师应通过灵活教学,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使学生真正掌握免疫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杨春,等.加强医学免疫学与临床学科教学联系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1):51-53.

[2]闫华,等.《免疫学标记技术》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235-237.

[3]杨晓玲,等.浅析病例分析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2(33):17,54.

[4]王美莲,等.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感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4):106-109.

篇10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空间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课程空间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种教学模式也在逐步探索与实施。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保证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助推器,实现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我院举行了教师课程空间教学比赛,经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该种教学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性,成为我院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新动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覆盖专业广,课程基本知识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持续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该门课程信息化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影响深远。本文就《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空间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了空间课程的定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空间课程教学模式特点、意义及不足。

一、世界大学城的产生与运用2010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中推广“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使高校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大学城空间是以Tag、RSS、Wiki、Web2.0、SNS、Blog 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AJAX、XML 等理论,以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及时通讯、网络办公、全民媒体、商务管理、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远程教育互助平台。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要求,把职教新干线引入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在大学城空间里,教师和学生建立了各自的平台用以交流和学习,利用大学城空间教学对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传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分解为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三大模块。通常都是分模块教学,由于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通常都是按照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这一主线讲解,知识点繁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造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课时少的难题。而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涉及面广,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引入,知识更新快,内容繁杂、不直观,似乎呈现出“概念堆砌”和“逻辑无序”现象。学生普遍反映难理解不易懂。在该种模式下,学生很容易淡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基于世界大学城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空间课程教学特点1.教学空间网络化教师们利用空间重新解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将课程教学资源分解为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电子教案、课件、案例分析、视频、活动开展、作业批阅、科研等部分,并把相关资料上传到大学城空间,形成系统性的课程库和模块化的资源栏目。教师还运用超链接技术制作表格化电子教案或图像教案。运用表格化教案教学使教师的教更加系统、深入,学生的学更加便捷、自主。2.教学方式交互化在大学城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创造性建设个性化的空间,包括收藏、分享、群讨论、、交友、通讯等功能。在群组式师生互动平台中, 教师可建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群组,将授课班级的学生加入到空间群组中,教师在群组中发表本课程主题的帖子,如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与寄生虫新论、新近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如禽流感、手足口病、免疫相关现象的讨论等来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群组的建立,使教学空间从教室延续到网络中,教学时间自由化。通过群组互动的交流形式和教育模式,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3.教学活动协作协作化是指在大学城空间里,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等之间的学生能进行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课外讨论,他们通过大学城空间平台,一同探讨工作中的案例或书本案例、实验室中最新相关检验水平或日常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从而获得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及其知识的运用与深化。同时,大学城空间也为教师相互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教学技术和心理咨询技术的学习与互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四、基于世界大学城下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意义将课程资源空间化,引入空间课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在学好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打破时间空间障碍,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习容量,为师生交流、解惑搭建了更好的平台。该模式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体现,在新时代,信息化是教学的必然趋势,只有适应新的时展要求,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硬件投入与校园网建设推行空间教学,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学生没有电脑,就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老师布置任务的初衷。另外,在学生上网高峰期,网速很慢,有时明显出现浪费时间的弊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网络。2.学生素质有的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难以适应网络教学的新形势。学生来源不同,基础差异很大,为完成教师作业,存在抄袭的情况,甚至比传统作业抄写起来更方便,也是违背我们空间课程教学的初衷的。

参考文献:

[1]刘洪宇.解构工作,重构学习,构建互联网空间资源课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4.

[2]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4.

[3]陈鸿俊.谈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的六大功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87-88.

[4]李楚梅.基于网络空间平台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82-183+222.

[5]谢泉峰.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平台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

[6]百度百科.大学城[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