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篇1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多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科学课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一门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学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参与方式也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声音与生活》中创设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在《动物运动会》中让学生见识动物运动的多种方式,在《多样的天气》中感受不同的天气现象等,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起到开拓思维的作用。

2.展示事实,剖析结构。

如在《磁的应用》中展示磁悬浮列车,在《农业与技术》一课中展示农产品的各种用途,在《仙人掌的刺》一课中展示热带草原(沙漠)、北极、温带草原三种自然环境中常见动物的形态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所学知识。

3.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如在《食品的加工》一课中呈现牛奶从生产到上餐桌的整个过程;在《动与静》一课展示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植物的生长》一课中呈现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形态;在《金属的来历》一课呈现铁的冶炼过程等,能够完整展示变化过程,解释其中原理。

4.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相比教师的口头质疑在呈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生动、更全面地展示,对于学生疑问的提出、思考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例如:在《浮与沉》的教学中,展示轮船、潜水艇上浮下沉,气球、飞艇等浮力应用于实际的画面,学生会立刻被吸引住,便会质疑题目,这样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便水到渠成。

5.提供示范,自主操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实验可视性差,示范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实验示范放大,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进而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实验操作,这比教师叙述挂图等形式要强百倍。

6.提供评价,分析归纳。

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取的成果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成课件来进行综合演示,汇报他们获得的成果,使成果展示、分析归纳、评价反思更加具体明确。

7.运用网络,促进交互。

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网络资源的共享,不论是互联网还是网络教室,运用网络资源,或是学生在网络中查找所需信息,或是教师制作专题网站供学生浏览,能够促进形成“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教师更好地进行分层指导。

二、不同类型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1.观察体验课。

如《种茄子》、《养小鸡》、《我在长大》等课,课上的主要内容是进行观察,然后汇总观察所得,得出结论,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提供评价,分析归纳”的方式在观察汇报阶段切入,主要用于观察记录的展示和汇总。

2.实验探究课。

如《传热比赛》、《燃烧的秘密》、《斜坡的科学》等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在这一类型的课中信息技术以“提供示范,演示操作”和“呈现过程,解释原理”的方式在实验指导阶段和实验总结阶段切入,主要用于实验方法的指导和展示、实验原理的见解和说明。

3.专题汇总课。

如《地震》、《生命从哪里来》、《巧妙的结构》、《浩瀚的宇宙》等课,教学内容多是同一事物或同一专题知识的汇总,涵盖的内容较为宽泛,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运用网络,促进交互”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展示事实,剖析结构”的方式在知识汇总阶段切入,主要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类汇总、形成观点,能够达到“各取所需、百家争鸣”的效果。

4.探索畅想课。

如《未来农业》、五六年级各册的专题研究课等课,主要是对未来事物或行动的一种规划和畅想,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设疑思辨,解决问题”、“提供示范,自主操作”的方式进行,给以指引和启发。

5.成果展示课。

如四年级上下册的《展示会》、六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回顾》等课,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汇报,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提供评价,分析归纳”的方式参与整节课。这样可使学生展示自己,同时获得同学的评价,能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归纳的任务。

三、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如何高效利用课件,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课件运用要注意适度性,教师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思考,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该“放”就“放”。教师要有效组织教学资源,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同时兼顾扩大学生的视野,适时而“收”。

2.处理好实验示范与培养实验动手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这门课中实验占了很大的比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示范能够带给学生对实验操作直观的认识,却不能完全替代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实践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应用课件示范科学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示范讲解显微镜的构造时,我们可以通过投影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用途,但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必须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学生思考、探索与计算机辅助展示之间的关系。

篇2

关键词: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教学改革;课程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28-02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现在很多高校将研究生的培养年限由3年缩短为2年,如何在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思考与探讨。本文以上海海事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研究生课程为例,分析了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案例库建设的作用,介绍了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革新

上海海事大学2011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除原有的“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外,新增了“水工结构工程”与“水文学及水资源”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原有的《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急需进行修订和调整。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革新,删去了原先一些知识点窄而专的内容,突出“水利工程”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应用的讲授,授课内容以求在海工、水工、土工、固体、流体、环境等各方面均有涉及,以扩大课程的受众面,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的知识广度,满足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及应用

构建一个指导清晰、内容翔实的课程案例库,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程经过前期多轮建设,已在教师队伍、教学资料、实践条件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仍存在教师讲授多学生练习少、课堂内容多课后案例少这一突出矛盾,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能够缓解上述矛盾。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具有如下意义:(1)促进课程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案例库的应用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且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课本教学、PPT教学的教学模式。(2)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标,案例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实际案例操作示范,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3)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案例库的建设将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科研积累,明确各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师资队伍的长期建设规划具有意义。(4)对其他课程的共享、示范与辐射作用。案例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能够共享给其他课程,而且能够对其他课程起到示范与辐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学科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根据授课内容,本课程案例库分“现代实验技术案例库”和“现代数值仿真技术案例库”两个子库,各包括15个教学案例。在教学方法上,该案例库可以由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也可以作为补充案例在课后由学生通过课程中心在线使用。同时,该案例库也可以实现网上共享,作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案例库使用。

三、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

“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是上海海事大学与上海航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教师与学生远程互动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以课程管理为中心,以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远程互动交流为主要目标,功能主要包括:通知公告、知识共享、解疑答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系统管理等功能,可以对现场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与拓展。该平台的主要工作界面如图1所示该平台主要具有如该平台主要具有如下功能:(1)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是教与学过程中重要信息的渠道,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模块教学、作业、考试等通知信息,学生可以在线查阅教师的教学信息。(2)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教与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用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将课件、教学案例、参考文献、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此平台,学生或其他教师可以得到共享,当然学生也可以授以权限将学习过程中收集到的材料上传到共享平台,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教与学的互动性。(3)解疑答惑,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到解疑答惑平台,教师则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随时登录系统查阅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作答。(4)在线作业,教师可以进行在线作业的维护并逐步建立作业题库,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在线作业的布置与在线批阅,学生登录系统后在在线作业中找到需要作答的作业,在线作答、提交并进行作业成绩的查阅。

四、结语

本文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介绍了自行开发的“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及其应用,所得经验能够给其他院校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桂敏,王大超. 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2):114-116.

[2]蒋建平.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27):186.

[3]李阿利,王伟伟,刘碧琼,沈志明.为创新教育服务: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J].高等农业教育,2010,(6):69-71.

[4]怀丽,夏军,卢铮松.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创新研究生教学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63-65.

篇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不但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概论,而且也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概论。离开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静止、孤立地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成果,就会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变得零乱庞杂而不成体系。而如果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则不但能克服“零乱庞杂”的缺陷,而且还能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把“史”与“论”结合起来,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但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历史演进和完整体系,而且要了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了解哲学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以及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只有做到史论结合,才能达到开课的目的和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第五章,信息技术和激光技术。人类历史在经历了6000年的农业社会和近300年的工业社会以后,现在正在迅速走向第三个文明社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一节,微电子技术。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具体介绍集成电路的诞生、集成电路的种类及其历史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技术。一、计算机概述:具体介绍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二、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或科学计算、数据处理或称信息处理、实时控制或称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或称智能模拟等;三、信息高速公路。第三节,通信技术。一、电气通信:主要介绍电话通信和非电话通信及传真;二、光纤通信:具体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的优点、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三、卫星通信。第四节,激光技术。一、激光与激光器:具体介绍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激光的特点、激光器的构造等内容。二、激光技术的应用:概要介绍激光加工(包括激光铸模、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雕刻等)技术及其在农业、医疗、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篇4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运动训练;作用;教练员;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物质层面支持着运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体育运动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带动了运动训练方法、测试手段、预测选材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因此,有人说,今后奥运会上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这些作用的主要表现,结合教练员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力求使更多的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寻找提高运动成绩的途径,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科学、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量与运动训练相关的文献,对现代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现状进行研究,详细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2逻辑分析法

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法,对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现代科技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能帮助教练员提高运动员选才成功率

“运动员选才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选才为什么如此重要呢?现代研究表明:人的运动机能中有60%来源于遗传因素,40%受制于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科学训练可以在身体发育敏感期内激发身体内的潜能,因此,教练员把那些遗传因素优越的少年儿童选之后进行科学训练,能打造出未来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近些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选才研究,许多专家采用大量先进仪器和科学方法,针对我国一些项目特点,对运动员的第二性征、骨龄以及发育期持续时间等相关指标的研究,制定出了田径、游泳、体操、排球、足球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心理方面的选才评定标准,可以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挑选出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提高了选材的成功率。

3.2能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科学预测

现代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对运动技术进行科学预测,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运动技术的未来给运动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制订运动员的技术发展规划以及训练计划提供信息,以确定研究运动最佳化规划。深入研究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运动技术预测的准确性。在体育领域进行科学预测开展时间尽管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通过运用先进的预测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运动成绩预测方面,已获得较大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利用收集到的运动员的各类身体素质数据结合运动项目特点,编制出对应的预测软件,能够有针对性地预测出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成绩区间,为下一步的训练比赛提供了决策依据。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决策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综合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科学预测的准确性,才能对制定符合比赛规律的决策部署和规划提供高效的科学依据。具体到每场比赛中,教练员需要在赛前对对手的技战术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根据比赛的时间、场地、观众以及裁判员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掌握主动,赢得比赛。

3.3能在训练过程中尽快了解运动负荷和战术的传递与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1]。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在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指运动员完成一个技术动作后从各个方面得到的有关其动作完成情况的信息。它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身反馈和外部反馈。自身反馈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本体运动感觉等渠道得到信息。而在这其中,视觉和本体运动感觉的作用尤为重要。运动员可以通过它得知自身肌肉的活动状况、收缩速度、关节角度以及肢置等[2]。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就不会按既定目标笔直地走,往往会产生错误动作,出现失误。既有错误动作,就有个纠正的问题,这就是反馈。实际上,没有一个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仅凭教练员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越来越强调科学化训练的今天,教练员就是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研究运动员学习掌握最佳技战术的“捷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运动员技战术掌握情况进行研究,并在训练中和赛后对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反馈给教练员、运动员,以便下一步让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精确控制运动负荷和强度。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在运动训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运动训练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效率,从而能够对运动训练相关单位和人员及时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以训练中采集处理生物力学的信息为例,开始阶段是用高速摄影机根据不同需要以每秒64到10 000格的速度拍摄技术动作的三维图像,然后用电脑控制的解析装置对胶片上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出动作的速度、加速度、方向、角度等信息。最近国外还出现了一种自控耐力训练器,只要把运动员的有关信息及教练员的指令性信息输入电脑,就能自动监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负荷不足或过头时,训练器便自动发出信息,便于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

目前,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有条件的教练员会在训练过程中运用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样教练员不但能立即掌握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检索出运动员以往训练比赛的信息,以及可以进行有效对比的相关国内外运动员的资料。此外教练员还可向电脑讨教主意,帮助确定下一步训练内容,大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3.4能帮助教练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3.4.1能提高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科学诊断水平

运动训练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使运动员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提高,以便在比赛中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取得优异成绩。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每一次成绩的大幅度提高,都会承受极大的负荷。训练中运动员的高负荷会与其本身机能间产生不平衡,据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局部机能功能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机能紊乱。因此,教练员需要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跟踪诊断,而不能简单依靠运动员自身感受或者教练员的经验去做判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练员提供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身体各项机能变化进行即时、科学的诊断。教练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电子遥测技术,包括遥测心率仪、遥测心电仪、遥测肌电仪、在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对运动员训练中乳酸、尿蛋白、酶、新陈代谢产物等各类指标进行测定等。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中、比赛前后机能检查测定,通过采集的数据差异,来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并通过调整更为合理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3.4.2能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

在运动技术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一些技巧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教练员需要对队员的动作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力图在同次训练课上加以改进解决,使运动员能掌握自身力的信息。因此,教练员除了需要有专业的战术基础之外,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科学的测试手段,自己或通过专业技术团队将测量出的数据运用生物力学理论科学分析,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科学诊断。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的参数进行客观测定。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通过目测或者用秒表对运动员的速度和动作进行记录,这只能表现出运动员的表象,而不能反映出运动员体内肌肉发力的状况。现代训练中教练员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借助现代化的电子测量和视频采集技术,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分解动作进行分析得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运用到训练中去,对提高训练效果帮助很大。对运动员身体数据采集的越早、越多,对训练的指导价值越高。二是可以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最佳化的模拟。教练员运用统计学原理通过筛选采集到的各类信息中能对运动技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数据,对那些关键技术进行模拟,以起到最佳训练效果。现代训练中,教练员多数还采用高速摄影机等技术手段将运动员的运动过程拍摄下来,并运用电脑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以方便从各类数据中得到最佳运动训练参数。由于人们对运动训练的最佳化认识不同及运动员个体差异,所以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进行模拟,以期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三是教练员在进行技战术训练中也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技战术进行模拟,能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教练员要善于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指导训练,确定最佳训练目标,提高运动成绩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运动训练水平越来越高,对运动员适应高水平训练中符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练员要在训练中尽力去引导运动员达到自身的生物极限,而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更为合理的现代方法。教练员要采用科学方法达到训练目标,以使运动训练最佳化。教练员根据比赛的需要和运动员身体状态,设定系统定量的最佳目标,按照系统论原理科学划分出训练的各个阶段,使训练的整体结果服务于训练总体部署。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借助电脑等现代科技成果,设定出最佳的选材、训练负荷、技术、恢复以及运动员营养等各方面的最佳方案,并在训练中应用实践。这种方案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案,可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训练状态和规律的。运动训练最佳化在目前虽是新的课题,需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在一些体育强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4.2教练员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知识更新力度

随着纳米技术、仿生学、高速摄像技术等在训练中越来越多地运用,教练组成员中也相应增加了一些非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这对运动员训练周期的安排、训练负荷以及赛后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如若还采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肯定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因此,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紧跟时展步伐,掌握尽可能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只懂得运动训练学,而且要掌握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教练员的知识积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最佳化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是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前提。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运动训练中的各个环节,谁要想在奥运会或世界重大比赛中获胜,就要看谁能在运动训练科学化上占优势。

参考文献:

[1]反馈-科普技术-地理百科-中国地理网,http://.

篇5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社会转型;管理转型

从历史上看,各次科技革命必然会带来社会的转型,无论是近代科技革命,还是现代的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和历史等方面的一些原因,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转型也是极不相同的,以我国为例,我国社会转型更为特殊一些,它发生在两次科技革命之间,是从传统手工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转变,在这中间,又从工业型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如果从漫长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两者几乎是同时发生和进行的。然而社会转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转型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说,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与社会管理转型是密切相关的,是要靠社会管理转型来提供支撑的。所以,科技革命、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正确面对现代科技革命给国家的管理现实带来的挑战,并对管理创新进行仔细的研究。

1现代科技革命及其本质特征

科技革命,主要是正在生成的科学技术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它包括科学技术的原理、科学的社会体制、技术的标准规范、技术的应用组成及技术的理论基础、结构、标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改变。这些也预示着人们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技术和手段都在显著提高,有历史性和划时代性的意义。

1.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标志

在近代早期,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分别发生的,而且,瓦特全面改进蒸汽机的并非直接源于牛顿力学,更多的是对技术经验的总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从以电磁理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开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互影响,难分彼此。科学成了技术发展的理论根基,并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应用周期显著缩短。从第二次科学革命之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的不同方面,而不是三个不同的过程。这种紧密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预示着近代技术革命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转变。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标志是: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1948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创立;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问世;20世纪60年代,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问世等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场基于已有科学技术条件爆炸发生的整体性革命,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革命,是这场现代科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1.2科学技术革命发展史

科学技术革命可以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次科学革命是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这时主要标志是机械化生产的出现,蒸汽机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二次科学革命是从19世纪到19世纪末,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这时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和电气化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三次科学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电子化及电子技术时代的到来;第四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都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主要标志是信息化及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再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交往、思维等生存方式,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开创了一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由于这场科技革命今天仍在延续,因此,也可以称作为现当代科技革命。

1.3现代科技革命的本质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强渗透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征。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使人类对劳动资源的应用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信息资源为主转变,从而“信息革命”、“数字化革命”,孕育了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20世纪后半叶的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其次,现代科技革命从运用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成果转向主要运用生物学等领域的成果,利用生物资源,导致“生物革命”、“基因革命”,并将孕育21世纪新的生物产业革命。

2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及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2.1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

管理转型,是组织管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及管理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社会转型会引导管理转型,管理转型更会支撑社会转型。在我国古代就缺少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形态,这时人们没有把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说划分出来,有的只是一些笼统的“治理之术”、“治国之道”等。近代以来,由于还是推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管理模式,所以说,在管理上还是以血缘、地域关系为主,未实现工业社会的管理关系,管理形态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在西方社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工业化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人们相互合作,协调地工作,强调质量和效益,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共同努力,从而使管理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2.2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流通和传播,人们参与社会转型和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但社会传统管理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就是权力要从上至下的贯彻落实,层级观念很强,在管理上要求高度集中,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意志,进而形成统一的行动。这种管理带来的就是权力过于集中,信息传递环节过多,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官僚习气。

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管理创新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应正确面对管理机制上带来的各种挑战,顺应时展需要,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3.1管理思维理念上的创新

在管理的思想观念上,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无论是管理科学、管理行为学,还是对具体的企业管理问题,都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注重管理决策的落实。应在实践中关注企业内部的结构组成与管理机制建立,注重内外对企业管理本身的影响和冲击,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既考虑长远发展,又兼顾企业自身的利益所在。其次,要注重管理相关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源头所在,如何实现管理方法和理论现代化发展,是当今社会管理学中的一个时代课题,把先进的管理理论用于现代管理中,解决好管理中出现的思想导向走势,实现管理的长远目标。

3.2管理文化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管理领域应自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在文化继承上要,真正把好的文化传统在管理中发扬继承下来。

3.3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应科学制定与信息化时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应建立符合网络型管理需要的组织管理模式。尤其在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上,要做到人人在同一层次分享管理信息。在管理权力分配上,要做到分级决策负责,每级有每级的决策权力范围。这样使管理在体制上形成了一个有机体,成为了一个快速反应决策的体系和一个高效高质量的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薛昭莹.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J].南方经济,1999,(1).

[2]丁有光.科技期刊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3).

篇6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

2.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快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增添先进的仪器设备,尽可能采用现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适应和达到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

3.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步骤,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最基本的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

(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中药药理实验基本规范操作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4)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4.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实验周期较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家玉,方泰惠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旨在为教学服务、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其科学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教学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承担着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任,要想有效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构建适应高校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创新高校现有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推动高校的良性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涵

管理是保证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通过管理可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利用最小的投资来获取最大效益,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一般而言,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相符,教学管理者可以在实践中感性认识教育管理,形成相关的理论分析,然后对实践中某些内容的不足进行再认识,归纳实践结果,并将其补充到原有的认知中,继而使教学管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构建出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现阶段,高校管理的发展更为规范化、高校化、现代化、科学化,因此高校实施教学管理工作时,必须要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职责加以明确,积极落实相关管理工作,使教学管理有据可依,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总之,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教学的有序性,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加快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进程的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过程属于一个整体的过程,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往往会使教学管理过于僵化,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在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学精神,确保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此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是教学管理制度化与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对教学积极性的调动具有积极作用,这就需要高校积极转变管理的方式方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以教学考试为例,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即教师不参与阅卷与考试,只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教师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进行教学,学生则要充分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考试成绩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考试可信度和教学质量。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要想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高校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构建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其与管理理念相配合使用。首先,实施激励淘汰机制。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该结合自身财务情况和教学管理人员实际需求,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采用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对教学管理者实施住房补贴与电话交通补贴等,以此改善人员的生活条件,调动人员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保证分配制度的多元化。除此之外,高校可以构建全面系统、公正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积极改革现有的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健全奖惩机制,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能,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使教学管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加强部门协作、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有所不同,但都是为高校发展而服务,因此高校应该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从宏观角度来安排各项管理工作,要求各部门加强反馈与沟通,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高校要适当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对工作效率低且臃肿的行政队伍加以精简,按照择优、竞争、公平的原则进行招聘,实施定编定岗的运作方式,保证管理人员流动的科学性。

(三)加强评估考核

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不能只依赖于模式管理和制度管理,还需要做好教学评估考核工作,通过科学的评估考核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师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学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期中期末考察等常规教学检查,以便了解今后的教学重点以及本学期师生教学情况;同时以教学工作要求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估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学管理工作,及时发现与改进问题,客观评价工作情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对教育管理的高效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实施教学管理工作时,要想科学评价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必须要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如果只依赖手工操作,往往无法及时快速完成任务,而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然高校在工作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时,应该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及时整合与分类存储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

篇8

关键词:改革发展,档案工作,转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已迈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为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各行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档案事业也不例外,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档案工作进行观念大转变、工作大转轨、事业大转型。由过去的传统型、封闭型向现代型、开放型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档案工作呈现出了鲜明的文化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特征。显示出了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局面。档案工作要适应和跟上新形势的发展,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工作:

1、档案工作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长期以来,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封闭保守、管理落后、服务意识跟不上、利用率低。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闭门办公,档案(室)馆随处可见“顾客止步、谢绝参观、不得入内”等警示,把个档案部门列入“军事禁区、密秘部门”行列。档案工作处于封闭的环境里,工作人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弄故纸堆”,除了负责接待利用者的同志接待少数几个拿着盖有几个红印章证明的利用者外,其他人员很少甚至没有与外界接触和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封闭的档案管理模式,给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造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工作只停留在接收档案、整理保管档案、坐等上门提供档案利用上。思维方式非常封闭保守、单一单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档案部门已经走出了这种传统的封闭形式。一是把档案工作由系统内部移向系统外部,由馆内走向馆外,采取多渠道、多方向、全方位的开展档案工作。二是档案价值取向有了突破性的转变,由原来关起门办公,档案资料自我欣赏转向社会、转向市场,档案资料来源更加广泛,服务更加全面。三是加大了档案工作力度,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多途径、多渠道发展档案事业,取得了明显效果。

2、档案工作必须由业务性专业性向社会性方向转变。档案工作确实是一项专业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者不仅有熟练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等等。这一切给档案管理者在心理上、思想上产生了错觉,误认为档案工作就是单纯的业务工作,专业工作,只要管理好本级档案,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档案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它是党委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除了要抓好本级档案馆藏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外,还要抓好社会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依法对辖区内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要做好档案工作,让档案工作走向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运用社会性的工作方法来做好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

3、加强现代化档案馆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作为档案灵魂的档案网络信息,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档案部门必须加快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数字化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的内容有,档案储存

数字化和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数字化两个方面。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做好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建立建全网络化服务体系,提高档案工

作管理水平,做到更加快捷、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4、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报务社会。随着产业

结构调整,企业产权变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给档案部门服务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作为以服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档案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档案部门要在“服务”两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围绕“服务”开展各项工作。一是服务观念要创新。论文大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的运用,档案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档案工作不再是过去那种只抓档案资料的整理保管,而是要把档案工作提高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高度来认识。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做到快捷、有效地服务。要利用档案服务工作,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服务内容要创新。档案工作在服务内容上,也要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不断调整服务内容,做到广、快、全、准地为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服务内容有多种形式,在新时期,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属于现代化管理服务内容,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快、能及时播出、滚动播出,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利用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如通讯卫星、邮电信息网络等,将档案信息出去,让利用者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利用档案资料。

5、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的培养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现代化管理科技知识、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关键。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的收集整理、提供利用、信息开发等方面都担任着重要角色,档案工作者不仅是档案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更应该是档案信息资源与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任何一种档案信息服务方式都与操作者的水平息息相关。论文大全。档案工作创新,实质上也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在专业人才方面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论文大全。要对档案人员进行现代化管理知识、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培训,培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放在应用上,要根据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法,以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为重点,以提高全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专业研讨、知识竞赛、外出考察等。同时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边用边学,以用促学。

篇9

一、发展小学生智力教育的意义

教学方法的更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是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概念教学,要求讲深讲透;二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在实际中应用;三是近年来又提出抓好“双基”、“发展智力”教学,强调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

首先,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是迎合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工艺不断涌现。要求教学紧随时展的要求,对付“知识爆炸”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各条战线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手,需要大批敢于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的科学家。因此,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智力发展水平。

其次,发展小学学生智力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时期是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智力的发展,对一生有着决定的意义。儿童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但各种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我们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容易形成思维呆板、惰于思考的习惯,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数学是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小学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帮助。

最后,发展学生智力,是全面提高初级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大部分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特别是山区,多采取死记硬背,题海练习战术,教学形式机械呆板,学生只会套公式套类型,不能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方法可能让书面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但知识学的不活。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解决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矛盾,重要的出路是改革教学方法。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小学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的知识,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形象直观,多举具体例子,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理解抽象的东西,理解数学概念。例如,“余数”这个概念的建立,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例题,如:把20支粉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让学生分组里操作,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知道:20支粉笔,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4人,写成除法算式是20÷5=4人;20支粉笔每人分6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2支,写成除法算式是:20÷6=3……2。通过这样的直观操作,告诉学生“剩下的2支”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教学让学生从直观操作中具体形象地理解余数这个概念,清晰易懂。

口算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大法宝,在口算基本训练中要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明确意思的基础上识记熟记。在教学中一堂课应该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解决课内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所学知识不易消化吸收的难题。但练习不能单纯地追求数量,还要讲究质量。避免单调的练习,僵化思维。教师应选编“练新带旧”“新旧搭配”的练习题。特别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编排一起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三、在教学新课程内容过程中积极引导,发展学生的智力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

学习新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发展学生智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边讲边练。例如“问题式教学”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这种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学习和体验;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

四、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后,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减轻了,就有可能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既能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智力的发展。而现在课堂所涉及的数学内容,是古往今来人类对空间、时间认识的结晶。传统的课堂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以普及性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智力开发的全部任务,因而需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来补充。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类比能力,构造模型能力,利用信息能力,决策反应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值处理能力等。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医发展;机遇;反思

近代以来,在以工业社会文化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背景下,西医东渐对中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冲击与影响,二是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在长时期的碰撞与摩擦下,中医渐次边缘化,挣扎在生存与废止的边缘,西医成为主流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后现代文化是一种解构性文化,它对于社会过度追求科学与技术的弊端提出了反抗与消解,提倡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由以往更多地关注技术和物质而转为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的张扬。在此文化语境下,为重视自然、重视人性的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由此形成了中医与西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多元发展的良好契机和氛围。

1 过度追求科学技术的异化过程导致的生态危机给中医发展带来了转机与曙光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指出,科技的异化过程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过程,科学技术的异化的最终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1]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主要依循,技术是人类用于改造自然并且使之向人类设想的方面发展的有效工具。但它同时又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和质量的过程中,也带来了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后果。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全球生态恶化的现状已经在警示着人们,没有决对可靠与环保的科学技术。现代社会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态恶化所造成的恶果已经昭示人们:人们滥用科学技术,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异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西医是建立在科学主义的基础之上,是现代科学的组成部分。西医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西医无论从诊察还是治疗手段上,已经愈加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唯技术论使西医发展渐渐显露弊端和问题。过度依赖于技术,使西医没有太多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以生物医学模式而失去人性化,现代医学不得不关注面临的种种道德困惑。比如,在人类与细菌病毒斗争的过程中,人类过分相信了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抗生素的作用,在疾病治疗中大量使用了各种抗生素,最后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已经捉襟见肘。此外,在一些慢性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方面,科学技术再未发达,但是治疗的效果很难见到,凸显出技术在人类医学发展中的局限性。

在这样背景下,追求绿色无毒副作用的中医中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医重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达到去除病邪获取健康的目的,在恢复人体的内生态平衡方面成效巨大,这也是近时期以来,人们重视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后现代主义倡导文化的多元性给中医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医学体系,它们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医疗模式。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的,蕴含了东方的自然观、方法论和生命哲学。而西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是以科学主义作为评判基础和标准的。在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科学主义成为评判学科是否科学和先进的唯一标准,中医独特的东方哲学背景一直以来成为学界诟病的一个因素,其学术理论和诊疗模式被视为不科学而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缘由。

而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后现代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倡导多样性、差异性和个体性,它否定一元性的、同一性的、一致性的存在,它对固有的文化和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为此,科学主义不再成为社会的唯一不变的学术追求,对学科是否合理先进的评判标准也出现了多元化标准,科学主义不再成为评价学科先进的唯一标准。在此学理背景下,中医不再被人们张贴上不科学的标签,使人们重新认识和评判中医,在学术认识和思想领域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认可,因此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中医的发展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民主”等思潮的涌入和冲击,传统文化受到了批判和摈弃,经过近百年的中医文化碰撞和交融,中国文化正在大规模的高速吸纳西方文化等域外文化,中国文化中的西化因素在日益加强,中医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越来越贫瘠,中医因之进入到一个发展的瓶颈时期。上个世纪末以来,在后现代文化影响下,学界开始审视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发展的议题。“以1984年召开的建国以来首次‘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讨会’为标志,全国范围内围绕着反思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蓬勃兴起。”[2]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的出现直接助推了中医文化的研究,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与土壤的滋养。

3 后现代主义对人性的重视提升了中医以人为本治疗理念的认识

“技术实现了人性的升华和深化,但是异化的技术却正在不断侵蚀人类的生活世界。”[3]科学技术确实给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正在日益改变着世界和社会的面貌。但是过于追求技术,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出现了人性的自由在技术困境中不断退化以致于堕落的境地。作为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的西医学也出现了类似的困窘。现代医学到了20世纪60年代步入了转折时期,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由于分子生物学、抗生素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医生相信现代医学什么都可以去做。技术的力量助长了医学的家长制权威,医学界普遍认为病人需要的是耐心配合医生的各项诊疗程序,治疗效果就是对病人最好的关怀。人们相信,医学技术的进步将逐步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过度关注技术所导致的现代医学所面临的危机和问题。由于疾病谱的变化,生物医学将对付急性传染病的策略应用于慢性病防治上不再灵验。伴随着高新医学技术出现的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人们认识到虽然现代医学的基础更加理性,但原应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的医疗实践却越来越偏离人的价值。因此,需要反思现代医学,人本身才是医学最终的决定因素。在医学发展中,人文因素渐趋关键,学界应该考察医学与科学进步的良知问题,而不应该简单追问人的生存与存在,而是追问应是何种生存、如何存在。

在此文化背景下,学界对医学本质的定位由纯粹的治疗病理疾病进行转变,认为医学首先是一项社会事业,其次才是一门学科。医学从诞生之时直到今日,都表现为追求人的幸福这一道德责任。由此可见,以“人”为主要关照对象和诊治模式的中医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作为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医学体系,中医吸取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天人合一,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联和开放性,同时重视把人作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加以考究,对人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发展,以提升人的整体健康平衡作为主要诊治原则。这种诊疗原则,符合当下医学从以往重视生理状态下的个人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