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贸易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贸易趋势

篇1

关键词:世界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27-02

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了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将有利于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逐渐提高服务的外包和可贸易性,服务贸易加速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和公司经营战略,按照成本和收益原则剥离非核心的后勤与生产服务业务。再加上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增长异军突起,服务产品的生产也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领域。1980年―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值已经从3 600亿美元扩大到24 150亿美元,其间增长了6.7倍(见表1)。

2.进一步优化了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日益明显

世界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仍为发达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断上升

从服务贸易地区构成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性,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再从国别构成来看,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约占全球服务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服务贸易整体规模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05年名列国际服务贸易前十位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且它们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很小。

4.服务业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转向,通过外国投资实现的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占不到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约占60%,估计为4.4万亿美元。再从服务业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最来分析,1989―1991年服务业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为54%,2001―2002年这一比重则上升到67%,价值约5 000亿美元。

5.国际服务贸易中全球化、自由化与贸易壁垒并存

[JP3]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必将不断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由于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都很大,因此在服务业具有较强垄断竞争力或相对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会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

二、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上升,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仍偏小

考核一个国家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20.6%上升到2001年的34.1%,再到2002年的34.3%。尽管服务业发展水平有所上升。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服务业所创造的GDP比重对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望尘莫及。

2.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服务贸易总体状况处于比较劣势。虽然有部分行业体现出了一定的竞争力,但它们多为传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行业,而目前国际上这些行业的技术和资本含量越来越高,劳动生产率增长也很快,我国的传统优势能否继续保持困难重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金融、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劣势明显,国际竞争力还很低,反映出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的欠缺,这些行业在中国服务业全面开放后面临着巨大挑战。

3.服务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我国服务企业普遍存在重竞争策略、轻竞争战略,重价格竞争、忽视服务质量的倾向。在国际承包市场上,我国公司之间的价格战一向极为惨烈:旅游业的境内超范围经营、境外办事机构变相非法经营出境旅游的比较多;至于更加依赖声誉的会计咨询等行业,信用低下,造假行为屡见不鲜,难以赢得国际客户的信赖。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些情况虽有所改善,但要加强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目前仍缺乏一个真正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

4.政府管理与立法局限

[JP3]2003年以前,我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均由外经贸部负责。这种管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存在着许多缺陷。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行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外经贸部管理多头、交叉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1.立足我国的比较优势,优化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优势,仅仅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竞争优势。为此,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必须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重点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和特许权服务及咨询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服务。与此同时,应大力实施服务品牌战略,提升各种服务的内在价值。

2.重视企业组织与战略的重构,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产业或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说到底要落实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实施战略管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度和集中度。目前在企业组织方面,国际企业组织结构普遍趋向扁平化、柔性化;在企业战略上,国际企业重视竞争战略,因此中国应该积极向西方学习,逐步重构自身企业组织和战略,以促进竞争为手段,不断增强活力。还要不断致力于建立一个真正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

3.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增加政策的透明度

我们应迅速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组织、管理、协调好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加快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增加政策透明度。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对有关国家及国内服务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措施都要予以公开,以便国外的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我国的服务市场的情况,寻求合作的机会。

4.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我国必须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经验,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服务贸易法》 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疏而不漏的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这样,在我国服务贸易遭到重大损害或有损害威胁时。就能按照《服务贸易法》的相关规定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胡景岩.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思考[J].国际贸易论坛,2006,(6).

[2]程南洋,余金花.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检验[J].亚太经济―服务贸易,2007,(1).

[3]吴靖.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世界贸易组织 促进作用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然而,“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是近年才出现的。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

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范畴,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接并形成为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动因

与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兴起有着深刻的内在动因――各类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设定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目标都要高于WTO谈判的目标,各成员从中获得的自由化利益也必将高于参与全球贸易体制的效果,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削弱或消除贸易壁垒,形成了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共同体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 T O的促进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区域经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据WTO测算,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与GATT时期年均通报3个的速度相比,向WTO通报的新区域贸易协定以年均11个的速度增加,十年来间新通报增加的区域贸易协定共计有196个,其中仍然生效的有132个。从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国家和地区来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至少是一个区域经济组织的成员。这样世界上有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的“双重成员资格”。从这点看,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但密不可分,而且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构成双方相互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从长远和总体来看,集团化趋势所产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能阻止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相反,由于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水平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合作水平要高,区域经济合作的广泛开展必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梯或中间环节。换句话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WTO健康良性发展的助推力,可以推动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具体如下。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目标一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协调各成员之间的立场和利益,消除成员间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障碍,以实现区域内各国福利的最大化,促进自由贸易。这一目标与多边贸易体制――消减贸易壁垒,促使贸易尽可能自由流动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热潮强化了目标的一致性,突出表现在:一是以APEC为代表的新兴区域经贸集团公开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强调以亚太区域为基础推动全球经贸自由化。二是RTAs(区域贸易安排)与WTO共同应对非关税壁垒。目前,RTAs的迅猛发展,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和经济全球化一起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潮流。截至2007年7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并已生效的区域或双边贸易安排达到205个,一定程度上实现了“RTAs驱动下的贸易措施自主自由化”,这本身促进对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动一致性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RTAs构建基础的拓展和深化使得更多的国家在诸多方面都有了共同利益。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多为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涉及成员的数量要远远小于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各成员之间就贸易自由化进程达成一致的难度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在小范围内更快地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如果世界各国首先在小范围内达成一致,那么坐在WTO谈判桌前的代表的数量就可以下降,从而有效地降低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反之,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规模较大,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程度的进展必然会有很大难度。而双边的或次区域的经济组织由于参与国的沟通、协调和谈判的成本较低,可以相对顺利地启动实质性的合作进程。这实质上也是一种降低广义的交易费用的过程。这种双边的或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本身就是多边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以迂回推进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AFTA和APEC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加、日、欧在关税和市场准入等议题的谈判,使得历时近10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在1993年得以圆满结束。

3.区域经济作为多边贸易的先行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奉行“最惠国待遇原则”,而实行“非互惠原则”,并体现“授权条款”的精神,这样的理念使得经济合作组织内的国家更易于达成协议,开展自由化贸易,从而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发展。当前,多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谈判难度较大,前进步伐缓慢,因此,越来越多的WTO成员国开始尝试通过RTAS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应该说,在推进贸易领域的自由化方面,RTAs是WTO的先导。区域安排可以为全球行动提供准备和经验,同时容易协调各参加方的立场和利益,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予以实现,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有益的经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漓高,郑昭阳,齐俊妍.全球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吴朝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张莫,王云.多边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良性互动[N].经济参考报,2009-07-06.

篇3

区别:

1、一般贸易是涉外贸易,要报关交关税和增值税。国内采购就是在国内厂商间的采购,是内贸。两者交易对象不同,所涉及到法律法规和操作方法也不同;

2、一般贸易,进口商品正税,成品可销往国内,亦可出口。国内采购相对与加贸业务说的,如果保税进口一部分料件。其余部分可以国内采购,但成品必须全部出口;

3、一般贸易是指中国境内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的贸易,按一般贸易交易方式进出口的货物即为一般贸易货物。一般贸易货物在进口时可以按一般进出口监管制度办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卡车车架铆接 螺栓连接 焊接 发展趋势

一、卡车车架铆接工艺现状

车架是卡车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卡车上几乎所有的关键部件都装配其上,是卡车的基础部件之一,它承受着所装载的全部重量,传递着全部驱动力和制动力,在汽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卡车车架一般由纵梁、横梁以及纵梁上的各种附件等通过铆接设备(如:风动铆接机、液压铆接机等)将各种规格铆钉铆接后拼装而成。风动铆接是通过压缩空气吹动风锤连续锤击铆钉窝使铆钉杆墩粗并使钉帽成型。液压铆接是通过液压泵产生高压驱动油缸,通过由合金结构钢做成的弓形铆钳将铆钉压合成形。与风动铆接相比较,采用液压铆接具有以下优点:1.噪音小。2.劳动强度低。3.铆接速度快,约3秒钟即可铆接一只铆钉。4.铆接力大,冷热铆均可。5.铆钉受力均匀,铆接质量好,可矫正车架局部变形。因此,目前国内各卡车生产厂家均采用液压铆接工艺,也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车架铆接的形式如图1所示)

二、卡车车架铆接工艺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干涉问题:

通常一个生产制作完成后的车架上,分布着密密麻麻各种规格的数以百计的铆钉,而有些铆钉的位置很特殊:a.紧贴纵梁(或横梁)的翼面,铆钉孔中心与翼面半径方向过于狭小,从而造成铆钳活塞杆(或铆模)在铆接过程中干涉;b.在横梁与纵梁连接处的三角地带内部,而内部空间狭小使铆钳无法进入;c.在距离很近的两横梁之间,铆钳在两横梁之间无法活动。铆钳一般为弓形结构,在铆接铆钉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保证强度、刚性的情况下必须保持一定的体积形状。从而出现了一方面铆接空间狭小,需要减小铆钳体积形状,而另一方面还要保证铆钳的强度和刚性,这两方面的矛盾。

(2)操作问题:

铆钳铆接分两种形式;一种为卧铆铆接,就是将铆钳放在地上,工人将纵梁吊挂起来推到铆钳中间来进行铆接。另一种为悬吊铆接,就是车架放置在工作台上,将铆钳悬挂在导轨上,移动铆钳来对车架进行铆接。在车架铆接制造过程中多采用悬吊铆接方式。铆钳体的尺寸根据铆钉大小,车架的不同而差别很大,重量一般在50~100公斤左右,大的甚至达到200公斤。所以在有些情况下需要2-3人才能操作一台铆钳进行铆接。直接影响效率。

(3)其它问题:

a..安全性:铆钳的每一次铆接动作,都要承受几十吨的压力,而且动作非常频繁,如果铆钳材质内部有缺陷,可能会发生疲劳断裂。

b.漏油问题:液压设备的漏油问题一直是个技术难题,在高压状态下,各种密封件的寿命都不长,很容易漏油,污染环境。

三、未来车架铆接制造工艺发展趋势

(1) 螺栓连接:

工人使用气动扳手通过高强度螺栓将横梁与纵梁以及附件连接在一起,这种制造工艺优势在于:a、在通过螺栓连接横梁与纵梁时,一侧用开口扳手固定高强度螺母,另一侧用气动(或电动)扳手将螺栓快速拧紧。由于扳手体积很小,不用像铆钳铆接那样过多考虑干涉问题。b、操作方便,速度快。由于扳手体积小、重量轻,工人使用起来比用铆钳方便很多(虽然铆钳悬挂装置上有弹簧平衡器),也容易上手。也较为安全。但是这种工艺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a、生产成本高:车架螺接都采用高强度螺栓和高强度螺母,才能承受大的载荷。而一个高强螺栓和螺母的价格是一个铆钉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在一个车架上(特别是加长的一些重卡车型上)分布着数以百计的螺栓。因此,在大批量生产中这种螺接与铆接的成本差距是显而易见的。b、螺栓的.放松问题:车架在车辆运输、行驶过程中因震动、变载、冲击等动载荷或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可使螺栓连接产生松动。由松动产生失效,由失效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铆接相对来说就比较稳定。

(2) 焊接:

焊接工艺在轿车和轻卡的车架制造上是应用很广泛的,在中、重卡上只是在一些不太重要的车架附件上进行焊接。焊接工艺的优势在于:无需在纵梁和横梁上打孔或冲孔,这样就不会对车架的强度造成影响。但是,在焊接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产生整体或局部的变形,尤其是车架这样的薄板焊接就更为严重。为了防止车架变形和增加效率,需要为车架焊接制作专用的工装夹具,然而车架的种类很多,车型的更新换代很快,这样就无疑在车架焊接的工装夹具上的制造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并且对于车架的焊接质量的控制也很难,与铆接和螺接相比较,检查车架的焊接质量需要专用设备,投入的成本高。而铆接和螺接在质量控制方面就更加的方便、直观和经济。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就现状来看,未来几年内铆接技术在轻、中、重卡车架制造过程中还是占主导地位。但是,发展趋势是与螺接和焊接相结合,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如果螺接和焊接在几个关键问题上能够解决的话,在车架制造业中将会逐步取代铆接,从而使车架制造工艺方面更加高效、合理,最终形成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治富,付伟,邵颖斌。解放卡车车架装配线工艺技术改造。

[3]彭斌,周平香,赵霞。汽车车架焊接变形及控制方法。金属铸锻焊接。2011.4

[4]郎月翠,张翠兰。液压铆钉机与风动铆钉机铆接强度的比较。煤矿机械。1999

篇5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供求趋势

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地体现为:研发及技术人员、熟练技工供给不够和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者就业困难并存,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新兴产业发展人才不够一起并存,农业劳动力结构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制度性根源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象普遍存在。区域分割使劳动力的地区迁徙受到了阻碍,城乡分割使劳动力的方位转换受到了限制,行业部门分割使劳动力的交换流动受到了阻拦。同时,不同户籍制的存在也影响到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总的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人为设置的制度所造成的,当初设定这些制度的时代环境与今天的发展不可同日而已,制度已远远落后于现实,所以产生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2.教育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脱节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加速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大转型。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体系逐渐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教育与市场出现了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在教育结构体系中,理论知识所占学习内容的比重过大,而实践性强技术性高的教育层次始终不高,最突出的表现为轻具体岗位教育而重学历等级教育。并且在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上,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占了大多数,应用型专业因为传统观念中所谓不体面、档次低等狭隘观念的影响,比例低人数少受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同时,国家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过少,办学软硬件条件落后于科研型院校,使得人才流动向更高层次拥挤,而学习具体实用技术的人也不断减少。长此一来造成了当前的教育结果,一方面教育结构的设置不平衡,白领专业重复开设且大批院校以此为招生卖点,造成了人才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使得人才集中于理论性、研究性的领域内,面临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受轻视,专业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社会、市场对基础性的人才需求量的加大更加凸显出应用型人才的匮乏。教育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脱节,主要体现在当前教育结构设置的盲目性、人们对于基础性人才理解的误区上。虽然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一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仅浪费了巨大教育成本,人才培养的浪费,更加大了就业和市场需求度的压力,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预测

1.劳动力需求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所决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增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即除了经济发展以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还受其他因为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需求量的增加和就业率的增加并不是同一的。需求量的增加是广泛的需求,将此需求细化,就会发现社会基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远远高于科研型人才的需求量。而我国当前的制度性限制和教育结构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人才发展的不平衡。用“28理论”来解释的意思就是80%的人才去竞争20%的市场岗位,20%的人才又不能填满80%的市场需求空缺。

所以说,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劳动力需求的总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并且要维持一段时期。

2.劳动力供给总量会从缓慢增长渐渐走向负增长

“劳动力供给总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者总量”。 决定劳动力供给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劳动力需求量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另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几十年,虽然我国人口数量很大,但据第十三、第十四次人口普查和我国人口比例分析,我国人口总量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人口增长与死亡率将持平。更远的说,人口会出现负增长。当人口红利减弱并消失的时候,劳动力供给总量势必会随着这一趋势而缓慢增长并走向负增长。

另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这就意味着社会总人口中老年人占的比例加大,年青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那么社会可工作人数在不断地减少,相应的劳动力参与率也在降低。有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量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不难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劳动力供给会小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此缺口并将随着时间不断拉大。

三、总结

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供求趋势预测的分析能够得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和未来的走向。为了摆脱当前的困境,应该一方面进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对劳动者的培养要加大力度,把握重点和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上健全劳动力市场、消除各种市场分割,保证劳动力的合理应用和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蒋 茜 孙 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预测[J],经济纵横,2011(5).

篇6

【关键词】出口贸易 对外贸易 地区结构 产品结构 市场替代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亚洲国家飞速发展,在此期间我国产品输出的70%的份额正集中在亚洲地区。依靠对本地区市场的熟悉,我国出口快速上升。90年代初至中期,由于出口商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初级工业制成品和缺乏稳定出口对象的杂项产品方面,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显现。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虽有所优化,但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水平依然较低,出口贸易仍旧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低水平的商品结构大大制约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展。

现有文献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研究正是由这个现实出发而较多地集中在出口结构方面,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刘重力(2000)通过分析我国出口结构现状及国际比较,以及我国产品出口竞争态势,提出了优化出口结构促进贸易增长的对策建议。李磊(2000)用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关系来考察出口结构与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动关系。王广宇(2000)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商品结构与市场结构等问题,以寻找对我国出口贸易有益的启示。向锦、康赞亮(2006),陈春燕、陈红蕾(2010)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的影响力指数及合理度指数来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及其优化。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有待调整,但对外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出口总额由1981年的440.22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29729.2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1981年的220.07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15778.24亿美元,增加了七千多个百分点。自1984年以来,除了1998年进出口贸易同比增幅为负值外,其他年份均为正增长,2004年更是出现了历史最高增幅(35.4%)。随着中国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中国开始成为全球贸易争端的最大受害国。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出现了21世纪以来第一个负值。2009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6%。贸易安全已经是我国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把视角主要放在我国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上,将从宏观的角度使用总量性指标及结构性指标来分析我国出口贸易总体情况,找出各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寻求出口市场替代的可能性,并且选取两大主要出口类别,借助MAPINFO软件进行出口地区结构的深入分析,找寻贸易摩擦、国际争端下的替代市场。

二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剖析

1.出口贸易地区结构变化

本文将出口贸易地区结构定义为: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分布情况。这一指标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的客体市场结构和前景。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2001~2010年,我国的总出口额以及对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见图1)。201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达到15777.54亿美元,与2001年的2661.15亿美元相比增加了435个百分点。亚洲一直以来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占我国产品出口的46%~54%。2006年,欧洲超过北美洲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到2010年底,我国出口市场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其中,亚洲、欧洲、北美洲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8.29%。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各大洲的出口贸易总额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考虑各地区所占比重,结果将是更全面的(图2)。2001~2010年间,亚洲作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有所减弱,其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53.09%下降为20100年的46.39%。同样有下降趋势的还有北美洲。欧洲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其所占比重正逐年上升,到2008年底已达到24%。此外,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出口市场较小,但其所占比重正小幅波动上升。

本文所涉及数据来源为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库。

2.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基本情况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共9类,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①。借鉴并对照SITC及我国出口海关代码类别,本文将我国21类出口产品归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②,同时将第十六、十七、十八三类凝结较多资本和技术的产品归为机电产品,与初级产品、和全部工业制成品分析比较。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较低且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较高,到2010年底,工业制成品已占总出口额的95.06%,。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代表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由表1中可以看出,机电产品占据工业制成品的半壁江山且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10年底,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份额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56.28%。

篇7

今年年初以来,昌邑区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部署,在总结化解社会矛盾经验的基础上,实行社会矛盾化解办案流程,在侦察、监督、公诉、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民事行政检察、控告申诉等检察业务工作各个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地对案件涉及到的社会矛盾进行过滤和化解,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时,追求社会效果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努力为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昌邑区人民检察院的具体做法是:在履行检察职能过程中,准确运用法律和政策办理各类案件,努力将工作重点向社会矛盾化解延伸,加强源头治理,注重环节治理,综合运用打击、保护、惩处、预防、监督和教育等职能,使执法办案成为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手段。在办案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矛盾过滤环节。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询问被害人、审阅卷宗材料、收集社会反映等社会矛盾过滤方法,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履历、家庭状况、经济收入、品行状况、有无需要抚(赡)养的家庭成员,犯罪嫌疑人是否为关键岗位、特殊人才,案件是否涉及公共利益,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是否有需要修复的社会关系等社会矛盾过滤内容。

认真落实中央政法委提出的“两减少、两扩大”原则,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按照“严到位、宽适度、重化解、讲效果”的要求,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对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因邻里婚姻家庭纠纷引起的刑事案件,以及被告人认罪的案件,都适用宽缓刑事政策。

正确理解、准确适用《刑法》第13条,对案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坚决不按犯罪处理。综合分析案件情况,在保证侦查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对可捕可不捕的尽可能不捕,努力降低逮捕率。

加大刑事和解工作力度,对符合刑事和解条件、工作原则的案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达成和解协议,将矛盾化解在检察机关;对于轻伤害案件,在双方达成刑事和解后,从化解社会矛盾角度出发,建议公安机关撤案;对其他轻微刑事案件,在对方当事人达成刑事和解后,也做出妥善处理。

正确行使相对不诉职权,对符合相对不诉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做相对不诉处理;落实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实行从速、从简、从宽处理;对于被告人认罪的案件,实行简化审理,出庭公诉人向合议庭建议对主动认罪的被告人予以从轻处罚。

充分行使量刑建议权,综合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意性等因素,向审判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建立健全案件回访机制、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扎实做好涉检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多元化分工。

篇8

1.观点鲜明,分析客观公正。一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评价。1995年1月1日创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继承、修定和完善了关贸总协定为维护全球正常经贸秩序所制订的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作为具备国际法地位和规范、协调当代全球经贸关系最权威、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负责制定全球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游戏规则,组织实施多边贸易协定、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解决各成员间贸易争端、审议成员方的贸易政策等,其管辖范围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以及政府采购等。世界贸易组织自创立以来,不仅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而且进一步完善了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政策评审机制,扩大了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和协调范围,为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世界贸易组织运行中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在管辖的主要协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缺陷,在调整国际经贸关系上尚缺乏明确而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多边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大国操纵的现象。另外,地区主义与亚洲金融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将威胁到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健康发展。对于世界贸易组织,作者始终采取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既充分肯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关系协调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分析了世界组织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例如该书第四章首先肯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当今全球经济关系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后又直接地指出世界贸易组织运行中仍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如大国操纵现象、发展中成员方实际从世界贸易组织中获利较少等等,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论述有利于读者全面而正确地了解、研究世界贸易组织。二是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评价。中国“入世”问题自始至终都受到普遍关注,由于涉及面广,历经时间长,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干部、群众,甚至于每个平民百姓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争议和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争论核心一度从“入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挑战大于机遇,还是机遇大于挑战”,转变为“入世对某某产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在“入世”的利弊和挑战、机遇问题的分析上,作者始终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方法。本着以大量信息和逻辑推理来论证观点,避免走入研究极端,既不认为“入世”是场灾难,也不认为“入世”是种幸运。如在第八章中,作者对农业、纺织工业、机电工业、医药化工业、汽车工业、信息产业和金融业分别作了论述。作者认为“入世”对我国纺织工业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对其他诸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等也不是天大的灾难。其实,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国家仅仅因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使国民经济一夜之间陷入崩溃或迅速腾飞的。该书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其巨大的理论价值。该书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淡化了中国“入世”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做一般性的炒作,使人们保持平常的心态面对中国“入世”。

2.结构严谨,研究力求前沿。该书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作者在回顾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与发展、乌拉圭回合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创立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协议、管辖范围、基本原则、基本职能与运行机制,论述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发展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并明确提出,世界贸易组织作为“经济联合国”,在未来的国际经贸关系中将继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次,作者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着重研究了世界贸易组织主要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分析我国“入世”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再次,作者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作出了分析预测和策略选择,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全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体制、市场体系、重要行业、企业组织、外汇管理的影响及对策。该书作者本着以数据说明事实,以推理预测前景的态度,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各主要行业将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该书的论述始终围绕着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入世”问题展开,整个体系严密,脉络明晰,逻辑性强,前后各章联系紧密,相互呼应,并有相应部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人一目了然。同时,该书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力求站在理论发展的前沿,捕捉最新发展动态,将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首先是借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博弈理论等运用到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影响的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理论研究某些方面的空白;其次是对世界贸易组织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超前性。例如第五章第四节论及了世界贸易组织“千年回合”中的南北之争问题,第六章第三节展现了美方公布中国市场准入和议定书承诺的内容,第九章第三节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问题等。总之,该书的研究紧跟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捕捉理论研究最新发展的动态。

3.方法创新,分析深入浅出。该书最大的特点首先是分析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对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该书没有完全采用纯数理方法的推导,而是充分发挥数据与模型的作用,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不仅提高其论证的可信度,而且还降低其理解的难度。同时,该书中所展现的大量的各种经济数据以及涉及到每个细节的具体资料也成为该书的一大特色,它既避免了空说无凭的尴尬,也为本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该书对各个问题的研究有张有弛,有深有浅,重点突出。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的议题极为广泛,若要面面俱到,似乎是不太可行,而且极有可能走入空谈的误区。该书则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即在议题的选取上力求有针对性和新颖性,例如对有关中国“入世”对我国市场体系、经济体制、外汇管理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在同类著作中很少见到;同时重点介绍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方面,包括世界贸易组织主要协议例如农产品、纺织与服装、服务业、知识产权等协议和中国企业面临对华反倾销问题。这样一来,不仅顾及到面,也顾及到点,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整个分析深入浅出。

篇9

自2009年11月起,随着世界经 济的缓慢复苏,主要贸易品的贸易额与上年同月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主要贸易国的外贸也几乎都在12月转入正增长状态。此后,国际贸易进入稳步增长 期。据WT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3个季度,世界贸易名义增长23%,彻底摆脱了上年名义增长-23%、实际增长-12.2%的阴影。可 以说,世界贸易已经走出2009年负增长的阴影,进入快速复苏轨道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上半年的增速快于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同比增幅达25%。而下半年,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先扬后抑、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外溢、各方纠正失衡进展缓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季度世界贸易额增长放慢至18%。

二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外贸均增长迅速美国2010年1~10月出口增长15.1%,进口增长19.3%;欧盟分别增长22%和23%;日本增长28.4%和18.1%。

三是金砖四国依然是世界贸易增长的主力军从2010年前三季度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5.4%、35.4%、37.6%和37.9%。特别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口增长均超过了40%,为世界贸易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亚太地区FTA向无税化方向迈进

据WTO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世界上已经签署的双边以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有187个(包含关税同盟)。其中2000年以后签 署的121个,占全部FTA的64.7%。从地区上看,亚太地区是FTA最为活跃的地区。从表1中可以看出,很多亚太国家的FTA覆盖率都在50%以上, 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的FTA覆盖率更高。

篇10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显著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走过20世纪九十年代前几年的疲软后,1994年开始出现强劲增长。随着世界生产量增长率的提高,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速也相应提高。199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4%,高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增速。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世界贸易量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了9%,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多,货物贸易额增长了2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达到8.8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增长了16%,达到2.10万亿美元。

2.服务贸易、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其年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国际货物贸易。1996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强。2008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10万亿美元。

3.跨国公司的作用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数目剧增,大型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并且开始结成新的战略联盟。这对于加剧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国际市场的统一、推动世界市场的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和开放政策盛行,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世界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全球和各国对外贸易系数不断提高,世界性经济传递加速,相互依存加深。但由于各国经济上的差异,经济部门和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再加上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发展,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范围扩大,竞争手段日益多样化、科技化。

5.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最基本的规则,并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6.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出于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提高谈判和竞争力的需要,80年代以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美、加、墨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二、发展可持续贸易的对策

1.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在我国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坚持以可持续贸易为发展战略,离不开政府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宏观导向作用。一是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与贸易领域的活动,加强相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应该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优势,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坚决抵制绿色保护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合作中,熟悉其环保立法和贸易政策,深入研究WTO相关的环保条款和规定,从而尽量避免绿色条款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在我国无端遭受绿色壁垒时,可以使用适当的法律与经济措施来保护自己。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与贸易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管理。我国现行的贸易法中的环境法规,仍存在诸如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配套的监督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全球性的绿色浪潮的需要,就要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加强立法,使我国的贸易环境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加大经贸活动中对国际环境和资源公约及环保标准的宣传力度,发挥全社会的舆论和监督作用,做到执法必严。三是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通过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开展贸易,大量引入国外先进要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四是积极推行环境标志制度,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在化。超级秘书网

2.在可持续贸易的战略选择中,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一是大力推广绿色营销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通过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破传统上对污染的末端治理方式的局限,加强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绿色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新型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应该根据环境保护标准来选择生产所需的技术、原料、制造工艺、产品设计和包装工艺,以及用后废弃物处理等整个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二是积极开发各种绿色产品。我国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经验,将环保思想融入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在绿色营销策略的指导下,开发出对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各种绿色产品。三是认真借鉴学习国外相关行业的绿色经验。我国出口企业坚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起步较晚。如果能够认真研究国外同行的绿色案例,积极学习绿色管理,大力引进绿色技术,无疑会使我国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企业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更少的代价,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贸易之路。四是加强激励机制,吸引绿色型人才加盟。一方面,绿色型人才熟悉国外的绿色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绿色型人才懂得如何进行绿色管理,开展绿色生产。因此,绿色型人才的引入,可以使我国出口企业成功避开国外的绿色壁垒,真正将发展可持续贸易的思想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