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学概念

篇1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探究活动 重要概念

生物学的概念,对于生物学科来讲,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在概念之前加了重要两个字,特别强调了这样一批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它包括对生命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对重要生物学概念的有效教学。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性活动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探究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因为同一个概念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探究途径解决,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探究活动,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方法。

1.进行探究活动,理解重要概念

课标中对科学探究有明确的要求,科学探究可通过探究性实验具体实施,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主动并真正体会其实质。

例如:对“自然选择”概念中“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的理解很多学生不清楚,即究竟是先有变异还是先有选择,是否是因为选择的压力导致了突变等。教师不妨引入一个探究实验“探究抗生素使用与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关系”,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

在设计并完成该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与科学探究相关的重要概念得到强化,而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培养的能力也得到强化。建立在这一系列实验基础形成的“自然选择”概念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事物,避免了死记硬背式的灌输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

2.设计探究活动,引导概念生成

知识生成是新教学理念和新教材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我们设计探究活动时,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好这个联系就能发挥已有知识的积极作用,生成新知识,构建新概念。

如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活动设计:

(1)从实验题目“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来考虑,你能提出哪些探究性问题?

(2)基于已有的知识,利用环环相扣设问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观察,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a.如何检验淀粉?(用碘液)

b.淀粉遇碘会有什么变化?

c.如何去掉干扰的“绿色”(叶绿素的干扰)?

d.绿叶去除叶绿素后,滴碘液就可以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否是淀粉了吗?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e.以“光”为变量设计对照方案,有哪几种设计思路?

f.现在可以将实验材料放在阳光下照射,让它制造有机物了吗?(提示:这样的叶片中有没有可能储存有以前所制造的有机物)如果叶片的遮光部分、见光部分都有有机物,则势必对实验现象有干扰,怎样消除这些干扰?

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说明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3.运用探究实验,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讲解,则比较难以纠正,但如果是通过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亲自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而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会更深刻,更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生长。

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学生误以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的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在此过程中,探究活动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应,实现了概念的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4.结语

概念教学策略的种类多样,呈现方式灵活多变。我仅从融合探究活动,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行教学做以上论述。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还有许多值得借鉴、有效的方法。教无定法,只要灵活选择、运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就能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惑,强化学习效果。

篇2

一、 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意义

概念图作为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一时的教学模式,而且人们对概念的运用与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且正在逐年的进行扩张,通过相关统计,和概念图相关的文章与网页已经超过了100多万。然而在我国对概念图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当前还只是处在引入与介绍层次,并不能进行充分的实践与应用。

传统教育模式是把学习设立在学生的依赖性、自身客观性以及被动性等上面的,因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观能动性。这种学习结果就是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学习完后面的知识之后就会将之前学习的知识忘记干净,导致掌握的知识散乱,学习效果比较差,并在最后致使学生的学习成果不理想,学习成绩也不能上去。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里应用概念图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并和实践能力相融合,并在最后达成学习的合理性与有序性,并提升自身的物理成绩。

二、 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优势

首先,概念图具有经济型特征,能够让知识通过经济的方式实现。其次,概念图具备表征特点,能够促进知识架构得到鲜明与直观的体现,因为概念图的图像传送信息能力优于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更加有助于学生进行只是记忆。第三是概念图具备可视化特征,并通过整合具体的题目,把所有因素依据一定规则进行创立,进而变成可视化的一个知识架构。第四是概念图具备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特征,它的知识架构具备科学依据。可以正确传递图像中的艺术意义,并且可以避免学生因概念图杂乱无章而发生排斥心理的情况发生。第五是概念图具备整体化的特点,它的知识架构准确且完整,可以把图示中的知识进行完整的诠释。

三、 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功能

很多相关的研究都表明概念图具备以下的几种功能:第一是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师的物理相关教学能力,并通过应用概念图教育模式,能够重点强调物理的教学原理与概念包含的主要作用,促进学生能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性与概念性的消化。第二是能够提升很多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研究方案主要是通过随机抽调法,而变量是运用概念图教育模式的高中的物理教学,因而取样主体是普通高中生;第三是概念图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局限性,只与具备科学合理性的教学课程相适应,在语文、英语等教学课程中不能起到很明显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能量的守恒与耗散”时,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进而使其能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不会太陌生,因为物理教学属于科学性的学科,能够与概念图教学模式相适应,在学习能量守恒时,能够让学生通过更直观的视觉效果学习知识,了解能量的定律。

四、 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的结构看起来好像不复杂,但却可以利用学生了解层级结构的特点,明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并通过学生分析的概念图案例,归纳学生对概念图的了解深度与对概念含义方面的了解程度,并且教师能够观测学生亲手制作出来的概念图与概念图图形方面的完整度,总结归纳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学生会投入多少心血。利用对这三个方面的归纳,可以充分的将教师是否完成教学目的完整地反映出来,并且能客观具体地反映出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教师还能够充分学生会概念图的制作这一珍贵信息,及时评价自己的课堂物理教学,进而依据学生们的具体物理学习情况,对自己的物理教育方法进行迅速且及时的改善。例如在学习“分子动理论”一章时,可以试图让学生在课前制作概念图,教师通过观察这些概念图完善学生对分子结构的认识,并对学生对概念图的掌握程度、对分子作用力的掌握程度与学生投入精力的多少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完善教师的教学课堂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

篇3

关键词:医学实验动物学;创新性教学,第二课堂教学

       实验动物科学已成为医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学生对相关医学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适应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仅仅通过医学实验动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效果是有限的。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性医学实验动物第二课堂活动,能较好的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人才培养

创新性课堂教学离不开具备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1、通过采取邀请国内外实验动物学教学名师、名家进行开展专题讲座和示范授课,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技能的培养。

2、选送优秀教员到国外著名医科大学研修学习,对比国内外的教学设计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观念。

3、组织试讲、集体备课,开展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敢于思辨、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批评,指引整个课堂教学。

4、创新性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进行一定科研课题的的申报,使教师综合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二、创新教育方法的探索

1、讲座式的课程设计模式

实验动物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仅仅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和编排往往不能赶上学科前进的步伐。本科室积极实行模块化整合性课程教学,采用讲座式课程设计理念,把实验动物学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分别以讲授式、启发式、文献导读式、研讨式、案例分析式的方式,大力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和双语教学,形成与科研密切相关的专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传统知识和传承性知识学习,引导学员的理解性学习记忆,还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例如讲解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这节课的时候,首先通过幻灯、图片让学生了解无菌动物与其他微生物分类标准动物的区分,再通过实验室隔离器的观察和学生实际的通过隔离器手套对无菌鼠的喂食及解剖,进一步理解无菌鼠的特点。

三、实施探索式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的多样化

我们除了以本科室编著的《医学实验动物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魏泓主编)作为教材进行授课,同时制定数本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参考书和实验动物学网站。根据每章节的重难点,又侧重选择不同的专业书籍和网站,例如“实验用小型猪”章节时,我们推荐的参考书为Swine in the Laboratory: Surgery, Anesthesia, Imaging,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2nd Edition. Swindle, M.M.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2007),网站为minipigs.dk、sinclairresearch.com等。

2、课后知识的扩充

在每章节学习结束后,最初由老师指定,引导学生对于本章节相关内容进行文章检索和查询,慢慢过渡到由学员自主阅读3-5篇包括诺贝尔获得者所发表的经典文献或最新文献,在“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授课中,我们结合2000年一期《科学》(《Science》)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人类宏基因的概念,结合2006年《自然》(《Nature》)中的研究成果为学生讲解微生态与无菌动物的关系,真正把学员带到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前沿,了解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概念和最新进展。

3、创新教学内容。我们目前的实验动物学的教材还仅仅停留于前十年的研究进展的内容上,教材建设总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目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实验动物科学得到充分发展,从传统的实验动物到实验动物基因工程品系的研发、动物福利的更加关注,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加强。这样的背景下,实验动物的教学内容需要体现发展的过程和前景,更加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帮助学生去解决临床、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医学实验动物学作为医学院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为医学院校的其他医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通过几年对于医学实验动物创新教育和创新性第二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我们的探索还仅仅处于初步起步的阶段,通过什么途径、方式、策略,进一步推动医学实验动物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第二课堂的开展,更好的培养医学生医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医学实验动物学教育者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明忠,谭 毅,赖国旗等. 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篇4

鼻行动物栖息于南太平洋的一群古岛――哈伊艾爱群岛。这片群岛是由瑞典人谕姆维斯特于1941年发现的。谕姆维斯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日本军队的战俘收容所里逃脱出来,漂泊到这片群岛当中的哈伊斯达太菲岛上。这是一个南北长32千米,东西宽16千米的小岛,由石灰岩和粘板岩构成,岛上有一座高为1752米的活火山。这个总面积为1690平方千米的群岛,有大小20多个岛屿,遍生热带植物,分布着固有的特异物物群落。岛上曾有土著居民700多人。居民们称这群岛为“太古之岛”。现在群岛的海岸边建有一座哈伊艾爱达尔文研究所,有国际生物考察团住在那里考察鼻行动物。他们在那里获得了大量的鼻行动物生态观察资料和记录。鼻行动物的发现及其科研成果,轰动了国际动物学界,动物学家一致认为这是20世纪动物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

鼻行动物是胎生哺乳动物,共有14科189种,它们拥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们的祖先很可能是食虫类动物,在特殊地理环境下,走了一条超进化的道路。

鼻行类的最大特征是它们的鼻子构造极为特殊,有的只有1个奇形怪状的鼻子,有的有4个鼻子或更多的鼻子。它们的鼻子千姿百态,有的像根柱子,有的像个嘈叭,有的像只蜗牛,其鼻子也有多种功能,不但可用鼻子爬行、跳跃,甚至能用鼻子捕捉虫子。鼻子在它们的生活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动物学家给他们的鼻子起了个名字叫“鼻子步行器官”,简称“鼻器”。所谓“鼻器”,只是一种功能性的概念,并不是形态学上的概念。它们的鼻子决不可与象、猪或其他动物鼻子同日而语。

鼻行类的另一个特征是四肢逐渐退化。它们的四肢作为移动器官,早已失去了它的本来功能,其四肢功能已由鼻子取而代之。鼻行类的后腿有的退化成两条短小的,有的干脆就没有后腿。前腿作为一种把握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鼻行类的第三个特征是大部分体表有毛。皮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的身上还长有硬鳞。它们的皮毛很细,有光泽,很漂亮。足尖、耳朵、头部、鼻端一般都没有毛。

鼻行类的第四个特征是尾巴也比较发达。有的尾巴比身体还长,能用尾巴套取食帆有的尾巴带有毒钩,能致敌于死地。

篇5

【关键词】 黄帝内经;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比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51-0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成书于东汉之前,其理论对中医思维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内经》中蕴藏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及哲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学者,其学术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在古代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都比较简单,此时的自然科学思维处于萌芽状态。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1],由此可见,古希腊学者对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影响之深。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发生过间断。古希腊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相近的时间段上,此时东西方学者们对生命的认识处于何种水平,本文通过对比成书年代相近的古代生命科学的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和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及《动物四篇》中的部分思想对此进行了探讨。

1 生命本源的认识

中国古代先民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提出了“元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并将这些观念引入到各个学科中,比如医学、地理、伦理等等。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与生命的基本物质和本源,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界和生命。这些认识所运用的方法源于中国古代学者们认识世界的最初方法,即在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加入了类比、司外揣内等思维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灵枢・决气》中记载:“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内经》中此类论述并不少见。对于五行《尚书・洪范》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并指出了五行的特性,认为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土爰稼穑。

西方的哲学家提出世界本源是原子构成的,继而提出了原子论、元素说等。其中:元素说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气”、“土”、“水”和“火”四种元素,亚里士多德将其引入到动物的构造论述之中,对构成生命体的组织进行了属性的划分,并将“土”、“气”、“水”、“火”作为构成生命的第一级基本性能[2],认为脑是土与水的组合物,并指出了证明方法,即运用煮沸的方法,水分因热而蒸发,脑成为固体,就是土质的部分,并指出豆类也有此性质[2]。构成生物体的基本质料在《动物之构造》中有所论述,认为所有组合物体的原材料都是液体与固体、热物与冷物,其他的性能比如轻与重、稠与稀以及其他所有的类此诸禀赋的差异都属于这些基本性能。在对体液、肌肉、骨骼等的认识中,认为有些组织是“湿性”的,有些是“干性”的[2]。而构成人体的质料中“干性”和“湿性”的分类方法和《内经》中的阴阳论述具有相似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在生命本源的构成方面,两种思维也存在相似之处,即均将某些哲学观念引入到具体事物去研究。《内经》中提出“气”是构成人体的本源,而《动物四篇》中提出动物由同质部分和异质部分组成,且指出同质部分在生体构造的各方面为了适应其所在位置的功能,也表现出各种变异[2]。然而两种也存在差异,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在医学的应用中提出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促进的系统,并不认为中医五行是构成某脏腑的元素。而四元素说中,元素之间并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关系,但指出了器官是由元素构成,如脑的构成。可见,在古代不论是元素论观点还是整体论观点,都是对生命认知的一种重要方法。

2 生物分类观

《内经》运用五行学说对动物学做出了分类。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东方生风,风生木…其虫毛”“南方生热,热生火…其虫羽”“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西方生燥,燥生金,…其虫介”“北方生寒,寒生水…其虫鳞”。一般认为“毛”类为有被毛的兽类,“羽”类为鸟类,“倮”类为体表光滑的动物,如蛙、人等,“介”类为有甲壳的虫类和水族,“鳞”类为有鳞片一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动物学著作中对动物分类方法很多,比如发生分类、生活分类、性情分类、居处(呼吸方式)分类、食物分类、行动分类、级进分类等[3]。尽管这些分类最终被现代的科学分类所代替。

在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著作中,对动物的分类角度比较多,且灵活。《内经》中的动物学分类是以五行理论为纲领进行分类,显得比较机械。并且《内经》中的生物学分类观点并不符合进化论的观点,不能表现出生物学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而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学观点中的一些分类方法和进化论的分类方法有近似之处,如动物的发生分类、级进分类等。至于《内经》中的分类方式其价值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3 人体生长发育观点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了中医学人体的生理阶段,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动物志・卷七》对“七”的认识和《内经》有类似之处,认为大多数人生后两个七年,男子开始蕴生,并认为大多数妇女约在四十岁后停经,也有些妇女延至五十岁时,男子生殖能力延续至六十岁,也有延续至七十岁 [3]。由此看《动物志》和《内经》对人的生长生殖规律做了论述。此外,《内经》对人体的衰老也有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在人体的生长生殖规律中《动物志》一书中也做了详细论述,指出了男性和女性的生长发育及衰老年龄,这一点和《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论述有一定的相似处,但是没有《内经》中的论述丰富。但可以看出《内经》及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人体生长发育等规律,都来自对人体的长期观察。

4 对脏腑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对人体器官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解剖的方法来考察动物,如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等篇。《内经》对脏腑或者器官也有解剖方面的论述,如《灵枢・经水》中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灵枢・肠胃》中论述了胃的长度和容量以及小肠的长度等。但中医多运用古代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对生命现象进行描述,所以两者存在着巨大差别。尽管如此,在对生命之初的认识过程中,东西方思维仍然有其共性,那就是通过猜想的方式来确定功能。在中国古代,解剖没有被看做认识人体的一条最佳途径,在中医学古代著作中对解剖的记载也不多见。亚里士多德在认识人体的过程中也用类比的方法,只是西方的这种类比是用动物的解剖发现来猜想人类应该也有相同的器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认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在《灵枢・邪客》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而《动物四篇》中也认为心脏为诸动物之灵魂所寄托的器官[2]。心脏为中心形成血脉[2],认为大体型动物的心脏有三窍,右窍储血最多,血最热,身体右侧的肢脚较之左侧的为热,;左窍储血最少,且最冷,而在中窍的血于容量和热度都介于另两个窍之间[2]。在这个角度看,血的热冷和多少也是猜想的产物。

《灵枢・本藏》详细论述了脏腑的大小、高下、坚脆、正偏与疾病及性情的关系。如“五脏皆小者,少病,苦餍模晃逶嘟源笳撸缓于行事,难使以忧…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等。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也有论述认为凡动物之感觉钝者,其心脏粗硬而肌理密实,凡赋有较敏锐感觉的动物则心脏柔软。心脏体积庞大,动物是怯懦的,若器官较小,体积适中,则动物就比较勇敢[2],并指出心脏性状的差异与动物的勇怯有关,胆与情操和寿命有关[2]。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比较详细的生物解剖论述,比如在《动物志》中记载体型的大小与大脑的大小,在比例上论,人脑是最大的[3]。肝脏附着于大血管,与挂脉(动脉)血管不相通,并指出大血管与挂脉血管均有管道通入肾脏[3]等很多论述。对于器官的功能,西方古代学者以解剖的方法发现了其大体形态,但是对于器官功能没有完全脱离猜想。中医学的脏腑认识应该说更注重对现象的解读,并运用哲学方法解释中医脏腑功能。

5 结论

在《内经》的医学理论中,对人体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解剖,二是运用古代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人体。而后者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直至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的出现,中医在解剖方面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亚里士多德对人体和生命的认识多来自实验解剖观察,而哲学思维的引入不是主流,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哲学概念的渗透。但每一器官或脏腑的物理性状皆与其构造和功能相符[2],即不存在没有结构的功能。因此在对器官的认识方面,《内经》中所提出的脏腑是指某一系统的活动情况,而不是为解释对中西医差异而将脏腑解释为实质的器官。《动物四篇》指出任何一部分的构造不管是一个器官还是内脏,不可专注于其物质成分,每个部分必须从它与全形式予以推求[2]。可见亚里士多德在当时认识到对器官的研究不只是单独的研究孤立的器官,器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经》脏腑理论在一定解剖基础上,同时十分注重各器官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说的“藏象学说”。这也就与西方医学产生了巨大差异。在对《内经》和亚里士多德动物学著作的思想比较中,可见中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点,应该在哲学思维引入到对实质器官的研究。因此,注重对哲学思维和系统器官的双重研究,才能保持不被西医用解剖生理等来解释中医理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9.

[2] 亚里士多德.动物四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4-5,8,36,39,45,66,118-119,266. .

篇6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能够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趣、记忆牢固。浓厚的兴趣可以使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的接受信息,所以小学电脑教学应从兴趣入手。小学生年龄较小,逻辑思维、推理思维能力较弱,许多电脑概念成人尚难以理解,如果强迫性地让他们学习一些深奥、难解的理论,这样就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只会让他们对电脑产生恐惧、反感的心理。倒不如由“趣”入手,利用他们对各种事物都有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可塑性强的特点,让他们在愉悦、游戏、学习中接触电脑,并逐渐对其产生好感,激发兴趣,觉得电脑确实是自己的好朋友、好帮手。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 使用软件、多媒体课件引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些软件或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小学低年级《进入/退出画图板》这节课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如果直接进入正题,学生兴趣不大。所以,我自制了多媒体课件,在学生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一所森林动物学校,里面有“主机博士”和一些卡通小动物(森林学校学生),并配上声音。“森林动物学校要举行计算机绘画大奖赛了,小动物们踊跃参加”。这时,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想不想和小动物比试比试?并告诉他们,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认真学习“画图”软件,同学们兴趣大增,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

2 采取游戏、激励保持兴趣。

计算机的学习,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往往容易被它那神奇的功能所吸引,很容易产生兴趣。但是,在计算机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只是刚刚开始,更重要的是怎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兴趣往往又是短暂的,而保持兴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保持兴趣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学习困难的“精神满足感”,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课堂气氛。在进入“练习”环节时,我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又出现了森林动物学校的小动物和声音“同学们,我带你们去参观我们的学校和绘画作品,不行,要想去森林动物学校,必须先做题,做对了才能去。”这时同学们都很有兴趣和信心,电脑对做对题目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得这个环节的教学在愉快中完成。

二、讲究实用,以用促学

许多学过电脑的人都曾感慨地说.电脑是“用”会的。学电脑的目的是为了用电脑,因此动手操作、实践使用是学习的最佳方法。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应对小学生们空谈枯燥的理论或他们难以掌握的命令,而是应从“用”字上下功夫,选择好切入点,让他们在使用中接触电脑、感知电脑,即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结合学生实际,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以学习指法和画图软件为主。孩子们了解了键盘的基本组成及功能之后,我们选择了《键盘方舟》软件让学生操作,《键盘方舟》是专为初学者练习键盘操作的游戏软件。学生在操作《键盘方舟》的同时,也学会了其他有关知识。对于画图软件,它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易教也易学,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艺术上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在操作电脑时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学习电脑知识,而是在画他们喜爱的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学会了使用电脑。对于高年级学生,针对孩子们的特点,我们让学生在Word软件、Powerpoint软件中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板报、活泼可爱的动画等作品充分体现“用”电脑的优势,让学生在网络中查找资料,学会更多的知识。

篇7

1、对自然界、科学活动及现代科技等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乐于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并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

2、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环境污染现象,产生热爱大自然,爱护、保护动物和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并乐意为保护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

3、学会运用多种感官综合地认识事物,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等活动获得广泛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4、能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探索等活动,具备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科学概念。

第六周 小豆豆发芽了 1

第七周 什么能融在水里 1

第八周 干净的水 1

第九周 火的利用与危害 1

第十周 找平衡 1

第十一周 人体的外衣皮肤 1

第十二周 各种各样的动物 1

第十三周 动物怎样睡觉 1

第十四周 “五一”节假 1

第十五周 动物怎样行走 1

第十六周 动物之最 1

第十七周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1

第十八周 我们向动物学本领 1

第十九周 食物链 1

第二十周 现代通讯工具 1

第二十一周 垃圾的利用与回收 1

第二十二周 总复习

二、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第一周 多变的世界 1

第二周 我们生活的地球 1

篇8

一、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兴趣,启发学的欲望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良好的情境,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例如:我在教学第一课“可爱的校园”时根据小朋友喜爱动物的特点,创设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一看。提问:动物学校里有哪些小动物?最喜欢什么动物,请同学们数一数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有几个。然后分小组交流,同学们分别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什么动物,是多少,其他同学数一数,看他说的对不对,全组学生说完后,比一比,看谁喜欢的小动物最多。我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数数,比较数的大小。

二、通过动手操作增强数感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比如:我在教学“加减法(二)捆小棒”时设计了如下过程,

1.引导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

2.引导学生拿出1根小棒,放在1捆的右边,认识数11。

3.计数器上拨数11,认识个位、十位。

4.反复经历摆小棒――拨珠――认读写各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组合顺序和大小。学生从一个一个的计数,到分群的计数,是认识的飞跃,增强了数感。

三、通过活动体验和理解数感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学习11-20的数,我根据学生喜欢吹泡泡,设计了吹泡泡比赛,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一组学生吹泡泡,另外三组学生分成和第一组人数相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数一个人。这样,同学们有兴趣,很快就能掌握了11-20各数。

四、依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验数感

一年级学生的数感是在他们上学前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作出理解而形成的,是比较模糊比较肤浅的。我们如何在此基础上去发展他们的数感呢?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重建数学知识。例如,第三单元第十课分苹果,我提出要求: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根据每次分得的情况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找到10的分解和组成,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和理解了数感。

五、在快乐游戏中发展数感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发展数学。“数感”的培养就是学生对数概念的敏感性培养,同时它需要在更多的机会中得到发展。单纯的训练学生容易厌倦,以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第三单元第六课猜数游戏:

1.谈话引入猜数游戏情境,老师左手出示4个棋子,提问:左手有了几个棋子?右手出示2个棋子,依次问右手有几个棋子?一共有几个棋子?你能用什么算式表示?

2.把6个棋子放在一起,用左手拿出4(或2)个。提问请你猜猜右手还有几个棋子?你能写出算式吗?

3.学生讨论:有关6的加减法算式你能写几个?并按顺序排列。

篇9

出场专家李瑞芬:1944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家政系食品临床营养专业,注册国际营养师,就职于总医院,任营养科主任。一直致力于应用营养的实践与研究工作。现年86岁,从事营养事业已60余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动物学家在判定生物撮食状况时,首先要看其牙齿。我们人类共有32颗牙齿,其中臼齿20颗、切齿8颗、犬齿4颗。臼牙一般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其他种子类食物,切牙用于切碎蔬菜和水果,犬牙则用于撕碎肉类食物。这与其说是上天的安排,倒不如说是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的形成。按照人类各种牙齿的比例,我们标准膳食结构应为:谷豆类、菜果类与动物类食物之比为5∶2∶1,全部植物和动物食物之比应为7∶1。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讲究平衡膳食了。《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现在,这被我们叫做宝塔式膳食结构,也就是中国营养学家们建议的,每人每天应吃各种食物的份额为:粮食400克(含40克豆类)、蔬菜400克、动物类食物300克(其中肉、蛋、鱼及奶类各占1/3)、油脂30克。如果膳食结构受外部环境影响发生变化,致使植物食物和动物食物的比例减少或增大,都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导致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引起各种“文明病”。几年前,美国ABC电台记者采访我时,我坦诚地告诉他,我认为美国人的膳食结构不合理。报道出去后,令许多自觉生活不错的美国人大吃一惊。美国参议院“营养与健康特别委员会”曾提出,美国目前的营养问题,或者说营养不良、营养过剩、营养负量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美国人民健康的首要问题。“千百万美国人塞进肚子里的东西,很可能使他们患肥胖病、心脏病等‘文明病’。一句话,会慢慢地致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饮食结构正逐年向中国“宝塔式膳食结构”靠拢。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农业部要求各地老师、营养专家和医务人员,把正确的饮食金字塔概念灌输到每个人的头脑中去。”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膳食结构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逐年西化的情况使得各种“文明病”有上升的趋势。中国营养学会为此通过了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再三强调宝塔式膳食结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0年中国营养学家在制定合理膳食结构时,是严格按照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考虑人体对各种基本营养素的需求,斟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之间最佳热比制定的。需要摄入的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的比例恰恰是7∶1。

据《北京青年报》(刘名远荐)

篇10

作为高中生物学传统的核心内容,本部分的考点主要集中在:(1)以假说演绎法为基础的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方法与探究过程;(2)遗传定律中基本的、有规律的数值的应用;(3)遗传定律中变式后特殊数值的应用;(4)以DNA的基本功能为纽带,结合中心法则,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近几年的高考中,不少内容的考查形式已经由传统的概念与简单计算考查向分析说明演变,尤以遗传学数据的分析及遗传学为背景的实验题的设置更为突出;而以基因表达为基础的“基因―性状―蛋白质”的关系几乎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要点归纳

1.基本概念突破

本部分基本概念众多,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类型:

性状类: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表现型;

基因类:基因、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

类:杂交、自交、正交、反交、测交;

授粉类:自花授粉、异花授粉、闭花授粉;

个体类:纯合子、杂合子;

显性类: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对这些概念,要弄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注意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本质区别。

2.重点难点扫描

(1)遗传规律适用条件。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包括伴性遗传)。如香蕉虽是真核生物,但天然香蕉的生殖方式为无性,因而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遗传实验的选材。

①植物学实验常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后代数目多。

②动物学实验常选用果蝇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研究;容易培养,实验材料易得;相对性状区别明显。

(3)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具体流程。

去雄(避免花开时已受粉)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授粉(完成杂交)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