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科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科学的基础

篇1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哲学;观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1-01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提升,整个社会中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关于哲学的难题,但相较而言,哲学比科技落后了太多。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而其使用缺乏限制与监管,从而导致了被滥用,带来了许多风险。所以,研究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思想建设的全新需求,让哲学跟上科技的步伐,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较好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国策有着重大意义。

一、科学和哲学的互相影响

我国社会的进步过程就是科技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前进的过程中,人们依赖聪明的头脑解决了众多难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关卡,科技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和哲学两者之间最初的相互联系出现在当代科技的萌芽期。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最为关键的要素,但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主要功能就是规避那些漫无目的的、难以理解的的方法去探究科技。科技的快速进步同样能够为哲学的探究打下极为夯实的基石,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科技手段在多个行业的广泛使用,我们以哲学所特有的对比论证的思考模式为指导,打造出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为老式相机创造生产出了智能控制系统。对那些具有科技性质的方式就是大家一定要认真弄清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一种科技手段是不是被大家所熟知,在全社会中广泛使用,不应该限制于原因与结果的关联。普遍来说大家所知道的科技手段的方式就是利用整合使用的知识,将理论作为没有限制经验世界的网络,使用具有科技性的独有的言语使得自己的叙述变得完整,使得自己的讲述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真理。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一)道德哲学就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开始的地方,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有关道德的哲学进行了探究。但最初的道德哲学仅仅是为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家对于道德哲学的探究愈加深刻,并逐渐拓展到关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联上。因此,人们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状况之下,要把维持住人们的不断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将协调人类关系的道德哲学变为大自然中行为规则的总称。科学哲学对道德的支持,就是其对于和哲学有关的问题的看法。名为波普尔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规则的核心,否则其不能称之为一种学问。哲学是和科学最贴近的科目,寻求真理是持续不间断的,与此同时还应随时保持警醒。伴着科技的进步,大家的生活方法与区域出现的变化。大家都在找寻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当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对大家的设定了全新的道德规范,某些全新的和高科技有关的技术还在出现。当代伦理学也是以伦理学为基石,对时机出现的难题而说出处理的全新的理念。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是明确核心理论,普尔所提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与牛顿均从事与科学有关的行业,它的理论主要是述说,所提出的是方法论而不是认识论,是对人们传达与记录讯息的属性的区别。某些人所提出的论点能被接受,主要是由于这都是构建在一定程度所具的可错性的基石之上的,阐明了人们目前所了解的东西,已可以改变大自然。

(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予人类全新的想法。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许多社会体制的构建是科学进步的关键。首先就要提升对于科技的立法,维持科技的进步,用强硬的方式束缚大家的行动,用独特的手段鼓励并约束自己。法律是不是利于实行,决定于道德心的趋势,在当今社会,法律有着根本性含义,增强科学的立法很重要,大家要使用法律的方式来确保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三)辩证的来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数学思维

现代教育手段可以高度改善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不管是多媒体演示,还是互联网远程交流,都可以具体直观地展现知识点,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创建数学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数据变化对数学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由于小学到初中知识内容的巨大转变,很多学生不能够很好适应,觉得初中数学非常难,从而引发恐惧心态,产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初中数学庞大的知识量和知识点的抽象性,为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了巨大阻力。这一系列的原因就要求必须改革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科学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奥妙,为学生直观具体地展示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产生探究数学的渴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模型观,增强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施行,将有利于学生树立敏锐的数学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提高作用也是不可忽视,在不断分析和改进中,教师将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2.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包括教师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两个方面。我们必须从传达和吸收这两方面着重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首先,教师在讲授新的数学知识点时,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内容。教师要想办法利用多种方式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枯燥意识,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深入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程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复习

很多学生不重视数学知识的复习,即使在复习课上也不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因为他们认为复习课上讲的都是自己学过的内容,没有必要十分认真地学。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会变得很繁重,同时也是考验教师能力的时候。教师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复习教学,是能否把复习课上得精彩的关键。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产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和敏锐的数学意识,所以在复习中教师应该着重锻炼学生的这两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知识,并且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在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整体意识。

2.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利用数学解决各种科学或者生活中的问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学建模。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如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就要经过复杂的转化过程。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把抽象的实际问题转化成具体的数学问题,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之高。但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非常具体直观地展示抽象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渠道,使学生能够迅速构建科学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学精数学,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数学建模的重要作用。

3.结语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质量

前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了,因而就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不断进行教学革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开始不断深入到课程教学课堂中,并且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分析,分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意义以及现代教学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1]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况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相较于教育技术更加的具有时代特征。以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教育理论为手段来对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与整合,从而达到实现教学最优化目标的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基础方面,先进的教学、传播、教学理论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在依据与手段的选择上,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于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应用于当代的课堂教学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不断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呈现出了其本质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学习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学习资源的开发显得十分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书本已经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习资源的两大重要版块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领域都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因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资源的开发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第二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有使得教学重点由教变为学,能够不同条件的教学主体提供具有差异性的教学流程,学生可以更具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素质教育逐步取代应试教育,初中思想品德知识的多元化知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初中教学阶段必须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但是原有的单纯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因而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必须引入新式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活化教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于法律常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法律节目的视频,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的容易,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2]

2.有助于创新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使得原本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较为丰富,新式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内容逐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创新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媒体作为辅助设备,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及思考的机会,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逐步变化为主动的学习,逐步成为学习的探索者、研究者,使得其学习知识可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辅助其后期的学习。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的创新学习方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现代教学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

1.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其对于该学科的巨大兴趣,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要注重对于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将书本知识活化,从而使得知识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视听同效的知识点讲解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片、视频、音频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的综合利用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于其后期的学习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2.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设备基础的,因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海量的教学资源,因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原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灌溉,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新时期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较强兴趣,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接受速度都是非常强的,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非常不利于和学生之间的课堂沟通。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课堂学习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3]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优势是其他的教学设备所无法复制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标,是新时期素质教育较好的辅助工具,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云霞. 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到思想品德课中[J]. 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07)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089-02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教育界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中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今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内也逐渐兴起了教师网络和校园网。学校在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时候,这些内部网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初中数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的,目的就是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的授课服务,让学生更便捷地接受知识。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逐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辅助功能,以便于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的经验,笔者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做法。

1 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能给学生展现出图文并茂的课题,让一直以来只能在黑板上看的粉笔字变得更生动。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这种人机交互的授课方式,对于数学的授课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是授课,那就一定要有训练题。一改以往学生在黑板上演算,然后再由教师点评的训练模式,可以利用题组训练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验算的机会。学生做完后,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计算机会弹出窗口“答对了,真棒”;如果答错了,又会马上弹出“打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的窗口,直至学生答对为止。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点击计算机上的图标以显示解题步骤。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变浓了,效率也高了。如果是在网络教室授课的话,教师可以通过服务器明了地看出哪些学生答错,哪些学生答对,如此便能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既是主角又是导演,学生是配角,从授课内容、授课步骤、授课方法到练习作业都是教师布置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走。教师画的那些试题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做的,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做完后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而如果教师做一份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什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高低来选择适合自己做的试题。

对于一些初中数学的复习课或习题课,非常适合这种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初中教师有条件也有能力完成这样的课件,知识复习、例题讲解还有巩固作业的选择,每个环节可以设置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体会到做主角的感觉。

2 借助信息技术对人的外部刺激,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多媒体教学对人的感官有多种刺激,能让学生有听觉、视觉、触觉多方面的刺激,这样要比单方面地听教师讲课好许多。另外,信息技术丰富多样、资源广阔、生动形象、易于控制、参与性强等这一系列的特点加大了感官刺激的效果,对学生获取知识并长期保持有很大的帮助。

2.1 把无形转化为有形

初中数学中纯理论的知识过多,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能完全凭教师的口述片面地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画面感,导致学生只能死记教师的说教。比如,初中几何中关于三角形的旋转这类的问题,学生只能看到三角形旋转60°后的结果,至于过程中各角度的位置变化以及和水平线的夹角,是很难想象得到的。可是通过几何画板这样的软件,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三角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不同状态,这种动态的效果生动形象,那是教师说上千言万语也达不到的。

2.2 把抽象变成直观

初中数学中关于概念式的授课是课堂上的难点,教师强制性地把一些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此学生只能靠每天的强化记忆来了解那些概念之间的共性及其本质特征。例如,初中三年级中的“函数”,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概念式教学。教师为了表明其定义中“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会举这样的例子:函数就像一座工厂,送进去一头猪(x),出来一根火腿肠(y)。无非是加深学生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解析类似于y=x+a这样函数,用声音和画面直接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可以把潮水到大坝的距离设为y,涨潮的时间设为x,这样就组成了一个x与y的函数。如此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自豪感,还能加深其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3 把静态转变成动态

在学习几何的时候,往往会牵涉很多的图形,以往学生看到的都是静止在黑板上的图形,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想象图形的运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话,就能轻松地使图形运动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比如,在讲初中几何中“圆”这一节的时候,其中各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图形之间涵盖的定律和结论是不变的。教师再次使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的相关内容,如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教师只需要轻轻移动一下鼠标,那些相应的线就会出现。还有些像垂心定理,三角形内切圆、外接圆、圆心角、弧、弦心距等,这些需要用平移、旋转、翻折这样的知识来证明的,都可以用几何画板轻松地实现。

3 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各种所需的数学资料,其中包含了图片、声音、视频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模拟出各种和数学教学有关的情景内容,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探索数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解析数学思想,从而开阔眼界,有利于学生创新。比如,教师可以投影出一个漂亮的多边形镶嵌图案,带领学生探究其中涵盖的几何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继续探索此类镶嵌的问题,并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最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成果,共同发现新问题。

4 结束语

现代技术和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并不是一味追求计算机的辅助功能,要把握好方寸不能滥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自己能手工完成的实验。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把二者融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数学的学习和授课过程。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534】。

1.引言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给几乎每一个领域带来历史性的巨变。如今,由大数据、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云课堂正向我们走来,“技术”自身走出了附属或辅助的角色,第一次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慕课平台在线模式将会引发‘学习的革命’” ,然而,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展缓慢,明显滞后于大学英语教W,凸显了英语专业的‘尴尬’” 。因此,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与新形势信息时代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其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也需要做出“革命性”的转变。

2.“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精神的主要空间和平台。该课程是学生获取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综合

技能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艰巨任务,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高级

英语”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也直接影响英语人才的培

养规格。虽然它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然而课堂“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非常严重,教、学双方对其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低得令人吃惊 。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与其教学效果是极其不相称的。由于受索绪尔及乔姆斯基

等语言学家的理论影响,“基础英语”课堂中“语法翻译法”大行其道。这种模

式重输入,轻输出,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精确用法,忽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师在“一言堂”,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

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无法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反思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几张 PPT进行“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参与真实的语言交际机会很少,缺乏相应的互动和输出,课堂气氛沉闷,费时低效。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填鸭式”地对学生进行的输入既不是有效的,更不是高效的。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的精致授课模式使本已严重不足的目标语的输入和输出量更显不足。因此,“基础英语”教学现状与《大纲》提出的外语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反思能力的精神相距甚远,不仅难以达到国家教委对这门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这种矛盾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显得尤其突出。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基础英语”教学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引进课堂,增加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 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尽管多年来外语界呼吁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九十年代以前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尚不成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基础英语”课堂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一言堂”现象仍很常见。如今,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成上述四大属性的充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实景交流的最有效工具,身临其境的效果能提高英语实际使用和操练的积极性;音频、视频和基于Internet 的网络坏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商”与“会话”提供优越的条件;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形象逼真的互动式学习环境与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望尘莫及的。Hot Java加深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融合,使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趋完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慕课是 MOOCs的中文音译,由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的首字母缩略而成,最早由加拿大学者 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提出。它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程内容固化和结构化藩篱,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教学方式上,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模式,通过网络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知识点的碎片化重组,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使移动学习、自主个性化学习逐步成为现实。学生在课外可以预先观看资源库里录制的教学视频,对海量信息做出预判与选择。学生课内通过讨论内化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师则解难答疑,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再像过去那样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英语”课时的限制,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与创新能力三方面顾此失彼。师生课堂面授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等网络学习资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基础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应当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构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外部结构,促进学生的内部知识建构。

4.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

当今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给语言教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语言的输入,增强输出的动力,拓展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实现。

4.1增加输入数量,优化输入质量

语言能力的获得要靠一定量的输入才能促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大量的、多样的和全方位的输入。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沟通模式,虽然重视输入,但由于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输入的量与质都事与愿违。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 能以互动的方式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法在视觉、听觉以及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的集成性和多元信息,不仅能优化输入的质量,而且能增加输入的数量。例如在课文导入环节教师采用多种丰富的视频材料和音频材料及吸引眼球的图文说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他们高效带入课堂;课文讲解时,生动形象的视、音频材料直观具体,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一方面,大量图形资料为学生营造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增加学生形象和直觉思维训练的机会。高度交融的多种思维形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翔实、炫动的感性材料而让学生体会到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其强大的经验替代功能可以强化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实的基础,高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所开展的形象思维活动与现代多媒体课堂里的多维互动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4.2创造仿真环境,增强输出动力

长期以来,因受“输入中心”理念影响,“基础英语”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递,忽略言语能力的培养。过分精致的输入挤占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进行讨论或者交际,最终步入“一壶烧不开的水”的困境。众所周知, 真正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大量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 。“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 。外语不是“教会”的,主要是“练会”的 。文秋芳教授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在英语专业学生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今天,我们亟须在教学理念上把输出作用凸显出来。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正是差“输出”这一关键的“最后一把火”而收效甚微。如今,借助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掌握基础知识,腾出课堂时间进行交际实践,加把“大火”,把“水”烧开。

“习得”和“学得”是外语教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学得”常指在正式的环境(比如教室)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只能归于“学得”。Krashen认为,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隐性知识)才能使言语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自动化,即能自然地运用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习得”看上去要比“学得”更重要而“学得”的显性规则(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学习是一种真实环境的体验”。现代多媒体课堂里,教师可利用视频和音频材料,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在非强制压力下快乐高效地学习外语。同时,通过创设真实性强的输出任务或者贴近真实的交际情境,让课堂环境尽可能的从“学得”往“习得”靠近,近乎“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与大量真实的英语语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集声、文、图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能模拟出全新的学习英语的有声环境,融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为一体,多渠道立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各个知识点,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联想思维,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大量优质的输入信息与近乎“真实”的语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输出效果。

4.3拓展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者Holec就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另一位语言学者Benson也主张“自主”应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己成为我国教育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因此, 基于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方面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5.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基础英语”有效课堂模式以巨大的优势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网络英语教学将是未来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了多媒体技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可谓如虎添翼,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由传统“基础英语”课堂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使教学过程情景化、交际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献策.慕课热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冷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5(6):126-128.

[2]谢友福,孙飞凤.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6):52-56.

[3]李力.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及考试改革刍议[J].外语界,2000(3):18-21.

[4]陆明,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论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与教材改革[J].外语界,2002(1):37-41.

[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6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物理课堂 教学环节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已进入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由于我校物理教师积极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十多年来,我们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思想和技术,蕴育长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象高峡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遏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师中的普及应用,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教学相长,有些学生创造的课件,充满了新意,令教师都感到十分惊奇。多媒体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它既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也能为应试教育服务。多媒体能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是师生共渡的生命过程,再好的教师,再好的课堂,由于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活生生的教学过程,用粉笔和黑板会显得缺乏生气和苍白无力。多媒体课件由于它的可选择性和良好的交互功能,为每一位教师独立自主地上课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师生共同参与多媒体教学,不仅产生了物化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勇于进取、不断探索的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而这正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精神的体现。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新授课前的导入,目的是回忆与新课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导入内容一般不需要保留在黑板上这时可利用多媒体,因多媒体有再现性:设置返回按钮,退出后可重新返回,所以多媒体可以随时提取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沟通彼此知识间的联系,既节省板书时间,又不占板面。对于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说,受他们的生活阅历的限制,某些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只是在头脑中有很粗浅的认识,情境不够完整,细节不够丰富。而且自然界的现象,又有很多不可能直接在物理课堂上原样展示。而应用课件的手段,可以生动、丰富地虚拟情境,可以用电脑展示静态的文字、画面。还可以展示动态的录像片段、动画片段,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来发现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在生活、自然情境中发现有趣的物理问题。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讲授新课,突破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利用多媒体提供有指导性的画面,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形象的说明道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大气压强”这堂课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和重点。一般 来说,教师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一个学生拉一下,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究竟大气压强有多大?学生没有感受,印象不深。采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堂里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 有节奏的马赛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了现场实验情景,所 有学生都十分投入。采用多媒体对马德堡半球进行剖析讲解,强化了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施压给半球的基本 概念的理解。以往教师做测量大气压强量值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只能凭嘴讲: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运用多媒体后,就能模拟这一过程。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擦黑板的不方便,为课堂教学增加知识容量,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达标测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现代教学不仅讲求高质量的“讲”,更讲求高效率的“练”,多媒体具有高效性,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达标手段。对于判断改错题、填表揭示规律题、看图列式题、课外思维发散题等,若使用多媒体实可拓展视野,增强观察效果,同时还可独立操作多媒体,增长了学生使用电脑的技能。传统教学的反馈形式通常是板演、课练或提问,这样的反馈缺乏多向性和高效率,利用多媒体反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电脑上演算,可以及时反馈和批评,使尽量多的同学得到尝试的机会。众多教师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的达标测评可使课堂效率提高到传统课堂的两倍多。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具有新奇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材料,可以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包括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提示过程等,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并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相对运动的内容我们即可应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空中加油的情境和等速救护的过程,配上声音的效果,把存在于头脑中的想象情境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利用动态的变化,立体的感觉表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意境,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教师运用高新技术,其本身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求知欲的启发和最好的榜样。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多媒体展现的物理过程和控制条件下形成的物理变化以及通过三维立体图像展现的物理情境都会给同学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与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可能,效果自不待言。

总之,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中,不论是有形教学资源还是无形教学资源,都是学生认识的媒介,它们对学生的学习都能起到辅助作用,各有优劣。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使用的“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篇7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结合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结合的内涵就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资源,使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有效地融合,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系。我们不能只给学生播放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而把教学内容闲置一边;同样也不能舍本逐末,片面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忽视学科内容的深度挖掘。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传播者,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媒介、一种工具,它只能辅助、服务于教学,我们不能为了应用它,而忽略老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结合的原则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适度”的原则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增加课堂容量,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会出现“填鸭式”的教学。如教师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代替了教师的讲解,使思品课变成了“放像课”,教师成为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实际上,多媒体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常常只是在某个阶段才使用。因此,教师课前要周密思考,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最适宜、最有效。

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有的老师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冗长而枯燥的信息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学生毫无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说,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应适当、典型、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好分寸。

2、“实效”的原则

“实效” 是指信息技术的课件设计要达到教与学的整合。一方面,课件设计要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并且能准确反映教学内容。一个非常精美的动画,如果和教学内容无关,则毫无价值;反之,一个简单的图片,若能准确的反映教学内容,就会成为一个亮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课件设计要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恰切”的原则

“恰切” 是指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要恰当。信息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图片到动画各有不同特点,未必最复杂的就是最好的,一味追求高层次可能是一个误区,在使用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恰切的表现形式。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结合的优越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非智力的源泉。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由于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疑问或展示习题,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积极反馈,教师通过计算机及时给予评价,并输出相应的信号加以强化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中创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愉快、满意、企盼等肯定态度的极大热情,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之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扩散性和求异性,这些效果是传统教学媒介难以完成的。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这个素质的核心——创新素质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思考,富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性人才。

篇8

一、课程设计理念

笔者认为,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育造成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中,学生建立对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获得专业技能,是物流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因而笔者设置课程的原则是以技能强化为主,将理论教学融入技能训练,将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应用到“现代物流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二、行动导向式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式教学法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教师应该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根据“现代物流基础”各部分不同的知识内容,笔者应用了八种行动导向式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引导课文教学法

这是课程设计中最基础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讲解书本上重要的理论内容,其以《现代物流基础》教材中的章节内容作为引导课文。教师不再是讲授主体,而是引导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学习、讨论、分析并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此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行为模式,能够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卡片或视频展示教学法

物流专业是技能型专业,课堂上一般详细讲解使用某种物流工具或物流技术的方法。卡片或视频展示教学法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通过卡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物流操作方面的重难点,通过生动的学习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操作方法。

3.大脑风暴教学法

此种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物流专业领域中可能会引起争论的知识点自由地发表个人见解,教师不对其进行任何评价,其他学生也不会对某一学生的意见立刻发表评论,这样使学生可以自由思考,以产生更新、更深层的想法。运用这一方法,教师还可以带动一些日常在课上很少发言的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看法,激发其学习热情。大脑风暴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可以让学生具备头脑风暴的能力,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以及思维能力。

4.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上述方法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对物流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这r候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前往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亲手去操作,锻炼其职业实践技能。

5.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预先设计一个教学项目,师生都参与到项目中来。学生在项目中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通过亲身体验项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对比分析教学法

对比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对比分析教学法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需要教师设计出模仿现实的情境。比如供应链上下游角色体验项目,每名学生在项目中都有一个特定的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切实体会供应链的工作流程及工作难点,为今后就业及与人交往、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8.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如海尔物流、马士基物流等具有先进物流经验的企业即可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选定相关案例,首先让学生通读案例,了解物流经验,对著名物流公司的发展史有初步的了解,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然后,通过参与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优势或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今后在岗位中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篇9

【关键词】 中西药;中西药学;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化;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

药学与医学,是构成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各有侧重;联系则在于互为依存。没有药学,医学则失去其防治作用的物质基础;没有医学,药学则失去作用对象。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

1 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研究和探讨其结合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发现其结合有着它们共同的基础。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他学科结果。作为中医药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优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2 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他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有的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由此,西药纳入中药学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中药西药的发展而言是新的理论知识的突破。第二,发展研制新西药比从中药研制新药耗费的人力、物力要大得多。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在民族药中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3 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3.1 现代科学化的中药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点;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3.2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

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他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 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予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他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他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 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予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理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予现代科学阐述。

4 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学工作者和相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

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木内容,此应肯定。作为中医药学工作者,通过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只能使中药学乃至中医学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此,应当欢迎西药学乃至多学科工作者,从事中西药及中西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作为中西医药学工作者,既应当看到自己学科之所长与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知识结构的所长与不足。先从知识结构看,西医药学因其本身即以现代科学知识为主体,那么自然自己所具知识的主体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然而所不足之处往往在于缺乏中医药学的知识。故为实现中西药学结合、使自己所具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之所长得以充分发挥,应当掌握中医药学知识,可向书本和中医药学工作者学习。作为中医药学工作者,自己所具的中医药学知识和技能为所长,若仅具此,很难以更好地为实现中西药学结合而发挥所长,还应具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可向书本和包括西医药学工作者在内的多学科工作者学习。以互相学习为彼此的联系点,是易互相团结,共同为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任务而共同努力奋斗。再从中西药学本身看,中药学具有内在科学性。然从微观阐述上又缺乏,而这正是包括西医药学在内的现代多学科所具有之优,而西药学的整体综合性不如中药学,此却为中药学之优。

总之,用两大医药学之优,互补不足。结果是促进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进而早日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值得指出的是,西医药学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但现代科学并不就等于已在西医药学中全部体现了,也就是说,仅用西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并不能彻底实现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应当是充分利用包括西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在内的现代多学科知识,才能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学化,进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型的药物学。

参考文献

篇10

二、怎样适应21世纪的需要

教育必须有超前的思考,高中物理课程必须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高中所讲的物理是中等程度的物理,离现代科学技术本身有相当距离。高中物理课程适应21世纪需要,主要是打好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基矗基础打得扎实,学生才能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有较强的适应性,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效地学习和运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以至探索新领域、新问题。没有好的基础,谈“现代化”也要落空。现代科学技术是在各门基础科学之上发展起来的,基础不牢固,不能攀登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峰;基础不牢固,进一步学习也会发生困难。高中物理课必须着眼于打好基矗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初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确定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要重新审视高中物理课的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类型物理课的要求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并适当予以更新。

我国现行物理课的内容,与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如美、英、日、俄、港、台)的相比,他们的知识面比我们宽,个别内容比我们深,有的增加了一些较新的内容。但就重要的基础知识来说,基本相同,即主要讲述经典物理中属于中等程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更新,不更新将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但更新的进程必须是渐进的,不能一次作过大的变动。因为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而作为物理知识的核心部分仍是稳定和巩固的。现在还看不出作过大变动的依据。并且,作过大的变动教师和设备均不适应,并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内容,只要是反映基本的客观规律的知识,就永远是常新的。问题在于如何选择,要研究选择的标准。

我们认为,内容的选择和更新可主要遵循以下的标准: 1.选择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

2.选择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重要作用的知识。

3.选择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

4.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

在新的高中大纲中仍应以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即学习那些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知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例如航天技术)都离不开经典物理。经典物理是学习现代物理以至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考虑物理课的“现代化”,不能脱离开以经典物理为主。

脱离开这个“为主”,大量地追求现代物理知识,只能得其皮毛,将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就会感到基础单薄,高中物理是不能这样“现代化”的。

在课时偏少的情况下,更要强调选择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学得透彻,学习其他知识就容易些,也有条件扩充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结构;某些新知识,即使在学校没有学到也可以自学。课时少,决不能削弱主干知识。这就是不能“伤筋动骨”的意思。一方面要强调主干知识,另一方面,知识面又不宜过窄,否则,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和思路。最近,杨振宁教授曾谈到,知识面窄是我国学生的一大弱点。因此,要处理好主干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关系。教学内容要有“骨头”,也要有“肉”。物理学本身在发展,对20世纪物理学的进展和物理学的前沿要给予介绍,使学生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物理学的大厦在不断建造当中。

总之,内容要精选,安排要留有余地,可以分为必学和选学内容,使负担适当且有弹性,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物理课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要求要明确,要突出重点,分开层次,以利于教学,便于明确考查要求。关于教学要求,是否可作如下考虑:(北京信息员张同恂)""关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三)""关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三)Ⅰ类物理课对必学知识的教学要求可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次:?知道所列知识的内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在有关问题中能够识别它们。

B层次:?理解所列知识的含义,能够说出它们的要点,认识与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用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C层次:指应用较广泛的某些重要概念和规律,要求与B层次相同,但要更为熟练。

Ⅱ类物理课对必学知识的教学要求也分A、B、C三个层次。

A层次:?知道所列知识的内容,能够说出它们的要点,在有关问题中能够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B层次:?理解所列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认识与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用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C层次:指应用较广泛的某些重要概念和规律,要求与B层次相同,但要更为熟练。

在两类物理课中,C层次的内容不宜过多。Ⅱ类物理课中B层次的内容应比Ⅰ类课多。

现行的教学大纲只列出了知识点,没有从要求上对知识加以分类,这不利于物理教学。物理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对所有知识都要求讲深讲透,会徒然增加学生负担,也并不能都讲深讲透。反之,在要求上对知识加以分类,突出重点,会使学生较好地、较快地掌握所学知识。不同的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不同,教学要求必然不同。实际上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和考试的实践中,已经对不同知识作了不同要求,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新制定的教学大纲要研究、总结、参考这些经验,对教学要求作出明确而又适当的规定。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进入到学科领域,作深入的探讨。

(二)进一步加强联系实际

近来,与物理学联系密切的某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物理学知识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一向注意联系实际。新的高中物理大纲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好的传统,密切联系实际,重视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在以下几方面应当有所前进。

1.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联系要更密切,?某些实际应用应成为基本知识的组成部分,联系实际应强调其中的物理原理。这也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脱离开知识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还是“死”的,只有在反复应用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2.进一步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讲述某些实际中的物理原理,?介绍与物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联系实际的事例,应该尽量有现代化的气息。

3.要培养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志趣,?注意介绍物理学的成果与其他文化知识的联系,注意联系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能源等),理解物理,技术,社会的关系,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