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工程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半年工作历程
在xx的工作从下乡xx村二组开始,清晰的记得那天是2012年7月15日,从这天起我就开始了人生的工作历程,最美好的大学四年时光已悄然被尘封。半年的工作时间一晃而过,在此分三个阶段进行自我总结:
熟悉相关工作阶段:来xx报到后得知我被分到经发办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当时我就知道这工作任务重难度大,xx老林作为原生态旅游景区对城乡环境卫生要求绝对比较高。正式上班后我认真对相关工作进行学习,对今年县整治办下发的文件反复研读,通过学习文件我慢慢熟悉了治理工作,知晓了xx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现状,自己心底对整理文件也逐渐有了谱,这阶段可以说文件是我学习的老师。这期间正值xx老林的旅游旺季,八方游客蜂拥来xx度假避暑,7月19日xx老林英雄会正式开幕,各项体育赛事每个周末如期举行。旅游旺季是考研我乡旅游接待能力的关键时刻,全乡的工作都围绕接待我们远方来的游客朋友,这期间我加快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协助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尽一切可能为游客提供一个干净、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这阶段我总结出干工作要“多看、多听、少发言”。
协助开展工作阶段:9月底xx老林英雄会进入了尾声,在旅游旺季即将结束之时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挑战,古蔺地区持续的干旱逼迫我们不得不转移工作重心,抗旱救灾送水保水是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确保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干净卫生。有了熟悉相关工作阶段对xx乡的基本认识,这期间我开始协助开展送水保水和森林防火工作,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也在同事的帮助下逐渐开展。在抗旱救灾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我们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我们又开始长时间下乡开展选举工作,我和黄哥负责的选区是xx村二组。为了确保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我们去xx村二组开了三晚上的会,下乡的工作是比较辛苦但苦中也有乐,也许乡镇上的工作就要从下乡开始。
二、对工作的认识
(一)乡镇上的工作下乡不可或缺。第一天上班就下乡xx村二组,来回一句话没说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乡镇机关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少不了和老百姓最直接的接触,下乡农村理应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为了整危房改造资料和搞人大换届选举,在xx工作这半年我多次下乡村社,半年的时间去过xx所辖的每个村,尤其是十月底去龙爪那次让我记忆深刻,从乡上骑摩托车去用了三个小时左右,去龙爪村的路太烂太远了。龙爪村沙溪岩下面真的很穷很穷,我觉得那些地方就不该有人的居住。xx可谓地广人稀,农户住得比较分散,开展工作难度较大。半年来的下乡经历让我学会了很多,慢慢积累了些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经验,帮老百姓办点实事是我参加工作的最初愿望,期望我在往后的工作通过下乡获得更快的成长。
(二)乡镇上的工作很难界限分明。乡镇机关针对农村工作繁杂,各个办公室之间需要协同合作,办公室内部更是要不分你我,遇的任务就需要大家共同完成。开始我在经发办主要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后来人事调整又把民生工程的工作加在我头上,创4A阶段我还负责些项目建设的相关工作。这半年xx经历的每件大事我的有参与其中,xx老林英雄会、抗旱救灾森林防火、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和创国家4A级景区工作我的有参与,来xx工作这半年我积极把自己融入xx乡政府这个大家庭中,只要自己手头有空事情不分你的还是我的都努力完成。乡镇上的工作不可能界限分明,同事之间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总之以后我会本着“多做事、少说话”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
(三)乡镇上的工作没周末太正常。乡镇工作的特点是有事情就忙没事就等任务,忙时所谓的节假日都得靠边去,法定节假日不放假太正常了。7月份正值xx的旅游旺季,xx老林英雄会持续了两个多月,为了做好我乡的旅游接待工作,老林英雄会期间所有的周末都被取消,直到国庆节老林英雄会闭幕后才放假四天。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和创建国家4A级景区期间周末也在坚持工作,来xx工作这半年放假的周末还真找不到有几个。开始那几个周有些不习惯,特别想放假进城或者回家,过段时间慢慢习惯也就好了,觉得周末放不放都无所谓,有重要事情反正可以请假。半年的时间让我成熟了很多,不放假的周末慢慢也就接受了,关键是要把领导交给的工作干好。
三、明年工作打算
元旦节又开启了2012年的工作历程,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年终目标考核。新的一年我要求自己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迅速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变化。7月2日我揣着两张证明这段经历的证书离开了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大学,在从成都开往古蔺的汽车上我不禁回头望望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我清醒的认识到从走出成都理工大学校门这刻起我就不再是学生,我必须迅速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通过自己的双手的努力养活自己。2012年我的工作目标是积累社会工作经验,走好从学校过渡到社会这关键的一步。
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难点;建设措施
1前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环境问题也日渐紧张,我国已经有多处出现了“雾霾天气”、土壤沙化等问题。人类想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和环境共同发展,所以我国加大了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视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未来发展中加强环境工程的建设,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2环境工程的概述
近些年环境问题的日渐严重促使环境工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环境工程建设是为了在未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做好环境质量的控制。在环境工程中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医学、生态学等诸多的内容,所以工作过程比较复杂,难以有效地开展。从目前看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节能建筑、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等。所以,城市建设不可忽略环境工程,两者应当协调发展才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3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分析
3.1城市污水处理不妥善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城市流经污水等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又包括家庭、办公楼、卫生公共设施等所排放的洗涤污水和粪水等,通过下水道,这些污水流入污水池后经过处理排放到外界,也可以再次利用。比较难以治理的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相比,其含有大量的难降解物质、腐蚀性物质,如果不经过仔细处理变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此外,城市污水的成分比较复杂多变,并且可能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在受到城市污染后的污水流经到下一城市会对这个城市产生污染,因此其有着较大的污染性。总而言之,居民的生活、健康以及城市的运行都和污水处理状况有着重要联系。但是目前我国在污水处理上存在着严重不足,相关设备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污水回用率低,难以有效地实现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是环境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难点。
3.2垃圾处理技术不达标
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城市人口剧增,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量加大,促使城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固体垃圾,这些垃圾会对土壤、水源等产生影响,甚至有的固体垃圾存在辐射性物质,直接伤害到人体健康。所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成为环境工程中一大难点。
3.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用地紧张。城市规划建设中将更多的土地交给了建筑物,缺乏园林绿化建设,导致绿化事业和住房建设不匹配,城市变得更加拥堵,品质不断降低。在城市建设中,园林工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降低城市噪音,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大量建设商品房和住宅区,导致城市密度增加,绿化空间降低,对环境工程发展和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此外,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规模和投入的资金要比城市建设落后,不但无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还会阻碍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成为环境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难点。
4环境工程建设的措施
在城市持续扩大发展的过程中,做好环境工程建设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能够推动我国城市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缓解环境压力,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可以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工程等多方面加强环境工程的建设。
4.1做好污水处理工作
相关部门要对当地污水排放情况进行调查总结,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设施,积极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从而更好滴开展污水处理工作。同时政府应当提高对污水处理的重视,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一些政策规定,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控,鼓励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同时做好日常的监察工作,一旦发现污水抄表排放要及时严惩,保证环境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4.2大力抓好垃圾处理工作
垃圾处理一直是环境工程中的一大难题,在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处理技术进行支撑,相关部门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专门进行垃圾处理,引导民众分类丢弃垃圾,然后分别进行处理,提高垃圾的处理效果。同时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做好政策支持和监督检查工作,在日常中加强对环境状况的检查,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优美。
4.3完善园林绿化建设工作
要进行环境工程建设,就要完善园林绿化工作。不论是从城市的发展及建设角度看,还是从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情况看,都离不开园林绿化。因此,要对园林绿化实施全方位的规划工作,科学种植绿化植物,并做好日常管理及维护,确保园林绿化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尽量拓展园林绿化范围,提升绿化设计水准,积极引进多种多样的植物,使得园林绿化内容更加丰富。做好园林绿化建设,能够更有效地构建优美居住环境,同时还能减少噪音、净化空气,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4.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设立完善的环境建设工程的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外来资金的注入,使企业积极的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中来,为城市的环境工程建设增加筹码。只有资金充足,才能引进研发先进的污染物处理设备及相关技术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有力的支持,从而提高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的处理效率。
5结束语
城市发展建设中离不开环境工程,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和环境直接相关,环境工程建设情况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所以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难题急需解决,本文主要从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园林绿化、资金、教育宣传几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李国强 马颖 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广帅,王晓琳.浅析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以及应对措施[J].四川水泥,2015(2):127.
[2]冉志刚.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河南建材,2015(1):61~62.
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1],因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2]。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来说,如何全面地、有效地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这几年我们作如下探讨和实践。
1、转变观念,立足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变教育思想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围绕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通过讨论,我们达到共识,实验教学要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是创新复合型人才[3]。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照方抓药”,强调实验结果,不注重实验过程,不善于思考和探索,而忽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到要求。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21世纪环境工程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明确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将环境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划分为实验基本技能的初级阶段、验证阶段、理论知识综合应用阶段和创新实验阶段;建立一支精干的实验教学队伍;构建一个能让本科生充分发挥特长、展示自我、成人成才的校级创新实践科技活动平台;注重开放式、探究式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元化思维及科研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2、调整实验内容
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一般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少,且实验内容陈旧单一,限制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索,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不改变总学时数、不影响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理论学时数,增加实验学时数;同时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增加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在基础化学实验内容里侧重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如溶解氧及大气中SO2、NOx含量的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热的测定、水样中COD、氨氮的测定、电路板腐蚀液的回收利用、光催化降解染料等。在专业实验里,我们增加环境大气、水质的在线监测、废水混凝沉淀优化条件实验、校园噪声监测等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包含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且实验注重先进性、设计性和综合性,既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3、改进授课形式
过去实验课教学一般是教师先讲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照方检药,做一遍即可,无需自己动脑思考,教师省心,学生省事,久之学生养成依赖教师、不愿思考的坏习惯,致使实验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许多学生做完实验后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碰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实验教学应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为此,在基础实验教学中,我们采取“五步法”:第一步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和思考并写出预习报告;第二步教师利用8分钟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三步教师利用8分钟和学生就实验的疑难点进行交流讲解:第四步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第五步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在综合实验、设计实验教学中,我们同样采取“五步法”:第一步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或学生自选题目,查阅文献资料写出实验方案;第二步学生答辩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审查同意;第三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第四步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第五步教师与学生一起讲评实验,总结实验成败关键。五步法的实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4、建立实验创新基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专业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宽厚型和实用型的有用人才,我校本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指导教师为核心、以创新基地为平台、跨学科自主组合、完整的“问题--合作--实践”培养模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问题,理论假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获得结论,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创新基地里,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5、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评价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评价,通过教师、专家组、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对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能力进行个体评价,根据撰写与、参加多种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等3个不同载体中所获得成绩对环境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进行整体评价,结合不同级别专家、教师、学生个人的主观评价与客观取得的实际成绩,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评价体系,并在实际创新实践培养中不断调整。目前该体系正在完善中。
6、成效及建议
通过努力,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体现在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尤其是省级论文及设计竞赛都名列前茅,而由基地成员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广西区该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尚属于探索阶段,如何真正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扩招后学生过多导致质量下降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中,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思峰.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愈演愈烈的全球人才争夺战与我国的对策 [J].
篇4
关键词:专业认证;环境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81-02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是目前国际普遍认为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至2006年起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的,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开展了面向我国本科教育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
一、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认证历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有利于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解决工程师技术资格国际互认的关键。2007年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制定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并于2007年11月对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2008年5月对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6月对武汉大学、2009年5月和10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6月和11月对东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认证。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截止目前,工程专业认证已经在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3个专业领域,设立了75个专业认证试点,涉及院校49所,我国已进入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稳步推进阶段。
二、继续扩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资源与能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关键。我国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系统工程,但在系统工程中环境工程作为污染物排放削减直接相关的专业,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是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卫生工程等学科的综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可以体现出:知识更新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多学科渗透、新兴学科涌现等特点。高校作为孕育优秀工程人才的摇篮,在开展工程教育中,应紧密联系行业发展现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广大。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
1.基于教育CDIO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CDIO教育模式代表了Conceiving(构思)—Designing(设计)—Implementing(实现)—Operating(运作)[3]。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将应用与课程之间紧密联系的方式学习。环境工程是一门实验和理论并重的专业,在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中,实践与实验起着重要作用。借鉴CDIO成功的教育经验,环境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第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学校经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中如何应用;第二是搭建校内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阵地,校内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第三是设立特色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开设特色实验室,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在全校范围内共享实验资源和设备。
2.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兴起的较早,但是发展至今一直没能走进“象牙塔”,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挂钩。专业认证制度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必要基础和重要支撑,是从业证书申请发放和登记注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国际上,专业认证制度完备的国家几乎都将专业认证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挂钩。目前,笔者对黑龙江、北京、上海三省市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所设置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课程展开调查,发现不同学校虽然课程设置的形式上和名称上略有区别,但大都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这一模式,并且在学分、学时、比例上也无明显的差异。鉴于国际专业认证国家的经验,我国在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上,可以尝试针对某一执业资格和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来组织课程,即一年级安排基础课综合培养,二年级以专项课题形式参与实验,三四年级进入模块课程培养。在模块课程设置中引入职业资格培训,一方面为将来的专业认证与职业认证挂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保证知识以结构化而不是零散化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用模块课程替代原有的学科领域课程,分布合理的课时,搭建新的课程体系。
3.重视科研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我国在环境工程行业发展过程中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精湛的工程人才,切实解决行业内技术创新慢、产品升级难的问题。这对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工程教育本身就是创造力养成的教育,学生的兴趣选择对工程能力能否持续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的能力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挥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第一,在本科生教育中可以设立“导师群”人才培养方式,即组织教授“联手”合作培养和授课,在理论课的基础上以“专项课题”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大学二年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科研导师的研究,跟随导师去专业的相关企业参观,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接触学科前沿,既增加学生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推出的工程准则对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总结起来基本是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综合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与责任感。这些能力的形成绝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几门课程能够解决的,而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整个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多地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提高专业方向对学生的吸引力,为学生工程师素质的养成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培养对环境工程现存问题的敏感度和国际视角,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学学报,2009,19(2):61-66.
[2]贾丛林.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9,(3):34-39.
篇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验课是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环境微生物的一些基本技术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在环境污染处理的应用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pcr技术也在环境工程得到应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教学实践资源日趋紧张。如何改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一直是大学环境类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1 改革实验课程的设置
我们将过去独立、互不相关的微生物实验改为一连续的探索性的大实验,开设了一门“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独立课程。课程放置在学期结束时的实践周中进行,集中对学生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污水处理应用的基本操作的训练过程,这样强化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制备各类培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环境样品中进行接种、培养,通过菌落和个体形态观察,纯化细菌、放线菌或霉菌和酵母菌,然后学生以自己分离、纯化的菌种为材料继续进行以后的实验,在对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菌体大小测定基础上,最后做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对细菌做出初步鉴定,并将分离出来的细菌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上。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主要实验内容和所涉及的知识点见表1。改革后的综合训练使原来孤立、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在微生物的菌种的培养和分离,纯种的计数和鉴定等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多次操作,反复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微生物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验证操作性实验相对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对较少是目前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极为不利,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将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作为选作实验,供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综合运用不同实验技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并加以实施。实验后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创论文。比如,“微生物诱导腐蚀”的选作实验,主要是研究研究厌氧微生物对金属腐蚀过程,使同学们扩大对微生物环境作用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起来,从而加深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表1)
2 重视视频实验教学的应用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得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了视频实验等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经费紧张等问题。我们不仅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多媒体课件,而且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这些改革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加深了学生对使微生物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理解,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每一种实验操作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应该加强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 强调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改变实验课中讲解过多的现象,只是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并事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从而理解和验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在实验中起指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综合实验涉及的内容很多,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写出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然后在课堂上对实验计划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再进行修改,最后由教师审定。审定合格后,学生方可开始进行实验,这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培训的主动性。实验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每一步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检查和辅导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白每个实验步骤操作的好坏对后续实验的进行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学生整体的实验观念和细心的操作习惯。由于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的了解,实验效果很好。
4 改革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综合训练的考核是既是课程设置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学习的一种督促和检查。在微生物综合
转贴于
训练中,我们将学生4~5人分为一小组,同一组的每位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位学生都独立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等工作。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结果,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操作能力,老师对每位学生的操作和实验结果都做出客观的评价。将综合训练考核分为预习、操作、实验报告三部分记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当场考核,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依据预习、现场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综合考核。在操作考核中既有单独的个人操作考核,也有分组的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严格杜绝相互抄袭现象。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养成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好习惯。实验报告中的分析与讨论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自由地写出自己对实验的理解,比如哪些操作步骤没有做好,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等,还可以提出对实验设计修改的建议。通过对实验问题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为环境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的展开和将来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5 培养工程实践观念
我校是具有电力特色的地方性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从电厂化学专业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重工程、重实践的专业特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思维模式,要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中的作用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微生物学本身基本的实验操作上。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别注意结合工程应用问题,充分围绕教学队伍的科研课题及实习单位的生产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课题的形式,组织一些对环境工程微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些老师在设计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时,经常会有很多项目指标需要测试,只要合适,我们也将样品拿来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做。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从工程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6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所用的教材和实验讲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煤炭行业环境工程的内容,很难应对日后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可以考虑在传统环境工程教学内容中引入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内容。通过课程改革,修订实验内容,在满足实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矿业环境保护的行业特色;特别是加强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实验内容。根据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不同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教学方案。最可行的方法是煤炭特色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实验中将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科研课题或某一课题的若干阶段设计为实验教学内容,可以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实现科研资源的教学共享。把学校本科教学投入、“211”工程投入、“985”工程投入和环境工程系教师科研项目投入形成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分层次管理和开放,逐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向本科教学全面开放,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平台。为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利用教师承担的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课题,积极探索将科研课题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给水工程实验教学中,我们依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浊高铁锰矿井水处理研究》,将环境工程专业传统的混凝沉淀、地表水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教学内容改为高浊度矿井水混凝沉淀、高铁锰矿井水过滤及反冲洗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教学原理和内容,还补充煤矿矿井水的产生、排放和水质污染特征等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工业过程、工业污染特征以及工业污染防治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仅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也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在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化学氧化-生物强化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研究》,将原来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实验教学内容改成SBR工艺处理焦化废水实验。这个实验内容的改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处理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区别,防止了课堂教学和实际工程出现较大的偏差,特别是水力停留时间、活性污泥比增长速率、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等参数选择,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业污水处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纳米RuO2/ZrO2-CeO2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及废水中的POPs》,将原来的COD分析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污水换成煤化工废水。这一实验内容的改变,使得研究对象由生活污水变成了受氯离子干扰严重的煤化工废水,让学生系统深刻地体会到了消解过程中沉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分光光度法的干扰,以及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各自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从一个简单的COD测试实验思考到各种环境工程原理。此类教学内容的改变还有很多,比如,将矿井除尘装置、煤化工厂VOCs催化氧化分解装置和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装置引入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中;将煤矸石简单制砖的内容引入到固废处理与处置实验教学中;将头发中汞含量的测定引入到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将煤化工厂受污染土壤的气提修复装置引入到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中。通过这些来自于科研课题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将来开展实际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开展与煤矿区污染控制相关创新性实验
我校环境工程中心积极开展与煤矿区污染控制研究项目相关的创新性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科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的重要基地。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查文献、写调研报告等基础训练,大二和大三开展具体实验,大四开展成果总结训练,学习撰写结题报告并。我们的创新实验基本来源于科研项目,但是为了不给学生造成难度,又对科研项目进行了大量的改变,基本都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面向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图1是典型的创新实验设计过程。先根据传统的混凝和沉淀实验,添加矿井水污染治理的内容,设计创新实验的第一个研究内容,即混凝沉淀处理矿井水。然后根据课堂讲授的混凝沉淀水力梯度(G值)的理论知识,将混凝部分扩充为多级搅拌混凝实验;根据浅池理论,将沉淀内容扩充为斜板沉淀池设计。最后将所有的内容合并起来,形成实验名称为多级搅拌+混凝+斜板沉淀处理矿井水的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下达的科研任务要求,充分发挥个人智慧,设计系统的实验方案,并在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下,开发了用于实验过程的多套连续装置;独立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所涉及的实验参数,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工艺实验研究,并提交系统的研究报告。这些改革既为教师和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技术基础,并充分调动了本科生学习和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素质,既促进了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含金量。
3大力建设企业实践基地
篇7
xx年9月23日,威立雅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宋经理主动联系陆老师,表示有意在我院招聘实习生,并继去年之后再次在我院召开宣讲会。
感:本次与企业的交流活动又是一次我们被动的去接受机会,而非主动的去获得机会。当然,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也是威立雅对同济大学环境学院以及上一届实践部与之成功合作活动的认可。
二、联系
因为9月23日新一届研会尚未成立,当天下午,我个人代表实践部按照陆老师指示,通过email与宋经理进行沟通。
两天后,接到宋经理电话,此次电话明确的内容有:
(1)帮助威立雅推荐三名设计助理实习生候选人进行二面。具体的要求、待遇、工作地点等方面进行了明确。
(2)她有意在我院召开宣讲会,但要与法方沟通,具体时间未定,说等10月20几号这次设计助理实习生招聘结束之后,或许可以确定下来,届时再谈。
(3)宋经理留下了她的联系电话和工作地点。
三、宣传
研究生:主要面向研三兼顾研二同学。主要宣传方式是:(1)联系研三研二各班班长,通过班长飞信告知每位同学。(2)qq宣传,将根据威立雅要求编写的设计助理实习岗位宣传单上传至各班qq群共享。
本科生:主要面向大四同学。有杨硕负责联系崔老师,并有崔老师安排。
研究生宣传工作自十一陆续在各班开展。本科生宣传,鉴于假期,十一开始。至10月18日共收到简历20多封。
宣传工作总结:
从收到简历数来看,宣传做的还算比较到位的。这个环节的不足有:
(1)宣传单中写道收简历截止日期为10月18日,并于18日进行了面试,时间过于拥挤,应把截止日期往前提2天,方便部员为面试做好准备。
(2)本科生简历中环境工程人数很少,而威立雅更倾向于选择本科环境工程的女生,因此这一点的宣传是有一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出在,宣传之初考虑到当时情况,担心报名人数不足,而并没有强调环境工程这一点。由于杨硕同学靠自己关系的推荐,问题得到了一些弥补。
四、面试
由于收到简历较多,单从简历看,不能决定结果,且威立雅给的要求中提到实习生要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此经部员商讨,决定首先进行一轮面试。
面试官:杨硕、桂学明、黄慧、李俊鹏、严潇楠、魏振;面试时间地点:10月18日2;00明镜楼112
面试问题:英文自我介绍+个人时间、对该份工作的认识和态度、现场表现等
面试人数:最终有10几人参与面试,主要是本科生。面试之前跟部分研究生有过沟通,她们因时间及威立雅更倾向于本科生等原因未参与面试。
最终通过面试+简历+设计助理工作性质+威立雅要求综合考虑选择了三名本科生,并将三人推荐到宋经理处,她表示择日将进行二面。
注:19日将三人简历发给宋经理,20日经宋经理要求将三人专业课成绩单发给她。至今日二面时间及地点仍未定下来,原因是她们那边一直很忙,有人出差,但二面肯定是要的。
篇8
第一步,给自己定一个去向。
无论什么专业,就业方向都不止一个。以环境工程为例,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环境评估、环境工程、环境规划等等,甚至和本专业不是最对口的排水、化工等工作也有机会应聘。要知道本专业有哪些去向并不难,既可以咨询系院导师,也可以上百度搜索。应届生们可综合个人成绩、性格、兴趣、特长等因素,确定一个合理的求职目标。然后根据求职目标,结合企业的招聘要求,为下一步设计简历做好准备。
第二步,设计简历。
由于大多数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简历通常可以分基本资料、主要课程、证书、荣誉、在校职务和实习经历5个部分。除基本资料外,其余4个部分均可结合招聘要求和本人优势调整顺序,把单位最感兴趣的优势放在前面。
在基本资料中,姓名、联系电话、住址必须要写,其中联系电话重要程度仅次于姓名,最好是能随时联系的号码。基本资料的其余内容,如性别、电子邮箱、政治面貌等根据招聘要求选择是否写。
若主要课程放在第二部分,毕业院校、专业和学历可写在主要课程之中。主要课程可根据招聘要求依次排列,不必写太多。尤其是与招聘要求无关的,一般省略。
证书荣誉包括计算机、语言等级、专业、副修等证书,还包括各种活动和竞赛证书,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党、团员、先进分子等荣誉称号。
在校职务中最好能用只言片语介绍一下职务期间组织、负责或参与的活动,方便招聘单位了解应聘者的组织协调经验。
实习经历时间太短,可不写起止日期,但最好写清楚实习内容。有的同学喜欢在实习经历中花较大篇幅介绍实习单位或实习成果。这些可在面试时酌情交流,简历中不建议赘言。
还有些同学喜欢在简历中添加自我评价这个栏目。作为个人经历的总结,自我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我们发现,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大多数应届生只是生搬硬套优秀简历的模式,缺乏思考、缺乏依据,最后只落得个画蛇添足的效果。其实,自我评价可以写,但必须实事求是,言之有据。对第一次设计简历的同学,若无把握,还是少写为妙。
第三步,检查。
篇9
[关键词] 专业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使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更方便地进行国际交流。因此,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在英语课程教育上设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有各个高校的外语学院承担,着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英语以前作为选修课在不少专业做了设置,现在变得更为普遍,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专业外语,而且作为必修课,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根本,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阅读并获取国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并能够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是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在应用时却是如此不尽人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应试倾向,基础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学生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展开学习。一旦通过,基本上就可以停止英语学习了。事实上即使通过了国内统考,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较差,很难进行日常的外语交流。
本科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毕业凑学分,很少有同学是为了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抱着能及格即可的心态学习。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表现低调,不敢出声阅读,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只能靠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不强大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担任,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虽然精通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孤军奋战,缺乏团队支持,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培训,个人外语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专业外语课就变成了汉语专业课,或者是学习专业词汇和翻译,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专业外语课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执教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不恰当,学时太少
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不太多,新疆高校农业院校为20~40个学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32学时。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与基础英语的课时相比,专业英语课时太少,在这么短的课时安排下,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应用,如果不在课下有较多的投入,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有些教材所选文章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专业性与通用性不能兼顾。而且教材一般选用外文原版文献,句子冗长,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针对课文的词汇或短语解释以及配套的长难句翻译,相对课文来说较少或个别存在错误;课后练习缺乏、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教材没有配套练习册,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由于教材所限,课堂成了翻译课、解释课,致使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外语就是学习词汇、学习如何翻译。
三、建议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学时较少等问题,几乎是工科院校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体现,其次是延长课时并改进教材。
1.加强师资
专业外语对教师要求很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一方面,可以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进行适当的外语培训,提高其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增加人力投入,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语基础较好的等思想活跃的教师,大家定期讨论,群策群力,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上课形式采用全英语或必要时双语教学,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选择期刊、准备多媒体素材,创新教学形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改进教材,延长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清末的设置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历史证明其教学富有成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外交人才,这些人成为晚清、民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人物。学制8年,以英语学习为主,兼学其他学科,重视汉语学习,认为只有汉语学好了才能正确表达外文资料;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方式有笔译(英汉互译)、口译(将汉语译成英语)、写英语作文等。我们的专业外语学时只有32学时左右,又因枯燥、厌学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借鉴的经验并按照我国高校教育英语四年不间断的要求,将专业英语由一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
(1)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述类课程
由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困难较大,我们可以为其做一些铺垫,从专业概述类课程开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通俗易懂又结合专业的材料,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是目前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国外环保方面的成功实例介绍、区域循环经济实例,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着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由于这方面的题材较广泛,可以从网站下载一些视听资料,课堂上在听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所介绍材料的大意;另外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英文总结课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课下自己阅读的材料做成幻灯片讲给同学听,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专业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学了就要用,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看到学习的进步,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由厌学变成愿学;另外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简单的专业英文表达。
(2)第二学期开设较深入的专业课
在初步了解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强调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倾斜,选用的教材力求涵盖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水、气、固废、甚至噪声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工艺介绍要全面,作用、原理要简洁,并指出发展方向与最新进展,发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概论类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或由教师根据教课内容和要求进行选编。这一阶段,仍然要加强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训练,“译”包括中英文互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一词多意、长句、复合句增多,能够阅读、理解并正确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看懂别人的研究成果,并讲给同行听或者将自己的东西翻译给别人听,这也是交流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认识到“译”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第三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了解了相关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门新领域课程的能力,此时可以专业课程的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外文学习能力。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新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习内容,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由于这部分内容阅读量大,专业性强,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在课堂上可以分组、分部分阅读,然后以交流式、讨论式或演讲式的方式相互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上课可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但仅在必要时辅以汉语作为必要的补充。
(4)第四学期为专业英语应用课
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外语实践,使其成为专业外语教学课堂的延伸。教师选取环境工程专业SCI、EI的期刊文章讲述其投稿要求,并提供几篇内容较简单、不同题材的文章作为范例,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投稿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与作者摘要做对比,找出差距,逐步提高。毕业论文完成后,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按照国际会议的要求,制作幻灯片,做不多于10分钟的答辩演讲,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制作、准备英文幻灯片和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将英文学习、应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是将英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
四、结语
专业外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和做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功夫才行,必须从上到下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浩峰,李建新.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等工程教育,1993,(1):27-28.
[2]黄天寅.浅议工科专业外语教学的改革.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3-86.
[3]吉雪花,庞胜群,辛建华.新疆高校农业专业外语教学之我见.中国西部科技,2009,8(3):95-96.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5-77.
[5]郑朝红,张殿清.与中国近代专业外语教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10-112.
[6]魏栩,边丽英.关于计算机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网络与信息,2009,(3):33-33.
篇10
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环境法授课的质量提升,可有效提高学生在沟通协作、团队合作及工程伦理等方面的能力,针对目前环境法学授课存在的大纲编制形式化、授课方式单一、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提出顶层设计完善大纲编制、借助优秀影视作品进行课程导入、建设政-校合建开拓实践基地、丰富考核方式提升环保意识等建议,以提升环境法学的授课质量,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及工程伦理的未来工程师。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环境法;工科专业;教学改革
高校工科教育的发展是推动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重要依托,而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更是促进国内学子参与工程技术人员国际流动的重要保障,成立于1989年的《华盛顿协议》是当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我国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会员,并于2016年成为正式会员,随着其认证理念的广为认可,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办学的主导方向之一。工程教育认证的推广改变了以往碎片化的高校教育模式,以学生成果为导向,以毕业生具备专业毕业要求(核心能力)为依据,落实持续改进措施,最终达成专业教育目标,使工科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专业特色、时代潮流与社会需求,是一种建立在OBE基础上的评估及自我完善模式。而对照认证要求反观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可以发现,无论从师资队伍建设还是课程体系改革,我国教育重点更关注工程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锻炼,忽视了对于认证要求中沟通协作、团队合作,尤其是工程伦理等方面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工科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应局限于只用工程教育的知识去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完善的工科教育应在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技术手段的同时,教导学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就有赖于课程体系中科技与人文的整合、理论实践与伦理道德教育及法律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建立[1]。因此,对工科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法学的教化,有助于未来工程师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预防工程实践可能造成的环境及社会负面影响,从而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适应时展的需求。
1工程教育认证要求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要求毕业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共12个方面达到相应的毕业要求,并由此评价是否满足认证要求。通过分析可知,环境法是以环境科学和法学为基础,涉及多部门法甚至是有关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和综合性:(1)其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都充分体现了对应环境问题的客观规律,并反映了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2)其有关保护自然资源和防治环境污染的许多措施,都是从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应对环境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加以法律固定的,许多环境法律规范是由技术规范上升来的[2]。由此可见,环境法中的相关条文、标准、规则的制定都包含着工程技术内涵,因此,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强化环境法学对工程技术应用的规范和促进作用,揭示环境法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每一个环境保护工程师的价值理念[3],最终通过环境法学的授课及相应课程的改革实践,可使学生以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1)在设计针对环境保护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满足特定需求的工艺流程时,能够基于相关环境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2)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从而理解应承担的责任;(3)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工程教育中关于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等5个方面的毕业要求,提升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工科专业环境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纲制定形式化,持续改进欠缺
课程的教学大纲是授课的纲领性文件,在实际编制中,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未形成完善的组织形式和编制流程,缺少集体协作等原因,而成为授课教师一人的闭门造车;成稿的教学大纲也往往形同虚设,教师授课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较大;同时由于缺乏课程自我检讨、学生反馈等环节,导致授课存在的缺陷难以得到纠正,从而影响实际的授课质量。
2.2开设比例小,未得到足够重视
从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法课程情况来看,在受调查的25所“985”工程高校、9所“211”工程高校和27所普通高校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法课程的仅占70.5%和37.5%,且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的仅占全部调查高校的2.0%,部分学校往往只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讲授中,利用几个学时的时间普及环境法的部分内容,这与95.2%的学生希望通过课堂或专题讲座学习环境法律知识是极不匹配的[4]。
2.3社会需求广,授课方式单一
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倾向[5]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环境法与环境类专业毕业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是休戚相关的,这也突显了环境法教学的迫切性。对于平时接触较多工程思想的环境类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学习这门课程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有什么用,对法学基本概念等偏理论化的内容兴趣较小。单纯的引入案例教学[6]、模拟课堂[7]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课堂的实效性,然而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总感觉是一种跨界,无形中自我设置了从工到文的学习屏障,很难真正调动其学习兴趣。
2.4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师资水平不足
环境法是以环境科学和法学为基础,是涉及多部门法甚至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和综合性,其相关条文、标准、规则的制定都包含着工程技术内涵[3]。当下多数高校环境法学课程由纯粹法学背景的教师承担,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重点往往会放在法学性及法学理论的分析,对相关环境法律条例则以介绍为主,难以将环境法与课程体系所学相互联系;而非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且环境法体系繁杂,教师授课容易照本宣科,这显得琐碎枯燥,难以记忆,课堂气氛沉闷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环境法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就法学教育改革曾提出应“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推进法学教育改革”的建议,提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加实践性、应用性环节,增强学生的法律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辩论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8]。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更要求通过环境法学的教学,达到增强未来工程师工程伦理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目的,由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因人设教的课程设置原则,真正以教育目标的实现及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为依据,在大纲的设置和授课方面,增加持续改进环节,促使学生达到培养要求,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标准要求。
3.1强化顶层设计,规范大纲制定
工程教育认证提供了一套完备的理念来指导课程体系规划及大纲编制,课程大纲修订需经历如图1所示的组织形式,即在收集教师自我检讨、学生、督导和其他教师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经修订的课程大纲经系教研小组讨论,并通过定期举行的校外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后,报专业全体教师大会,最后经教授委员会审核后,完成大纲的修订。工程教育认证明确要求需成立由业界、学界代表组成的校外专家组对课程体系进行审核,保证课程修订符合社会动态及就业需求。在满足修订流程的总体组织框架下,环境法授课教师应根据课堂情况、作业及结课报告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紧密结合课程大纲各章节所支撑的毕业要求达成度,从是否能够利用所学到的信息公开、环境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来审视最新环境保护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在对新技术应用、新工艺开发时,是否能够具备全局眼光,并关注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否有意识将环境法学所规定的要求作为后续进行生产实践的底线贯彻到生产生活中;是否已了解信息公开渠道,能够主动获得颁布新法、旧法的修订等内容,对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和学习,从而具备了自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否有助于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环保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课程总结,并由此拟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形成自我检讨,结合督导及同行听课反馈,对课程大纲进行适时调整及修订,满足毕业要求的设定,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3.2增强师资水平,促进实力提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想要借助环境法学的授课,达到提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的目的,就要求授课教师本身具备相应的工程伦理观念,高水平的师资更是课程质量的有效保障。而由于环境法学并非环境类专业的传统课程,单纯法学背景老师讲授又难以将“法律+科学”有机结合,更无法将环境学科的科技进步、污染物产生降解原理、生态环境治理手段等内容与环境法学联系讲解,从而给学生造成在法言法,与工科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为了稳定提高师资水平,应不断提高在职专业教师的法学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环境法学相关法理及司法解释培训,逐渐扩充案例库,夯实法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兼顾环境发展的前沿科学,达到与时俱进、与法俱进;进一步地可将业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柔性引进到教师队伍中,从工程立项、项目初设、可行性研究、工程概预算、工程设计、建设及竣工验收等各环节所涉及到法律法规进行示范性教育,达到言传身教相结合的目的。
3.3深化授课改革,增加反馈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升工科学生学习法学的热情、扫除法学的无形屏障是首要难题。当前,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环保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与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更是契合了环境法的不同章节,如《永不妥协》是基于水环境污染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穹顶之下》是基于当前大气污染行动计划,《可可西里》是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等,这些影视作品都已脱离了单纯的说教形式,做到了润物无声。特别是在最枯燥的环境法条讲解时,可改讲授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分析辩论、课后归纳整理形式进行,即法条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以典型案例进行导入,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环境违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甚至辩论,课后,教师通过发现学生在引用法条进行案例分析时出现的错误,深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由此揭示各法条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如在讲授环境侵权举证责任倒置时,分别列出“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例,采取课堂辩论形式,由学生分析二者的差异,辩论结束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由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认识。
3.4丰富考核方式,提升参与感
环境法的应用本身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各种环境法理论和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而应用法律进行维权更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了法条的适用性、涉事部门的判断、周边环境的分析、环境容量的确定等交叉内容。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说,若采取单一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查,往往偏离了应用的初衷,使学生灵活运用法条的能力得到限制。因此,在考核环节,以发现并分析身边的环境违法事件代替期末考试,一方面可实现对环境法的现学现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条款的实用性及参与感,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案例库,可在后续课程的授课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讲解,同时更可避免对一些失效案例应用法条的生搬硬套,增强对环境法的应用实践,强化社会责任感。
3.5开启政校共建,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法学的执法部门较多,涉及到环保、城管、交通、行政审批等多领域、多部门,对于建设环境法学的实践基地,不应将眼光仅局限于环保部门,需根据各地行政权力的不同行使机关,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针对学生就业去向,一方面可邀请执法部门人员来校为学生授课,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另一方面,更可利用行政部门的开放日等活动,使学生跟随执法人员参与到执法或者环境纠纷的调解,直观感受环境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搭建政-校共建的桥梁。基于环境法的科技性,在实践过程中,可结合实际,突出环境监测部门在环境法应用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环境监测中布点、采样的规范化原则,为后续工程踏勘、项目调研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艺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维度探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2]秦天宝.环境法——制度•学说•案例[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凡,彭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视角下的工科院校环境法教学[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43-45.
[4]孟祥周,陈玲,徐竟成.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法课程的现状及思考[J].高教论坛,2011(9):93-95.
[5]钟丽燕,崔秀平,吴广芳.环境类在校大学生就业倾向分析[J].专业与就业,2010(11):63-64.
[6]李明华,陈海嵩.环境法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C].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3春季论文集,2013:29-41.
[7]顾世华.环境法教学的改革及其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4(9):213-21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