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因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基因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基因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基因;基因人格权;基因信息隐私权;基因财产权

21世纪是基因技术世纪,基因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基因技术世纪的核心,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即将完成。基因科技的研究发展其实有不少的法律问题有待厘清克服,诸如基本权利的保障问题、风险问题、伦理问题等。由于基因所具有的“一身专属性”这种人格法益特点(除了同卵双生以及尚未出现的复制人之外,每个人的基因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使得在法律上明确规范、保护自然人个人对其自身的基因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尤为必要。人身权与财产权构成民法中的两类基本权利,其他一切民事权利或者包含在这两类权利之中,或者是由这两类权利结合的产物(如知识产权、继承权等)。而人对其基因究竟享有人格权还是财产权,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可能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基因人格权

人格权是民法中的基本权利,指民事主体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人身权利。人格权可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一般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而享有的基本权利。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及其他具体人格权。根据权利客体不同,人格权还可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包括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精神性人格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及其他人格权。

具体到人的基因,就其物质层面而言,基因是由DNA等遗传物质所组成,而组成我们的物质躯体的细胞就带有这些基因,可以说基因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身体是人格权中“身体权”这种具体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的客体。因此,尚未与身体分离的基因,当然可以直接适用身体的法律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是人格权的客体,因此基因也是人格权的客体。

而就基冈的功能层面而言,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人类基因组包含着决定人类生、老、病、死以及精神、行为等活动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具有“一身专属性”这种人格法益特点。因此,可以说基因表彰了人格,作为整体的人格,基因是一般人格权的客体。

而脱离了人体的基因(如与身体分离的器官、组织、体液、毛发等中所包含的基因)法律地位如何呢?按传统大陆法系观点,只要不违反法律与公序良俗,与身体分离的部分,可以作为独立的物,得为物权之客体,而属于该人所有,所有权人可作抛弃、捐赠等处分。例如在医疗过程中为达成医疗目的经患者的知情同意而对病患器官或组织进行切除,切除后的器官或组织成为患者享有所有权的物,患者可抛弃、捐赠等。那么患者如同意抛弃组织或器官是否就意味着同意抛弃该组织或器官中所包含的基因呢?这其实就是美国著名的Moore v,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0)案所牵涉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案原告Join Moore患有发细胞白血病,接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医生的建议,同意并签署“脾脏切除手术同意书”。其主治医生和助手用被切除脾脏的细胞用于医学和商业研究上,这些细胞作为医学研究的材料有潜在的商业与科学价值,但他们没有向原告告知这个信息。在Moore发现他的医生、医生助手、加州大学董事会、两家药物公司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自他身体取得的细胞以发展商业上有价值的产品并取得专利,获利甚巨后,在加州高等法院向这些当事人以13项诉因提起诉讼。本案经过加州高等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的审理,最后加州最高法院认为被告违反告知义务,依照“告知同意义务”,医生在建议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必须向病人揭示他在病人的身体组织上的“移除前利益”,即使该被切除之组织的计划用途与病人之健康并无相关。所谓移除前利益,指的是医生在抽取组织之前就有的利益,在Moore案中原告声称医生就原告之组织有科学与商业上的利益,但在建议移除组织时却未揭示这些利益,因此应构成侵权行为。同时法院认为原告在细胞从他的身体移除之后,原告对他的细胞不再保有财产上的利益。原告因此并不保有控制这些细胞的权利,也因此没有强占的诉因存在于这些未得授权的组织使用之上。倘若采肯定立场,将加重医学研究人员过重的负担,阻碍医学研究的发展。可见,该判例对于已被抛弃的切除组织中的基因的利用,承认患者享有经告知同意的自主决定权,而不是财产所有权。换言之,在此种场合下,脱离了人体的基因,仍是人格权的客体。

基于上述分析,基因可以是物质性人格权中“身体权”这一具体人格权的客体,同时也是精神性人格权“一般人格权”的客体。对于作为人格权客体的基因,主体的民事权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因自己决定权

对于作为身体权客体的基因,身体权不仅表现为对身体完全性和完整性的维护权,而且表现为对自己身体组成部分的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支配权。传统民法理论及伦理观念认为身体权是一项消极的权利,只是意味着权利不受外力的侵犯,身体的完整性不受破坏。但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行业的日益社会化,医疗中所需要的血液、人体器官等不得不来源于其他人。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法律和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公民支配身体的行为已被法理所承认,人享有对身体的支配权。

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在宪法学研究中,将自己决定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认识的见解逐渐取得支配地位。一般而言,自己决定权是“就与他人无关的事情,自己有决定权。仅仅对自己有害的行为,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权利,也就是说自己决定权是自己的私事,有自己决定的权利。可见,自己决定权已被作为人格权的主要内容,在对基因的支配权和自主决定权方面,体现在每个人对于其基因的采集、研究与商业上的运用,拥有被告知以及自主决定是否同意该项运用的权利,此权利同样及于已经脱离人体的器官或组织中的基因。因此医疗研究单位,若欲使用由病患身上所采得培养的细胞,即使此项研究与原本的医疗目的无关,也应该如实告知病患者其状况,并只有在获得告知后同意的情形下,方可使用这些细胞。

篇2

我国不少博物馆藏有秦印,古铜印谱著录秦印者亦多,它们中除少数出土品外,均是历代收藏家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虽然秦印很早就进入古印收藏家的视线,但学界对秦印的认识过程却是相当漫长的。清中期以前的古铜印谱,从未有人把秦印与其他印章分开,直到清朝末年,大收藏家陈介祺编辑的《十钟山房印举》,才有一名为《周秦印》的栏目,收进一批有别于战国私玺和典型汉私印的印章,陈氏认定它们比古玺晚,比汉印早,虽不敢直接称之为秦私印,然其断代,无疑是古印研究的一大突破。概括秦私印特征的第一人是罗振玉,罗氏在《赫连泉馆古印存》自序中说:“秦人印大小同于周,有半方印,皆白文,刻划以成之,其书体与传世权量铭同。”此说虽只谈及半方印,但其对部分秦私印形态、篆刻手法、文字特征的认知,却是相当准确的。

陈、罗二氏对秦印的认识还仅限于秦私印,多年以后,罗福颐先生才尝试秦汉宫印的断代,并首次区分出部分秦官印。他在《古玺印概论》中说:“据所见之秦官印,皆凿款白文。一般约2~3厘米见方,有的略长一些,也有2厘米见方的,可见当时的官印制度不很严格。秦印文字有自然风趣,整齐而不呆板,有类秦权量、诏版的书法。方印多加田字格,半通印(长方印)多加日字格。”并在该书收录了秦官印7种。20世纪80年代先生在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时从数以千计的秦汉官印中摘选出43方定为秦官印,并在卷首按语中说:“左官印四十三方,从其具有田字格。并多凿印为标识,故定为秦。虽未必全当,殆可得其大半。”在印谱中,把秦官印与汉官印明确区分此是第一次,而罗先生指出秦官印有田字格,刻凿,印文类秦权量文字,风格自然风趣等,在当时是对秦官印特征最全面的概括,对后人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近年,秦官印研究有突破性的发展。1990年香港中文大学的王人聪先生《秦官印考述》,文章对传世秦官印实物及印谱中著录的秦官印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以考证的六十五方秦官印为据,对秦官印特征进行了新的更为全面的概括。1995~1996年陕西西安北郊相家巷陆续出土4000余枚秦官印封泥,数量多,所涉及的秦代官署也相当广泛,它的出土及陆续发表,为秦官印提供了一大批绝好的标准品,人们对秦官印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过去一大批施田字格的官印,由于没有确切证据,只好放入汉初印中,现在看来,其中绝大部分也应是秦官印。

篇3

银行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银行所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对被审计人应负责任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任务一般由银行内审部门承担。目前,各行开展的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偏重于对分支行行长的审计,对这方面的和探讨也最深入。实际上,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能够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总、分行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负责人,甚至是重要业务岗位上的一般工作人员,均可作为审计对象。

与其他银行审计业务相比,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首先,这类审计既是对“事”的监督,又是对“人”的监督;其次,这类审计涉及期限长,审计范围广,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国家财经法规及本行规章制度)多且变化大;第三,这类审计群众性较强;第四,审计结论将为干部的使用和任免提供直接依据。

目前,我国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形式单一,基本等同于离任审计;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固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鉴定技巧有待提高。笔者认为,为实现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解决当前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对审计形式、审计方法进行创新。

(一)探索新的审计形式

目前,我国银行业所采用的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般采用“下审一级”形式,即由上一级单位组织实施;(2)采用委托审计形式,即由行领导或有关部门通过某种正式程序,委派内审部门来进行;(3)以现场检查为主;(4)大多采用“一次性专项审计”,即离任审计形式。

实践证明,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履行上级交付经济责任情况的审查、评价,必须从被审计人所组织开展的经营活动中界定他的“功过是非”,落实其经济责任,肯定经营业绩,找出存在问题。采用“下审一级、委托审计、现场检查”等形式,有利于保证审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但单纯依靠离任审计形式,无法满足银行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的要求,无法完全实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因此,在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1.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采用定期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形式。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重结果又重银行的发展,应在被审计人任期内不间断地进行(时间频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离任审计是任期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是对被审计人离任时所在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对被审计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为作好离任审计,必须开展定期审计。

2.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和常规审计(如经常性财务收支审计、业务经营情况年度全面审计等)结合起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吸收常规性审计的成果,还可尝试与常规性审计一并进行。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的同时,可尝试对主要负责人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所发现的问题,不仅要进行常规处理,还应对主要负责人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鉴定和评价,为上级部门考评、任免干部提供可靠依据。

(二)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

与其他审计业务相比,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性评价,从中鉴定被审计人的经济业绩、落实其经济责任。因此,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信息进行确认,以分支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可从被审计行财务报表人手,运用比较、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手段,寻找突破口,对重点科目进行审查。通过财务报表审核,有关财务信息的确认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应结合调查分析、内控测试等手段,审查被审计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内控管理状况、经济效益以及重大决策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对银行分支机构而言,评价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1)授权授信执行情况;(2)信贷管理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实际运行效果(信贷资产质量);(3)资金运营的安全性、效益性;(4)财会管理系统的严密性、独立性,资产、负债损益核算的合规性、效益性;(5)业务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健全情况;(6)内控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7)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被审计行的效益和管理水平,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一些评价指标,对被审计行近年来的状况进行量化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可采用的指标分为两类:(1)反映被审计单位风险程度和经营成果的指标,包括:流动性指标,如资产流动性比率、日均头寸增减幅度比例、拆出拆人资金比率等;安全性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单个客户贷款比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率、不良资产率(五级分类)等;效益性指标,如资产利润率、本息回收率、营业费用率等。(2)反映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和管理责任的综合指标,包括:资产增长率、计划完成率、违规金额比率和账务处理差错率等。

(三)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界定被审计人责任界限

如何鉴定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银行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和难点。审计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划清以下界限:

1.划清被审计单位责任与被审计人责任的界限。在对分支行行长审计过程中遇到的违法违规,有的属于被审计行的责任,违法主体是分支行;有的属于该行负责人个人违纪问题,或是出于个人利益擅自作出的违法行为,违法主体是被审计人本人。审计时应加以区别。

2.划清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审计过程中,应把握好被审计人经营业绩与本系统管理体制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系。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分析哪些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哪些是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造成的,并在评价中给予充分考虑。对于非经营因素导致的利润增加和减少,如行业补贴、灾害等,应作为其他调整项,在考核被审计人经营业绩时予以扣除。

篇4

【关键词】音乐小学课堂教学认识

众所周知,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而音乐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如何使学生掌握音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一、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我们现在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自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学生初学不易唱准fa、si和半价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mi、sol这三个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si音,并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如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缓进),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

(2)设计多样的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

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借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生用整个身心体验音乐流动的“脉搏”。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变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二、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

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和谐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练准确。

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3、有乐感的歌唱

有乐感地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的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的歌声表现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三、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

篇5

关键词:人员流失;原因;对策

1引言

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的生存发展不断依赖于企业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与良好的管理水平,避免出现人员流失问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属于最宝贵的经济财富,应当尊重行业人才,充分合理地任用人才,降低企业出现人员流失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与健全,从而在成熟模式的运作机制中,人员流失状况会得到较好的改善,同时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1]。

2企业人员流失的原因

2.1人力资源的管理基础薄弱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程度有所缺乏,其实际的管理方法相对滞后,仍然停留在传统形式的人事管理制度上,企业的用人体系不够完善。在具体招聘过程中,人员招聘的渠道不合理,人员引进的口径不严格。人员招聘进入到企业之后,无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难以实现相互适应的目标。大部分员工进入公司之后,一般情况下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是自己感兴趣的,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同时大多数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关注度不足,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只考虑到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愿意在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上投资[2]。

2.2薪酬待遇的竞争力较低

篇6

关键词:隐私权 重视 执行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01-02

前言隐私权是指公民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一切信息,个人领域不受他人侵扰的权利,病人隐私是患者不愿告人的或不愿与公开的有关人格尊严的私生活秘密。它主要包括:患者个人身体的秘密,主要指患者的生理特征,性器官异常,患有性病、妇科病等“难言之隐”;患者身世及历史秘密等。尊重和维护患者隐私权是医务人员应尽的义务,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在医疗过程中保护患者隐私显得更为重要,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患者对自身隐私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懂得使用法律的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医务工作者应该重视保护患者隐私权,避免漏洞发生,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然而在繁忙复杂的实际医疗工作中,往往会忽略看似细小的细节。所以探讨保护病人隐私的必要性显得更为重要

1 资料和方法

1.1问卷资料

问卷资料来自我科2013年4月在院病人及家属问卷各2(1份,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本次调查有意义,我科医生护士各15分,分别对“隐私权的认知程度”、“隐私权包括的内容”、“是否应该保护隐私权”等问题作答。

1.2方法

将70份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做出不同人群对隐私权认知的比例,对概率较低的人群进行重点宣教,(口头宣教及资料发放)对比例较高者进行关于隐私权资料发放,对医务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及发放资料。口头宣教及资料宣教扩展到全科患者及义务人员。

1.3评价标准

宣教和学习之后再次发放问卷资料,针对首次问卷内容加“你认为该如何保护病人隐私”作答,再次统计出比例,每项比例至少增长百分之三十有意义,对未增长比例的项目及人群行加强宣教之后再次发放问卷,直至增长有统计学意义为止。

2 结果

2.1获取病人及家属问卷,得知其对隐私权的了解程度

2.1.1文化程度

下表仅统计“是”,有作答不确定及无所谓的做否定处理,有作答者对是否应该保护隐私认为“为配合医生检查,不可能完全做到保护隐私”持无所谓意见3例

关于隐私内容,很多人都只知道身体私密私。

以下代表“是”的量和比例

由上表看出:文化程度较低者对隐私权了解甚少,文化程度高者相对较多,但对于如何自我保护几率却只有4.78%。

2.1.2年龄

由上表看出:年轻者较老年者更了解隐私权,但懂得自我保护几率低4.78%

2.2统计医生护士问卷,得出其对隐私权的了解程度。

由上表可看出,医生较护士更了解隐私权,护士能做到保护患者隐私权几率60%较医生46.67%高

2.3实施知识宣教后结果

3 实施

3.1病人隐私权的内容

医疗活动中病人的隐私主要包括:1、病人身体的秘密,及身体的隐秘部位,如生殖器官、性感器官、生理缺陷以及可能影响其社会形象和地位的特殊疾病等;2、病人的个人信息,即病人的既往史、家族史、生活史、婚姻情况以及血缘关系等;3、病人的私生活,即一些与社会无关的个人生活。由于诊治的需要,病人不得不向医生袒露一些他(她)本不想表白的隐私――身体和病情。涉及隐私,人们都有保护隐私的欲望,但身为病人,身处医院,隐私却成了不是你想捂就能捂得住的东西:你的身体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检阅”,你的病情会在医生的询问时被人“旁听”直至口耳相传。我们要知道哪些内容是涉及隐私,在被触碰这些事要坦言的告诉医生。但要跟医生直言,确实一大挑战。所以作为医务人员,我们要尊重病人,爱护病人。

3.2病人拥有哪些权利

3.2.1国际相应约定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病人有个人隐私及个人尊严被保护得权利,病人有要求有关其病情资料,治疗内容和记录应如同个人隐私,需保守秘密。病人有权要求对其医疗计划,包括会诊、病例讨论检查和治疗都应审慎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而泄露,吧允许任意将病人姓名、身体状况、私人事务公开,更不允许与不相关人员讨论别人的病情和治疗,否则就是侵害公民名誉权,受到法律的制裁。

3.2.2病人有获得全部事情的知情权。

3.2.3病人有平等享受医疗的权利。

3.2.4病人有参与决定个人健康的权利。

3.2.5病人有获得住院时和出院后的完整医疗的权利。

3.2.6病人有服务的选择权、监督权。

3.2.7病人有免除一切社会责任和医务的权利。

3.2.8有获得赔偿的权利。

3.2.9请求回避权。

3.3告知哪些行为已侵犯隐私

3.3.1在不适当的场合谈论病人隐私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有意或无意的把病人资料,病情或病人性格、为人处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话题在工作人员内部流传,或是当着其他病人的面工作人员谈论如此话题。比如在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病房,更有在拥挤的电梯里谈论的。造成对病人人格和感情上的伤害,列如我科曾有两个医生在电梯里谈论某一病人病情,内容涉及对预后消极态度。刚好此患者家属也在电梯里,并听见了,事后对我科极为不满且投诉至医疗科。再如护士会经常谈论某某床病人要求很高,甚至苛刻,某某床不愿缴纳医疗费用等等。病人除保守治疗,或有特殊传染病需医务人员遵守和自我保护时才可以在医护人员间通知,不可在其他患者间流传。

3.3.2医生询问病情时不是一对一地进行,导致患者病情隐私被别的候诊患者和他人知道。

3.3.3给患者检查时,没有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保护患者隐私的检查环境,导致患者隐私被他人“窥见”;异性操作者没有尽量避免检查隐秘部位或没有同性在场。本人亲身经历:曾到我院心电图室检查,男女病人是分室的,但奇怪的是,男病人全是女技师操作,女病人全是男技师操作,做心电图是需要袒露胸部的,我很是不愿意,但还是配合做了检查,其结果是心动过速,紧张加气氛导致了心动过速,这样是会误诊的。

3.3.4书面侵权行为:医院为了宣传和个别医务人员撰写论文或文章时,公开病人的照片,病情,病史,尤其是涉及病人隐私部分。如宣传母乳喂养而制作的宣传照片,在位未得到病人同意后刊登,而引发侵犯肖像权及隐私权或未经病人同意而录制护理操作录像带及VCD,用于护理教学等。

3.3.5日常护理操作不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日常医疗活动中,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病房无操作间,操作时不采取遮挡措施,在病房有其他病人及其他家属等情况下,为其导尿、灌肠、会阴护理等操作,将其隐私部位当众暴露等。

3.3.6带教过程中的侵权行为:临床教学过程中选择病人作为实际教材,让学生学习观摩,尤其是妇产科、泌尿科带教时,病床周围围满了学生,还有异性学生。暴露了病人的个人信息、身体的隐私部位、个人秘密等,使病人感到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侵权和伤害。

3.3.7病人资料管理不严格:在医疗活动中医生护士有时会把病历、化验单、各种检查检验报告随意乱放,在医院这种公共场所,如医生办公室,护士站有些病人或家属都是随进随出,还会乱翻医疗资料,认为翻阅病人资料并不是什么可耻行为,看得理直气壮。

3.4病人应如何保护自身利益

提高患者的隐私权保护意识,是保护患者隐私的关键。患者来院就诊,要知悉患者应有的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等权利。有权拒绝回答与诊疗无关的询问。没有经过患者本人同意,不得把患者作为活教材。对侵犯自己隐私,要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当隐私权受到伤害时,我们应该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3.5医务人员应如何执行尊重病人隐私。

3.5.1加强医务人员对法律知识学习及职业道德教育,懂得法律才知道怎么样才不违法,除懂法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病人人格权利。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明确规定了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必须履行保护病人隐私的义务;1994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规定:护士在执业中得悉就医者的隐私,不得泄露。义务工作者必须强化法律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其中有关义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保护病人隐私等规定应成为医护行为的准则。

3.5.2加强保管涉及病人隐私的病例资料:病人的许多隐私问题在病例资料等医疗文书中都有反映,因此,保管好病人个人资料对病人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中应注意:妥善保管病人个人资料,不随意存放,以免被他人偷阅;不在学术交流、讲座、讲课等有关会议上公开病人的真实姓名,以免泄露其隐私,侵犯病人隐私权;床头卡,诊断卡的书写、记录应重视病人的隐私保护,防止有关涉及病人隐私的病情泄露;同时应妥善保管好病人的各种化验单,检查检验结果等,防止病情及隐私的泄露。

3.5.3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同意后进行示教,且学生不能太多,同性学生最好选择同性别的病人进行示教。要求老师及学生必须态度严谨,禁止嬉笑打闹,尊重病人。如不能取得病人同意或为避免暴露病人隐私时,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隐私权保护制度,或是尝试其他教学实习方法。

3.5.4在进行检查和护理操作涉及暴露隐秘部位时,应有专门的操作间,如我科有专门的换药室,为病人行暴露性操作时需进入换药室,如灌肠,导尿,医生换药等,如没有操作间则需屏风或围帘遮挡,如我科留置尿管病人较多每日行两次会阴擦洗,都以天轨围帘进行遮挡。

3.5.5不要在公共场合,同事之间讨论病人隐私;在询问病情时必须一对一或者留知情的家属旁听,不可当众采集病情;异性医务人员在进行检查和暴露性操作时需留同性医务人员或者家属在场。

篇7

[关键词] 新外贸法 个人外贸 外贸经营权 WTO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以下简称《外贸法》)已于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其核心内容就是外贸经营权向所有企业组织和个人放开。对外经营权充当资本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它使个人从事外贸有了法律的保护,展示了个人从事外贸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新《外贸法》配套出台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将我国对外贸易的行政许可制变成了备案登记制,消除了体制门槛。

一、新规定出台前后,个人从事外贸的情况分析

外贸法出台前,个人只能通过以下几种主要方式参与外贸:第一, 个人以公司职员的身份行使公司赋予权利, 间接地参与对外贸易活动。个人不承担外贸亏损的责任,风险性很小,但收益不高、波动性不大, 一般是领取固定工资和随公司整体经营效益而定的奖金。第二,外贸制。外贸公司作为国内用户和供货部门的人,代替个人签订进出口合同,并收取一定的佣金或手续费用。费一般按合同标的价格1%收取。业务量越大,付给外贸公司的费就越多。第三,个人“挂靠”集体。个人以公司业务员身份与外商签订合同,通过所“挂靠”公司作为“抬头”完成走帐、报关等一系列手续。由于挂靠方无需外贸部门对其经营资格的审批,也无须向有关部门登记,使得工商、海关、质检、外汇管理、税务等部门对所挂靠方不能直接进行有效监管,容易产生走私、骗税、逃汇等不法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对无外贸经营权的个人通过“挂靠”形式从事外贸是法律不容许的。 1998年国家财政部联合几个部门发出《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工作的意见》,开展全国性对集体企业清产核资、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的工作。紧随其后2000年9月7日又发出禁止个人借权、挂靠。在法律的驱逐下,可预见个人“挂靠”集体将越来越少。

现阶段新《外贸法》的实施使个人从事外贸身份合法,使其不必找外贸公司,体现了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原则。另外,外贸主体掌握自,个人可灵活地依照所做事务急缓的特点安排日程,利于事务按正常程序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交易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再次放宽,操作如此简单,却没有引起个人从事外贸的“喷井”现象。外贸新法实施一年来,全国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山西省外经贸部门统计,2004年下半年,山西省没有一个自然人申请外贸进出口经营权。2005年前一季度,内蒙古仅有9人办理个人外贸经营权登记;从事边贸个体经营最集中的满洲里市、大连浩特市竟无一人登记。外贸大省江苏、广东在个人经营权放开后的一个月内,个人申请进出口经营权的人数也不多。直到2004年9月4日才出现中国大陆第一例个人外贸。这是新外贸法实施后,全国口岸办理的首批个人外贸业务,随后个人外贸的批次和金额逐月增加。新法实施以来广州、深圳、黄埔等海关也已办理了多家个体工商户注册备案手续,但更多的省市则反响平平,即使在江浙京沪等发达地区,也是咨询者远多于实践者,更多的人还处于观望状态。就江苏省而言,2005年前6个月江苏省共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2649家,其中私营、个人企业2420家。随着相关部门对个人外贸法律法规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个人外贸逐步走出低潮。

二、现阶段个人从事外贸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1.配套政策不完善。尽管新《外贸法》与原《外贸法》相比更系统、更具有操作性,但它还是非常抽象、较原则性的条文。一些新增的条款缺少具体实施程序和操作方法的规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相关法规、措施对个人的经济地位没有作明确规定。例如歧视原则适用范围与例外、关税优惠、配额分配措施、最惠国义务豁免、关税同盟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没有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第二,个人从事外贸税收体制不完善。个体工商户经营方式往往具有生产和流通的双重性质,从规模管理上则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对自己生产的货物自营出口只能享受免税,而不能享受“免、抵、退”。尽管我国出台相关补充规定,对只从事出口贸易的新办小型商贸批发企业,可直接申请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享受税收“免、抵、退”。但由于纳税主体身份界定不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因而个人外贸税收体制有待完善。第三,当前出口退税地方负担机制不合理增加了个体从事外贸的难度。由于增值税地方分享与分担的严重分离,地方出口越多负担越重的实际情况,必然会影响政府支持出口的积极性。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司长尚明曾透露:“至少有几十个相关法规规章正在按这些文件的轻重缓急紧锣密鼓地起草着。”由此可见整个外贸法律体系的健全还需要一些时日。

2.相关程序繁琐,费用高。个人从事外贸必须到海关、外管局、商检局、技术监督局、外经贸委、商会办理相关单证、检验等事宜。做加工贸易还必须经外经贸委、税务局的审查。这至少花费近1个月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支出相关的培训费、IC卡费、软件费和年审费等。除此之外,到某些部门办事还必须订他们出版的刊物或报纸,以上费用累加起来,保守估计每年都需5万元左右。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管理办法逐步提高,程序越来越复杂,费用也越来越高,令外贸个体难以招架,特别是对从事外贸的个人更难承受。

3.个人信誉因素。个人信誉是个人从事外贸活动的关键。由于个人经营对外贸易缺乏较雄厚资金,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受当前个人诚信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外商如何相信从事外贸的个人是一个难题。2002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各类企业信用程度评价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专门调查。企业经营者认为,守信用的企业按经济类型排序依次为:国有企业(55.5%)、股份有限公司(52.6%)、外贸企业(50.2%)、有限公司(28.5%)、私营企业(25.8%)和个体企业(9.6%)。由此可见,我国以个体私营企业身份开展外贸经营活动存在很大的诚信障碍,特别是需要大量资金的领域。比如个人不太可能取得汽车经营资格。另外,由于目前国内并没有建立信誉档案, 因而让交易方完全信任个人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一部分人本身具备较高的信誉, 或者能有效地预防索赔事件的发生,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造成特征隐蔽、逆向选择也会使交易方不愿与个人交易, 而更愿意选择大中型外贸公司或具有外贸资格的生产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另外,由于新《外贸法》备案登记只作为一种自动登记的方式,不需经过严格苛刻的验资程序,个人资金不再成为外贸经营者取得经营权的障碍,这也加剧了外商对外贸主体偿债能力的质疑。

4.客源和专业知识因素。众所周知,客户和外贸专业知识是做好外贸的关键。客户资源建立在诚信基础上,如果仅凭个人信誉与专业外贸公司争夺客户,个人竞争力还有些不足。笔者认为至少在短时间内个人从事的外贸不会对他们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国外公司与国内外贸公司合作注重的是公司信誉,不是某个业务员的信誉。另外,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具备自营进出口资格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其对产品和技术熟悉程度往往是个人不能相比的。

5.风险因素。以个人身份开展外贸业务,具有较大风险。外贸个体不仅要承担汇率切换的信用风险、长途海运及陆运的运输风险等,更重要的是从事外贸个人企业、个体工商户不是法人,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财产与出资人的个人财产是相通的,出资人就是企业的所有人,他以个人的全部财产对企业的债务负责,即个人从事外贸活动要承担无限风险责任。另外,个人从事外贸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相互压价、激化恶性价格竞争,从而使额外风险和责任更趋扩大,这使得一部分人在进入外贸领域时显得有些犹豫。

6.资金和能力因素:资金和能力是制约外贸的微观因素。外贸行业既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由于外贸的周期长、批量大,个人从事外贸首先必须有充足的资金(至少30~50万元),资金过少必然导致对外贸易量不大。如果个人直接从事报关、报检、储运、工商、税务、外汇等手续,不仅麻烦而且涉及费用也不比费少。其次,外贸个人还要有熟练的业务知识、较好的外语水平、还应具备了解所经营的商品和行业的国际市场发展洞察力等。由于考虑到个人实际能力等因素,现行规定除粮食、石油、烟草出口管制等产品不允许个人经营外,汽车、家具、家电等占有资金大、售后服务复杂的业务对个人有所限制。因而个人从事外贸最适合的是旅游中介、信息咨询等服务贸易或服装、皮革、玩具等商品的进出口业务。

7.进入大型交易会门槛高。目前个人从事的外贸经营规模较小,很难进入广交会等上规模的交易会。广东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展位有限且要求较高,个人想要进入广交会还有一定难度。相关交易会的组委会对参展企业的年出口额有一定标准要求,个人从事外贸经营难以达到标准,从而限制了个人外贸进入交易会。

综上所述,以上主要七种障碍因素中,最重要的障碍因素为个人信誉因素。因而如何排除主要障碍因素将是发展个人外贸的中心问题。

三、促进个人外贸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为促进个人外贸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主体地位,释放潜力,国家、政府应从完善立法、精简程序、建立信用机制等方面入手为其扫清障碍。

1.健全外贸法规体系。为使个人外贸得以顺利开展,关键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以WTO基本原则为导向改进《外贸法》。税收征管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即要求成员国之间不能有歧视性税收政策,这意味着不仅只是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实行国民待遇。就所得税而言,“三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上实行的超国民待遇而非国民待遇应逐步完善。又比如当前出口退税“什么地方出口,什么地方承担”的不合理机制,可用统一降低增值税地方分享比例的办法来达到地方分担的目标,从而激发地方政策,支持外贸出口的积极性,同时又避免负面影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可借鉴国外先进的税制法则,对出口货物逐步实行统一的“免、抵、退”政策,创造条件使各类出口企业个人发挥各自优势、平等竞争,统一全国各地税收政策、法规,规范名目繁多的地方税收“土政策”,实行税收精简,减轻纳税人纳税负担。第三,为了加强WTO的适应性,体现“原则之外有例外,例外之中有原则”基本精神,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地位,对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私营开展外贸给予合理保护与适度的税收保护,以最终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适当简化进出口管理程序,降低管理费用。由于从事外贸的个人所涉及到的精力和费用不是个人所能轻松承受的,因此政府应实施简明的管理办法及适当的收费标准,使个人从事进出口贸易更方便、宽松、自由。建议对所办理的进出口程序或手续提供便捷的网络一站式服务。即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外贸经营权并取得进出口企业代码的同时,可通过电脑联网获取外贸进出口所需的其他部门备案登记及有关企业代码,以进一步加快实际进出口操作。

3.建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从我国国情来看,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从强制推行银行存款实名制、个人信用实码制着手,加快组建“政府引导、市场动作”的信用管理机构,建立信用征集、评价、担保、查询、和管理系统,完善信用档案和信用信息网,充分整合各类信用资源,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近期政府可推行信誉担保机制,通过银行或其他权威机构为个人提供信誉担保,使从事外贸的个人绕过个人信誉的障碍更好地开展活动。外贸个人也可以通过与几个固定的交易商合作, 不断提高个人信誉度。在有条件情况下,个人也可通过办理具有国际公证效力的证明手续,例如“国际商事证明”、“原产地证”等,克服个人开展进出口贸易时的信用“软肋”。

为改变目前信用约束软化的局面,有效甄别不守信者是建立有效惩罚机制的前提。目前首要是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而惩罚机制的建立依赖于下列基本条件:(1)立法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2)各行业有关信用服务组织的建立并联网向会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3)个人借用数据库的良好经营和管理。政府的支持体现于:不允许公民有多个身份证,不允许公民随便改名,保留公民的个人指纹记录。对个人身份的确认应以指纹为判断依据,公安部门应向全社会提供公民指纹鉴定服务,同时建立以指纹为基础的类似美国SSN号的个人信用识别号码,使失信者无处遁形。此外我们应修改现行相关信用管理的法律如《银行法》,为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提供法律支持。

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社会工程,它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有四种制度的相互配合与支撑。首先是储蓄实名制,它的实施有利于建立我国个人基本账户和个人信用资料库。其次,全面推进金融电子化步伐,实现信息共享是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物质基础,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前提。个人信用制度要求开放透明地实现信息共享,而信息的流动客观上要求电子网络发达,因此加快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是保证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条件。第三,建立个人资信评估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补充。它所要求的个人会计档案社会化、个人会计簿记化等都是个人信用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第四,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对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补充,是对社会经济的有效调整,也是建立个人信用的重要方法。个人破产制度需要与个人经济行为约束机制相结合,在豁免债务同时应当起到激励与约束作用。

4.建立对外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网络服务。以各级政府外贸主管部门为依托,协调涉外机构、中介组织和高等院校,共同打造服务平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由政府选定一些有经验的外贸公司成立咨询小组,通过网络为个人外贸经营者提供咨询服务,从而达到互动、方便、快捷目的。通过以“一带一”、“一带多”形式领着新手做“洋生意”,从而减少个人外贸者由于资讯不通遭受的风险。同时建立和完善网络贸易的相关规定。当前通过网络交易的电子商务,具有交易成本低廉、集成性与协调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与市场有效连接,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等比较优势。个人外贸者可利用网络建立或加入一个虚拟市场,将极大地促进商品的销售,有效沟通全球、联系客户、链接产销、收集反馈信息建立客户管理系统,以弥补个人市场信息不足和客户资源匮乏的缺陷。

5.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服务和协调作用。我国外贸中介组织中国国际商会和进出口商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建立的组织,带有官方色彩。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其职能由以行政指导为主转向服务协调为主,将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和外贸联系的纽带。各类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应当通过改善社会信用遏制骗税之风、减少出口低价竞争等途径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帮助企业构建营销网络;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反倾销应诉。与此同时,要完善出口的监测预警,把反倾销工作重点由事后应诉转向事前预防,力争把可能出现的反倾销调查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继续加强与国内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争取建立良好的产业协调机制。定时筹备大中小型展会、商会,保证信息的充分度和有效性;组织中小企业或自然人参加国际知名展览,搭建国际国内互通有效的市场供需平台。积极宣传个体私营协会,使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新《外贸法》实现了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和外贸经营权资格由审批制向备案登记制的转变,外贸经营权的放开促使我国外贸主体多元化的结构更趋合理,尤其释放了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潜力。尽管当前个人从事外贸存在诸多障碍,但随着政策的不断跟进、完善,笔者认为个人外贸现存障碍将逐步消减,其优越性日益突现,个人从事外贸将迅猛发展,形成行业规模效应,成为外贸主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沈四宝王军焦津洪:国际商法.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7,35-45

[2]袁少珍梁锐锋:个人外贸方兴未艾.经贸天地.2005,5,45-46

[3]赵军:新外贸法下个人参与对外贸易的理性选择.北方经贸.2005,8,38-40

[4]庾向群:“挂靠”集体企业脱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工商管理.2005,2, 55-56

[5]刘红胡雪萍:论我国外贸制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途径.中南大学学报.2004,4,198-201

[6]李明:“挂靠”公司的“罪与罚”之争.经济与法.2005,30, 28-29

[7]杨冬云:金融业个人信用体系的构想.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9,20-21

[8]李晓翠: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博弈分析.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6,2.66-67

[9]任丽君杨新房:外贸经营权完全放开的意义和问题探讨.黑龙江对外贸易2005,4,11-12

篇8

稳定的员工队伍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尽管近年来煤矿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但仍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问题,这必然会对企业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作为企业管理要素之一的企业文化则是联系企业和职工的重要纽带。通过加强煤矿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稳定员工队伍,从而提升企业竞争的软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员流失对煤矿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1.造成了煤矿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煤矿企业的一般员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掌握着相应的技术和经验。一线的普通员工如果流动频繁,出勤不稳定,会造成基层生产单位的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着企业的关键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如果这些关键的人才流失,一方面影响着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势必增加企业的培训和教育成本, 导致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2.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用人成本

由于人员的流失,为了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煤矿企业必须重新派人外出招聘以补空缺,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每一个新的员工进入企业后,还要对其投入考察、培训的费用。在投入生产前还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对人员进行重新配置。这些投入耗费了企业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3.损伤了企业的形象和凝聚力

优秀的企业必然必然是具有凝聚力,能够留住人才的。企业员工熟悉企业文化,遵守企业的科学制度,掌握着生产经验和技术,是企业的宝贵资源。这些人员的流失会给企业造成留不住人才的外部形象,从而损伤企业的整体形象。此外,企业人员流失也必须起到连锁反应,一个单位人员流失严重,必然带动和影响其他其他员工情绪和工作积极性,导致流动倾向会更加明显,使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下降。

二、煤矿企业人员流失的原因分析——以企业文化为视角

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价值、职业道德与精神风貌,也是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的体现。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形象内在表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和职工的共同愿景,是企业健康发展和员工快乐工作的前提。煤矿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安全文化。煤矿企业人员流失的原因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分析:

1.从企业的物质文化方面看,煤矿企业所处环境较为恶劣

煤矿企业所处的环境关乎其企业形象。煤矿的矿容矿貌,矿区的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煤矿企业的特有风格。从当前煤矿企业的环境看,一般都处在偏远地区,远离市、县、城乡,自然环境恶劣。采煤行业是艰苦和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工作环境不容乐观。由于煤矿企业普遍处在偏远的地区,员工往往是离开家庭进行工作,家人不在身边,下班后只能是休息,醒来后又是上班,业余生活极为单调,生活环境艰苦,所处社会环境、居住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差别较大。

2.从企业的制度文化方面看,煤矿企业的各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煤矿的管理机制是煤矿企业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当前煤矿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诸如矿规矿纪、劳动组织、分配制度、奖惩制度、工作标准、各种条例、职责范围等管理制度。但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一线的科、区干部,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基层选拔上来的,工作水平、业务技能比较优秀,但管理水平简单粗暴,甚至不懂得管理,管理水平直接,自己的管理方式因文化素质低无法向职工表达,造成了沟通不畅,关系不顺,动粗、打骂,时间一长造成矛盾和人员流失。

3.从企业的安全文化方面看,煤矿企业深层的安全理念相对薄弱

煤矿企业属于特殊行业,安全工作是头等大事,是煤矿企业生存基础和发展保障。优秀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将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能使职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在企业的安全文化中安全理念是其精髓,目的是让所有执行制度的人都能接受它,最终形成一种人人自觉遵守的安全观念。而安全理念的普遍淡薄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煤矿企业的安全状况恶化,这种状况的出现既无益于企业的社会形象,也加剧了人员的流失。

4.其他原因

当前煤炭企业招聘的对象一般为80、90后的大学生,企业员工流失的主力军也是他们。他们对所在企业的依附性不强,流动性大,同时他们也没有沉重的家庭负担,拥有更多选择职业的机会且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如果企业对他们人文关怀不够,加之煤矿自身远离城市的特殊环境,就会促使他们离开企业。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解决煤矿企业的人员流失问题

1.加强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改善煤矿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国家对地方小煤窑的治理,煤矿企业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为此,煤矿企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转变人才观念,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要看到企业发展最终靠的是员工的知识和技术含量,靠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要加强矿井现代化建设,加大科技、安全、技改、劳保的投入,有针对性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矿井工作环境,让企业员工能在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2.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煤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的制度文化建设要从完善各项制度入手,首先要建立高效合理的人才招聘制度, 完善人才入口制度。企业招聘条件制定应要合理和周密,这是防止人员流失的源头。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体系。薪酬是满足人才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也代表了企业对人才价值的认同。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岗位、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制定阶梯状分配体系,极大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的满足企业员工的物质需求和心理认同感。再次完善人事制度,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煤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供企业员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平台,激发他们为企业奋斗的热情。同时要逐步完善人事制度,培养起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自愿投身于煤矿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煤矿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企业必须切实地以他们为中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关怀,得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通过建立丰富多彩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员工及家属关注安全、享受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实现安全生产,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稳定员工队伍。

在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使全体员工形成安全理念,让他们懂得只有安全,才能有效益,安全是最大效益,这种理念要深入人心。煤矿企业各级管理层应转变以往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新思路。

总之,优秀的人才、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煤矿企业的人员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这必然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而作为企业文化则是联系企业和员工的重要纽带。加强煤矿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减少人才流失,留住核心人才,稳定企业的整个员工队伍,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张俊宝.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理性思考与实践[J],中国煤炭,2012(05)

[3]熊力.从企业文化角度探讨人才流失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24)

[4]李友杨.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J],中国煤炭,2010(07)

作者简介:

篇9

近年来,水利行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出现了经营型、复合型的人才缺乏;人才年龄结构断层,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留不住;人才专业结构断层,紧缺专业人才留不住等情况,严重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如何扭转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是事关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

水利行业;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1 人才流失的原因

1.1分配机制不合理

由于在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大锅饭”现象,当人才感到自身价值难以体现时,就会寻求其他可能满足的机会。

1.2用人机制不够健全

不少企业在用人机制上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年轻人才“出头”机会较少,让人才感觉不到发展的空间。

1.3缺乏精神满足

对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职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难以对人才产生凝聚力。

1.4是缺乏基层的人文关怀

水利工作者工作地点往往是地处偏远的山区,远离家人,职工个人感觉不到企业的关怀。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扭转人才流失的不利局?笔者认为要坚持

“用好自己的、提高现有的、培养永久的、引进急需的、盘活整体的”的人才工作思路,大力开发使用人才资源,具体说来,要坚持以下三个人才工作理念。

2.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引进与培养人才

企业人才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立足实际培养人才,要坚持“勤换思想少换人”的基本原则。要像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那样筹划人才投资。人才投资与生产投资有相同之处,存在风险,但是,只要决策正确,大投入可以带来大产出。企业要在做好现有人员素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企业人才结构,根据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制定企业培养人才的计划。在这个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重视人才培训,使企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针对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形势,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适应性专题培训,加快经营管理人员知识的更新换代。国外的许多企业也都把对雇员和工人的培训看作是开发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

针对水利行业的特殊性,施工项目部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平台。在项目部工作,什么事情都要面对。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程进度计划与安排,工程资料的整理与上报,工程概预算等等,这些都是工程管理人员可以学习的地方。项目部从大局出发,结合施工生产实际和职工队伍现状,通过明确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将技术员安排到施工一线,采取“以老带新”、“一帮一”、工程师及技师授课的方式,让他们尽快熟悉掌握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指定有经验的资料员在晚上指导他们整理内业资料。针对业主施工要求,组织人员到相关兄弟项目部参观学习,使他们及时得到“充电”,增长业务知识。初步培训后,就可以通过压担子、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和鼓励职工自学成才、立志创业等措施,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使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发展和人才保证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样在实践中锻炼,边工作边学习。项目部领导可以适当地把部分工作放手交给技术员,让他们逐步学会管理与经营,争取做到“打一场硬仗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2.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使用好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做到事业留人,最重要的激励机制是成就激励与能力激励两种。做到这两点,首先企业要对各项规章制度做出明确规定,从而激发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并为每个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和量化,让职工参与制定工作目标,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目标享有较大的决定权。这一点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不难做到,项目部可以酌情将工程进行分段管理,每个技术员独立管理一个施工段,全权负责项目的工程管理与经营,从而全面掌控与学习项目工作。在公司的招投标工作也可以进行类似的目标明确的分工,让普通技术员学到更多的东西。适当的时候还要为职工树立榜样。促进单位的每位职工的学习积极性,把优秀职工树立为榜样,让职工向他们学习,通过树立榜样可以改善职工的工作风气。此外荣誉激励也是有效的方法。企业为工作成绩突出的职工颁发荣誉称号,强调对其工作的认可,让职工知道每个人都可能是优秀的,更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另外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能力的需求,而给予职工适当的培训深造机会可以满足职工这方面的需求。培训可以提高职工实现目标的能力,为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提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创造条件。基层领导应当试着了解每个职工的专长,懂得他们的爱好,这样才能更好的安排他们的工作内容。如果能让职工干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就会产生这种激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事业留人的工作中,基础是要懂得人才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能多与职工进行交流与沟通,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关心年青人的生活、住房和婚姻问题,适当的时候让他们独当一面,甚至提拔重用。使他们在生活上开心,工作上顺心,工地上安心。针对青年活泼好动的特点,项目部(本部办公室)建立图书室和娱乐室,购置体育用品,订阅专业报刊和书籍,以便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工余平时,组织职工进行娱乐比赛,与监理和驻地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友谊赛,大大丰富青年的业余生活,彰显团队精神。同时自办简报,宣扬好人好事,报道施工进展,刊登先进模范事迹,从而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陶冶道德情操,有力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做到这些,人才才有可能产生成就感,感觉到有实现人才自我价值机会,从而安心留下来创事业,在工作压力和挑战中,不断的锻炼和提高能力,为企业发展进步做贡献。

2.3坚持“公平正义、规范透明”的理念,留住人才

更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体现人才劳动价值的酬薪制度。改革原有的“大锅饭”酬薪制度,建立绩效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向关键岗位和特殊人才倾斜,真实、客观地反映人才的价值,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体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在酬薪制度的内容上,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多样化操作。比如实行多元报酬结构的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做到人才报酬与企业的资产增值相联系,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利益相联系,使人才体会到企业对其工作业绩的认可,并在待遇上得到有效地体现。

篇10

关键词:成人函授学员 考试作弊 对策

考试是成人函授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及教学效果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评估函授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知识与所具有的能力,评价教学质量。然而,成人函授教育虽然考试环节均有严格的规定和操作规范,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仍有一定数量的考生以各种方式作弊,难以杜绝。笔者拟就成人函授考生作弊的原因做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预防对策。

一、 成人函授学员考试作弊的原因

导致成人函授考生作弊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心理因素,其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学矛盾。目前,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人函授学员必须继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而他们大多已经就业成家,承担着工作、家庭的责任。这就使他们常常处在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漩涡之中,无法做到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对成人函授考生来说,铤而走险作弊是其较普遍的心态。

2.知识再现式的考试内容。传统教育的核心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在课堂里系统地传授知识,“教”、“学”、“考”都以知识再现为主,考试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这种知识再现式的考试内容,使函授学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学历只能应付考试,作弊也就成为部分学生的手段。

3.单一的考试模式。目前,我国的成人函授考试管理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经验性阶段,规范性程度低,绝大部分课程采用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本课程学习的惟一标准。为了考试过关,学员只好考前突击,少数学员担心考试不及格,影响正常毕业,因此挖空心思,采用多种作弊方式,如夹带纸条、利用手机,甚至找“”替考。这种考试作弊行为,不但达不到考试的预期目的,而且严重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4.主观心理因素。⑴考试目的的功利性:成人招生考试属于国家级选拔性考试,只有达到一定分数线,才能走进大学校门。通过入学考试后,经过三年学习拿到毕业文凭,就能解决职称、住房、加薪等问题。考试成了左右成人函授学员利益的“指挥棒”。所以对于相当一批考生来说,通过作弊取得学历便成为最好的选择。⑵对待作弊的态度:对于作弊的看法,大多数成人函授考生都有一种错误认识。他们认为,考试作弊毕竟不是犯罪,也并非是不能容忍的、非常恶劣的不道德行为。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不正之风和歪门邪道,而作弊行为与这些比较起来不算什么,何况多数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投机冒险心理,不仅是“同病相怜”的考生,即便是一些监考的教师也能够容忍成人考试作弊行为。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作弊行为的发生,以至于使一些作弊者在作弊时除了被发现外,不会有很大的道德遣责感和心理压为。⑶学习的速成心理: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而成教学生的速成心理违背了这一规律。成人函授学员迫切要求学习周期短、见效快、上课时间少,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全面系统地掌握某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只要求知道重点内容就行。据调查,成人学生有近52%的成人平时不习惯于自学,总希望在上课时把所学内容都弄懂。学习速成心理造成一些学生学习如蜻蜓点水,使严格的学习过程变得支离破碎,导致最终不能学到完整的知识。⑷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函授学员是在失去正规普通高等教育之后,进入成人高校学习的,不少的成人函授学员往往认为函授生是低人一等的“杂牌军”,自己瞧不起自己。同时也受“重普教,轻成教”的大气候影响,认为成教文凭不如普教文凭含金量高,从而使成人函授学员产生了自卑感,这种消极心理造成许多成教学员不求上进,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表现为缺课、逃课等现象。临到考试时就想出各种办法作弊。

二、预防作弊的对策

1.严格考试过程管理。监考的松与紧对考生作弊心理的行为影响很大,大部分成人函授学员认为考上函授就等于拿到函授毕业证书了。原因就是我们成人高校学科监考不严,监考老师在监考时“心太软”,觉得成人学员年龄大,学习不容易,对成人作弊现象表示“理解”、“确认”,为成人学员创造了“宽松”的考试氛围,使学科考试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因此,在考试期间,成教主管部门应设立巡视小组,检查学科考试工作。既要对考试过程检查,也要对考试准备工作乃至监考教师进行监督,同时对作弊者,及时作出反应,以教育其他学员。

2.完善考试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成人函授教育的考试机制,沿袭的是普通高校的考试方式,而结合成人学员特点进行教育制度改革的力度不大,这种“硬化”的考试制度,也是导致成人函授教育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扼制成人函授教育考试作弊现象的治本之策,应从学员的实际出发,完善考试制度建设。一方面,建立相应的弹性考试机构,即把考试真正作为促使成人函授学员完成学业的一种手段,多给不及格的学员提供考试的机会,而不是机械地学完一门课程组织一次考试,不及格只给一次补考的机会,学生在没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只有作弊。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成人函授教育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成绩评价也必须与其特殊的教育方式相适应。考试成绩的评定要将学科考核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与学科考试成绩相结合,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笔者认为:大部分考试作弊的学员,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的素质差,只要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条件,混文凭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3.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成人函授学员在学习中普遍表现出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即记忆力较差而理解力较强;感性材料丰富但系统知识不足;能够观察分析大量的生活事例但缺乏充足深邃的理论知识依据。因而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不喜欢生搬硬套的“本本主义”。对于成人函授学员,不能过多沿用传统的那种定时、定点、定量的“八股式”的考试,特别是对记忆性较强的考试科目,应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如:开卷笔试、半开放性考试、口试与答辩、调查报告、问题情景考试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既使学员在无法作弊的情况下掌握了知识,也考查了学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成人函授学员工作压力大,社会活动多,面授学习时间无法保证,有的成人学员,单位不允许他们参加成人函授学习,他们名义上接受成人教育,实际上学科学习零打碎敲,甚至整期不来,学科学习一片空白,把考试作弊作为家常便饭。根据这种情况,成人函授教育应当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延长学员在校年限,可允许学员在校6年,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学分制,即学员在校期间只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取毕业证书。在规定的年限内未修满规定学分的,可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在以后的三年内跟其它函授班参加函授,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换发毕业证书。这样一些因种种原因不能函授学习的学员,照样可以顺利毕业,而不是硬着头皮以作弊达到毕业目的。

参考文献:

[1].胡艳婷:《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5.12。

[2].韩冰清:《试论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学习心理特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