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流信息;成本;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人们对信息价值认识的加深,信息商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信息商品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我们在感受到信息生产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也感受到物流信息成本优化的重要性。本文侧重分析企业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对物流信息成本优化的几个问题,初步探讨企业降低物流信息成本,做好物流信息成本预算和提高物流信息质量等问题。
在现代物流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企业物流信息成本主要是发生在物流信息市场交易支出和企业内部物流信息运作耗费两方面。因此,我们在进行物流信息成本优化时,必须考虑企业内部信息生产与运作的费用的优化和企业外部获得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优化。具体从可操作层面而言,物流信息成本优化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降低物流信息化成本,二是做好物流信息成本预算,三是提高物流信息质量。
一、降低物流信息化成本
降低物流信息化成本就是施行物流信息标准化。物流信息标准化是一个广义的标准化概念,指将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施行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化,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质量标准化,并形成全国以及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标准化体系。
1.正确定位物流信息设备功能,合理确定物流信息设备性价比。
目前,我国信息产品利用率低,大多数组织中的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办公室用电脑主要用于办公自动化、业务数据处理等,但是这些电脑的软硬件配置超过了实际应用的需要,绝大多数计算机的CPU工作利用率在10%以下,这就导致了设备的计算能力过剩,从而造成浪费。
2.正确决策,延长物流信息设备使用周期。
在我国物流信息成本高的主要方面是物流信息设备投入大,建设成本高。相对于传统的耐用品,信息化产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更新速度特别快,比如个人电脑、数码相机和手机等产品,用户刚刚熟悉了这款产品,新一代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的新款产品就出现了。这样,用户被诱使购买和使用每一代产品,导致其信息化成本迅速增加。然而,如果能够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使得用户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代或多代产品,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信息化成本。
在信息产品寿命的每个阶段,中国都还处于劣势,按照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原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劳动力廉价、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来华建厂。一般来讲,产品的寿命周期包括研发、生产制造、消费,以及报废和回收等几个阶段。
在产品的更新换代方面,这些厂商不断推出新产品。两方面的原因促使这些类型产品在中国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一是中国各级政府、领导追求信息化的迫切愿望加上这些厂商的大力度持续的宣传和促销缩短了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从而缩短了更新周期。
二是消费者和用户的消费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尽管我国的大多数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可是在个人计算机和手机的更新频率上远比后者要快得多,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做好物流信息成本预算
物流信息成本是影响物流信息质量的重要约束条件,如何根据费用约束合理分配有限资源,以保证资源运用的高效率和良好效果,便成为物流信息管理人员关注的主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一目标,做好物流信息成本预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物流信息成本预算与一般成本预算和评价体系不同,作为被评价对象的物流信息对处于不同层次管理者和使者来说,其潜在价值一般是不同的,即使针对同一组数据而言,他们的主观期望质量评价值也可能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其职能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因此,物流信息成本预算评价的目标,不仅要识别出所谓的较优预算方案,更重要的是如何从不同层次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评价方案之间效果的差异,特别是与作为不同标准预算方案之间的差异更应当明确,以便进一步结合管理者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对资源分配作出进一步调整以实现预算方案的深层次优化。
三、提高物流信息质量
提高物流信息质量是采用相对物流信息成本优化的方法。提高物流信息质量可以减少物流信息失真给企业增加的超量库存所多开支的利息,超期库存所多支出的保管费,迂回运输所增加的运输成本,退货所增加的装卸搬运费等。
信息对物流表现的重要性,在历史上并没有得到过充分的重视。这种疏忽起因于缺乏适当的技术来产生所需要的信息。管理部门也不太赏识和深刻理解迅速和准确的信息交流是如何改善物流表现的。历史上的这些缺陷现在都已被排除了。目前的技术能够处理绝大多数所需信息的各种要求。一旦需要,人们随时都能获得基于实时的信息。
信息迅速流动的好处直接关系到工作程序的平衡。对一个厂商来说,要想实现快速的交付,可能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在当地的销售办事处积累1周的订单,把它们邮寄到地区办事处,在批量的基础上处理订单,把订单分配给配送仓库,然后,通过航空进行装运;其二是,通过来自顾客的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随时可取得提单,然后使用速度较慢的水上运输。两者相比,显然前者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后者则可能实现在较低的总成本下甚至更快的全面交付。由此可见,关键的目标是要平衡物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总之,随着物流流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物流信息成本也就越来越重视,物流信息成本的优化在人们的日程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优化方面也会越来越多,本文作者想借此,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鲍吉龙,江锦祥.物流信息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9-95.
篇2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逐步深入,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并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很多物流企业是从以前的交通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缺乏必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整合集成,因此这些物流企业很难适应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要求。物流信息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适应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定义
第三方物流(简称3PL或TPL),是指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形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活动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现代物流作业方式。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实施的一类信息系统。它是通过对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使用等环节为企业更加合理、顺畅的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是指由人员、设备和程序组成的,为第三方物流管理者执行计划、实施、控制等职能提供相关信息的纵横交错的立体动态互动系统。它根据第三方物流独特的业务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有效控制和管理活动,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以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比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统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利用信息技术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致力于擅长领域,为客户提供灵活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作用
根据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生产制造企业中,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满意率很低。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作业速度慢和物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其次是作业差错率高、运作成本高,如表1所示。(表1)可见,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急需改进,尤其是其物流信息能力。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是围绕对信息资源的占有而展开的,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利用信息技术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快速地、有效地、低成本地满足客户的要求。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对物流信息的加工处理来达到对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信息流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了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沟通,能够通过信息共享提高运作效率;(3)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实施有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4)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提高企业服务水平、赢得客户信赖,达到不断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没有成熟有效的物流信息系统,尽管许多物流企业搞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开发,但绝大多数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这些初级建设的物流信息系统大多数都是静态而且是孤立的,一些现代化的先进信息技术,如GP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GIS技术、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也不是特别广泛。因此,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收效甚微。例如,有些物流企业不清楚系统的建设目标,基础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建成的系统应用层次不清、归纳程度不高,设计的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出有效作用。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由于3PL企业缺少对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合理规划,因此大多数企业对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仍然处在基础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阶段。相比之下,在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采购管理、优化企业运作流程方面,信息系统并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就更高层的供应链管理来看,对于信息系统高层次的开发利用则更显欠缺。
五、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设计
(一)设计思想。立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物流信息系统除了必须实现基本的物流业务功能,如订单、库存、配送、运输的集成以外,还必须具有物流优化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以满足第三方物流行业的专业化、契约性特点,从而最终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及时、准确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设计准则。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还能够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个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软件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包括各个层次员工,因此必须易于使用;(2)精确性:物流信息系统必须精确反映当前物流服务状况;(3)及时性:物流信息的时效性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物流行业很重要,比如库存水平。物流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提供及时、快速的管理信息反馈;(4)以客户为中心: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劣是能否赢得客户的重要因素;(5)灵活性: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灵活反应能力,以满足系统用户和顾客需求;(6)识别异常情况:物流作业要与大量的客户、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公司进行协作,这就要求物流信息系统能有效识别异常情况;(7)易于扩展:物流的业务可能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物流信息系统必须很容易扩展或二次开发;(8)系统整体性:就是根据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的系统能满足全面、完整覆盖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要求;(9)实用性与先进性原则:物流信息系统必须适应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并且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10)经济性:物流信息系统应该是经济实用的;(11)成本精简:成本精简是物流信息系统运作的目标。
(三)需求分析。本阶段是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个步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需求分析做好了才能开发出一个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立足于用户需求对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明确系统目标并初步建立模型。由于物流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因此在调查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流程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能从全局上保证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集成性。
(四)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功能分析。依据软件工程原理,在对企业进行了需求分析之后,紧接着就进入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阶段。分析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的层次结构,有利于更有效地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图1)
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利用信息技术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致力于擅长领域,为客户提供灵活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第三方物流功能专业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系统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尽管各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不同,但设计的理念都是相似的。相比传统物流信息系统,在解决局部业务信息化的同时,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运用先进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思想和技术,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物流实际运作的集成解决方案。根据流程合理化的基本原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些特点为信息系统设计功能,如图2所示。(图2)
1、客户管理。主要包括对企业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经销商管理。
2、基本业务管理。基本业务管理主要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配送跟踪管理和报表管理。(1)订单管理:接受客户的订单、处理订单,并且依据不同的条件对订单进行查询和统计。(2)库存管理:包括出入库管理和在库盘点进行管理,入库管理包括货物的入库登记、各种物品库存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出库管理包括物品出库登记、出库信息的查询和统计。(3)运输管理:包括可用运力资源管理、区域管理和车辆管理。(4)配送跟踪管理:配送管理包括配车计划和配货计划;状态跟踪管理包括车辆调度、回单确认、货款结算等。(5)报表管理功能:这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主要的信息输出手段,是企业决策者和客户了解业务状况的依据,它既可以提供动态的统计报表功能,也可以提供多种特定的统计报表等。
3、财务管理功能。管理物流业务中和费用相关的各种数据,以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分析和比较。
4、物流优化分析系统。主要包括多级库存系统分析优化模型、车辆路线优化模型、全球定位系统模型。
5、物流预测。主要依据市场信息和企业业务数据完成预测。
6、辅助决策支持。主要包括各个基本物流业务的完成状况、公司物流绩效分析、评价、预测,主要供公司高层分析决策用。
(五)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当前比较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体系结构是采用C/S+B/S的混合模式。C/S模式具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而B/S模式具有跨平台和较好的网络扩展性。因此,在设计系统体系时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各自的优势。C/S部分主要通过Intranet技术接受公司内部指令,完成公司内部的基本业务管理,实现内部管理信息化;B/S部分则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主要是接受客户需求以及实现与供应商、分销商的互联,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这种混合模式克服了C/S模式的可移植性差、系统维护困难以及不能及时地与用户交换信息和B/S模式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强、实时性不高以及安全性低的弱点。这种模式能将C/S模式的交互性好、实时性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和B/S模式的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以及信息的检索、查询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构具有可伸缩性强、网络效率高、可管理性强、可重用等优点。
(六)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时可能运用到的信息技术
1、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EDI是信息流和物流相结合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企业间数据交换网来实现企业间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及时化和信息化。
2、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对货物上的条码进行自动扫描实现对货物的信息自动输入系统。
3、电子订货系统(EOS):指企业间利用网络与终端设备以在线方式进行订货作业和订货信息交换的系统,分为EOS中心和EOS客户端。
4、射频技术:射频技术依据电磁理论原理。它主要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
5、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系统):通过自动读取设备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信息,并通过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经济效率的系统。
6、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能够获取、存贮、管理、查询、模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能够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通用地理信息技术。
7、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应用使得运输时间大大缩短,这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并大大地削减了物流成本。
六、结论
随着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设计一套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给企业带来更现代化的管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竞争实力。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淑萍.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及信息系统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2]程素娥.企业信息化之物流管理系统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09.3.
[3]张洪涛.浅谈物流信息系统与现代物流管理.佳木斯社会科学学报,2007.3.
[4]顾煜.试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商场现代化,2005.12.
[5]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陈冈,石双元.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情报杂志,2005.7.
[7]王小莉,李金伴.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现代经济,2008.7.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 信息化 发展策略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导致了物流管理质的变革。工业化时代,物流企业就是利用运输工具把工业品按照客户的要求准时的送达目的地,完成的是门对门的针对性的服务。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较晚,在管理环节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各个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较少,自身硬件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重复投资,还增加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信息化成为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物流信息系统就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它通常由设备、程序和人员组成,可以给物流管理者制定、实施和控制等职能提供信息化的服务。广义上来讲,物流信息系统是应用在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狭义上来讲,只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一企业中的应用。
二、物流管理信息的特点
1.物流信息数量大。 物流信息的每个子系统和每个环节都能够产生大量的物流信息,例如物流过程中的仓储、包装、运输、搬运、流通等,随着各个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加强,物流过程中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大。
2.物流信息更新快。 随着运输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客户订单的增多等,物流信息的更新速率加快,客户对物流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3.物流信息来源种类多。 物流信息系统内部不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物流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在物流信息管理中应当对这两部分信息全部收集并进行统筹管理。
三、信息化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优势
1.实现物流信息的统筹管理。 在传统的物流信息管理方式中,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运输过程中也经常发生运输物品遗失的现象,不仅会对客户造成损失,也严重损害了物流企业的信誉。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在自己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政府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获取运输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对物流信息的统筹管理。
2.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物流企业带来了大量的订单的同时也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品安全和送达速度也影响着物流企业的信誉。在信息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物流企业可以充分的了解每辆车的运输路线和运载量,选择最优的路线和方式,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物品的运输安全和速度。
四、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企业。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企业,包括很多的物流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保持着“大而全”的经营方式。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销售都靠企业的内部来完成,这种管理理念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物流管理模式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2.我国物流信息技术落后。我国在物流信息化管理方面技术普遍较低,物流信息技术水平、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都严重阻碍着我国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个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不能完全共享,物流信息服务网络亟待整合。
3.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相当缺乏,特别是物流信息管理一类的人才,其培训和人才储备远远不够,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亟待加强。
4.政策及制度环境有待改善。物流企业一般都是跨区域和跨部门经营,因此标准化、统一化的标准对于企业自身成本控制和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区域化行政现象,物流企业的运输车辆在各个地方政府的辖区内也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我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1.构建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我国的物流企业不仅要以现代的公司理念来管理公司自身,还要构建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物流公司要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办法,在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把所的环节在细分化的基础上作为整体来管理,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给客户提供最优质、最安全和最快捷的物流服务。
2.提高物流信息化技术。 物流企业应当重视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宽带水平,运用最新的信息管理技术,提升信息交换平台效率。公司内部还要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息控制中心,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公司物流管理的高效益。
3.建立现代的物流管理人才体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物流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培训和管理机制,吸引专业化的物流人才。物流企业还要加强对本公司原有员工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的员工队伍,这样才能实现物流信息管理的专业化、现代化和科技化。
4.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物流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本地区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市场。政府要从长远利益来考虑,充分认识到物流行业信息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制定可以兼顾物流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促进和实现物流行业管理信息化,全面调动物流行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海燕.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1
[2]钱佳.浅议物流管理与信息化问题[J].经济师,2009
篇4
1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从发展速度看,我国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已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平均增长23%;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7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5%;物流产业增加值达16717亿元,同比增长18.4%;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将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西欧的9%。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货物保障、信息通信和装卸搬运等基础设施装备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缺乏有效的协调性,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与兼容性较差,缺乏系统性。
2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的特点
2.1物流的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商品化、物流信息采集数据库化、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等。没有物流的信息化,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快速、准确、集成、低成本的要求就无法满足。
2.2物流的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就是机电一体化,外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而且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流活动中的误差/错误等。
2.3物流智能化
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就是物流的智能化,物流活动的大量决策,如库存多少、运输路径的选择确定、物流配送中心运作决策等等,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和运算才能解决。物流的智能化是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下一个新趋势。
2.4物流柔性化
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新要求发展起来的新型物流模式。物流柔性化要按照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实施物流活动。
3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3.1改革物流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大力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基础,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在运输方面涉及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和国际运输等多种模式,在服务方面涉及电子、汽车、药品、日用消费品等众多行业,需要物流信息系统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在条形码、信息交换接口等方面建立一套比较实用的标准,使物流企业与客户、分包方、供应商更便于沟通和协调。我国缺乏完善的信息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接口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物流企业在处理订单时,有时数据交换要面向七八种不同的模式,因此,物流信息资源要共享、要进行整合,就离不开标准化,未来的信息化项目中也将会越来越多地涉及标准问题。
3.2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首先,要注重对物流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尤其要加强对物流信息先进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关注新技术对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研发工作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同行业的物流信息化要求各不相同。制造业通常是以ERP为基础,扩展到物流环节。相比之下,零售市场正处于加快连锁化的发展阶段,零售行业在整合市场的过程中,把物流信息系统作为主要的竞争力来规划建设,把物流系统与分销网络的建设密切结合在一起。在充分考虑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要为未来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是软件开发商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实用的物流软件。
其次,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加强信息化的宣传、交流、推广工作,提高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把信息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应用为突破点,鼓励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一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
篇5
关键词:物流 管理 信息系统
从实践的角度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物流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主要依靠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物流信息系统处于简单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由于物流理念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局限,物流信息化仍处在较低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中的初步应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之处。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注意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和整体化,MBP、MRPII的概念被提出,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信息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其核心地位的作用。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TQM、JIT、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概念的提出,大大丰富了物流信息管理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使物流信息管理进入高级阶段。
就物流管理信系统的研究而言,从总体上看,比较深入的研究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Edward J.Bardi等(1994)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阐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高层管理的作用。
Lisa Williams Walton(1995)从技术层面上介绍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同时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
Carlos F.Daganzo(1999)和Becerra-Femandez等(2000)认为LMIS(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在3S1L(Speed、Safety、Surely和Low)的原则下,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宋伟(2001)主要阐述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功能;分析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等问题。
胡健、印玺(2005)认为,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定位及对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合理规划。第三方物流(MIS)开发集中度较低,设计中没有很好地考虑客户需求,缺乏完善的相关业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执行环境。并提出,要改进我国第三方物流(MIS)开发与应用水平,开发应有明确的产品定位或客户定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仔细分析其现有物流运作流程和价值链,找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与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第三方物流(MIS)规划;同时应加强信息数据的标准化。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
黄文涛、颜海珠(2007)通过建立物资订货、仓储、配送、供销和供应商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平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优化物资供应模式,降低物资供应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孙胜楠、陈国华(2007)阐述了物流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物流产业进一步升级,实现现代物流运作的关键环节。并从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的供需状况出发,通过对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找出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原因,提出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的发展策略。
刘遂宪(2008)从应用角度,简要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类型、一般分类方法及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通过对现代物流技术和粮食物流的深入分析,说明了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是物流信息化;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粮食物流领域的具体应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筒仓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发原则和设计方法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
Martin,Christopher(1998)提出常见的LMIS具有如下几个模块;营销分析模块、接单模块、运输分析模块、仓储管理模块、客户查询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接口模块、安全功能模块等。
Edwards M、Burwen M.P等(2000)认为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研发LMIS需要从数据库、网络设计、系统结构、模块化分等细节权衡考虑。
胡文斌、潘文军(2002)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提出了比较适合于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软件和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系统的数据序设计方案。
葛振忠、梁嘉骥(2003)分析了现代企业生态环境下构建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界定和应遵循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gent的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构建中所需的相应技术。
高贵兵、刘炜琪、胡新宇(2007)分析了物流管理软件在我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并结合ERP系统的原理提出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的系统流程、系统模型,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系统的实现方案。
曹彬(2008),通过对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描述了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详细说明了每个功能模块的作用,绘制了仓储物流各业务流程图,进行了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思想。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三、关于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岳辉(2004)对逆向物流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研究,指出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墓本功能和总体框架,并提出设计C/S与B/S相混合的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任松、杨学强等(2006)探讨了基于C/S和B/S模式下的逆向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为加快逆向装备物流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张颂梅(2007)在了解逆向物流及信息系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逆向物流的特点,和所需信息的类型,对逆向物流资源化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通过建立一个集政府、制造企业、第三方(包括回收商和处理商)、消费者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各种类型的信息能
够在参与各方中得到共享。
刘巍(2008)阐述了逆向物流特点,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流程,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实施网络,并对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四、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际运用状况的分析
郑海涌(2000)探讨了当前连锁超市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状况以及在连锁超市中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做法,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连锁超市提升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郭冬芬、何东彬(2002)以加强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为目的,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理论,在总结了GIS在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GIS在邮政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核心技术问题,最后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指导性方案。
陈睿、朱汉成(2003)对系统开发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开发方法和开发策略进行综合运用的方法模型,根据武钢金结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武钢金结公司的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模型、总体设计及结构模式,其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王辉自、晓东(2004)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发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实际经验出发,阐述了如何利用软件工程及网络应用开发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现有物流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合理划分以及适当调整,自主开发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物流管理系统软件。通过该系统软件的实际应用,严格规范了业务管理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刘俊兰、韩冬雪等(2008)分析了目前医院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财务核算和实物资产控制为主要内容,以流程改造为主线再造建立了相应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医院钱物管理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徐建军、罗永昆等(2008)分析了天津市电力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实现公司物资管理从计划、招标、合同、采购、领料、调拨、配送、销售到结算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五、关于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刘琪彦(2003)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作业过程,提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及其3个子系统(操作作业子系统、管理控制子系统和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系统静态信息管理、运输指令管理和查询管理的框架。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具有实用性。
周大钧(2007)分析了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特点和系统需求,介绍了J2EE平台的基本知识和框架特点,并结合某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讨了基于J2EE平台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与设计技术。
胡健、印玺(2007)认为,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通过对物流配送的各环节进行有限的资源最优配置,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和物流企业对外的Web站点。文章提出,应将开放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作为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系统应包括客户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仓库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经营决策子系统、账务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等。
梁家豪、吴杰(2008)基于Web服务的MIS系统也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分析了传统两层C/S结构和B/S的区别,基于J2EE的体系结构对WEB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
篇6
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更成为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及综合运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物流相关业务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近几年来《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基础上,从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角度,提出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基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教学改革
现代物流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捷性,降低成本。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更成为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为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重要的专业课之一,那么,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的教学质量,达到增强高职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标?通过近几年来对《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等进行讨论总结,提出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本课程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课程立足于物流岗位群,构建出高职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项目主题式”的“分析岗位任务-确定主题任务-设置项目情境”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了五个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认知物流信息系统、SCM系统管理与维护、WMS系统管理与维护、TMS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内容。以项目管理和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设计和开发大量物流虚拟实训场景,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运作环境中,用近乎真实的设备,按不同的岗位,通过虚拟企业的角色扮演,进行物流技能的实操和体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和融合[2]。
2、项目化教学内容改革
整门课程以物流信息技能培养为主线,由教学链与实训链构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元强化,实现两者的紧密衔接,设计了五大课程模块如表所示:
3、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导入项目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寻求以模拟管理或情景教学作为在校实训的基本形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对抗、案例教学与自主学习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多种实训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1项目教学法
从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全面阐述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原理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侧重于实用性和操作性,设计了5个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认知物流信息系统、SCM系统管理与维护、WMS系统管理与维护、TMS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内容。
3.2案例分析
本课程在教学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均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空间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经典案例,让学生从真实的企业实践中领悟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作用。
3.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此方法。例如,针对“SCM系统管理与维护”项目,学生首先就需要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在课程中设置了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物流管理某业务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本专业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4系统仿真
我们从理论出发,结合物流中的实际发生业务,通过教学辅助软件,更形象生动地解释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3],学生可以通过Flexsim仿真软件完成配送中心货架、分拣操作台、叉车、操作员等仿真设计,营造一个仿真的操作平台,进行配送中心优化设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翁丽贞 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方轮.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
篇7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07002
作者简介:王燕(1976-),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当前,我国物流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总量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买家与顾客对物流服务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阻碍现代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物联网针对现代企业物流运作的特点以及物联网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利用物联网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全面互联的特性,对信息进行集成智能处理,将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结合到一起,通过物联网对现代企业中物流活动的信息采集、物品追踪、运输监控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以改善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作业中的不足。本文具体探讨了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物联网与物流信息系统
1.1物联网的原理与特点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无线技术通信技术、GPS、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制定的协议,把相关的物体与互联网相互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体的智能识别、跟踪、定位、管理和监控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其能贴在物品上,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自动传送到集成的信息处理系统中,从而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然后通过公共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达到对物品的有效管理。对于完整的RFID 系统来说,它必须具有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及应用软件系统3个部分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电子标签中的磁场感应电路,以获得电流,电子标签才能将内部的信息送出,Reader便能取得物品的信息数据,通过设定的网络送给应用程序做出对应的业务处理。
1.2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主要由环境、输入、输出、处理、反馈等方面构成。环境是物流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输入是指通过一系列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发生作用,包括原材料、设备、人员、信息、资金等;处理是指具体物流业务活动,包括运输、储存、包装、搬运、送货等,还包括信息的处理及管理工作;输出是指对环境的输入进行各种处理后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反馈包括外部反馈与内部反馈,外部反馈是指通过输入和输出使物流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最终使得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内部反馈是指系统内部的转换,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合理和科学。
2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原则与原理
2.1设计原则
基于现代物流业的特点,先进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规划好目标用户、性质、功能和内容,并把它作为整个设计的依据;②界面应该简洁明快,并且风格一致;③在系统设计时,要同时考虑当前现代物流业对支持环境的要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④为了方便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加强系统的可增长性,需要采用模块组合和结构化的设计。
2.2设计原理
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现代企业实现对物流各个环节信息的实时监控,从而及时完成各产品与原材料的补给并保证生产效果,为企业自身带来显著收益。在设计原理上,RFID 读写器通过读取现代企业内部产品上的电子标签,采集这类资源的信息。而RFID过渡层利用相关中间件和服务器,实现对采集数据的过滤与优化。RFID数据层通过管理系统服务器,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的存储管理。管理层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分析得到的结果下达给相关人员,协助相关人员的职能工作。
3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3.1设计目标
实现对货物的实时监控能力、改善企业的异常情况处理能力、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生产商、销售商以及运输商之间的敏捷沟通、快速响应客户服务等。同时,由于企业物流的经营模式多样,不同产品要求的模式也不一样,其在管理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考虑好运营模式问题。比如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运营模式的分析,因为每个企业物流系统与要求不一样,一旦确认后更改就比较困难;比如要考虑企业物流是采用单独的配送中心系统还是多物流配送中心的形式。
(2)要遵循现代企业物流的运营规律和特点。企业物流具有独特的运营规律和特点,每个企业的订单企业、库存、采购、加工、分拣、发货等环节都不一样,有配送线路的灵活确定和配送时间的严格要求,为此在设计中要全面考虑,从而进行信息系统的支持。
(3)要组织好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是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要考虑两者的成本与效果。
(4)要考虑物流系统和企业其它设备的链接支持问题。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不但需要与企业总部系统、客户系统,以及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互相支持,还要与系统内部的生产设备、手持终端进行数据通信。
3.2结构设计
结合常见的物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模型和相关无线通讯技术以及我国现代物流的特点,本文构建的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结构设计如图1。
图1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结构设计
表示层是用户和系统交互的界面,通过读写设备、物品管理计算机设备,完成和用户的会话和处理。它为不同身份的登陆者提供不同的接口和界面,实现对生产企业中的采购、生产、库存、配送运输、销售、物流回收的管理以及终端管理功能。网络层主要有互联网、局域网和无线通讯网络,实现读写设备、移动通讯设备、物品计算机访问统一资源。它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供面向核心应用的各种操作平台及信息通信通道,借助信息处理技术可以随时对物体进行监控,能够精确掌握每种产品的流向及其状态。业务逻辑层用于封装系统的业务服务,负责表示层的应用请求。在这里主要负责生产基地、车辆运输部门、配送总部、沿途配送分发点和客户等用户角色对生产基地、车辆运输部门、配送总部和沿途配送分发点功能模块的业务服务请求,它借助最基本的服务注册在系统的服务库中,对所有的功能进行合法性检查,并添加索引机制。通过配置服务,对服务进行解析,来管理所有的应用服务,以便实现业务规划、流程管理、最优化管理以及地图服务等功能。数据服务层集合了各种数据的数据库,为系统中各项应用提供数据来源。它使用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物流信息、物联网采集数据以及监控数据。这种统一的管理方式可以借用数据库强大的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同时便于实现物流管理系统与物联网的数据集成,使用统一的用户接口提供数据资源访问及数据控制服务。
3.3数据实现
本系统的数据实现包括5个子模块,分别为产品数据录入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车辆档案模块、信息查询模块和系统维护模块,具体功能实现如下:①产品数据的录入模块:该模块可以实现将产品产地、性能、保质日期、注意事项、产品功能等的录入;②数据采集功能模块:这个模块包括产品操作、产品信息的采集、产品储存信息采集、产品运输信息采集等4个子模块;③车辆档案模块:可以通过车辆档案管理模块对物流车辆进行详细管理,车辆档案模块的信息包括车辆的车牌号、车型购入日期、年检日期、违章情况、产品号码附加证号、公司编码等信息;企业管理者与运输管理者能通过该模块修改车辆信息;④产品信息模块:通过该模块可以随时查看物流产品的情况,模块分为产品档案、产品运输情况两个子模块;⑤系统维护模块:主要方便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
参考文献:
\[1\]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J\].中国信息界,2010(5).
\[2\]高小新,魏康林.基于RFID的无线实时仓储管理系统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0).
\[3\]叶海浪.集装箱监测系统的有源RFID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研究\[S\].成都:四川大学,2008.
\[4\]宋琦.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16).
\[5\]吴兆薇.基于集装箱电子标签的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6\]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篇8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创新机制;协同运作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1 应急物流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而且灾害大都难以预测。如地震、山洪、泥石流、大面积食物中毒、突发性传染病等等。即使有时可以预测,也会因为预报提前时间太短,应急物资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也很难实现,物流过程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2008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的两次巨灾:1月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8级地震灾害。其中,1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受害者涉及14个省份约7 786.2万人。“5·12”汶川地震直接导致69 227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①2011年3月在日本发生了9级的强烈地震,导致了严重的死伤。因而,研究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使突发性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与规律来建立应急物流的创新机制,实现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应急物流的内涵、特点和研究内容分析
2.1 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1]。普通物流是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
2.2 应急物流的特点分析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如下特点:
2.2.1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或非正常性[2]
突发性或非正常性是指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即应急物流所发生的时间是人们很难在事先进行准确预测的。这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显著标志[2]。
2.2.2 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
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物流需求,突发事件的随机性主要表现在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时间及供应地与需求地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应急物流的物资供应无法事先计划,只能根据突发事件的需要来临时确定。应急物流的随机性也要求物资供应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储备保障来支持。
2.2.3 应急物流需求的紧迫性
应急物流的目的是快速及时地将所需物资供应到需求地,快速高效地满足救援需求,因此要本着快速及时原则,把物流的某些中间环节简化甚至省略,使整个物流流程变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运作更加高效。特别是应急物流机构往往是临时组建而成,而物资供应的快慢又事关全局,应急物流的速度决定了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故应急物流具有紧迫性的特点。
2.2.4 应急物流的公益性
在灾难面前,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了首要选择。在应急物流中更多开展的应该是社会公共事业物流而非商业物流,而公共利益相对于经济利益也必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应急物流体现出了强烈的公益性特征。
2.2.5 应急物流的合作性
应急物流所需要的应急物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向储备仓库调集及向全社会采购的。而为了保证应急救助工作的顺利完成,救灾指挥部门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通过政府的力量调动储备物资,召集重点厂商供应补充物资。所以应急管理工作往往伴随着政府和社会的介入,因而应急物流活动的协调和一体化运作是应急物流运作的主要问题。
2.3 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的研究内容
应急物流主要研究内容如图1所示:
3 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研究
3.1 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3.1.1 构建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原则[3]
(1)系统化原则。现代物流的目标是要达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最佳融合,一个单一的信息系统是难以完成这项任务的。因此物流信息化的过程必须贯穿系统化原则,将信息系统建设与指挥、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配送及运输调度通盘考虑,达到信息的无缝链接。
(2)社会性原则。应急物流通常是为了特定时间的特定需要而进行的物流活动。而在短时间内筹措大量物流资源又是有难度的。因此,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应该具有全社会的性质,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完成物流资源准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面向社会的公共信息平台;另外,应急物流要求是高效的,故而其信息平台必然要走专业化道路,相应的信息保障应当交给社会上的专门机构去处理。
(3)规范性原则。应急物流的信息来源较之常规物流更加复杂,涉及人员、物资调度、转移安置等各种信息,为了使信息流在各系统之间畅通无阻,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而且企业应当无条件遵守,从而在应急状态下使信息能够在不同系统之间达到实时交换。同时,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在非常时期的扩充和使用也必须有法可依,并且要依法实行。所以,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规范性也包括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与实施。
(4)经济性原则。为了确保完成应急物流运行的目标,有些时候是采取突击的办法,往往是高成本甚至不计成本运作的。但这并不是物流的本质属性。物流运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物流需求,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的设计必须自始致终贯穿经济性的理念,这既是信息系统运行的目标,也是信息系统自身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3.1.2 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目标
(1)灵敏的信息预警机制。应急物流主要面对的是临时性需求,因此,在短时间内掌握需求信息是信息平台构建的重点。加强各种产品的市场分析能力,收集并掌握各种产品的需求及价格变化,特别是一些产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如地震时期的帐篷等,做好重点物资的实时检测,提高信息平台的预警反应能力,进而为开展应急物流提供主动权。
(2)规范的信息转换机制。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大量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人们面前,而有些信息是应急物流必须的信息。如何尽快地将应急物流的需求信息转换成常规物流下规范的供应和需求信息,确保物资的流量、流向满足应急物资需要,成为应急物流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建立规范的信息转换机制,快速高质量地将信息转化成可以识别的,便于统计的标准化信息格式,统一指挥和协调,防止混乱和无序的产生。
(3)科学的信息决策机制。提供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只是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信息平台更主要的是要参与应急物流的决策中。物流信息平台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收集与整理物流信息后,利用标准的信息来分析,建立合理的物流运作模型,结合物流运作的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运作方案,为物流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优化物流流程和日常管理,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率。
3.2 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机制
应急物流系统受到突发事件发生的触发后,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评估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所需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以及应急物流的需求方和供应方。从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出发,制定包括应急物资的采购、包装、存储、运输调度及配送的系统性应急物流方案。根据应急采购机制,从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中确定应急物资供应商,并实施应急物资采购。利用应急物流运载工具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确定应急物流所需运载工具并实施租用。实施应急物资的运送,采用包括 GPS、GIS手段对整个运输过程进行监控调度[4]。加强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充分利用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快速高效地为灾后救援创造更好的条件。
如此构建的快速反应应急物流系统才能满足应急物流对于时间的要求,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供应所需的必要物资。
3.3 应急物流政府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政府保障机制作为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的核心,主要涉及应急物流协调机制、应急物流采购机制、应急物流储备机制、应急物流调度机制和应急物流配送机制。
3.3.1 应急物流协调机制
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上,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应急物流必须实行应急物资的统一采购,运输工具的统一指挥与协调。只有强有力的政府职能部门才有能力使应急物流由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无序状态变为有序。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主管部门应使这样的协调机制常态化,使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援物资的供应能按照需求在第一时间内送达,并根据受灾程度按需供给。减少物流成本损失,同时能抓住抢险救灾的最佳时机。
3.3.2 应急物流采购机制
应急物资的采购是临时发生的需求,在采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变化是其主要的特点。因此应急物资的采购应该借助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与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企业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所需要的物资,确保应急物资的品质、效率和质量。
3.3.3 应急物流储备机制
物资的储备的目的就是防止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不时之需。因此,应急物资的储备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机制。比如帐篷、饮用水、食物等急需的物品,应急物流体系中应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3.3.4 应急物流调度机制
应急物流的调度主要是车辆的安排,使之能够及时的将所需物资送达目的地。应急物流对于时间的要求是快速及时,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调集大量的车辆来运输物资是另一个主要的工作。筹备好的物资要保质保量地送达目的地,合理的调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3.3.5 应急物流配送机制
配送机制是应急物流另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到筹备的物资能不能及时地送到每一个需要者手中。这里的配送需要考虑地理环境,包括末端线路是否畅通等。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物资就很难到达现场,因为道路被阻断了,使得配送无法继续。
3.4 应急物流反馈机制
应急物流反馈机制是一个评价机制,是评估应急物流运行质量好坏的一个监督机制。应急物流涉及的环节多,面临的环境复杂,对物流质量的要求又高。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高效的物流活动,不仅是物流运作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管理能力的问题,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应急物流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纠正处理,使应急物流的运作朝着有利于救援的方向发展。
4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的几点思考
4.1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应急物流的标准作为基础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应急物流运作大多还停留的理论研究阶段,应急物流的标准化更不成熟。因此,顺利开展应急物流的运作要在标准化的指导下进行,只有标准化的运作,才能规范混乱的应急物流运作,才能有序地进行物流运作,规范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进而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4.2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应急物流的分级作为前提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以根据其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如可以按危害程度由高到低分成一、二、三级灾害等,通过分级管理,达到合理的物流资源配置,使应急物流的处置更有针对性,同时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
4.3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专业应急物流人才作为保障
人才是任何管理活动的灵魂。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应急物流的实施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然现在我国在消防、公安等部门有一批这样的人才队伍,但是其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因此,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有专业的物流人才作为保障,应急物流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注:①数据截止时间为2008年9月25日12时。来源: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 现代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 高东椰,刘新华. 浅论应急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3] 王文亮.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0.
[4] 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 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篇9
【 关键词 】 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信息化;作用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和不可或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具体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同样不可小觑。归根结底,物流本身是大量消耗人力物力及财力的,而计算机网络恰恰帮助生产企业极大地降低了各个方面的成本。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物流信息化。那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经济领域整的特点及作用都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做出一一阐述。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可以共享多种重要资源,比如软件、数据或者硬件,并且可以对数据资源进行集中处理,整合管理以及维护。或者说从逻辑方面研究: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传输信息,通过双绞线、光纤、载波、微波或者电缆、通信卫星等线路将数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体系。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体,是将计算机网络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的技术。
3 物流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大家都知道在物流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信息量,比如向用户提供服务、对用户的订单处理、对用户基本信息的记录等等都需要有系统的分类存储。那么仅仅这一点就要求企业的物流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也就是说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分类、跟踪、识别、汇总、查询等活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这样可以使企业成功并快捷地对企业物料流动进行监控,从而将物流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将企业效率和服务水平上升到更高层次,最终成为一家具备极大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因为这才是每一家企业的终极目标。
4 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21世纪,可以说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电脑对于每户居民都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备,“网购”、“团购”更是新时代的代名词,而且这已经成为80、90后生活的主要休闲活动。网络授课更加方便了老师也方便了学生;我们可以说在社会群体中甚至是上至80、90后的父母,下至80后的孩子都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诸如此类的网络活动不胜枚举,这意味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达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迅速普及,进而对物流信息化提供了保障和前提。但是虽然具备了一系列的条件,或者说是硬件软件措施都已经完善,还不能说我国的物流信息化目标已经达成,甚至经过调查分析得出,我国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信息系统之间的连接仍不到位,存在明显的障碍。
根据调查我国服务性质的物流企业中,有75%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单点应用阶段;仅仅有20%的物流企业刚刚开始介入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优化,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水平和效率,最终实现竞争力的提高的要求;更加能够整合孤立的信息系统并且将总体管理平台系统化的物流企业更加稀少,比例还不到5%。这样的现实数据说明,我国的物流信息化还有很大的任务要完成。
当然,我国的发展现状也是有目共睹的,政府一系列有力政策的出台使得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变得不那么坎坷了,比如政府在2009年3月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要加快发现现在物流业,体现了政府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阐明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将物流业低迷的发展现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努力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针对物流业的政策给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多更可观的机遇。
5 物流信息网络的基本组成或特点
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建立主要是由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建模与应用模板以及个性化服务访问接口等组成。
(1)信息资源网络
信息资源网络是构建物流网络的根基,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就如同一栋大楼的奠基一样,它主要用于对各类信息的处理,包括各种数据或者计算结果,并将处理结果及时提供给服务网络。
(2)服务网路
这部分顾名思义主要是服务性质,为物流网络系统提供各种服务,只不过这里提及的服务含义不同于具体的行动,而是无形的,这个也正是网络本身的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知识服务、信息服务、智能服务、专家服务、计算服务等等,这里还有一项就是可以兼容各种应用系统,也就是说软件共享,我们无需对几个软件进行复杂的转换就可以简单方便地使其数据互通,这就是兼容的含义。而有很多时候单机或者说单个子系统是不能满足使用者对网络的需求,那么此时服务网络就可以非常便捷地提供给我们一个互相连通的轨道,比如说构建出虚拟的环境,使得不同企业或者不同部门之间可以随时交流和沟通工作项目。
(3)系统建模与应用模板
所谓应用系统,我们可能会联想到用户,但是这里的应用系统所指的是计算机应用系统,就是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组成的。其中硬件系统其实就是实物,我们可摸可见的东西,有运算器、存储器、设备、控制器和设备组成。而系统软件则是无形的,抽象些的,那么主要有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还有各种高级语言等等。应用软件则是通用的支援软件以及各种应用软件包组成的。
在进行物流网络化的过程中,企业还要顺应用户的不同需求,比如说与客户进行洽谈的时候我们企业要访问的计算机IP地址是不同的,与客户洽谈的渠道也是不同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进行的是个性化服务,因此物流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和个性化服务接口都需要针对企业而建立专用的系统建模和应用模板。
(4)个性化服务访问接口
物流信息网络的通用性、使用性和交互性由个性化服务的访问接口决定,。每个企业的应用要求都是不同的,要想达到对不同应用系统有良好的支持就必须应用个性化服务访问接口,这样,物流信息网络和用户才能通过交互产生量身定做的针对。
6 物流信息网络化的作用
同行之间有些沟通还是必要的,那么物流企业信息化就大大实现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处理、协调作业以及各种计算和应用。简单意义上的网络化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通讯脉络,它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造就了新的通讯管道,它的出现让人们的交流产生了质变与量变。从微观而言,它是指人与人之间从无到有的关系变更,并且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浅至深,那么这也就是互联网给人们最大的便利。企业互联网平台为众多企业之间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双向甚至多向的多媒体信息交流平台,并且可以对互联网内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其他具有价值的应用技术进行集中或者重组。
众所周知,采集基础信息、共享和交换信息是物流信息化的前提,也是基础,可是我国很多物流企业的基础信息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录入,这样最大的缺陷就是效率低,准确率低,更改困难。
如果第一步没有走好,接下来只能越来越错,然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将传统手工替换成了简单的条形码、RFID射频技术、智能标签。这样就如同人们的交通工具从古代的步行、马车到解放前后的自行车再到新时代的跑车、越野车,随着交通工具的推陈出新,人们出行更加省时省力了,效率达到更高。那么应用物流信息技术也同样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翻番增长,竞争力和从前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物流企业的销售中供应链是一个维系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的重要纽带,形象的定义就是把供应链想象成一棵参天大树,生产企业是最初的源头,显然,它一定是作为树根的,独家商是紧连生产企业的第二道程序,因此独家是主杆,而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是分销商与用户之间的活动,那么树枝和树梢是分销商,那么最后,树上的红花绿叶则是最终用户。那么在树根与树干,树干与树枝,树枝与绿叶之间都是一个个连接点,而且是必不可缺的连接点,因为一旦这其中有某个环节断了,那么在这环节之后的部分也将无所依存。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管理,以往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业的竞争条件,供应链管理正在逐步取代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要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和协调性的渠道就是注重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及时采纳并修正自身的企业管理。
所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就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为企业提供物流信息、设备资源、技术等的信息平台。我国现阶段物流信息化的重点就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但是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更遑论建设完善了。根据调查显示在大型企业中有24%拥有了GPS技术和GIS技术,而在这些大企业中仅有12.5%为大型物流企业,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数量少之又少。由此可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实施仍然是有待提高,正因如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政策,这是国家的重视,终将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造就出一个个可靠的机遇。然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绝对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一基本条件。
基于上述一系列的调查显示我国现在商业界或者说是物流企业对信息化还并没有一个应有的重视,对企业的信息化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是因为计算机从前仅仅停留在居家生活中或者说是简单办公中,并没有系统的理念引导人们走出传统的框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恰当地给了我们这个提示,让我们无意识地把计算机悄悄地应用到了实际物流企业中,当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变得无处不在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它
7 结束语
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发展取决于其是否与时俱进,落后传统一定终将被社会淘汰。计算机将成为每项工作的必需品,这是大势所趋,只是现在每个企业都还未切实做到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物流信息化,构建物流信息化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项有见.冲出数字化:联网引爆新一轮技术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8.
[2] 王凌风.发展中国物流信息化“正当时”[J].信息化建设,2012,05.
[3] 王晓东.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5(02).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现代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物流行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提升已经越来越重要。寻找数据资源,提高物流运输的工作效率,优化物流结构等是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
一、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数据库结构
现代物流行业中,企业进行物流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以便于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清晰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未来进一步的发展规划。因此,数据库技术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使得企业对物流信息的管理更有效。在进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时可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四个方面。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普遍是将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来运用,使得企业可以对数据进行大批量的、有序的管理,提高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数据库结构是由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和网络服务器组成的。例如,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基于Web的网络数据库技术系统结构(如图1)。数据库服务器在整个应用过程中主要负责数据的组织和管理,物流信息的存放、存取控制等都是由它完成,从而保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便于企业的操作。
二、 数据模型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需要的数据模型可分为两种: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一) 概念数据模型。网络数据库技术中,数据模型为数据库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关系着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在物流企业的使用过程中是在计算机系统上操作完成的。因此,数据模型需要在使用的时候通过图形来表示概念、具备足够的表达力用以清楚的表达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和用以组合成其它模型时表达的意思清楚明了,没有歧义。这些特点都是为了方便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管理时,保证物流运输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 结构数据模型。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数据库技术常用的结构模型有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网状模型等,他们都是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因此,结构数据模型是主要为了实现实体之间的联系和表示,用以对数据库的查询和更新,从而达到数据和相关物流信息之间的制约和依赖的目的。
三、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现代物流企业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数据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物流企业的重视。因此,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非常重要,它可以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使企业可以很系统的进行物流信息的浏览和对比。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中,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时,数据库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物流运输物品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以便于企业对物理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增强软件的实用性。
所以,数据库的设计需要以下五个步骤:
(一) 数据表的定义。数据库中数据表的逻辑结构由类型、属性、名称、形式等组成。由于各个物流企业之间的不同,所以数据表在进行结构设置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组成部分,以增强数据表的实用性和提高物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 数据使用权限的设置。物流企业中运输物品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数据权限,以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安全性,提高企业的信誉度。
(三) 数据字典的设计。数据字典的设计是为了物流企业在进行数据的输入发生误差时,进行及时的修改,以及相关物流数据信息的维护,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
(四) 数据库结构的定义。数据结构的定义需要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来进行,每个企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数据库的结构也存在多样性。
(五) 存储设备和存储空间组织。企业在进行数据的存储时,根据工作人员的特点设置存储路径、存储空间、存储地点等,保证数据信息在查询时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
结束语: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网络数据库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使企业对物流信息的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提高物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服务质量。所以,物流企业应高度重视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开拓物流行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银玲,徐慧娟. 基于Web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研究[J]. 天中学刊,2009,05:38-40.
[2]李艳霞. 基于Web的网络数据库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 上一篇:网上支付的应用
-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