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我国现代文化为主导,将中医药学和边缘学科文化融为一体,相互交流、渗透所衍生的一种特殊的行业文化,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中医院全体员工在长期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成果的集中体现。随着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其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从2006年开始,襄阳市中医院领导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医特色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开始实施青年医师导师制。在师承过程中,除传授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外,同样注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使青年医师逐步成长为医德高尚,作风正派,中医基础扎实,有实际临床工作能力的主治医师,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1 青年医师导师制使中医院得以延续
每一种文化都有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传承方式,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决定的。中医和西医分属两种文化体系下的医学体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承方式。与西医在近代采取统一的规模化院校教育不同,师承教育在中医发展史上一直占主流地位,这是由中医有显著的中医诊疗个性化特征所决定的,这些更适合于在师徒之间进行口传心授,而不是统一的普及教育。
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桑,目前硕果仅存,并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涵着许多原创性的宝藏,具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核,并且在中医师带徒过程中代代相传。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只有靠特色服务和质量而生存,才能保持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
篇2
1中医学现代传承战略提出的背景
1.1继承是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中医药学的一些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认知方法、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越来越被现代科学界和社会所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其他相关学科的人员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并有意参与到中医药的研究中来,这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中医药只是略知皮毛或仅停留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之上,就简单联系仓促创新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利用现代技术方法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这些都非常不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医药学原来的知识体系、学术本质、理论精髓、特色优势的阐释和传承,从而引导人们创新的方向,使中医药的创新真正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1.2中医药学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中医学的传承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在医疗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传统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包括针灸)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充分的运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未能有效地继承;中药饮片的质量及使用量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方法失传等等。在教育方面,中医注重临床实践、跟师学艺、熟读经典的成才规律未被有效传承等等。在科研方面,临床的系统观察与分析、经典文献的整理与应用等传承方法未被很好运用和发展。
1.3中医学的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代表
实际上,中医药的传承问题只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问题的一个方面。中医学在传承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机制和规律。例如,中医学在传承方面注重德业相辅、智能相因、理术兼顾、注重临床的教学过程。在传承的内容上,注重德育和人文教育,并将其置于广阔、幽深的文化体系中去思考。151中医学作为技术还只是“黑箱”—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作为艺术与人的修养、境界相关,而不仅仅是 客观性知识;作为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产物,注重的是临床效果,而非经济效益,与现时代的技术经济观念有很大距离。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忽视了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特别是长期没有尊重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药的文化精神及其行业规模都有萎缩的趋势。
2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2.1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传承“传什么”其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与中医学术发展的需求而变化、演进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中医学传承的实质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实践技术、道德修为,更重要的是把握其认知方式。因此,对认知方式的把握,是中医学传承“传什么”问题中最具特殊性的内容。
2.2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形式
中医学传承“怎么传”需要与时俱进。中医学传承问题,是涉及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的重要问题,仅仅依靠目前高等中医教育的“工具化”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医匠”己经很难了,做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难。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仅仅“以经解经”的模式也是不够的,中国传统医学大更新的局面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现代中医必须克服对西医的简单模仿、对传统中医的异化和肢解,准确把握中医研宄的切入点。在努力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对其理论体系作重新解析。更应该将其放在产生的自然背景下,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知识,找到中医药的“活头源水”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临床技术。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利用中医药这一原创的思想技术体系,来启迪和促进我国的“原始技术创新”建立中国的自主创新体系。
3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目标
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目标是:“保护为先、弘扬文化、维护健康、创新发展。”
保护为先:就是要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层面上加强对中医学的保护,避免市场化对中医生存领域的冲击,避免所谓“科学主义”对中医理论的曲解和支解,从理论、知识、技术到实物,按照其不同的属性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方式和途径,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有和留存。
弘扬文化:就是要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挖掘中医学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传统,以中医“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为基础,营造有利于中医学传承发展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及文化氛围,抵制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使中医学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弘扬相互促进、
维护健康:就是要认真挖掘中医学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充分体现中医药作为应用科学的价值,发挥其临床服务的优势特色,在实践应用中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并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创新发展:就是要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融入中医学的传统知识与技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完善,为以后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4中医学现代传承战略的建议
4.1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中医学的全面、完整保护
(1)确立中医学传承的战略地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医学传承的重要意义,把中医学的现代传承作为我国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新兴产业,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2)加强对中医学传承实物的保护。中医药传承物包括中医药古籍、文物、图谱、现代出版物、数据库等,所承载的知识一般可视为文献化的知识。文献化既是存续形式,也是传承方式和手段。有创造能力的传承人通常要从传承物中获取知识,并需要传授、体会、感悟;传承物多由古今传承人形成,后出的传承物则承载了前代传承物和传承人的知识。一方面要对己有的传承物加以保护,一方面要鼓励产生新的补充的传承物。
(3)加强对中医学传承人的保护。掌握、持有或能够传承中医药知识的特定个人、集体或群体是中医药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基础力量。他们或分布在医疗、教育、研宄、企业等行业内,或分散在民间。他们既可能是知识的承载者、创造者、应用者,也可能仅为持有者,也可能几种角色兼备。离开他们,中医药知识就会有部分因失传而灭绝。建议依据不同情况,尽快采取措施,固化或转移或传播其承载的内容。
(4)创建一批中医学传统内容的保护机构。国家出资建立和维护一批中医学现代传承的特殊机构,重视对与中医药相关的传统知识与技术的传承和保护,在学术研宄上保持宽容、客观的态度,收集那些看上去并不符合现代市场需求,或目前无法用现代科技解释的稀有的、濒临灭绝的中医传统项目或掌握传统项目的人,使其得以延续。
4.2政府要主动承担回归传统文化、唤起民众信心的责任
(1)各级政府要把中医学的现代传承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中医学是承载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级政府必须以发展中医学为己任,增加投入,制定规划,明确责任,大力扶持。
(2)加大整个社会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宣教力度。中医学传承必须基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而中医学又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众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形式,因此中医学的现代传承也是民族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建议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开展专项行动,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大针对社会不同群体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特别建议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加入介绍中医药的内容,从儿童开始,诱发和引导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3)加强对中医学科学性、先进性的客观宣传。中、西医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哲学思想不同,理论迥异,认识和研宄生命和疾病方法也大不相同。中医学尽管在微观准确性方面显得不足,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像现代医学那样进行定量处理,然而,二者相比,中医药更具有先进性和发展优势,代表着人类医疗保健的发展方向。应加强对中医科学性、先进性和临床疗效以及传统医德的宣传弘扬,加强社会主流媒介对中医的正面宣传,使广大群众客观看待中医、充分相信中医、积极使用中医,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
4.3加大对中医药学知识与技术体系的梳理和研究
(1)系统梳理中医学传统知识、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要认识和尊重中医知识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开展中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的系统整理和诠释。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应用与保护必须维护其完整性,如果只是片面的、割裂的传承或保护其中的某些所谓“有用”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传承的阻碍,其最终结果将导致理论体系破坏。要尊重中医学知识应用的个体性与普适性规律,重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宄,系统整理中医学传统知识和理论框架,梳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体系,丰富发展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多学科结合,深入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
(2)加强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整理、规范和推广。大力加强中医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的筛选研宄,规范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和推广成熟度。在整理评价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推广力度。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技术遴选、评价及推广的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多模
(3)加强对民族医药体系的复原和挖掘。各民族的医药正如中医药各有其源流,各具特点规律,各有临床优势。对于不同民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要尊重其理论和实践价值,采取适合的方式方法,恢复其原貌,加以传承,不断丰富发展、推广应用。
(4)重视收集整理流传在国外及民间的中医药内容。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散在民间或国外,建议及时对散落在民间和流失在国外的中医药内容,如特殊理论、秘方和技术等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回收。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鼓励国外的中医药人员将有关学术内容再次回传国内。
4.4完善和创新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有效方式
(1)尊重传统传承方式。传统传承方式以师承、家传为主,其形式是阶段性的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传承脉络清晰,其长处是分源别流,能够反映学术思想上的承续性。理论知识需要理解和体悟,经验、技巧、技能等用语言不易充分表达者,只有通过师承式传承才能达到较好效果。师承传授具有综合性,便于形成学术流派,在差异中相互促进发展。应充分尊重传统,要给予各种传承方式的结果,包括人和成果在临床应用和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合理出路。
(2)改革主流院校教育。高等中医药院校和其它大学所属中医药院系,要按照中医学现代传承的原则和思路,根据办学目标和模式,研究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并相应地进行课程体系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教材等的调整创新。积极调整招生面向,改革招生体制、内容、方法和标准,优化生源质量,加强人文科学和临床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比重,努力提高中医药专门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升目前主流传承方式的效果。
(3)探索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环境影响和不同需求,鼓励开展中医学现代传承方式模式的探索研宄。如建立以“师徒制”与现代教育结合的职业技术型现代传承制度,选聘传承人,提供传承条件,制定传承制度,作为现代院校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的创新,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措施。
(4)建立传统中医学应用示范机构。制定倾斜政策,创建或设立特区,鼓励传承和应用纯粹的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和技术。一是在中医临床研宄基地的建设中,强化以保持和发扬特色优势为原则,以科研为导向,最大范围地应用中医学传统手段和方法。二是在更多的中医院建设传统医疗科室和中心,要求必须应用传统方法和技术,并在相关制度方 区,让确有中医传统诊疗思维的人员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开展临床诊疗活动。
(5)开展针对中医特有技术方法的研究型传承。设立科研专项,对目前中医一些独特的濒临灭绝的诊疗技术进行普查,并组织相应的传承与保护性研宄。对国内现存的传统学术流派及传人进行保护性研宄,探索新的试验性、示范性保护的传承模式,并与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名老中医传承项目等协调。
(6)深入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传承研究。名老中医代表了当代中医学最高水平,是现代中医学传承的典范。建议国家和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地组织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总结继承。对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断、临床治疗等方面积累的独到学术见解、观点进行研宄和提炼。挖掘众多名老中医共性的诊疗思想和经验,揭示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可有效地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断方法学、临床治疗学有丰富和创新作用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的规律进行研宄和提炼。总结中医学重大基础理论传承的方法和规律,探索符合中医临床实践需求的现代中医辨证方法体系。
(7)加大对中医学古籍文献整理的支持力度。建议国家设立专项,增加经费和人员投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开展对各类中医古籍、现代文献以及民族医药文献的现状调查、整理保护和数字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献的利用水平。
4.5加强对中医学现代传承的评价研究
(1)研究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中医的传承需要不断去伪存真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是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艺传承的瓶颈问题。建立一种符合中医疗效特点,适合临床需求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体系,是中医临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中医有着与中国其他传统科学一脉相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今科技和社会条件下,如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建适合于中医学现展的能够被科学界广泛认可的研宄方法,最终形成既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需求,又能够为当下现代医学理解认可的方法体系,也是中医学的现代传承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3)研究建立对中医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根据中医学见仁见智和不同类别需求各异的特点,重点依据对中医学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考虑对中医学传承的指标和因素,研宄建立针对不同类中的培育和发展。
(4)建立结合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成果评判标准。改革现行的中医药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调整方向和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各类医疗科研教学成果中的中医学内涵和对中医学传承的贡献度,专设中医学现代传承成果评价和奖励体系,鼓励学术传承,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4.6营造有利于传承发展的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1)加紧制定有利于中医学传承发展的法律法规。法律支持的立法重点领域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订中医药传承促进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医药的地位,发展中医药的方法、途径、保障方式、推进步骤等。二是制订、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使中医药研宄、生产和经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立法,重点是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中药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四是加快传统医药立法的步伐,制定《传统医药法》。
(2)改革完善适合国情适合中医学传承发展的医疗卫生制度。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必须是普遍服务的,真正以全体中国人民作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公平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必须是价格合理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支付得起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必须是方便有效的,真正让大多数人能够享受方便与快捷、效率与效果兼具的基本医疗服务。而这样的新型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必须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重。要建立这样的新型体系,必须重建中医药重要战略地位,改革现行体制中不利于中医药发挥作用的环节和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的重大作用。
(3)大力实施符合中医学传承发展需求的标准战略。随着标准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纷纷从技术战略发展到标准战略,从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我国标准政策还存在重大缺陷,阻碍了我国标准化和产业的发展。中医学要在现代传承中保持特色为我所用,就要根据传承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包括符合中医自身特点的技术标准、人员标准、机构标准等,以促进对中医学的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加强建立促进中医药传承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升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国际规则的制定,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策略研究,使中医药传承成果得到充分的保护。
5结语
中医学的现代传承从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中医学的现代应用,也决定着其承载传统文化的生死存亡。我国必须把中医学的现代传承战略作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并为之建立专属的法律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方能使中医学及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杨龙会、陈梦生、王思成、陈丽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钟相根/北京中医药大学
徐春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篇3
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宏志中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中医药“杏林”实验班,面向全市招生。学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密切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依托项目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中学和高校的充分合作,通过高色化教学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与中医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真正、深层次地对接,为学生搭建了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如今,北京宏志中学已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既有益于自身发展,为建立学生多种成长模式发挥其办学效益,又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北京宏志中学实事求是,因校制宜,找准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战略,勾勒学校未来发展蓝图,走特色化普通高中的发展之路――传承中医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生生不息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国际化,必将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和动力,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宏志中学在制订学校“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确定了“品牌学校、特色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中学的目标;确定了依托东城、立足北京、走向全国的发展方针。与这些目标、定位、方针相配套,学校明确以建设中医药“杏林”实验班为抓手,以培养中医药专业的后备人才为目标,带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实现特色立校。
北京宏志中学鲜明地提出:创办特色高中是普通高中的最好出路,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推动力。学校确定的中医药特色化办学目标与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中国文化热有关。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广泛和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掀起了一个个热潮。华夏文化的魅力与光芒,已辐射五大洲,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桥梁。而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生长发展起来的。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成型和发展的基原,中国古代文明是中医学萌发之基础。正值全球中国传统文化热时,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也必将受到全球的瞩目。趁着这种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的良好势头,北京宏志中学特色化办学模式必将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篇4
祖国医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项伟大创作。她向世界昭示着炎黄子孙的智慧和灵感。时至今日,伴随着现代化气息的建筑思维的大量涌入,多数高等学府摒弃了以往陈旧的建筑模式,在满是现代化建筑群的校区,高等院校,尤其是专科类高校对历史的祭奠却越来越少。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分消地,其建筑理念更应注重对文化氛围、人文情操和历史情怀的体现。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将中医药学本质和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理念,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自身的繁荣发展,是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文后建设中必要思考的问题。
2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重在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重在体现祖国医学文化底蕴。文化是学府建设的引擎,祖国医学文化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深化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识,从文化环境和文化人物等方面着眼开展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带动中医药师生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有效路径。
2.1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在汲取现代化建筑元素的基础上,融合中医药学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以四方形宏伟形象为主,整体建筑大气恢弘,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之意,故取名“四象城图书馆”。其设计理念以建筑形象传达近古文明的结合,表现建筑所折射出的办馆理念、道德观念、传统精神等鼻祖哲学思想;体了现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底蕴,使整个图书馆成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一的生动教科书。
2.2中医药高校图书馆辅助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中医药类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流通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其建筑本身与周边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做到有机的结合,才会使中医药浓厚的文化氛围尽显无余。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布局规划,遵循“启古纳今”、“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深挖祖国医学文化精髓,努力体现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中医景点学术思想,同时注重吸纳现代文明和时代元素。在图书馆的楼前两侧,分别坐落了河图广场和洛书广场。其取意均来自《周易》[2]的灵感;沿图书馆前楼梯两侧筑建“参络灯”,灯身设计以镂空雕刻为主,以人参造型为要,以长白山石为底座,以人参花和祥云图案为顶。每侧设参络灯5组,夜晚分呈青、赤、黄、白、兰五种灯光以应中医五行之五色。对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诠释和理解,通过建筑群的体现,是完美的表达方式。
2.3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的理念
对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室内设计规划,美丽、现代元素不是中医学类学府的设计主流。相反,内敛、大气、简约的风格会带给图书馆独特深厚的严谨学风和逆流而上的求学意志。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内从一楼伸展到五楼坐落着长24米,宽24米的大型医史壁画,名曰“壁魂”。壁魂内容浓缩了祖国医学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黄帝内经》到《神农尝百草》,再到《本草纲目》;从炎黄二帝到华佗李时珍,用灵活再现的画作激励学子上下求索、风雨兼程。从人文角度讲,壁魂的筑建繁荣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战略地位与作用,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实现了民族医学伟大复兴的需要。与壁魂相互辉映的,是图书馆顶楼修建的“继学书屋”和大师殿堂。继学书屋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首位国医大师任继学命名,在纪念之余,更启迪学子乘风破浪、风雨兼程。大师殿堂则是中医药界榜样的圣地。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优良的医德医风、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设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3思考和结语
篇5
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以大力培育和建议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继承保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时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
(一)价值观念体系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
树立品牌,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科技兴院。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时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规范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服务理念。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医院宗旨坚持“真诚关爱、信守许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宗旨。行风建设,不时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医院精神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
编写了院歌,院歌:集中集体智慧。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
(二)行为规范体系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明确了诊疗服务中做什么、不做什么,诊疗行为规范。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主要是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特色。
院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言语仪表规范。院开展了服务礼仪培训。制定了员工守则》全体员工中开展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惩办活动,开展亲情服务等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要求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需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提倡文明敬语,禁止使用忌语等等。
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教学传承规范。规范了教学传承行为。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临时发展。教学传承规范,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保守,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锲而不舍、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三)环境形象体系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淋漓尽致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黄、米、灰、褐色等,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激进建筑风格。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等装饰方面将充分展示中医文化丰富内涵,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制作一些中医知识宣传栏、展板,要在施工完成后。图文并茂刊载中医典故、中药知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趣闻等等,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罕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宣传医院办院方向和宗旨,院报通过院报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宣传普及中医知识,宣传医院服务特色和品牌,展示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
篇6
【关键词】文化;育人模式;创新;中国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既是“人化”,亦是“化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简、便、验、廉”的特点为我国人民所接受,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校地处陕西关中,这里既是中华文明、医药文化的重要源头,又是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与成熟的重要地域,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伟大医学家医和,神医扁鹊、华佗,药王孙思邈等长期在这里从事医事活动,为我国历代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保存着极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遗存和医药文献,为我们深入研究和推进中医药事业的进步,提供了珍贵的研究史料。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几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在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把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中医药文化理念共融的校园文化环境,切实配合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建设工作:
一、注重校园环境对中医传统文化的承载
在新校区建设之初,从校区的结构布局到建筑物的装饰与布置,都把传承中医传统文化的理念放在首位,突出体现中医药的文化气息,着力营造浓郁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1)以历代医方碑为主体,建设了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苑”。按方位布局设计了太极图、“五行”具象雕塑与“养生亭”、水幕墙相呼应;合理布设了医方碑十三通,如《千金宝要》、《海上方》等;并设有《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的经典原文与《十问歌》等中医药知识性歌诀,以突出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文化的主题思想成就,实现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2)中药园。种植中草药百余种,灌木、乔木交错,浓荫与药香交融,既美化了校园,又是中药学的实践教育基地。(3)汤头歌诀、名人名言遍布校园主干道路,增强学生对“应知应会”知识的认知与传统医德教育思想的认识。
二、国医文化博览园的辅助教学作用
在原陕西医史博物馆的基础上,整合中草药标本馆、人体生命科学馆、校史馆等,构建为国医文化博览园。(1)陕西医史博物馆:是建国后建成的第一所医药专业博物馆。文化特色鲜明,学术水平较高,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在国内外亦有较大的影响。(2)中药标本馆:由中药材标本与中药饮片标本组成。陈列中药材标本1000余种(件)、中药饮片500余种。(3)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各种标本236件(套),按人体的组织结构分为8个展区。。
这些辅助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有力地配合了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实验区提出的“双阶导师制”、“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制度”、得到了同行专家、名老中医、管理人员、临床带教老师的广泛好评。这一成果被及时推广应用,由1、2、2分段培养制派生出的“3+2”教学模式已经从2009年9月起成功应用到我校中医专业普通班和中医骨伤专业。(2)实验过程中提炼总结的“病人进课堂”、“模拟病人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也被应用到了其它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制定的特色人才培养的方案,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也对我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中医学专业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9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团队、中医内科学团队、中医骨伤学科团队、中药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本科教学团队;中医骨伤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已有《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等11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学专业主编了《难经发挥》、《温病发微》等4部教材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基于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实践,我们对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工作,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特色及经验已被应用到多个专业的方案修订之中。(4)实验区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的浓厚兴趣,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专业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的中医基本功、中医临床技能、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这些变化增强了我们改革的信心,也给我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
秦汉时期,陕西曾为中医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在党和政府大力推动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稳步实现“中国梦”的机遇下,历史又一次将目光聚集在了陕西这一方热土之上,期待在这里对国家的中医事业发生又一次创新与推动。希望能在此为我国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找到一条创新之路,以促进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持久稳步发展,并以此为文化载体,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六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04).
篇7
【关键词】 中药;科学技术;发展;对策
中医药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繁衍做出重要贡献,中药对于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今,国际医药领域竞争激烈,虽然我国中医药发展健康平稳,但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中医药产业明显处于劣势,如何将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接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发展道路,关系着中药发展的未来[1]。本文收集近5年关于中药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以我国中药行业状况为背景,对中药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探索适合新时代中药发展的新模式,积极为中药领域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1 中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国外医药领域缺乏对中医药的了解 中药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国学传承,从古至今,中医药在我国疾病斗争史在占有重要地位,其应用范围是十分宽广的[2]。在西方国家,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中医药理念存在一定的偏歧。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到来,如何顺应潮流、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关系着中药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国外专家对于中医药文化及思路不甚了解,习惯性思维造成对我国中药文化理解的偏歧。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药物性能需从四气五味入手,药物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如何让西方国家更全面的了解和接受中医文化,是关系到他们是否接受中药、发展中药的重要途径。
1.2 有待提高的科学技术 中医药行业发展的迟滞和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我国中药相关产业的科技实力偏低,时长覆盖面更是不及邻近的日韩两国,国家对于中药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产业阶段,出口中药材和相关产品动能明显不足,对于中药的科研项目、质量检测、安全检测、生产监管等领域尚缺乏统一指标,不符合国家市场对于医药产业的准入指标[3]。
1.3 尚待健全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环节 中医药在我国使用历史久远,但是其专利和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较迟,相关法律条文缺乏约束力,导致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弱势,中医药产业相关机构及相关制度不完善,保护范围涉及面较窄,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4 国家扶持力度不足 国家对于中医药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偏低,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我国中药产业人力资源、政策保护、资金力度都缺乏竞争力,政府应当对中药产业及相关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打造适应现代化的中药产业品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药事业发展道路。
2 加快中药发展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 中医理论是世界上最完整、系统、规律的古老医学体系,中医药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繁衍做出重要贡献,中药对于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国家中药机构,增强中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了解度,这样中药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广阔。
2.2 培养更多中医药专备人才 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中药材的药理、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和阐明,加大对医药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我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和科技支撑。对中药产业和企业产品质量严格把关,选择国际化药品质量标准作为指标,提高医药行业在国际中的认可度。加大对古方、验方的研究,运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相结合,加速新药特效药的研发,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4]。
2.3 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注重中医药产品品牌及产权的保护意识,国家应当增加对高级中医药专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关注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动态,建设中医药产权专门机构,提高我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断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加工、采集、质控、检测技术,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质量和技术储备,借鉴邻近及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提高中药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竞争力[3]。
2.4 完善中医药行业发展及保障制度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亲给的中医药行业发展道路,对中医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等项目综合管理,节能减耗,增加对中药材资料的偶差、普查,稀有资源应当尽量减少使用并努力寻找替代品,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为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做长远规划。
3 总 结
中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国际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应当加大政府扶持,提高相关产业品牌的竞争力,增大对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中医药的宣传,配合新理念、新技术的培养,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强化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界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我国中药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解决对策是促进中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17.
[2] 杨春云.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亚太传统医药,2010,6(5):125-126.
篇8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对策;亳州市
一、亳州概况
亳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76万。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华佗故里,全国闻名的“中华药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就成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的医药是亳州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防病治病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是宝贵的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市坐拥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所以这是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亳州市目前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如何把丰富的这些中医药文化资源好好利用起来,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1月,首届中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太原市隆重举行。这次大会与会者有300多名国内著名的各界专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医药大师、著名养生健康专家及传统文化学者等,他们就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医药行业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因为这次论坛的有效开展,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意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亳州市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也加大了力度。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也就是全国中药材交易会,因亳州独特的优势,连续七年亳州在举办中医药博览会。在国内外中医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成为亳州加快发展、顽强崛起的支柱产业和强大动力。所以,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亳州中医药概况
每当想到从小就能背诵的“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首诗,就可以想象清代文学家刘开看到的景象。我们不难知道在当时中药材的种植已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从史料中,也可以作证我们的猜测,我们知道自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亳州人便开始从事中药材的种植、生产、使用和经营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亳州在安徽省的西北部,亳州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因为亳州的气候比较适合药材的生长,所以种植的中药材的质量也就比较好。在中国药典里以“亳”冠名的中药材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和亳桑皮。目前亳州已发展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的生产与销售早已闻名中外。中药资源普查发现亳州现有中药171科410种,经常种植的品种约有230个。比如白芍、牡丹、红花、桑皮、板蓝根、、白芷、紫苑、桔梗、丹参、地黄、乌头、防风、薄荷、菘蓝、怀牛膝、何首乌等药材。
中国的四大药都分别是:河北的安国市、河南的禹州市、江西的樟树市、安徽的亳州市。亳州市很荣幸的位居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创建于1995年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简称亳州中药材市场),从相关的负责人了解到相关的信息,经过他的介绍我对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比如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中药材销售摊位也有6000个:占地387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交易大厅的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现在到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卖家和买家来自全国各地,但还是以亳州市当地的人居多。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被康美药业在2010年4月收购以后,规模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中药材种类的日渐丰富,每年的客商都会云集于此,这就为亳州市中药材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中医在亳州的发展,现在亳州建有华佗中医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集医疗、科研、养生等为一体,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大做强中医药品牌,华佗中医院聚国医精粹,在2008年开设了“国医堂”。“国医堂”以新型的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一个温馨的诊疗环境。众多中医界名老专家以祖国传统医学、传统疗法为根本,以全新“治未病”的医疗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养生、康复、医疗、保健等服务。
笔者在2015年对华佗中医院的20多名中医生(如杨从鑫、张道光、蒋玉清、崔绍华、胡秋伟等医生)进行了访谈,杨医生说现在亳州市对中医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但现在中医人才有所欠缺,我们要培养中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医这行,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多与同行交流心得,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和创新。经过和这些中医家的访谈,初步了解目前中医在亳州的状况。
三、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一)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了了解,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都有什么因素呢?
S(优势):亳州市是神医华佗的故乡,中医文化已经有进2000年的历史、亳州市的药材种植的历史也是悠久中药材的种类丰富、有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是中华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身体的健康,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通过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越来越多的人会投入到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方向上来,毋庸置疑,这也会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W(劣势):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现在还没被充分发掘、中医的传承机制还不完善、中药材种植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中药材种植的成本太高、中药材的质量难以把控有造假现象出现、没有形成自己的中药材品牌。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中医的待遇不高,不利于调动中医的积极性。
O(机遇):现在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力度在加大、有了政策的支持,顺势前进。“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理念符合时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
T(威胁):中国的其他三大药都,对药都之首的亳州存在一定的竞争、亳州市的交通相对比较闭塞、造假现象使亳州市的药都形象受损。
(二)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的论述中,经过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进行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我们就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政府部门做好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针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还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相关的文化部门要做好中医和中药这方面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好文献的整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市场运作,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我们应该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动态化,焕发其活力,我们亳州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与亳州市的旅游文化相结合,开发出适合时展的养生资源。
2、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资金投入。经过假期的田野调查,发现了中医的发展没有兴盛,虽然是华佗故里,但我们亳州市的中医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西医的强势冲击,所以我们要发扬我们的中医药文化,首先就要把我们的中医做大做强。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其他地方,我们要把中医的发展放在一个突出地位,各项配套资金应一应俱全,不会让有的部门因为资金问题而对这个伟大的事业望而却步。和其他的项目开发一样,中医药文化的开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因为中医药文化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而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如果没有充裕的可用资金,中医药文化相关开发将难以为继。所以,亳州市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开发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与此同时,各个相关的部门也不要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资助,也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这两大资本,进行多方融资,以便可以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充足的资金基础。在拥有资金的基础上,关键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用刀用到刀刃上。
3、提高中医待遇和降低药农的种植中药材的风险。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资源和中药材资源这两部分的有力支撑。所以针对中医,要提高中医的待遇,让他们能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而不用考虑经济负担。针对药农,要有相关的种植补贴或者保价收购,因为中药材的种植相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成本较高,药农为了降低风险,就放弃药材的种植。给药农发放中药材种植补贴或保价收购,可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央视曝光中国药都安徽亳州假药泛滥,这无疑是对亳州药都形象的一个致命打击。这个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一定要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把造假售假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提高药都美誉度。
5、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要有意识的提升我们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效应。因为我们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我们具有发展品牌的资本,不要让一些假药流向市场,那样我们就是自毁门路。我们需要以自己的诚信、我们药材的好的品质来做我们的通行证。
6、大力提倡中医药养生文化。亳州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亳州市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利用。我们应该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不应局限在单一的开发模式中,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在芍花盛开的季节,举办芍花节,以提高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对于人文景观我们应该利用好花戏楼、华祖庵等景区,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做大做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也要办好每届的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博览会。
7、中医传承的方式需要改观。工资待遇提高的同时,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
四、结语
亳州市的文化底蕴丰厚,中医药文化资源充足,虽然目前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开发和利用还不是那么的让人满意,但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医药文化的政策支持下,凭借我们的资源和发展的决心,相信我们的亳州中医药文化一定会发展的很好。亳州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要把“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名片推而广之,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作者单位: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医药管理局.安徽省医药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1).
[2] 金光明,王飞,姜云立等.皖北中药材种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1).
[3] 韩路宾,胡倩,王茹侠.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2008(8).
[4] 陈旭华,齐鹏飞,余晓庆.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以亳州市为例[J].理论探讨,2011(6).
篇9
2011年,扬州市政府要求将扬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迁移至扬州市中医院内,这两大平台相互融合,在全国是第一家,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近期就此采访了扬州市中医院院长谈绍安。
谈院长告诉记者,扬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是扬州文化博览城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前几年建成之后,参观的人数并不多,加上缺乏掌握中医药文化内涵的讲解人员,宣传效果并不佳。之后,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建设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的要求,扬州市政府希望摆脱原先的模式,提出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融入到市中医院新综合大楼的建设中。谈院长接到通知后,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双赢”的合作。他说:“拥有万余种常用中药、万册古典医书、“十万锦方”的中医药文化被放入博物馆中,不是为了供人们当做古董来欣赏,传承的意义是能够在现代科学面前,与时俱进,展现其独一无二的医疗价值与哲学、艺术魅力。”
崭新的综合大楼,整体装修秉承传统风格,既展示扬州建筑特色,又突出中医药博物馆的味道。大厅内有国画、书法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设计装饰;廊柱上的花纹也很有讲究,上部分是祥云图案,下部分是古代回文图案。区域隔断上以雕栏、窗格等传统建筑元素为主。我们看到每一层都有一个大浮雕,分别讲述神农尝百草、杏林春暖、华佗刮骨疗伤、悬壶济世的中医典故。浮雕的石材颜色接近人体皮肤颜色,是谈院长亲自去河南挑选的一种大理石。
“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是采取全开放式的布展形式。”谈院长介绍,把新综合大楼作为现实载体,既在医院整体环境中彰显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对各种中医药服务进行实景展示。大楼的1-4层将根据扬州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拟设中华百草、长河浩渺、古圣先贤、国之瑰宝四大展示主题。“中华百草”,展示中药标本、相关实物以及扬州著名药号的历史,如毒蛇标本和制药铁船、石磨等;“长河浩渺”,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地区中医药发展的时代背景、重大事件,如华佗、吴普师徒广陵行医概况等;“古圣先贤”,展示自汉代以来,原籍扬州或主要在扬州地区行医的历代医家,如吴安业、江石溪、耿鉴庭等;“国之瑰宝”,展示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在临证、养生、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如针灸九针、脉枕等。
新综合大楼的外部绿化也将成为中医药文化展示的独特方式。种植的所有花草树木都将与中药材有关,植物旁边会有文字介绍这种植物属于中药材的哪一类,可用于治疗哪些疾病。比如牡丹、芍药,这些名花既有观赏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中药材料。据介绍,迁建方案已经提交给扬州名城办公室进行认证,2012年4月底将初步完成搬迁布置,将来市民可以在博物馆的环境中就医,在就医过程中体味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同时作为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开放。
扬州市中医院与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相融合,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引来在扬州生活的华侨华人的关注。扬州市华商会的许涛处长介绍,目前在扬州投资发展的华侨华人企业达1000多家,其中很多人对中医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非常信赖。于是扬州市侨办牵头,扬州市中医院挂牌华侨医院,成为华侨华人的定点就诊和体检医院。全市最好的中医资源,加上良好的就医环境,这些都是吸引华侨华人的有利因素。医院还将建立数据库,对体检后发现亚健康的人员定期随访。在新综合大楼内有一个硬件设施齐全的会议室,定期为华侨华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相关的培训活动。
尽管“中西医并重”一直是我国强调的卫生事业发展方针,但目前两者的发展和地位明显不均衡,中医院在与西医医院及综合性医院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储备、资金支持、药品流通、收费体系、药品价格等方面都不利于中医院的发展和经营管理。很多中医院为了求生存,也开始西医化。
篇10
【关键词】 中医药; 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
【Abstract】 As the rapid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formatization,a plen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g.,databases,knowledge bases,libraries),systems,and tools emerged in TCM domain.How to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and techniques to invent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facilitate TCM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In this paper,we use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to discuss the key processes of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the roles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an play in these process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包括中医药理论知识、诊断方法、针灸手法、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中药方剂、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遗产在现代医药科学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中医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上,中医药知识遗产主要通过著书立说和师徒制等方式进行管理和传播。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是中医药知识遗产的主要载体,中医师徒制则使中医知识和经验得以代代传承。但这些传统方式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往往受到地域、语言及组织边界的局限。
新兴的信息技术大大提升了人类知识发表和传播的能力,催生出新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知识创造的群体性。例如,通过构建数据库或知识库,能将中医各家的知识汇集起来,实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数字化存储,使之得到永久保存[1]。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能够利用网络效应扩大知识传播范围,使中医药知识向全社会开放,为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2]。如何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知识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到现代知识管理机制的转化,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下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讨论中医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以及信息技术在其中带来的创新和发挥的作用。
1 理论背景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上世纪中叶提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理论[3]。隐性知识(或称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一般通过领域专家之间的潜移默化来共享和传承。与之对应,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由某种形式的作品所表达的知识。传统上,显性知识的主要形式为文本档案,包括医学典籍、科学文献、会议记录和非正式交流的记录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数据库、知识库等新型的显性知识载体。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95年针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转化模型――SECI[4]。该模型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
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群化一般由领域专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它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建立所谓的“默契”。默契产生于长期的磨合,所以潜移默化经常与家族、团队和协作关系联系在一起。
知识外化(Exte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当隐性知识被清晰地表述出来时,即可转换为显性知识。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形成共享的认知模型,再通过对话、写作等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知识组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组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一般而言,知识组合是通过领域专家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内化、关联和重组,再将其外化的过程完成的。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内化一般通过“学习”实现,学习者在显性知识的启发之下,形成个人的隐性知识,从而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化。
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循环,推动领域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共享。例如,将领域专家的隐性知识外化为有形的作品,再在学习者身上内化,这是领域知识大范围传播的常用方式。这种“外化-内化”模式与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比,虽不能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但更具广泛性和持久性。
SECI模型关注人的行为和人对技术的使用,特别强调隐性知识的作用。它很好地反映了中医药知识传承的特性,为中医药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框架。下文以SECI模型为框架,对中医药领域的4种知识转换过程,以及其中涉及的知识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进行描述与分析。
2 知识群化
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是指隐性知识在人际之间传播的过程。它的基础是领域专家之间共享的认知模型,包括共同的实践经验、彼此之间的理解、有效的交流方式以及共同接受的文化等。在传统文化中,知识群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是师徒之间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承。师傅通过训导和示范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其中涉及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等。在师傅的影响下,徒弟头脑中产生与师傅相似的隐性知识。可以说是师傅“激活”了徒弟的隐性知识,或者说是徒弟“重现”了师傅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重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外部知识与个人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承者的个性和天分。
知识群化的主要方式是近距离的对话和互动,信息技术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很有限。但当领域专家之间建立默契之后,隐性知识的传播也可通过远程交流的方式完成。群件(Groupware)是指帮助一个群体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软件,包括电子邮件、在线会议、文件共享工具、即时通讯工具和博客等。这些常用的信息工具都可能促成远距离的知识共享,对中医药知识群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档案对知识群化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可通过声音、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对名老中医的实践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和永久保存[5]。这种方法往往比师徒传承的方式投资小、见效快,适用于名老中医知识遗产的保护。多媒体档案可存于数字图书馆等系统中,支持交互式访问,使用户在观摩中有所启发,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它们往往比文字材料更为生动、鲜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专家定位系统有助于我们找到在某个领域中有造诣的中医专家,进而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因此也是知识群化的一种辅助工具。此类系统通过专家资料库维护专家信息,据此向用户推荐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专家资料库可由专业人员进行录入和维护,也可通过领域文献的语义分析进行自动填充。专家定位系统可直接提供专家检索服务,也可在用户进行知识检索和浏览时推荐相关专家。它能加强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协助用户向领域专家进行咨询。
3 知识外化
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主要手段是中医名家的著书立说。另外,也可由他人向中医名家主动求教并代为整理,这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知识获取是“知者”与“获取者”之间的合作过程,其形式包括讲述、辩论、对话、问答等等。可将外化的知识记载于书籍、报告、网页、电子邮件等永久媒介,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与传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它也成为实现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外化和保存的主要工具。例如,通过构建中医临床数据库,可搜集和整理结构化电子病历,从而大范围捕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知识[6]。又如,通过构建中医医案数据库,可从各种渠道搜集、整理临床医案,从而实现医案知识的结构化保存[7]。这些数据库能够准确描述中医经验知识和具体诊疗活动,为文化传承和临床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决策支持、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创新研究提供数据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在线会议、即时通信、维基、博客等一系列信息工具。它们在辅助领域专家进行在线互动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通信记录,成为显性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线会议等系统将“头脑风暴”等交互手段搬上网络,实现了中医专家的动态、远程、甚至匿名参与,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客观性。
4 知识组合
知识组合(Combination)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擅长于处理显性知识,能在知识组合中发挥显著的作用。计算机系统可独立完成许多知识组合工作,如将大量的文献汇集起来构成文献库,并对它们进行主题标引和文本分类等处理,从而支持更为有效的知识检索[8]。中医团体还利用数据库技术,系统实现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结构化,建成大量富含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数据库,为中医药知识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9]。
计算机系统亦可辅助领域专家完成知识组合工作。例如,知识发现系统能辅助中医专家从海量数据(其中蕴含中医药知识)中发现具有意外性和启发性的知识[10]。知识发现系统一般采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算法,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复杂处理,从而为客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发现结果。中医团体已开展将频繁模式发现、关联规则发现、聚类分析等知识发现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11]。知识发现方法被用于研究方剂配伍规律,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解释中医证候的本质,以及辅助基于中医药的新药研发。
5 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是通过学习行为将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的形成是采取正确行动的关键,因此知识内化是知识管理别重要的一环。知识管理系统可提供知识检索、决策支持、电子学习等服务,以改进学习效果,促进知识内化。
目前,知识管理系统普遍提供知识检索服务,支持用户采用关键词、主题词等方法检索相关知识[12]。某些系统在提供知识检索服务的基础上,还能辅助用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系统可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将知识重构为更易理解的形式,并提供基于知识内容的搜索、浏览和关联发现等服务[13]。如可用文本分类技术,将知识资源按主题分类以利于用户检索;或可按照过程模型对知识资源归类,支持用户按照业务发展阶段获取相关知识[14]。这些措施使学习者更易理解知识的相关性和潜在用途,促进知识内化。
另外,可将知识资源包装为交互式课件、自我学习向导等电子学习(e-learning)产品,并通过软件包、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提供电子学习服务。它们面向学习者提供广泛的资源和丰富的选择性,支持教学模式从教导式学习到自主式学习的转化。
决策支持系统也与知识内化过程具有密切关系。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统计报表系统和专家系统等,其核心特征是根据应用情景和用户需求提供实用的知识,也就是能够激发和指导行动的知识。对于决策者而言,只有自身的隐性知识才有直接实用性。显性知识若能内化为实用知识,则具有间接实用性。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任务,是从海量知识中找出与应用情景相关的显性知识,以辅助用户产生实用的隐性知识。决策支持系统在中医临床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从知识库中获取规律性认识,筛选出支持临床决策的直接参考证据,使之拟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15]。
6 小结
新一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能催生出新颖的中医药知识创造模式,实现传统的个体性知识创造方法,与网络时代的群体性知识创造平台之间的有机结合,带来中医药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介绍了一系列知识管理方法以及相关信息技术,并运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分析了这些方法和技术在中医药知识创新与共享中发挥的作用。
SECI模型针对知识如何在组织中转化、传播与共享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包括知识群化(潜移默化地传播隐性知识)、知识外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组合(显性知识的组合与使用)以及知识内化(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完整回路,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缺一不可。只有将支持上述4类过程的信息技术组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管理技术方案。
在中医药领域,传统的知识管理技术侧重于处理显性知识。所谓中医药知识资源,不仅包括中医典籍、文献库、数据库、知识库等形式的显性知识,也包括中医药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只是人类知识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隐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名老中医的隐性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是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研发能够辅助中医隐性知识处理的信息技术,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以及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于彤,杨硕,李敬华.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42-144.
[2]于彤,苏大明,尹仁芳,等.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120-123.
[3] 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4]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孙海舒,郭敏华,符永驰,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多媒体教育资源系统建设初探[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3):239-240.
[6]李敬华,尹爱宁,张竹绿,等.基于中医临床数据库的中医临床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96-97.
[7]李敬华,高宏杰,亢力,等.中医医案数据库建设与临床需求浅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3,8(10):68-70.
[8]于彤,张竹绿,刘静,等.中医药文献检索和知识发现系统[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16-18.
[9]崔蒙.中医药行业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189-191.
[10] Fan J,Li D.An overview of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13(4):348-368.
[11]吴朝晖,封毅.数据库中知识发现在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93-95.
[12]程慧平,陈永超.国内知识检索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126-129.
[13]钟伶,林丹红.基于Ontology的传统中医药知识的概念检索[J].情报探索,2007,27(5):76-78.
[14]杨进,罗漫,张启蕊,等.文本挖掘在中医药文献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26(2):2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