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化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篇1

如何提高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政府部门物流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水平,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企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化军民结合体系建设,推进物流相关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成为“七项重点”工作。

关键词“提高水平”

目前,中国物流信息化到了“提高水平”的迫切阶段。而如何提高及路径何在成为信息化的突破点,这一阶段,贴着物流的服务理念来做文章,信息化如何立足于服务“四个有利于”,成为重心所在。即信息化应用有利于加快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效率,促进供应链一体化进程;有利于解决物流领域信息沟通不畅、市场响应慢、专业水平低、规模效益差和成本高等问题,提高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支撑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物流信息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逐步增强,初步显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重点物流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换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二是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三是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水平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四是物流信息标准制定和应用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兴起,国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日益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是物流行业信息化后发赶超的黄金期。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务求实效,因地制宜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

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

如何引导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后发赶超?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戴定一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要因地制宜、分而治之。要针对物流信息化的不同层面、内容,采取不同的建设原则和方法。

戴定一分析,物流有两个基本概念:网络与流程,这两个概念支撑了两个市场,基础服务市场与专业物流市场。前者以网络为基础支撑,比如运输、仓储、货代等,提供标准服务,主要靠资产的规模和效应,来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获得盈利;而流程支撑了另外一种服务――专业物流,或者说是产业物流,在这类服务中,实际上每个服务都是一个流程,而且这些流程各不相同。这两个市场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前者是做大,后者是做专。

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围绕着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围绕着网络的发展,一个是围绕着流程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上一个信息交换共享,也就是平台。因此,物流信息化就是网络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信息平台,这构成了物流信息化的基本框架。

在“两化一平台”建设方面,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全面推进各主体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推进相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以价值链为依托,以标准为支撑,处理好安全与协同的关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互通交换,贯通信息链条,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联动和协同,提高物流的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促进系统间必要的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化的网络化是必然的进化路径。为此,进一步完善电子口岸等跨部门物流监管和服务平台的建设,着力实现跨境、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的数据交换,提高协同服务和监管水平。推进跨行业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支持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着力促进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发展。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提高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过程控制等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的要求。

下一阶段,国家将重点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全国各物流区域、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和经济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的跨区域开放、交换和有效利用。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充分发挥核心物流企业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提高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

篇2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构建;运营模式;公用;共用

公用信息平台构建是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物流企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较低。[1]根据行业协会的相关调查,只有35.7%的企业建立了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系统,32.2%的企业准备建立专门的物流信息系统。[2]而作为能为广大的物流企业提供基本信息和数据交换功能、能为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物流信息平台还在规划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多个城市已经或准备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其中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是其重要组成部分。[3]由于信息平台规划缺乏明确定位,政府在物流区域信息平台中角色定位模糊,导致各个物流规划中物流信息平台使用的术语大不相同。[4]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要充分注重全局性,处理好地区之间物流平衡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新建物流基础设施与整合利用现有条件之间的关系,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物流信息标准的多样化、不统一、不规范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5]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因跨行业、多部门、牵涉范围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运营机制,谁投资、谁运营、谁维护、如何组织协调,这些问题必须在实施前加以明确。因此,探索符合区域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运营模式尤为重要。

一、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这就要求信息平台不仅要满足货主、物流企业等对物流过程的查询、设计、监控等直接需求,还要满足他们对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与自身物流过程直接相关的信息需求。那么,究竟需要搭建“公用”还是“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在物流业内,“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这样的模糊概念广泛地被交叉、混淆使用着,尤其是“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隶属关系或产权关系的不明晰,已经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影响了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化进程。

(一)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

不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首先在于,“公用”物流信息平台,使用者以公益权益的获得而无偿使用,是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是有偿使用,实现的是部分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两者还存在以下区别:

1.“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权属特征、服务范畴和对象不同。公用(forthepublicuse)[6]物流信息平台的本质是以获取物流业规模化、效率化为目的,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手段而建立的信息平台,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公民提供支持和服务;共用(sharebyselectedandspecificpeople)[7]物流信息平台,仅对有共同利益的一些具体的或特殊的团体提供支持和服务,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即只有使用平台的企业内部可以共享资源,对于外部企业只能共享公开的资源。

2.“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达到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公用”意味着不同的地区、城市、国家基于大的、统一的信息平台,拥有广泛的标准化;而“共用”意味着不同的标准化体系的信息平台,存在于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中。用计算机网络语言描述即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广域网”,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局域网”。

3.“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实现的资源整合程度不同。“公用”是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的一种做法,其整合程度高,有效地防止了专业化造成的分割和浪费;“共用”资源整合程度低,是信息系统发展未达到广泛标准化时的一种必要的存在形式。

公用信息平台,是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可以实现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充分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共用信息平台只是有利益关系的某些企业内部可共享资源进行整合,外部企业很难实现资源利用。

(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内在联系

“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众多不同之处,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不同的物流信息平台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为了明确叙述“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内在关系,我们引入“专用”的概念。“公用”包含有通用的意思,与它相对应的是专用;“共用”同时包含有通用和专用二重意思,是小范围的通用和相对大的范围的专用;用O、S、P分别表示“专用”、“共用”、和“公用”,则有:O≤S≤P。另外,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转换关系,尤其是在不考虑所有权问题时,“共用”和“公用”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的。那么,此时可以考虑用“公共”来表示。

根据物流企业不同的内在特点,为自身所用而构建的信息系统,属于专用平台;部分企业为了实现相互之间服务、需求信息有效范围内共享而投资建设的信息平台,称之为共用信息平台;具有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等特点,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构建的平台是公用信息平台。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可以依托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利用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功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整合。

通过对“公用”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讨论,以及物流业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规划和投资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如县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无疑是现阶段较为合适的、也是迫切的选择,它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相对优化整合,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制造、物流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交通、港口、海关、银行等各行各业不同的主体实现协同工作。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运营模式及实例

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根据投资主体、运营机制和作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模式”,即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都由国家直接负责。政府主导的力量很强,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容易造成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不够、需要国家长期投入等。第二种是“企业模式”,即信息平台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完全由企业自己负责。企业自主经营在市场运作方面比较灵活,但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体规划性不强,难以实现预期规模。第三种是“协同模式”,即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规划运营模式。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单纯地由政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不太现实,而单纯地依靠企业投融资也是非常困难的。“协同模式”集前二种模式的优势于一身,又避免了它们的不利之处,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又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种协同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

由于区域性物流公用信息平台资金压力大,投资回收缓慢,因此,“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初期由政府以股份制的形式首先注入部分初始启动资金,牵头负责规划、协调,引导和吸引企业同样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入资金,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负责指导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和市场引导政策的出台。后期,入股企业逐渐成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作主体,根据相关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等管理运营方式。

基于“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的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规划构建,就是以陕西省信息产业厅为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寻找和引导部分企业(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机场管理集团等)设立相关企业(集团)成为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投资经营主体。省政府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注入部分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办局的相关经费支持。平台建设围绕大通关的要求,建设相应的功能模块,本着基础优先开发的原则,优先建设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需求迫切的功能,如:航空信息查询、电子订舱功能等;对于较复杂的、需求程度低的功能,如:面向物流企业的ASP应用服务、在线交易等功能可以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扩展完善的方式进行,其规划见图1。物流信息平台在大量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后,平台运营主体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出台使用平台的相关服务费用标准,按照市场化运作,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随着建设运营主体依靠高效、优质的物流信息服务实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这时政府(信息产业厅、发改委等)主要履行监督职能,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防止平台经营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公用信息平台的公平性。物流企业组织成员,也是物流信息平台的会员单位,依靠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业务协作,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

(二)“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

以企业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是先有市场自发形成,或企业主动发起并逐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统的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再由政府引导和支持,承担信息系统中公用信息的中转功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实现信息共享。“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操作特征,带有明显的赢利性质。这种运作模式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物流行业的现状,可以根据资金状况,分阶段逐步规划实施。湖北武汉徐东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8],基本遵循了“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分三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它的发展规划。

1.初期:企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基于自我发展的要求或区域内的统一规划,作为各物流结点,自主完成符合标准化的内部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其平台建设需具备EDI交换主机系统、网络系统(交换机、路由器等)、安全体系(防火墙设备、密码系统等)、因特网接入线路等硬件设备,各个环节需配置符合统一标准的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等,以便在Internet/EDI网络环境下迅速完成与物流中心、客户系统对接,实现物流基本作业过程中的信息化操作。

2.发展期:行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形成期。当各物流结点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完成后,需有效整合各结点的信息化资源,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进入物流结点间的发展层次。这一过程主要由不同结点的管理部门组织建设,成立物流企业相关的协会组织,对行业诸项事宜进行协调,推行企业自律和准入制度,并逐渐建立物流企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内部功能主要以满足物流结点企业之间的物流作业、管理、信息查询、部分公共服务等的需要为主,目的是共享数据,整合资源,提供物流结点层次的一体化服务。

3.成熟期: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运行期。随着大量物流企业结点信息平台和结点间信息平台的不断投入使用,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以及政府的牵头引导下,进一步实现物流行业与外界的联系,建设具有跨行业、多元化服务的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政府、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物流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换,要求正在运行中的相关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接入方式,提供相应的接口进行直接连接,迅速获取相应信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平台宜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运营方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物流信息传递的软环境,包括相关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包括物流术语标准、商品编码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等)的配套实施以及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物流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设计营运模式,通过政府相关的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的的制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管理方式,对加入信息平台的会员企业可收取会费、用户服务费、租赁费、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自主经营,提供有偿服务。

三、结论

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物流发展的焦点,信息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成为必然。“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各自地位的明确,对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构建研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既是实际操作的需要,也为进一步规划运营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隶属关系的区分,明晰了他们之间的权责关系,使物流企业、行业和政府之间逐步形成各自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信息平台规范管理以及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资源整合,构建最经济、最优化信息平台的基础。

2.在探索和分析物流信息平台规划运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模式,并运用实例,重点介绍了协同模式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协同模式的具体规划运营方法。这两种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可分别适用于不同特点的区域。

3.以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为构建实例的“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适用于资金来源有保证的区域;而以湖北武汉徐东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为例“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适用于企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已初步形成,需要规范、整合,从而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区域。

总之,公用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共同努力和协调,整合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董千里.区域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6(8):44-47.

[2]李国旗,何美玲,赵士军.社会化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结构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6):76-80.

[3]丁俊发.当前中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3):2-5.

[4]赵振峰,崔南方,陈荣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4(4):63-67.

[5]蒲忠,廖建英,崔陈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刍议[J].物流科技,2007(5):49-52.

[6]LOULIMING.Onpublicinterestandpublicuse[J].WuhanUniversityJournal:Philosophy&SocialSciences,2006(5):8-12.

篇3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趋势;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01-02

1 世界各国物流业的发展概况

(1)美国。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物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世纪初至40年代,物流观念的产生和萌芽阶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分块管理。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线路、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物流发展。同时企业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结成一体化供应链伙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涌现出Dell,BIM,CISCO等成功的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走在世界前列,注重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与研究。比如,美国企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做法有: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效率等等。

(2)日本。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到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开始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1953-1963年);②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63-1973年);③物流合理化阶段(1973-1983年);④物流现代化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又称物流团地)的国家,目前,日本在22个城市,己建立20多个大规模的、布局合理、设施良好的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多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日本物流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高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②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物流领域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③厂家物流系统、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迅速;④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3)欧洲。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具体如下:①工厂物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②综合物流阶段(70年代);③供应链物流阶段(80年代);④全球物流阶段(90年代);⑤电子物流阶段(90年代末-21世纪初)。

目前主要欧盟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在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和外部资源的企业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欧洲制造业企业认为物流是影响其竞争能力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掌握关键技术、核心业务和市场控制能力方面,而在物流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和技术方面则采取利用外部资源和服务的方式。通过利用外部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这也是企业能够集中资源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

(4)中国。在我国,物流是一个外来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当前国内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物流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建国初-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物流效率和成本、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总体来说,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②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③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但物流企业及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对现代物流管理日益重视,在加速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中国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也己经起步;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中国物流业仍以多元的管理方式为主,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

2 物流业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是企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实现这种战略,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可靠快捷的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物流的功能也不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发展成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当前,物流产业正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国际化与服务优质化的趋势发展。

(1)物流绿色化。物流的活动过程对于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用于运输的汽车所带来的废气污染,用于包装的包装物、衬垫物所带来的卫生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地加强,物流企业也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遵守环保规则,注重社会效益,向“绿色物流”发展。例如,有的国家已经开始考虑限制卡车运输,鼓励铁路运输,以减少噪音和尾气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的国家规定,旧电视机、电冰箱要有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和再生利用,以减少对环境卫生的影响。总之,现代物流要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生活同时健康的物流系统,向环保型物流发展。

(2)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物流的智能化也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除了智能化交通运输外,无人搬运车、机器人堆码、无人叉车、自动分类分拣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等现代物流技术,都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还出现了虚拟仓库、虚拟银行的供应链管理,这都必将把国际物流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物流服务优质化。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何枭吟.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7,(2).

[2]任珊珊.我国社会物流发展与国外经验对比分析及建议[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4

关键词: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70-02

随着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物流园区建设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热点。现代物流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现代供应链思想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是建设现代物流园区的重要保障,由于物流园区作为一个新的物流运营模式,信息平台建设没有太多经验可遵循,虽然有许多物流园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但就总体来讲,物流园区信息化水平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建个网站,用几套管理软件,就算园区信息化了。甚至有相当多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就是用几套办公软件打打字,做做表格而已。将整个物流园区业务流程、园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平台进行统一共享、管理的屈指可数。从国外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看,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大力加强对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研究,使国内的物流园区信息化跟上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潮流,提高物流效益。

一、物流园区和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概念

物流园区是指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形成的物流节点活动的空间集聚体,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多种现代物流设施设备和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大型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型物流业务载体。它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园区内各经营主体通过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进而实现物流集聚的集约化、规模化效应,促进载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是指利用信息平台对物流园区内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筛选、储存、分析、评价、反馈、、管理和控制的通用信息交换平台。

二、我国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主要制约因素

(一)我国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提高;物流信息的应用整合困难;对系统建设总体评价不高。

(二)我国物流园区信息化主要制约因素

1.无标准可依

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物流园区信息化建什么?建到什么程度?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但作为一个现代物流的集散地,如果仅凭一个网站一个软件,肯定是达不到物流园区发展的需要。

2.起点低,局限性大

目前,大部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只是从园区本身需要出发,认为建立一个自己的信息门户网站,企业可以通过园区的网站车源、货源信息就可以了;部分物流园区在内部使用了财务管理等软件;还有部分园区认为,园区出一部分资金,为入驻的企业购买电脑、财务软件、车辆管理软件等下发给企业,就是物流园区实现信息化了。

3.缺乏复合型人才

由于大部分园区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熟悉信息化技术,很难有自己的思路。虽然市场上有不少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软件,但对于在物流园区这样一个大的平台中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绝大部分软件开发商和技术人员还缺乏整体上的把握。

4.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差、乱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物流园区入驻的企业规模偏小,一张桌子、几部电话、一个传真、一个企业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而且资金有限,有些地方办公场所条件有限,更加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和应用。

三、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

(一)物流园区整体战略目标是统领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建设作为物流园区规划的一部分,要在物流整体规划战略的指导下进行,要符合物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服务于物流规划,使物流规划的效果能够真正发挥出来。只有经过本地化的市场调研,拿出园区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再到咨询规划阶段、软件实施和运营阶段。这样才能保证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实用性。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是策略

物流信息平台应该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稳步前进。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要在物流园区发展的适当时期进行建设才具备成功的要素。条件不具备时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多数都属于失败项目。物流园区建设周期长,招商工作时间更长。信息化平台投资低、占地少,不受环境影响。如果在物流园区规划中就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甚至先开始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构建,通过平台来展示建什么样的园区,招什么样的商,往往对物流园区的建设也会起到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是抓手

现在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还是封闭运作的,信息在内部网络按共同的标准协议进行数据交换。物流信息平台要对不同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进行交换,就特别需要标准化的物流信息,以实现不同物流信息系统数据的顺利交换。如果物流信息数据不是标准、规范、统一的,势必加大数据交换的难度,降低物流信息平台的利用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和信息失真。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建设。

(四)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是基础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专业的物流信息人才,因此必须加快对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增强对内部人员物流信息技术的培训。同时,应积极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加大对物流信息人才培养的投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如果需要,也可以从国外引进高质量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五)政府推动,第三方实施,市场化运作是保障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各类物流企业及货物的供需双方,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需要有政府的协调和推动。物流信息平台需要采取第三方实施的原则,确保平台具有独立性,从而实现其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提供有序竞争的环境,满足广大客户对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功能的需求。物流信息平台的经营要实行市场化的运作。为了调动主要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主要经营者持股方式,并实行风险抵押,使经营业绩和经营者的利益挂钩,增加实体运行活力。

结束语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长期合作、配合和支持,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研究、探索和验证,才能不断创新和丰富,提高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于波,郑春萍,刘光炬.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效劳体系的中心效果[J].物流技术,2008,(8):182-185.

[2] 于庆新.我国物流信息化状况及处置方案研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0):64-66.

[3] 袁伟军,周继民.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树立中存在的状况及处置方案[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6,(5):19-21.

Study of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ark information platform

Wu An-ji

(Xi'an Ya Ou transportation serv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Xi'an, 710065, China)

篇5

一、物流信息平台的概念及体系

“物流信息平台”,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所构建的具有虚拟开放性的物流网络平台,是物流信息储存、流动、交换的基础,通过对共用数据的采集,为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它能够整合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分为基础结构层、增值应用层和平台门户层。

二、建立物流运输问题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根据物流企业不同的内在特点,为自身所用而构建的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享的特点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分为“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及“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当企业或单位的个数不超过k个,其共同投入建立的“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有下列数学表达式: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

我们引入极限的概念,由于它所表达的意义:企业的个数超过k个,并且趋于时,即,当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享企业或单位的个数无穷大时,他们的投入趋于零,这与政府投资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有着相同的意义,那么“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有下列数学表达式:

“公用”物流信息平台

也就是说“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使用人数超过k个,并趋于无穷大时,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有下列关系转换数学表达式:

“共用”与“公用”物流信息平台

其中:表示k个企业共同投入建立的“共用”物流信息平台; 表示n个企业共同投入建立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 n 表示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享的企业或单位的个数; k表示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用”企业或单位的个数,且n ≥k ;1/ n 表示每个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享企业或单位的投入。

物流信息平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整合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及整合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在物流运输管理中, 常用的运筹学方法有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在物流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优化法, 它的理论已经十分成熟, 可以应用于生产计划、物资调用、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它主要研究的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两类问题: 一类是在有限的劳动力、设备、资金等资源条件下, 研究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另一类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 生产指标或其他指标) , 研究如何组织生产, 或合理安排工艺流程, 或调整产品的成份等等,以使消耗的资料( 人力、设备台数、资金原材料等) 最少。其中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在约束条件为的条件下,求目标函数,式子中都是问题给定的常数。对问题的限制条件用有关变量的等式或不等式表达,称为约束条件,其中约束条件分两部,线性方程组叫主约束条件,变量的约束叫约束(决策)变量,满足约束的叫最优解,其相应的S值叫最优值。根据物流系统的客观环境,借助于科学的数学分析、实验仿真或经验判断, 在已提出的若干物流系统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满意方案的决策行为。如制定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物资调运计划、选择自建仓库或租赁公共仓库、自购车辆或租赁车辆等等。物流决策多种多样, 有的简单, 有的复杂,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化分为很多种类型, 实现区域物流系统建设及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传递,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三、结束语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物流发展的焦点物流信息平台成为一种典型的基础设施需求。物流标准化的推进、远程通信设施的建设、主数据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都是物流信息平台所涵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典型特征,从而有利于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全面推进。但为了整合资源及整体的最优化运用运筹学进行运输模型线性规划。从而全面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秦裕瑗秦明复:运筹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赵振峰崔南方陈荣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4(4):631

篇6

现代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主要通过它的几项基本功能来实现的,包括:(1)市场交易活动功能交易活动主要记录接货内容、安排储存任务、作业程序选择、制定价格、及相关人员查询等。物流信息的交易作用就是记录物流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是:程序化、规范化交互式,强调整个信息系统的效率性和集成性。(2)业务控制功能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及现有管理个体和资源的管理,要有信息系统来做相关的控制,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对作业计划和绩效进行评价和鉴别,这里强调了信息系统作为控制工作和加强控制力度的作用。(3)工作协调功能在物流运作中,加强信息的集成与流通,有利于工作的时效性,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减少劳动强度系数。这里,物流信息系统也有重要作用发挥。(4)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物流信息管理协调工作人员和管理层进行活动的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强调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决策和战略定位作用。正是由于物流信息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日益为从业者和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商所重视。

二、物流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对物流活动的认识

最早起源于美国,根据物流理念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可以将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那时的“物流”活动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主要依靠普通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物流信息管理处于简单粗放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企业物流信息的管理主要围绕库存和交易,企业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但限于物流理念及计算机技术的限制,企业物流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注重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和整体化,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概念被企业提出,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模式用于物流管理当中,信息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出中枢神经的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工作法(JIT)、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的逐步提出,大大地丰富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概念。通讯技术诸如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如Intranet、Internet的广泛应用、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使物流信息管理在真正意义上跃入了“高级”阶段。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1)物流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表现为网络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个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lueAddedNetwork,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企业内部网(In-tranet)。如台湾的电脑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2)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同时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3)信息技术促使虚拟物流系统走向应用物流配送经历了和正在经历三次革命:初期阶段就是送物上门,即为了改善经营效率,国内许多商家较为广泛地采用了把货送到买主手中的方式,这是商务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物流革命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影响到物流配送本身,也影响到上下游的各体系,包括供应商和消费者;第三次物流革命就是物流配送的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这些影响是有益的,将使物流配送更有效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催化着传统物流配送的革命,为传统的物流配送观念带来深刻的革命。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四、仓库管理系统是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中枢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必须开发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EDI、GPS、RF、EOS、Internet、CodeBar等新技术,对货物进行实施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仓库管理系统(WMS,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是以物流配送中心为基础,包括仓储管理系统、仓库终端、物流业务核算系统等,能够实现仓储数据交换、库区信息管理、库存商品管理、仓储业务结算、进出库商品数据采集录入等多项功能的软件系统,涵盖了物流企业的最主要的功能部分,仓库管理系统的实施将大大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上海某物流公司的仓库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仓库的实际情况,预先定义存储库位的大小尺寸、收货区、备货区、出货区,并按照一定的优先原则来优化仓库的空间利用和全部仓储作业。对上,它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电子媒介,与企业的计算机主机联网,由主机下达收货和定单的原始数据;对下,它通过无线网络、手提终端、条码系统和射频数据通信等信息技术与仓库的员工保持联系。上下相互作用,传达指令,反馈信息,更新数据库,并生成所需的条码标签和单据文件。仓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仓储管理模块。由入库管理模块和出库管理模块组成,支持仓储作业中的全部功能,从进货直到发货的全过程:建立入库预报-->实际货到站台-->收货-->货进收货区-->点货-->进库位-->建立出库预报-->取货-->分捡货物-->重包装-->货物移至出货区-->实际发货。(2)数据管理模块货物编码管理。库位信息管理及查询、报表模块(其中包含存储效率等统计模块)。供应商数据管理。未被确认操作的查询和处理。数据库与实际不符记录的查询和处理。(3)库存管理模块客户订单号码查询库存。货物编码查询库存。入库时间查询库存。盘点作业。(4)财务费用管理模块发票生成。库存产品成本核算(统计)。(5)仓库管理系统附加增值功能客户远程访问,可以通过Internet的实时更新数据,了解最新库存情况。报告编辑器,以满足用户特殊需求的报告编制。支持查询及报表输出到EXCEL。依靠无线射频数据从条形码采集并传输数据,提高其运作效率,这包括在生产率、储存面积的使用、库存的准确度、以及客户服务都得到显着增加。有EDI数据处理接口,进行原始数据集成与处理。提供外部数据库功能接口即与客户ERP系统连接的能力。能够实现多种模块叠加式升级能力。该物流公司通过使用仓库管理系统,产生了许多切实的效果:(1)为仓库作业全过程提供自动化和全面纪录的途径;(2)改变传统上的固定货位,实现仓库随机储存,从而最大限度利用仓容;(3)提高发货的质量和正确性,减少断档和退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4)为仓库的所有活动、资源和库存水平提供即时的正确信息。这些效果带给企业明显的效益:配送能力提高20一30%,库存和发货正确率超过99%;仓间利用率提高;数据输入误差减少;库存和短缺损耗减少;劳动、设备、消耗等费用降低。

篇7

[论文摘要]介绍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以及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一)电子商务是现代化物流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电子商务是一次高科技和信息化的革命。它把商务、广告、订货、购买、支付、认证等实物和事务处理虚拟化、信息化,使它们变成脱离实体而能在计算机网络上处理的信息,又将信息处理电子化,强化了信息处理,弱化了实体处理。这必然导致产业大重组,原有的一些行业、企业将逐渐压缩乃至消亡,将扩大和新增一些行业、企业。物流业成为社会生产链条的领导者和协调者,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可见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其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二)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物流是实施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

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在网上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买卖。这种买卖,是商品或服务所有权的买卖,也就是商流。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实现很重要,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也肯定极为巨大。物流在未来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理解这种关系:物流本身的矛盾促使其发展,而电子商务恰恰提供了解决这种矛盾的手段;反过来,电子商务本身矛盾的解决,也需要物流来提供手段,新经济模式要求新物流模式。

二、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

电子商务物流是指在实现电子商务特定过程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所需位移的商品、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讯设施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是伴随电子商务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出现的,它是辅之于电子商务真正的经济价值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子商务所独具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等特点,以及高速、廉价、灵活等诸多好处,使得电子商务物流在其运作特点和需求方面也有别于一般物流。

三、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

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也就是说,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自动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的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网络化。网络信息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电子商务的网络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物流业相对落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信、货物保障和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装备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统性。

政府及相关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视与认识程度相对欠缺。我国现有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的、区域性的,缺少全国统一性的专门文件。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技术设备落后,信息化普及、集成化管理、物流作业水平与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许多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设施陈旧,物流管理的电子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要求。

物流管理人才短缺,是阻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一大障碍。五、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开放物流业市场

物流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物流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促进我国物流业统一标准的形成。

(二)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通过在高校开设物流专业、确立电子商务物流研究方向和留学制度的方式来培养现代物流专门人才,可通过物流行业协会来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传播物流知识,还可通过从业资格认证的方式来激励人们投身于物流行业,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布局

网络无国界,电子商务的竞争一开始便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真正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应对这种竞争的策略之一便是迅速实现国内物流的国际化,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科学的物流管理水平

物流企业经常培养自己的管理人员,以便使他们实时更新管理理论知识,学习新的管理经验。

六、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否真正体现电子商务优势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电子商务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在短时间内全面解决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电子商务物流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态势很好。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措施和有力对策,大胆探索,就能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物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李长霞,《国际物流》,电子工业出版,2007.

[2]吴健安,《绿色营销刍议》,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8.

篇8

关键词: 新疆农产品 物流信息化 现状与对策

信息对农产品物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影响越来越直接。随着新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新疆经济的增长势头迅猛。传统观念下的农产品供应概念已经不再适应农产品供应的紧张局面,而农产品流通不畅日益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发展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势在必行。

一、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模式是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产品物流不仅包括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而且包括信息链、资金链,农产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然而,现阶段,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成为制约新疆农产品经济的瓶颈,农产品不能做到货畅其流,及时高效地进入市场,农民收入难以提高,消费者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农产品市场主体多元化、程度低。在整个农产品销售系统中,农民应该是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农民却很难真正承担起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主体的角色。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和经营规模。新疆大部分农产品中介组织依赖性比较强,流通和信息功能比较弱。同时,在获取及时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标准并获得相应的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

(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新疆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首先,新疆的许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与内地和国外相比还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农产品向外运输。其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很落后。最后,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新疆农产品中有许多是鲜活产品,对于时间的要求很高,因此要保持高质量的农产品就必须保证运输快捷,而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满足农产品物流的运输要求,致使农产品运输成本偏高。

(三)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起步较晚,农产品物流的总体信息化程度滞后,农业信息化网络不健全,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无法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资源供销、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不能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的产品市场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质量不高。无法真正起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使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加大,成本过高,收益过低。

(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是最富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拥有一批数量充裕、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信息人才队伍,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重要前提。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流动效率,降低损耗,规避一些市场风险。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不仅要对农产品物流进行合理规划、设计、管理,有效控制,以及成本核算,专业的物流人员还要运用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物流实践经验来完成。而新疆目前农产品物流发展较为落后,专业人员还未成长起来,严重阻碍了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快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当前,从世界各国物流水平来看,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下面结合新疆具体情况,对加快发展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大的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物流业的基本要求。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交通、通讯、道路、储运、仓储设施等。在加强农产品开发生产的同时,要重视规划和发展农业物流基地、园区、中心、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的建设。

(二)增强现代农业物流意识。在现代农业物流方面,应通过教育、培训,来增强农民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当前要着力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两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信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质量意识、信息商品意识、信息产业意识,加快建立一支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广大农民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把当地农村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通过宣传、授课等多种手段、多种形式,进行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和相关的培训。

(四)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的灵魂是信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把农产品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五)强化政府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中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提供服务职能。重点扶持本地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来对待。

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地位尤其重要。要建设新农村,新疆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制约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人才、信息化程度、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化程度、物流技术等都是影响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从宏观政策、流通体制等方面入手,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贾会棉,路剑.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6,(2).

篇9

关键词:SWOT中铁物流园信息化

1 柳州中铁物流园及其信息化现状

柳州中铁物流园1957年成立,前身为铁道部柳州木材防腐厂,是驻柳中央直属国有企业,隶属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物资柳州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物流商贸企业,总投资规模3.5亿元人民币,是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公司。中铁物流园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签约项目,是广西最大的工业物流园区。园区的服务对象包括宝钢、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伊利、柳州欧维姆、海螺集团、华润集团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园区内已形成规模的仓储业务涉及钢材、白糖、牛奶、集装箱、汽车配件、火腿肠、电焊条、家电、日化商品、大理石等商品,同时开展库房和门面出租业务。目前已实现年钢材吞吐能力达300万吨,白糖年入库量达50万吨,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白糖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尽管业务发展很快,但整体而言中铁物流园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的应用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大多数计算机应用只限于日常事务处理和办公自动化方面,对于物流管理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等物流决策还处于半人工化状态,物流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滞后,仓储和配送等管理机制不完善,物流的内构与外延建设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客户物流需求,距离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物流管理自动化、现代化状态还存在很大差距。

2 柳州中铁物流园信息化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

2.1.1 交通便利。中铁物流园地处工业重镇广西柳州市西环路中段,位于工业制造和商贸中心区域,毗邻上汽通用五菱、柳工、柳铁机电厂、柳州车辆厂等大型工业企业,距广西最大的钢铁企业柳钢集团不足20分钟车程,距柳州市最大的贸易集散中心――飞鹅商圈仅2公里。园区可通桂柳、南柳、宜柳等多条高速公路,园区东门拥有铁路专用线的进出口,可连接湘桂、黔桂、枝柳等国家主干铁路线。

2.1.2 设施资源雄厚。中铁物流园占地500亩,拥有七条总长达7500米的铁路专用线,拥有120000m2的室内仓库和100000m2的露天货场,可容纳300辆汽车同时进行装卸作业。库房内外地面全部采用水泥硬化处理,库内通风敞亮,配备各种照明与消防设备。拥有两台40吨H型龙门吊、三台20吨C型龙门吊、一台10吨A型龙门吊、四台15吨轨道吊、五台32吨双梁吊、六台20吨双梁吊、一台16吨双梁吊、三台10吨双梁吊及数十辆不同规格型号的叉车和室内单梁吊车等装卸设备,同时起重能力超过500吨,可满足500万吨年货物吞吐量要求。园区拥有8000个标准箱的周转能力,年集装箱配送服务超过1000个、区域接取送达大宗物资超过100万吨,其中牛奶利用集装箱年吞吐量约1000万件,白糖利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20万吨。

2.1.3 人力资源丰富。园区共拥有在职员工300多人,加上外聘人员园内长期在岗人数超过1000人。公司还与广西工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市二职校等大中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在教育、培训与科研等方面广泛合作。通过校企联合与产学研相结合,企业的在职员工可以长期接受继续教育,同时也能不断吸收大中专毕业生等新鲜血液作为人才储备。

2.2 劣势(Weakness)

2.2.1 决策层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可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企业降低运作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企业信息化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分析、设计和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中铁物流园决策层没有把物流的信息化放在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的信息化没有经过规划与设计,没有独立的部门解决运作层和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导致缺乏足够的信息源,大大影响了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2.2 技术手段落后。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货物组配方案、最优库存管理、运输最佳线路等还处于人工、半人工状态,使整个物流过程的技术支持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的信息化服务。园区仍然依靠电话、手工单证等传统物流手段进行物流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极低。

2.2.3 作业流程繁杂,服务效率低。物流装卸搬运和发货进货作业时间过长,运输效率低,车辆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搬运工人闲置,货物出库流程繁琐,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即时响应需求。

2.3 机会(Opportunity)

2.3.1 柳州市工业实力雄厚,为物流园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稳定需求。柳州是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南方传统的重要工业基地,同时是中国华南、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全市共有工业企业2857户,其中大型工业企业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7户,上市企业5户(桂柳工、柳化、两面针、优联和柳钢),4户企业(柳钢、柳工、华锡、五菱)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化工、制糖、造纸、制药、建材、日化等产业并存的工业体系。完善的工业基础为中铁物流园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工业物流需求。

2.3.2 国家政策支持。2009“亚洲物流信息化国际峰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表示,当年年初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使物流业受到空前重视,也为物流信息化市场带来了更多机会。未来物流业将适应标准化、一体化、精细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重点打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有效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2.4 威胁(Threat)

2.4.1 竞争对手强大。中铁物流园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新概念物流园、五菱物流公司及桂中海讯物流公司等实力强大的物流企业。新概念物流园已建成25000平米的货运中转区、5000平米的生活商务区,是集仓储、配送、零担快运、货运信息、生活商务配套服务齐全的一站式大型现代物流场站,入驻物流企业已达60余家。五菱物流公司仓库面积5万多平方米,各种运输车辆与专业装卸设备320余辆(台套),可供调配的中长途运输车辆200多辆,各种工位器具约5万套(台),2009年经营收入突破1亿元。桂中海讯物流公司拥有仓储面积7.8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2条,可供调配的运输车辆200多部,年货物吞吐量达40万吨以上,是广西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一。

2.4.2 相关法律法规欠缺。我国现行物流法规主要涉及物资采购、仓储保管、货物运输合同、海关管理、运输业务等方面,有很多属于相关部门自己出台的行业条例,法律效力和等级比较低,而专门针对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法律规章几乎没有,导致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存在风险。

3 柳州中铁物流园信息化发展策略

3.1 着眼全局,逐步推进信息化。信息化可使物流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企业降低运作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但要注意的是,信息化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分析、设计和管理,同时信息化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实现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期分阶段实施计划,确立每期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可首先在个别部门开始应用,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局部综合应用、整体综合应用到无纸办公,待大部分部门数据信息化比较成熟后,再考虑网上协同运作、电子商务等高级阶段。紧紧围绕以效益为中心,采取阶段发展、逐步推进的办法,最终实现全面信息化。

3.2 加快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积极推广与应用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EDI技术、POS系统、GPS系统、GIS系统等主流物流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或实施会极大改善现有的作业流程。其次要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包括设备标准化、作业标准化以及信息标准化,要大力加强解决涉及各部门、各行业的资料编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信息系统标准、信息条形码标准、票据标准、运输器具标准等问题,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准则,在整个供应链中构筑畅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流通渠道,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3 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将有关的呼叫联系、物流信息管理、数据存储计算等功能包括在内,并借助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自己的管理模式信息化。中铁物流园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网站构建自己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把物流企业、运输车辆与货主企业信息汇集于一身,三者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互动可以直接交流和沟通,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流,实现物流信息网络化,提高物流信息处理效率。

3.4 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一批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中铁物流园应扩大高素质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比重,以配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供较好施展员工个人能力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二是不断引进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各类专业人才,包括高端专门人才和专业储备人才;三是完善员工在职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各种专业培训讲座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在职员工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玲.用信息化战略提升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

[2]汪倩.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障碍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4(2)

[3]任天舒.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研究[J].物流技术,2005(6).

篇10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问题;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物流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在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很高。因此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物流成本管理是重要环节,业内的经济学家持有的共同观点有“物流成本冰山理论”、“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物流是经济的黑大陆”等,都体现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在物流活动中如何处理好高成本和低效率的矛盾,如何加强对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降低企业总成本,是物流成为企业真正的“第三利润源泉”,从而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1 物流成本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从上面可以得知,物流成本是全面反映企业物流活动的综合性价值指标。

根据以上概念,可将企业物流成本划分为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物流管理与信息处理成本三种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往往存在效益“背反”性,这就使得企业物流成本整体需要各组成要素间的协调,以系统的整体思想权衡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企业整体的优化目标。

2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物流领域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显著的意义。从企业层面来说,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在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使物流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那么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大大增加。通过对物流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控制在一定水平,物流总成本就会降低,那么企业就可以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以价格优势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从行业层面来说,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使整个物流行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整个行业物流成本的降低是因为单个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使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合理化,不仅可以让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可以对区域产业机构进行优化,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 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物流成本管理起步较迟,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有很大一部分还不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因此,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忽略了对物流成本管控问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控制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程度重视不够。长时间以来,企业重视研发领域、生产领域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本控制,而忽略了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很多企业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物流成本和它的构成要素,如何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及其它们对企业经济效益能产生多大的影响都认识不足。当然政府在引导物流行业走向集约化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上政府对企业物流缺乏规范化的标准和指导,企业之间各自为政,为争夺市场份额,只考虑物流的“量”,忽视了物流的“质”,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3.2 缺乏对物流成本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目前现行的企业的会计准则中,没有单独设立会计科目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一般都将物流成本记在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中,使物流成本的信息不能被准确地披露出来,于是就很难看出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物流成本被分散在各个成本会计科目中,导致了企业无法对物流成本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横向分析指的是企业通过对上年、上一季度、上月等物流数据进行前后的比较,找出企业该从哪些方面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提出下一阶段物流成本将要完成的目标。纵向分析指的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物流成本数据与行业的领先者或竞争者物流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发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物流能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否则物流成本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无法被管理者所认知。

3.3 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偏低。从物流成本的概念中包括了包装、配送、加工和信息处理等环节,而在传统物流活动中的重点是储存、运输和装卸。物流成本的本质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的过程,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完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而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下,物流信息处理效率偏低,造成了各种企业内外部资源在物流活动中的消耗和损失,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在业界既懂物流又懂信息化的人才极度稀缺,行业缺少使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基础标准,从而致使一些企业自主投资和研发用于自身的物流信息化系统,这样不仅投入成本颇高,而且往往忽略了企业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的共享。由政府投资和组织的公共服务性信息化物流平台也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整个物流行业无法通过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来实现整个物流成本结构的优化。

3.4 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的落后。企业自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之间的每个部门和组织以及企业之外的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企业不仅受内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忽略了外部环境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这种企业从单一的角度出发,仅仅从企业内部因素来考虑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没有共同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整个管理,没有意识到整个物流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企业没有充分运用物流成本的乘数效应来实现对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企业没有开发出一套适用于自身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通过与上下游企业间的物流信息联动,提升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以达到物流成本的降低。

4 管理和控制企业物流成本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市场对现代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4.1 重视物流成本管理,加强物流成本控制。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将物流成本在企业的各大成本中的地位确定下来,组建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实施专业化的物流管理活动,对物流活动进行全面的布局和协调工作。对于在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偏差,物流成本管理机构根据事先拟定的标准对偏差进行纠正,从而使各项资源的消耗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企业要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通过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出适合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通过对企业整个物流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更大的空间。

4.2 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就要对物流成本在会计成本中进行单独的核算,因此要明确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的内容和核算的方法。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物流成本的会计准则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个适合的规范和标准,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以成本会计作为核算基础,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将物流成本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三类,综合考虑各个部门的活动,将物流成本的消耗分解到各个部门,对各个部门的物流绩效进行横纵向分析和评价,找出可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所属部门,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实现企业乃至行业的整体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4.3 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化建设。企业的物流系统需要不断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优化现代企业物流系统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完善自身的物流系统,提高对物流信息的共享和利用能力,增强物流的信息处理效率。同时,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应向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与制造业和商贸企业的信息系统融合,在供应链的业务上实现共享信息,减少重复建网造成的人员和资金浪费,实现合作和协同发展。政府亦要加大对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投资和建设,形成行业规范、标准的成功范例引导企业建立适合于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统。

4.4 构建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企业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力求以最合理的结构和最低的物流总成本来组织各种物流活动,以满足企业的整体物流战略。由于企业物流功能之间存在效益“背反”性,物流成本管理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以降低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为目标。在企业内部要联合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在企业外部要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结合成战略联盟,共同探讨如何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形成完善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通过协调各物流系统之间的运作,使在物流成本系统管理下的企业物流成本达到最小化。

5 结束语

物流是企业经济利益的“黑暗大陆”,因此企业要不断完善对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以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建立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是今后企业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叶民强.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7(8):195-197.

[2] 张国庆,刘龙青. 企业物流成本优化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2008(5):101-104.

[3] 刘林琳. 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浅析[J]. 时代经贸,2012(1):79.

[4] 李鑫. 浅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2010(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