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统计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统计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统计学重点

篇1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现状整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已有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除研究人员较多、研究成果较多外,研究成果的“质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基本概念的研究什么是学业水平考试?它的性质是什么

对此,很多研究者进行了论述。有的研究者从比较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学考是由各省组织的国家考试,是一种新的考试形式,它既不同于会考,也不同于高考。以往会考是一种毕业考试,检查学生是否可以毕业,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业水平考试则是对学生是否达到国家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测验,重在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成绩将直接决定一个学生能否升学。

二、人们常用又多了一个年级的学生坐牢来形容学考加之于学生身上的负担

在我国,基本上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按照这种逻辑,我们不难得出学考加重学生负担的结论。在访谈中,当我们追问学考是如何加重学生负担时,多数被访谈者都提到“多一种考试,学生要复习,自然就多一种负担。”而我们的问卷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学考加重学生负担的观点,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置了题目: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后,您觉得学生(自己)的学习负担如何?有82.5%的教师及78.7%的学生选择了负担很重或负担比较重。

那么学生的压力到底来自何处?为能更好地了解情况,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中学一位同学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学考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不认真准备吧,它的成绩真的与高考挂钩怎么办?认真准备吧,要是不与高考挂钩,那岂不是浪费了,况且我目前对考试的难度、范围、题型都没概念,我们是第一年考试,没有往年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也不知该从哪入手准备呀?可见,学考成绩与高考挂钩的可能性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心理压力。此外,学考考试时间的安排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江西省学考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每年的一月底和月底,而此时也正好是学生期末考试的时间。从深层原因说,学考实效低源于其地位高考装饰品地位。这种地位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其组织、实施层面的问题,带来了其成绩的不可信不可用。然而实效低并非学考本身所固有的特点,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或许不是取消它,而是对其进行改革,适度提升其地位,科学组织,严格考试纪律。从高中教育的目标来看,我们不仅要为高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还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学考来分担高考承载的对高中学生的评测等附加功能。若取消学考,学生的能力变成了应对考试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和鲜活的世界将被肢解为一张张试卷。这样,高中将出现有考试而无教育,有产品而无检测的局面。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成为关键

1.课堂生活化

我们生活在环境中,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生物课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一条途径。例如在讲蛋白质代谢途径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件生活小事: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同学早上都喝牛奶,但多数都是空腹喝,光喝牛奶不吃其他东西,其实这是不对的。牛奶的营养都浪费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吃点面包再喝牛奶,这样一讲,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想想自己也常这样喝牛奶,为什么不对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到哪里去了呢?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那么如果先吃点面包情况又怎样呢?这时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类)氧化分解来提供,氨基酸则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或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体利用(蛋白质代谢的另两条途径),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同时对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如,教师可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用“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的开花时间、颜色等知识,同时领会到秋天的美等。

此外,教师如果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单易懂。

篇2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篇3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 - 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 ,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 (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 (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 (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 ,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Www.]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 1 ]  何风华,李明辉。 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 2004, 25 (6) : 25~27

[ 2 ]  洪伟,吴承祯,陈辉,等。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 J ]. 高等农业教育, 2004, 6: 50~51.

[ 3 ]  崔相学。 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 J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4, 6 ( 2) : 67~68.

[ 4 ]  邓华玲,傅丽芳, 孟军,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J ]. 大学数学, 2004, 20 ( 1) : 34~37.

篇4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该课程是高等院校农学、植保、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试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学会科学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对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判断能力,获得计算机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统计思维,提高对自然与社会中具有不确定性事物的认识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它课程如数量遗传学奠定基础。

为将农业与生物学试验,特别是田间试验紧密结合起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专业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名称改用“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一般在第四或五学期开设,这时学生虽然已经系统学习了概率论、遗传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但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仍然存在较大难度。因此,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手段改良、深化教学改革,对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具有积极意义。结合该课程的特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几点心得体会。

1 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合理优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许多学生为了能上大学而选择农业类高校,进了大学之后对农业类专业有抵触情绪,学习思想不端正,导致厌学,对专业课程得过且过,靠“临时抱佛脚”突击过关。而且,由于生物统计学课程所涉及的公式很多,学生们普遍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再加上传统教学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重课堂讲解轻实践应用,学生们认为这门课程学习完了就一辈子再也用不到了,即使学习,也是机械地背下公式以应付考试,缺乏主观能动性。常常是教师辛辛苦苦讲解,学生们一考完试就全部忘光。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呆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教学中轻实践应用,学生们也忽视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2 成绩考核体系未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现行的课程成绩评价办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尚需进一步改进。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席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的优劣给出一个平时成绩,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按一定比例折合算得。学生们为了保证平时成绩较好,虽然会积极到堂,但有些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作业抄袭情况严重,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2.1 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市面上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琳琅满目,各有千秋,有的教材重实证举例,有的注重理论推导,选择教材时要注意结合各种图书的特点。可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盖均镒主编的《试验统计方法》为主要教材,参考书目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郭平毅主编的《生物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杜荣骞主编的《生物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出版、李春喜等编著的《生物统计学》,几本教材取长补短,相互结合进行教学。

由于课时较之几年前大量压缩,因此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要重点突出,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侧重点明晰的前提下,以所选教材为主线,在讲授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兼顾农业类学科的前沿进展和发展方向,对相应内容在讲解时以学科前沿或学生们易感兴趣的事例举例。比如,为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绪论章节要重点强调统计方法在实际生活和本专业中的重要贡献和作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比如有:许多淘宝卖家为提高销量刷信用,利用的就是顾客倾向于从销量最多或信用最好的店铺购物的心理,这里用到的就是统计学中的众数;各种平民选秀节目中,邀请多个评委对每个选手进行综合评分和评价,最后各选手的排名和分数的获得也利用到了统计学中的方法;也可以简单说明生物统计学在遗传学领域的重要作用,如在遗传作图、序列比对及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中都用到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甚至还可以列出一些最新的专业文献,展示其利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处理数据的部分内容。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次序上,也不宜对教材生搬照抄、几年不变,应该随着开课学期的不同以及当季农作物的农时来合理安排。因为该门课程中有些章节如田间试验方法与实施和卡方测验等与大部分的章节内容没有一个承上启下的关系,在时间编排上比较灵活,为配合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以便安排学生通过田间实地考察和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度进行探索式学习,这些章节在内容编排上可以灵活变动。

2.2 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和灵活应用

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的信息量较少,但展现细致,对于讲解有些公式的来由和推理过程比较适用。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多媒体教学目前已经成为高校授课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提供的信息量大,能够加快课程进度,比较适合当前课时已经几经压缩的生物统计学课程,但是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调节课时进度。多媒体教学讲课进度加快,加上学生从教师那里可以拷贝得到课件,因此大部分学生来不及也懒得再做笔记,课后又不巩固复习,造成过目即忘的现象,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两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利用板书一方面可以清楚地陈述公式或结论的推导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有效控制课时进度的有效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利用PPT的特点,适当插入图片和例证,统计学课件也可以制作得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同时还可以在需要作图的环节比如双尾和单尾检验部分,设置动画和声音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课程内容从抽样分布过渡到假设检验时,可以举个年轻人感兴趣的例子——中国和韩国女星知名度的比较,PPT中插入多个中韩当红明星的照片,以此说明对两个总体的比较常常是不可行的,这时就要采取另一种办法,即抽取样本,通过样本所代表的总体进行比较。各类美女的照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完成了讲课内容从总体到样本的研究顺利过渡到样本到总体的研究。

2.3 重视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改革

当前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实验室训练轻田间试验操作等现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一线实践学时比例逐步下降,并在分割中进一步被弱化。另一方面,许多年轻教师从本科到博士的经历是从实验室到实验室,缺乏实践生产经验,致使其在教学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因此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开设了10个学时的实验课程,课程主要在现代化的电脑实验室完成,目的是介绍和训练学生应用Excel进行常规的统计分析,如用Excel进行描述统计、统计图表的制作、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等,也简略介绍了SAS在统计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技能融为一体,同时由于Excel软件不用购买,操作简单,不需编程,学生容易掌握,也就为生物统计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与快捷的手段。许多学生反映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本专业毕业课题的数据分析中非常有用。

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置还应强调统计知识在田间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注意课堂教学和田间教学相结合。比如绪论中介绍的田间试验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小区、保护行、试验因素、水平、处理、试验指标等,有些定义比较拗口,不易理解,在期末考核和实际应用中发现学生理解上比较模糊,个别概念容易混淆。尤其是常用田间试验设计方法这一章节,介绍了各种试验设计方法及其优缺点、适用的条件等等,信息量大,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暂时记住,很难理解记忆。这几年,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在实验课与田间实地教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进行实例教学,指出小区、因素等等在田间的具体指代内容和所在,更把学生带到省级区试试验点和育种圃,现场讲解各种田间试验方法的设计,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一起讨论和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也为其它专业课如作物育种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效果很好。

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知识长久不用就会遗忘,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批判精神。因此,我们也尝试安排了一些讨论课,比如在介绍完各种田间试验方法和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之后,以几个育种或生产上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田间设计,将实际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2.4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期中或期末考试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的一个主要办法,同时也对学生认真学习该门课程有很好的督促作用,但是过于强调笔试在学生成绩中的比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于生物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公式多,难理解难记忆,课程内容连贯性较强,因此每次讲解新内容前,我们会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理清脉络,比较记忆各章节中的公式,对学生新内容的学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效果较好。但是仍然有许多学生不进行课后复习,在讲课时他一脸茫然的表情。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进行了改进,每次课前随机抽取一个学生请他帮大家复习巩固上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平时成绩上给予适当分数奖励。还可以根据课时进度,在课程中穿插一些小的问题或统计学题目,请学生自告奋勇争相解答,给以适当分数奖励。改变后的考核方式加大了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比例,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盖均镒.试验统计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篇5

生物统计作为畜牧学科的核心课程一直是高校的讲授重点与难点。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讲授生物统计学课程中发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如:理论课与实操分割,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课堂交流的缺乏等探讨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

统计学可以分为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两大范畴。生物统计学就是应用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生物信息分析和超级计算机平台上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国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不论从政府,企业还是高等学府越来越重视统计学的相关课程。通过生物统计学课程的讲授,笔者发现了一些生物统计学课程讲授中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高校教学安排中通常将理论课的讲授和实践操作分割开来

举个例子来说,在高校的生物统计学课程通常是先进行基础理论的讲授,内容包括统计资料的整理,资料的描述统计,常用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以及试验设计方法。所有的理论课程讲完以后,一般情况下就过去10个教学周了。之后是安排一整周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的安排通常是一种统计学软件(如SAS)的操作,以SAS软件为例,主要教授如下内容:SAS软件的基本操作,SAS程序结构、程序的输入、修改调试和运行,常用生物统计方法的SAS程序(描述性统计、资料的正态性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分析等)[1]。这里有几个小问题值得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去思考。首先,学生的记忆能否再10周以后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依旧清晰。在微机课程开始的时候,所学的知识已经是几周以前讲授的内容了,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当我提出一个指令让学生输入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还可以马上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部分学生在线面瞪着眼睛茫然不知所措。其次就是实践操作的部分内容和理论课程脱节。这样讲授的后果就是不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操作,学生学习结果都是半桶水,而生物统计学课程也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难点课程。

2涉及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公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生物统计学涉及大量抽象概念,例如: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准确性与精确性,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原理等[2]。生物统计学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虽然我院的学生在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部分高等数学的知识。但对于理工口的学生而言,农科口的学生对数学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仍然有所欠缺。而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

3统计学课程的数理属性导致了课堂交流开放性的欠缺

和管理或文法课程不同的是,生物统计学课程中讲述例题的结果是在概率论的基础下做出的结论。比如说:当计算出的试验参数小于或超过试验阈值的时候,我们可以接受或否定预先建立的零假设,而否定或接受备择假设,从而对试验结果做出统计学上的判断[3]。而管理学课程往往可以是多元开放的结果。比如:请用S(strengths)W(weaknesses)O(opportunities)T(threats)分析法来讨论一家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同学在和教师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给出开放多元的答案。根据以上三点在生物统计学讲授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我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有如下思考:1)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结合讲授。首选的方案是在机房里讲授统计学课程,2个标准学时的大课可以一堂课程讲授理论课程,一堂课讲授相关的微机操作。次选方案是在多媒体教室讲课时,老师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连接连接多媒体平台,切换理论和操作课程的讲授,每节课程结束后,下次课带学生进机房实操。2)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科的学生,在每节课的讲授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概念回顾,将本节课程所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几分钟的短时间review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心理。3)加强和学生的课堂沟通。尽管无法做到象文科类课程那样随心所欲的畅所欲言,课堂交流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上仍然是必要的。一般而言,我会选择上一堂课结束前讲授过的习题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温故而知新,对自己已经听过的课程同学们进行解答和回顾往往更有信心,也能更好的活跃课堂的气氛。

4总结

生物统计是一门农业口重要的核心课程,在生物统计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困扰现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也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田间试验;生物统计;教学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是高等农林职业院校农林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包括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两部分内容,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本课程理论性强、内容繁多、计算公式多且难记。而现在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农林职业院校文理兼招,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因此许多学生认为本课程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学习中困难很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在充分认识本课程和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及技能,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分析

1.课程特点分析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课程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理论性强,因为本课程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应用科学,与数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统计分析的理论来源于数理统计,如概率分布等,因此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二是公式多且复杂难记忆,不论是特征数的计算,还是概率分布的计算,或是方差分析,都有很多公式需要加以理解和记忆,如果不能掌握计算公式,则不可能完成统计分析。三是有很强的实践性,如田间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特点分析

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现在的农林类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能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现在高等农林职业院校农林类专业都是文理兼招,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缺乏实际生产能力,对学习本课程是十分不利的。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上好绪论课,激起学生兴趣;二是把握教学过程,培养兴趣;三是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稳定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开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1)专业术语、理论分布和基本原理是重点。原理、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是本课程的三个难点。“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课程中概念、名词较多,如总体与样本、回归与相关、标准差与标准误等。而二项分布、t 分布、F 分布等则是统计推断的基础。小概率原理、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又是假设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对这些理论分布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应属重中之重,应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可通过恰当举例,便于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对于计算公式,通过反复强调,增加印象,加强练习,强化记忆等手段和方法进行强化。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理解。通过实践和课外辅导,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公式的运用是统计分析的关键,对计算公式正确合理的运用是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应使学生掌握各个公式的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免错用。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是艺术。教学中,笔者尽量改进教学方法,综合采取启发式、对比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图表、PPT演示等增强直观性,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统计假设的步骤、方差分析的步骤等内容时,先通过实例说明每一个步骤,最后推出基本步骤。讲授直线回归和相关时,通过对比说明其各自特征、区别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总体和样本时,把一个班示作总体,将其中某几个示作样本等进行说明,使学生通过事例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又十分强调实践教学的学科,在加强理论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生物统计学中的各种设计方法、试验方法和统计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才能被学生掌握,成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1.开展田间试验,提高学生能力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试验课题、拟订试验计划、实施试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从而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试验中的问题,这既增强了学生进一步钻研田间试验和生物统计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2.参与科研,提高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中吸收学生参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既提高了学生能力,又解决了实践教学的不足。笔者这几年主持的研究课题,如“弥渡县灯盏花漂浮育苗病害防控研究”“大理州烟草漂浮育苗病害防治试验”等都有学生参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生物统计学实践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现在的生物统计中各种统计方法在计算机中都有相应的程序可以应用,如Excel、SAS程序等。因此,通过运用计算机中相应程序的实践教学,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程序的使用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既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又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了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汤赵云,田朋萍,张霞.《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82-83.

[2]杜瑞卿,杨建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6-28.

篇7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兴趣教学质量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农学、园艺等许多专业的基础课,对于学生正确、严谨、合理、科学地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以及今后进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然而它却是学生公认的最难学习的课程。如何让学生不惧怕、不排斥、学好《生物统计学》,是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总结了自己学习、讲授《生物统计学》的经验,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提出一些想法,以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强调统计学应用的广泛性,引起学习的兴趣

在《生物统计学》开讲的第一节课时,教师要说明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足够的认识,强调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及做习题的重要性。同时,为防止学生在学习之初形成《生物统计学》难学的惧怕心理,对本门课程学习产生轻视心理,教师需重点强调本门课程应用的广泛性。如列举出工作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包括如何利用假设检验判断药物的疗效,利用概率论推测体育彩票能否中奖,等等。并指出在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试验资料未经任何统计学处理,仅凭直观比较观测值大小,作出两者之间的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统计结论,这是缺乏生物统计学支持的错误结论[1]。试验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后才能下结论。教师应通过这些实例引起学生利用统计学来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创作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根据数学基础知识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讲授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数学。它不仅提供如何正确、科学地设计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而且提供如何整理、分析数据,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的方法[2]。学生应在已学习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再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合理地进行试验(调查)设计,科学地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从中获得符合生物学规律的信息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如遗传学、动植物育种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统计学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很多学生只学习了线性代数或概率论,有些甚至在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同时才开始学习线性代数或概率论,这样就使这些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时数学基础知识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以认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对于涉及的数理逻辑避免对其进行严密的公式推导,力求深入浅出,要求学生理解并接受。而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授课时应该强调公式数理逻辑的严谨性,并增强专业的效用和合理性,为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提供保障。

三、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例题进行讲解

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都需要学习《生物统计学》,但这些专业的研究对象略有不同,农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农作物,园艺专业的研究对象是蔬菜或是果树,而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这时,任课老师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举的例子就应与其所学专业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例如,对试验单元的讲解应根据他们各自专业的不同有所差别。对于农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单元一般是小区,对于果树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是每棵果树,而微生物专业的实验单元则通常是每个培养皿,因此教师在讲授顺序排列和随机排列的各种试验设计时应有针对实验单元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举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四、强调知识点的理解性记忆

统计思维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新概念、新名词术语较多,在讲授基本原理时,对显著性测验的基本原理、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等,教师要尽量避免只交代方法步骤而使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把统计方法的直观背景、基本思路,以及应用某种方法时应注意的要点尽量作出明确的说明,理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与适用范围,以防张冠李戴,盲目套用[3]。另外,据初步统计,在我们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中给予编号的公式就达215个,而且有些公式是十分复杂的[4-6]。这些公式对于数据的整理、分析非常重要,可是这么多的公式如何记忆,是一件让学生感到困难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对一些原本应理解记忆的公式死记硬背,照书上例题“依样画葫芦”,按照例题做练习,而并不了解公式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强调公式的含义、原理,教授学生根据原理举一反三推导出一系列相关公式。如单因素、多因素的各类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平方和和自由度的分解各种试验设计都有各自的公式。只要教师让学生掌握了单因素试验数据的平方和、自由度的分析原理,就能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其他类型的平方和、自由度公式,加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五、改变考试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都以闭卷的形式进行,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为主要类型,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后,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往住在考后数日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全部还给老师”。学生在自己设计试验时,将教师上课所讲的要注意设置合理的重复,对照等基本的试验设计原则抛诸脑后。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要及格、考高分,必须背各种基本概念,记众多的公式,结果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死记硬背”上[7]。考虑到《生物统计学》的应用性,教师可以考虑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以具体的试验为例,对学生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结果的分析进行系统的考核,从实际运用上让学生学好《生物统计学》。这样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其能更好地把握基本知识点,并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统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另外,教师可通过实验课的上机考试将统计软件Excel、DPS、SAS、SPSS的运用单独进行考核,使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过多的时间精力耗费在冗杂的手工计算上[2,8]。这种开卷考试可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考前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整理,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对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笔者也经历了艰难的学习过程,因此比较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授课时针对他们的重难点着重讲解原理的根本,并予以简单的例子加以验证,例题由简到难,学生更易掌握。统计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对于一线教研人员而言,如何学好、教好、用好统计学基础知识,如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探索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常用试验设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每一位讲授《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师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红平,李利,明道绪等.培养学生正确的统计学思维[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9).

[2]邱小琮.《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考试周刊,2009,(2).

[3]丁威,汤静,陈军等.高职高专类畜牧兽医专业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

[4]郝小琴.《生物统计》课采用“一纸开卷”考试的体会[J].高教论坛,2006,(4).

[5]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 焦虑症;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8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effect by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3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4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1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scores of positive index, depressive symptom, anxiety, fear and hostil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Anxiety disorder;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Curative effect

临床上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时, 多以药物、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 且不同治疗方法所产生的临床效果也表现出差异[1]。对此, 本次为评估焦虑症患者采用脑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筛选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焦虑症患者42例作研究对象, 实施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常规疗法后, 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现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重点筛选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83例焦虑症患者, 以不同疗法作依据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参照组(41例)。实验组患者中女28例, 男14例;年龄22~45岁, 平均年龄(29.81±5.33)岁;参照组患者中女26例, 男15例;年龄22~47岁, 平均年龄(30.12±5.6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参照组施以常规疗法, 具体实施方法为:医务人员给予患者服用20 mg帕罗西汀, 1次/d, 以1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1. 2. 2 实验组施以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具体实施方法为:①主治医生对焦虑症患者采用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时, 反馈系统设备电极主要根据10-20系统的电极放置方法操作, 之后连接导联。②医生对患者行α波训练, 需先收集患者脑电波3 min内具体活动状况, 查看脑电生物反馈参数发生何种变化, 及所变化的范围, 而后告知患者开始治疗。患者按照医生所讲的松弛训练练习, 以充分放松自己, 如果放松程度好, 就会听到美妙的音乐声, 如果音乐停止, 患者也不用紧张, 只需放松即可, 待身体完全放松后会再次听到音乐, 此段治疗之间控制在12~15 min。而后按照其放松情况调整, 确保反馈的音乐时间充足[2]。③医生对患者做SMR/θ训练, 需先收集患者脑电波3 min内的具体活动状况, 查看脑电生物反馈参数变化状况与变化的范围, 之后告诉患者进行治疗。医生告诉患者要集中注意力, 同时查看电视内的动画发生何种变化, 如果患者注意力较集中会清晰地看到画面当中的飞镖, 会一直向移动并击中整个靶心, 与此同时, 患者也需充分放松身体, 如果患者在治疗时, 身体过度紧张则不会看到飞镖前进。此段训练时间控制在3~5 min左右, 3次/周, 25 min/次, 以1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1. 3 观察指标 医务人员治疗后对所选患者展开3~6个月的追踪随访, 同时对90项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我评估表、焦虑自我评估表等做相应的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实验组阳性项目数(33.59±8.46)分、抑郁症状(1.21±0.35)分、焦虑(1.22±0.41)分、恐惧(1.23±0.48)分、敌对性(1.19±0.27)分等因子, 低于⒄兆榈难粜韵钅渴(46.94±10.47)分、抑郁症状(1.60±0.52)分、焦虑(1.71±0.61)分、恐惧(1.50±0.55)分、敌对性(1.71±0.6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抑郁自我评估(44.30±6.26)分、焦虑自我评估(41.21±3.74)分;参照组抑郁自我评估(53.11±7.05)分、焦虑自我评估(51.48±6.59)分,

实验组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焦虑症作为临床精神科较常见病症之一, 每年发病率上升,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而降低人们的生存质量[3-6]。当前, 临床主要选取药物、心理等方法治疗焦虑症患者, 治疗效果并不很明确, 且由于焦虑症病例的病因较复杂, 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若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救治, 则治疗起来相对困难[3]。

本次研究重点选取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展开救治工作, 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7-11]: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属于一种全新的物理疗法, 由于治疗效果较好, 且安全性高, 在临床治疗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多动障碍、物质依赖以及癫痫等相关精神疾病中应用较广。在治疗过程中, 操作人员以仪器来接收患者的脑电信号, 而后利用计算机做相应的处理, 并通过音乐、游戏等形式反馈到患者大脑中, 让患者经有意识地调整以及控制机体机能各项活动, 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水平以及调节患者自身的脑电变化, 最终改善机体各项功能, 以实现治疗焦虑症的目的[12]。

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脑电波内8~12 Hz的α波段是成人在安静状态之下的一个关键活动节律, 当人在放松状态下会使脑电α成增多, 当在睡眠初期产生零波时会产生困倦的感觉[4, 13-15]。大部分焦虑症患者因突然产生焦虑刺激, 就会形成较多的B波活动, 而α波会很少, 为此, 操作者需对患者做相关的训练以诱导α波增多, 能够确保患者维持一个较好的松弛状态。对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做相应的训练, 可放松其肌肉, 确保肌肉处于松弛的状态, 从而改善焦虑症患者的睡眠质量[16-18]。

此次行不同疗法后, 实验组阳性项目数、抑郁症状、焦虑、恐惧、敌对性等因子评分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焦虑自我评估(41.21±3.74)分;参照组抑郁自我评估(53.11± 7.05)分、焦虑自我评估(51.48±6.59)分, 实验组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为改善焦虑症患者病情, 在临床救治工作中以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开展救治, 可大大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可在临床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安华, 孙晓菲, 周宁娜, 等. 老年焦虑症GABA能神经可塑及BDNF的潜在治疗作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6, 25(6):572-576.

[2] 周权, 李彤, 崔晓琼, 等. 劳拉西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7):763-764.

[3] 李文艳, 顾鹏, 岳文胜, 等. 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对焦虑症患者胃动力的评价. 重庆医学, 2016, 45(20):2798-2800.

[4] 戴钧秋, 陈爱民, 徐金英, 等. 焦虑日记应用于老年焦虑症患者效果观察. 护理学杂志, 2016, 31(13):82-83.

[5] 唐小芒. 焦虑症患者采用脑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治疗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21):198-199.

[6] 王桂华.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 医药前沿, 2015(16):174-175.

[7] 董锋云, 赵淑宜, 刘洪梅.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1):54-55.

[8] 谢燕, 方静. 焦虑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结合生物反馈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 心理医生, 2016, 22(12):146-147.

[9] 张菁, 罗瑜, 杨国平.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11):1318-1320.

[10] 熊兵.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8):82-83.

[11] 赵靖, 石港.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焦虑症的疗效观察. 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1):80-81.

[12] 汤姿英, 苏程, 龚梅恩, 等.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疗效及心理护理. 广东医学, 2013, 34(7):1144-1145.

[13] 黄玉荣, 朱秀勤, 王秀芬, 等. α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肿瘤患者焦虑状态效果评价. 医学院学报, 2009, 30(2):165-166.

[14] 郭伟, 韩刚亚, 涂哲明, 等. 生物反馈治疗老年焦虑症的疗效观察. 中国康复, 2013, 28(3):181-183.

[15] 周庆海, 林新茂, 李中华, 等. 生物反馈治疗老年焦虑症患者的效果.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9):20-21.

[16] 代凤琴. 生物反馈在焦虑症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24(8):84-85.

[17] 李鸥, 冯晓梅, 周泽权, 等. 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症的临床研究. 中国疗养医学, 2012, 21(3):252-253.

篇9

 

卫生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表达[1]。过去,因为统计知识的匮乏,导致统计步骤中某一环节的缺陷或错误,致使诸多先进的甚至非常前沿的医学研究以失败告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认识生物医学实验、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项目等的进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将来从事这些工作的研究者都需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基础,从而奠定了卫生统计学在整个医学和公共卫生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卫生统计学》作为诸多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因其概念抽象、逻辑推理强、计算公式繁琐、运算量大,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难学。对教师来说,给医学生讲解卫生统计学也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且效果甚微的任务[2]。为了解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及学习难点,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四川大学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设置调查表,其中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和学习难点及对教学的评价。调查中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发放并讲解调查目的与要求,然后每位学生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结束时调查员认真核查验收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7份(99.00%),293份有效(98.65%)。其中男104名(34.39%),女189名(64.51%);平均年龄(21.12±1.72)岁,年龄最大26岁,最小18岁。

 

2.2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本研究中对于学习态度的调查主要针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该课程的有用性及学习动机等方面,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卫生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的学生认为卫生统计学知识有用,详细调查结果见表1。

 

2.3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现状调查及对成绩的期望

 

卫生统计学课上81.79%的学生能理解一半及以上的内容;69.1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课时安排基本合理;认为此课程的理论课和实习课的课程比例基本合理的占70.79%。学习卫生统计学时,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18.4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不知老师所云,16.97%的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24.55%的上课学懂了,但做作业时不知所措,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

 

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的章节依次为卡方检验(29.62%)、秩和检验(26.83%)、方差分析(23.69%)、t检验(21.25%)、直线回归与相关(17.42%)、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7.32%)、总体均数的估计(6.62%)、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6.62%)。

 

73.04%的学生希望期末考试成绩>85分,18.43%的学生希望成绩在70~85分,4.44%的认为及格就行,剩下4.10%的学生顺其自然。

 

表1 293名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名(%)

 

条目 选项 人数

 

你认为统计课的开设

 

是否有必要? 没有必要 15(5.12)

 

有必要 162(55.29)

 

非常必要 116(39.59)

 

你认为现在的统计学

 

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

 

做准备? 完全不赞成 10(3.41)

 

不太赞成 21(7.17)

 

一般 54(18.43)

 

比较赞成 122(41.64)

 

非常赞成 86(29.35)

 

你觉得学习统计学

 

知识有用处吗? 完全没用 4(1.37)

 

不太有用 13(4.44)

 

一般 46(15.70)

 

比较有用 133(45.39)

 

非常有用 97(33.11)

 

你喜欢上统计课吗? 不喜欢 39(13.31)

 

一般 185(63.14)

 

喜欢 69(23.55)

 

你学习统计知识的

 

动机是? 教学要求 141(48.12)

 

自己感兴趣 23(7.85)

 

满足工作需求 129(44.03)

 

2.4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方式研究

 

75.09%的学生选择“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73.79%的学生觉得课上内容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来学习;40.07%的学生觉得课堂讨论时间可有可无,该有1/4讨论时间的占36.64%。

 

52.43%的学生上课能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习,66.32%的学生认为“先预习—再上课—然后课后复习”能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仅27.83%的学生会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90.72%的学生会在课后复习,仅38.06%的学生会在课后总结归纳所学的统计方法。

 

学习遇到难题时,30.55%选择利用网络,54.55%选择会请教老师和同学,5.45%会选择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查找,3.27%的同学想不出来就算了,放着以后处理的占6.18%。

 

2.5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评价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总体内容的满意度调查:10.31%的学生很满意,56.36%的学生满意,27.84的学生认为一般,5.15%的学生不满意,0.34%的学生很不满意。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评价:丰富且新颖(25.09%)、平淡且重复多(21.65%)、陈旧且乏味(12.71%)、没什么看法(40.55%)。

 

3 讨论

 

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扮演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种作用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3],因此,对于现在的医学生即将来的临床医生及医学研究者来说,学好卫生统计学是尤为重要的。

 

诸多研究发现医学工作者对统计学的知识了解的甚少,Best等[4]2009年对美国口腔颌面外科的住院医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49% 的住院医生曾修过生物统计课,能够正确的解读无临床意义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的占46%,另外,现已发表的文献也存在大量的统计问题[5-9]。故有必要了解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态度、学习现状以及学习难点,查看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相对应的措施。

 

3.1 加强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次调查结果发现94.8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卫生统计学,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 的学生认为统计学知识有用,这与West等[10]于2005年的一次对医学生、内科医师及内科医师教师的调查结果相近,调查得出87.3% (262/300)的人认为学好生物统计将有益于他们将来的事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已认识到卫生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视卫生统计学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意识到将来工作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依然是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次调查仅有7.85%的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是自己对其感兴趣,44.03%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工作需求,教师授课时可以举些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卫生统计学在实际研究中的用途,提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3.2 淡化公式推导,加强统计思维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医学知识的形象化,卫生统计学知识较为抽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其实,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目的是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11],学习的重点不在理论公式的推导和学习,而是在于统计知识的应用。因此,建议教师淡化公式的推导、记忆与计算,而强调各种资料应如何分析以及结果的阅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但是不同专业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如预防医学本科生和卫生统计学研究生,《卫生统计学》是基础课程,老师可适当引入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推导。

 

3.3 根据学习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

 

医学生基础课程较多,课业繁重,用来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较少,本次调查显示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如果整本书全面讲解的话,可能效果不太好,建议教师应根据章节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统计描述、假设检验等均是基础,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为后面统计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等内容实际应用较多,教师应重点介绍。

 

3.4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此次调查75.09%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但是由于课时较少、学生较多、上课内容较抽象,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可能会受限,但是教师可对逻辑推理不太强的章节将学生分组试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接近一半的学生觉得上课应有1/4及以上的讨论时间,建议老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准备相应的案例分析,让同学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将课堂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索。

 

实际研究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仅用上课的知识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调查显示仅有17.6%(53/301)的人觉得他们在统计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10],因此,教学中可给学生指明进一步学习的相关参考文献与资源等。

 

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医学生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提出疑问,课堂上有的放矢的听讲,课后总结归纳及时复习,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课题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质量。

篇10

关键词: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83-02

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不仅是植物保护、农学、园林及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该门课程理论性相对较强,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和枯燥,生物统计理论部分的数学符号相似度高、概念抽象、理论性强、计算公式复杂多变。如若对这些公式背后的原理不能理解,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目前,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具有畏惧心理,如果老师没有正确、及时地进行引导,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该门课程内容抽象、枯燥等原因引起的,而且与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具有更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逻辑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重难点的把握模糊不清,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将很难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理论教学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该门课程试验设计部分和统计分析部分的概念和原理较多,并且很多原理与高等数学的内容息息相关,一些原理往往需要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剖析,向学生强调基本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避重就轻,不重视基本概念和统计学原理的讲授,那么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统计问题时只能照搬公式,很难进行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力求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公式简单化、将枯燥的原理形象化,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将产生紧密的互动和交流,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其次,该门课程各章节内容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课程内容是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课程包含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密不可分。例如,一般前面章节主要介绍课程中的一些常用名词、术语和一些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学生只有在对试验设计方法与抽样技术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系统掌握统计分析的理论和原理。此外,试验设计是试验研究过程的依据和获得高质量数据资料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大多数老师只重视统计原理和分析方法的讲解,而对试验设计部分的内容却讲授不多,这种教学模式无法阐述和分析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逻辑关系,很难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将这些统计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实践。第三,将实践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笔者通过调查同类型院校该门课程学时分配的情况之后发现,目前,与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要少得多。而该门课程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很多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讲解必须借助于实践来完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生物统计的原理。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试验的设计方法、抽样调查技术以及分析统计的方法,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并运用这些统计原理,任课教师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因此,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统计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自己动手设计试验、调查数据,并分析试验中调查得到的数据,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笔者通过梳理该门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及重难点问题,结合自身对该课程教学的实践经历,就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体会与思考。

第一,教师应该加深对该课程内容之间逻辑性的认识和理解。该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试验设计、抽样调查和数据的统计分析。这三部分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看似独立,实则有着紧密的联系。试验设计是基础,抽样调查是关键,数据分析是重点。我们在理论教学时,并没机械地按照课本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学生讲解,而是结合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用实例将各部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理论与原理的理解。比如毒力测定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之一。当要求学生去评价某种杀虫剂对某种农业害虫的致死浓度和田间防治效果时,我们会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这可以将试验设计、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毒力测定实验时,学生必须清楚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区别以及这两种设计方法的适用情况,按照当时的限定条件正确选择试验设计方法。而在评价田间防治效果时,学生必须理解抽样调查的原理,清楚取样的方法和样本的大小,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抽样方案。在讲到统计分析方法时,每组同学必须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最后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各组之间结果的差异,分析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例如U测验、T测验、卡平方测验以及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成对T测验和成组T测验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试验和分析自己调查得到的数据,才能认识到这些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该门课程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的需要来设计试验,能够分析和解决科学试验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因此,应开设与该门课程理论教学对应的实验课程,或加大该门课程实验学时的数量。目前,与理论教学相比,对该门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农林院校该门课程没有设置实验学时或学时数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安排相应的实验学时。实验课上,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研究方向,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专业相关的经典实验。实验完成之后,必须要求学生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必须具体详尽,它是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试验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原理。例如,我们要求学生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对主要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时,在学校的试验田内,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条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试验设计,对区组和小区进行正确的划分,选择合适的重复数,以及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调查完毕之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要求学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田间试验的特点。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必须依据当时的试验设计来进行,获得的数据也要严格按照理论课教学上的统计原则来处理。获得结论之后,各个小组再进行相互比较,找出相同点和差异,分析其中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才能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除此之外,教师应该为学生介绍当前主要的统计学软件的使用方法。仅仅依靠计算器和笔算,不仅枯燥乏味,也不能满足当前科学试验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在实验课上可为学生介绍SPSS、SAS等常用统计学软件,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据结构与统计结果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统计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统计学软件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统计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与试验设计方法、数据的转换等紧密相关,因此,学生亲自操作统计学软件的过程,也能够对理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同时,这些统计软件也可以作为学生检验自己课后作业正确性的工具,通过比较自己演算的结果和统计软件运行的结果,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从而再次加深对统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工具。笔者调查了同类型院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结果表明,针对该门课程的考核,大部分院校仍以闭卷笔试为主,试题一般只注重于对概念、原理和公式的背诵和记忆,而缺乏一些推理性的主观试题。此外,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积累,每逢期末考试,便开始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现象非常普遍。这起不到考试应有的作用,更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和应用。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首先,考试试题要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其次,学生的总评成绩不仅仅由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还包括对平时表现和实验过程的考察。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和随机的课堂小测验。实验成绩主要由实践课上学生的表现来评定,例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的积极性,调查抽样方法的正确性,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这种考核方式势必会引导学生在平时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课程作为植物保护、农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专业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和衔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学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这样才能营造该门课程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