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文明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 安全文明施工 动态管理

1 水利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致使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总体态势平稳,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条件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有声有色,有效促进了安全文明施工,控制和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

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①施工企业专职安技人员配备、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安全生产管理总体上呈弱化趋势;②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生产受教育程度和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生产素质普遍欠缺;③安全生产管理有时流于形式,违章指挥、冒险违章作业时有发生;④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十分薄弱,事故隐患漏洞不少;⑤施工过程中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野蛮施工屡见不鲜。

安全文明施工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各级水利施工企业已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之部分企业的大股东们急于收回投资,导致安全经费投入不足;②施工企业的现场作业人员除工种队长和少数工种的个别业务骨干是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即通常意义的固定工)以外,其余全部是根据工程需要临时雇佣的农民工(即临时工)。有的企业除少量管理人员以外几乎没有固定工;③客观存在的工程分包或隐形分包,导致以包代管(甚至只包不管)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和生产安全事故的隐形杀手;④由于水利工地多数位于较偏僻的地区,加之工程季节性强,保节点、抢工期,管理理念上重视质量而淡化了文明施工;⑤水利工程文明工地评选以业主牵头,参建各方参与,施工单位并未增加投入,在评为文明工地以后没有任何激励机制,因此积极性不高。

2 水利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现场管理具体方案

2.1从合同文本入手,探索量化管理新思路

量化管理的前提是合同文本。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在组织编写招标文件时,把自己想要达到的建设管理目标通过详细的合同条款体现在招标文件中。在现行招标文件技术条款“一般规定”中增加“安全文明施工”章节,同时在商务文件“工程量清单”中列细项,并要求投标单位根据自己对招标文件的理解和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的需要作补充,建议“安全文明施工”章节分基础设施、过程控制、绩效考评3个层次编写。

(1)安全文明施工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指工程开工初期为满足工程安全文明施工需要而实施的临时性工程项目,应该与现行招标文件中“临时设施”章节和相应的工程量清单相区别。例如:职工宿舍、泥结碎石道路属正常施工所必须的项目,而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混凝土道路属满足安全文明施工所需要的项目。

(2)安全文明施工过程控制项目。主要指永久工程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安全文明施工需要而实施的项目,根据拟招标的工程项目性质、规模、内容确定。可以按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划分若干阶段性控制要素,也可以按工程项目工序内容划分若干控制范围。如:基坑降排水及安全围护、脚手板搭设及安全网围封、施工通道及临边洞口防护、安全用电及施工照明、成品保护及工作面清理、安全警示、环境保护、食堂卫生等等。

(3)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及绩效考评项目。侧重于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检查、考核,包括专兼职安技人员配备、安全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危险源控制、安全自查及安全检查所提问题的落实整改等动态管理内容和上级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评价(包括检查、稽查、文明工地评选等),具体内容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并与费用挂钩。

2,2严格过程控制,推行规范化管理

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标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确保符合标准,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安全文明施工的检查程序、检查内容,并与经费挂钩。现行项目管理实践中,施工单位在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章节中对文明工地设施所作的承诺经常不能全部兑现。究其原因,既有合同不完善的一面,也有监控不力的一面。“安全文明施工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都是总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必须对照合同项目严格考核有无保质保量全部完成,否则该项报价应部分或全部不予计量支付。

2.3推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篇2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P. R. China)

篇3

白沙镇中心幼儿园教师 张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6号选手张晶,来自白沙镇中心幼儿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是我们每个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从我做起》。

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情;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在这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清水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响应,齐心协力,共同奏响这曲争当创建先锋的凯歌。这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责任。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市民,但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文明和谐之花。我们应当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争做合格的文明市民。

我在想:作为清水人,我要用实际行动把对城市的热爱,对创建重要性的认识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快乐的加入创建的队伍中来,做一名称职的市民;作为教师,我要教导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看到垃圾动手清除,看到不文明的行为主动制止,以身作则,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纠正他们的不文明行为,让他们知道城市文明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作为市民,我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县委、政府的决心和信心。

篇4

一、活动目的: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做文明小市民的同时,以学校为主阵地逐步辐射到学生家庭和社会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积极作用,带动家长用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参与争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活动主题:“文明从我做起,争当文明小标兵”

“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

三、活动对象:*一小全体师生

四、活动安排:

(一)、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创建全省文明城市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任务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组长:*

副组长:*全体班主任

(二)、树立典型,提出倡议,宣传发动

1、由少先队提出倡议“团结一心创文明城市,积极行动当文明市民”。

2、评选学校文明典型,成立少先队文明小卫士领导小组,每天分批值日。

(三)、分层次开展活动

1、通过开展“四个一”系列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教育、公共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促进广大学生争当“文明小标兵”。活动的具体内容为:

(1)开展一次国旗下宣讲活动。少先队向同学们宣讲开展争创文明城市文明学校的重要意义。(第二周)

(2)开展一次主题班队会活动。各班结合《*市民卫生守则》进行以“文明从我做起,争当文明小标兵”为主题的班队会课。(第二周)

(3)各班级出一期“文明从我做起,争当文明小标兵”为主题的黑板报。(第二周)

(4)全校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市民卫生守则》并完成一份“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的手写报。(第八周)

2、长期开展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

(1)、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文明督导制度,及时监督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建立奖惩制度,每周评选流动红旗,每月评选一批文明班级,文明学习随时在晨会上进行表扬。

(2)、与城管局联合在我校的“红领巾一条街”举办“小手牵大手,共创美家园”主题签名暨义务保洁活动。(时间待定)

(3)、积极开展洁净校园活动。认真组织扫除活动,清理校园及校园周边卫生,不留校园卫生死角。

(4)、制定校园文明值周制度,教育和监督学生随时随地都不乱扔果皮、纸屑,自觉维护校园的整洁。

(5)、创建领导小组处将主动配合周边社区经常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五、活动要求

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生态建设;

Abstract: in the eighteen major "five-in-one" party policy appeal, to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to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a ste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gradually in city planning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当今社会,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但是由于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面临着重重的考验。所以在城市的规划中,构建生态城市是不容忽视的。在本文中,详细讲述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各个层次的问题。

一、什么是生态城市规划和它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生态城市规划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一个具有创造性、价值性又符合现实的城市策划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十的响应下,结合城市发展的现状,打造一个环境宜人生态和谐的生态城市是当今城市规划的一个新的主题。在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中应该掺入人、社会、文明、发展等诸多因素,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构造一个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蓝图。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良好的以人、城市、环境为主体,结合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这三个方面的和谐与发展是生态城市的规划的最终目标。

2、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中,对人、社会、自然都有着重要的而且不容忽视的意义。它们表现在各个层次和领域上。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它能够改善人们的消费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开始形成了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减少了许多的铺张浪费现象,树立了良好的消费观念。这样有利于现在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第二,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可以良好的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这样做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不仅提高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而且铺垫了一条适合城市发展的道路。第三,它有利于完善传统模式下的产业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将传统产业与生态文明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第四,有益于减轻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的发展所产生的阻碍。第五,良好适宜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第六,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有利于显示出生态经济的重要性,保证经济的有效平稳发展。第七,它可以改善在我国愈来愈凸显的人和土地的矛盾冲突,形成良好的人与资源和谐的氛围。第八,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可以构建一个城乡发展平衡的良好模式。见笑了城乡之间的差距。第九,生态城市规划有益于自然、社会和城市三个方面的发展。有效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保障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二、目前中国的生态城市规划的现实情况

中国是在世界上崛起的新秀,在生态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比较晚。国家在生态城市的建设方面的经验缺乏,对生态城市规划的政策力度不够。因此,中国目前城市的生态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的城市重点着手于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导致了大部分的城市出现了城市的功能结构过于单调,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缓慢。所以,我国加大对生态城市规划的政策支持,鼓励提高城市发展的科学化,减少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堪忧。基本表现在环境的整体性恶化,虽然在部分的地方进行了改善与修整措施,但是也只是杯水车薪。工业的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的带来了环境的问题,污水、废气的排放在一步步的加大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综上所述,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携手生态文明,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环境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态文国家。

三、坚持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有效原则

1、坚持生态城市建设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什么是生态位?它是指在群落中,物种在环境和营养层次方面所占据的位置。而城市生态位则是人们在城市中所得到的各种生态因子以及人与城市所形成的生态关系所组成的整体。通过这些方面,生态位展现了人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环境、资源、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优良。所以针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生态位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坚持生态城市规划成长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发展和进行的,城市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例外。所以城市的生态规划建设是根据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着的动态的一个过程。在生态环境中,各个物种在不停的进化繁衍,生态系统虽然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但是也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体现的。所以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成长性原则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生态城市规划中,坚持和维护成长性原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内容。

3、坚持生态城市规划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任何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承受范围,城市也是一样。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生活、工作和发展的地方,但是城市有着不可更改的范围和规模,这是有限度的,我们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这一方面是必须考虑在内。因此我们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要对城市进行各个方面的科学化系统化统计。合理的评估城市的环境承载力,环境的自我完善能力的检测,城市的各个产业的数量,环境资源的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四、如何构建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所以必须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划。完善和协调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构建环境与城市的稳步发展等等是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理的生态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平稳有效发展。

1、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重视人民的参与。让全民把城市的生态建设为己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自觉维护环境,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2、城市是人民居住地,所有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把人性化因素考虑在内是必不可少的方面。降低城市大楼的高度,噪音的工厂搬离人们的集聚地等等。

3、在生态规划中体现城市的个性与独特之处。在城市的建设中,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开展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发展的携手发展,展示城市的美好环境。

4、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之间可以合作协调,实现两个城市的共赢。

5、建设绿色城市。在城市的生态建设中,提倡绿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省金钱,而且可以绿化环境,清洁空气。

五、城市生态建设的未来

生态城市规划这是涉及各个层次和领域的生态建设。它不但包含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统一。从而,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环境是各个国家所关心的问题。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这个机遇中,我们要迎接更多的是人、自然、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城市的将来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建设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是一条任重道远的使命。所以,要响应国家的政策,积极开展相关的措施,密切联系人民,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携手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环境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德芹.关于天津市武清区建设生态新城的思考[J]. 山西建筑. 2009(03)

[2] 马杰,张洪波.大城市都市农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初探[J]. 四川建筑. 2006(04)

[3] 朱涛.关于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的综述[J]. 广西城镇建设. 2009(04)

篇6

【关键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生态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促进,但是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工厂总要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液体,对城市、乡镇环境都造成了危害,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策略,才能取得有效进步。

一、生态经济概念

生态经济就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更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二、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一)生态文明促进与融合较为欠缺

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整体环境保护效果的一个象征,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文明,环境遭到随意破坏,资源被随意占用,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出现断裂,造成更多的问题出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无限制地开挖有限资源,对农耕地进行无限制地占有,商业经济得到了提升,却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农耕社会,我们的哲学思想也是崇尚“天人合一”。西方的快速经济发展战略传到我们国家来之后,我们就似乎忘掉了自己原有的生态和谐观念,一股劲儿投入到商业经济发展中去,这样的局面不适合中国人的发展观念,更不利于对环境的保护提升。所以要想顺利地搞商业经济发展,必须将生态理念文明也提升上来,对更加专业的生态融合技术进行运用,使环境保护与经济进步统一起来。

(二)可持续经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现在来看,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刚刚出现的环境破坏事项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的几年时间内,我们在生态建设上下的功夫还是不够的,国家政府没有将全面的区域经济建设与现有的生态保护手段认识清楚,在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还在摸索着前进。各种理论性的知识不能对区域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比如河流治理、环境绿化、空气过滤等技术都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真正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协调它们的进步与提升。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要想搞经济建设,就不得不破坏相当程度的环境与资源;要想保护环境与资源,就要关闭一些大型的工厂。这样的现状我们有必要进行解决。

(三)生态市区建设存在困难

上面已经说过,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有冲突的,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更是举步维艰。现在一些大型城市中出现的大面积的雾霾天气是一个重要的写照,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找到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改善。

生态城市建设困难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想要的经济发展进步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能保证积极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进步不可同日而语。

三、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研究

(一)生态文明的渗透提升

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对于现代化的工业建设是非常推崇的。随着世界性的科技力量的提升,原有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我们知道现在的城市化正在不断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各种商业活动膨胀,这样,经济确实是得到了大跨步的发展,但是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也是提升了上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在政府的带动下,树立环境保护与改善的信心,提出生态建设的正确思想,利用先进的宣传力度,开展生态文化的展览会,对于自身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进行全面的剖析,给城市居民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是造成大批的环境破坏,其结果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我们看到的经济建设与环境破坏是成正比的,而要想将这样的情况进行改变,一边开发经济资源,一边又保护现场的环境,甚至在原地建设更好的环境,促进生态技术的提升,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到每个人心中,利用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来促进生态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城市、乡镇中的生态平衡建设显出自己的一份力。

生态文明主要是指对工业文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同时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形成遵循自然发展的整体性运行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双赢。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在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确保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渐变化,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渗透入其他的理论和要求,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以保证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平衡。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来说,由于基础较差,技术资源等支持比较缺乏,因此,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常常会忽略资源和环境等问题,而是将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城市人口和经济方面。资源供应力决定着城市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城市规划时,必须要保证城市规划结果同资源供应力维持较为有效的平衡,既要保证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不能由于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实际发展状况,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绝不是被动的满足环境承载力和供应力指标,而是在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寻求双方的平衡点,实现城市规划的最佳效果。

根据农业部及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超过8亿吨,规模化的养殖场每年要产生7.8亿吨的粪便,而农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废弃物没有得到循环利用,不仅导致面源污染严重,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造成了资源浪费。应当利用生物质发电、秸秆还田、发展沼气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循环利用,将其变为生物质能源及有机肥料,以减少废弃物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政府应该对各区域中的相关环境破坏活动进行制裁,限制相关工厂的经济投入,帮助他们寻找到一条更加和谐、更加快速的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克服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的人口膨胀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事项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生态经济建设的提升,在相关的经济发展区域内部,利用先进的技术渗透于各个环节当中去,把握重点,对小康社会的建设与生态平稳发展的联合突出有着较好的帮助。

(三)生态立市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生态立市,顾名思义,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相关环境的保护与促进,将生态系统中的建设标准认识清楚,使城市居民与相关的商业发展能够和环境和谐统一。资源的合理保护相联系,大家都认识到完美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意识,再从内容上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找到如何以全新面貌对待现代的经济发展现状,如何用最有力的经济建设手段突破难关,在生态保护上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需要我们自己有所领悟,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这需要政府来进行全面的辅助,带动城市内部的发展策略实现有效的进步,才能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一些经济学家在大量的经济理论上,突出了城市经济大开发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这个城市的经济进步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辅助这一重要理论。所以我们要看看环境调查数据,观察现在的生态环境是否真的适合搞大生产、大建设,如果经济建设影响了生态的和谐进步,则是对生态立市思路不利的,那么在整体的规划过程中,就不应该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否则就会产生与预期目标相反的情况。否则,环境遭到大量破坏,土地被随意占用,破坏了众多的和谐环境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再占用土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树立生态经济建设的信心,从细节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将生态立市的观念渗透到每个市民的心中,可以促使我们对整个城市形成一个重要的生态发展信念,使整体的建设方案切实符合生态经济的发展进步。

四、总结

将生态经济重视起来,必须对城市、乡镇中的商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融合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升,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适合我们发展的途径,为环境保护、资源健康利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姜雪梅,柴江,张月辰.河北太行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科技理论创新分析[J].生态经济,2011(06).

[2]李臣波.诸城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篇7

   文明是三月的风,唱响和谐的旋律;文明是夏天的雨,滋润干涸的心灵;文明是黑夜的灯,照亮路途的光明;文明是美丽的花,靓丽城市的风景。

   文明之于一座城,是一种和谐稳定的风尚;文明之于一个人,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素养。一个人的文明,由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来体现;一座城的文明,也由每个市民的文明举止汇聚而成。

   一句礼貌的问候,一个让座的行动,一瞬弯腰的美丽,一次及时的搀扶,都会温暖一个心灵,照亮一座城市。有时候,文明不过是十公分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只要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社会就会迈出一大步。

   同学们,我们**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让济南“发展更好、城市更靓、管理更优、生活更美”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新目标,是广大市民的新期待。欲创“文明城”,先育“文明人”。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没有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创建文明城市就无从谈起。

   对我们学生来说,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基础,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肩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

   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什么用呢?因此,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从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做起,努力投身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来。

   古人说:“欲成大器,先学做人”。《礼记•大学》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让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开展了实验学子“修身”行动。各班主任、团支部把“修身”作为班级教育管理和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细化活动方案,深入推进落实。各班级结合重要节日,根据“修身”的内容,精心组织开展富有新意、能增进学生体验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专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团会、“修身”美文朗诵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修身”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和精神风貌。

   同学们,我们要把“修身”行动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文明创建的推动者,让文明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在美丽**结出累累硕果。

  关于创建文明城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讲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

   文明,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德,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大量生产,同样也需要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文明“这个词在我们整个民族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价值观上也所体现,可见其重要性。

   说脏话,是一个不文明的人最常见的,最容易形成坏习惯。显而易见,如果一个人说了一句脏话,别人会怎么想。必然会认为你是个不文明的人,一个不值交朋友的人,就算你在别的方面表现的很好,仅仅只是说脏话这么一个坏毛病,在别人心里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

   尤其是男生,现在男生没有几个不说脏话的,甚至在女生的身上,这种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什么我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呢。当然出口成”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一天天一句句说出来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人在萌芽的时候就制止呢?这只能说明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已经不以为然了。我们要修正自己的思想,拒绝脏话,拒绝粗鲁。 那些可以算进脏话范涛的字都是一些少儿不宜的字眼,有些人也知道;却还说,这岂不是太不符合高中生的身份吗?在学校这片净土中,不应该有这样黑点的存在。比如随便举几个校园常见例子。

   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也并不少见,在值周的时候,相比打扫过各教学楼之间的,那几个组员也不只一次地见过那惨不忍睹的景象:泡面叉和桶连带着那残余的面、油、调料包等统统丢在那,即便是寒冷的冬天,那也总是能够围绕着令人厌烦的苍蝇,嗡嗡的,非常的恶心。不知为神魔,有的同学可能是比较暴躁,或着有强迫症一类的,喜欢把道题卡、卷子撕成碎片扔到草坪里去,根本就不考虑值日生的艰辛。如果我们也这样做,那无我们不就和他们是一样的吗? 班里的每个人都是教室里的值日生,每次轮到值日,都抱怨班里脏、乱、臭。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大家都不想值日,那么在一开始就不应该在地上乱扔,每一个人这么做,每一个人都这么想的话,大家值日的时候就会轻松一些,可以多节省点时间了。

   文明,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文明使者,走上真善美的桥梁,书写校园文明,礼仪,和谐,的全新篇章。

关于创建文明城市演讲稿    传家风 正家训 创文明城 做文明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这次决赛成人组29号选手祁英,是土门乡中心幼儿园的一名教师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家风 正家训 创文明城 做文明人》。

   诗人艾青有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之所以一开始就想到这句诗,因为它不仅饱含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更多的是坚毅的时代精神和青春的气息,让我为之激动和振奋。

   文明,是一个城市的品牌,是形象、是素质、是实力,是一张亮丽的名片。而家风家训无疑成为这张名片中最耀眼、最振奋人心的字眼。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 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的《治家格言》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所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都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篇8

[关键词]都市化 消费文化 生产与消费 精神生产 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0;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11-0119-07

与农业社会相比,城市最显著的功能与特征即它的消费性。与传统的城市消费相比,在以大都市与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财富、文化资源在都市空间的高度集聚与迅速膨胀,不仅直接刺激了都市化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固有的消费功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甚至是升级换代,以至于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从群类到个体,从历史文化到自然遗产统统被卷入到消费、消费、再消费的潮流中。这既是当代被称为消费社会、消费文明,也是都市消费文化研究在中国学界迅速升温的根源。综观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研究,其突出问题可概括为“跟着西马走”(如卢卡奇、波德里亚、霍克海默等)与“跟着感觉走”。前者忽略了作为母体、比子孙更高瞻远瞩的父系经典理论,未能从社会生产的总体性与历史发展角度探索出适合中国经验的当代批判话语;后者则基本上割裂了或完全不懂得马克思揭示的消费与生产的内在关系原理,直至沦为毫无理性反省能力、随波逐流的欲望化了的时髦文化批评。要想真正完成解释与批判消费社会现实与文化经验的理论任务,在当下急需以都市化进程为现实背景,重温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并从对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的总体把握与发展创新角度建构出其当代形态,由此为消费文明时代的文化研究提供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

一、对马克思“生产―消费”关系理论的再认识

在红尘滚滚的消费社会中,人们面临的首要困惑源自生产与消费关系的错乱。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社会生产结构在总体上重生产、重积累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向重消费、重流通的后工业社会或消费文明转型的直接表现。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社会生产结构在逻辑上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要素,[1] (P91) 但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中对它们又分别有所倚重。以民族而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侧重于‘生产’,而希腊商业文明则侧重于‘交换’等。以时代而言,古代社会在总体重‘生产’,如资本主义早期的清教伦理、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勤俭、节约’意识形态;而当代世界的主潮则倾向于‘消费’。”[2]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当代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速中升级为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直接相关。城市越大,集聚的人口与财富越多,城市的消费性质与服务功能就越明显,这在农业社会的大城市(如中国北宋时期的东京、南宋时期的杭州)已有充分的表现。而在当代随着人口、财富、资源向大都市与城市群的迅速转移与高度集聚,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都市社会固有的消费性质与功能,另一方面,也直接带动了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生产向消费形态的倾斜与转型。正如罗维斯所说:“随着人口的日益城市化……斗争已从生产领域(商品生产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转移到再生产领域(即维系稳定的城市生活的水准,如果不是提高的话)。”[3](P147-148)

在世界城市化的当代背景下,由于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人们在观念上特别容易遗忘生产与消费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必然要忽视或否定生产要素及其种种物化形态在实践上的重要性,这是消费要素与行为在后工业社会中被高度重视乃至无限拔高的根源。以城市经济为例,是过分强调第三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优势,并以之作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理论研究上则以“消费资本化”为代表,核心是“消费能产生资本,消费者因此能成为‘资本家’”。[4] 其最极端的表现则在被中国文化研究者推崇到极点的波德里亚。后者用了一系列的终结――“这是劳动的终结、生产的终结、政治经济学的终结”;“这是能指/所指辩证法的终结,这种辩证法曾使知识和意义的积累、复合话语的线性意义群成为可能”;“这同时也是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辩证法的终结,这种辩证法曾使社会积累和生产成为可能”;“这是话语线性维度的终结、商品线性维度的终结”――来形容他眼中的消费社会,并得出“生产时代的终结”这一关于当今世界的宏大叙事结论。[5] (P6-7) 正如所有“说大话”、“说狠话”、“说过头话”的宏大叙事一样,波德里亚直接宣布作为社会生产结构四要素之一的生产环节走向终结,也明显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学理问题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问题。因而,对此需要加以订正的是,说消费的重要性在后工业社会中得到极大地提高,甚至在某些领域与方面已占据了主流地位,是未尝不可的,但至于是否可由此推出“生产时代的终结”,则需要进一步的推敲与小心求证。

要想在观念上真正解决这一重要的认识问题,需要重温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精辟阐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表述为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决定消费,因为“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任何现实的消费活动总是要以生产、分配、交换环节提供的生活资料为基础与对象。正如俗话所说“镜子里的烧饼不能充饥”,马克思把这一点称为“肤浅的表象”。他指出:“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1](P6-7) 其次,“消费也是生产”,因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不是“同一的东西”,而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有机整体,其相互之间远远超出简单的机械作用关系。如马克思说:“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积聚,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1] (P17) 这是马克思以其时代蓬勃发展的工业文明为现实背景的理论创造。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相比,以工商业与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使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以及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推动作用逐步展现出来。这是马克思更看重“消费也是生产”的主要原因,也是具有深远的面向未来意义的科学论述。再次,是生产与消费的相互适应与相互依存原理。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6] (P9) 在某种意义上,这代表着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研究的最高认识与理论境界,其精髓即消费与生产是互为存在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就此而言,所谓“生产时代”单方面的终结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同样也等于“消费时代的终结”。这就为我们清理各种片面的、极端的消费理论提供最具现实价值的理论基础以及最直接的批判武器。

对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的重温与再认识,既不等于无视在都市化进程中日益壮大的消费文明现实,也不等于彻底否定当代消费社会研究、特别是西方者对此所做的某些敏锐分析与尖锐批判,而是要通过对被其扩大、吹胀了的部分的消肿、还原与批判性建构,将消费社会与文化研究有限的合理性与有效的应用范围真正确定下来,为科学的、全面的认识与研究提供理性的基础与合法的框架。

二、生产与消费的历史变迁与当代阐释

在某种意义上,“消费也是生产”、“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6](P12) 等命题,是马克思消费理论中最重要的“硬核”与最闪闪发光的“慧识”,构成了我们研究当代消费社会发展与消费文化生产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马克思消费理论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一个天才的理论预见,由于资本主义大生产仍在发挥着决定与支配作用,由于后工业社会与消费文明社会在其时尚处于萌芽状态与低级阶段,因而其对社会生产直接的现实影响与重要性也就不可能充分表现。这也是当时一般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不理解“消费也是生产”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兵临城下,特别是以都市社会为中心、消费环节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马克思“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才找到了充分展示其思想内涵的广阔现实土壤,并在后工业社会或消费文明时代一洗历史尘埃,焕发出灿烂夺目的真理光辉。对生产与消费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形态进行考察,既出于推动与实现理论创新与中国化的内在需要,也有利于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个消费声浪越来越喧嚣、一浪高过一浪的现实世界。

首先,城市的发生与发展既是生产与消费走向对立与更高矛盾状态的始因,也是推动整个社会生产从生产向消费环节转向的主要机制与力量。从起源上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社会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7] (P5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8] (P390) 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在聚集空间与生产实践上的重要分化,具体是生产要素在以农业文明为母体的乡村社会中成为主体,而消费要素则在以工商业为基本象征的城市空间中获得了高度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最初的城乡区别恰好构成了消费与生产分裂的第一种现实形式。尽管城市的工商业与城市化水平有历史的与现实的差异,但其消费本质始终如一。以马克思・韦伯划分的城市类型为例,尽管他根据经济因素把城市分为“消费者城市”、“生产者城市”与“商人城市”,但从起源上看,“起初凡是城市作为一个同农村区分的实体出现的地方,不管是领主或王公的居住地也好,还是市场所在地也好,城市都是具有两种性质――家族和市场――的经济中心……是市场定居点”,因而“城市或多或少都是消费者城市”。即使是他命名的“生产者城市”,由于“工厂、手工工场或者家庭工业在城市之中扎根”,在实际上也主要是指“它们供应外部区域”或“它们的商品输送到外面”,[9] (P567-568、P570) 而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有本质的区别。这在逻辑上恰好说明交换、消费等非生产性要素一直是城市的核心功能与主要形式。又如经济史学家将中国古代城市划分为政治型与经济型,前者以开封为代表,“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没有成为独立的力量,封建性超过了商品性”,“充满了腐朽、没落、荒、腐败的一面”,后者以苏、杭为代表,其“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流露着“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10] (P158) 尽管在政治型城市中工商业或消费市场受到较多的压抑与限制,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众多的城市人口仍使其在整体上倾向于消费而不是生产。以清代都城北京为例:“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20世纪初,城内有常住人口70.5万人,其中专享俸禄的八旗子弟和官员、差役、兵勇等非生产人口达28万人,占到全部人口的40%。正是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较高的消费水平,大大刺激了北京的经济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与娱乐消遣相关的手工艺、戏曲、书画等文化娱乐业的发展。”[11](P121) 由此可知,城市一直是推动社会生产从生产转向消费的主要机制与力量,城市化进程越快、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的空间与人口规模越大,其社会生产总体上的消费性特征就越明显。而消费社会在当代的出现与迅速发展,则与当今世界城市人口即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12] 特别是大都市与城市群人口的迅速飙升直接相关。

其次,当代城市人口与空间规模的扩张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消费功能与水平,使生产与消费以更加复杂的方式相互缠绕在一起,这是人们在研究当代文化时“只见消费”、“不见生产”的主要原因。按照阿尔温・托夫勒的看法,人类至今已经历过两次巨大的变革浪潮,第一次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是至今三百余年的工业文明,它们对人类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产生了至为关键的重要影响。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而言,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中,大多数人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体化的。工业文明的第二次浪潮把人类的生活劈分为两半,造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分裂与对立。在作为第三次浪潮的后工业社会中,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既不同于第一次浪潮中的简单纯朴,也不同于第二次浪潮中的泾渭分明,而是出现了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态势。托夫勒提出的“消费者的生产力”与“产消合一者”等概念,就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创造财富”或专业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合而为一,是后工业社会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托夫勒曾以自测怀孕器的使用为例指出,1970-1980年代以后,数百万妇女取代了医生和化验室的工作,“这个自助运动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它代表了从被动的消费者成为主动的产消合一者”。[13] (P26) 以“自助运动”为例,其意义决不仅是“自己动手干活的趋势”;它表明“消费者更紧密地卷入生产过程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传统的区别消失了”,预示着“生产转向经济的第一部类”,并具有“改变市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改变我们整个经济思想”、“改变经济冲突的基础”等重要意义。[13](P370、P375、P379、P381) 在逻辑分析上,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社会理论,恰好在经验层面上印证了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基本原理。具体言之,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对应于“民以食为天”的农业文明时代,其核心即只有首先创造出大量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的大同理想;“消费也是生产”(“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对应于“市场也是生产力”的工业文明,其主题是劳动产品的商品化及其在市场中的“二度创造”,对于物质生产与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则将当代消费文明或后工业社会的本质与深层结构充分揭示出来。这不仅表明生产与消费要素在逻辑上更紧密地相互缠绕在一起,凭借传统的感觉或简单理论思维已无法把握其深层的内在联系,同时还揭示出生产与消费环节在现实中已超越了两者非此即彼或泾渭分明的低级形态,并借助人类个体与社会更高的发展阶段实现了社会生产诸要素新的和谐与统一。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以消费为核心的都市生活使人越来越远离了实际的生产领域,但却不能因此而得出生产环节已经终结的片面结论。在物质生产上,尽管消费环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功能日益突出,但总体上“让百姓更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依然任重道远。”[14] 在精神生产上,可以读者中心理论为例,传统的作家中心让位于读者中心既是消费时代的附属物,也是这一理论宣扬“作者死了”、“无原本的复制”、“所有一切都是类像”[15] (P32) 的根源。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作者的写作、作者创造的原本等生产过程或产品在前,后现代的“读者中心”、“复制”等同样是不可能获得其生产对象的。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例,尽管其文化评书可以增加许多有趣的噱头和花边,但如果没有《论语》、《三国演义》等原本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实际上也是不可能有当代这些文化说书人的再生产与传播实践的。由此可知,在消费时代,生产仍在继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并没有终结,而只是两者的结构关系有所改变,或者说生产与消费要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为有机地统一起来。

由此可知,对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而言,一方面,它以消费与生产的相互适应与相互依存原理为基本逻辑框架,另一方面,又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有机整体”为总体理论背景,因而完全不同于当代消费文化研究者对消费功能的神奇夸大与无限吹胀,后者充其量只是对马克思“消费直接是生产”、“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消费浸入精神生产”等命题片面理解与发挥的结果。特别是从自然环境保护与精神生态建设的角度,对当下理论界与社会思潮中日益泛滥的消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反思十分必要。只有同样认识到生产环节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了消费与生产的内在关系,才能深入地把握住消费社会表象之下的深层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消费文明的本质,以及当代人正确理解与科学阐释他们的生活世界提供了最重要的哲学基础与科学方法。

三、消费时代的精神生产新变与文化消费异化

在某种意义上,消费的逻辑不仅强烈改变了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也深刻地影响到当代的精神生产过程。如果说前者的主要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对现代工业体系的有力挑战,与那么后者则直接体现在“实用”与“审美”、“经济”与“诗意”、“功利”与“非功利”等一系列传统矛盾在当代都市文化中的化解与有机结合上。从总体上看,如果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离始于城市与乡村的分裂与对立,在漫长的历史中,如同资本主义敌视诗的道理一样,经济发达的城市一直是精神生产的障碍甚至是桎梏,而大自然与乡村则多成为文学艺术表现与审美创造的对象,那么也可以说,在都市社会这一更高的发展阶段中,原本由于城市出现而分裂的“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铜臭气”与“人文气”正在走向新的综合与统一,文化资源成为生产对象、文化生产成为生产力要素、文化市场成为更有活力的经济空间,以及文化消费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日益增加是其重要标志。这一进程的后果是两方面的,也是在当下急需加以研究与关注的。

从积极的方面看,主要是文化生产的经济功能得到充分发展。原本与经济活动关系疏远甚至相互敌对的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在当代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有着重要实力与远大前景的生力军。对于整个社会生产而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合一增加了生产资源与劳动力要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多样性并现实地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为当代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与现实可能。与此同时,精神生产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更为积极与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以“旧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传统城市化模式,由于地理空间、自然资源的空前紧张正在陷入巨大的发展困境之中,逼迫城市必须通过寻找新的资源、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除了依靠高新科技研发的新能源、新材料之外,一直被看作“只消费不生产”的精神文化摇身一变为财富神话的创造者,并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软资源”与文化生产力要素,使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成为现实,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源与新方向。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当今世界异军突起,成为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的有生力量。但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是消费而不是生产,侧重于对人类已有物质生活资料与财富资源的交换与分配,而不是直接与自然对象打交道、可以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实践。它们的存在主要依赖于已积累了大量财富与消费需要的城市,本身只是当代社会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的现实表现。而由于消费的扩张总要建立对生产环节的挤压与排斥上,因而必然要打破两者之间固有的平衡与秩序并导致一些严重的负面影响。这表现在物质生产上,是恶性地消耗自然资源与环境,表现在精神生产上,则是一种更为加严重的文化异化现状。

从消极的方面看,则是精神生产的精神本性被“物化”与“异化”。在传统社会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鸿沟,本身就是后者可以超越物质层面、实现精神生产目的最重要的条件与基础。如现实主义文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现代主义艺术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抗议等,其核心思想就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和“文学艺术的批判现实精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尽管已开始试图弥补两者之间的对立,但由于生产环节的重要性而一直未能如愿以尝。但在当代以都市为空间基础的大众文化中,则迅速实现了精神生产的物质化与消费化进程。不仅那种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精神生产被迅速地物化或异化,那种不直接满足生理刺激与本能欲望的审美精神也同样不复存在。其直接后果是出现了作为劳动异化的延伸形式与当代形态的“文化消费异化”,具体言之,“人们消费的低俗文化对象越多,他们实际上享受到的精神价值就越少;人们对这种粗放文化消费品占有得越多,他们人性中的文化就更加苍白。也可以说,他们越是消费,他们就越丧失消费的能力,并且在心灵上越来越饥饿”。[16] 由此可知,在现代化大都市中,尽管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建设得都比较好,但由于文化消费的这种异化现状,因而既不能保障都市人可以过上一种真正有质量的当代生活,同时也没有使大都市与城市群实现“更有意义、更美好生活”的城市本质。[17] (P7) 在这个意义上,都市社会在精神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面临的挑战是同样严峻的。

在被消费的逻辑严重扭曲的当代精神生产中,尽管可以给城市本身的物质发展增加份额,但由于其所带来的文化异化反过来直接败坏了城市的本质,因而又从根本上威胁着都市化进程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应对过度消费化给城市肌体与功能带来的创伤与阴影,有必要重温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本质属性所作的研究与重要论述。其要点有二:一是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差异性,他在批判斯密的政治经济学时曾以讽刺的口吻指出:“连最高的精神生产,也只是由于被描绘为、被错误地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才得到承认,在资产者眼中才成为可以原谅的。”[18] (P298) 二是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高度去阐释作家的艺术劳动。如王元骧指出:“他对于文艺的价值,也正是从这一思想高度和思想背景,即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和作用的方面来进行阐释和评判的。所以他认为对于作家来说,作品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也就不成其为诗人了’。他痛斥资本主义社会使作家创造失去了自己的目的而变为仅仅为了谋利的时代,使‘非生产劳动者’变为‘生产劳动者’,而仅仅为资本、利润来进行创作,提出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他‘决不应该只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所以有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19] 在这个意义上,正如西方学者费彻尔所说:“马克思认为幸福的集中体现就是活动、积极性,而不是消极的消费。”[20] (P116)在某种意义上,这不仅表明在理论上过分强调精神生产的消费化是错误的,同时在实践中完全将精神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也会使都市精神生态出现严重的污染与问题。

都市消费文化对当今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总体影响构成了我们阐释与批判消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都市消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如同大城市与都市群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样,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的都市文化,同样使当代精神世界、特别是在文化消费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都市化特征。另一方面,在都市化进程中,由于影响人“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中小城市转移到国际化大都市,因而如何在都市化进程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正在成为在当代语境与现实背景下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总之,在到处充满了熙熙攘攘消费声的都市社会中,一方面以马克思的生产消费原理为基础,才能深刻地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本质以及把种种错误的反映、认识与阐释清理出去,另一方面,借助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才能消除当代人在都市化进程中必然遭遇的文化与精神异化,使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发展走上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坦途。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刘士林. 都市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J]. 文学评论,2007,(3).

[3]爱德华・W.苏贾. 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 王文斌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欧阳文章. 评“消费资本化”理论[N]. 光明日报,2008-01-15.

[5]波德里亚. 象征交换与死亡[M]. 车槿山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下卷)[M]. 林荣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傅衣凌. 明清时代经济变迁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1]陶思炎等. 中国都市民俗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2]何洪泽. 城市人口将超全球人口半数[N]. 人民日报,2008-02-28.

[13]阿尔温・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M]. 朱志焱、潘琪、张焱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4]富子梅. 消费开始唱主角[N]. 人民日报,2008-02-25.

[15]张国义编. 生存游戏的水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6]刘士林. 超越粗放的文化消费方式[N]. 解放日报,2005-4-5.

[17]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宋俊岭、倪文彦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9

一、指导思想

“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城市”活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文明市民教育为先导,以培养文明市民为目标,在“中心”倡导“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建文明机关”的新风,努力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努力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风气;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贡献力量。

二、组织领导

成立“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城市”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正平;副组长:曹国民、周学杨;成员:王云平、王月龙、陈美英。联络员:徐铭轶。

三、竞赛活动内容

1、加强文明市民教育,提高市民意识,文明意识。以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省编写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知识读本》和市“三城同创”办公室印制的《市民行为规范》、《*市民文明公约》为基本教材,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基本知识的教育。要充分利用简报、板报、“中心”局域网和电化教育等阵地,以便民利民为核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倡导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爱岗、守纪的敬业精神,制止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

2、开展“文明市民”、“优秀文明市民”和“模范文明市民”的评比活动。在认真进行市民教育的同时,在“中心”广泛开展争创、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向市推荐3至5名“优秀文明市民”候选名单,市里将采用印制选票的形式,进行全社会公开投票推举100名“优秀文明市民”、10名“模范文明市民”。

三、活动范围、对象、条件

(一)活动范围、对象:

“中心”全体工作人员

(二)文明市民条件:

(1)爱党爱国爱*;

(2)改革进取爱科教;

(3)遵纪守法爱公物;

(4)敬老扶幼爱家庭;

(5)礼貌待人讲友善;

(6)保护环境讲美化;

(7)婚育新风讲优育;

(8)爱岗敬业讲奉献;

(9)见义勇为当表率;

(10)建设*当模范。

具备上述条件并作出显著成绩者,可评为优秀文明市民;作出优异成绩者或作出特殊贡献者,可评为模范文明市民。

四、活动步骤

活动从20*年5月下旬开始,至20*年8月完成评比推荐。

第一阶段:20*年5月下旬——6月为思想发动阶段。

第二阶段:20*年7月——20*年5月为教育、争创阶段。“中心”党工委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文明意识、市民意识教育。在广泛教育的基础上,把争创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20*年6月——20*年8月为评比推荐阶段。

五、几点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全体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此项活动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争创活动中来,切实增强市民意识和文明意识,把参与争创活动的过程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篇10

一、工作目标

根据“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的测评体系,认真分析研究涉及学校的各项复查任务和责任分工,全面落实、各负其责,认真做好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以最好的成绩通过各项复查。

二、工作任务

(一)成立复查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由书记、校长挂帅;校区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复查迎检办公室,负责统筹学校的复查迎检的准备工作,认真部署,狠抓落实,确保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力量、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五个到位”。

(二)精心准备复查迎检材料

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的指标,制定《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关于“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的测评操作手册》,层层分解,分工负责,高质量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档案资料的汇总、审核、分类、整理和造册,力求软件资料不丢分、实地考察得高分、工作汇报出亮点。

(三)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各校区、各部门针对承担的各项复查目标,找出薄弱环节,认真制定和完善相应措施。本次复查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进行单列考核,测评结果单独排名,该项测评结果低于85分不能申报全国文明城市。因此,各校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调查问卷(高中生、职校生卷)》;并在学生的带动下,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调查问卷(家长卷)》的正确回答。

同时,各校区、各部门应针对校容校貌、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四)大力开展创建宣传

1.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人人皆知。及时更新校园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报、校园网、升旗仪式、班会、政治学习、教研会等对全体师生进行复查各项内容的宣传教育,统一认识、营造学校良好的复查迎检氛围。

2.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家长对复查迎检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通过学生带动家庭积极参与问卷调查等工作,动员更多的市民参与复查迎检工作。

3.强化信息报送工作。市教育局规定每半月将学校复查迎检工作进展情况向局迎接文明城市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报送一次。学校安排复查迎检办公室定期撰写迎检工作信息,并及时向市教育局报送信息。各校区、各部门需在每月的13日和28日将本校区、本部门的复查迎检工作进展情况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报复查迎检办公室。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校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全市统一要求,成立领导机构,统筹兼顾,全面梳理、精心组织,不放松、不侥幸,确保各项复查迎检目标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