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1.前言

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发展现代林业,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现代林业还能够对水源进行充分的涵养,对水土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为人们提供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2.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林业的发展效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效。同时我国当前生态承载力的不断下降,森林覆盖率还不够高,极大程度的影响了生态环境。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问题依然很严重,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这其中发现现代林业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3.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3.1发展现代林业,是积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

发展现代林业,能够促进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和谐相处,同时还能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十分重要,曾在多个重要场合进行突出介绍,还在党的十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发展目标。现代林业发展能够对生态环境的平衡起到良好的维持和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对物种多样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如果现代林业发展和建设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将会影响到我国总体的林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3.2发展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中提出了进一步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良好措施,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发现现代林业,能够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林业能够对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修复,同时还能够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行保护。生态产品的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林业的,加强现代林业的发展,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大量的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主要是指只有森林能够生产出的东西,比如说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气候,清新怡人的空气等,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很有必要性。通过对现代林业进行全面有效的发展,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2]。

4.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4.1做好林业资源部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不断的提升当中,有效增加了我国森林的总面积,同时还对我国森林蓄积的稳定增长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逐渐提升了我国的森林整体质量。通过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而需要保持这个良好势头不放松,仍然需要不断加强林业资源部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3]。林业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需要对保护现代林业、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有所认识,这样就能够便于他们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进行充分重视,以更加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实际的林业保护工作当中去。林业相关保护部门,需要对林地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针对人们的用地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需要对毁林开垦的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打击。林业所属当地政府,需要对森林增长的指标进行负责,可以将其纳入到考核指标当中,这样能够有效保护林业资源[4]。

4.2创新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科技

对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内在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增强绿色增长的动力。加强林业科技的应用效果,首先需要对现在能使用的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对林业科技体系进行全面的建设工作,并将其进行有效的推广,同时在各级林业区域进行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健全工作,这样能够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强化,并且对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创新,增强林业服务体系的良好应用效果,从而不断增强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再者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的管理规范进行有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具体的管理规范进行现代林业的发展工作,这样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5]。

5.结束语

发展现代林业,是积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发展现代林业,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居住环境,能够为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加强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林业资源部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创新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科技。

参考文献

[1]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89-94

[2]张健榕.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林业产业,2016(5):39-40

[3]张春霞.试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4(8):32

[4]孙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96-197

篇2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改善

中图分类号 TV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8-0013-01

水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在改善国家整体自然环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党的十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归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希望借助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的良性发展,为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各地区都应该保持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希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进行解读,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加强水资源管理,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水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性支撑和实现保证,只有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促进水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逐步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离开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将最终流于形式。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水资源管理由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管理工作在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出来,在促进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同时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为了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认识,明确水资源管理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能够促进水资源管理现状的改善,有效推动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促使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也能够取得相应的发展成效。从这一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制度体系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2 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

由于水资源管理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借助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够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背景下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2]。具体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想借助水资源管理的力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1 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基于水资源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新时期在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水资源管理成效的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的内容,将水资源制度建设工作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借助水资源制度建设贯彻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良好推进创造有利条件。此外,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也应该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考核工作的开展,促进水资源管理制度作用的发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3]。

2.2 全面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和配置能力

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指导,在加强水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并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科学的规划和利用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工作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进行新的优化,因地制宜的加强对配置制度的构建,保证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唯有如此,水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开展。

2.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生态的修复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要想确保水资源管理工作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还应该将水资源的节约和水生态的修复作为重点工作[4]。通过制定水资源强化论证措施、有偿使用措施以及水功能区管理措施等,增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节能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在水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保持高度重视,通过积极探索河流健康评估工作和河流环境修复工作等,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视,保证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撑下,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凸显,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4 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水生态文明创建思想的提出是贯彻落实十以来一系列会议精神的结果,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具体工作部署,在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水资源管理效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就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并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希望能够构建人与水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水利体系,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逐步推进提供有效支撑[5]。首先,基于全面统筹思想的指导和因地制宜原则的支持应该科学合理的建设湖水联通系统,促进现代湖水网体系的构建,争取在社会上形成完成的水生态体系,保证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其次,在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水生态文化的宣传,让社会大众和社会上的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组织能够认识到水生态环境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相应的水生态环境维护措施,争取实现对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促进生态环保工作的优化开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国家建设过程中要求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而在此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也日渐受到广泛关注,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成为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新时期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⒖嘉南

[1]王芳.浅析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6):293.

[2]吴美霖,李美臻,金辉,等.探究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5).

[3]张建云,王小军.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4(7):1-4.

篇3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必要性;意义;发展方式;中国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4-01

当前我国资源总量锐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应树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且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我国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

从这方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正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首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速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结合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认识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明发展程度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当前正处于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总和。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发展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2]。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新型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济发展趋势一路向好。然而,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为顺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转变过去资源消耗型与环境破坏型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而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可以高效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有序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经济的有序发展[1-3]。

2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长远发展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复兴的基本保障。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重大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应对,妥善解决,从根本上转变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趋势。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是符合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发展方向。为了美好的未来,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的期待,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4-6]。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向结合,就需要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领域。一是政治领域,党和国家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领导作用,制定强而有力的政策,保障人民利益,营造全体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的氛围。二是经济领域,应当大力推动经济绿色专项,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公民应当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三是社会领域,应当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即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四是文化领域,应当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五是环境领域,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进步,维护发展。执法机关严格进行监督,公众积极采取行动,管理部门完善体系。

4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同时,可以通过推进绿色工业化来发展生态文明。工业化发展将推动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绿色生产,培育绿色产业;宣传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3]。

5 结语

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应培养公众正确的生活观念,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理念深深的扎根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理念中;同时在全社会宣扬并形成良好的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树立全民节约的正确价值观念,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建设美好中国,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这就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一起付诸行动,共同建造生态文明社会。

6 参考文献

[1] 林红梅.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8-122.

[2] 吴承越,李胜豪.建设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8-20.

[3] 黎德化.“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

[4] 段海静,阮心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J].广西轻工业,2010(3):72-73.

篇4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所提出的要求之一,其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以及人民的福祉,它是一项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报告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与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党的十再次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也越发重要。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作为对大学生群体传播知识与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应积极发挥这一优势,在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引导,促进其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德育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认识。它是由文化与自然价值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同时它也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

一、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广泛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由于一些高校将教学育人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与政治素质方面,而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德育教育的培养,使得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从而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淡化,没有从较高层面上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生态意识。因此,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行为经常发生。例如:浪费水电、浪费粮食、不爱惜公共设施、随手丢弃垃圾,随处乱写乱画等。对于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高校虽然进行了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也开设了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课程。但是,由于缺乏教育力度,课程空洞乏味,仅仅从图片以及罗列的数据方面让大学生了解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其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关键在于让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全民族的发展与福祉,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看待问题,明确如果不能够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制约经济的发展,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党的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迫切。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开设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在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方面,高校应致力于开设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该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其囊括关于生态文明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具有灵活性、充分性以及内容的广泛性,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以往的课程设置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仅仅是通过一些幻灯片或者一些数据来让学生对生态文明进行简单的认识,而该综合性课程,从内容上更加充分饱满,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自身建立起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念,从而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不断加强关于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方面,老师作为主要的引导者,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具备各方面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其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会对德育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应当打造一支力量雄厚、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具有真正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将关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等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不断的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大学生精神素质的提升以及道德情操的养成产生着重要的引导和指示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生态文明意识观念与其融合,切实开展一系列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观念意识,使得校园成为培养大学生态文明意识的摇篮。

(四)开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篇5

【关键词】保护;林业;生态文明

在近几十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积极倡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大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环境保护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目标。而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是不可或缺的。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以及冰山融化等各类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各国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人们也更加关注自身所生活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最高的呼声。生态文明通常是指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主动性的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与不断改善,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加和。从整体上来看,生态文明是至今为止最高的一种文明形态,而这一建设内容明确提出了人们对大自然所应持有的态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角度来讲,生态文明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文明的结合与发展,而其文明程度也必然高于其他文明。

2 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林业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主体部分。林业肩负着以生产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任务,同时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施者之一。也正是因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林业建设与林业保护等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是非常必要的。人们习惯将森林看做是地球的肺部,而将湿地看做是地球的肾部,由此可见,森林与湿地是林业发展的两大主要内容。众所周知,湿地与森林在地球上的占地面积是十分广泛的,充分利用起这一优势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可行的。

3 实现现代林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农民的培训工作

我国很大一部分林业都处在农村与山区,这就使得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培训显得非常必要了。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人民全面素质的发展,从而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严重落后问题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实施这一对策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增强农村人民的农林观念,扩大其相关技术理论的知识面,从而更加容易的接受新鲜事物。

3.2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构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的已有规范,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这样一来,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林业推广以及相关活动中便可以有“法”可依,从而为这一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规则基础。加大对平原绿化的发展与保护力度,对平原地区进行绿化的最主要的两大目的就是搞好生态环境和获取经济效益,而同时这两大目的也是其背负的任务,因此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应充分认识到平原绿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平原绿化提起应有的重视,并将其放在合适的高度。除此之外,将林业生态体系加以健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林业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其可靠性。

3.3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实际

任何事物,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实际,而林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是人民和政府的共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学科知识,需要各个方面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其自身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从自身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自身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内提出并实施针对性的改善策略,从而加快自身与我国林业的发展。在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将我们的居住环境同大自然进行融合,最大限度的做好林业建设工作,为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做出贡献。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不仅仅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它还是连接国内林业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两者之间的重要桥梁。所以,我国中央政府部门与基层政府部门都要提起对林业的重视力度,并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要在林业发展中配置足够的工作人员,并不断对其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其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为林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玉奎.关于荣昌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重庆林业科技,2013(1):38-43

[2]浦绍仁.城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63

篇6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文件提出,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11月20日,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52项指标中,有22项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占总评价指标的42%,在6项25条重点建设任务中,有13条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比例超过50%[1]。《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江西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因此,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出了艰巨的课题。

1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2008年,马存利在《水生态文明的法理分析及其制度构建》一文中首次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左其亭[2]指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王文珂[3]对水生态文明的界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人水和谐发展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唐克旺[4]认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马建华[5]则提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水的关系时应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水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张诚[6]指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水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建设,使其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并最终形成一种可自我更替、完善的良性演化过程。丁惠君[7]则对前人提出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水和谐,人类对水系统的利用、保护、管理、制度、文化以及理念的文明化,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的文明态。

2水生态文明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众多省市已经开始水生态文明的实践,至2014年全国共有10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并取得了许多实践性成果[8-11],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总体来说,中国水生态文明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多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水生态文明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单个水资源管理问题。而现实情况是,现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因其操作的多元化,势必会和其他部门发生关联,也没有办法直接剥离出来创建独立的部门,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形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多部门的合作和推动应该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从理论上来说,应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从单一的水资源问题上升到更高层面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3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建设的关键是推进,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并以此来评估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建设潜力和态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改进和完善江西省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是文章重点关注的问题。

3.1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

江西水资源有“水量多、水质好、好利用、干扰少、潜力大”等明显特点,充分利用江特水资源优势和水系相对独立完整性,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江西省的多数城市都将河流水系的治理和保护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力提倡开展截污导流、岸线绿化、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等工作。政府的重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河湖水污染、河湖健康、水质水量稳定清澈、生态状态完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基本考核因素。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包括江西省在内的中国各大河湖生态系统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何在遵循系统自我修复规律的基础上,实行科学的人工修复是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涉及水质、水量两个方面。从水质上来说,应进行截污、拦污,生态疏浚、水生态系统重建工程,减少污水和污染物质直接排入水体,增加河道、湖塘自净功能,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全面达标。在河流方面,采用河流水体净化创新技术,助推河流水质升级改善,研发技术在赣江、鄱阳湖消灭一批黑臭河流并维持在Ⅲ类以上水质水平,为建设美丽江西提供重要的水质保障。在湖泊方面,创新湖泊生态修复与蓝藻水华治理工艺,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支撑鄱阳湖水质实现显著改善。从水量上来说,依照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当地的水量条件,科学合理的调配可用的干净水源,保障河湖所需的基本用水,切忌违背水资源的地域特征,偏离河湖水生态建设的宗旨,盲目兴建所谓的水景观面子工程。针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孟伟[12]提出了构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框架,值得借鉴。

3.2重视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探究

江西省水环境恶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土壤的荒漠化程度加重,洪涝频发。②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接近或超出水生态承载能力。地下水过度开采,废水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③水生态涵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水源涵养区、河湖沼泽区、蓄洪区等的水生态涵养空间遭受严重侵占、挤压和破坏,使得城市水生态急剧恶化。④筑坝建库和大规模引水改变河流、湖泊的水生态环境。在施工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工程的安全可靠、技术可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河流自净能力和原有水质恶化。江西省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大多数水域都被污染,水生态系统亦呈退化之趋势。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①以点带面的开展江西省相关水域环境保护与系统修复的现状调查,实现水生态检测的常态化,依托各级水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及站点,对重点观测点进行长期监测和科学评价。②制定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专项规划,采取适应性的修复和管理方式,不断调整治理和保护的管理方式。以九江市十里河的治理为例,调水引流、截污、清淤、增加河床糙率、生物控制等措施,对十里河生态进行修复,划定水生态重点保护和保留河段,禁止或限制开发。③以技术带动管理,用先进技术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持续性。通过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核心技术或工艺的研发推广,不再受限于技术保障的缺乏而导致的末端治理,而是采取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手段,实现十里河水自流的治理目标。④多部门联合开展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监督检查,严惩损害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行为,减少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发展和保护的和谐共存,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来推进保护,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3.3大力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江西水资源时空分布以及变化情况,才能确定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文化形成的原因,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及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深受多学科交叉影响,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难度。权利的享有都会伴随着义务的产生,在流域水资源利用享有某方面的权利也就必然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义务人在履行义务时也想有一定的权利,这也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那么一旦发生对水资源造成破坏或者环境资源减损的行为,就应该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从法律上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13]。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非常遗憾的是,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江西这样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水资源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的评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较为匮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产权理论的提出是极有必要的。产权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产权界定不清而造成的利益冲突,解决流域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分配效率、保证社会公平、解决外部性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理论。江西省作为农业发达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耕种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共存的稳定平衡,遵循水资源系统循环的“度”,很好的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14]。这种朴素的生态学理念引领着人们寻求到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点。加上这些年各种媒介都加大了水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持续曝光各类水生态环境成破坏行为,告知普通民众如何以实际行动保护好生态。在一定区域和程度上培养了普通民众正确的水生态文化价值观,遏制了水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的发展势头。

4结语

水生态文明已成为党的十之后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的新热点,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作为生态学、环境学和资源科学的复合领域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新型交叉学科,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方向。水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促进了传统的社会经济服务功能的发展。毕竟水生态文明程度的高低,是影响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直接因素。作为一项极富开拓性的工作,转变现有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和策略,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发展方向,进而发现最为适合的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孙晓山.建设江西水生态文明[J].当代江西,2015,11(2):44.

[2]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54(4):1.

[3]王文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2012,53(23):33.

篇7

韩金蓉(1990.7-),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一、引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深化“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6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同时,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的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且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在此形势下,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分析讨论了中国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排名情况,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二、构建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选择现状

目前,以城市为载体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证分析尚未成熟,国家相关部委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探讨。科学性、操作性、适宜性、可持续性是现在很多研究人员遵循的原则,目前相对全面的是中央编译局组织研究并与2009年7月8日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此外,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定义为四大部分,即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意识(文化)、生态制度,本文主要也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分析。

2.指标体系选择思路

a.生态经济主要指标为: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指标,数值越高生态建设支撑越牢固;三产占比反映经济结构,结构越合理生态污染越少;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循环经济力度,数值越高说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b.生态环境主要指标为: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淡水资源量、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单位GDP能耗、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生态环境直接反映生态建设质量好坏,是人们可以直观观察和感受到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淡水资源量是自然资源情况,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基础;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是主要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这些指标情况好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因素,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和感觉到的;单位GDP能耗是环境效益指标,可以反映资源节约情况,有些研究将其放入到生态意识,但考虑到其也是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故本文将其放入到生态环境。

c.生态意识(文化)指标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环保组织注册人数占城市人口比例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直接反映生态保护意识的强弱,其值越高说明越重视生态建设;生活用水重复率直接反映人民生活中节约生态意识的高低,重复利用率越高说明生态意识越强;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以及环保组织注册人数占城市人口比都间接说明了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的情况。

d.生态制度指标为: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生态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重点企业ISO认证率等。生态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弱项,很多地方仍然以GDP为大,不注重生态环境不重视集约发展;政府绿色采购比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重点企业ISO认证率等都是需要提升和重视的。

3.指标体系具体选择

在具体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指标没有数据或者数据不可算得,因此,我们进行了变通和剔除,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生态经济指标中工业用水重复率中工业重复用水量难以找到,所以我们以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代替。

生态环境指标中污水集中处理率难以算得,故我们用城镇污水处理率来代替。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现已采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取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因为是总量指标,和地域及实际面积有很大关系,故将其剔除。

生态意识指标和生态制度指标中,很多都是实际现状中的弱项,在年鉴和公报中都难以找到,所以我们据以剔除,只保留生态意识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这项指标。

另因为有很多数据没有,故也将其舍弃,只分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

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单位GDP能耗和森林覆盖率、人均淡水量和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均有相关关系,故我们剔除掉人均淡水量这项指标,因为单位GDP能耗和森林覆盖率均为生态建设比较重要指标,故两者均保留。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0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ak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S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takes th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各层面纷纷意识到重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高校是先进思想和新理念的辐射源,承担着培养推动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任务,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要性,期望借助大学生自身特有的辐射能力,改善当代社会存在诸多环境问题。为此,高校通过学生社团等组织如火如荼开展了各类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但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形式不重内涵的盲目开展导致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本身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显著提高,原先所期望的辐射效应也没有实现。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组织高校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了目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为参考,对当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找出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改变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

1.1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文明观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统一,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统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放眼当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淡薄。因此,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实践生态文明观念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高校教育的内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对象,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性,要求大学生在校园中保证个性发展的同时更要适应群体环境,极易造成大学生消极、从众心理,缺乏遵守生态文明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生态意识淡薄。为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理念,唤起大学生生态危机意识,增强生态意识,增强他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1.3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必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态文明。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者,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专业学习和保护生态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比例低

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相比较,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仔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偏重于爱国主义、人格培养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很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单薄。这几门课虽然也涉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问题,但篇幅极少,仅仅作为了解型章节出现。学生无法从课程及课本中获得更多更深层的生态文明教育。

2.2 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还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思政部无法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弥补课程建设的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专业教师。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比较随机、零散,没有专门的任课老师从事相关方面的教育,仅仅是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分担部分课程。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讲座的内容多为纸上谈兵,学生兴趣寥寥,成效不大。

2.3 工科院校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理工科学校,人文专业涉及较少。专业设置问题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略显肤浅。在徐州工程学院,除了环境学院所开设专业与生态环境能挂钩之外,其他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对生态问题关联不大。以信电学院为例,随机对各年级学生进行采访调查,大多数同学能举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但问及破坏环境所产生的危害却难以说明。针对学校周边河流与湖泊的污染问题,同学们几乎都会选择加强政府监管和加大执法力度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当问及自身,是否会主动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作斗争,同学们的态度并不十分肯定。同时,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令制度十分陌生,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也是没有节制,能源浪费相当严重。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十分浅显单薄。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对策

3.1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让大学生们多了解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徐州工程学院,积极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者,把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生态文明认知水平,激发大学生生态安全、忧患和责任意识,使其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关注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3.2 加强师资力量和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研究

针对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研究薄弱的现状,徐州工程学院立足于“大文化观”的创新理念,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投入,改变以往课程设置模式,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将生态文明课程独立设置于思想政治课程之外。授课方式上,更加重视教师自身层面,对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进行先关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同时,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带头人,积极申报生态文明课题,着重宣传本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3.3 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实践出真知,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的同时,还应当让其参与生态文明实践,以此加深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与理解。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于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徐州工程学院各二级学院,依托于各种校园载体,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党团等,利用“戒烟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在校园里积极开展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此外,学校还同校外机构合作,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去考察学习,开展志愿服务,生态环保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促进自身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进而去影响他人,影响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进步。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加深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解认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建设美丽校园、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生态型校园,也利于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该文章为徐州工程学院2014-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XDJZY201415YB005

参考文献

[1] 蔡玉慧.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基于大学生对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态文明调查报告[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2] 陈新亮,王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3] 谢从戎,林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 .在省部级卞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深刻认识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6(2).

[5] 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8).

[6] 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绿色中国,2006(21).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

宋国敏(1987-),女,山东临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为应对政府资源环境的检查监督,降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风险,在企业内部实施环境审计,由此产生了环境审计。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将环境审计纳入政府审计范畴。1992年世界审计组织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标志着资源环境问题正式进入大多数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业务范畴。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指由审计机关实行的环境审计,重点包括资金、政策、管理和项目四方面内容。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审计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并将其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利用情况的审计力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将生态文明与环境审计相结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环境审计同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生态文明与环境审计相结合,丰富环境审计的涵义,同样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将生态文明与环境审计相结合,进一步反映环境审计的目的。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检查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相关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合规,主要侧重于被审计单位对环境的管理及对环保资金的应用情况的审计。将生态文明融入环境审计后,不仅要求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及相关经济活动,还要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继而使环境审计达到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

第三,将生态文明与环境审计相结合,丰富了环境审计的内容。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将生态文明融入环境审计可以看出,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检查政府或企业事业单位的生态制度与生态行为是否文明,即被审计单位是否有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除此之外,生态文明还要求环境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生态意识是否文明进行审计,也就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与员工是否具有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四,将生态文明与环境审计相结合,是应对当前环境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截至2013年11月,我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最多,河北等13省市的雾霾天数均为历史同期最多。仅10月以来,华北大部、黄淮、重庆等地雾霾日数在5天以上;其中山西南部、河南、江苏、北京、天津等地达10-15天;山西东南部、河南大部、江苏大部达15-20天,部分地区超过20天。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文明与环境审计问题。

二、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我国环境审计主要是依靠国家审计机关来实施,而国家审计更主要的是针对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等内容。各级审计机关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加强环境审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审计主体较为单一

我国的环境审计处于发展初期,并由宏观外部环境决定了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即我国是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引导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与社会环境审计共同发展的环境审计模式。但是,与企业或社会审计组织相比审计机关并不完全了解企业的内部环境、生产流程特点等情况。因此,以国家审计机关为环境审计的主体,无法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也难以使环境审计充分发挥 生态环境的作用。

3专业审计人才缺乏

环境审计与企业财务审计不同,实施该项审计需要用到与环境相关的专业知识。而目前我国实施环境审计的审计人员主要是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通常具备审计基本理论或企业财务审计相关的知识,大多数并不熟悉专业的环境审计知识,因而可能存在无法有效开展环境审计的问题。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实施环境审计的建议

1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并较早地认识到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意识也较早形成。如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环境审计,已经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过去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在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环境审计时,自然存在经验不足问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环境审计理论,丰富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知识,并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先进技术手段与经验,以有效地开展环境审计。

2提高对环境审计的认识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级审计机关应重视环境审计,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增强环境审计的责任感。

3完善环境审计主体

环境审计的审计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机关、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和社会环境审计机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我国的环境审计主体由国家审计机关为主逐步增加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机构与社会环境审计机构参与度,发挥其审计主体的独立性与专业性,更好地实现环境审计的目的。

4培养环境审计专业人才

为有效实施环境审计,我国应培养专业的环境审计人才。一方面要求各审计机关,企业与社会环境审计机构引进环境审计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审计队伍进行环境审计业务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技能。

5积极利用外部专家

目前,我国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大多不具备环境管理知识与专业技术,因而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无法解决的技术性、专业性问题。审计机构可以在审计中聘请环保、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在资源环保领域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关专家,给予审计人员专业的指导与帮助,以提高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论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环境审计的范畴,丰富了环境审计的内容;而开展环境审计的同时,又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因此,在实施环境审计时,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环境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旸,黄季红,王丽萍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3(1):80-83

[2]刘丽加强我国环境审计建设的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13(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