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经济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 经济管理 作用
我国城市建设的经济管理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体现,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要求管理现代化。因此,研究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市场化,满足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及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建设的经济管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前提或“软件”
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人们把城市供水、排水、煤气、热力、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防洪等基础设施一概视为非生产性设施,将它们划入非生产性部门。在“左”的重生产、轻生活指导思想影响下,城建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被排到了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不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项目排不上队,投资无法保障,遇到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时,它们是首先压缩、削减的对象。这种认识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留下了过多的城市欠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又把城市基础设施规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为创文明城市而上的“硬件”,使城市基础设施脱离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成为城市建设填不满的无底洞。还有一种观念也比较普遍,认为城建工作纯属政府行为,发发文件,定定办法,立立项目,拨拨款就能干好。正是这些不切实际的认识和观念,将城建工作大部分内容排挤到经济工作的门外,造成了城建落后的局面。城建工作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它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城建工作的成果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意义,它是现代化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和承载体,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一个决定因素,是发挥区域经济中心作用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经济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重视经济工作就要重视城建工作,要搞好经济工作就必须搞好城建工作,这是必须树立的观念。
二、城市建设的经济管理是激活当前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国家治理通胀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压缩基本建设。做为国家基本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明显的扩大需求的作用。当前我国城市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失业率急剧上升,社会购买力下降,产品销路不畅,企业经营困难。根据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不是总供给不足,而是总需求不足,换言之,只要有需求(消费和投资),就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生产产品,增加国民收入。总的看生产决定消费,但在消费严重不足时,消费又决定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缩小是社会经济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总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储蓄和货币供应。
城市建设的功效有二:一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拉动生产生活消费。它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经验分析,城建投资60%用于原材料,40%用于工资和管理,用于原材料的资金活化了钢铁、建材、能源、交通等工业,用于工资和管理的资金活化了商业、轻工业、生活服务业和劳务市场,这就是城建对城市经济的激活作用。而投资结果却是城市功能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又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体现了城建对城市经济的保障作用。城建对经济的这种作用是有条件的,它是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起作用,并且要做到投资到位,不能拖欠。二是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城市建设是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吸纳众多的就业者。目前城市就业门路较窄,下岗人员多半选择投资少或不投资的客运交通、摊点贸易、修理服务、家务劳动和餐饮等行业,造成了劳务流动盲目性和部分行业的混乱性。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可以吸纳大批城市失业群体。城建系统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像绿化、地面的软(花、草)硬(砖、混)覆盖、住宅工程和小区物业管理等,都需要大量劳务。
三、用经济的手段去管城建,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以最佳的效益和速度建设城市
篇2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农业得到充分重视,才能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只有加强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从理论层面分析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就比较重要。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特征及现状分析
1.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特征分析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着新的特征。在农业的生产结构安排方面逐渐向着市场需求导向层面迈进,在实际的生产经营风险方面不断加强防范,而农业产业的不断完善,也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生产经营的范围,然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挑战比较大。在农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外部环境的复杂化特征比较突出,在分配的方式以及格局的变化方面也比较突出,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这些特征方面就使农业经济的管理方面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1.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对于管理的体制层面,我国当前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制定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比较重要。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和基本经济体制没有协调发展。这就会造成在农业经济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再者,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够,也是农业经济实际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实际管理的现状来看,这一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农业经济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也对农业经济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关键发展时期,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及时转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经济管理的整体效用不高。
另外,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也不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难题。在实践管理中,管理人员、管理技术及管理制度,这几个方面没有紧密结合,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升。
新的发展时期,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提升,但是从实际的管理情况来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由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管理信息的传递及创新措施的实施效率等都比较低,不利于经济管理的水平提高。
2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作用和优化策略探究
2.1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作用分析
要加大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改革的力度,就应该从多方面进行重视。首先,应该充分体现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就比较有利于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的构建。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层面的因素影响,管理十分繁琐复杂,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尚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合理地进行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就可以得到有效实现。
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能够对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农业经济的管理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保障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密切其和农村发展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目标。通过农业经济管理的深化改革,也有利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只有充分注重改革的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地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的全面发展。
2.2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优化策略探究
为保障农业经济管理改革优化目标的实现,就需在相关的策略实施上具有针对性,才能不断提升管理的效率水平。笔者结合实际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发展进行相应的探究,提出几点改革措施,希望对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整体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一,随着农业经济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要充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化使用。从具体的实行措施上来看,要有效提升土地的产出,加强对土壤进行改良,充分保持土壤的养分。注重对田间地头的管理以及优化管理方式,还需充分注重土地的多样性,结合实际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种植经济植物。只有土地得到合理化的使用,才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第二,注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制度的完善,这也是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要加强对农村资金筹集方面的重视,并要在资金管理方面建立有效体系,注重资金管理改革的完善性。相关的经济管理人员,要充分注重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对资金总数的清算,要加强对审计管理等环节工作的实施。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升经济管理质量。
第三,农业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要及时转变,跟上现代化的管理方向。要充分注重农业经济管理这项工作,要力求将这一工作有效完善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管理效率及水平的提升。同时要注重经济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培训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这就需要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扩大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提升他们的经济管理水平。
第四,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在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得到优化,才能真正的保障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这就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充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注重人员的专业化知识学习和新技能的运用等通过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就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水平。同时也要能注重对信息管理制度的完善,从多方面进行强化及完善,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五,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农民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让农民能深切的认识到信息化的管理重要性。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向村民公布相关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求信息,通过简单培训向村民教授新媒体知识,通过新媒体及时公布村务信息,方便农村工作的开展要建立覆盖农村的网络信号覆盖体系,力求家家户户通光纤要按照市、乡、商家、县、村、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网络体系。加强宣传的多样化,将多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等加以综合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信息化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3结语
篇3
[关键词]工业化;二元经济;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14.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88-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06BJL003)。
英国和美国作为先发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道路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和美国的经济社会也产生过二元经济问题,而其能在工业化中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工业化道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一、英国工业化道路及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一)英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农业革命是工业化的基础
工业化是从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化,因而,工业化的起步基础必然是农业。在对工业化的理解中,最重要的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工业革命依赖于农业革命先期或同期发生”。[1]就英国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萌芽,还是海外征服和掠夺,在历史上都不比意大利、葡萄牙或西班牙。英国区别于上述三国的,是它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
由于中世纪晚期英国传统民族工业――乡村呢绒工业的发展,农村成为孕育近代民族工业的基地。到17世纪初,英国出口的呢绒和羊毛大约占到英国出口总额的90%。对此,张培刚指出:“农业可以通过输出农产品,帮助发动工业化。”[2]同欧洲大陆的国家相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在英国农村渗透,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最早发生变革。正是17世纪的英国农业革命,直接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2.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一是技术创新。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从而使织布技术提高;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织;1782年,瓦特发明复动式蒸汽机,它的出现,使机器从根本上代替了人力,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机的时代”。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19世纪30年代,加工机床也已出现,人们可以用机器去制造机器。
二是生产方式创新。现代工厂制度的形成是英国生产上的伟大创新。工厂较之其他组织形式的制造业促进了更高的投资率,因而导致了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3.所有权制度保障了工业化道路的发展
诺思对英国历史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英国很早就开始发展所有权,并将所有权应用于创新方面。1331年,佛兰芒织布工约翰・肯普被准予从事纺织的专利权,承认受市场保护、具有合法学徒身份的人准予免税。英国的鼓励和保护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人,他们带来了诸如制造疏浚和排干土地的机器、油脂、玻璃等物品的各种技术,这些技术很多在英国被授予专利权。17世纪,英国制定了第一个鼓励创新的专利法,从而使得创新收益内在化为制度,从而成为合法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4.工业化过程中遵循正常的产业结构]进规律
即以轻工业为优先发展产业,通过产业联系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在工业化初期,英国经济以轻纺织业为重点,轻纺工业的发展对煤炭、钢铁等其他原料及机器设备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带动重工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轻工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而且,轻工业一般规模小,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在一定条件下,相对来说效益好、利润高。
5.英国工业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是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和相关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因此,在全国总人口中“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目标选择。[3]而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则有利于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英国的工业化道路从这两个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第一,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国家。工业革命完成后,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加快了英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程。17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这一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部门。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英国农业中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1978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仅有65万人;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27万人,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3%,此后便稳定下来。①这一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
第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4]英国农业在工业化初期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农业对工业品的贸易条件明显恶化了。1840年,英国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12%,废除了谷物条例后,1850年即下降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种植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更快。与1840年相比,1850年种植业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20个百分点,到了19世纪末期,种植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只及1840年的57%。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的严重衰退。在这一时期,英国主要作物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急剧减少。1801年,英国农林渔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2.5%,1841年为22.1%,1861年英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7.8%,而1901年则为6.4%。②粮食自给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农业的衰退迫使英国工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国外农业的支持。
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对农业造成的持久性衰退,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进口受阻,国内粮食供给发生困难,英国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和扶持。主要政策有:奖励垦荒,对开垦荒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扩大耕地面积;在政策上鼓励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于二战以后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各出口国用出口补贴的办法廉价倾销其过剩的农产品现象,英国等欧洲进口国采用提高关税以及非关税的手段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者进行保护,这就大大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了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企业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按照欧盟的统一政策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补贴等。
上述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是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供给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甚至一度出现了过剩现象;二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规模农户的收人水平超过了城市中的一般产业工人;三是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乡村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逐渐同城市接近起来,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乡村城市化”。
二、美国工业化道路及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一)美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拓荒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
美国作为近代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化同样受到农业发展的制约。美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并且也是从棉纺领域开始的。早在1790年“美国制造工业之父”――施莱特就在罗得岛建立了第一座棉纺厂。但此后工业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工业化的基础资源(粮食、棉花、畜类、木材和煤铁等),使工业化缺乏后劲。拓荒农业的大发展使这种状况大为改观,美国工业化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农业进步为轻工业提供了充裕的原料。农业生产的巨大增长使粮食加工、食品工业、制革工业、纺织工业及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屠宰和肉类罐头工业迅速崛起。二是促进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进。19世纪是美国交通运输业发生巨变的时代,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美国交通跨越了隧道、汽船、铁路三个时代。三是农业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农产品出口创汇是美国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农产品出口,不仅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还换回了国外的工业设备和国内缺乏的某些原料,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四是促进了工业核心地区的扩大。19世纪初,美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新英格兰地区,并以轻工业为主,随着农业重心西移,工商业随之西移。五大湖工业区的兴起就是西进运动的直接产物。在这新兴工业区内农机制造和农产品加工成为主要的制造业部门。这个制造业带对美国工业影响重大,今天依然是美国工业中心地区。五是为迅速增加的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和农畜产品。[5]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美国农业的先期发展对工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为工业化的飞跃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只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才能推动工业化进程,否则只能阻碍工业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个的现代化进程。
2.生产方式创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第一,美国在英国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内部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分散的市场工业化模式。这种工业化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地调动各经济行为主体的积极性。
第二,美国人创立了新的工厂体制。由于美国工业化时人力匮乏,但土地广阔,水利资源丰富。于是他们把原来一些分散的制作过程加以合并实行新的分工,而后将制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并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这种工厂制需要巨额资金,于是,组织股份公司成为解决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股份公司是美国企业体制的重大创新,为工业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通用制是美国的一项重要的生产创新。通用制使人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产生了“规模生产制”。在此之前,产品是由工匠一件件制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现使得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和大量投放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3.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6]
与其他先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即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工业和农业的产值比重来看,1850年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9∶61。到1900年,两者之比变为73∶27。从工业内部来看,1860年~1914年是美国工业内部结构明显升级的时期,消费品制造部门(轻工业)比重下降,资本品制造部门(重工业)比重上升。①
必须强调的是,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美国的轻重工业之间,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虽然逐渐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也很快。从速度上看,美国农业发展慢于工业,但就农业本身来说,农业发展是相当快的,从1860年~1920年间,棉花增长约1.5倍,玉米2.9倍,稻米12.6倍,羊毛2.8倍。
4.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7]
美国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劳动力和资金都非常短缺;整个19世纪其工资率和以利息表示的资本收益率都较英国高。因此,美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的人均实际产出从1869年~1873年间的223美元增加到1912年~1916年间的632美元(以1929年的不变价格计算)。②
5.实行保护私有产权、人权和发明专利制度[8]
美国独立之初就颁布了严格保护私有产权和人权的宪法,这部宪法维持至今,是美国实现工业化和维持持续繁荣的主要制度基础。为了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保护法人和自然人的发明专利。1790年~1800年经政府批准的专利权276项,1840年~1850年为6,480项,而1850年~1860年期间增加到25,200项,1860年~1870年为71,800项,1890年~1900年期间增加到234,956项。
(二)美国工业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第一,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美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在农业实现半机械化后开始的。19世纪末,最早发生转移的新英格兰地区既是城市多、开发早、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又是全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地区。1880年,美国非农业就业总数已超过农业。③1910年,仅工业和建筑业就业人数就已接近农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场主纷纷采用机器,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从1910年起,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已开始下降。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开始了。据美国农业部估算,1920年~1930年,有600多万农村人口离开农业,占1920年全部农村人口的19%。1930年~1940年,又有350多万人离开农业,占全部农业人口的13%。①由于农村中非农业部门的发展,30年代以后农村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1920年,农村人口在农业就业比重为62%,1940年减少到53%。非农业就业的比重从38%上升到47%。②这表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除大部分进入城市非农业部门外,还有一部分进入农村的非农业部门。
第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促进了城市繁荣和工业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衰落。小城镇和社区发展陷于停顿,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使用难以为继,出现了农民贫困化且其状况日益严重。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并把农村工业化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从1954年到1978年,美国在农村的工业布局逐渐增多,发展不断加快,农村工业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城市工业。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农村工业化的程度己经有实质性提高,在农村里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任何工厂的小城镇,甚至社区。美国的农村工业化是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扩散的结果,不是农村地区自发兴办工业的结果。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的扩散,有政府干预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农村地区税收较轻、地价和水费便宜、人工成本较低等经济因素。美国政府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形成,而且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9]
三、对我国的启示
从英国和美国在工业化中有效解决“二元经济”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得到一些启示――我国在工业化中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即要采取各项措施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这是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关键。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一)在工业化中解决“二元经济”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元经济”问题产生于“工业化”,其也会最终在工业化中得到解决,但是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简单的随着工业的兴起而在短期内得以解决。我们从英美工业化的发展来看,其从工业化开始到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初步解决了部分“二元经济”问题,但是,其从根本上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也就是“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我国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比英美要复杂的多,既有经济,又有社会和政治的原因。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又面临着转轨的情况下,想短期内解决“二元经济”问题也不现实,我们必须认识到其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英国和美国解决“二元经济”的有效途径。我国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这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基础。
第一,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英、美在工业化过程中遵循正常的产业结构]进规律。但是,我国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强调优先发展重化工业,而对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重视不够。因此,我国在工业化的初期,尽管工业化的各项产值类指标都上升很快,然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都没有随之得到较快的提高。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我们要重新走先发展农业、轻工业、再发展重工化工业的道路也不现实,一方面是这样会浪费我们的重化工业的基础;另一方面,国际发展现实状况也不允许。因此,我国工业化道路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要加大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一是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充分发挥重化工业的主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与就业压力问题,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调整我国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生产力布局,比如建立以我国东北地区为基础的工业发展基地。
第二,加快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技术和生产创新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我国是一个技术和生产方式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必须抓住时机,大力推动科技和生产方式进步,加强科技和生产方式创新。一是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将其与我国的具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发挥最的生产效能;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三是建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四是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五是进一步推动国内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第三,加强制度创新和建设。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历程,一方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因而需要建立、完善和创新的制度很多。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保障我国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极其重要。其中应特别关注的是:一是所有权制度建设,其中对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制度和非公有概念的财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尤为重要。这两种制度的建设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凸显的问题,其是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普通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二是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知识产权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很不完善,创新主体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这使得我国自主创新的力量薄弱,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以保障我国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增强。
(三)必须一如既往、始终如一的重视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英美在工业化的发展初期都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其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其工业化的发展。但是,在工业化得到飞跃发展之后,其又只关注于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当农村问题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时,其才又重新重视起来。我国以往的工业化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如今的工业化建设中必须一如既往、始终如一的重视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这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关键。
第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中众多国家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条件下,农产品可以工业发展提供部分原材料,有利于支持工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农业收入水平快速增长入手。一是在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本着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结构效益的原则,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二是推进土地制度创新,使土地有效的流转起来。三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四是通过转变观念、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本投资机制,构筑和完善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等途径,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第二,要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从英美发展的历史来看,农村工业化是使农村焕发“第二春”有效手段。一是我国要因地制宜地扶植各地农村发挥本地区优势,建立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相关的产业化链条。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或扩散。通过城市工业的扩散和带动作用,将农村工业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10]
第三,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当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及政策调整,创造有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以及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农业内部转移。
第四,加强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和保障。我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区域,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必须加大扶持和保障的力度。一是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等多种手段组织农民,提高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1949年英文版,中译本.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联合课题组.中国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9):2-48.
[4]孔祥智.英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是怎样处理工农关系的[J].前线,1999,(4):17-19.
[5]张礼萍.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对工业化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50-55.
[6][7][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组.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新经济导刊,2003,(19):126-127.
[9]郑文凯.美韩两国农村工业化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2,(4):71-73.
[10]林木西,王慧.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3,(7):28-32.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Transformation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Enlightenment to China
Zhou Jian
(Economic College of Liao 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China)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逐渐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促使传统纯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操作。大量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且引起了农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对此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农民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机械化,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1.1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
农业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翻土耕地、种植作物等多个环节,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够完成种植任务,不仅工作繁重,且生产效率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采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后,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原本一年一收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年两收、甚至三收,不仅能够提高农地利用率,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言,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解放更多人力,降低工作量,实现农业生产科学、合理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农作物,有利于增加农业收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2实现规模生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生产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与农业生产特点相契合,且机械设备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农业生产需求,有效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活动机械作业量,将机械与传统农业生产有机整合。在农业机械化的带动下,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农民数量日渐减少,设备数量逐渐增多,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生产经营规模,促使其逐渐朝着大规模方向发展,降低农业规模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如实现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生产收益,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3解放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无可否认,人工农业无法企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农业生产能够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中出来,减小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等优势,获取更多经济收入。此外,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朝着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非农活动、养殖业等方面发展,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朝着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下,实施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农民逐渐走向城镇,还能够接触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帮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注入新鲜元素,最终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1.4实现集约化生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机械化直接效益体现在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它在具体应用中,还具备间接经济效益。由于农机产业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够扩大农机需求,将农机产业发展成为农村新型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农用机器、电力设备等方面的生产,能够极大地刺激本地经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给予支持,推动建筑、交通等部门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让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少社会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十分必要。
2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的措施
第一,积极创新机械技术。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者,要明确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积极意义,并采取政策手段,引导农业机械与先进技术有机整合,促使技术创新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成果的转化。同时鼓励相关人员落实好技术创新发展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切实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及特点开发专业、针对机械设备,从根本上实现设备与技术的转型与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第二,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推广机械化难度较大,但是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率并不高,特别是偏远山区,受到交通、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相悖。要想真正突破重重阻碍,资金的支持十分重要。因此各基层政府应适当增加资金支持,采取政策扶植方式,给予农业机械化农民一定补贴,提供可行性较强的资金支持。也需要从我国农业发展区域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格局、生产特色给予定向支持,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保障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第三,增强机械化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将会对农村社会技术水平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我们应积极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社会化程度,增加机械在农业生产活动占比,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机械化趋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因素,构建较为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避免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劳动力过剩情况。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突破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管理混乱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相关部门要定期深入到农民中,了解其在机械操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培训、讲座等多样化形式,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根据上文所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解放农民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和组织作用,让农民群众能够从内心接受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提高扩发机械化范围,且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作者:李百清 单位:老莱农副业基地
参考文献:
[1]崔晓晨,李宪义,王德成,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0).
[2]朱俊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风,2015(01).
[3]孙维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03).
篇5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提炼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躯体灵魂和脊梁支柱,所以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精神也一定要反映当下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要求。首先,企业精神要反映出企业的基本宗旨,以“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为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讲,他们的思想反映着他们的动向,他们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而企业面对如今企业体制改革的形势和要求,一定要大力强化提高企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一定要反复推敲、总结归纳,结合企业员工的特长、爱好及理想与抱负,再结合企业的基本宗旨、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
(二)树立良好的企业管理风格
企业管理风格是基于企业精神之上的,对于企业的发展策略、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管理风格包括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等多方面。企业管理风格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管理风格,它并非是一两天就形成的,也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形成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动全体员工,共同分析企业的当下形势和需要,共同讨论并制定出基本内容,树立企业独有的企业管理风格,然后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之“深入民心”
(三)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因为只有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才会获取新老客户的认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拓宽企业的客源,占据市场,巩固自己的实力。领导形象、职工形象、服务形象、企业的外观形象和整体形象,都是企业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企业的服务质量、生产技术、销售能力、领导和职工素质等多方面也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密切相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正好可以使得企业的服务质量、生产技术、销售能力以及领导和职工的素质等的提高得以实现,所以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增强企业职工的主体意识
企业职工的主体意识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企业里,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公,职工的主人公意识对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能动作用有着强大动力,会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让企业职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尽可能做到“主人”该做的,以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激励企业职工不断积极进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思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另外,企业文化的建设还能从某种程度上对职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职责、铭记企业的奋斗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给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拓宽企业的客源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分支,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联系,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和其他行业多打交道,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在给企业铺路,只有为企业铺好路,才能让企业发展1路上走得顺顺利利,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在与其他行业的联系交往中,要以企业自身的专业技术、服务质量及人员素质获取别人的认可,在别人心中树立起优秀的形象,以拓宽自己的客源,让他们产生对企业有益的行为,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企业文化更加优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让职工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也能够很好地激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家在同样的问题上获得共识,让企业所有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企业强力发展。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使职工的道德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而且可以使企业职工从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激励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会有一种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可以让企业职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得到领导的赞赏,得到其他职工的肯定,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职工继续为企业艰苦奋斗、努力创新、无私奉献。首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让企业职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让企业职工感受自己被尊重、被肯定、被欣赏,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提高他们的工作激情,令他们的精神更加振奋,朝气更加蓬勃,以优良作风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个人修养等,让企业职工的价值理念趋于集体化、企业化,也就是把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重甚至高于个人利益,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把企业职工的被动角色转化成主动角色,将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以有效地激励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
(五)规范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虽然相对于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讲,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规范,但是这种软性的规范可以使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企业所有职工的思想几乎统一化,信念一致化。这种规范作用是对企业职工的一种软性约束,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职工不断提升自我素养、调控自我心理、协调自我能力等。比起那些白纸黑字的硬性规定,企业文化的规范没有了之前的被强迫感,消减了他们的不满与怨愤,更能让职工欣然接受。另外,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使得规范企业职工的行为准则更加容易和有效,也使得企业员工之间的相处更加温暖和谐,促进大家真正的“同坐一条船”上。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
笔者在上面简单地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作用,是为了更清楚地阐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因为在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深层次意义之前,就要先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
(一)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否能够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是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竞争力的高低就是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企业的竞争力强,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否则就只能被淘汰。所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企业就要想方设法、努力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更好地打造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在广大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拓宽自己的客源,占据更大的市场。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延绵不断的财富,是目前企业立足于市场的重要“武器”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的重要“法宝”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企业向外界展示自我的重要窗口,是企业财富的源泉。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打造属于企业的优质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广纳贤才、拓宽客源、吸引客户等,它们是企业获取广大客户认可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几乎饱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比什么?以什么来作为获胜的条件?就是比他们的企业文化,哪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更优秀,那他就是激烈竞争中的获胜者。
(二)促进企业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也是一种必然需要,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独霸一方,取决于是否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美梦成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占据了主体地位,加上现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必须的。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以前企业主要以物质资源作为竞争优势,以投资更多的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为主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来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那种短缺的经济早已远去,市场几乎趋于饱和状态,所以现在的消费者们不仅仅是要求物质的满足,在物质能够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大程度上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其次,在当前现代化的形势下,企业必须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多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下工夫,加注更多的产品内涵,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赢取消费者的认可,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石文化;造景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皇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即使咫尺之地,亦追求自然山水的意趣。山,是巍峨坚毅的象征,历来为人们所尊崇。作为“山之子”的石,亦深为人们所喜爱,在园林中随处可见其踪影,是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中国造园历史悠久,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营建宫苑的活动,[1]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文化亦是源远流长。古人对山石之美的欣赏,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诗经》中有诗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南宋诗人陆游亦有诗云:“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表现了古人对石的喜爱。 “石”既有中国古人的精神寄托,同时又在园林造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古典园林中的石文化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静观”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其哲学理论的精髓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既影响了整个园林的规划设计,也影响到造园家的艺术追求以及园林鉴赏者的审美意趣,[2]因此园林中处处渗透着“静”的思想。例如,镇江自然庵有对联曰:“静观得众妙,展席俯长流。”董其昌题对联于苏州怡园玉延亭曰:“静坐参众妙,清谈适我情。”石头静止不变、安固不移的品性,正契合了古人“静”的思想,同时也契合了古人所赞美的坚贞不屈的君子品性。古人常寓德于石,《吕氏春秋》中有云:“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也;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也。”意指意志坚定,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改变初衷、品质高贵的人。清人赵尔丰云:“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良士也。吾乐以为友。”石头天然去雕饰,所具备自然之性、不为外物所动、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和古人对性灵的追求是一脉相通的。千百年来,石头被奉为君子、良师和益友。“非独友石,友其德也”这句话道明了古人赏石的原因。
二.石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园林中的石经过造园家精心巧妙的布置,与园林中的水、花木配合,形成一幅幅动人的写意画,寄托着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石作为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要素,不仅寄托着古人的情思,而且在园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花木配合,点缀景致
古典园林中,自然的山石常与红枫、青枫、牡丹、松树等花木配合,营造出富有情趣的景致。自古就有“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之说,可见石在造景中的作用。我国古代唯一一部造园理论专著《园治》中讲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中游也”,说明了山石配上粉墙、松柏、翠竹等所具有的自然山水画的意境。
拙政园海棠春坞是拙政园主人的读书之处。其西面的天井在南面院墙上嵌以山石,并种植有两株海棠及慈孝竹,院墙上有题字,曰“海棠春坞”。初春时分,海棠花开,姿质秀丽,繁花似锦,与青翠的绿竹、古朴的山石相得益彰。虽是古典园林中的一处小景,却因造园者的独具匠心而具有意味深长的美。
古典园林中沿墙的游廊有时会离开墙一段距离,在游廊与墙之间的狭小空间里常摆放山石,配以花木,以丰富景观,增加景观的层次。
与水配合,形成富有自然趣味的驳岸
古典园林中多以石头作为水的驳岸。古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石头驳岸的参差不齐、犬牙交错的形式,增添了水的自然野趣。若岸边再种植垂柳、鸡爪槭等,则水、山石、花木以及山石、花木在水中形成的倒影交相辉映,虚实结合,形成动人的画面。
堆山叠石,再现大自然的峰峦叠嶂
掇山理水是古典园林造景的重要部分。通过掇山理水可以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展现自然山水的意蕴,满足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假山多是写意的,概括提炼自然界中大山的容貌之势,或奇峰突兀,或峰峦叠嶂。沧浪亭中心景区大面积的堆山叠石,其上遍植高大乔木,游人一进门便感到了山林之势,于城市之中得山林之趣;狮子林有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被誉为“假山王国”,嶙峋的假山与一汪池水相依,营造出咫尺山水的意境;上海豫园的黄石大假山,重峦错叠,林木苍翠,极富自然山林意趣。
做蹬道,模拟自然山林中的山路
古典园林中既然讲求顺应地形、随高就低的安排建筑,园内自不免“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 [3]古朴自然的、由山石堆叠的形式各异的蹬道,因其易与自然山水式园林融为一体,便成为解决高差的首选。古典园林通常就是借各种形式的蹬道与路径相配合,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园内的交通联系问题,同时还大大增强了空间的曲折性。[4]此外山石堆叠还可以取代台阶。留园的五峰仙馆与室外地面有一定的高差,但是没有用台阶,而是用石头来解决高差,既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又与其门前的假山相呼应,仿佛是假山的延伸,别有趣味。
作为独立的景观元素被欣赏
石不仅可以与其他景观要素配合形成不同的景致,因其自身的形式美,亦可以独立成景。江南三大名石:苏州留园冠云峰,杭州曲院风荷绉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即是独立成景的例子。《园冶》中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语句,表明石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山石性情沉稳,不为外物所动,厚重踏实,以其“寿、坚、安、实’的品质而被古人予以象征化和赋予人格特征,赏石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人独特的爱好。
分隔空间
山石在园林中不仅可以和花木、碧水配合成景或独立成景,亦可以起遮挡视线、分隔空间的作用。园林中常借假山石为屏障,遮挡视线,使人不能对园内的景色一览无余。比如拙政园,自腰门进入,便被逼近眼前的假山遮挡了视线,空间闭塞,抬头仰望只可见远香堂的一角。登上假山,视线开阔,远香堂便呈现在眼前。倘若一进园便将园内的景色一览无余,进园后便觉索然无味,古典园林的含蓄意蕴也就消失殆尽了。
三.结语
石因其安固不移的品性而深为中国古代文人所喜爱,因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石文化,同时石在古典园林造景中的作用,使它成为古典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古典园林也因“石”这一造景要素而更加富有韵味。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
[2] 许耕耘. 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 华中农业大学,2010
篇7
[关键词]场景设计;动画电影;视觉要素
一、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二、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对动画电影场景设计的作用
从表面看来,动画电影场景的创建与现实中的景观规划相距甚远,只是为了满足画面丰富性和美学特征,用视觉要素的词汇去搭建一个虚构的景观篇章。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不仅是要把要素组织在一起,成为在视觉上令人愉悦的安排。它还要在功能和美学之间求得平衡。论及影视美术中的功能体现,实用主义的人们通常愿意以一种严肃性来面对这个问题,就像对待实践设计那样,这并不会妨碍好的设计在情节发展中渐渐给他们这些实用主义的人们信服的解释。
三、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1、把动画电影场景设计等同于环境艺术设计
一些人把动画电影场景设计等同于环境艺术设计,这里面存在很大程度的误解。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与环艺设计的确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都注重空间的立体构成及空间对人的影响,且场景设计也必须借助环艺空间设计中的一些手段。但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存在很大区别。环境艺术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构筑和谐的人性空间为目标,在处理上比较客观。环境艺术设计围绕“人”这一主体,大多以正常人的视角观察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出的环艺作品也以正常人在其中的空间感受为标准。而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画场景的表演性,它依据剧情,辅助剧情发展、衬托角色、烘托气氛。动画电影场景设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可以人为地对空间施加影响,比如角色在忧郁的时候,室内色彩气氛可以设计成灰暗的,空间也要显得局促。随着角色心情变得愉快,室内空间可变得明亮,色彩也丰富起来……这些对空间的主观处理是动画电影场景设计的一个特色。另外,动画电影场景设计的视点根据剧情需要,变化也比较丰富。 2、只重视视觉效果,忽视场景合理性 好的场景设计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给观者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在做动画电影场景设计的时候应该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感受。但现在很多动画电影片在场景设计上片面追求新、奇、怪,在场景效果表现上片面追求冲击力、震撼力,似乎每一个场景都很“经典”,都很奇特,但是这些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场景堆砌在一起是否具有合理性,倒是很少有人去思考。动画电影场景的合理性来源于动画片本身内在的逻辑性,它要求动画片中的角色、场景、剧情等都统一在自己的“世界观”中。动画电影片的“世界观”是指动画片中的世界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运行的。你是现实的“世界观”,你的动画片就遵循现实的客观规律,你的动画片是充满玄幻色彩的非现实世界,你就要设定出那个世界的一些特征和运行规律,而且每种现象都要有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求场景设计应在遵循其特定“世界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剧情发展去实现它设计上的新、奇、特。如果你的设想只是大胆和新奇而经不起推敲,那么这一设计就是失败的。在场景表现上,有人认为只要画得好就是一个好的场景设计,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好的动画场景需要去设计,至于最终采用什么方式去表现,是采用油画、国画、水彩还是三维制作,完全取决于剧情需要。
3、创作思路不完整
看国内的一些动画片,会发现里面很多场景设计似曾相识,且有拼凑的痕迹,把某一个动画片里面的建筑加一个钟楼,或者把某一个动画片子里面的大楼减去几层,换种颜色等。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设计环节上的缺失。国内的场景设计大多把精力集中到后期效果上,对前期的准备工作――场景概念设计重视不够。概念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前期的概念性、前瞻性构想,对整个设计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动画场景的概念设计与动画角色的概念设计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大致规划出了整个动画片的时空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的角色和场景关系。
四、艺术设计在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的多层面构建
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将三种时间艺术即诗歌、音乐、舞蹈与三种空间艺术即建筑、绘画、雕塑综合到一起,是传统艺术交融后的再生。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影视艺术是它们所有优势的综合,具有其他单独一种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表现力。三维动画作为影视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自然深受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
1、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的建筑艺术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塞维在《建筑空间论》中写到“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这毕竟是合乎规律的。建筑不单是艺术,它不仅是对生活认识的一种反映而已,也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写照而已,建筑是生活的环境,是我们生活展现的‘舞台’。”建筑空间也常常是三维动画电影场景设计表现的内容,建筑空间的语言和空间形式常常是三维动画场景空间发展的基础。
建筑的空间中,门、窗、柱、墙和台阶是最基本的元素,它们不仅在建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动画场景中也是重要的元素符号。所以,认识建筑空间中这些基本元素的意义对场景空间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2、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的艺术设计
场景空间的设计从艺术设计的意义上说是空间中的视觉艺术和环境设计。它包含着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示空间设计、装饰艺术、娱乐空间等设计的元素和语言。在设计方法、材质应用、灯光运用以及空间中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艺术设计的发展对场景设计空间的扩展、创造方法的突破有着很直接的影响。当代设计艺术学科发展的广泛性和融通性,大大拓展了设计研究与应用的领域。在可变、多变的空间营造、空间中视觉造型因素与人活动的关系上,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和设计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3、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的现代美术
造型艺术对场景设计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形就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的形态,它不仅指物体的外形、轮廓、形体、相貌等,还包括物体的结构形式。舞台和造型艺术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场景设计革新显然也受到现代造型艺术运动浪潮的推动。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这些艺术运动很快地渗透到场景设计上。场景设计作为综合体,融合了绘画、雕塑、建筑和实用装饰艺术等各种视觉艺术形式。在立体空间中,场景显然具有雕塑和建筑的特征。在平面的视觉上,舞台空间具有绘画的审美特征。正是场景的这种兼收并蓄的能力导致其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段随着现代美术的变革而日趋多样化。
篇8
旅游规划一方面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另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
1.1景观设计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滨谊在《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一文中指出,旅游规划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
与旅游规划三元性相对应产生了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规划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3)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其中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的景观流派,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1.2景观设计理论是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园林是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欣赏的环境综合体。其规划设计必须同时满足科学性和艺术性。园林学具有十分丰富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东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追求天人合一,再现自然山水的思想,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与人工巧于结合,从而作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即强调人工美。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为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准确合理地综合应用形式美法则和造景手段。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比和微差、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稳定和均衡、统觉和错觉、主从和统一等。造景手段主要有:隔景、对景、障景、添景、夹景、漏景、框景、借景等。
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必定涉及到景观设计、建构筑物布置、色彩搭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就必须应用园林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来加以指导:
(1)旅游规划设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应具有连续的时空动态性:这就要求所规划设计的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等不但具有空间体量感,而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晨昏各异、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种景象,另外当景物与观赏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能产生步移景异之效果。
(2)能创造多种审美内容和多种审美途径: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审美内容,并能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途径来感染游人,给游人以多种感觉器官上的审美享受,即眼一画境;耳一声境;鼻一香境;舌一味境;身一爽境。
(3)要能和谐融合多种艺术:把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盆景花木的栽培艺术、园林植物的配置艺术、叠山理水的造型艺术、唱歌跳舞的表演艺术等和谐融合在一起,提高其美学价值,使之更好地满足游人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和游览需求。
2.景观设计在不同层面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发挥
根据刘滨谊的旅游规划三元论可以将旅游规划分成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其中三层面是:区域一景区一景点;三阶段是;发展规划一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而本文则根据旅游规划不同的三个尺度层面加以认识,即区域一城市一小城镇。
2.1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与景观文脉整合
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侧重空间关系分析,侧重在区域内视觉体系的构建,即旅游景观的布局和建设,完成从理念定位到空间定位的实现过程。景观生态学把空间划分为不同尺度的等级体系,空间由点、线和面要素组成,不同要素完成不同的功能,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
(1)节点。观察者可以进入或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是认识观察区域、形成印象并便于记忆的参考点(标志)。典型如道路的交叉口、广场、地铁站或核心景观、标志等。参照生态学中物种迁移等战略点选择,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节点。
(2)景观轴。是区域内游客可感受到的线性成分,可以是核心景观系列,一般沿主要交通线或游览线向两旁延伸,从而连通节点和敏感区。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旅游交通体系和解说系统。
(3)敏感区。指观察者可以在区域内随意进出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区域。敏感区具有鲜明的主题,经过人们的想象领悟,便形成了人们对敏感区性格的意象。如景观资源集中的景区、建成区。
目前世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由表及里逐渐转向深挖景观文化内涵,因此旅游景观的文脉整合就是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地景观文脉整合就是将旅游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发展的整体策略中,维护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并体现这个特色,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部分构成有内聚力的整体,强化其区域特征,以此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规划中景观设计前期的文脉整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目的地的本质优势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区域旅游的竞争本质上是区域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因素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文脉是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升华,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而造就了文脉的独特性,通过在旅游规划中文脉的整合,可以明了区域发展旅游的文化优势及其在更大区域中的地位,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2)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和本质就是旅游文化的开发,即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而旅游规划中景观文脉整合可使规划者在旅游产品开发时明确目的地景观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其本质特点。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就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以目的地的文脉为基础来设计旅游产品,深挖文化底蕴,注入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的产品才会具有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人们对该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目的地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这实质上也是对旅游地文化的理性综合。可以认为,文脉是旅游地本身第一性的,是核心,而反映在事物外表的旅游地形象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是文脉的外在体现。因此,文脉是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旅游规划中通过文脉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旅游地形象建设可以引导潜在旅游者建立或重构旅游地的本底感知形象,进而触发其旅游动机。
2.2城市旅游中景观塑造的作用
随着城市旅游研究的兴起,城市景观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逐渐出现城市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理念。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 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
城市景观结合城市建立旅游形象、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好客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城市旅游景观塑造时,以下景观设计及其概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景现场(field)。“场”是一切事物共有的属性。景观场是由构成景观的视觉事件及其位置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整体。景观场主要体现为城市整体环境。具体来说,城市环境又由城市实体景观和城市空间景观构成。从本质上看,城市实体景观主要是可见的景物,城市空间景观则主要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心理感受。城市景观场的本质是城市旅游景观的有形构造及其相关的无形表现。城市景观场作为一个系统,可从肉眼可见的物理景观(Physical landscape)和肉眼不可见的意境景观(Mental landscape)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评价。这是城市旅游景观概念与经典景观概念的不同之处。
城市空间景观根据平面景观、立面景观和顶面景观3个指标进行塑造。构成平面景观的基本要素是点和线,具体包括景核(一般为城市中人流集中、景致独特、风景优美的地段)、景节(次一级的密集区或景致独特地段)、景廊(平面廊道,一般为交通道路)、景基(除景核、景节、景廊以外的构建城市景观的要素)等4个次级指标。立面景观是三维概念的景观,具体包括视点(旅游者观察的立足点)、视焦(在视点上看到的主要的视觉吸引物)、视廊(视觉通道)、视域(视域质量较高的视域地区叫做主体视觉空间)4个次级指标。顶面景观是指在建筑物 顶层构成的趋势面(顶面)之上的景观,具体包括天际线(顶面在远方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顶面实体景观(主要有电线、烟囱、电视传导收发塔等)等2个次级指标。
景现流(FlOW)。在现代城市中,“流”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流主要体现为城市活动。在实际表现上,城市景观流主要有人的活动(人流)、物的活动(物流)、经济活动(价值流)和信息活动(信息流)等形式。其中人流是城市旅游景观流的中心,人流与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完整的城市活动系列。按照景观流是否直接体现为实物,可以划分为实物流(包括人流、物流和价值流)和非实物硫(主要是信息流)。从景观生态学来看,正是这些景观流的存在,使得景观得以正常的维持、发展和变化。因此,城市景观流是城市旅游景观功能的客观物质基础。
景现形象(Image)。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直接表现形式,城市景观形象是指城市所表现出来的、被旅游者所感知的一种印象,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形象客体、城市形象主体和城市形象实践。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景观场和城市景观流在城市居民及外来旅行者头脑中的综合体现,是经过人脑的接受而形成的一种理念。作为城市景观形象的综合结果,城市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形象在城市这一特殊区域的体现,具体包括人一地感知要素和人一人感知要素两个子系统。
具有城市个性形象的城市旅游景观的设计应该集中在代表城市历史的文化遗迹的保护与旅游功能的设计、城市绿色景观的设计、城市休闲环境的创造(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等方面。从空间上划分,城市中心地段的旅游感应气氛和城市郊区的休闲项目设计是城市旅游规划应该主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2.3景观设计在小城镇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小城镇景观的二元素。小城镇风景资源虽知名度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与水指的是自然风光,仙与龙则指蕴含的文化韵味,两者有机地融合便达到“虽由人作,苑自天开”的效果。
(1)自然风光:山、水、林、田构成了自然环境空间的主体要素,共同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态格局。规划设计者应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小城镇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景观资源,研究确定小城镇的景观特色与目标。
篇9
规矩、礼法在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十分讲究形式的社会,所有起居,祭祀,政治,经济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规矩进行有秩序的活动。中国的设计中可以发现方形、圆形运用的非常多,可能是和“天圆地方”的观念以及“规”“矩”“准绳”的工具相关。中国古代造物者不仅发现了“方圆直平”的形状规律,而且根据这个规律探讨制定出“规矩准绳”的设计法则,古人所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指每件事情都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形式法则。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书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书写时注意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书法的“法”就是程式,方法,形式的意思。书法,笔法严谨而又变化无穷,抽象中又带有具象,是意象艺术的代表。书法艺术的整体布局是感觉和经验的总体把握,一切依赖行笔时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加上纯熟的技巧运用,就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又如中国另一传统文化——国画。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处理,去追求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气势、性格、意趣之美。中国书画的用笔都要求有力,首先肯定的是生命力的存在和发展,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道德的、精神力量的表现。此外,中国文人画的笔法规则十分严谨、周密,据齐白石的曾孙齐作夫介绍,齐白石教画虾画蟹,十分明确的规定画一只虾或一只蟹的笔数。另外还有戏曲文化,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内容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音乐,舞蹈,唱歌,武术等多种表演形式。程式化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点,其形式符号:脸谱、动作、道具、曲牌、板路等都具有明确的形式特征。这些文化形式中都能够很清楚的看到“规矩”的存在,这样的准则是一直伴随传统文化的发展的。
中国的礼法严格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君臣关系。其中君臣关系具体体现在古代的建筑上,因为建筑在古代是作为一种彰示上下等级制的重要形式,它们是服务于“礼”的形式建筑。城市与宫殿的关系,是以君王的权力为中心的形式设计,将宫殿的位置设计在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就是强调了统治者的权威。宫殿式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满足帝王的物质生活要求外,更主要的是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体现帝王的权威。另外在服饰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等级分明,中国服饰的形式设计,自周朝以来,不断加强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在中国古代,什么样的人,什么等级的人必须穿什么样的衣服,已经形成了传统和习惯。如在唐朝时规定,黄色只有皇帝和皇亲可以使用,而官员的等级也以服饰的不同色彩来区分,如三品以上是紫色,五品以上是朱色,六品的是绿色,七品的是青色,这种以色彩来区分的形式非常醒目明了,封建社会这种等级观念在服饰设计上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生态保护观念在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生态观念相对来说形成时间较早,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具有全局、生态大平衡观念的民族。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对人文生态的重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个时期的各个派别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然生态保护观念,甚至是人文生态的平衡观念,这样的生态观念指导着现实生活中设计的方方面面。如中国传统民居的选址在风水术应用上都有所研究,在建造民居时,一定会在强调周围要有风水林,这样繁茂的草木藏风得气,可使子孙后代气运昌盛。现在有人认为风水是迷信,其实这正是古人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思考之后得出的一些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法则。在这些法则中,渗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而中国古代生活用品设计之中也有这样的体现,如汉代铜灯—虹管灯,灯体有虹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把烟吸入有水的灯座中,可以防止空气污染。这样环保的设计在古代就已经有体现。而在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情况越来越不乐观,全球气候异常,温度不断升高,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爆发。人们已经重视到这个问题,自然环境保护观念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类设计中普遍度能够看见环保概念的元素。绿色环保设计已成主流。作为处于同一宇宙中的自然和人类社会,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是息息相关的,人文生态的平衡也能促进自然生态的平衡。
我们不能将自然与人类社会割裂开来,单独谈自然生态的平衡,这一重要性我国古代先人们早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天人合一,为生态和谐而设计。“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理思想的主干,也是中国生态平衡思想的核心,它的思想起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表现为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万物和谐的整体思想,使中国两千多年来的设计呈现出整体、协调、祥和的井然有序的状态,是人文生态平衡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完美统一,是人类设计的理想境界。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红景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红景天系景天科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植物,素有“雪山仙草”之称,著名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就记载红景天治病具有神效。自20世纪60年代,有科学家就提出红景天属植物有良好的适应原样作用。我国对红景天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现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红景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
1红景天化学成分
红景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共9大类,即香豆素类、黄酮类、甙类、生物碱类、无机元素、氨基酸、纤维素类、淀粉类和维生素类。其中红景天苷和酪醇是其代表性化合物。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以苷类为主,主要为黄酮醇苷和苯烷基苷类。其中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最多,近40种,其次是苯丙素及其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醇、槲皮素、阿福豆甙、芦丁和山奈酚等;多糖(RSP),其单糖组分有L-阿拉伯糖、L-鼠李糖、D-葡萄糖等;香豆素类,主要有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莨亭等成分;有机酸包括没食子酸、肉豆蔻酸、熊果酸、酪酸;挥发油类主要有肉桂醇及一些不饱和有机物,从有机化学分类角度看主要为醇、醛、烯和酯;本属植物还含有萜类、甾醇等类型化合物[1]。另外,还含有21种微量元素及18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EAA);有些红景天植物的叶和茎中还存在生物碱,其药理活性成分主要是酪萨维、苷元酪醇、二苯甲基六氢吡啶以及红景天素等[2]。
2红景天的药理作用
2.1抗疲劳作用 张慧云[3]等在抗疲劳作用实验中发现,玫瑰红景天提取物Rosavin使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延长,运动后肝糖原与肌糖原含量提高,肌乳酸浓度明显降低。红景天可以维持高强度运动量大鼠的血睾酮、皮质酮在正常生理水平;使血红蛋白含量和糖原的储备增强,提高抗疲劳能力[4]。红景天苷能调节运动所造成的尿素氮水平异常,使机体在运动时能维持正常身体机能。红景天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小鼠血乳酸与血清尿素氮的含量,其抗疲劳作用随灌胃剂量增大而功效增强[5]。复方红景天片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及爬杆时间,减少BUN的产生,加速BLA清除,心肌超微结构显示其可减轻长时间运动所导致的心肌损伤[6]。红景天苷能显著减少运动对大鼠红细胞膜的损伤,提高运动疲大鼠的耐力[7]。
2.2抗缺氧作用 由于红景天多生长在高海拔寒冷地区,人们对它的抗寒冷、耐缺氧作用也有相关研究。罗定强[8]等发现小丛红景天总黄酮能延长小鼠缺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延长小鼠负重游泳的存活时间。红景天苷对特异性心肌缺氧以及亚硝酸钠中毒小鼠均能明显延长生存时间[9]。红景天能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耗氧量,其醇提物能特异性的提高动物心肌缺氧能力,具有较好的抗缺氧作用[2]。李龙[10]等发现红景天能显著降低低氧应激条件下肉鸡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红细胞压积,促进红细胞生成。红景天口服液还可降低亚硝酸钠所致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对亚硝酸纳所致的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1]。红景天经纳米化后,其抗缺氧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显示小剂量的红景天纳米粉可达到大剂量普通粉的药效[12]。
2.3免疫调节作用 高山红景天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是一种良好的免疫调节剂。富含高山红景天甙的红景天制剂能促进老年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反应[13],使健康小鼠的生命活动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而使老年小鼠衰老的病态指标趋向正常。朴花[14]等研究证实红景天多糖可明显增加小鼠特异的抗体分泌细胞数,降低白细胞介素Ⅱ的活性。李立[15]等在红景天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中发现,红景天提取物对小鼠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NK细胞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均具有促进作用。谢乐斯[16]等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山红景天甙具有丝裂原效应,能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调节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杀瘤效应,高山红景天甙可能是介导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2.4 抗衰老作用 申佳佳[17]等,在对自然衰老小鼠模型进行红景天苷抗衰老作用研究时发现,红景天苷能够有效提高自然衰老小鼠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并且降低过氧化脂质和脂褐素水平,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且不同脏器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存在一定差异。用自然衰老小鼠观察对清除自由基相关酶发现, 高山红景天对血中SOD及肝组织中GSH-PX活力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18]。红景天总甙能明显降低老年大鼠血清MDA含量及脑组织Lf含量,从而通过改善自由基代谢发挥抗衰老作用[19]。红景天苷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制黑色素的作用,含有红景天苷的霜剂能够改善皮肤色素,增加皮肤弹性,可以作为较好的美白、抗皱天然植物活性成分[20]。
2.5抗肿瘤作用 红景天苷促进体态回稳的免疫调节、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切合了肺癌的病理发展机制,能增加化疗药的抗肿瘤及抗转移作用,并可降低化疗药物毒性[21]。进一步研究发现,红景天苷能显著提高小鼠的体质量,且能明显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提高脾脏系数和脾脏细胞功能,增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L-2活性。红景天苷还能明显抑制BGC-823肿瘤的生长,同时能增加小鼠体质量,提高治疗肿瘤的药物耐受性,改善体液免疫功能而发挥抗癌作用,高效低毒,可与化疗药物合用提高其疗效[22]。其具有提高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非特异性杀伤细胞(NK)活性,抑制HepA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23]。红景天提取物体外实验对4种肿瘤细胞(Hela,Beap,T24,HO8910)有良好的抑瘤作用;体内实验明显抑制了S180实体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延长了S180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红景天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24]。
3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景天具有显著的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抗肿瘤等功能,它既可提高运动员运动机能,也可提高一般人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但其对于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较少。红景天的开发可从保健、预防和治疗3个方面入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制药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手段,将红景天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提取精制为相应制剂,这也是红景天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崔艳梅,娄安如,赵长琦.红景天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44(3):328-333.
[2]德吉,周生灵,郭小芳,等.红景天(Rhodiola L)的研究进展[J].科技,2012,233(8):70-77.
[3]张慧云,马朝阳,王洪新.玫瑰红景天提取物rosavin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6):357-359.
[4]周海涛,曹建民.红景天对运动训练大鼠睾酮含量、物质代谢及抗运动疲劳能力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24(12):1808-1812.
[5]李凤林,吕艳荣,宫敬利,等.高山红景天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研究[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3,40(4):35-37.
[6]陈虹,冯旭,赵龙,等.复方红景天片抗疲劳作用研究[J].药学学报,2013,29(4):293-295.
[7]耿欣,汲晨锋,季宇彬.红景天苷对运动疲劳大鼠红细胞膜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 24(1):49-51.
[8]罗定强,程新萍,乔蓉霞.小丛红景天总黄酮抗缺氧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22-1723.
[9]金雪莲.红景天苷在不同缺氧状况下抗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121-122.
[10]李龙,刘锁珠,王宏辉.红景天对高原缺氧条件下肉鸡红细胞渗透脆性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3,25(2):81-83.
[11]王凤岩,陈瑞仪,周轶琳等.红景天口服液对亚硝酸钠所致缺氧性损伤作用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2,12(7):851-852.
[12]苑伟,李士博.红景天纳米粉对小鼠抗缺氧和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2):122-123.
[13]刘雅鹃,郭英,甘振威.红景天制剂对老年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3):244.
[14]朴花,李英信.高山红景天多糖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0,23(4):251-254.
[15]李立,王秋水,王亚东.红景天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301-3302.
[16] 谢乐斯,刘艳丽.红景天甙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杀瘤效应[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25(1):22-25.
[17]申佳佳,苑隆国.红景天苷对自然衰老小鼠模型的抗衰老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2,7(6):412-417.
[18]苗艳波,师海波,孙英莲.高山红景天总甙的抗衰老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20(5):20-211.
[19]许晗,尹伟伟,丁鼎.高山红景天总甙抗衰老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8(2):248-249.
[20]胡国胜.红景天苷抗衰老和抑制黑色素作用研究[J].北京日化,2011,15(1):6-14.
[21]李成万.艰制肺癌疗效的机制因素与红景天苷的抗肿瘤特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5-7.
[22]覃华,杜小燕.红景天苷对荷瘤小鼠抗肿瘤活性和免疫功能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8):6811-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