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理学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理学特征

篇1

    从电生理角度看,Cl-通道平衡电位与静息电位相似,其功能与K+通道相类似,抑制细胞的兴奋性,同时促进去极化后复极,进而维持细胞静息膜电位。在胞膜及胞内细胞器上的Cl-通道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电转运和物质转运,尤其在神经和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Cl-电流是参与兴奋性调节的重要离子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胞的容积,执行物质转运的任务,调节并维持着细胞的体积。就Cl-通道蛋白自身结构而言,暂可分为:电压依赖性Cl-通道(ClC家族)、囊性纤维转膜电导调节体型(CFTR)、Cl-通道及配体门控Cl-通道。此通道是动态大分子复合物,其细胞质的附属蛋白参与分子间作用调节并为其通道的功能可塑性提供分子基础[5]。

    1电压依赖性Cl-通道(ClC家族)广泛存在于原核、真核生物细胞,在哺乳动物体内主要在细胞的质膜及胞内各细胞器的膜上,其分子结构相对复杂,目前已发现9个亚基,包括ClCO-7、ClC-Ka、ClC-Kb,其跨膜结构比较复杂,有较好的功能研究价值大多数ClC通道都有电压依赖门控效应。Cl-通道受阴离子和pH值调节的影响。同时受到蛋白激酶(PKA、PKC)或胞内信使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很多生物疾病发生与Cl-通道蛋白基因序列变化有关,其中的几种特殊的遗传疾病都与ClC通道基因发生突变有密切关联,另外,ClC-K通道的β亚基的突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部分疾病的发生。在哺乳动物体内,其疾病发生的部位较复杂,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小肠、肾脏、心脏及肝脏等器官上。心脏的发病因素比较特殊,目前也有部分研究认为该病是由HCN4离子通道作为领头突变体而导致[6]。Cl-通道电流特征主要表现为CFTR依赖Cl-通道电流或cAMP依赖的Cl-通道,其特性可以有以下表现:a.普遍外向整流性;b.非时间依赖性;c.对β-受体阻断剂敏感;d.对离子通透性有一定的顺序。

    2囊性纤维转膜电导调节体型(CFTR)Cl-通道家族CFTR主要发挥跨膜离子转运功能,上皮细胞缺乏Cl-转运功能、组织缺水、盐分泌和重吸收的平衡失调是囊性纤维变性(CF)致命性遗传性疾病的主要的细胞微环境病理表现。多种研究表明,CFTR在这种遗传性疾病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CF基因已经被发现,研究也证实了CFTR是cAMP-依赖性的Cl-通道。其开放需要足够量的AMP,存在能量及物质转换过程,当胞内、胞外氯离子浓度相当时,CFTR的I-V呈线性关系,但是在胞内与胞外Cl-浓度相差较大时,其I-V线性关系不是很明显。在心肌细胞上,CFTR通道电流表现较为突出。CFTR有两种类型:PKA激活的Cl-通道(Icl,PKA)和PKC激活的Cl-通道(Icl,PKC),有些综合肽也行使着Cl-选择性通道功能[7],其中它参与细胞活性及其他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其磷酸化后结构域起着重要的功能导向作用。基于电生理考虑,离子通道大多是涉及到离子相位改变的电化学体系。其通道介质间的离子的转移对离子通道阻抗的变化发挥重要的作用[8]。

    3甘氨酸和γ-氨基酸受体(GABA)相关的配体门控Cl-通道聚焦中枢神经系统,作为神经介质的GABA和甘氨酸通过控制Cl-的内流使神经元超级化而发挥抑制性调节作用。神经介质主要使Cl-内流,神经细胞超级化而抑制其活性,成年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表现突出。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早期,GABA和甘氨酸使神经细胞发生较强的去极化并使Ca2+内流进而促发神经递质释放。随着神经细胞的发育,细胞内Cl-浓度逐渐下降,再是阳离子反转体KCC2上调,使GABA和甘氨酸介导的电流也从兴奋向抑制转化。就通道结构而言,GABA和甘氨酸及烟碱同属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超家族(LGLC)体系,常规通道蛋白上含有5个亚基,每个亚基约有200个氨基酸组成的巨大胞外氨基酸结构域,4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较为短大的胞外羧基末梢。从分子层面看,氨基酸末端结构域含有一个保守序列,被称为:Cys环,由不同长度的胞内环相连接而成,其三维晶体结构尚未明朗,需进一步探究。目前随着微尺度技术研究的进展,结构和功能研究已趋向成熟,应用纳米微管及微孔技术研究离子通道相关蛋白生物分子的转运已成为现实[9]。

    4Ca2+激活的Cl-通道Ca2+激活的Cl-通道在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包含了上皮细胞电解质和水的分泌、神经和心肌细胞兴奋性调节、感觉换能及血管紧张长度的调节等作用。其中离子通道电流-电压的关联具有离子浓度的依赖性[10],部分Cl-通道的激活还依赖于细胞外Ca2+,其中ClC-K1通道为典型表现。和K+通道一样,原核生物中的有丰富的ClC家族基因,为通道蛋白表达和结构分析提供良好的环境[11]。相反,有种特殊的Cl-通道能被细胞外Ca2+所阻断,譬如:蟾蜍卵母细胞上就有一种特殊的Cl-通道。遗传学研究已经结合通道研究分别通过动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检测进一步研究部分生物分子功能特征和信号通路[12],就电生理而论,瞬时外向K+电流主要包括两种成分:一种为4-AP(4-氨基吡啶)敏感的K+电流(Ito1),另外一种被称为Ito2,它对4-AP不敏感,可被阴离子转运抑制剂阻滞。其电流即为Ca2+激活的Cl-电流(Id,ca),它不被4-AP所抑制。当然,若细胞缺乏或根本就没有K+,而细胞内K+由Ca2+所代替,该离子流依然存在,所以它不是K+电流,而是由Ca2+所激活。当细胞内或细胞外Cl-浓度降低时,能明显减弱该离子流,与Cl-密切相关,其激活曲线可以随细胞外Cl-的浓度发生变化,当细胞外无Cl-时,该电流消失。随着膜片钳技术应用,离子通道对待试离子的选择性已被较好的掌握,当通道中多种离子被K+或Cl-替代后,其翻转电位仅以6mV或更小的幅度变化,提示此通道对待试离子的选择性较低[13]。从翻转电位中可以发现,Cl-通道选择性不是很完美,其中KCl转膜电流的变化也需要一定的电压来调制[14]。

    5肿胀激活的Cl-通道(Icl,swel)在肾小球及胃肠上皮细胞上广泛分布有肿胀激活的Cl-通道参与调节细胞体积。通常此通道通过激活Na+/H+和Cl-/Hco3-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达到平衡从而调节维持细胞体积稳定。而且通过不同的跨膜电压模拟装置可以容易判断膜通道两侧的离子是否转运和其转运方向[15],Icl,swell通道的激活通常依赖于细胞内的ATP,存在明显的能量消耗,其通道本身具有外向整流特性,没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激活。当ATP浓度较低时,Mg2+能阻断Icl,swell通道,胞内高ATP浓度改变Icl,swell通道最大激活位点并降低激活速率。ClC家族中Cl-阴离子通道同时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细胞内[16],了解Cl-通道数量通常选用最佳定量化学计算法进行推断,也有些离子通道模型成功建立,其中BD模型比较深入地阐述了Cl-和K+通道电活动及离子走向[17]。ClC-7作为家族成员之一,是阴离子通道和转运体,在溶酶体破骨细胞类似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丢失直接导致骨质缺乏病变[18],目前情况下,膜蛋白生物物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还是离子通道门控机制[19],可以深入研究。ClC-3的PKC的磷酸化的位点为N端Serine51(丝氨酸51),通常用alanine(丙氨酸)代替Serine(S51A)可消除PKC的抑制作用,也同样消除8-Br-cAMP的抑制作用,尤其在动物心房肌中表现明显。在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因细胞暴露于低渗液引起肿胀可诱发Icl,swell或容积依赖的Cl-通道(Icl,vol)电流,该通道为非时间和电压依赖性的,同时也不依赖于细胞内Ca2+,电流不能被一些阻断剂阻断。很可能是通过细胞骨架成分或质膜牵张而引起,其电流对渗透压非常敏感。除此之外,蛋白激酶C(PKC)激活的Cl-电流在部分动物心室肌细胞中被发现,在细胞内用弗波脂能诱导出时间依赖性且不对称Cl-电流,同时有研究发现此中电流可以被芳香族单羧酸阻断。其中,弗波脂作为PKC惯用激动剂。最为突出的ATP激活的Cl-通道电流(Icl,ATP)和内向电流Cl-电流(Icl,ir)存在于动物心肌等诸细胞中,细胞外的ATP可以通过三种作用机制作用于心肌细胞:通过嘌呤相关受体增加K+电导和抑制β肾上腺素能激动的腺甘酸环化酶;通过嘌呤能P2受体可以增加Ca2+电流,在G蛋白参与下并刺激磷酸肌醇的降解产生IP3和DG,并最后激活PKC;通过嘌呤能P2受体也可以刺激Cl-/HCO3-交换体而导致细胞内酸化,同时激活非选择性的阳离子电流。当ATP与其对应的嘌呤受体结合时,即可产生相关电流,此电流具有外向整流性,但无时间依赖性,其中对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较为敏感。大鼠心室肌细胞相关研究表明,ADP和ATP能激活Icl,ATP,而AMP和腺苷酸无特殊作用,因而可以推断这种作用是通过嘌呤能P2受体。在通道研究过程中,为了更进一步证实推断的正确性,通常借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譬如,在与记忆退行性病变的脑疾病相关蛋白研究中,淀粉样β蛋白(A-β)离子通道结构模型已有较完整阐述[20]。

篇2

1文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标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靠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中介主体)之间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

文化管理的模式与科学管理的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的中心。由科学管理的以物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以生产为中心、以财务为中心等)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二是控制方法。在科学管理中,以外部控制为主,重奖重罚是主要手段;而文化管理中心内置,依靠人文关怀等激励手段调动、激活行为主体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追求主动发展。三是领导者类型。在科学管理中,领导者恰似乐队的指挥,属指挥型领导;而在文化管理中,领导者则像导师和朋友,属于育才型领导。四是激励方式。在科学管理中,以外塑为主,依赖于工作的外部条件;而文化管理下,着重满足职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依赖于工作本身魅力。五是组织形式。在科学管理中,权力结构明确,是“金字塔型”组织;而文化管理中,权力结构模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为平等,类似于网络状扁平组织,换句话说,是平等沟通、自我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2学校文化管理中的要素

学校管理的要素可以从管理职能、管理过程、管理资源等不同角度来界分,但是我们觉得管理科学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管理要素的界分也必须从管理本身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往的要素划分都是静态地研究管理,理论地研究管理,而不是从管理的发展实际出发。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种要素划分,应考虑对于管理实际有多大的作用,它是否体现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传统的要素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而现代的文化管理的要素划分则为了构建一个发展的行动体系,具有超前性和实用性。

从这样的思想出发,我们认为学校的文化管理应当具备七个要素:科学超前的理念、具有发展力的机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学术力、学术自由空间、特色定位。

一是科学超前的理念。理念是学校管理行为的起点,意味管理行为都来源于理念的指导。任何一种管理的成功,都发端于先进理念的形成。学校文化管理与其他管理方式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以人为本,这就是一种超前的理念。学校的管理理念是一个体系,它应包括许多的具体内容,比如教育理念、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后勤发展理念等。

二是具有发展力的机制。机制是操作层面的东西,一个良好的机制,就是学校的发展力。机制也是一个体系,由许多具体内容构成,比如人事机制、工资机制、激励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现代一些发展较快的学校主要是机制灵活、科学和超前。

三是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人们对世界、对生活、对社会、对职业等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不可能达到完全统一。在一个组织内部,成员都是带着既定的价值观走到一起来,更不可能形成完全统一的价值观,但有一点可以做到,并且各种管理做的也都是这一点,即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什么是主流价值观?就是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很重要,它是组织团结前进的前提,没有它,组织将成为一盘散沙。要增强组织的发展力就必须做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四是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学校文化管理倡导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同时也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学校的文化管理首先要尊重多元的文化个性,文化只有在多元状态下才能繁荣,文化空间也只有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才具有张力。

五是学术力。即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是学校管理关注的核心,因为学校是一个教学科研单位,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

六是学术自由空间。学校的文化管理若能尊重学术个性,鼓励学术自由,就会形成一个自由的学术空间。自由的学术空间是发展学术力的条件。

七是特色定位。特色定位就是个性化。传统的学校管理受工业文明思想的影响,强调整齐划一,注重共性,忽视个性。而文化管理讲究特色,注重个性,既寻求学校发展的整体特色,又努力构建文化个体发展的特色。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发展力。

篇3

关键词:学科与专业 教学与科研 知识与能力 质量与规模 

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关系:从发展基础上讲,应该规划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从高校职能上讲,应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人才培养上讲,应该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从办学效益上讲,应该解决好质量与规模的关系。 

一、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学科与专业是高等院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和支撑,学科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核心作用。学科与专业虽有着诸多区别,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一般认为,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一个学科支撑一个或几个专业,一个专业又以一个或几个学科为基础。学科与专业是主从关系,没有学科支撑就无从谈起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有相通之处,一方面,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将会对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学科纵向和横向发展。 

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学科体系,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也要注重不同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相互支撑与渗透,发挥学科群的系统功能。因此,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高水平的学科尤其需要长时间的建设和积累。相比而言,学科建设的过程比专业建设更长,因此,在实践中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的主从关系,单纯强调学科的优先发展,对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而言是不现实的。地方院校应紧密结合地方需求,根据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专业先行、学科后划”的思路适当设置地方需要量大的专业,以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地方院校设置专业,在考虑学科基础的同时,应更加侧重适应社会需要,开设一些紧缺专业,将专业按照学科性质进行归类并不断加以完善,以学科理论完善专业内涵,这样既加固了专业基础又提升了学科水平,达到学科专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要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符合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在专业结构与布局上,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在巩固发展基础专业、确保基础专业的基础和优势地位的同时,加快发展市场急需专业,灵活设置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专业特色。 

学科与专业的结合通过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出来,因此,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应加强基本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学科与专业研究的最新动态,充实与完善课程内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别,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需求,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大学的存在方式和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主要途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科研是教学的提升和发展,教学与科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 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从大学教学过程角度来看,与基础教育的教学不同,大学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性教学。大学教学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智能和研究能力,在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讲清知识、原理、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讲授的内容应有所创新,立足学科的前沿。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知识的更新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在客观上为教师科研选题奠定基础。 

从大学教学特点上讲,大学教学工作与大学科研工作具有依赖关系,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大学教学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无不体现出对科研成果的需求和依存。从课程建设角度来看,大学课程追求前瞻性、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强调以最新的综合化专业知识充实与完善课程内容,以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因此,大学教学需要以科研作支撑,科研可以带动教学的创新,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使教学活动与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同步。 

2 以科研实现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高校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从事科学研究,不仅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科

研创新,以最新科研成果指导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尤其需要构建教学与科研一体的管理体系,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从根本上打破教学与科研分立的局面。在重视与加强人才培养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学型大学应以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为己任,积极推进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管理创新和教育内容创新,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努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要依托大学创新的品格,提炼创新大学精神并促进其转化为社会的文化意识,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全方位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化潮流,促进区域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与科研的成效都通过服务社会体现出来,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在于服务地方。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作为高校三大职能,教学与科研是基础和前提,服务地方是归宿与目的。教学主要通过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科研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二者殊途同归,共同作用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这个目的。 

三、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以及组织,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力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没有能力,知识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深刻理解和创新。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主要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应用能力较强,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应用型的学科专业结构、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应用型的教师队伍,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上,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立足学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要实现考试制度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以书面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学业评价方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动手操作能力,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突出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

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组合,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综合知识主要在于“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但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从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仅有“双基”已经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该具备学科专业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主要指一门学科教学内容的主线或诠释架构与原理架构,具备学科专业的基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架构,以此构建学生理解知识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的活动及其过程。学生只有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活动中才能形成智慧,同时,让学生亲身感悟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思想和方法,才可以逐渐形成正确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在于“双能”,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能力来看,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已知,而发现与提出问题是未知,因此,发现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发现问题通常是指个体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发现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认清问题、概括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自我组织,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四、质量与规模的关系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质量是一个远比数量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的问题,质量是“本”,数量是“末”,本末绝不可以倒置。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在办学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高。在确定发展规模和招生数量时,必须使之与学校的资源承受能力相适应,在充分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谋求数量的增长,寻求最佳的规模效益。 

1 保证师资资源的充足性。高等学校应确定科学合理的生师比并按该比例配置教师,确保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2 确保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与不断完善的过程,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应该逐渐走向成熟,不能因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水平的停滞或下降。&nbs

p;

3 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水平。课程是教学的依据,只有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才具备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办学规模的扩大不应成为制约课程建设水平的因素。 

4 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丰富科研成果。科研与教学具有密切的关系,科研也是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必要手段,办学规模的变化往往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变化,但不能因此冲击科研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5 不断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地方院校应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通过教学、科研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规模应该在确保高校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加以调整。 

篇4

药物承担着防治疾病、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作用,同时,医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药物的发现主要集中于单一靶点的高特异性抑制剂。然而,通过大规模功能基因组研究证实,只有不到10%的单基因敲除具有治疗价值[1],而且,单一分子靶点的高特异性药物对复杂疾病通常难以获得良效,传统新药研发遵循的“单基因-单靶点-单疾病”的线性模式遇到巨大瓶颈及严峻挑战。资料显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2010年仅有21种新药通过评审,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仅批准了14个新药[2]。新药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因缺乏有效性和出现非预期的毒性所导致的新药失败率高达30%[3],使整个制药业在持续繁荣后陷入困境。中医药在诊断上注重整体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通过中药等在整体水平上的调节,治疗局部性病变和恢复整体功能平衡,获得治疗效果[4]。因此,药物的研发和机制研究亟需借鉴中医药的诊疗思路,从整体出发,“多基因-多靶点-复杂疾病”模式着眼,寻求新的研究途径。1 网络药理学的概念

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完善,系统生物学[5]及多向药理学[6]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及药理、毒理等研究。2007年,hopkins[7-8]率先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的概念,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本文由收集整理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07313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项目(国中医药〔2012〕62号);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j50301);上海市科委项目(12401900401)通讯作者:苏式兵,e-mail:shibingsu07@163.com子设计的新学科,是建立在高通量组学数据分析、计算机虚拟计算及网络数据库检索基础上的生物信息网络构建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策略和技术基础上的科学思想和研究策略。与传统药理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药理学是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认识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并指导新药发现,强调对信号通路的多途径调节,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9]。

多数情况下,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是细胞内调控网络的异常所致,复杂性疾病是由多基因、多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紊乱而形成的疾病网络[10]。新药研发的策略应是发现如何干预疾病的病理网络,需要对多种基因及其调节蛋白的干扰才能影响疾病网络[11]。研究发现,在肿瘤、精神疾病和抗感染等治疗过程中,具有多靶点药理作用的药物比单靶点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12]。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目前,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通常可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公共数据库和公开发表的已有数据,建立特定药物作用机制网络预测模型,预测药物作用靶点,并从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解析药物作用机制。如gu j等[13]运用虚拟筛选和网络预测技术对大黄二蒽酮a、大黄二蒽酮c、番泻苷c等几种从未报道过具有抗2型糖尿病作用的成分进行预测并获得成功,yan j等[14]也成功利用该技术对麻黄汤新药理作用进行了预测。二是利用各种组学技术以及高内涵和高通量技术,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分析和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建立预测模型,进而解析所研究药物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如运用网络靶标预测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适于治疗的疾病和机制[15],以及对复方丹参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16]。3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技术3.1 数据的获取和验证

网络药理学研究中与实验相关的环节有两个[17]:一是基于实验结果构建网络所需基本数据的获取,二是对所建立的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实验验证,这两个环节涉及的技术均应具有高通量、可定量、灵敏、快速、简便、可靠地获取大量数据的特点。目前,网络药理学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技术除了组学(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元基因组等)技术外,主要包括高通量和高内涵技术、双高通量基因表达检测技术和分子相互作用技术。3.1.1 高通量/高内涵技术 该技术是指在保持细胞、组织或整体动物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次性检测成百上千个处理且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活细胞、组织或整体动物多个表型的作用,具有均质、多维表型检测、实时动态监测和可视化的特点。3.1.2 双高通量基因表达检测技术 该技术是指应用具有检测样品高通量、检测目标基因高通量的双高通量技术,具有对所需基础数据和网络模型进行验证的作用。fakhari等[18]在2002年提出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芯片技术,具有操作流程简单、定量结果无需后期验证、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重复性好等特点。3.1.3 分子相互作用技术 该技术是指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揭示药物作用原理,或对所构建的药物作用网络或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用来揭示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包括3种技术: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检测技术[19]、基于生物膜层干涉的检测技术[20]、纳米液相层析-质谱分析技术[21]。这3种技术均具有高通量、高精度、无标记且实时检测的特点。3.2 网络可视化技术

该技术是指应用可视化工具,将联系表反映成一张相互联系的可视网络的过程[22]。一般分为2个阶段:①丰富网络属性,通过增添网络本身、节点及连接的属性,使节点联系表扩展为包含丰富信息的网络;②网络描述,通过丰富的特征描

述手段,使网络表现更加直观。目前,大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可视化可以通过cytoscape[23]、guess[24]、pajek[25]等专业工具来实现。3.3 网络分析技术

该技术是指采用相应技术对构建得到的网络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有用信息。主要分为3类:①网络拓扑学信息计算,可以得到网络本身的统计属性,反映网络中的隐藏信息[26];②随机网络生成和比较,用来对现有网络进行可靠性验证[27];③网络分层和聚类,简化网络复杂度的重要算法,也是寻找网络潜在信息的方法[28]。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实验;药理学;地位和作用

    中专卫校药理学实验可分为学生操作、教师演示#种方式。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学会认识药物作用从何而来的科学方法,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还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药理学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专卫校的学生,是从初级中学过渡而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学到了不少自然科学知识,有了对自然界粗浅的认识,并充满神奇的遐想和对知识的渴望,而对医学这门科学,尽管日常接触的不少,但真正了解的却不多。大多数学生对化学、物理感兴趣,而对生理、生物不感兴趣,对医学更是陌生。由于年龄的特征,他们的学习兴趣易激发也易转移,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构成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的时机,除了正面教育外,直观有趣的药理学实验更能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苯巴比妥抗惊厥作用》这一实验,同批号同样的药物———尼可刹米,按,3分别对只相同体重的小白鼠行腹腔注射,结果是",分钟前给了苯巴比妥的一只安然无恙,而没给苯巴比妥的另一只却惊厥死亡,学生看到了苯巴比妥的作用,也感受到了药物作用的神奇力量。又如:病理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讲这一内容时,正逢雨天,气候较冷,感冒的学生不少,找一位由于感冒体温升高了的学生,和一位正常体温的学生,分别服用同等剂量的复方阿司匹林片剂,结果是感冒发烧的学生通过药物的作用出了汗降了温,另一位正常体温的学生却无任何感觉和反应,这使学生感到进行药理学实验很有趣味。

    二、药理学实验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果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可以再次验证理论,药理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有助于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如大剂量的阿托品能扩张外周及内脏血管,解除小血管痉挛这一概念,讲完后学生总是似懂非懂,半信半疑,因为从理论上推理,阿托品阻断4受体后,血管平滑肌至少不收缩,但也不能扩张。如进行一次这项实验,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然后再指出阿托品对血管的特殊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牢记不忘。

    三、药理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积极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只有积极自觉地观察,才能获取正确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认识药物的规律。如《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解救》,在这一实验时,学生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实验家兔中毒后: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唾液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肌肉震颤;呼吸困难。解救时,每班个实验小组,分别用不同的方法,第"组不给任何药物解救,实验家兔会由烦燥不安转入抑制状态,并且呼吸困难越来越严重,最终死亡。第#组给阿托品解救,其它症状很快消失,但有反复情况,而且肌肉震颤一直存在。第’组用解磷定解救,所有症状均可消失,但作用出现得很慢。第%组既用阿托品又用解磷定,大小便失禁、唾液腺分泌增多的现象很快消除,尤其瞳孔看着往大散,肌震颤、烦躁不安也逐渐减轻。分析这些观察到的不同现象,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学生就会总结出有机磷中毒时,什么情况下该选什么药物,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用于临床。

    四、药理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演示实验结果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

    教师进行操作,其目的是让学生观察、领悟、模仿,但是如果只让学生看实验,听讲实验,模仿实验,或者观看录像上进行的实验,还是远远不够的,不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要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技能,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体会看到实验结果时的心情。新晨

    操作技能是指一系列实验动作的合理、完善、协调的活动能力,它必须在具体活动中形成、体现、发展。药理实验按部颁计划要求,共开设个,学生亲自做这些实验,不仅可掌握动物的捉拿法,仪器设备的使用法,各种途径的给药法,还可为今后的临床课学习,以至于临床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例如:反复练习小白鼠尾静脉注射法和家兔耳静脉注射法,就可提高学生静脉注射的实际操作技能。

篇6

【关键词】转化医学;药理学;教学模式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与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倡导的是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进行相关的深入研究,分析对应问题;再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解决最初的问题[1]。在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之间建立快速转化通道,实现两者之间的双向转化[2]。转化医学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于1996年Lancet杂志[3],对转化医学概念的第一次比较完整解释见于Zerhouni博士2003年发表的“国立卫生院路线图”(The NIHRoadmap)文章[4]。以美国为首,欧美发达国家是主要的转化医学理念发源地,相应的转化医学研究理念与实践发展也较早较深入。美国目前形成以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为核心的转化医学组织研究架构,在国立卫生院转化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Advancing Translational Sciences-NCATS)的指导下构建了62所(其中大学59个、临床医院2个、专业研究所1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转化科学研究中心。欧洲、韩国、新加坡等也在规划制定、转化医学的能力建设等方面推动着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转化医学研究是国际医学发展的前沿领域课题,在发达国家备受关注,但是在中国转化医学才刚刚起步。我国凭借医院、高等医科大学院校、专业研究院所等建立了一系列以转化医学为研究目的的研究中心,到2011年,国内共成立相关研究中心69所。以医院、高等医科院校、研究院为基础建立的转化医学中心分别为41%、31%、22%、6%。2012年又新建立了6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5]。我国“十二五”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但目前我国的转化医学没有宏观的规划,教育领域的转化医学思想还不够普及,找到适合于我国实际的转化医学发展及教育增长模式将有助于加快基础研究通往临床应用转化,进而向卫生政策、预防保健方面转化,缩小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延时,有助于我国更加灵活的应对疾病的改变[6],解决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等因素带来的医学难题,有助于为临床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适应国家发展的医学人才[7-9]。

药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各个专业常说桥梁性质学科。药理学自身的发展可以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机化学和生命科学、工程学和医学、基础科学和医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这些专业之间的纽带,最终实现使用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临床目的。药理学自身的发展与医学的进步、药学的发展、人类防御治疗疾病和健康维护意识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10]。药理学的三项基本内容,即指导临床用药、研发新药、促进医药事业进步。所谓指导临床用药,就是应用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认识药物作用的机理机制,探索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指导临床恰当使用药物控制预防疾病,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实际上就是渗透了基础医学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药理学自身的研究目的与转化医学研究目的是一致的[11]。研发新药是通过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将生命科学、医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成果整合发展,为临床预防、治疗疾病提供更加适用有效的药物,各种临床医学的治疗手段,为临床应用提供资料基础,推动了各种学科应用研究,这也是将不同学科研究成果融合发展为能够直接为临床服务的基础,同样也是转化医学的重要内容[12]。药理学自身发展直接促进医药科学的发展,这体现在药理学能够直接围绕临床存在的问题,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问题,疾病预防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药物作用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的机理等等,深入挖掘人类维护健康的过程中科学规律,实现医学科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药理学学科在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直接相关,目前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的转化研究的模式[13]。同时,推动药理学,包括药理学学科本身和药理学教学发展,是实现转化医学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转化医学目标的重要核心内容。药理学在医学基础课程中是医学生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课程。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医学课程密切相关,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今后进入临床学习的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

1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的目的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是适应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可以极大的增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与临床医学类课程不同,基础医学课程在教学中较少涉及临床实践,而更侧重于理论教学。药理学主要是研究目标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为防治疾病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讲课时主要重点在于讲授作用于各系统药物概论、基本作用机制规律、经典或代表药物、药物研究新进展知识的课程,理论性强且较为抽象,不易于学生的理解掌握,甚至于有学生学习结束后仍不了解学习这门课成对今后临床实践的意义。而转化医学的中心理念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教学中采用转化医学的思想,可以通过一些新教学模式,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变成解答临床案例问题的工具,使学生在分析简单临床案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药理学知识漏洞,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效果。在这种模式使用中,转化医学思想让我们挖掘临床实践中合适的案例问题,并引导我们从临床转回课堂和实验室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药理学学科知识就是帮助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钥匙。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药理学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设计了相关的药理学实验供学生实践学习,但是数量较少而且不涉及临床案例,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知识的有效性之间建立快速的联系,所以导致学习兴趣较低,药理学也是被本科医学生评价为枯燥繁琐的一门课程。将转化医学的思想加入到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或直接进入临床环境接触患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建立临床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的方法探讨

在新的转化医学思想的培养模式中,药理学教学过程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以案例中心教学(CBL)、问题中心教学(PBL)、团队中心教学(TBL)策略。在药理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课讲授的学时比例应不高于60%,病理案例讨论应穿插在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总结阶段。

CBL教学模式,即案例中心教学,是由教师提出典型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组织学生针对该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讨论中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较高的还原案例过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过程的动态性等特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典型的案例可以来源于临床实践,也可以来源于教学过程本身。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的特点。通过该方法模拟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中有目的性的提问、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14-15]。

PBL教学方法又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新式教育理念,后期逐渐被广泛引入全球教育领域。PBL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病例为宏观,以相关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调动学生追踪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16]。PBL教学模式在教学相关环节中以关键问题为中心展开学生讨论,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素质[17]。其特点是把学习情境设置到综合的、有实际意义的医学专题或临床医学问题中,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讨论,学生之间的协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将各学科知识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接近临床实践模拟其中的诊治思维。

TBL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 leating)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my Miehaelse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合作教学模式。TBL是针对共同学习目标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预先将这个集体分为几个团队,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准备,协作学习。TBL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在2013级本校学生本科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针对药理学教学特点随机选择1个班,在教学过程综合引入了转化医学思想,以临床实践的CBL为主要思路,配合4-6人分组(TBL)和PBL学习药理学大部分章节知识。另选2个班级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以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分析方法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显示,73.4%的学生可接受转化医学思想主导的教学模式,卷面分析结果客观题两组结果类似,主观题得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转化医学思想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应变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的困难及不足

虽然转化医学思想引导的教学过程比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及不足。首先,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身有主动学习的欲求,如果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够主动,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强行使用只会让他们浪费时间得不到能力真正的提升。其次,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知识储备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以临床实践案例为基础转化教学需要教师有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应能驾驭各种复杂案例从中筛选合适的教学案例,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后,硬件支持的不足,转化医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需要学校与医学或研究所联合培养,国内医学院校现有的教学和临床支撑条件暂时不能满足转化医学的教学需求。但一些学校将本校的医学院与校医院或综合性大型医院联合,建立临床实习基地,这将会为转化医学教学思想的应用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4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的前景与展望

将转化医学的理念渗透到药理学的教学中,通过引入临床案例或直接进入临床实践接触患者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临床思维,帮助学生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需求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虽然该模式的推广仍旧存在很多的困难,需要有宏观教学模式改革支持,但是这种新思路为基础医学教学开辟了新的契机,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广泛推广,为医学科学发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 way road.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03,1(1):1-2.

[2]LITTMAN B H,DIMARIO L D,PLEBAN M,et al.What is next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J].Clin Sci,2007,l 12(4):217-227.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Lancet. 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1):63-72.

[5]陈丹霞,汪楠,安嘉璐,等.国外转化医学研究发展经验与启示[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2,9(5):384-387.

[6]Evans R QStoddart G L.Producing health,cons uraing health care.Soc Sci Med,1990,31:1347-1363.

[7]陈志南.分子医学与转化医学的未来[J].转化医学杂志,2012,1(2):65-68.

[8]杨春喜,殷宁,戴魁戎.转化医学[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99-502.

[9]Choi DW. 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 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10]杜冠华.我国药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25(S):1-3.

[11]Yamazaki S. Translational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from nonclinical to clinic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nticancer drug, crizotinib. AAPSJ,2013,15(2):354-366.

[12]Waldman SA, Terzic A.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dividu-alizes healthcare discovery,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Bi-omarkers Med,2013,7(1):1-3.

[13]De Lange EC. The mastermind approach to CNS drugtherapy: translational prediction of human brain distribu-tion, target site kinetic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FluidsBarriers CNS,2013,10(1):12.

[14]吴晓燕,谭维,彭林.问题教学法在急诊科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8):87-88.

[15]韦建宝.病例导人式教学在普外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右江医学杂志,2007,10(5):32-34.

篇7

关键词:药理学 药学专业 模块化 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07-02

该研究紧扣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抓住模块化教学的精髓,研究药学专业药理学的教学特点,探索、应用和发展药理学模块化教学,培育一支具有新教育理念、掌握新教育技能的药理学教师队伍,从发展和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以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打造药理学模块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1 研究背景

1.1 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调查发现,药学专业毕业生以药厂、医院药房、药店、药品检验所等为主要就业方向,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岗位。步入工作岗位后,就要求学生具有药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可方便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又能够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既能够生产药品,又能够进行药品质量检验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

较多的基础内容,较差的针对性、实用性、选择性、灵活性和时代性,较弱的专业服务功能是现行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够适应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技能型、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需要。

1.2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法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按多元目标来系统整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将复杂且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划分成为若干个基本的教学模块,之后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教学内容重新组成数量不等的知识模块,来实施教学活动。

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时,围绕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打破常规的教学理论体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模块[1],是这种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所在。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导向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2]。高职高专药理学属于应用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适宜应用于药理学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重视全面发展,重视培养智能结构和思维品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升其整体素质[3]。

2 药理学课程模块化体系构建的思想和达到的目标

2.1 模块化体系构建思想

这次课程目标的重新修订,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理论脱离实际的旧课程体系,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教案,课程体系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理实并行、互动,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4]。

在课程定位、内容取舍、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其核心要点,采用PBL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动手操作强,能学以致用”;完善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和岗位需求编写“校本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构建模块化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以学生及其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

2.2 模块化体系达到的目标

药理学采用模块化教学,预计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药物的分类,广泛了解、熟悉或掌握常用药物的种类、品名、剂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相互作用及其单药或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

岗位能力目标:具备正确审核和分析处方并进行合理用药指导等的基本能力;具备初步用药咨询和宣教以及监测和报告ADR的能力;具备药品的生产、药品质量检测的能力;具备接受继续教育、职业提高和职业创新的能力。

职业素质目标:培养严谨、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安全用药意识,培养良好职业意识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道德。

3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及体系

3.1 构建的原则

新的药理课程体系必须紧扣课程目标、合理取舍;在注重基础、贴近时代的原则下,处理好细节的整合和舍弃。课程内容的选取要依据课程目标、依托原有的教材,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将教学参考资料的合理成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重新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有所讲,有所不讲。常用的、重点的药物要详细讲解,不常用的略讲或不讲,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提问、答疑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要根据教材重点和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有效整合和舍弃教学内容。

3.2 整合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归纳总结药理学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

教学模块一:基础知识必修模块,包括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药理学研究内容、药物体内过程。实验室规则、实验课前的预习、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报告的书写、处方的组成、书写方法及意义。

教学模块二:岗位能力需求模块,采用PBL教学法,病例分析法等,学习传统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脏系统药物、化疗药物等,临床常用药物剂型、品种、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在讲授各个章节内容时,选用临床常用药物做动物实验,观察现象,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用作用机制解决实验现象,用药理作用指导临床应用,收集患者用药反应,总结归纳药物的不良反应。

教学模块三:前沿应用拓展模块适合于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学生。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选取与职业有关、较深的内容,做专题讲座。

教学模块四:模拟练习和课间实践。利用校内的模拟药房和药店,具有和实际工作相适应的柜台、货架、药品、广告、药品说明书等,加强学生对药物分类、摆放、储存等练习。通过去药厂、药店、医院药房等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在更为广泛的学习背景中观察、发现问题,查找文献、药典,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加深对药物的分类、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的理解,药物商品名等知识的记忆。

4 模块化建设的教学团队

课程的模块化建设需要一支有能力、有活力、肯专研的教学团队,基于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模块化建设目前初具模型,可借鉴的经验、案例较少。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做指导,由该专业骨干教师主讲该课程,并组织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5 模块化教学的反思

通过加强药学专业《药理学》模块化建设,可以根据岗位需求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等级水平,学生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同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模块设置的精细化程度,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开发校内该专业课程,切实发挥模块化教学法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一些内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值得探索的地方很多,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蔡敬民.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以合肥学院为例[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 章衡.应用型能力培养导向在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中的意义[J].科技风,2014(24):185.

篇8

[论文关键词]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高校,自然以教学为根本。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大举措。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评出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要求: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和名课的示范作用,以期对全国各高等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起到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其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及其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拟对目前药理学的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做一分析,以期能为药理学的课程教学提供更为优化的方案。

1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及性调查

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http://www.jpkcnet.conr)提供的链接进行统计,笔者发现隶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体系中的药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总数有l0门。其中药理学有6门,另外还有动物药理、临床药理、麻醉药理和兽医药理各1门(此4门本文暂不做研究)。加上军队院校本教研室的2008年通过的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总共是7门,分别属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那么,针对这7门药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笔者首先进行了“可及性”的研究。可及性的英文名为“Accessibility”,顾名思义,即指能够顺畅地访问网络,并通过点击进入,从而有效地获得网站上的资源的过程。国际上较早并且比较完善地开展了网站可及性的研究及其标准制定。

但国内关于网站资源和内容可及性的研究和实践正在慢慢起步,而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关于可及性则鲜有考虑…。可及性是网络资源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没有可及性,一切的教育作用及后续的功效都是空谈。笔者从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进入,根据该网站提供的链接尝试访问各课程。经过测试,这7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课程中,共有3家无法进入,显示网络无法连接。通过Google搜索引擎,笔者找到了其中1家的网络课程,但网络地址有所改变。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已经获批的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的可及性不是十分理想,有近一半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无法访问。估计原因和这些网络资源的服务器并非独立、托管式的服务器有关。这其中,属中山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站可及性建设做得最好,表现在其将全校所有的精品课程都综合起来,放在一个独立的服务器上,保证了访问的顺畅性。总体上来说,药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可及性并不理想,它们的情况也可以从侧面或者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网站的可及性设计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只代表其在可及性方面的结果,不代表精品课程及网站总体建设水平。

2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知晓度调查

知晓度的英文名为“Awareness”,意思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知晓程度,也叫认知程度。知名度可用两种方法来测试:①有提示知晓(AidedAwareness或Prompted Awareness);②无提示知晓(UnaidedAwareness)或自然式(Spontaneous)。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作为药理学教学方面的优秀示范,必须要让更多的学生甚至公众能够知晓,并访问之,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构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能够更好体现出精品课程的意义,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价值,让学生可以找到提高自己知识的地方,并能便利快捷地获取网上课程资源,让精品课程更好地作用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对10名本教研室的低年级硕士、博士生进行了知晓度的测试。向他(她)们提出两个问题:①你是否知道我们教研室的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②你是否知道我们教研室的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可供学习、利用。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拥有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本教研室,对于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知晓度推广工作比较好。知道的人数达到7人,而不知道或不清楚只有3人。但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知道的人数为零。这一调查结果凸显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学生中的知晓度之低。那么,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在线免费共享,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这一国家精品课程的重要目的就很难保证。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实验课还是理论课上,笔者建议应当多宣传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比方说,在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员可以提示学生课后若有疑问或者没有听明白的,可以上网通过网络教学课程来重新学习或梳理知识。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复习效率,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

3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资源调查

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课程资源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大项来评价,这两项分值一直占很大比重,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学信息设计、组织与呈现等教学设计思想的具体化表现。众所周知,网络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小型的“网上知识超市”,资源要充实,类型也要丰富。国家精品课程也要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强大功能,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信息,如图片、PowerPoint、Word、Flash等等。笔者对可以访问的5门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进行了仔细的查看,发现绝大多数课程均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授课录像和试卷习题等,尤其是以授课录像为主,但实验/实践、资源拓展稍差,学习/教学指导和素材库等仍较薄弱。通常,课程资源类型可分为演示型、过程型、交互型、知识管理型和评价型5种。在所分析的课程中,课程资源类型分布从图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课程都以演示型课件呈现教学信息,过程型资源也较少,基本忽略交互型、知识管理型和评价型资源的建设。在网络资源多元化的今天,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确实需要进一步增强。

4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学习管理、互动交流调查

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学习管理过程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节的管理,包括注册用户信息、互动交流、课程作品以及学生学习跟踪等四个部分的管理维护。而互动交流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指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一般而言,网络上的互动交流的方式比较多样,包括BBS、email、Blog(博客)等,当然电话也是交流方法之一。笔者对于可进入访问的5门药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发现这些课程的学习管理环节做得都不佳,没有一个统一的登录窗口,教师没有办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程作业做到网上检查、网上解决。而对于互动交流方式,各家都比较重视,较多的是采用了email或电话联系,BBS使用也比较常见。总而言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学习管理,各家的网络教学平台做得还有欠缺,而互动交流基本都可以做到。注册功能课程偏少的话,将不利于管理员分析学习群体特征,也难以开展师生、学生间的学术交流,从而导致对学生课程作品管理力度不够。这样不仅无法记录学生成长过程,而且不利于过程性资源的积累,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学习动态,无法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因此,这种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情况掌握的现状可能是今后网络教育资源值得关注的改进方向。

5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调查

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师如何利用好网络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本人对目前本教研室的5位教师针对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位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到过网络课程,并给出了网址。其他几位均没有向学生提及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因此,在利用方面,教师们对药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宣讲需要投人一定的注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在课后去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其对课堂教学的加强、补充作用。

6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化调查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综合,笔者反思总结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药理学精品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6.1继续加强药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应当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宣传,拓展网络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一个网站的内容是其最基础的资源,它关系着能否吸引人的注意力、能否让人有兴趣停留在网站上甚至将来继续访问该网站。因此,对于日新月异的教学内容,必须保持一定的更新,保持网站内容的及时性。

6.2学校统一建立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可以统一负责对所有申请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评比的课程资源进行统一制作和网站的管理,这样便于按照要求制作出统一格式的资源文件,便于以后资源的交流和重用。同时,可以对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网络维护,做到网络的集中化管理。最后,还可以进行网络调研,统计资源的使用率,对学生使用率不高的资源,将信息反馈给课程负责教师。从而改进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存在的教学过程问题.最大限度的从课程本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3课程平台的选择 在课程平台架设上,开发者是选用专业的CMS系统如天空教室、eYouCT、方正奥思等这些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是自己搭建平台,值得慎重考虑。从性价比上看,选用稳定且功能完整的CMS平台较为明智。其功能多样,操作简单,设计精巧,专业化程度高,应当是网络教学平台的最好选择。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CMS是Moo—dle,作为免费的开源软件,不仅技术门槛低、易于操作,而且是一款相当不错的网络课程平台。而在国内使用最多的可能是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与其他学科如工科类相比,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几乎没有采用这类平台的。原因可能与药理学从业人员不熟悉此类网络平台和软件等有关。笔者还是建议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此类平台。

6.4对教师、学生的培训 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服务对象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如何通过精品课程提高教与学质量,首先必须指导教师正确利用课程资源,提供足够的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平台。因此,若要充分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做好对教师、学生双方的培训工作是前提。如果是自己开发的平台,可能需要做专门的讲座来教会教师和学生使用。如果采用的是前述各种已经开发好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话,则培训工作可以在平台的“操作指南”或“操作帮助”等功能菜单中实现,无疑是大为简便。

篇9

    在药理学教学中,若用这种思维阐释药物的药理作用,也会在学生的医学学习过程中局限其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视野。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实都受到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临床医学的教育和实践应在生物医学基础上,把观察健康和疾病的视野向心理和社会领域拓展,不断完善临床思维的结构,根据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特征进行疾病诊断、药物治疗,以提高医疗水平。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正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1]。恩格尔指出:一个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观点,应该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互作用。他的观点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同。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指导,世界各国的卫生政策、医学科研、医学教育以及医学临床实践都发生着深刻的改革[2]。但是,纵观国内医学教育,特别是药理学教学实践,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还未被广为接受,教学体系还是以传统的医学服务模式为主线去拟定大纲。教材的焦点仍然只注重有病的器官、组织和细胞,而忽视人的整体性,忽视人的心理、人际关系、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及与药物的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单一系统病种为线索,以药物在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为主导,津津乐道,而兼顾患者心身变化在疾病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及从医者应具备的临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必要的心理暗示方面的教育以及社会变化中疾病谱的演变等药理学所应关注的内容并未受到关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国内的药理学教学实践中还处在起步的徘徊阶段。因此,探讨这一模式在药理学中的应用仍然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药理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才能真正适应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需求,对培养出思维方式具有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合格学生有益。

    一、应注重阐述心理作用在药物作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安慰剂的作用及对照组的设立。在药理学总论教学中应将安慰剂效应及设立对照组的问题明确地给学生介绍。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英文:Placebo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即“我将安慰”)等,指患者虽获无效治疗,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致患者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另一个与其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effect)———患者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这些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的,而是基于患者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或排斥。在药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在医疗实践中可利用安慰剂效应激发患者的康复效果,同时注意严格区分反安慰剂效应与药物无效间的关系。要了解,当患者对某种治疗药物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

    (二)心理作用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及其对策。在新药开发评价药物疗效时,要把药物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我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明确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测试结果不单要证明患者对药物有/无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证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患者;(2)患者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由于医生对药物有关疗程实用性的举止态度会流露出组间可能存在差异的信息,亦可影响患者对疗效的反馈。因此,对药物疗效的检测必须以双盲(double-blind)法进行:医生及患者都不会知道该药物是否安慰剂。这些内容应该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二、医学人文精神要渗透到药理学教学的全过程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抓住了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医学的真实本质[2-3],确切地指出医学发展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但是,在药理学课程设计中我们注意到,目前仍然着重强调医学与药学的专业性,对医学或药学的人文性并未更多涉及。笔者认为,药理学教学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地统一起来,为此才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也才能提升医学实践的境界。在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药理学教育中我们有一些体会。在讲授“催眠药”一章时,我们认为,要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及医师对药物作用发出医嘱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作用。也就是在交代药物作用的同时,一定要交代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失眠产生的影响及对药物发挥作用的影响,使学生不简单地从单一因素认识失眠问题和药物催眠问题。

    实际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有人做过实验,对因失眠长期住院的患者,在治疗初期给服用安定类药物以改善睡眠、控制病情,当病情稳定后,医生会撤除安定类药物。这时,部分患者会出现“撤药反应”,实际是心理对药物产生依赖了。这时患者会主动要求服用安眠药助眠,但实际上病情已经不需要。医生以维生素C片替代安眠药,若宣称是药效特好的安眠药,患者服用后往往都是一觉睡到天大亮,而且事后反馈都很好,要求再次服用该药。可见,这种心理对药物产生依赖的现象,只要给予足够的心理暗示作用就能解决失眠问题。

    在讲授“抗精神病药”一章时,要突出体现医师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怀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当我们放映有关各类精神病病人的犯病特点的录像时,有些学生会不时发出笑声。针对这一现象,药理学教师应该严肃地谈到,精神病人这个庞大的人群,同时也是最弱势的人群,全社会尤其是今后要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应该给予精神病人足够的尊重和关怀,精神病人的各项合法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因为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当前,社会文化对精神疾病的无知、误解、歧视还普遍存在,要让医学生知道,对精神病人采取何种态度,对其疾病的治疗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精神疾病也和其他各种疾病一样,有着有迹可循的发病机理和条件,因此也和其他疾病一样,可防、可医、可治、可痊愈。在讲授“镇痛药”一章时,应给学生们交代药物成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为人类解除疼痛、疲劳等身体不适及病症的各种新药特药不断问世。药物在为人类解除病痛的同时,又使人对药物产生依赖性,这就是药瘾,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中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药瘾的药物为成瘾性药物。药瘾(药物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或身体状态,它表现为一种强迫地连续或定期使用某种药物的要求和其他反应。

    药瘾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身体依赖性是由于反复使用同一药物而造成机体对该药的适应状态,一旦停药会产生系列严重的“戒断症状”。精神依赖性也称为心理依赖性,是用药后产生一种满意和愉快的感觉,为了再获得及保持这种感觉,需定期、连续地使用同一种药。药物滥用成瘾已由医学问题“泛化”成为社会问题,除了恰当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全社会重视并共同参与、动员起来,形成综合的防治方案。

    三、社会因素与药物作用的关系在药理学教学中应得到体现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都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紧张心理和环境污染等造成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发,这些疾病统称为现代慢病或称生活方式病[3]。在讲授相关章节时要注意渗透这一理念。如在讲授“治疗糖尿病药”一章时,应说明不能只将眼光聚焦于血糖是否降低上,而要强调生活习惯和态度对糖尿病的影响,将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有意识地带入医学领域中。在讲“抗肿瘤药”一章时,可以向学生交代有关医学调查的结果,即,肿瘤患者中约有66%患有抑郁症、10%患有精神衰弱症、8%患有强迫症。故肿瘤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及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率最高。精神崩溃导致1/4的癌症患者治疗后转移复发。调查同时还发现:有心理矛盾和不安全感,惯于压抑愤怒与不满情绪以及受悲观失望情绪折磨的人,易患癌症,其癌症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与之相反,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必要的社会福利保证、坚定的社会信仰等有利于癌症治疗后的康复。因此,在抗肿瘤药物的教学中应强调对癌症患者及家庭给予更多的社会心理关怀。有资料表明:凡接受社会心理介入治疗的癌症患者,复发率较低,做到了去者善终、留着善别,生死各相安。

篇10

在治疗学及药理学研究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数千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化学合成药品。但使之成为学科却是近两百年的事。19世纪初,人们就从植物中寻到了具有药用价值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从阿片中提纯的吗啡、从古柯叶中得到了可卡因。他们在验证了自然界存在有医疗作用的物质的同时,也为“药物化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化学工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化学物质和原料,人们也着手对这些物质进行药理活性研究。手术中,医生开始使用氯仿和乙醚作为麻醉剂。1899年,阿司匹林(aspirin)作为解热镇痛药上市,标志着人们已开创了用化学方法改变天然化合物化学结构的先河。

化学与生物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的角度看,化学学科是阐明药物内在本质的科学。无论是天然药物(植物药、抗生素、生化药物)、合成药物还是基因工程药物,对于化学而言,它们都是一些由C、H、O、N、S等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学品。化学品是否能成为药品,则需要生命学科来验证,生命学科(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药理学、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是解释这些化学品作用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的科学。而连接化学与生命科学并使其融合为一体的就是药物化学。因此可以说“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药物化学的研究及应用

目前合成药物化学在研究开发新药上占很重要的地位,一般的开发程序是:

我们的药物化学工作者,主要在药厂或药剂科等单位从事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的工作。

设计合成很好理解,就是通过参考天然配体或底物的结构特征,设计药物新分子,以期让其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点。而药物的结构修饰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药物还需要修饰?是加糖还是将药的形状设计得好看些?都不是,结构修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药物对靶部位的选择性;二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三是增强药物的吸收能力;四是改善药物的溶解性;五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六是发挥药物配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