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篇1

一、对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然后才能实现多学科核心素养的融会整合,形成个体的综合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不能单一地从数学层面进行分析,而是要进行跨学科、多角度审视。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基本特点的最终体现,同时也能基于核心素养人需要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来合理地进行分析和指导。数学学科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学科,数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素养,也理应成为综合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成分。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培优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素养,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新知识教学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探究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合理的情境来设疑,从而将学生带入到探究活动当中,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不同的数学知识概念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模式,并且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科学合理。这里的“科学合理”是指: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通过分析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来创设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合理情境;第二,设置的问题要有适当的思维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探究方向与交流的需求,但是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真正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收获,以便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

2.定期举行尖子生培优强化训练,数学的学习提高离不开必要的训练,通过考试,试卷等批改要细致,把存在的所有问题都要指出来,并积极纠正。尤其要注意解题步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从细节入手,规范解答过程。

3.成立班级数学学科带头小组,挑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课下帮老师辅导学生,给学生教学生,讲一遍胜过练十遍,不仅锻炼了能力还培养了责任感和荣誉感。

4.营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空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还是阻碍学生思维扩展?关键在于是否有空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抽象出?笛У奈侍饣蚪?要研究的问题抽象出共同特征。

5.成立数学社团,依托社团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课外辅导,能力拓展提高等。一般的数学尖子生对于高中数学都会有比较高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不像有些学生那样对数学有恐惧心理。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着重指导数学尖子生进行课外课后数学自主探究,例如,就某个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己在课后自主查找资料,针对同一题型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尖子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培优教学成效

通过上述实践,数学培优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三个“转变”。

1.从重知识学习到重思维素养培养的转变。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在培训数学尖子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良好契机,有目的地结合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背景,提供数学思想素材,反复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思维活动中,不断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深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尖子生的数学素养。[3]

2.从题海战术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学习数学必须加强练习巩固但练习时间要适时,内容要精选,培养数学尖子生,要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注重培养思考钻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根据数学尖子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一些必要的课外学习资料,帮他们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 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特别是引导他们学会比较、 归纳、 总结,做好知识积累与解题方法积累,在解题中能够理解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所用考点,学会联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培养独创精神,鼓励求异思维。[4]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案例 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核心”,是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互助合作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已成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之一,也成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标尺之一.问题案例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的生动概括,自然也承担新课改能力培养的要求和任务.通过对问题教学活动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案例已成为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之一.广大初中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进程中,探究、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培养,问题案例的能力培养功效已经充分显示.下面我结合近年来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的实践体会,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阐述.

一、让初中生在感知问题案例生动特性过程中,树立自主学习情感。

自主学习情感是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重要内涵和外在表现.初中生处在青春发展期,其心理和心理发展上,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既有能动的积极情感,又有畏惧的消极情态.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总策划”,具有引导和指导作用.问题案例作为数学学科内涵要义的外在表现和生动展示,自然也具有数学学科的丰富情感“要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数学学科的生动情感因素,通过设置现实生活问题、趣味数学问题等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析问题案例中,对初中生的情感进行有效激发,从内心树立自主学习情感.如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生活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显著特性,激起学生探析问题的积极情感,使其树立积极向上、主动能动的学习情感.

二、让初中生在探析问题案例策略过程中,提高探究实践能力。

问题: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中,∠BCD的平分线CF交边AD于E,∠ABC的平分线BG交CE于F,交AD于G,.求证:AE=DG.

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探析问题条件及关系基础上,认为该问题解答是需要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

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

AD∥BC,A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GBC=∠BGA,∠BCE=∠CE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G平分∠ABC,CE平分∠BCD(已知)

∠ABG=∠GBC,∠BCE=∠ECD(角平分线定义)

∠ABG=∠GBA,∠ECD=∠CED

AB=AG,CE=DE(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AG=DE

AG-EG=DE-EG,即AE=DG.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析的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该问题类型的解题策略为:“抓住平行四边形性质,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

以上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问题解答的过程变为学生探析实践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的“探”和教师的有的放矢的“导”,实现教学合一、教学相长,既提高了初中生的探究能力,又提高了问题解答的效能.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不能“直接灌输”解题策略,而应让学生经历“直接经验”获取的过程,成为问题探析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探析手段获取解题策略和方法,实现“真理”在实践探究中“获取”,能力在实践探究中提高.

三、让初中生在找寻多样解题途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同一知识点内容,可以通过不同问题案例进行有效展现,同一数学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征,为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加之新课改下,创新思维能力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将发散性数学问题作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开放性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问题有效解答,提高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严密性.

如在“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5),(-2,-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该问题案例的解析认识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此时,教师根据“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设计了“已知方程组y-2x+3=02y+3x-6=0的解为x=■y=1,则一次函数y=3x-3与y=-■x+3的交点P的坐标是多少?”、“过x轴上的点C(3,0)作y轴的平行线CB交一次函数y=kx+4的图像于点B,若x轴、y轴,线段CB与一次函数的图像围成梯形的面积为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等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一题多变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活动.学生在解答这些发散性问题案例过程中,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有助于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让初中生在辨析评判解题活动过程中,强化反思辨析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做导;教学策略

“学做导”教学方法是由学习、实践、引导三个教学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得出的产物,其强调积极、平等、愉快的教学课堂环境,在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与老师的共同成长、完善、发展。

一、对“学做导”教学策略的理解

“学做导”教学策略指的是以学生实践、学生与教师交流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该教学策略强调学生与师生的地位平等。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教师主动灌输式的单向教学并不利于知识被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吸收。“学做导”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行为养成、人格完善都有着明显优势。可以说,“学做导”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老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和提升自我的高效率课堂的实现。

“学”指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一种认知行为,随近年来教育体制及环境的改变,“学”这一行为的发生区域主动化、创造化。在内容上,一般指的是学生对于课堂文本知识、自然环境、社会关联的认知。“学做导”教学策略中的“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力求师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品质的养成。换言之,“学”倡导了知识认知的真正含义,其原则在于帮助学生寻求正确的人生体验。

“做”指的是课堂上发生的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实践活动或行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与“学”、“做”与“导”之间都可以相互影响。比如,“学中做”指的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经历、体验,是知识的迁移过程和创造过程,其本质目标在于学生行为和品质的训练与养成。“导中做”则是指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行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完成的,其中对于教师行为的规范性与示范性、学生实践行为和活动的自主性、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合作性都有一定要求。

“导”可以理解为指导、引导。就教学过程而言,“导”指的是启发式的教学行为,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积极互动、共同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的逐渐推进,人们逐渐发现一“学做导”教学策略为代表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主要制动因素。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与其所产生的作用均越来越高、越来越明显。同时,“学做导”教学策略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不同在于其对于实践教学的充分重视,可以说,实践行为和活动是“学做导”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学做导”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课程的设定目标在于锻炼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能力及解决能力,由于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极广,因此,对于初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后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改善之处仍然很多。我校多年以积极提倡并推动“学做导”教学策略,“学做导”教学策略明显的教学优势对于改善初中教学环境的不足有极大帮助,教师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解放出来,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稳步上升!

首先,“学做导”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初中数学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的预期和结果,教师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可以借助对“学做导”教学策略的理解,对于教学活动的起始、方向、归宿予以明确。教师在对课程内容丰富度及其与社会的关联度的充分把握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理解程度,锻炼学生在课堂进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做导”可以提升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必要的业务水平,比如,帮助初中数学教师形成围绕教学内容涉及提纲的习惯的养成。以往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倾向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对于学生而言收效一般,对于老师而言的意义也并不是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提升机会十分难得,而“学做导”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帮助相关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再次,“学做导”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将初中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的效率予以提高。

最后,“学做导”教学策略可以真正做到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初中数学的应用,以实践感知提升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认识水平。数学这门学科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学生们在课堂之外可以接触的数学知识数不胜数。而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于日常生活中,“学做导”教学策略恰恰帮助学生培养了这一优秀的学习习惯。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学做导”教学策略的方法

第一,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频率及应用效果。初中数学内容的特殊性需要配合多样性教学手段的辅助支持,以提升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

第二,采用多元化课堂互动形式提升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以合作学习、角色扮演、主体互换等方式进行的初中数学课堂,在学生好奇心维持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教师在课前对于学生任务的分配,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课程参与的热情,课堂活跃度提升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教师需要提升自我职业素养,不断汲取经验,以对“学做导”教学策略的充分理解来提升课堂效率。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成功经验,对“学做导”教学策略进行深刻分析与理解,提升自我教学能力,促进“学做导”教学策略的优势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进一步发挥。

结语:基于本文分析不难看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倘若要寻求师生共同进步以及教学内容完成的高效性,其运用“学做导”教学策略是必经之路。相关教育从业者及研究人员需要加大“学做导”教学策略与初中教学环境、内容的融合力度,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进一步改善我国教育环境、促进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以生为本理念;初中数学;运用

前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生为本理念”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初中数学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数学学科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将“以生为本理念”贯穿到数学学习的始终,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全面、科学发展.

一、在数学课前准备中紧扣学生主体

课前准备影响着数学教育效果,需要注重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在课程准备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情况进行了解,充分利用“以生为本理念”思想,认识到知识不是以传递为主要目的,需要从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对知识内容需要、数学技能需要和学习方法需要方面来进行考虑,以便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为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为课堂中的分层次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初中数学课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的课前准备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结合教学大纲上的内容,明确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等问题,需要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论证进行有效的分析,给学生提供自由讨论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1].

二、在教学环节设置上紧扣学生主体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会将问题讲解和解题训练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对数学知识点的讲解时间较少,使学生无法充分了解数学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对学生良好教学素养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牢固数学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该结合数学教学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遵循数学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对数学教学的核心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融入数学教学环节中来,渗透到教学环节设置中去,确保数学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2].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时,需要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班级总共有32个座位,自前向后分为7排,自左向右分为5列,每位学生分别对应一个位置,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来玩点将游戏.游戏要求教师报出学生姓名,要求学生起立说出自己的座位号,并同时要求教师说出座位号,对应的学生起立.

三、在讲解练习活动中紧扣学生主体

讲解数学练习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意识到该项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发挥问题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抓住学生的主体特征,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3].

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要理解函数图像y=kx+b(k、b为常数)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对不等式kx+b>0的解集进行求解.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对一次函数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点内容进行了解,深入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等量关系.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函数图像进行了解,需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问题,给学生营造合作探析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明确函数的增减性和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关系,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求出kx+b>0的解集.函数图像教学属于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个体研究、个体分析和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四、在教学策略运用上紧扣学生主体

教学策略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对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主体,明确教学目标,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展现出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教学活动中来,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设置,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密切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确保教学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教学方法的产生,实现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灵活的教学模式下,得到锻炼和提升.

结论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生为本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该项教学理念,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需要将该教学理念融入数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来,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方法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该项教学理念的重要作用,完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明荣.浅谈“以生为本”理念在初中数学问题性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化学习,2012(01):46-47.

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指导教学 活动开展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包括课堂、教师、学生等三个方面,其中,课堂为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提供了实践“载体”,也为教师主导特性的有效展现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深入实施搭建了有效“平台”。教育学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切实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主体的学习探知、思考研析等活动进程的指导工作,推进教与学之间的协调、健康和共同发展。新课改下,教师如何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开展科学、有序、深入的课堂指导活动,成为有效教学活动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现根据近年来的课堂指导实践感悟,对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指导活动的实施,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一、紧扣教学双边特征,教师指导活动要具有互动性

教学活动,其本质是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深切互动、深刻交流的发展过程,呈现显著的双边、双向特征。数学教师的课堂指导活动,应渗透和贯穿在整个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过程中,成为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进行深入交流、互动实践的重要部分之一。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指导活动时,不能单纯地对初中生的学习认知、探究分析活动进行引导和指点,而是要借助于双边互动交流活动,将教师的指导活动融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要求、新知教学任务、问题解答方法等方面,通过与学生群体的合作、谈话、探讨、点拨等活动,深入推进指导活动进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指导初中生认知“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知识点内容时,抓住该节课教学目标任务和学习认知要求,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将指导活动渗透在师生之间的交流谈话之中,围绕该知识点的关键要义和深刻内涵,向学生提出“a是表示n个a相乘,(ab)表示的是什么呢?”、“(ab)、(xy)、(abc)、(mnpq)的结果又怎样?那么(ab)(n是正整数)如何计算呢?”、“我们计算的(ab)、(ab)是什么运算?是什么的乘方?”等探讨内容,引导初中生共同开展探析知识点的双边活动,从而把新知讲解指导活动与师生互动活动合二为一,提高指导的实效。

二、把准课改目标精髓,教师指导活动要注重发展性

锻炼学习对象的数学技能,培养学习对象的数学品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能力第一”的教学宗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教师的课堂指导活动应肩负锻炼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的教学“重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指导时要认真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指导初中生围绕学习任务或解题要求,开展动手探索、思考分析、判断归纳等实践活动,并能够根据初中生分析、思考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促进初中生深入探知,提高探究效能,让初中生在有效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提升数学学习技能和素养。

如在“已知有一个y=k/x的反比例函数,它的图像过点(-1,-2),试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果有一坐标(2,n)在这个函数图像上,试确定n的值”案例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初中生探知解题思路、解答方法的进程中,将数学解析能力培养融入进指导引导活动中。根据案例解答要求,指导初中生结合问题条件,找寻内在联系,开展思路探寻探究活动。学生探知研析问题条件之间的关系,指出:“第一小题解答时,可以采用待定系数法,将点(-1,-2)带入反比例函数中,从而求出此函数的关系式;第二小题可以将(2,n)代入这一函数关系式,就可求出n的值。”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析活动,小组合作探析解题过程的正与误,学生认识到该案例解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掌握反比例函数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的积应该相等。”最后,教师组织初中生根据以往解题所得,总结提炼,归纳辨析得到其解题策略。在此指导过程中,初中生分析问题能力、数学推导能力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解析数学问题的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科学设置导学关系,教师指导活动要呈现科学性

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过分放大教师的指导功效或者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教与学之间的导与学活动时间比重的失衡,出现以导代学的情况,导致教学活动效能事倍功半。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对象只有在科学指导和有序教学下,才能更深入地学习认知新知,主动深刻地探求数学知识。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指导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导”在促进和提高学生“学”的深度、程度等方面的“引”和“促”的积极作用,指导学生在学习探究时,不能以导代学,而要坚持“以教导学”、“导学结合”,借助“教学相长”、“行知合一”等先进教学理念,科学调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关系和“节奏”,既凸显教师在学生探知数学进程中的不可替代的指导促进作用,又呈现学生主体能动探究思索的重要特性,让初中数学教师的“导”成为推进教与学活动进程的重要“动力”和“保证”。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指导活动必须遵循新课改标准及课堂构建要素实际,科学指导,有序指导,及时指导,切实推进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实践进程和效能。

参考文献:

[1]尹志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02).

[2]王刚.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探讨[J].吉林教育,2011(26).

篇6

本着“实践是一种福利,大家要珍惜”的原则,我们在学员中反复强调实践目标,旨在通过实践,使学员具有“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崇高师德、良好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下面,笔者以我校第二轮名师工程初中数学实践基地的探索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推进学科团队建设。

一、实践课堂:亲身体验教学真知

名师要信守教育本真,在观赏中探究课堂的高度,在学习中不迷失自我的态度。观课中,我们惊叹于名师举重若轻的课堂驾驭能力,流连于名师动人心魄的细节魅力,沉醉于名师和谐温馨的课堂情景,折服于名师启人心智的导引艺术,从审美的角度上讲,我们是带着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名师课堂艺术的。观赏是为了学习,学什么呢?一般来说,学名师课堂提供的精准预设、自如调控、扎实知识、娴熟沟通、启智语言等。如果我们回到教师专业化来看,说到底,就是夯实我们的专业技能。

(一)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了“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的主题活动,在实践基地学校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追求理想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和追求理想的数学活动设计的全面研讨。

2010年3月24日~3月31日共 6 天的时间,我们开展了以“关注实践智慧 彰显教学个性”的主题活动,以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讨为内容,采用课堂观摩、课例点评、互动研讨等形式分别在杭州北苑实验中学、绍兴柯桥中学、桐庐实验中学进行教学交流活动。2010年3月25日,在“杭州市初中名师绍兴县课堂艺术展示活动”中,来自杭州大关教育集团的王月明老师和杭州文澜中学的王薇老师分别执教了两堂精彩的专题复习课。王月明老师的《身边的数学》,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的什么作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整堂课取材紧紧围绕丰富的现实问题,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概括出基本图形和能力;以知识为明线,以方法为暗线,对九年级的复习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为广大初中毕业班教师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复习模式。王薇老师的《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一堂课,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一开始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既引出了课题,又了解了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时间,通过循序渐进的逐层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怎么操作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整体认知。在授课过程中,王老师凭借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利用现成的教学用具不断改变题目形式,既直观又形象,让学生在动中学,举一而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展示了杭州市名优教师的魅力和风采。

在导师的主持下,上课教师先进行自评,简单分析本课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而后名师班学员杭州采实教育集团王丽丽老师、杭州文澜中学王薇老师、杭州四季青中学刘英老师等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她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之后,杭州师范大学的刘堤仿教授和林永蔚教授结合教育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由笔者总结,在充分肯定教师们的课的同时,指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提出课堂要以高效为核心要素,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实现教学的“低负高质”。

(二)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2011 年5月 12 日~ 5 月 13日,4位名师培养对象分别展示了概念课、复习课和课题探索课的教学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在一堂课内进行了充分展示,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共鸣。比如,既然“数学玩的就是概念”,那么一堂有效的概念课该如何上?一堂漂漂亮亮、热热闹闹的数学课,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在课堂上教师讲10分钟,学生练习该如何设置与反馈?复习课能否用错题导学的模式进行尝试?杭州市数学会理事长施储老师在点评的时候结合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概念课、探索课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讲解,使听课教师受益匪浅。这次基地实践活动,也举行了名师师徒同台授课展示的活动。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师徒对教材进行共同分析、共同设计,在共同展示后还一起进行了反思,讲述了在共同准备过程中及授课展示中的感受与收获,那是一种内心的感悟。基地导师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的教授们精彩的指导和点评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头脑风暴,还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数学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那些耐人寻味、具有深刻哲学高度的指导,使得名师工程培训的过程充满睿智。

师徒同台是我校名师工程初中数学实践基地在对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培训和专业引领上的又一重要举措。在这次教学观摩中,我们既领略了新教师的活力与名师们的风采,也充分感受到他们所在学校教学实践的特色,以及名师们对学校工作的引领与辐射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们对教学的有效反思,提升了对在学校、区域范围内更好地发挥应有的骨干引领、示范作用的重视,营造了互助帮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

2011年10月27日,杭州市初中数学名师班在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举行了一场试讲与磨课的活动。本次活动由特级教师郑永杰主持。刘堤仿教授、施储老师、名师班班主任林永伟教授等专家参加了本次活动。上午,名师班的王丽丽和郑娟两位老师进行了“浙派名师经典课堂”的试讲。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了《定义与命题》与数学文化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午,各位专家和全体名师班学员共同参加了磨课活动,专家们指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然数学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当把数学教育纳入文化的殿堂,那么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全体学员和专家一起就“概念和定义”“命题的结构”等课堂中的困惑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之后,分小组再一次对两节课的“课堂引入、例题设计、精选练习”等环节进行了再讨论、再思考,使数学文化和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结合。次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举行了特级教师报告会,上午是郑永杰老师和盛志军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下午是姚志敏老师和施储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4场观点报告让学员领略了专家的睿智、独到,再一次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引领我们前行。郑永杰老师的《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从郑老师信手拈来的故事中,娓娓道出了教学犹如行车,需瞻前顾后;教学犹如科学实验,需变化创新;教学犹如魔术,需好奇质疑。精辟的言语、独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学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与教学。盛志军老师主讲的《数学文化课堂初探――构筑高效数学教学的两大支柱》,给我们拨开了挡在我们眼前的云雾,看清高效课堂的本质:教师需“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盛老师向学员推荐数学教师必读的三本书《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怎样解题》《数学的精神 思想和方法》,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很好地迈进高效课堂。姚志敏老师主讲的《从“效率”走向“效益”――初中数学教学课案分析》,介绍了他从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课例和自己长期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提炼出的5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并紧密结合课例,阐述了不同内容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员们的思想得到大碰撞。施储老师主讲了《资优教师成长与资优学生培养》,施老师独到的关注视角让学员眼前一亮:资优教师应关注自己的教学生涯质量,资优教师对资优学生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施老师阐述了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及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指出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应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个体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本次观点报告会不仅在理论上给学员作了系统的引领,激发了学员对教育的更深层思考,而且也让学员深深体会到导师们的殷切希望与勉励。

(三)关注课堂核心要素

2011年12月2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基地全体学员进行了主题为“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探讨”交流活动。李卫星老师以《高效课堂课例点评集锦》中的《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为课例,从合情的学习、合众的学习资源、合心的学习指导、合情的课堂生成、合适的激励评价六方面介绍了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郑娟老师结合自己浙派名师展示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向我们介绍有效课堂的五个方面的准备:(1)课时目标具体、明确;(2)教学设计扎实、有效;(3)学生思维主动、优化;(4)基础训练实时、适度;(5)教学反馈多元、及时。潘云芳老师的发言题目是《洗尽铅华还本真――一节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的原生态数学课》, 从一位教师的课堂点评为切入口,把我们带进了有效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分析教师出这道题目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要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设计问题,而不是概念的传授、习题的累积等。王丽丽老师结合自己的《定义与命题》,谈到教师过分注重生成、课堂流于随意等问题,提出教师进行的有效引导,要进行有效的预设,做到简洁真实、循序适切,只有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对有效数学课堂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促进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实践反思:内化修炼提升素养

指导基地学员进行教学研究是基地的第一要务。我们将研究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微格的问题分配到各个小组,在名师培养对象教师的带领下独立或合作、限期或分阶段开展研究。

(一)在反思中修炼品质

名师培养对象周芸佳老师的课题《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获得市立项,形成了三个观点报告《数学课堂教什么》《学生参与式评价》《授人以鱼的乐趣》,撰写了课题论文《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显性知识,隐性方法》《关注差异,提高质量――抓好后三分之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和策略研究》。2010年3月周老师参加了名师班展示课并作学校教学改革专题交流;2010年5月在省领雁工程奉化送教活动中上了展示课;2010年8月给慈溪市骨干教师作了讲座;2010年10月参加了陕西省数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名师风采展示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2010年12月参加海盐县骨干教师基地实践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

潘云芳老师坚持素质教育,潜心教育科研,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5年来,潘老师执笔撰写的《基于主题研修的教师作业能力提升行动的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成果分别荣获杭州市西湖区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论文《图示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于2011年12月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上发表,《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与使用策略》荣获杭州市西湖区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策略》2012年4月在《浙江教学研究》上发表;课题《初中数学导学方式与策略研究》获得市级教研课题立项。

(二)在反思中引领团队

名师培养对象王丽丽老师,在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因材施教,形成了自己简练有效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喜爱,获得了同行的肯定, 教学成绩优异。她任教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在整个年级中名列前茅。她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注重教科研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善于学习,主动阅读,勇于反思,及时提升,整理成文,并具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起着引领作用。2012~2013学年,她撰写的两篇论文在区内获奖,一个课题在市里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其管理科学,讲究方法,本着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进行教学,连续被学生推选为“我最满意的教师”。作为数学教研组长,她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上有更深的体悟,并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带领学校数学教研组教师快速成长,在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和很多荣誉,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肯定。王老师参与研究的省级重点课题《学程导进:初中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研究的杭州市重点课题《初中生自主超前学习下教学指导有效性的行动与研究》获得杭州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三)在实践中破解疑难

基地名师培养对象李卫星5年来多个课题和多篇论文获奖,其中《挖掘人文 放飞人性 激扬智慧》获浙江省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有效学习:初中生数学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推进》获杭州市第一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课题学习:基于浙教版教材的挖掘拓展与学教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三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二等奖;《教学生学:初中生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整体推进》获杭州市第八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论文;负责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培育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第三轮立项课题评比三等奖,《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初中数学问题导学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一等奖;《浙教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梳理与开发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第五届教研成果一等奖、杭州市第三届普教类教研成果一等奖;《把握课堂生成资源 驾驭学生智慧动态生成》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年第2期;主编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导学新作业》(浙教版初中各册)和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总复习优化设计(数学)》。他每年都有多个课题或论文获区一等奖,其中学科专题论文自2000年至今保持着区一等奖“十三连冠”的纪录,被评为杭州市第一届教育科研标兵和杭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

(四)在教研中凝练风格

基地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娟萍老师,是杭州市上城区数学教研员,近年来系统地学习了郑毓信的《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方法论》,顾泠沅的《变革的见证:顾泠沅与青浦教学实验30年》,曹才翰、章建跃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其教学研究文章《初中数学“图式”复习教学策略研究》被2010年9月的“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2年又有《初中数学课堂过渡性言语设计方略》《初中数学教学环节出声思考的策略》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9年5月浙江省师训课题《初中数学课堂过渡性言语策略研究》获立项,2009年11月浙江省教研课题立项的《初中数学“出声思考”教学策略研究》已结题,2010年5月杭州市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课题《初中学生函数思维方式调查及其教学对策研究》获立项;2011年《中小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的衔接障碍分析及对策》获浙江省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出声思考》获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她还组织学校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有比较好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课堂;构建方案;有效学习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感觉给学生进行数学复习课比较困难,加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复习课的收效不太明显。所以,在初中数学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创新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一、设置明确的复习目标,促进有效复习

在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和复习任务。明确的复习目标是整堂数学复习课程的基本着眼点,它可以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复习方向,从而轻松地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理解。

例如,在复习初一数学(苏教版)“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复习目标是使学生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和它的相反数,并且清楚一个数的绝对值和其相反数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本课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和复习任务,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之后在多媒体上再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题,即“-5的绝对值和相反数是什么?”等,带领学生进行练习,接着列出一些困难的题目,即“比较-3.5和3绝对值的大小,4减-12的相反数,已知A和B互为相反数,那么-2016A-3-2016B的值是多少呢?”等,使学生在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完成这些题目的解答。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这些题目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反复进行思考,强化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复习课的教学。

二、引用典型例题,促进有效复习

在初中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展示并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这些典型性的例题是数学复习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突破学生的思维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例如,在复习初一数学(苏教版)“有理数的乘法”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复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并且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导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本课的复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最典型的例题开始,逐个给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教师先在黑板上给学生列出这些题,即“两个有理数的乘法(+4)×(-3)=?(-3)×(-4)=?多个有理数的乘法(-2)×(-3)×(+5)×(-6)=?”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这些基本的经典例题,分析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基本规律,并进行基本的对比,使学生熟记这些规律。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完成本课的复习目标。

三、对学案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复习思维

在初中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针对所复习的基本知识进行适当的课堂延伸,可以增强复习的效果。课堂上的拓展和延伸是初中笛Ц聪肮程中最有效的策略,它主要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基本的延伸和迁移,从课堂内到课堂外,逐渐使知识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基本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复习初一数学(苏教版)“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复习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些字母去表示一些数学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基本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运用过程中感受数学归纳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能力。在进行本课复习过程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进行基本的练习,即“假如一个笔记本是a元,那15本笔记本的总价是多少元?”等,之后逐渐过渡到课堂延伸的练习,即“假如一件商品是n元,那先提价10%,再降价10%之后的价钱和先提价20%之后,再降价20%之后的价钱是一样的吗?是都恢复成原价了吗?为什么?”教师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基本规律去分析这个延伸问题,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新型的复习方案和复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从而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断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语

新课标作为教学的指导大纲,有着先导性的作用。初中数学作为初中课程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适应时展的趋势,提出了要以学生为本代替以教材为本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新技术,提倡积极创新的精神。这些理念的提出,改变了过去的教学理念,使之朝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还并没有意识到新课标已经成为主流或者对其理念理解不透彻,他们并没有依照新课标的倡议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办法,依旧我行我素,导致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我们一定要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找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二、新课标的理念

(一) 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强调以课本为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则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本,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只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新课标指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分析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处理问题方式的差异以及思维能力的高低等。教师应根据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特征,实事求是地为学生安排相应的练习,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 培养学生猜想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初中生和小学生相比,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初中生都比较早熟,想象力和创新力也较过去的初中生更强。而猜想正是解决数学问题所需要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思考、不要怕猜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圆的教学中,提问:平面上共有A、B、C、D四个点,且任何三个点都不在一条直线上面,问最多能画几个圆?如果四点都在一个直线上,又能画多少个圆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并得出最终结果。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标同样也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好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最好最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是当今教学领域中必不可缺的产品,若能很好地将它用到初中数学中,就能改变过去枯燥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图片和视频,将枯燥、抽象的属性概念变成形象、直观的印象,变枯燥为新鲜。比如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充分地展示不同图形、线段之间的关系,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难度。总之,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上述所言,新课标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到生活。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新课标为数学应用提供了总的方向,要求初中生必须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且能够较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将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和实例分析

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国家、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新课标中也明确了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应通过数学教学的活动,让学生们初步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增长才能、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创新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 找准衔接点,让学生在情境中释放潜能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严密性、丰富性、逻辑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擅于抓住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增加创新教学的方法,认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的要点和体系,找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衔接点,抓住初中生好奇的心理状态,创造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快乐中学到必要的知识。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某酒店为了扩大经营的规模,要进行装修,需要在大厅内的主楼梯上铺设红色地毯。一条地毯每平方米30元,楼梯宽2米,侧面图如图所示,问购买地毯至少需要多少元呢?

这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道关于解三角形的题目。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把关于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进行讲解,这样并不能吸引学生。若按照上述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问题和所学的知识相结合,创设出学生们感兴趣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再进行有效地引导,就能凸显出快乐学习的理念,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们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 抓住问题的发散性,凸显关键的知识点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部分,有着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等特点。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富勒曾说过:“所有的小孩生下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生命最初的六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用法、一题多问法、一题多联法、一题多解法、一题多变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们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得到能力提升。

比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R.问题一:求此圆内接正n边形的面积和周长。问题二:利用问题得出的结果来填写下表。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茶文化;数学思想;教学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提升教学质量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成为每个教师关注的重点。茶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与认识茶文化,从中汲取适合数学教学及学生发展的要素,将茶文化与数学教学合理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可靠支持。因此对于初中数学与茶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茶文化中的数学思想

中华民族不仅盛产茶叶,喜欢喝茶,更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在长期发展中我国茶文化在社会经济、国民精神塑造等各个方面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将茶文化与数学教学相融合,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在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表现如下:1.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表现,是学生学好数学,全面发展的基础。逻辑思维是一个人大脑思考与探索的核心所在。在茶文化中蕴含的数学逻辑思维,是从饮茶中凝练而来的。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感觉。茶叶生长于大自然,能为饮茶者带来逻辑思维方面的遐想。1.2演绎推理数学学习过程中演绎推理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在茶叶的种植与采收过程中,蕴含着数学思想中的演绎推理。人们在茶叶种植过程中,等到茶叶成熟之后才采摘,茶叶的苦涩味道是无论如何加工都会存在的。可以看出茶叶的成熟与否与时间有着紧密联系,茶农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演绎推理,通过茶叶颜色、大小等来判断茶叶是否成熟。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对茶叶形态、大小、颜色等的演绎推理,判断茶叶的口感。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合茶文化中的演绎推理思想,能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1.3结构严谨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的结构更加严谨,严谨的结构及准确的数字确保最后结构的准确性。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严谨结构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无论是茶叶的采购与销售,还是茶叶的加工,均需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可靠性与严谨性,这样才能保证茶叶最终的口感。

2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内涵

当前我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其茶叶远销至国外多个国家。同时,我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通过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知识还是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国际社会发展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和作用。在茶文化理念内涵中,包含丰富的、多层面的物质文化元素,也蕴涵着诸多的精神内涵。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中,其价值内涵是多样、丰富的,运用这些有引导作用的茶文化知识和内容,可以使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传统茶文化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可以在应用中推动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能有效丰富整个教学活动的知识和文化氛围。随着茶文化内涵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茶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理解更加明确,尤其是在系统化、深入分析茶文化知识以后,可以更好地将茶文化的丰富理念与教育教学融合,并达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目的。传统茶文化在发展中与现代元素的有效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全面化、深入化发展。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也蕴涵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价值内容,以及体现很多历史文化精神理念,通过对其深入分析和研究,能够为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保障。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日益成熟,课堂教学活动和茶文化教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通过茶文化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并且让茶文化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中,突出文化学习和课程学习价值。茶文化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范围,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的意识,充分分析和感受茶文化中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3数学与茶文化相融合教学的价值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与象征,蕴含着人生发展的哲理,将其与数学教学课堂相融合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为:(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信息时代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通过茶文化的有效渗透,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文化理念,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合理融合茶文化,在茶文化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与结构严谨的作用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3)优化教学模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茶文化与数学教学相融合,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优化教学模式,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4数学与茶文化相融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新时期我国对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期间要注重全面型人才培养,并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文化内涵,从中汲取教学方法,有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下面就对数学与茶文化相融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展开分析:

4.1与数学解题相融合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合茶文化可以从数学解题入手,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融入茶文化期间,教师首先要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找到融合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与数学解题相融合中,教师应该结合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背景知识、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学习茶文化和有效解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数学解题中融入茶文化思想和观念,通过茶文化演绎推理、逐个击破的方式,使学生可以真正了解数学学习概念和相关解题内容,增加学生对习题的解决效果和学习效果。比如在遇到下面写的选择题时,教师就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到解题中。例题:在数0.25,7,0,-3,100中,正数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在解题时,教师从茶文化的演绎推理中获取灵感,告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要慌,仔细回忆一下学过的知识以及做过的例题,从茶文化中的演绎推理入手,逐个击破。正数的个数有几个?学生需要回忆正数的概念,然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答案选择C。无论遇到什么题,都要冷静观察,联系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确保解题的速度与效率。

4.2学学生心态相融合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各类复杂题型,对学生心理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渗透茶文化,调节学生心理,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打好基础。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环节,从采摘、烘焙到销售等多个环节,均要求抓住问题所在,确保每个环节的可靠性,在严谨的逻辑下对茶叶的制作进行创新。数学解题也是如此,学生需要冷静分析问题,尤其是在遇到难题时,更要冷静对待,找到突破口,有效解决问题。茶文化和数学学习心态的融合,有利于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学习思维和方式,并根据茶文化清俗、淡雅的文化内涵,保持积极乐观的数学学习心态,进而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茶文化中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能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和谐的学习态度,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计算下面这道题时,对于一部分基础不是很扎实的学生,极有可能遇到阻碍放弃解题。所以教师需从茶文化中找到适宜教学的元素,引导学生有效解题。例题:化简:3ab-a2-2ba-3a2。化简之前为让学生沉着对待,让学生仔细回忆一下学过的知识,如果忘记了可以翻书看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在公式中有两个ab,两个a2,将相同的先写在一起,就可以转化为3ab-2ba-a2-3a2,继续化简为:ab-(a2+3a2)→ab-4a2。冷静是通过仔细观察与分析,找到题目中的同类元素,在严谨的结构下,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顺利化简。

4.3与思考方式相融合

初中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条理清晰、科学有序是学生解题及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探寻一切事物的重要基础。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从茶文化的内涵中汲取数学思维,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茶叶在种植过程中,对种植区域有严格要求,要从温度、水质等多个方面综合思考,如果一个条件控制不好,就会对茶叶的产量与品质产生极大影响。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所有知识环环相扣,如果其中一个环节落下,就会影响后续的学习与探究。当遇到一道题目中包含众多知识点时,就要发挥茶文化逻辑思维的作用,引导学生逐一击破问题。虽然茶叶的种类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的茶叶都会散发淡淡的清香,这些茶叶无论生长在哪里,无论品相如何,淡淡的清香是不变的。教师可以将这一点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需理清解题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通过一道题目的解析举一反三,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确保学生能有效掌握这类习题的解题方法。数学学习中思维方式十分重要,而茶文化带给教师的思考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与手段,比如煮茶、泡茶,最终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散发茶香。

4.4与思想道德相融合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重视德育。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正确的价值观。茶文化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单从茶道中就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要素。茶很多人都喝过,但是品茶却不多见,品茶要求人性情平和,不急不躁,在品茶中悟出人生哲理。信息时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比较浮躁,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茶文化,让学生能保持平常心。在学习过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浮躁的情绪时,可以让学生适当休息与调整一下,允许学生放空一小会儿,学生在这短暂的空隙中不用去想太多,在休息与调整之后继续回到学习状态。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很多人被外界的信息所干扰,失去人生的方向,但其实多年以后会发现一个人就如同一杯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到,更不要在学习数学中退缩。当然在茶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逐渐渗透茶文化,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4.5与教学改革相融合

教育改革是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时展需求的重要保障。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但是就当下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改革存在功利性情况,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更制约着教育改革。茶文化中的“淡”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教学改革中,能够让教育者静下来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社会及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以及能够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才能算好的教育。教育改革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要求教育者在践行教育改革制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茶“淡”的精神思想,以教育者的态度与思想去正确看待教育改革。在落实素质教育期间,按照教育改革方向制定教学方案,调整好自身心态,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在“立德树人”的要求下,要求教育改革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确保教育改革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改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茶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内涵与灵魂,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熟悉教材内容,加强对茶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深入了解,并在教育教学中将合理融入茶文化。茶文化与数学相融合,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茶文化,构建起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学习与教育改革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利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1):103-104.

篇10

一、优化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

“四段一案一回头”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为宗旨。针对数学学科,可构建起“回看练习——精讲精练——当堂反馈——总结提升”的课堂教学结构。首先,“回看练习”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亮点。具体而言,“回看练习”具有三方面意义:一是解决知识遗忘的问题,夯实“双基”;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三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把相关的新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其次,“精讲精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具体而言,“精讲精练”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构建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主体性课堂”;二是夯实“双基”,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和归纳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方向

制定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时,要“以生为本”,树立学段目标意识,倡导“循序渐进、分层实施”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初一、初二强调打基础,学生要通过两年的数学学习夯实数学基础,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内容时,其教学目标被规定为“灵活运用”这一层次,其实,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单元或学期结束时才能达到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极个别学生可能还要经历更长的学习时间(到初三总复习时)才能达到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选择最主要、最基本和最本质的内容,使“精讲精练”落到实处。

1.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

例题、习题是帮助学生内化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逐步探索数学解题规律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教辅用书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例题和习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灵活处理,使例题和习题的内容体现量力性、典型性、分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既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学段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

具体来说,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既应有培养“双基”需要的基础性例题和习题,又要有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较为复杂的例题和习题,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性问题和变式题,使学生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树立探索和创新的意识,进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攀登的意志。

2.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既是数学的精髓,又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数学思想有机地渗透其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在有理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函数及其图象等代数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通过图形使抽象的代数概念及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

例如:已知-a

这是一道较为复杂的代数题,综合了“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点。解答这道题,可先确定出a、b、c和d的正负性,然后再比较它们的绝对值。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数轴上标出相关的点,从而迅速得到结果。

四、优化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努力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新课程的引入、新知识的生成、数学规律的探索和解题方法的研究等方面,教师均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规律,体会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这一内容时,教师应从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并将后续知识前置,使问题更具挑战性,从而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五、优化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具有反思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对激励学生学习、反馈教学效果和调控教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思路,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应做到三点。

1.优化评价方式

“优化评价方式”,即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的方式。例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点评,而应追问:你的思路及依据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又给“学生互评”创造条件,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如,当学生板演出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分析错误的原因,而应让其他学生订正错误并予以点评,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勇于表达的学习品质。

2.优化评价内容

“优化评价内容”,即由“事实性的终结评价”转变为“激励性的过程评价”。数学活动集中表现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有“结果性评价”,更应有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的“过程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教师应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然,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通过讲解、示范或组织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