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理论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高职学院;美术教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56-01

一、目前高职美术专业概况

(一)高职美术专业的社会背景生源状况

在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的问题的探讨中,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一个必须要进行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了迅速发展的势头,社会上需要大批的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有能够具备相对应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要与实践的过程相互结合,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应用性的人才。社会上对于大学的定位有所偏颇,使得高职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不能够招到适合的人才,现在很多的大学又处在一种过度招生的阶段,很多的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都在不断的增长,这就使得很多的高职学校只能接受那些从本科或者是专业的学校淘汰掉的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很多的学校在很多的情况下根本不能够招到合适的学生。

(二)高职学校美术专业教学模式

就目前来讲,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主要是以设计专业为主,其余的专业为辅的状态。由于成立的时间相对比较晚,所以很多的专业的师资对于建设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很多的学校的专业教师的本身素质相对比较低。并且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将教学与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不能够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比如,从目前的美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上来看的话,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小的过分强调文化课以及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通病,或者是很多的专业过分的强调实践技能的应用和动手能力而对理论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关于高职教育美术教育学科的创新

(一)创新社会实践技能途径,不断的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技能条件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上的教育。高职教育在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基本形式的教学中使得学生不断的吸收美术的基础只是和美术的社会实践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更好的适应目前的以应用为培养方向的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学校可以积极的建立起与市场接轨的高职院校美术实习基地,基地依靠市场的规律进行运作,在经济上自负盈亏,业务上独立自主,学校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支持,由学校的权威的专业教师带领,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二)优化学校的教学结构,统筹兼顾高校美术教学的整体和谐发展

在学生的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基础知识部分与专业的教学部分相互呼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掌握更好的技能和具备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知道基础绘画对于设计的贡献是很大的,没有基础绘画功底的设计是没有任何的美感和表现力可言的。所以,基础性的教学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将专业的知识融汇到学习中的一个关键所在。专业的教师具备相对比较专业的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因材施教、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的手段,使得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更好的适应教师的教学手段,并且不断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和授课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

(三)实施创新化教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学来讲就必须要对现行的经济方式以及大的经济环境进行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在现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管是在教学的内容方面还是在教学的方式方面都有所改变,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自我创新的能力和自己探索的能力,使得学生更好的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相对应的创新方向上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潜能。

参考文献:

[1]周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J].中国美术教育,1995,(05).

[2]格桑次仁.我区美术教育发展之思考[J].艺术研究,2004,(04).

[3]梁玖.美术教育之科学研究论[J].中国美术教育,1999,(05).

篇2

从地方性知识的形成与构建方式的角度去创作民间美术,实现民间美术理论讲述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因为绝大多数的民间美术均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讲述民间美术与民间群体之间的种种情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添课堂的易懂性。

二、对美术教材的基本基础知识细致梳理

1.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应在课前树立让美术课堂中渗透进民间艺术的技巧和艺术理念。让学生对民间艺术作品产生一定的兴趣。所以,在美术课堂中需要美术教师通过报刊、网络、文献等方式搜集相关民间艺术资料,编辑专门的民间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艺术的创新性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创新体验增加对民间艺术的了解。2.遵循《美术大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原则。首先,我们应清楚民间艺术资源是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此外,学生也要自己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把每一阶段复习的重要知识点写到笔记上。其次是提高悟性。美术基础知识记扎实之后,再结合学习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多举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例子,既渗透了民间艺术知识,又加深了艺术资源的理解,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构建开放、综合的新型美术学科体系

我国目前在美术学科上对于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过去区域性的特定环境缺乏深度挖掘。为此,依托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有助于为民间艺术素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判断能力。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真正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并具有发展前景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学科教师要积极拓宽美术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民间美术资源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是对艺术教学的极好补充和完善。地方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应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控制作品的数量,提高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是增加一些民间美术背景、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的内容,讲解、评价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为学生提供校外民间美术实习基地,请民间工艺师跟学生进行零距离的谈话和交流,通过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这些方法对民家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制,从而不断拓展实践技法表现;二是拓宽教材编写途径,借鉴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之中。教材成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民间美术正是使这种文化与精神得以实现的载体。五、构建评估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求新创意思维的发展。

总之,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要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美术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要凸显本土化和民族性,用自己的方式使我们的美术事业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仃.民间美术资源与民族绘画携起手来[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10):123-124.

篇3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检验标准

1.实践教育教学检验标准

实践教育教学的检验标准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检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实践,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的指导下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上述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在设计平台上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更加关注一些比较新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其二,检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人才质量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简而言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所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否在专业赛事中获奖,或者满足施工单位的相关需求,直接影响学生在环境设计领域的就业前景。其三,检验教师的自我提高能力和学校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如果能够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就能够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继而打造学校的品牌效应。

2.理论教育教学的检验标准

理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在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国家的培养目标相吻合,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设计专业人才。教师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估,继而明确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方法

1.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来看,高校应更加重视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继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市场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2.加强师资建设

要想进一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的教育教学有效性,学校应该积极邀请企业的技术人才参与相关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担任主要负责人,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从目前来看,依据环境设计院校的教学目标,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能够很好地保障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编写符合实际的教材

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情况编写环境设计专业教材。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多所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扩大环境设计专业的适用范围,激发出版社的发行积极性。

4.创建与市场发展规律相互统一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创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学校应加强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企业的联系,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对于部分无法在企业长期实践的课程,可以通过外聘企业设计人员的方式完成相关教学。其二,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专业大赛和相关课堂实践的平台,不但可以开拓师生的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总体设计水平。

三、结语

在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相关检验标准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姜黎.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战略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10).

[2]陈亚楠,张建省.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匡丽春.基于从“课堂教学”到“模拟施工”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5(18).

篇4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对策

高职美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紧密联系。高职美术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出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既体现出普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要求,又兼具职业教育的目标。

1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育目标的定位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扩招改革后,没有及时地补充美术教师数量,也没有真正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相较于扩招后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向都应突出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1]。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美术教育目标的过于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往往想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力求以通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市场中,各大企业均只需要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美术人才,从而使得越来越凸显出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其二,教学方法滞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高职美术教育所采用教学方法已经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在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中必须及时地优化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中。同时,高职美术教育的教材内容也已经无法符合社会市场的要求,造成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2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2.1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新时期企业对美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其应用现代美术工具的实际能力以及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能力[2]。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达到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目的。高职美术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美术专业课程以及中职美术教育,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有美术工作者的特质,同时又作为技能型劳动者能够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最终成为高素质、综合性的美术专业人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了符合新形势下教育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美术教育需要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尊重美术教育中关于创造力与个性化的需求,以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其专业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要求,充实教学内容,以系统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技法以及就业市场的专业性技能要求,同时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塑造其差异性特质,构建内容丰富、联系实际、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性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使其达到人才市场的验收要求,应将市场作为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就业市场导向下不断结合新时期其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优化教育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及时效性的目的[3-4]。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沟通:高职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求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品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学生在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模式来开展美术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可采取“项目中心制”的教学方法,而非以往的“技能中心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企业的需求专门的设置一些,然后按照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特点来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许多的困难与问题。此时,教师可适时地引入项目所涉及到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完善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基础。在落实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加强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2.4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美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兼具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三重任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掌握美术专业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以强大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建设实训基地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制定灵活的教师聘用办法,通过聘请美术专业行业内优秀的广告人、设计师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实现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美术人才的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美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结合当前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方法、实践环节、技能培养等各方面进行加强,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作者:鹿杰 单位:潍坊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辉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优化研究[J].大科技,2014,11(9):101-102.

[2]李少华.浅析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14):134-134.

篇5

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技术教育,高职美术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突出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必须打破单纯追求科学完整的倾向。实践表明,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不能单纯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围绕培养美术专业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实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将实训课程大纲与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只有这样,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所以在对职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中应该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要结合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把握美术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度。脱离具体的岗位要求去谈空洞的理论知识,是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失去职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

2.高职美术各专业理论知识的“必需”应体现基础理论为专业理论服务,坚持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优化结合,专业理论为职业能力培训服务,注重课程综合性。理论知识的“够用”应体现在重点保证培养目标所需的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3.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找准各门课程和各项能力之间的结合点,构建有职美术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每个专业通过加强精品课的建设来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4.在各个专业中强调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符合社会职业的具体要求,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以美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使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美术教学要不断调整教学大纲,重视教材建设,加强教学方法改进

首先,教学大纲是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必要保证,教学工作应围绕教学大纲进行。随着美术在社会应用中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行业发展迅猛,这就要求美术教学的内容应随社会行业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教学大纲也要不断适当修改,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可行性原则,应反映出美术专业领域的技法水平和应用水平。其次,要重视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由于专业不同,侧重点不同,选择教材时应有所区别。现在,美术专业学科的发展速度很快,因此,既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又要不断追踪和吸收美术专业知识的新成果,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一些更为实用的教材或讲义。教学实践证明,从简单基础入手,讲解应用性强、见效快的美术应用技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三,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实训式教学。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理论结合实际,避免空洞地讲解和训练,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考虑到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技法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教学,因势利导。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于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

三、高职美术以提高学生就业和创新能力为指导,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特色。为此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训环节的设计平台的建设。以宽口径学科教学为基础,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和研究活动,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切实落实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教学应占职院校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阴干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并组织。还应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职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培养模式及口径不应一成不变。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

美术专业是一门技能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要建构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美术教学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理论讲授是一部分,技法实践活动是另一部分。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美术专业意识,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提高美术的技法应用水平。

在美术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切实安排好学生的实习。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实习与授课有适当比例。一般来说,主要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保证其实践课时量。每位主讲老师要亲自带队指导,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实践要做出明确安排,对实践的目的、任务、内容、过程与要求等,有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实践后,则由学生写出实践报告或汇报展览。

四、美术教学要做到产学结合,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

在教学中要走出校门、到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结合工程和生产实际,进行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搞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产学结合毕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制定完善的毕业实践环节大纲。

2.为学生联系好有规模、有特色的对口企事业单位,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很好的完成指定的实习任务,从而落实好毕业实践环节的选题工作。

3.精心指导。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题背景和生产现状,收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形成初步方案。指导方法立足于启发引导,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和同学之间配合协作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

4.组织答辩。毕业答辩是综合检查高职高专学生质量的过程,答辩小组成员除了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授和设计师,还应邀请实习实训基地的技术专家。

作为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体现应用性,实用性的办学特色,建立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特征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美术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了解美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以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灵活实用美术专业知识进行艺术创造。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充实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关于新世纪如何培养“双师型”艺术教育师资,我这里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培养“双师型”艺术教育师资,不但现实性很强,而且具有面向未来的深远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职业大学要求不相适应。整体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本专业或理论水平上有优势,而普遍缺乏从事社会服务的实践经验和相关职业的体验。而新建立的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都发生了变化,自然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业务进修,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到企业和施工场地进行实践锻炼,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很强专业技能和较高专业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二、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激励措施,为培养“双师型”艺术师资队伍的改革实验保驾护航,争取做到在研究中探索,在改革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

第三、高度重视并着手抓紧做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特色课程,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及与之相配套的实习基地的落实。

篇6

一、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方法应用的现状

多年来,我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而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的主题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作为服装美术设计的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的核心是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服装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合作。但是,我校的学生由于专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对于服装设计,难以融入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的作品流于平庸。对学生来说,只有通过自己思索、比较、实践,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设计出好的作品。

二、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1.让学生充分了解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地位与作用

服装美术设计主要研究服装的外观形式美感问题,它不仅要研究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图案等形式要素的构成规律,还要研究服装的外观形式与人、社会、时代、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对于某个具体的产品,服装美术设计是这个产品生产的第一步。因此,服装美术设计是服装设计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了解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培养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服装绘画的基本知识,如服装人体画法;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才能进行简单的日常服装设计。

(2)技能培养目标。使学生能掌握服装画的技法和一定的服装设计知识,能设计一定的服装款式,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3.重新整合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内容与结构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时,没有必要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去教,我与工艺教师协商合作,主要采用主题教学法的方式,重新把教材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如下组合:

(1)模块一:理论基础模块。①服装设计基础模块:服装人体的画法;服装的表现;服装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服装材料不要教;增补:服装设计的思维、程序)②服装分类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时装设计。

(2)模块二:专业实践模块。大师作品赏析;服装设计思维;程序实训;女装设计实训;男装设计实训;童装设计实训;时装设计实训。每一个模块内容都事先与工艺教师商量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实训内容。这也是我们编写《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校本教材的依据。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法:主题教学法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有方法、有能力”的设计者,体现在师生共同探讨、相互激发等课堂活动中。主题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及探究的不同层面,教师不仅仅是单向地对学生进行“传授”,而是与学生平等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2)学法:①集体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由于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设计并思考;从网上下载一些大师的或高校学生的留校作品,给学生欣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模仿设计。②练习法——把新知识转换为能力,这是服装美术设计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2011年下学期,我组织学生收集学校报纸、宣传纸、广告纸进行“绿色环保”服装设计手工制作比赛,学生的兴趣很浓,设计和制作了许多出乎我意料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讲。

(3)教学手段。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了服装CAD、Photoshop、Flashmax等应用软件进行有效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技能训练的指导,要求学生建立课程网页,定期在校园网上公布。让学生从“机械的学”向“主动学”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7

一、类比训练――培养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就是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术知识的各个体系中,每一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似形态。并且在教材的编排上充分体现了阶段性的归类特征。因此,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在的或形式的联系,以某一知识点的意义特征或形式特征为联想触发点,对平时学习的零星的分散的知识点按相同、相似等特征进行归类,将同类知识串联起来,这使这些知识形成链环,形式系列,并随着知识的增多使其逐步延伸、扩展,成为有机系列。如在讲授初中美术第二册第11课《夸张变化的图案造型》时,应抓住夸张变化就是强化自然形象中美的形态和特征,将细节进行归纳和简化,使图案的形象更鲜明、强烈、典型,更富于艺术魅力,使学生了解图案的实用价值,了解设计手法并懂得实际运用。

二、转化训练――培养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起。即是讲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如初中第三册第8课《铅笔谈彩表现的静物》一课,要使学生掌握铅笔谈彩的技法特征,教师不能一味地从铅笔谈彩这一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素描明暗知识和初学过的水彩基础知识,通过展示同一景物的铅笔谈彩作品、扫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让学生从用线和用色上对比研究,从静物扫描中分析出铅笔谈彩的用色只是把颜色用水稀释、淡淡渲染或根据物体明暗略加变化。通过两组作品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便可归纳出铅笔谈彩在用线,用色上的独特技法特征,从而理解这一新知识。

三、反向训练――培养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从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如初中美术第三册第6课《色彩的感觉的联想》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冷暖色,轻重感与联想联觉的运用。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他们已能掌握红、橙、黄为暖色,并能体会到暖色使人感觉热烈、欢快、兴奋、刺激。所以在教《色彩的感觉与联想》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色彩感觉暖色谈起,同时通过出示大面积的蓝、绿、青与红、橙、黄的色彩对比,使学生本能地体验到蓝、绿、青具有给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有了这种心理感受,学生对色彩的冷暖就有了初步的接触,他们就可凭直觉经验辨认、鉴别、分析色彩了。

四、推理训练――培养因果联想

美术创作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在这些美术创作教学形式中由于作品题目与作品的内容既存在一致性,又包含因果关系,作品的题目制约着作品的内容。因此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通过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合符规律地思考,判定出作品题目与学生的因果联想能力就会提高。

五、发散训练――培养自由联想

篇8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

美术教育教学是一种具有发展学生艺术熏陶、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并发挥独特功能的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艺术教育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每一年人们都会看到网上传来的铺天盖地的艺考的消息,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师在符合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点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艺术学院的学生不仅要拥有高超的艺术修养还应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高校的美术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学生学习基本艺术技能,最终使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为己任。如何在高校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校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核心的,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要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让学生意识到美术的学习就是培养自身的艺术素质、艺术品位,而要学生明白这一点首先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艺术素养提高了也会为别人带来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了像自己这样的艺术素质高雅的人的存在才会为社会大众带来优雅的、美的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的学习锻炼自身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教育目的。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引导学生对美术文化领域的各种人文思想有个深入的了解,关注当代、现代的大画家以及他们的人文思想、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要表述的思想等,关注美术的艺术感染力,把教学内容中最富美感、最具有技术熏陶的亮点展示给学生,从而让给学生拥有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2)不断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任何事情都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高校的美术教学也不例外。美术老师在进行授课时要具体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等因素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美术的内涵并领会其中的真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反而会觉得美术课程枯燥乏味,难免会失去兴趣,教师应把教程中最具有魅力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博大精深以及美术的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兴趣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不同派别的艺术家的起源、发张过程,不仅要知道我国艺术的发展还要了解国外的艺术,知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着重以唤起智慧和提高美感的艺术教育为目的。中国式的传统教育绝大部分都以期末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程度,但在美术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以及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户外写生训练,多多参观一些画展,加强各种形式的艺术交流,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自己特有的美感,对于艺术有独到的见解,激发学习美术的热情。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世事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尤其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老师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事情的能力,在各种创作活动中,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通过各种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发现身边事物的美的能力,把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受通过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3)将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资源紧密结合起来

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整体同时也与其他的学科密不可分,因此老师也要注重把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其他学科的教育却也是让学生受用一生。因此,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并熟练的运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必然联系,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1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社会背景

首先,在当前的知识经济观中,创造力和创新力已经成为其的核心。这是大势所趋。其次,在当前激烈的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各国把重心都聚焦在了对于创造力人才的培养力度上。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创造力就是国力”的观点。再次,在一个民族的创新过程中,教育成为了培养人们创造力的强大动力。

美术课本身是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以上社会背景的存在,又给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有哲人说过,“创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的史诗。若只有记忆和模仿,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都是靠着创新来推动的。假使只存在复制和模仿,人类的文明就不会像现在这般五彩斑斓。由此可见,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要依托创造、创新去实现。

在未来社会,人才的标准已经被定义为:合格+特长。合格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而特长则是因人而异,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创新。所谓创造,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去生成更加新颖、独特的东西。创造力包括三个要素:能力、热情以及思维方式。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热情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兴趣的迸发;思维方式则是对于学习的一种价值偏好。艺术的创造力是在艺术学习中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的开拓能力。由此可见,创造型的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这些人类智慧要素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通过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基本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起到主要的作用。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学生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3.1 营造氛围和环境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艺术创造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因为创造性及创造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教师要从整体素质的角度去谋划课堂教学的组织,应主动去激发学生“学的意识”,一味灌输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其个人创造力。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性思维是有益的。

3.2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梵高曾指出:“想象确实是我们必须发展的才能。”想象是创造的催化剂,面向未来的想象就是人类创造之源。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创造力的形成不可小觑。想象画、命题画、创作和默写等手段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力有效的方法。想象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需要在美术理论基础、生活体验的积淀下开展艺术形象的联想以及构思成型。艺术在生活中形成,但是又超脱生活,它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而是对其的一种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基本措施是要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异想天开”。不受束缚的成果就会展现出原创的魅力。这样他们才敢想,才想得开,创造性思维也才能活跃起来。

3.3 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审美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动力。美国当代哲学家莫里斯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对一些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不安分”的学生,我们不能拒绝接受,遏制学生的艺术个性,应给予理论和实践上的正确引导与具体辅导,尊重个性审美。而创造正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活动,当学生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了尊重和理解,将有利于艺术个性的开发。因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独特的表现手法,鼓励独创出新。

3.4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教育中的观察是要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带有目的性和意识性的心理知觉活动。所以,观察能力在感知、欣赏和表现及创造美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观察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创造力的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观察也就无从谈起。接着要明确观察目的。比如你要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应该从哪些角度切入去观察,观察后有什么发现或者启迪,这样才能获取信息。当然,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从浅到深,从近到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其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去完成观察这一任务。用理论指导观察实践活动,从而使观察效果得以提高,最终促使观察能力得到加强。

3.5 有选择增加美术欣赏内容

美术欣赏教学即让学生对于有一定影响力的美术作品进行品味,对其中所涉及到的美术理论,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相关表现手法要有一定的认知度,由此从中得到启发,并且在欣赏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精神享受。广泛接触艺术作品,会提高艺术直觉的敏感度。因此,做好美术欣赏教学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第一,选主题。主题是美术作品的灵魂,一定要明朗。第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美术作品的灵气,好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加引人入胜。第三,美术作品的创作功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倾向性的选择创作功底深厚的作家作品,这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通过以上三点定位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能从中获得美的启迪。

篇10

一、巧用教材,让学生均衡发展

在我们农村学校,没有美术教具,怎么办呢? 我们有其他各科教材,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来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数学等教材里都有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内容,精美的教材设计和每一课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是为了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的,我们正好利用这些插图学习美术知识,这无疑也是一个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的好机会。当然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两者存在着互补性。这正好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在上课时,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文字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这一课,配备的插图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一幅桃花图,几棵正在盛开桃花的桃树,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然后又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这样我就增加了美术的内容,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把桃花画得这么美呢?画面中树和云是怎么画的? 运用了哪些色彩? 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如果要你画桃花树你会怎么画? 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图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二、农村教育,就地取材

在教学工具缺乏的情况下,通常因为没有美术器材而很难开展美术教学,觉得这样上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但是我还是从实际出发,在绘画教学中主要以铅笔、圆珠笔为工具,适当增加线描画的内容。

例如,在上手工课时要用到的一些材料,有些学生买不起,我就倡导学生收集一些香烟壳或一次性水杯等废弃物,有的时候学生没有,我就拿报纸、矿泉水瓶、果奶瓶等充当,通过引导教学,简单地示范,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样既让孩子爱上美术课,也为环保做了贡献。谁说农村的孩子不聪明,只是我们没有正确引导而已。

三、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

每一位老师都会这样说,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但是真正要做到是不容易的。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他们认为学习只要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不管懂不懂。美术课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改变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爱上美术课、主动学习呢?

1. 创设教学情境

当然老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鸟语花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我先让他们参观整个校园。再设置一个活跃的游戏,上课前让他们绕着校园走一圈,边走边观察校园,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2. 让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知识的过程,农村的学生一般不懂自主学习,更不要说钻研了。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示,提高学生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3. 引导学生表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