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干预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干预的内容

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73 ― 0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本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与话题,其中贫困生、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笔者以为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形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与病态心理学相对的理论支撑,为破解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与思路〔1〕。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介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逻辑关联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和新型的心理学发展方向〔2〕,主张采用积极方式和心态去介入个体的心理世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注重个体心理世界的积极阳光层面的关注与激发,为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向;本科院校贫困学生作为学校的特殊群体,各个方面均处于弱势境地,心理世界往往也是非常脆弱,非常需要激发他们内心世界积极向上的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现实场域。因此,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

(一)积极心理学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内涵与价值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主要观点与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引进国土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与思潮〔3〕,主张采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开展心理问题的解决,与病态心理学持相对的观念与方式。这种理论体系更能够有利于推动各类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够进一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服务;能够极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提升其实效性,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2.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内涵与价值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心理问题处理的一种方式,内涵丰富,包括心理干预的理念、内容、方式、主体、环境、效果的考评等。这种干预往往是外在的干预,当然也可以是自我主动的干预调适心态。

从价值视角来说,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很多的功能与作用。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干预能够及时把控与走进贫困学生的心理世界,能够及时引导贫困生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化解其心理纠结;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干预能够为贫困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极大提升贫困生学风的改变。

(二)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A的相关性

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理论层面的积极心理学能够为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指导,作为实践层面的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能够具体的应用、检验与完善积极心理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方面,从理论指导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为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要求其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采用积极的方式和选用充满正能量的项目与内容、营造阳光的氛围与环境来开展心理健康干预。

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说,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大号舞台,是积极心理学的践行落实与检验考验,能够倒逼积极心理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二、当前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环视本科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现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情况不理想,从理念、内容项目、方式与平台、主体素质到效果的督导层面都需要好好改革创新一番。笔者认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应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是积极心理学取向严重不足〔4〕。

1.心理健康干预理念层面的问题。采用一种什么样的理念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好好选择与设计整合。但是目前高校在构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理念时,科学化的理念坚持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贫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没有很好把握青年学生期望值变化的规律;系统化的理念坚持不足,往往就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没有深层次地挖掘贫困生心理问题背后造成的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专业学习方面的因素;积极向上的理念不足,往往将贫困生心理问题扩大化、严重化,没有将之作为贫困生作为一个成长的必经阶段来阳关地对待。

2.心理健康干预项目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发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所致,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需要关注与干预更多的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在构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项目时,规划设计不够,往往注重经济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干预介入,重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心理问题方面的事情,忽略与之相关的,贫困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社交情况、情感婚恋情况、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日常的生活状况、就业与职业追求情况的指导介入〔5〕,导致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项目单一化、空洞化;往往注重大学生成长层面的学生项目干预,忽略现代公民层面的素养项目干预。

3.心理健康干预方式与平台层面的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需要采用心理的、教育的、活动、制度等平台来进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般高校往往注重就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注重心理方式的采用,比如谈话、情景体验、心理测试等均常常被采用,但是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干预中积极使用,忽视了三观教育和红色文化在心理干预中的采用;忽略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另一方面,往往重视传统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的采用,对网络平台的远程心理辅导作用开发不够,没有很好开发网络心理辅导热线。

4.心理健康干预主体素质层面与心理健康干预保障层面的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干预主体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干预技巧与干预的心态要求非常多,但是目前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教师一般都是学工队伍的教师,这个群体很大一部分不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很难为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提供强大的介入力量。同时,心理健康干预需要一定的条件与保障,但目前高校没有做好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心理健康干预的设施设备的供给。

三、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要求,提高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水平

针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及其干预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应该好好分析与研究,积极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将之运用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理念构建、内容设计、方式选用等方面,力求建构一种助推贫困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心理干预机制〔6〕。

1.注重心理健康干预理念的完善与创新整合,推动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可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念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要要高度重视,把握好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理念的要求,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以一种爱的心态、理念去开展各项干预活动,贯彻一种爱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科学的理念,好好分析贫困生群体的优点、缺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分析贫困生的弱势心态和期望值的变化规律;始终坚持系统的理念,将心理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运行,深层次地挖掘贫困生心理问题背后造成的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专业学习方面的因素,力求采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的办法来应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注重心理健康干预项目的拓展,尽力扩大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覆盖面与惠及面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项目与内容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直接客体,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务必要高度重视,把握好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项目的要求,不光要看到贫困生的问题,更要看到其优点,对其优点也进行干预指导;不光是要干预其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还要干预贫困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社交情况、情感婚恋情况、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日常的生活状况、就业与职业追求情况、网络活动等,做好这些方面活动的心理调研、追踪、指导与积极干预介入,加大生命教育〔7〕、感恩教育与法治教育、幸福感的教育,力求形成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项目的立体化网络建构,做到对与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因素的干预介入。

3.采用主动积极与正面激励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努力增强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吸引力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念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分析把握积极心理学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方式要求,尽量采用积极向上的办法来处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指导等结合起来,用积极向上的内容去教育启发贫困生的心理世界、生活世界、学习世界;将传统的谈话、心理测试、体验活动等已纳入积极向上的层面来看,尽量采用正相关的方式开展心理干预,多开展一些有益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等阳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贫困生的自信自强心态。另外,积极开发网络平台的教育服务功能,建设网络心理问题辅导平台与网站,力求心理健康辅导移动化发展。

4.注重心理健康教师的积极心态与积极向上的环境构造,全力为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阳光的氛围。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念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把握好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的主体素质要求,加大对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教师们进行阳光心态的培育与重视,要求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本身必须要拥有真善美的心态,拥有阳光和博爱的心态;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寝室文化的建设,为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提供一个充满积极向上态势的文化氛围;加大各类心理健康干预的条件供给,尤其要做好开展心理活动、贫困资助等所需要平台、场地、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保障供给。

总之,贫困学生是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应该关注的重点,需要学校、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践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本科院校贫苦生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介入提供一种阳光的思维方式与行动走向。目前重要是,本科院校务必要改变传统心理干预机制,结合学生特点,建构积极向上的心理干预介入机制。

〔参 考 文 献〕

〔1〕谢念湘,赵金波,佟玉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J〕.学术交流,2011,(10).

〔2〕曾庆璋.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0,(15).

〔3〕邵迎生.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4〕麻彦坤.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03).

〔5〕张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救助〔J〕.江苏高教,2012,(01).

篇2

因此,提出了建立社区心理卫生三级预防模式的设想,并认为坚持预防为主,建立社区心理卫生三级与模式既是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也将有效促进医学模式的科学发展,应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社区心理卫生 三级预防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基础、以提高全体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的基层卫生服务项目,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之一[1]。浙江省从2005年8月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及时建立了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每服务1500~2000人口的标准配备一名社区责任医生及或护士。我们在具体的服务内容中,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残疾人等重点对象开展定期随访管理,同时把心理卫生服务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框架中,通过社区心理护理拉近医护人员和受服务人群之间的距离,有效促进了患者的社区康复,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社区心理卫生三级预防模式的设想建议如下,供大家参考。

1 心理卫生服务三级预防的概念

心理卫生运动的持续发展使人们对心理卫生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提出了心理卫生的“三级预防理论”。一级预防是指向人们提供心理卫生知识,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及早发现心理疾病并提供心理和医学干预。三级预防是防止精神异常转为慢性,使患者尽快回到社会生产和独立自主的生活中来,同时对已进入慢性期的病人设法减轻其残疾程度,适当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2]。“三级预防”的方针把防和治结合起来,对心理卫生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三级预防模式的组织管理

社区心理卫生三级预防模式是基于疾病的三级预防理论,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主导,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街道、居委会等社区为依托,以社区责任医师或护士服务为业务骨干,以心理卫生知识宣教、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综合模式。通过三级预防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变服务病人为服务全人群,变间断服务为连续服务,提供包括心理卫生服务在内的全面、有效、价廉、质优、连续、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

2.1组建心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综合卫生、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组成,安排所需经费,制定相关政策。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保障,为心理卫生服务的科学发展搭建坚实的平台。

2.2业务管理机构分级

2.2.1三级业务机构:以市级心理卫生中心为第三级干预网络,其基本功能是为二级服务网络和辖区内的各级单位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支持,开展高层次的心理卫生干预研究,制定心理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2.2.2二级业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第二级干预网络:与街道、居委会等社区相互合作,履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工作职责。

2.2.3一级业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第一级干预网络:以社区医师或护士为业务骨干,与社区干部协作,指导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教、心理健康普查,发挥居委会社区健康促进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居民的自我心理防卫功能,使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桥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将村卫生室纳入第一级干预网络。

3 运行模式

社区心理卫生三级干预模式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管理工作的高度结合,通过因地制宜的网络模式促进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级模式是多层次、立体性、互动性的综合模式,其运行从三个层面进行。

3.1一级干预网络

一级干预网络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师团队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民间团体共同组成的心理卫生宣教工作队伍,结合具体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社区心理卫生宣传专栏、宣传资料发放、举办讲座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和保健意识,加强社区和谐心理环境建设,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同时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普查、建档,收集辖区居民的心理卫生信息,科学评估社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动态掌握整个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随访,及时联络和上报二级干预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2二级干预网络

二级干预网络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由社区培养的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三级干预网络下派到社区的专业人员、志愿者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将心理卫生服务有机的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通过由心理卫生知识的社区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使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群体得到及时的疏导、调整,预防更严重心理障碍的产生。二级干预网络具备了鉴别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能力,承担社区心理卫生疾病的双向转诊功能。

3.3三级干预网络

三级干预网络是以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市级心理卫生协会为依托,由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精神科医师、心理医师组成的专业咨询、治疗团队,承担对二级干预网络进行系统的业务指导职责,接受二级干预网络转诊的心理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将恢复期病人转回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定期回访,指导家庭康复和维持治疗,并帮助病人进行心理社会功能训练。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社区卫生现状,我们认为坚持预防为主,建立社区心理卫生三级预防模式应是今后的发展趋势[3]。将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与个别心理卫生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满足居民对心理卫生的需要,降低心理精神疾病的医疗成本,既是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也将有效促进医学模式的科学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

篇3

[关键词] 手足外科;心理疏导需求;强化疏导;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35-03

手足外科患者多为外伤引起,患者突然遭受创伤,心理状态在短时间内表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而这种波动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机体应激程度指标均极为不利,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对于其不良心理情绪状态的需求的调查是必要前提,且针对需求进行干预也是非常必要的[1-2]。本文笔者就手足外科患者术前心理疏导的需求程度及进行强化疏导的效果进行观察,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1年12月于本院手足外科治疗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和观察组(强化疏导),每组各37例。对照组37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18~56岁,平均(32.3±4.8)岁;手术种类:断指(趾)再植17例,手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修复13例,其他7例;文化层次:大专及以上8例,高中及以下29例,无文盲患者。观察组37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8~57岁,平均(32.6±4.7)岁;手术种类:断指(趾)再植17例,手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修复12例,其他8例;文化层次:大专及以上7例,高中及以下30例,无文盲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于干预前采用POMS量表和90项症状测评自评量表进行心理疏导需求程度的评估。然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干预模式进行不良心理及情绪的疏导,根据干预前的评估结果进行相应不良指标及项目的干预,尽量改善其不良心理及情绪状态。观察组则采用强化疏导的模式进行干预,根据干预前的评估结果,结合每位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疏导内容和方式的制订,并且不仅内容与心理不良情绪有关,实施及沟通的方式也给予充分的注意,使每位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地接受疏导内容,另外,对于疏导过程中的细节也要给予充分顾及,使疏导既达到全面又兼顾细节,如患者存在恐惧时不仅仅要告知患者无需恐惧,更重要的是让其注意恐惧的诱因,如对手术和(或)术后康复的恐惧等,然后针对诱因进行疏导,并且在疏导的过程中注意疏导实施的效果,随时调整疏导方式,使每位患者均接受到最佳的心理疏导效果。将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的1周、2周的POMS量表和90项症状测评自评量表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①POMS量表包括40个自评项目,涉及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及与自我有关的情绪7个方面,每个方面均换算为百分制,并且除精力和与自我有关的情绪两项与状态成正比外,其余五项均与状态成反比。②90项症状测评自评量表包括90个自评问题,涉及囊括心理状态的9个方面,分别为精神病性、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恐怖及偏执,每个方面均以2分及以上表示阳性状态,但本研究中仅就除精神病性外的其余8个方面进行统计,主要为统计2分以上者所占比例[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1周、2周的POMS量表各指标评估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OMS量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及与自我有关的情绪等各指标评分显示其均处于较差的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干预后1周、2周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干预后2周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干预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前后具体指标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1周、2周的90项症状测评自评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90项症状测评自评量表各项目>2分者比例均达到80%以上,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干预后1周和2周观察组>2分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2周>2分者比例低于干预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前后结果见表2。

3 讨论

手足外科患者多为突发事件导致的肢体受损,患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承受程度更低,不良心理状态及情绪表现更为突出,不仅表现出对疾病状态的担忧、恐惧,对于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不良情绪也非常明显,而不良心理状态的存在不仅可影响到术中患者的应激性表现,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对于围术期患者的治疗配合情况也有着极为不良的影响[4],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干预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本类手术患者要对其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对于不良心理状态的表现种类及反应程度的了解是必要的前提,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心理干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常规的一概性干预,而应该做到针对性[5]。

强化心理疏导是在常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细致、全面及频率增高的心理疏导模式,其不仅具有针对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细致化的优点,对于患者的心理需求的评估和满足程度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患者在此过程中不仅心理上的不良状态得到缓解,同时可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尊重,护患关系在此过程中也得到良好的建立[6],因此认为临床的应用价值较常规心理护理更高。

本文中笔者就手足外科患者术前心理疏导的需求程度及进行强化疏导的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的评估发现,其普遍存在明显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尤其是90项症状测评自评量表各指标的评估结果中阳性率甚至可达到80%以上,说明其普遍存在较高的心理疏导需求,而将患者分组并分别采用不同心理疏导方法进行干预后发现,强化疏导的效果明显更好,体现在表1及表2干预后1周及2周的统计结果方面,说明其不仅具有较佳的效果,且显效速度也较快,对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的治疗干预均效果显著。主要与强化疏导加强了心理疏导的针对性和频率、强度等有关[7-8],患者对于疾病的担忧得到缓解,同时对于治疗的信心也得到提升,对于改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综合状态作用较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手足外科患者术前存在明显的不良心理和情绪状态,而强化疏导对于改善这种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盂云,汤丽,董德胜,等.显微手足外科患者的整体护理[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1,25(2):171-173.

[2] 张晓英,刘玉梅,尹婉葵.人性化护理在手足外科的实施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0,8(9):773-774.

[3] 侯伟娜.手足外科患者术后影响疼痛的环境心理因素及护理干预[J].当代医学,2010,16(4):108-109.

[4] Levine SM,Frangos SG,Hanna B,et al. Aeromonas septicemia after medicinal leech use following replantation of severed digits [J]. Am J Crit Care,2010,19(5):469-471.

[5] 杜微蓝,田晓琴.心理干预对自残性断指再植术患者心理支持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184-1185.

[6] 卢荟,沈向前,叶坡,等.早期心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锻炼的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72-1073.

[7] 彭婷.综合心理护理对断指再植病人心理状态和再植指功能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9):1732-1733.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心理危机;干预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遭受来自社会多元思潮以及就业、生活上的诸多压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巨大困扰。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积累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很容易因承受能力不足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身心健康遭受重大危害,对校园的和谐稳定也十分不利。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从入学教育课程化入手,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置到新生阶段,以课程化的长期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以更好地投身于大学生活。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难度较大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家庭环境和生理遗传因素外,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均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危机会随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而出现相应变化,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解,但存在反复的可能,一些自我调节能力不佳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恶性循环。心理危机相对隐蔽,旁人很难直接发现并判断,心理患者自身也可能意识不到心理危机的存在。部分大学生即便发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讳疾忌医的心理,往往不会告知周围的人或积极寻求帮助,这就给心理危机干预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学生及其家属对问医就诊存在抵触情绪

虽然心理问题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遍,但相应的治疗机构仍不够专业,数量方面也亟待增加。就高等院校来说,很多不具备心理疾病诊断资质,心理疾病患者只能从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方面寻求治疗和帮助。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属受到传统和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心理问题并不属于疾病,将其划归到精神疾病又惧于来自社会和周围的压力,往往对就诊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仍在成长期,在思想上仍不成熟,慢慢会自然变好。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忌讳去精神机构进行治疗,而是采取封建迷信等错误方法来解决,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让孩子遭受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三)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

心理危机相对严重的学生,存在着自残、自杀等倾向,对于这类学生高校往往以劝返作为处置措施,让学生暂时休学,前往专业的治疗机构接受治疗和帮助,待治疗完成再决定是否返校完成学业。实际上,许多存在相应问题的学生均有着相对复杂的家庭背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较多,学生在家里本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劝返往往难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尤其对于生理性遗传疾病来说,患病学生的家长也多需要照顾,将学生劝返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甚至可能使其走到更为艰难的地步。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是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新生入学教育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专门的入学前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对今后需要学习到的知识和课程以及接受的教育内容提前传达,让新生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走完过渡期。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国防国情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等,教育的形式包括军训、讲座、班会和主题活动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内容的入学教育也更多地进入到高校。从表面上来看,入学教育有着多种载体和多元内容,但实际的教育存在学时不足、教育方式枯燥乏味、教育评价不成体系等缺限。入学教育多为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不能真正地给大学新生提供充分的帮助。实施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建构科学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入学教育教学方式,打造科学的绩效评价办法,能够提高入学教育效果,为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大学新生对于大学阶段可能要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提前的、清晰的了解,帮助其做好提前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能避免问题的挤压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入学教育课程化设计

(一)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要落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首先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以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指导,获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知识传授式的设计方案,而是注重课程的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包括校园知识、安全知识和生活常识等,以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避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性。新生初来乍到,难免存在焦虑和恐慌,缺乏目的和方向,通过入学教育课程,由教师发现问题、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此外,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作为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应将重心落在预防上。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全体学生,不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患病学生的专门教育,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提升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消解能力。为此,高校应创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为每位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帮助外,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窗口,让学生获得及时的帮助。同时,还应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趣味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和编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其中,打造相应的教育体系。课程设计应落实到两个层面,即理论基础层面和方法技术层面。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宗旨,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而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开展方式;方法技术层面则是设计课程组织结构与形式,除了确定课程目标外,还要对课程学时、课程具体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选择与确定。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应以相应的课程设计为依据,确定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体系。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当前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需求,做好学时、内容与评价方式等的设计与落实。同时,通过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小组,打造以班级、院系和学校为一体的三级联动机制,做好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各班级成立心理小组,由学校组织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院系汇报。院系则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若心理危机相对严重,则应进一步报告给学校相关部门,由学校判断危机状态,指导进一步的工作,如,及时进行转介,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产生积极作用。

(三)加大与专业精神机构的合作力度,提升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中,心理危机干预主要目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在出现异常心理问题时提供心理辅导。具体来说,以大学生的健康个性品质培养为核心,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状态,提高自信水平;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表现,懂得如何培养和维护健康的性心理。具体方法有:大学生心理筛查、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个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相对专业和复杂,单靠高校自身力量很难有效落实,这就需要与专业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让心理危机干预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首先,高校可寻求与知名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邀请该机构的优秀医生进行校园宣讲,向新生宣讲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提升其对心理危机的认知程度。其次,可聘请专业医生定期到校坐诊,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使学生和精神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从而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给予评估,并给出准确的、有说服力的诊断结论,提升危机干预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心理咨询;价值中立;价值干预

一、引言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面对升学、就业、工作、恋爱、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逐渐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心理咨询在解决人们的心理困扰方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心理咨询是咨询者通过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和谐而特殊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失常问题,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者需要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的思想,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而来访者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一个有思想的,有价值观的行为偏离的主体。

美国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咨询有两种模式――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该书认为:“咨询心理学始终遵循着教育的模式,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而不是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同时,“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价值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价值(Value)?威廉斯(R.Williams)说价值是“合乎需要的事态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挑选的行为中被用来作为偏爱或选择的标准,或者作为拟议的行为或实际的行为的正当理由”。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可见价值是主体的行为准则,来访者寻求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寻求价值支持,来访者的价值观是心理咨询过程的关键因素。那么,对于来访者的价值观,我们是保持“价值中立”(Value neutrality)还是进行“价值干预”(Value intervention)?

二、人本主义心理理论与“价值中立”

心理咨询 “价值中立”的理论源自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认为健康的人有自发追求价值实现的内在倾向,这是人的本性。咨询者的工作不是要改变来访者,而是提供一种氛围,使来访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以一种积极的、自我实现的方式成长,除非这一过程被阻挡了。遇到与来访者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时,应该更少地使用扭曲和否认等防御机制。咨询者的工作就是允许来访者回到他们自己积极成长的轨道上去,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进步。潜能的存在不是教育的结果,而价值的实现也不是干预的结果,不恰当的价值干预反而会阻碍价值的实现,所以,避免“价值干预”提倡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价值中立”就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思想。

三、心理咨询“价值干预”的理论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价值中立”,希望将价值干预排除在心理咨询的范畴之外。将人本主义的“价值中立”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则,它尊重了人的尊严与价值,但也忽视了来访者心理困惑的根源恰恰就是他们的价值出现了偏差,他们所要解决的正是价值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过份强调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社会实现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放弃了社会文化伦理对人性的制约与促进。

经典操作理论的研究者斯金纳(B. F. Skinner)认为,传统人文研究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截然分割是一个极端的谬误,他主张任何价值判断都是关于事实的判断。人们认为好的东西是能产生正强化的东西,是正强化物,人们认为坏的东西则为负强化物。斯金纳反对用主观的良知、善恶感等来解释人的价值与道德。如果没有是与非的标准,就没有正确的强化物,就不会习得正常的行为。社会行为即是社会强化的结果。可见,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并不回避价值干预问题,承认价值干预的作用。

认知学派的凯利(George A. Kelly)从临床心理学经验得到的启示是:任何使患者本人对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时,都会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个人的经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以至导致变态的主要因素,他提出了建构理论,假如构念――个体的思想、观点、看法(类似于价值一类的)――与事实不符,而人又不能改变自己的构念就会产生偏差。重新认识、重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就是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看出认知学派赞成要用价值干预来帮助来访者区分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帮助来访者重构正确的信念和价值。

可见,有很多心理学派未放弃对价值干预的认同与使用,甚至认为咨询过程中的价值干预和价值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价值中立”并不是心理咨询理论的通用原则,它是服务于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的原则,是个性而非共性的原则。“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四、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实践研究

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法只对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咨询解决问题的人有帮助,创设恰当的氛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可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许多观察者有效(事实上,他们所观察的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的人,比如说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自我实现理论是通过观察48位杰出人士而总结出来的),但是对那些极端心理障碍的人帮助甚少。同样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对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中产阶级的来访者很有帮助,但是对那些生活在艰难、动荡的环境中,或者挣扎在心理困惑中的人有帮助吗?来访者中心疗法可能会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对大量前来咨询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帮助甚少。

实际上,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价值偏差引发的,如不解决价值偏差的问题, 心理问题很难解决。比如焦虑,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主要表现为躯体紧张和对未来的担忧。焦虑在个体身上可能表现为主观的不安感,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如忧心忡忡、烦躁不安,也可能表现为某种源自大脑的生理反应和反射性的心跳加快或肌肉紧张;那么作为心理咨询者首先要帮助来访者认清其思维方面的弱点,它他们依赖于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而导致焦虑,并查明推理上的错误,然后咨询者与来访者一起用合理的观念取代非理性观念,消除焦虑。

帕特森(C.H.Patterson)说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咨询者的目光接触、眼神、微笑、姿势等表情都流入来访者的眼里,甚至有的来访者会在意咨询者与自己身体之间的距离。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很多咨询者会去揣摩咨询者的话里之意,留意咨询者选择的话题,希望取得咨询者的认同,博取咨询者的注意或好感,而主动求价值影响。正如杰拉德・考利(Gerald Corey)所言,“即使你认识到把你自己的价值观加于来访者不合适或者不合道德,你仍然会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响他们赞同你的看法。”即使咨询者非常小心地隐藏自己的看法,来访者也会像福尔摩斯一样扑捉到咨询者价值观的蛛丝马迹,尤其是缺乏自信和主见的来访者。

五、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策略

(一)以功能干预为主,内容干预为辅

我国的学者江光荣把价值干预分为价值的功能干预和价值的内容干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强调提倡价值的干预功能,避免价值内容上的干预。但我认为应当以功能干预为主,内容干预为辅,不能完全没有内容干预。某种意义上讲功能干预是手段,内容干预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比如对于青少年等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完善的来访者,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时,可以适当的进行内容干预。这种干预有可能是“植入”性的,也有可能是纠正性的。因为这类群体的价值观没有形成体系,有可能是混乱、残缺的,他们自身也需要外界的强力给予支持,需要咨询者给予是与非的标准。同时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的需要,心理咨询者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有进行社会主义德育的义务,尤其是在校园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者。

(二)价值干预方法适当、力度适中

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原有价值体系,那么咨询者应当首先认识来访者的价值体系,尊重来访者的价值体系。咨询者必须避免将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而是采用适宜的方法,以便能让来访者更容易接受新的道德观念或价值取向。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如果价值干预的方法不适当,价值干预的力度过大,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往往适得其反。尤其是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时候根本没有是与非,只有适合与不适合,要把来访者置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中来共同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接受其他价值观念或改变其原有观念的必要性和有益性,引导其朝合理方向发展方为正道。

(三)设身处地的理解,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咨询师不管来访者是什么人,都应当抱以一种热忱的、积极的和接纳的态度,这种态度没有私欲、没有评价、没有保留。不管来访者有什么行为,咨询者总是继续尊重他。咨询者的积极关注总是不变的、不动摇的。来访者因此能自如地表达和接受自己的全部思想和情感,不必担心会遭到咨询者的拒绝,真诚自我表露。朱拉德(Sidney Jourard)认为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更接近真实的自己,更能逐渐认识自己。将模糊不清的情感、信念转为完整的解释经常能发生顿悟的效果,于使患者实际上变成了自己的治疗者。咨询关系是双向的,心理咨询中的表露也是双向的,许多研究发现咨询者适当的自我表露与来访者的进步呈正相关。

(四)做科学家型的实践者

早在1986年,卡拉瑟(T.B.Karasu)就统计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心理治疗学派的数量多达400种。但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是“万金油”,能在所有情境下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心理问题,其效果各有所长。咨询者应当追踪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或综合采用几种不同学派的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实践。凯利曾说人像科学家一样,能够不断提出并检验自己对世界的假设。咨询者应不断学习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交叉学科,比如神经科学、社会学等,了解文化、社会和发展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对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积极总结评估自己对来访者的咨询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做一个科学家型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J].心理学动态,2001(3).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J].心理学探新,1999(19).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手术;模拟环境;心理干预;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1227-02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simulated environment in preoperative mental intervention

WU Jun-ling1,LIANG Wei-zhong2,WANG Hui-ping1,XU Xin1,LIU Feng-rong1,XIE Yi-jing1

(1.Department of Surgery, China Meitan General HospitalL;2.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China Meitan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2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in simulated environment o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 of surgical preioperation period. Methods Two hundred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mental intervention in simulated environ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ntal intervention only.The SAS score ,the degree of pai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SAS score,the degree of pain,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ighter than that in the cortrol group.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a statistic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surgery; simulated environment;mental intervention; application effect

目前的术前心理访视主要是通过引导患者的想象达到治疗目的;而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出来的场景具有极大的真实性,近年来在心理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借鉴该技术,本研究将患者置于近似于手术的模拟环境中进行术前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例均为2006年9月~2009年10月在我院预约仅需局部麻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男95例,女105例,年龄20~50岁。其中扩张皮瓣转移手术40例、包皮环切术20例、除皱术40例、乳腺肿物切除术40例、腹部吸脂术30例、瘢痕切除术30例。两组患者均无精神疾病、高血压及心脏疾病等病史。

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宣教及20~30min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内容包括:介绍手术时间、术前准备内容、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与流血量、手术简单步骤与相关知识、术前不同心理状态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麻醉用药及其安全性、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护士的资质,内容深入浅出,尊重事实,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对照组的心理干预主要是在非施行手术的地方通过医师的口述进行,引导患者想象手术的场景;实验组是在实施手术的手术室内通过医师的口述并观看手术录像,使患者在一种模拟手术的环境中接受心理干预。

2评价指标

2.1焦虑值测定:用贝克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术前焦虑测评,该表由美国阿隆・贝克等编制,含有21个条目,4级评分,主要评定受试者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总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第一次测评:对所有手术的患者住院当天即发放贝克焦虑量表填写,记录为预约后焦虑值。填表后行术前宣教及心理干预;第二次测评:手术前30min进行,记录为术前焦虑值。所有问卷由医师或护理人员发放,表格内所有内容均由接受手术者独自填写。

2.2疼痛程度指标:两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依据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反应和医护人员的评估按四分法分为:0级(无痛):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度):轻微疼痛可忍受;Ⅱ级(中度):明显疼痛仍可忍受;Ⅲ级(重度) :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

2.3血压、心率:术前30min与术中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3结果

3.1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3.2两组患者焦虑值(SAS)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焦虑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3.3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比较见表2与表3:从表2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3.4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4讨论

通过术前心理干预,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麻醉及护理方面的信息,可调节患者的心理环境,使手术患者的焦虑值明显降低,并能提高疼痛阈值,使疼痛减轻[1]。

目前对于术前心理干预方法有多种,都是在现实中通过引导患者的想象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治疗环境与治疗形式对心理的调节效果也是不同的[2-3]。在心理干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给予患者的回答应明确;②不要对手术解释过于详细,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③重点强调操作方法的安全性及保护性医疗护理措施等;尤其是要介绍同类手术成功的患者,以解除其思想顾虑。

近年来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患者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客体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的一种技术[4]。目前该技术已用于治疗烧伤患者以及各种恐惧症(比如恐高症、害怕飞行)等等[5]。此外,它还能在一些会引起患者痛苦的治疗过程中(牙科治疗、化疗等)起到分散患者注意力的作用。但是在手术患者应用较少。研究发现,该方法用于手术前心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术者的焦虑,效果较好[6]。借鉴该技术,本研究将患者置于近似于手术环境中进行术前心理干预,即让患者在手术室中观看相关手术录像,在其观看过程中,对患者讲解部分手术细节,并进行心理评估,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使患者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手术过程及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手术并发症,不但使手术顺利进行,并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且由于不同患者因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病情病因、家庭环境、生活压力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人格特征、文化背景以及需求,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但是,由于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不清楚,所以,目前的术前心理干预对于不同患者基本上是应用同样的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而本研究所用的模拟环境进行心理干预,针对患者面对手术所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干预,可有效的化解负性心理问题。

由于对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的无法控制性,可导致焦虑的产生,并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与心率加快,所以,本研究将焦虑值、疼痛、血压与心率作为观察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手术环境心理干预能明显减轻局部麻醉手术患者的术前焦虑和术中疼痛,使术中血压与心率平稳,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丁 敏,霍鹏英.手术室患者访视工作的开展及意义[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4):255-257.

[2]董春艳,曹 晋.集体治疗环境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22):58-59.

[3]黄开碧.不同形式的心理护理方法对再次手术患者术前焦虑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1):63-64.

[4]吴 奇,程薇曦.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手术中的实现与应用[J].重庆医学,2008,37(2l):2489-2492.

[5]Hoffman HG,Patterson DR,Seibel E,et al. Virtual reality pain control during burn wound debridement in the hydrotank[J].Clin J Pain,2008,24(4):299-304.

篇7

[关键词] 灾难;儿童心理干预;澳大利亚

[中图分类号] G44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8-0017-05

我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带来人员大面积伤亡,由于其突发性、危险性、恐惧性,可能使经历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而这类心理疾病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矫正,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这些精神创伤如得不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灾难经历者一辈子。所以,灾难之后进行及时而又有效的心理干预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灾区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成为世界各国在灾难之后必须要采取的措施。

一、澳大利亚儿童心理干预的背景

为了更好的开展灾难之后的心理救援工作,澳大利亚突发事件管理研究所(Australia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AEMI)和泛澳大利亚创伤压力研究学会(The Australasian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ASTSS)共同制定并了《灾难背景中的心理服务实施指导》(The Guidelines for the Delivery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in the Disaster Context)(以下简称《指导》),为澳大利亚灾难之后所要面对的心理干预进行有力的指导。① 灾难之后的心理服务涉及到许多方面,所以该《指导》被澳大利亚所有涉及到的政府机构、组织和个人所了解掌握,《指导》的主要涉及范围是澳大利亚从事心理干预的相关人员,但同时许多国家的政府组织或是非政府组织也非常尊重《指导》中所规定的相关原则,甚至参考借鉴。

《指导》涉及的内容丰富,其中包括:灾难背景之下心理服务指导产生的动因和过程;灾难中提供心理服务的理论支撑和基本原则;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式;不同群体不同时期心理干预的性质;对提供心理干预服务的人员及结果进行评价等。其中在该《指导》的第六部分,对心理干预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指导,其中的儿童心理干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澳大利亚儿童心理干预的主要内容

对于灾难中受灾的群众进行心理干预的目的,是促使在灾难中受到严重影响的人们能够维持并且恢复身心的完整,使他们能够继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灾难中的群众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连续的伤害,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体可以运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有针对性地康复性治疗,但是在心理创伤的恢复,则要将心理急救与长期的临床治疗相结合。所以,心理干预与治疗要设计成为整体的、连续的方式,以便更好地为心理恢复提供有力支持。

1.心理干预的原则

在灾难中心理干预实施的过程当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心理干预的实施者在为不同的群体进行心理干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不能伤害任何预者。心理干预人员在进行实施干预的过程中,既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伤害,所以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

(2)心理干预人员应该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制性。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不但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且要尽量做到自我恢复自我完善。

(3)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预人员的尊严,在进行的过程要采用灵活、委婉、自由、平等的方式进行。

(4)因为灾后的心理恢复是一个复杂、动态且长时间的过程,所以心理干预工作必须要及时协调各种关系,根据不同人的需要及时调整干预的进度,以便更好的融入到康复的过程当中。

(5)心理干预必须要贯穿整个灾难的恢复过程当中,同时也要考虑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6)心理干预应当要结合受灾群众的信息进行调整,对相关的问题、政策、目标、安排和管理进行全面的理解。

(7)对于心理干预的人员安排也要结合各自的专业、干预的技巧、以及处理灾难管理的能力。

(8)心理干预人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协调好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心理服务的关系,根据灾难的不同阶段作出不同的安排。

(9)心理干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同一个干预对象进行人员的更换,同时所有的跟进干预工作都优先由一个人完成。

(10)心理干预的纪录应该有专业的人士进行从事,并且要注意内容的保密性,制定干预计划要充分考虑人员的转移安置问题,转移的情况也要进行记录。

(11)对心理干预的过程一定要管穿整个灾难后的全程。

(12)心理干预的提供者和志愿者也要接受同步的帮助和监督。

(13)心理干预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应该在将来的工作中继续传承,要通过练习、培训和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解决心理创伤与压力的基本模式

当灾难发生时出现的心理创伤不能解决,心理干预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缓解这些压力,同时也要帮助弥合创伤。压力的缓解包括尽可能的维持身心的协调,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受伤害的人寻求实现自我意识的道路。下面介绍的主要心理干预方式,从危机干预心理的紧急救援到临床的治疗,都要采用不同的模式。

(1)认同模式

对灾难中的受灾群众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方式有所认同,在大灾难的背景下,追寻心理问题的生理和社会来源非常重要,不正确的或不合适的方式会对预者的心理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2)心理支持模式

通过心理支持以抗拒造成创伤的外部环境。这种模式的特征是要建立一个安全的空间,这样心理干预才能使参与者完全吸收、思考、感受以及彻底的表达、交流,并且将个人的经验更好地深入语境当中。在干预过程中心理关系非常重要,这包括敏感情绪的转移,有目的倾听受灾群众的心声,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干预者和受灾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客观及时、没有主观色彩,干预者要提供希望、信任、信念以显示世界依然是充满了关心关爱,还有舒适的生活。

(3)对症治疗的模式

心理干预可以减轻具体的压力和痛苦,这包括一些心理上的悲痛情绪,通过心理干预减少痛苦,增加心灵的温暖。心理干预人员要理解和掌握怎样询问、在哪里询问以及询问一些什么问题等技巧。同时也要通过学习来改进受干预者的内心环境,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紧张、不安和恼怒等不良的情绪。药物治疗对减少紧张、不安、沮丧等心理症状很有效。同时通过教育,对信息和资源的全面掌握也是减小压力的好办法,使他们知道正常人经历不正常的事件时会有哪些反应,让他们了解到有一些心理不适是人相当正常的反应。

(4)同化创伤模式

这种模式要充分理解灾难的性质,给身心上带来的影响,以及带来的判断、意义和信念,灾难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并且影响的时间范围较长。与充满希望和逐渐平静的环境相比较,所有的影响都可以看作是灾难背景之下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反应,只要是适当地进行干预,心理创伤会慢慢平复。同时正确地认识灾害和现实的情况,认知和情感按照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对将来做适当的发展,利用已有的经验为将来的发展作出贡献。

所以,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许多方面密切配合,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还会更进一步损害到灾民的心理状态。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干预,尤其是当他们还是处于一种受创伤、抑郁和悲痛的心理状态下更加需要心理的干预和指导。

3.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干预内容

在儿童的心理干预方面,根据灾难带来的影响,澳大利亚将心理干预的阶段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前影响阶段(Preimpact Phase)、影响阶段(Impact Phase)、后影响阶段(Postimpact Phase)和恢复与重建阶段(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对于儿童来讲,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

(1)前影响阶段

前影响阶段主要指的是灾难并未出现的时间,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以往灾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并对灾难做好防范和准备工作,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发出警告并进行疏散。在这一阶段,家长的渗透与教育对儿童灾难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上3岁以下儿童完全依靠家长,4到7岁的儿童能够服从制订的规则,7岁以上的儿童的行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成熟。所以这个阶段心理干预主要是帮助家长和学校做好准备心理准备,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并对灾难可能来临的情景进行演习。如果儿童和家长必须分开,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要通过可信赖的成年人进行心理安慰,也可以运用宠物、照片等减少儿童的焦虑心情。

(2)影响阶段

影响阶段有时被称为英雄的阶段(heroic phase),正是在这个阶段灾难来临,人们通过利用自身的生存策略自救,同时尽量帮助他人和保证财产的安全。这个阶段心理干预人员既要帮助别人,也要注意自身的保护,这时心理干预工作人员能够利用他们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援助,同时也要积极帮助家长寻找自己的失散的子女,这时心理干预人员在受灾儿童中应建立信任,以便将来更好地让受灾儿童接受心理干预。这一阶段针对儿童的心理干预,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各方面的信息,让儿童尽可能地了解灾难中发生的事情,并且要帮助儿童利用在灾难中没有失去的宠物和玩具,以便更好地恢复受伤的心灵。如果家长这个时候与他们分离,专业人员一定要通过游戏等活动维持他们的情绪,这些活动能够舒缓他们恐惧的心情。这个阶段儿童肯定会普遍存在灾难带来的震惊、恐惧的情绪,心理干预人员一定要给与温暖与安慰,帮助儿童树立信心,让儿童充分释放和表达情绪,以减缓他们的悲伤心情。

(3)后影响阶段

当灾难最初的威胁逐渐减退,在灾难中幸存的人非常庆幸,并且对灾难之后恢复到原有状态十分乐观,但是这些幸存者面对巨大的损失、以及重建所面对的困难,他们原有的希望也受到影响。他们不得不面对资源的稀缺,援助的减少甚至的增加等问题,心情也会变得越来越沮丧。在后影响阶段,心里干预将要继续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早期的信任没有建立起来工作会受到阻碍,如果前期干预工作顺利,这个阶段会更加灵活和高效地与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活动。这一时间段的儿童,如果能和家人或是小伙伴在一起生活,逐步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通过与同伴一起学习做游戏能进一步地释放他们的感情,家长也要给儿童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情感。由于灾难的发生,儿童对社会的认识都会发生一些改变,这时就要积极地对儿童的心理加以干预,防止相关的症状愈发严重,干预的过程也同样需要儿童利用特殊的工具和方式,例如玩具和图画等。

(4)恢复与重建阶段

这个阶段是身体和环境方面重新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时间段,所有的幸存者依然要负责在灾难后重建家园。许多没有释放出来的心情,没有解脱的压力,适应不良的反应,有许多先前看起来正常的人员,经过这一段时间又出现新的心理疾病的症状。恢复和重建阶段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也许是许多年,许多延迟发病的人成为这个阶段的重点照顾对象。许多儿童将灾难的过程当作是人生中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的儿童甚至通过战胜灾难获得自信,也有许多儿童会感到缺少自信和安全感,儿童需要额外的关注和解释,去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学校、朋友以及生活轨迹,他们需要减少恐惧的情绪。这个阶段创伤的治疗非常必要,为儿童设计独特的方式,家长和学校同心协力,通过创造新的方式方法将儿童的这段经历塑造成为生命轨迹中有意义的一段经历。

4.儿童心理干预过程中的治疗方式

心理支持法(Psychological Support)、危机咨询法(Crisis Counselling)、清除与报告法(Defusing and Debriefing)以及长期咨询法(Long Term Counselling)等几种方法在儿童心理干预过程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儿童心理治疗与恢复的重要方式。

(1)心理支持法

心理支持法在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协调方面使用广泛,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亲属、朋友和非医护人员来完成。虽然这种方式由非专业的医护人员完成,但是心理支持是一项成熟的方法,对影响心理受到伤害的儿童有着很好的效果。

(2)危机咨询法

通过咨询的方式为受灾的儿童提供一个诉说的机会,通过让儿童诉说灾难的经历,来帮助他们了解灾难究竟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帮助儿童减少灾难带来的痛苦。这种咨询也可以给其他的各个方面都带来影响,例如对灾难的恢复过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对灾难之后儿童的性格、价值观甚至是人际关系都产生影响。通过咨询能够了解儿童的需要,通过谈话的过程得出问题的本质,也能够通过咨询指导究竟哪些帮助是灾民最急切的需要。大多数的咨询是针对灾难的具体方面,并且在咨询之后希望能够立即寻找解决的办法。

(3)清除与报告法

这些方法需要的特殊的技术是用来完善和发展受灾儿童的潜能,以促使其能够更好的恢复心理的创伤。通过一定的培训,要保证受灾儿童的情绪能够完全地释放出来,并且要保证他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尽量恢复到灾前的状态。这个方法的主要参与人员包括警察、消防队员、医生等,相应的参与机构包括医院、护士之家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没有方法是万能的,但是可以通过相应的办法促使事情变得更好。

(4)长期咨询法

灾难之后的儿童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综合症,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范围变窄。多数儿童患者会逐渐发现和找到一些暂时缓解的方法,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却应该通过长期咨询的方式进行干预,其目标是缓解儿童核心症状、减轻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和降低共病危险性。原则是以帮助患者提高应对技巧和能力,发现和认识其具有的应对资源,尽快摆脱应激状态,恢复心理和生理健康,避免不恰当地应对造成更大的损害为主,必须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可能存在和出现的内疚和自责。同时,治疗的方法以心理治疗环节为主,必要时辅以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三、启示与借鉴

地震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惨烈灾难,不仅在于它在一瞬间摧毁了一座城市,给人们留下一片疮痍满目的物质废墟,还在于它同时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自己和家人多年苦心经营的家园和财产,已荡然无存。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形和不可见的,人们则常常予以忽视。地震给人的心理造成的损伤,其发生机理则远比躯体损伤要复杂得多,它既可以因个人身体遭受的伤害而引起,由躯体伤害引伸到心理伤害,也可以因个人难以承受家毁人亡、亲朋离散的打击而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还可以因个人对环境的异常难以适应,而出现心理活动失调。不管怎样,从澳大利亚的经验来看,面对巨大的灾难,应该努力抚平心理上的创伤,尤其是儿童心的干预变的十分重要,从澳大利亚的经验有以下启示。

1.一定要协助宣泄负面情绪

引导儿童宣泄出他们受压抑的情绪,只有借此释放出地震造成的恐惧、害怕等情绪,才能消除过度的应激反应。团体的形式,可以使成员与有相同经验者彼此分享,而得到情绪上的支持,通过讨论一些实际的信息和恢复方法,使他们产生心理重构的认同,激发自己面对灾难的新思维。

2.重塑灾难的意义

个体是否能从灾难中成长的标志之一是能否理解危机并发现生活的意义。如果一直将精力陷入负面思维之中,则难以抚平创伤。通过引导成员认识到震后积极意义的一面,产生新的合理思维和信念,积极乐观地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②

3.加强死亡教育,探求生命的意义

死亡教育不应忽略,也是重要的心理重构步骤之一。让个体由此发现生命的意义,透过社会支持与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新的联结,超越不安与恐惧。以生命教育的实施为重点,让孩子学习了解死亡,分享讨论其感受,杜绝不切实际的担忧和幻想。只有正视死亡,才能珍惜生命,更积极地活下去。

注释

①省略/terrorism/Psychological%20Services%20in%20Disasters.pdf 2008-6-18

篇8

【论文关键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女大学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代表着个体对于职业选择的自信心程度,是社会认知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在择业过程中,个体对自身选择能力、基本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自我知觉…,对择业过程有强烈的直接影响。利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的治疗与培训,被广泛地应用于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职业干预等领域,具体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技能训练以及言语说服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是新时期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协助来访者将自我概念转变成相应的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探索并做出职业决策的过程。本文报道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且即将面临四年级的职业选择,因此采用广告招募方式选择河北师范大学三年级女生,共报名67人,经过面谈,面谈题目为:“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团体?”“你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对参加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什么?”。筛选标准为:(1)身体健康,无明显言语表达障碍;(2)有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愿望;(3)有时间保证,能够按时参加每次辅导;(4)团体辅导的人数限制之内(8—15人)。有28名女学生人选,均为文科(法学10人,学前教育8人,历史4人,传播6人)。随机抽取14人为干预组,进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14人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者。

1.2方法对于预组进行7次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5小时,对照组则处于常态的自然学习,不参加团体辅导,在实验前后分别取得前后测数据。对照组在取得后测数据后也进行一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讲座讨论会,以期解决干预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3工具

1.3.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icacy,CDMSE)分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本研究中克伦巴赫,系数为0.9157。

1.3.2焦虑自评量表(ZunggSefl—ratingAnxietyScale,SAS)分界值为标准分50分。

1.3.3自编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评估表包括13个项目,分别反馈团体成员对自我改变、活动内容、团体形式等方面的主观体验,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成员做出评价。如:“通过参加这个团体,你对职业选择的信心:1有很大提高;2有一些提高;3一般;4没有提高”。

1.4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职业生涯辅导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团体心理辅导的阶段理论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团体,都经历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运作阶段、结束阶段,根据这两个理论内容,设计了本研究中的七个单元(主要内容见表1)。目的是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在自我知觉、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方面的自信心,激发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地去面对竞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采用的是封闭的结构式团体辅导形式,事先做好辅导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实施,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保持不变。团体活动中,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感受。每次活动结束前布置家庭作业,下次团体活动时先汇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2结果

2.1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焦虑量表得分比较

表2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干预组干预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焦虑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2.2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评定结果

l4名干预组成员填写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该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目标达成、活动内容设计、团体过程进展等方面的主观体验。100%的成员认为参加团体活动,对自己面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信心,85.7%的成员认为完全达到了本次团体活动的目标,92.9%的成员认为活动对自己有非常大或较大帮助;从活动内容的实用性来看,85.7%的成员认为能学到很多或较多的知识和技能,92.9%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非常有助于成员的理解,100%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有助于成员的思考,有助于自己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从整个团体过程来看,100%的成员表示喜欢这个团体,希望继续展此类活动。

3讨论

篇9

关键词 书写表达;心理干预;身心健康

分类号 R395

书写表达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最初只是用于记录信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信息表达、交流和创作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按一定的结构书写表达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可以改善健康状况,且具有长期的效果(Pennebaker&Beall,1986)。这一实验结果受到了广泛关注,书写表达也逐渐发展为一种较成熟的心理干预方法。目前,国外对“书写表达”这种心理干预方法的表述主要有“ExpressiveWriting'’、“Written Emotional Expression'’和“Written Emotional Disclosure”,它们都强调以书写的方式表达、披露与创伤经历或积极事件有关的感受和想法,以此对个体进行干预。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书写表达对干预对象(包括健康人群和临床病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者们把这种通过书写披露和表达与个人重要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由此促进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方法统称为书写表达。本文概述了书写表达这种心理干预方法的操作程式、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和作用机制,并对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1 书写表达的操作程式

1.1 书写表达的设置和操作过程

1.1.1 书写表达的设置

书写表达需要安全、安静的书写环境,一般被安排在治疗室(咨询室)或实验室内进行。Broderick,Stone,smyth和Kaell(2004)以及Gillis,Lumley,Mosley-Williams,Leisen和Roehrs(2006)曾尝试通过录音带或说明书指导干预对象在家中自我实行干预,Van dc Ven和Schrieken(2003)通过网络指导干预对象在线进行书写表达,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Harris(2006、和Frattaroli(2006)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后均提出,在实验室以外的场所实施干预效果较差。

书写表达的书写时间和频率一般为:每次书写10~30分钟,每天1次连续3-5天,或每周1次连续3-5周。Smyth,Nazarian和Arigo(2008)分析以往的实验结果后提出,书写表达每次书写的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每天1次连续3~4天,或每周1次连续3-4周。

1.1.2 书写表达的操作过程

首次实施书写表达,心理治疗师(咨询师)要先了解来访者的基本信息,根据信息确定书写主题,然后安排来访者坐在适宜书写的桌前,发给纸、笔和印有与书写主题对应的说明书。来访者书写之前,心理治疗师(咨询师)要详细介绍书写表达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强调保密原则,提示来访者要尽可能地按照说明书的提示充分地披露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访者阅读说明书后会有短时间的思考,心理治疗师(咨询师)从真正开始书写的时候计时。规定时间结束后书写立即停止,来访者可以把自己书写的内容封存,但一般需要把它交给心理治疗师(咨询师)作为分析材料。

第2次及以后几次,来访者进入治疗室(咨询室)后,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可以针对上次或前几次的书写内容进行反馈,然后安排来访者进行书写。干预计划完成的几周或几个月后,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可以进行随访,了解干预效果。

1.2 书写表达的范例

1.2.1 以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为书写

主题

Pennebaker和Beall在1986年进行了最早的书写表达实验:指导46名健康大学生在实验室里书写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每天书写1次,每次15分钟,连续4天。4个月后,与对照相比,被试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发生了显著改善。这一研究结果得到后来者的广泛重视,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逐渐被确立为重要的书写主题。近些年来,以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为主题的书写表达已经发展地较为成熟,有了统一的书写范例。其指导语如下(Pennebaker&Chung,2007):

在接下来的3天,希望你能写下迄今为止你最痛苦的经历带给你的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在书写过程中,你需要认真地去探索那些对你影响深刻的感受和想法。这些创伤和痛苦的经历可能会联系到你的童年以及你与他人的关系(包括父母、恋人、朋友或亲戚)。也可能会与你的过去、现在或将来联系起来。在这3天里,你可以书写同一个主题或经历,也可以写不同的主题,每个人可能不只经历过一次创伤。你可以书写自己面对的许多巨大的冲突和压力。所有的书写内容都将完全保密。书写时你不需要考虑太多单词拼写、句子结构和语法方面的问题。请你一旦开始就持续写下去,直到时间结束。

1.12.2 以积极内容为书写主题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把积极内容作为书写主题。King与Miner(2000)发现,指导大学生书写“从创伤经历中发现的益处”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McCullough,Root和Cohen(2006)发现,指导被试书写“人际侵犯所造成创伤的积极影响”能够减轻消极情绪,改善人际关系。他们借鉴了早期的书写表达范例,设计指导语如下(McCullough,Root,&Cohen,2006):

请你回想最近发生的对你伤害较大的人际侵犯事件,写下这些事件的积极方面。例如,这些事件中的他人通过哪种方式给你带来积极的影响?可能你由此发现了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自己的优点,或你们的关系由此变得更好更牢固,或你由此变得更加强大和智慧。仔细思考你所写下的这些方面,请特别注意写清楚以下几点:1)对发生在你身上的有害事件,你以怎样的方式应对才能给自己带来积极的结果?2)事件发生后,你怎样才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好?3)这件事情的发生,有没有其他你所想象到的益处,包括将来的?在书写的时候,请你展开想象,认真思考这些消极事件可能给你带来的益处;尽可能真实地面对事件及其带给你的积极影响,而不沉溺于它们带给你的伤害。

King(2001)曾直接以积极内容为书写主题进行干预实验,让被试书写未来最好的自我状态(best oossible selves,BPS)。Austenfeld,Paolo和Stanton(2006)指导被试“认真思考未来的生活,想象你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所有目标,一切

都变得很好,然后把想象的写下来。”Burton和King(2004)指导大学生书写个人经历的强烈的积极情绪体验,如“生活中最美好的经历、最幸福的体验……想象自己正身处其中……然后,将当时的感受、想法和情绪尽可能详细地写下来”。

除以上两类主题外,研究人员还针对特殊对象和特殊问题设定书写主题实施干预,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如针对被辞退工作的人以失去工作后的痛苦经历为主题(Spera,Buhrfeind,&Pennebaker,1994),针对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则以入学后的情感经历为主题(King,2001)。

2 书写表达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2.1 书写表达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身体健康的个体参与书写表达,可以长期有效地保持健康指标,提高生理机能。最早的书写表达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书写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可以明显改善被试的身体健康状况,显著减少他们去医院就诊的次数(Pennebaker&Beall,1986)。SmYth(1998)对14项以健康个体为被试的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发现,书写表达对被试身体健康的效应大小(Cohen’s d)为0.68。Harris(2006)对9年间(从1996年到2004年)的13项以健康个体为被试的研究整合分析后发现,书写表达对身体健康的综合效应大小(Hedges’s宫)为0,21。

书写表达对躯体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在提高生理机能方面,书写表达可以提高HIV阳性的成年人的身体免疫机能(Rivkin,Gustafson,Weinga~en,&Chin,2006),提高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减轻HIV病毒引起的病理反应(Petrie,FontaniUa,Thomas,Booth,&Pennebaker,2004),提高一些其他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机能,如提高患者的辅T细胞水平,增强患者对病毒的抗体反应和对乙肝疫苗的抗体反应等(Lepore,Greenberg,Bruno,&Smyth,2002),在改善患者身体健康状况方面,书写表达可以减轻慢性疾病(如哮喘、类风湿关节炎和狼疮等)所带来的痛苦(Smyth,Stone,Hurewitz,&Kaell,1 999;Frisina,Borod,&Lepore,2004;Warner ct a1,,2006),对高血压患者有长期的降压效果(Pennebaker&Chung,2007),Stanton等人(2002)发现书写表达可以减轻乳癌患者癌变部分的生理症状,减少诊疗的次数,促进患者康复。Smyth等(2008)在研究中发现,书写表达应用于其他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如前列腺切除、男性前列腺癌、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和膀胱状肿瘤切除),部分患者的躯体症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Harris(2006)对以住院病人为干预对象的6项研究整合分析结果显示,书写表达对身体疾病患者身体健康的效应大小(Hedges’s z)约为0.21。

2.2 书写表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量的实验结果显示,书写表达可以显著地改善情绪状态。书写表达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Pennebaker&Beall,1986;Pennebaker,Colder,&Sharp,1990;Frisina,Borod,&Lepore,2004;Gortner,Rude,&Pennebaker,2006),减轻考前抑郁症状,降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发生率,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Lepore, 1997; Lumley&Provenzano,2003)。MeCullough等人(2006)的实验结果表明,被试通过书写人际侵犯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可以增加对侵犯者的宽恕,有利于减轻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改善人际关系,还有研究显示,书写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敌意水平。显著改善部分学生的抑郁症状(Austenfeld,Paolo,&Stanton,2006)。

书写表达对行为表现和心理的其他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书写表达可以促使学生减少旷课的次数,促动失业者尽快找到工作(spera,Buhrfeind,&Pennebaker,1994)。Klein和Boals(2001)的实验结果表明,书写表达可以显著地促进被试的工作记忆,减少闯入性思维,提高学业成绩(Lumley&Provenzano,2003),King和Miner(2000)的研究表明,书写创伤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可以提高个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Smyth(1998)发现,书写令人痛苦的感受和体验虽然会引起书写过程中的痛苦,从长期看却可以显著地减少忧伤和烦恼,促进幸福感的提高。有实验结果显示,以实现最好的自我为书写主题的进行干预,可以显著地提高主观幸福感(King,2001),对大学生恋人分别进行以爱和创伤经历为书写主题的干预实验,两种千预方式均可以增进被试的亲密关系,以爱为书写主题的干预可以更为显著地提高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Eells,2006),Broderick,Junghaenel和Schwartz(2005)对女性肌纤维疼痛症患者使用书写表达干预方法,有效地减轻了她们的疼痛和疲劳感,提高了心理幸福感。

截至目前,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书写表达干预技术的报告较少。Frisina,Borod和Lepore(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书写表达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效应较小(d=-0.07),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报告有Stroebe,Stroebe,Schut,Zech和Van den Bout(2002)对自杀或被谋杀的个体使用书写表达千预方法有较好的效果,Thabet(2006)对1名患有创伤后心理障碍(PTSD)的10岁男孩进行了3天的书写表达干预,患者报告症状减轻,干预后2个月,患者的恐怖和焦虑症状显著改善,睡眠恢复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书写表达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尽管以积极内容为书写主题的干预效果会很快显现(如体验较多的积极情绪和提高主观幸福感),但以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为书写主题的干预效果显现可能要在几周乃至几个月之后。截至目前,报告的书写表达千预效果显示的时间多集中在4~20周(Hallis,2006)。

3 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

3.1 干预对象的心理特征

研究发现,有较高认知适应能力、对书写表达持有乐观态度的个体能够从干预中获得较大的改变(Wagner,Hilker,Hepworth,&Wallston,2008),经受社会打击且不被社会接受的罪犯可

能会在书写表达过程中阻抑情绪的表达,从而影响干预的效果(Richards, Beal, Seagal, &Pennebaker,2000),Possemato(2007)认为,对创伤采取抑制的个体(如D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回避情绪紧张的情境和想法,述情障碍者往往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绪和躯体上痛苦。这两类人往往难以通过书写表达较好地改善健康状况。另有研究显示,接受过其他方式心理治疗的个体从书写表达中获益的可能性也较小(Sloan&Marx,2006)。Allard,Freyd和Momiyama(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书写表达时使用较多情绪词汇(特是表现乐观和能量的积极情绪词汇和表现焦虑和恐惧的消极情绪词汇)的女性可以较好地改善睡眠,减少躯体症状;使用较多表现焦虑和恐惧的词汇可以有效减少心理症状,但也可能会引起性心理问题的增加,另有研究发现(Norman,Lumlev,Dooley,&Diamond,2004),在情绪表达方面得分较高的被试和消极情绪基线水平较高的被试从书写表达中获益较多。

3.2 干预对象的卷入水平

干预对象的卷入水平直接影响书写表达的干预效果。卷入的水平越高,披露的信息越关键,信息公开的程度越高,干预对象从中获益就可能越多。相反,干预对象越是抑制或阻抗,信息公开的程度越低、内容越浮浅,则千预效果就可能越差(smyth,Nazarian,&Arigo,2008),在书写表达过程中,干预对象如果能够全神贯注于书写表达的事件和感受(Moore,Brody,&Dierberger,2009),认识并承认压力生活事件的存在,激活对这些经历的情绪记忆,识别它们并用语言表达出来(Stroebe,Schut,&Stroebe,2005),则干预效果较好。Stanton等人(2002)和Cepeda等人(2008)对乳癌患者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对象在书写表达中开放的程度越高,对癌症带来的痛苦和其他消极影响披露得越充分,从干预中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利益也可能越多。而如果干预对象没有如实披露自己的痛苦经历(特别是关于社会性伤害,如犯),或者过度地描述创伤性事件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干预的效果则不显著(Pennebaker&Chung,2007)。Mackenzie,Wiprzycka,Hasher和Goldstein(2008)发现,以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为书写主题时,使用积极、乐观的词汇较多的被试从干预中获益也较多。由以上可见,干预对象自愿、自觉、主动和积极的参与是书写表达干预效果的保障。

3.3 书写主题

不同的书写主题对不同干预对象的影响效果会有区别。书写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有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书写积极内容则有利于获得积极的心理资源,提高幸福感,如,以实现最好的自我为书写主题比书写消极情绪和想法更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King,2001,);书写从创伤经历发现的利益则更有利于促进干预对象的积极成长(Guastella&Dadds,2008);对消极情绪、适应不良和生理问题,书写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可能比书写可能实现的最好的自我更有效(Sloan&Marx,2004)。Smyth(1998)认为,书写当前面临的压力相比书写过去的压力经验能够在心理上获得更多的收获。但Freyd,Klest和Allard(2005)发现一例外:对遭受背叛伤害的人采用书写表达干预方法,以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为书写主题,干预效果却不显著,此外,Austenfeld等人(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具有较高敌意基线水平的干预对象,以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为书写主题的干预效果较好;对在情绪处理和表达方面得分较高的干预对象,以消极情绪为书写主题的干预效果也较好;但对在情绪处理和表达方面得分较低的干预对象,则以实现最好的自我为书写主题为好。Sloan,Marx,Epstein和Lexington(2007)发现,在指导语中着重强调书写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可能更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

3.4 其他因素

尽管书写表达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体均有积极作用,但其对不同健康状况个体的作用效应大小却存在差异,Hallis发现,书写表达对健康人群的影响好于对生理或心理上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人群的影响(Hallis,2006)。Frisina等人(2004)对9项以临床患者为干预对象的实验整合分析后发现,书写表达对精神病人的影响没有对身体疾病患者的效果好。

性别因素也会影响书写表达的干预效果,Smyth(1998)分析14项实验结果发现,对健康个体实施书写表达干预,男性比女性从中获益多。Allard等人(2004)和O'Reilly(2005)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女性比男性从书写表达中获益多。而Epstein,Sloan和Marx(1005)在实验中发现,书写表达促进了被试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但不存在性别差异,由此可见,性别因素对书面表达干预效果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4 书写表达的作用机制

书写表达可能主要是通过暴露、引导注意转向、促进适应和认知重构/重评等途径改善身心健康,但研究者们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也许正如Pennebaker和Chung(2007)所说:从任一方面对书写表达的作用机制进行解释都显得不够全面。Lepore等人(2002)认为,书写表达可能是通过促进情绪调节(如引导注意转向,促进适应,调整认知结构,等)帮助人们实现情感的平衡,促进健康(见图1)。其中,注意是情绪调节的核心。书写表达促使干预对象关注压力的来源和类型,以及由此引起的主观的、生理的和行为的反应,以此促进情绪调节进程,适应是指对重复刺激的反应降低。书写表达使干预对象逐渐适应了消极事件和情绪的刺激,在主观体验、神经生理生化反应和行为表现上也逐渐得以调整和改善。认知重构是书写表达作用机制中较为复杂的一部分。它是指在书写表达过程中干预对象重新认知和评价创伤经历、消极情绪和压力,改变原来的应对内外部压力刺激的方式,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Pennebaker与Chung(2007)提出,暴露、适应和认知重构可能是书写表达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三者作为整体协同作用。关于暴露,他们认为是与对创伤经历和消极情绪的抑制相对的,通过暴露可以减轻乃至消除创伤经历和消极情绪带来的压力和不良影响,书写表达可能创造了这样一个暴露痛苦和创伤性经历的条件,为消极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个“安全”而简便的方式。关于适应,Pennebaker和Chung的观点与Lepore等人(2002)的一致,即书写表达促使干预对象多次

体验相应的消极情绪并逐渐适应,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也由此得以降低。在书写表达的认知重构作用机制方面,Pennebaker和Chung借用了Analog-to―Digital理论进行解释。他们认为,书写表达过程是一个把头脑中模糊的“类似”事件和观点(Analog)转换为具体的书面语言(Digital)的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干预对象在限定的时间内使用适当数量的语句描述事实,对原来“模糊的”、“复杂的”和“不断变化的”信息进行明确和具体化,促使其重新认识、评价曾经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影响,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增强自我调节和应对创伤性事件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最近,Guastella和Dadds(2008)提出,暴露、认知重评和寻求利益是书写表达的三种主要的作用机制。其中的暴露和Pennebaker等人的观点一致。认知重评与前面的认知重构类似,是指干预对象通过书写表达能够探讨和确定是什么信念使自己感到苦恼,并探究贬抑这些信念的方法,从而对创伤经历形成新的观念和看法。寻求利益是指干预对象在心理治疗师(咨询师)指导下着眼未来,注重创伤经历的积极方面,包括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他们认为,暴露和认知重评可以减少痛苦的症状,寻求利益有利于促进干预对象的积极成长。通过这三种方式,干预对象可以成功地进入认知,行为的改变过程,改善身心健康状况。

也有研究者认为,书写表达与重要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可能会引导人们直接面对影响健康的关键问题,促使他们去澄清并积极地寻求改变,以此促进人们进行自我调节(Lepore,Greenberg,Bruno,&smytb,2002)。Horn和MehI(2004)从另一方面提出,书写表达可以促进连贯叙事表达能力的发展,促进干预对象的社会化,帮助干预对象形成积极应对创伤性事件的习惯(引自Possemato,2007),这些理论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书写表达促进认知重构、情绪适应和调节能力发展的作用。

5 书写表达的局限及展望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干预方法,书写表达在学校和社区保健以及临床上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它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其一,书写表达对有些身心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不显著。如对女性的愤怒、悲伤和抑郁的干预效果不显著(Allard,Freyd,&Momiyama,2004),对哮喘患者和偏头疼患者的症状减轻效果不明显(Harris,Thoresen,Hump~eys,&Faul,2005;D,Souza,Lumley,Kraft,&Dooley,2008),,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7SD)患者进行书面表达干预甚至可能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Brewin,Dalgleish,&Joseph,1996)。Harris(2006)对29项干预报告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书写表达可以显著地促进健康个体的身心健康,但对达到心理障碍诊断标准和医学症状标准的干预对象的效果却不显著。

篇10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近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应、反常甚至选择自杀,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危机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心理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学校必须采取强力措施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危机现象及分析

通常人们把心理危机分成两类:发展性危机(指人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和意外性危机(指由于自然灾害、亲人丧失等引发的心理危机)。高职大学生之中所发生的主要是发展性心理危机。

从近年高职入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超过3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高职学生中心理障碍主要为学习危机、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及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高职学生中心理危机的发生常有如下特征:

一是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制性。

二是紧急性。心理危机出现如同急性疾病发生,它需要紧急处理。

三是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一般是痛苦的,而且可能能涉及到人的尊严丧失或羞辱等。

四是无。心理危机常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心理危机到来常使人的未来计划受到破坏。

五是危险性。心理危机常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的生命。

二、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新模式

心理干预模式是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使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各种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的心理危机之中的一种形式。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化解危机并告知如何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未来的应激事件。目前,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有三种类型: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根据前人模式的原理及优点,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我们设想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特点是在学院学生处、团委、“两课”教研室和班级设立多层次的心理咨询室,确定“心理咨询员(师)”,使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管理中来,从而确保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发现心理问题,使心理干预模式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我们将干预按危机的形成、危机的处理与危机的重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危机的形成。这一阶段是危机干预的基础。据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更多。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能力介于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多迫切需要提升学历,希望继续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而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大多主动放弃提升学历,但认为自己学历较低,对就业的心理压力较大,并容易陷入感情危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几类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一是学校及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刺激或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非智力因素不良的影响,他们在中学时成绩不突出,就存在学习障碍;二是人格的缺陷、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三是人际沟通能力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面对困难等。当他们在心理危机发生后,当事人的应激反应系统开始调动起来。此时,我们注意观察,存在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抑郁、急性反应性焦虑、情绪紊乱等。事实上,这些症状并不是疾病,它们只是情感危机的反应过程。这些症状在高职新生中更突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激、精神病性、敌对、焦虑、躯体化、恐怖等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这些症状,可以对心理危机的存在情况进行诊断,并确定危机的类型、性质等。

第二阶段是心理危机处理阶段。它是危机干预的核心。在这一阶段,自我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是要靠自己去摆脱危机,干预只是起辅导效果。在危机产生时,我们要注重两种干预方式的结合使用,相互补充,从而使危机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如高职学生在入学后,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他们的应试目标的合理性丢失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化,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就会发生学习危机。在这时,如何对他们进行学业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消除学习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干预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委员”的作用,重视以他人为媒介的间接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发挥内在潜能,获得学习成功。同时,我们要发挥各级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从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用脑卫生和考试的心理卫生等方面来化解他们的学习危机。

第三阶级为危机的重估。它是危机干预的产物,通过有效的干预,能使心理危机得到合理的处理和化解,即使一次处理不能化解危机,通过及时重估和再处理,多次干预,最终使危机得到较为合理和满意的解决。危机的重估也可能成为危机干预的新的起点。

三、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总的框架,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新模式要求学校领导在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把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完善的机构,在教师和学生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学生可称为“心理委员”;教师可称为“心理咨询师”),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多级防护网,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制订相应的制度。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包括预防教育制度、早期预警制度、危机干预制度、后期跟踪制度、常规工作制度等。在早期预警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等制度。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之一就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比如,在新生入学,就可进行健康诊断测验,开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在心理测验时,可采用三个心理学量表。

一是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此问卷主要是起到筛选作用,将可能有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以方便专家的进一步面谈。

二是SCL(症状自主问题)。此表涉及人的感觉、思维、情感、行为、意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主要用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果经测试,发现学生有问题,就能测出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是16PF。它主要对学生的人格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作出全面的评价。可以评定一个人的16种人格因素,而且可以推测次级人格因素(如内外倾向型、心理健康因素、创造力、成长能力等)。

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考察。在进行了诊断测验后,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对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从心理品质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危机是逐步形成的,是有其根源的,或在某个过程中已经潜伏危机。由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一步,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干预和化解奠定了基础。

3.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例如,开展“四结合”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心理咨询、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环境的创建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四个方面。

4.选择干预对象,正确选择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技术主要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解决问题技术。前者旨在尽可能地解决危机,使病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它包括暗示法、环境改变法、镇静药物法等。后者则是采用“明确问题,确立方案,执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危机的技术。通常用干预技术对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干预。选择的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以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5)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6)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9)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2)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热线电话、BBS等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