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文化理念

篇1

这里不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却展有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遗留下来的食物

这里不是陶器艺术博物馆,却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这里也不是植物园、地质馆、动物园,却收藏了各类植物、矿物标本共几千种,还有真实的老虎标本虎视眈眈……

这就是浓缩了中医药千年文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简称中医药博物馆)。

个夏日的上午,在路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侧的中医药博物馆。由于当天恰逢闭馆,所以这里显得格外的安静。一件件世代流传的药用器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植药标本,一幅幅细致入微的名医图画,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抗争、与疾病搏击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重达1公斤的马宝

在博物馆三层中药综合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有丝丝杂纹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一块马宝,直径达到11厘米,重达1150克,非常的珍贵和难得。

整个展厅的总体是按教材《中药学》中所讲授的近600种常用中药,1500余份标本,根据其主要的功能主治进行分类排列。除常用中药外,展厅中还陈列了许多贵重中药标本、动物的剥制标本和保色浸制植物标本近300种。展览以彩色图片、文字说明、实物对照为主体,使中药综合展厅内容丰富,色彩明快,错落有致。既能系统地学习中药知识,了解中药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时又能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仿宋针灸铜人

步入四层的中国医学史展厅,记者立刻被门口复原的民国时期老药铺所吸引,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都显得格外精致。

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同时以中国医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概括了中医对生命、疾病、诊法、治疗、药物、方剂、针灸、养生的认知与实践等内容,馆内陈列设计主要以版书、图表、绘画、照片的方式再现,并配有大量相关的文物及部分雕像、模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们在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医学家在此过程中所建立的伟大功勋。

篇2

中医药对外教育现状

自195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以来,我国中医药对外教育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截至到2009年,我国4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已有25所院校具备了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1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可接收学习中医药的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另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留学生已增长到了5000人。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国别逐年增多最初的中医药对外教育对象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日本、韩国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国家都是教学开展的热点,欧美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然而,随着中医药影响在世界的扩大,特别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2002—2005年传统医学全球战略》后,更多国家认识到中医药存在着巨大的现代应用价值,许多欧洲、美洲、非洲的学生也开始把目光投入到了中医药领域。目前,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展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影响已经走向广阔的世界各地。可见,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留学生国别的增多促使中医药对外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其中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理解的缺失尤为突出。

留学生在中医文化学习中的障碍

来华学习中医药学的留学生既有来自汉文化圈的近邻,以日、韩留学生为代表,也有来自大洋彼岸的远朋,如欧美学生。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这些学生普遍都遇到了中医文化的理解障碍,并严重影响其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

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3],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篇)等内容时,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此外,中医学考察人体的生命活动时,往往以生命活动的动态形象为主,而形体器官的物质性为辅,即以功能之“象”来界定“器”。比如:“心”从西医解剖学角度看,只是一个实质的脏器。然而在中医药学中,“心”不但是实质之心,更是神明之心,心不但能主血脉,更能主神明。这些内涵相对模糊的概念层出不穷,对于已习惯了明确概念、恰当判断和严密推理的留学生来说,准确理解这些内涵绝非易事。

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4]。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说明四季常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其中“规、矩、衡、权”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然而大部分留学生习惯逻辑思维,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因此很难进行联想,难以接受注重经验和直觉的“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可见,中医文化理解的不足既是广大留学生面临的学习困难,也是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开展中医文化教学,变瓶颈为突破口,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之一。

中医文化教学策略

确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季羡林先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据说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这说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有的最后不下定义……所以我个人理解的文化是非常广义的,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文化”[5]。周思源认为“文化就是生活”,“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6]。程裕祯则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7]。可见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中国传统医学来源于古代哲学,是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领悟,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一方面也对现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中医药学具有文化的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在语言、文化、甚至思维方面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意蕴,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的中医药学,只有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传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所以,“以文化解读中医”是根本,更是捷径。从文化的角度开展教学,培养留学生立足文化来理解医学,最终达到用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目的。

分阶段设置中医文化教学内容

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汉语进修课程,而应涵盖汉语言和中医文化2个层面,除了开设常规汉语课程,对留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语言技能训练之外,还要适当增加文化因素,开设中医文化课程。目前许多院校也作出了尝试,北京中医药大学实现了汉语预科与中医专业本科的衔接,针对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注重通识教育和人文道德的培养;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汉语进修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元素,立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中医专业特点,研发出了一套将汉语学习和中医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中医汉语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浙江中医学院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课程,这些实践都为中医院校预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总之,留学生通过学习具有中医文化内涵的语言课程,一方面提高了汉语水平,一方面也获得了对中医药学更为直接的认识,而且对中医专业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语言方面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p#分页标题#e#

专业学习阶段充分挖掘中医专业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中医药经典古籍的文化教育,从中医知识层面培养留学生的整体观思维,有意识地加强留学生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构建初步的中医思维模式。

篇3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医药人才

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依托中医药特色资源,有着很强的专业优势。如何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传统特色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进而营造中医药氛围,培养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丰富中医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能将社会文化中人才的要求、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规范体现在自己的传统结构中。同时,健康的校园文化为社会不断孕育出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和精神食粮,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1]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就中医药院校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岐黄之术,博大精深;杏林之道,妙手回春。中医药发展历久弥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中医药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日益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近年来,随着西医冲击的日益加剧,它的发展举步维艰,饱受了一些学者的白眼和质疑。中医药院校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浓郁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1.有助于坚定学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念

中医药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历经数千年,上下求索,延绵不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兴旺发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中医药事业却在夹缝中举步维艰。校园文化活动在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特别是对价值观的形成和原则问题的认识上具有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中医药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坚定投身中医药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毫不动摇地捍卫中医、坚持不懈地传承中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

2.有助于培养中医药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马克思说:“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创造人”。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人才的培养环境。近年来,中医药文化日益边缘化,受到冷落和排挤,就其根本是中医药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成长环境缺失。其主要体现在现代中医药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教材越来越“现代化”、课程设置越来越“标准化”、教学模式越来越“机械化”。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纳入整个课程规划,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对接。中医药院校围绕中医药文化精髓,以形式多样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可以树立中医药文化理念,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并最终营造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中医药文化环境。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是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平台。丰富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中医药院校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活动、科技咨询、学术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沙龙、文化培训以及各种技能训练等来增长大学生们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2.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艰苦的,面临着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等各种问题,心理压力较大。中医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开展相关的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情景剧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增进身心健康。

3.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开展各种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还能增进交往、促进沟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可以提高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通过参加文艺体育竞技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品位。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但可以锻炼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树立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理想媒介,是提高学生集体向心力的有利手段。学生在参与各种文化娱乐和体育竞技等活动中,不但可以增进了解、取长补短,而且可以增强对集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进而实现引领学生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热爱学校、热爱中医药事业的凝聚功能。

(四)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中医药院校开展的校园义诊,能鼓励学生甘于奉献;开展的各种主题鲜明的讲座,能浓厚校园学术气息;开展的话剧歌舞演出,能丰富校园生活。归根结底,这些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都有效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这种辐射作用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由此塑造的学校形象,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档次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二、中医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学校作为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承担着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社会功能,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应突出其文化特质,特别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先进的人文思想和符合历史趋势的价值取向,如“北大精神”、“水木清华”、和“交大思源”等。[3]对于中医院校来讲,中医药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从各中医药院校开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情况看,其共性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文化这一精髓,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例分别表述。

(一)以深刻的文化底蕴为积淀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它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未病先治”的防治思想,采用“辩证施治”的思辨方法,以追求五行的协调和阴阳的统一。纵观各中医药院校开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很多将中医药文化的渗透在活动始终,彰显了极深的文化底蕴。例如全国中医药院校开展的传统保健运动会,通过太极拳、易筋经、传统武术等项目比赛,增强了学生的保健养生意识和热爱中医药传统的情怀。此外,长春中医药大学推出的“《黄帝内经》千人诵”、“中医经典千人诵”等研读中医药经典活动便巧妙运用了中医阴阳五行元素,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中,获取新知。

(二)以浓厚的专业特色为依托

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包括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特别是治病救人的专业技术。中医药院校开展的临床技能大赛、药学实验技能大赛、针灸技能大赛、中医药基础知识大赛和护理技能大赛等活动有着较强的专业性。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而且夯实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长春中医药大学自2005年推出的“中医药之星”评选活动,便以专业技能和综合文化知识为考核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色。

(三)以较强的服务意识为先导

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还积极引导学生履行救死扶伤的医学生职责。从各中医药院校举办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看,主要包括健康知识普及、校园义诊等形式,都展现了当代中医药学子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开设的“爱心诊室”,便旨在“服务师生,服务校园”,通过为全校师生免费进行针灸、拔罐、推拿和按摩,不但使书本知识付诸实践,而且树立了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博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中医药院校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应把握的原则

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在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它们依托学校优质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开辟了一条将中医药特色融入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新道路。笔者认为,在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紧跟时代步伐

无论何时,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强调弘扬先进的时代文化和主流的价值观念,必须在立足于当今时代背景和中国高等教育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也应坚持这一原则,充分宣扬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明确自身承担的历史责任,认清个人发展的有利机遇,进而把“真信、真学、真用”的“三真精神”当作毕生的追求。

(二)激发创新意识

作为传统医药学的代表,中医药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日益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然而,目前,中医药的发展却到了一些困难,包括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市场地位、个别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生存危机等等。这与中医药创新意识匮乏有很大关系。作为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中医药院校应在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实践,使中医药事业在继承中得以发展。

(三)突出主体地位

中医药院校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要突出两个主体性: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任何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二是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这是与其他高校不同、而且必须突出强调的原则。中医药主体的体现可涵盖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活动主题上,大力宣扬“中西医并重”的思想;在活动形式上,有机渗透中医药文化元素;在活动内容上,巧妙体现中医药资源的传统优势。

(四)体现和谐旋律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下,中医药院校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也应体现这一主旋律。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几千年来,中医药无论从理论体系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及人体自身和谐,强调整体观念,天人相应,身心合一。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医药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也要大力弘扬这种和谐文化,在活动策划、组织、开展等诸多方面体现和谐性,如中医与西医的和谐、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等。

(五)实现菜单服务

中医药院校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大力建设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充分整合资源,实施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菜单式”服务,即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方面寻找切合点。由此实现教学主渠道外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工作项目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六)打造精品系列

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要打造精品、铸就品牌。中医药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要大力鼓励特色活动,着力发展系列活动,全力支持精品活动。例如中医药院校普遍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节”系列,像读书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女生文化节、少数民族文化节等,不仅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开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被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义。广大中医药学子是中医药事业星星之火的传承人,更是中医药发展阳关大道的开拓者。只有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构思和组织实施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原则性、规律性和灵活性,才能将学生协同奋进的雄心团结起来,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后继有人,中医药发展才能发扬光大,中医药精神才能流芳千古。

参考文献

[1]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医药导报,2006(12).

[2]胡旺阳.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J].东北大学报,2008(12).

篇4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李欣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文庠,薛洪汇,吴勉华,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99-102.

[2]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3]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21):75-77.

[4]李明月,陈波,王卫,等.中医国际教育改革的意义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47-649.

[5]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8]李春燕.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认同的构建[J].环球中医药,2012,5(11):834-836.

篇5

关键词: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学科;推广模式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以收治艾滋病、结核病、肝病为主以及所有法定传染病的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建院已有56年历史,为南宁市、广西乃至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医院坚持“改革兴院、人才强院、科研立院、文化固院、特色塑院”的办院理念,将中医学科防治传染病工作列入医院的中长期规划。经过多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医学科建设在传染病医院发展中的推广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1中医学科的科室设置及运行

改革兴院。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最初用3年的时间扩大了中医科门诊规模,由单一的诊室扩增为中医内科诊室(1间)、中医康复诊室(1间)、中医治疗室(2间)、中药房(1间)、煎药室(1间),开展了中药汤剂、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穴位贴敷、中药灌肠、运动养生、康复训练、情志疗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传染病病人长期用药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中医医师通过院内会诊、科内讲课、“走动服务”等形式,在各病区推广实施了“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穴位贴敷”等特色疗法,对临床疗效的发挥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3年,临床各科室治疗项目中平均每月开展中医药治疗项目的占比为50%~70%。为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发展的需要,中医科病房于2014年12月正式成立,编制30张床位,主要收治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神经运动系统等疾病,逐步挖掘了部分优势病种,如支气管哮喘、结核性脑膜炎、带状疱疹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及常见疾病引起的肢体功能下降的康复治疗。至今我们仍在努力探索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机制与模式,以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使中医科病房成为各传染病科病人转归预后的康复中心。同时,在医院承办的长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将桥卫生服务站各自增设了中医门诊,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通过进“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的方式,宣传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普知识,使辖区居民逐步接触到了中医的健康养生文化,认知过程从感兴趣到了解再到熟悉,让更多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成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受益人。

2中医学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

人才强院。加强中医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近几年,医院加大对中医类人才引进、选拔任用力度,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了一批中医类医师,有中医内科、皮肤性病、妇产科、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不同专业,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这些中医学科骨干组成了医院中医学科的构架,在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病研究邻域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同时,通过“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考核制度,使优秀中医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在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引进人才,同时更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坚持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在职学习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立吸引、稳定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加强培养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技能人才。鼓励2名骨干中医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并取得广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选派2名骨干中医师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进修学习;每年派送4-5名中医师外出参加各类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聘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专业主任为医院特聘客座教授,定期参加中医门诊出诊及指导病房中医会诊等业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弥补了年轻医生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3中医学科的科研氛围

科研立院科研是加速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根据医院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医学科强力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围绕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性疾病开展学术研究,并以申报科研项目为桥梁逐步搭造中医学科建设平台。近五年,我院中医学科的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突破,成功申报了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广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1项,参与了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1项,南宁市重大专项项目3项,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同时,我院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广西医科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参与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与广西壮医医院合作,参与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学科人才队伍在传染病临床研究防治项目的申报及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发挥了积极的参与作用。

4中医学科的文化建设

文化固院。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艾滋病临床培训基地、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多年来在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医院文化建设。确定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为生命站岗,着力并成功打造了全国先锋模范杜丽群,通过典型培养,树立了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的“精神楷模”,为医院文化建设不断释放出增色添彩的正能量。有了楷模的力量,中医学科积极发扬中医“治未病”文化理念,而中医体质辨识、体质养生教育是“治未病”工作的重点。为探索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科室专门举办了“中医养生”长期培训班,为群众提供养生保健场所,传授中医传统导引术,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以及提供健康咨询、治疗干预、随访管理等服务。通过举办免费培训班,医院逐步吸引了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此创举为提升医院对辖区居民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开辟了新的渠道。2016年9月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队成立,中医学科加入了这个分队,组织中医医师定期参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的义诊宣教和技术指导等公益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媒体,让中医养生文化走入了千家万户,逐步拓宽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提升空间。

5中医学科的战略地位

特色塑院。从古到今,中医在防治重大传染病上都屡建奇功。如天花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传染疾病,从明代开始,我国中医生通过接种人痘很大程度上对天花起到了预防作用,人痘接种技术逐渐传到海外;21世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HlNl流感的广泛传播,给世人带来震惊与恐慌.而中医药在防治这些外感热病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面对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不良反应及其他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的态势。中医药特色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不容小觑。医院中医学科近几年在传染病专科强力推行中医诊疗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确立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战略地位。今后,医院将继续加大中医学科建设投入力度,有机整合中西医资源,取长补短,协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诊疗方案,同时通过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等途径,彰显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科的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作为传染病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执行者,我们要根据院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中医药优势挖掘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有效传播让医院发展、居民受益、政府满意,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晓峰,王琦.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65-2267.

[2]刘欣.天花的征服者[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43.

[3]孙婷婷,吕文良,陈兰羽等.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37-439.

[4]刘叶,杨悦.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9):160-164.

[5]李青雅,郭会军,徐立然,李真.中医传染病学科方向凝练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5):77-78.

[6]刘家强,王米渠.中医学科学性本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36-37.

篇6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继续以二甲复审为平台,积极促进文化建设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以文化建设推动科研工作,把科技兴院的理念注入到医院文化中,医院愿景:完成学院型三级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目标: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把科技文化理念渗透到医院每一个人员、每一个角落,在全院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了全体员工的科研热情。科教科专人负责科研管理工作,加大了科研工作的管理力度,在组织上保障了全院科研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加强对外技术合作,培育优秀人才,推动学科建设

我院承担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医专等院校的临床教学实习工作,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学术水平。继续巩固与千佛山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市立三院、市立四院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带动我院相关专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建设,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

三、坚持“科技兴院”战略,大力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申报市级科研项目3项,等待审批中。7项立项的科研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有3项进入结题阶段,这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科研水平和知名度。为保障课题按计划完成,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督导课题进展情况,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5月份上报济南市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4项。上半年举行全院性学术讲座2次。

四、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

实习教学管理:今年共接受实习学生10余人,来自不同的学校,包括医、护、药等不同的专业,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科室指定高年资人员作为实习带教老师,并有一名科室负责人专职实习生的管理,加强了对实习生的管理力度,确保医疗安全。努力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查房的管理,在带教老师的监控下,提高实习生的参加医疗活动的机会。同时,加强实习生劳动纪律、考勤、请假的管理,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违纪者按照制度处罚,保障实习秩序。

六、2015年工作要点:

1、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内容新颖的学术讲座,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修订、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激发全院职工投身科研积极性,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3、逐步提高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的含金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定期调度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保障按期结题。

5、完善实习生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实习教学管理。

篇7

走出国门是我国中药企业多年难圆的梦。由于中西方文化理念、治疗体系及药物评价方法不同,“中药国际化”口号虽然呐喊了多年,但中药还一直在家门口徘徊。近日,看好中药发展前景的法国决定与中国合作,共谋中药在欧洲的合法身份。

3月1日,中法两国签署《中医药领域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法双方将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中药研发、中药工业生产过程研究、中药产品在欧洲市场注册准备、学术专题研讨、企业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这些实质性合作有望成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突破口。

欧洲市场中药几乎是“零”

“目前,还没有一种中药在欧洲成功注册,主要原因是申请不到专利。”法国爱的发制药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告诉《新财经》记者。

虽然我国与一些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曾签署了一些中医药合作协议,但截至目前,中药还只是在东南亚的华人圈中被认可,而被医药企业称做“市场试金石”的欧盟和美国市场,中药还只能以食品、保健品或食品添加剂身份出现。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中药进入欧盟都无法以药品形式通关。中成药多为十几种成分组合而成的复方药,并使用传统生产工艺炮制。这样一来,几乎无法对其中各种成分的功效加以量化并形成药检报告,所以,很难在欧洲成功注册。

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对欧洲的中药出口额为1.2亿美元,欧洲已成为我国中药主要出口市场之一。但我国出口欧洲的中药只占该市场中草药的很小份额,而且主要为原料药和植物提取物,成药所占份额更小。

据了解,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上百亿欧元,占世界植物药市场份额的40%以上。面对庞大的欧洲市场,中药出口面临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所面临的标准也将更为严格。《欧盟传统草药法》规定,2011年4月后,草药销售将受到严格管理,出口欧盟的中药需证明在欧盟成员国应用达十五年以上,同时证明在第三国应用三十年以上,才能正式注册,且中药成分中只能包含植物和几种矿物。而我国中药一般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

商务部驻英经商处的调研报告称,2011年后,中药出口欧洲市场“很不乐观”。若不尽早在欧盟完成药品注册,过渡期结束后中药将被欧盟拒之门外。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刘张林表示,过渡期对中药出口企业来说非常关键,一旦过渡期结束,出口企业如果不能取得合法身份,就将彻底告别欧盟市场。

此次中法合作无疑为中药进入欧盟提供了契机。据爱的发制药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透露,“五六年前,一些规模较大的中药企业就在法国设立了代表处,从事中药的注册工作,但始终没有成功。现在,通过中法两国的合作,已经有几家中药企业正与我们公司洽谈在欧洲注册事宜,希望他们的产品尽快在欧洲正式上市”。

“一揽子合作”促成中药“出国”

在解释为何法国如此热心将中药推向欧洲市场时,法国外交部长菲利普・杜斯特-布拉齐表示,其实,法国也有将草药用于医疗的传统。19世纪以前,法国已在进行草药方面的研究,但之后开始发展西医。他还表示,中医具备在世界范围内被应用的实力,但是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即安全、有效及现代。而这正是西医可以与中医互补的地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笑频将本次合作称为“一揽子合作”。她解释说,本次合作是两国政府间的合作,相比以往部门间的合作层次上要高出许多,重视程度和力度都会不同。合作由法国外长统筹医疗、科技、教育等各部门,围绕中医药研究、生产、开发、营销各环节展开。法方还将在医药人员教育培训、资格认证、学术交流等方面与中方展开合作。强强联手,中国传统中药有望以合法身份突进欧盟。

据介绍,中法合作的重大意义在于将西药的科学原理融合到中药中,将安全和质量指标引入现代制药标准,同时保留中药的特性和多样性,使其方便服用。中国传统中药的发展与工业合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药在药品制作方面需要适应现代人的科学需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西方市场向中药开放。

布拉齐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医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当然,这些中药包括中国式的中药(如日本的汉方药和韩国的韩药),也包括西方的草药,即植物药。因此,“合作潜力比想象的多得多”。

法国大使馆科技处参与此项目的官员向本刊记者解释西方希望引进中医药的初衷说,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西药显示出其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因此,西方希望引进中医药,看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治疗。但是要以健康安全为标准。

同期举行的中法中医药合作论坛上,同仁堂、天士力、太极集团、雷允上、桂林三金、重庆华立等十余家中国中药企业与爱的发释药技术公司等三家法国企业提出了合作意向。

尽管双方政府都对合作表示乐观, 但业内人士认为,中药在欧洲市场的前景仍需观察。“欧洲人对于中医药的了解非常少,所以,产品即使获准上市,中药完全被国际市场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符合欧盟,影响欧盟

中药走向欧洲市场的主要障碍是中西方药品标准的差异。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王苹对此表示了担忧。她认为,合作对于中药企业走出去肯定有一定推动作用,但真正走出去还需药品政策法规层面的突破。否则,以复方药为主的传统中药还是难以登陆欧盟。

那么,本次合作能否带来欧盟药品政策法规层面的波动?合作是旨在使我国中药符合欧盟标准,还是双方在标准方面的相互影响和调整?法国大使馆科技处副参赞明素英女士表示,合作目的是为了找到对人类健康更好的方法。如果能够证明中药在重大疾病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中药进入欧洲市场就不是问题。她明确肯定说,传统复方药通过本次合作有被欧盟承认的前景,等第一个五年合作期满时,前景就会明朗。法国大使馆参与此项目的官员对此解释说,中药能否通过本次合作最终进入欧盟市场要看两方面:一是法国作为欧盟成员证明,通过大量验证可以证明中药的药效及安全性;二是欧盟改变对单个成药的定义。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与中国合作并不仅仅只是使中药符合欧盟标准,目前的努力方向是:一是影响欧盟标准,使欧盟接受复方药;二是使中药在临床监测、安全性等方面符合欧盟标准。

重庆华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健表示,“把产品放入别人的市场,必然得符合人家的要求。双方标准的相互影响只是在医理、治疗体系、疗效评价和疾病认识等方面取得共识,在临床试验、药品安全性、疗效性方面肯定还得符合欧盟标准。

篇8

【关键词】:中药;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R3;D9 文献标识码:A

一、世界青睐中药研发

据悉,目前全世界有17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美国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药。

在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中国中医典籍,其生产原料75%从中国进口,但日本中药产品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却占有80%的份额,韩国所占的份额也达10%。这些国家从我国进口粗加工的原料药后再行精加工,制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片剂、胶囊等,立即高价行销全球,其中包括反销中国市场,其数量竟占到我国中成药市场的三分之一。

不久前,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瑞士诺华公司在上海宣布,在已经投入200万美元的基础上,将再投入1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展开为期3年的中药提取物研究。全球药企巨头---德国马博士大药厂也表示,其属下用于治疗便秘的植物药已正式抢滩中国。而此前日本大幸药品株式会社也刚刚将其汉方药新剂型强力推向华南市场。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国外公司正通过知识产权占据国内的中药市场份额。他们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一方面利用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抢先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然后再通过侵权赔偿来打垮中国企业。例如,吉林生产的“人参蜂王浆”在美国被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中国的人参蜂王浆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变成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韩国人在中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的专利,这些专利批准后,意味着在中国国内,“同仁堂”等企业也不能生产和销售传统的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和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

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药正备受青睐。而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是亚洲,特别在中医、中药发源地的中国,是全球天然植物药企业的必争之地。

二、中药知识产权在流失

专家指出,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中药走向世界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保卫本土市场的重要战场。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敏说,目前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日本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来自中国,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

据了解,国外公司为了抢滩中国市场,在中国抢先申请的中草药专利已经有1000件;而国内一些企业和老中医却以秘方为“荣”,不会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来保护自己,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稳固占领国内外市场。

以中药专利保护为例,多年前我们就已有沉痛的教训,青蒿素被国外一家企业根据科研论文进行结构改造并抢先申请了2亿-3亿美元的出口额;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江苏地道的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银杏目前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共有68件,外国人申请的有4件,但却几乎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而这些教训仅仅是冰山一角。

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使得我国本土中药痛失市场先机。据统计,2002年,我国中药领域的专利申请仅有3026件;2003年,我国中药领域PCT仅占国内申请的0.6%。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专家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中药都是来自于动植物,申请到专利的难度较大,中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的数据,很难证明中药所具有的疗效。很多中医药的知识都是作为一种秘方存在的,秘方虽然疗效显著,但机理是什么说不清楚。另一方面,就目前而言,中药尚待标准化,这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阻力之一。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个别企业为了吸引境外资金,不惜将自主知识产权―――中药处方拱手交给外商。这种“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做法,只会使我国的中药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三、本土中药必须突围

如果我们不积极应对,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土中药”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既没有专利保护,仿制也就在所难免。当外国人用高科技手段“敲碎”了中药的这道技术屏障之后必将长驱直入。业内人士担忧,民族中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弄不好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

事实上,发展中药产业必须保护好中药处方专利,坚持自主创新。加入世贸组织后,药品进口税将大幅下降,新药研发必须从仿制向创新转变,否则就没有立足之地。我国的制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创新机制,组建研发机构,适时推出新一代中药产品。中药企业必须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整个社会也要进一步加大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中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据称,目前国内的许多中药企业都在加强对中药的研发。如白云山中药厂为抢占抗生素限售后的中药抗生素市场,一举投入6000万元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中药消炎实验室。不久前,三九企业集团规划投资总额超过7.2亿元,建立三九现代中医中药产业化研究开发基地项目,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三九还收购了日本东亚制药登陆日本,从而让本土中药跻身国际主流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同仁堂斥资2亿元开发中药,并挑选一些优势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寻找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的中药予以收购,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投放国际市场。

正由于目前“洋中药”的价格偏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中药应先“跑”半步,在渠道和品牌上设立自己的门槛。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中国传统中药有较好的消费习惯,国内药企应以树立品牌等方式延续这种忠诚度。同时利用“普药精制”等战略,占领更广阔的中低档药品消费市场。而在另一方面,“洋中药”冲击国内中药市场,也会为国内同行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及市场榜样,最终像家电、手机等产业兴起一样,“群起而追之”。

四、知识产权是“命根子”

“知识产权无疑是民族中药产业面对挑战时必须紧紧抓住的利器”,这已成为共识。中医药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多个方面;内容包含中药材、饮片、处方、制药工艺、文献及信息资源等。据专家分析,近年来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逐渐法制化、规范化,但其中仍存在意识薄弱、缺乏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和管理专业人才、地道药材未得到充分保护和中医药传统知识难以得到保护等五大明显不足。对此,专家们提出了中药关键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1. 以专利保护中医药核心技术。中医药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向进入国提出专利申请,在真正意义上保护其国际市场利益。目前,我国涉及中药行政保护的依据是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但行政保护只是国内强制性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还是要依靠专利这一武器才能保护自己的药品知识产权。

2. 以商标保护树立中医药的国际品牌。中医药产品应以国际标准为目标,塑造中医药驰名品牌,敢于和国际上的名牌较量。

篇9

有人提原材料全面进口,就有人提大力倡导中医养生文化;有人提全面增强科技含量,就有人提要打造纯天然产品系列……但不管通过怎样的包装,在其所提的差异化优势中,即使赋予了再多的渲染与修饰,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几款十分雷同的保健品。

差异化的思路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差异化战略仅仅是表现在对同类产品的一些华丽的修饰上,而企业运作本质仍然没有改变,那就等于打口水战,毫无意义,企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停滞在这个自己所打造的华丽虚壳之中。

而三生的差异化战略将这一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三生董事长黄金宝和大中华区执行总裁郑凤强的访谈,通过对三生独特产品线的追溯,我们看到,三生的差异化表现是全面的,效果是立体的,根源是与生俱来的。

黄金宝 赢在创新

新思维――敢为天下先

中国直销:浙商的敢为天下先的思维、走差异化的道路是出了名的,但是在浙江,尤其是宁波,却仅有三生一家是叫得响的直销企业,且成为率先拿牌企业之一,请问,黄董事长是怎么敢为天下先作出这样不同寻常的决策?

黄金宝: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也包括宁波,一直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城市,企业作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必须要有走出第一步、敢于尝试的勇气。但敢于尝试,并不等于贸然尝试,它必须是建立在理性的思考,以及自身的实力基础之上的。

宁波这个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开放政策,这种地理和政策的优势,使服装、外贸、制造、物流等行业的集中度较高,也往往成为创业者选择的对象。但是,行业集中度高,也意味着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我觉得应该兼顾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选择一个合适的、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领域,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来。所以,90年代末我选择了健康产业,每一个人都有健康需求,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极具前景的行业。后来,引入直销这种经营模式,也是看到了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它所拥有的活力和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也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做到创新与务实的结合,才能使“创新”不浮于表面,做出真正适合企业的决策,才能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中国直销:你认为这样的选择成为了三生的优势吗?三生将如何利用之?

黄金宝:我觉得,这是一种使三生创造优势的动力。

我经常说,三生的优势就是没有优势,这不是故弄文字的玄虚,而是为了让大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在经营实践中针对这些不足不断改进、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以三生目前各方面的实力而言,我们也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同时与若干国际传统大企业相比,还有现实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在自身已有的优势面前固步自封,而是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文化、品牌等来突显自身的特点,创造新的优势。

因此,三生一直在不断创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企业中,我倡导“执行力+创新力=成功”的理念,它推动着三生一步步拥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文化、品牌、服务,以及经营模式等,并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新方法――宣传也要与众不同

中国直销:直销行业里有个特性,就是喜欢树立企业英雄,几乎各企业都有一个精神教父,对于这个英雄的宣传成为企业宣传的重中之重。然而,三生公司却显得“格格不入”,没有这样一个教父级人物的出现。三生不走寻常路,把这样的机会让位给了“御坊堂品牌”,给了“三生文化”,黄董您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如何看待直销企业文化中的这一现象?

黄金宝:品牌和文化都是无形的,与树立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相比,树立品牌和文化的难度更大一些。但是,品牌和文化的魅力却是更为深远的,就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艾萨・坎德勒,但一定知道有可口可乐这个品牌。

三生虽然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我们的目标是“建百年基业,创世界品牌”,实现这个目标任重道远,从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我们都会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针。树立“御坊堂”中医药养生品牌形象,通过品牌的力量真正使中医药产品家庭化、生活化;深入建设“三生文化”,使“生存、生活、生命”的文化理念,通过“健康、家庭、事业”这些具体的表现深入三生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事业和生活之中;这些看起来与众不同,甚至说“格格不入”的宣传方式,都是基于企业长远的、永续的发展考虑。

中国直销:其实很多企业都在谈中医,但都是浮于表面的弘扬中医文化,真正的创新谈何容易,黄董在为“御坊堂”品牌寻求创新的道路上,都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还会怎么做?

黄金宝:首先,品牌建设离不开产品,品牌的基石是产品品质和产品个性。在品质方面,三生专注生产和研发,一期生产基地通过了GMP审查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拥有国际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而且在生产管理方面不断细化和严谨,力求产品品质的最大保证。在个性方面,则更注重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我们把产品的生产研发理念定为“融贯中西,传承创新”:从配方上,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中医配方,而且借鉴现代医学保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配方的创新;从工艺上,则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各取所长,力求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优质产品。公司的拳头产品,具有百年历史渊源的“御坊堂海狗丸”就是这一理念的典型。

在品牌创新的道路上,“御坊堂”品牌不仅仅局限于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配方,更将中医文化的精神融入其中:秉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大医精诚”的精神,御坊堂提炼出了“精、诚、正、善”的品牌内涵,让品牌具有超越产品本身的价值,反过来指导产品的研发生产。

目前,“御坊堂”品牌的建设还只是初显成效,今后仍然会继续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来进行产品的延伸和深度开发。此外,还将继续开展例如“薪火传承,三生同行”系列中医药养生文化及“御坊堂”品牌的宣传活动,把品牌建设和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落到实处。

新速度――赶着步伐求创新

中国直销:做直销的决定下得快,所以三生赢在了起跑线上,而后申牌步伐也走得快,所以三生赢在了成长线上。如今行业复苏迹象明显的2008年,三生的口号是要提速,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公司的品牌方面将如何提速呢?从哪些方面?具体会怎么做?

黄金宝:按照三生的发展规划,从2007年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建设期”,我们把2008年定为三生整体发展提速之年,提出了“目标更高,发展更快,品牌更强”的主题。在品牌建设方面,我们会通过对产品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来支撑品牌的基础,特别是作为三生旗下主品牌的“御坊堂”。2008年我们围绕御坊堂“精、诚、正、善”的品牌价值观,推出了“特级御坊堂海狗丸”这样的深度开发的高端产品,以此来提升整个“御坊堂”品牌的价值和形象。同时,我们计划通过“薪火传承,三生同行”――御坊堂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系列市场活动,扩大御坊堂品牌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也就是说,从高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速品牌建设。

郑凤强 简单化就是差异化

选择三生就是选择挑战

中国直销:您是本土知名直销职业经理人,此次加盟三生任大中华区执行总裁,也是三生正式聘请的第一位高职位职业经理人,您如何理解这次的合作?对此有什么期待?

郑凤强:其实职业经理人和企业的合作非常讲究缘分,之所以最终和三生能够合作,是基于我与黄董在行业以及企业方面都有着共同理念的缘分,也得益于对企业发展走势和企业运作都有着统一的意见。只有当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观念一致时,这样的合作才是值得期待的。

目前拿牌的企业分为三类:成熟的外资跨国企业、处于发展中的本土企业、没有动作的企业。而我一直以来都想在本土民族企业里做点事。探索民族直销企业发展的走向,一直是我的夙愿。外资直销企业相对而言已经倾向成熟,也逐渐在本土化,他们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但本土民族企业呢?要如何成长起来并赶超外资,是摆在中国本土直销职业经理人面前的一个课题。选择三生,选择本土民族企业从某个程度上说,完全是个人一种愿望,我也期待在这个领域有所发挥。

中国直销:请问为何选择三生作为您职业生涯里的重要港湾?三生什么地方吸引了您?

郑凤强:三生是本土拿牌企业里一家处于超成长状态的企业,在行业里更没有恶名,这是非常难得的。在这样的企业里做事踏实。另外,三生近年来发展很快,也积累了人才、经验等各方面的基础,尤其是董事长的经营思路很符合我的管理思维。在这样一个已经起步,但又充满发展的活力与朝气的企业里,作为职业经理人,我觉得有可作为的地方,这是吸引我的最大诱惑力。

中国直销:您觉得三生的人才――包括职业经理人、团队、以及直销员的选用,与其他企业有何区别?这个区别能为三生在业界赚取何等的差异分?

郑凤强:根据我的观察发现,三生是一个强调集体智慧与团队精神的企业,在人才观方面,黄董考虑得更多的不是你个人的能力,而是考虑你是否能很好的融入他现有的团队,并且很注重你是否考虑与企业长期的合作。

三生是一个人才尊重度非常高的企业,在寻求到合适的人才后,企业里提得更多的是挖掘人才的价值,少抱怨,多表扬与支持,这是一个很好的氛围。

中国直销:从一个保健品巨头到另一保健品黑马企业,您认为自己在心态上、工作上应该做何调整?是否会有些独特的管理方法的运用?

郑凤强: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并不会新到一个企业,就急于把自己的经验烙印在新的企业里,不要试图去大面积的改变企业,而是应该努力的尽快分析企业本身的文化优势,应该采用开放式的管理风格。

风格上应尽可能地适应企业原有文化,但在管理方式和方法上,还是应该运用行业里比较先进的经验。比方说发展战略等,就应该站在行业前沿,吸纳别人的经验。

职业经理人,要深刻认识到,企业好自己才可能好这一点,要有开放的心态。个人的风格首先要适应企业的风格,才能带动企业的风格,这是一个好职业经理人的做法。

以鲜制胜的管理哲学

中国直销:出任三生大中华区执行总裁后,黄董给您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您将如何完成?

郑凤强:实话说,并没有什么任务一说。直销企业需要职业经理人,是来搭建最佳的事业平台,并找人来这个台上唱戏。能不能搭建起一个好的平台,并适合其他人靠此平台成功,才是考核职业经理人的标准。

那种请来一个强悍的职业经理人,就等于请来了一个神仙,然后承诺把企业带到某一个程度的想法,是一种错误认识,那或许是传统的思维,在直销里,这套行不通。如果一个企业老板想找到某个职业经理人并希望其在短时间把企业带到一个高度,那往往是一种短视行为,这是老板的误区,也是职业经理人的误区。

中国直销:到三生半年过去了,您都做了些什么?

郑凤强:主要是敲定并落实2008年的十大战略,那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另外是建立起企业的成长系统、教育系统和客服系统,这是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三生的历史并不长,其专业度、精细化、专业化都有待提高,但这些的改变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许至少需要一段时间后方可见效果。三生的平台目前是已经搭建起来了,具备了最基本的服务条件,未来服务系统是成为大企业的基础,三生要打造百年企业,将继续在这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完善服务体系。

中国直销:您如何理解三生的差异化战略?您会有其他意见提出吗?将做何改进?

郑凤强:差异化是分阶段的,而且主要取决于服务对象的定位上,我们通常把服务对象分为高中低三类人群,然后再确定现阶段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再决定自己的差异化方案。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先进,学安利、学雅芳似乎成为一种潮流,但是适合他们的不一定适合我们,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直销本质。

三生的可贵之处在于,根据自身现阶段的发展需要,认为简单化就是差异化。

为企业长远发展打底,不在乎短期的效益,从细节入手,把每一个环节都简单化处理,让每一个服务都变得简单,易复制,这就是三生最大的差异化战略。

比如在服务上开展经销商VIP贵宾服务,这在直销业界是首推的,为VIP经销商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标志性动作就是成立CEO俱乐部;为VIP经销商特别定制高端产品特级海狗丸;以及推出特殊产品利口酒等。这些都是我们为差异化做的细节准备。

作为三生这样的本土企业要和跨国外资企业去拼实力,拼广告、拼店铺都是不现实的,所以重点是要强调自己的“一招鲜”。探索民族企业的成功的秘诀就是,必须有非常独特的地方,才能获得机会,通过一个点扩大到全方位才可能获得成功。

独特产品线造就差异化王牌

在三生的早先产品规划中,我们看到了保健食品、日化用品、化妆品、健身器材和小型厨具等五大系列,而事实上,保健食品、日化用品、健身器材系列的产品均已上市,并根据市场需求在不断完善着。

2008年,三生在原拳头产品“御坊堂海狗丸”、“御坊堂海狗油”的基础上再推出的“海狗系列深开发产品”,高端产品“特级御坊堂海狗丸”于2008年4月7日正式推向市场。同时,三生研发多年的化妆品正在积极试用听取市场反馈意见,计划于下半年上市。

深度挖掘拳头产品新价值

“御坊堂海狗丸”、“御坊堂海狗油”等“海狗系列产品”是三生一直以来的拳头产品,也是三生公司在业内所独有的差异化产品。这一系列产品的主要原料是来自加拿大纽芬兰无污染区域的海狗,数量珍稀,且营养保健价值极高;而且独有的“御坊堂海狗丸”传承自清代的百年中医传统名方“海狗丸”,其“君臣左使”的独特传统配方为三生所独有,在百年传承过程中,一直很受青睐,并曾经随着华人在海外的经营活动而远销海外,无论在国际国内,“御坊堂海狗丸”都以其独特的功效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在“御坊堂海狗丸”的基础上,三生又对海狗原料的应用做了拓展,开发出了以“御坊堂海狗油”为代表的延伸产品,同样在实践中获得了市场的赞誉;而作为深度开发的产品――“特级御坊堂海狗丸”不仅对原料的选择和工艺要求更为严格,而且在销售方式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开发“特级御坊堂海狗丸”所针对的目标客户群是高端顾客,旨在提升三生品牌形象,开发高端市场,为经销商搭建更宽广的事业发展空间。

三生公司在百年传统名方“御坊堂海狗丸”的配方基础上,经过研发人员多年的配方改良和技术革新,成功开发出高端产品“特级御坊堂海狗丸”。“特级御坊堂海狗丸”精选加拿大天然无污染区的极其珍惜的“海狗鞭”为主要原料,配合传统配方中的多味上等药材,利用中医药传统手工制丸技术和最新生物提取技术相结合,成为目前中医药保健品中的至尊极品。由于产品原料的稀缺和保持传统手工制丸工艺的复杂,三生将其定位为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高端产品。

这样一款高端产品的面市,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和品牌建设的创新。而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三生又创新性地推出了VIP会员计划,VIP会员不仅拥有该产品的专供专销权,便于开发高端市场获得丰厚回报,还享有参加公司活动的优先待遇、VIP销售表彰等多项特别待遇。这一举措,不仅根据高端产品的特点有效区分了消费群体,而且能有针对性地服务好高端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销售通路。同时,通过VIP会员专供专销的方式来推广“特级御坊堂海狗丸”,对于提升经销商的销售形象和树立“御坊堂”高端产品品牌,也是一项有力的举措。

独一无二的产品外延

在保健品之外,企业们似乎都在寻求更宽泛的产品线,三生独辟蹊径想到的是红酒。

三生以健康产业为根本,倡导直销产品的家庭化和生活化,而红酒这一产品正符合“健康”以及“生活化”这两大特征,同时,红酒还拥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的国度,酒作为一种生活化的快速消费品,源远流长,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近年来国外红酒文化的渗透,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使得“红酒”这一绿色健康的饮品日益受到国人的青睐。以宁波这一口岸城市为例,每年的红酒贸易额正以几十甚至上百倍的数量在增长。与此同时,与国外成熟的红酒消费市场相比,国内红酒消费空间依然十分巨大。

因此,把红酒产品引入直销领域,是三生产品差异化战略中,一步经过深思熟虑且酝酿已久的棋。

其实,“帝凡野葡萄利口酒”的推出酝酿已久。早在七年前,黄金宝董事长在参加一次政府组织的宴会时,首次品尝到了当时作为政府内部宴会特品的野葡萄利口酒。野葡萄利口酒独特的口感和极高的营养价值令黄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5年间,黄董用他超强的毅力经过数十次谈判,最终将这一专利产品收归三生旗下。2008年4月,“帝凡野葡萄利口酒”正式上市,成为三生产品差异化战略中又一款“与众不同”的产品,也是业内独有的产品。

令黄董情有独钟的,不仅仅是野葡萄利口酒的独特口感和营养价值,还因为它在红酒产品中的独特性。利口酒在国际上属于高级甜型酒类,适合于餐后与日常饮用,更合适每天饮用,“帝凡野葡萄利口酒”由于其原料的特殊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再加上独有的专利配方,恰恰区别于其它渠道销售的红酒产品,更适合通过直销的方式推广。并且其本身的差异化特点,也有利于经销商对其的推广和销售。

20世纪30年代,中国独有野葡萄开始被应用于酿酒,然而野葡萄虽然产量稀缺,但酸高、单宁含量高,用传统工艺酿制的野葡萄酒色度高、味厚、酸涩感强,处于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尴尬困境。

采用野葡萄生产利口酒在我国尚属首次,“帝凡野葡萄利口酒”所采用的专利配方,专门针对野葡萄含酸量高、含单宁量较高的特点,采用创新的酿制方法,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口感问题,而且所酿之酒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

篇10

[关键词] 中医文献; 医学伦理学; 医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R-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7-123-02

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道家的行善积德主张、佛教的慈悲救苦理念是历代医学伦理思想的精神支柱[1],对传统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传统医学文献蕴涵的医学伦理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学科的创建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传统医学文献中伦理学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始于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抗争自然,以求生存与繁衍,做出一些维护人类健康和具有伦理意义的行为。“诸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一日而遇七十毒”;“伏羲画八卦……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亡”。又如:“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凡邦之有疾病者……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嵇其医事,以制其食”等等,祖先为拯救苍生,发展医药,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和品德,为历代所称颂。人们在和疾病进行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实为中医伦理学思想之萌芽。

古代医家强调人命之至贵,谓“人之情,莫不恶于死而乐生”,将医术视为“仁术”、“圣人之术”,蕴藏着丰富的医学伦理学思想。医圣张仲景,公开申称其“精究方术”之目的在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医学伦理道德观。痛斥“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之“趋世之士”,严厉批评了当时医学界“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等草率了事,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唐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成中医伦理学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孙思邈云:“人命至贵,有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从而规范了医生的诊疗作风、治学态度和道德修养。孙思邈不仅医学上业绩光辉,且医德高尚,他倡导“精诚”之医德观,就是中医伦理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明清医学伦理道德之著述繁多,论述广泛,如李梃之“习医规格”;喻昌之“六不失”;龚廷贤之“医家十要”、“病家十要”;陈实功之“医家五戒十要”;缪希雍之“祝医五则”;李中梓之“不失人情论”;张璐之“医门十戒”;徐春甫之“庸医速报”、“医业不精反为夭折”等医家精辟之论述和见解,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伦理学思想。

2 “医乃仁术”、“ 以人为本”、“济世救人”是伦理学思想形成最具影响的思想和方法

传统医学历来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其最具典型影响的莫过于“医乃仁术”、“圣人之术”、“心存仁义”的观念。如先哲“仁义”、“人为贵”之人本思想和人生之学,“仁心散播天下,仁术救助黎民”、“笃行仁义,兼济天下”之举。唐代医家孙思邈坚持以“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和“盖人一死不可复生”的人本思想,把“大慈小恻隐”作为医生的崇高品质。“人命至贵,有贵千金。”要求医生“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性命。”树“誓愿普救生灵之苦”的献身精神和人道主义追求。把“仁爱救人”作为医者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

传统医学特别重视习医者之道德伦理修养。古人在习医前必“以血盟誓”,以端正品德,强调“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并跪对天地,向上苍起誓,“有敢背言者,反受其殃”。通过“以血为盟”、“指天发誓”要求医者摒除杂念,酷爱医学,发“大慈小恻隐”之心,树高尚品德,以赢得病者信赖。孙思邈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若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这种“心怀仁爱”、“博施济众”,视患者“皆如至亲之想”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病人的医学伦理道德观,是一种极有价值的道德规范。

传统医学认为医者济世活人,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孙思邈倡导“上极天文之初,下迄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劝诫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汉代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晋・皇甫谧坚持“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明代医家徐春甫强调“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要求业医者要博采群书,多见多闻,寻求治疗的有效方法,为解除病人疾苦而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体现了全神贯注、高度审视、分毫弗谬的精湛医术和高度责任感。

3 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

3.1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助于强化医务人员对生命及其价值尊重的意识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医务人员过多依赖于现代检测技术,淡化了对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尊重的意识,使医学出现了“非人格化”倾向。因此,在当今医学界重新强调生命尊严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强调人道主义才能正确对待和应用医学技术,正确对待人的生命,并给予生命价值以理性的认识,从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医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有关伦理丧失的问题[2]。此外,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得生殖技术、基因工程、死亡及资源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医学难题,对传统的“贵人”思想也引发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医学人道主义的同时,坚持人道主义信念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3.2 以德为崇的医学伦理道德理念有助于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情感

随着社会经济新格局的出现,社会各方面利益分配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务人员的经济利益也受到一定影响。在社会经济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分配上出现的脑体倒挂现象客观存在。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乘虚而入。以经济利益为驱动而大大淡化了医务人员对病人疾苦的同情心,对病人愿望、要求的关心以及诊治疾病的诚心、细心和耐心,使手中的医学技术也成了急功近利的手段,医德情感荡然无存。博爱是人道主义的核心,医学之博爱又具有其鲜明的职业特性,这就是缘自于对生命的敬畏、热爱和尊重而产生的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和爱护。这里,爱已不单纯是一种说教,而是医学行为本身。就医学理想而言,医生必须是一名成熟的爱的使者[3]。

3.3 以艺为精的精湛医术有助于纯洁医务人员的从业动机

医学原本是一种世俗的职业,但医学既有幸与人的生命结缘,便具有了以世上最圣洁的品格为标准来升华自己的机会。诚然,医学无法远离世俗生活,医生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从医作为一种职业无法抹除谋生手段的烙印。但是,医学可以成为圣洁的职业。医学必须有达圣的人文价值追求,世俗的生活可以躲避崇高、淡化理想、抛弃人文、远离圣洁,医学不可以,人类对生命的热望不允许医学随波逐流、走下圣洁的殿堂。有的职业可以以利润为第一要义,以金钱为第一动力,医学不可以,人的生命价值至上的性征不允许医学抛弃责任,混迹于喧嚣的市场。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责任、义务和奉献。中国有两句话用来说明医学达圣最为贴切:“厚德载物”、“止于至善”。同样,医者可以进入达圣境界。中国古代“悬壶济世”的故事。我们可以把老人的药理解为他自己的生命,老人正是以自己生命的全部为奉献,用来拯救生灵。今天的医者追求达圣的人文价值,当然不必跳入悬壶之中,也不必一日而遇七十毒,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所说,他们常忙于处理一片恶臭的脓血,常低俯下来察看一个卑微的贫民的病容。达到圣洁境界的医者,对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感悟,对人的生命有着由衷的敬畏,在对病人奉献终极关怀的过程中,守护他人身心健康,守望自己精神家园已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论

二千年传统医学文化有许多值得今天借鉴和吸收的有益成分,在当今构建现代医学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不可能完全背离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文化的传承最突出的表现在价值理念的延续和认同,虽然今天对于医学伦理的规范研究日益成熟,对文化多元性的影响和交融也日益密切,但是优秀文化的道德价值标准和理性追求在具体的医疗行为过程中依然存在,而且会在文化转型和社会的进步时期凸显出来,这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今天医学伦理的发展是紧紧围绕现实的医患关系和目前的医疗社会环境展开的,价值观的冲突、文化习俗的变迁、社会制度的改革等等因素都在制约着今天的医学伦理构建,但是,作为人类伦理的追求共性而言,强调生命质量和价值、追求公益公正的现念与传统的“仁爱”思想一脉相承[4],只是历史的语境迥异,这也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延续性和价值观的共性。我们今天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其中和谐的医学伦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传统和谐理念的“仁爱”思想曾经对二千年的传统医药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5]。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医药发展的历程检验了“仁爱”思想的合理性和现实存在价值,可以说二千多年的传统医学史是“仁爱”思想合理性的最好注脚;另一方面,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理论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有益补充和历史继承,作为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最高价值观,“仁爱”思想既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对利益冲突日益紧张的医疗环境的有效伦理引导。

[参考文献]

[1] 冯春. “仁爱”思想与传统医德文化的价值取向[J]. 法制与社会,2007, 2(7):633-634.

[2] 杨铮铮. 中医伦理学思想探源[J]. 中医药导报,2005,11(12):5-7.

[3] 黄士明. 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J]. 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65(3):18-19.

[4] 倪征. “医乃仁术”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 医学与社会,2002,13(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