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业盈利模式

篇1

 

制造企业的正常运转要保证按生产节奏采购和运送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同时要将产品不断地运离企业,这些都依靠物流以及有关活动加以创造和提供保证。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从上游来说,主要面向的是各级供应商,供应商将制造企业所需物资送达到企业;从下游来说,主要面向的是各级分销商、客户,将产品从制造企业运送到市场中。为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同步化、并行化运作,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物流系统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合作,结合所有物流活动,形成整合式管理,并重视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紧密联系。

 

一、供应链管理与物流活动的整合

 

内外物流结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将物流活动视为由原料采购、生产、分配、销售和产品到达最终用户所组成的一定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它通过综合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供应链的运作,使物流与信息流达到最优化。企业追求全面的物流网络的综合效果,而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局部效果。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其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用户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务,以产生和保持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是物流网络的充分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

 

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不再把库存当成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将它作为一种供应链的平衡机制。通过简化供应链和经济控制论等方法解除薄弱链,以此寻求总体平衡。通过物流网络准时化要求供应链上的所有要素同步,减少无效作业,做到采购、运输、库存、生产、销售及供应商、用户的营销系统的一体化,促进物料与产品的有效流动,追求物料通过每个配送渠道的整体流动的最高效率,杜绝生产与流通过程的各种浪费。

 

通过快速响应预测未来需求而做出快速反应,重组自己的业务活动,以减少提前期和成本,最终缩短产品在供应链上的时间。通过有效客户响应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运输、等方面的成本,为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此时,物流网络在供应链管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为供应链成员提供个,满足生产和需要的时效性、正确性,解决物流系统协同化等问题。

 

二、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物流的组织与管理

 

1、流入物流

 

流入物流主要是指企业的供应物流,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与调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是一个保证供应的目标,而且是在最低成本,以最少的消耗和最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因此难度很大。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这可以说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为了削减商品制造过程中大量零部件的库存占用费用,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极力排除在途库存的生产体系。

 

2、内部物流

 

制造企业内部物流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物流,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也就是生产企业的车间或工序之间,其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按工艺流程的顺序依次流过,使其最终成为产成品,送达成品库暂存的过程。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

 

3、流出物流

 

流出物流是指制造企业的销售物流,将生产出的产品向批发商、零售商传递的物流。销售物流活动带有极强的服务性,以满足买方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在这种市场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因此,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这便是销售物流的难度所在。在这种前提下,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便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这就需要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

 

4、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指企业废弃物物流,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而且在一个企业中,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还会占用很大的空间,造成浪费。

 

三、供应链下物流模式的选择

 

企业物流模式主要有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等。企业在进行物流决策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资源条件,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慎重选择物流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物流采取自营模式还是外包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

 

2、企业对物流控制力的要求,越是竞争激烈的产业,企业越要强化对供应和分销渠道的控制,此时企业应该自营物流。

 

3、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和企业的规模实力,建立合理的物流系统,制定合适的物流需求计划,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

 

4、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在选择和设计物流系统时,要对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加以论证,最后选择成本最小的物流系统。

 

5、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第三方物流在满足企业对原材料及时需求的能力和可靠性、对企业零售商和最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应该作为首要的因素来考虑。

 

6、自拥资产和非自拥资产第三方物流的选择,在进行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具体决策时,应从物流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出发,在考虑企业物流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比较各方面的约束因素,进行成本评价。

 

四、物流管理在企业供应链竞争中的作用

 

1、物流过程对供应链响应周期的影响,这是对供应链竞争力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供应链响应周期是指整个供应链从接到客户订单到最终交货的时间间隔。物流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供应链响应周期的影响是巨大的。

 

2、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总成本的影响,物流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反映在供应链总成本上,可以从物流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看出来。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之所以

 

很高,与物流过程在整个供应链的组织水平有很大关系。

 

3、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总库存水平的影响,低水平的物流过程对供应链库存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订货量在供应链上被逐级放大。这一效应的结果是造成了供应链上各级的库存量越来越大,增加了库存成本,使供应链的总体竞争力下降。

 

4、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按期交付可靠性的影响,它是对供应链整体信誉的一种衡量,也是供应链吸引客户的一种有利手段。按期交付可靠性高,就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就会有源源不断订货,反之则会逐渐失去现有客户。因此,这一点也是影响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5、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服务水平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要向所有提出需求的客户及时提供精确的产品。因此,客户服务质量是构成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物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但是,用传统的物流管理供应链中的物流过程却难以满足以上要求,因而制造企业必须建立现代物流的理念。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精益生产管理 准时化生产 看板管理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1]。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单机制造能力,但未能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未形成产业链等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急需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整合资源,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赢得市场竞争。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管理模式是丰田英二提出的先进生产方式,准时化生产是精益生产的起源和核心,看板操作是实施准时化生产的具体措施,是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生产活动进行控制的信息系统。其指导思想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2]。

至今,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已经被中国许多企业引入并推广,但是并不十分成功,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以及不能把握LP的精髓,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由此,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结构和生产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入集成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利用其拉动式准时化生产、看板管理等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生产过程,为装备制造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例应用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认识以及推广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1 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生产“设备”和生产“生产设备的设备”的制造业总称,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以及劳动密集等行业特点[3]。

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特点,经过对十几家装备制造型企业的实际调研,发现企业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先进计划与调度以及销售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①生产组织方面存在冗余、效率低,信息共享度低,缺乏协同手段和机制等问题。②经营管理方面的自动化程度低,与其它业务方面的信息不集成、不共享;缺乏先进的统计、分析、预测及决策手段。③现行的生产计划多采用传统的MRP推式计划方式,而这种生产计划方式不适应某些大型、精密度高的产品生产需求。④各级生产目标单一,计划缺乏柔性和稳定性,缺乏集成的生产计划、库存以及成本管理。⑤销售信息化滞后,销售部门不能共享其它部门的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效益。

2 精益生产管理

2.1 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及优越性

精益生产管理(LP)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它是重新塑造一个企业,使之成为精干的、高度柔性的、低成本的战略武器[4]。

LP既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又是一个新的生产方式,是继大量生产方式(MP)之后出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理方式,尤其对于装配制造业来说改进了很多MP的缺陷和不足。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有很多优越性,包括减少了人力资源、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在制品和成品库存尽量实现零库存,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有了大幅提高,表1[4]为日本某四个公司采用LP的效果表。

由表1可以看出,LP推行2-4年后在库存、制造周期、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比如A公司库存减少45%,B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80%。

2.2 精益生产管理的组成要素

对于精益生产管理的组成和构成要素的组成存在不同的观点,CUA等[5]认为精益生产包含三个部分,即准时化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全面生产维护(TPM),后来有学者加入第四个元素人力资源管理(HRM)。

周武静[6]从118家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实例研究,得出员工参与正向影响TQM/TPM,但对JIT的实施并没有直接的影响,TQM正向影响TPM的实施,TQM、TPM正向影响JIT,且TQM通过TPM间接影响JIT。

3 实例应用

根据装配制造业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借助JIT、TPM、TQM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阐述LP在装备制造业的具体应用情况,下面以某装配型企业为例加以说明。

该企业主要生产各种大型机,其生产类型属离散型成批生产,生产组织方式属面向订单生产。因其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上所述的问题,导致企业生产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尤其其生产的某类产品是一类典型具有需求量少、结构复杂、制造工艺复杂等特点的高技术装备,对制造过程等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急需引进新的制造模式,采用拉式(Pull)生产方式。根据精益制造的思想,本文运用员工的参与因素,充分考虑了可准时化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M)以及全面生产维护(TPM)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改进的措施如下:①改进生产计划与组织流程,重组工装设计的计划,缩短准备周期。②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统一管理,改变原有分属不同部门的管理方式。③以成本为中心实现一体化管理。④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统一管理客户以及合同。⑤对于特殊业务,实行订单管理,体现分布式协同制造的思想。

根据该公司的业务需求,分析其工作流程,采用精益生产管理,利用以上改进措施,建立精益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看板管理,得到该公司总体业务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该公司的业务需求,分析其工作流程,采用精益生产管理,利用以上改进措施,建立精益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看板管理。经营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物资供应部门以及财务部门是该公司的核心部门,分别负责相应的业务,同时各业务之间又是有联系的,从经营到生产到销售,同时生产又跟原材料采购、成本核算以及在制品库存相关联,所有的部门以及业务形成一个整体,有效配置并且合理使用企业资源。

通过建立精益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以上改进措施,该管理模式的引入将帮助该公司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生产组织流程不顺、信息不通畅、计划组织方法与管理手段落后、经营活动以完成任务为唯一目标,忽视成本的现状和弊端的现状,树立面向某产品为主、以成本为中心、用户需求(订单)驱动的生产经营理念。建立能够适应企业多种生产方式的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实现从客户签订订单开始,实现一体化管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低原材料库存资金和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柔性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

4 结束语

装配制造业相较其他制造业有其独特的特点,为提高生产率,最大化增大企业效益,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看板管理为核心,JIT、TPM以及TQM之间的关系为指导思想,通过某装配制造型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引入应用,打破了原有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企业特点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以及改进的措施,为其他实施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装配制造型企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Huang Yu-Ying,Li Shyh-Jane. How to achieve leagility: A case study of a personal computer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uturer in Taiwan.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J]. 2010, 29(2-3):63-70.

[2]金应锡.丰田精益生产管理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张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J].中国工业经济,2002 (3):55-63.

[4]Rachna Shah,Peter T.Ward.Defining and developing measures of lean produc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25(4):785-805.

[5]Cua K O,Mckone K E,Schroeder R G.Relat-ionships between Implementation of TQM, JIT AND TPM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19(6):675-694.

[6]周武静,徐学军,叶飞.精益生产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J]. 管理学报,20129(8):1211-1217.

基金项目: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3lslktziglx-06);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2LDQN16)。

篇3

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至少现在摆在眼前的某些事实已经足以证明:企业盈利越来越难。比如,家电业2005年全行业利润下降37%,手机为代表的通讯产品制造业销量增长8%,利润降低39%;还有更加残酷的,如药品制造业平均利润下降了45%,啤酒行业全行业500多家企业利润只有30个亿、亏损面超过50%,微波炉等小家电行业已经趋于零利润!

面对如此的微利经营考验,企业运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原有的盈利模式上没有出路,没有未来,不管你是否愿意,作为以盈利为存在意义的企业,从现在开始,必须从以下二个方面整理现在,面对未来。

第一,想方设法提高收入

“销量等于利润”、“规模一定盈利”的法则失效了。微利时代的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寻找利润区、想方设法活在利润区。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的提高收入的手段正在逐步失去原有的效力和光环。比如,依靠促销增加收入,增加产品数量增加收入,通过广告轰炸提高知名度带动销售、炒做产品概念实现增长、实施人海战术扩大销量等等。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一招一式的销售伎俩以及营销上的花拳绣腿,取而代之的是盈利模式的比拼。盈利模式是研究与实现企业的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形式的系统方法,是企业提高销售收入和经营质量的唯一出路。

第二,坚定不移降低费用

对于制造业来说,利润=收入—成本。企业在提高收入的同时,如何降低成本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挖掘的潜力和空间更大。这种成本空间重点不是生产和制造的成本,核心是销售费用的降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个行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增加最快的是销售费用,企业管理者最头痛的也是销售费用的有效使用、控制与管理。这些费用之中,市场费用又是重灾区,包括市场网络建设管理费、商业返利、终端费用、促销费用等。不把这些费用坚定不移的降下来,企业要想在微利时代生存和发展都是一句空话。

微利时代并不意味着没有获利空间甚至高额获利的机会,关键是企业从经营的想法到做法必须改变,否则很可能成为下面故事中的主人公——量总。

三个企业的老板,量总、皇总和利总,每年春节都要聚会一次。

2003年春节:量总说今年销售达到5个亿很不错;皇总因为企业要上市了踌躇满志;利总认为利润 只有1000多万还要努力。

篇4

《通商》:目前沃尔玛在亚洲市场最大的盈利来自于采购而不是其零售业,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今后沃尔玛是否还会延续目前的盈利模式?

洪涛: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在欧美市场赚钱,在亚洲市场却赔钱的反常现象。事实上,这些跨国巨头采取了由已开发国家市场贴补新兴市场的“零售倾销”策略。这就是我经常所说的“强国倾销”中的“零售倾销”现象。所以,重视渠道资源更应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中国也需要发展自己的采购渠道,成为世界采购中心。过去我们重生产轻流通,现在我们重视了流通,使生产与流通相互促进,因此现在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要以消费为导向。

此外,通过沃尔玛近期的内部调整可看出,它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我认为沃尔玛在延续其跨国采购的盈利模式之外,也不会放弃在中国14亿人口的潜在的市场,零售也会成为它在中国另一巨大的盈利点。

《通商》:您认为,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对中国制造业或产品供应商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是否打破了这些企业原有的供应模式?中国企业又应借鉴其哪些经验?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洪涛:沃尔玛的采购对中国制造业和产品供应商最大的影响是打破了我国传统、固定的经营渠道,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渠道模式,所以沃尔玛通过采购形成供应链的模式是值得我们企业借鉴的。中国企业虽然可以以依赖跨国零售企业开拓世界市场,但要注意不能仅靠这一单一渠道进入市场,单一的渠道资源有时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性。另一方面,近两年,沃尔玛调整了经营战略,过去它是扩张开店,现在它是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利用本土企业来进行渠道网络的扩张,这样避免了与重新开店对自己现有店铺的竞争,从空间布局上也避免了同业竞争造成的同业损害,这也是我们国内企业需要借鉴的地方。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注意,像沃尔玛这样拥有巨大的销售渠道网络优势,由于采购批量大,也容易因此控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零售终端可以控制一个国家,但是批发终端更能控制一个国家的命脉,这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批量采购可以救活一批企业,如果削减采购数量,一些企业就面临倒闭,这是我们需要借鉴也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篇5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1)

要:当前我国中小型数控机床制造商售后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对用户而言,售后服务效率低。售后服务站覆盖的地域有限,产品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售后服务,售后服务外包应运而生。通过联系一些当地具有数控机床维修与改造资质的企业,拿到售后服务权,建立售后服务信息平台,开展及时的“管家式”售后服务。另一方面,现在制造企业数量众多,通过信息平台庞大的信息服务系统,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帮助用户发现最优服务提供商,引导用户寻求最优服务,即“择优”。

关键字:售后服务;外包;管家式;平台;择优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17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2013-2014学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的盈利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SHA028)

作者简介:刘伟成(1971-),男,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化网络与知识管理方向。

收稿日期:2015-04-16

1 当前国内外数控机床的市场分析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需求量日益扩大,产量正呈飞速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我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从2004年的51 861.00台增长至2013年的209 287.00台。2013年,我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行业产量呈现增长态势,比2012年205 695.13台同比增长1.75%.根据有关部门数据得,当前在国内市场可提供的数控机床种类高达1 500种,整个金属切削机床的主要的锻压机械和品种类别覆盖率高达90%。领域之广,可与日本、德国、美国并驾齐驱。这标志着国内数控机床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国内当前的国产装备出现了市场的供不应求,供求率不到60%,其中仅仅不到1/3的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进口商品还占了相当一部分。我国现已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但投入市场时间尚短,本国用户不想承担任何风险,宁可进口高价国外成熟产品,也不愿购买国内产品。这是不利于国内发展的。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中国机床产业相对比较优势仅仅在于规模方面,,在结构、水平、研发和服务能力等方面与机床制造强国相比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为适应环境变化,许多机床企业减少了普通、低档产品生产,着力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及生产线,加快经济型数控机床更新换代步伐。但有些行业如铁路、航空、能源等行业对机床依然有较大需求,尤其是汽车制造行业开始回升,说明数控机床特别是大型和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相对旺盛。

“三分产品,七分服务”这对于机床产品的形容再形象不过。如果离开服务支持,机床将成为“半成品”。基于在技术上的复杂性,客户可能无法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无法用于再生产。

国外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市场又容量有限,这是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转战售后服务市场不失为一个良策,一是机床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链成员的价值分工,售后服务市场价值引起企业重视;二是服务外包浪潮驱动,服务外包也加速了售后市场时代的到来;三是客户价值凸显化,客户对服务价值需求日益增多,售后服务市场不断被细分与深化。

机床制造企业售后服务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更是提升市场销售力的必打牌。试想一下,如果数控机床供应商不到客户那里去帮助安装调试到正常作业状态,那么数控机床很难实现精确生产的目标。机床制造商要努力实现“服务型制造业”,其核心在于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围绕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差异化服务,从基础的销售产品转向“产品-服务包”等综合、整体解决方案来展开。诸如沈阳机床集团,正在加速从传统产品制造商向现代工业服务商转型。

2 现有平台盈利模式分析

在电商开始普及的今天,我国电商模式按照交易对象主要有B2B、B2C、C2C三类。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B2B,是我国目前盈利状况最好的电商模式。

目前运营的B2B电子交易大体分为3类:企业专用平台交易模式、公共独立平台交易模式、行业性平台交易模式和。埃森哲研究表明,目前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交易模式。大多数企业以组合的形式参加电子商务交易,对与不同模式的选择要根据企业不同业务需要来决定。

2.1 企业专用平台交易模式

企业专用平台交易模式能够充分体现企业间的供应链机制,提高透明度和标准性。许多拥有企业专用交易平台的公司都是供应链管理的先驱,其通过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库存的准确性及业务的规范性,为企业间作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有效整合与集成是通过在企业中实施ERP等工程来实现的,从而来提高在供应链水平而非产品层面的竞争力。

2.2 公共独立平台交易模式

公共独立平台交易模式价值观在于,帮助客户搜寻全球范围内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对业务关系进行“虚拟化”管理来获取全球的价格信息。它提供一个商贸平台,参与者不仅可拥有产品信息、厂家信息与认证、交易促成等权利,并且该商贸平台也可为某些行业行业提供普通解决问题的方案。

2.3 行业型平台交易模式

行业型交易平台一方面制定行业标准,组织中间商对B2B服务模式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为行业内企业集中提供多样的信息、利用网上交易为企业提供价值,从而来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B2B类型网站的盈利模式,龙狮品牌策划认为主要有VIP费、创意费、竞价排名、增值服务、线下服务、商务合作、按询盘付费等。

(1)VIP费:是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来参与电子商务交易,必须注册网站的VIP,并每年定期缴纳一定的费用,才可享受网站提供的丰富多样的服务。这种平台最典型的代表有阿里巴巴、慧聪网。当前VIP费在我国B2B网站收入来源中已占了大部分比例。

(2)创意费:通过在网站上投放一些广告来获取收益。这种形式不仅是B2B电商网站的收入来源,也是网站的盈利来源。

(3)贸易合作:主要有商户合作,政府、商会合作,传统媒介的合作等。中国供应商是由中国政府打造的来推广中国产品达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产品以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目的。

(4)按询盘付费:区别于传统的会员包年付费模式,按询盘付费模式是指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不是按照时间来付费,而是按照海外推广带来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海外买家实际的有效询盘来付费。

(5)价格排名:企业为了提高商品的知名度,期望在B2B网站的信息搜索中提升自身产品的名次。而网站在确定信息可信度的基础上,由会员缴纳VIP费用的不同而对排名进行不同层次的调节。

(6)离线服务:主要包括杂志,展览,学术讨论会等。

(7)增值服务:B2B网站通常除了为企业提供商贸供求信息以外,还会提供一些独到的增值服务,包括优化引擎、认证品牌、域名独立、行业数据分析、业内行情分析等。

3 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的盈利模式及平台建设

3.1 服务信息平台的盈利模式

(1)放低标准吸引会员。在平台创立之初,网站降低加入会员的门槛。由于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客户群多数为中小型制造企业,免费会员制是吸引客户群的最佳途径。通过免费会员制来吸引企业在网站注册成为会员,以此来活跃市场,汇聚商流。而会员在浏览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以此创造了无限商机。大大小小的企业活跃于网上交易市场,为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带来了各类供需信息,壮大和发展了网上交易平台。在市场竞争将日趋复杂激烈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利用网上市场来抓住企业商机是个绝对明智的选择

(2)汇聚商流。提供市场供求信息。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做了充分市场调研,了解了企业需要,将企业在平台上的信息进行了分类汇总,形成别具一格的网站服务栏目,能让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其主要栏目有:

①产品展示:按产品分类来进行展示,主要有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VIP会员对的各类信息,图文并茂。

②价格行情:按行业提供企业最新报价和市场价格动态信息

③公司汇总:集聚众多公司网页,组成公司网址大全,来进行管理。想了解某公司详细咨询的客户,可以通过网址大全来查找贸易合作伙伴。注册过VIP的公司也可以进行免费申请,使自己加入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公司库”中,成为其中一员,享受各种便利。并且可以链接“公司库”中,方便其他有合作意向的会员来了解公司全景。

④商务服务:各类运输、货币转换、信用查询、增税纳税、业务等各项咨询服务。上述栏目为会员展现了满是现代化气息的商贸信息,实用的商机,是网上交易商场的主体部门。

⑤行业讯息:根据行业分类不同,来最新动态消息,对于VIP用户有特权,能分类的订阅最新资讯。平台将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信息内容发给会员。

⑥商人俱乐部:VIP会员可以在这里开行业研讨会,交流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更深层次的交谈。平台每天还为会员提供最新话题供其选择,也参与讨论,调动积极性。平台也帮助会员提供网上营销解决方案。

(3)“管家式”售后服务。通过联系一些当地具有数控机床维修与改造资质的企业实现服务。即通过拿到制造商的售后服务权,建立售后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制造商的营销网络拓展公司的信息来源,与有维修资质的企业签订售后服务外包合同,开展及时的“管家式”售后服务,力争将因设备售后问题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外包将您解放出来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目标。

(4)项目择优。现在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好坏没有明确标准,通过信息平台庞大的信息服务系统,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帮助用户发现最优服务提供商,引导用户寻求最优服务,即“择优”。根据客户群不同需求做不同点的择优项目。有些客户群资金相对充裕,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群需要的是绝对的优质。而有些客户群资金有限,对他们而言所需要的就是极高的性价比,这样的客户群需要的是相对的优质。

3.2 平台建设

在平台的建设方面,主要从广告、搜索、自有产品销售、增值服务、线下服务、商务合作等方面来着手。

(1)广告:①文字广告:关键字搜索、文字超链接、讯息镶嵌不同颜色不同字体文字;②图片广告:静态图片广告、动态图片广告、flash等;③广告联盟:共享已投放到知名网站上的各类广告。

(2)搜索:①

关键词 竞价排名,指客户通过搜索

关键词 得到的排名;②热点词汇直达商铺或企业网站。

(3)自有产品销售:①如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诚信通,森虎网的竹木通;②行业的管理软件;③网站会员等级。

(4)增值服务:①客户留言,前沿资讯短信服务和邮件服务;②高级商友俱乐部收费服务和线下服务③专家在线资讯服务。

(5)线下服务:①网络营销策划;②培训;③展会;④行业商会、研讨会、高峰论坛等;⑤团购。

(6)商务合作:①政府、行业协会合作;②网站合作,如广告联盟等;③媒体合作;④企业合作。

4 结语

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的产生将会从某种角度上缓解了我国中小型数控机床制造商售后服务所遇到的问题,也将会有利于我国数控机床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带动数控机床制造业的发展,使国内机床制造也更上一个台阶。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的发展紧跟发展潮流,在刺激电商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提升自己。数控机床服务信息平台盈利模式的研究,将突破传统的盈利模式,带动现有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使得B2B、B2C等平台的盈利模式得到突破。

参考文献

1 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等.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 管理科学学报,2013(1)

2 张捷岩. 新加坡社区管理模式[J]. 中国经济周刊,2005(9)

3 付永军. 电商自建物流:变瓶颈为竞争力[J].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2(3)

4 王培. Groupon模式与团购新趋势[J].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8)

5 程绍珊,郭慧东. 传统营销模式的网络化转型[J].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1(3)

6 侯巧红. O2O新平台:企业如何借力[J].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1(08)

7 冯之浚. 科技进步与低碳经济[J]. 中国经济周刊,2009(40)

篇6

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不过相当一部分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IPO所募得的资金并未投放到承诺募投项目中,而是挪作金融投资,由此带来一个议题,即产业资本到底是自身出了问题,还是被日渐膨胀的金融资本所稀释?深圳电台先锋898(FM89.8)上午9点至10点播出的《创富赢家》节目主持人孙小美与特约评论员孙立坚就此展开了讨论。孙立坚表示,中小企业产业资本受限于其弱势的盈利模式,基于逐利需求,大量转作金融资本,参与民间借贷;而在人才、资金等诸多瓶颈的压制下,产业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难度极大。

孙小美:产业资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是否会造成冲击?

孙立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危机之后,我陆续调研了江浙等中小企业云集的沿海地区,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这些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其数量却是惊人的,解决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就业问题。2008年以来,中小企业长期以出口为导向、以制造业为本的盈利模式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当时我们强调,“船小好调头”,希望他们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商机,进而寻求利润的增长。但我们很快发现,全球范围的另一波冲击使这些中小企业再度面临艰难的选择,而此处的“冲击”指的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具体就是工业原材料绑架了全球金融资本,使得中小企业如果要进行工业生产,就必须高价引入原材料,这就不可避免的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金融危机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之下,产业资本让步于金融资本。

这当中分为两个阶段,08年沿海省份有一批中小企业退出了实体经济领域,将巨额资本投向当时受国家政策扶持的房地产业,但现在银根收紧,资金成本骤升,中小企业为此需支付大量利息,造成资金链断裂。于是,部分中小企业抛出楼盘,套现还贷。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紧,沿海地区高利贷现象盛行,而融资一方多是前述存在资金链缺口的中小企业。另一个阶段,部分中小企业当时并未置换其产业资本,而是坚守阵地,期待“春天”的来临,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个冬天有点漫长,民工荒、人民币升值等众多问题相互叠加,这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和良好的盈利模式。为此,坚守多年的理念随之发生改变,产业资本逐步淡出,换来的是金融资本,寻求高利贷市场上的高额回报。

孙小美:如您所述,市场资金依旧充足,只不过结构不尽合理,参与民间借贷的资金为何不选择受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如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有什么顾虑?

孙立坚:我们刚才说道,“船小好调头”。理论上,中小企业应尽快抛弃此前“三高一低”的制造模式,转向国家重点扶持的六大新兴产业;但实际上,中小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瓶颈。其一则是人才瓶颈,中小企业以前只是做标准化的制造业,过程相对简单,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对人才的需求并不迫切;但新能源、生命科学等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高端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力叠加。然而问题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程度远不如央企及大型外企等,缺乏必要的人才,中小企业“掉头”谈何容易?

篇7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已在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末温州共有工业企业14.61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640.21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67.7%。生产总值和应交增值税均占全市生产总值和应交增值税的90%以上,吸纳了大约75%的就业人口。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业以传统轻型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阶段迈进,轻工业的行业优势进一步巩固

近年来,温州重化工业比重逐年提高,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2003年温州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2.07:37.93演变为2010年的34.7:65.3。工业结构调整突出的表现是部分轻工行业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轻工业总量最大的两个行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2008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87.21亿元、478.36亿元,两者占轻工业的比重为43.27%。

(二)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由于产业结构的规律性变迁,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近几年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5.9%,比2008年提升2.1个百分点。当前温州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过渡阶段,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商贸、金融、现代物流、通讯等生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并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推进。

(三)传统行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行业集中度增强

温州市11个县(市、区)143个建制镇中,特色产业产品产值超过10亿元的达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产值的60%以上,如鹿城服装、乐清柳市电气、永嘉泵阀、瑞安汽摩配、平阳萧江塑编、苍南印刷等产品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显示了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2010年全市电气制造业、鞋革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共有11个行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75%左右。

(四)民营企业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小企业比重明显偏高

近年来,温州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有所加快,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比重有所提高,2008年末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为5.1%,比2003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但是小企业比重仍然居高,尤其是个体户占比过高,2008年末的个体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为77.3%。近年来,在温州本土很少出现新的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五)民营企业工业投资增长下滑,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003-2007年这五年,温州工业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7年温州工业投资251.07亿元,增速比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快15.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1%,比2003年增加了14.5个百分点,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但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温州市工业投资出现了显著的下滑态势。2008年温州工业投资额比2007年下降0.4%,为248.75亿元。2009年工业投资额为241.31亿元,同比下降2.9%。温州经济面临发展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问题。

二、温州信贷结构变动趋势

2001年以来,温州信贷投放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速在浙江省保持了前列。2010年温州本外币贷款增速达22.9%,新增人民币贷款988亿元,新增贷款占全省比重达到12%。

(一)温州信贷以短期贷款为主且占比不断提高

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始终是温州信贷投放主体,且短期贷款占比呈快速上升趋势,新增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2010年末短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高达76.43%,2010年新增短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达85.43%。温州银行业信贷以短期贷款为主是适应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资金运营规律,符合民营企业贷款需求急、频度高、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

(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稳定

2004年来,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4-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相对稳定,在46%-49%之间波动。在比重相对稳定的同时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却波动明显,2006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为27.39%,达到阶段性高点,但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在2007年、2008年货币政策适度从紧背景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却超过全部贷款增速。2010年,尽管实行的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却小于全部贷款增速。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与货币政策松紧呈反向运作保证了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稳定,同时也反映了温州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逐步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发展到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但产业集中度不够高的事实。

(三)个人贷款占比不断提升且增长势头不减

近几年来温州信贷结构的突出变化是个人贷款快速增长。2006~2010年,温州个人贷款年均增速达40.8%,比全市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也相应从2006年的31.6%上升至2010年末的47.1%。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温州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未根本转变,影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转而通过企业主以个人名义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温州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个人贷款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温州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银行机构对温州实行了信贷规模倾斜,个人贷款获取资金的渠道相对宽松。

(四)行业投向以制造业贷款为主1年第7期中旬刊

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7,2011(CumulativetyNO.450)信贷的行业投向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我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近几年来新增贷款投向上看,温州新增贷款仍以制造业为主体,截至2010年末,温州制造业贷款余额1898亿元,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5.27%,且制造业新增贷款在全部贷款增量中占比最大达37.6%。从近年来不同行业贷款增量的相对占比变化情况来分析,新增贷款有向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倾斜的趋势。

(五)县域信贷投入相对不足

2001年来,温州县域贷款在全市贷款的占比相对较少,维持在38%左右。这与温州县域的经济总量不相匹配,2001-2010年县域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市的占比大约维持在58%。近年来温州县域贷款增速总体上小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长速度(除2003年、2009年两年县域贷款增速超过全市贷款平均增速以外)。但县域贷款也逐渐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2010年末,县域贷款占全市贷款的41.2%,县域贷款的增速达44.02%。

三、信贷结构发挥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先导作用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温州信贷持续扩张,但信贷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信贷投入对温州民营经济的贡献度不断降低,贷款余额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1在逐年扩大。2009年末,贷款余额同GDP的比值达到了1.74,比2001年比值提高了0.97,这种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从信贷单一变量角度来看,要有效发挥信贷结构的调整导向作用来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仍面临较多体制、机制、功能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产业导向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后盈利性与民营企业投资预期收益不一致。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人”,追逐较高投资收益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由于利益驱动而使企业更加关注当前资本的比较收益率,而忽略产业政策的导向要求和产业升级后的预期收益率,加剧了温州信贷资金游离于制造业之外,影响了产业政策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导致温州本地工业的发展内在驱动力不强,影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近年来,温州企业由于自身主营业务发展遭遇瓶颈,且一些行业的收益率远高于自身主业,因此一些企业加快多元化业务的扩张步伐,减少对自身原来主营业务发展的持续投入,造成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二)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机制转换与企业信贷负债经营投向不一致。信贷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发挥依附于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机制变革。但经济结构调整是个长期过程,尤其是部分经济增长薄弱环节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一定时间,而商业银行的利润回报则要求在短期内实现。结构调整的长期性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短期性存在矛盾。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额度一定情况下,往往对客户实施行业的差异化信贷准入政策和贷款规模管理,一方面使得盈利能力强的行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信贷过度集中,另一方面政府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一些行业因为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资金回收期长等问题使得信贷资金紧张。出于逐利和避险的经营要求,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进展相对较慢,进而影响其对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作用的发挥。当前,银行更加关注自身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而对企业资金实际用途缺乏贷前、贷后管理的自主性要求,同时企业信贷资金实际投向又难于掌控,且投向缺乏有效引导举措。

(三)功能方面的制约因素

产业自身盈利模式同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未达到一定程度,则信贷资金不具备对产业层次的自然提升功能。信贷结构优化作用的有效发挥要依托于产业自身盈利模式的变革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目前温州产业发展来看,由于第二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低,产业自身盈利模式主要依托规模、投入的扩张,尚未根本从原来的价格竞争转变到以品牌、技术标准、研发能力等竞争力提升上来,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向和效益的发挥,因此信贷结构变动对第二产业的梯度转移作用要强于对第二产业的产业层次提升作用,影响了对产业的提升和促进功能。

四、对策与建议

温州信贷投放有效促进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但也面临信贷投放中短期贷款占比过高制约民营企业升级步伐,县域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等问题。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有效发挥信贷在支持温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策引导。

(一)强化信贷投向管理和引导,加大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关键环节的信贷支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强化银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重点强化对银行信贷资金实际流向的考核和检查力度,确保信贷流入实体经济。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行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提高温州民营企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分工协作,提升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金融创新,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专利权、商标权、排污权等金融产品创新,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研发的信贷投入,加大对这些民营经济薄弱环节的长期信贷投入,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流程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期,应注重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引导,盘活信贷存量,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围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主线,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增强信贷资金对产业层次提升作用信贷结构变动对温州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步伐和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但信贷增长未能带动温州民营经济呈现相应的发展,关键不在信贷结构本身,更多的是温州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着力点上应考虑从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入为着力点,转变为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的整合提升、优化发展环境上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民营企业正确处理扩大生产和投资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加大对技术改造投入。以大力发展温州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培育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

篇8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制造型企业的特点

1、企业方方面面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企业的一个特征,从企业的标准化的内容来看,首先是生产作业的标准化,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而且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从流程作业标准化来看,包括通用的流程、互换性生产以及柔性生产。

在当代企业中,流程的标准化方兴未艾,还有管理模式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复制以及盈利模式的复制等也在大量进行,从麦当劳、肯德基到一些制造业,管理模式可以复制,盈利模式也可以复制,这都显示了一个最大的特征——标准化,标准化已成为现代工业的特征之一。

2、企业管理的系统化

从制造业来看,现在都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与内外都有流量的交换,这个流量往往是指资源,包括物资、时间、财力、人力几大流的流动。现在的企业一般都会作为一个开发系统,寻找合适的市场、最佳的配置资源,兼并重组,以尽快达到战略的预期。

3、企业的流程化管理

现在,在很多企业中出现了从职能管理到流程管理的趋势,所谓流程管理,就是以某一产品或服务为核心来组织资源,从产品的源头到产品制造结束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模糊了职能的概念。

生产流水线就是典型的流程管理,这种管理已经打破了职能的界限,而把职能的部门下放到了生产线上的各方面,以此来保证产品能够从进到出顺利地完成,这样,企业的组织架构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在传统制造型企业中,层级化是非常明显的,而在现代的制造业中,层级化的组织结构慢慢趋向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进到出都是围绕流程、围绕产品进行配置,组织架构层级越来越少,人员的角色也变得模糊,可能一人就担任几项工作,这是现代制造业的第三大特点。

二、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状况

尽管我国制造型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大部分制造型企业的内部控制还比较薄弱,尚且处于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在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仍然存在经营效率不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支出失控,违法违纪的现象经常发生等问题。

1、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基础较为薄弱

任何实践操作都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针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还存在封闭化、理论贫困化的状况,而这同内部控制的本质要求以及相应的实践作用很不相称。

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第一,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大部分制造型企业仍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没有建立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偏重事后控制而忽略了事前预防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待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后设法堵塞或予以惩罚,导致内部成本较高,收效甚微,使会计控制失去效力。第二,在资产控制上,有的制造型企业只注重钱财物等有形资产的管理控制,而忽视了对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控制,使会计控制不能全方位地发挥控制作用。第三,在检查、考核和奖惩力度上,没有设立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从而削弱了员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

2、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而我国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会计控制。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目前有关法规中明确内部控制机构既代表国家执行行政监督职责,又要为企业领导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这种理论上的双向服务机制将内部控制机构经济责任和义务确定得大于其实际的功能和拥有的权力,只能把内部控制机构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目前,多数企业已建立自己的内部管理体制,但已有的内部管理制度既有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又有需要修订完善的问题。财务成本控制工作出现不少问题,反映出现行一些制度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更不能满足今后工作的发展。如项目经费使用、收费、后勤服务、培养成本的核算等制度,都需要新的制度给予支持。目前,财务实行的集中管理,一般仍属于“小财务”概念,对基建、资产等方面尚未做到有效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工作。

3、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

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对财务成本控制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他们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财务成本控制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素质较低,普遍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企业亦未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这样低素质的管理者即使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素质,也因他们的能力所限而无法真正地管理好企业。

管理人员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他们认为会计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从而导致企业会计控制残缺不全。相当一部分管理者把会计控制看做是一堆文件、手册和制度,遇到具体问题时,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大事小事领导说了算;有些管理者无视会计法律法规的存在,有章不循、执法不严,使会计控制失去了刚性和严肃性;有些管理者甚至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或集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

篇9

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媒体改革大潮中,期刊似乎波澜不起。据中国期刊协会调查,在全国9000多种期刊中,真正盈利的不过百余家。也就是说,盈利的期刊仅占到期刊总量的2%左右。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成为当前期刊经营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期刊盈利模式无外乎两种,一是依靠发行收入。这是目前国内期刊业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这类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而且发行收入随着发行量的提高而增加。以《读者》杂志为例,2001年该杂志约2亿元的利润中,有近1.8亿元来自发行收入。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故事会》虽然拥有400万读者,但是广告收入却很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这类杂志如《时尚》、《世界时装之苑》、《财富(中文版)》、《汽车杂志》等。2002年,《世界时装之苑》的广告收入(刊例)高达1.6亿元人民币。近年来,随着期刊广告市场扩大,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虽然这两种传统的盈利模式仍是国内期刊业的盈利支柱,但是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发行收入受到发行量的限制,全国9000多份期刊使期刊市场渐趋饱和,大多数期刊的发行量徘徊不前。而期刊市场的广告额虽然每年是两位数增长,但是其大部分市场份额却被少数大刊所拥有。那么期刊是否只能靠这两种盈利模式来生存呢?上海的新锐期刊《理财周刊》借鉴海外期刊的成功经验,成功地探索出期刊盈利的“第三种模式”,即发展以期刊品牌资源为核心的延伸服务来盈利。

期刊经营的“三次售卖”理论

《理财周刊》开发的第三种盈利模式源自国际期刊业流行的“三次售卖理论”。所谓三次售卖理论,是指在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三种商业模式。

第一次售卖是指“卖内容”。杂志以精彩的内容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使杂志有可能获得发行收入,所以第一次售卖是杂志发行收入的基础。第二次售卖是“卖读者群”,定位清晰、内容精彩的杂志拥有一定数量而且相对固定的读者群,这个读者群是杂志吸引广告的资本,所以第二次售卖是杂志广告收入的基础。第三次售卖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主要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等。

在欧美发达国家,只卖一次的期刊经营规模都不大,在2000年美国期刊300强中,这种类型的期刊只有21种,说明这种模式不是期刊经营的主流模式。最成功的期刊都是三者卖得都好的。而在杂志的三次售卖中,第三次售卖的发展后劲最足,因为杂志是品牌媒体,一本有影响的杂志在其读者群乃至整个社会上都拥有良好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利用期刊品牌发展的衍生产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良好的市场形象。

全球知名杂志以第三次售卖取得成功的数不胜数。以财经类期刊为例,美国财经杂志巨擘《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排行榜在全球家喻户晓,而该杂志在上海举行的财富500强第五届年会不仅让国人目睹了全球企业界巨子的顶级盛会,也亲身感受到了《财富》杂志的品牌号召力。开一次上海年会,《财富》究竟赚了多少?怎么赚的?国人不得而知,但从主要赞助商的名单中就可见端倪,它们是美国国际集团、安达信、英国电信、中国银行、戴尔电脑、高盛集团、北方电讯、国泰航空等。类似的例子还有《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排行榜。最近在上海举行的福布斯全球CEO年会再次显示了知名期刊第三次售卖取得的成功。

时尚类杂志同样重视第三次售卖,《COSMOPOLITAN》杂志是世界上销售规模最大的年轻女性杂志,这家杂志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3000万读者。虽然其在广告和发行方面获得巨大利润,但是该杂志的品牌推广同样不容忽视。1997年,〈COSMOPOLITAN》杂志与美国专卖授权公司合作,开发小物品系列产品。包括妇女贴身内衣、袜子、眼镜、家居、泳装、泳帽、泳镜、小附件和手表等物品,目前在欧洲大约有4000个这样的小物品商店,2001年其欧洲的销售额大约为2200万英镑。该杂志还开设了首饰专卖店、咖啡店、沙龙等。在上海,“ELLE”品牌的时装专卖柜遍布各大百货公司,它的背后则是著名时尚杂志《ELLE世界时装之苑》。

在国际期刊市场上,利用“第三次售卖”所获得的利润甚至堪与期刊发行以及广告的收入比肩。美国的《读者文摘》依托杂志读者群销售图书,图书销售利润比杂志还高;美国第二大期刊集团Hearst第三次售卖的收入超过7亿美元。2000年,英国《商务》杂志第三次售卖的收入占其收入的一半,达14.5亿英镑。衍生产品的高额利润促使许多知名杂志不断拓展第三次售卖的领域,《国家地理》杂志产品开发延伸至旅游、探险多个领域以及中小学生等多个年龄层,还出版多种报纸和80余种图书及每个国家最有代表性的音乐CD,它的地图在美国也是最权威的,所有这些产品都冠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商标。

国内期刊业的“三次售卖”实践

在我国,期刊盈利模式的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一批先知先觉的期刊经营者已经注意到第三次售卖的重要性,以利用期刊品牌资源为核心的衍生产品开发开始起步。如《故事会》从1996年起扩大杂志的外延,推出《故事会爱好者丛书》、《中国历史故事丛书》、《故事会图书馆文库》等,成了一家故事“制造厂”。著名时尚杂志《瑞丽》也正处在“卖三次”的阶段,网站、数据库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扩张手段。瑞丽女性网经营包括广告、电子商务、短信、彩信、收费邮箱等在内的能盈利的几乎所有模式。该网站由于品牌价值高,女性主体客户突出,因而受到广告商的青睐。

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理财周刊》把国际上期刊经营的先进理念与上海的期刊经营环境相结合,把期刊经营三次售卖的理论付诸实施,取得了创刊第二年即盈利的巨大成功。

出版增刊、图书是理财周刊最早开发的衍生产品。2002年,上海房地产呈火热之势,买房、租房成为个人理财的热点。五一、十一长假期间,上海都举办了大规模的房展会,理财周刊乘势推出的《房产增刊》在房展会现场发放,虽然每本价格为15元,仍被一抢而空。2003年,上海房产市场更加火爆,理财周刊紧抓热点不放,房产增刊由半年一期增加为每季度一期,5本增刊的广告销售额即达280万元。不仅广告发行都能赚钱,理财周刊的房产报道在业界也声誉日隆。理财周刊还把名牌栏目“生意场”的精华内容集结成册,出版了理财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克隆赚钱店》,这本书一度登上沪上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

主办会展活动也是理财周刊实践“三次售卖”理论的重要手段。除了面向普通市民的理财讲座、创富沙龙活动,面向金融专业人士的高层次国际交流,这家只有五十多名员工的杂志社,还多次主办过三四千人参加的“终生理财总动员”、“市民理财日”等活动,反响非常热烈。2003年,《理财周刊》不仅邀请了华尔街“女股神”艾比・科恩来沪演讲,还十分成功地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上海首届理财博览会。利用《理财周刊》这块日益深入人心的招牌,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理财周刊》新的盈利点。

2003年,理财周刊注册了上海第一家理财培训公司――点金培训有限公司,瞄准的是理财规划师培训这块市场空白。另外,他们看好网络的盈利前景,将其网站从杂志的电子版改造为理财类门户网站,5月份推出的收费会员服务提供投资建议和风险提示,迄今付费会员已达数千人。另外,网站正酝酿开发金融产品工具库,囊括上海所有的个人理财工具,有望成为另一大盈利点。

期刊品牌需要用心经营

“第三次售卖”的核心是挖掘期刊品牌的市场价值,然而,知名品牌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品牌的价值也需要用心去经营。而品牌经营恰恰是当前中国期刊业的弱项,虽然全国有9000多份期刊,但是真正家喻户晓或在某一领域内被公认为权威的杂志却为数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就更少了。这或许正是国内期刊业鲜有涉足“第三次售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这一意义来说,当前我国期刊业实践“三次售卖理论”,开发新的盈利模式的第一步就是经营好自己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商业周刊》对其品牌价值的概括:期刊品牌的成功运作必须具备8个要素。

一是盈利,该刊2000年营业额5亿美元,年盈利6000万美元;

二是权威性和影响力,该刊被公认为全球最有影响的财经期刊之一;

三是具备跨地域、跨文化的渗透力,该刊在全球各地都有高阅读率;

四是长期稳定的发展,该刊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史;

五是明确、稳定的目标市场,该刊的北美订户中88%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平均年薪23.3万美元;

六是业务发展潜力,该刊拥有6个地区版,3个细分读者版(小企业版、精英版、制造业版);

七是有效的市场推广,该刊的稿件被其他媒体广泛引用;

八是明晰的品牌产权和完善的授权使用机制。

《商业周刊》的品牌8要素为我们树立了期刊品牌经营的标杆。对国内的期刊来说,至少应从三个渠道加快学习,以期快速建立品牌。

最首要的当然是内容。杂志“内容为王”,内容是品牌经营的核心。《商业周刊》何以成为最有影响的财经周刊?自然得益于它最早提出“新经济”、“亚洲金融危机”、“创造力经济”等概念。同样,如果没有《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等一系列文章,我国的《财经》杂志又何以在短短几年内声名大振,引得广告商纷至沓来?强调内容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时,尤其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以不符事实的、哗众取宠的报道来求得短期的轰动效应,这样的做法对树立有影响力的、健康的品牌来说,简直就是“致命杀手”。

媒体的公信力问题被国内的许多期刊所回避,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在某些时候,它不得不屈从于“金钱的诱惑”。比如,一家著名的大公司正要给某杂志投放几百万元的广告,同时,记者又有一个极具新闻价值的线索正是要曝这家大公司的光,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在期刊业中绝不鲜见,但最后能够秉持公信力、坚守新闻操守的却并不多。像《财经》、《理财周刊》等媒体敢顶住压力、坚持刊发曝光新闻的做法,或许损失了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却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了极高的地位,大大推动了品牌的树立。

篇10

我经常听到企业家这样期待的声音:“国家会出什么样的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过去20年,中国企业靠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熬过了一个个低谷期。但如今,地方政府负债率高,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刺激经济政策难再力挽狂澜,“等待政府出台政策”的心态亟待改变,企业要修炼内功,把产品做好。

慢增长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今,大部分公司的盈利模式依赖市场需求、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就难以存活。其背后的原因是公司生存根基不牢固,只不过,这个问题一度被高增长高通胀的飞速发展所掩盖。中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公司也需要在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上转型。

过去十年,中国没有出现有竞争力的企业,有名的中国企业都是1990年代出现的。现在不少公司的盈利模式通常是先负债经营,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通过杠杆效应提高企业的每股利润,等待市场需求暴涨时大赚一笔。公司间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这种模式长远而言不会成功。

当下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中国企业家变成了电影明星,隔三岔五出现在杂志封面、人物访谈节目。在中国,到处自我宣传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出名可以借钱。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公司收购海外公司是通过借钱进行的,这种经营模式都是在玩资本游戏。

企业家不务正业,难出好公司,对经济也有长远的负面影响。一轮跑马圈地结束后,企业家的出路在哪儿?

事实上,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企业家能做的事还很多,关键在于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价值。举个例子,当下食品安全问题人人自危,这就是商机。如果有家公司能做出真正的放心食品,何愁不发财?其实机会非常多,中小企业需找到自身价值,做自己专长的事情,并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

我对中国的未来还是非常看好的。老百姓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在全球而言生产力很高,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机场出票员、超市收银员工作效率比国外的高,劳动力成本却远远低于国外水平。

中国经济的命根子——对外贸易也依旧强势。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虽然如今贸易增长减缓,但相比东南亚的基础设施落后,中国在贸易方面仍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一些化工制造行业回流美国的现象也仅为特例,不会对中国造成较大威胁,毕竟中国一个工人一年的成本为6000多美元,而这只是美国工人一年的医疗成本。

政府应大刀阔斧减税

这些年,不少企业要赚钱都想着找政府,拉关系。整个市场机制被破坏了,行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而是与官员的关系,经济效益自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