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治理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 生态系统;情境利用;资源获取;职业学校;专家型教师;教师专长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1-0055-05

一、问题提出

社会全面转型和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呼唤更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社会性等特点[1],使得职校教师的发展既与普通学校教师存在共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影响因素更广泛,成长路径更复杂。

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成长放置于广阔和复杂的生态体系中,提供了对外在多维生态环境的系统审视,以及个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互动解析,是全面、深入分析职校教师成长机制的适合理论。生态系统视角下,职校教师的成长维系于个体内部和内外各系统之间借助地位势差、资源错位、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与持续发展关系。埃文斯(Evans)和卡尼(Kearney)指出,生B系统理论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框架,不但可以由此理解和分析个体面对的复杂情境和问题,而且有助于设定合适的介入方法以取得有效转变[2]。

聚焦于情境、资源、个体以及三者之间的复杂交流与互动关系,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需要运用各类资源和积极行动,通过交换方式获取情境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生态系统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包括情境利用和资源获取。格林(Greene)和艾弗罗仕(Ephross)认为,情境是一个多种社会力量的组合体,可以在特定架构内形塑个体的行为和发展[3]。依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的分类,生态情境系统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由内到外延展的微观、中间、外层和宏观四类子系统[4]。微观系统是直接影响个人发展、包容个人的组织;中间系统是介于包容个人组织之间的联系,即微观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外层系统是微观系统的延伸,可以影响和包容微观系统或中间组织,进而间接影响个人;宏观系统指文化的支撑部分,如经济、社会环境、法律及政治体系等。四个系统持续交互作用、影响和制约,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动个体发展。

资源是情境系统进行交流的核心事物,资源获取能力是职校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陈钟林和吴伟东认为,资源可以分为工具性资源和情感性资源两种类别[5]。工具性资源指向个体用以作为手段,达成某一个具体目标的资源,对个人而言,可以进一步分为知识资源、能力资源、平台资源、精力资源、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情感性资源则指向个体自身情感需求的满足和观念态度的构建,可以进一步分为感情资源、观念资源和态度资源等。情感性资源不能帮助个体直接达成目标,但能够实现情绪情感的宣泄、缓和、抚慰、调适,以及观念的形成、加深、巩固、转变等,从而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在职校教师成长期间,往往需要在情境中同时获取大量的工具性和情感性资源。

持续、健康的资源交换是维持教育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重要基础[6]。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情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获取。职业学校中,能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老师,在其职业发展道路上,往往是能够更加充分利用情境,因势利导,并通过资源的有效和持续获取推动自身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宏观背景,以情境利用和资源获取为视角,分析专家型教师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有助于在更广阔的认知框架下,理性认识职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本研究力求从情境和资源角度对职校专家型教师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成长事件进行系统考察,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二、职校专家型教师情境利用和资源获取的编码分析

职校专家型教师的界定有很多维度,为了研究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将其界定为在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5年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为考察职校专家型教师成长历程的专长特点,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25名来自广东省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前,首先对教师的个人资料进行收集。主要包括教师的性别、年龄、籍贯、学校、职称、教龄、获奖次数、学历、专业、所授课程等。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教师成长的关键性事件。请教师详细描述自己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经历的三个最关键事件、事件发生时教师的职称与教龄情况,以及事件产生的具体影响。

(一)专家型教师成长关键性事件的编码过程

从情境和资源两个维度对专家型教师描述的关键性成长事件进行编码分析。编码基于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和对教师访谈文字的梳理分类,并借鉴了张必清等学者的研究[7]。关键事件的情境与资源编码一览表。

情境因素的编码包括四级,首先将情境编码为情境类别和情境内容两类。在情境类别上进一步编码为单一情境、两个情境、三个以上情境。根据情境中涉及到的教师发展资源,将资源编码为资源类别和资源变化性质两大类。

下面,以三位教师的关键性事件描述为例,示例基于情境与资源的编码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编码过程中,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单一编码原则。所有编码均采用单一编码方式,即如果一个事件涉及的情境或资源涉及到两个或以上的编码类别,则以其中最重要的那一类作为唯一编码。第二,最小编码原则。由于编码一共分为四级,在实际编码操作中,多级编码均以最后一级,也就是最小一级的编码类别为依据进行编码。

(二)关键事件发生时教师的职称与教龄分析

列出了在25位专家型教师描述的75个关键事件中,事件发生时教师的职称和教龄情况。由图1可知,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发生时,教师职称多集中于中级职称阶段,有47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期,占62.67%。事件发生时,教师的教龄多在11~15年,以及0~3年,说明这两个时间段是教师发展快速变化的转折时期。

(三)关键事件涉及的情境因素分析

图2列出了职校专家型教师描述的关键事件,所涉及的情境类别。由图2可知,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涉及的情境以单一情境最多,共计45次,占60%;其次是两类情境的交互,为26次,占34.67%;三类情境因素交互的只有4次,占5.33%。学校因素是影响教师最为重要的情境,为36次,占48%。此外,在所有两类或三类交互情境中,均涉及到学校与其他情境的交互作用,没有一个交互情境因素中不包含学校。如果把这个情况考虑进去,实际涉及到的学校情境占比高达88%。在具体情况内容上,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涉及的情境内容较多的是工作调动、职称晋升、学校建设与调整(均为8次),技能竞赛、岗位调整(均为7次),进修学习、校企合作(均为6次)。

(四)关键事件涉及的资源因素分析

图3列出了职校专家型教师描述的关键事件所涉及的资源类别和资源变化性质情况。由图3可知,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涉及工具性资源(53次,占70.67%)多于情感性资源(22次,占29.33%)。在所有资源中,能力资源被提及的频次最高。在资源变化性质上,大部分关键事件都使得教师提升了自身资源(51次,占68%),降低的次之(19次,占25.33%),不变的最少(5次,占6.67%)。

三、职校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情境与资源分析及启示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中,职校教师发展体现为开放、多维、动态和持续的主体对于生态环境的情境利用与资源获取。

(一)关键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

由图1的频次统计结果可知,就职称而言,职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事件多集中于中级职称阶段,占62.67%,其次是初级和高级。中级职称阶段是教师从教学胜任、熟练走向教学专长的重要过渡与转折阶段。在此时期,教师的经验比较丰富、精力比较旺盛,处于事业发展中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危机时期,面临着专业发展的两重性[8]。教师大多已经成家并生育子女,因此抚养子女、照顾老人、兼顾事业和家庭,是很多教师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如有教师提到“产假后被撤掉教研室主任职务,工作出现消极懈怠”“父亲生病后卸下班主任工作”等。因此,这也是教师最容易处于职业倦怠和发展瓶颈的时期。因为向前已经渡过了职业适应期,缺乏事业危机感;往后再进一步冲刺,又容易受到自身和外界多个因素的干扰,缺乏成长动力和热情,导致愉悦感和成就感丧失。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情境资源,顺利渡过这个高原期,教师将能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反之,则可能长期徘徊在熟练阶段止步不前。

就教龄而言,职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事件分布比较平均,从刚开始工作到教龄20年左右都有。相对集中的是11~15年和0~3年这两个教龄段。11~15年教龄的教师大多在中级职称阶段,前面已经对此进行了分析。而0~3年教龄的教师则处于新手期的阶段,很多教师在此阶段需要适应工作岗位,大量积累全新的职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面临的新境况、新挑战、新机遇很多。如访谈中提到在新教师阶段“第一次收到工资,比较满意,到沿海工作是选对了方向和职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第一次带中职学生到企业全职实习,深感中职学校技能培养存在诸多不足,认识到走校企结合,项目任务引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这些都显示出,在新手阶段,教师往往有很高的教学热情和事业危机感,是职业发展的快速提升期。

由关键事件l生的时间节点分析可以看出,新手期和熟练期是影响职校教师成长的关键和转折时期。学校应该对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教师给予充分关注和适时帮助。一方面,创设各种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帮助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全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考虑熟练期教师的事业瓶颈、职业倦怠和各种内外情境冲突带来的压力增大和精力不足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分忧解难。

(二)职校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情境利用

影响职校教师成长的情境,既有单一情境,也有多个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单一情境中,学校情境占据绝对的影响力优势。而家庭、政府、社会、企业虽然也有所影响,但被提及的频次都非常低。这说明,对于职校教师来说,学校是一个影响职业发展的决定性情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结果也反映出当前职业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教师成长还是过分局限于自己工作的小圈子,没有真正地走出去,与社会、工厂、企业、市场、政府等有效结合。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并出台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等一系列促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和保障,但非学校情境对职校教师成长的影响还是很有限。虽然此次调查范围较小,但仍然间接反映出职校教师并没有真正有效地与生产第一线切实融合,专业实践能力有所缺失的现状[9]。

在两类及以上情境的交互作用方面,原本设想相互作用会发生在诸如企业-社会、社会-政府等情境中。但访谈编码分析显示,所有产生交互的情境都涉及到学校情境与其他情境的交互,再次体现出学校对于职校教师成长的绝对核心影响力。其中,学校-学校、学校-企业是两类情境中影响较大的。学校-学校涉及到的是教师本人工作的学校与其他学校(如兄弟院校或者进修学习的学校等)的交互关系,说明对职校教师来说,校际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重要发展途径。此外,学校-企业也是重要成长情境。单独的企业情境对教师的影响力很小,而校企合作则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如“与企业合作能让新工艺、新技术带回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但要解决一些操作上的技术问题,确保双方顺利开展工作”。说明教师在与企业合作中,多是把企业活动与学校需求结合在一起,而并非单独关注企业本身。

在具体情境内容方面,影响较大的有工作调动、职称晋升、学校建设与调整、技能竞赛、岗位调整等。这些情境都是直接影响教师工作场所、工作性质、工作层次的关键性因素。对职业学校来说,很多教师来自于工厂、企业第一线,后来作教师。还有的教师是从一所学校调动到另外一所学校工作。这些情境中,教师都会面临新的工作适应问题。职称晋升也是影响教师的大事件,如果能够成功晋升职称,往往将直接提升教师的地位、收入、待遇、发展机会等;但反之如果不能成功晋升,则会导致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降低。学校建设与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很多教师提到了学校转型和转制、教学评估、示范校申报、校园搬迁、领导层换届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学校重大事件的影响。很多教师提到,通过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体验了价值感和成就感,也加强了与其他教师和兄弟学校、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成长的情境。因此,上述这些情境都是在促进职校教师发展中,需要特别关照的。此外,也有个别教师提到了身体健康、生育子女等造成的影响。在国家全面开放二孩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子女生育也会进一步引发女教师的精力不足、压力增大、家校资源竞争等问题,这一点在未来职校教师成长中需要进一步特别关注。

(三)职校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资源交换

专家型教师提及的关键成长事件涉及工具性资源(53次,占70.67%)多于情感性资源(22次,占29.33%)。工具性资源是由一定目的引导,并直接促成达到某种结果的资源,其直接服务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工具性资源的获得会直接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成长,如“到中央普通话进修班学习,之后成为学校语音教学骨干,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不断获得和提升工具性资源的过程。情感性资源是不直接作用于工作情境,但对工作有间接影响的资源,如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态度、情绪情感等。情感性资源往往对工具性资源产生间接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也是影响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如教师提到“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到基层社会调查,感受到真挚的师生情谊,更加热爱林业事业”“国家对职教的投入逐渐扩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职业教育整体从业人员的自豪感和积极性”等。如果一位教师对职业教育充满希望,对工作有高度的热情,这种情感性资源将促使他在工作中更积极、高效地投入到能力和知识提升中,间接促成工具性资源的获得。在所有资源中,能力资源被教师提及的频次最高,其次是平台、精力和感情。这说明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还是自身的能力。

在资源变化性质上,大部分关键事件都使得教师提升了自身资源(51次,占68%),降低的次之(19次,占25.33%),不变的最少(5次,占6.67%)。这说明,对于职业学校的专家型教师来说,面对关键性发展事件,大部分时候能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使得情境变化带来资源的增长,这可能也是他们能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下,不同教师的资源利用度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资源变化性质。比如很多教师谈到工作岗位调整,从专任教师升为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有的教师认为这种变化使得自身“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管理岗与教师岗视野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代表一种资源提升;但有的教师却认为“压力大,研究与学习专业时间变少”“时间不能从容安排,家庭和工作安排有时会发生冲突”,代表资源的降低。这说明能否有效、积极地利用资源,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情境本身,也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观念、态度、能力和具体行为。

四、结语

情境利用与资源获取是职业学校教师获得持续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对职校专家型教师的访谈显示,以适应为主要任务的新手期和以跨越瓶颈为发展契机的熟练期是教师发展的两个关键期。在各类情境中,学校情境和以学校为核心的W校-学校、学校-企业等情境,是职校教师获得和利用资源的最重要情境。工作调动、职称晋升、学校建设与调整、技能竞赛、岗位调整等是影响教师最大的情境事件。在资源利用方面,教师对工具性资源的利用多于情感性资源,而能力和平台是影响教师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同一情境可能引发不同性质的资源变化,体现了教师在情境利用上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关键性事件会带来教师资源的提升,反映出专家型教师优秀的情境利用和资源获取能力。当前职校教师在情境和资源利用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过度重视和依赖学校情境,对于政府、社会、企业、工厂、家庭等情境的利用还比较欠缺。在健全、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积极、频繁的情境利用与资源互换,学校应创设各类适宜条件和环境,促进教师更高效、积极地利用情境和获取资源。

参 考 文 献

[1]和震.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10):65-67.

[2]Evans, D. & Kearney, J. Working in Social Care: A Systemic Approach[M]. Hants: Arena, 1996:27-41.

[3]Greene, R . R ., & Ephross, P. H. 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M].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991:172-178.

[4]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117-123.

[5]陈钟林,吴伟东. 情境、资源与交流: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弱势青少年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7(5):22-27.

[6]李景春. 生B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 教育科学, 2006(3):26-29.

[7]张必清. 基于关键事件法的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定性分析[J].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10(4):17-21.

[8]张朝珍, 杨光海. 从熟练到卓越:论熟手教师的专业提升――基于教师教学决策的现状调查[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8):3-7.

[9]谢勇旗.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养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1):95-97.

Situational Us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Analysis of the Expertise of Vocational School Expert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

Chen Lijun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strengths and expertise of vocational school expert teachers expressed as making full use of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and effective acquisi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hrough interviewing 25 vocational school expert teachers, three key event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were researched.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ntext an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four level system coding,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tis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period and the skilled period were the two key s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 advantages of expert teachers were the positive acquisition of school situation and school-school, school-enterprise situational resources. The disadvantages were that over dependence on the school situation, and short use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business, family and other situations. The use of tool resources was more than emo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same situation may lead to different degrees and nature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篇2

5月3日,英利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支付了12.7亿元,用于偿还2012年5月份发行的12亿元三年期无担保中期票据的全部本金及利息。英利首席财务官王亦逾表示,对于及时归还今年10月到期的另一笔10亿元中票非常有信心。

这算是部分回应了市场对英利财务状况的质疑。从财报上看,英利近四年持续亏损超过15亿美元,且资产负债率高企,短期负债压顶,股价亦从10美元以上跌落至现在的1.81美元。2012年-2013年,中国光伏行业在欧美“双反”下进入寒冬,大部分光伏企业亏损;但随着国内光伏市场的开启,分布式光伏发电政策的落实,进入2014年,中国光伏业已经回暖,英利却亏成这个样子,有点扎眼。

同行里不乏业绩强劲反弹者。2014年,天合光能(NYSE:TSL)营收增长29%,实现净利润6126万美元;阿特斯太阳能(NASDAQ:CSIQ)更是实现营收增长79.2%,净利润2.39亿美元。

另一个参数是出货量,这是英利向来比较在意的规模优势。从2012年开始,英利就占据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冠军的位置。但公司将设定的4GW-4.2GW的年出货目标下调至3.3GW-3.35GW之后,英利在出货量上就低于天合光能,与第三名阿特斯的差距也极小。

拼规模和盈利原本并不矛盾,但英利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北非和欧洲,受“双反”影响较大,不像天合光能的对外出口主要集中在日美――这一市场正在崛起。英利董事长苗连生表示要寻求出货量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平衡,潜台词中已经作出选择:降规模,要盈利。

在不少市场分析师眼中,以前的英利是靠拼规模、压成本,在光伏市场无限大的时代里迅速做大做强,这符合彼时的市场逻辑。四年多的行业大幅调整,面临目标市场萎缩,资金吃紧的局面,英利没有裁员,也因此背负了过高的运营成本。财报难看的后果,是从股市再融资的希望越来越小,如此情况下,再延续此前发展路径无异于恶性循环。

英利“垂直一体化”的战略也饱受质疑。英利涉足上游硅片、介入下游电站建设,加上中游的电池组件生产,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这种模式有利于英利控制原料成本,协同交付周期,严格控制英利主打品牌电池组件的质量。在低价竞争、且原料受制于世界七大多晶硅巨头的2011年前,苗连生构建了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一切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时倒也合乎商业逻辑。

但国际硅价的走低,让这套闭合的生态系统无以为继。英利旗下的六九硅业于2010年投产,但次年即宣布计提减值,直到2013年英利财报上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多晶硅成本可能高于市场水平”。今年4月,保定市宣布对“治理无望”的六九硅业实施关停搬迁。

《财经》记者了解到,英利将采取引入外部刺激的方式改变甚至逐渐摈弃垂直一体化战略,一种“众包”模式正出现在英利制造环节的全产业链上,这是英利目前最大的转型亮点。

篇3

1.1旅游概况

*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五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景观的交汇过渡地带,东接古浪石峡,西临肃南草原,南靠祁连山脉,北抵腾格里沙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旅游景点160多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如:汉简、铜奔马、凉造新泉、西夏碑、古钟楼、海藏寺、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重要景点。*地形地貌独特,山川气候宜人。海拔界于1*0~4878米之间,由于高低差距较大,形成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滑翔、探险、浅山狩猎、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处*城西25公里处的*镇昌隆村南端,湖区总面积约280亩。湖区上端为湖泊湿地,中游建有小型水库,库区面积药180亩,下游为湖泽鱼池和果园林地。湖谷前临平川绿野,后拥山冈丘陵,湖区内景点丰富,周围有多处文化遗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20*年4月*镇党委、政府利用*特殊的区域优势,规划新建“*度假村”,新建渔塘面积16675平方米,栽植垂柳、果槐、白杨、沙枣、榆树等各类风景树21000多株,同时整修了道路,初步形成休闲、娱乐、餐饮、垂钓为一体的度假胜地。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开发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今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镇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1221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30元。草食畜牧、商贸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迅猛发展,20*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1888.9万元。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被列入*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镇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2是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附川荒滩、山岗丘陵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少年来一直被弃置,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无草、无树、生态失衡,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和治理。该项目的建设,使昌隆村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开发了一个新的旅游景区。

1.2.3是*镇改革开放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镇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几年,镇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以国道312线为依托,以*堡街为中心,南北辐射0.7公里,东西辐射3公里的新集镇开发区。到*镇投资建设的客商和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开放的*镇急需一处可供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洽谈生意的旅游胜地。

1.2.4是*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产业。*的开发建设将带动昌隆村的交通、餐饮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建设是*镇及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致富的需要。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开发建设*,得到了*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对该镇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论证,认为该镇*景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条件独特,开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拟开发新建“*镇*度假村”,并进行了短期规划,力争在三年内生态植被得以改善,五年内把荒山、荒滩建成湖光山色、休闲、垂钓、娱乐、避暑的渡假胜地。

1.3.2.*湖区上端为湖泊湿地,泉眼分布广,水量大,清澈透明,且水矿物质含量丰富,是饮用、洗浴的上乘产品,中游建有小型水库,是乘舟游览、潜水游泳的理想之地。下游的鱼池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1.3.3兰新铁路、312国道横穿*所在的*镇,为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游客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交通服务。

1.3.4基础条件较好。现有的规模鱼池、*、果园、电力设施,为度假村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均在*镇修建的信息传输塔,保障了*景区通讯畅通。

1.3.5该项目远离城镇、工厂,无任何污染,空气清新,气温适宜,是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

第二章客源市场分析

2.1*客源预测

“环城游憩带(即ReBAM)”理论是当前研究客源市场的重要方法,它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国内ReBAM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在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公里半径圈内。*区周边城市众多,主要有民勤、古浪、天祝、白银、*、*、*、*等。这些城市总人口近400万,其中白银、*、*、*、*等地307.38万人,人均GDP高(约9000元/人·年),出游观光回归自然的动机强烈,其它社会条件也较优越,因此它们将是*区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这些城市人口可能到*旅游的规模,总出游率若按城市总人口10%计算,可为*提*等省区距*较远,但交通便捷,也可成为*的潜在客源市场。

由以上分析可知,*处于*、白银、*、*、*等地的ReBAM范围中,*旅游区处于周边城市区域“游憩地环带”的重叠区,可发展成为周边城市区域居民共同的游憩地,这使*发展周边城市旅游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2.2客源市场分析

2.2.1近年来,*区旅游行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稳步递增,旅游客源结构以国内旅客为主,旅游方式为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0.5—1天,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朝圣、度假、考察等为主,以20*年为例,2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万人次,如果其中有4%的旅游者前来*旅游,每年可接待约2.24万人次。

2.2.2从旅游时间和市场选择趋势而言,双休日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机会。以20*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区接待旅游人次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5.01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区域内、省内短途旅游已逐步成为游客重点选择的目标,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说明随着“五一”、“十一”等中长假“黄金旅游周”的规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重点客源市场的发展也逐步扩大。若潜在客源市场的30万人次有7%选择*龙泉度假村,每年将有2.1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

2.2.3*度假区接待游客主要以*、*及周边地区为主,旺季4-10月接待游客近万人。该项目开发建设以后,将为周边地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住宿场所,如按ReBAM潜在客源理论预测,*周边城市金川、*到*游玩的按城市总人口1%计算,可为*年提供2万人次的游人规模。

2.4以上分析表明,*龙泉度假村如此建成后,游客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年接待游客可达2万人次。

第三章建设内容与投资规模

3.1景区现状

*地形呈峡谷状,湖谷前临平川绿野后拥山岗丘陵,湖区面积280亩,湖区上端为湖泊湿地,泉眼分布很广,水量大,清澈透明、且水矿物质含量丰富。中游建有小型水库,库区面积约180亩,库容约8万亩。下游为湖泽鱼池和果园林地。现已建成占地面积为16675平方米的鱼塘5个,占地面积为280平方米的娱乐、餐饮、住宿服务设施。已栽植各类风景树2.1万珠。后面的山岗丘陵急需绿化,前面的平川荒滩急需开发。

3.2建设内容及规模

3.2.1修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25×100米)的游泳池。

3.2.2修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10×100)工棚式茶座。

3.2.3修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露天网球场。

3.2.4修建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康体中心。

3.2.5修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住宿用别墅。

3.2.6修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30辆小车、10辆中巴车的停车场。

3.2.7修建旱码头2个,购置气艇3个。

3.2.8修建占地面积30平方米的厕所1个。

3.2.9绿化山岗丘陵,平川荒滩,栽种天然野生植物及各类风景树。购置山上喷灌处理设施。

3.2.10购置相关设施设备。

第四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4.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92.5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4.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80万元,银行贷款50万元,自筹资金62.5万元。

第五章项目实施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两年,20*年6月至20*年6月。

20*年6月底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项目立项、论证、施工图设计、资金筹措等工作。

20*年8月争取破土动工建设。

20*年3-4月绿化荒山荒滩、栽植各类风景树20余万株。

20*年6月工程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第六章项目效益评估

6.1经济效益

6.1.1旅游收入

项目建成后,预计20*年当年总收入95万元。

其中:

游泳池按6-9月实际使用天数120天计算,每天进入100人,游泳费2元/人,营业额为2.4万元;

网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台球场按5-10月实际使用天数180天计算,每天使用时间为8小时,每小时消费5元/人,按每天进入400人次·小时计算,年营业额为36万元;

餐厅、娱乐室、茶座按4-10月实际使用天数210天计算,每天有50人就餐和娱乐,每人消费20元,年营业额为21万元;

住宿按4-10月实际使用天数210天计算,每天有20人留宿,每人消费80元,年营业额为33.6万元;

其它营业性收入每年2万元。

6.1.2成本费用,共计62.*万元。

A、雇员工资,按每人每年0.3万元计,每年13×0.3=3.9万元。

B、管理费用,按收入5%计,每年4.75万元。

C、水费(包括饮用水、游泳池用水,游泳池排放水可用于绿化),每年10万元。

D、电费,每年5万元。

E、年折旧及维修费(按头重脚轻总额192.5万元计,折旧匀限25年),每年7.7万元。

F、维修费,每年5万元。

G、低值易耗品,每年10万元。

H、其它费用,如燃料费等每年10万元。

I、营业税参考饮食行业税率6%计征,每年5.7万元。

6.1.3营业利润年均为32.95万元。

6.1.4投资利润率为34.68%。

6.1.5投资利税率40.68%。

6.1.6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营业额-可变成本-税金)×100%

=32.45/(95-23.9-5.7)×100%=49.62%

通过盈亏平衡计算,当盈亏平衡点<49.62%时,该项目产生效益。

6.1.7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出现盈余年份—出现盈余当年资金偿还额/出现盈余当年收益总额=6-32.95/95=5.65(年)

6.2社会效益

6.2.1项目建成后,既可扩大社会就业机会,又带动了社会其它产业的发展,形成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6.2.2项目建成后,有利于*镇昌隆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们保护环境、保护资源。

第七章结论建议

篇4

新奥煤基低碳循环生态产业示范基地一期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是新奥第一个投资建设的大型煤基清洁能源项目,总投资超过24亿元,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单套气化、合成装置项目。项目自2006年6月开始全面建设,经过800多名员工以及参建队伍的共同努力,2009年7月24日凌晨2:30分,生产出合格甲醇。60万吨甲醇项目的投产,标志着煤基清洁能源生产进入规模化阶段。经过半年的试运行,项目于2010年3月底完成装置技术性能考核。

目前,新奥达旗60万吨甲醇项目立足国内,逐步扩大销售规模,逐步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未来几年将着眼全球市场,通过战略联盟与合作,为集团战略发展做出贡献。新奥达旗60万吨甲醇项目的战略目标是确立以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的创新为基础,生产煤基清洁能源,拓展煤化工产品组合,成为成本和技术领先的能源化工行业标杆企业。

新奥以达旗60万吨甲醇项目全面达产为目标,保障原料煤自主供应,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市场网络,形成技术领先和低成本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盈利水平,积极推进煤基低碳能源循环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形成煤基能源化工产业的清洁生产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奥达旗60万吨甲醇项目一方面强化运营管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强化合作管理,确保安全运营,提升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形成大型煤化工企业的精益管理模式,确保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行,同时依托自有煤炭资源,建立甲醇低成本竞争优势,提高盈利水平;强化市场分析,完善市场规划,优化客户结构,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甲醇市场网络,并形成覆盖甲醇和煤炭市场的物流体系,确保产品稳定供应,提高甲醇、煤炭贸易的综合盈利能力;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实现新突破。以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为目标,优化技术发展策略,聚焦支撑集团战略的五大核心技术,并分别实现重要突破,积极推进煤基低碳能源循环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先进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自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构建战略联盟平台,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篇5

2003年,杭州市委提出了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农业功能拓展,高产、高效、优质得到体现。

1.1形成都市农业布局

通过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农业圈层”基本形成。在城市农业圈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园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平原农业圈中,接受城市农业圈产业的转移,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配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农业圈中,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桑、果、林、中药材、畜禽、蔬菜等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

1.2建成优势特色产业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围绕杭州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50条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支持,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品、水果、干果、蚕茧、药材、蜂业等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蔬菜、花卉苗木、畜牧、蚕茧、茶叶、淡水产品、竹业产量产值已在全省名列前茅。2010年,全市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值219.56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69.4%,在农业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1.3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成都市农业专业村1000个、主导产业状元镇(乡)20个、省级高新农业示范园区2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个、特色优势产业强县14个、产业强镇(乡)18个,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89家,出现了“南有传化、北有森禾”的农业示范企业。在全国率先启动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完成项目183个,实施叶菜应急储备基地建设计划,建成叶菜基地5000亩,粮食、蔬菜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1.4提升农业生产基础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立市级示范方444个,面积34.39万亩。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明显提高,种养结合、立体种植、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应用。新增农机具7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和大棚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

1.5发展物流会展产业

搭建农产品物流平台,发展农业会展业,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为提升杭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构筑了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与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两大农产品交易平台,每年举办迎新春农展会,参加京、沪、粤、港、台等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响杭产农产品品牌。

2统筹发展难点分析

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虽然杭州都市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存在诸多难点。

2.1结构分析

2.1.1产销结构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农业生产者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笔者对余杭区的种养销大户调查发现,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占50%以上,而农产品经营和加工比例都在20%以下;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调查,从事种植业的接近80%,从事农产品经营、农产品加工在20%以下,从事农机、植保在10%以下。这说明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分析、市场预测、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1.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加速形成。如杭州一二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22.3∶59.6∶18.1、2000年的7.5∶51.3∶41.2逐步变成2010年的3.5∶47.8∶48.7,农业经济比重迅速变小。在“三二一”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政府如何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农业城市绿肺的作用、有效保障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统筹城乡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2.1.3就业结构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笔者对余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250位从业人员调查,年龄在39岁以下的有41人,40~49岁的120人,50~59岁的77人,60岁以上12人;研究生9人,本科17人,大专53人,中专21人,高中72人,初中66人,初中以下12人。资料显示,在种养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比例占40%以上。

2.1.4技能结构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技能。而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水平总体较低,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上述被调查的250位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为18人,中级70人,初级45人,无职称117人。资料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对于先进科技的掌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瓶颈分析

2.2.1资源禀赋不足杭州市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全市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的1/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597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3强,人均拥有的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14。然而,在如此严峻的资源禀赋下,仍然存在冬夏两季农田抛荒多、夏秋茶利用率低、土著鱼种急剧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已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现实威胁。

2.2.2发展空间有限杭州自然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农业用地面积有限,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加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被蚕食,农业用地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发展“落地难”现象存在,并趋加剧的态势。

2.2.3基础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治理与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上,对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则是杯水车薪。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有些设施连正常状况都很难维持,更难抵御旱涝灾害。再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成的大项目和线形工程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排灌系统雪上加霜,农民仍在“靠天吃饭”。

3统筹发展对策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自觉”,强化政府责任;需要“民本自发”,尊重农民意愿;需要社会共谋,把握统筹的重点和力度,注重实效、量力而行。

3.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坚决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统筹用地规划。抓住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其他村镇规划修编、新编之机,设定发展规模,明确中心镇、中心村位置,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空间发展农业。要统筹产业规划,在认同三二一产业比重演变规律的前提下,仍要以保证“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守住230万亩粮田,建设100万亩吨粮田、10万亩市级蔬菜基地。

3.2强化农业功能区建设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生产功能区,以明确的土地功能来达到稳定农业产业。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向优质特色区域集中,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格局。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3.3培育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县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乡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着力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条件。加强县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优先”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田水利、地力培肥、农机(技)推广、种子种苗、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绿色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涉农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增强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按照“省市合力,共同分担”原则建立财政支农机制,推动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3.5积极创建区域品牌

引导杭州农业产业集聚性建设,打响杭州农产品品牌。要着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严格按产业标准进行生产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和高标准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集聚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让居民了解杭州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双赢”。

3.6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

农业作为城市的绿肺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要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应用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利用等环保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等资源化利用途径,促使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篇6

一、金山坝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业的启动和发展,使丽江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滇西小城成为名播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的丽江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三项桂冠,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城市”之一。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发展的头号支柱产业。丽江同时又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2007年丽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0.9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8.24亿元,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丽江地方财政收入的68.7%。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金山坝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大量旅游流动人口产生的消费需求对金山坝区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在为丽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古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也日益暴露出古城压力过大、拥挤混乱、环境破坏、古迹建筑破坏等“旅游公害问题”。而金山坝区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古城旅游客源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延伸古城旅游链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分流一部分古城旅游客源,减轻古城压力。

(二)迅速发展的丽江城市化

在旅游业为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下,丽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的空前猛增。丽江地区其他县市和省外的劳动力纷纷到此寻找就业和创业机会,渐渐成为丽江的常住居民。激增的城市常住居民和大量流动人口产生了庞大的农副产品消费需求。金山坝区是距离市区最近、面积最大的农业坝区,大丽公路、丽永公路、丽攀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丽江市发展郊区农业最为理想的场所。面对迅猛而来的游客和外来人口的压力,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酒店、参差不齐的现代建筑、水泥马路,这些城市化标志毫无丽江特色可言,甚至古城周围也被一批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包围,极大地破坏了古城氛围,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地破坏丽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城、分流市区人口、转移城市部分功能已成为丽江市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考虑丽江市周边环境,金山坝区是新城选址最为理想的场所。新城的建设必将成为金山坝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火车货运站落户金山坝区

即将建成的大丽铁路是“十一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大丽铁路的建成必将对丽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成为游客进入丽江的又一重要途径,也将成为丽江市重要的对外窗口,而且大丽铁路近期将延伸至迪庆,远期可西延进藏、北伸入川、连接新疆、青海等地。建设中的丽江火车站将成为云南连通藏东南、川西北的重要铁路枢纽,可以分担目前由公路和民航承担的大量客流及货运压力,从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交通运输结构更趋合理。丽江火车站实行客货分离,货运站落户金山坝区。建成后,预计近期和远期的货运量达550万吨/年和1380万吨/年。成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地区重要的物流仓储中心。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是丽江市的发展为金山坝区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金山坝区应结合自身条件把发展的理念定位在与丽江市的发展关系上,实现整个丽江坝区的科学和谐发展。

二、金山坝区经济发展原则

(一)可持续原则

生态是丽江的命脉,文化是丽江的灵魂,没有生态和文化就没有丽江,就没有丽江旅游业。因此,金山坝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旅游业的发展亦或是农业的产业升级,都要以保护生态、传承发扬丽江文化为前提,为整个丽江坝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以人为本原则

在金山坝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当地农民相对于政府和开发商属于弱势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效率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以人为本。

(三)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金山坝区不同的地域条件合理安排产业结构与功能区布局;坚持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不同产业与功能区进行分类指导,注重各产业间、功能区间、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四)协调性原则

金山坝区作为丽江市及古城区的子地域系统,其发展是在丽江市及古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经济发展规划要与丽江市及古城区社会经济总体规划相协调。

(五)互补性原则

丽江市的快速发展为金山坝区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市区空间的扩展、功能的转移以及产生的需求市场为金山坝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平台,而金山坝区在利用好这个平台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两者的经济发展存在互补关系。

三、金山坝区经济发展思路

鉴于以上对金山坝区发展机遇及发展原则的分析,将金山坝区的发展思路定位为:建设新城区,承接丽江市区各种功能的转移,拓展丽江城市空间;发展旅游业,丰富和延伸古城旅游经济圈;发展郊区农业,建立丽江市区的农副产品保障基地;建设好丽江市整体形象的生态保护区。

(一)新团新城区的建设

丽江市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迫切需要转移部分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为疏解集中于市区的商业功能,缓解交通压力,分流游客,保护丽江独特的古城格局等目的,考虑到古城周边的环境:西面是玉龙县,现已规划出2~3万亩土地建设西城区;正南端是七河坝,现在的丽江机场坐落在那里;北边是玉龙雪山,神圣不可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古城东郊便成为建设新城、拓展旅游空间、缓解城市压力的理想场所。新团(行政村)片区位于金山坝区的北段,古城以东5公里处,丽江火车货运站即将落户于此,是新城区选址的必然选择。新城区应从宏观层面上建立丽江坝区“山、水、田、城”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充分展示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有机结合。应以山体和田园风光为背景,集约发展城市空间,坚持新城与古城、各片区之间统筹考虑,坚持整体保护古城及历史文化环境背景的原则,延续古城文化文脉,在城市设计中继承、提取和发展优秀的富于特色的空间元素和营造手段,从宏观层面把新城建设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合理利用城市自然环境,体现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和谐共处的城市特色。坚持公平性原则,照顾城市各个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城市良好的人居环境,强化人与自然的沟通。新团新城区的各功能区必须考虑与丽江市区功能区的分工协作,应以商贸物流、仓储、综合居住为主,辅以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休闲养生、轻型及地方特色工业等多元化功能复合与互动,这既有助于完善丽江市的现代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活力,又能使新团新城区成为整个丽江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兴旺发达,极具吸引力。

(二)旅游业的发展

在丽江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金山坝区应依靠自身的资源、良好的区位和广阔的市场等条件,积极发展旅游业,达到丰富和延伸丽江古城区旅游经济圈的目的,使之成为丽江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丽江庞大的旅游经济中分得利益。

1.金山坝区旅游资源概况

全面系统地认识金山坝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对金山坝区内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可知,坝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美丽的山水,淳朴的田园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等。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1997版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并依据金山金山坝区旅游资源状况,将其旅游资源分类(如表1)。

2.旅游业市场分析

金山坝区旅游业发展目标人群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来丽江旅游的外地游客;每年500多万的丽江游客对金山坝区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个得天独厚的客源市场,能否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吸引部分外地游客,是坝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丽江市区人口是金山坝区旅游业发展的另一目标市场人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等,都为金山坝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3.旅游业发展方针

在对金山坝区旅游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其具体的发展方针为:实现一大目标、培育一大产业、形成两大旅游主题、塑造三大旅游产品、开发五大旅游线路。

(1)实现一大目标:丽江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年500多万的旅游人口在给古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的保护带来了挑战。金山坝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作为古城旅游的丰富和延伸,不仅可以分担古城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带动整个金山坝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山坝区旅游发展应与古城旅游各方面密切配合,尽快使其成为丽江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分享丽江旅游产生的巨大效益。

(2)培育一大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业

丽江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决定了本地区旅游产业方向必然是生态和休闲。金山坝区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应偏离这个方向,保护和开发好金山坝区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延续古城文脉,体现休闲文化,把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3)形成两大旅游主题——生态、文化

从金山坝区的整体来看,它有两个旅游主题,生态和文化,环境和休闲是两者的延伸,具体体现为生态休闲产品系列:度假、会议、养生、康体、寺观朝拜、农家乐等,观光是其扩展。金山坝区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以生态公园和休闲文化项目为突破口,形成两大主题及其延伸的产品系列;形成特色纷呈的旅游产业集群,将对金山坝区的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4)塑造三大旅游产品

①休闲康体度假游:团山水库、蛇山国际康体度假区团山水库区三面环山,有宽阔的水面和高大的水坝,青山、绿水、大坝相映成趣。绝佳的自然环境是丽江市民休闲娱乐最为理想的场所。此处应主要针对丽江市民开展登山、泛舟、垂钓、野炊、游泳等休闲娱乐活动。蛇山区相对高度较低、坡度较缓、森林茂密、景色宜人,是建设康体度假公园的理想场所。此区应以高尔夫运动为突破口,建设成为与丽江国际旅游城市形象相匹配的国际森林康体度假中心。②乡村生态游:红光、德为金山坝区西邻古城和玉龙新县城,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丽江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为金山坝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市场条件。通过对金山坝区旅游资源的调查可知,坝区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金山坝区应强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以自身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展农家食宿接待、观光、垂钓、喂养、采摘等乡村旅游活动。根据对金山坝区各自然村环境、人口、经济水平等的综合比较,选择德为、红光两个自然村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村落,通过示范带动其他有条件的自然村。③漾工江探索之旅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与七河乡开展区域合作。两地的旅游资源可以串成一条融山、水、石、峡、塔、潭、坪等多种景观为一体,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线路。此线路推出后,可以改变目前丽江旅游线路北多南无的状况,可以成为游客进入丽江的第一景观线,可以实现大理与丽江两地旅游线路的无缝过度。

(5)开发五条旅游线路

根据各景点的资源特点和具体区位,开发以下五条旅游线路①古城——团山水库②古城——蛇山国际森林康体公园③古城——红光村④古城——德为村⑤古城——蛇山(白塔、情人湖)——万德宫——丽江人遗址——漾工江——关坡溶洞——小长城——观音峡——黄龙潭——云松坪

4.旅游工艺品供应基地建设

旅游工艺品是丽江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城的旅游工艺品大多是外地生产,毫无丽江特色可言。金山坝区内居住着白、纳西、傈僳等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多,应发挥自身人才和区位优势,生产外观富有特色、内涵体现丽江特有民族文化的旅游工艺品,比如东巴银、铜、陶、木等工艺品;处理好规模生产与保持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扩大丽江旅游工艺品本土生产的比重,使游客能够买到真正体现丽江本土文化的旅游工艺品。

(三)郊区农业的发展

丽江市区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膨胀,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金山坝区作为丽江城郊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农业坝区,应利用好自身的水土条件和区位优势,建成丽江市区的农副产品保障基地,这是丽江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金山坝区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是推进金山坝区城市化进程,实现金山坝区与丽江市区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契机。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郊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金山坝区应按照城郊农业的发展要求,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以满足丽江市区的需求。鉴于对金山坝区现有农业产业的分析,应从以下方面对金山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城郊农业。

1.优化种植业结构

种植业要形成“果菜花”优化配置的结构。蔬菜是传统郊区农业的主导农作物。根据《丽江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考虑未来旅游人口负荷,规划期末按30万人需求考虑,每天城市需菜量约为150吨,菜地面积约需1.5万亩。金山坝区中南部应是蔬菜基地最为理想的场所。目前金山坝区作为丽江市“菜篮子”的功能还不突出,一方面品种单一,造成结构性的过剩,不能满足市区对蔬菜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落后,满足不了市区不断提高的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今后发展的重点是:扩大种植面积;在品种方面要向精、细、特方向调整;技术方面主要由一般栽培向设施栽培发展。水果生产要继续确立以苹果、雪梨、核桃为主栽品种的生产格局,合理搭配适合本地的稀缺特色品种和不同时节成熟的品种,以满足丽江市区多样化的水果需求。花卉作为金山坝区的一个特色产业应给予大力扶持,在巩固原有的杜鹃园、玫瑰园的基础上,扩大高档花卉苗木品种的引进,同时发展城市绿化苗木的栽培,积极推广设施栽培、组培等新技术,以满足丽江旅游城市绿化美化环境的需要。

2.优化畜牧业结构

根据《丽江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规划期末按30万人需求考虑,按人均每天需要肉类0.2公斤,禽蛋0.1公斤,牛奶0.4公斤,丽江市区每年共需肉类60吨,禽蛋30吨,牛奶120吨。金山坝区应在现有养殖基础上适时扩大养殖规模,重点发展杂交型、节粮型、特色突出的畜禽品种。如:杂交猪、乌骨羊、梅花鹿等。加快对小型养殖场的提升和改造;重点扶植巩固大中型养殖场,使其起到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增加农民收入。

3.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农业就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农业,对农产品加工得越深、越精,产业链拉得越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好。因此,金山坝区应以新团物流仓储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农产品的开发深度和力度,拉长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使农产品深加工的链条不断向前延伸,不断地生产出优质、高效、高产、生态、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不断地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对金山坝区农业资源的分析,可以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有蔬菜水果的加工包装、以核桃为主要原料的干果及系列产品的加工、畜禽产品的屠宰加工及保鲜。

(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好丽江市整体形象的生态保护区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效益。随着建设丽江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际精品旅游城市战略的不断推进,整个丽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金山坝区作为丽江的东郊门庭和出入丽江重要的景观背景空间,生态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生态林业建设

金山坝区应大力做好震青山、贵峰山、龟山、蛇山等周边山区的封山育林工作,禁止乱砍滥伐;同时注重震青山、蛇山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园艺建设,杜绝非法开采沙石;做好漾工江及其支流东山河的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高标准的实施村庄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村庄和新团新城的绿化美化工作,为生态旅游打好绿化美化基础。

2.观光农业带建设

主要指大丽公路及丽攀公路沿线。作为进入丽江市区的最重要通道,观光农业带的建设对于维护丽江市的形象十分重要。古城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农耕文化是丽江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丽江旅游的重要卖点之一。因此,观光农业带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特点,尽量避免现代建筑的存在,设施农业也应该远离带区,使旅游者在进入古城之前就有一种青山绿水、返璞归真的感觉。目前观光农业带存在观光农作物单一、路程较短且不连续等问题,对于提升丽江市形象作用有限。今后应增加观光作物的品种,落实玫瑰基地的建设,注重观光带的面积,并对作物进行季节性的更换。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营经济;制度创新;质量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观,是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何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我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正确理解、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1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民营经济正在成为一支最具活力的经济力量,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角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民营经济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无环境污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1科学发展观遵循的是“比较优势”经济原理

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是市场经济下构成分工的原理,在民营企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科学发展观要求民营经济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发挥好自己的比较优势,真正把“比较优势”作为自己在市场经济下的行为准则。大量的调查证明,浙江民企在技术含量不高、规模不大的条件下,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盈利能力,就在于发挥了他们的比较优势。

1.2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应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民营经济不仅要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张,也要追求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民营经济必须改变自身素质较低的现状,努力实现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信用水平、企业文化水平等的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内部激励机制、管理制度、产权制度、技术创新机制的全方位创新。

1.3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追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力,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要求民营经济在进行投资决策和项目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变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为源头防治。

4.科学发展观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要求民营经济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发展中避免过度占用耕地,开采、耗用、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限制“三废”的排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人为本,要求民营经济应充分考虑产品使用者的利益,在生产中杜绝偷工减料、添加有害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防止危害百姓身心健康的现象发生;以人为本,要求民营经济充分考虑内部员工的利益,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注入了活力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发展,必须改变民营经济发展中不完善的机制和不合理的制度,使之适应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2.1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产权制度的创新

产权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使产权制度规范化,那种认为民营企业不存在产权问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民营企业先天具有产权明晰的特征,但由于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机构缺位或徒有其名,产权制度往往很不规范。民营经济产权制度要求民营企业必须生产市场有强烈需求的产品,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不能盲目贪大求洋,浪费资本。同时,不少民营企业的地缘和亲缘关系色彩比较强烈,封闭性较强,流动性较差,且产权结构单一,解决不了所有者经营能力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资本扩张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也难以分散经营风险。因而,民营经济要发展,必须实现企业产权由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化转变。提倡有条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走股权融资之路,通过出让股权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通过规范产权制度,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走上资本市场之路,以适应在更大空间中发展所需要的控制力、开放性和资源整合的要求。

2.2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在民企创业初期,所有者和经营者一体化,曾产生较大的利润和较高的效率。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超出所有者直接控制的能力范围,企业所有者从事经营管理往往难见成效,内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明确、基础管理薄弱、管理水平差等以人治为主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障碍。民营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走管理制度创新之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引进适合本企业的高效、开放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单一的家族式管理,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内部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3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科技进步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能否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专业化程度高,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投资规模小,这些特点十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民营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采用“与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改变企业装备差、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与环境不友好的状况;其次,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开发体系,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取挂、靠、联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实践证明,高校及科研单位有着独特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民营企业应以利益机制为引导,本着利益共享、科技成果共享,实现“借梯上楼”,研制开发出经济效益显著、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低的名、优、新、特产品,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构建起自己的科技竞争优势。

2.4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用人机制的创新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然而,国内不少民营企业视员工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员工缺乏信任与尊重,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公平的绩效评估制度,按劳分配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激励机制的弱化导致员工的潜能、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与企业的短期行为相对应的是优秀人才培养不出、引不

进来、保留不住。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引入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导向机制、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从不同角度关心员工的发展和成长,给员工以满足感、荣誉感、归宿感,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2.5以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理念的创新

民营经济决策理念的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民间资本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和创造力,民营经济发展的出路是“活在民间”。“活在民间”是指决策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出“活”的发展意识,靠“思想放活”、“政策搞活”、“体制激活”、“民资融活”、“科技领活”引领民营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3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的质量提升探明了途径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偏离,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民营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

3.1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

信用关系是维系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种错综复杂联系的基础,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的成功之道。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相比,民营经济不注意诚信的问题相对发生得较多,致使民营企业的群体形象受到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民营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构筑信用体系、提高信用等级放在重要位置,树立“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意识,进一步强化诚信立企、诚信兴企观念,既重企业利益,又重企业信誉;既重眼前收益,又重长远效益;既重自身需求,又重大局要求;既与客户讲诚信、与部门讲诚信,又与员工讲诚信,善求“义”中之“利”。通过提高信用等级,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提高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以信用赢得客户,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3.2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企业的存在方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其他类型的市场主体相比,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势必影响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3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成长能力

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是市场主体与市场需求不断博弈的结果。目前,一批民营企业已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成长能力。但随着市场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小富即安”思想十分突出,缺乏进一步成长壮大的动力。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放眼长远,树立可持续的远大发展目标。要调整和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根据企业的条件和比较优势,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推进资本扩张,扩大市场份额,靠质量和特色把企业做大做强上下功夫。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进一步放开,有资本优势的民营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资产为纽带,以承包、租赁、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形式,实现资本的扩张,加速规模扩张;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与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具有更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3.4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决策者,包括企业所有者和政府管理者,他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追求的不同,我国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普遍不能适应现代融资、营销、管理方式,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管理上,所有者往往滞留在创业初期,凭经验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靠主观意志和愿望进行管理决策,以个人威信或家族观念从事日常管理,投资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实践中,倾向于追求短期目标和个人近期利益最大化,有的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或违法经营,偷税漏税,追逐暴利。而政府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冒险决策审批开办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私自开采、浪费国家有限的自然资源,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枯竭,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引导民营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助于增强其对国家政策的中长期走向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的预见性,扭转其决策中的短视倾向,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善长.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J].经济纵横,20__,(l).

[2]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以人为本,全面和谐,走中国发展之路.中国教育报,20__,1,3.

篇8

摘要:四川宜宾蜀南竹海是“我国一级环保旅游区”。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蜀南竹海正以其瑰丽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其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生态条件正日趋恶化。本文旨在介绍其生态旅游优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蜀南竹海;生态旅游;措施蜀南竹海坐落于酒都宜宾市境内的长宁、江安两县交界处,北距成都400公里左右,以万顷竹海著称,徜徉于蜀南竹海万顷碧波之中,自然也会使人联想起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竹文化。因此,蜀南竹海是一个放松心情,亲近自然,感受竹文化的好去处。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旅游,这带动了蜀南竹海旅游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蜀南竹海的生态环境也逐年恶化。而针对这一严峻的形式,如何合理的利用蜀南竹海的旅游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已经成为现如今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蜀南竹海简介

翠甲天下的蜀南竹海,占地面积大约120平方千米,其中有主景区8个,次景区2个,共有134处景点。蜀南竹海竹子种类众多,大约58种,植被覆盖率达87%,是我国集溶洞、山水、湖泊、瀑布于一体,并具有悠久历史的最大的原始“绿竹公园”,也是空气负离子含量极高的天然氧吧。1996年,同志题词“蜀南竹海天下翠”。

关于竹海的形成,历来有一则优美的传说。据传,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南方,班师路经今竹海地域,时值赤日似火,山路腾烟,热死了大批战马,大军沿途丢下了无数马鞭,后来就丛生出蓊郁的竹林。古老的传说为竹海罩上了神秘的历史色彩,千百年来,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到此游赏,并为之陶醉以至流连忘返。

二、自然环境优势

(一)地形地貌。整个竹海东西宽、南北窄。海拔600-1000米,一提到蜀南竹海,或许大家的思想仅仅停留在浩瀚的林海中,其典型的丹霞地貌,往往是被忽视的对象,而丹霞地貌却具有观赏、健身、探险的价值。

(二)气候与土壤。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南部长江上游,该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左右,冬季很少低于0℃,而夏季基本不超过30℃,年平均日照900~1100小时,年降水量1100~2000mm,无霜期334~356天,空气相对湿度常年都在83%以上。

景区内土壤为紫色,爽水性较好,pH大约为5,偏酸性,非常适宜楠竹的生长与繁殖,除此,秋高气爽佳季时,竹叶铺满整个竹林,腐熟后,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腐殖质和矿物质养分。

(三)自然生态品种。蜀南竹海可谓是“竹的海洋”。这里生长着大约58种竹子,常见竹种有慈竹、水竹、楠竹,稀有竹种包括紫竹、罗汉竹、人面竹、鸳鸯竹等。在竹的海洋中,并不是只有单一的竹子,还生长着部分珍稀植物,如:兰花、蕨(jué)树、楠木、桫椤(suō)(luó);然而有植物必然就有动物,竹海特有的动物有竹蛙、箐鸡、竹鼠、竹叶青、琴蛙等;稀有动物包括竹猴、竹蛙、透山龙、滚山珠、弹琴蛙、东方蝾(róng)螈(yuán)等;蜀南竹海除堪称“竹的海洋”外,还堪称天然的大药园,据统计,竹海所产的中草药不少于200种,其名贵的菌类包括:竹荪(sūn)、猴头菇、灵芝、山塔菌等。

三、生态旅游优势

什么是生态旅游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ecotourism)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人民当地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一)旅游景点众多。蜀南竹海的景点有一百三十多个,主要景点超过六十处,一级景点15个,二级景点19个,蜀南竹海素以险、峻、雄、幽、秀著名,其观云亭、天宝寨、天皇寺、翡翠长廊、仙寓洞、青龙湖、花溪十三桥、七彩飞瀑、古战场、茶化山等景观堪称“竹海十佳”。

(二)文物古迹众多。竹海的文物古迹众多,有天后寺、天皇寺、寿昌寺、回龙寺、龙君寺、龙吟寺、仙寓洞等,构成了川南的佛山圣地。

(三)延续中国自古以来竹文化与食文化。竹编历史可追溯到奴隶社会初期。而从古迄今,蜀南竹海的扇子素享盛名,别具一格。

蜀南竹海特有的美食包括竹叶黄笆、长裙竹荪、竹荪蛋、新笋、竹花(又名竹燕窝)等等,其中竹荪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浓香扑鼻的菌类,其菌身披挂着白色网状裙衫,俏丽无比。清朝宫廷把竹荪的裙衣配鸽蛋烹制的宫廷菜称之为“纱窗映月”,这道名菜色、形、味、香俱佳。

此外,还有特色美食宜宾燃面、南溪豆腐干、竹筒黄酒、鸡丝豆腐脑、怪味鸡、葡萄井凉糕、沙河豆腐、筠连水粉、蝶式腊猪头和兰香斋熏肉等等。

(四)丰富的竹工艺品。蜀南竹海的竹工艺久负盛名,时至今日包括竹筷、竹簧、竹根雕、竹筒、竹家具、竹编、竹建筑在内的数种工艺品。

四、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景观遭破坏甚至消亡。蜀南竹海超负荷开放,素质败坏的游人过多,以及当地居民的无规划建设,乱砍滥伐等使林地面积剧烈减少,景观遭破坏甚至消亡。

(二)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严重。风景区内推行铲土式护林法,以及居民为了利益大肆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急剧下降;景区内的餐饮业的污水和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严重污染。

(三)生态环境恶性循环。风景区原被称为“二楠山”,即楠竹和楠木混生,共同生长繁荣。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入,楠木遭大量砍伐,至今已绝迹,因此原本的混合林变成了单一竹林。同时,林下植被严遭破坏,致使鸟类和草食性动物缺乏食物和保护屏障而逐渐减少甚至绝迹,而反过来,动物的锐减使植物的授粉媒介减少,进一步加剧植物的减少,进而产生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五、生态保护举措

(一)合理采伐、持续利用。采伐量应控制在大年新竹量的40%,定期对竹林进行垦复除去乱石和杂草,垦复深度不宜太深也不宜太浅,应控制在15――20cm内,而每年6―8月是进行垦复的最佳时期,同时尽量保留冬笋,不挖上林竹笋。

(二)完善景区管理制度,落实景点保护措施。景区内应建立环境监测中心,适时监测风景区的环境质量,开展风景区的环境治理技术措施并指导实施、监督执行。健全环卫机构,完善环卫设施,并因地制宜修建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严格控制排放标准。

(三)控制景区居住人口,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强化环保意识。蜀南竹海从业人员多为当地农民,素质较差,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缺乏环保意识,造成了植被的一些破坏,所以有关部门应有计划的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开展职业道德培训,让其明白保护蜀南竹海旅游资源是各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使之文明经营,自觉维护竹海资源。

(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除了对公民进行培训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公民们的种种行为,也是一项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鄢和琳.蜀南竹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整治1001-3644(2000)

[2]练东明.蜀南竹海翡翠长廊景区自然景观恢复措施,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宜宾644000

篇9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简述项目提出的背景、项目技术状况、现有产业规模;项目的主要用途、性能;投资的必要性和预期经济效益;本企业实施该项目的优势,技术可行性分析。

1、项目技术性能水平与国外同类项目的比较;

2、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本项目的优势;

3、项目成熟程度;

4、市场需求情况和风险分析;

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项目融资估算;

7、资金筹措方案;

8、投资使用计划。

因此,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时须仔细谨慎,既要注意与后面内容相照应,又要对总论内容客观准确、重点突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用途企业投融资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国家发改委立项

此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国家发改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相关证书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银行贷款申请

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内银行,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格,但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 、工商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贷款的可研报告。

申请进口设备免税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境外投资项目核准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政府资金项目申报

企业为获得政府的无偿资助,需要对公司项目进行策划、设计、技术创新、技术规划等,编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含管理团队、技术路线、方案、财务预测等,是政府无偿资助的项目申报的主要依据。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申请报告的区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申请报告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区别:

一、目的不同:

项目申请报告不是对企业项目从自身角度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研究,而是在企业认为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项目已经可行的情况下,回答政府关注的涉及公共利益的有关问题,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投资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是要论证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包括市场前景可行性、技术方案可行性、财务可行性、融资方案可行性等,也包括对是否满足国家产业准入条件、环保法规要求等方面的论述。

二、角度不同:

项目申请报告是从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政府的角度进行论证,因此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外部性的角度进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论证。

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企业角度进行研究,因此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角度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三、内容不同:

项目申请报告是对维护国家经济和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项目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垄断等方面进行论证,回答政府所关心的问题。

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市场预测、厂址选择、工程技术方案、设备选型、投资估算、财务分析、企业投资风险分析,以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要求等进行研究论证,回答企业所关心的各类问题。

四、时序不同:

项目获得企业内部决策机构董事会同意后,应在此基础上编写项目申请报告,申请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因此,就研究的逻辑顺序而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应先于项目申请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申请报告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文件,项目申请报告不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的简单补充。对于一个理性的企业投资主体,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之前,应首先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

五、法律效力不同

篇10

关键词:焦炭行业;信贷支持;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0-0062-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金融对产业发展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

金融市场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融通资金和配置资源,金融资源的配置会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微观企业的运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金融对产业发展产生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市场作用于供给,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即通过为相应企业和产业提供融通资金服务,促成市场供给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运作同样能通过作用于需求,影响产业的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金融运作主要通过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一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市场。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证券市场。信贷市场对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将其所聚集的资金向不同的行业进行分配;而证券市场则通过一级市场的证券发行和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为企业筹集所需资金,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金流向。两种金融运作方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效果除了与两个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政策等有关外,还取决于经济体中微观企业的融资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信贷资源总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信贷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五”期间,山西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096.1亿元,每元GDP信贷资金均高于全国,其中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高出0.16元、0.08元、0.02元和0.04元。1总体上看,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信贷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高。

(二)焦炭行业发展与信贷资源供给的相关性

山西省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的发展和山西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近年来山西省能源生产弹性系数2一直保持在0.7以上。焦炭作为山西省的主要能源之一,是全省的第三大支柱产业。2005年山西省焦炭产量为7981万吨,占全国焦炭产量的46%,出口量占全国的85%,焦炭行业工业增加值为169.47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9.9%,焦炭行业对山西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14%。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焦炭行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的资金支持。由于山西省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在焦炭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银行信贷资源起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伴随着焦炭行业的周期性变化,一直作为焦炭行业主要融资来源的银行信贷也出现较大的起伏波动,焦炭行业的景气度与银行景气度高度相关。

二、焦炭行业的信贷供给特点

(一)信贷总量调整:存量稳定增长,增速下降,增量呈周期性变化

从存量结构看,2003年-2005年,焦炭行业贷款余额4稳步增长,3年间增加了102亿元,但同比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依次为49.1%、16.18%、14.68%,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增速相比,分别高出26.95、1.27、3,77个百分点,2006年3月末全省焦炭行业的贷款余额为205.16亿元。从增量结构看,焦炭行业贷款新增额呈现出周期性变化,2002年新增量为17.25亿元,2003年焦炭行业贷款投放量急速增长,一年内新增 47.74亿元,是2002年新增量的2.8倍,2004年以后,各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对焦炭行业实行了增量控制,2004年焦炭行业贷款新增额减少至24.28亿元。

(二)信贷期限结构:以短期贷款为主,票据融资呈上升趋势

2002年以来,短期贷款在所有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比值仍然是最高的。2006年3月末,焦炭行业的短期贷款余额136.97亿元,占比为66.76%;票据融资余额31.07亿元,占比为15.14%;中长期贷款余额37.05亿元,占比18.06%。票据融资占比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6.02%增加到2006年3月的15.14%,上升了9.12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据调查,随着焦炭行业风险的加大,有的银行甚至只发放短期流动性贷款,如交通银行太原分行和民生银行太原分行2002年以来中长期贷款余额一直为0。

(三)信贷对象分布:集中于大客户和优质客户

从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分布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包括大、中、小型企业,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基本是中小型企业,总体呈现出大型客户和优质客户在客户总数中占比小,但贷款余额占比大的特点。以农行为例,农行大中型焦炭客户共有27户,仅占客户总数的10.4%,但贷款余额为13.32亿元,占全行焦炭行业贷款余额的75.9%;AAA级优良客户共有 18户,仅占客户总数的6.9%,但贷款余额为12.68%亿元,占全行焦炭企业贷款余额的72.29%。

(四)信贷质量:不良贷款占比上升,股份制银行贷款质量相对较高

2003年焦炭行业过热,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大量投向该行业,当年新增量达到47.47亿元,为近年最高。过多的信贷投资使焦炭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的不良性逐渐显露出来,截至2006年3月;焦炭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所有不良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95%,比2002年上升了0.76个百分点。从各金融机构情况看,截至2006年3月,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焦炭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比重为 50.51%,在金融机构中居于首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0亿元;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额占金融机构焦炭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比重为44.75%,比2002年末提高了4.41个百分点。

(五)信贷主体:国有商业银行是支持焦炭行业的主要金融机构

从金融机构对焦炭行业的资金支持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占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06年3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焦炭行业贷款余额为119.81亿元,占所有金融机构焦炭贷款余额的58.4%;股份制银行贷款余额为54,3亿元,占比为26.46%;农村信用社余额为30.32亿元,占比为14.78%;城市商业银行占比最小。2005年以来,随着焦炭行业利润的减少,各金融机构已开始逐步退出焦炭行业,2006年前三个月,国有商业银行向焦炭行业新增贷款 5.3亿元,而股份制银行则减少了4.37亿元的贷款。

三、焦炭行业周期性波动下的信贷风险分析

(一)周期体制下的市场性风险

焦炭市场对经济周期性需求表现极为敏感,相关性极强,同时还依赖于煤炭、钢材等其他行业景气状况。焦炭行业市场风险主要是由焦炭价格和销量的波动带来的,可直接影响到焦炭企业的利润,从而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资金。

2002年焦炭行业开始逐步复苏,2003年全年和2004年上半年,焦炭行业出现高速扩张,然而从2004年下半年起,焦炭行业受到了产能相对过剩的困扰。2005年8月份,山西省的焦炭库存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量,焦炭市场供需严重失衡。2006年 前4个月焦炭行业出现了行业亏损。从山西情况看,1─4月全省规模以上焦炭企业销售收入实现176.31亿元,同比减少2.87%,实现利税13.67亿元,同比减少45,96%,实现利润-3.57亿元,同比减少164.93%。

(二)宏观调控下的政策性风险

伴随着焦炭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山西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关停土焦改良焦 1400处,涉及生产能力近3000万吨,关停小机焦172座,涉及生产能力1368万吨。

在焦炭行业本轮产业结构调整中,信贷风险也逐步凸现了出来。一是焦化行业“关小上大” 的冶理整顿,潜在风险较大,农村信用社风险尤为突出。据调查,运城河津市农村信用社焦化行业的贷款客户中,炉型属4.3米以上有4家,炉型3.2米的有2家,炉型2.8米的有5家,炉型2.5米以下的有13家。从生产设施和工艺来看这些贷款企业绝大多数还未达到国家的有关标准,这些小型企业的关停不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对银行信贷都带来一定的风险。二是环保治理带来的潜在风险。目前焦炭行业属产能过剩行业,国家宏观调控针对焦炭行业的设备要求、环保要求等制定的行业标准纷纷出台,且执行力度较大。山西焦炭企业在设备方面基本能达要求,但在环保方面90%的企业难以符合要求,环保治理过程中也发生了贷款风险。如稷山县中发焦化厂,2002年进行环保设备改造,向建行申请1年期的担保贷款130万元,随后由于企业资金紧张,而担保单位代偿意愿极差,导致该企业停产,银行形成不良贷款71.55万元。

四、信贷支持焦炭行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

一是金融机构要切实提高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契合度。在产业政策指导下,信贷政策应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扶优限劣”,采取有效措施停止对产业政策明确淘汰产品的信贷支持,控制对采用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的项目的贷款。二是金融机构要落实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充分体现国家 “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在限制向小焦厂、小煤矿发放贷款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焦炭行业重组改造中,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三是信贷政策应该对产业政策的“滞后效应”做出提前反应,通过信贷政策来熨平产业政策的起落给企业经管带来的波动。

(二)信贷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一是针对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各金融机构要结合区域性产业结构特点,合理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正确实施“有进有退”的行业信贷结构调整战略。在信贷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以分析经济周期和行业或企业的生命周期、内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变化规律为基础,准确把握贷款进退的最好时机和最佳方式,使信贷发展的内在规律及特点与焦炭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特点更匹配。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的手段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 另一方面,要加强规划,通过货币信贷政策、财政政策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金融机构应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如差别贷款利率等,动态地调整贷款增量的投向,促进行业集约化经营。

(三)信贷预警措施和行业风险因素相结合

金融部门在大力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规定,正确处理信贷支持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一是人民银行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监测分析,指导金融机构提高信贷决策的前瞻性,建立和完善行业评价体系和信贷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对重点行业和重要产业的风险监测分析预警制度,对目标行业进行跟踪监测、连续分析和动态预警。二是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实行信贷风险系数管理,对信贷企业按照信用等级、企业规模、营销状况、发展前景等设定风险权重,按风险系数的大小科学设置信贷审批程序。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和管理授权制度,将信贷风险测评作为贷款定价依据,用好用活利率浮动政策。

(四)信贷引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一是人民银行应加大“窗口指导”力度,通过制定金融支持焦炭行业的信贷工作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对焦炭行业的信贷投放,(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并督促备金融机构出台具体的焦炭行业信贷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二是各商业银行应准确、及时地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贷款支持行业的市场分析与研究,做到“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三是金融企业要进一步增强稳健经营意识和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积极顺应宏观调控思路,灵活掌握信贷政策,不断提高自身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在疏导和化解企业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五)投融资体制改革与金融生态建设相结合

一是要深化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形成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使融资严重依赖银行的格局得到有效改变,避免银行过多承担宏观经济大起大落、焦炭行业周期波动而产生的成本。二是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积极推进企业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制度、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规范和整顿社会信用秩序与执法部门联手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切实保护金融债权。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为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提供信息和依据。

课 题 组 组 长:毛金明

课题组副组长:张中平 高 鸿

执笔人:马 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发展与稳定》,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2.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孔祥毅,张中平.《中部掘起战略下的山西金融机制创新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

4.山西省焦炭协会、山西省经委、山西省备金融机构报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