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商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管理与商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管理与商业分析

篇1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极为迅速。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我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富于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专业纵深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低。

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

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

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1.解冻阶段。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愿意改变现状,实现“解冻”,学校的管理者应让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搜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的工作中,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变革问题,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变革的解冻阶段就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达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将有关变革的完整信息传达给基层教师,并将基层教师的立场反映给各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如教师态度调查、各层管理者之间的讨论、非正式的提意见座谈会等,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抵制,以确保变革的顺利实施。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使相关教师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减少变革的心理障碍,提高变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中,组织气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支持性的组织气氛有利于变革的推进。构建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是指在变革过程中,教师对自身工作决定权及参与变革决策的程度;(2)工作结构是指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针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和理解的程度;(3)体谅、温暖和支持是指各级管理者对教师的关心及同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应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个体成员进行关注,对成员自身的工作给予较高自,提倡员工参与变革决策。

篇2

论文关键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制度创新

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是打破原有低效率的制度均衡,实现新制度均衡的帕累托改进过程。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不仅取决于新的制度安排是否会给相关利益集团带来潜在收益,更重要的成本收益的比较和力量的对比。当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林业企业、林农、合作组织、潜在的投资者、其他社会团体等。根据他们的特点.可将利益集团分为林业集团和政府部门两大类。林业集团,即经营林业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林业企业、林农、潜在的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团体。政府部¨,即管理林业的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门。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过程中,分析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直接炎系列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的创新类型。

1林业集团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在现行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下,商品林业投资效益低下已是一个众所共认的事实。而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强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获取较大收益的合理预期,对更高收益预期的产生又会导致对现存以及新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强化对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期望。因此,林业集团自然是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对林业经营者而言,新制度的实施,将增强他们对从事林业经营的预期和偏好,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对潜在投资者而言,新制度为他们提供了直接投资于商品林业的渠道和方式,使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成为可能,从而成为投资组合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林业集团是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最大受益者,由他们发起的需求诱致性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必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制度的需求。但是,由于林业集团的大集团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导致制度供给的速度太慢,组织、协调与谈判的成本太高。

首先,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有一个新制度安排的“发明者”或“创新者”自发组织实施。这个发明者类似于制度创新的熊彼得式的“企业家”(能发现制度不均衡及其潜在的获得机会),他们是整个制度创新的“初级行动团体”和“发明创造者”。但是,由于林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之林农的意识形态落后,难以产生制度创新的发明者与创新者。一方面,较小的私人收益不足以激励林主参与集体行动。林业集团成员规模庞大,即使制度创新的收益可预期,但单个林主荻得的份额可能很小,该利益甚至难以弥补他们参与集体行动的个人成本,于是林业经营参与集体行动的激励自然也不足。另一方面,林农在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中的序位靠后,在社会潜意识和人们思想深处,农民总是与贫穷和愚昧联系在一起,林农自然更不例外,如此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使林业成为一个弱势压力集团。而林农自身的意识形态障碍,也使他们难以认识到集体行动的利益所在,认识不到自身对制度变迁可能施加的影响,他们只是受制度的影响,而非积极地去影响制度,这也弱化了林业集团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第二,林业集团主导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全局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的成本较高。而林业集团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又进一步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成本。首先,林业集团规模庞大,制约了其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当许多人组织起来一起行动和捍卫自身利益时,其组织成本远高于少数人做同样事的成本。林业人力资源庞大,仅林农就数以亿计,将林主有效组织起来一致行动的组织协调成本人高。其次,林业经营特点制约了其较低的组织化程度。林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林农生产地点分散,林主生产的地理集中度偏低,从地理位置上讲,林主联合须跨越更大的障碍。再次,林主之间在地区、职业等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但是林主之间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他们对集体行动必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使林主聚合起来,建立有效联盟,以强化其共同利益的难度骤增。总之,松散的林业集团高度组织化并非易事,其组织、监督、运行的成本太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利益共同体,无法在制度变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难以直接影响制度变迁的过程。

第三,由林业集团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仅其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较高,而且面临着普遍的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由于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强外部性,收益将为集体所有成员分享。每个林主的个人行动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理性的林主更愿意保持沉默,让他人去奋斗,由别人去承担创立成本,自己“搭便车”分享制度创新的利益。越是大集团越是会受到“搭便车”问题的困扰。林业是名副其实的大集团,集团成员规模庞大。2000年末,仅我国林农人力资源总量就达104万人,2002年退耕还林在全国铺开后,林农人数数以亿计。如此之大的集团规模,又缺乏类似的强大约束以对林主的“搭便车”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故“搭便车”行为在林业集团内很容易发生,这极大地降低了林业集团集体行动的效率。

第四,诱致性制度变迁依据的只是共同利益和经济原则,它要受制于制度环境(如宪法秩序和法律制度)和其他外部条件(如知识、意识形态),给新制度所留下了空间和边界的制约。如果新的制度安排超出了制度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即使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变迁也不大可能发生,新的制度安排也难以出现。

2政府部门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作为垄断者(国家在提供制度产品上具有自然垄断优势),国家可以比林业集团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国家在制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的优势外,在制度实施和组织成本方面也极具优势,可以对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加以保护,这是其他经济和社会主体所不具备的,也是政府提供制度安排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度的确立和保障需要强制性的力量。正如诺思所指出的,“虽然我们可以没想资源的组织可以在有限范围内保护所有权,但是很难想象没有政府权威而可以推广这种所有权的实施”。

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下,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完全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发动和组织的制度变迁所遇到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其他主体和利益集团,取决于支持变革的主体:阳利益集团与反对变革的主体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关系及其变化;另一方面来自政府自身,取决于政府的偏好和政府机构的官僚化程度。这些都可能会对制度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经济目标,即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二是政治目标,即通过为不同利益集团设定不同的产权,使其自身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收益最大化,以赢得最大化的政治支持。具体到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而言,政府要实现的经济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商品林业的投资效益,提高林农经营林业的收益。而政治目标则是实施对林业的控制,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经济目标同社会目标常常是会发生冲突的,当经济日标与政治目标冲突时,政府的政治目标通常支配着经济目标,即预期政治收益大于政治成本,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包括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先决条件。事实上在现行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下,导致商品林业投资交易成本高的多个要素:如林地非流转性、采伐限额限制等,均是由于政府在资产所有制属性的规定和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造成的,这也正好验证了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政治目标的结论。

其次,尽管供给主导型商品林业制度创新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节约制度选择和推广的时间,但由于它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原则。地方政府为其自身利益会“修正”“曲解”上级意愿的制度供给,或者以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实施新规则,容易出现“改头换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增大制度变迁的“阻滞成本”。这样不仅不能保证法治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而且会使制度变迁扭曲变形。如改革开放后,南方集体林区木材市场放开后导致的滥砍滥伐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政府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特殊利益和权威显示偏好而实行过度的行政管制性制度供给,导致政府行为的越位和制度供给的“过剩”。例如为了生态安全我国政府觇定了严格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却没有给予林业经营者应有的经济补偿,使林主蒙受了经济损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森林采伐进行约束和限制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对于林业经营者财产权的约束是应有一定限制的,要依照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无所限制地行使公权而侵犯私权。

第四,由于国家总是通过政府来行政的,而政府则是由人组成的,政府官员本身也是“经济人”,他们的私人净收益并不等于国家净收益(或社会净收益),因此社会净收益的存在不一定能导致制度的有效供给,或者他们供给的制度只是为了获得垄断租金的最大化(寻租空间的最大化),从而导致低效制度供给。例如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分配上,政府的操作缺乏某种程度的透明度,这给地方和部门行政权力“寻租”提供了极好的土壤和机会。采伐指标的发放依据的往往不是林木生长、成熟的状况,而是权力大小、人情关系远近等因素。因此,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常常以牺牲山林产权者的利益,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从而最大程度地遏制了市场主体投资于林业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互联网+;企业信息

1引言

当今世界,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潮下,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节点纵深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的主要交易模式。据国家统计局互联网交易平台调查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总额已达至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由此可见,“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作用于企业的发展日趋重要,如何保证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中得到及时的传输、正确的管理、财务信息安全的储存,是现如今企业信息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内涵解释着手,对“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重新界定,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原有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模式和策略,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内涵解释

22.1“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属性的解读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信息除了具有一些固有属性外,还有以下特征:快捷性,因为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了任何时期,随着网络带宽的扩充,信息传播速度将会日趋加快。共享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可以实现云端共享,达到按需取用的地步。这相较于传统的信息管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过去,信息共享范围是有局限性的,有些财务信息,只有经手人可以接触到,不利于资源配置和调整战略布局【1】。以财务信息为例,在分公司财务指标发生变化时,总公司可以在共享范围内,调用分公司的财务信息,了解经营情况,做出战略调整。多样性,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打破了以往信息组合形式的单一性,实现了多种类型的信息组合,例如跨空间、跨媒体、跨类型的信息组合。

22.2“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的重新界定

企业信息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是详细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结构的反映,是企业做为一个系统做出动作时的参考依据。对于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主要是企业信息的不断输入和输出,反馈后再输入再输出循环管理过程。在互联网+环境下使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以企业信息流为核心,进而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新型企业信息管理模式。

22.3“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的内涵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整合就是通过数据库的方式,把信息组织为一个整体,集中一些分散的资源,以便于整合、管理、利用和服务,从而实现信息资源优化利用,满足企业业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需求,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2】。总而言之,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信息管理内涵体现在:能够快速便捷的获取所需有效信息,能够有效的降低信息传递的成本,能够在获取财务信息时保证其时效性,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数据和信息的利用率,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指导依据,能够稳步提升现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效能。

3“互联网+”环境下原有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3.1缺乏“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观念

大多数企业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多数只注重统计和整理企业的数据信息,很少关注企业经营信息数据,如企业效益增长、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企业管理者只是归纳企业财务数据和生产表格数据,只能从表面了解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情况,无法预估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得不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所以相较于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管理者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客户管理和员工管理。在现如今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管理,所以忽视了大数据信息管理的商业价值,无法对企业发展做出合理的决策【3】。

33.2缺乏完整架构与数据处理方案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不同平台的数据信息。从当前我国企业对于大数据的管理来看,缺乏对企业信息的完整架构和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方案。从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数据来看,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信息并没有实现数据共享,在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把焦点集中于经济效益和盈利上,并没有对非重要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所以在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缺乏对企业数据框架和处理方案,会对企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33.3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

企业信息管理包含着对企业财务、生产和人员等信息的管理,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管理者运用大数据对企业信息进行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所以会导致一系列的数据安全问题。例如多数企业主要针对服务器终端的财务信息和客户数据进行管理,忽视了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数据安全管理没有保障,很容易出现数据丢失情况,如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生产数据等【4】。数据安全存在问题,企业管理就会有潜在的经济风险漏洞。一些不法分子会在企业数据信息管理出现漏洞的情况下,趁机钻空子,获取企业信息或者对安全防护体系进行攻击,这样会使企业数据信息丢失,经济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和经营决策。

4“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和实施步骤

44.1构建思路

互联网+环境下要做到对企业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创新建设,需坚持树立“一个中心点”并从这个方面入手:构建大数据集成系统,协同电子商务手段实施。企业分析、处理信息的效率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企业要想提升对信息价值分析的质量水平,不仅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还需要通过高水平的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为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所需,构建大数据集成系统,以利于多种数据的共享和整合,从而进行更高效率的数据处理工作,互联网时代为企业把握外部环境和抢占发展先机提供支持。而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有效的互联网商业经营手段,肩负着信息价值有效管理的重要责任,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化价值产物,加强了企业信息交流,一个虚拟的商业环境因此建立,使得企业能够拥有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环境,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由此可见,“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将信息资源组织为一个整体,把无序的资源变为有序,使之有利于管理和应用,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并按照“评估识别-分析转换-实时反馈”的构建思路来创新“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模式。

44.2实施步骤

(1)评估识别:建立“一体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体系并识别现有信息,同时需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估识别”流程,实现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一体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以解决了传统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中的信息滞后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信息的管理效率和质量。这一步也是“评估识别”流程的重点所在。企业所掌握的信息量大,同时,这些信息也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按照企业价值链来识别信息资源,可以较为完美的评估识别出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所有的信息,按企业价值链评估识别出来的信息还可以依据企业自身需求如月季销售、销售量变动、业绩考核情况等来增加相应信息模块,更好地为企业服务。(2)分析转换:确定负责外界信息收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编制、数据同步,实现外界信息分析转换模式的构建。功能包括整合、编制信息和数据同步两个方面。整合、编制信息: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面向对象的应用系统,用于收集和处理企业内外部产生的数据,并从收集的数据中挖掘、分析出有效信息,进行信息传输和信息编制,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整合管理。数据同步:即通过云数据库对企业各类数据进行同步管理和实时更新,它涵盖企业信息的方方面面,可依据企业的需要进行相关设置。(3)实时反馈:在制定新型“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实时反馈系统运行过程,并控制系统实现成本。具体来说,应根据动态性管理原则,系统能够评价运行效果,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数据形式的变化情况来不断修正系统的相关功能,使之运行能够更加符合现时之需。

5“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

根据“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重新构建新型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企业所获信息量的剧增,传统的先收集整理,而后加工集成的模式由于其时效性过低而被市场所淘汰。新型企业信息管理模式由应用系统层、信息分析层、财务信息处理层、数据层组成。应用系统层:包括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自身信息处理系统、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应商、银行、政府等)与企业信息沟通所产生数据的信息存储系统、企业门户网站。信息分析层:负责外界信息收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编制、数据同步,其目的是为企业战略提供决策支持,提高企业绩效【5】。财务信息处理层:处理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和数据、生成财务报表、财务核查审计、信息输出这四个流程。数据层:数据层的核心是云数据库,其信息是由各系统的信息实时汇总而来,云数据库所要求的权限较高,是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信息来源。新型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55.1管理体系扁平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新的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由原来的线性结构转变为现在的扁平化结构。数据库则被分为两种,一种为动态数据库,另外一种为静态数据库,这样对数据可以进行分类处理,相较于以前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管理效率。信息管理体系利用数据融合和数据集成,可以打开信息收集的“盒子”,对原有单纯的数据收集转变为深度的数据挖掘,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信息管理体系还可以重新设计界面,内部信息端口与外部信息界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界面,可以两个入口分别进入,同时执行不同流程,互不干扰,并行不悖。管理者可以对内外层进行细化细分,通过二次加密、专人问责的方式,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不会出现入侵某一处节点而导致整个系统被入侵的情况。

55.2管理功能多元化管理功能多元化、智能化

以往信息管理模式重点强调的是信息传输、存储信息的职能,现如今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信息分析,拥有支持决策的功能,可以多元化、智能化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元化、智能化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管理功能已逐步发展为知识流复杂脑力劳动整合【6】。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催生了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信息管理系统将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以主动性、适应性和组织性为主要特征,为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打下基础。

55.3管理目标绩效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理论对于企业来说不在是以往企业创造价值的手段、资源,而是信息本身就具有价值,是资本。企业对信息以及信息管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一认识上的改变,使信息管理发生重大改变。企业由原来一味追求经营效率转变为谋求增长投资价值,在价值管理过程中,更重视信息绩效,这种转变强调了信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通过绩效评价可以直观的反映信息管理的成效,使企业具有更加合理的价值观。

55.4财务信息管理一体化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财务信息处理层进行财务信息的共享传递,以达到降低企业及相关各方获取信息成本的目的,并且增加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是指由企业的业务活动及管理活动产生的信息,外部财务信息则是由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客户、其他相关利益者及政府部门所产生信息的集成。在一体化过程中,各应用系统跟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相关利益者进行对接,实现信息共享【7】。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通过共享直接获取相关的财务信息,并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决策的依据,相对应的,这些“依据”又会通过管理活动对企业的良性运转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各方依据所拥有的权限,可便捷的登录企业开放的相关财务信息系统,查询自身所需要相关信息,以指导其做出相关决策,例如请求合作,追加投资等。由此可见,财务信息管理一体化将使企业受益颇多,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为与企业相关的外部利益者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这必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收益。

6“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66.1建立企业数据信息管理的商业大数据平台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数据信息管理,需要依托商业大数据平台,来完成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平台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方式,主要通过数据计算服务,提供快速、完全托管的PB级数据仓库解决方案,使企业可以经济并高效的分析处理海量数据信息。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商业价值剖析,从而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提供辅助。首先从企业信息管理安全性来看,基于商业大数据平台的信息管理,能够在企业信息搜集、识别、处理、挖掘、输出等环节,进行信息传播质量与效率的双向控制,以保障整体系统的安全性【8】。其次,在完成商业大数信息平台的构建后,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竞争态势对自身产品的需求,挖掘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流通、财务管理、客户管理等信息,从而实现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财务等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商业大数据平台还具有信息整合的功能,可以通过云服务器的网络连通,来实现跨平台与业务层级的信息数据处理。其中服务器数据仓库负责存储所有搜集到的信息,其多种计算模型支持SQL、MapReduce、Graph等计算类型及MPI迭代类算法,负责数据挖掘与处理,并能够对挖掘到的有用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构建起整个大数据平台的所有业务连接。

66.2注重注重“互联网+数据驱动”方式的企业管理

过去传统企业管理以业务目标、经营效益,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首要因素。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应改变原有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引入“互联网+数据驱动”方式的企业管理,辅助完成企业经营战略的决策。“互联网+数据驱动”方式的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数据管理、数据转换、数据驱动【9】。数据管理:是对企业信息的搜集、识别、分类与整理,主要存储在商业大数据平台中。数据挖掘:是对所有有用数据的抽取、转换、转载,能够对多种异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数据驱动:主要通过对企业经营相关数据信息的整理、分析,来完成企业经营业务的决策。因此注重“互联网+数据驱动”方式的企业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优化与策略创新。

66.3改变以往的决策方式改变以往的决策方式,将数据作为企业运行和决策的依据

传统管理模式的决策主体通常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及其团队,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出现,影响企业信息保障的非结构化数据日趋增加,因此造成企业运行和决策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导致存在着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风险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改变以往的决策方式,在互联网+时代,重新对企业信息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企业信息管理中非结构化数据的重要性有新的认识和了解,并在产品生产和用户感受中对这些数据进行添加、采集,不断丰富企业信息数据库内容。同时,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将这些信息管理好,时刻加强监督及检测,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效率。最后,企业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将数据作为企业运行和决策的依据。

66.4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现代化信息网络

过去企业管理方式的重点在于产品的管理,对产品的成本和营销是其最重要的出发点。互联网+时展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现代化企业信息管理方式,要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重视服务质量,对企业信息网络进行重构。实行企业信息管理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网络的作用。实行企业产业链资源化的变革,对从企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人员的信息资料和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进行确定,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现代化信息网络。

篇4

关键词:商业智能 中小企业 物流 应用

1 概述

物流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现代物流提高服务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的核心手段。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解决不同物流环节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业务衔接、任务调度与资源平衡等问题,现在一般的物流企业多多少少都有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还不止一套。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会为企业积累一笔财富――大量的即时业务数据,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挖掘财富,利用它们为物流决策提供支持,把企业信息管理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自然成为物流企业对信息管理进一步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高端的物流企业,尤其是供应链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用上了以数据仓库为代表的商业智能工具,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少数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还在探讨把部分BI技术与传统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依据物流行业的特性实现智能仓储、智能交通等。

可以看出,BI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能把BI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只是部分大中型物流企业。广大中小物流企业目前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积累数据的再利用方式一般是从有限的报表和查询功能中提取原始数据,用EXCEL等办公自动化工具做简单的加工,为决策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远远达不到分析历史数据以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充分发掘历史数据价值的水平。在少数大企业应用BI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示范效应下,中小企业对BI技术的应用同样非常渴望,但受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只能对这种“高端”的、暂时不会决定企业生死的技术望洋兴叹。所以BI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潜力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

基于此,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性的小项目,把传统BI软件BO(BusinessObjects)与进销存软件管家婆对接,利用BO对管家婆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验比较成功,表明这条路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技术上可行并不表示市场就一定可行,本文就是基于笔者在这个实验中的工作,对BI软件在中小物流企业中普及应用的瓶颈及市场发展前景做一些探讨。

2 BI软件的功能

BI的概念由美国传入,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指的是对企业中已有的数据进行再加工,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一类工具,它的类型十分广泛,传统信息管理系统中都包含的报表生成、业务数据查询等功能,也在BI的范围内,所以BI并不是多神奇或高深莫测的东西,中小物流企业完全能用。

BO是市场领先的BI专业企业BusinessObjects(目前归属SAP旗下)的起家产品,是由语义层定义、数据库连接、数据分析、Excel嵌入分析等多个工具组成的套件。与BO类似,目前自称为BI系统的软件一般都是由多种工具组合成的套件,其中包含了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允许用户查询和分析特定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得出影响商业活动的关键因素,帮助用户做出更好、更合理的决策。不同的BI系统所包含的组合成分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组合成分其中的工具也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使系统的类型、功能、使用的难易程度、对数据分析的深度、所得结果的价值等等差别也非常大。

BI系统的使用也与其他类型的软件有很大的不同。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业务类型、管理模式、信息管理的深度有很强的针对性,软件应用的效果与软件的选型,即所选软件是否适合企业的应用有很强的关联性,而软件本身的适应性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选对了类型,越是专业性强的软件越适用,效果越好,这也造成了应用软件市场的细分。但BI不同,除了少数专门针对特殊行业需求开发的专用分析工具外,绝大多数的BI软件都是由一些适应性很强的数据分析工具组成的。正因为它们适应性广泛,所以针对性不强。这些工具应用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的过程,所以BI软件的实施应用不是简单的软件安装与培训,而是在理解行业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再开发的过程。

3 BI软件应用的关键

把BI软件应用到物流行业,必须先设计系统模型。软件本身虽然有很大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多半是提供给专业人员,而不是提供给普通用户的。所以系统模型一旦确定,BI软件的具体应用方式、领域、功能就基本确定了,再要改动、扩充,不是普通用户能做到的。

物流企业BI系统模型的设计与普通信息系统模型的设计一样,必须考虑企业高层管理者、部门主管、信息管理人员及具体业务人员等各方在信息分析方面的需求。我国物流企业目前信息化层次不高,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主要的功能在解决日常的业务管理与协调,只有极少数企业有对历史数据、海量信息进行分析的平台,一般业务人员不了解数据分析软件,纵有数据分析方面的需求,但能表述贴切、有效的不多。所以物流企业BI系统模型的设计需要有熟悉BI软件的功能与用法和理解物流企业业务管理,尤其是熟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两方面人才的配合,才能成功。换句话说,BI软件在物流企业的成功应用,需要的是行业经验。

篇5

关键词:知识流程外包;信息特性;信息管理;信息增值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生产活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一般认为,服务外包经历了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三个发展阶段。

知识流程外包(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bpo发展而来的,是基于知识密集型业务流程而开展的服务外包活动;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而广泛应用的时代,kpo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2009-2010年世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指出:kpo快速发展,逐渐成为bpo发展的一大亮点。有预计称:2010年前后,全球kpo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的规模,而2003年,这一数字仅为12亿美元。其中,比较成熟的kpo应用有研发外包、资源外包、服务外包等几个方面。笔者经初步研究发现,以创新信息管理与服务方法促进kpo发展,尤其是知识流程外包中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开展信息增值服务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1 kpo信息特性分析

kpo信息资源除了战略性、开发利用性、价值转化性、载体多样性、可传播性、可增长性、综合型等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共性以外,还有自身的特有属性。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性、高效增值性、动态离散性、商业保密性和知识隐含性等五个方面,下面对这些特性作简要分析。

专业核心性主要是指kpo中的信息资源与专业高度相关且位于专业智力活动的高端,具有行业和领域的专指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特点。

kpo信息资源的专业核心性表明,信息资源来源于专业流程的实践活动,而其信息服务又高于流程化的专业需求,是知识资本在价值链的前端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力量。这是与ito和bpo中信息服务的显著区别。这种外包服务,将基于标准过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提升到了基于知识推理的分析、推理、解释、优化和辅助决策的专业领域的智能化服务。

高效增值性是指kp0的战略性和高附加值性对信息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要求标准更高。与bpo(业务流程外包)相比,kpo业务中包含丰富的和高附加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知识化信息服务要依赖高效率开发利用手段。主要体现在,缩短市场导入时间,提高生产绩效;节约宏观决策成本,提高经营绩效;实现管理模式与方法的连续改进,增强预设业务场景运行实效;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扩大个性化信息服务空间,提高外包企业附加价值四个方面。

动态离散性是指信息资源的载体形态具有多样性和更新性且通常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事务与活动之中,其存在的方式因具体的kpo服务项目不同而不同。kpo信息资源分布的离散性必然需要其获取和加工过程的专业化操作,这也是知识服务之所以能够纳入外包范畴的必要条件之一。

商业保密性是指客户企业将位于价值链前端的知识创新和研发环节的服务外包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涉及企业的商业核心秘密。一般情况下,商业秘密主要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决策、客户信息、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也包括企业核心职能、企业文化、组织网络和历史记录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在kpo服务过程中都会被有条件地运用,需要双方对涉密信息的安全负责。kpo信息资源的商业保密性与合作信息共享性是一对矛盾,即优势互补和信息风险并存。基于kpo的信息服务可以在促进客户企业和服务承包商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得知识服务部门自身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kpo信息资源占有的优势的不断增强。

知识隐含性是指来源广泛的信息存在可靠性、客观性、壁垒性等冗余问题,知识价值需要通过评估、筛选和挖掘加以实现。在信息服务中,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不仅仅是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或从海量数据中萃取知识,还涉及信息的可靠性评估、信息质量甄别、补缺性获取与信息筛选等环节。对kpo信息资源加工需要检测与挖掘并重才能提升知识流程外包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信息的知识化和增值化服务。

2 基于kpo的信息服务策略

通过对kpo信息资源的特性分析可以看出,kpo活动与信息资源组织开发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根据kpo业务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将kpo信息资源组织与开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探讨kpo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信息资源知识化和价值增值问题以及kpo信息资源协同组织与开发问题,将是kpo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与信息服务的重要策略。

2.1 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新模式

kpo信息服务研究是kpo项目成功执行的重要基础,主要涉及kpo信息管理理论、kpo信息管理活动、信息咨询和kpo信息人才四个方面。

其一,分析kpo信息资源特性,建立健全kpo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包括探讨kpo信息资源的概念、特征、类型和功能;kpo信息管理原理、原则、方法、体系结构和基本职能;kpo信息管理的形成与发展;kpo信息运动规律;信息流与信息系统优化;信息处理与智能服务;kpo信息方法和信息准则以及kpo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等。其中,重点研究对象是kpo外包方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动机以及kpo承包方和外包方面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特点与方式。

其二,探索kpo信息活动规律,建立kpo信息组织与管理模式。建立kpo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管理、利用和维护的方法体系和系统平台。针对kpo信息资源的高附加值特性,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重点研究kpo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价值实现的有效模式。同时,研究kpo信息资源知识隐含性、商业保密性和产权保护方面的一般规律,为kpo信息组织、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其三,研究kpo信息服务范式,推进kpo信息咨询服务技术和应用。建立kpo信息咨询服务标准和规范,构建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和咨询服务和管理机制,形成与kpo市场相谐调的信息咨询服务理论和方法体系。建立kpo中的信息咨询交流和知识管理机制,总结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积累知识库和方法库,共同提升信息咨询服务能力。

其四,定位kpo人力资源需求,建立kpo双素质信息管理教育机制。kpo和bpo相比不只是项目内容的变化,对从业人员既有专业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也有面向kpo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的能力要求。因此,建立与kpo行业相对接的信息管理教育机制,是为更好地获取、分析、处理和开发kpo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kpo信 息资源的增值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2 开发技术融合型kpo信息服务平台

融合现代技术和信息处理工具对kpo涉及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分析和利用,实现信息增值服务是kpo信息资源组织开发的重要策略和必要路径。数据和信息、知识是许多专业领域的主要加工对象,具有与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对象和kpo处理对象的一致性。因此,技术的融合既是知识流程外包业务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kpo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建立以需求为中心,以提供高效率的信息支持为导向,以技术应用为手段的kpo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与信息服务系统,能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在kpo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2.3 建立信息资源知识化增值服务机制

根据kpo信息的知识隐含性和动态离散性等特点,建立信息资源知识化增值服务机制以实现信息资源的萃取、利用和价值增值具有可行性。

其一,建立需求引导机制,增强信息管理的针对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最终目标是服务用户信息需求,只要以外包方的最原始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专业化手段的运用,就能获取和萃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增值性开发与服务。

其二,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增进信息服务的互补性。协同工作机制可以激发承包企业的资源集成能力,提高外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其三,建立共享交流机制,提高信息交换的对称性。拓展kpo项目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起定期沟通反馈的机制,信息对称状态中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实现kpo信息资源的价值转移和快速增值。

其四,建立国际竞和机制,实现保值增益的最优化。kpo活动最初是企业把自己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环节的工作转移到国外的过程。kpo成果一般是非物质的知识和数据,具有传递的快速性和无国界性。因此,kpo国际化协同与竞和策略的实施具备执行的客体条件。利用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加强跨国界合作,是进一步开拓信息服务空间和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有力手段。

3 小结

综上所述,拓展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空间,开展基于kpo的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将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和kpo业务联系起来,通过对kpo信息资源的特性归纳和分析,提出了基于kpo的信息服务策略,以期对拓展信息服务渠道和提升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益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邵学言,陈静宁.kpo浪潮,广东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j].大经贸,2008(4).

篇6

关键词:ERP系统;商业信息化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前言

从目前商业发展来看,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商业发展对信息化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希望通过优化信息化管理过程达到提高商业发展速度的目的。基于这种现实的需求,ERP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使商业发展有了持续的推动力,对优化商业发展模式提高商业发展质量有着较大的促进。

二、目前我国商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1.在目前我国商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总体信息化水平不高、数据处理慢、管理信息不准确等。因此,为了保证商业信息化发展质量,我们应该提高商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以此来满足商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2.在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ERP系统作为全面的资源管理系统,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手段。而在实践中,我国商业信息化管理中的ERP系统应用的范围还不够广泛,ERP系统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ERP系统的采集和实施需要大量的费用,这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对企业造成大的资金压力。

3.许多企业采用是的国外厂商供应的ERP系统,尽管它们对于中国企业的特点也经过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但因国外功能系统十分完善,而国内企业因尚未成熟,许多功能都无法使用造成浪费,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根据我国企业自身的点构建出适合本土中小企业成长的ERP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促进ERP系统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三、ERP系统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特点探讨

1.ERP系统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具有规范性

由于ERP系统是信息管理的正式系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能够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同时还能提高商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促进商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目前来看,ERP系统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具有规范性的特点。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2.ERP系统成为商业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手段

考虑到ERP系统的优点,ERP系统在商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日益成为商业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手段,保障了商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发展,提高了商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特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ERP系统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由于ERP系统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改变了过去数据信息处理慢的弊端,提高了商业信息处理的效率。所以,除了上述特点之外,ERP系统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四、ERP系统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过程分析

首先,ERP系统在应用之前,需要规划准备、现状的调查评估、需求调查分析、整体实施设计以及分步实施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准确规划,对系统所面临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同时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调查,按照实际功能需求设定ERP系统的功能,全面提高ERP系统的应用特性。除此之外,还要对ERP系统的整体实施进行认真设计,同时编制系统功能实施的规划方案,保证ERP系统得到良好实施。企业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主要包含对信息化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

其次,ERP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业务过程的规划、系统选型、系统的培训、系统配置数据的准备、系统切换、系统运行以及项目验收等步骤。

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ERP系统所涉及的业务进行合理规划,并完成ERP系统的选型工作,对ERP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同时对ERP系统的数据进行合理配置,对系统进行切换、调试、运行及最后的整体验收,以此来证明系统的有效性。通过这些过程,ERP系统在商业信息化管理中完成了整体应用。ERP软件包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软件,程序中的关联错综复杂。任何一个软件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错误,只是程度的不同。企业应用ERP能否顺利地取得成功,与ERP软件的质量和软件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企业在选择ERP软件的时侯,要认真考虑该软件是否成熟可靠,这是企业选择ERP软件的一个重要标准。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目前商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于对数据处理的现实要求,我们采用了ERP系统作为主要的数据处理系统,不但满足了商业信息化管理的现实需要,还促进了商业信息化的发展,ERP管理理论涵盖了企业中从生产到到销售的管理过程,包括了销售管理模块、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模块、供应链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成本管理模块等多个模块,实现了对企业信息管理、决策的全面统筹。

参考文献:

[1]舒亮正,罗吉恩,李光朱.浅谈ERP下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8).

[2]张桂新.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06).

[3]陆清华.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6).

篇7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信息管理;构建主义

一研究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管理者综合素质和信息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适应互联网经济环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信息管理类课程是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企业信息管理、商业数据分析等,根据对接行业和培养方向不同,在教学目的、内容上有所区别。此类课程由于理论与实践性并重、切实提高了学生信息管理领域的认知和应用技能,为实现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国家相关政策明确提出要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引导传统商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加强信息化技术推广和成果应用。政策导向与行业发展趋势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驱动力,我们更应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中心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始终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整体发展[1],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但据近年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应用型院校毕业生知识水平、学习实践能力较好,开拓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对偏低[2]。而且,企业极其重视毕业生素质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仍有明显偏差。究其原因,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从信息管理类课程来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与实践脱节。商贸企业信息化管理手段及互联网技术应用日新月异,而课程教材更新周期长、滞后于行业发展实际,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到企业调研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后台信息管理,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下手。第二,教学方法不够生动和多样化。目前工商管理类课程多采用灌输式教学,课堂大部分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式虽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和方法,但学生参与少、师生间互动性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学生知识结构与教学目的不匹配。学习信息管理课程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多已具备经管知识基础,但技术知识背景较薄弱,缺乏数据库、信息系统等先行课铺垫,往往感到本课程理论枯燥、实践繁难。在有限课时内教师要完成基本理论的阐释和应用操作的辅导,很可能顾此失彼。总之,许多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信息管理课程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客观上影响了学生持续学习成长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通过本课程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现状,作为教师更要深刻把握行业需求[3]与学生特点,尊重学习规律、提高教学效果、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本文认为,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动态适应性调整;二是基于构建主义教学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革新。首先,使学生明确‘做好一个信息管理者和应用者’的学习宗旨,从角色定位出发,以深刻理解企业商务环境、业务流程和典型应用为主要目标,准确把握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必要时辅助参与企业信息系统分析优化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侧重‘偏管’的相关理论要点,并在每一章节引入丰富新颖的案例,对系统开发工具、软件原理等仅做概要介绍。其次,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理念。依据构建主义教学观,采取案例法、项目法、角色扮演法和企业调研等多种手段[4],课堂上更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认知和经验,注重构建与理论知识点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创设体验(唤起记忆)——观察反思——归纳总结——推理验证”的体验式学习循环过程,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发出新的知识经验,鼓励群组之间的知识共享,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主动发现、分析、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连锁企业信息管理》为例的教学改革实践

《连锁企业信息管理》是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培养计划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普及型主干课程,本文以该课程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过程中经常发现,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后,经常面临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多渠道商务活动的实际问题,理解掌握连锁零售企业信息管理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业务管理过程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了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优化

根据职业发展方向所确定的学习目标,更注重掌握企业信息管理原理,理解各类信息系统的共性,注重触类旁通、灵活应用。内容上删减了系统开发、文档编制部分,着重于商业企业运营管理模型、前后台系统管理等核心模块,增加了零售行业发展前沿知识介绍(全渠道零售技术与应用、在线零售运营数据分析、物联网等),修正和拓展了原有理论框架。

(二)理论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和体验式学习理论,采取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与传统案例教学主要区别在于案例的开放性,不必完全由教师课前准备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构建案例。教师先按照教学目标给出案例背景及框架,在关键处‘留白’,启发学生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调动学生自身经验加以补充,再从共同构建的背景中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获得知识,做到因材施教。开展此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应事先了解教学对象的企业实践经历。可通过前期的专业实习指导或专业培养计划获得信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或联合培养等),定向开展一些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案例。“连锁企业基本物流模式”作为本课程的核心重点和难点,因其抽象和复杂性,很难在两学时内使学生掌握。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运用了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具体分四个步骤:首先创设情境。以图文、视频形式给出一些零售企业订货和物流过程的实例,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其特征,思考和总结规律;二是协作共享。教师再请学生分享在某家电连锁企业的实习经验,讨论关于业务流程、运营模式等问题,将各人在不同岗位的经验认知拼凑成完整图景,并适当加以补充;三是知识整合。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拨开现象看本质,发现、归纳企业的典型物流模式,形成一个生动的案例;四是拓展创新。从传统零售业态延伸开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开展多渠道零售的物流模式有何变化、信息系统如何完善’等拓展性问题。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对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认知加以重新归纳整合,从新的角度和更深层次理解同样事物,完成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从而由学习者构建了学习意义。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师生互动,也可提前向学生布置任务、开展调研活动并在课上分享。

(三)实践教学中采取虚拟项目小组法

本课程设置了若干个分析应用型实验,从开店到进销存管理、退货和盘点。要求学生自组团队、讨论商定实验任务,模拟企业实际应用环境下的各种问题。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原理,自主搜集资料、确定分工,‘自导自演’整个实验流程,最后总结陈述,形成书面报告。教师再对各组的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整体过程与团队合作情况加以考核,鼓励学生对实验系统和本项目设计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此种教学方法给予了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空间,重在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结论

当前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推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大胆改革,改善学习体验、挖掘学生潜能,以新颖实用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认知过程中解脱出来,真正掌握和拓展企业信息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更好地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齐鑫,张晓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5,(7):91-93.

[2]鲁伟,刘承赫.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评价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0):88-91.

[3]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 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7- 02

0 引 言

信息系统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信管学科的博士学位。信管专业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7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各大学纷纷创办“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培养信息管理类人才。2008年全国已有587所高校开办了信管本科专业,信管专业人才越来越被社会认可。

下面选取了中美整体实力较强的8所大学,就其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就业情况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

1 美国大学的信管专业

根据2013年美国最权威的大学排名机构US News的美国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排名,我们选取了4所在国际信管专业排名中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作为分析对象,它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文中资料源自4所学校网站公布的信息。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称为系统设计和管理(System Design & Management,SDM),设置在著名的Sloan管理学院,授予管理科学学士学位。课程总学分为123,必修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管理科学中的最优化方法入门、统计学思想和数据分析、大学生管理交流、管理的心理学实验室、企业财务会计、线性代数;限定选修课包括企业家能力和创新、财政理论、管理实施入门、供应链计划、制造业系统和供应链设计、市场管理、计算机和工程学问题解决方案入门、系统分析、信息技术精华、战略方案组织设计、软件商务、完整信息系统技术、战略方案以及组织因素、经济情报、战略结构和定价;一般要求的课程包括微积分、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课程、人文科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课程。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 & Decision 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

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2 国内大学信管专业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

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

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

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

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3 中美大学信管专业综合比较分析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 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

国内信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有3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经管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固定,除此之外还有些实践类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美国大学也基本上包括这些课程,但是课程选择范围和课程内容更加广泛,社会实践环节更加深入,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除此之外,开设了写作课、谈判课、表达分析和研讨课等课程,用于培养学生和社会的沟通能力。

总之,美国大学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自由、开放式的,这样满足了社会对信管专业要求。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借鉴美国大学信管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法,修改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更好地提高我们信管专业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迎接社会的挑选。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策略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多次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正在不断的加强。如今我国市场采用开放式的管理,商业银行都采用上市经营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实力,争取跻身于国际行列,取得显著的效益。但是,我国的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存贷息差,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核心内容,可是目前我国信贷资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还很局限,资本充足率有限,存在不良贷款率。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十分重要,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银行进行系统的改革,还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发展速度。

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机遇也在随之增多,但是机遇和风险总是同时存在的,在机遇增加的同时,风险也在与之俱增。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体系,这样国际金融的风险就会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应的功能不够健全,依旧采用主体间接的融资模式。这样,我国的各种企业就会十分依赖于银行的信贷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的开放性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的加入,外资银行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和应用价值的优势,吸引了很多国内的客户,这样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客户就会不断流失,外资银行不断壮大,从而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由此可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管控刻不容缓。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化的风险评级系统

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所采用的基础性措施之一就是科学评级。科学评级主要是对贷款预期损失进行估计,进而检测贷款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将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商业银行的收益也能达到最大化。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科学评级制度存在着很多不足,实际的风险评级系统的效率远远达不到风险评级的要求。

通过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对各类客户给出的授信额度也各不相同,资质优秀的客户贷款额度相对较大,其次为中型客户,给予小型企业的贷款额度相对较少。从不良贷款率来分析,大型客户的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良贷款率,小型企业的发生率则很高。由此可见,尽管我们采用了风险评级系统,但是仍旧无法全面地掌握客户的全部信息,不良贷款的发生率依旧存在,这种现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十分严重。

(二)部分客户存在不规范的资本运作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存在较大的风险还受到集团客户的影响,部分客户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的资本运作,这些客户的资本运作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商业银行缺乏对大客户资本运作的有效监管机制和追踪机制,有的大客户在进行资本的运作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未履行银行和贷款人所签订的协议,不能按照协议中所列举的资金投向进行资本运作,这样信贷资金的流向就无法确定了,一旦信贷资金不是流入到实体经济中来,而是流入到房市或者股市就会对我国的市场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波及银行的运营。

(三)受政府影响,投资项目较大

如果商业银行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的波及而出现短暂的财务困难及经营困难,我国政府会给予一些贷款支持,并对一部分的股东或者是非生产性的项目发起人进行搭桥贷款,但是这样操作会忽略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查程序,从而降低贷款的质量,引发一定的信用风险。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流动方向就是投入到我国重点支持的领域,如交通、水利、服务等。地方政府中的大项目在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这样就会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内部的隐形负债,增加其隐形负债的比重,提高风险集中度。如果此时,财政收入不断地减少,那么银行就会面临政府赔偿债务风险。

(四)信贷分析缺乏工具,分析过于表面化

我国商业银行现在所采用的信贷风险评估系统尚未将现金流作为分析工具。这样,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信贷对象做了相对较为科学评估及分析,但是对现金流的分析却只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分析核心,就无法真正了解到信贷客户的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以及真实的还款来源,这样无疑是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信贷过程中发生风险的概率。由于商业银行过于重视规模而轻视企业的质量,因此大多数银行间的竞争变得扭曲,从而忽视了所存在的信用风险,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控制信贷中所存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贷运作的效率。如果是安全管理系统比较薄弱的一些本土的商业银行,就更应该提高科技力量的投入,建立较为完善的客户信息平台,不断地规范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运用计算机,结合目前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不断地增加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目的是让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满足银行内部的信贷运作,在信贷运作的源头控制风险,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二)加强对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目前,国际上存在着很多优秀的风险管理模式,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制度的影响,我们无法直接完全照搬国际上的风险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运用国际上先进的风险控制管理模式,从而形成有特色的风险管理模式。在进行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明确贷款客户贷款的信用等级,然后根据贷款用户的实际情况对其发放贷款,如果贷款客户的信用等级不高,商业银行在进行借贷之前就应该做好可能坏账的准备,甚至可以直接拒绝贷款,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三)采用风险动态管理的信贷流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新型的信贷业务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方面要控制进行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运作风险,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在信贷过程中的运作效率。我们在进行信贷风险评估控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信贷评估控制的方式,通过合理地采用“差别授权”及“动态考核”,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并符合银行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信贷过程中,银行对客户借款得到的资金流向实施动态监控,这样有助于银行能够及时地发现在该信贷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便于其及时地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信贷的整个流程能够顺利地完成,降低该过程的信贷风险。

(四)建立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

商业银行在不断完善了两个基础性的保障之后,可以模仿国外银行所实行的风险管理集中化的风险控制体制,在商业银行下设的各个分行及支行,分别设立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这些部门采用“垂直管理”的方式。尽可能地保证银行总部在进行风险监控的过程中具有主观性,从而降低银行信贷过程中的风险率。

(五)培养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培养完善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保证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银行无法形成自己的风险管理文化,即便该银行有诸多的制度和管理体系也无法从根本上降低在信贷过程中发生的风险概率。银行只有在日常的信贷业务中,将建设先进的、完善的风险管理文化制度作为首要目标,才能将风险管理意识深深地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工作中,银行的管理者和统筹者也应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真正地将风险文化管理根植到银行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有效地降低信贷过程中的风险。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信贷范围也日益广泛,因此在进行信贷的过程中,银行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对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建立并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降低银行在借贷过程存在的风险性,确保商业银行长远、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申蓓,张俊.我国三类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之应用[J].金融与经济,2014,04:59-63+67.

[2]张露洋,廖琪.商业银行逆周期机制:信贷风险控制效应的实证检验[J].金融与经济,2014,06:4-8.

[3]陆岷峰,刘强.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征与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4,08:51-55.

篇10

【关键词】数据挖掘技术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对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而言,主要是指综合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医院相关人员、物资以及资金的全面管理。与此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在根本上支持现代化医院的发展,为医院的自动化提供技术支持。在当前的诸多医院中,能够对医院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但是,针对数据信息的挖掘、使用仍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有效发挥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凭借其自身的优势,使得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所获取信息的深入分析,以更好地发挥数据对医院发展的价值,在根本上提升医院整体发展水平,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1 对数据挖掘及关键性技术的概述

1.1 数据挖掘技术的介绍

在当前的数据分析处理中,数据挖掘技术备受关注,是重要的技术类型,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在稻菁际醮葱潞头⒄沟幕础上形成的。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主要针对商业数据进行存储,而后,查询功能出现,再进一步发展,相关数据即时编辑形成。数据挖掘技术使得数据查询突破数据自身的性质,结合相关算法和技术,实现相关数据潜在关系的探索,较大程度上增加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层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发展迅速,数据挖掘算法也日益成熟,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领域得到推广,发展速度较快。在当前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信息得到较大程度的积累,因此,要重视信息的深层次挖掘,为未来医院的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挖掘技术,实现对医院管理数据的深度分析,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持。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价值巨大。

1.2 对数据挖掘关键性的分析

在当前的数据挖掘技术中,关键技术为数据的预处理。当数据存在不一致性的时候,数据预处理十分必要。据有关数据挖掘统计显示,数据预处理占据的时间较多,数据挖掘时间有限。对于数据的处理技术,主要是实现对数据的分析、集成、转换等。除此之外,匿名化和转换技术也十分关键,主要针对当前医院信息管理中涉及的一些隐私问题,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的同时,需要重视对相关记录的匿名处理,以更好地实现对个人隐私的有效保护。

2 对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介绍

在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是重要的手段,将其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探索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明确患信息与医院各种制度之间的关联,借助这些关联,强化对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控制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医疗费用,推动医院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数据挖掘中,关键点是找到数据之间的强规则。对于数据清洗,是对数据进行的进一步处理,其目的是及时清除数据中不相关的数据信息,实现对数据的有效补充,结合实际,进行数据的转换。同时,鉴于医院信息数据的特殊性,其数据类型不同于其它行业,因此,产生过程较为复杂,很容易发生数据的遗失和错误,为此,数据清洗对于数据挖掘意义重大。同时为了保证数据清洗的准确性,需要重视医护人员的监督,能够有效降低数据清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对于数据转换,主要是针对不同特性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转换,其中,主要的手段包含对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对数据信息的总结和旋转等。在数据转换过程中,将没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删减,以更好地保证数据挖掘的效率,同时,降低数据挖掘的误差。

3 对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管理中价值的分析

3.1 实现对医院信息资源的优化

对于医院数据挖掘技术,本质上就是借助对数据的分析,实现对医院信息资源利用的全面了解,结合医院未来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实现对医院资源的优化。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分析和总结,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对信息管理模式进行更新,同时,引导医院医疗建设的健康发展。

3.2 促进多媒体数字资源的发展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检索系统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媒体信息数据库的发展成为趋势,需要借此获取更加优质的服务,将数据挖掘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进行融合,促进全新的多媒体挖掘技术的形成,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3 强化医院的个性化服务

在医院中,信息量巨大,借助个性化服务,使得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所需要的信息。首先,应用多种数据的挖掘技术。在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同时,电子网络图书资源的应用和调取也趋于智能化,是医院个性化服务的体现。

4 数据挖掘技术在应用后获取的评价

对于医院的数据挖掘技术,医护工作者是最为直接的接触者。对于医护人员的评价,其彰显动态性,评价要定期进行,及时清除无价值的信息,挖掘新的数据,满足医护人员的评价需求。对于患者的信息管理系统,明确记录患者的各种信息,对基础信息进行保密,同时,视患者情况而定,实现全方位的考核与评定,完善信息变动。

5 结束语

综上,对于医疗事业而言,其关系国计民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医疗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基于数据挖掘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备受关注,能够实现医院资源配置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医院的数字化发展奠定基础,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切实提供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刘军.数据挖掘技术在公安警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3]石丹丹.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分析型库存管理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4]李湘穗.数据挖掘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4.

[5]李建鹏.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