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建模思维

一、数学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指的是人在长期训练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多表现为一个人平时的品行和气质。PISA认为,将素养这一概念代入数学学科,即是指学习者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能力。具体而言,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用数学视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和品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眼光审视生活

数学是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生活当中产生了比较、分配、归纳等数学问题,自然就需要研究数学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接触100以内的加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等知识,在讲解这些运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寒假期间,二年级学生集体去香山欣赏红叶,每班各有3位带队教师,已知一班去了31人,二班去了39人,请问租借车辆时,一班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二年级一共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依据所提出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可用以下问题贯穿:

(1)在以上问题情境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依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计算问题?

(3)如何对这些问题列式计算?

(4)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能否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以上问题情境涉及进位加和不进位加内容,通过对算式的分析,学生学会从生活情境当中概括数学问题,同时养成分类、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建构数学模型,洞察数学本质规律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应当学会从整体角度构建纷繁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从模型角度洞察数学本质规律。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加法与乘法可以构建合的模型,减法与除法可以构建分的模型。基于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认识经验有限这一现实,在单个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将相关联的各个数学模块衔接成一个模型。

以加法与乘法合的模型建构为例,小学二年级第四课“表内乘法”是在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学习之后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对“表内乘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知识建构合的模型。上课伊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教材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小问:一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小飞机内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可知,“一共”代表整体,因此,需要将所有飞机上的人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求出“3+3+3+3+3=15”的算式之后,教师继续引导:除了使用加法求取全部人数之外,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使用乘法进行表示。

3.提高推理能力,参与运算法则建构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方式叫做推理,这也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推理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整理数学知识,“数的运算”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运算法则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的建构过程,在推算过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以“10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的教学为例,探究问题情境中“39+3”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39名学生加上3位老师,大概会有多少人?这样不太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必然有所接触,结合生活经验可知,大概有40多人。进一步进行分析,列式计算为42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算式:39到42,个位发生什么变化,十位发生哪些变化?想一想,个位的“2”可能是怎么得来的,问题情境当中哪两个数字相加会出现“2”?在这些问题的解释当中,学生探究进位加的竖式计算,从而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运算法则。

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记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这些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使人受益终身。”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学生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静态和动态上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素养形成做出科学分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五分钟热身 信息技术 双素养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存在过分重视信息素养并用信息素养模糊技术素养的不良倾向。

关于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之间的关系,现在争论很多。笔者认为,二者应该是交集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信息素养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实施,即架构在相应的技术素养基础上。在小学阶段也是如此,因此,它们产生一个交集和融合态,即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实质上更加工具化。

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技术素养”的重视相对来说较弱。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更多的“技术”,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技术,是其“技术素养”提高的表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即提高其“信息素养”。

在笔者的教学中,除了重视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各项教学内容中稳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之外,还参考其他学科的经验,开展了“五分钟热身活动”,试图以另一种教学模式和更丰富的途径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开展课堂热身活动的意义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让他们干一点他们要干的事情。”

课前热身活动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情绪,使之轻松愉悦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肯定和深化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而感到满意,这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成功的课前热身活动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心、消除学习障碍。通过不断地训练,可以产生更浓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从“我被迫学习”到“我想学习”的转变,一旦学习热情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同样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记忆力和理解力,因为情绪是保持记忆和理解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通过几分钟的热身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情绪,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在多个学科中,都有应用“课前热身活动”的实例。例如:语文学科常以“展示积累知识(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等)、课前演讲、赏析精彩片段、赏析古代诗词”等方式开展;数学学科常以“数学游戏、口算比赛、数学家的故事、趣味解题”等方式进行;体育学科常以“体育游戏、肢体伸展练习”等方式实施;英语学科的课前热身称为“warming up”,采取的方式有“歌曲、游戏、对话、交际”等。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前热身活动

在以上学科课前热身活动的启发下,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引入了热身活动。

1.教学模式:N+2+3(如图1)

图1 流程示意图

(1)N――问题生成和问题求解,主讲人试讲,课前完成。

①问题的生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A.学生在前面的课堂学习中会碰到一些操作难题,如在文字编辑软件中如何插入带圈的文字(、)。

B.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自行进行各种实践操作时碰到的一些软硬件问题,例如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U盘的命名方法,如何设置计算机进行自动关机等。

C.教师指定的探究问题,如怎样设置显示属性。

D.某些学生掌握的其他同学尚未掌握的操作技巧。如一位同学就将不设置文件的“隐藏属性”就能隐藏桌面上的文件/文件夹的小窍门介绍给了同学;再如一名同学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快捷键向同学进行介绍。

②问题的求解暨确定主讲人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解决问题,相应的,这位解决了问题的学生即成为主讲人。

A.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B.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解决问题,如软件帮助、网络课堂、网上搜索、独立摸索、高手相助等。

C.学生通过各种课外学习或是阅读相关书刊、杂志。

③主讲人试讲

主讲人提交方案,并提前试讲,教师把关。

(2)2+3――分享、交流、实践,课上5分钟完成。

①“主讲人”在课上利用2分钟时间,针对一项或几项计算机操作/技巧进行讲解、示范。

②“主讲人”示范完毕后,全体学生实践该方法/技巧,从而学会这项操作,用时3分钟。教师做辅导员,和主讲人一起解决同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后学生填写相关的检测表。

2.检测与反馈

这样的热身活动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这些技巧,能否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对每次活动是否满意,还需要反馈和检测。在学生每次完成热身活动时,笔者都要求学生填写一份“检测表”,如表1、表2所示,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

表1检测表(示例1)

项目1:在WinXP下“隐藏”你的文件夹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重命名文件夹 更改文件夹图标 更改桌面属性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表2检测表(示例2)

项目2:在WinXP下实现自动关机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调出“运行”框 正确输入命令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课后,对主讲人和部分学生进行口头调查,以获取学生对这个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需求,以便对活动的内容、难度、主讲人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学期结束时,还会将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见表3:

表3汇总表举例

2006-2007第2学期课前热身活动阶段情况汇总表

组号 姓名 完成任务的数目

(总数:6次) 未完成任务的序号 担任主讲人的情况

担任主讲人的

次数 获得优秀评价的

比率

A1 吴其右 6

A2 徐慧齐 6

A3 孙凌艳 6

A4 屈硕 6

A5 蒋嘉文 4 2,3

A6 袁彦佩 4 2,6

A7 苗心逸 6

B1 李思辉 5 2,

B2 王小蒙 6

B3 赖莹云 6

B4 陈浞 6

B5 冯一雄 5 3,

B6 王佳希 6

B7 王子 6

B8 张一祯 6

B9 姜帆 6

B10 赵茜迪 2 2,3,5,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C1 赵伯萱 6

C2 李宗霏 6 2 88%

C3 高雨霏 5 3,

C4 赵丝羽 5 2,

C5 单羽浓 4 5,6

C6 倪鑫 5 5,

C7 李云汉 6

C8 柯笑岩 6

C9 马天骥 6

C10 张文嘉 6

D1 唐潮 5 2,

D2 胡致雄 6

D3 孔庆卿 6

D4 程明杰 6

D6 李鸿基 6

D7 梁语凡 6 1 91%

D8 李梦琦 6

D9 金子超 6 2 85%

D10 韩伟年 6 1 94%

(1)学生兴趣取向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以下技术问题更感兴趣:

①在一些儿童电脑杂志上学到的软件操作技巧。

②一些非常简单,但功能有趣的小软件。

③简单的硬件操控技巧。

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对于教师调控热身活动的内容大有裨益。

(2)教师的有效控制和引导

在这项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教师无疑应该承担更多的控制和引导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选题在生成时,要和学生有所交流。

去除一些价值不大的或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问题,对于某个学生可能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大多数学生用处不大;有的问题,缺乏研究的价值,这样,就要把他们屏蔽掉,对这些问题,可以单独解决,而不把它当作热身活动的选题。

发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有意义的选题。有的问题本身可能价值不大,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其延伸开来,可能就是个好题目,教师要有慧眼,还要能点石成金。

②要对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指导。给与学生资源上或方法上的帮助,如果学生独立研究确有困难,可以让其成立小组,或是根据情况亲身参与。

③要听主讲人的试讲,帮助主讲人理清“授课”思路,帮助他们完成讲授任务。毕竟是利用寸土寸金的课堂时间,如果主讲人讲不清楚或是效率不高,都会影响效果,耽误时间,一定要对学生讲解的内容、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④主动帮助主讲人对学生进行辅导。

⑤设计检测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⑥进行阶段总结,对主讲人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反省学习过程。

⑦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热身活动的教学。

(3)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热身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技术素养角度看,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自己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巩固了课堂教学中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他们尝试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很多软件菜单工具使用的相似之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知识迁移。另外,学生要解决的大多是自己在实际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将其与更多的同学一起分享并实践后,不论是主讲人,还是听众,都能通过这个环节,掌握很多课堂教学中无法涉及的内容。这些问题,有些带有共性,有些则比较个性化。但即便是个性化的问题,当他们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的时候,由于学生年龄、知识技能结构的相似度较大,所以大多能够得到全体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反映,在这个环节中获得了很多使用的本领。这些本领,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操作技巧、操作方法,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或技能通常具有实际价值,是学生最需要的“那一个”。一个学期有8节课,8节课就是至少8项操作技巧,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技术素养是能够得到提高的。

从信息素养角度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尝试、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讨论、运用多种途径(网络搜索,BBS论坛,相关书籍杂志等)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这恰恰是课标中谈到的“获取、筛选、加工、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这种培养是自然而然渗透的,学生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学生给与帮助,如应该如何获得信息、怎样到专业的BBS中进行求助、怎样更准确地搜索到所需信息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经历了信息应用的全过程。当然,由于主讲人有限,所以真正能够全盘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人数也是有限的,因此,有的时候,会让这些主讲人给“听众”讲讲自己获取“答案”的过程,让他们将自己不断形成并提高的“信息素养”通过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共享。

②给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及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主讲人无疑是这项活动最大的收益者,他们不仅能够在操作技能、信息获取等方面得到锻炼,同时由于要作为全体同学的小老师,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解答同学提问,比教师还要耐心得多。另外,因为“教师”是学生,所以其他同学与他的交流也更加自然。由于时间较短,主讲人和教师无法周到地照顾所有同学,经常自然而然地就在学生之中再产生几名小老师,负责对他们周围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其实也是受益人。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教师也不一定知道,在和学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或是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另外,当笔者以一名学生的身份看着讲台上的主讲人时,笔者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下面的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体会到学生会在什么地方产生困难、应该怎样减小这种困难,即通过主讲人的“教学”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这样的活动,受益人是多方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4)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来说,应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学生初始接触时大多怀有朴素的兴趣,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加上一些学生条件的限制,学生差异越来越大,有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碰到的困难较大,无法跟上同学的步伐,就慢慢丧失了对计算机的兴趣,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由于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或因为课堂集中教学的方式无法适应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慢慢损失自己的兴趣,对这些学生来说,课堂热身活动集教学、应用、趣味于一身,内容新颖、多样,由于时间的限制,选择的内容也不会特别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由成功也能体会到乐趣,这样,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这项活动充分体验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

(5)问题与反思

这项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在下一步的实践中继续研究:

①如何根据年龄特点形成训练梯度,形成系列

本次的热身活动研究主要在六年级和三年级进行。前文介绍的主要是笔者教授的六年级学生的情况,我校另一位教师在三年级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在一高一低2个年级段中进行的活动虽然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没有成为系列。笔者计划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尝试在各个不同学年段开展这一活动,预期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

三年级:鼠标游戏、指法训练、学生作品展播;

四年级:配合课堂教学,重点学习Office软件中所涉及的一些技巧;

五年级:网络知识、技能、学生课件作品展播;

六年级:软硬件知识技能、信息技术新发展介绍。

希望能够通过长期成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收获更多。

②学困生问题

在热身活动中,仍然存在学困生问题。尽管有种种措施尽可能地控制难度、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等,但仍有一些学生有困难,无法完成任务,在表3中可以看到,在6次活动中,有十名左右的学生未能完成全部任务,一名学生甚至有4次未能完成的记录。对这些学生应如何帮助,使他们能有所进步,是下一步应好好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效的“五分钟热身”环节,对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有一定益处,并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互助与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内外更加主动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当然,教师的引导与监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在这一活动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姚梅林.论问题解决与学习[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3]潘春明,石世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Warming Up”教学环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培养数学素质

高中数学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课本知识,还传授给学生对事物的自我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在积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分析逻辑能力已经变得很重要,它在深刻地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只有顺应时代的需求,规避传统“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以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为目标,才能真正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学生的成绩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回归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捷径。而问题的设置也必须是具备有效性的,只有问题选择的有新颖性、趣味性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去思考,把自己看做课堂上的主力军,真正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数学素质。

一、提升数学素养需从课堂提问开始

1.数学课堂的提问要注重质量

在素质教育普及化之后,很多教师都纷纷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渐渐注重起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都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放到第一位。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就直接导致了一种教学的盲区,许多教师开始把课堂提出问题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或是教和学的标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便象征性地多了起来,而作为学生来说,对问题穷于应对,看似学习讨论氛围很激烈,但实质上问题的核心却不明确,学生没经过消化吸收就一看而过,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总体知识的把握还是不完整,教师想在课堂完成知识传授也就变得不太理想。

因此,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但要注重效率,还得考虑成果,并经常性地关注学生的耐心与信心,重视课堂的效率质量,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发挥出它的巨大优势,实现教学目标。

2.数学课堂提问更要重视问后反馈

课堂提问的质量决定课堂效率,而课后对问题反馈是巩固已学知识的最好方法。但是有时候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总会有目的地精心准备疑难问题,可在学生回答时,总会通过对答案的补充紧接学生一讲到底。时间越长,学生越习惯这种授课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会渐渐脱离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把问题的疑难处反馈给教师,这既不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学生懒于思考,对教师的答案产生过度的依赖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课题的关键核心问题设置引导,但不要说破,要给学生留下一种朦胧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搜寻、去发现、去欣赏,并从中享受思考的快乐。比如,在讲双曲线这一课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双曲线的定义:在一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一个常数(小于|F1F2|)的点形成的轨迹叫做双曲线,就此定义提出论点: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那么其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从各方面思考问题,当学生思考出结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再通过修改之前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的一系列引导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对相关课题产生联想,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的素质培养

1.首先,数学意识的培养是前提

当前的教育形式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渗透应该是方方面面的,并且是面向全体、主动发展的,这已经成为了国际数学教育的主流。高中数学的教学纲要是面对全体学生,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为基点出发,双向兼顾优秀生和较差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并在有限的学习空间内尽可能地无限提高。而当前的教育形式要求的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特长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区别对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之前的基础上得到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由差转中、由中转优的发展目标,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起始点和最终点。

作为教师来说,课堂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最直接的传授主阵地。在这里,教师应该尽量地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探索,树立学生对知识的自信心,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递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甚至会用数学思想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函数时,能把其与销售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不但能培养学生函数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在形成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加强与运用。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带着演绎性质的学科,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收能力不同,所以教材系统课程的编排不可能满足全体学习者的要求,只能对公式、概念等结论进行完整的阐述。

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熟悉,对课前的备课精心准备,深研课题,合理组织利用“题型+方法”的教育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克服被动学习的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数学素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课本给出的概念、公式,以及各种典型例题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延展性思维;从学习所得的经验和问题中,矫正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培养他们逻辑的连续性。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需求已经从各个方面渗入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只要能把握课堂效率,在课堂中积极渗透数学素养就能在时展中不被思维的潮流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读写算》期刊论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42).

篇4

宋德江

安徽省天长中学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时代教学背景下对于广大师生提出的全新要求。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动的学习,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教育中老师耳提面命的教学方法,其实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意义。[1]而通过老师引导的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力,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是学习意识,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有多么重要。本文基于项目教学的环境下,对高中数学自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项目教学;高中数学;自主教学探究

项目教学,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和讨论包含课程全部知识点的数学项目,锻炼高中生的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能力。学生在参与的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和同组成员对于某一个数学项目进行讨论和沟通,对其与本次数学项目有关课本知识点展开理解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不仅可以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定义和定律,同时在不同思想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感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一、项目教学的基础概念

项目教学法,从其字面上看,就是让学生负责一个项目内容。而通常情况下,‘项目’这个词都会出现在工程当中,例如‘xx项目’、‘xx项目办公室’等,在工程当中,对于同一项目需要一人申请并负责该项目的全部内容,直到工程完工。项目教学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将课本中的某一部分看作是一个工程,并且由学生讨论小组组长领取后,小组成员进行共同的讨论,最终将该数学项目解决掉。在数学项目教学法中,主要包括项目内容的收集整理、项目阶段进程设计、项目的实施方法和最终评价,学生在接受数学项目以后,老师通常会将课堂交予学生,自己则扮演起辅助引导的角色,对于出现困难或问题小组,老师需要对其探究的方形进行指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联想从而解决问题。[2]

二、高中数学自主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流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学方法。其中,自主教学法,呼吁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上课堂中的学习地位;而另一种则是项目教学法,它的主体思想是将数知识内容看做是一个项目内容,让学生自己通过对项目流程的安排、设计、解决,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其实,无论是自主教学还是项目教学,他们的出发点和立意,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项目教学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项目、项目执行、项目评价。

1、项目。项目的是整个项目的开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重要,但是,对于老师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在商业活动中,如果我们想要包揽某个项目,必然会考虑这个项目带来效益如何,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所以,对于老师而言,老师就是项目的者,学生则是项目的承接者。老师想要学生对项目做得完美的解决,需要考虑学生是否拥有相应的能力,这就是本节内容要说的重点。老师在数学项目的时候,不仅要让项目和课本知识产生密切联系,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对于项目的感兴趣度,这样才能够将项目出去,从而让师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例如,老师在教授高三数学《概率》这节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丰富的概率项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项目中的内容进行推导,最终得出概率的定义。

2、项目执行。老师在项目以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去执行项目了。同样,在学生开始执行项目之前,需要老师将班级的同学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并且保证组与组之间没有太多的水平差距。在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中想,老师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探讨。当然在学生遇到难题以后,老师可以适时的进入学生的讨论中,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例如,学生在执行《曲线和方程》项目的时候,不清楚应该去搜集哪些资料才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项目中的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将方程的定义、特点等方面给出学生引导,让学生顺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合理适当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千万不要一时兴起将全部的内容通通告知学生,这样,项目教学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3、项目评价。项目评价,属于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老师对于自己设计的数学项目和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的回馈和评价。通常情况下,对于项目的评价标准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能力、心态。知识,就是学生对于数学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对于它的评价则是需要从学生对于该节知识问题的回答表现中,进行评判;能力,上文已经说过,项目教学法的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项目中的体现就是,相关数学图像绘制情况,是否绘制完成以及完成后效果情况;心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心态非常重要,尤其在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后,学生是否可以保持正确的学习心态和探究心态,上课是否迟到、有没有参与小组讨论等这些都是学生心态的最好体现,如果学生心态不对,一定要及时进行纠正。

例如,我在对《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项目进行评价的时候,作为数学老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科学的、严谨的评价方法,所以,不能只靠我自己单方面的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会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每个人在项目期间不同的态度、表现、贡献进行综合性评价,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项目的实践当中。在组内评价完毕后,我会根据在日常中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到小组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争取在下次项目实践中解决掉这些问题。同时,为了确保我设计出的项目,符合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我会让学生项目内容设计概念、项目难度、项目和课本联系三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4]对于学生不同的评价,我的会选择接受和反思,从而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高中数学项目化自主教学的运用策略

1、项目教学法需要着手实际运用

随着新课改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教育又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里程。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了,通过学生的自主的去学习数学知识和内容,不仅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对于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相比较传统课堂中,老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效率提高2-3倍。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于是提出数学项目教学法,但是,作为数学老师要合理、科学的去看待每一种教学方法,不能把方法当作是数学教学的根本,而且不是每节课程内容都适合使用同一种方法的。所以,在使用数学项目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以课本为实际,确定项目教学法适合本节课的内容以后,再去给学生项目。

2、项目教学法结合高数内容特点

项目教学法在使用的时候,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个体或是一种方法,它是需要结合高中数学课本才能够使用的。在高中数学中,不仅拥有很多相似内容,而且在高中数学中还有很多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符号、原理和定义,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数学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却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随着项目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形式,将大的高中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层层剥解,将项目中遇到的问题由大化小,由小化无,不仅可以提高自主学习性,而且在还可以设定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了高中数学学习的效率。

3、项目教学需以学生能力为根本

‘生本理念’,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自我主观意识出发,增加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改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同时,老师在教授学生数学内容或是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当下的学习水平、实践能力、知识储备为了根本,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意识。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包含于‘生本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作为数学老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一定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程度有所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项目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如果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距实在过大,数学老师可以多设计几个数学项目教学内容,通过不断的调整数学项目难度,缩小班级学生能力差距,为实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搭建好基础。[5]

例如,在教授完《三角恒等变幻》后,在本节内容中主要的难点就是公式的转换和运算方法。为了能够让数学项目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水平,首先,我将班级中的根据水平不同成了两个部分,然后在从两个部分中,让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这样即可以保证小组人员充足,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和讨论。在分组完成后,我把设计出的《三角恒等变幻》项目出来,在这节内容中,我只设计了一份《三角恒等变幻》项目,但是对于两部分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水平较高的同学,我要他们给出两套不同的方案内容,且不可以于水平较差的同学相同;而对于水平较差的同学,我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只是鼓励他们尽力去做大胆尝试,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才能让水平较差的同学的能力、水平逐渐上升,最终实现赶超。同样,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对于高水平同学多以引导、提升为主,而对于低水平同学,多采用鼓励、支持的方式,帮助学生缓步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和高中数学课堂相结合做法,不仅可以让数学教学的目的、目标在项目中变得更加明显,而且学生在围绕项目展开谈论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和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丽. 浅议项目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教研论丛, 2018, 000(006):P.45-45.

【2】杨洪全. 基于核心素养达成的高中数学项目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高考, 2018(32).

【3】侯文青. 模块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下), 2018, 000(005):72.

篇5

一、何为板书与课件

板书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图表以及符号等配合语言,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使用板书需要的条件较为简单,只需粉笔以及黑板,无论教学条件好坏与否,只要有教室,板书都可以存在于教学课堂之中。

课件是指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声音、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更加形象生动地把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而课件能否正常地使用,取决于学校的教学经费、教师自身的素养、课件的素材等,还要考虑教学的环境是否允许。

二、板书与课件存在的优势

1.板书存在的优势

相对于多媒体课件,板书在职高数学课堂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优势:首先,板书有提示以及解说的功能,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板书的形式把重要的知识点呈现出来,能够加深职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也便于职高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其次,优秀的板书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板书的内容主要是集中体现当前课堂的主要知识,能够使职高学生对整堂数学课程有完整清晰的印象;再次,板书对于数学课堂中出现的突发变化,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改进,例如,职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不能完整地回忆或是记忆错误的时候,教师能够利用板书起到推导以及帮助学生回忆的作用;最后,数学课程中的解题步骤、图形的画法以及演算过程等,都能对职高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课件存在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板书形式,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像、图像以及文字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吸引职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课件的多样化,能够增添数学课堂的乐趣,促使学生摆脱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从而有效地激发职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职高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利于培养职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尤其是学习空间图形时,课件演示更加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三、课件存在的缺陷

课件的广泛应用使板书的使用率逐渐下降,然而课件不能完全代替板书,在数学教学中,课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

由于职高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力也较弱。课件的内容集文字、声像、图像、画面于一体,信息量过大,而且节奏较快,与传统教学的一言一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职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容易被过多的信息干扰,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很难充分地理解以及接受数学知识。

2.难以灵活地应对课堂变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出现需要解决。课件的内容是事先已经设计好的,里面的一字一句、语言以及画面都是固定的,在数学课堂中,面对随时出现的课堂变化,难以及时进行整改,这使职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四、板书与课件在职高数学教学中的关系

从职高数学的课程特点来看,板书与课件的关系是板书为主、课件为辅。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时间维度看

板书是职高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多年以来占据着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通过板书的设计,用简洁的符号、文字以及图表等信息传递给职高学生,以便于职高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时至今日,板书对数学课堂质量的评估,依然是不能缺少的一项标准。而课件作为新时代的新生物体,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行推广的,随着网络科技的日益发达,课件的复杂度在不断地提高,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使课件终究不能超越板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2.从教学维度看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合作学习 开展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45-01

作为一门抽象性学科,高中数学在学习过程中需以较强的逻辑思维作为基础,由于学习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在空间思辨及逻辑推理方面相对较为薄弱,即发散思维类型;而另一部分学生更擅长逻辑思考,即聚合思维类型。因此,如何将两者进行联系及互动,使得双方各自的优势都可以相互补充,就需要教师的思考及尝试了,而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有助于此目标的实现。

1 合作学习的原则分析

1.1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开展合作学习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环境,以方便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此外,高中数学更加重视公式及定理方面的学习,因此,进行合作学习时需对课程进行控制,应以课程需求及学生个性为依据进行发展。

1.2 学生兴趣一致的原则

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并且可以培养学生一致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合作学习能帮助兴趣一致的同学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产生更多、更浓的学习兴趣。

1.3 优势互补的原则

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基础不同,针对基础学生基础差异应实行合作学习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合理搭配优秀学生和差生,积极开展全面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优势互补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到更多良好的教学成果。

2 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开展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育是高中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而综合素质能力教育的核心又是数学素养教育。数学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课堂教育的重点内容,而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大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应当遵守以学生为本、学生兴趣一致和优势互补三个原则。

2.1 分组模式下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中,分组学习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模式,分组学习是以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出为前提,实行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在实际的分组学习中,各个小组要紧密结合小组交流、小组划分和问题创设等项目,其中小组划分是其他分组学习项目进行的基础。

(1)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爱好以及自身特点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在分组模式下围绕三个合作学习原则,提高分组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2)将教学情境的创设融入到分组学习中,加强学习情境的氛围,发挥小组交流的优势,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模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情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此外,还可以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分组学习中,使分组学习生动化、多元化。

2.2 师生互动下的合作学习

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也增进了师生情感。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视教与学的培养模式,互动教学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课堂和课后的自主性学习,并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自主能力培养为主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得到有效的消除,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形式,适应了教育发展的要求。

3 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管理

高中数学教育中合作学习的管理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中学习效果,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和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课堂的教育能力,以下介绍三种合作学习方法。

3.1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分组学习是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效果最佳的模式,小组划分的优化和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根据学生成员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和综合能力等的高低不同,将学生分为实力较为均等的组,设定族长和其他负责人,并将组内工作合力分配到各个人员,互相督促和监督。小组的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同桌合作等多样化进行分组,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小组的具体分配。学生自由结合也是一种良好的分组方法,情趣相投的学生经过自由结合进行结合分组,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分组学习活动的开展下,组分之间有竞争也有帮助,组内之间也有互帮互助,形成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教学环境。

3.2 为合作学习拟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合作学习有猪多多优势和好处,但如果不进行适当的管理和规划,则不能达到最佳的模式效果。合作学习的环境下,数学课堂的气氛一般较为活跃、自由,也正是这种气氛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思维的不集中和懒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不经可以使学习环境有条不紊,也可以有效的监督学生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在一个积极学习的状态。此外,制度的出现还能帮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使教师能更多的研究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的为学生讲解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数学课堂更加完善。

3.3 构架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学习效果的检测手段,合作学习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合作学习方法的不足和漏洞,有利于合作学习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设立评价小组,针对学生合作技能和品质进行培养和教育,凝聚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力量,将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学生学会团队配合。

4 结语

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管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师生互动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并做好合作学习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高数学习,促进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合作学习的探索性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传统的数学课堂大多是老师一言堂,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听,然后照葫芦画瓢的练题,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为了高考疲于拼命的做大量的习题,可是有的学生觉得听会了,自己一做题就蒙了,结果导致学习没有效率,最后学生厌恶数学,教师觉得学生笨而厌教……新课改以来,教师改变了教学理念,都能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他们的潜能被发掘,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得到高效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改

对教师来说,在数学课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且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最为重要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摸索前进。当然,这里的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不完善的知识。所以,我们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还要多在引导上下工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添活力。如何把学生放在数学课堂的正中央,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亟需解决的课题,也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所在。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的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领他们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这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旦培养为一种潜在的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要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跟数学创造力可以真正得到体现,更可以显示出数学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要完成知识的传播,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何成功教好一堂数学课。面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转换角色,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辅助和引领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教学。

二、引导学生灵活解题

高中的数学课堂每节课容量都非常大,尤其在复习课上,内容多,解题量非常大,而且解题课又枯燥,涉及知识点多,许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的复习课,所以我们教师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把枯燥的数学课堂组织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徜徉在神秘高深的数学殿堂里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要有张有弛,把握好复习的节奏,比如交给他们解题的技巧,灵活的方法等,让他们学会灵活解题,变被动的学为主动学习,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热情四溢,思路灵活多变,解题变得轻松有趣。

三、教师的博学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现在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他们爱好广泛,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爱憎分明,往往大多是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科,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师一定要用自己博学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幽默的教学风格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数学的快乐,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用真诚对待他们,用丰富的教学语言,独到的见解,耐心的辅导等方法取得学生的爱戴和拥护,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使出浑身解数,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喜欢数学,学会数学并且会运用数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还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实践活动验证他们是否真正学会,教师教是一回事,学生学会是另一回事,我们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的会,数学解题和其他学科还有不同,方法千变万化,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最重要的是一定通过解题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引领他们遇到问题可以自己寻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五、注重团队合作和反思总结

高中数学是非常深奥的,有些题目出来,老师都不一定能够解出来,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要和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多交流,多相互听课,评课,促进共同成长,同时能够相互间取长补短,达到所有数学教师长足发展。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教师要沉下心来,及时写教学反思,一个单元下来要写教学小结,这样一步步走下来,就会从教师向名教师迈进。

六、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不断坚持学习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家长还是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现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一定要不断的学习,要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充电,在坚持学习中完成自我完善的过程。比如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不断开阔视野,多关注教育形式,教育教学新理念,各个学校或者数学学科新的教学方法等。还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数学领域要不断深造,借鉴已有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服务终生。好的数学课,一定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的王国里面自由翱翔,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能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 实践研究

在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中学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可将原来在课堂上的教学讲授转移到在线教学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为适应新教学环境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特点有机结合,让灌输教育转化为互助学习。翻转课堂把学习进程中的传授知识与内化知识调换了顺序,课前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等自主学习材料完成“先学”,在课堂上利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提高自我数学能力。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是未来教学发展方向。

一、转变原有教学传统,从以“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

数学课不再是灌输教育,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教师要先把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点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课堂上老师通过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点,并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采用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课件、音频视频材料、自主学习清单等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学中穿插讨论、汇报等多种形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概括。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让学生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素养的关键。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创造民主参与教育教学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教给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等品格,比传统照本宣科式数学教育更有现实意义[1]。

二、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互动

翻转课堂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学内容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学形式上参考国外先进教育经验,采用微课、大课堂视频、云课堂等多种形式,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具体形象化,可以转化为音频视频素材得以保留,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不断重复观看学习,加深学习印象。对核心内容或较难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校园论坛或班级群发起话题讨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研究当中。在学习内容上,翻转课堂传递的知识可以超越教材里的知识点,也可以是来源于生活和实际的案例。如公积金贷款计算、均值不等式的应用等,这些实例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讲授立体几何时,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向学生讲授金字塔、地球等实际生活存在的模型。开放式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融入数学案例中,还可让学生获得更多直观数学感受,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丰富数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2]。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转变

以往数学课教学效果如何都是以试卷测试进行考核,以分数论高低。这种评价体系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因此,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数学教学,用与之相配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考查应该更看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看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可以布置论文写作和读书笔记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上提升对学生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和定理,还要求学生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分析和解决问题[3]。翻转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到数学研究中是考核的重要参数。翻转课堂的应用不但使学生的身在数学课堂上,而且让学生的心在课堂上。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贯穿数学教学中,可以强化数学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者走向主动思考,成为主动探究者。这一变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研究能力,让其受用终生。

四、教学流程的改变

传统数学教学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师教、学习练、教师评”三个主体环节。教师教是以传授为主的教学过程,知识点由教师安排;学生练是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教师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作业和考试分数确定。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实际上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不能适应教学节奏,往往疲于应付。在学生练习阶段,学生不能得到老师的指点,不能获得同学的帮助,往往造成知识点缺失,使学生失去最佳学习机会。翻转课堂主体结构可以分为学生学、自主测、合作研三个阶段。在学生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精心规划下,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有利于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在自主测环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检测,可以形成诊断性评价,做到测评一体,以评促学;在合作研环节,师生之间合作共享研究数学问题,可以解决以往问题,也可以处理新产生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使自身数学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先学后教”成为教学的常态化过程,教师通过导学案、徽课等帮助学生“先学”,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发问、讨论和思考。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助学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成为探究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以网络学习为目标,以在线教育为切入点,以翻转课堂为教学方式给当下中学数学教育带来巨大变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中学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此“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必定会得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高效 简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33-02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作为变化较大的一个学科,原先较多艰深的知识被删除,概念性的难题被大幅减少,数学知识更加切合生活,更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很多国际及国内的先进教学理念得到广泛推广。有了先进的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先进的教材,国内涌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如EMPO模式、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模式等。但是,有些老师不加分辨全盘吸收,有些老师过多追求情境、媒体、活动,使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变得烦琐、拖沓、沉重。其实,高效的课堂并不需要花里胡哨,高中数学课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删繁就简,去浮存真。本文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课件的运用四个维度思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程如何实现高效简约教学。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程实现高效简约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的高中教学课堂仍十分沉重,教与学都较为辛苦。一部分年轻教师喜欢过度追求花哨的形式,过于浮华,与真正有效课堂愈来愈远;一部分老教师过于墨守成规,使得教学环节复杂烦琐、课堂语言冗长无效。这些现象都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务实性较低,没有办法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模式迫切需要从繁杂走向简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因此要使得教学更加流畅、自然、简洁、精练,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数学教学应是简约高效的。数学教师应学会有效地取舍,筛选和提炼精华,沉淀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最有价值的道理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很重要的道理其实是很简常的道理。数学课堂教授的更多是概念、方法以及思想,应用最简洁的方式、最精练的语言、最简明的活动,达到学生对知识最深刻理解,追求教学模式多样化中最优化,追求表达的高效化简约化,实现数学学习思想与方法的延伸。数学知识本身是朴素自然简洁的,这就决定了其教与学的方式也应是高效简约的。“高效简约”应成为一种数学教与学的模式,与此同时 “高效简约”思想应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养成的思维习惯。

简约教学并非是简单教学,其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都能高效化、务实化,教学环节高效简练、课堂目标简洁、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教学过程高效、多媒体加入简练、教学语言简洁、课堂练习精巧,在课堂中留下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这样评价高效简约型教学模式:“这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多而少、由繁到简、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教学问题,这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话题。”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实现高效简约的策略

构建高效简约型课堂,要以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教育教学指导,以“数学双基”的培养渗透为主要指导方针,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学备课前提。通过高效简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整合高效简约实施,追求课堂高效性、务实性,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上的发展,更加便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简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改革逻辑。”

(一)教学目标简洁。目标决定了课堂活动的导向、内容、方法和效果等。课前数学教师应当认真思考教材、教辅资料,上课内容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等,做到一切了然于心,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以一节课的内容为彻底解决一至两个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将知识理解透彻,远比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以选修2-1 1.1.1“命题”为例,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真正理解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为让学生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指出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判断命题的真假、能将命题改写为“若,则”的形式,保证所有的学生下课时都能理解命题的定义,并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教学内容简约。目标确定以后,不能遍地开花,应不断延伸内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注意力、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简约,必须有所侧重,围绕一节课的重点进行高效教学,选材“少而精”,用材“简而丰”,把最精华,最重要的知识完全教授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就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而言,它的最高形式都可以表现为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三个问题也构成了数学课的认知冲突的主线。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三大问题,艺术地合理处理教材,有效取舍,洗练、整合、浓缩,在重组与优化中凸显资源的简约和高效,达成“以少胜多”的效果,从而让数学教学过程高效简约,教学内容务实有效。用材“单而丰”主要表现在一题多解,一题多改,一题多议等方面。在人教A版必修5的“简单的线性规划”一课中,在第61页的例6后可以呈现变化的题目:

(1)实数 满足 ,目标函数的最小值为-1,则实数 等于多少?(2)在例6的基础上,如果目标函数 仅在点 处取到最大值,则实数 的范围是多少?(3)在例6的基础上,若在区域内有无穷多个点

可使目标函数 取到最小值,则实数 等于多少?以此引导学生体会问题的内在联系,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高效。教学过程高效,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达到教学实效,在课堂中留下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从感知认知到理想认识,达到知识的高效内化。学习“双曲线的几何意义”时,教学“大环节”就设定为学生想办法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该环节摒弃猜想、交流、总结各环节,而是直接让学生在椭圆知识的基础上,就直接根据定义动手推导,再总结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教学流程更加顺畅。

(四)多媒体应用简练。多媒体应用于课堂的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但是,一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往往过犹不及,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从而导致视觉疲劳,削弱学生对于概念、知识本质的理解与应用。目前数学课堂中的“四无”(无板书、无看书、无笔记、无作业)现象和多媒体课件的过多使用有关。教师应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时机,该出手时再出手;巧用,即学会驾驭多媒体,在促进学习兴趣、思维培养、教学拓展等方面巧妙组合与运用;活用,即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选择性采用课件。如教学“椭圆的定义”,完全可以让学生用绳子粉笔实物操作画出椭圆,亲历探究的过程,理解椭圆的第一定义。

(五)教学语言精准简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女士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应该是加工了的口头语言。”“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让大部分学生听懂并接受。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对于需要重点强调的,不能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捕捉知识要领,要求教师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删无效提问;删无谓行为。例如,在上必修三“诱导公式”一课时,六组诱导公式可以总结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形象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六组公式区别和特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课堂练习简要精巧。教师应该把握课堂中练习的创新与有效性原则,对练习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删去重复练习,补充设计部分新练习,删除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聚焦重难点,具有典型性,串联知识点;紧扣热点内容,设计相关习题,以达到针对性练习的目的;围绕学生易错点,具有代表性,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层次性练习,既巩固新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学完椭圆单元后,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动手直接操作得到一个椭圆?通过小组合作,将有可能得到以下几种答案:(1)直接做圆锥(或圆柱)的截口曲线(人教A版 选修2-1 P40),(2)椭圆第一定义,(3)将圆伸缩(见教材P40例2,由此可推得很多结论,比如椭圆的面积S=π,过椭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等),(4)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的斜率之积是 的点的轨迹(见教材P41例3),(5)圆的第二定义(见教材P47例6),(6)圆内中垂线说(见教材P47A组练习7)等。 由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一节课内复习了椭圆的两个定义以及训练了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直接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相关点法)。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数学高效简约的教学而非简单教学,必然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都能高效化务实化,教学环节的高效简练,课堂目标简洁、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教学过程高效、多媒体加入简练、教学语言简洁、课堂练习精巧,在课堂中留下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它是一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策略,数学教师要致力于将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整合,用简约的成本、精简的语言、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较大的教学收益。新课程改革的数学课堂只有追寻高效简约化教学,真正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中有所思,有所得,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朱芳.数学新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改革与开放,2009(8)

[2]粟高燕.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观[J].教育探索,2005(3)

[3]华应龙.现在的课堂会“飞”[J].人民教育,2009(18)

篇10

第一、课题的产生

课题的产生是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对此提出一种解决问题或者处理不协调现象的方法,方法有多种,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商讨,最终选定一种或若干种方法去践行这些方法,最后验证这些方法是否可以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再总结整理自己的方法,形成文献理论等.分析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题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因为现实发现,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或教学困惑,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这不仅影响了学生高考成绩的发挥,更影响学生后阶段的学习和发展,比如就目前高中学校而言,学校与学校在招生时就明显按照中考分数划分的,那么我们学校与学校的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导致薄弱学校的顶尖学生因为当初中考几分的差异而不能和重点学校享受一样的教育待遇,不仅是学校硬件上的待遇,更是师资等教学软件中的待遇.再比如随着“高效减负”,“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高中学校强制缩短了晚自习的时间,严禁周六周日补课的现象,取而代之的社会机构培训和老师私人家教的产生,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巨大差异的产生,而高考数学的分值直接导致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更为明显,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这些类似的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而课题研究也应运而生.

第二、数学课题方向

对于我们高中数学老师而言,每天从事的主要教学工作就是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作业点评,选题变式等,这都会花去数学教师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而且我们接触的群体就是学生和教师,那么这种现状就决定着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应该是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而不是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若干个学生个体和教师个体,我们研究的内容就要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我们的切入口要小,主题要细化,目标要明确,最终通过课题的实践探索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薄弱高中的学生,数学功底本身就比较薄弱,班级中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较少,对于高考复习过程中,压轴题目的解题能力只停留在班级极少部分学生中,函数和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题根本得不到有效地开展和训练.这时我们数学老师就应该针对这一严重制约我们数学教学的现实问题,提出一个具有实效意义的课题,比如《高中数学复习课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的实践与探究》.类似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教师在高考的指挥棒的影响下,每位教师都成为解题的高手,却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去解题,为什么要求教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发展在哪?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变成解题辅导.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可探究的课题,然后以备课组或者教研组成员为核心,也可以召集同类学校的数学教师共同参与.

第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是讲究方法的,从我们的课题确定,到课题申报、开题、研究、论证、结题等,都要深入研究.

1.理论支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我们数学学科的课题研究首先就是要学习相应的理论指导,根据我们的课题,我们参考搜索相关问题的文献,我们要纵观国内外关于内容的理论研究,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作为我们的参考和指导,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整理.

2.调查现状.我们要从我们教学的实际现状出发,结合我们所任教学生的现状,对参考文献和理论中适合自己教学现状适用的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整合,比如参考文献中相关的高考要求和目前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而且课程标准也发生了修改,对相关知识点的要求尺度和广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我们要去做调查和研究的.

3.行动实践.以课题核心组成员为首,分工明确,措施有力,比如我们研究《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的影响》的课题,我们就要分好多环节去落实我们的行动,如信息技术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的情况,了解哪些高中数学教学环节已经用到了信息技术,运用到哪种程度和广度,普及情况如何.还要研究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教学中的协助作用是什么?同样要了解信息技术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中的利与弊,并且经过多次的对比试验和论证来获知.一系列的实践研究都要分工分步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