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合同的风险

篇1

电子物资的采购供应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做好采购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签订买卖合同。所以,正确识别买卖合同风险,并进行合理抉择和取舍,对规范合同行为、实现合同目的大有利处,也对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大有帮助。

一、产品交付的风险识别

我国合同法规定,出卖物所有权转移实行交付主义,即出卖物自交付之时起,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出卖物的所有权转移至买方。当前物资买卖合同大都采用该种方式取得出卖物所有权,这对把握采购主动、及早取得出卖物的支配权利大有好处。出卖物一旦交付后,其所有权转移到买方,出卖人就不能因反悔而主张返还原物,也不能以货款未清而对出卖物主张物权权利,只能向买方主张债权要求支付货款,这可以充分保障出卖物在建设中物权的完整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供不应求的紧缺物资,采用该交付主义可以有效稳定货源并保障施工进度。

但在现实生活中,物资产品绝大部分属于异地采购,都会涉及运输问题,出卖物一旦交付运输后,则有可能发生毁损等运输风险。根据合同法规定,出卖物交付运输时,即视为所有权交付,所有权转移至买方,运输风险由买方承担。一旦运输中发生毁损灭失,出卖人无须承担责任,仍可要求买方支付货款。

在签订合同时,企业对不是特别紧急需要取得出卖物所有权的情况下,应考虑产品的运输风险,在合同中明确提出要求卖方负责运输并承担风险。

这样,出卖物通过运输交付到买方指定地点后才视为所有权交付,买方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一旦发生运输事故,买方可以基于买卖合同要求卖方重新发货,以保障生产所需。

另外,出卖物交付的具体情形也可以通过双方在合同中单独约定。例如,采购的电力设备需要安装和调试,可以约定设备经运输、安装、调试并验收合格后视为交付。设备的所有权一旦通过“交付”转移到买方,在发现该设备“根本违约”前,买方不能随意主张换货,而卖方只能先按售后服务条款对该设备进行检查修补,这样使得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施工工期也处于被动。而单独约定交付方式,买方可以随时要求对方换货,或者追究对方延期交货责任,以把握合同主动权,避免造成损失。

二、技术协议的效力识别

有的买卖合同采购的产品专业性强,买卖双方需要单独签订技术协议对采购产品进行技术约定。根据合同原则,买卖合同是主合同,技术协议是从合同,技术协议是依附于主合同生效而生效的附件,代表的是买卖双方的真实意愿,所以技术协议约束的是买卖双方当事人。

人们对技术协议的效力容易产生误解,特别是电力施工单位买卖合同中的技术协议。

根据民法原理,设计单位不承担法律责任,设计单位的签订行为不应视为对设计产品的重新认定。设计单位签订技术协议的行为应属一种行为,代表的是建设单位的意志,是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对采购产品进行把关。委托有书面委托和口头委托之分,设计方答应签订技术协议,等同于接受了施工单位的口头委托,行使了行为,其行为的民事责任和后果由建设单位承担。

可见,技术协议的效力并不因签订主体的改变而改变,它不能成为买卖合同中减免责任的挡箭牌。

三、合同争议的管辖识别

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合同争议和纠纷,在双方当事人无法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合同争议的管辖权设立就显得比较重要。

我国民事争议诉讼普遍采用原告就被告的原则,但是买卖合同的双方可以对管辖作出约定,如选定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但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在双方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合同履行地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以交付方式确定履行地。买卖双方选择合同管辖,对申请管辖的机构应该指定明确,而且机构唯一,避免约定不明或约定无效造成损失。买方最好是按就近原则明确选择本单位住所地的法院或仲裁机构进行管辖,但不能兼选,只能选择其一。

而根据规定,在约定无效的情况下,买方企业只能向被告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 (即交货地点)法院提起异地诉讼,所以买方企业的一时疏忽,使自己身处被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四、合同有效期的应用识别

合同有效期是指合同生效执行的期间,在合同期内买卖双方有义务按照合同内容履行职责并行使权利。在签订合同时,常看到买卖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合同有效期。结合电力企业采购现状,在单笔采购合同中约定有效期意义不大,有可能损害当事人权益。

在实际工作中,签订的买卖合同一般都对标的物数量及履行期限作了明确约定,即卖方交完货物后买方付清全款,合同即履行完毕,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自行终止。如果再在合同中约定合同有效期,无疑是画蛇添足。因为合同履行完毕时间有可能晚于合同的有效期,例

如双方约定延期交货,或者货款预留质保金一年后付清,这样的话,合同一旦超过有效期而失效,买方督促卖方交货以及卖方请求买方支付货款就丧失了合同依据,任何一方都可以因合同失效而不履行义务,另一方将处于不利,损害了当事人权益。所以在一般的买卖合同中,没有必要再另行约定合同有效期,应当以合同约定的行为义务履行完毕为终止条件,以保证当事人及时主张权利。

当然,在那种只约定单价不约定数量而允许买方在一定期内多次下单订购的合同中,约定有效期才有一定意义,这种有效期实际上就是承诺的期限,可以避免当事人重复性签订合同,以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例如,在一定期内按固定价购买钢材和水泥,可以避免因市场价格波动对履行合同产生影响,可以有效提高供货周期,保障供货来源。

参考文献

[1]牟隆.买卖合同风险负担规则浅议.知识经济.2011(03).

篇2

【关键词】合同审计;跨境电商;作用

一、电子商务合同的概念及特征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是跨地域,跨国家之间的贸易,在签订贸易合同时会考虑各国政治,法律环境的不同。结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所颁布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和我国的《合同法》相关对国际电子商务的界定,电子商务合同的概念可被定义为:电子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以电子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从以上对电子商务合同的定义可以清楚的看到电子商务合同不同于传统企业商务合同的特点。电子商务合同,主要签订合同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以发送电子邮件或者数据电文等方式签订的电子协议。而在整个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企业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对条款的商讨,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过程,大多也是在网络环境下商议的。而以此方式所签订的电子商务合同,应该是在满足双方利益,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完成的电子协议。

二、跨境电商签订电子商务合同中存在的风险

依托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呈现出凶猛的态势。而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使得跨境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谈判,签订电子合作合同。与传统贸易相比,节约大量时间与成本,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与客户群。随着跨境电商的增多,各种因此而产生的电商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因合同签订而产生的问题,也随之增多。

1.法律环境

由于跨境电商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我国法律尚未对这一类型的企业所签订的合同做出适用的法律规范。我国所颁布《合同法》多涉及“书面形式”“书面合同”等传统商贸形式的合同。而跨境电商所采取的多数为电子化,数字化合同。对跨不同国家,不同法律环境下所签订的非纸质化合同。如何确定合同的要约和承诺时间,何时正式生效等问题,各国法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如果不了解清楚,势必会带来风险,对企业造成损失。

2.技术安全

由于跨境电商多采取电子商务合同形式签订合同,所以在企业签订确认等方面,需要相关技术设备的支持,来完成传统合同签订中的签名,盖章等环节。而电子签名的认可度,辨析度,安全性等问题,也会给跨境电商在合同签订中带来风险。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导致软件的发展应用,更新速度极快,而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如何保证技术设备不会给电子商务合同的签订带来影响,也是企业要注意的问题。

3.具体条款

在签订电子商务合同过程中,签订合同的双方会因各自企业利益而进行相互协商。而整个过程也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以电子形式进行表达和传递。在具体项目,价款,交易方式,支付方式,物流等细节方面都会进行具体的协商。而在签订过程中,不在是传统贸易式的面对面签订。所以,在签订前,如何确认具体条款是否符合双方利益,是否表达准确,沟通及时,也是跨境电商在签订电子商务合同时要考虑的。

三、实施合同审计

合同审计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在日益复杂的市场中,多数企业会遭遇越权签约,盲目签约,不履行签约等情况的出现。而在互联网经济下的跨境电商企业,所要面临的电子合同所带来的相关风险也会随之增加。为减少因签订不合理合同所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跨境电商企业可对电子商务合同采取内部审计,以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1.“该签不该签”

跨境电商多与别国进行贸易往来,在进行电子合同签订前,应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以确保合同的可行性和效益性。对合同所涉及到的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政治体制做有关调查,以确保合同在签订后能够顺利实施。避免因法律条款,政治体制冲突,使得合同无法正常履行,对企业造成损失。

2.“能签不能签”

跨境电商与其他国家企业进行电子合同签订时,因为是跨地域电子贸易,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因对合作方签约企业的技术水平,资质能力等多方面进行仔细考察,审核。以确保合同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在电子合同签订中,内部审计人员还要监督,合同签订的方式,合作国企业能否具备有电子商务合同签订的相关设备能力。如果对方企业所处地偏僻,设备、网络等技术水平无法保证电子合同的签订过程顺利进行。应及时提出解决方法,或改为传统面签方式以降低风险。

3.“怎么签”

篇3

一、商业银行电子化业务给传统法律带来的挑战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使用的是纸质流通工具,与此相适应,传统法律也是建立在对纸质流通工具进行调整的基础之上的。而电子化银行业务使用的是以电磁信息为载体的流通工具,因此电子化银行业务的发展给传统的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带来了挑战。

基于平等性、自愿性、互换性为基础的,以特定主体的特定交易为前提的传统民法,由于电子化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以集中交易、不特定主体为基础的金融法发展的需要,传统民法中的主体平等、契约自由原则正受到限制。在金融法领域,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如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在主体间实力的巨大差异上,而且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有法律赋予的特许权即行业垄断权,以致客户不得不与金融机构打交道。同时,在传统民法中,交易和交易主体都是特定的,因而大陆法系民法确立了契约自由原则,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要约、承诺为核心的合同法规则。而电子化银行业务中,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权力干预,从而产生了新的调控金融领域的法律规则。而这种严格监管和权力干预,都属于对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的限制。

电子化银行业务中许多业务交易采用金融电子化数据交换(EDI),也就是无纸化的电子合同的方式进行,即在EDI电脑上按事先约定的编码进行,这与传统法律中的书面和口头合同有着显著的不同。合同形式往往是作为民事法律行为能否产生预期法律后果的形式条件,但各国传统的合同法中并未对这种电子化的合同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基于因特网上的金融业务没有地域限制,在因特网上达成的金融电子化合同通常难以确定合同的签订地和履行地,从而很难确定电子化合同纠纷的管辖权;而且即使确定了合同纠纷的管辖权而在选择准据法时也会发生强烈的法律冲突,这就向因特网上金融交易适用一国国内法律的规则提出挑战,从而迫切需要立法的全球化。

银行电子化对法律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法律只有改变自身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只有通过法律的规制,才能严格把好基于银行电子化而产生的新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关,才能确保不致于产生法律真空,才能严厉打击破坏电子化银行业务的犯罪分子,从而确保电子化银行业务的安全,保证电子化银行业务走上良性运行轨道。同时也只有通过制定全球一体化的法律,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网络化的要求,确保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保护弱小的发展家金融业的成长。基于上述原因,各国及联合国均对银行电子化业务立法十分重视且做出了积极不懈的努力。

在美国,电子化银行业务立法分为调整小额资金划拨和大额资金划拨的法律。调整小额资金划拨的法律有:联邦《电子资金划拨法》(Electronic Fund Transfer Act),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颁布的D条例(Federal Reserve‘s Regulation D)、E条例(Federal Reserve’s Regulation E)、Z条例(Federal Reserve‘s Regulation Z),《借贷诚实法》(Truth in Lending Act),各州关于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联邦及各州的关于设立分支机构的法律(branching laws)以及反托拉斯法等。调整大额贷记划拨的法律主要是美国《统一商法典》的4A编。

在英国,调整电子化银行业务的法律框架是建立在19世纪中期的商业管理和调整纸面工具的支付系统的法律之上的。这些法律和管理包括1879年《银行薄记证据法》(Banker‘s Books Act )、1957年《支票法》(Cheques Act )、1968年《民事证据法》(Civil Evidence Act)、1974年《消费信贷法》(Consumer Credit Act)、1977年《不公平合同条款法》(Unfair Contract Term Act)、1982年《货物和服务供应法》( Supply of Goods and Services Act)等法律,以及1992年由民间团体共同公布、并于1994年修订的《银行业惯例守则》(Code of Banking Practice)。《银行业惯例守则》虽然不是法律,但实际上具有了法律效力。

1992年5月15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25届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UNCITRAL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redit Transfers) ,供各国在进行电子资金划拨立法时。

我国银行电子化立法相对滞后,尚没有专门调整电子化银行业务的法律,仅有的相关金融行政规章也局限于对银行的约束和管理,而对电子化银行业务中银行和客户的权利义务关系则基本未涉及。在实践中,电子化银行业务一般都是依据银行的一些内部规章、银行制定的格式合同进行的,但是银行内部的规章和一些格式条款的法律效力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电子化银行业务涉及金额巨大,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当事人众多,包括客户、参与电子资金划拨的金融机构、通讯线路提供者、机软件、硬件供应商、电力公司等。一旦发生纠纷,如何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责任是比较棘手的。

目前银行电子化业务实践中已发生了为数不少的纠纷,其中较多的是银行卡纠纷和电子汇兑纠纷,全国很多省市均有发生。据报道,仅广西就发生此类银行卡纠纷上百起,涉及标的额数千万元。在上述纠纷解决过程中,如何确定银行和客户的责任承担,全国各地法院差别较大。如同是银行卡存款被冒领纠纷案件,有的法院判决客户承担全部责任、银行不承担责任,有的法院判决银行承担全部责任、客户不承担责任,还有少数法院判决银行与客户共同承担责任。立法的滞后、法院判决的不统一给银行电子化业务带来了较大的法律风险。

二、商业银行电子化业务法律风险的防范

如上所述,我国银行电子化业务立法比较滞后,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因此银行应加强电子化业务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防范银行电子化业务中的法律风险。

(一)增强新业务品种推出时的风险防范意识。

信息技术大大拓宽了银行服务的范围,使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出来,从而降低了客户的交易成本,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客户的资金收益,增强了交易的灵活性。但电子化银行业务的开放性、无边界性和交互性也削弱了交易的可控性。因此,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推出新业务品种时,一定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能片面强调业务创新而忽视银行风险的防范。此外目前业务实践中,银行为了竞争优质客户,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开始针对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基于电子技术基础上的差别服务,如为集团客户设计提供电子化资金清算网络等。在此过程中银行也应重视法律风险的防范,不能片面强调竞争优质客户而放松风险防范。

(二) 高度重视完善业务章程及业务协议。

电子化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运营模式,改变了银行交易的过程与方式,这样就客观上要求有新的立法来规范新的业务行为。没有相应的立法,行为各方当事人权责不清或权利、义务不对等,不仅业务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也容易造成大量纠纷,并且在纠纷处理中司法裁判容易产生随意性。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调整电子化银行业务的有关法律,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电子化业务一般都是依据商业银行的一些内部规章、格式合同等一系列契约性文件进行,通过上述契约性文件对客户和银行在商业银行电子化业务中的权利义务进行事先约定和明确。这些约定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重要权责依据,成为调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重要约束规范,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存在的立法滞后风险,银行可以通过与各当事人之间的一系列的契约性文件将其分摊出去:

1、商业银行与用户之间的协议。银行应针对不同的业务品种拟订有关银行和客户之间权利义务的合同规范文本,并应尽可能详尽地规定双方的具体权利义务。合同条款应重视对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有关责任的分担的规定。如就因供电、通讯系统方面的故障所导致的损失应如何补偿问题,因交易指令传递方面出现错误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等等,在协议中作出明确规定。同时为避免在发生纠纷后纠缠不清,促成当事人之间纠纷的迅速解决,减少损失,并降低纠纷对银行信誉的影响,银行还应注意在服务协议中和客户明确约定合同成立地、合同生效时间、解决纠纷的具体方式及法院的管辖权等。

2、商业银行与网络服务商之间的协议。银行与网络服务商应在协议中明确约定,对于由网络服务系统的故障引发的有关损失应如何处理。此外,对于系统服务商责任事项的规定,应注意与对用户承担的责任问题相连接,以避免在事故发生后,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手机银行业务中,银行与移动通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对因移动网络故障而给客户或银行造成的损失,由移动通讯公司分担。

篇4

企业档案信息资产必须要确保其安全。一方面,要做好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新入库电子文件的数字化工作。对于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要与专门的扫描单位签订协议,进行批量扫描。在扫描过程中,会涉及到信息安全风险的问题。对于新入库电子文件,则要保障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绝对一致性,由员工个人原因造成电子与纸质文件的不一致性,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安全隐患。针对如上问题:第一,对参与扫描工作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控制:签订保密协议、设置电脑权限;对企业参与图像和信息验收的员工:配备专门电脑和存储空间、设置电脑权限和密码、屏蔽USB和光盘接口、屏蔽删除键;第二,在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入库时,由档案部门先接收电子文件,并检查电子文件的标准化,然后再将电子文件打印成纸质文件,这样避免了设计人员先归纸质文件,再改电子文件而带来的不一致性。

档案信息的信息化技术中的安全保障

几乎所有的档案管理都会经历手工管理、信息化管理、知识化管理这三个阶段,这是档案信息在网络时代体现利用价值的内在需求。从手工管理过渡到信息化管理和知识化管理,使档案信息价值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但是同时针对档案信息安全所带来的法律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所以要确保档案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加强对提供利用载体的管理,加强对档案信息的拷贝与利用管理,对不同层级的信息使用者有所区别,通过技术手段防止拷贝资料再复制,措施如下:第一,利用企业自主开发或引进的加密软件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只有在企业办公环境及企业配备的电脑上才能正常打开使用,一旦脱离企业环境,对档案信息的操作要提前进行申请,申请通过后,方可由技术人员解密;第二,所有对企业外部提供的档案信息都必须是经过转化的PDF或者TIFF格式的文件,原始的DWG文件不能直接提供,以保证档案信息的不可更改性。提供给内部设计参考的档案信息可以是DWG的,但是必须加密,统一在企业环境中使用,防止外泄。

人员管理中多级别权限和密码管理的安全保障

为了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有必要加强对系统使用者的管理,加强对系统使用者使用权限的审核,并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其网络操作进行跟踪与记录。加强对使用过程中各种保密措施的管理,采用多级别权限和密码管理,防止黑客或他人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带来的安全隐患:第一,支持档案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在线阅览功能,但是阅览范围和下载权限受限,要经过文件产生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审批才能解限;第二,对企业高尖端技术类别的档案信息,必须要经过企业专门的保密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审批同意后方可利用,并实行责任人负责制;第三,实行用户登录验证制度,登录档案管理系统时,员工需要输入自己的密码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才能进行事先设定好的权限范围内的相关操作;第四,控制台超时注销,控制台访问用户超过一段时间没有对系统进行交互操作,设备将自动注销本次操作台配置任务,并切断连接;第五,离职、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时,要进行档案资料和使用设备交接手续,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确认档案资料交接完成、使用设备上交后,方可同意该人员离开;第六,所有淘汰电脑,必须经过格式化,确保电脑内资料不可复原后,才可回收利用。

以管理为重点,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法律风险的防控

在企业的管理上,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是对法律风险隐患的“防”与法律风险发生后的及时“控”。

1.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从部门设置上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牢固企业必须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即:成立专门的法律风险防控归口管理部门,引进专门的法律专业人才,负责法律事务的评审和咨询服务,定期提供企业范围内的法律知识培训和专题讲座。聘请法律界资深律师作为专门的法律顾问,随时参与和控制突发的重大法律问题;各部门配备兼职法律风险管理员,负责代表部门向法律归口部门进行法律事务传送。

2.突出管理重点,加强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针对合同法律风险,在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时,以管理为重点,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收缴散落在各部门的合同印章,由法律归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法律归口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合同印章的使用和安全;第二,建立规范的合同印章使用流程,企业上下必须严格按照此流程申请使用合同印章;第三,建立合同印章使用台账,每一个流程结束、合同印章使用完成后,当事合同必须完整归档一份合同原件,合同原件最终由法律归口管理部门向档案部门统一移交;第四,法律归口管理部门以年度为单位,各种类合同的标准格式,并在企业范围内统一使用,因特殊情况不能使用格式合同的,法律部门要对非标准格式合同进行评审;第五,不同类型的合同,确定由不同的评审部门参与评审,实行责任人责任制。

3.管理手段与时俱进,注重前端控制和过程管理档案信息系统、企业协同办公(OA)及门户系统、ERP系统等信息化知识管理方式的引进,使企业的文件形态不断从纸质向电子转化,文件数量与日俱增、文件保存形式呈现立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档案前端控制管理理论和实践操作应运而生。前端控制管理提出将档案的控制环节提前到文件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形成阶段,并贯穿于文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这十分有利于减少企业合同电子文件信息和载体的安全隐患,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起到很好的防止和控制功能。

4.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技能的培训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技能的培训十分关键。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与其所掌握的安全技能有关,而安全技能又与其所接受安全技能培训有关。因此,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通过培训,以及技能的积累才能逐步提高。第一,定期开展企业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相关培训,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第二,适时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例如:针对日益兴起的海外合同,举行《海外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和合同文本资料的保存》讲座,促使员工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收集保管资料的良好工作习惯;第三,进行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定期预报病毒信息和预防措施,定期企业IT运营周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以法规标准为依托,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法律风险的防控

首先,根据《GB/T22240-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和《GB/T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结合档案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确定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和安全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同时依据《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在档案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过程风险评估,全面实现动态防御。其次,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从企业级制度和标准、QHSE管理体系、项目管理体系、部门内部详细作业指导这5个方面建立起档案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再次,从法律角度上,必须建立完善合同管理体制,从制度上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进行防控。制定相关的《合同印章管理规定》、《合同评审管理办法》、《合同管理规定》等。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技术、管理、和规范标准上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意识没有得到全面重视。一方面,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比较明显的体现在现代企业总部,对企业下属的分子公司等控制力度不够。2.目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主要依赖于信息安全技术,且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机制,档案信息系统随时存在安全风险,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才能构建真正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结语

篇5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在线消费者 影响

在我国实体商务活动中,即使面对面的交易,即使有严格的质量监督、财会审计体系,也不能避免“假、冒、伪、劣”等信用危机和信用风险的出现;而虚拟市场目前安全技术不高、法律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网上消费者受骗损失的机率可能更大,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更严重,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必须提

高电子商务中相关交易主体的授信度,开发虚拟市场中的信用资源,优化电子市场的信用环境,加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保证更安全的在线交易,提高网上交易量,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高速和可持续发展。

一、在线消费行为特点

1.消费者直接参与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

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由生产者、商业机构和消费者组成,其中商业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网络支持下直接构成商品流通循环。消费者能够直接参与到生产和流通中来,与生产者直接进行沟通,从而使生产者更容易掌握市场对产品的实际需求,减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2.理性的消费行为

网络环境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选择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消费者可以不必面对嘈杂的环境及各种影响和诱惑,理性地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理性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范围地比较。在传统营销环境下,虽然大多数消费者都会“货比三家”,精心挑选,但是毕竟信息来源有限,再加上地理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能够让消费者选择的品种实在是少之又少。在网络营销环境下,由于网络和电子商贸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在挑选时提供了空前规模的选择余地,从而使上述情况得到较大改观。

(2)理智的价格选择。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再会被那些先是高价、然后再优惠打折的价格游戏弄得晕头转向。他们会借助自己的计算机充分地利用各种定量化的分析模型进行分析,迅速算出商品的成本价,然后再进行横向比较,做出非常理智的购买决策。

(3)主动表达对产品或服务的欲望。无论是对产品或服务需求的表达,还是在信息的收集或是售后的反馈上,网上消费者的主动性都大大增强。网上消费者不再被动地接受厂家或商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上网查询合适的产品。如果找不到,网上消费者会通过网络系统向商家或厂家主动表达对某种产品的欲望,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

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PTRR)对在线消费行为影响

1.基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网上消费行为

(1)确认需要。在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下,原有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在虚拟市场信用不确定的环境中,电子商务企业必须了解PTRR对网上消费者的需求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促销手段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浏览网页,诱导他们的需求欲望。

(2)收集信息。一个需求被唤起的消费者会去寻求更多的信息。所以收集信息成为网上消费者购买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的作用就是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方案评价做准备。

(3)购买决策。与传统的购买方式相比,网上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网上消费者理智动机所占比重较大,而感情动机所占比重较小。第二,网上购物受外界影响小。第三,网上购物的决策行为与传统购买决策相比速度要快;第四,网上消费者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大。企业要在虚拟环境中达成交易并非易事。网上消费者在决策购买某种商品时,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对厂商有信任感。第二,对支付有安全感。第三,对产品有好感。这三个条件的前两个与PTRR都有一定的关系。

(4)购买后评价。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往往对自己的购买选择进行检查和反省,以判断这种购买决策的准确性。如果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服务水平与预料的相匹配,消费者会感到心里的满足,反之,消费者则会产生厌恶情绪;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是高,还是低,过高则要设法降低。购买后评价往往能够决定消费者以后的购买动向。

2.基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站点导向分析

(1)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网站特性的影响。我们用感知使用方便和感知有用这两个参数来表示网站特性。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网站特性的影响为: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越高,消费者在使用网站时越要考虑PTRR这一因素,因此,在线消费者可能感知网站使用没有低PTRR的方便,网站不能降低或消除PTRR,因此,消费者感到网站有用性也降低。可见,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网站的感知使用方便和感知有用具有负的影响。

(2)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态度的影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越高,在线消费者的PTRR越高,在虚拟市场购物时,越可能犹豫不决,因此,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态度有负的影响。

(3)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意向的影响。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越高,在线消费者的PTRR越高,在线消费者更不容易产生购物意向,因此,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态度有负的影响。

从上述对基于PTRR的站点导向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消费行为即在线购物态度和在线购物意向是通过两种机制起作用的。其一,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直接作用于在线消费行为,影响在线购物态度和在线购物意向;其二,是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在线购物态度和在线购物意向。但其影响结果是一致的:即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行为有负的影响,动摇了在线消费者的购物态度,降低了消费者的在线购物意向。

三、信用风险规避策略――在线信用风险避减服务

1.网络中真实身份审核问题的解决

网络公证将传统的公证证明应用到CA证书的身份审核上,其具体的解决办法是:将遍布全国的数千家公证机构通过因特网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平台―公证行业的“中国公证网”平台。当用户需要申请CA认证时,即可以到所在地的公证机构进行离线的面对面的审核(RA审核)。审核严格按照公证机构的要求与流程进行,公证机构对所审核的内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核后的资料统一进入公证机构的中心数据库中,进行安全存放。网络公证RA审核后所办理的CA证书就自然与其真实身份相对应,在随后的电了商务交易中的网上签名,即为其真实持有人所为。

2.网络中的数据保全

在虚拟的网络交易中,如何才能让虚拟的交易数据得以固化并在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中作为证据被法院所采证,这同样是电了商务中的网络卞体所关心的问题。网络公证计划的解决方案是提供第三方数据保全服务。当交易双方在网上达成协议后,各自用 CA证书对合同进行加密签名,并将合同电文数据内容提交到网络公证计划数据保全中心。如果交易双方出现纠纷,解密打开合同将由公证机构出具证据保全公证书,而公证文书在法庭上可以作为证据直接采纳,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将此。公证机构所出具的文字证明效力是任何一家商业机构无法比拟的。

3.网上合同履行的提存服务

电了商务交易的信任危机除参与各方身份确认危机、交易数据的证据危机外,网络交易履行中支付信任更是阻碍网络交易发展的阻力。双方达成交易意向后,买方担心的是能否按时、按质、按量、准确地收到货物;卖方担心的是交了货物能否准确、及时地收到货款。网络交易双方共同关心交易合同履行中的信用安全问题。网络公证计划同样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依照传统的提存公证思路结合网络技术展开网络提存业务。

4.网络公证计划的服务领域

网络公证计划所提供的第二方服务平台,其服务的展开可完全通过在线完成,包括网上RA审核、网上CA证书申请、网上数据保全以及网上支付提存等等。目前,网络公证课题组针对网络公证服务迫切需求的7类应用领域,己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应系统软件,并逐步构建起信用中介平台:网上招标、投标领域;大型电了商务B2B交易网领域;大型企业自建电了商务网领域;行业性的专业电了商务网领域;网上证券应用领域;网上银行应用领域;其他,诸如网上拍卖、网上抽奖、网上专利申请、网上点击量等凡是在网络中进行的,其身份、数据或支付有安全信用担忧的领域。

5.网络公证计划的法律保障

网络公证计划依托中国公证网,运用公证的国家证明力所构建的第二方信用与安全服务平台彻底廓清了网络交易主体对电了商务的迷惘,解决了电了商务发展的信用瓶颈。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一种计划、一种实验,推广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电子商务中欺诈事件的盛行,虚拟市场中信用缺失、信用危机和信用状况恶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关注,为了不断规范电子商务市场,必须不断开发电子商务技术,加强法规法制建设以消除电子商务信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系统建设 企业业务

1 实施背景及目标

合同作为经营管理的手段,是企业与外部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换的基本形式,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法律风险管控能力,提高质量及效率,为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传统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队伍,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增强法制观念,这些都是提升公司合同管控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全靠人工审核的合同管理模式,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合同履行监控情况难以掌控

传统的合同管理模式更侧重于合同签订前对合同重要条款的审核,而合同已经履行到什么程度,是否按照合同签订的进程有序推进,这些都是法律部门管控的难点及薄弱环节,难以真正实现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2.2 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升

风险管控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确保合同文本内容的规范性及真实性、合同对方主体的合法性、财务付款合同与正式签字确认合同的一致性,降低合同倒签率等等,以上问题只靠人工审核都难以解决。

2.3 查阅、统计不便利

金额、对方供应商等合同信息全靠人工登记台账,工作量大、易出错、且统计维度单一,无法满足管理层多维度的决策、分析要求。

3 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及问题,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标准的合同管理流程、条款和范本等业务管控模式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固化。实现对合同规范、标准的统一管理。详细功能模块如下:

3.1 合同审批表模块

合同审批表是贯穿各项功能的纽带,也是业务审核的重点。通过合同审批表,将合同中最重要的内容进行突出展现,同时提示各类合同的审核注意事项。包括合同基本信息、合同金额、对方主体、签章信息等内容。

合同基本信息: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承办部门、合同履行时间、合同业务大类、合同业务小类、合同主要内容、风险提示、审核规范、审核职责规范等;

合同金额:包括合同币种、合同价款、合同税款、合同总金额、付款条款等。

对方主体:包括对方主体名称、银行账户名称、开户行名称、开户行账号等。

签章信息:甲方签字人、甲方签字日期,乙方法定代表人、乙方签字人、乙方签字日期等。

3.2 合同审批流程模块

合同审批流。主要是将合同审批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实现电子审批。主要流程包括:合同审批、授权、归档。履行、变更、移交、解除、作废等。

3.3 合同统计查询模块

支持用户通过合同名称、合同编号、对方当事人、合同金额、合同起草人等信息,快速定位到用户需要查询的单个合同。

提供多维度报表查询及统计功能,包括倒签率报表、签订及时率报表、合同归档统计报表、结算合同报表等。用户通过在系统中选择报表类型、期间等查询条件,系统可快速、直观、精准展示统计结果。

3.4 合同履行监控模块

从相关财务系统中获取所有合同的报账及付款情况,给相关业务用户直观展示合同的付款进程;通过系统定期向相关业务部门发送合同履行监控单,请业务部门主动报送各合同执行情况并通过电子流程流转到法律部门。法律部门可以逐不出户就清晰了解每个合同的付款及履行进程,对存在风险及时洞察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3.5 合同档案管理模块

对于已经审批完成的合同进行电子归档,按照纸质合同归档规则,系统建立相应的合同编目、案卷。建立电子的借阅审批流程,电子流程审批通过后,系统会给申请人赋予查看相应借阅合同的权限。

3.6 多系统协作办公模块

通过打通与手机办公、财务报账平台、文档安全等系统接口,实现各系统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办公的高效性以及安全的管控性,主要如下:

3.6.1 与短信平台接口

当审核人收到待审批合同时,系统会促发短信,提醒审批人及时审批合同;当审批人处理时间超过企业要求的处理时限后,系统会自动发送催办短信给审批人,提升合同处理的及时性。

3.6.2 与文档外发系统接口

合同审批完成后,系统自动加盖水印,并留痕控制,任何人无法再对合同的任何信息进行修改,只能查看和打印,且打印的合同会显示某某企业名称的水印,避免合同在前期商定妥当,且已履行完内部流程后,被对方主体恶意篡改。

3.6.3 与财务报账系统接口

将合同编号、金额等基础信息同步到财务报账系统,用户报账时,需要在报账平台选择合同编码,合同相关的金额、供应商等信息自动带出且不可修改,当报账金额大于合同金额时,报账单无法提交。通过上述手段,确保合同履行的规范性及合法性,避免报账人恶意篡改付款单位,或付款金额大于合同订金额的违规业务。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风险 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如台风过境一般席卷全国。如今,互联网消费已经开辟出专属的领域,这个全新领域是以全新的金融业务作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其对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和金融业两者之间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的增加了金融业的风险,由于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导致了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一、互联网主要的金融风险类型

(一)法律政策

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一项全新定制的业务,并没有根据市场、资金、交易者、电子合同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交易。现阶段,网络金融行业在进行交易支付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电子支付的形式进行交易,还有由交易双方针对交易情况进行拟订的书面合同。这是一种风险保障手段,可是因为其并没有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这就导致了一旦交易出现问题,协议中提到的责任、承担等情况不能正常的执行。虽然《合同法》对于电子合同具备的法律效应是承认的,但是针对合同签名这一项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

(二)业务管理

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进行交易过程中风险规避么问题不够重视,对于造成风险的源头的管理松懈。网贷公司不设立风险准备金,理财产品只是强调高利率并没有针对风险问题给出相应的解释。有的支付平台对于客户身份核实简单,涉及到大额资金交易的时候没做使用U盾,筹资、资金中介通常只是具有担保职能,在担保交易过程中并没有受到相关的资金约束。这很无形中增加了金融交易的风险,一旦发生什么问题,网贷公司为了逃避责任可能直接选择跑路。

(三)网络技术

计算机通讯系统互联网金融业务得以发展的载体,因此,一但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将会直接造成互联网金融新风险的出现。网络通讯、密钥、加密系统、IP协议等方面的安全性较差,一旦计算机系统遭遇电脑病毒或者是黑客的攻击,将会直接造成资金的大量损失。互联网金融业对于网络技术的选择失误也会直接的引发金融风险,通常表现为系统和客户端不兼容,引发的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问题。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大大的增加了传统金融风险复杂的特性。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一般都是法律、业务、网络技术上存在的风险,当然还有网上存在的非法洗钱等犯罪行为,都可能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 针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涉及到的电子交易、电子商务等交易用制定法律,从安全性方面思考,通过各方面的考察,从而制定保证交易过程中的金融安全性。加强对计算机犯罪的打击力度,制定禁止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增加有关互联网金融交易、网络犯罪中违规现象进行严肃的处理,加大惩罚惩力度。针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对于用户的个人资料、合同签名、电子凭证等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以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交易活动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

要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各方面的监管,就必须要将逐渐表露出来的互联网金融业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对金融业分业、混合的两种主要的监督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发现情况,以便于做出更好的管理。通过对发展初期业务的深入调研,实现在互联网金融交易当中对资产负债的流动管理和交易客户信息安全性的保护并用的局面。想要做好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工作,还需要加强国内和国际间互联网金融业管理的交流,在与国外金融业监管机构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自身。

(三)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

在实现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说是一项突破性的创举,它的普及与发展为金融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在对互联网金融做出的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的同时,也要针对发展过程中社会现象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出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用其指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针对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产业的的管理,从物流业、移动互联网等的方面进行思考,全面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税收、人才培训,行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结束语

对互联网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做出相关的提示,努力创建一个交易、信息、投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安全保障的交易环境。将互联网金融交易过更重涉及到的责任、义务落实到位,明确相关的机构的监管目的,在引导消费者风险识别、预防能力增强的同时,更好的保证参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消费者的合法消费权益。通过对风险、交易资金、客户信息方面进行约束,使得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有一定的防范和维护意识,从而实现全方面促进互联网金融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真宇.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3,12:40-42

篇8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DOI]10.13939/ki.zgsc.2016.32.153

CNNIC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网上支付用户达4.16亿人,增长率为36.8%。网络支付企业大力拓展线上线下渠道,运用对商户和消费者双向补贴的营销策略推动线下商户开通移动支付服务,丰富线下支付场景。[1]越来越多的交易倾向于线下支付,使消费者不愿在线购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任的缺失。

电子商务主体之间的交流存在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交易的发生也有很大的机会主义特点。[2]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当前B2C电子商务信用的风险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以设计出更好的风险评价体系,提高B2C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度。

1 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1.1 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概况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是一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是指在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中,由于交易主体不守信用,未能履行合同中的承诺,使得交易主体一方或多方承受损失。这种风险主观因素强,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阻碍作用。[3]

1.2 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现状

(1)商家售假现象比较严重。有些电子商务网站的产品说明夸大,明明不是知名品牌却故意把自己的产品描述得“高大上”,实际产品在颜色、质量等方面与商家描述并不相符,有的网站甚至虚假宣传,特别是有化妆品、药品这样产品的网站,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后,发现与网上的描述大相径庭。

(2)消费者的信息容易泄露。在产品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消费者实名认证,会留下姓名、电话、住址、银行卡信息等,有些商家为了贪图利益,将消费者信息外漏,使消费者受到侵害,带来损失。

(3)消费者拖延付款。消费者收到购买的商品之后,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应付款项交付给B2C电子商务企业。商家索要困难,无故遭受损失。

(4)第三方支付系统出现的支付安全问题。消费者将货款打进第三方系统提供的账户,再由第三方支付系统转进商家账户时,中间可能会出现支付漏洞,货款不及时到账,或者金额不对,等等。此外,由于第三方支付系统要求用户提供真实信息,很容易将用户信息进行泄露,这些隐患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会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损失。

(5)第三方物流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诚信问题。商家将有形商品传递给消费者时,靠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而在商品传递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漏寄、错寄、商品破损等现象,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损失,也影响到了商家的信用。

2 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原因分析

2.1 目前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还未形成完整体系

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不免会给商家和消费者在交易活动方面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才初步形成,人们的电子商务意识还比较淡薄,交易主体故意钻法律的空子,彼此之间互不遵守承诺。互联网的虚拟性较大,难以进行宏观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保障电子商务交易顺利进行。

2.2 信息的不对称、不完整

电子商务本身具有的特性造成信息不对称、不完整,是形成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原因之一。电子商务打破了通过直接面谈或当面交换的传统商务模式,通过达成互联网上的虚拟合同,实现交易。交易双方通常互不见面,只通过交流工具谈合作,无法确知对方的真实身份,导致了交易主体频发失信行为。

2.3 市场监管不力

网络交易具有不确定性,其交易主体之间实际是接触不到的。他们的交流全靠信息交通工具,甚至网上交易成功也依附第三方支付系统。市场监管不力,使得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缺少管制,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无法得到正确、及时的评价,市场交易主体会更加信守不了承诺。同时,由于没有健全的惩罚机制和淘汰机制,处罚力度不够,造成交易市场混乱,严重扰乱了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2.4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较慢

电子商务是在网络基础设施之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较慢,并不能检测出商家信用炒作等行为,商家借此提高信誉度,蒙骗消费者。另外,在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安全认证方面,有时也会频出差错,会直接给商家带来信用风险。

3 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基于B2C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分别对消费者和商家进行了关于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调查,共收到51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450份,有效率为88%,共拨打了200个电话,成功接通140个,有效率为70%。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51.32%的消费者消费时受产品品牌的影响;72.59%的消费者在评价商家信用时考虑产品描述的符合度(产品在颜色、质量等方面的描述与实物相符合的程度);81.09%的消费者把产品质量作为评价商家信用的一级指标;73.36%的消费者认为交易合同履约率(是否按照约定的产品数量、规格、颜色等要求发货)是确认商家信誉的关键所在;73.94%的消费者认为商家的信用评级对网上购物影响很大;65.38%的消费者认为信用炒作(如信用互换、信用刷手等行为)会极大影响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56.12%的消费者在网购时受商家交易好评率的影响;83.22%的消费者认为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托管作用是消费者能否安全消费的重要保障;57.6%的消费者会在网购时考虑第三方物流的可靠性,即送货质量和送货速度。

另外,通过电话访问,部分B2C电商透漏,消费者不守信用最大的表现就是拖延付款,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将货款交付给商家,还有的消费者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对商品进行不切实际,甚至恶意的评价。个别支付系统在货款的支付方面不够及时,甚至没有将货款兑现给商家。目前电子商务市场信任危机比较严重,电子商务主体之间存在的信任隐患,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4 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设计方案

4.1 构建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为了减少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促进各方主体诚实守信,综合以上对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调查和分析,构建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思路如下。

首先,B2C电子商务主要涉及四个主体,分别是商家、第三方支付系统、消费者和第三方物流。以这四个主体为一级评价指标,再以此为基础具体到二级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的背后都用信用评级分数制约束着,总体评价规则是若这些信用指标在交易后没有完成,则交易主体的信用评级会被相应降分。

其次,在B2C电子商务各信用风险中,商家的违背信用行为最为严重。对此,我们对商家的二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与消费者、第三方支付系统和第三方物流的二级指标平行的是产品描述符合度、交易合同履约率、商业承诺履约率,原因是这三个指标与消费者甚至第三方支付系统、第三方物流息息相关,消费者主要是通过这三个指标对商家进行信任评价。除此之外,影响商家信用的二级指标还有产品品牌、客服诱导、交易实现率、企业市场地位以及信用炒作,这些指标都对商家的信用评价起到关键作用。

再次,第三方支付系统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起到一个隐藏桥梁的作用。在这个桥梁的两端是商家与消费者,第三方支付系统在它们中间的信用表现主要是货款在传递时是否及时,资金在清算时是否准确,对于它们的交易行为是否进行合法的约束与监督。根据这些,我们设置了第三方支付系统的信用评价指标,分别是:资金传递、资金清算、约束与监督。

最后,消费者的购买信用以及第三方物流的信用也影响了B2C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评价消费者信用的二级指标是付款及时率、竞拍心态、售后评价,在B2C电子商务平台中,消费者拖延付款、恶意竞拍和不符合实际的评价,是违背信用最常见的表现。由于第三方物流的主要任务是配送货物和对货物的管理,所以对它设置的二级指标是货物运输、仓库管理、配送速度。

4.2 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在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好信用风险评价指标,这是构建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第一步。按照以上构建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思路,我们设计了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设计遵循了信用评级分数制的规则。

首先,消费者评价商家的信用风险。消费者收到的产品若是在颜色、质量等方面与在B2C电子商务网站了解到的不一致,出现了颜色有偏差、质量差等问题时,消费者投诉,经电子商务平台查实后,商家的信用评级会被相应降分;若商家没有按照约定的产品数量、规格等要求发货,消费者投诉,情况查实后,商家的信用评级会被相应降分;若商家违背了与消费者的商业承诺,如没有在七天内对有理由的消费者进行退换货,消费者投诉,情况查实后,商家的信用评级会被相应降分。信用评级较低的商家,信用风险指数会极高,同时会暴露在B2C电子商务平台上,引起消费者警惕。

其次,消费者与商家共同评价第三方支付系统的信用风险。第三方支付系统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至关重要。它与交易货款直接挂钩,若第三方支付系统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进行资金传递时,没有及时将顾客的货款打进商家账户,或者私自吞了货款,第三方支付系统的信用评级会被相应降分;若第三方支付系统在资金清算时,没有准确转账,或者在中间环节作假,非法转移货款时,其信用评级会被相应降分;若第三方支付系统在中间无视商家与消费者的不正当交易,没有起到约束监督作用时,其信用评级也会被相应降分。分数越低,则第三方支付系统的信用评级就会越低,相应的信用风险会越高,风险高的第三方支付系统会被电子商务平台检测出来,遭到使用取缔。

再次,商家对消费者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消费者若是在购买过程中,故意拖延付款时或恶意竞拍,导致其他真正想要竞拍的买家失去购买机会;当产品拿到手,做出恶意评价或是出于自身的原因故意要求商家退换货物,消费者的用户信用评级将会被相应降分。分数越低的用户,信用评级越低,其信用风险指数会越高,分数极低的用户账号可能会暂时关闭,不允许交易。

最后,商家和消费者共同评价第三方物流的信用风险。第三方物流是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桥梁,作用至关重要。第三方物流在运输货物过程中,若是产品质量出现了损坏,除去不可抗力因素,那么其信用评级将会被相应降分;在仓库管理过程中,若是产品数量减少,或是由于管理不当,出现了货物质量问题,其信用评级将会被相应降分;第三方物流在配送货物时若是速度过慢,没有及时送达,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使用,其信用评级将会被相应降分。信用评级低的第三方物流,信用风险会高,呈现在B2C电子商务平台上,便于商家和消费者的分辨和选择。

在B2C电子商务各信用风险中,商家的违背信用行为最为严重,而且评价商家的信用风险指标也很多,其中主要的指标如图2所示。

在商家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中,我们对商家信用风险指标作了详细的分析。此模型同样遵循信用评级分数制的规则,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被查实后,信用评级都会相应降分。①商家冒用品牌,或者打着品牌的幌子蒙骗消费者;②客服利用不正当的方式增加销售量,如诋毁其他商家产品,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是用“绝对合适,绝对放心”这样不切实际的词语引诱消费者时;③商家虚报交易实现率,即实际最终交易完成的数量并没有那么高;④商家哄抬市场地位,贬低竞争者;⑤商家有信用炒作的行为,如会雇用一些人利用申请的账号刷信誉,给好评,或是增加访问量、收藏量。

5 结 论

B2C电子商务是随着全球经济多样化出现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信用风险。通过对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分析,以实际调查为依据,对信用风险的评价指标进行描述,然后设计了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上对B2C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此体系在评价电子商务主体的信用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尽管B2C电子商务产生的信用风险会随着电子商务的成熟不断出现,但是随着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网络智能化的提高,电子商务市场规则会越来越规范,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会逐步降低。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研究院.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业界动态,2016(2).

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风险;控制;措施

现阶段电子计算机因其多种多样的功能使得企业办公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企业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并且办公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极大提高了办公质量和效率。在信息技术时代,电子信息档案是最前沿的最新的档案管理方式,在高科技方面它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从现实情况讲,电子信息档案也存在很多弊端,它也有自己的缺陷,相比于传统的纸张档案,在传输和存储电子信息技术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有必要对相关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及时制定有效措施,不然就很容易使企业的数据被盗,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与可靠,在使用电子信息档案时,企业对信息的安全性必须注意,积极主动的制定出一些避免风险的方法,从而使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获得保证。

一、电子档案的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涌现了大量的电子出版物、电子邮件、电子文件,它们逐步把以纸质为介质的文件进行了取代。所以,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档案网络化、电子化。

电子档案的主要优点在于:具有巨大的信息存储量、快捷的传递方式、独立的信息存储空间、方便的操作手段、便于长期保存,它所需的空间比较小、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复制档案的过程中不容易丢失信息,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使档案更加形象、全面、生动,复用性非常良好,它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陷:具有较强的设备依赖性、较大的信息不安全性、载体的易修改性、非直读性、载体与实用技术缺乏稳定性、较强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的依赖性,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存在复杂性,以及载体与信息存在相互分离性等。

二、档案风险预防的手段

档案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及基础性环节就是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风险预防的有效方案。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提前性的防范,这是最为经济、最为有效的风险规避风险手段,在还没有出现风险的时候就加以遏制,提前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可以降风险的代价为最低。第一,保证审批工作的可靠与严格,审批需要逐级别的进行,针对信息内容加以保存和管理,并对工作权限加以认定;第二,严格的权限限制必须建立起来,只有在权限的范围内各个级别的工作人员才能进行工作,使用档案;第三,以使用的规范为准则,确认使用权限,为了防止信息泄露,有必要对备份的文件实施技术处理,对信息的整理复制备份要竭力避免出现。

三、档案风险避免的手段

(一)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工作的时候计算机要将多种措施同时结合起来,而引进先进技术是风险规避的最佳选择,先进技术可以提高电子信息档案的安全可靠性。在现代操作系统中比较经常运用的、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密码设置。第一,提升加密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分层次、分级别的加密处理;第二,实施数据加密处理应选择最佳的软件,制定适合的档案软件,并对用户密码的设置、访问的授权、安全的级别等予以保证,使档案及信息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

(二)及时发现和处理是风险防范的首要措施。数据安全性的重点是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而在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时候出现的风险问题,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关企业针对在维修计算机过程中的风险,需要加大力度,重点关注,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实施主动的、有效的方案。

四、档案风险分散的手段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转移策略是进行风险规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实质上所谓的转移策略就是分散风险,降低分散已经存在的风险到最低程度,转移风险到其他地方,实施修正风险转移的手段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展,如:购买保险、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修改配置模式或者外包给其他机构等等。通过这样手段,我们简化了复杂的风险问题,再改进优化以前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从而使新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更加先进。另外,通过与网络供应商进行协调,在满足电子信息档案使用需要的前提下让供应商提供有效的安全服务。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风险在外包上同样隐含,假若外包人员与合同标准不符合,导致的后果也会非常严重。因此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带给企业损失,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必须在严格的操作标准下进行,要认真执行,严格遵守。

结语:总之,立足于实际需要,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管理与控制电子信息档案风险的主要手段,对具体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手段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探讨了风险预防的手段、风险避免的措施以及风险分散的方式等,努力以此为基础,为有关工作的进一步进行与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2007年11月18日,笔者收到一个名字叫sherman的读者的电子信件,他要求笔者提供一起国际贸易纠纷案例方面的参考和建议。阅读该案例后,笔者感觉具有普遍性,因此写成文章,以希望对更多的人有所参考和帮助。

其提供的案例原文是英文,如下:

Buyer and seller entered into a contract for the sale of sugar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New York on CIF terms. They added language to the contract that delivery was to be “at a customary safe wharf or refinery at New York, Philadelphia, or Baltimore to be designated by the buyer.” Before the sugar arrived, the United States placed a quota on sugar imports. The sugar was not allowes to be imported and was placed in a warehouse. The buyer refused the documents and the seller sued, claiming that the import restriction was no excuse for the buyer’s nonpayment. The buyer argued that the language calling for delivery to a U.S. port converted a shipment contract into a destination contract.

Question: 1. was this a CIF contract or a destination contract?

2.What was the effect of the additional shipping language used by the parties?

3. Why should the parties not attempt to modify a trade term or add other delivery languag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Thank you!

笔者大体看了看,案例的意思大概是说买卖双方签定了一份从菲律宾到美国的CIF格式的国际贸易合同,是买卖糖的。该合同增加了附加条款,附加条款约定在买方指定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的工厂或码头进行安全交付。但在货物运输途中,美国方面开始对糖的进口实行进口配额制。糖被禁止进口滞留在仓库,买方拒绝了收取单据。而卖方则说“限制进口的食品”不能成为买方拒绝付款的理由,买方称附加条款要求将货物运送至美国港口已经默认装运合同为到达合同。

Sherman提了三个问题:

1. 合同的性质,是离案或到岸;

2. 附加条款的作用;

3. 为什么双方不尝试修改贸易条款或其他条款。

一、 问题的分析

第一个问题核心就是对CIF格式合同的理解和掌握。CIF是国际交易的一种方式,英文全称为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 保险加运费),又称到岸价。CIF到岸价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也可以写成C&F:cost and freight, 指成本+运费,后面跟目的地港口名称,也就是说运费要算到目的港,责任也止到目的港。 C&F价通常是FOB价再加上海运费的价格。

CIF中,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所需的运费和费用,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及由于各种事件造成的任何额外费用即由卖方转移到买方。但是,在CIF条件下,卖方还必须办理买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风险的海运保险。

因此,由卖方订立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买方应注意到,CIF术语只要求卖方投保最低限度的保险险别。如买方需要更高的保险险别,则需要与卖方明确地达成协议,或者自行作出额外的保险安排。

CIF术语要求卖方办理货物出口清关手续。该术语仅适用于海运和内河运输。若当事方无意越过船舷交货则应使用CIP术语。

A卖方义务

A1提供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

卖方必须提供符合销售合同规定的货物和商业发票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以及合同可能要求的、证明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其他任何凭证。

A2许可证、其他许可和手续

卖方必须自担风险和费用,取得任何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许可,并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办理货物出口货物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A3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

a)运输合同

卖方必须自付费用,按照通常条件订立运输合同,经由惯常航线,将货物用通常可供运输合同所指货物类型的海轮(或依情况适合内河运输的船只)装运至指定的目的港。

b)保险合同

卖方必须按照合同规定,自付费用取得货物保险,并向买方提供保险单或其他保险证据,以使买方或任何其他对货物具有保险利益的人有权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保险合同应与信誉良好的保险人或保险公司订立,在无相反明确协议时,应按照《协会货物保险条款》(伦敦保险人协会)或其他类似条款中的最低保险险别投保。保险期限应按照B5和B4规定。应买方要求,并由买方负担费用,卖方应加投战争、罢工、暴乱和民变险,如果能投保的话。最低保险金额应包括合同规定价款另加10%(即110%),并应采用合同货币。

A4交货

卖方必须在装运港,在约定的日期或期限内,将货物交至船上。

A5风险转移

除B5规定者外,卖方必须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直至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为止。

A6费用划分

除B6规定者外,卖方必须支付 与货物有关的一切费用,直至已经按照A4规定交货为止;及按照A3a)规定所发生的运费和其他一切费用,包括货物的装船费;及按照A3b)规定所发生的保险费用;及根据运输合同由卖方支付的、在约定卸货港的任何卸货费用;及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货物出口需要办理的海关手续费用及出口时应缴纳的一切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以及根据运输合同规定由卖方支付的货物从他国过境的费用。

A7通知买方

卖方必须给予买方说明货物已按照A4规定交货的充分通知,以及要求的任何其他通知,以便买方能够为受领货物采取通常必要的措施。

A9查对、包装、标记

卖方必须支付为按照A4规定交货所需进行的查对费用(如核对货物品质、丈量、过磅、点数的费用)。

卖方必须自付费用,提供符合其安排的运输所要求的包装(除非按照相关行业惯例该合同所描述货物无需包装发运)。包装应作适当标记。

A10其他义务

应买方要求并由其承当风险和费用,卖方必须给予买方一切协助,以帮助买方取得由装运地国和/或原产地国所签发或传送的、为买方进口货物可能要求的和必要时从他国过境所需的任何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A8所列的除外)。

应买方要求,卖方必须向买方提供额外投保所需的信息。

B1支付价款

买方必须按照销售合同规定支付价款。

B2许可证、其他许可和手续

买方必须自担风险和费用,取得任何进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许可,并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办理货物进口及从他国过境的一切海关手续。

B3运输合同与保险合同

a)运输合同

无义务。

b)保险合同

无义务。

B4受领货物

买方必须在卖方已按照A4规定交货时受领货物,并在指定的目的港从承运人处收受货物。

B5风险转移

买方必须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后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

如买方未按照B7规定给予卖方通知,买方必须从约定的装运日期或装运期限届满之日起,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但以该项货物已正式划归合同项下,即清楚地划出或以其他方式确定为合同项下之货物为限。

B6费用划分

除A3a)规定外,买方必须支付自按照A4规定交货时起的一切费用;及货物在运输途中直至到达目的港为止的一切费用,除非这些费用根据运输合同应由卖方支付;及包括驳运费和码头费在内的卸货费,除非这些费用根据运输合同应由卖方支付;及如买方未按照B7规定给予卖方通知,则自约定的装运日期或装运期限届满之日起,货物所发生的一切额外费用,但以该项货物已正式划归合同项下,即清楚地划出或以其他方式确定为合同项下之货物为限;及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货物进口应交纳的一切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及办理海关手续的费用,以及需要时从他国过境的费用,除非这些费用已包括在运输合同中。

B7通知卖方

一旦买方有权决定装运货物的时间和/或目的港,买方必须就此给予卖方充分通知。

A8交货凭证、运输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卖方必须自付费用,毫不迟延地向买方提供表明载往约定目的港的通常运输单据。

此单据(如可转让提单、不可转让海运单或内河运输单据)必须载明合同货物,其日期应在约定的装运期内,使买方得以在目的港向承运人提取货物,并且,除非另有约定,应使买方得以通过转让单据(可转让提单)或通过通知承运人,向其后手买方出售在途货物。

如此运输单据有数份正本,则应向买方提供全套正本。

如买卖双方约定使用电子方式通讯,则前项所述单据可以由具有同等作用的电子数据交换(EDI)讯息代替。

B8交货凭证、运输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买方必须接受按照A8规定提供的运输单据,如果该单据符合合同规定的话。

B9货物检验

买方必须支付任何装运前检验的费用,但出口国有关当局强制进行的检验除外。

B10其他义务

买方必须支付因获取A10所述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并偿付卖方因给予协助而发生的费用。应卖方要求,买方必须向其提供投保所需的信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一,CIF格式合同为到岸合同;第二,风险转移是在出发港的船眩;第三,CIF的保险是最基本的最底的保险。

如果这个问题弄清楚的话,那么可以推定,附加条款并不能变更或改变CIF的核心定义,至于双方为什么没有修改贸易术语或增加其他条款,那是双方的事情,与本案无关。

综上所述,该货物从装上船后的风险和所有权及产生的附加费用都是买方的,与卖方没有关系。如果买方想在基本保险上加战争保险等其他保险类别的,应当买方提出,由卖方代办,但买方没有提出( 参考:沈宗南、张京宏《合同法剖析》,上海世新进修学院教学试验研究所,2006)。因此,本案中,理论上如果进行国际商事仲裁的话,买方是应当支付货款的。

二、 启示

一是要掌握各国情况,在签定国际贸易合同时把配额影响因素考虑进去。配额是对有限资源的一种管理和分配,是对供需不等或者各方不同利益的平衡。例如,当某地旅游或者移民需求过旺时,采取配额制度可以缓解这种压力;当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实行配额制可以调节不平衡;等等。对这种风险,应事先考虑好,不要等事情发生了,再纠纷就不好了。

二是双方要在合同签定前进行充分沟通。包括在CIF的基本保险合同之外是否增加保险种类的问题等等,要充分提醒和沟通,先说响,后不嚷。

三是发生纠纷时不要急躁,按合同约定办事( 参考:沈宗南、张京宏《合同法剖析之二》,上海世新进修学院教学试验研究所,2006)。

三、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