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规模经济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规模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规模经济

篇1

1.标准化建场、建圈舍

首先要选择合理科学的场址。猪场一定要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电力方便、交通快捷并远离污染的地方。如地势低洼、道路坎坷或建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不仅阴暗潮湿,而且进出困难,最重要的是不能给生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势必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标准化猪舍是规模化养猪的必备条件。选择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是提高猪的生产水平和养猪效益的关键所在。一定要根据种公猪、繁殖母猪、仔猪、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建造科学合理的猪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地形、地质情况、建筑材料等适当调整,做到科学合理、经济适用。

2.优质化引种

猪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猪的生长速度,繁殖性能等。就以育肥猪场而言,三元、四元杂交猪种就比低代杂交猪生长速度快,从出生到90 kg一般4~5个月就可完成,而一般猪种6个月也长不到90 kg。实际生产过程中,有些户养的猪8个月、满年甚至1年多才出栏的现象屡见不鲜。实践证明,每头良种猪比一般猪最少多收入300~500元。

目前,世界上已有的猪种我国都已引进回来了。“杜大组合”是当前全国普遍应用的最佳组合。我省基本沿用了这套组合。这套组合特别适用规模养猪场。

3.疫病防治

认真搞好疫病防治是经营好规模养猪场的关键。经营者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3.1规范引种

首次引猪时必须到正规的猪场。必要时可先做血液检查,确保无病无疫时方可作出引种决定。装车前还需带全免疫档案、检疫手续等。进场后密切观察一段时间。

3.2正确免疫

首先制定科学适用的“免疫程序”,一定要结合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及本场实际情况,应用最新研究成果制定免疫方案。不能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避免因免疫带来的应激反应和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浪费及不应有的损失。

当然“免疫程序”是要依据时间和本场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及时修改的,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一旦确定了免疫程序,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具体实践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时,按要求,按说明书的剂量认真搞好免疫。实贱经验得知,免疫剂量上,一般常见病如猪瘟注射、鸡新城疫的饮水免疫,都要加大2~5倍甚至8倍。饮水免疫还要考虑药物的浪费问题。否则,剂量不足就会带来抗体水平太低,起不到防疫的目的。

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考虑母源抗体干扰、猪场的发病史、免疫途径、季节、不同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等诸多因素。

3.3预防用药

一些疾病,如仔猪黄、白痢,只要事先在饲料中加入药物,完全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为了预防常见病,一般养殖场都定期或不定期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粉、黄芪多糖粉、氟哌酸粉、环丙沙星粉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3.4严格消毒

搞好消毒工作是保证猪群健康和正常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根据季节变化和疫病流行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进出车辆、人员、养殖环境、养殖器具、猪体表面进行彻底完全的消毒。切不可怕麻烦而忽视了这一工作。

当然要建立一整套的消毒制度,并做好记录。

4.科学饲养、规范管理

首先为生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尽量避免过度拥挤、空气污浊、温度偏高或偏低。

饲养密度:直接影响猪舍内的空气卫生状况,饲养密度大,猪只散发出来的热量多,舍内气温就高;但湿度、灰尘、微生物、有害气体的含量就会增高,噪音强度也会加大。

一般合理的饲养密度是:断奶仔猪0.5~0.8m2/头;育肥猪 1~1.2m2/头;繁殖母猪1.5~3.2(带仔母猪)m2/头。种公猪应依据实际情况稍大一点,以创造宽敞的活动空间。

温度:空气温度是影响猪只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猪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环境温度下,无论是在严寒的冬季,还是酷热的夏季都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来保持体温的恒定,但是这要消耗很多的热量,既增加了日粮的消耗,又影响了营养状况,轻则日增重下降,严重时可以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各种年龄的猪只适宜温度是:

断奶仔猪:28~22℃;繁殖母猪分娩前:18~20℃、分娩期间:25~26℃、分娩:1~23 d 25~20℃,值得注意的是初生仔猪保育舍的温度应保持在:30~28℃,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到24℃。

相对湿度:猪舍内要保持合适的湿度,假如过大,可以减弱机体的抵抗力,是发病率提高。湿有利于各种病原菌的繁殖,仔猪副伤寒、丹毒、仔猪黄白痢、疥癣和其他寄生虫都很容易蔓延。一般60%~70%即可,但肥育猪相对高点应在70%~75%。

①通风:是猪舍降温放热的有效措施,即可排除舍内的热量,又能改善空气污浊度,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实际生产中要依据舍内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的情况,适时通风换气。

②选择质量可靠的饲料。目前市场上的饲料品质参差不齐,经营者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品牌饲料。万不能以价格高低随意用料。否则不是影响猪只生长速度,就是带来了新的疫病发生,造成不要的损失。

③积极应用先进的饲喂技术。大力推广“套餐饲喂”模式,按照猪只不同生长阶段,饲喂不同档次的饲料,以避免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现在正规的饲料厂家,都有繁殖母猪、育肥猪、种公猪、仔猪等不同品种的饲料。饲养者可依时依阶段选择。

④注重猪体保健。以往的以“预防为主”的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现代养殖业必须重视猪体保健,这样不仅提高了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长速度,而且也防止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染。

5.正确把握市场

市场行情的好坏决定着生猪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规模养猪场的经济效益。精明的经营者,要随时把握好这个关键。行情好时,及时扩大规模,加大投入,尽快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行情不好时,及时调整优化猪群结构,缩小育肥猪群,增加优良繁殖猪的头数,以备东山再起。但是,一些缺乏远见的养殖户,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行情好时,一味扩大养殖规模,惜售产品;行情不好时,不惜血本全部抛售存栏,转产转业。从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篇2

【关键词】自组织神经网络;智能建筑管理;BP神经网络

1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原理

基于大规模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1]是在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和专家系统的基础原理运用多层数据融合弥补了单循环数据在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分析数据处理的不足和逻辑的缺陷学科.多跳自组织神经网络是智能传感器采集数据训练样本仿真学习模型即自动增速各个自组织神经元连接权阀值与感知识别隐式分布在整个网络结构体系中实现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式记忆与信息处理应用.

2 基于大规模自组织神经网络在智能建筑管理中研究

2.1 基于多跳自组织神经网络在造价预测研究

基于大规模自组织BP神经模型应用40个高层智能建筑工程样本训练并用工程实例进行验证高精确性;而用大规模自组织神经网络模拟与输入层和隐含层加入了偏置自组织神经元来促进学习训练样本数据中有噪声、干扰等会造成过度学习现象,同时采用遗传优化算法进行建筑结构优化.基于BP神经在智能建筑工程估价中的应用“特征提取器”的运算大量过去的工程资料中自动提取工程特征与预算资料的规律关系数据.

2.2 基于大规模自组织神经网络在工程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运用大规模自组织BP神经模型对工程管理绩效评价问题进行研究建立综合考虑工期、质量、费用、安全四大控制指标的工程管理绩效评价模型[2].实践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在运算工程管理绩效评估模型有利于多跳自组织神经网络预测工程工期、质量、成本、安全与绩效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来提高管理绩效的评价数据.

2.3 基于遗传算法模型在建设工程评标结构优化应用

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输入信号传输到下一层节点运算函数处理后再将该节点的输出信息向下一层节点传输到信号传输到输出层节点为止.同时运用遗传算法模型构造及算法设计进行方案优劣排序、换位矩阵以及能量函数构造、大规模自组织神经元之间连接和输出,并用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与非线性.

2.4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应用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多层数据融合多跳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原理分析自动预测工程招投标的招标价格和风险因素分析以及竞标单位资格审查等方面的应用指出多跳自组织神经网络具有的高度并行处理和可完成复杂输入输出的非线性映射组合结构,不仅可以保证高的中标率,且可避免招标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运用大规模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工程承包招投标报价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多因素确定高层智能建筑投标报价的大规模自组织模型影响报高率的诸多因素,并确定了其权值即确定了用BP神经网络实施黑箱操作的样本输入值和目标值再通过训练样本自主调整修正输入节点和输出节点间的联系得出符合各种情况要求的权值矩阵算法.

2.5 基于智能建筑算法模型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是以训练样本算法即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即BP神经算法的学习过程分为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1],其通过训练样本前一次迭代的权值和阈值来应用神经网络技术的第一层向后计算各层大规模自组织神经元的输出和最后层向前计算各层权值和阈值对总误差的梯度进而对前面各层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修改运算反复直到神经网络样本收敛 BP神经网络输入向量为

X=( )T;隐含层输出向量为Y=( )T;输出层的输出向量为O= )T;期望输出向量为 ;输入层到隐含层之间的权值矩阵 ,其中列向量 为隐含层第j个大规模自组织神经元对应的权向量;隐含层到输入层之间的权值矩阵 ,其中列向量 为输出层第k个大规模自组织神经元对应的权向量.各层信号之间的算法结构为:

以上式中的 均为S类型函数, 的导数方程为: (5)

神经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均方误差为: (6)

则训练样本输出层和隐含层的权值调整量分别为:

式中: 为比例系数,在模型训练中代表学习速率.如果BP自组织神经网络有 个隐含层,各隐含层节点分别记为 ,各隐含层输出分别记为 ,则各层权值调整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输出层

综合上述预测分析在BP神经学习算法运用各层权值调整公式均由学习速率、本层输出的误差信号和本层输入数字离散信号决定在训练样本学习的过程受决策环境复杂程度和训练样本的收敛性即需要增大样本量来提高网络技术所学知识的代表性应注意在收集某个问题领域的样本时,注意样本的全面性、代表性以及提高样本的精确性,增大抗干扰噪声,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收集多层训练样本数据.

3 结束语

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在智能建筑管理领域是在多层智能传感器等多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小佳.电力系统可靠性神经网络模型及实现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1997.

[2]胡保清等.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J].低温智能建筑,2004(2).

作者介绍:

篇3

关键词:成本费用 组织效益 规模经济

任何形式的组织活动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如果这种花费不能带来效益或者说不能在生产的其他方面实现节约的话,那么这种花费便没有实际意义。事实上,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组织活动,原因在于组织活动能够带来效益。 组织活动本身是纯花费,不会有价值增值,如果组织有效益的话,它的效益则一定来源于它的外部效用,即实现生产过程中某些方面的节约。

成本费用控制

成本费用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各种要素的价值总和,既包括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如机器设备、劳动力等费用;也包括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广告宣传费用以及寻找市场签订合同等产生的费用。从生产的投入角度讲,以有限的消耗取得最大产出,或在预定的产出下使消耗最少,是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即组织要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控制。

成本费用的分类

以往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分析生产成本,以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则侧重交易成本的分析。但是很显然,对经济活动的完整性分析应该包括两部分。

内部成本费用 外部成本也就是生产成本,来自于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燃料、设备等所花费的成本,即为产品的制造成本。

外部成本费用 外部成本是指除制造产品以外但因产品而消耗的那部分费用,大部分是为产品的销售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收集方面,同时也有一部分来自于交易活动的时间效应。也称为交易成本。

成本费用控制的意义

成本费用控制对于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成本费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不少人把经济效益与利润划等号,其主要观点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销售和增加利润总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其实,经济效益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都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体现。投入多消耗大,产出同比例增大是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非经济效益的提高。这种粗放型扩张只有在生产不足,产品短缺时代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今市场总体供求关系已转换,简单的扩大生产规模已失去其社会意义。因此,科学地讲,扩大规模与提高经济效益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费用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控制成本费用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控制成本费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首先,成本降低后,产品的价格降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其次,成本降低了,价格不变,获得的利润增加,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生产条件,使成本再次降低,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控制成本费用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从社会角度讲,降低成本就是降低社会资源的消耗,增加了社会财富。在短期内,对于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物资文化需求具有重大意义。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每一个国家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时都应以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为前提。降低成本意味着节约社会资源消耗,对于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确保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成本费用的控制空间

从理论上讲,单位产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效率更高的设备,性能更好的材料不断涌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多数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在下降,这使成本费用控制成为可能。

从社会分工角度讲,企业之间分工的发展促使专业化技能不断提高,各种零部件生产达到规模经济,也为成本费用的控制创造了条件。

从企业经营实践看,从产品设计开发到试制、采购、生产、储存、销售等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降低成本的空间。从资本、技术、劳动、土地、信息等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角度看,也存在许多潜力。就劳动力而言,其绝对成本即工资在上升,但相对成本可以控制。后进的企业较先进的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空间更大。先进的企业虽然绝对额下降困难,但是,通过提升企业品牌,实现优质优价,成本在价格中的比重同样可以降低,何况企业还可以通过资本,技术输出借用其它外部资源来降低费用。因此只要不断的改进技术,不断的改善管理,成本费用的控制和降低是无穷尽的。

组织的效益分析

组织的作用是控制成本费用,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成本费用最低,这是组织活动的最终目标。组织活动通过对生产和销售活动的优化安排来实现投入产出比最小这一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程度就是组织的效益。

组织发生费用

任何形式的组织活动都会引发一些费用,这部分费用也必须纳入到成本费用之中。如果在生产活动中,不采取任何形式的组织,也就是说进行的是一种放任的生产形式。在此条件下,我们设生产单位价值商品所花费的内部成本费用为PC0,外部成本费用为TC0,组织发生费用为OC。显然,此时的组织发生费用为0,一旦在生产活动中采用了组织形式,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组织,组织发生费用就不再为0,即此时OC>0。

由于把组织发生的费用纳入到了成本费用中,因此采取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实现的节约在整体上表现在成本费用的变化方面。

组织效益的表现

组织效益表现在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上,即降低内部和外部费用上,由于采取组织同样会发生费用,就不得不把这部分费用加到成本费用中来,因为组织发生的费用很难度量,因此,通过成本费用在宏观上的变化来反映组织节约的费用与发生的费用之比,同时也能反映组织的效益。

设采取组织后生产单位价值商品所花费的内部成本费用变化为PC,外部成本费用变化为TC,采取组织后成本费用的变化为DC。则有:DC= (PC0+ TC0)-(PC+TC)。如果不采取任何组织形式,则DC=0。

组织优劣的判别

在一般情形下,组织发生的费用较其所节约的成本费用小,在此情形下,组织的效益为正,OP越大表明这种组织形式越优。如果组织发生的费用较其所节约的费用不一定小时,组织效益为负的情况就会出现。在理想的经济运行中,人人都是经济人,都从经济角度考虑,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人们采取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又受到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组织效益为负的情形时有发生,经济上称这种组织为无效组织或劣等组织。显然,效益为负的组织形式一旦被采用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样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纯粹的消耗活动,极不可取。

因此,对组织优劣的判别主要看其组织效益,效益高的组织形式才是优等的组织形式。

组织效益的实现

组织效益主要表现在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方面,成本费用控制存在广阔的空间。总的来讲,组织活动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对成本费用控制的。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组织,更合理的分配各种生产要素,统筹安排生产活动,使各种资源都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不积压原材料和产品,采用高效的工序,降低生产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严格管理生产,少出次品,少返工,这样就尽量的降低了内部费用。另一方面,组织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根据市场情况制订生产计划,安排生产,使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能适应市场需求,交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这样,如果组织发生的费用较之节约的费用小的话,组织的效益就得以实现。

内部费用控制与价格优势分析

组织对内部费用采取控制一旦获得成功,与没有采取组织或所采取组织的作用小于该组织的作用的生产者相比,其产品在价格上就会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会影响到外部费用,因为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容易完成交易。可见,内部成本费用的控制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设组织对内部费用的控制使内部费用减少了x%,内部费用的降低所形成的价格优势使外部费用减少了y%。则组织的效益OP为:

OP={[(PC0+ TC0)―(PC×(1-x%)+TC×(1-y%))]/(PC0+ TC0)}×100%

=[( PC0×x%+ TC0×y%)/(PC0+ TC0)]×100%> PC0×x%

内部费用的控制具有乘法效应,这样就增强了作用。

外部费用节约与内部费用控制

内部费用的有效控制能够影响外部费用,同时,外部费用的降低也会影响到内部费用控制。更容易实现的交易使产品的价值得以迅速的实现,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效果,资金的回笼时间变短,减少了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要素的精神磨损,加快了资本循环,资本循环的周期变小,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更利于对内部费用的控制。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组织活动会发生费用,这使组织的效益有大小正负之分。简单的讲,组织所发生的费用与组织的规模有关,在采取组织的过程中,组织发生的费用纳入了成本费用之中,这就不得不考虑规模经济的问题。在解释规模经济之前,必须先明确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

组织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是有限的,即组织不可能无限制的控制成本费用;组织发生的费用随组织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在组织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均衡,即组织效益最优,这一点就是规模经济的外延,超出这一外延就是规模不经济,同时这一均衡又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且会因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动态均衡;组织因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的费用一般情况下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这是存在规模经济的客观原因。

在此前提下,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组织的效益最优,也就是说,当组织的规模正好实现了组织效益最大化的时候,规模经济已经达到其外延。

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

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组织所表现的效益也不同。短期效益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实现组织效益的最优均衡。比如,在市场疲软的状况下,与其使产品积压还不如降价销售,这种做法便在短期内实现了组织的效益。从长期角度考虑,这种实现短期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并没有真正实现组织效益的最优,成本费用控制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在考虑长期效益的情况下,多数人偏向于发展组织的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在生产的许多环节节约了大量的费用。另外,选择纵向一体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横向一体化的外部费用高等。

可见,组织效益表现在其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上,组织的效益事实上就是经济效益。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组织形式的优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对组织形式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劣等的组织形式被抛弃,优等的组织形式被保留,这是由人们的趋利性所决定的。组织的效益同时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组织效益的均衡被打破,开始对组织形式进行新的选择,建立新的均衡,从而实现组织最优。

参考文献:

1.龚敏编著.组织行为学 [M].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曹妃甸 产业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

一、曹妃甸历史及目前状况简述

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沿海的南堡地区,它是渤海湾中惟一不需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不需疏浚维护即可建设大型深水泊位(40万吨级)的天然“钻石级”港址资源。曹妃甸自1895、1900两次强风暴袭淹后,岛民已迁徙。截止到首钢搬迁、与河北省共同筹建码头前,岛上唯一建筑是一座为引导船舶夜航所用的航标塔。2002年6月,首钢、河北省建投、唐钢、唐山市四方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启动码头通路工程建设,深水大港的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初,中国中央政府相继批准了包括曹妃甸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和首钢搬迁曹妃甸实施方案,曹妃甸港口建设工程正式纳入国家规划,并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按照国家规划,曹妃甸需填海建设的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新加坡大。到2010年,曹妃甸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经济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唐山。

到目前为止,曹妃甸二十五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经开航,七十多公里的通岛道路已全线贯通,迁曹铁路已经通车,供电、供水项目已经基本完成,码头、钢铁、电能项目建设也全面铺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07年3月12日上午已宣布曹妃甸“新首钢”开工建设。曹妃甸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160亿元,仅2007年将完成投资300亿元。

曹妃甸本来是冀东渤海之滨的一个小镇,名不见经传,但随着首钢的搬迁,声名雀起,曹妃甸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经济布局中将担任一个重要角色。伴随着一个钢铁基地的兴建,必然对其相关行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河北省与首钢正在联合打造一个新兴的工业重镇,兴业伊始对未来产业布局的规划尤为重要:到底是以基地为依托打造一个专业的钢铁城市,还是以钢铁产业为支柱各种产业全面发展;着眼于富甲一方,还是放在整个京津唐经济圈考虑,构筑一个产业集群的次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应如何选择,曹妃甸未来在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定位已是迫在眉睫。

二、曹妃甸未来产业定位分析

1、曹妃甸的产业带动能力及规模经济分析

无论是钢铁工业还是石化工业抑或是大型码头带来的航运业的发展均可以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煤炭、机械、采选矿业、食品工业、化工原料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气生产供应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等的快速发展,其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上述三大产业横向、纵向产业链很长,而且对各行业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因而对上述不同行业会形成较大的拉动力。

其次,降低相关企业的金属材料成本。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电力等企业,其产品和原材料区位重量较大,运输成本占交易费用的比例较大,因而大型钢铁企业有利于相关行业的企业降低成本。

具体的带动作用可有产业间的关联度来说明,产业间的联系可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两种: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而石油、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电力对其他产业的顺向关联度都非常高,因而曹妃甸未来的产业带动力将是巨大的。

曹妃甸的起步就在于钢铁工业,首钢曹妃甸搬迁后,将由首钢、唐钢联合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最终年产能1500万吨的精品钢材基地;一期计划实现年钢产量500万吨,二期形成1000万吨生产能力。其规模列目前国内第二位。据国外的专家测算钢铁企业的最佳规模为500-1000万钝,首钢在曹妃甸的钢铁项目规模效益应该是能实现的。

另外已列入规划中的项目有:航运业包括矿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内的76个码头,(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多种泊位并存、单体工程量最大的港口);1500万吨的华北原油储备基地;1000万吨级炼油、100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以及年发电460万千瓦的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无一例外的都是我国重化工工业重头戏,规模效益明显,带动作用巨大。

2、基于运输成本的分析

(1)钢铁企业本身的运输费用的分析。为了节省运输费用,钢铁企业布局按照工业区位论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布局在原料地,二是布局在市场即消费地,三是布局在折中位置,即费用最省的位置。在接近原料地的布局中,又可分为是选择靠近铁矿的原料地,还是选择靠近煤炭的原料地,因为煤炭、铁矿石这两种原料用量、区位重量都较大,且必不可少;曹妃甸建厂距离迁安这个亚洲最大的铁矿石的生产基地,距离为130千米,又接近唐山开栾煤矿这个煤炭基地(70千米)。同时又因为邻海,兼顾了资源紧张时从海上进口原材料的便利,据测算采用海外进矿比本土矿成本平均降低大约83元/吨。以上分析可见,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大大减少运输成本,从而有效的减小离心力。

(2)未来其他产业的运输费用分析。基于以上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曹妃甸未来其他产业也面临一个较低的运输成本。曹妃甸将来必然要继续承接北京、天津、唐山的部分重化工业,比较而言曹妃甸作为位于京津唐三角区一个边上的港口,显然要比三角区以外的地区承接成本要低的多;曹妃甸所需的相关的原材料、燃料、技术等供应都能从本地及京津唐得到相对低成本的支持。因此对于其他产业,曹妃甸未来仍然有明显的运输成本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曹妃甸未来的产业不管是钢铁业还是其他产业均面临一个较低的运输成本。

3、基于高制造业投入的分析

国家为首钢的搬迁计划斥资1000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额的制造业投入,其次,首钢也要进行大规模投资,旨在打造一个具有当代先进管理和技术的大型钢铁企业。另外河北省已申请在此兴建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曹妃甸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3]。大批的项目跟进意味着高额的制造业投入。到2010年,曹妃甸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上缴利税200亿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曹妃甸未来的产业不管是钢铁业还是其他产业均面临一个较低的运输成本。和上面的规模经济分析综合考虑,其结果是:向心力强,而离心力弱,向心力明显大于离心力。

按照克氏观点,规模经济、运费低、制造业投入高的综合作用,必然会导致产业积聚。以上规模经济、运费、制造业投入的分析意味着曹妃甸未来的工业积聚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工业积聚的趋势有其必然性。这里的区域工业积聚将导致曹妃甸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由上述可知,曹妃甸未来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支柱产业的制造中心,有其逻辑的可行性,有克氏理论作为其逻辑证明的起点。而对其制造中心的定位、产业结构的选择则需从放在更大的背景下进行展望。

三、关于曹妃甸未来产业结构的分析

曹妃甸位于渤海之滨,依唐山市,邻天津市,处于京津唐经济圈的北轴,众所周知,京津唐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三大都市圈之一,曹妃甸的发展将有力提升唐山作为城市圈北轴次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和唐山市一并构筑京津唐经济圈中的第三大经济中心,随着北京作为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定位的日趋明朗化,随着北京作为经济中心的角色的淡化,必将承接北京地区转移出来的部分产业,首钢的搬迁应该仅仅是揭开了大型项目承接的序幕。以后计划选址在天津、唐山的部分新兴项目也可能在曹妃甸布局。

1、主导产业――钢铁业

构成主导产业条件是,产业本身拥有一定规模、效益,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本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角,构成区域经济的主体核心[4]。曹妃甸以钢铁业起家,钢铁业在曹妃甸未来的发展中必然是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它将主导着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通过连锁反应拉动和推进区域其它产业的发展,对区域发展贡献率最高,由于钢铁业在曹妃甸市场潜力大,与其它产业关系密切,带动性强,因而在前期作为主导产业是适合的。

2、新的主导产业――制造业

随着钢铁业的发展完善,钢铁业在当地经济总量和税收中所占比例将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完成钢铁业作为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化,而制造业将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因为钢铁业的发展一方面刺激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又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表现在:原材料可就地取材,节省了运输成本,减少了库存,节约了资金占用;另外,比邻钢厂使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货真价实的合格钢铁原材料成为可能,而钢铁材料又是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三,天津、唐山两个制造中心的临近,又为新的钢铁基地注入新机,从某种意义上讲,曹妃甸将是津、唐两市技术、知识外溢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主导产业的特征,并最终转化为主导产业。

3、主导产业之二――石化

目前,河北已申报为二批石油仓储基地,这主要是基于中国10.4%的经济发展速度,中国石油缺口将越来越大,不可逆转的现状。为此,国家已批复了黄岛、宁波等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而第二批申报名单中曹妃甸则极具竞争力[5],石油的战略性重要地位决定了石化是非常有潜力的产业,而曹妃甸的大型深水良港恰恰满足了大型油轮停靠的需要,经过本地石化产业加工后,直接销到冀、京、唐、秦等地――相比以前在天津落地,精加工后再运输到冀东地区,或原油在天津二次装运,到唐、京、秦等地进行深层提炼最后提供给消者成品油而言,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因此石化在曹妃甸将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可以做为今后的主导产业加以培植。

【参考文献】

[1] 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和经济地理》,美国。

[2] 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美国。

篇5

本书认为农业企业管理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认识其内在规律,汲取相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穷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经营思想。书中综合中外历史典籍里关于农业经营思想的记载,归纳简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思想和西方古代农业经营思想。引征《吕氏春秋》、《扶郡》、《齐名要术》、《陈旉农书》、《农政全书》、《汜胜之书》等中国古代典籍阐述了农业经营的制约因素、农业集约经营、农业生产劳动管理、农业经营效益考核等管理制度和经营思想。引用古希腊色诺芬《家政论》、十三世纪亨利《农业论》、十八世纪阿瑟杨《农村经济论》等书中的观点或主张,反映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以自给性生产为主的农业经营思想,也指示了西方古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变化历程。同时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了十九世纪后,德、美等国农业经营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经典著作。农业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以农业农业企业管理制度调查探究——评《农业企业管理》王春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管理内容为中心的制度性安排,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必须遵守,它本身是一种规范。

二、目光见及深层长远

农业企业的管理组织也是与管理制度相联系的,或者说农业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确定。按照本书的定义,农业企业组织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而构建的企业内部关系。书中详细介绍了单体型和联合型企业组织形式。单体型企业组织形式中分为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形式下的职能型和参谋型,分别适用于规模小、产品数量少和规模大、产品数量多的农业企业,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下,适用于组织规模大的农业企业的事业型和适用于组织规模小的农业企业的职能型。此外还有国有独资公司组织形式下采用的直线参谋职能型组织形式。联合型企业组织形式则包括特许连锁经营企业组织、联营企业组织、战略联盟公司组织,以及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本书深刻地看到了农业企业面临的组织创新压力。外部压力来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及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内部压力来自战略调整、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企业功能变化等。同时书中也从长远考虑给出了农业企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内涵式、外延式发展并重的组织创新思路。

篇6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以河北省为例,简述了区域信息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信息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化不仅能促进区域内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重建。

论文关键词:区域信息化区域经济差异性

发轫于20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以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发达国家都相继制定了自己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计划。信息化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但信息化具有区域性,而经济也同样具有区域性。区域经济是一种地理经济,也是一种传统特色经济。信息化能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全面进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信息化加快了区域内知识积累的速度,增强了报酬递增的强度,信息化还会促进政府、企业等的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创新空间。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何把区域经济发展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的传统特色经济,以工业化和传统经济来促进和支撑信息化,使区域经济发展与信息化互为依托,融为一体,整体推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文章以河北省为例,简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信息化过程的关系。

1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性

信息化的内涵基本上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前者是信息化的基础,后者是信息化的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一个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会促进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为本地的信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各地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秦皇岛、唐山、石家庄、张家口、廊坊、衡水、邯郸等代表河北东、中、西部在信息资源获取、掌握及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已经拉开,形成了“数字鸿沟”。整体上,河北的信息化水平指数低于全国信息化水平指数25.89,而衡水、张家口等市的信息化水平指数低于河北信息化水平指数。总体上,河北东部城市信息化水平高于中部城市信息化水平,中部城市信息化水平高于西部城市,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信息化水平相差很大,中西部城市在信息化方面存在明显劣势。中西部城市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西部城市社会信息意识弱,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社会所认识;二是信息化人才相对缺乏,教育体制落后,信息处理和加工水平低下,很难成为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力量;三是中西部城市经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信息化所需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及装备滞后,信息市场发育缓慢;四是管理体制落后,部门间、地区间、企业间相互分割,存在严重的分散、浪费、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2不同信息化水平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著名经济学家K•阿罗认为,经济主体掌握的初始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因而其行为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作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人们可以花费人力及财力来改变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改变恰好是信息的获得。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因而不确定性的减少就是一项收益。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一个区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提供了便利,而这种信息资源的获得减少了不确定性,从而获得了收益。所以,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舞台。研究资料显示,河北省各城市的人均GDP值与信息化水平指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为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反之亦然。区域信息化水平对区域人均GDP有显著性影响,区域信息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3区域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

结合河北省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发展策略,由于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缩小河北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趋同”,就要求中西部城市必须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这不但表现在信息产业本身,还表现在信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比如其对机电一体化的带动作用就很突出,并且,机电一体化是很多行业的基础,其本身的发展又将进一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产生乘数效应,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信息化和软件产业的共生关系更为明显。软件产业的发展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的具体表现和潜力所在。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因此制造有形产品的企业平均成本呈“U”型。然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发成果就是开发出第一套产品,而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成本低到忽略不计。软件企业的规模是指营销规模。而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这使软件企业平均成本呈“L”型曲线。软件企业的销售规模受市场容量制约。本地的信息化进程将能为本地的软件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并把市场空间拓展到周边地区,从而达到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信息化加快了区域内知识积累的速度,增强了报酬递增的强度,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识的积累。因此,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和区域内知识积累的速度成正比的。而从知识积累的过程来看,一般要经历会意知识向清晰知识的转化,然后再对清晰知识进行整合,得出新的知识体系,这正是通过信息化构建知识库的本质所在。

第四,信息化和区域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区域的信息化从来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针对本地区的特色经济、产业结构特征来进行的,比如以唐山市制造业为龙头产业的地区,其信息化应该以制造业的信息化为重点;以秦皇岛市旅游产业为龙头产业的地区,应该重点加强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总之,各区域发展软件产业和信息化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软件产业,体现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化。

第五,信息化是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是知识经济的具体表现,因此,区域信息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这一关系可以利用某一区域的人均GDP和信息化指数的关系反映出来。与此同时,上述关系还能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结构,比如有些城市的私有经济所占比重很大,经济总量也很大,人均GDP较高,但是,目前的私营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些偏差。相反,在一些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城市,人均GDP相对较低,信息化指数却相对较高。

第六,信息化会促进政府、企业等的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创新空间。在企业层面上,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化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实时监控、集中监控;另一方面表现为把不同职能间的自我约束转化为由信息技术进行强制约束,这种集“集权+分权+自律”的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在政府层面上,信息化对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监管力度、减少腐败现象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邯郸市等地的信息化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4结论

总之,在拓展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方面的根本任务是要加速对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对四个环节的创新。实践证明,推进深化区域经济与信息化工程,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领导重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二是企业要选择适用性强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三是要长抓不懈;四是要建立考核评估、推动机制;五是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信息化进程中,只有认真分析本地的经济特点、龙头产业以及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抓住问题的要害,制定出符合本地经济发展条件的信息化规划,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机遇,直面挑战。针对河北省自2007年实施区域信息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工程以来取得的成绩,文章认为,接下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唐山、秦皇岛、廊坊、邯郸、石家庄等城市推进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使该相关区域的经济大发展,同时要把区域信息化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和途径,坚持走政府引导与市场结合的道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但硬件要上去,更重要的是软件和人才要上去;要坚持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全面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四大方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9-16

篇7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战略联盟 知识获取 日产汽车公司

〔分类号〕F270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Ba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Taking Nissan Motor Company as an Example

Wang Chuanqing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0

〔Abstract〕After introducing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s on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and analyzing the 6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ba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with the example of Nissan Motor Company in the aspects of intangible asset reorganization, technology coordination, sale supporting, and employee training. In the end,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enterprises could improve or get a new core competency ba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Keywords〕core competenciesstrategic allianceknowledge acquisitionNissan Motor Company

面对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实力会使企业显得势单力薄。基于合作竞争和互补性资源利用的战略联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充分运用战略联盟成员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成立的战略联盟数目以每年超过25%的比例增长[1]。所谓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

知识获取是指从企业外部环境获得知识并使之能够为企业今后使用的过程。知识获取作为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企业能力,它可以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识别与捕获企业外部知识,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企业管理实践来看,若企业知识获取能力越强,企业就越易建立或维持其核心竞争力。本文仅从战略联盟知识获取角度来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问题。

1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战略联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2]:

1.1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不仅表现在资源的数量上,还表现在资源的种类上。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沿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方向,既可以巩固企业原有的资源,也可以更有效地获取本企业原先所不具备的互补性资源,还可以加快企业对技术和有形资源等各种竞争力要素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新的企业资源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微软公司的超常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软与英特尔公司的战略联盟。

1.2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扩展核心竞争力

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产品的成本便会下降并维持在最低点,从而实现企业以低成本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经济现象。战略联盟是企业争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有效手段。战略联盟能够将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结合成一个整体,加强分工,强化技术进步,使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灵活的组合,使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或将其核心技术专长在不同地区和产品之间进行转移利用,以此作为争取规模经济效益和更大程度地实现范围经济的有效手段。同样,在营销领域,企业也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扩展其在品牌商标、信誉、营销模式和渠道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1.3有利于企业占领技术高地,巩固和更新核心竞争力

面对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从技术自给向技术合作的转变。战略联盟可以承担单个企业力所不能及的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集合技术优势共同攻克高新技术难关,加速技术商业化,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从而有利于企业巩固、推进乃至更新核心竞争力。我国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技术联盟进行合作创新,实现了外部技术资源内部化,大大提高了小天鹅洗涤机理和微控制技术研究和应用水平,使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1.4使企业获取学习机会,强化核心竞争力

从长期来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学习能力。这里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传输,还包括知识的创造。对于战略联盟来说,学习的意义更大,许多战略联盟由于重视学习而被称为学习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内部成员企业在缔结战略联盟时就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缔结联盟是学习过程的开始,每一个联盟成员企业通过内部修炼成长为“学习型组织”,并通过合作竞争关系学习成员伙伴的核心技能与知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5可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维护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政治、资金、技术等方面。虽然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但依存于某一国的企业总是要受其政治影响的。战略联盟能使合伙企业风险分摊,利益共享。面对资金较大的市场机遇,战略联盟也可以实现投资的多元化,承担单个企业不敢承担的金融风险。战略联盟还有助于成员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问题,使联盟双方原有的技术、人才、固定资产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开发成本,减少经营风险,避免过度竞争,维护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2战略联盟的知识获取

从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上看,早期的战略联盟均以共享市场和资源、分担风险、降低成本为战略目标,而现在是以开发新技术、控制产业的新的行业标准和维护市场实力为根本目标的战略联合。联盟间以知识的双向和多向流动为特征,相比早期的战略联盟,更重视学习效果和知识的创新,以增强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以资源互补或风险共担等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已向知识联盟转变。

国外许多学者强调了战略联盟在企业之间进行知识获取与学习的重要性。例如,英克潘(Inkpen)认为战略联盟把拥有不同技能与知识基础的公司集合起来,为合伙公司创造了独特的学习机会。战略联盟包含共享的资源,公司可访问成员公司的技能与知识,而这种访问是新知识的最主要来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若没有战略联盟的正式结构,这些新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那些把这种访问当作学习基础的合伙公司就有机会获取用来改进公司战略和运行的知识[3]。

知识获取虽然是偶然的和非线性的,但是不是随意的过程。一些研究者发现,组织可以制定政策、结构和流程来促进学习与知识获取[4]。在某种程度上,战略联盟的构成表示一种有可能获得经验与采取行动的战略计划和可以提供学习基础的战略选择。然而,战略联盟的形成不能保证其学习潜力得以实现。管理者必须采取明确的措施来投资潜在的联盟知识。

战略联盟的知识获取受如下6种因素的影响[1]:①联盟伙伴是否高度保护他们的知识。在伙伴之间存在高度竞争的情况下,由于担心公司知识溢出到伙伴公司,公司一般都很不情愿地共享知识。出于竞争原因,联盟伙伴可能高度保护其知识资源。②联盟伙伴之间的信任氛围。增强联盟伙伴之间的信任可以减轻伙伴的知识保护,因为信任反映一种对伙伴履行其职责或诺言的信心,信任氛围有助于伙伴之间知识的自由交流。③联盟知识的隐性属性。由于隐性知识很难与其他人交流或共享,所以联盟伙伴想要获取的知识的隐性越强,知识获取就越困难。④联盟知识的相关性。伙伴公司之间的知识差异越大,知识获取的可能价值就越大。公司与联盟的关联越紧密,公司学习能力就越大,就可获得更多的伙伴知识。⑤联盟伙伴过去的共事经历。如果公司过去曾经共事过,他们就了解彼此的技能与能力,这将激发进一步的学习与知识获取。⑥公司与联盟之间的知识连接。不同于大多数资产,组织知识当得到共享时实质上可以实现本身的增长。为了使联盟内的知识迁移到母公司,在联盟与母公司之间就必须存在知识连接,它包括4种方式:联盟与母公司之间的人事调动、技术共享、联盟与母公司的交互、母公司与联盟战略的连接[5]。这4种方法为经理向他人交流联盟经验建立多种连接,并为知识综合成为集体知识奠定基础。

3基于战略联盟知识获取的日产汽车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

日产汽车公司(以下简称“日产”)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辉煌后,90年代陷入困境。1999财政年度日产亏损额为6 848亿日元,创下日本企业的最大亏损记录,日产的全球市场份额由1991年的6.6%降至4.9%,同期产量下降了60万辆,不含销售贷款的净负债额高达21000亿日元。为重建企业竞争优势,1999年3月,日产与法国雷诺汽车公司(以下简称“雷诺”)签订了一个全面的联盟合作协定,雷诺以6000亿日元资金收购日产36.8%股份,旨在加强日产的财政地位,同时两公司形成有效互补,提高联盟的竞争力。

雷诺―日产战略联盟的目标是在一种平衡的战略伙伴的基础上,组建一个强大的、注重经营业绩的跨国集团;在保持对雷诺、日产两个公司品牌个性、企业文化差异性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保证双方各自的独立经营地位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地强化联盟的连贯、平衡和竞争力。作为全球性的战略伙伴,联盟提出两个关键性的预期:①共同面对来自市场、产品、技术革新等各方面的全球化挑战;②形成强有力的优势互补,尤其在生产、采购和市场领域联盟。为提高联盟核心竞争力,他们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如下方面[6]:

3.1通过无形资产(特别是技术与知识)的重组与共享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实现范围经济

战略联盟可以很好实现日产先进技术开发能力与雷诺在产品开发、造型设计和成本管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为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与实现范围经济创造条件。2001年4月,日产与雷诺建立了第一个共同的全球联合采购中心机构――RNPO (雷诺―日产采购组织),它是一个联合的、股权均分的采购公司,双方各出资50%。RNPO以“一个声音面对供应商”为基本经营原则,在运营的第一年内,就超额完成了降低成本的承诺,成功地为不同项目选择了146家共同供应商。通过集中采购,日产在2000年至2002年间将占总成本60%的采购成本削减20%,由原来的3兆6 000亿日元的采购成本降至28 800亿日元,省下的经费支持了这一时段的22款新车开发。2002年7月1日,联盟建立了第二个合资企业――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它作为一个子公司独立运营,为雷诺与日产的信息部门提供全球信息服务。

3.2通过联盟内的技术协同来巩固和更新核心竞争力

雷诺和日产采取了平台共享的策略,即通过使用共同的组件、建立一个可供同一平台车型使用的“动力传动配件库”、工业生产流程趋同以共享生产能力,从而使一辆平台共享的车型,根据目标市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选择在雷诺或日产中的任何一家的车厂生产。

B平台专门用于小型车,其产量潜力很大,共性也很大。从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底,日产用B平台生产的轿车达65万辆。而雷诺则用B平台生产2004年底投放市场的Modus和新一代克丽欧(Clio)。

C平台主要适合欧洲市场的需要,但也用于其它类似市场(拉丁美洲)。此平台用于中型车。自2002年7月以来雷诺生产的第二代梅甘娜(MéganeII)家族使用的便是C平台。日产也将用改动后的C平台生产自己的车型。

D平台第一次采用了模块化的做法,加强了灵活性,工作重点放在附加值很高的共用配件上,如刹车等,并对这些配件联盟往往进行统一采购。

另外,为了支持平台共享的策略,雷诺和日产扩大和优化了发动机变速箱系列的供应,一方面互换两家公司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另一方面开发新的共用零配件。雷诺在威赛帝(Vel Satis)和太空车IV(Espace IV)上使用了日产的6缸/3.5升发动机,在甘果4×4(Kangoo 4×4)上使用了日产的4轮驱动传动。而日产则从2002年起在Almera上配用雷诺的机械变速箱以及雷诺原产的两种共轨柴油发动机,即用于Almera的1.5升发动机和用于Primera的1.9升发动机。2003年上市的新Micra上配有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动机之一雷诺K9K/1.5升。在欧洲,雷诺向日产提供的组件从2002年的3万件增加到2003年的25万件(其中柴油发动机5万台)。双方还开发共同组件,比如M1D/M1G 、S2G发动机和MT1变速箱以及使用替代能源的发动机(氢气和燃料电池)。动力设备组件的交换策略提升了双方组件在成本和质量上的竞争力。

3.3通过销售技能与渠道的支持与合作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雷诺和日产的地区合作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原则上,即销售力量比较强的一方积极支持比较弱的另一方的销售和(或)生产。在营销合作领域,日产和雷诺都选择了雷诺开发的用于优化销售网点枢纽的Argos模型。自1999年以来,雷诺和日产在欧洲市场建立了一系列共享的结构以减少销售成本、分摊固定成本、加强销售网络的竞争力。在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的子公司采取了“二重法律实体”的组织形式,即在法律上是分立,而一些与顾客没有直接接触的部门归双方共有。继雷诺获得日产在欧洲的所有财务附属机构后,联盟的联合分销组织在保持品牌和相关客户服务独立的前提下,在欧洲部署了“配送中心”并采取了枢纽策略,重组了经销商网络,目的是选择一批少而精的经销商并同时扩大销售范围。除在欧洲市场上,雷诺―日产战略联盟在马格里、中东和亚洲都建立了一些共同的销售组织。而在另一些国家(如瑞士、荷兰、德国、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子公司采取“单独法律实体”的形式,即法律上是同一实体,而一些与顾客服务相关的部门却是分立的。从2000年5月起,日产经销商不仅在日本开始销售雷诺的车型,而且大力支持雷诺重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台湾市场。

“交叉生产”与“交叉贴牌”也在提升联盟竞争力上发挥了特殊作用。2000年12月,雷诺“风景”(RenaultScenic)在日产的库埃纳瓦卡工厂开始进行“交叉生产”。雷诺“罗汉”(Renault Trafic)也在日产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工厂生产。而日产皮卡(Frontier)在雷诺巴西的库里蒂巴轻型商用汽车新工厂生产。2002年3月后,在欧洲市场上的日产Interstar就是雷诺的Master,这种交叉贴牌有利于日产轻型商用车在欧洲的发展。

3.4通过加强员工培训与学习来增强联盟核心竞争力

加强员工培训与学习是雷诺―日产战略联盟成功要素之一。为了克服远隔万里、语言不通的障碍,两家公司建立了一个员工辅导项目,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人员互换,涉及几百名合作人员、外派人员和共同组织的人员;二是培训计划,已经参加联盟经营方法培训计划的员工有几千人。培训计划旨在一方面增进双方最佳工作实践的交流与认识,另一方面是让员工了解日本和法国文化的差异并熟悉对方的工作方式。此外,雷诺和日产还成立了专门学习小组,分析各种合作的可能,寻找和交流如何使利润最大化的途径。

通过上述多种方式的知识获取、共享与利用,日产获得了新生。2002年度利润率重新跃入全球汽车制造业最高水平,达到10.8%;2004财政年度销售了3 057 000辆汽车,增长了287 000辆,增长率达10.4%,13年来首次突破300万辆大关,同时取得了创记录的8 250亿日元运营利润,增长了11.9%,运营利润率达11.1%,再次肯定了日产是世界上盈利性最高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从此案例研究可以得知,通过战略联盟之间的知识获取,联盟双方可以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或维持与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Inkpen A. Learning,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6(2):223-229.

[2] 章淑华.联盟制胜:稳固和催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放时代,2001(6):71-75.

[3] Inkpen A.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8, 12(4): 69-80.

[4] Nevis E C, DiBella A, Gould J M.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 as learning system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 36(2):73-85.

[5] Inkpen A C. Creating knowledge through collabor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9(1):123-140.

篇8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是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绩效评价。其中价值链分析又包括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制定要有利于创造竞争优势,而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执行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有关,绩效评价是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另外,结构性成本动因由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和复杂性组成,执行性成本动因由参与、全面质量管理、能力利用、厂房布局与规划、产品结构和联系组成。

煤炭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的要求,企业竞争能力度可以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获得,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关注因成本的变化,决定企业与竞争对手相对竞争地位,以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决定企业价值和未来利润。对于煤炭企业竞争能力评价,可以采取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函数法。其具体实施过程是首先明确煤炭企业的评价目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被评价对象的确定;然后进行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建立相关的各项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计算对每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合理的排序。多指标线性加权综合评价函数必须先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它的优点非常容易计算,可以进行推广,适合于关于各评价指标间相互独立的环境,并使每个评价指标之间能够进行线性地补偿,另外,它对无量纲的指标数据要求不高。多指标线性加权综合评价函数在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中,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大小。

指标体系设置可包括生产竞争能力相关指标(如掘进机械化比率)、财务竞争能力相关指标(如煤炭主营业务利润率)、市场竞争能力指标(如商品煤销售率)和企业发展能力(如矿井可采储量和资本增长率);评价指标的若干预处理包括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标准化处理法、功能系数法和极值处理法);多指标综合评价均属加权平均运算,其权重大小对综合评价结果起着直接作用,合理的指标权重能够科学地检验和决定其综合评价方法,其中权重系数起着关键作用,而如何进行权重系数的确定呢?它大致有3种方法:即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综合集成赋权法。综合集成赋权模型确定权重过程具体包括主观赋权之层次分析法。它是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解决问题,即必须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客观赋权之嫡值法。它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进行权重定制。如可以设Ymn(m=1,2,…,p;n=1,2,…,q)为第m个系统中的第n项指标的观测数据。具体实施步骤是计算第N个指标下第M个系统的特征比重,然后根据相应公式计算出第N项指标的嫡值,计算指标Yn差异性系数,最后进行确定权重;总权重的确定。通过对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计算,再利用运用相关数学模型进行恰当组合,从而获得比较合适的组合权重,最后计算企业竞争能力度。

理解煤炭企业价值链及价值链作业要从以下几方面下手,即在煤炭企业内务后勤方面、在煤炭企业生产作业方面、在煤炭企业售后服务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煤炭企业全面推行市场化。价值链的类型有多种,从煤炭勘探到最终产品到达用户的整个过程称之为煤炭行业价值链,煤炭企业内部价值链具体为企业价值链与业务单元价值链,而煤炭企业外部价值链主要是指竞争对手价值链。煤炭企业价值链分析给煤炭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总体框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选择不同战略,通过战略定位进行确定企业的战略,企业制定战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煤炭企业战略定位分析包括总体战略定位分析得出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充分利用环境机会和内部能力优势,并适时积极采取分散战略,制造大量的发展机会,使煤炭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能力;基本竞争战略定位分析是企业总体战略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成本领先战略一般指煤炭企业决定成为煤炭产业中实行低成本的单位,可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战胜竞争对手,使其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在成本上形成差异。

差异化战略是指煤炭企业向顾客提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通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可以使煤炭品种多样化,换句话说,煤炭产品的价格在可以为顾客接受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本矿区的煤炭的种类、品质,形成与其他同类产品无法比拟的特征,并可利用煤炭加工技术,生产出高附加值煤产品。而目标集聚战略是把重点放在主攻某个地区市场。总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煤炭企业,要进行适合的总体战略定位分析,确定出机会与威胁因素,如在大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煤炭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竞争更加激烈,煤炭产业政策促使煤炭经营秩序根本好转,所以煤炭企业需要新的战略资源储备,要具有输出技术的能力,并要积累国际化经营经验和资本,然后进行基本竞争战略定位分析,利用低成本优势战胜对手,同时选择差异化战略,获取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丰厚利润。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降低成本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方法,以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所以成本动因构成了成本结构的关键因素,分为战术性成本动因和战略性成本动因。战略性成本动因与企业的战略关系密切,其中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了煤炭企业基础经济结构,企业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即建立高产高效的矿井,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及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追求煤炭企业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把握好市场脉搏,审时度势,不断地扩大企业经营的范围,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产品价值,加强整合能够带来竞争优势,重视经验是影响成本的综合性基础因素,依靠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矿井设计时应当不断优化,进而影响煤炭企业成本。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其中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使煤炭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得以真正实施,确保企业的价值活动协调合作。另外,安全成本是煤炭企业重要的成本动因,煤矿安全生产是最突出的问题,要保证和提高安全水平而支出的费用,确定好损失性安全成本,并进行安全成本的会计处理,保障安全的支出不能通过安全损失的减少来补偿。

煤炭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p#分页标题#e#

评价原则要注意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明确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目标,设计好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获取非常丰富的企业评价信息,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最后进行评价,得出结论。评价指标的设置要能反映竞争能力的指标、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和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使战略成本管理促进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篇9

【关键词】企业经济发票乱象发票管理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它是根据市场需求去组织:安排其产品生产或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既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分子,又是整个社会的微观经济成员。以企业内外部两个不同角度,它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从中要获取一定量的利润,用来继续产出和扩展生产、服务能率,企业为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经历人、财、物等资源的筹措与转换(俗称销售)活动,也就生成了企业对生产、经营、财务等众多方面必要的管理和控制,而这些管理控都应该纳入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之中。

追溯在我国“经济”一词来源于“经世济民”,内容不仅包含了国家如何管理和使用财富,又如何管理其他经济活动;也涵盖着应用经济手段处理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问题,也正是所有这一切都与“经济”有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形成经济学说和不同流派,在不同时期往往给出不同的理论,在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验证下,如今已经可以供企业应用相对成熟的系统理论方法,普通被企业接受;其中早于宏观经济家产生的微观经济学即指出生产者(可理解为企业)行为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所谓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提法对比并不矛盾;企业拥有或发生的生产要素、边际收益、规模经济、会计成本、经济成本、机会成本、经营收入、社会成本、完全和不完全竞争等,正是企业经济运行中所触及到的业务,也是企业经济运行被具有的商品性、经济性、联锁性特征所决定的;具体地讲,企业讲究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去获得同样多的产品和服务,或者以同样数量的资源消耗产出更多的产品及非物质服务收入。人们总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可是产品生产消耗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是永恒存在的矛盾。为缓和这个矛盾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就要突出经济性,在不降低产品质量、功能、服务前提下,提升投入产出比,不局限在简单再生产上,还要为扩大再生产后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使企业经济运行步入良性轨道。

企业经济运行体现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从20世纪以来经济管理知识既丰富又系统,虽然还未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导向精细管理已无庸置疑;同时管理又是一种艺术,应用各种管理手段不断去完善管理,又不能教条式的完全依赖它,结合企业实际创新灵活驾驭,使经济活运行动取得最佳效果。

笔者之所以简述企业经济运行作为基调,意图链接企业经运行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并在诸多现象中找出值得重视的问题,试选堪与企业资金流媲美的经济流转凭证――发票来说事,理由是企业在经济运行中需要会计管理来支撑,而发票担当经济事项唯一的原始凭证和核算依据,籍以反馈经济运行状态和结果。

所谓“发票”是指完成产品,服务等交易(交换)过程,所开具或取得的由国家税务机关印制(或授权印制)的合法经济凭证。以载明货物(服务)标的名称、数量及其单总价值,起到保证和售后承担相应的责任为特征。传递企业经济运行终端信息。看起来发票是个别存在,但汇集后通过会计分类记录核计,即能反映企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如此,笔者提出重视发票管理并非小题大做,从提高认识到精心操作,来更好地履行企业义务提升企业形象。

然而,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发票”乱象,不能不引起企业的关注;如伪造交易事项虚开发票,转让或非法代开各种发票,私自印刷、伪变造发票;尤其出售“假发票”在我国各地仍在蔓延,屡被严历查禁仍不鲜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顽疾”,威协着包括企业在内的经济正常运行秩序。据《中国税务报》载,上海市截至今年6月底即收缴涉案发票198万余份,查处违法企业630户假发票1.39万份,追补税款9852万元;另今年以来天津市对957户企业的检查,即发现购买使用假发票1.29万份,涉税5161.8万元;继又对几家大中型企业使用发票情况中,查出违法发票1.2亿余份,逃税达6915.4万元;全市共破获发票犯罪案件82起,收获假发票252万余份;河北省地税局在今年加大对虚假发票“买方市场”的查处力度,与公安部门配合捣毁窝点26个,打掉团伙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9名,查获各类假发票114.9万份;全国各地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已成多发案件。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委员赵平感叹地说“假发票漫天飞”;可见假发票及违法使用发票已到要痛下决心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否则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环境。

购买使用假发票或违法使用发票它的动因和目的,笔者了解分析认为:一是企业经营者虚列成本。隐瞒利润,从而偷逃企业所得税;二是虚增营业额,制作虚假经济交易财物凭证,人为扩大企业业绩应付审查,如是上市公司则企图避免进入“ST”行列;三是民营股份制或私营企业高层、业主掩盖违法个人消费行为;四是在并无真实经济业务发生情况下,企业利用互开发票(或用假发票)使票货分离套取资金不但偷税,还用于发放员工不当福利和奖金;五是虚开增值税发票收取所谓的“手续费”等买空卖空获取暴利。途径不一手段多样,形成虚假发票“买方市场”需求与“卖方市场”的利益冲动,导致发票犯罪活动虽在严打和惩处下,仍侵蚀着社会及其企业经济运行的合规性,干扰各个方面确切的经营和会计信息。

企业经济运行中如何强化发票管理,笔者以为首先应提高认识合法经营。自2011年2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的《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凡对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案件,应当立案查处,除给予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等外,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企业面临如此法规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管理层人员率先垂范从学习中提高认识和遵从度,不去违法使用虚假发票,从而也做到“不做假帐”,升华企业经济运行信息。其次,购领和保管使用好发票。按新《发票管理办法》规定,企业需要新领发票,应当持有效税务登记证、经办人身份证明、企业发票专用章印模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领购手续;临时到外地从事经营活动,则向经营地税务机关购领发票;一旦领购回发票后,应指定专人登记保管,领用时由领用人签字确认,整本发票不得拆移使用;允许用电脑开票的企业,应当按规定据实填齐各个项目不得遗漏;第三:严管代开发票。新《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发票细则》第16条对代开发票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细化,明确代开发票的企业在代开发票时实行“先收税(按规定税务率),再开票”原则;并不能为他人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发票相关“栏目”必须全部填写,否则属于虚开或未按规定开具发票行为,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一些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多以代开发票收取“管理费”为生,值得提出的是发票作为经济凭证,要求代开发票方是否完成了工程部项并取得验收合格证明文书,如竣有效的证明帐单是不能冒目代开票的。第四:建筑业执行“以票控税”问题。自建筑业成为营业税重点税源行业以来,国家税务总局以国税发【2006】128号通知,规定建筑业营业税以项目管理来控税,发票按建筑工程项目逐户建立收入台帐、逐笔登记开具发票数量、号码、金额。但是开了发票并不等于收到了款项,因此模糊了实体法关于纳税时间的规定,“以票控税”成了企业先垫付税款,不利于企业经济运行中的资金周转,也违反了《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24条规定纳税人应税行为应在收讫款项的规定,在这里提出请有关方面考虑,以降低企业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管理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

篇10

关键词:非利息收入;银行风险;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10-0104-03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一、非利息收入的含义

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银行的收入可以分为营业收入和非营业收入两部分,营业收入又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银行通过贷款而获得的资金收益,非利息收入指商业银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主要是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根据中央银行在2002年的关于落实《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暂行规定》,将其具体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其他类。

长期以来,利息收入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主动调节收入结构,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变。一部分学者认为发展非利息收入有利于稳定银行收入,降低银行风险,而有一部分则持相反观点。发展非利息收入是否能够达到风险分散效应,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在此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阐述。

二、非利息收入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提高经营绩效

(一)国外研究成果简述

Eisemann(1976)认为由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高度依赖于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的变动,而以费用收入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供多样化收益,比净利息收入更能稳定银行利润。Diamond(1983,19841和Williamson(1989)认为,商业银行经营多元化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它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持久全面的关系,继而给银行带来综合收益。Clark(1988)、Murder(1992)和Ror-etoeri(1993)通过对日本、以色列和欧洲一些国家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在进行联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Templeton and Severiens(1992)检测了54家银行持股公司1979--1986年的市场数据,认为经营多元化(以非银行资产引起的市场价值份额来衡量)与较低的股东回报波动有关,这意味着多元化经营能给银行带来好处,但是他们用来测度多元化的工具比较粗糙。Santomero andChung(1992)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对123家银行持股公司和6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回报率的波动性进行了估计,研究表明银行向非银行业务的扩张普遍能降低风险。特别是银行持股公司对证券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并购一般能降低银行收益的波动性,而对财产保险和意外保险的并购会增加风险,但能够更多地增加回报,所以倒闭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Rogers和Sinkey(1999)使用美国1989-1993年银行业的数据,对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规模与银行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银行风险与非利息业务呈负相关关系,文章分析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发现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较低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较高的损失准备,从事非利息业务不会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Rosie等人(2003)考察了1994-1998年期间,8个欧盟国家中净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大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考察期内的确有利于稳定欧洲银行业的收益。Vincenzo和Chiorazzo等(2008)对意大利银行进行分析,发现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简述

国内关于非利息收入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有以下方面。王志军(2004)考察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欧洲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状况,发现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高,非利息收入对利息收入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对银行盈利具有稳定性的作用,与银行的规模有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中财务经营的利润和证券收入有比较高的波动性,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的波动性比较低。迟国泰等(2006)利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分别评价了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1998-2003年间的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和总收入综合效率,并利用回归方程分析了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总收入综合效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总收入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盛虎、王冰(2008)通过分析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的非利息收入变化,发现非利息收入无论从绝对数还是占比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存在正向关系,非利息收入有利于提高银行绩效。张兆杰和汪泓(2009)通过分析1992--2008年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变化,发现金融危机后银行扣除拨备后的净利息收入呈现较大的下滑,而非利息收入的降幅则较小,可见非利息收入具有“抗危机性强”的特征。通过分析全球5家顶级的商业银行以及国内主要的上市商业银行2004-2008年的收入结构,发现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对非利息收入的稳定性作用最大。

三、非利息收入不能有效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理论假说及实证分析

监督技术假说(Monitoring Technology Hypothe-sis)。Berger and Udell(1993)认为由于银行业务来源与手段的多样化发展,使得银行监督技术复杂程度提高,监管当局对于银行业务的监管力度相对减弱,因此,整体金融监管的弱化,有可能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在监督技术假说之下,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

道德风险假说(Moral Hazard Hypothesis)。Rog-ers and Sinkey(1999)认为在存款保险的保障下,银行可以利用这些存款资金来从事更高风险的业务,并且无需对存款人提供较高的风险溢价。所以,在道德风险假说下,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会增大银行的风险。

DeYoung and Roland(2001)通过研究1988年到1995年472家大型商业银行的银行收益、波动性和不同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发现手续费收入业务(除

贷款,投资,存款和交易业务外所有的收入来源)的增加导致银行收益和利润更高的波动性,加大了银行的风险。Stiroh(2004)用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来表示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所承担的风险,考察了非利息收入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风险的影响,发现更多地依赖非利息收入,尤其是交易收入,会导致更高的风险和更低的风险调整收益。在实证分析中,Stiroh首次利用资本市场数据来衡量风险和回报,具有创新性。因为资本市场的数据具有前瞻性,可以反映未来风险,而且包含了很多潜在的经济因素。Laeti-tia等人(2007)对欧洲银行业的风险与产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将非利息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交易性收入,另一部分为手续费收入。通过分析1996-2002年间734家银行的数据,分析那些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的风险要大于主要从事信贷业务的银行,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大,银行的风险越高,而导致银行风险增大的并不是交易性收入,而是手续费收入,这一结果在总资产小于10亿欧元的银行中更为显著。相反,对于这些小型银行来说,交易性收入的增加有降低其经营风险的趋势,使其违约风险更小。Baele(2007)研究了欧洲银行业的情况,发现非利息收入比重越大的银行,以托宾0值测度的预期收益越大,但同时风险贝塔值也越大,这说明过度依赖非利息收入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加。Mereieca等人(2007)分析了1997-2003年期间755家欧洲小银行的多样化收益,认为不存在直接的多样化收益,而且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简述

王谦考察了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0-200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风险调整收益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银行以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来带动收益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风险。郑荣年、牛慕鸿(2007)考察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业务规模与银行资产规模、净利差收入、资本比率、人员规模负相关,与信用风险正相关。

薛鸿健(2006)从发展动因、收入构成、分类银行方面分析了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并从盈利、风险和经营战略三个层次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的影响。盈利层次:非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入波动性更大,以交易账户的波动性最为明显,同时,非利息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ROE(净资产收益率)并没有明显增加。风险层次: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会导致低的Sharpe Ratio(夏普比率,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其中交易账户的盈亏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经营战略层次:非利息收入没有带来更好的ROE与成长性。王菁、周好文(2008)根据我国12家商业银行1999-2006年期间的数据分析得出,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股权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负相关关系。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引起银行股权收益下降的原因除风险因素外,还存在诸如成本、内部结构等其他影响因素。魏世杰等(2008)考察了2003-2007年间中国40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数据,发现非利息收入及其占银行营业收益份额逐年提高,其份额的提高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谢罗奇、龚霁虹等(2009)通过采用国内11家上市银行1997年至2008年之间的混合数据,实证分析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间的波动性与相关性关系,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波动性明显高于净利息收入,而且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间具有顺周期性和轻微的滞后性。张羽和李黎(2010)利用中国银行业1986-2008年数据从整体层面和银行层面考察了我国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从整体层面分析结果来看,非利息收入增长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但是由于非利息收入相比于净利息收入具有较高的波动性和明显的周期性,随着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这种分散化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在逐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