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VMI;JMI;CPFR

库存管理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供应链中的各种实体物质都有可能形成库存。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制造业而言,生产过程存在零部件繁杂,体积较大等特点,库存费用往往占到了20%-40%甚至更多,库存常常是降低整个生产成本的关键点。库存管理策略就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1.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SupplyChain)是围绕其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链结构。学者马士华形象地把供应链描绘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生产企业构成树根;独家商则是主杆;分销商是树枝和树梢;满树的绿叶红花是最终用户;在根与主杆、枝与杆的一个个结点,蕴藏着一次次的流通,遍体相通的脉络便是信息管理系统。而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2.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库存管理。一个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有三个:(1)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提高交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2)降低公司的成本(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3)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错误成本和异常事件的消除)。其中的库存(Inventory)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现在和将来的耗用或者销售而储备的资源,包括原材料、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二、供应链环境中库存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库存管理着力于库存成本单一的优化,一般是从采购成本和存贮成本最小化原理来确定最佳订购点和订购数量,对于一般中小型企业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但是当这种传统的库存管理办法应用到大型企业,尤其是拥有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的大型企业来说,其不足之处就日趋明显。就整条供应链的环境下,目前常见的传统库存管理带来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一般的企业库存管理中普遍存在库存量过高以及整个供应链中需求变异放大的问题,即“牛鞭效应(TheBullwhipEffect)”。此现象由需求变异原理引起。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商品的顾客需求较稳定,变动不大,但是上游供应商往往比下游供应商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这种现象是由宝洁公司在调查其产品“尿不湿”的定货情况时发现的。该产品的零售数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分销商向宝洁公司定货时,其定单的波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供应链体系中的整体库存,给整条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带了了不必要的成本负担。

2.仅着眼于库存的成本优化,缺乏供应链的整体概念。供应链的最终绩效应取决于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绩效。而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往往在库存管理乃至供应链管理上缺乏全局思想。比如,许多企业充分考虑了产品交付期和资金周转的速率,却忽略了对供应链上下级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从而缺乏了对客户满意性指标的考虑,成本依然没有下降。

3.企业在库存中缺乏彼此的合作、协调、信息传递。供应链的库存其实是一个整体,需要企业之间相互配合,没有有效地与各个部门沟通,就会使得库存、在途货物以及需求等基本信息发生偏差。而企业间信息流通不够,则会由于信息延迟引起需求预测的误差和对库存精确度造成影响,使企业无法实施短期的生产计划,从而难以实现及时生产。

三、供应链环境中库存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1.实现信息共享。由于牛鞭效应主要是供应链各阶段按定单而非按顾客需求进行预测造成的,因此,在供应链上实行销售时点数据(POS)信息共享,使供应链各阶段都能按照顾客要求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从而减少需求预测变动性,减少牛鞭效应。

2.改善操作作业。改善操作作业,缩短提前期和减少定购批量来减少库存积压造成的不利影响。

3.稳定价格。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鼓励零售商进行小批量定购并减少提前购买行为。

4.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信任。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相互信任,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上的每个阶段供应与需求都能很好地匹配,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传统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存在上述缺陷,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方法必须作相应的改变。以下将对目前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三种最常见的先进库存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先进的库存管理策略强调的是整条供应链中各企业间的协作与系统优化。基于库存控制一体化、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供应链库存管理,有效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响应度、准确度,所以这些管理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牛鞭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从根源改善库存控制。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道平.供应链管理教程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邹斌.供应链环节中库存管理策略[J].现代管理.

[4]熊文杰、孙巧美,第三方物流运营实务.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5]白丽君、彭扬,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国物资出版社,2013.

[6]周晓晔、柴伟莉,第三方物流.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7]杨卫丰、黎继子,物流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

作为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供应链管理始终受到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的高度关注。无论电子商务发展的每个时期,电子商务企业都将供应链管理视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环节。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为决定企业市场份额的主要因素之一的供应链管理,更成为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1 供应链的概念

传统供应链的含义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接成为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链式结构模式。

如今的电子商务环境又赋予了供应链新的含义,即围绕核心企业,以Internet为平台,以电子商务为手段,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整合与控制,自采购原材料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里的一个网链结构。

2 传统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2.1 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2.1.1 过分依赖于自供-自产-自销的一体化供应链模式。表面来看,这样的企业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却使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也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供应商和分销商等许多相关实体都分离在外部,企业只着眼于内部操作,关注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注重物流而忽视了资本流、信息流和工作流;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缺失,产、供、销部门各自为政,极易造成产品的库存积压、资金浪费,以及企业之间的目标冲突。

2.1.2 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供应链结点之间的关系往往被视为一种交易伙伴关系,而不是作为合作伙伴,致使贸易伙伴之间频繁进行讨价还价,拖欠货款现象也时有发生,双方缺乏诚信,导致竞争内容大于合作内容;而不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竞争也更加激烈,价格战和亏损经营更是常见的现象,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2.1.3 服务平台和电子交易手段的缺失,导致企业市场应变能力迟钝。大部分传统企业还没有使用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平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方式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竞争要求,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作出迅捷反应。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和市场预测准确性的降低造成了企业的库存积压,不仅增加了企业库存成本,而且因供货不及时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

2.1.4 供求信息不准确。由于客户提供不准确的信息造成大量单方毁约,供应链信息传递出现扭曲,制造商难以按订单组织生产,只能按预测组织生产和增加库存,无形中增加了库存成本,企业竞争力也受到削弱。

2.2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2.2.1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电子供应链管理可能随时掌握企业所需的物流信息,使企业能更有效地建立物流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集运成本的降低,同时,也实现了合理安排目的地分散流程,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2.2.2 实现信息化管理。由于电子供应链管理使得核心企业可以实现接单后生产(BTO)和接单后装配(CTO)。

①充分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库存;②客户可以根据需求来定制订单;③按需求组织生产,使得传统的推式供应链运作模式得以改进,供应链上的全部环节都得到了增值。

2.2.3 实现了供应链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呈分散状态,缺乏明确的责任,结果只能是实现局部的最优化,而企业整体绩效却很差。而电子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统一流程式的管理模式,要求供应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站在整体高度上来组织成本管理。

3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分析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supply chain management,e-SCM)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结合的产物,e-SCM的核心是对企业信息进行高效率的管理,帮助企业创建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一条信息流。

3.1 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的应用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缺失,促进了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传统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私有专用网络上,建立这样的网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专属供应链,并且,这种供应链缺乏应有的柔性。而电子商务供应链可以共享全球化的网络资源,使中小型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全球化供应链当中。

在通讯方面,通过XML和OBI等电子商务技术和网络平台,可灵活地构建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 Systems,IOS)、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 Market)等,从而使商务伙伴之间的通讯方式得以改善,并将供应链上的企业各个业务环节联接在一起,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与共享,使得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更加切实可行。

3.2 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

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系统,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区域性因素:包含采购/供应、生产/计划、需求/分销三要素。一类是流动性因素:包含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基本六元素的区域性和流动性,可形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矩阵分析模型。

表1 供应链管理系统矩阵分析模型

4 现代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

现代电子商务(e-Commerce)包含了电子物流与供应链业务实现过程(e-Fulfillment),进而对现代供应链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业务实现是指对应顾客的差别化需求,来实现包括商品在内的整个服务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供应链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协同作业。也就是说,在传统商务模式中被忽略的个别需求对应服务活动、按单生产、修理、基于模块化的大规模定制、物流服务等高附加的增值活动,在现代电子商务中得以全面实现。现代电子商务按业务模式划分,主要有四种模式:

4.1 B2C模式——即利用电子零售或网页对消费者进行商品销售活动,开展此类电子商务的典型代表是。

4.2 B2B模式——即电子交易市场,即利用网络实现企业之间的交易与连接,代表企业有阿里巴巴、Cisco和Dell。

4.3 C2C模式——即拍卖市场,利用网络实现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交易,诸如eBay模式、淘宝。

4.4 现代电子商务模式(e-Commerce)——这种业务模式不仅使双方交易得以实现,而且,为了服务也得到了增值,借助企业之间的网络,将部分业务外包,企业群体共同实现了增值活动,从而全方位地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从以上电子商务发展四种模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电子商务不同于其他三种模式,现代电子商务本质特点是,强调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网络有机地将伙伴合作组织起来,共同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而不仅是为交易或传递商品而构建网络。具体来说,e-Commerce的特点是:

4.4.1 现代电子商务除利用Internet或Web实现对消费者或客户的销售活动,更是综合所有网络中的企业信息来共同对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将现金流和订单管理等重要数据信息传递给网络中需要这些信息的企业或顾客,而且市场竞争产生的压力也促使企业在不断改进信息共享水平。随着信息衔接得以实现,企业运作的高度弹性化也得到了实现,将更及时和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的个体偏好,形成一个以满足消费者或客户主宰的细分市场为共同目标的现代供应链系统。

4.4.2 从供应链整体角度看,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业务流程外包。看如今现代电子商务所覆盖的内容已极大拓展,几乎囊括了整个供应链的商流和物流内容,即信息交换、订单实现、售前服务和信后服务、仓储、电子支付、及运输配送等各种活动,每项活动都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但是,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不一定具有这样全面的经营能力,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企业是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新型物流服务提供商(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已出现,它的作用是,一方面成为B2C、B2B及C2C后端办公或仓储运输活动的承包方,另一方面是,通过建立网络组织,借助于企业能力的集成,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业务运作。

4.4.3 现代电子商务使企业组织结构向精细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电子商务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企业经营的网络化,这里的网络化有两层意义。

①物流的网络化。即交易物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化,这其中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和制造商通过互联网实现连接,同样,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业务往来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如订单传递和交易生成确认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订货系统(EOS)和EDI来完成。

②组织网络化。由于供应链的整合是通过业务外包来实现,单个企业组织结构因而呈现出精细化和高效率的特点。这种精细化和高效率表现在:一是原来的企业组织由于全部业务在内部进行运作,造成结构庞大人员冗杂、管理层次繁多,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大部分专业性业务交由外部企业来运作,因此,管理层次和人员都得以精简,经营向柔性化方向发展;二是原有业务运作方式,由于庞大的企业规模和由此产生的复杂的管理活动,致使经营效率低下,而现代电子商务借助于互联网,将不同技术和技能有机集成,极大提高了业务经营绩效。并且同一个业务流程由不同专长的企业共同来实现,信息与计划在参与企业中实现了共享。而且,电子商务推动企业组织虚拟化开始显现。现代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供应链的优化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度,企业内部的物流渠道、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得以集成,规范化作业,目标关系的明确,现代化的手段,使得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得以建立,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6.

[2]刘艳红.从国内外理论研究看供应链具体内涵[J].科技信息,2010,03期,45-51.

[3]谢福泉.供应链成本管理:类别成本与运作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15-219.

[4]徐博艺,唐悦,冯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案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2006.

[5]赵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D].河北: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2012.

[6]周琳.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整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第三方物流企业 评价选择

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内企业纷纷都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所带来的冲击,在这股浪潮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在这股浪潮之中让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结合当前全球的经济环境可以发现,在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众多因素之中,如何合理地对全球资源响应市场需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利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之中,这种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市场竞争,而是企业对于供应链之间的选择和竞争。

一、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及特征的概述

1.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第三方物流同时又被称为合同物流或是契约物流。

国际上对于第三方物流的理解,因环境和领域的不同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因而在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上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从广义的第三方物流是与自营物流相较而言的:只要是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按照业主的要求进行不用范围、不同深度、不同服务水平的物流活动,这一活动就可以包涵在第三方物流之中。而在对第三方物流的狭义解释之中就支出,只要能为客户提供现代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物流服务,即为第三方物流。

2.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范围及其特征。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外包的经营方式以及概念开始为人们所慢慢喜爱,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质量和服务范围也就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形成了一些特点较为鲜明的模式,将这些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系的契约化。约束并规范物流企业与业主企业之间关系的方式主要以契约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依照与业主企业之间签订的契约的要求,为业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并在提供物流服务的活动和过程中始终受到契约的约束和规范,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业主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也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明确的。

(2)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因为物流企业在进行业务活动以及往来时,往往要接触多家的业主企业,而这些业主企业之间又对物流服务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要在考虑到各业主企业的企业形象、产品特征、业务流程、顾客需求、竞争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同时,使用个性化且具有针对性的物流服务模式和内容。同时,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时候,也要对市场的竞争以及基本情况、物流资源、物流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包装,从而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业务以及服务水平。

(3)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只有具有一定的系统的物流功能,才能确保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是实现物流功能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4)物流功能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为业主企业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的同时,无论是从物流的设计、物流的操作过程、物流技术工具以及物流的设施和管理,都要体现出第三方物流公司一定的专业性,从而保障企业的正常发展。

(5)物流企业信息的网络化。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各行各业都是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发展企业内涵与形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物流活动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发展,可以尽早地对物流企业提供一点发展的基础,例如信息的实时共享等。采取这一举措不仅仅可以对物流的科学化信息化提供便利,还能够对整个物流行业的效率和物流经济效益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特征及该特征对第三方物流的要求

1.供应链管理环境的特征。(1)复杂性。供应链所涉及的管理环节非常多,几乎将企业内部以及外部所有的业务活动都包含在内,其中包括计划、订单、采购、生产、库存、运输、销售、服务以及与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相关的企业活动。

(2)动态性。市场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稳定性导致了企业相关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3)交叉性。企业在一条供应链中往往要扮演着多个角色,同时扮演销售商和供应商的情况十分常见。并且,在供应链之中也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现象,处在这个供应链节点的企业可能又在另一条供应链之中扮演着另一个角色。

2.供应链管理环境特征对第三方物流的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在供应链的具体运行之中,供应链所特有的管理环境特征也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1)为企业创造用户价值,同时降低核心企业的成本;(2)增强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于核心业务的管理能力;(3)提高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4)帮助核心企业适应新环境,进入新兴的市场拓展业务。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1.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类。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1)前身是运输公司或是仓储公司的区域性物流企业。这一类公司在寻求公司业务以及提供物流服务的时候,往往要以原来的仓储系统以及车队进行依托,提供本地区的物流服务以及相应的增值服务。这些企业目前主要存在的缺点有企业的仓库和设施比较陈旧、公司的体制比较老化、在对管理方法以及物流服务的认识上思维方法以及对事物的处理方式还是过于传统等。但是,对于物流服务的收费较为低廉是其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2)由国有企业而演变而来的物流企业。这一类的物流企业基本在行业内都处于一种较为领先或是垄断的地位,这些物流企业无论是规模、资金还是基础设施都比那些区域性物流企业要好。但是由于其子公司都是独立核算的,因此大多数客户无法享受到此类公司全面而统一的物流服务。同时,此类企业中的大部分在管理方法以及物流服务上,观念还是比较落后,工作效率也因为带着行业老大的自满情绪很难得到提高。

(3)跨区域的外资物流企业。目前我国的大型外资物流企业并不是很多,但却对整个物流行业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些企业无论是在资金、人员、观念、管理经验和方法上,相较于国内的物流企业来说都有着比较大的优势。这类企业的集中地主要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的三资企业。

(4)我国新兴的跨区域物流企业。我国新兴的跨区域物流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必须要依靠对于市场需求的敏锐判断和灵活的适应性求得生存,同时这类公司还必须要比其他一般的公司做得更加专业化,成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提供者,要在短期内打入市场,规避物流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等风险,目前很多新进的物流企业纷纷采取了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在提供物流服务时,这一类公司无论是在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业务规模、设备水平还是价格上都完全有与其他物流服务商竞争的能力,但是在管理方法还有服务手段上,这一类物流企业会表现出有一点经验不足。

2.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关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应该从物流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的指标等来分析。

外部环境:物流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经济环境,国家政策环境以及物流行业本身的基础设施情况。经济环境: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这为现代物流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各地现代物流行业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国家政策的支持是现代物流得以发展的政策保障。政府有关部门,例如工商管理,融资等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支撑。物流基础设施环境。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港口,交通体系以及仓储等。港口是物流行业链上的重要枢纽,交通体系是保证物流服务的重要部分。现代物流要发展就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服务是否够到位,在物流服务生产链上的任何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物流链的顺利进行。

产业发展指标: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指标主要有物流也增加值,物流成本以及业务量。物流的业务量增加是物流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物流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些方面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现代物流才能更好地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素质还比较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产业竞争格局

前面提到经济环境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容易促进物流服务的需求。经过调查分析,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增长了11%,在之后的今年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已经增加了26%以上。物流行业的运转效率的提高也促进了服务需求。事实表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费用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是随着物流企业运转效率的提高而减少的。因此企业的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率也随之下降。

企业的贸易模式的使用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地位也是显著的。调查发展,国外企业在中国销售产品已经遍布在我国各个城市,这样的格局就要求物流行业开始为分销考虑,而不是一味的提供运输服务。这样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实际条件进行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传统物流企业是在优化运输和库存的基础上满足市场需求的。然而,在国际贸易发展和跨国公司不断合作的背景下,市场对物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在普通的运输服务上,网上订购,网上服务等新的服务开始衍生,这时物流也要开始走向现代化发展,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适应时代的供应服务。

在物流行业竞争的中,物流行业的竞争形势主要有以下几点。替代品: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提供服务时,客户自己的自营物流可以看成是第三方物流的替代品。但是,客户自营物流的成本不会公开,因此第三方物流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就不够了解,在竞争的过程中也就处于劣势。尽管目前客户自营物流已经开始减少,但是对于第三物流行业来说仍然不能忽视这个替代品。物流行业竞争中还有来自卖方以及买房的竞争。这主要是由于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的力量过大。买卖双方客户在物流行业中具有的竞争走向引导的作用,让物流行业不得不重视买卖双方对自己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

五、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和选择

1.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和选择的方法。国际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很多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希望将自己的货物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业主企业在选择物流企业时,与物流企业缺乏一定的沟通和了解,从而无法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适当的综合评价,从而造成经销风险的扩大,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应当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一定的综合评价从而做出最为妥当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选择的方法主要有线性加权法、数学规划法、人工智能法以及统计方法等。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时,往往会有很多影响评价的因素,其中有很多可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因素,但是不可量化的因素占了大多数。因此,采用线性加权法来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线性加权法主要包括了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评价法等方法。

在采用AHP法和模糊分析法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运用AHP法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一个综合评价层次体系。(2)构造矩阵,判断并确定每一层因素的权重。(3)运用模糊评价法对决策矩阵进行模糊运算,从而确定总目标的综合评价以及最低层的评价对象的序列,再进行一致性检验。

2.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综合评价层次体系。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评价体系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潜力主要是指企业的发展前景,与该物流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是否合适。因为一个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有效的减少协作的成本,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了解,这对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可靠性和韧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物流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命力。业主企业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择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该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时,有没有可靠的物流技术以及设备作为保障。

(3)服务质量。业主企业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择的时候,可以通过该企业以往的经营状况、经营的历史记录以及行业内的反馈来了解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

六、结语

文章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定义、发展现状以及一些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评价的理论进行了简短的阐述。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一环。通过文章所介绍的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和选择的方法,希望决策者们都可以选择到一个良好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参考文献:

[1]陈清泰.中国物流服务社会化健康发展的对策[J].宏观经济论坛.2009(7)

[2]黄群.第三方物流决策模型的演进[J].华东经济管理.2012(5)

[3]刘志学.第三方物流与企业竞争力[J].物流技术.2012(6)

篇4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仓储管理;物流实践

企业仓储管理是企业整体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对于合理保持产品库存,降低损耗,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指企业内部对产品的出入库、存储、调度等进行监督、管理、规划和统计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合。科学规范的仓储管理可以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增加产品精确定位的迅捷性,控制产品物理移动带来的损耗,保持产品的良好性能和质量标准。反之,失控的企业仓储管理则会大幅地占用企业的资金与各类资源,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并且可能造成因产品长期留置仓库造成的滞销、损坏等,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从仓储的管理对象划分,仓储管理可以分为原材料管理、生产设备及各种辅料管理以及成品管理等。正由于企业仓储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此类管理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企业仓储管理的主要模式和方法

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我国的仓储管理发展处了多种科学性的管理样式,其中比较常见的企业仓储管理模式有ABC分类库存控制法、物质需求计划法、制造资源计划法和企业资源计划法等等。以下将对此做一简要介绍。

(一)ABC分类库存控制法及其工作要点

由于ABC分类库存控制法的可操作性,在我国仓储管理的实践中,这种方法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它主要是根据不同物资的重要程度,将其划分为A、B、C类别,并按照不同类别的管理层次予以不同的关注程度与管理控制。一般而言,A类物资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但是在库存中仅占一成左右的比例。因此,应当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悉心的存储管理。B类物资的经济价值与其在存储中的比例相当一致,一般占有存储物资的两成左右。C类物资是存储物资的主体,占有大量的存储空间,但是经济价值有限,对于企业的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采用本类方法,可以对不同类别的物资予以差别化的管理方式,从而避免了平均用力,优化资源的配置。恰当地运用本方法便于优化存储物资的构成,减少库存数量和资金占用。其重要策略是,A类物资需要采取精细化管理,严控库存数量;B类物资有保有压,尽量保持合理库存水平;C类物资维持简单管理,只要求保持正常运行和入出库管理。

(二)物质需求计划管理法及制造资源计划管理法及其工作要点

物质需求计划管理法是根据产品特性倒推出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的需求量以及时间等生产要素,并通过科学的计算得出这些零部件生产时间和数量的数据,据此加以科学管理、控制的整个过程。采用本管理方法,要求对各部件的生产、存储等做出精确的安排,以便杜绝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和存储停留时间,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确化。制造资源计划管理法把仓储管理视作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从而统筹、整合进入制造资源计划系统。这个系统集合了企业生产说涉及的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以及关键点控制。在整个生产过程的视域中更加宏观的思考企业内部的仓储管理活动,以期实现仓储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三)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法及其工作要点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法集合了以上诸个管理方法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演变。它具有更为恢弘的视野,以供应链管理的思维方式把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纳入本系统中。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法要求实现从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冗长链条的有效管理,并且要求打通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子系统联系。通过对不同对象的自动化数据的监测与管控,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从而达成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企业仓储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最近一些年来,仓储管理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相关企业的仓储管理信息化程度仍然是重要的掣肘。企业由于经济原因不愿在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较多资金和资源。同时,我国的相关技术人才匮乏也是重要因素。

(一)企业应用的仓储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内容与流程介绍

在企业的仓储管理中广泛的应用数字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配送速度和减少空间空置率等。在此过程中,以条形码技术为龙头的系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实现企业仓储管理效率和运输效率的倍增效应。此外,仓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还可以提高仓库各个管理点位的系统化集成水平,实现物质的高准确定位。

(二)企业仓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企业仓储的信息化管理涉及仓储管理的各个环节,它具有多重意义。首先,通过仓储管理的信息化控制,可以实现对流程的科学再造和重组优化,提高现场管理水平,提高物质的科学管理力度。第二,它可以通过配送效率的跃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和资金利用,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益。第三,它利于提高仓储服务企业与客户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提高保障的质量。

(三)企业开展仓储管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提高认识层次,通过各种措施加大仓储管理信息化的资金、人员与物资的投入,各部门紧密配合,信息部门在技术上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二,企业要以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进行流程再造和先进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整体协调性。第三,要安排必要的人员配置,对相关岗位人员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结语

总之,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当置于企业整体科学管理能力建设之中加以考虑,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提高企业的仓储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呙建敏.浅析计算机在信息化仓储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0,(11):192-193.

[2]李庆九.仓储管理经营模式和信息化建设[J].时代金融,2011,(26):60-61.

[3]信息化建设与仓储管理实践[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0,(18):56-57.

篇5

人事经理的困惑

供应链经理们通常都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库存里有没有恰好所需的产品?如果没有,急需这样的货物时又怎么马上知道哪里能找到?如果这批产品进入存货,成本会不会太高?

遗憾的是,没有人事经理按照这种逻辑思考自己的人才储备。他们觉得人才和供应链是毫无关联的两个领域。他们所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模式:招聘、录用、安排职位。然而工作缺口和员工的才能似乎总是对不上号,于是大多数的员工就像积压存货,而急需的人才似乎总是游离在公司外。

研究供应链管理的人总是能顺利解决这类问题。管理供应链,就是应对变数和风险。实质上人才的管理同样面对变数和风险,然而公司管理层不知道建立五年的人才库会有什么成果,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人才哪方面的能力,更不知道人才需要流动循环的道理。

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大多数公司落入窠臼,想当然地认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都在可控范围内。他们忽略了一点,全球化的市场充满了危险和变数,想清楚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走向根本就不可能,除非你有更快的反应力和更强的适应性。静态的预计显然不能准确知道公司到底缺哪一类人才。

人才库不是陈列架

简单来说,人才管理就是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人才,怎么得到它。实质上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恰好符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明年的产品需求量?怎么进行内部调配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隐藏在供应链下的问题就是库存。当老板们谈到公司人才容量可观时,常常会让人联想到库存二字。对于公司管理者来说,人才济济是值得夸耀的一件事,然而换做供应链上的大量存货,管理者就会焦头烂额了。

可怕的是,公司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人才的库存要比长期积压的五金器具成本昂贵得多。人才不会像工具一样待在陈列架上干等不拿薪水。如果想让某人自动离职,只需要告诉他坐在位子上静等机会的垂青,那么任何有志向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而如果离开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公司会失去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对人才需求进行风险管理

要避免人才“库存堆积”,公司必须对人才需求进行风险管理。比如一个公司计划年内招收100名研究人员,没人会提出质疑:你怎么知道我们恰好需要100个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员超出或是少于实际需求量。因为没人能准确预测市场的走向,当然也就不可能知道到底要多少人。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要是估计错误该怎么办?有两种情况是接下来所面临的:人员超出预计,就得裁员;人员低于预计,就得重新搜罗。然而问题会接踵而至:要是这两种情况都要花很多钱怎么办?人员过剩会不会花很多钱?人员过少又怎么办?无论是哪种结果,都比之前考虑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如果公司从一开始就考虑人才吸纳所犯错误的几率,以及犯错误所花费的代价,他们就会聪明地选择博弈的方法,而不会花了大笔冤枉钱,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如何降低犯错的几率?这是公司运营中的一个技术性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汇率资产组合分析法。虽然这是投资者为把风险降到最低而采用的方法,但应用于人才管理中同样适合。因为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同样面对着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市场。投资者运用这种方法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投资中,也许一些会盈利,而另一些会损失,但是总体的风险减少了。

将这个金融理念运用到人才管理中,就是为了把犯错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比如说,在一个庞大的,高度分散的机构或者组织中,不同部门都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人数也不尽相同。如果没有整体的规划,很可能一些部门人满为患,另一些部门却求贤若渴。然而将所有部门组合起来,也许有人会认为事情将变得毫无头绪,但实际上事情变得简单多了。大公司习惯划分很多部门并且将所有问题分割到各个部分,导致了管理困难和混乱。

无论是对于公司运作还是供应链管理,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同样被视为预测错误所付出的成本。怎样应用汇率资产组合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可以把各个部门的人才培养管理计划看作投资组合,将高于预期的部门和低于预期的部门纳入统一管理中,将人才流动到需要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裁员和另行招聘所带来的花费。

然而,如果多出的人并非另一个部门所需又该怎样呢?

减少人才供应链的瓶颈

这是另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如何减少人才供应链上的瓶颈,实现适才适所。

中央情报局曾经有长达两年等待拿到机密工作许可的候补名单,新的雇员被闲置于一旁无事可做,完全像货物堆积在装配线上的情形。要知道决定一条流水线的速度不是最快的环节,而是最慢的环节。

中央情报局的问题在于,既然它无法让这么多雇员从事机密工作,为什么还要这么多人形成瓶颈呢?在许多大型机构中都存在类似问题。人员累积并非一蹴而就的,在很多大公司里,即使是那些一年只招聘一次毕业生的公司都会慢慢形成人员累积。如果有50个毕业生在六月份进入公司的培训,那么到了年底这些毕业生就期望结束实习而进入正式岗位。

人事经理为什么不把招聘分为两次进行,每次只要25人呢?这样交叉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公司不需要那么多实习生,而毕业生们有的想在六月开始工作,另一些会想参加进修或深造之类的计划,并不会安心地工作。另一个好处是,在两次招聘中的间隔会发生很多变故,到了年底公司就会按新的需求制定新的人员招聘计划,灵活性可以提高了很多。

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运用于人才管理:缩短人才需求预计周期,对人才培养计划重新分配以增加责任性,还有一项是解决“排队问题”。

所谓“排队问题”,是指员工在等待轮流分派的任务时突然被告知没有任务空缺。这种突发状况一般是因为业务滑落、分配次序的变化,或是产品的重新设计引起的,就像生产流程中流水线的偶发失衡。产品会因缓慢而渐渐堆积,而需要完成的工序就会花费更多时间。

遭遇滑铁卢的人才管理

许多所谓人才管理的新理念,像全方位回馈、评估核心、职位轮换、特别是长期持续性规划,都只是换了新包装的老概念而已。早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时期,许多大公司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就实行过这些管理方法。然而放眼当今全球,商业环境已是今非昔比,充满了变数和风险的全球市场,只要一点影响就会连带起一连串的多米诺效应,基于事前规划的管理原则显然已不能奏效。

上世纪70年代就是反映这一变化的典型时期。随着信息逐渐渗透全球,上世纪70年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准备期或缓冲期。许多公司仍然沿用人才管理的长期计划,到头来竟然得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失望结果。这不能不让习惯于传统管理方法的人事经理们陷入了不知所措的慌乱境界。他们希望公司的营业状况变好,然而业绩依然平淡,而且还有下滑的趋势。大量闲置人才被解聘,于是曾普遍采用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渐渐被弃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开始萎缩,公司开始大量裁员,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制度不再保留。公司开始重新启用在上世纪50年代采用的人才管理方式。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公司普遍倾向于从外部招聘成型的人才,部分因为上世纪80年代大量被裁减的失业工人可以临时补缺,解决任务急需而人才短缺的困难,而且不用公司花费时间和金钱慢慢培养。而雇佣者更乐意从竞争对手的公司挖人。然而,这是一个代价昂贵的游戏,意味着公司新的人员滞留问题和代价不菲的挖人行动。而公司也开始认识到,外部招聘对公司士气有所影响。老员工看到新晋人员在短时间内得到重用,心里难免不产生消极懈怠情绪。

于是很多大型的公司,尤其是拥有许多外籍员工的跨国公司走入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如果对人才进行长期投资培养,在公司经营重点突然发生转变时很难得到回报,而跳槽频繁的员工会让长期投资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一味依赖外部聘用,同样会面临极大风险。

在内部人才储备的变数和外部市场的变数中寻找平衡,不等于非得在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间进行取舍。更好的办法是对二者进行改进,而后兼而有之。在公司发展相对稳定时期进行内部人才培养,可以让员工分担一部分培训费用;而在经营发生变化时进行外部招聘以进行补救。

进行人才管理转向的公司,实施人才管理的公司和进行人才对口的专业猎头公司,都是特别关键的环节。1999年人才市场失衡的情况(公司需求和人才能力无法对等)促使许多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开始就效率低下的人才管理进行成本估算。因为他们很清楚,过多补充新的人员很可能会降低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人才管理独特模式

在人才管理方面,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

道琼斯公司

比如道琼斯公司在人才需求预测上就有一套独特的完整体系。他们在传统的数据预测模式上加入了诸如政治环境和商业环境等因素。道琼斯是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很多地区开设了分支,所以这些因素又因分公司的具体所在地而有所不同。另外还有当地人才市场的变动,当地劳动雇佣法律的变动以及分公司自身的发展计划等一系列变数都加以统筹。标准化的系统能把千头万绪的具体数据纳入整体评估的范畴中,在高屋建瓴的视角下,人事管理会从繁琐变得简单。

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

而在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面对的挑战则是怎样计划人力资源。2007年这家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虽然并购后进行了大幅减员,雇员数还是增加了很多,管理也变得棘手。为此,公司组织了专家小组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小组采用搜集数据,产品制造模式和People Soft系统信息,综合设计出相对独立的人才管理模式。他们所做的并不是简单地算出一个职位需要多少人,还会算出这个职位理想的减员率,此外,外部招聘对公司的促进率,对原有员工的影响率,都用数据清楚表示出来。

这两家公司的方法尽管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绕过了传统人才管理的单纯预测环节,而是采取模拟市场的变动环境,从而得到有根据的结果。

静态孤立的考量,过长的预计周期已经不再管用,需要做的是将人才需求预测从人事部门中剥离出来,放到公司运营中来考虑。换句话说,公司的运营计划决定了人才的需求。如果是涵盖了多方面的运营计划,就必须有更具体的人才需求预测,才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开放内部择业机会

另一些公司则着重在员工培养环节进行改革。给予人才更多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接受成长计划,这会降低员工跳槽的几率。

杜克能源公司

杜克能源公司允许员工在一定条件下,自愿公开交换岗位的意愿,但交换的对象必须是与其职务和薪水相同的员工。

GAP公司

GAP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这家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内部猎头部门,只要是工作两年以上,员工就可以通过这个部门在公司内部寻觅其他职位。这种公司内部的人才市场减少了单一工作的年限,在公司内部跳槽也不用经过上级批示等繁琐的手续,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加速了人才的流动。

麦肯锡公司

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将全球范围内所有需要副手的项目都公布给职员,并列出项目相关的行业、客户、机构内部团队和项目任务,鼓励职员对项目进行挑选排名,利用互动考察最合适项目的人选。要知道,并不仅是专业能力的问题,员工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会极大地影响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德勤的自主休假年

德勤证券则采用了休假年的办法。休假年源于安息日的说法,原本是美国大学教授在工作7年后享受休假1年的制度。德勤证券为让工作制度更机动,采取了这种轮班作战制。员工通常因为家庭情况回家,即使在离职5年之后,德勤还是和他们保持紧密的联系,只要他们不找新工作,就可以随时回到职位上。

在休养期间,德勤还为休养员工制定了个人职业规划,执业证书和技能培训的费用都涵盖在里面,员工的职业技能可以和业界最前沿保持同步更新。当有职位空缺时,休假的员工会得到告知以及相应的职业规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和公司保持同步,只要公司需要,可以随时补充战斗力。比起解雇后重新招聘的风险成本,显然这样做要划算得多。

当然这样做不是说没有风险。作为老板,你不知道这些员工将来能不能用,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忠诚,这种补偿性的投资的确很难投入。有一种办法是公司和员工各承担一部分进修费用,与其猜测谁要去进修,不如让员工自己提出进修计划。许多公司在员工自愿或申请进修后,会提出基本要求,即在进修期间抽时间完成例行工作,保证完成的质量。这种基于工作的弹性进修对公司而言是不用花费代价的。

新瓶装老酒

绝大多数公司还没准备好接受新型人才管理技术的冲击,这在一些大型公司,尤其是历史较长的公司十分常见。像通用电气、IBM、百事可乐和一些能源行业的公司,都形成了固定的人才管理体系。这些公司被戏称为学院公司,意思是人才在那里学到了比较好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后就跳槽到其他公司。

为什么那些公司会在人才管理方面落败。人力部门把已经陈旧的观念拿来重新包装,然后当作新观念卖弄。在纯粹的表面文章下掩盖的是糟糕的人事管理,他们甚至对夸大的不必要支出一无所知。所以对这些公司来说,人才管理的变革是刻不容缓的。没有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市场竞争力会降低;没有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即使有应急机制也不会奏效。人才管理依然昂贵费时。

篇6

关键词:建筑管理;协同管理;应用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协同管理即协同作业,就是将局部的力量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合来完成一些工作和项目。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的竞争也越加激烈。因此,在建筑管理中,如何加强协同管理,处理复杂难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中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协同管理的含义

协同管理是指为了达成其工作目标,将局部分散的力量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在组织中就能够用到协同管理,协同管理思想能够帮助组织实现其管理目标,发挥出组织真正的作用。

半个世纪之前,协同思想引入了管理学,从此有了协同的概念。在企业管理时,协同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同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各个单位进行相互的合作,这样企业的整体价值就会上升,协同管理是企业管理战略的重要依据。企业不断地发展,协同理论也在随之变得成熟,协同思想也已经融入到了企业的内部,企业也更加重视协同理论,使其理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应用范围也愈加宽广。

二、协同管理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发挥着巨大作用,运用协同理论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协同管理能够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在供应链中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的竞争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面向国际的高度。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有力的地位,就必须保证供应链的协调发展。因此,供应链的管理应该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不但要考虑到企业的客观发展条件和资源的有限性,还要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尽可能的以最小的成本输出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客户的需求。协同管理就存在于这种供应链中,协同管理进行着跨越企业的扩张,为整个产业链带来最有效的管理方式,通过整合各中小企业的信息和业务,以达到产业综合竞争力提高的既定目标。协同管理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产业竞争的同时尽可能的保障各自的优势,不浪费资源。

如果从另一角度出发,将协同管理看做一个系统,协同管理就是一个将各个小系统进行整合重组的过程,用来实现1加1大于2的目标。将各个小系统进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的效益,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优化系统的同时,也会推动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调整和整改,提高企业效益。

三、协同管理与建筑管理二者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水涨船高,建筑行业的规模也越加变大,跨越地域的项目要同时进行的情况也不可避免,所以对建筑行业进行管理就成了当前十分重要的课题。建筑管理也属于管理中的一种类型,也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管理进行整改。

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建筑管理存在着许多需要及时调整的问题。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在建筑业中的大部分员工的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不到位;在建筑工程方面,还存在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建筑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材料制造商和供应商。建筑工程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协调问题,在项目实施上存在不可避免的沟通问题。

在一个企业中,每个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总是考虑自己的想法而不结合实际情况,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如果不加以沟通,就会导致矛盾与对立,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项目工程的管理者会定时的召开协调会议,但在会议中讨论的主题往往都不具有重要性,各部门干扰,会议就失去了本来应该达到的效果;有关工程项目的信息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导致正确的信息不能准确及时的传达到,信息失真或莫名奇妙的消失;建筑工程管理者的失职,他们总是有特定的参数,而下面的员工却不敢指出问题,这就使工作中存在隐患;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合同书,在遇到国际工程师,因语言的差异,出现理解的错误;一个工程的完成,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各部门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时间与经历都浪费在调和各部门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工程的进度就会更加缓慢,不能及时完成交代的任务。这些建筑管理常见的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管理理念就需要及时的更新。

四、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运用

将协同管理引入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协同管理有利于工程从预算到实施的过程中都能够很好的完成,减少问题的出现,运用协同管理以实现建筑管理的最终目标。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协同管理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管理,保障建筑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保证低成本高输出,获得最高的收益。其具体的表现方面为:

(一)加强沟通

在一个建筑工程开始之前,要将企业中各个项目的负责人集中起来进行开会,对此次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规避的方法,整理、整合大家的意见,从而达到意见的一致,整理出此次工程的最优方案。

(二)完善建筑行业的供应链管理

通过协同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企业与所需的各种供应商承包商进行合作,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尽可能的减少供应链的成本输出,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理念的及时创新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管理理念,要根据主客观的条件,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转变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创新运用到管理理念中,实现各部门的协调,实现效益最大化。

总结:

协同不但是合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行为和方法。科学的运用,能够在建筑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慧玲.浅谈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运用[J].城市建筑理论研究,2011(15).

[2]杜栋.协同管理与协同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3]苏朋程.协同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1(5).

篇7

国内许多钢铁企业上了ERP项目以后,期望在成本管理方面有显著改善,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纠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原有的成本管理模式不能够进行创新,不能使之与ERP顺利接轨。因此,研究成本管理模式(包括预测,计划,核算,分析,考核等诸多方面)如何与ERP所蕴含的成本管理思想相互兼容的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ERP的含义

ERP的正式命名是在1990年,美国GarterGroup公司在当时流行的工业企业管理软件MRPⅡ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估MRPⅡ的内容和效果的软件包,这些软件包被称之为ERP。最初ERP只是一个为企业服务的管理软件。之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SAP在20多年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对ERP的定义提出了革命性的“管理+IT”的概念。ERP虽然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地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地定义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地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地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ERP经历了从MRP(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到闭环MRP,到MRPⅡ(ManufactureResourcePlanning),再到ERP的发展历程,从闭环MRP发展到MRPⅡ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把财务和成本管理纳入到系统中来。

目前对ERP厂商的评价,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国外的高端,台湾的实际,国内的一般”,基本上描述了企业对不同ERP产品的观点。现在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国外ERP厂商有:SAP、ORACLE、PEOPLESOFT、BAAN、IFS等,技术好,价格也很高昂;台湾的有天心(SUNLIKE)、汉康(NETUP)、鼎星、宝盛等,国内的有用友(UFSOFT)、金碟(KINGDEE)等。

ERP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事务处理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信息处理由事后控制走向事中控制,为企业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最终提高企业的全面竞争力。所有的努力最终都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成本上。

2、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原则

ERP成本管理的原则事管理会计的原则,与财务会计相关联的成本核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管理会计侧重于为其余内部提供信息,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

现代会计学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分,其中财务会计的事务处理更多的受到各国、各地财务法规、管理的影响,比如我国的财务核算体系与西方就有很大不同。ERP的一个重大的改进就是实现了财务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同步,也就是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面对当今动态的市场,越来越短的产品周期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ERP不是停留在仅仅能够完成计算机化的成本记录、归档等传统任务,更多的事贯穿于ERP成本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原则和思想。

(1)从系统本身来看,ERP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也体现在成本管理中;

(2)从具体的管理方法来看,常见的ERP系统都强调能够实现标准成本的预先确定,实际成本发生后的成本差异的分析,成本中心为主题的责任成本管理等功能,而这些都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3)从国内的应用环境来看,过去引进的MRPⅡ软件中的管理会计部分曾被认为是不适合国情,但随着我国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新的财务准则的不断出台以及企业科学决策意识的增强,管理会计在事前控制的舞台上将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3、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钢铁产品市场较好,但是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扬和客户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使得利润空间日益狭小。因此,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控制成本。邯钢,宝钢,武钢等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各自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我国其它大型冶金企业入鞍钢、首钢、攀钢、包钢等目前的成本管理李模式在沿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在学习邯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它们在成本核算上基本采用的是内部计划价格分步骤核算,逐步分配结转各步骤成本差异的成本控制和责任成本考核。从报表角度来看,主要是在每月末,由各个分厂(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用报盘形式(或者内部局域网)将有关成品的成本要素的消耗量上报,由公司成本科统一分配价格差异,得到总成本分析报告,供领导决策。这在冶金企业目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导致数据交换周期较长,数据准确性较差,没有数据综合分析,缺乏预测性和控制性,使得成本管理处于被动状态。

一般来说,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主要表现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不科学,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核算不准确,以及分品种成本核算数据混乱,同一个产品单位产品成本忽高忽低;

(2)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科学性、动态性较差;

(3)成本管理方法老化,体系单一,偏重于事后控制,忽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

(4)成本管理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只能较弱,对计划的控制能力较弱,现有预测数据不准确,不能进一步对预测和实际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5)ERP环境下,原有系统计算的成本数据与ERP系统数据如(成本报表)无法对接。

4、关于ERP条件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构想

鉴于ERP为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提供的优秀平台,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对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构建:

4.1钢铁企业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

标准成本制度将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改进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成本管理的科学过程,符合ERP的系统成本制度十分必要。

ERP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标准成本体系。在成本发生前,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利用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控制和调整差异;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有效控制成本,同时动态调整标准成本。

ERP为标准成本理论方法的应用以及标准成本法与其他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应用提供了操作平台,解决了繁琐的计算。

ERP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并将差异自动结转出来,还可以将差异细分为材料价格差异,材料用量差异等差异项,还可以实现把各项成本差异直接落实到各部门甚至个人,为企业构建责任成本体系提供了基础。

目前宝钢成本管理的核心就是标准成本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2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成本核算的对象,而不是产品,同时改制造费用单一分配标准为多元分配标准,对间接费用的计算更加精确。其基本原则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由此可见,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表现了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可以说,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而ERP系统则是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进行设计的,并沿着作业链条归集、分配成本数据,来支持成本管理中的各项职能。

更为重要的是作业成本计算法不只是对最终产品成本进行控制,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与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对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组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所以说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法,更是一种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

因此,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确定各级作业中心,每个作业中心做进一步的作业划分,确定每一作业耗费哪些资源(人工料等),结合标准成本实现核算和控制的统一。

4.3成本核算与ERP的结合

一般我国钢铁企业成本核算的方式是采用全部成本法,把固定间接费也分摊到生产成本中去的一种计算成本的方法。成本核算不仅费时、费力、误差大,滞后时间长,这样的成本资料对企业管理的参考价值不太大。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借助于ERP这个技术工具来改进上述缺陷,本着“费用对象化”的思想重新设计成本核算流程,同时在核算中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流程,期末再根据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调整为全部成本数据。

不把固定间接费列入生产成本的方法称为变动成本法,这是从总成本的变化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的。变动成本法是指可以明确分辨出用于某个具体的物料项目的费用,与生产数量有关,其突破了全部成本法观念,细化了责任中心的成本分摊,为企业的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它能为企业预测和决策提供正确反映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能够更科学地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业绩考评,有利于部门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有助于防止企业盲目生产,转而注重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变动成本法更能符合权债发生制原则,并且避免了固定费用的分配,从而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

4.4建立新型责任制成本制度

ERP系统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对企业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供应链(价值链)进行管理。在这样的条件下,成本责任中心的划分就要以价值链的结点为依据。就是说,要以相同增值目标的作业区,作为成本责任中心,对它们的价值增值和耗费进行计量,确认和考核。原先以部门、单位和班组为单位的成本中心已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因为同一个部门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作业中心,具有不同的价值增值功能。将它们划分到同一个成本责任中心,只会造成成本考核指标的不一致,失去了成本中心的控制功能和意义。

篇8

为了提高ERP系统使用的成功率及便于企业管理,提出一种基于AR的ERP可见性方案。此方案将错综复杂的数据与真实的ERP系统结合在图像视频内,通过AR-ERP系统,仓库管理这一流程就可简单成功地应用ERP系统,极大地提高了ERP系统在物流管理过程的成功率。

关键词:

AR技术;ERP;库存管理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出台,不仅加快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对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程也提出了可视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现代企业为了加快发展,在管理中使用ERP系统。但由于ERP系统的复杂性常常导致项目失败。而在ERP中使用可视化技术AR则可把系统变得透明而易于使用,大大简化使用的难度。

一、增强现实与企业资源计划

(一)AR技术与ERP的定义

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简称AR)技术是一种带智能传感器的摄影机,实时地把影像的现实场景与传感器采集来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仿真的虚拟现实合成到屏幕上的技术,可以实现人与计算机及现实世界的互动。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是指以企业管理系统化理论为基础,由信息技术来实现的,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事务处理,还能为企业提供决策,企业全体员工在统一标准下共同协作运作的系统平台。ERP系统不仅可对复杂烦琐的事务进行合理有效处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还能够通过计算机帮助企业进行多方位决策,为链上相关商业间合理配置流程找出解决方案。

(二)ERP的作用与思想

ERP把企业的供应链的基本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按需调度,更好地增强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资本价值和为社会发展做贡献。[1]403-417

(三)ERP的发展动态

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与科学管理结合可使供应链与时俱进呢?1.要有为实现大局意识提供手段的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的科学管理过程。2.产生新的价值与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利用可视化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来提高经营与生产效率的根本原因。3.要实现大局意识和标准化的过程,产生新的价值与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共同发展,就要利用供应链过程的可视化信息技术,这种技术的重要作用在于将复杂的ERP体系变得易懂易用。[2]1558-1569在ERP中引入AR技术就是利用可视化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管理,透视掌控整个ERP体系包括企业本体与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高传统ERP系统的学习和使用效率,简化操作和分析难度,拓展认识和理解深度。

二、AR技术的现状与其在ERP中的作用

AR能通过动态的计算机系统合成实时平台被广泛应用。[3]27-31

(一)AR技术的现状

AR技术被应用在很多领域,但用于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目前还很少,却十分有意义。[4]51-56

(二)AR在ERP中作用

1.在影像中合成有关重要信息的实时数据,防止因环境因素导致重要信息被遮障和遗漏,仅靠人眼、摄像机无法快速找出客观世界中海量数据隐藏的重要信息,AR-ERP将成为企业决策的核心。2.为使实际情况了解得更加全面客观,在现实世界基础上叠加通过计算机建立起的数据合成影像成为AR,把事务处理和决策放在企业管理的全局中,提供更清晰的导向信息,AR-ERP可视化信息技术手段将必不可少。协同商务ERPII只要有可视性的信息技术支持,就可更智能地为企业事务处理、辅助管理者决策、降低系统应用者的入门门槛、提供友好的界面,为多方的协同商务提供可视化顺畅明了的交互通道;投资少、性价比高及为促进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不仅大型企业可以使用,中小企业也可广泛应用,这一切AR-ERP都可以满足。

三、AR在ERP中的应用

在中国的ERP应用中,牛鞭效应也就是长鞭效应,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英文被称作bullwhipeffect),时常困扰着管理者,经过研究可开发基于AR-ERP的管理系统。当企业内部库存管理用ABC法与企业间采用联合库存管理时就可启用AR-ERP管理系统。

(一)传统ERP系统中MRP的仓库管理系统常见的问题

传统的ERP系统庞大而复杂,隐藏在数据背后难以发现的牛鞭效应会导致库管中超储、产生呆滞品等以至于企业不堪重负、导致亏损;且还可产生隐秘的严重的安全问题。如果电子商务有可视化信息技术做后盾,在AR-ERP支持下就可很好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避免潜在的危机。

(二)库存管理中AR系统设计

1.AR-ERP软件系统由服务器、工控机及移动iPad三部分软件构成。服务器中的ERP系统可采用Sap系统,Sap系统是业界公认的企业管理专家,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十几万用户,有大量的业务管理案例,为规模不同的各行各业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Sap系统可进行二次开发,能提供修改(modification)、增强(enhancement)、用户开发(customdevelop)、定制(custmizing)和询问(query)等5种模式。可利用C++或java语言开发与Sap的数据接口与AR系统相连接,把Sap系统中的相应数据与实时影像、实时数据有机地合成在一起,形成AR-ERP系统主机。工控机中的软件具有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处理的功能。数据收集的数据采集终端把多个采集点采集到的不同类型的数据汇总并上传到系统主机,如看板信息、RFID信息、超限报警信息和摄像机实时影像信息等;数据分析处理的管理终端则调用AR-ERP系统管理的功能,根据部门、角色与权限不同,登录对应的界面。[5]115-119移动iPad中的软件由Objective-C编制完成,将USB移动式RFID与实时影像通过无线路由传递给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合成Sap和RFID中的数据到实时影像中再发送到iPad或管理终端。2.AR-ERP硬件系统由AR捕捉器、AR数据采集目标、AR-ERP的库存管理、AR-ERP主机等组成。(1)AR捕捉器。AR捕捉器的主体是由安装在货架上带有LED大灯的监控探头与RFID读写器/阅读器构成。一组AR捕捉器对应4个货位,由一个RFID读写器/阅读器与4个带有LED大灯的监控探头组成。监控探头用传输线与数字视频计算机连接。当工作时,LED大灯打开,每个监控探头都覆盖所对应的货区。如果必要,货架下有托盘旋转装置,可以自动360度旋转,采集到当前物料的全景真实影像,形成实时影像及由看板的文字信息形成的一部分增强信息。RFID读写器/阅读器不是手持的而是固定在货架上的,工作频率为900MHz的天线,识别距离主动电子标签的理论范围为200米(实际100米)左右,漏读率为0,这样做是为减少人员的电磁辐射伤害并减少由于疏忽造成的漏检。采集到的信号发回读卡器,然后传回AR-ERP系统,形成另一部分增强信息。由AR-ERP系统将实时影像与增强信息合成在一起,形成AR影像,显示在荧屏上并存储到硬盘里,快速准确。不但能对比数据,而且用处理模糊图像方法生成的图像或其他方法生成的物料的虚拟现实影像,可用真实环境影像与虚拟的物料实时叠加做动态对比。当然同时也要与入库的AR-ERP系统数据作对比,这样可以防止由于仅用RFID信息对照实物造成的意外损失,要做到实物、看板信息和电子标签相一致,防止看板信息与电子标签不对应、看板与物料不对应、电子标签与实际的物料不一致,如放错托盘、形变、量变、质变、损坏和丢失等。使用可视化信息技术可真正做到wms所规定的快速准确盘点的要求,如果缺乏AR-ERP技术是检验不完整的。可视化信息技术是很重要的,它可将物料信息共享并桌面化,把人为疏漏与系统隐藏的损失降到最低。(2)AR数据采集目标。AR数据采集目标是由看板、嵌入看板的非接触式近距离RFID主动电子标签、超限报警器、物料托盘、物料、货架、货位等组成。电子标签被嵌入到看板内,因只有无线射频阅读器才可读取电子标签的状态,有了看板方便管理员、监控系统直接检查物料加工的种类和数量,看板管理把传统的从前向后“推进式”变成由后向前取货的形式,成为“拉动式”信息技术生产管理手段;看板要放在托盘外的卡槽里,指定位置标有基于标识的跟踪注册技术的标记。此外,还要有与所呈放物料相关的信息不可被遮挡,且格式和内容要清晰和规范,方便管理员与监控系统识别数据,这样为AR-ERP系统提供了另一种增强信息;RFID将主动式电子标签嵌入看板内,输出给定的数据,接受在900MHz信号的应答,经检测主动式电子标签漏读率为0;超限报警器由货位报警灯与中控计算机相应连接,根据物品要求可探测温度极限、湿度极限、重心偏移等特殊的情况报警,报警时中控计算机软件发出蜂鸣声,真实的货位灯和AR-ERP软件中相应货位灯都闪烁,这是十分必要的:危险品仓库有超限报警检测信号,可避免灾难的发生;物料托盘容量足以容纳1个单位的物料,物料整齐稳当规范地摆放在托盘内,托盘外要有固定看板的卡槽且保证看板不被遮挡、不被遗落,符合标准且结实耐用,不宜腐蚀。货位被分为ABC三类:A、B两类位置在货架上,A类位置有自动360度旋转装置,C类位置为两个大箱;A类和B类货架之间有3米距离走廊,容许小型叉车通过。(3)AR-ERP的库存管理AR-ERP主机。系统功能:主要用于合成由处理模糊图像方法生成或其他方法生成的虚拟现实影像系统、RFID系统、电子看板系统、监控系统提供的AR信息数据。系统工作过程:通过计算机软件把几种数据合成AR-ERP可视化信息。

(三)AR-ERP系统应用可有效避免牛鞭效应——需求变异放大

AR-ERP的使用,有利于解决传统ERP系统由于牛鞭效应导致供应商库管中超储、产生呆滞品等变得企业不堪重负并造成巨大损失。牛鞭效应又被称为长鞭效应,实质上是在ERP管理的供求信息流在由最下游的客户向上游的供应商传递过程经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的供应链而产生的需求变异,导致库存管理失控,造成巨大损失。这种损失,在工业的供应链中普遍存在,农业的供应链更为严重,有的甚至可达20%,而对于特殊物品的供应链管理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6]2001-20101.AR-ERP系统中的库存与协同商务管理。联合管理库存策略结合AR技术非常适合防止牛鞭效应的产生,可合理地分配供应链上供应商与分销商、零售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统一的原始数据相对传统ERP系统来说更适应AR-ERP系统。在库存管理中使用AR-ERP系统管理供应、分销和零售的相关的AR-ERP信息,提供固定的AR捕捉器、移动的AR捕捉器、增强显示数据采集目标,即把各自原始数据提供给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对销售的实际信息进行全面而准确地实时传送。由于有AR技术这种先进的可视化技术,无论对最终客户还是企业,商品情况都可了如指掌,为准确而适合的管理提供了依据。2.AR-ERP系统中的库存管理。AR-ERP系统提供的AR影像,比起单纯的条形码数据更加丰富具体,可更加完整地了解有用数据及预料不到的情景,使AR-ERP在现实场景中对改进管理更有帮助。(1)入库管理。传统的入库管理都是手工办理,人为因素很多,大大影响了库管质量。现代企业实施ERP系统,在MRP中WSM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的ERP中,库存管理使用二维码的比较多,再先进一些的也只是利用看板管理,在管理中要验单、验货、填写报表等工作,效率很低,容易在交接时出错,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成本控制。AR-ERP系统引入多种手段实现WSM,可提高效率、减少交接错误、降低隐藏的牛鞭效应等不良效应带来的损失及保证安全生产。系统是在库房专用待验区货位安装,由0高度的可旋转平台、固定式的AR捕捉器、移动式的AR捕捉器、增强显示数据采集目标组成,后台只需连接AR计算机就可完成验货过程。入库的过程则是:专用推车或叉车直接停在专用验货货位;RFID读取电子标签数据与系统数据进行验证;监控器打开,LED大灯提供充足光照,监控器为看板照相,系统读取看板信息,验证看板信息;摄像开始,待验区货位360度旋转监控录制,物料与处理模糊图像方法生成的图像或其他方法生成的虚拟现实影像作对比。如果RFID、看板和摄像组成的虚拟现实验证都通过,系统改写电子标签信息;如果电子看板信息也要改写,系统则会显示需要改写的信息并提示库管理员改写。推车或叉车按AR信息提示把货物放在规定货位,货位AR系统确认到位,交单成功完成入库。假如没有检测成功,按AR-ERP系统给出信息进行其他流程。(2)出库管理。传统的物料出库管理不注重先入先出的规范,常在存储物料时把后入的物料挡住先入物料,导致出库时先出的是后入物料,先入物料由于积压而变质、过期甚至损坏,从而资金被大量的浪费。目前大多使用ERP的企业,在MRP中嵌入WSM系统。使用AR-ERP系统的WMS可很好地克服出库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出库系统是在库房专用待验区货位安装,由0高度的可旋转平台、固定式的AR捕捉器、移动式的AR捕捉器、增强显示数据采集目标组成,后台连接AR计算机可完成验货过程。出库过程:通过AR-ERP系统拣选需求方发来的物料清单,清单被写入看板并在AR-ERP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WMS中打开准备完成。叉车承载托盘进入货架拣选物料,货架上相应货位的LED大灯打开监控器工作,物料放入叉车上的托盘中,货架上的天线改写货架上物料托盘的标签,然后改写叉车上托盘的标签;拣选完后,专用叉车直接停在专用验货货位;RFID读取电子标签数据与系统数据进行验证;监控器打开LED大灯提供充足光照,监控器打开为看板照相系统读取看板信息,验证看板信息;监控摄像机开始工作,货位360度旋转监控录制,物料与虚拟现实影像作对比。如果三重验证都通过,系统将数据提交,交单成功完成出库。假如没有检测成功,按AR-ERP系统给出信息进行其他流程。(3)仓库搬运管理和物料储存管理。为防止牛鞭效应,内部可使用ABC法对库中物料进行分类,并采用多批次供货。[7]33-48ABC法就是把物料量占总库存中物料比例约10%且资金比例约70%的归为A类,所对应的客户称为A类客户;物料比例20%左右且资金比例20%左右的归为B类,所对应客户称为B类客户;物料比例约70%且资金比例约10%的归为C类,所对应的客户称为C类客户。实施ABC法主要是:对A类客户可实行会员制,客户物料用精细定量订货法,出库入库要多批次、少批量,防止积压;要与客户引入相应层次的协同商务,及时相互深悉真实的实时的供需信息,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信息畅通,保障物料持续供应。对B类客户,物料库存只需按定量订货法并按周期检查库存就可以了。对C类客户可采用一般管理方式,物料库存可采用双箱法。A类物料价值高、仓储量少,可用一个托盘占一个位置;B类物料价值低仓储量也较少也可用一个托盘占一个货位;C类需用双箱法存储,每一个箱子可算一个位置,当然C区的一个位置比A区和B区所占的面积、体积都大很多。库存采用AR技术方案,这将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由固定式的AR捕捉器、移动式的AR捕捉器、增强显示数据采集目标组成,经计算机影像处理系统、带有LED大灯的高清无线监控系统、无线射频(RFID)系统、看板信息系统、网络及ERP系统整合成AR-ERP。通过AR技术提高库存管理水平,可解决管理中的牛鞭效应,为实施多层次的协同商务提供信息技术。(4)协同商务管理中移动AR-ERP的使用。在AR-ERP中,可使在不同层次的协同商务之间、信息流跨平台的快速整合成为可能。[8]75-79获得数据可在任意空间,有时在户外、有时在室内,可随时随地查看供应链任意环节,这对采集数据来说是灵活多样的,满足了ERP的需求。管理思想选择联合库存管理(JMI),在硬件选择上可利用iPad来完成这项工作,iPad屏幕比普通手机大得多,图像显示清晰、文字也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目前iPad可应用二维码与条形码来识别信息,配置上如能相应地使用USB移动式RFID就更完善。与手持式RFID读写器有很大的不同,RFID读写器仅有数值数据确认功能,而以iPad为基础的AR-ERP系统还可进行图像处理。不仅有数据、实时影像,还有动态的三维模型。对于物料的确认和检验来说更加完善,可有效避免各种协同商务在管理中的损失。

四、结语

AR-ERP系统是对ERP系统的一次革命,对于普及ERP和ERPII协同商务有积极的作用,如果ERP升级为AR-ERP,无论对使用者还是开发者来说,都有很深的内涵。如何更好地发挥AR-ERP的作用,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企管专家和程序开发人员去研讨,但不容置疑的是:AR-ERP的使用,为未来全球化的电子商务铺平了道路,也为物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可视化手段。

参考文献:

[1]高娈,刘鲁宁,冯玉强.ERP用户消化吸收水平影响因素的多案例研究——基于同事互动的视角[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5).

[2]魏代森,李学庆,张家重.协同制造环境下ERP软件演化及其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6(6).

[3]王聪.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及其标准化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6(9).

[4]张雪,连立杰,池芳增.增强现实技术专利态势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6(2).

[5]尹作重,李江华,杜峻,等.RFID与ERP、MES等系统的集成模型[J].制造业自动化,2016(8).

[6]张松涛,李雪,张春杨.含提前期的混合回收闭环供应链牛鞭效应抑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6(8).

[7]陈长彬.一种减少供应链牛鞭效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16(6).

篇9

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规模定制呢?

其实,大规模定制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只是最近才被广泛关注而已。

百科上认为: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由此产生。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Alvi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987年,斯坦?戴维斯(Start Davis)在《Future Perfect》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生产方式称为“Mass Customization”,即大规模定制(MC)。1993年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II)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一书中写到:“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其范畴是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的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

大规模定制可以分为按订单销售(Sale-To-Order)、按订单装配(Assemble-to- Order)、按订单制造(Make-to-Order)和按订单设计(Engineer-to-Order)四种类型(如下图)。

按订单销售又可称为按库存生产(Make-to-Stock),这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只有销售活动是由客户订货驱动的,企业通过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位置往后移动而减少现有产品的成品库存。

按订单装配是指企业接到客户定单后,将企业中已有的零部件经过再配置后向客户提供定制产品的生产方式,如模块化的汽车、个人计算机等,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装配活动及其下游的活动是由客户订货驱动的,企业通过客户订单分离点位置往后移动而减少现有产品零部件和模块库存。

按订单制造是指接到客户定单后,在已有零部件的基础上进行变型设计、制造和装配,最终向客户提供定制产品的生产方式,大部分机械产品属于此类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客户订单分离点位于产品的生产阶段,变型设计及其下游的活动是由客户订货驱动的。

按订单设计是指根据客户定单中的特殊需求,重新设计能满足特殊需求的新零部件或整个产品。客户订单分离点位于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较少的通用原材料和零部件不受客户订单的影响,产品的开发设计及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都由客户订单驱动。企业在接到客户订单后,按照订单的具体要求,设计能够满足客户特殊要求的定制化产品,从供应商的选择、原材料的要求、设计过程、制造过程以及成品交付等等都由客户订单决定。

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包括了诸如时间的竞争、精益生产和微观销售等管理思想的精华。其方法模式得到了现代生产、管理、组织、信息、营销等技术平台的支持,因而就有超过以往生产模式的优势,更能适应网络经济和经济技术国际一体化的竞争局面。

但就目前来说,大规模定制还是一种很理想的生产方式,在现实中,有很多生产企业还很难有效地实现。

虽说,大规模定制有助于企业进入新的市场,并吸引大量个性化需求不能被标准产品所满足的顾客。然而,原始的大规模定制既浪费成本又没有效率。如果定制的产品在时间和成本上超过了顾客的预期,就会失去现有顾客。当然,如果无法实施和履行规模定制的承诺,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大规模定制下会产生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大规模定制下产生的新问题

大规模定制生产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生产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1. 对生产管理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生产管理理论按照产品需求特性的不同,把生产类型分为订货型生产(MTO)和备货型生产(MTS)。在大规模定制中,生产是按顾客订单进行的,但它又不能完全按MTO的形式进行生产。MTO的生产方式不能解决大规模定制中的生产顾客个性化产品与保证高效率这一对固有的矛盾。要实现既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要,又不影响生产效率,必须对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

2. 对生产计划制定的影响

传统的生产计划生成机制,如MRPⅡ(制造资源计划)、JIT(准时制生产方式)等有很多地方不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如MRPⅡ系统中的物料清单是基于单个产品的,在大规模定制生环境下,由于顾客的需求千差万别,最终产品的规格品种也会相当庞大,并且只有顾客订单确定后,才能确定其物料清单及其最终产品的项目编码与属性,用传统的物料清单,将会导致至上而下整体安排资源很难满足生产的需求。

3. 对生产过程控制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生产管理认为顾客需求与生产过程是分离的,生产控制的职能是协调生产内部因素以完成生产计划任务。而在大规模定制生产环境下,当顾客有订单要求时,生产系统应该对定制产品的价格、交货期、交货数量等数据快速地反馈给顾客,以实现准确的订单承诺;另外,生产系统能及时反映订单产品的生产执行状态,控制订单按计划有序地完成。所以,为了实现大批量制造定制的产品,企业必须采用更为有效的生产控制机制,这是传统的生产控制方法所不能满足的。

4. 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传统的制造企业采用基于MRPⅡ或JIT思想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生产的计划和控制。这些系统产生的背景、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质各不相同,任何一种管理系统的出现都与生产实践的需求分不开,MRPⅡ、JIT等现代化生产管理系统也是如此,均具有特定的应用条件。然而,相对于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条件,这些信息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大规模定制下的生产计划生成机制、物料清单的重构技术、信息集成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以适应规模定制生产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二、大规模定制下生产管理的对策

为了解决大规模定制下生产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就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在建立新的管理思想之前,我们必须借鉴其它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以便集各种管理方法的精髓,扬长避短,同时结合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自身需求进行改进,以形成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现代生产管理方法。

1. MRPⅡ与JIT相结合的Pull/Push(推/拉)生产策略

MRPⅡ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它的管理范围相当广,它能用于计划工具、维修等活动的物料需求及辅助财务管理,它既可以作为一个经营战略计划系统,也可以作为一个生产控制系统使用。但MRPⅡ的控制功能较弱,系统的生产控制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如存在过量的在制品、零部件生产前期误差较大,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等。

JIT一般被认为适用于大批量、高重复的生产、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在线控制功能,通过看板管理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调控各生产环节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时间,消除了生产环节的过量生产,实现所谓的无库存生产,而这一点正是MRPⅡ所欠缺的。

通过分析MRPⅡ和JIT和特点可知,MRPⅡ的优点在于,它集中式的信息管理方法便于实现信息集成,并能够对将来的生产提供“推动式”(Pull)计划;而JIT缩短准备时间与制造周期,降低库存与废品率的方法都十分可取,并通过“拉动式”(Push)控制对车间生产进行精确控制。由此可见,MRPⅡ、JIT各有所长,有必要将MRPⅡ的有效计划功能与JIT的控制、执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

2. 基于模块化设计与延迟区分的生产管理思想

模块化设计是指把产品的结构设计成许多功能相互独立的模块,各模块可以轻松地装配成不同形式的产品。因此,模块化设计把产品的多变性与零部件的标准化有效地结合了起来。通过零部件的高度标准化,可以使零件的外协变得容易,自制的专用件大大减少,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在产品设计中,模块化的水平越高,定制产品中模块和零部件的标准化程度也越高。模块化设计是面向产品结构的设计,它体现了大规模定制企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产品模块化是取得低成本定制生产的有效途径。

模块化设计是将产品的部件设计成许多产品都可共用的通用部件,然后根据客户的要求,选择和组合不同模块,从而生成具有不同功能、性能或规格的产品。由于这些通用部件可以采用批量生产方式,从而使其制造成本也能达到批量生产的成本水平。模块化又分为“不变模块”和“可变模块”,不变模块就是那些通用性高的部件,可变模块就是用户可以随意转化定制的部件。以某企业的定制洗衣机生产为例,滚筒的形状、电机的类型,这些通用性高,而且用户对其没有过高定制要求,这些部件都是可以统一生产的,而洗衣机机身材质、用料、喷涂颜色、图案,这些用户可以直接看到,有定制需求的部件可以按照个人需求进行选择。

延迟策略是把产品的定制活动推迟到供应链的下游进行,生产过程中定制活动开始的点即为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CODP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由基于预测的库存生产,转向响应客户需求的定制生产转换点,通过延迟CODP可以降低制造过程的复杂程度,减少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以及降低成品库存,缩短定制时间。

利用延迟区分策略可以将大规模定制生产过程分成两大阶段,在CODP以前,其生产过程利用计划推动,按预测生产标准件及其通用零部件、常见的定制零部件,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该阶段主体是计划“推动式”;而在CODP后,其生产过程由客户订单驱动,也就是当客户订单确定以后,再安排产品的最终装配,该阶段采用JIT的“拉动式”组织生产。

3. 发挥产品信息的继承性

尽管不同定制产品在外形功能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中的某些部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成组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继承以往已经经过生产实践考验的产品信息和制造工艺信息,提高产品的一次成熟性;同时,一个新产品的设计也不再需要从零开始,这就大大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

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大学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这必然和现实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呼应,同时也折射出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而我国物流行业的兴起也不过是近二三十年间的事情,因此对于多数国内大学院校来说,物流管理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专业教学历史总体不会超过20年,有的甚至更短。此外,由于国家2009年的产业振兴规划中将物流业列入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而且近年来伴随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的物流快递业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围绕物流产生的问题和事件成为新闻焦点,社会大众对物流业的了解和认识日益深入,普通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

专业新,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热门,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这必然导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关系到专业健康成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下笔者将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改革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短视化。培养目标短视化应该是所有国内热门专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注重当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市场化的人才培养观念。先不谈大专院校对企业需求是否真的了解透彻,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关键是热门专业也许在未来的四五年后就会变冷,成为市场需求饱和的专业,这样一种短视的行为必然导致将来学生就业困难,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存在这样的目标短视问题,这将直接导致专业教育急功近利,使得物流管理的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向技工学校看齐,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教学手段和方法又缺乏技工学校的实用性。物流专业的学生感觉自降身价,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教师大材小用,浪费师资力量,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颇感尴尬与困惑。

2.缺乏有效的专业宣讲。物流管理是个新专业,以本校为例,每年的招生计划也只有两个班,但通过调查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多数都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而即使是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更不用说哪些调剂生了,完全是茫然不解的状态。因此如何向新生介绍专业特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方面又往往容易被忽略,专业宣讲要么缺失,要么没有安排资深的物流管理专业老师进行生动有力的讲解,导致部分学生到了大二大三阶段仍对专业学习提不起兴趣,对专业前途茫然困惑,学习积极性不高,有能力的学生干脆转系转专业,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内容多重复。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关键,不仅要用来指导师资力量的配备,而且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习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较新且热门,教学经验不足,过分关注市场需求,盲目跟风,课程设置上又必须遵从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对学分的硬性规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如本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中《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三门课程内容就多有重复,相信这种现象在许多院校中都普遍存在,这也固然和现如今的物流管理教材编制急功近利,互相抄袭,态度不端有关,尤其在各教材的案例引用中内容重复率更高,且陈旧过时。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低,并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态度和质量产生怀疑,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

4.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物流管理专业面对本科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原因无他,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服务于现实,而大学本科学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物流管理又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深层次的现场管理范畴,更需要实践认知。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策略。但事实是一方面学校缺乏校企联系,相关的教学投入不足,教师缺乏教学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教材编制质量不高,内容重复且知识更新慢,部分理论很快陈旧过时,从而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多以书本知识为限,甚至照本宣科,即使是案例教学,学生也因缺乏实践认知而茫然不知所云,而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多数案例重复引用率高,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学习中使用同一案例的现象很常见,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趣,课堂教学效果差。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上述问题,应当普遍存在于把教学作为重点工作的普通高校当中,针对以上问题,本人现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树立高低结合的培养目标。所谓高低结合就是指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要一方面树立更长远和更高水平的培养目标。虽然我国多数普通高校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但并不妨碍其树立为研究性院校输入科研力量的目标,而物流管理专业在许多方面都处在管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如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仓库拣货运筹等等,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应当将这样的目标体现出来,吸引并引导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探索科研课题,同时这也是本科院校和一般性职业技能院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还要设立一个适合大多数学生水平的较低层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但这个低目标并不是向专业技能学校看齐的技能培训和教育,而是从输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入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未来战略眼光的物流管理专业人士和骨干力量。唯有此,才能真正体现出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探讨当中,“教”“学”质量同时得到提升。

2.高度重视新生的专业特色宣讲。大学刚入学新生疑问重重,心理脆弱,此时也是吸收知识增加见闻树立观念的最佳时期,深入有力的专业特色宣讲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选择,至少也决定了多数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本专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特色宣讲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以上我们提出的高低结合的培养目标,体现出专业教育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突出物流管理专业进可占领科研前言,退可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自己的专业,为高质量的课堂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针对课程设置不当导致教学内容多有重复的现象,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需要大刀阔斧地砍掉片面狭窄的专业课程,如《第三方物流》这门课程根本就是物流这个特殊行业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介绍,不仅知识片面狭窄,而且内容和多数专业课程都重复,学习内容也通俗易懂毫无难度,应当从培养计划中剔除。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学校本身或主管的教育部分对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有硬性的学分要求,砍掉不必要的课程后怎么办?这就要求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在课程设置中,跳出教学工作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把组织学生参观实习,筹办专业知识辩论赛,设立专业创业计划大奖赛等课外学习活动也纳入到课程设计当中,对于完成和参与这些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现实实践活动中。这样的一减一增,使得课程设置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同时也是和高低结合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4.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内容枯燥一方面反映出教材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单一有关。因此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财经频道的物流问题聚焦节目,借以了解我国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建设问题;督促学生自己编制一份物流企业的创业计划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甚至不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承揽校内及周边地区的物流快递业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成功的物流企业,和企业家现场交流;参加各种与物流有关的展览展销会,熟悉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科技能力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现象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无非是两个方面,即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以上的分析和建议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虽说师资队伍建设和招生质量提升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在具体专业如物流管理方面,仍有其特有的教学特点和规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得物流管理的本科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优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帆.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8(20).

[2]许岗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物流科技,2010(09).

[3]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