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处理难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垃圾渗滤液处理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垃圾渗滤液处理难点

篇1

关键词:垃圾滤液处理难点;处理对策

前言:

垃圾渗滤液,通俗来说就是指经过了垃圾处理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物理反应,再加之降水污水排放等其他外部的来水的渗疏作用和淋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高浓度的污水,它也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通常有以下几各方面是影响垃圾渗滤液的关键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地面流失、地下水渗入、垃圾的特性、地下层结构、表层覆土以及下层排水设施情况。垃圾渗滤液中含有众多的高污染因素,存在大量的有毒物质,对环境的危害难以表述,一旦垃圾渗滤液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污染后果。会对动植物以及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极具复杂性,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已经成为一个较困难的难题。

1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点

1.1垃圾渗滤液所具有的特点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基本上就决定了其处理的难度性。垃圾渗滤液的水质波动大,渗滤液的成分复杂,很难对症下药。而且垃圾渗滤液的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填埋时间的长短逐渐变化,这其中有众多的因素影响着它的变化,垃圾所含有的内含物质,降水对于土壤的渗透,填埋时间的长短,填埋时期的专业技术的人才的素质问题,填埋场地防渗透技术,填埋场中具体的操作细节,填埋场的运营状况等,特别是降水渗透量和填埋时间长短是两个关键的影响因素,甚至可以说,这两个因素已经决定了垃圾渗滤液的成分的复杂性特征。并且我们要看到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不可控的,这也是一个垃圾渗滤液处理困难的一部分原因。另外,COD 和氨氮的浓度高,众所周知,氨氮过多会是水体产生恶臭,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其中还含有很多的致癌物质,一旦不小心排放到环境,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影响可想而知。还有重金属的含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艳丽的颜色中同样含着恶臭,对环境的污染极其严重。

1.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

与城市污水一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简单明了,它可以节约了处理城市废水和垃圾渗滤液的双重费用,降低了处理成本,基本上算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但是有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工厂往往和垃圾填埋厂的距离很远,这样对于两者的共同处理的方便性提出了挑战。同时运输也会增加一定的经济成本和处理费用,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和城市污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污水处理厂的重负荷。还有一种处理方式就是运用渗滤液回灌技术,回灌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运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的技术,它依靠简单的技术设备,操作简单,经济成本也相对较低,但是同样存在着问题,一方面产生大量可挥发的恶臭气体,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最后一种方式是现场建立渗滤液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是一项相对较为先进的技术,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就目前中国的现状而言,有一部分大城市也有这样的渗滤液处理厂,它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持,运用的范围现在还有待开发。其技术核心总结而言就是对污水处理的一种模仿。

1.3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点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单一的处理方法无法满足排放标准,因为垃圾渗滤液的成分复杂,含有的物质水溶性差,难以分解,这就造成了在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仅仅靠一项处理程序很难达到达标排放的标准,另外的垃圾渗滤液中的水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单单靠一项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不能实现对多种水质的处理;有较高氨氮浓度的垃圾渗滤液难以处理,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难题,随着近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已经成为大街小巷中的常识性问题,由于重金属的特殊性,只要有少量的重金属物质进入人体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畸形等各种生理变异,所以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越来越严格,以确保不会在排放后对人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2 针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点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1 增强对垃圾渗滤液的全过程监控

全过程监控是指对于垃圾渗滤液整体性的一个把握,对于降低经济成本和节约不必要的开支,能加大对与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投入,同时全过程包括在开始阶段,过程阶段,结束阶段都能都有一个好的监控,首先是开始阶段,开始阶段就是垃圾渗滤液的源头,控制源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能够减少工作量,另一方面是能够培养人们对于垃圾再回收利用的意识。在过程阶段,注意对于技术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加大对于研究的力度,发展出更加有效的方式对待垃圾渗滤液;同时在过程阶段,应该严格对待每一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不能马虎过关,严肃对待处理的每一项环节,保持高达标排放的效率。

2.2 加强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利用

增强对于新技术的利用和研发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相当于就是质的飞跃,只有有一项可观的技术支持,众多的垃圾渗滤液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对与新技术的投资不仅仅是迫于形势,而且是必要的,能够给我们将来处理垃圾渗滤液带来很好的效果和发展前景。对于现在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要注意加大资金进行推广其使用范围,增强这项技术设备的使用效度,给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带来更多实际的效果。实现一项新的技术设备的产业化结构,使之能够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行业中发展壮大,这是很有必要的,是符合市场现实需求的体现。

2.3 对于重点技术的运用

微电解处理工艺,主要原理是通过金属的腐蚀原理,通过物理沉淀和相关的化学反应来实现对垃圾渗滤液中的物质的吸附和处理,这个方法主要对于污水处理的模仿,但是对于垃圾渗滤液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氧化沟处理工艺,是一种主要正针对垃圾渗滤液填埋的技术处理,这种工艺具有超强的耐冲击负荷、良好的脱氮效果,另外一个广受人们欢迎的特点是它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产泥率进行有效的降低,近几年来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使用;砂滤处理工艺,主要是对于水中的杂质的处理,使用过滤层过滤掉垃圾渗滤液中的悬浮杂质,它能够一定程度上使水质澄清。

3 结语

总而言之,垃圾渗滤液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同应对的问题和技术难题,不断有学者在孜孜不倦的进行着研究和创新,相信在未来垃圾渗滤液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同时对于现有的各种技术应该加大对于它们的技术处理和管理,使之能够真正的有所作用,能够真正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中发挥正确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0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处置方法是卫生填埋和焚烧,卫生填埋方式在我市使用更加广泛,在填埋阶段以及填埋场封场后期会产生大量垃圾渗滤液,渗滤液易于渗透进入未经防渗处理的岩土层和表土层,它是一种黑臭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含有大量的悬浮物(SS)、化学需要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大肠杆菌及铬、镉、汞、铅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如不作处理,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对附近公众健康和周围环境仍然产生危害。

1 渗滤液的变化过程及危害

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垃圾渗滤液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大气降雨进入填埋场的雨水;(2)垃圾自身含水;(3)微生物对生活垃圾的厌氧分解而产生的水。

1.2 渗滤液的变化过程

同一个填埋场随着时间的变化滤液有很大不同,可以用五个阶段来概括:

(1)调整期。尚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由于厌氧和兼氧微生物生长缓慢,渗滤液相对较少,主要源于雨水的冲刷。

(2)过渡期。本阶段水分达到饱和容量,渗滤液中的微生物逐渐在选择压下富集出厌氧和兼氧微生物,在缺氧厌氧条件下电子受体自O2转变为NO3-及SO42-,此阶段尚无甲烷产生。

(3)酸形成期。水解酸化作用下,渗滤液中的有机质迅速转化分解为脂肪酸,含N、P的有机质经氨化和磷酸盐化转化为氨氮和磷酸盐,同时一些金属(Fe、Mn)会和有机质发生络合作用使滤液变成深褐色,此期间产生的滤液COD极高,BOD5/COD为0.4-0.6,可生化性好,滤液深颜色属于早期滤液。

(4)甲烷形成期。在第三阶段产生的没有流出填埋场的有机酸在甲烷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CO2和CH4甚至一些H2。该阶段由于重碳酸盐缓冲系统维持在6-8,BOD5/COD为0.1-0.01,其可生化性降低,滤液进入晚期。

(5)成熟期。可生化性极差,细菌的生物稳定作用趋于停止,不再产生气体,不可生物降解的腐殖质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形成深色的混合液体,该阶段滤液中氧气和氯化物增加。

1.3 渗滤液的危害

垃圾渗滤液作为一种高浓度、多组分、多变化的污水,其性质主要取决于垃圾成分、垃圾的粒径、现场气候和填埋时间等因素。一个渗滤液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的垃圾处理厂,就是一个更大的再生污染源,其污染可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1)水质复杂,含有致癌物1种,促癌物、辅致癌物4种,致突变物1种,被列入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的有6种。

(2)含有多种有机物,成分复杂,难降解,难处理。

(3)含有多种重金属,特别是其中的有毒金属。隔离措施不当则会渗入到地下,影响地下水,对周围的居民和植物生存有很大的影响。

(4)味道十分难闻,会产生沼气,影响大气环境。

2 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工艺

2.1 渗滤液处理方法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技术既有与常规废水处理技术的共性,也有其极为显著的特殊性。渗滤液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

(1)直接排入或运输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合并处理。

(2)渗滤液循环回喷填埋场。

(3)经必要的预处理后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

(4)在填埋场建设污水处理站(厂)进行现场处理。

这些处理方案需在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处理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合理而慎重地选用。

2.2 渗滤液处理工艺

目前国内外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有生物处理、物化处理、土地处理等多种。一般情况下必须将两种以上处理技术合理组合,才能使处理后渗滤液达标排放。表1是国内常用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比较。

表1 部分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工艺比较

注:“(1)”生物法;“(2)”膜法.

由表1可看出,单独采用厌氧或好氧工艺均不能把垃圾渗滤液处理达标,而国内多家填埋场的实际经验证明,即使采用厌氧―好氧结合的工艺也很难使渗滤液处理出水达到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因而,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应首先选择膜法工艺。膜法工艺虽然一次性建设投资高于生物法,但运行费用若以处理单位质量COD计,则与城市污水处理厂基本持平,经济上是合理的,而且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受水质波动影响较少,管理方便。除了表1中列出的工艺外,还有如上提及的土地处理(主要指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循环回灌等其他处理工艺。土地处理由于存在恶臭、潜在的重金属二次污染等问题,应用较少。其次,一些单位开发的微波、磁化、高级氧化等技术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2.3 建议

根据上述对垃圾渗滤液水质和处理方案、工艺的介绍、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由于垃圾渗滤液的特殊性质,无论采用哪种处理方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目前采用较多的现场处理的各工艺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所以除对处理方案进行研究外,还应当考虑如何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宜发展可减少渗滤液产生量的填埋技术。

(2)从各工艺的比较可以看出,膜法处理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首先考虑使用。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填埋场早期生化性比较好的渗滤液运输至附近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合并处理,后期可生化性差的渗滤液采用膜法处理以降低总处理费用。

3 结语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是垃圾填埋场防治二次污染的关键问题。当前正在运行的垃圾填埋场以及服务期满封场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设立防治措置,确保处理后水质达标的基础上优先选用投资运行费用较低的处理技术,以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宋建华.垃圾渗涟液及其处理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7,27(4):134-137.

篇3

关键词: MBR技术;垃圾渗滤液;MBR;反应器;出水水质

Abstract: The city life waste leachate complicated composition, great harm, if not handled properly will cause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BR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o a kind of high efficient 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new technology, the MBR technology processing, outlet wa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are very wide. This paper MBR technology in city life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of the appli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some specific requirements, aim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MB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Keywords: MBR technology;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MBR; Reactor; Effluent water

中图分类号: R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生活垃圾量也在不断增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垃圾焚烧、填埋、堆肥以及综合利用等,其中,垃圾填埋以其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管理相对方便、技术较为成熟等优点成为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是公认污染严重、难于处理、性质复杂的高浓度污染废水。如果处理不当就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垃圾渗滤液的有效处理已成为目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难点之一。MBR是生化反应器和膜分离相结合的高效垃圾渗滤液处理新工艺,反应器体积小,生化反应效率高,出水中无菌体和悬浮物,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MBR技术的应用时间并不长,为了更好的了解MBR技术,本文就MBR技术在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进水COD浓度的确定

渗滤液的特点是具有较高浓度的COD和氨氮,埋龄比较短的垃圾填埋场其进水氨氮值一般在300~1000mg/L之间,而埋龄较长的填埋场其进水氨氮值可达2000~3000mg/L。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要求,处理后的渗滤液TN值至少应达到40mg/L以下,因此要求生物处理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去除氨氮的功能。

进水COD浓度是确定MBR系统好氧区容积的主要参数之一,合理确定进水COD浓度对渗滤液处理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要满足硝化及反硝化的要求,BOD5与氨氮之比一般宜大于3~4,浓度较高的渗滤液其B/C比一般可达0.5,按此推算COD与氨氮之比一般应大于6~8。如果进水渗滤液COD与氨氮值满足上述要求,可以按进水COD值计算好氧池容积及污泥产量。如果进水COD值较低,而氨氮值较高,不满足上述要求,则说明碳源缺失,应向系统中补充碳源,并以补充碳源后的COD值进行计算。

2水温

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范围是30~35℃,温度不但影响硝化菌的比增长速率,而且影响硝化菌的活性。在5~35℃范围内,硝化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温度<5℃时,硝化菌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反硝化反应的最佳温度是35~45℃,温度越低,选取合理的计算温度不但可以减少工程投资,而且也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由于渗滤液处理项目进水浓度高、水力停留时间长以及采取了其他一些工程措施,使处理系统生物池内水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影响生化反应温度的因素分析:

①MBR生物反应器为高负荷生化反应器,生化降解过程中,有机物、氨氮氧化的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温度有所升高。

②动力设备风机、水泵运行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也使温度升高5℃以上,根据热平衡计算,超滤出水比生化进水温度要高10℃左右。

③超滤混合液回流到生化池的循环过程使液体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

④填埋场的调节池水力停留时间较长,而且大多数没有采取保温措施,致使冬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渗滤液进水温度较低。但由于渗滤液为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水力停留时间比较长,一般可达4~5d,虽然进水温度较低,但由于流量较小,对生物池的温度影响甚微。同时由于采用较大的回流比(一般可达1000%~1500%),致使生物池中水温受进水温度的影响很小,系统中可维持较高的温度。

虽然出水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但由于流量较小,同样不会使生物池水温明显下降。

⑤渗滤液处理一般采用射流曝气,要求有效水深较深,通常生物池的有效水深为4~6m,而渗滤液处理系统生物池有效水深采用6~8m,从而使水面面积减小,生物反应池中热量散失较少,有利于生物池保持较高的温度。

综合上述几项因素,生物池实际运行的温度一般维持在25~35℃,在夏季温度会更高,可达40℃以上,而温度过高同样对生物处理系统不利,为保证正常运行,需设置循环冷却水系统,确保池内水温≤40℃。综合考虑,设计时一般按照不低于25℃进行计算。

我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二及广东省《水污染排放限值标准》(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排放标准、且浓缩液不允许回灌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渗滤液处理规模为1000m3/d,其中一期340 m3/d,采用MBR处理工艺,生物池内水温常年不低于30℃,夏季水温高达40℃,目前已经运行一年多时间,出水水质完全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3混合液污泥浓度

篇4

【关键字】垃圾卫生填埋场;废弃矿区;选址;环评

1.前言

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项目,是对城镇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环保项目,项目的建设可有效减轻城镇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其在建设过程(施工期)和建成使用后(营运期),自身产生的渗滤液、填埋气体、噪声等污染物会对外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是一个环境污染源。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中,项目的选址是项目建设的关键和难点,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否可在废弃矿区建设,在废弃矿区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评应注意什么问题,本文以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为依据,分析探讨在废弃矿区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环评论证重点、技术支撑和环保措施要求。

2、关于选址的规定条文

垃圾填埋场选址是填埋场建设项目中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如果选址不当,将会给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营带来种种困难。卫生填埋场场址的选择涉及到当地经济、交通、运距、地理地形、气候、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选址应遵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等规范和标准。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否可在废弃矿区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选址要求中提到,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避开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可见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在废弃矿区是一个敏感问题,环评中应重点论证是否可行。

3、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在废弃矿区的不利因素

3.1地下采煤使煤层周围岩体中原始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在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导致地面塌陷形成塌陷盆地、漏斗状塌陷坑和台阶状断裂。根据国外资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有废弃矿井和岩溶矿区的地表存在再次下沉和塌陷的可能性最大。

3.2废弃矿区地表的再次下沉和塌陷,可破坏垃圾填埋库区的防渗系统,渗滤液渗入矿井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

4、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在废弃矿区,环评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论证其可行性

4.1通过地质勘查,明确项目选址是否是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如果是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项目选址不可行。

4.2如果不是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环评应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为依据,从如下几方面论证项目选址的可行性。

4.2.1在环境现状调查中,调查清楚地下水评价范围内,村镇用水和取水点现状,特别要调查清楚取用地下水村镇的情况。调查清楚煤矿矿井开采范围、走向、深度,采空区高度、宽度和深度,并附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原矿区开采现状图。

4.2.2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中,应计算预测废弃矿区采空区在应力的作用下,地面塌陷、裂缝、沉降造成防渗层破裂,渗滤液渗入矿井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事故性排放的后果,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预测地下水污染可能影响的村庄。

4.2.3环境风险评价中,应重点分析计算废弃矿区地面塌陷、裂缝、沉降事故发生概率的数据及变化规律。国内矿区开采沉陷预计方法主要有:〔1〕概率积分法。〔2〕典型曲线法。〔3〕剖面函数法。〔4〕皮尔森III型法。沉陷预计应引用权威部门和权威刊物推荐的数学模型和参数。并进行风险计算,给出该风险是否可接受的结论。

篇5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建议;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迅速。城市生活圾垃堆存直接导致一系列问题:长期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空气、土壤和地下水,城乡结合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并且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已经制约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垃圾问题,还城乡居民一个健康、洁净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1、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意义

实现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科学有效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②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可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③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可以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还可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2、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

2.1 焚烧法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具有减量化效果显著、无害化程度彻底等优点,焚烧处理早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的基本方法,同时在对其他固体废物的处理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主要城市均已建设了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场,许多小城镇、医院等,也建有相应的固体废物焚烧处理装置。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回收体系也较为健全[1]。

2.2 卫生填埋法填埋是由传统的废物堆放和填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经过长期的改良,废物填埋已经演变成一种系统而成熟的科学工程方法,即卫生填埋法。该法是利用工程手段,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防止渗滤液及有害气体对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使整个填埋作业及废物稳定过程对公共卫生安全及环境均无危害的一种土地处置废物方法。与其他处理方法相比,卫生填埋法的主要优点是:①其一次性投资较低,运行也较为经济;②适应性广,对生活废物的种类、性质和数量均无苛刻的要求;③是一种相对完全、彻底的最终处置方法;④运行管理相对简单。

2.3 堆肥法由于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通过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还原于大自然,堆肥法既是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使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一系列放热分解反应,最终使有机物转化为简单而稳定的腐殖质过程,腐殖质中含有可被土壤接受的有机营养物,能够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并维持了自然界物质的良好循环,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处理成本小、实现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的优点,但此方法需要前期做好垃圾分类,否则会增加后期处理难度大,且得到的腐殖质肥效不佳[2]。

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

3.1 公众环保意识弱,垃圾分类收集难一直以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习惯于将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这种混合收集的垃圾中往往含有可直接回收利用的物质和一些危险废弃物,如废纸、塑料、易拉罐、废旧电池等,如果将这些物质同生活垃圾一并处理,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增大了垃圾处理成本和后期处理难度。虽然我国在一些大中城市已试点了“垃圾分类收集”,但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及其他因素,都使得“垃圾分类收集”收效甚微。

3.2 垃圾处理投资单一且不足由于垃圾处理作为城市公共事业,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不能很好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投资渠道窄,其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大,资金紧张,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的处理需求。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以及配套建设相对滞后,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垃圾渗滤液、焚烧废气等二次污染更得不到有效处理,甚至无人问津。

3.3 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到位我国固体废物处理行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共同难题,现有的管理体系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垃圾处理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包括垃圾减量、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在内的合理有效的综合性管理体系也势在必行。另外,相关管理制度奖罚不分明,城市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对现有的环保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强,“重形式,走过场”,使得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无‘法落实。

4、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尽早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制度,回收可利用资源和有害废弃物,减少二次污染,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从源头管理,控制并减少垃圾的产生量。②拓宽垃圾处理产业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了增强企业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责任,投资者必须关注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积极出谋划策,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企业投资者来说,要想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就必须洁身自好,认真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应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认真执行,并且创新。③加紧完善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管理制度。不管从法律监督的角度还是从工作监督的角度,都应该强化对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推动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

5、结语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处置,才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要求多部门全面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力度,利好固废行业,实现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力.浅谈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J].科技传播,2011,68.

篇6

关键词: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发展

Abstract: the sources and hazards of ammonia nitrogen,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 treatment, about the variousmethods work, to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thod, proposed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ammonia nitrogen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Key words: ammonia wastewater; approach;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及城市化,大量含NH3-N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被排入天然水体。存在于水中的NH3-N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对水中的生物也有一定的毒性,较高的氨氮浓度会直接导致水质的黑臭。NH3-N作为一种无机营养物质,还是引起海洋、湖泊、河流及其它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NH3-N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水环境的污染。水体中的NH3一N污染已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在1988年实施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规定硝酸盐、亚硝酸盐、非离子氨和凯氏氮的标准。十多年以后,国家在GHZBl—1999增加了NH3-N的排放标准,在GB3838—2002标准中增加了TN控制。可见处理NH3-N废水的重要性,分析当前的技术进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常用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1、生物法

生物法处理氨氮废水主要包括传统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工艺。硝化阶段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反硝化阶段是将硝化阶段的产物还原为氮气。厌氧氨氧化则是在厌氧条件下,氨氮提供电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接受电子,直接将氨氮、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转变成氮气。生物法处理含有机物的较低浓度氨氮废水效果较好,但是处理时间较长,效果不稳定,占地面积大。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和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效率比较高,但它们的工艺条件要求相当严格,在实际应用中难于控制。

生物脱氮工艺过程

2、空气吹脱法

空气吹脱法的原理是加碱使离子铵转化为游离氨,然后通入空气,利用液相中氨的平衡浓度与实际浓度差异,使氨进入气相脱出。姜维等用空气吹脱法对某皮革厂综合废水进行处理,并对该方法做了经济评估,确定了最佳的处理条件为pH=l 1,气液比=1800,温度25—350C。在进水氨氮浓度为3042mg/L的条件下,氨氮去除率达到78.1%-83.5%,吨水处理成本约为3.6l元。吹脱法脱氮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灵活,可用于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预处理,但氨氮转化为气态,会造成二次污染。该方法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温度较低的时间和地区,吹脱法的处理效果会大大降低。处理效果也会受装备尺寸的影响,装置和管道容易结垢。该方法不断鼓气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要求pH较为严格,出水还要进一步对pH进行调整,处理费用较高。

3、折点加氯法

折点加氯法的原理是在氨氮废水中加入过量氯或次氯酸钠,使氨氮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氮气。发生的反应表示为:

NH4++1.5Hclo0.5N2+1.5H20+2.5H++1.5Cl-

随着氯气通入量的增加,废水中的氨氮浓度降低,在某一点氨氮浓度为O,此时废水中的氯的量也最低,我们称这点为转折点。罗光英用折点加氯法对氨氮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加氯量与各水质指标之问的关系,证明该方法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氨氮。但是处理过程需要通人大量的氯,处理成本较高。折点加氯法处理氨氮废水效果好,设备简单,反应速率快且完全,通入氯气对水可以起到消毒作用。但液氯储存和使用的要求较高,出水需调节pH,成本高,副产物会造成二次污染。

4、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在氨氮废水中添加化学药剂.使氨氮转化为难溶的物质从而从水体中去除的方法。磷酸铵镁法(MAP法)于近年产生之后,迅速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杨阳等采用MAP法处理含氨氮1000mg/L养猪废水。考察了该方法处理养猪废水的的影响因素。在pH=9.5,n(PO43-):n(NH4+):n(Mg2+)=1:l:1.2,反应10min时,去除率达到95.1 5%。采用分段加药方式,处理效果达到97.26%,使MAP法工艺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化学沉淀法处理氨氮废水原理简单,操作灵活,处理效果好,产物能作为缓释肥使用。但是反应过程需要投加大量的药剂,费用较高。

5、液膜法

液膜法是指液态氨易溶于膜相,利用液相与膜相中氨氮的浓度差使氨氮进入膜相。并与膜相中的酸发生解脱反应:NH3+H+NH4+,尚晋等用液膜法对初始氨氮浓度为1000mg/L的模拟废水进行处理。液膜法处理氨氮废水效率高,耗能少,无二次污染,但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伴生着水渗透蒸馏的过程,使处理难度增大,成本增加,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是液膜法运用的难点。

二、处理氨氮废水的新工艺

1、电化学氧化法

电化学法通过两种途径去除废水中的氨氮:

(1)直接电氧化:NH3在阳极直接被氧化为N2和水。

NH3+30H1/2N2+3H20+3e-

(2)间接电氧化:Cl-在阳极被氧化为Cl2,再作为强氧化剂使水中的氨氮氧化为N2。2Cl-C12+2e-

C12+H20HOCl+H++CI-

2NH4++3HOClN2+3H20+5H++3C1一

此过程以间接电氧化为主。欧阳超旧等用电化学氧化对氨氮的去除条件进行研究。确定pH为6~lO,电流密度为85mA/cm2,CI-浓度为8.0g/L为该实验的最佳条件。而且证明Ru02-IrO2—TiO2/Ti电极具有优越的性能。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水氨氮浓度为1800~2000mg/L的猪场废水处理后,氨氮去除率3h内达到98.22%。电化学法能够有效地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但是该方法耗电量大,成本较高。

2、光催化氧化法

光催化氧化法是利用半导体材料满价带和空导带的电子结构。当用紫外光照射时,TiO:价带上的电子被激发进入导带,在价带上形成空穴。空穴将TiO:表面的OH一和H:O分子氧化为·OH,·OH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从而实现对氨氮的氧化。乔世俊等用光催化氧化法对质量浓度为1460mg/L的氨氮废水进行处理,反应时间为24h时,可以达到95%以上的氨氮去除率。光催化技术具有低能耗、操作方便、反应条件温和,但氨氮废水的氧化产物N02-和N03-对人体还是有害的,需要进一步处理。对于光催化剂的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光催化机理和反应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更稳定有效的催化剂制备还在研究之中。

3、超声波法

超声波的传播是波的膨胀和压缩交替的过程,在膨胀周期内,超声波对液体产生负压效应,使液体断裂产生空穴,形成空化核。空化核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破裂,在周围极小的空间内形成局部高温(高达5000K)高压(可达50MPa),并伴随强烈的冲击波和速度高达100m/s的微射流。高温高压可使水分子裂解为·H、·HO、·H02和H:O:等强氧化自由基来氧化氨氮,另外在冲击波和微射流的作用下,氨氮分子进入气泡中直接进行热解反应,降解速度较快。结果表明,随着pH的升高,氨氮的去除效果越好;随着氨氮浓度和气液比增大,氨氮的降解率也升高,当其值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一定声场下,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氨氮降解率基本不变。在优化条件pH值11,气液比800,氨氮浓度4948mg/L,经超声辐射2h后,降解率可达97.64%,可达标排放。超声波是一种先进、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可以用来处理多种废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特别是用来对一些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处理,工艺简单,降解速度快,和其它方法联用方便,成本低廉。但是,迄今缺乏高效的、大批量处理或流水式连续运行的声学操作系统,这是声化学研究的瓶颈。对于氨氮废水的处理,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工艺条件还需进一步研究。

结束语:

氨氮废水的处理在国内外都是一项技术难题。处理氨氮废水,单独使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都不能使废水达标排放,今后研究的方向是把二种或三种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达到基建和运行成本最低、处理水效果最好、无二次污染和出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宗平,陶涛,等.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氨吹脱法[J].给水排水,200l,27(6):15一19.

[2]吴方同,苏秋霞,等.吹脱法去除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的氨氮[J].给水排水,200l,27(6):20—24.

篇7

关键词:环境工程;膜分离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社会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严重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最大净化能力,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膜分离技术能对排出的有用物质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膜分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经济与环境实现和谐发展成为可能。

膜分离技术是近几年来才迅速崛起的一项高新技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膜分离技术越加成熟,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生物工程、石油化工工程、医药工业、食品工业、饮水处理工业等众多领域。与传统的过滤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不需要助剂的支持即可进行分离(通过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特性实现分离)。有些混合物甚至采用不同速度通过分离膜就能实现分离[1]。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低耗能、工艺简单、无二次污染等诸多优势,受到个领域的应用青睐。在环境工程中,应用膜分离技术能有效保护环境。膜分离技术以化学差和外部能量作为主要动力,同时结合合成膜或天然膜,将双组分和多组分的溶剂和溶质进行分离。另外,此项技术还能区分物质的等级,从而达到提纯和收集的目的。除此之外,膜分离技术还能利用多个技术过程实现物质的分离,处理气体和固液态物质中的废物,使其达到排放的标准,进而保护环境。

2.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按照分离过程,膜分离技术可分为微滤、超滤、反渗透、纳滤、液膜分离、渗透汽化、集成膜等技术[2]。现对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2.1微滤技术的应用

此项技术是应用比较广的膜分离技术。微滤技术与其他过滤工艺的原理类似,都属于筛网过滤的范畴。一般适用于过滤大小为0.1~10μm的颗粒或物质。微滤技术在0.2MPa以内的操作压力下就可应用,该技术对液体的适应性强,仅占用较小的面积,属于经济型的微过滤方式[3]。因此,广泛用于饮用水的处理。微滤技术能够取代二沉池和常规的澄清过滤,即使在水质波动很大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连续处理。另外,此项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处理各种废水,有效减少悬浮物和浑浊度,以便更好地处理废水,从而实现废水的二次利用。按照过滤的方式进行划分,微滤又可分为全量过滤和死端过滤两种方式。其中,死端过滤方式应用较广,具有高产出、低耗能的优点。不过随着过滤时间的不断增长,滤饼层也会相应增厚,从而减少了溶液的透过量。因此,如何更好地清洗滤饼,以增加溶液的透过量是目前死端过滤技术研究的重点。

2.2超滤技术的应用

超滤的分离原理好比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主要将悬浮物、固体颗粒物、胶体以及大分子物质等筛选出来。超滤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器工业和汽车工业的电泳漆废水处理。超滤膜是一种压力驱动膜,在处理电泳漆废水时,通过超滤膜将筛选出大量的金属离子杂质,以达到二次利用的目的。例如,南京某一毛纺厂利用超滤技术处理羊毛精制废水,其中,羊毛清洗液中的COD达到25000~45000mg/L,应用超滤膜截留羊毛脂,截留率达到90%以上。另外,TDS的截留率达到50%以上,悬浮物的截留率也达到98%以上。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升,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不过超滤膜的膜通过量会随着运行的时间增长而降低,可能出现严重的浓差极化和膜污染现象。另外,此项技术的需要较为复杂的预处理过程,且应用价格较高,其应用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研究出价格实惠、耐高温、高强度、抗氧化且寿命长的超滤膜成为重点。

2.3反渗透技术的应用

此项技术具有超强的脱除率,几乎能有效脱除所有的溶质,提高反渗透水质的质量。此项技术也因此被广泛用于除盐处理,包括饮用水工业、城市污水、垃圾渗滤液、工业用水等领域的水处理。其中,此项技术应用于垃圾渗透液的处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垃圾渗透液的成分较为复杂,含有高浓度的氨氮、有机物,以及重金属、高碱度等,若使用传统的活性污泥去除法,则很难去除这些高浓度的氨氮所引发的毒副作用,而反渗透技术则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但此项技术存在膜污染、浓差极化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研究耐污染、超低压、抗氧化、耐高温的材质是重点。

2.4纳滤技术的应用

此项技术在选择离子方面表现出超强的实力,它能有效清除物质中的二价离子,且清除率达到95%以上。除此之外,纳滤对一价离子也表现出很强的清除功效,清除率达到45%~85%。纳滤技术属于压力驱动过程,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纳滤技术在处理地下水、河水等废水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能有效清除地下水和河水中含有的农药、低分子有机物、硝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除此之外,与反渗透技术相比,纳滤技术的投资费用和操作费用更低,从而能有效降低处理成本。但纳滤对进水的水质要求比较高,需要较为复杂的预处理,且易造成污染,从而限制了其的应用范围。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处理技术和膜性能的不断改善,纳滤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2.5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此项技术多应用于处理溶液中含有特定有机物或离子的物质。液膜一般悬浮在液体的表面,是一种乳液颗粒,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苯胺、氨等物质,其清除率达到98%以上。与固膜相比,液膜的选择性更高、传质速度更快、分离效率也更高。液膜分离技术广泛用于冶炼、医药化工和废水处理等行业。液膜分离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易等优点,能实现废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目前,为提高液膜分离技术的水平,需重点解决液膜稳定性问题,尽快找到能快速破乳的办法以及高性能的支撑膜组件等。

2.6集成膜技术的应用

此项技术实现了膜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的优化组合,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技术的优点(对所需有害物质具有很好的清除效果),而且表现了新型膜技术的特点(高效能、低耗能等优势)。集成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在处理废水时,能有效清除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并对其进行浓缩,然后再进行净化处理。应用此项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而且能有效延长生产组件的使用寿命。

2.7渗透汽化技术

此项技术主要是利用液体中不同成分拥有不同的扩散系数和溶解度而实现分离的原理。渗透汽化也被称为渗透蒸发,最主要的优势特点是具有超高的单级分离度(一级分离系数高达1000)[4]。渗透汽化需要消耗热能,污染小或无污染是一大突出优点。此项技术主要应用在食品工业、航天、化工等行业。如处理啤酒脱醇后的废水、处理航天飞行中的实验室废水等。此项技术的单级分离效率较高,在回收溶剂、混合物分离以及脱除微量水等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渗透汽化技术的渗透率比较小,在今后的研究中需不断改善。

3.结语

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各类型的污染排放问题,因此,处理和回收利用问题成为环境工程关注的重点。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环境的质量,随着膜分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华玲.浅析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14):167-169.

篇8

关键词:脱水污泥 好氧发酵 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15-0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是在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的产物。它包括:混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泥沙、纤维、动植物残体和固体颗粒凝结的有机质、重金属元素、微生物、病菌、虫卵等物质的综合固体物质。脱水污泥如不能及时做好处理,则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它的处置是市政部门和污水处理厂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深度将进一步提高,污泥产量必将大量增加,如何有效处置与利用污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今,污泥的处理方法有填埋、焚烧、堆肥、土地利用等。脱水污泥含水率在80%左右,填埋需要占用大量空间,其中的大量有害成分易进入垃圾渗滤液,会增加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负荷,使得填埋场地难以消纳;焚烧则要较高的费用和技术,不适合大范围使用,只适用于个别地区;污泥经过好氧堆肥处理后再土地利用被认为是一种最经济有效、最有发展前景的污泥处置方法之一。

生物好氧堆肥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污泥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类腐殖质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好氧堆肥具有消除臭味,杀死病原菌和寄生虫(卵),降解大多数毒性有机物,固化和钝化重金属,改善污泥物理性状和降低含水率等作用。

目前主要好氧发酵工艺有以下三种:条垛式、槽式和反应器式。本文讨论主要针对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筒仓式反应器系统。

1 筒仓式反应器系统工艺简介

污泥好氧发酵筒仓反应器系统工艺流程一般可分为四部分:混合调质、好氧发酵、腐熟和尾气除臭。

1.1 混合调质

污泥混合调质的目的是调整脱水污泥的水分和碳氮比,并加大疏松程度,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好氧发酵。

1.2 好氧发酵

好氧发酵在发酵槽或发酵仓内进行,靠强制通风来供给氧气。在发酵过程中,物料中有机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开始发酵,首先是易分解物质分解,产生CO2和H2O,同时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这时微生物吸取有机物中的碳、氮等营养成分,在合成细胞质自身繁殖的同时,将细胞中吸收的物质分解而产生热量,发酵能进行高效率的分解。

一般情况下,经过连续3天以上、平均温度55 ℃以上的好氧发酵,大部分不稳定有机物被降解,大部分病原菌、寄生虫卵等被灭活。随着有机物的减少及代谢产物的累积,微生物的生长及有机物的分解速度逐渐减缓,发酵温度开始降低,污泥性质基本稳定,一次发酵完成。

发酵过程中氧的供给情况和系统保温程度对物料的温度上升有很大影响,一次发酵总周期约为8~18 d。

1.3 腐熟

一次发酵后的污泥尚未达到充分的稳定化,需要继续进行二次发酵。二次发酵的温度应控制在50 ℃以下,总发酵时间一般为10~20 d,使污泥进一步的稳定化,含水率降至40%以下,形成浅棕褐色(包括污泥颗粒内部)、内部无黑心、无臭、呈松散状、不招引苍蝇的类腐殖质。

1.4 尾气除臭

在好氧发酵过程中有臭气产生,主要是氨、硫化氢、甲硫醇等,废气必须进行除臭处理后才能排放。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生物滤池法,一般是用通风机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臭气收集,用管道输送到除臭器中除臭,这些除臭器处理NH3、H2S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5%以上。

2 成品污泥去向分析

好养发酵后的成品污泥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农用、土地改良、园林绿化和林地用。各处置方案的施用范围及条件见表1。

3 产污分析

污泥好氧发酵处理工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与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基本相同,且工程量一般不大,施工周期短,一般位于污水处理厂内,环境影响轻微,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工程运行期环境影响。

污泥好氧发酵工程主要影响为恶臭。污泥在转运、快速发酵和预腐熟阶段都会产生一定的臭气。废气如不加收集,无组织排放,不但影响设备正常运行,也会使得操作区的环境恶化,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各生产环节均需要设置集气、密闭装置,如新鲜污泥出料仓接引风管,混料机上方设置集气罩、各设备间的皮带传送机加罩密闭,筒仓式反应器、预腐熟车间设置引风装置将恶臭收集排入除臭系统。在恶臭经过有效收集后,仍有可能在以下环节产污,项目主要产污环节见表2。

4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根据作者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经验来看,应将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污泥泥质分析、工艺可达性分析、堆肥产品的环境安全性、公众参与作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1)由工程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可知,项目运行期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而且恶臭气体是实际生活中引发环境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将其作为评价的重点之一。

(2)新鲜污泥中的养分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符合土地利用泥质标准限值是污泥进行好氧发酵的前提条件。好氧发酵过程中有机物的挥发,养分含量会有所降低;发酵过程中部分干质挥发,导致重金属含量略有增加,评价过程中应进行污泥养分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的全过程质量平衡分析。

(3)新鲜污泥经过筒仓反应器内的好氧发酵和预腐熟过程,污泥的理化指标、养分指标、卫生学指标、污染物指标和种子发芽指数等是否满足相关的土地利用标准限值,处理工艺的可达性直接关系到成品污泥的质量与处置去向。污泥在好氧发酵过程中,含水率大幅降低,产生水分的去向及吸风设备的带水能力都是分析的重点。

(4)成品污泥存在使用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或产出物当地群众不认可造成生产、消纳脱节,可能引起环境污染。因此,项目应明确成品污泥的明确出路,分析施用场地的土壤污染物本底值,确定污泥可施用面积、施用的方式、日常管理方式、施用量、施用年限、与农田和河流的防护距离等情况。

(5)由于项目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恶臭气体,虽然对臭气进行收集并处理,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的敏感性,评价过程中应与项目周边居民充分沟通,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建设单位,保护好公众切实的环境利益,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诉求,使项目获得更高的公众支持率。

5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体会

5.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几个难点

(1)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恶臭气体源强的确定需要通过资料调查及项目物料平衡,结合现有污泥好氧发酵工程实际监测或类比监测资料,并根据项目生产规模、选址周围敏感点情况,从嗅觉、浓度两方面确定无组织恶臭气体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综合考虑以确定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

(2)成品污泥当地消化能力的确定。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调查、现场考察,根据工程产出物,主要是成品污泥已经实践证明的安全的使用、施用范围,结合项目可能的辐射地域内可施用场地消耗量予以确定。

(3)加强污泥监控措施,有效监控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新鲜污泥进厂前应进行重金属含量检测,若不符合土地利用标准限值,该批次污泥禁止入厂。

各批次污泥成品在施用前进行重金属抽样检测,如果超过土地利用重金属限值,可添加金属钝化剂,如:粉煤灰等,由于粉煤灰中含有多种元素,除N、P、K外,还有Fe、Cu、Zn、Si、Al、Ca、Mg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所以也相当于添加了一种多元肥料,特别是粉煤灰施入粘质土壤后,可以明显地改良土壤质地,降低容重,增加空隙度,提高地温,缩小膨胀率,促进土壤中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养分转化,有利于保温保墒,使水、肥、气、热趋向协调,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粉煤灰添加比例为超标污泥量的25%,在成品污泥暂存车间进行,混合15 d后进行复测,若重金属指标仍然不符合土壤施用限值,则该批次污泥不适合用于土地利用,按危险废弃物处置。

在已施用污泥的场地内每年进行土壤重金属含量监测,了解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是否还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满足成品污泥的施用。

5.2 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相关环境监管部门应加强项目的施工期环境监理,确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确保好氧发酵工程、配套环保设施及事故防范设施的落实及施工质量。加强与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联系,密切协作,共同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同时提供技术支持。督促运行期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工艺技术、工艺操作及安全操作三大规程,确保设备连续、高效、稳定运行,确保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在企业中的贯彻和落实。对环评提出的各项风险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持续改进,坚决杜绝各种环境污染和事故的发生。

6 结语

污泥好氧发酵仓式反应器系统占地面积小,土建结构简单,模块化的设备便于整体迁移,适用于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艺。经好氧生物发酵处理,可使污泥达到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最终作为营养土进行土地利用。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重点评价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污泥泥质分析、工艺可达性分析、堆肥产品的环境安全性、公众参与等方面。项目运行期应严格监控臭气排放浓度和进、出厂污泥成分,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工程[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28-329.

[2] 乔显亮,骆永明,吴胜春.污泥的土地利用及其环境影响[J].土壤,2000(2):79-85.

[3] 程五良,方萍,陈玲,等.城市污水厂污泥土地利用可靠性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939-942.

篇9

一、加快环卫工程建设、基础建设水平呈现新局面

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民生工程项目,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置换企业和老旧社区居民上厕难题,投入资金400万元,新建和改造无障碍公厕53座,同时对所有公厕进行全面维护,配备完善各类附属设施。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我们在城区主要社区严格按标准设置分类回收垃圾桶1500个,市城区的垃圾收运基本做到了密闭运输。增加了5台洗扫车,扩大了机械化清扫面积。对所有主次干道的果皮箱的广告进行了更换,共计2700张;修复了坏损果皮箱786个,更换了步行城及主干道公交站点果皮箱148个。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体化工作有了新突破

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项目是我市的重点工程,我们积极协调,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推动了工作进程。1、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我市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的重点建设项目德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明年可投入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转运站规划选址、环评、可研批复及设备选型等工作,即将转入征地和初步设计等工作。桃树岗生活垃圾填埋场三期工程填埋区建设和渗滤液升级改造技术方案设计已完成,正处于施工阶段。2、扩大了一体化处理范围。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我市沅水片生活垃圾处理已发展到市郊各乡镇、西洞庭祝丰镇、西湖西湖镇、鼎城区灌溪镇、蒿子港镇、石门桥镇,不仅取得市场化收运模式的成功经验,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垃圾污染问题,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快长效机制建设,环卫管理模式实现新发展

我们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创文明城市、迎湘商会为契机,不断规范作业标准,加强作业监督和管理,完善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工作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实施了处所两级领导带班巡查制度,添置更新洗扫车5台、洒水车4台、小型收集车3台,实行“机械清扫、人工清扫、洒水降尘”三位一体作业模式,对城区主次干道坚持机械化清扫与人工清扫相结合,对主干道进行夜间冲洗;坚持“垃圾不落地”,落实临街门店上门收集垃圾服务;优化作业组织,落实主要商业大街的24小时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延长了其他主要干道及夜市摊点、居民聚居地人流量大的地段、开放式小区的保洁时间;组织清理整治活动,对市区各建设工地周边道路安排专人专车负责冲洗降尘,保证清洗降尘质量;协助社区清理垃圾死角及楼道杂物6000多方;公厕实行一人一厕的管理,坚持每天对公厕进行两次全面冲洗;对中转站坚持每天两次集中保洁除臭;城区垃圾坚持了密闭运输、日产日清。

二是强化监督考核机制的完善,健全考核监控体系。实行行业主管和基层组织双重管理,检查考核实行日巡查、周检查、月结算、年总评,今年及时整改了管理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近200个。我们还督促各区域管理所健全完善节假日及夜间巡查制度,增加检查的机动性,提升检查的权威性,确保市城区环境卫生白天晚上一个样,上班和节假日一个样,大街和小巷一个样,促进了城区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强化渣土管理,严堵污染源头。今年来我处加大渣土管理力度,规范了施工工地和沿街门店装修文明施工。3月份市容监察大队、城东、城南、城西环卫所各抽调一名监察人员和三岔路所全体监察队员一起对落路口沙卵场实行全天候监控管理。3月份联合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交警支队开展了渣土整治百日行动,查处违章工地10多个,处理违章车辆100多台,基本遏制了渣土车辆违章行为上升的势头。

四、加快队伍建设、推进环卫事业的新发展

职工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不断加强环卫职工队伍建设,抓稳定、提素质,加强作业管理,实现环卫队伍“迎合新形势、适应新需求”这一目标。一是按照抓学习强素质、抓纪律促作风、抓管理树形象的思路,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开展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环卫监察执法、环卫有偿收费等一系列业务培训活动,使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与时俱进。二是修定了《市环卫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细则》,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大家感到了压力也有了动力,个个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为做好工作献策献力。三是制订了《常德市卫生管理处建设工程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了建设工程的管理和操作程序,确保了工程质量,提高了投资效益。四是为改革人事用工管理机制,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激励环卫行业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出台了《关于改革人事用工管理机制,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制订了《聘用员工工资管理暂行规定》,逐步提高聘用员工的工资待遇,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五、创建“满意环卫”,树立环卫形象。

我们向社会推行了五项工作承诺,对人流密集区域和重点时段增调清扫保洁力量,延长保洁时间,加强垃圾清扫、收集、清运等各个环节的配合,加强机械化作业和环卫设施维护、维修和管理力度,开展灭蝇灭蚊工作,着力整治垃圾中 转站、垃圾填埋场的卫生。同时,建立管理处、管理所两级投诉处理平台,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市长热线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全年共回复、处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5份,市民网上留言14条。做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复有处理。我们组织各管理所定期深入破产企业、城中村、老居民区和由物业公司管理的封闭小区进行清扫保洁的督导检查,协助社区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今年以来,帮助社区、居委会清理卫生死角垃圾6000多方。及时做好市直改制企业的解困工作,为原部粮械宿舍、建民巷社区进行了化粪池清理;对常乐社区的化粪池进行了抽运,更换了化粪池盖板18个;全面接管了滨印小区的卫生保洁任务。这些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广大市民和新闻媒体的好评,环卫服务于民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一、继续落实环卫长效管理。不断提高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坚持城区道路分区域24小时和16小时清扫保洁制度,基本达到随丢随扫,做到全天候、全覆盖,达到清扫保洁率100%、垃圾清运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进一步扩大机械洗扫作业范围,提高洗街和冲洒水力度。切实加强施工工地和渣土管理,渣土运输管理严格按照净车上路、密闭运输、公司化运营的要求,及时查处渣土车带泥上路、沿途抛洒等违章行为。对全市渣土车、环卫作业车加装GPS卫星定位和前后监控等设备,对作业车辆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加大环卫日常监管力度,对照主次干道、小街小巷、垃圾转运站等公共区域达标目标,细化完善环卫作业考核和检查制度。

篇10

2010年,湖北省黄石市出台了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实现从单一管理到综合管理的转变,建立了大城管体制和数字城管机制,以解决管理工作中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管理缺位、督办不力等问题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城市综合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生态人居建设现状和创新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狠抓项目和机遇,不断创优基础条件

一是推进垃圾无害化进程。2011年3月20日黄金山垃圾发电厂项目一次性并网成功,正式并入华中电网发电,承担起日处置黄石市和大冶市600吨生活垃圾的任务。

二是加快环卫配套设施项目建设。近年来,按机械化、不落地、无缝衔接、少中转、不污染的要求,积极抓好公厕、中转站等建设,对现有环卫设备进行配套改造,先后共投入5000多万元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垃圾收运系统建设。以“十二五”国家加大垃圾污水行业投资力度的契机,组织了“黄石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工作,中央预算内资金2000万元全部用于环卫垃圾压缩站的建设、收集设备、车辆购置、填埋场封场及渗滤液改造等。

四是全面推进全国垃圾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实行了垃圾处理费随水代收“提标扩面”,全面推行了居户、企事业单位、商贸服务业等垃圾处理费随水代收工作,2012年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率由原来的34%提高到现在的78%。市民反映的“入厕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等问题有了明显缓解。

(二)突出重点难点,提高管理效能

一是推进城市管理“疏堵结合”。2013年启动实施占道“记分制”管理,对管理对象实施一户一卡,对临街单位、店面、摊点经营户的占道经营行为实行前三次不罚,以劝导教育为主,对占道经营实行扣分,累计扣分达到相应分值的,采取行业整顿、吊销执照等处罚措施。在西瓜销售季节,七月半市民焚烧纸钱祭祀等阶段,合理设置便民销售点、销售区域和配套焚烧容器,实行设点地图式管理。

二是全面加强建立违法建筑管控。黄石市政府出台了《黄石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筑管理办法(试行)》,实行查违控违“关口前移”,完善市、区、社区(村)三级责任网络,对在建的违法建筑,向社会公开承诺“只拆除不罚款”,建立了违法建筑“三个一”管控法,实行违法建筑管控和查处“提速”。

三是加强立面整治工作。2010年完成楼宇1676栋,200万平方米立面整治任务,2012年以来,对14条重要迎宾和景观道路(段)的临街建筑物进行了立面景观档次提升。

四是推进户外广告工作。高标准规范门店招牌,采取加强巡查监管、捣毁窝点、严管重罚等措施,加大对“牛皮癣”的查处力度。

五是公安、城管等部门联手,严格将违规送葬车辆每月在《黄石交通信息网》上曝光,并实施行政处罚。

六是建立完善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针对城管执法涉及面广、投诉服务量大的实际,把好投诉服务“接、查、处、督、反”各个环节, 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

七是推进“有困难找城管”工程。全市一些主要路段共设有20多个城管执法便民亭,长期供应打气筒、饮用水、创可贴、高锰酸钾药水等,只要市民“有求”,队员就“必应”。

(三)创新思路方法,构建管理长效体系

一是建立更加客观、科学的考评机制。在原有专业考核队伍日检、月检的基础上,每月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等组成月综合检查组,对城市管理进行检查考评,黄石市城管委每月将综合考评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这种由第三方采取独立隐密式作业的检查考评机制更为客观、公平公正。

二是建立数字城管机制。建设具有黄石特色的数字城管项目,完成项目投资1700余万元,建成市、区两级监督指挥中心软硬件平台搭建及数据建设等。在住建部规定的标准九大子系统基础上,开拓了违章建筑管理、户外广告管理、建筑工地与渣土管理、移动巡查执法、全民城管等11个子系统。

三是推进管理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各城区社区全面引入规范的物业公司实施保洁,进一步将清扫保洁等维护作业推向市场。针对建筑渣土市场管理混乱、污染环境的问题,正式建立起建筑渣土公司化专营、市场化运作、密闭化运输长效机制。

四是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近年来,根据区域分布实际情况,将全市执法管理划分为127个网格,实行“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管理标准、定奖惩制度”的层级式细化管理。在全市全面实施城管进社区工程,结合大部制和扁平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网络化管理,形成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的城市管理模式。

五是推进城市管理延伸工程。一方面推进城市管理主次干道向居民区和老旧社区延伸;另一方面推进从窗口地带向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延伸。先后出台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六小”行业、“五业”、食品安全等十大专项整治方案、推进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治理 “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和“五边”(山边、河边、湖边、公路边、铁路边)的“脏乱差”薄弱环节,疏通给排水管网,完善垃圾收集容器配套设施等,加大“死角”和“盲区”重点治理。其三是推进由城区向县(市)延伸。大冶市(黄石下辖县级市)制订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划,投资1.1亿元,加快建立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系统。

二、黄石城市管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黄石城市管理在生态人居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发展要求,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城市管理规划先天不足

黄石“因厂(矿)设市”,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主要围绕工业展开,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如集贸市场、公共停车场、步行街等基础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布局均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广大市民群众的需要。部分区域尤其是老旧社区和背街小巷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等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和破损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二)环卫设施设备历史欠账多

第一,环卫作业方式较为原始,设施水平不高。市内垃圾转运台、垃圾中转站、果皮箱等环卫设施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垃圾清运、收集、保洁设施较为落后,与现在垃圾收集机械化、自动化,中转运输压缩化处理、不落地收集中转、运输处理环节无缝衔接的发展要求相差较远。

第二,按照《黄石市城市市容管理条例》要求,对于新建项目需要拆除环卫设施的,开发商需向环卫行业主管部门申请并还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但近五年来有14个新建小区的12座垃圾收集站、20座公厕未配套落实,给环卫作业和社区人居环境带来影响。

第三,市民文明卫生意识有待加强。一方面,部分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不强,缺乏自觉爱护环境、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习惯仍然突出,在大街小巷随地吐痰、从车上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仍然可见;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黄石产业工人比例大,下岗工人和困难职工较多,就业形势严峻,上街占道摆摊设点的现象十分突出,城市管理难度大。

(三)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的范围不断拓展,管理面积和任务日益增加,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如环卫招工难,城管协管员跳槽现象频繁等,影响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城市管理还较为粗放,与生态人居建设发展要求不甚相符。

三、推进生态人居建设的探索

(一)坚持城市管理专项规划治理

一是抓好背街小巷改造、街景立面美化、门头广告设置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坚持疏导结合,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加快制订科学合理的便民市场布点规划,从源头上加强对占道经营等行为的治理。

二是依据大冶湖的功能和特色,坚持宜居、宜业的原则,科学编制市容环卫、违法建筑管控等城市管理专项规划,从而保护好大冶湖。

三是出台政策,强化监管措施,把环卫设施配套严格纳入同步建设范围,对全市新建的道路、广场,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等,按标准配套建设果皮箱、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

(二)加大新增垃圾“三化”能力建设力度

一是把餐厨垃圾处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按国家、省有关规定,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把餐厨垃圾逐步纳入无害化处理范围,并实现资源化利用。

二是积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推广工作。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试点开始,逐步扩大分类收集范围,在“十二五”时期,将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提高到50%。

三是加强建筑垃圾消纳管理。把建筑垃圾处置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拟建设一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场;同时根据新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各区域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场,解决新区土方平衡、渣土污染问题。

四是充分发挥黄金山垃圾发电厂的龙头作用,全面完善黄石市区和大冶市区垃圾收运设施。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以城带乡、以城促乡,逐步实现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的整体改善。

(三)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加快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进程,明确保洁标准,落实保洁资金,在各城区社区全面引入规范的物业公司实施保洁,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从源头上加强监管。

二是配套完善背街小巷果皮箱、垃圾屋、收集车等相关环卫设施,加大旱厕改造力度,继续清理卫生死角,加强社区卫生清运工作,改善城中村卫生状况,加强背街小巷保洁工作。

三是结合全国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合理设置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实现摊点归市,按照“三有”、“四不”、“五统一”标准,就近引导流动摊点入内经营。

四是统筹城乡管理,使城乡资源实现最优化整合,促进城镇之间、区域之间的集约化协调发展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四)加大多方投入力度

一是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湖北省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费用定额(试行)》,提高城市管理保障水平。

二是为做好国家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城市管理各行业的工作量、运行成本进行核算,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工作量和经费同比例增长机制。

三是构建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建立城市建设与管理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利用国家环保产业政策机遇,加大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采取BOT、亚行贷款等方式全面启动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加快环卫设备设施提档升级。

四是放开经营市场扩大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采取自建公助、公办民营等方式建设和经营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

(五)加大全民参与城市管理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设城市管理工作专题、专栏,及时反映城市管理最新动态。通过舆论宣传,采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辅以电话举报、明察暗访、定期抽查、随机复查等方法,引导市民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城市公共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