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物流企业

农业在岳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岳阳地区农业增加值256.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7%;2013年,岳阳地区农业增加值26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9% 。岳阳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的发展必须有物流的支持。但目前,岳阳地区农产品物流水平还很低,难以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岳阳地区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进行思考和研究。

一、岳阳地区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经济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近年来岳阳地区的农产品物流水平虽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岳阳地区通乡、通村公路得到大量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投资项目完成签约,但岳阳地区农产品现代物流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仍相对薄弱。机械化采摘工具和车辆很难直接到达田间地头,大量农产品需要通过肩挑手抬等人工作业后才能进行加工、储存。

2、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

保鲜是决定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但由于叉车、托盘、堆垛机、冷藏车、冷藏仓库、专用仓库等农产品专用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不能使农产品直接在产地完成分选、分级、预冷等作业,导致大量的新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严重受损,浪费极大。

3、农产品物流信息不畅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落后是导致岳阳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农业、农产品类网站建设较多,但大多以农产品推广和农产品交易信息为主,且由于农户分散,农产品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更加困难。

4、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奇缺

物流专业人才是国家紧缺型人才,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更是奇缺。目前在岳阳地区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人员大多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素养,大部分人对农产品物流的认识都还停留在农产品采摘和运输上,没有认识到可以通过物流加工、包装等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产品增值。

二、岳阳地区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岳阳有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岳阳地处一湖两原三省四水五线的多元交汇点上,北接长江,南连四水,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107国道等交通主动脉贯穿境内,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分别仅130公里和160公里,拥有“承东联西”、“南北贯通”的便捷交通网,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物流节点。

(二)岳阳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岳阳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棉、茶、生猪、水产品基地,植物油、蔬菜、大米等食品加工业发展较好。201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3.64万公顷,棉花种植3.96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07万公顷,蔬菜种植8.97万公顷,出栏生猪747.54万头,水产品产量42.26万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岳阳地区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提供了货源保障。

(三)岳阳有广阔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前景

2011年,岳阳地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国家、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54家和221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28家,居湖南省食品工业(不含烟草)第一位。此外,岳阳还有洞庭渔都、花板桥亚华中药批发、八字门蔬菜批发、花果山水果批发、羊楼司竹业批发等多个全国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有理由相信岳阳农产品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而农产品消费则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农产品物流不仅可以调解农产品供销的矛盾,而且可以通过在农产品生产地开展农产品物流作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三、岳阳地区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建议

(一)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而长期的资金投入。具体来说,一是要修路,提高通达率,尽可能地使农用车可以开到田间地头,提高农产品从采摘到入库的作业效率。二是要根据农产品采摘、加工、储存、运输等各环节的需要,投入专业的农产品物流储运设施设备。三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为农产品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提供硬件保障。

(二)重视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产品物流技术创新是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产品物流企业应规范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加大对农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保证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岳阳地区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试点,推进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逐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三)推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建设岳阳地区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使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运输企业和经销商等各方实现商品和物流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这不仅便于各方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和管理,同时也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的供需情况,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

(四)支持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岳阳地区应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将物流业务剥离,将其交予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农产品物流技术创新,开展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作业,将农业初级产品加工成技术含量高、贮藏时间长、附加值高的产品。这既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五)重视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充分调动岳阳地区各大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培训,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增强他们的现代物流意识,促进岳阳地区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英伟.电子商务视域下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价格月刊,2013(9)

[2] 黄向阳.发展湖南农产品现代物流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

[3] 刘导波.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物流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12)

篇2

2010年8月,国务院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标准瓶颈将被打破;即将出台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八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方向;物联网被列入“十二五”规划。作为信息产业发展新的重要推力,物流业将在今后5-10年甚至更长时期,为我国信息产业创造不可估量的商机和财富。

信息化:物流业振兴的关键词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大多企业仍以经营运输、装卸、包装、仓储等传统业务为主,其技术附加值低,效益和效率不高且运营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竞争实力较弱。按国际惯例,一般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比重越低越先进。欧美等发达国家为10%,韩国为16%,中国为20%以上。按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08年GDP为300670亿元,若物流成本比重降低10%则为30067亿元,相当于2008年北京、上海、天津GDP之和,可见振兴现代物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意义。

《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到,“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振兴规划”对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产业拉动作用首次给予明确肯定,同时亦明确了“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振兴规划”为期3年,从2009年开始实施。2011年既是“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物流业全面、深入带动和影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开局之年。因此,长期关注我国物流业信息化投资需求重点,必须首先重点关注“规划”中设立的我国物流业优化发展九大区域布局、21个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关注这些区域和城市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及相关重点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进程等信息。正所谓“终点即起点”,2011年不仅是“国家级”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振兴政策产生产业拉动效应和刺激实际市场需求的开始。

另外,“振兴规划”的“九大重点扶持工程”是全国物流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可能得到国家专项资金及配套政策支持的方向。据了解,各省市相关政府部门已着手制定专项资金及配套政策管理办法,先行一步的深圳市相关企业已开始受益。

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

物流业是一个复合性产业,信息技术是其主要技术支撑。传统意义的“物流”概念仅涉及物质资料从供给方至需求主体间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而我们国家要振兴的“现代物流业”则在传统物流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并以满足消费需求和最小综合成本为目标,综合考虑了制造、运输、销售等情况。现代物流业由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等要素构成,它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体现了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等特点。

2010年9月初在杭州举办的“2010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推进大会暨物流企业CIO峰会”上,与会的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领导及行业专家、物流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等人士,经多方探讨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如:认为中国的物流产业信息化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必须重视物联网将对中国物流业产生的深刻影响;提出电子商务与物流业是“共生”关系;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在于资源整合与标准化;3G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物流业;提出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成功“五大要素”的概念,等等。

据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最新调查,中国物流业成本之所以远高于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物流业务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效率低、库存大、资金占用时间长等等。为此,利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流主导物质流,通过信息化实现物质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物流的经济、高效、低成本、低库存甚至零库存运行,从而增加地区和国家社会财富,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大振兴,即是物流业调整与振兴的根本目的。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与调节局副局长王慧敏说,现代物流业是传统物流业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物流信息化是提升中国物流业现代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途径。

商战:信息技术带动竞争力提升

当今世界,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一个物流企业的核心能力则体现了它的供应链网络及管理能力。沃尔玛公司有一个全球采购供应商计划,每年沃尔玛公司都要求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10%,即使如此,无以计数的供应商还是打破了脑袋要挤进这个采购计划名单。为什么呢?因为沃尔玛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供应链,一旦入围这个采购计划则意味着这个企业的市场覆盖面、产值规模将是几何数量级的增长!

2008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奥运火炬的传递里程之长达56万余公里,为历史之最,承担此项业务的是北京长久物流公司。该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软件,采用了供应链战略规划软件中线路规划模块的网络优化模型,进行了运输线路优化设计,并用美国System Modeling公司开发的Arena可视化通用交互集成仿真软件提前处理了模拟仿真过程中的潜在运输风险,还利用GPS技术进行了实时数据采集。再举个例子。蒙牛乳业的冰激凌物流项目由武汉翼彩科技有限公司承接,该公司设计的“翼彩”冷链物流食品安全监控及营运管理系统,是一款以GPS技术为基础,集成温控、无线通信、门禁、视频监控等技术的信息管理平台,该软件的设计兼顾了多项先进管理技术。

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ABC分类管理、经济订货批量、零库存技术、有效客户反映、连续库存补充计划、计算机付储定货系统、物流战略、物流战略管理,等等。现代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给物流产业带来了革命性提升。

不论是以管理科学为核心整合传统物流业务、信息技术,以及资金、物力、人才等,进行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设计满足管理及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平台,均有国内外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所以说,利用信息化提升物流业核心能力并非一句空话,而已经成功的案例为信息技术企业进入物流行业市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和经验。

物联网,下一个千亿元级市场

2009年8月,总理访问无锡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指出“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从此物联网进入中国最高决策层视野,并带动了2010年中国信息技术业界对物联网的高度关注。2010年,以IBM为代表的技术领先者将其“智慧地球”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各地传播,以加快中国产业界对这一新技术的关注并加速预热市场。

物联网涉及四大关键技术:一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又称“感应式电子标签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在国外,RFID技术在零售业如沃尔码,军事领域如美国国防部等应用火热。在中国,目前最成功的应用在智能交通行业。不过,该技术的自动识别优越性亦表明未来它在物流、医疗、制造、矿产等多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国家出台的《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800/900MHz频段试运行规定》等相关政策表明国家对这一技术的支持与重视,未来几年内政府主导将是这一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推动力。二是是传感网技术,包括借助各种传感哭,探测和集成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速度等物质现象指标的网络。三是M2M技术,指网络末端设备的互联与集控管理,对市场敏锐的中国三大通讯营运商正在热推M2M理念。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一直高度关注并致力于推进交通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及3G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是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四是两化融合技术,两化融合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工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通俗地讲,物联网即是由上述主要支柱技术及相关技术组成的一个整合型网络,具有自动识别、信息共享、自动交互而无而人为干预的网络综合体系。从技术架构来看,具有Devices末端设备、资产或子系统;Connect有线或无线通讯连接系统;Manage总控管理和应用系统。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物联网技术及其产业受到重视和关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将在“振兴规划”指导下加紧制定物联网相关产业政策,以扶植物联网产业发展。各省市和产业园区也将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全面深入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其中,江苏、四川、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值得我们先期关注。

2010年以来,国家政府层面从资金到政策的强力推动,加上技术业界的高度跟进行动,必将加速预热物联网市场,使其更快成长和成熟。物联网创造了物流行业的可视化追踪、货运联网智能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实际应用。所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推广和普及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强。据赛迪顾问数据,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个市场。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

为此,“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可能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培育出一批物联网领域的领军企业,而我们国家的物流产业也将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五年时间,机遇、挑战、发展,究竟谁能领中国智能信息物流产业之,我们且拭目以待吧。

探索中前进的标准化、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园区

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相关领域的企业界、技术界等专业人士在热血沸腾之余不免要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市场虽好,应从何处切入呢?如果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或产品的研制,是否有何标准体系参照?同一个物流公司在北京、上海以及地级市、县级市的分支机构,其相同业务是否按相同的标准去执行,信息系统是否要考虑兼容性?

还有,本地政府虽然出台政策提到了支持公共信息平台,支持物流园区,但作为企业,盈利点在哪?研究机构的建设经费从而来?还有,物流园区由谁来经营,政府?还是企业?经营物流园区的获利点在哪里?

标准化的重要性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在此之前其相关子系统已有各自的标准,为此,物流标准化系统属于后标准化系统,因此要求物流标准化系统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经济性,而且要考虑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一致。而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可以查到的我国现有物流业标准仅有10个,包括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术语、通用仓库等级、物流单元的编码与符号标记、联运通用平托盘 主要尺寸及公差等。中国物流标准化落后已阻碍了中国与世界贸易发展,并成为此次国家物流业大振兴的重要课题。2010年6月12号国务院8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物流标准规划专项》,并附有“汇总表”,推出13大项共137条物流标准并公布了起草单位和主管单位,制约中国物流业振兴和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瓶颈有望在3-5年内陆续解决。

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行业和相关行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可以说它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产业链系统、产业资源整合系统,那么这个平台由谁来投资建设和经营?从目前来看,国家和地方政府给的资金肯定是引导型资金,而非全额支持,那么这样一个庞大系统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还有,这个平台的最重要资源就是信息来源,这个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性系统性信息平台的信息,究竟如何组织、如何运营和管理?业内专家提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商业模式,即如何解决平台的公共服务性与用户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了平台,一定要执行公共服务和监管职能,千万慎入商业领域。

再说物流园区,它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型业态。“振兴规划”已将“物流园区工程”列为九点重点工程的第二项,要求制定“物流园区专项规划”,要求各地政府把“物流园区”列为重点项目。从现在来看,全国各地大部分省市均出台了物流园区招商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入驻,并且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运营较好的物流园区。而且,全国各地还在热火朝天地大建各类专业化物流园区。不过,据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物流园区的闲置率达到了6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园区的圈地倾向。为此,“振兴规划”提到,物流园区的建设要“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尽管“标准化、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三大课题仍在探讨、实践和探索中,但这是我国物流业大振兴、大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从目前看,全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在科技攻关、项目攻关或商业模式探索方面的先驱。如,最新揭榜的“2010年中国物流业十大年度人物”之一,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康和他的YIGO语言、博科MAP平台,已让中国众多中小物流用户受益,还有很多成功案例。这些成功案例和优秀典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物流产业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也让我们展望到2015年中国物流产业智能化、信息化高度融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和谐前进的美好前景。

篇3

“紫云冷链物流云服务”是郑州紫云云计算有限公司在深入研究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质量保障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出的冷链物流云服务平台,切实解决了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的行业难题,让全程冷链从理论变为现实。

通过“紫云冷链物流云服务”,企业可以实现从冷链货物出厂、仓储、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数据追溯,解决了冷链物流监控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紫云冷链还通过生成有电子签名签章的PDF货运单,实现了冷链物流货物的一次性无纸化交付,既简化了交付流程,节省了时间成本,又降低了交付经济成本。而且还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出现纠纷,可以作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

此外针对消费者体验差的问题,“紫云冷链云服务”通过食安宝App,为消费者提供全程物流信息、温湿度信息、保质期提醒,以及定制菜单推送等增值服务,让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提高消费者消费体验。

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终端设备,紫云冷链将运输物品、运输车辆、运输人员和运输路线的各项详细指标数据都实时汇聚到紫云冷链数据库,为解决冷链物流监测难、冷链物流交付繁琐等问题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获得2016年度中国行业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奖,是行业对紫云冷链云服务的巨大肯定。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三全食品、思念食品、雏鹰集团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使用“紫云冷链云服务”。

紫云冷链荣获2016年度中国行业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奖,也给频频曝出倒闭裁员等不利消息的生鲜电商行业带来了福音。

尽管生鲜电商的市场前景被广为看好,但亏损却成为生鲜电商平台的常态。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近4000家生鲜电商平台当中,仅有1%能够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7%巨额亏损。

“生鲜产品易腐烂、难保存的特性,决定了生鲜电商对冷链物流的依赖性。然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服务非常少,生鲜电商平台不得自建冷链物流,高昂的冷链物流成本就成为压制生鲜电商利润中最沉重的砝码。”有业内人士表示。

而“紫云冷链物流云服务”的出现,更多地解决了冷链物流中的监管、调度、交付等问题,让生鲜电商平台放心大胆地使用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缓解了因自建冷链物流体系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

篇4

在接近6个多亿的庞大的网民基数的基础上,我国的电子商务所产生的营业额在2013年就已经突破了近1.85亿美元。在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的带动下,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真的告别了互联网发展的冬天,开始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按照我国CNNIC互联收集信息机构,我国的互联网的成长正呈现出提速的成长模式。但是与之匹配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地方。所以,从当前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管理发展的现状出发,探究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第三方物流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作为物流管理成长的另一个主要的软件支持,信息化的成长,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这种相对落后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滞后,严重的影响并制约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参与市场的竞争,特别是很难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二)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的缺乏。第三方物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专业高素质人才比较缺乏。这类人材的缺乏已是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来市场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难点,也是影响与制约其不断发展与强大的首要束缚,必要指出的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平常的运营过程当中,过往的粗放的工作方式仍然存在,这类缺少人性化的方式,很难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以,面临将来的市场竞争与企业发展的蓝海,探讨人材的吸引与培育是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久远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第三方物流行业中竞争的无序化比较严重。这类竞争的无序化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别是许多带有地缘特点的物流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为了进步市场的据有份不断地经由一系列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介入物流市场的竞争,这在必然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有序成长。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门类,竞争的存在可以刺激物流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缺乏应有的规范与秩序,竞争将会不利于整个行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按照关于中小物流企业的成长调查报告中,咱们会看到物流成长的地域不平衡,已在此基础上的竞争秩序的无序与紊乱,是影响全部行业成长的主要因素。物流行业的成长,必要的不仅仅是某一企业的成长,而是全部行业的团体尽力,物流作为一个行业,在现实的运营过程当中,必要每个介入企业不断地从本身做起,严格地遵守行业的范例与请求,同时自发避免影响行业团体成长的个体企业的不良行为。

(四)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从我国整体上的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在数目上,第三方物流的成长比较繁荣,可是从其物流种别及其物流的企业的质量来看,还处在一个较低程度的成长阶段,这些在将来的成长过程当中,将很难与具备相称的水平的物流企业展开竞争。因此,不断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质量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物流巨头,例如美国的德邦等物流企业,正在逐渐的将其业务向我国的各个地区延伸,这种开放性市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民族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升级第三方物流网络。升级第三方物流物流网络需要在管理层面进一步提升技术的支持。例如,可以借助最新的电子技术,第三方物流配送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借助简单的通讯设备来进行完成。因此,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网络的建设,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建设对于推动整个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物流资源整合的关键所在。只有在一个通顺的物流中,物流资本的整合才会具备更大的成长空间。

同时,在全部物流配送进程当中构成一个完美并且靠得住的信息管理体系,物流的配送进程才会在一个有序的情况中举行,物流作为全部物流范畴的一个主要的分支,其信息化程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全部行业的成长节拍与进度。目前,在整体的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物流建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当前的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与质量,还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很多方面,特别是产品质量的追踪,以及与物流网的对接等方面还存在着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面对不断发展的物流市场,构筑完善的信息体系已经成为摆在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基础网络设施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地区,构建立体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这种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电子商务趋势的到来,所面临的挑战将会是更加的严峻。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继续推进交流与合作的战略。这一战略是我国最近几年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关键步骤。因此,在世界经济不断的交叉与合作的过程过程中,我们要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进一步地进行延伸式的发展。一方面,引导具备必然竞争特色的物流企业在国际物流市场中介入竞争。另一方面,许可国际着名的大型物流企业来华介入物流市场的竞争,在布满有序竞争的市场中,物流企业的成长需求与成长潜力才会获得进一步地激起,从而更好的在物流资本的整合中阐扬更大的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物流安全意识应该进一步地加强。由于,在庞大的国际成长的情势中,还仍然存在着必然的不稳定的因子。因此,立足于本地区的产业与物流发展的实际,制定全面稳妥的物流业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必要的。

(二)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特别是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在第三方物流这片蓝海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为很多物流企业所研究的课题。

1. 搭建第三方物流人才平台。面临当下的市场竞争情况,特别是大学生结业呈现的就业难的近况,从市场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人材举行有用的疏浚沟通与提拔,从而为那些具备第三方物流专业根基的人,可以更好的阐扬其专业的特色,在第三方物流范畴找到本身得以阐扬的舞台。搭建第三方物流人材的平台,这必需三方面的互助与尽力。他们包括学校、教师及社会企业等等。

2. 制定人才激励计划。第三方物流人材的培育,特别是在快速成长的市场经济时代,必要是一个持久的进程。学校的培养只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最为重要的是第三方物流专业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专业的历练与经验的积累,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为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对应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通过设定一定的人才激励计划,不断地在人才的交往、人才的尊重以及人才的自我实现等方面来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3. 做好物流人材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物流人材的人力资源的主要职责是为企业的成长聘请与提拔适合的专业人材。因此,在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从自身发展与市场前景的角度对人才的专业特长与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组合。换句话说,企业应该根据每一名人才的心理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比方说,在现实的人力资源过程当中,企业应当对员工的现实需求举行充分地查询,领会其需求的主要内容和必要内容,然后再拟定响应的鼓励政策与方案。这种基于人才实际心理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会在日常的运用环节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规范第三方物流市场秩序

1.严格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在第三方物流市场,咱们一方面要从市场的根本中,引导物流企业介入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竞争,可是这其实不代表任何物流企业都可以介入市场,特别是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一方面,要经由法令与律例的情势,进一步范例物流企业进入物流市场的准入机制。另一方面,要对在第三方物流市场中呈现的影响市场秩序的行动予以规范。

2.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在将来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中,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将不竭趋于白热化,同时行业间的竞争将会成为将来市场竞争的主流。因此参与第三方物流的市场企业可以按照行业类别或者地区分布,通过联合发展的方式来实现集团化的经营与发展之路。通过联合在一起的经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物流企业的自身的竞争优势,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与以长补短。同时,这种联盟性质的经营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发挥集团的合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的物流企业,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资金、技术、市场网络的合作与拓展,从而实现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种抱团打天下的市场发展模式,也是规避物流企业无序化竞争的重要措施。

(四)建立物流企业的管理信息平台

1、建立管理信息的平台。管理信息公布平台的设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物流网络系统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特别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网络的作用。一方面,这种物流配送管理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实现物畅其流。另一方面,在市场运行过程当中,因为其本身存在着必然的缺点,因此在面临市场万变的讯息中,经由有用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将市场变更的相干信息在快速的数据网络中实现信息的同享,这类信息同享的平台,也是物流信息化扶植与成长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这种纳入物流网的网络体系,其所涉及的范围及未来的发展将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自动性,对于减少劳动力不必要的支出,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设立物流预警机制。物流指挥与监控的预警机制。在物流产品的流转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规避由于物流配送的不及时而造成的物品的损毁是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种风险一般是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比如说市场需求关系的改变,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都会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并做好一系列的安全维护工作是降低信息平台风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

篇5

关键词:物流;第三方物流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市场前景广阔,近五年年均业务增幅30%左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但在实际发展中却存在如下问题:

1. 增值服务功能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85%来自基础,如运输服务和仓储服务,增值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和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增值服务包括拆零、分类、编码、测试和修理等。增值服务低的原因,一方面是物流企业缺乏市场开拓的力度;另一方面是缺乏高水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2.规模效益低下。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长远发展。另外,随着大型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其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要求物流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不足以满足其国际化经营的目标,那么,自营物流就会成为跨国公司考虑的方式。

3.利用现代技术程度低。现代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而我国物流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大部分物流企业尚未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应用更是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因而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

4.缺乏物流管理人才。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一条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教育,许多大学都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并在社会开展了物流配送职业教育。不少国家的物流从 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方 面的工作。而在我国,虽然物流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但真正懂得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少之又少,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仅10余所,职业教育更加贫乏,自主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

5.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秩序还不规范,行业道德水准低下,人们的平等竞争、公平交易意识较弱。另外,企业融资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还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要求。因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策

1.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拓展服务范围,突出服务特色,向服务多元化发展。同时,应结合货主企业的要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 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二是要保持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高起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三是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如建设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改善公司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建设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等。四是创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信誉,才能获得货主企业的信任,所以应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2.注重产权结构调整。现有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调整产权结构,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参与重组企业的各自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还可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其运作成本。

3.争取强有力的政府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物流政策环境,需要政府在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和行业标准等方面出台产业政策。政府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断重视,也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物流高峰年会上,国家计委基础司副司长王庆云指 出:首先,中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采取积极的鼓励性政策, 政府将为发展物流业创造良好环境,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其次,政府要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制定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准则等工作。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蜀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前景看好[J].商贸经济,2002,7: 23-26.

2.龚风美.第三方物流与企业竞争力[J] .物流技术, 2002,7: 12-15.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olving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ese Third Party Logistics Development

Wang Aiwen

Wei FangUniversity

篇6

因特网使电子商务得以诞生并且成为主流的商务模式。如果提到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人们一定会提到例如物流、支付、信用等等。今天,解决物流瓶颈的革命性技术已经诞生,这就是RFID技术。不过,RFID技术所解决的还不仅是物流问题,它更广泛涉及到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问题。事实上,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实践中,数据采集一直就是基础和核心问题之一。就像ERP的实施,离开了BOM(物料清单)根本就无从谈起。

RFID ,即射频识别技术,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70年代已经在汽车等一些行业中应用。但是,作为可以逐步替代条形码的“电子标签”,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十大技术,却是由应用、市场来推动的。这里包括:Wal-Mart、Tesco、Metro等零售业巨头,美国国防部等采购方,波音公司等下游制造商。一言以蔽之,是应用推动着RFID产业。

EPC(产品电子代码)标准体系的提出,使得RFID的大规模应用具备了前提。在此意义上可以说,RFID、EPC和物联网是近年来出现的物流信息及运营管理的最新技术。EPC在国内被称为产品电子代码,它给予每一产品一个惟一的身份标示,它是在无线射频技术并基于网络环境下,在自动识别技术领域的新应用;RFID,即射频识别,又称为电子标签,通过无线方式对产品进行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结合因特网,就在物品之间、物品和人之间建立起了庞大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是因特网之后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带来的将是一场彻底的供应链革命,将使电子商务真正落到实处,并将深刻地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RFID作为自动识别技术,不需人工操作即可完成管理作业,速度上即时反映,可大幅缩短作业时间,应用范围非常广。例如:自动识别,分级分类,追踪追溯,统计分析,防伪防盗,进出管制,自动控制,联合票证等等。RFID的作用就是:把物件变聪明,把流程智慧化,如:

门禁管制:人员出入门禁监控、管制及上下班人事管理

回收资产:栈板、货柜、台车、笼车等可回收容器管理

货物管理:航空运输的行李识别,存货、物流运输管理

物料处理:工厂的物料清点、物料控制系统

废物处理:垃圾回收处理、废弃物管控系统

医疗应用:医院的病历系统、危险或管制之生化物品管理

交通运输:高速公路的收费系统

防盗应用:超市的防盗、图书馆或书店的防盗管理

动物监控:畜牧动物管理、动物识别、野生动物生态的追踪

自动控制:汽车、家电、电子业之组装生产

联合票证:联合多种用途的智慧型储值卡、红利积点卡

市场前景及现状

对于RFID,尤其是物联网的前景,研究机构的市场预测十分鼓舞人心。例如英国ARC顾问集团预测,RFID到2008年的全球工业生产总额将达到约37亿美元,是今年总额约一亿美元的36倍;Q.E.D. Systems预测,到2009年RFID年均增长30-35%。RFID市场看好。

不过,这一市场还在起步阶段。尽管如此,还是抑制不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主流厂商的激情。全球主流芯片厂商如德州仪器、英飞凌、飞利浦,IT厂商如IBM、微软、思科、SUN、SAP等都积极介入了该产业,该领域的主流厂商如Checkpoint、Alien、Symbol、Tagsys等都有非常好的市场表现,在美国RFID标签已供不应求。

作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之一,中国是RFID巨大的应用市场,中国的举动(如在标准等领域)至关重要。不过中国本土的供给市场还十分稚嫩,处在实验室或小范围初步应用阶段,潜力巨大。

总的说,RFID市场前景诱人。由于沃尔马等零售巨头、DoD(美国国防部)等采购大户的强力推动,RFID箭在弦上。而且我们必须看到,这些行动体现的不只是单个厂商,而且是美国等政府在作为21世纪十大主流技术的RFID领域占领先机的战略意图。正因为RFID有确定的前景,才有了国外巨头的大量涌入。

不过,RFID的应用还存在成本(不仅是标签成本,还有整个实施)、标准、隐私等问题。但就目前包装箱和托盘水平的应用来说,标准、隐私等已经不是问题。主要的瓶颈在于成本和整个应用的价值链还不够完善。

采购大户对RFID的强力推动,对多数供货商而言是有苦难言。因为RFID固然可以做好货物流程管理,但目前投资成本仍然太高,所以他们多半只愿意以最少的投资达到要求,来想办法维系沃尔玛、DoD这些个大客户。

实际情况是:德国最大的零售商Metro原计划2004年11月其前100家供应商开始实施RFID,结果目前实施的只有其中的20家;DoD不得不将实施时间从2005年1月1日推迟计划到2-4月;有研究机构认为Wal-Mart也将会推迟计划。

但是应用已经开始。在美国,标签供不应求。应用、示范,将是RFID最强有力的推动力。

因此,2005年的RFID市场将步入快车道。

中国企业的机会与发展策略

按照采购巨头的日程表,目前RFID的大规模应用还没有直接到达中国企业,但从前100家供应商来看并不遥远。应用拉动市场,中国各行各业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物流企业等必须积极应对,做好准备,拥抱RFID。

从RFID技术、产品供应方来看,现在是积极介入的最佳时机,不要错过。

首先,中国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其次,中国在系统研发、小规模应用、标准研究跟踪等方面并不落后;第三,对于芯片、印刷、读写器以及IT厂商,RFID是重要的战略方向,是新的增长点;第四,RFID也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机会。

除了标准、隐私等问题,RFID应用的瓶颈主要还在价格。只有大规模的应用才能带来应用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就此而论,中国乃是大规模应用的首选之区。

这就是中国企业的最大机遇,可以概括为:

(1)由于中国在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的蓬勃发展,RFID 研发应用产业将成为半导体产业新的增长点。

(2)中国IT产业正大力发展,RFID也将带来IT、更深入、更广阔的应用,成为信息化的赋能者。

(3)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己是跨国公司的主要产品生产基地,RFID的发展及应用,关系着企业全球供应链的效率及企业竞争力提升,因此中国必然成为RFID的主要市场。

(4)RFID 应用多元,可创新各服务产业的营运模式,并可促成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5)借助政府各项产业扶植计划及大型国家发展计划,将可有效推动我国 RFID产业。

RFID产业链包括芯片、天线、封装、读写机具、软件、系统集成等环节。目前中国RFID产业链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应该如何建设才能更快推动该行业发展呢?我们的观点是可以两条路径并行。对于具体的地区、产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

第一条路径,从某个环节突破。从整个产业的情况来看,我们在芯片、中间件、后台软件等方面差距较大,一时难以和国际巨头相抗衡。明智的选择可以是,在其他环节,例如封装、读写器、系统集成等方面,找准某个切入点,集中突破。借助中国这一大的应用市场来快速发展自己,但不能仅限于此,单点突破的生命力在于要作这个环节的国际玩家,才有资格与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结成战略联盟,成为价值链上的强者。

第二条路径,集成地突破。芯片、软件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软肋,是政府产业政策大力扶植的领域,发展RFID产业,是我国在芯片、软件领域寻求突破的一大机遇。借助政府扶持,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中国RFID产业链的集成突破。例如,中国公民将在未来开始使用采用RFID技术的身份证,这就意味着需要10多亿张启用RFID功能的卡片。这绝对是中国企业的机会。政府采购推动应作为扶植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例如身份证、市民卡等,借此给中国本土企业以机会,形成集成的解决方案,包括在芯片、软件等方面。

当然对于中国发展RFID,挑战同样不言而喻:

(1)对RFID供应商,中国是国际玩家抢滩的重要目标,竞争激烈,中国厂商不能迟误;中国厂商并无先发优势,是否能找准切入点并且形成突破并非轻而易举;中国厂商缺乏国际化经验,要成长为国际玩家还难题多多。

(2)对政府主管,目前主要由美、欧主导的RFID应用,如何借助相关政策,促动中国的产业发展,决非易事。

(3)对RFID应用,中国企业并非主动,而是应手。来自采购方的压力迫使中国企业采用RFID,而RFID系统的采用和诸如ERP等系统一样是系统工程,必须慎而为之,否则就会面临“不上是等死、上是找死”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必须明确,RFID解决的是物流、生产等环节中的数据自动采集问题,并非万能,因而需要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才能充分发挥效力,要防止一哄而上,防止泡沫。

对于应用企业,包括制造、分销、物流等公司,笔者的建议是:

第一, 鉴于条码仍将继续使用相当一段时间,如果条码或者二维条码用得很好,没必要强行采用RFID;

篇7

1.1RFID的原理概述

RFID(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典型的RFID系统由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三部分组成,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其他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附着在待识别物体表面的标签进入识别区域后,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PassiveTag)就会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一定格式的产品信息,而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ActiveTag)则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将信息送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

1.2RFID的优势

自动识别技术近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条码技术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条形码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也为零售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条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条码技术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RFID技术便应运而生。RFID技术拥有良好的功能特性,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品处理的高效性需求。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实时、准确采集与处理信息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通过对实体对象(包括零售商品、物流单元、集装箱、货运包装、生产零部件等)的唯一有效标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零售、物流、交通等各个行业。RFID技术已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二、RFID应用现状和前景分析

RFID技术早在二战时就已经被美军所应用,但到了2003年该技术又开始吸引众人的目光。在国外,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如交通监控,机场管理,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停车场管理,物品管理,流水线生产自动化,安全出入检查,动物监管,车辆防盗等等。在国内,RFID产品市场十分巨大,该技术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公交电子月票系统、人员识别与物资跟踪、生产线自动化控制、仓储管理、汽车防盗系统、铁路车辆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等。

RFID技术在长期以来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价格是主要的制约因素。自RFID技术出现以来,其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此外,不成熟的应用技术环境以及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RFID至今才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RFID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需要硬件(标签和阅读器等)制造、无线数据通讯与网络、数据加密、自动数据收集与数据挖掘等技术,还必须与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结合起来,同时需要统一的标准以保证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否则就很难充分实现这项技术带来的利益。所幸的是,新的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RFID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无线数据通讯、数据处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已经日益成熟,而且在SAP和IBM等IT技术巨头的直接推动下,其支持技术已经达到了实际应用水平;成立于1999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自动识别技术中心(AUTOIDCENTER),提出了EPC(电子产品编码)概念,致力于解决各国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可以说,RFID的软件和硬件技术应用环境日渐成熟,为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3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市召开的零售业系统展览会上,沃尔玛作出了一项重大决议,要求其最大的100个供应商从2005年1月开始在供应的货物包装箱(或货盘)上粘贴RFID标签,并逐渐扩大到单件商品。如果供应商们在2008年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就可能失去为沃尔玛供货的资格。沃尔玛决定将采用RFID技术最终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码技术,成为第一个公布正式采用该技术时间表的企业。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也了其RFID实施计划,以支持该技术的发展。IBM、SAP、微软等IT巨头纷纷以重金投入到该项技术及其解决方案的开发研究中。

20年前,正是由于沃尔玛等企业的大力推动,条码技术才得以快速普及并取得空前的成功。沃尔玛也在此基础上借助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领域形成了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迅速崛起。20年后的今天,为了巩固和扩大其竞争优势,沃尔玛将采用RFID技术取代条码技术,这必将给业界带来一场重大革命,同时将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RFID技术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RFID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

现代物流是传统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服务、人员、技术、信息与管理的综合集成,是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物流领域的体现。它强调物流的标准化和高效化,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快速、实时、准确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是实现物流标准化和高效化的重要基础。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3.1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提高供应链的适应性能力

通过在供应链全过程中使用RFID技术,从商品的生产完成到零售商再到最终用户,商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商品本身的信息,都完全可以实时、准确地反映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大大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的可视性,使得企业的整个供应链和物流管理过程都将变成一个完全透明的体系。快速、实时、准确的信息使得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提高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3.2降低库存水平,提高库存管理能力

现代物流管理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为主要目的。库存成本是物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降低库存水平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将RFID技术应用于库存管理中,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商品的库存信息,从中了解每种商品的需求模式及时进行补货,结合自动补货系统以及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解决方案,提高库存管理能力,降低库存水平。

3.3有助于企业资产实现可视化管理

在企业资产管理中使用RFID技术,对叉车、运输车辆等设备的生产运作过程都通过标签化的方式进行实时的追踪,便可以实时地监控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实现对企业资产的可视化管理,有助于企业对其整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应用。

3.4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RFID技术的使用,能大大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其业务流程,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实时的物流信息,并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四、RFID在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应用

4.1基于条码技术的物流配送中心基本作业流程

当前,较为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采用条码技术进行货物信息的采集和识别。

典型的配送中心在收到货物以后,叉车司机持手提式终端对货物进行扫描,同时将采集到的货物信息传送到主机,主机返回卸车作业信息,确定货物入库、被送到拣货区或出货区。对入库的货物,通过输送机上固定的扫描器采集入库货物信息并传送到主机,主机返回货物存放位置信息,确定货物在仓库中存放的位置。出库时扫描采集并传送出库的货物信息,主机返回出库作业信息安排出库作业,确定货物被送到拣货区或直接送到出货区。在拣货区的拣货作业中对拣出货物进行扫描,通过主机确认后将货物送到包装区进行包装作业。包装完成后对货物进行扫描,采集并传送待发货物信息,主机返回发运线信息确定货物被送到相应的发运线,最后进行发货作业。

4.2基于RFID的物流配送中心基本作业流程

基于条码技术的物流配送中心在传统配送中心基础上引进了自动识别技术,取代了传统配送中心在验货、拣货、清算等作业过程中的手工作业,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基本实现物流配送中心的自动化管理。但由于条码扫描效率低、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等缺陷,整个作业过程对货物摆放位置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存在着过多的人工作业。此外,多次的信息交互也制约着作业效率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物流配送中心使用RFID技术取代条码技术便成为必然趋势。wWw.gWyoO

在配送中心的接货口,货物通过门口时便由RFID阅读器自动采集所有货物的信息,完成盘点并将货物信息输入主机系统的数据库。货物被直接送上传送带,入库储存或送到拣货区。货物入库后,通过固定式的RFID阅读器自动完成清点作业,并更新库存信息;同时通过装有RFID阅读器的货架实时监控货物的库存量,实现自动补货功能。在拣货、流通加工和包装等作业过程中通过分布在配送中心内的RFID阅读器实现对货物实时追踪。在配货时,货物被直接送上装有RFID阅读器传送带后,配送中心按照各个门店或客户所需要的商品种类与数量进行配货——无需人工调整商品摆放朝向。货物装车在配送运输途中,借助GPS定位系统或者沿途设置的RFID监测点,就可以准确地了解货物的位置与完备性,从而准确预知货物运到时间,实现对货物配送运输的实时监控,确保货物能够准时、完好地送到客户手中。

篇8

论文关键词:日本,物流发展,政府作用

 

物流现代化和生产现代化,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日本的物流概念于20世纪中期从美国引进,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无论在物流基础设施还是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方面,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尤其在配送中心、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管理和服务、物流信息化等方面还独具特色。在整个日本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对物流的促进作用明显,尤其是《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对政府的定位清楚,工作着眼点及施政措施得当,值得我们借鉴。

一、日本物流的历史进程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上个世纪50年代从美国引进物流的概念,吸收并逐步创造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

1、初期的发展

在1956年,日本的经济已经基本恢复,物流的重要性已经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在这个时期,日本通过到美国学习政府作用,引进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科学概念,到1963 年后半年,“物的流通”一词开始使用,日通综合研究所1964 年6 月期(输送展望)杂志中刊登了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演讲稿,正式运用“物的流通”概念来取代原来直接从英语中引用过来的PD,后被日本产业界普遍采用。

2、现代化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前)

通过政府的努力,在日本各地大量建设了物流设施,为物流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5年,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建设、港口建设、各种物流节点的建设,其中政府的投资占主要部分。

良好的设施环境和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企业看到了发展物流的良好前景,也开始加入物流设施投资的行列。因此,物理系统的构建得到大力的推进,逐步与生产制造及物流的流通要求相适应,物流能力及物流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在这一时期,物流设备得到重视和使用,因为劳动力价格的增长及物流服务能力的需求,企业开始广泛采用叉车、集装箱、自动仓库等物流设备。为了更好地物流地方经济,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一批物流中心,集中了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物流管理能力,加强了物理信息化,形成了先进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3、物流合理化时期

随着物流的发展,物流行业内的竞争开始加强,同时,客户对物流服务质量和成本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和社会资源开始整合,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开始采用。在这个时期,建立了物流标准化体系,整合了配送中心,并开发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使物流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运输路径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仓库的库存管理要求更加高,对设备、人力等一体化的运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政府作用,使整个物理体系趋于合理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深度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到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经济已经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生产数量的膨胀使得销售出现困难,社会的需求逐步多样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成为主流。市场的预测更加困难,库存的持有量极大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物流经营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要求发生了变化。多品种小批量意味着物流的发杂程度提高,物流服务运作模式的改善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Just-in-time等出现。平成9年(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该大纲是根据平成8年(1996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决定的(经济构造的变革和创造规划)中有关“物流改革在经济构造中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到平成13年(2004年)为止既要达到物流成本的效率化,又要实现不亚于国际水准的物流服务,为此各相关机构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物流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这一指示而制定的。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化发展的指针,对于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二、日本物流发展中政府作用的体现

1、政府的角色

日本认为,物流市场的主体是货主、物流企业和行政共同组成的,这一点与我国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物流的显性成本较大,而显性的效益不明显,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建立物流系统往往造成企业不盈利但是社会却收益的局面。所以在这个领域,政府在干预市场方面需要发挥较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土地、环保等方面,政府需要给予物流较大的支持。

政府的作用组要是晚上物流法律法规及物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扶植物流企业等方面。

日本政府对物流发展的法规主要有1997年四月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并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了《新综合物流实施政策大纲》,其它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小企业流通效率法》《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家电循环利用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建筑循环利用法》等。有关物流的地方条例也是较健全的,如:《标准停车条例》、《环保条例》等。

2、政府在规划方面的作用

日本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由由政府统一规划并投资,通过使用者付费方式回收建设成本。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大型仓储基地等,绝大多数是先由政府组织规划并投资建设,之后在为物流提供使用权的过程中通过收取使用费的方式回收成本。例如,坐落在神户港、拥有14万平方米面积的大型国际物流仓库也是先由政府策划并投资建成政府作用,之后提供给日本一流规模的大型物流仓储公司(如:日新、三菱、三井、日本通运、住友、上组、川西等)租用的。在这方面,我国做的还很不够。

3、政府在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综合信息平台是一个长线的投资项目,而且平台的形成过程需要政府力量的推动。在这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已经采用了日本的这一做法。

日本政府在其综合物流信息系统政策中,提出了使物流交易、运送和作业过程效率化的总体目标,并基于该目标进行了信息平台的整体规划,包括支持货主与物流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EDI平台、为用户提供即时信息的物流运行系统平台,以及优化和整合商品配送过程的运送支援系统等。政府将整体规划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并以社会招标的方式由富有资质和开发能力的IT企业承担各子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而政府则对那些最好的项目建议方案给予相应资助,并在成果推广中起积极地引导作用。

4、政府在标准化方面的作用

日本是对物流标准化比较重视的国家之一,实施标准化的速度也很快。日本在标准体系研究中注重与美国和欧洲进行合作,将重点放在标准的国际通用性上。

日本政府工业技术院委托日本物流管理协会花费4年时间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标准化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已经提出日本工业标准关于物流方面的若干草案,它们包括物流模数体系、集装的基本尺寸、物流用语、物流设施的设备基准、输送用包装的系列尺寸(包装模数)、包装用语、大型集装箱、塑料制通用箱、平托盘、卡车车厢内壁尺寸等。

在日本现有的标准体系中,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约有400余条,其中运输24条、包装29条、流通4条、仓储38条、配送20条、信息302条。

正是由于日本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使日本各方物流资源能够容易地交叉整合并与国际接轨。这一点对于我国刚刚开始起步的物流业来说非常具有启迪作用。

综上所述,日本政府的物流政策导向对促进日本物流业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国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过程中,认识政府对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作用有着极好的借鉴。

三、我国物流发展中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

我国近十年国家和地方的物流建设与日本物流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速度比日本的更快,政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政府在物流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政府发挥作用的角度

1、公平环境的营造

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保证物流企业的合理发挥,使物流企业脱离依赖政府的政策盈利的思维模式。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如运输等传统物流企业有强力的政府操办的色彩,造成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国有企业的转型不彻底,又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资本的整合

要想创建快捷、高效且又低环境负荷的物流体系,必须积极筹措社会资本,以便使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高效运转并做到相互有效转换。同时引进新技术,改善运作方式,使现有的物流设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时期,信誉体系、商业习惯等舒服了社会资本的整合,政府需要利用政策手段政府作用,为企业整合提供有利的环境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工作配合

在国家层面,政府应该制定全国的物流发展规划大纲,全国以大纲为准绳,推进综合化、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建设,同时国家对地方物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有效的监控。

在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努力贯彻实施新大纲中的各项政策措施。在结合本地区特点,重点实施的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合与协调,使全国的物流协调发展。

(二)政策措施建议

1、实施优惠政策,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

物流是一个大系统,单纯某一个领域的政策往往不能促进物流的发展,部门的局部利益可能与物流整体利益冲突,所以,政府需要将其按这方面的研究,整体谋划。研究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立足于加快发展,简化相关程序和手续,为各类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到现代物流系统的建设中来,鼓励大中型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建设企业物流系统政府应该将物流项目纳入重点项目管理。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物流项目的信贷支持,只要符合贷款条件,能够提供合法有效的担保,不论所有制性质均可发放贷款予以支持。鼓励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物流企业面向社会直接融资。

2、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用户权益

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我国没有单独的物流管理部门,物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少部门的管理,往往在政策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计划经济的有益影响在这个领域较少。同时,物流又处于不同的部门之中政府作用,传统的物流受到部门保护的同时排斥市场竞争,使得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影响。规范市场,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当务之急。

3、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快国际合作步伐

改革开发之后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发展,按照诸如日本的发展过程,我们无法进入世界先进物流的行列。政府应该致力于开放市场,鼓励外商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方式投资建设现代物流业,经营物流设施项目。实施大公司带动策略,积极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在政府总体规划范围内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实现借力发展的局面。

4、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

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各种物流技术,用标准化的技术完成各个子系统建设,以保证系统的平滑与畅通。先进技术的引进需要比较大的成本,物流企业往往望而却步。政府作用的发挥,可以是技术的引进更加有序而平稳。

5、着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积极鼓励和促进物流企业间的资产重组,引导企业实现优势物流资源配置组合,培育股权多元化、资产规模化、管理现代化的骨干物流企业。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整理和重组。

参考文献:

1、李东贤.日本现代流通产业[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连会新.日本政府发展物流产业的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07,9

3、章竞.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及新趋势[J] . 日本学刊,2007,3

4、卫涛.从日本物流的发展过程探讨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J] .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7,4

5、黄吉安,杨文峰.日本物流发展及其启示[J] .职业圈,2007年第22期

6、闫嘉有.论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2

篇9

关键词:低碳;农产品;冷链物流

中图分类号:F124.5;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056—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以避免重大的生态灾难。世界各国无一不在回应这些警告并做着积极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次被我国政府编入“十二五”规划之中,其中,低碳理念的提出尤为令人关注,它不仅是对“两型社会”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未来经济运行模式的一种价值导向和微观调控。可以预见,低碳将作为一个时代的名词,在当今与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将逐渐步入一个低碳经济的时代。相应的,各行各业也只有跟上时展的节奏,才能取得更快更长足的发展,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产业更应如此。

(一)低碳概念的提出

众所周知,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来自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温室气体中的有害气体主要由二氧化碳(CO2)、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等组成,其中CO2为全球室温的贡献最大。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惊人。以当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幅度,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演化得异常恶劣。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持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倡导低碳(low carbon)生活,成为全世界的课题,也由此引发人们对于低碳内涵的更多关注与认识,这其中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又是其核心内容。

科学家们证实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很多国家都达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经济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共识。“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也首次正式提出。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求我们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同时也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建设生态文明,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自进入21世纪后也愈来愈重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低碳与低碳经济等相关理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肉、禽、鱼、蛋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各节点的有效衔接,因其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相比其他物流企业的各个环节更加复杂,要求更高,需要物流的各个环节能够高度的协调,信息能够快速畅通的传递,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的易腐性。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配送的货物一般都是蔬菜或者肉制品等生鲜产品,很容易腐烂,在运输配送的过程中,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地点,其冷冻或保鲜的温度在各个环节都是不一样的,这就会导致产品在某一个环节因为温度不达标而出现快速变质。

(2)配送的时效性。生鲜产品因为容易腐烂变质,从生产到销售,完成这个过程的时间越长,其品质就会下降得越快,质量越差。销售商或者分销商为了降低损失,往往需要对运输的线路和运输工具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置,尽量快速将生鲜产品运抵目的地,以降低因时间过长导致过大的损失。

(3)装备的特殊性。在对生鲜产品运输的过程中,为了降低产品变质的速率,延长保鲜的时间,需要配备相应的冷冻或者保鲜设备,这就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好保鲜冷冻的措施,配备必要的冷冻设备和保鲜设备。

(4)运作效率低、成本高。生鲜产品的易腐性以及运输的时效性和装备的特殊性,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时,必须尽量延长产品变质腐烂的时间以保证保鲜效果,这会使得企业运作的效率大大降低。同时配备的冷冻和保鲜设备以及因此产生的费用往往较大,在运作过程中,对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都比较高,这些都会产生较高的成本。

(5)组织协调要求较高。就以上4个特征而言,需要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内各个部门的运作以及各个环节的作业都必须高度协调,协同工作,实现信息在内部和各个环节的快速畅通传递,同时保证各个工序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

(三)低碳时代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研究重点都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或是低碳经济下的物流模式探讨,而把低碳理念如何有效地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结合起来的论述颇有欠缺。尽管我国经济在21世纪得到快速稳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老百姓对农产品供应的时效性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多数农产品的分销渠道没有严格的冷链环境,绝大多数的易腐食品在运输途中没有温度监控,导致农副产品在最终消费前的损耗量也占世界首位,资源浪费极其严重。推广适应我国国情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农产品冷链处理技术,建立规模化、系统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中,对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尤为重要。同时,农产品冷链产业化能极大地降低能源资源损耗,对节能减耗,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障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理念还相当落后。脱碳理念、节能减耗几乎谈不上,即便有也仅仅是停留在理念的宣传上,还未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也部分地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障碍,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缺少行之有效的供应链脱碳计划与目标

相比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企业的环保认识显然落后很多。很少有企业真正意识到当前全球恶劣的气候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企业较少做到制定一系列减少其物流业务碳强度的供应链脱碳计划与目标。无论是在冷链物流系统的设计上,还是在供应链流程和交付的货运方式划分的安排上,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量和帮助企业估计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分解的碳计算器的使用上都很少,更谈不上对供应链脱碳计划实施的评估。

(二)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低,流通损耗大

目前,我国的冷链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的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的冷链流通率也达到95%以上,而我国目前进入冷链系统的蔬菜类比重只占到全部蔬菜的5%,肉类只占到15%,水产品也只有23%。即使是使用冷链运输的产品,在从产地到流入市场进行零卖的过程中,冷链过程的完整性也不能保证,冷链衔接不畅或中断的现象经常发生,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若是在生产、运输、贮藏、配送及零售和消费环节中不能保证完整的冷链过程,势必会导致极大的耗损率,这显然与当下低耗低碳的环保理念不相符。

(三)农产品冷藏设备陈旧,缺乏维护

农产品的冷链流通通常对冷藏设备及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对于冷藏设备的维护和修理、温度监测、正确的库存管理(包括备件和工具)以及使用设备的所有方面都需要管理与资金的大量投入。显然易见的问题是:(1)我国目前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设备设施还很欠缺,相当一部分商家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而放弃使用冷藏设备,在诸如肉禽蛋奶等产品的运输上选择常温车运送;(2)冷藏设备陈旧或落后,仅有少数物流供应商的设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冷链标准要求,同时缺乏必备的专业技术维护,致使大量农产品的品质受损,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

(四)资源整合不到位,缺少统一规划

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是专业地对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进行有效规划与控制,方能发挥出低碳节能的有效作用。就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化程度来看,既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产供销一体化的水平也不高。在一些区域发展中,由于存在严重的失衡和设备无法配套的情形,很多供应商仅能提供冷藏运输,冷链过程常常发生中断,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农产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对行业的推动。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冷冻冷藏链,从起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都无法得到控制和整合,使得社会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五)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技术人员

由于冷链物流的运用管理具有技术性、安全性与科学性,专业涉及食品工程、冷冻工艺、制冷技术、机械技术、供应链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冷链物流的技术要求颇高,作业难度较大。目前,我国从事冷链物流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以前经营过冷藏和冷冻仓储的人员,他们大多依靠经验操作,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损失与浪费,又或是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使得我国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冷链物流的发展规模,几乎所有的冷链物流企业都因此而受到发展限制。可以说,缺乏大量训练有素、能熟练掌握冷链物流技术的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

(六)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缺少监督机制

农产品主要是瓜果鲜蔬、肉、奶制品、水产品等,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保鲜期,对于冷链物流的标准极为严格,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可以说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过程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其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引发食品安全隐患。而现今一些不负责任的供应商和物流企业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违规操作,造成人为冷链断裂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冷库设备陈旧,装卸货月台,终端零售企业收货流程混乱,货物在常温下交接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采用了冷链方式,设备能够保障食品的温度,但是由于监管不力,物流商为了降低成本而引发中途关闭冷机等行为,从而造成冷链物流的中间环节断链,食品品质和安全很难得到保障。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要求企业具备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问题是,在经济形式并不乐观的当前,有多少企业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审视食品安全?

三、低碳时代下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障碍显而易见,这一方面说明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同时也说明这一行业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整合产业链,加快产业升级,有着深远的意义,其发展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低碳应从农产品的源头开始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低碳效应应该始于农产品的生产之初。当前广泛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主要还是由高碳农业生产模式所引发的农业污染所致,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尽量使用生物有机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应用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创新生物低碳农业系统,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众所周知,高碳农业生产模式虽然可以快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其对土壤、水和大气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而利用生物技术原理开发的农业技术应用手段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却可以使土壤和水都得到净化。恢复生态平衡,让农产品生长的自然环境变得健康起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实行行业标准化

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是低碳经济的制度要求。低碳经济,首先是一个理念的创新,而理念又必须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标准才便于指导实践。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在低碳时代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冷链标准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在产、供、销流程中的卫生与安全,也为从事冷链物流服务的相关企业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对规范行业标准的需求很大,如生鲜农产品的保质期、交接标准、上下游企业责任认定等有关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制定,都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并由企业进行具体的贯彻落实。要制定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各环节相互衔接的操作流程必须要把“冷链”分解开来理解。冷链术语中的“冷”的标准是主张通过利用温度调节使产品的质量在有效期内不发生恶化,在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中防止任何可能的微生物增长;“链”的标准要求冷产品在加工、运输、储存和分配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连接在一起的链,同时还要监测和控制整个链必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处理的。行业的标准要基于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认识上来制定,才是科学和有效的。

(三)建立绿色配送中心

国家发改委2010年8月10日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低碳试点工作主要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配套政策,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受此启发,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对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等多种形式,建立环保的“零排放”绿色配送中心。探索在绿色配送中心加大环保技术的使用,如采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玻璃幕墙,收集雨水和循环水,使用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墙、节能照明,回收空调产生的热量,运用太阳能光热技术供应热水,运用地源热泵等调节建筑内的温度和湿度等相关的低碳环保技术都可以使配送中心更加绿色。

(四)发展科学的联运冷藏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配送形式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特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物流形式和低碳经济的要求。由于农产品具有对温度敏感和易腐烂的特性,绝大部分的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都会选择冷链物流模式。运输形式可以考虑采用多式冷藏联运。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对铁路与航运模式的选择,这不仅可以提高运输效率,也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联运冷藏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联运冷藏的连接、冷藏设施的整合以及对于换乘冷链的监督与考核,保证各个节点衔接的顺滑,尽量缩短冷藏运输的抵达期限。

(五)重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量的农产品都是采用传统的农产品配送模式。农产品的主要消费是在大中城市,而生产却是在农村,靠农户自身的传统运输储存配送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也不适应当今物流形式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例如,生鲜产品、果蔬产品因具有易腐烂破损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是冷藏、快速、及时;粮食产品则因运输量大的特点要求提供规模化的运输方式,选择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以在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减少消耗,提高整体运行的效率,克服由个体自我运营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上下游环节不畅通等弊端。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一方面更快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对农产品的储运配送更加专业化,降低了社会总成本,整合了物流资源,优化了社会结构。

(六)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

要想打造一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信息化建设绝对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CIO已经逐渐认识到,产业链的延伸以及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必须以供应链服务为基准,因为现代物流建设必须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对资源能进行快速整合,以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能达到最优集成的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将传统农产品物流分散的运作进行整合,既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也可以通过网上订单、拍卖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因此,要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实现冷链农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

(七)建立良性循环的获利机制

低碳经济是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理念的顺利执行要求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获得一条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应协同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各环节共同为市场服务,在产销衔接上、订单农业上、农超对接上加大力度,鼓励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超市与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递进式的冷链对接,减少盲目性,增加预见,同时加强冷链的交接监督与合作机制,使在冷链物流中有成本付出的企业都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获利机制。这样一来,低碳就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和口号了,而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内在需求,在市场趋利的动机下可以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就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6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35-02

国民经济信息化主要是由电子商务、通信网络等组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都要依靠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近年来,由于全面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促进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系统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了平台有效的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使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不仅使企业的投资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扩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是企业获得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企业实现了全球的资源共享,传统的市场供应结构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加方便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发展电子商务为目标,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作为企业与外部市场沟通的渠道,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平台。企业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与客户进行沟通,供求关系的建立离不开电子商务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分析处理将各种需求信息,企业利用该系统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以分析结果为依据,生产出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优质产品,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同样,企业可以通过电商渠道在网络上有关信息,将企业与客户市场进行良好的连接,通过客户和市场的反馈信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到及时调整,使企业的经营战略更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以信息化为基础,企业信息系统将更好地向各方面扩展。电子商务连接着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企业拓展网络业务必须通过电子商务。开放性、成本低、效率高作为电子商务的特性,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它使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发生改变,将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更新或重组,拓宽企业发展的通路。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的有效结合,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客户资源,市场动态,信息有效的分析和市场前景的预测均可通过电子商务来完成,让业务流程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的竞争要求,提高市场和客户的满意度。

二、应用电子商务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增加企业与外界的联系。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成熟的电子商务应用,现代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个必然选择。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结合电子商务,现代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随着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传统信息系统的操作方式得以改变,与此同时,将企业信息系统和日常的信息化管理和经营进行更好的匹配,增强其适应性,也给客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2.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电商的应用。电子商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中体现,还将库存、销售、客户的信息、企业财务等方面的管理也包括其中。

3.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企业的管理理念发生改变。企业传统经营方式面临很大的冲击,原因之一就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需要改变管理理念才能在激烈的网络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电子商务的成熟应用,也更加方便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使企业人力、物力、生产经营成本得到了大量的节约。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的利用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电子商务的经济效益核算方法

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各种耗费与成果的对比,一般的计算方式是“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是评价一项经济活动是否应进行的重要指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所取得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对系统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最常用的是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如下1-1所示:

S=∑(Fi-Ci) (i=1,2,3,4,…,n) (1-1);

其中:SD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

FD总收入;

CD总成本;

nD评价的周期。

上述计算方法为静态电子商务系统的经济效益,当S≥0时表示项目是可行的,否则是不可行的。

如果考虑到资金时间的价值,可以采用财务净现值法进行计算,如下1-2所示:

S=∑(Fi-Ci)/(1+r)i (i=1,2,3,4,…,n) (1-2);

其中:SD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

FD总收入;

CD总成本;

nD评价的周期;

rD贴现率。

上述计算方法,既可以计算单一电子商务系统对企业的贡献价值,又可以比较评价多个电子商务系统投资方案的优劣。一般而言,贴现率一定的情况下,净现值越大表示其经济效益越好。

四、以电子商务为基础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

1.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系统战略的制定。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企业信息系统战略的制定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企业信息系统战略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需要充分了解,进行信息系统战略目标和实施的具体程序的制定;其次,对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市场的走向、产品信息反馈、客户管理等相关资料需要深入了解;最后,找到有别于其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因素的最关键企业成功的因素。

2.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系统战略的评估。对企业信息系统战略的评估有利于引导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行为。第一,要明确企业在该行业中的竞争界限,明确属于该行业的企业产品;第二,将产品进行分类,对产品的主要经销渠道详细了解制造出最令客户满意的产品;第三,对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人员素质、销售渠道、信息沟通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确定行业在未来市场中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对手,掌握行业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

3.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评价。企业与客户的良好沟通,建立电商平台,评价客户对企业的能力,包括企业销售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以及客户的需求的评价。除此之外,评价供应商对企业能力,评价产品物流过程、产品质量、采购内容等一些系列进货销售内容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既可以找出企业的不足之处,也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潘勇.逆向选择视角下电子商务市场与传统市场间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

[2]游静,刘伟.信息系统集成过程中知识扩散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9).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3-45.

[4]石敬韬,夏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商贸,2012,(21).

[5]王敦海.试析我国企业管理中的电子业务管理[J].电子测试,2013,(18).

[6]李少颖.新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价值链构成要素探析[J].商业时代,2012,(9).

[7]刘雪林.基于效益特征和评价方法的电子商务模式交易成本研究[J].商业时代,2014,(11).

[8]白杨.率先跨入电商时代[N].福建经济日报,2015-01-08(1).

[9]武豪.基于系统仿真的商业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