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思维的作用

篇1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物流信息化;现状;作用

互联网思维与物流信息化

1.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技术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影响着市场的商业贸易,进而影响着企业的运行。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或服务、顾客、营销方式、运行机制的创新等方面,甚至对整个商业的价值链在互联网时代采用了新的思维方式。[1]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并不局限于互联网的产品、互联网的企业。

2.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实现物流信息化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基础环境的建设。基础环境是指实现物流信息化所依靠的环境,包括物流信息化规划、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物流重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信和网络等设施。[2]二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高效使用,在网络上建立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整合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等资源。实现物流信息化,要考虑两个重要的方面:物流信息的收集、物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1.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低下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现代物流行业都在进行着物流信息化的转型,这是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建设处于初始阶段,信息化水平还很低,信息化的程度还不均衡。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核心技术,现在国内的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物流信息系统不普及、不成熟。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没有能力使用现代的物流信息。而且在大部分有物流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能力收集和整合物流信息。[3]物流信息化的程度与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是相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事实。

2.条形码等物品识别标志和设备不普及

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以条形码为代表的识别设备还未在物流行业中普及使用。虽然这些识别设备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很早,但是普及的程度很低。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物流企业运输的物品和储藏的物品没有条形码等识别标志。条形码等识别标志应用程度低,严重影响物流系统的正常物流信息的收集等处理活动,降低了物流信息的录入、更新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流企业仓库的自动化管理。而且条形码等识别标志的普及程度低,还阻碍了物流活动中信息的处理,减缓了物流企业与工商业之间信息的共享速度。[4]

3.电子数据交换和全球定位系

统应用率不高电子数据交换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国际标准,用来进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国际之间的贸易通常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来进行采购订单、提货单等数据的交换。现在信息化的进行依靠着电子数据交换与国际互联网的结合应用,物流信息交换等信息处理活动效率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使得库存的信息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信息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这也就使得物流活动变得越来越完善和快捷。但是这种新型高效的信息管理方式,并未在物流企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甚至准确意义上的电子数据交换还未开始进行。有很多因素形成了这种现象:一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够,导致没有技术能力应用这种系统;二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自主开发成本较高,很多物流企业没有能力支付。[5]更重要的是,物流企业之间在对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上未形成同样的认知,阻碍了其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另外,物流企业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程度不高,而国外很多物流企业都应用了这种系统,使得物品在运输过程中通过率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

4.物流企业的网络应用水平较低

国外物流行业对互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与水平都很高,而且技术很成熟,然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却与国际水平差得很远。近些年,我国物流企业才刚开始应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不但水平不高,而且普及程度很低,仅仅使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来处理一些初级的物流信息,远远未实现对物流企业内外各种物流信息的有效使用的目的。

互联网思维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要想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发展,管理者就必须以互联网思维,制定企业的运行方式和发展策略。

1.提高了物流信息的收集、共享和交换的效率

物流信息化的基础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一是物流信息的收集;二是物流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但是现在物流企业大量的物流信息还是使用手工录入,这就大大降低了物流信息使用的效率,而且手工录入的物流信息还存在着较高的错误率的问题,以这种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录入并不能使物流信息得到及时有效地更新,也就使得以后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交换与共享,导致物流企业不能充分地利用物流信息。这些原因也是目前物流企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之一。[6]物流企业的管理者用互联网思维,思考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就会使用互联网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替代手工录入完成物流信息的录入和物流信息及时有效地更新,而且对条形码等标记标志与设备的大力推广与应用,使得物流中的物品可得到快速的识别,这样就提高了物流信息的收集的效率,并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信息收集的出错率,增强了物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互联网技术中的通信技术可快速地传播物流信息,可提高物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的效率。

2.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

物流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这是物流信息化的重要环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指的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但是国内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使用还处于刚起步的时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设备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大型物流企业在使用,并没有小中型物流企业使用定位系统设备来对物品进行适时有效准确地定位与监测,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为参考来进行物流方式的合理选择。根据国家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我国将大力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国内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不再是局限于外贸物流和空中物流,而且覆盖了铁路、水路、搬家、快递等其他物流方式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互联网思维下,利用互联网时代下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络上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实现物流信息化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3.培养物流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水平

现在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对物流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够,物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然处于探索时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相对来说程度很低,而且较分散,缺少一个全局性的规划,更别说详尽的运行计划和方略。很多企业由于缺少相关的技术人员,导致一些先进的信息系统不能被企业引进和应用,以提高物流信息使用的效率。[7]物流企业的管理者用互联网思维思考物流信息化,就会对物流信息化形成正确的认知,在管理过程中用物流信息化意识,思考和解决物流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注重相关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对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所需的资金投入;培养企业信息化文化,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升民,刘珊“.互联网思维”之思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2):1-6.

[2]季航.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朱,屈军锁.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6):55-58.

[4]刘万强,王博.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06(8):49-50.

[5]宾厚,肖军,张伟.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市场,2007(23):52-54.

[6]王志娟,平金珍.计算机技术对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2X):116-117.

篇2

1.快速迭代,用户参与。通过不断地迭代使产品日臻完善,而不是追求一次性做出一个完美的产品。并且,用户的反馈会作为设计决策的部分依据。

2.基于海量数据分析进行决策。互联网产品的一大便利是可以实时获得大量用户的行为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可进行产品决策。也可以采用AB测试等方法主动比较不同的设计方案。Google是此法宗师。

3.病毒式营销,星火燎原。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促成产品在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渗透,并通过制造轰动性事件、争议性话题等(参见雕爷、罗永浩),实现大范围病毒传播,乃至达致引爆点。这是一种无本万利的营销手段。

4.小而美,少即是多。互联网产品通常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用户某个痛点或价值点,针对性地做出定位明确的产品。在功能上尽量简单明确,即便要做大做复杂也是慢慢地加上去。体验上尽量做到简单易上手,甚至使“界面消失”,仅凭本能和直觉操作(如“摇一摇”)。

5.免费策略,平台战争。互联网产品大多不向用户直接收费,而是用免费策略极力争取用户、锁定用户。并且,同时致力于使IM、搜索引擎、浏览器、杀毒软件等从专用产品变成平台产品,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推广和兜售其他服务。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新趋势

所谓的“互联网+”,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对互联网平台与信息通讯技术的有效利用,实现互联网以及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并在新环境背景下所形成的全新生态。由此可见,“互联网+”属于互联网思维实践的重要成果,可以全面激活社会经济实体活力,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实现高度互联网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而高度互联网化就是最主要的l展趋势。首先,在新时期,接受图书馆互联网服务的网络用户数量会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而面对最多的对象将是网络用户。其次,图书馆互联网化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样一来,图书馆业务将实现互联网化,不管是馆藏资源结构、类型,还是资源管理与加工,甚至是推送与服务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在网络平台的作用下实现。同时,不同层次服务流程也会随着互联网要求的改变而实现发展路径的全面优化。最后,图书馆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将得以落实。其中,在图书馆传统优势与用户资源固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互联网业务,积极构建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另外,对图书馆和用户网络互动的机制进行全面优化,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资源、管理以及服务协调发展,将互联网作为全部服务的载体,融合图书馆和互联网功能,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服务网络化的实现。

二、图书馆的人工智能化

互联网信息将呈现出海量、多样化与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搜索数据过程也将更具智能化特点。现阶段,大多数科技公司都已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人工智能方面。基于“互联网+”这一环境,图书馆也同样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的多种问题予以及时解决,以保证能够全面提升效率,节省管理与维护的成本,获得用户的认可。而通过对人工智能引擎的运用,可以在短期内解决资源可用性与安全性,甚至是潜在冲突,这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十分重要,能够考虑实际需求来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与改变。

与此同时,智慧社会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实现智能行为的机器化以后,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可以在网络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对智能机器人的遥控指挥,进而完成工作任务,突破时间与空间,甚至是距离的限制。而将智能机器人应用在图书馆当中,可以更好地营造智能化的环境,以保证图书馆读者真实地体验与机器人之间形成的活动,享受图书馆的智能服务。除此之外,图书馆可以积极构建物联网,对用户使用图书馆权限予以全面放宽,感受数字化生态系统与智能化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视频终端还是空调设备等,在物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不需要接近设备就能够对其进行操控与管理。

三、强化情境计算与场景服务

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互联网搜索已不仅仅发挥资料供给的作用,而是根据情境计算内容来予以有效推荐。其中,情境计算主要是对移动设备中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具体内容包括声音、图片与位置等等,进而把用户工作、需求以及爱好等多方面信息转变为能够追踪的比特流,随后会按照特定情境来向用户推送相应的信息内容。在情境的作用下,实现信息推送并满足相关需求,也同样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服务形式,为此,必须要实时关注与研究。

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时代就是场景时代,而人类实际需求则是根据场景来确定,所以,场景逐渐替代了信息入口。为此,互联网竞争也由信息入口转向了场景。之所以场景要比入口重要,究其原因,“互联网+”背景下的互联网能够进入到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而用户在对图书馆设备设施以及服务进行利用的过程中,也会随之制造多个场景。各场景不仅会形成入口,同时也会产生流量,另外,需要由图书馆提供服务,也就是所谓的场景服务。积极开展图书馆场景服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用户具备和所需服务连接的能力。而图书馆则应当对这一场景进行合理地运用,最终使图书馆、用户以及服务能够在特定的场景当中实现智能连接。但是,要想更好地提供场景服务,图书馆就必须要研发系统平台,进而实现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以保证用户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图书馆功能,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最后,图书馆可以合理地搭建无线网络,而用户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关注,进而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并提供场景服务。

四、提高有偿服务的附加值

在图书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受政府拨款不充足与事业发展具体需求的影响,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一定要重新把握并定位免费理念。如果图书馆不能够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必然偏离社会发展的趋势,最终将会被淘汰。而在改变思维理念的过程中,图书馆必须要对收费和免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在提供免费基础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开展附加值较高的项目与服务。而在网络环境与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用户所接受的部分服务项目收费则与图书馆用户认可服务产品的开发存在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应当对文献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进一步探索更加理想的服务方式,有效地增加服务功能,以保证用户能够通过对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来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这一思维与普通的互联网思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图书馆人的“互联网+”思维也同样更注重民主与开放,以期能够对传统和封闭的思维予以全面突破。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思维也将在图书馆改革与服务创新方面提供不竭动力。也只有站在“互联网+”思维角度才能够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突破性发展。文章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发展新趋势进行了阐述与探讨,希望为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互联网+”图书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东波.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未来发展新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3):75-81.

篇4

陈光锋:互联网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追求“专注、极致、口碑和快”的思维模式,是以“用户至上”为理念的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能够指引我们高效为客户服务,让用户满意。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思维,互联网摆脱了一味追求程序化的思维模式,一切从用户的角度来改进我们的产品,并且贯穿于整个产品设计到销售过程中。

我们从互联网这个领域上,可以看到有几点与传统商业思维很不同的地方。首先,传统商业思维追求覆盖面,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企业的商业形态,都要求尽可能的多。而互联网思维则要求企业将所有的重心专注在某一个点上,并且将这个点做到尽善尽美。再例如,传统商业思维在产品的推广中,讲究渠道与传统广告的投放,而在互联网思维中,则要求产品能够以自身的能力吸引用户,并且创造产品口碑。

在传统商业思维中,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对话基本为零,企业不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只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定位来研发产品,而在互联网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产品因为用户的需求而研发,用户对产品提出自己的要求和见解。互联网思维会让用户参与到产品中来,从而使产品与用户之间拥有更高的亲密度。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思维一直在互联网人的实践和归纳中不断成长。但是实践的过程是漫长的,互联网人在制作产品以及推广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在寻找一套系统的,能够指导我们整个产品从设计初期到最后与用户互动和后续的研发整个闭环的完整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经历了几次大的浪潮,从搜索到电子商务,互联网总在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同时站在产品的角度,经过无数次成功和失败总结出来了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套思维方式。在互联网思维的雏形阶段,我们仅仅只是在一些小型的讨论会上提到这个词,但是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答案。这过程中我们分析了很多商业案例,从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学习、传统互联网巨头产品的发展史以及发展速度极快的互联网公司的秘诀和窍门中找到一套系统的思维作为解决方案。

《现代企业文化》:在您的《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著作中,是如何对商业进行颠覆和重构的?如何让“门外汉”看出门道来?

陈光锋:传统的商业模式有着传统行业固有的特征,在现阶段很多企业都想从互联网获取更多有利条件,但是往往无从下手;也有很多企业内部编制冗杂,但是得不到解决办法;更多的还有很多中小企业想要发展壮大,但是容易遇到瓶颈和各种问题。这些都是传统商业模式无法提供高效的解决办法的,而互联网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能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快速地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有着显著区别的是,传统的商业模式有着一套系统但是略显笨拙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解决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时间长,人员要求较高,分工细致,专业性强。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在现代社会,效率制胜,传统的商业模式无法迎合现代商业效率的要求。而互联网思维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打破了传统解决方法的步骤式处理,转而用更为直接简单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在书中,我们将互联网思维解构成为十二大核心思维: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整合思维,对每一种思维模式都精选了案例来加以说明。不仅如此,在这十二种思维模式中,我们还尽可能地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方法来讲解互联网思维的十二种思维各自对企业的作用,也系统地解释了互联网思维整体对企业的意义。

《现代企业文化》:传统企业如何对接互联网思维?请举出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

陈光锋:传统企业接触互联网思维的并不多,从与互联网企业联系较为紧密的企业已经开始逐渐扩散开,首先值得“赞一个”的就是海尔兄弟。从企业生产的产品来说,海尔企业针对用户的偏好生产出不同方向的产品,在物流以及售后的扁平化处理,都是互联网思维的对接。这是在产品和口碑部分的着力表现,在海尔的影响下,传统企业美的集团也开始学习这样的思路,研发专门的产品来服务于用户。可见,在生产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近来我们也看到海尔兄弟在做商标置换的准备。有趣的是,这一次海尔兄弟开展了重金悬赏海尔兄弟商标的活动,这个活动在互联网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对海尔有兴趣和情结的用户都会去参与,而海尔集团也利用这个活动好好地“吐槽”了一下自己,以自娱换用户一笑。这个活动的初衷不是“自娱”,但是当活动的势态开始有所变化时,海尔用很好的方法来转变了自己作为大型企业的古板形象,在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有格调的宣传是互联网思维最好的实践。

当然也有不太成功的实践,但是我认为在传统企业去触摸用户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企业要尝试去了解用户,与用户沟通,这个过程需要企业花费时间去学习。而在这方面,很少有传统企业能给出一套行为准则,企业需要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实践系统。尽管互联网在发展,互联网的用户习惯变化多端,但是依靠这一套思维,于变中找不变,坚持十二种思维的实践,一理通百理明,相信很快就能把握住互联网思维的方法。

《现代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是开启未来商业财富的万能钥匙吗?为什么?

陈光锋:没有任何一种思维是万能钥匙,传统思维不是,互联网思维也不是。所谓的万能钥匙,对企业来说,应该是不断挖掘,不断投入的坚持以及严谨的态度。不同的思维适合不同的时代,现在是互联网思维实践的黄金时期,把握住这一阶段,企业能够实现腾飞,否则就会掉队。

互联网上很多人在总结这几年国内大型企业的发展轨迹,不断改变着学习型的企业还在上游,而有的大型企业则已经逐渐落后,冗杂的体制,较长的产品研发,稍有不慎,产品无法获得认可就会被淘汰。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企业逐渐滑落到行业的中下游。可见,任何一种思维都是在变化与成长的,而在不同的阶段顺应这种思维的变化而变化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选择。

篇5

[关键词]企业;互联网;用户思维;应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互联网不仅在人民的生活中应用日益广泛,而且在企业应用中也越来越普及和深入。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改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规则,为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思维就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用户思维为核心的企业生产和经营运用模式,为此,企业要树立用户思维理念,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价值,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价值,得到其满意和青睐。另一方面,加强营销手段创新,实施动态的适应用户需求,赋予用户极大自和主动性,使用户参与到产品价值创新中,形成经营用户理念。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打造自身品牌,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的区别

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互联网思维是人脑根据互联网特性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方法,它是一种思考工具;而互联网是人们进行信息获得、传递、交互、存储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信息工具。不能说使用了这个工具,就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具备了互联网思维的也不一定就在使用此工具。从事互联网的企业未必就具备了互联网思维,而在传统企业里不能说就没有互联网思维。

二、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点:1、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中最核心首要的,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进行深刻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才能生产出适合用户的产品。2、简约思维: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用户缺乏耐心,企业就要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需求,使用简约思维。3、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4、迭代思维: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经过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5、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数量,“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流量即销量,通过流量载体获得利润。6、社会化思维;社会化商业的核心是网,网是利用关系链和传播链进行营销和传递信息的媒体。

不难看出:互联网思维特点内容中用户思维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核心。企业利用关系链和传播链媒体进行营销,通过树立用户思维、强调倾听消费者心声,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以打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疆界;通过简约思维,强调从产品到服务,力求专注与简单;通过迭代思维,突出快速响应、及时满足消费者多变需求而快速开发;加强与用户对接,注重提供满意服务和非凡用户体验;利用社会化思维,以社交媒体为平台,进行透明而直观呈现等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实施,把企业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

三、互联网时代下用户思维在企业的运用

互联网时代下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用户思维渗透到生产、营销、管理、商业模式等环节中,因为企业生产、营销、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企业的利润买单的是用户消费者。即:企业生产和营销的核心是全心全意地为用户消费服务的,可以说企业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研究如何让用户买单,不仅要让用户买单,还要让用户买后感觉舒心,而且使用产品后留下美好印象产生依恋,甚至向亲戚朋友赞赏或推荐。企业营销时的互联网思维,体现用户服务和体验,以达到最优的用户服务质量及满足用户不同需求为目的,使产品多元化,依靠强大的互联网平台支持,消费信息趋于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出现了转变,用户形成,用户变被动为主动,可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使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形成以用户思维为理念。同时,企业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号召广大职工不断探索和深度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服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让大家认识到:只有用户认同,企业才有合同。企业的产品才会转为商品,产生利润。可见:企业的目的是赢得用户和“满足”用户,且建立与用户牢固的关系,是企业经营的使命和宗旨。

(一)建立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思维是企业通过互联网产业平台来实现和满足用户思维的目的,利用跨越各种实体设备的网络将互联网产业与“用户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并融合到各类实体产业中去。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最佳,利于企业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社会化思维对企业组织和设计新产品发挥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便于企业用户思维文化转达企业职工中,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可汇集用户需求和建议反馈到企业生产环节中,利于产品研发和更新,从而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二)用户思维在企业营销中应用

用户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要树立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关系营销”观念,就要与用户形成更亲密的关系。珍惜每一次交易,至诚用户。企业要建立关系营销用户数据库。对目光长远、转换成本高的用户,实行专人负责制,制定联络沟通计划,彼此畅通信息,互通有无,满足用户所求。让用户意识到:保持关系双方受益,中断关系双方受损。

1、用户至上

企业始终把用户放在首位,要把“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落实到经营销售全过程。在建立与用户良好的关系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满意度来生产产品,还要组织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体验,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和内在需求,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以前企业强调的“用户是上帝”已被互联网思维的“谁用我的产品,谁就是上帝”所代替。因此,企业只有符合用户优质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达到用户的满足。

2、体验为伴

以前传统的经营模式是销售者和用户是信息不对称的,买的没有卖的精明。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用户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销售模式要跟上时展的潮流,就必须创新。目前,很多的用户在买产品之前都会在网上做一个价格比较。可见,现在的主动权都掌握在了用户手上,用户的体验是企业产品销售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秉持体验为准为上,在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赢得用户的支持,创造产品良好的口碑。如今,大部分用户喜欢体验感受,比如,苹果公司每次在出售新手机之前,先让用户体验,使得新手机拥有更多的用户。

(三)用户思维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过程中的用户思维主要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的系统思维,整个系统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如人力资源、销售方式、资金、原材料、品牌和知识产权、创新力等,能够形成为用户提供他人无法仿制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使其具有不能被人复制的特点。就是为用户创造独一无二的满意产品,提供有超值或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服务。可见,创新生产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企业只有创新并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和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才能长足发展。企业思维的创新在价值上体现在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企业思维的创新是整个企业价值形成的关键因素。

四、企业如何落实互联网时代下用户思维

(一)时刻具有危机意识

企业要想发挥互联网用户思维,就必须时刻具有危机意识。第一,通常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容易骄傲,从而使得企业人员不思进取、出现停滞不前等问题;第二,当今社会时刻都在变化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变得愈演愈烈,所以一个企业短暂的成功并不代表着永远成功。因此,企业要想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居安思危。要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不断的更新自身经营模式。比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成功企业不仅是领导居安思危,而且所有的员工都充满了危机意识,能够时刻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针对自身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并制定应对措施,创新企业用户思维系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拥有了创新精神,才会促使企业整体发展。欲想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就得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别人想不到的方法,要体现在技术、营销模式以及用户模式的创新。为此,企业工作人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和技术方面,还要体现在商业模式上,不盲信过去的经验,大胆创新,确保更多的用户消费,推动企业长久发展。

(三)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品牌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品牌,是互联网思维下商业模式的重要策略,企业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大量的宣传自身产品,结合实际情况,打造自身产品的卖点。要重视媒体作用,通过媒体营销让产品成为市场的焦点,提高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另外,还要进行产品升级,不断优化产品品牌,让用户看到自己拥有的产品在不断更新,提高整体产品价值,保证自身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四)迅速地革新

篇6

1互联网时展浅析

互联网时代来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互联网的创新技术带来了整体环境的变化,能够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有利于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好成就。互联网技术使人们更为快速和全面的接收信息,改变看法和观点,能够更好的正视问题,同时有效解决问题。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创新思维分析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生活学习当中,学生更多接触和使用到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从几方面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渐变。

2.1思维更加灵活多样

接触互联网后,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高中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对于事物的看法更加多样化。对于一个问题不仅从一个角度入手,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已获得更多的新认识,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于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再单纯突出于学业教育,而同时也要突出于素质教育,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可以说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一种具体的教育目标。

2.2思维更加开放

互联网是开放的一个环境和空间。高中生了解和应用互联网后形成了开放式思维,更善于联想,能够将一些事物加以整合去完成探索和思考,敢想敢做,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转换成为实际。开放式思维模式使思维的及时转换,善于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方法,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尽管这种转换可能有时是错误或者不现实的,对于高中生而言,有想法是成长的一种具体表现,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展开思考则更利于激发学生潜在能力。

2.3信息接受能力强

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高中生有足够精力和能力去接受大量信息,而互联网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机遇。长期接触大量信息使高中生能够提升自身的信息接受能力,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探究信息产生和信息所带来的影响。虽然互联网当中存在一些负面信息,高中生往往不具备很强的辨别能力,但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绝大部分都能更好地去应用互联网,进而从互联网当中获取到理想的信息数据,基于信息数据的应用,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思维再造。

3提升高中生创新思维水平策略

对于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教学工作的一大现实任务,尤其是互联网应用后,互联网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同样也会造成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从规范化等角度出发,保障互联网应用的价值,在提升高中生创新思维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1做好教学结合,克服思维定式

现阶段信息化社会中的高中生能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思维更加多变,想法更加丰富,经常存在思维转换,学生的潜能更易于激发和自我发现。目前在高中阶段教学工作中,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教学结合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对信息有选择的进行接收,同时学会掌握互联网技术,敢于怀疑、打破条条框框,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创新,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体现,获取到理想的创新成果。

3.2实现信息共享应用,积累实践经验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能够满足于高中生对于新知识的探求需要,而实现信息的安全应用和有效共享则成为激发高中生潜能的关键所在。随着公共资源的开放式利用,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规范渠道获取相应的信息数据,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探索和积极传播。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及时有效的信息互动,使信息利用的价值最大化。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思维转换,将创新思维体现在互联网应用中,注重观察细节,积累实践经验,为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3.3利用多重手段,激发创新潜能

教育者在激发高中生创新潜能方面可综合多重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打造更符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模式,推动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科学创造和思维创新结合。对于互联网教师不再单纯控制,而是有效合理利用,结合互联网特点创新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能够融合到互联网体系当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升和改进教学工作,确保学生能够接触新鲜事物的同时,切实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不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都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

4结语

篇7

“互联网+”推动着传统产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升级,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已任的高职教育势必要随机做出反应。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直接对应“互联网+”。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无论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师素质都要对接“互联网+”,信息类人才培养创新是高职直面“互联网+”的重点。

关键词:

“互联网+”;专业建设;信息技术;高职教育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首席执行官于洋首先提出了“互联网+”理念,从此国内引发了“互联网+”热潮。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将大大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国家这些强有力的“互联网+”推动措施必将在各行各业的生产领域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国家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势必要及时跟进和密切配合,否则必将被“互联网+”淘汰出局。国家制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所涉及的大量信息技术直接对应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建设的“互联网+”创新思维已摆在面前,更是成为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

1高职教育与“互联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已近二十年时间,在这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还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各种新技术新理念的强有力冲击,从前几年的移动通信和物联网到现在的“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这些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将大大改变高职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格局。特别是“互联网+”将引领未来若干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革“,互联网思维”深入高职教育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将长期影响和改变各类岗位的能力需要,也将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时间很短。从目前来看,什么叫“互联网+”还没有统一且精准的定义,但这丝毫也不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互联网+”思考。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一般主要涉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类信息技术,而这些技术对应的专业可使高职院校校目前发展的重点信息技术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的这些信息技术类专业大多脱胎于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因此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与困难。首先是理念的落后。大家往往把信息技术简单地说成计算机技术,甚至把这两类技术完全等同起来,在专业建设上往往是新瓶装老酒,因此导致信息技术类专业建设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更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二是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虽然这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提升,但由于惯性思维与其他原因,专业的调整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另外,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内容大多还没有更新,没有体现新技术的发展与岗位能力需要的变化。三是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没跟上。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移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普及应用,对信息技术类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思考

2.1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视角来思考高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一定会想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新概念,目前在学术界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普遍认可两种理论:一是工具论,二是现象论。互联网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基础设施,是一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所有企业都必须连接互联网。这里互联网是被当作“器”来看待的“。广义之器”包括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可穿戴式设备等。无论是工具论还是现象论,它告诉我们现在的世界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已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思维也将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

2.2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互联网+”本质上就是立足互联网平台,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最终达到企业市场竟争力的提高。典型的是“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从“互联网+”的本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产业必将在生产、研发、营销和管理等多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必将导致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改变。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特色的高等教育。产业链上的岗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岗位—能力—课程—专业—岗位”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逻辑循环。信息技术类人才所对应就业岗位在“互联网+”大潮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来源于对应岗位的能力需求,在分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就业岗位时务必要从“互联网+”的视角来考察与研究,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要着眼互联网思维的体现,从而制定出体现“互联网+”因素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找准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因“互联网+”岗位职业能力的变化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互联网+”因素在课程体系与内容中的体现已十分迫切。培养目标的明确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虚拟化教学已呈现出优势,当前MOOC就是一种已被大家接受的典型的互联网教学方式。另外,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正在大力发展,这些依赖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方法与手段推动着人才培养的创新。

3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3.1课程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是当前一个重大热门的课题,高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更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人才培养的中心内容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现,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设计上要全面体现“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的视角来审视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是要强化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课程设置,如可开设“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作为信息技术类专业统一的通识课。二是要用互联网为主线和脉络把各类课程串起来,使互联网因素融入到各科课程中去。三是用新知识更换那些传统陈旧的课程,如可增开“云计算与大数据”之类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课程。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互联网+”化最终要在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中实现,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内容比较陈旧,已远远落后于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3.2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创新。长久以来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教室里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的主流模式,这一形式的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目前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主动性直接左右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已成共识。一是大力开发网上课程资源库,做到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可以让学生自由学习。二是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是信息库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三是采用最新的MOOC教育模式。MOOC是一种具有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特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优秀教学形式,已被大家广泛接受。

4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在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知识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自觉主动学习和吸收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和新思想,用互联网思维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互联网思维已经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理念落后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主动调整理念、更新观念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变化。对于高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来说,务必对“互联网+”相关的技术要认知并掌握,要形成从互联网的角度来审视思考教学与科研工作。二是教学手段与方法没有及时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深蒂固,大家也习惯于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互联网带来的飞速变化使得信息化工具的作用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作为信息技术类教师更要不断提高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能力,特别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各种先进教学手段。三是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环境与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方式在互联网这一大平台下做到了虚实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和次的关系了,更多地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因此,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营造对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四是知识和能力出现短缺。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知识的传递与更新对教师来说会有一定的滞后,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师的知识水平没有及时跟上是普遍现象,条件的限制导致科研活动有限,教师的整体能力水平与“互联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知识更新,理念跟进成为目前高职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5结语

教育创新是个永无止境的命题,随着社会的变革、技术与理念的发展,各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未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创新发展必然要站在“互联网+”潮头的前面。本文从“互联网+”的视角简要阐述了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从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改革创新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海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2]张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6(2).

[3]朱晋伟.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提高人才教育质量[J].科教导刊(上),2015(10).

[4]兰绍清.MOOC在线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5(23).

篇8

从其诞生起,互联网就在改变人类沟通交流模式的基础之上改变着媒介的形态。在互联网2.0时代,网页开始挤占报纸、杂志的生存空间,论坛和博客的出现第一次赋予了个人和媒体几乎相同的话语权。随后,facebook、twitter和微博的出现不仅将个体的话语权再次放大,也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交流与视听,而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更是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不仅对个体,也是对媒体。

从互联网技术改变媒介开始,传媒行业就开始了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过渡进程。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用户,也是信息接收者在传播链中地位与话语权的提升,媒体在传播中所要考虑的问题则变的更多。在“大众麦克风”时代,产业竞争的的焦点已经超越了传统时代的内容与渠道的控制,开始转向内容、渠道、用户、技术等多维度的角逐。

除了传播内容表达外,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尝试。赫芬顿邮报,美国当前影响力最大的政治类博客媒体,以新闻众包模式,即依靠用户进行主要内容生产,开辟了媒体先河。BuzzFeed网站则以以病毒传播、倡导分享闻名,在2014年流量超过了《纽约时报》。从这两场新媒体的成功范例看,用户借助互联网的互动传播特性,已经成为了信息生产与传播链上重要的一环,这两者的成功多赖于以用户为核心的内容组织与运营模式。而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两家媒体的成功范例,传播界出现了这样一种媒介形态转化趋势,即平台型媒介。往大处说,它可能改变互联网生态;往小处讲,它可能改变你在互联网上生产、消费内容的方式。

什么是平台型媒介?从众多的传媒尝试中可以看出,“平台型媒体”,是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特有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这种“平台型”的实质是,技术平台公司认为把恰当的算法技术与专业的编辑运作结合起来,在内容生产与分发方面会产生不小的新能量。新一代的互联网媒体公司正在实验将自己的内容管理系统向外界开放,以获取更多的用户生成的内容,向互联网内容平台方向逐步拓展,从而聚集更多的用户,导入更大的流量。当然,驱使这种双向互动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快速变化的内容分发与广告收入结构。

“互联网+”的时代是“小屏时代”和“场境时代”,要把程序化的广告投放与手机小小的屏幕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巨大的流量基础,需要优质的广告载体,而广告的载体只能是内容,无论是传统的旗帜广告还是原生广告,都必须附着于多姿多彩的内容。平台型媒体恰好满足了对于巨大流量和优质内容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另外,平台型媒体由于其巨大的用户参与度优势,也对“互联网场境”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用户在组织与生产内容的同时,在极高的参与度中获得了作为传播者(或当事人、评论者、教育者)的全新进程体验。因此,“互联网+”模式下的媒体,也是基于用户体验与参与而存在的。

虽然目前平台型媒介的运营尝试还掌握在互联网公司的手中,如众所周知的“腾讯大家”的尝试,百度大平台(百度百家)的尝试,但媒体,作为传媒行业自诞生起的参与者,也开始了基于自身优势的试水。康泰纳仕集团出版的高端旅游生活杂志《悦游》刚刚在一周前宣布他们将向所有热爱旅行并且愿意写作的人开放他们的网站,而娱乐周刊杂志也将这么做,至于福布斯杂志早在一年前就进行了类似的转型。从这些传媒体集团的尝试中可以看出,媒体是可以基于自身进行平台化转型尝试的,而在新的互联网业态下,这些在内容把关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又将传播重心逐步转变为用户的传媒集团,在新媒体传播的尝试中是有足够的角逐实力的。

对传媒业界尝试的观察中可以看出,用户在传媒行业已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眼球经济时代,如何能最快的吸引公众的注意已经成为了媒体需要特别思考的问题。当然,技术的进展对此帮助巨大,越来越多的媒体尝试着使用现代大数据技术分析自身的受众与用户特点与偏好,全媒体融合的报道与表达方式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进行带有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色彩的转型,而新闻的选题与内容也越来越多带有精准策划的意味。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元,内容与渠道的二元争论早已成为过去,多种因素的“并驾齐驱”似乎预示着一个新的方向。■

(荆楚网)

【网友热议】

何继军:“互联网+”正在魔术般改变这个世界,从一点出发,由近及远,成为家喻户晓的新名词。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大数据和智能感应能力加入后,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同时也是对互联网的改造。用腾讯CEO马化腾的话来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有人根据马化腾的这个解释,列出了一个公式,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

事实上,如果按照这个公式,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已经有了很多互联网+的做法,并且产生了无穷魔力。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

有人把“互联网+”理解成就是互联网加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加汽车,互联网加餐饮,互联网加医疗,这就是“互联网+”。我个人同意,“互联网+”必须是要和传统行业结合,而不是互联网自己玩,但是如果理解“互联网+”就是简单的相加,任何一个传统行业,做了一个网站,开通了微信功用就叫“互联网+”了,这样的“互联网+”是不会有未来和前途的。

那么, 互联网+影响了我们什么?

1.影响生活。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的生活,相信互联网+将改造地球人的思维。

2.影响环境。大家都知道电脑无纸化办公,应该说互联网是目前最环保的行业。

3.影响社会。互联网在20世纪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现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社会的进步无不被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向前,已经无法抗拒。

4.影响思维。“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再次发展,要用+思维来做事情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聪明做法。“互联网+”使我们的思维也大大迈进,思路更加开阔。未来,“互联网+”会进一步渗透到每一个具体的细分产业,并将给互联网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多的应用场景。

涂明:“互联网+”为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同催化剂一般,可引起传统产业的质变。言而总之,“互联网+”模式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的工业文明,工业3.0就是一个佐证。媒体当然还怀抱互联网这棵大树,这是趋势。这是一个循序而渐进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纸媒从诞生到成熟至少也要十年八载吧。

卢霜:其实对于咱们媒体人来说,最关心的应该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改造媒体行业了,尤其是传统媒体,但若说触网的就是互联网+ 了吗,其实不然,开个媒体微博、微信、开发个APP,若是没有互联网时代的思维,照样依旧是传统媒体,可见“互联网+”精髓不在形式,而在于思维。如何“+” 才是最关键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篇9

【关键词】“互联网+” 新媒体 思维模式 高职院校 共青团 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19-02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次产业革新,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创造财富,也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互联网时代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网络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体验、沟通空间转换、新媒体应用等,更是吸引了广大青年青睐。据统计,在高职院校,有近半数的学生成为手机网民主体,“零接触一代”对传统媒体绝缘的青年群体已经形成。在网络背景下,共青团宣传工作的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宣传工具的选择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影响着当前共青团组织对广大青年的凝聚和作用发挥,而应对这些挑战,紧跟时代特点,适应新型宣传方式的变革,创新共青团宣传工作,是团组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思维的提出

什么是“互联网+”?现在很多人的共识是,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平台上加上一个传统行业,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然后助飞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家装,传统的家装设计公司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人们实现在线完成家装设计样式的敲定,并快速实现所在城市定点家装公司按图纸上门施工,以及省去反复沟通,这是最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

“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更像是一种新型的多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分享,相伴随着这样一些关键词,如用户至上、模式转换、口碑、体验、信息获取方式变革等。在这一思维模式下,伴随着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再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业发展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中,信息通信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并充分发挥出其在数据整合和筛选上的技术优势,最后再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各产业领域之中,从而全面提高社会创新力和生产力。在这整个互联互动的过程中,各种新媒体将产生巨大的信息量,如何理性地进行信息筛选和甄别就成了大学生眼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思维对高职院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提出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共青团宣传队伍及服务对象面临双重挑战。根据对近五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进行分析,近年来国内网民数量日趋增长,大学生网民所占比例偏高,而其中微博、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用户逐年上升。互联网深刻影响着青年的人际互动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聚集方式。作为高职共青团工作的服务对象,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文化水平低,心态不稳定,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互联网+”时代下,他们对新媒体平台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而新媒体媒介的碎片化信息,也成了大学生可以随手发、随手拍、随手转的信息。在这种粗略的阅读习惯和肤浅的学习环境下,共青团宣传队伍如何针对服务对象开展活动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而对于高职院校共青团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便有了队伍成员网络新闻素养的提升需求。因此,在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保持自身队伍的鲜明特点,而且要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开展工作。

(二)角色混淆对青年心理的冲击与挑战。信息网络时代,青年在互联网中的社会互动主要以角色系统为基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的社会伦理规则受到了空前的挑战,青年的心理也面临着冲击,他们在满足和失衡中寻找刺激,耗费大量的精力,他们可以完全抛开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色网络事件中,如充当道德失范的发泄者、扮演通天神力的网游英雄,丧失理性的认知障碍造成了他们对网络和现实中角色界限的混淆。

(三)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宣传阵地工作盲区日渐显现。高职院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阵地,主要是指对团员、青年进行有效的宣传工作而建立起来的机构、组织、设施,如团校、黑板报、广播站、网站、教育基地、图书馆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宣传方式存在工作盲区,如采用校报、黑板报、宣传栏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时,这些媒介虽然具有导向鲜明、直观具象的传统优点,但也因其更新速度慢、形式单一,青年学生获取信息量有限,以致关注度低,互动性差,很难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互联网+”思维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策略

(一)用户至上、服务至上促改革,共青团宣传工作理念要实现“互联网+”思维。鉴于“互联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运用,共青团面对挑战,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突破,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自我变革,弱化自上而下的传统层级化管理理念,在工作理念上实现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创新,抛弃“我要引领”、“我为你服务”的原有工作定位,融入多维空间的对象体验,即围绕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优化宣传工作流程,构建线上线下即时沟通、互助互联的服务体系,推动服务对象的再组织化,从而实现真正的“引领青年”、“服务青年”。

(二)体验为主,构筑网络宣传新阵地,提升高职学生网络素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愈发明显和重要。共青团组织在高校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全面开展思想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级团组织的职责所在。一方面,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网络和教育网络资源,开发新媒体网络宣传阵地,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络平台,开展团工作的项目申报考核系统等;另一方面,团组织要走进学生,贴近生活,积极宣传新媒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媒介环境,与时俱进地主动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新媒体来丰富宣传教育手段,创造学生与新媒体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运用新媒体的操作能力。如今,高职院校团组织运用公众微信号、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对学生开展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题材选取还不够全面,主导思想渗入不够透彻,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转发上级团组织的活动号召,自身发起的话题讨论和信息分析还不够成熟,较多都是有感而发、随笔散记、活动跟踪等。互联网时代,团宣传干部可以通过手机报、发起网络互动话题、开设微信互动平台等方式,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以点带面拉动更多青年参与进来,共同关注,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媒介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从而真正地做到提升网络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信息为王,流量思维带活信息联动方式,开创线上线下工作新局面。高职共青团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在活动设计中,实现信息联动和多媒体嵌入。将各种媒体产品进行灵活组合,借助微新媒体平台为线上推送,以及结合活动现场做线下互动,实现互联互动,即时交流。如在设计以纪念中国人民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爱国主题教育活动时,为避免主题活动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形式刻板单一的先入为主印象,团组织可以在校园各媒体平台生动、鲜明的活动宣传标语,如标题设计为“我和国旗合个影”的爱国主题活动具有一定生动性,不仅体现了参与方式的简洁,又让人充满好奇。而在活动现场融于线上互动环节便可以有效提高参与率,如关注校园官方微信,并对此次活动点赞便可参加与国旗合影活动;将合影照片上传微信朋友圈可以领取纪念日纪念品一份;在微博发言平台参与发言,并答对爱国知识问答题的人将可以进行现场微博抽奖,抽中的参与者可领取纪念章一枚等。这种工作形式的创新,带来的不仅是主导思想的网络影响力推广,更是很好地将活动过程中各信息数据进行立体式铺开,一方面达到了主题活动和思想引领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也通过新媒体凝聚了更多青年参与互动,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其自身发展的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宣传工作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面对新时期带来挑战的同时,机遇同样并存,“互联网+”思维模式为我们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形式、扩宽工作视野带来了启发。从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结合、“互联网+”的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向大学生推送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到组建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等方面,这些都为高职院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提供了可参与和借鉴的思路,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共青团团结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目前市场出现的互联网热潮,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碰撞,这种网络互联互通带动的产业跨界与融合,是未来产业转型的重要特征。

首先,互联网思维是贯穿这一两年的热门词汇,一时间,仿佛说谁没有互

联网思维,谁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也看到雷军和董明珠打赌,马云和王健林打赌,都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经济体发起的“冲击”。但是互联网思维真有这么神?互联网和传统企业就是对立的吗?我们知道,经济活动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的聚合,而互联网改变的是信息流,当然也正在渗透资金流与物流,互联网企业在颠覆一些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而传统经济体其实也在积极地拥抱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嫁接传统与新经济之间的渠道或者说桥梁。

如果深层次地去梳理互联网对经济的聚集、融合与跨界作用,我们会发现,以互联网为核心为纽带,在其产业内部与产业外部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产业内部看,互联网产业链正在进行更广泛的垂直整合,电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设备制造商等加速将自身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打造硬件、软件、应用服务的一体化,抢夺“互联网入口”。在互联网手机、互联网电视领域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13年,互联网高清机顶盒快速发展,市场占比由2012 年的 4.7% 上升到 15.1%

从产业外部看,互联网与零售、金融、教育、医疗等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产业边界日渐模糊。一方面,传统企业积极向互联网迈进,传统商贸企业纷纷向互联网转型,网络零售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加速向传统行业进军,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纷纷推出金融服务或产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娱乐,互联网医疗等行业也持续快速发展。

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经济,传统产业融合更加深化。不仅如此,他们相互之间的融合也在加速。移动互联网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云计算超强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大数据的挖掘,联袂在向生产、生活领域深度渗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手机为例,从1G时代到3G时代,从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到诺基亚,因为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而陨落。

其次,服务业占比快速上升,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开始融合。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了制造业,2014年上半年看,这种趋势仍在加速。而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融合的趋势是服务业制造业化,制造业服务业化。

怎么理解呢?比如服务业出现了产品化,标准化,连锁化的趋势,而这些本来是制造业的标配。像服务业中推出的金融产品,旅游产品,医疗产品等,这样的趋势是市场的选择,同时也得到了高层的认可与推广。以旅游产品为例,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时,强调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用创意设计创新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和内涵,大力开发老年、民俗、养生、医疗旅游等。我的理解里,转型升级的旅游产品,会是融合了现代农业,融合了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民俗体验等现代服务产业,又会引导旅游地产的发展,升级地方生态经济发展。这已经不仅仅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甚至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的产业融合,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