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个人、集体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高级目标;以促进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为基础目标。当然在导学案的实施中要两级目标并重。
而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当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地人生观与价格观。
如何巧妙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如何灵活利用导学案,让课堂体现最高效?今天我Y合一年多的课改经历,撷取英语课堂几个片段就如何设计和利用导学案来增加课堂效率有效性。
第一、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我在设计七下M 6 U1导学案习题时要求学生识记本课的单词、’短语和句型等基础知识,熟练运用问路和指路的句型,在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和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整个设计由词到句,由问句到对话,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扫除了学习障碍,把握了基础。也体现了全员参与原则,让学生在参与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课堂有效性提供了结实的保障。
我在上七上M8 U1时,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因材施“学”:暂差生完成 “补全对话(根据上下文意思选择正确的句子补全对话)”,中等学生完成“句子翻译”,优等生完成“请你模仿本课内容,计划一次你同桌的生日晚会”。这样设计体现了探究性原则;既重视知识技能的拓展迁移,又重视方法和能力的拓展迁移。由词到句,由句到对话,层层推进本堂课的基本句型和频度副词用法,让学生展示模仿课文编对话。让情景化变式训练。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姓。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对话中来,不会的互帮互助,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第二、导学案使课堂大变样
我在上七下M 5 U2阅读课时,我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先给予一定的示范和支架,再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归纳议论文的写作步骤,设计时突显核心知识,突破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导”;同时重视问题的呈现形式,用文章的形式体现 “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我设计了以下导学案【要点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突显核心知识,达到以读促写的学习目标,突破写作这一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文章内容仿写有关超市购物的短文,并将first,second third…,正确的应用于写作中。
Supermarket shopping is not difficult. First,you choose the things on your shopping li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ut supermarket shopping also has some disadvantages. ____________________
Shopping at a supermarket is funny/interesting/… ___________________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在网络购物的基础上讨论超市购物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也就不用怕写句子和文章,因为上面已搭好支架;学生不用怕表达,因为有前面网络购物用语的学习,已经有大量的输入,同时又有整组的同学互帮互助,大家畅所欲言,不用怕出差错,只要能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英语知识,这样的课堂何愁不增效?相对老师“一言堂”的课堂,学生更喜欢课改形式下的课堂,因为在快乐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表达英语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当然,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坚强的人文支持和精神支柱,学生才能在一种愉悦的课堂中自由发展,展示自我。导学案的巧妙设计及合理利用更是高效课堂的呈现表,它的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的功能在课堂中一一展现出来。但是一年来,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在一张导学案中体现英语听说的语用功能,如何引导学生不被框架束缚而说大量的与之有关的英语,希望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学习情态;分层教学;实施意义;实施策略
长期以来,初中教学中采用传统“一刀切”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而且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分层教学法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法。主要是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群体,然后由教师根据不同群体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学生学习目标、内容及方法等。而学习情态下实施分层教学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学习情态与分层教学法概述
1、学习情态。所谓学习请态是指由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动机及方法等所组成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业绩的重要因素,与学生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当学生学习情态越高时,学生学习就进步的越快,相反,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表明学习情态较低。因此,应根据学生学习情态,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也就导致在分层中并不能够将学情作为唯一标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2、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多样化”为核心思想的方法,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将全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将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小组中。分层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该教学方法允许教师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及评估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一致。当前,初中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在此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个性,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方法,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组合。简而言之,分层教学法可归纳为:异步达标、分层施教、保底扩展及各有所得。其教师构建的教学流程模式如下图1所示:
图1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在上图1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并列的,其学习活动的目标、任务及形式都是不同的,为此,教师对此类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时其学习方式也就不相同;然后,接下来的学习中也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汇合为交流、归纳及评价;最后,在经历分、合后,再次经历分,进行不同的练习训练,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教育的目的。
二、初中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的时间已久,这种教学法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同时并没有充分将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往往是教师“自导自演”,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地位。而分层教学法可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学生有更多机会对其进行提问及讨论,并分为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体现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框架,加上这时期的好奇心较强,其求知欲望较为强烈,在课堂中喜欢表现自己。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讨论,同时在小组中竞赛。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及需求,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中,集中注意力,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同时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但每一位学生的模仿能力、认知能力及个性特点都存在一定差异,并不是完全相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并不能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求,不能够真正的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但采用分层教学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开展的教学方式,在此教学模式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了解中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不仅顺应课改潮流,而且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应用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是当前继续解决的任务。下面就从分层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提问、分层指导、分层练习及分层评价几方面来探讨。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与创新
小学数学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树立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服务、奠定数学素养基础的教学理念。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讲解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高。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交流与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形式不断走进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讲解者,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我们要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就要更新教学理念,着眼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尽量给每个孩子同等的展现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热爱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就会在课堂上积极地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孩子们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孩子们置身于乐学的情境中,进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提高孩子们的质疑兴趣,使孩子们的思维更加主动和积极。
二、积极自学,动手实践,体验成功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中心,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让他们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数学课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让孩子们围绕数学课题展开自学、探究与实践,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自主创新性,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孩子们在活动实践中感悟数学,发现数学,形成能力。鼓励孩子们探索自学的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体现孩子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孩子们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有效的自主学习氛围,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创新空间。孩子们能够积极地动脑、动手和动口,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了孩子们积极思考的王国。这不仅能够深化课堂教学,还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创新与自学的乐趣,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把孩子们的学生兴趣推向。教学思维真正做到了开放与发散,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们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有探究新知的“金钥匙”。这样孩子们就有了长期的自学积极性与主动性,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扬长补短,让孩子们在互助中学习
孩子们之间存在差异,这就使孩子们之间数学学习差异表现得更明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有效利用这种差异积极的一面,培养小标兵、小能手,发挥每一个孩子的特长,张扬他们的个性。
1.发挥小助手的传、帮、带功能。
小学数学学科,在课堂练习时如果要兼顾每一个孩子,只靠老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培养孩子们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已经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充当小助手,帮助我们辅导那些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的确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显然,小助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越的辅助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数学小比赛、问题大比拼等方式挖掘小助手和发现小助手的,并着重加以培养,让他们帮助我进行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在座次的安排上,我也做到了强弱结合,互帮互助。由于孩子间易于交流,使得孩子们能在短时间内学得很好。同时,也解放了教师,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探究新问题,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安排,使之更高效。
2.协助学习,互帮互利。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活动小组的形式组织孩子们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教为辅,以自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孩子们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小学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技能课,数学是一个大的概念,细化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它是由一个个小知识点组建而成的,很适于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当然,在合作学习的中,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孩子们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不论在构思上还是应用上,都会表现得大胆积极,这样更有利于探究新知。合作学习还能帮助孩子们缩小差距,对于那些解题思路较低的孩子来说,受益更大。实践证明,孩子间的个体差异并不是坏事,我们要尊重事实,有效利用,从而让他们更亮,更有光。
四、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篇4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思考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让学生通过模拟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堂中大胆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是一种有效方式。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丰富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本人以鲁科版《物理(选修)》第6章第一节“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安培力”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营造平等、宽容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1)演示奥斯特实验。(2)演示实验――会动的灯丝。(想想其中的道理)
分组实验:铝箔“天桥”实验。(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通过这些小实验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相应的物理规律,营造一个平等、宽容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究安培力的热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各自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感受和体验。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提出猜想】
(1)提出问题:我们在刚才实验中都看到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这个安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并猜想。
(2)学生猜想讨论。教师应指导学生的猜想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猜想。
(3)对学生猜想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类。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为合理猜想提供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大胆猜想的热情。当师生沉浸在许多问题的氛围中时,教师应综合筛选归纳,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三、注重结论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验证猜想】
过程: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告知每组学生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定性了解安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明确任务:请各小组设计合理的方案定性验证自己的猜想,明确实验原理,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如何在实验中利用器材,要用什么科学方法来验证每一类猜想?(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学过的力学、电磁学知识,设计方案,培养学生创造性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设计后,教师按组讲解并确定每一类设计方案。
为了探究活动顺利进行,这环节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体现科学家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而且要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并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点拨,最后讨论出的几个方案由学生讨论,指出优劣,共同改进。这样一旦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得到认可将会增强他们探究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必定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注重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合作交流】
探究实验结束后,请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讲述本组的实验方法、实验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法,展示实验并投影记录数据,最后总结结论。其他学生要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习经验并评价这些方法。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并要求全体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讨论交流。
探究式教学注重交流与合作。合作交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让学生把他们在探究中的体会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让全体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苦与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必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探究兴趣和自觉性。在合作交流中要求学生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只要在学生总结上规范其文字的表述,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此,教师要在合作交流中利用各种机会巩固学生对物理方法的认知,让学生领会到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继而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课堂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刻板的模式。教师应深入领会探究教学实质的基础上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式教学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其实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我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将探究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松.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学杰.高中新课程问题探究教学应用策略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1(3).
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当前社会对学生培养的需要。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主题,和新课程改革的总的基调,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如何在小学教育中践行素质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应当引导方向,推广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应给出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改变对学校和人才的评价观念,不再给学校必须应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同时不能放任一切权利,不致于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给学生减负、减课业、给学生权利。社会要从法律上确认学校与家长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解开学校、教师的手脚。提高民族素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社会转变教育观念。
二、小学素质教育应从教学环境开始
教室是最基础的教学环境,也是小学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我们要学会利用好这个场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排排坐的方法,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以便学生能够随时能看到教师和教案。但是,教室有其固有的缺陷和枯燥的性质,教师要想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还应该把教学环境定位在课堂之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界限,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际活动中教学可以增强他们的思维和能力。
三、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学生有了兴趣,在学习数学知识必然会积极性提高,情感上也会肯定和愉快。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和谐课堂环境的创建,让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诱发。教师还可以和学生玩游戏,教学生动手操作一些小事情,给小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探索的情境,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自然会觉得有成就感和积极性。
四、教师要消除学生害怕学习的障碍,让他们在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许多课堂上是教师讲授为主的,小学生是以听课为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扼杀了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力。在他们的理解之中,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老师给出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他们不敢也不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导致了很多小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和疑问时,不敢和老师交流和讨论,只能做言听计从的“好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不断地鼓舞孩子、激励学生,让他们没有心理障碍和恐惧心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竞赛或者游戏,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游戏或者竞赛中解决难题。
五、小学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和朦胧的一个概念,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禁锢,对周围的事物也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好时期。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建立教学联系时都要有意识地对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决定小学生是否能够创新思想的前提。教学目标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小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巧,另一方面要突破教材的限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越多越好,方法越新f越好,疑问越多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可以在完成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即可,而是要让学生会学。学会的目的是能够掌握知识,能够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会学的目的则在于学生主动求知,能够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层次,联系题目中既有基础知识巩固题,也有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题目;二是有新意,练习题要被学生接受,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三是有变化,这样的题目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答案不是轻松就能得到的,他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推理,反复进行检验才能得到答案。
篇6
关键词: 陶行知 信息技术课 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强、富有创造性且具有明显时展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更应当充分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多年,通过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深刻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如何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指导下开展、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内容,以“生活化”为中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其教学内容需要生活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能单一地依照教科书“按部就班”组织教学,应把学生对课堂的感受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信息技术相匹配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信息技术,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信息技术对日常学习的影响。
生活是学生的终生课堂,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进而理解和学习。从学生生活需要入手,让信息技术为生活服务,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可以诱发学生的知识潜能,使学生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合作学习,以“小先生”为中心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在他的《怎样做小先生――小先生指导法》、《普及教育续篇》等专集中,均有大量篇幅论及“小先生制”。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的是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的交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小先生制”,可以有效开发蕴藏在班级差异化里的巨大能量,使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实现向课堂要效率的目标。
由于班级每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小先生”为依托,扩大课堂空间,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作为“小先生”的学生,为了做好对同学的辅导,自身必然加倍努力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而且,学生的“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通过“教”的实践,能不断拓展自身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被辅导的学生,通过“学”的实践,会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同时,由于“小先生”是具有相同地位的同学,他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直接交往,是处于耐心、宽容、和谐的气氛之中的。作为被辅导的学生往往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也能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任务驱动,以“做中学”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在做中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善于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四、练习实践,以“促创新”为中心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陶行知先生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注重实践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我们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学生动手练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多操作性,针对每个问题,都可用不同的操作方法解决。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通过练习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在《创新的教育》中说:“有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实践是一种行动,行动中发生思想,产生新的思维活动,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必须抓住练习实践这个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上机操作的实践中增长才干,产生新的价值。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思想,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我们应该发扬他的教育精神,认真学习和借鉴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708.
[3]谈生活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7.
[4]怎样知道小先生.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659.
篇7
曾经在四川华西都市报看到这样的一条消息——老爸不买手机,准大学生竟赌气自杀”。有人对此的评论为“人文教育的缺失”。
那么何为“人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与智力成果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对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理想的理解和探究。人文精神涵盖了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成型的过程,以及道德品质、文化品质、审美情趣和心理素养的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促进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慈爱之心,使人生更加的丰富、和谐和完美。
而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人文性作为其教学实施的价值取向,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学科不单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成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我们的教师们却往往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这一特点,只注重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应试技能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反而在于其次了。其实,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受教育生涯的基础,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成型的最重要阶段。如果不从这处阶段开始注重对孩子的人文性关怀和培养,去锻炼他们是非价值判断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意志力,那么我们培养出的所谓“人才”,恐怕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别的一无所知,不懂与人交往,不懂关心爱护他人,自负、冷漠,自我中心,游离于群体之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劳动观念,心理脆弱,对挫折和困难的承受力差的亚健康人士了。在此,我将对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做一些粗浅的探讨,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关键是“讲求方法,注重感悟”
1、丰富视听效果,增强教学艺术,提升课堂人文气息。与自然万物生灵一样,人也是适应环境发展和变化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孩子们许多行为习惯,做事方法态度是与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一个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最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愉快轻松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氛围,如凭借儿童熟识的图画,色彩鲜明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充满童趣的语言,采用活动游戏等方式,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和其它知识。
汉字拼音教学历来是枯燥的、单调的,可是,实验课堂上的拼音教学却是别开生面,且看:教师右手举着“w”卡片,左手举着“a”卡片,先分开后合拢,问道:“谁会读?”全班齐读“w-a-wa”;教师说:“小朋友太棒了,现在谁会用wa说话呢?”同学们接二连三地说:“wa-青蛙‘呱呱叫'”,“wa-我们去挖土”,“wa-妹妹哇哇哇地哭”;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不断地鼓励,渲染情境。学生给无意义的音注入了情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就会自主地学习拼音,自主地交流合作,感受到学习拼音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喜悦。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创造愉快和谐的氛围,还可以通过设计“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
教师在黑板上贴着一幅色彩鲜明的小鸟乐园图,每一种鸟标着一个拼音字母,老师说:“我们和小鸟们一起玩游戏。”学生一听欢呼起来。老师又说:“谁想和小鸟玩,谁就要读出小鸟身上的字母。”全班忽地安静下来,一个个瞪大眼睛,盯着黑板上每一个字母嘴里轻轻蠕动,有的还跟同桌嘀咕几声。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或学前班来,游戏是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培养认读能力,调动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则,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个音乐、图像、语言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欲罢不能的学习热情,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
比如老师在上《回声》一文,一开始,老师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欢快活泼的青蛙呱呱回声。学生无拘无束,有的点头微笑,有的打节拍,有的轻轻哼唱,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把学生的思绪带到充满生机的小河里。随着音乐,学生还能根据老师的要求用自己的语文描述看到的画面,及模仿听到的声音。虽然喧闹异常,但学生注意力的中心都围绕着课本中的图和文
2、在提升课堂人文气息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这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方式和策略。
“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拓展精神生命,必须通过感悟。”所以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应该是感悟,而不是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感悟呢?
篇8
关键词:教学语言;音乐课堂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当前,面对音乐教育形势的重大变化,学生对音乐审美体验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巧用教学语言魅力,焕发音乐课堂活力?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
一、审美取向上体现艺术性、情感性
古人云:“凡音者,生似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可见,语言必须是发自说话者的真实感情,才能够成为大家心灵的使者,打动听话的人。课堂中,音乐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音乐教师可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音乐形象“推波助澜”。在音乐课《江南好》教学片段中,执教老师让学生欣赏一组江南风景图片后提问:图片中属于我国什么地方的景色?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用了这样的一段教学语言来总结过渡的:“这是江南古镇的风景图,淡雅清新,纯净秀丽,有着女性般的柔美和委婉。江南,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墨客被江南美景所陶醉,借景抒情,留下了无数美文和诗篇。”接着揭示课题“忆江南”。从现场学生的反馈看,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贴切优美的教学语言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情绪铺垫好以后,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教学游刃有余。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吟诵“忆江南”。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很快走进艺术情境,抑扬顿挫的吟诵富有节律、韵味和乐感。学生在感受体验江南之美景的同时加深了对本课音乐的体验,学生始终处于音乐审美的享受过程之中。
二、具体形式上追求多样性、实效性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音乐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由此可见,研究教学语言的多样性、实效性,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1.启发式语言。“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日常教学中,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启发的实质就是使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启发式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地主动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音乐知识。在欣赏《滇彝民歌》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体验“海蔡腔”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设问:“老师弹奏钢琴曲《水草舞》片段,你能有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这段音乐带给你们的感受吗?”同学们随着音乐有的晃动身体模仿水草的姿态,有的用手模仿水波荡漾的姿态,也有的身体左右摇摆,跟着音乐摇曳身姿。接着教师又问:“刚才同学们都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模仿了水草的姿态,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也有一种乐器可以用来模仿水草摇曳的姿态,你们猜猜是什么?对了,就是我们的嗓子。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彝族独特的唱腔海菜腔的视频。”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和解了“海菜腔”的声腔特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巧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含蓄蕴籍,耐人寻味,发人深思。2.直接式语言。直接式语言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精炼、不啰嗦上,开门见山,几句话进入主题,并马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的精炼需要教师独到的眼光一针见血地分析问题、取舍问题、找到打开问题的突破口。在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的欣赏教学中,执教老师没有采用以往先介绍作曲家与作品创作背景,再听音乐谈感受的传统模式,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直接走进以音乐“这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学生随着舒展激情的旋律,静静地聆听、思考、想象,听完后学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的回答:“是一条宽广的河流”;“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这是一条融入民族精神的不朽之河”……在教学中教师将一些毫无意义和思维坡度的提问统统丢进了垃圾桶,这样直接式的语言简单直接,同时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3.生动性语言。语言和音乐都同属于听觉的艺术,它只对人的听觉产生刺激,长时间的平铺直叙必然会产生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因此,富有生动性的教学语言能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欣赏管乐合奏《祝你快乐》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欣赏乐曲的同时认识管弦乐队的“成员”。为了让学生能分辨出各个乐器的名称,执教老师说:“这乐队看上去是满台的乐器,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也就是四大家族:老木家、老铜家、老弦家、老打家。他们中间有两家是靠‘吹’出名的,有一家是靠‘拉’歌唱的,有一家是靠‘打’才声震四方的。他们家家又分大、中、小件儿……”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吸引了学生,让学生觉得饶有兴趣,轻松的记下了管弦乐队的组成。接着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听辨、感受乐器的不同音色,启发学生根据乐器音色的特点设计乐器家族成员。许多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很快的列出了生动有趣、各不相同的乐器家庭成员,如:长号是“爷爷”、圆号是“爸爸”、小号是“儿子”、长笛是“女儿”等等,为后面的听辨乐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鼓励式语言。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阳光,学生的回答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不仅能逐渐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能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在歌唱教学《捉迷藏》一课在感受二声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提问:“同学们,四季的变化真的像捉迷藏一样,现在我把四季藏在歌曲里,请你们仔细聆听,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猜一猜它们躲到哪里了?”教师在范唱中加入衬词,让学生聆听后回答加入的衬词以及衬词的位置。接着,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形式也加上恰当的衬词。学生甲:春天藏在花丛中,后面加入了“哈哈”。这时教师恰当评价:“你的创意仿佛让我们看到小朋友在明媚的春天甜美的唱歌。”教师这亲切的教学语言,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不仅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而且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接着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创造,课堂气氛热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用真诚和蔼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友好、认同的亲切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13知欲望。
三、师生关系上力求互动性、参与性
语言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方式,教学语言互动的核心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坦诚相见、相互关照、相互包容。在单向传播的课堂中,有些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的是“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的吸收信息。课堂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这种语言交流不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且还应该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展开,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在参与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兴趣,在参与中体会到参与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音乐学习追求。比如,在学习了一首歌曲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歌曲的感觉,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在学习了歌曲《保护小羊》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道理?学生都知道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手帮助,还有说不要在危险的地方……在学习歌曲《数蛤蟆》之后,教师和学生用音乐的旋律一问一答:两只蛤蟆几张嘴?几个眼睛几条腿?那么,三只、四只呢?还有在欣赏《春天悄悄来临》时,教师就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春天里会发生的故事,比如柳树发芽、冰雪融化等,它们会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么样来临又是怎样离去的呢?有的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他们的故事几乎都能打动感染其他的同学。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优美、有效的教学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效果。在教学中如何巧用教学语言魅力焕发音乐课堂活力,努力使音乐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教学,还有待我们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作者:李可 单位: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49.
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验教学;药理学;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63-02
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对大学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于新兴的互联网手段和方法兴趣浓厚。时代的变迁使实验教学面临严峻的问题:一方面仪器设备、试验方法不断更新,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工具兴起,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一方面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本科生实验教学水平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命题。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由美国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创建[1]。徐妲等提出了化学实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2]。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和前人在实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我校就翻转课堂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翻转课堂,是指教育者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利用教学视频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允许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确保课前深入学习真正发生;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确保课堂上能够真正引发观点的相互碰撞,使问题引向更深层次。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需要安排面对面的互动时间,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发生的学习活动。翻转课堂模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成“学―教”模式:过去的“课堂讲课”通过授课视频由学生在课外完成;释放出的课堂时间则被用来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交流和答疑等活动,也就是过去的“家庭作业”在课堂上完成,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3]。其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教学视频的制作与、学生自我安排的个别化学习、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学习三个环节。
翻转课堂模式下,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暂停视频进行思考,或者反复观看视频进行揣摩。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翻转课堂学习平台(QQ群、微信群等)上提出,由教师随时提供解答或同学们共同讨论。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自由度,充分体现了数字时代个性化教育特色。课堂则以讨论为主,鼓励学生为主体主动提问和积极参与,教师旁敲侧击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药理学实验教学尝试
(一)选择适合翻转课堂模式的内容
药理学实验从类型上包括演示实验、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对于作为药理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的演示性实验,需要教师亲自辅导,做到扎实地掌握入门技能,规范进行操作,这一部分实验不适合进行翻转教学。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练掌握了药理学实验的实验技能后,对于验证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采用翻转教学模式。
(二)随机对学生进行分组
将验证实验和综合实验项目题目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根据实验项目数量让学生自由组合并推举组长,由组长抓阄决定本组实验题目。
(三)课前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
课前将教案、讲义等学习资料和网络上的教学视频等学习途径告知同学,所有同学自己安排时间学习,学习氛围轻松,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
对于负责本实验项目的小组同学,则需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演示教学,扮演“教师”角色。这就要求他们在学懂实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实验设计的深层逻辑关系,并与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点相结合,做好向全班同学演示和讲解的准备。这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记忆,也需要学生掌握讲解过程中碰到所有与知识点有关的细节问题。小组成员在熟练掌握本实验的知识点和技能基础上,有效的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长处,比如表达能力好的同学负责讲解,字迹优美的同学负责板书,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演示,而思维敏捷的同学负责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对于这种实验项目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师需要先跟小组同学在正式全班实验之前模拟课堂教学,来发现其中的问题以及解答小组同学的疑问,并将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设置成问题,进行针对性提问,通常需要2-3次这样的模拟课堂来完善。
这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自主探究、寻求帮助,学生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并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教师的角色从自上而下的“授业”转变为辅助的“解惑”,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四)课堂教学和生―生交流
小组同学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完成实验教学的讲解和演示,然后是半小时的生―生交流时间,全体同学向实验项目负责小组同学进行自由提问,并以加分的方式鼓励同学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深度和知识点的相关性给予1-3分的实验考评加分。对于小组同学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并对本组教学的同学的实验准备和教学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然后同学们按照自然分组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留出10-20分钟,针对操作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五)教学效果
实验课程结束后,请同学们以不记名方式对本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最关键是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锻炼了他们组织协作精神和系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思考深层次的知识,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很有帮助,并希望继续这种教学模式。从期末的药理学笔试考试中,对于涉及到实验的知识点题目,他们要比往届同学理解回答得更透彻。从毕业设计看,这一届同学对于药理学实验的操作和设计要熟练一些。
三、思考与展望
在第一次的尝试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不管是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角度上,还是展现的形式上,使用的道具都让人眼前一亮。这种以教学视频为指导,辅助网络平台教学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翻转教学的内容选择
翻转课堂学习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这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很有局限的,对于知识点单一的课程单元可以完成,对于复杂的课程困难很大。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翻转教学,笔者认为对于知识点相对可以独立的实验课程、一些新兴学科的不成体系的选修课程可以进行翻转,而对于专业性强,课堂教学知识点密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则不适合进行翻转。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自己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或者选取网上的开放资源,要求教师对于网络的基本操作比较娴熟。在学生的课前学习中,教师需要构建QQ群或微信群,将授课班级学生全部拉入,并能在这个平台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化素养。
(三)需要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
教师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任务更重,重点在于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如果一个教师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小班教学是翻转教学模式的一个制度保障。另外,教师精力的投入也比传统教学要多很多。如何在工作量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劳动付出也应引起重视。
翻转课堂中的微课程载体,其录制水平决定微课程的效果。微课程的时间长短、视觉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前期的拍摄、后期字幕的添加和编辑等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技术支持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学习评价平台的创建也很重要,例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测,需要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建立通畅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重要保障。随着制度和技术的支持以及教师自身信息化能力的跟进,顺畅地在适当的课程中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期望能不断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2]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7-112.
[3]王弱.翻转课堂实证研究的总结与评价[J].郑州师范教育,2014,3(2):9-11.
Attempt and Thinking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the Pharmac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YANG Jing-ya,WU Wen-hui,ZHANG Chao-yan,LIU Ke-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篇10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突出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校连年扩招,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普高热”,而职业学校则出现生源质量下降,招生数量滑坡的现象;另外独生子女家长有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抱着“上职业学校学不到东西”的偏见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鄙薄职业教育思想,如此种种不良因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精英”教学的失败者,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课堂上他们不想“吃”也“吃”不进,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职业教育一线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从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一个方向是联系就业岗位对语文知识需求进行教学,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人的就业为出发点,实现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统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技工院校学生都有一种普遍的想法,认为读技校就是学专业知识的,对文化课没有需求感,上课随心情听课,爱听多少算多少,学不好也没关系,关键是要学好专业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寻找教学的切入口,联系生活、联系专业、联系就业岗位,学生从中看到了语文课的作用,就有了学的欲望与要求,这是语文教学在学生心里能占一席之地的价值所在。
(三)技工院校毕业生社会生存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后很多在生产一线工作,他们承担最重要但又最苦最累的一部分工作,现在新生代的一批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压力承受能力低,部分毕业生在社会中交际表达能力也十分欠缺,而且,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也日渐升高,作为技工院校,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强化学习,也要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语文等基础课,提高学生表达、沟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别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树立正确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富士康连环自杀事件已给我们技工类教育一些警示,我们的教育不可缺少职业精神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
新版劳动版的中职语文教材提出要“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按照“学会励志、重构信念,学会做事、认知职业,学会做人、感受社会,学会生活、立业发展,学会珍惜、天人合一,学会认知、理性思维,学会继承、滋养心灵”七个主题把课本划分为七个单元,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探究,培养正确的职业思维方法,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共处。
新版教材以职业精神为核心,涉及到了学生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的精神元素。通过语文教学循序渐进地给学生输入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以就业为导向,同时又不忽略精神内质的教育引导,从而使语文课“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其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营建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
三、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
教学导向是好的,教材理念也是好的,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职业精神教育呢?
(一)从教学内容上入手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新版劳动版教材体例充分体现了职业精神教育的理念。如今,许多重点高级中学会把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列为语文教学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对技工院校而言,语文环境建设上,就不妨入“想”随“俗”:与学生同唱流行歌,共读“青春文”,参与辩论赛,课外大聊天,指导职场舞文弄墨大比拼……
语文教材改革要增加人文性和可操作性,多点人文关怀。当今我国国民普遍较为缺乏坚定的信仰,较为统一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强烈的物质追求早已成为多数人终极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于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浮躁之气、浮华之风,这一切,究其根本是人文的缺失。语文课在这一领域是大有可为的,也只有语文课最有条件能够“润物细无声”,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其形成美好自立的品格,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康快乐的心理,高远坚定的志向,再也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舍精神而求物质。
语文教育是浸润着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思想与思想的共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文明、健康向上品质的发展,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从而感悟语文带给他们那一份不可缺失的博爱、尊重、美丽和精彩。
(二)通过各种形式对语文进行多元化学习,在学生“乐学”中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对于中职生而言,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创作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辩论比赛,专题讨论,模拟招聘等一系列为学生喜爱的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由于技工院校学习任务相对普通高中要轻松,校园文化生活较普高更为丰富,多姿多彩的中职校园文化生活给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演讲、辩论、朗诵、专题讨论、招聘、社团活动、校企合作、联谊活动等无不体现学用语文的特征,这就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习后,需要有相应的文秘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流利的普通话、良好的口语才能,恰当的交际技巧及应变能力等等,事实上,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更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
应试教育常常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低。未曾说话先脸红,“口将言而嗫嚅”,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讲话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不善于表达。如果在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中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强化训练,那么必将给他们的毕业求职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
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重视对学生这方面习惯、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较有效、易操作的一种方法是课前5—10分钟的演讲。每堂课可安排2—3名同学(按学号顺序)上台演讲,同学评议。主题要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如第一轮可以自我介绍为主,第二轮可就某一事物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说明,第三轮可讲述所见所闻所感,第四轮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此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对话法、论辩法、口头作文法等等。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说什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怎么说”,从而逐步提高他们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学习,主要指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无论学习和生活,都将受益匪浅。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现在的中职学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语文基本不过关”,“语文大多不喜欢”,已是不争的事实,更谈不上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了。面对这种现状,如果语文老师不闻不问,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学习意志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善用工具、广泛阅读、强化朗读、预习复习、经常练笔、重视表达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积极把生活引入课堂,与职业技能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我们需要交流、沟通,表情达意离不开语言文字。叶圣陶说过:“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教育只有与生活联系,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可供挖掘,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语文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
过年时,手机贺年短信满天飞,短信的内容有的机智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感情真挚,让人感动不已;有的语言精妙,让人赞叹不已;还有的构思奇特,让人拍案叫绝。短信综合了各种表达技巧,将汉语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学习与品味语言的绝好素材。不少学生已有手机,他们的家人几乎都有手机,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短信,展示欣赏,创作短信评出最受欢迎的短信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品味了语言,而且还运用了语言的技巧。
在学雷锋活动中,可以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学写弘扬雷锋精神的倡议书,并收集整理宣传资料;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资料进行设计排版,以电脑小报的形式张贴在校园。教师节时,可以组织“写给老师的一句话”活动,让文秘班学生写海报,让财会班的学生统计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投票,再让电子商务班学生负责优秀作品的展示设计。
还有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也在活动中感受情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
学生的不合规范的请假条,学生向广播站投的广播稿,邀请老师参加主题班会的邀请书等等,我们都可不失时机地进行应用文的教学。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兴致所至,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语文课堂中,我们还可参与时事话题的讨论,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如模仿电视节目的《实话实说》、《今日话题》组织“学生日常话题”,如“学生带手机上学利弊谈”、“如何看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计算机时代练一手好字是否有必要”、“我最想为父母(老师、学校)做的一件事”等,也要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话题,如“我看我的职业”、“如何跟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财会人员需要哪些素质”、“假如就业学非所用”等等,依话题举行讨论会、辩论会、演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收集信息,学会交流,学会表达。我们教育者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内心感受,继而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相得益彰。
总之,让学生真正懂得语文的普遍存在价值,真正喜爱语文,喜爱他们的语文老师,从而喜爱语文课。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构建学生的职业精神,无论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还是职业心态培养,都是我们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今,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切实抓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努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语文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紧建设技工院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