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核心能力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核心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
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国已有很多院校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学思路,专业建设规模逐步扩大。随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地不断推进,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高校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既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又培养学生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有的高校注重培养定向型人才,把小学教育专业按照不同学科划分为不同方向:语文方向、数学方向、英语方向等,例如首都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七个方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九个方向,基本涵盖了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内蒙古师大青年政治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语文和英语两个方向。同样是小学教育专业,但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微差别,各个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大多数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基本符合社会、时代和教育规律,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查,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的指针,科学合理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就目前来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风向标。培养目标的调整势必会影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但很多院校制定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时,或摸着石头过河,或随波逐流。摸着石头过河的院校往往在借鉴其他院校的基础上,试图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道路。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师资、硬件、软件、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预设好的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前者相比,似乎“随波逐流”现象更普遍,从长远发展来看,问题也更严重。很多院校总是什么专业热就争先恐后地开设什么专业,不能结合区域特色、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的人才大同小异。当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时,而在这之前已经实行此方案的学校培养的人才早在这之前已经步入社会。等到自己毕业时会发现供大于求,难于就业。
(二)专业知识系统性不强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型专业,专业知识大多是跨学科性质的。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门课程对教学内容的界定不清,没有很好地厘清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界点和衔接点,造成教学时避重就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多讲,不感兴趣的就少讲。老师擅长的就多讲,不擅长的就少讲。钟启泉曾说过:“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最缺乏的,不是人才,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1]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部门不能科学的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构建起专业核心知识的框架,更谈不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程式化严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随着教学媒介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不断翻新,教师们愿意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而不是钻研教学内容,于是教学方法被架空,教师不精通教学内容,却很重视课型翻新,使承载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浮空洞,更谈不上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问题。
三、相应对策
(一)准确定位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从实际出发,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育应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才更容易凸显专业优势,培养出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小云曾说过,目前国内大中城市需要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教师资源,因此人才培养计划的定位应是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人才。同时,从专业知识的钻、精、深来看,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方向,注重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培养目标更符合社会需求,应多和小学一线教师沟通,把他们请进来,多听听他们的心声,把他们的建议融入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这样的培养目标才会更符合实际需求,更接地气。
(二)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在回忆某一具体事物时,通常要回忆起它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编码系统,然后重新形成这一具体事物的详细细节。知识的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事例;负迁移则是把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物。因此,在研究学习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系统了解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2]所以,在制定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站在学生学习的维度,充分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老师备课时,建议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探讨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设计合理的学习策略。制作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既应确定好授课范围,又应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设置的课程如同专业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实现教学目的,各个子系统不仅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还应产生协同效应,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各门课程协同作用,才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回归教学的核心
“虽然说今天高等教育的形式迥异于20年前,但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变,也不会变。大学教育仍是属于素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无论我们的课程体系怎样变化,他核心的部分不会变,及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的核心课程体系必须保持”。[3]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按照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预设核心教学课程,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准确安排学科顺序。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在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小学学科教学能力。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应该是专业基础课,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学科的不同方向设置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使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互配合、有序训练,逐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小学教育教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千万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实上,不仅不能忽视,重视的分量不够实则也是一种失职。而教学方式是完成教学过程的手段或媒介,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会影响教学效果,但不会从根本上颠覆教学过程,建立在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基于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对话教育 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篇2
关键词:有效整合;中职语文;职业核心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核心能力是我国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十分重要,它能够充分地反映出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高低,所以中职院校的学生也必须具备较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现代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于就业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革,如今很多工作就业要求严格,需要应聘者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处事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将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整合,才能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动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暴露的缺点,教学目标不明确和课程标准不统一,更无法有效的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时,许多教师都觉得无从下手,语文教材的特点是针对性差,没有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规定,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由于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不受高考的约束,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方式,如今我国多数中职院校还采取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在考核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差,都以试卷的分数做依据,没有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人们不能不承认把职业学校语文与相应的结合,是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中职语文课程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缩影,这与中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并不适应。在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 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要考虑学生从事事业的真正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关系
中职语文与专业文化课程结合,为专业提供服务,在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所偏重,在实际方面仍无作为。所以在针对专业设置的篇目不能采取传统手段方式教学,要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制定属于中职语文自身的职业之路。语文作为重要的沟通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职语文的教学工作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试卷及考试分数不能全面的反映出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较差的情况,原本对语文学习就没有兴趣,外加枯燥的课堂学习,学生更加不愿意学习语文内容。由于工具属性的存在,语文教学的部分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存在一定的同质关系。当代职业核心能力成为就业者的基本能力,以此为目标对中职语文改革教育方式和内容。
三、中职语文教学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整合策略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多数学习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些中职院校中,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理念,才能培养出具备更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随着我国的经济体质不断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的改善和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更好的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完善传统的教学体系理念
中职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强调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主,如今许多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并未做到这一理念,中职语文教学体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体系一样,没有突出学习技能的重要性。教师在中职院校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提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结合学生未来实际从事的职业需求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进行课外实践训练,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培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
中职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拥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拥有过硬专业技术的人才,随着社会背景的改变,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形的人才。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尽可能在核心内容和要点融入一些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
4.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多数语文基础不好,学习的积极性差,导致学习语文的兴趣差,无法提升语言听说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出发,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普及普通话的运用,教师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用普通化和别人沟通、交流。平时更要注重自身的素养,不要在别人讲话时打断对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课堂上,更应该做到专注听讲,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出,有效的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要求更是日益增加,中职教育在为社会培养人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职业核心能力的发现使事业教育有了更理性的人才培养分层,中职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摆脱表面教育的困境,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J].职业,2016,(05):120-121.
[2]陈彬姿.在中职幼师语文教学中介入“说唱弹跳画”的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王晨.语文教学对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与教学对策[D].鲁东大学,2013.
[4]秦文珍.丰富教学内容融入多彩活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改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2009,(05):10-12+15.
篇3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能力;引入创新
1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
2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4在教学中引入创新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 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能力;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13.9]
就现在小学体育教师的状况来讲,有相当一部分从前根本没从事过体育,都是“半路出家”,对体育的了解也不够,在他们的眼里体育就是让孩子们上课跑跑步,然后就是自由活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获取基本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一、以赏识教育为主,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
创新成果是学生创新意识、能力与实践的体现。就小学体育而言,学生的创新成果可以是一个活动项目的改进建议,也可以是对自然和社会的一个新观点。对待学生的创新成果,要以鼓励为主,进行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进取心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对待,经常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与喜悦,以增强学生进行创新的信心,让学生创新的火苗越燃越旺[1]。这对于学生自身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学生更是一种激励,可以促进其他同学以此学生为榜样,大胆进行猜想,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运用鼓励性语言来表扬鼓励学生,尤其对于表现落后的学生更注重加强鼓励,消除学生因失败而产生的自卑感与畏惧感,哪怕是他们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以保护,对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势头更是大大加以赞赏。这样可以帮助全体学生树立学好体育,大胆进行创新的信心与勇气。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具有较强的模仿力,而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思维的源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启发、诱导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在水平二(四年级)教学投掷实心球出手动作的身体姿势时,启发学生此时的身体犹如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我们还可以用一根尺板来比作身体,在尺板的一头放一小黄豆,将尺板弯成“满弓”,然后快速放开,这时小黄豆在弹力的作用下快速飞了出去,而在没有弯弓的情况下,小黄豆就飞的不够远。学生从中悟出了投掷实心球出手动作时身体姿势的要点,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乐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力。
三、依托体育教学优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释放出来[2]。”记得田径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够显现锻炼效果,由于在当今教育趋利大思潮的影响下,高校教育陷入急于追求知名度、提高学校综合排名的冒进怪圈中,文理生的体育课程课时较10年前被大大压缩,有的学校甚至不足36学时每学年,教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国家体质测试所要求的内容,又要兼顾平时的教课内容,因此很难安排出较好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形式,只有寻求其他补充途径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锻炼兴趣。因此,田径运动训练的开展不能仅靠课堂教学较短的时间,必须要有相应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从而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和运动量。但是,通过调查不难发现,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机制普遍缺乏,对于这一项耗时、耗资、耗力但成果比较不明显的活动,高校管理层并没有投入较多热情,有的学校甚至连开展的意愿都没有[3]。
能够积极主动建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机制的学校少之又少,更不用提辅导教师以及资金的投入,学生多处于自发锻炼状态,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和健身知识,在缺乏田径教师的专业指导与直接带动下,高校学生更缺乏参与田径运动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缺乏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较大多数学生参与,而其他运动项目却可以联合学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力量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学生练习基础,久而久之,田径运动更失掉了学生基础,面临着更为尴尬的局面。
四、统一结合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辩证统一
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喜欢体育课。沉重的学习负担和紧张压抑的竞争气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而且长时间久坐于教室,学生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学生失去了原有的朝气和活力。他们渴望在体育课上真正放松,提高自己在体育方面的技能。
所以,教师要在课程安排上选择侧重于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让他们享受快乐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锻炼。体育教学要全面体现德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达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道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研究性阅读 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阅读活动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处理、创造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展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某些不足,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阅读呢?笔者认为,其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1.确立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2.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称象》一课时,开始先出示大象图,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为提出称象问题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象到底有多重了这么大的象该怎样称?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出了怎样的称象的办法?两种办法哪一种好?为什么?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称象的办法?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称象?前面的几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人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教学要逐渐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阶段。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标志
3.收集处理信息
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也就是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既包括已学习过的课文,又要注意向课外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指导探究的途径,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研读。阅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要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等。教师的这些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进一步收集信息的大方向,通过宽泛收集信息与初步的加工,帮助各学习小组明确进一步的学习视角与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源自于学生的特定兴趣与感受。
4.归纳整理,阅读理解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境,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人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例如,在《马背上的小》一文阅读教学后,我们开展以"二万五千里"为方向的拓展阅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有的依据二万五千里的起因、发展和结束这一时间线索进行整理,也有的从人物、事物、自然地貌等角度进行归类。师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看法:就社会事件的资料进行整理,至少可以依据以上两个线索进行归类。通过归类,学生学会了从图片、数据等具体资料中对《马背上的小》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意义加以印证
5.交流评价,深化认识
篇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method, the language also have more requirements and progress on the teach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t more pays attention to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In this articl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was discussed.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Key words: language;teaching;innovation;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26-02
――――――――――――
作者简介:刘术甲(1976-),男,浙江义乌人,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
0 引言
中国是个有文化历史、文化沉淀的国家,从私塾到学校、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到今天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学习灵活运用,中国的教育也在接受着尝试、改革、发展的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们热爱学习、好好学习、教育部门也一直在出台政策来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首先来了解关于培养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 培养创新能力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打破旧的传统教学的模式,敢于想并付诸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不断革新和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当学生能越来越有创新思维时,实际也是思维越来越活跃,学习越来越积极,越来越专注,这样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也能更大程度的提升学习效果。
2 语文教学的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2.1 改变课程内容 相信在过去的传统教育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语文课程关于文言文、唐诗宋词和现代文的接受程度上,更容易接受现代文,因为本身我们身在一个每天都在使用现代文、口语化的时代,是这样的一个语言文化环境。职校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和唐诗宋词时,虽然也像古人一样可以朗读可以背诵可以摇头晃脑,但都基本处于机械式的。若在职校语文学习内容上能做简化,更接近我们时代的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注重培养兴趣 语文知识的课本内容是经过几十年的修订修改而一直流传下来的,而职校课本本身的知识是越来越精炼,但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职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却加大了约束性,所有的学习是完全按照课本,没有给与学生思维发挥的空间,提倡老师与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说真话表达自己的意愿,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3 转变学习方法 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职校学习已经偏向于专业课程。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因为强记和背诵,机械化的学习现象比较严重,每天清晨的早读,多半是为语文课程准备的,背诵课文也是每天作业布置的常见事,而考试中,语文测试通常答案是标准唯一的,而如果能通过一些新的学习方法的运营转变他们的学习模式,学生本身也会有新鲜感更容易接受。
3 职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 职校老师应该多给与学生鼓励教育 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与教师之因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存在隔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受到的信息是老师是严厉的,犯错就会受到批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大都是小心翼翼的,特别是职校学生,他们的年纪是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的,很难与老师沟通,只有改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鼓励其敢于表达真实想法,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少批评而是有方法的柔性教育,多鼓励。
3.2 职校教师在课堂内容中引导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职校教学的课程安排比较轻松,如果老师经常使用一些创新的方法来教学,就可以从侧面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教、授,学生听、学,单一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觉得枯燥而越来越缺乏兴趣。语文课程也可以尝试新的模式,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学习就可以借助一知名歌手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进行学习,音乐融入文章,也可以更好的改变课堂氛围。
3.3 把教学内容情境化、生动化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使学生渐入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情境化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4 在课堂内加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一些课堂小游戏,例如:老师在讲台上给出一些提示要点,是一直不断的给出,让大家来猜作者或者学习过的文章,以积分形式给与奖励,实际上这样也是再次让学生温故学习过程中对于作者情况和文章要点的掌握,能好很提高学生积极性。
3.5 “今天我是主讲老师” 在每天的语文课的前十分钟,安排这样一个特别的环节,让学生来换角色体会站在讲台上来上课,不提前固定人选,课堂上由老师临时确定,可以教学的内容当然是课本内的,可以是课文中的诗、词,也可以是个别生字生词,教学方法模式不限,这样既可以让同学提前预习,也可以让学生发会自己的思维来创新课堂的教学行为,算是集思广益的搜罗新的教学方法,也能给学生们一个非常好的锻炼胆量和口头表达的机会。
3.6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表达 只有多用鼓励和表扬的正面引导法,才能让学生觉得是受到尊重的,才愿意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故意在教学过程中,在板书上出现一些错误,看是否有学生提出质疑,这样既可以考验到学生是否跟上老师的教学步伐,同时也可以看看他们的细心程度和对学习的严谨性,老师在事后可以做出解释是有意安排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在下课前老师也可以特别提出来,让学生来找出错误,不然会在教学上做出错误的引导。
3.7 建立奖励机制 为了加大学生对于学习上的创新能力,职校的领导可以每年在期末的时候设置“创新能手”这一奖励,由同学们自己提名选出,表彰了积极分子也激励了其他同学,越来越多的活跃学生积极创新。
当然不断的给职校学生创造好的创新机会是老师所提供的,激励和奖励是一种手段。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不能过于自由,否则会适得其反。
4 在职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避免以下问题的出现
4.1 过分强调创新,忽视基础 课堂上过于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不重视,教师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4.2 不能过分倡导创新,缺少课堂主题 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给与他们创新和鼓励他们的积极的活跃思维,本来职校学习的学生的课堂约束力不强,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整堂课学生跑野马,却弄不明白课堂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5 结束语
在职校的整个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创新能力上,应以课本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创新学习。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多鼓励多尝试,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除了做好鼓励教育、正确引导外,还应该给与适当的监督和把关,这样才能真正的运用好创新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春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02).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
一、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发创新思维兴趣
思维是创新的载体,引发思维兴趣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是从求异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受时空和生活阅历的制约,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往往给他们的思维造成障碍而影响其思维兴趣。因此逼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宝贵资源,教师从多媒体课件中选取合适的、教学需要的动画、文字等资料,利用色、光、形、声的配合,使微观世界可见、历史风云重现、未能亲历的事情如临其境,形成主体的、全方位的刺激,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的方向。在教学中,巧用配乐画面创设情境、逼真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多种思维的感性材料,能帮助他们充分感知所描述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像,丰富其感性认识,以顺利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段的教学。在让学生自读后演示课件。伴随忧郁、低沉的大提琴乐曲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进入一个冰天雪地、人情淡薄、凄苦难忍的境界。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表演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表演能力得以发挥的空间
体验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学生去亲身经历、模仿某种情景或课文中某个片段,让他们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影视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学习活动。有些课文中的片段具有表演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投影、录音等多才多艺媒体手段,烘托背景环境、创设适宜的氛围,能使参与表演的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尽快进入角色、进入思维活动的训练中。这种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可以让几个学生演不同角色,通过表演让学生领略其中的道理。
三、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全文探究,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理清课文的脉络,掌握重点,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精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采用独立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理解每个自然数段,分析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分组讨论,最后运用多媒体软件,通过"人-人、人-机"交流,通过交互的方式学习,使学生主动地接受信息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能体现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还要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从"知、情"出发,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渗透人格、意志品质的教育。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发挥其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堂成功的电教课会展示高超的教学艺术,电教手段的运用应恰到好处,画龙点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积极的探索精神,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切忌使电教手段的实施,影响了教学环节的衔接,破坏了教学情趣。因此,教师要恰到好处的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口语交际 能力 提高 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由于生活、工作需要,人们才进行口语交流,口语也就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那么何谓口语交际呢?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我们坚持口语交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校走进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更为生动、广阔的生活课堂中,边体验边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指导并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敢于说、乐于说、善于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从低年级抓起,从学生刚入学开始抓起。我们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口语交际训练中。如教学《老师来我家》这课,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逼真的交际情境,特意摆放道具实物如桌椅、新鲜水果、热水瓶、一次性茶杯等。再加上教师事先的精心设计和表演,让孩子更想说了,说的面也广了。学生通过师生的表演,真实感受到了接待老师的全过程。观看时,学生随老师和同学表演的进展,情绪变得十分激动,积极性非常高。不仅如此,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实物展现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操作实物,演示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观察,更急于表达,交际训练自然进行。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创造性练习,取得了特别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插图,引导学生说的内容
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可利用图画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联系图画提供的人、物、境,根据画面展示事情发展进程的瞬间来推理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构造说话的脉络。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所以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是展开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教学《这样做不好》这课时,我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一位阿姨和小朋友的表情、动作,想想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同学们看着生动的画面,纷纷举手说:小朋友看见阿姨洗菜时那么浪费水,便挥着手告诉阿姨应该节约用水!另一个同学补充说:阿姨听了小朋友的话,惊讶地张着嘴巴,红着脸低下了头。你看,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看得多认真,学生还会用“挥、张、红着、低下”……看得多仔细,说得多准确呀!这样,学生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看和想结合,再现图中情境,完美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说的层面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丰富多彩,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演示情境。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有生动精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形象逼真的情境,从而能产生情感共鸣,激发表达的欲望。如在队会《交通标志的作用》的教学中,因为在农村中很少出现交通标志和交通常识,出现农村小学生交通意外的也不少,所以在观看之前提出了观看要求,使学生明白自己观看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城市的马路上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学生都没有见过,想让学生说出交通标志的作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让每个学生个个畅所欲言,那么口语交际能力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四、联系实践,提升学生说的能力
篇9
一、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两个方面。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维吾尔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在教《阿凡提的故事》一课时,我们可以问一问学生,阿凡提到底是什么样的任务?他是靠什么战胜巴依的?仔细分析,学生可以看到阿凡提既有智慧的一面,也有无赖的一面。课文中只歌颂了阿凡提智慧的一面,而忽略了对阿凡提无赖的一面倒分析。阿凡提无赖的一面不是应该忽略的,而应该是我们鞭策的,批评的。如果我们只歌颂阿凡提智慧的一面,而会略他无赖的一面,无形中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学习阿凡提无赖的一面的隐患,自然会影响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避开唯一正确的答案,才可以在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可以是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首先,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其次,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后,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知道自己是错了,小鸟说的是对的。”有的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们要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赞扬,并建议他们把刚才想的写成一段话念给大家听,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新个性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众多人格特性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独立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问的处理办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它接下去会怎样做呢?每个学生至少要替乌鸦想出两种做法。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的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让学生发现问题,如“狐狸能骗走乌鸦嘴里的肉,是不是说明狐狸很聪明呢?这样的问题自然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实物、板书、幻灯、挂图、放录像、电脑等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在看中观察力也得到了增强。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在一个杯子里装了小半杯水,把盛了水的杯子放在讲桌上,让一个个子不高的学生把手伸进杯子试一试,够不到水,老师让他们把桌上的小石子放进杯里一些,水位升高了,这个同学再把手伸进杯子,水没过了他的手指。通过这一演示,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了乌鸦是多么聪明,同时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篇10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局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相联系
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七大会议、申奥活动、国际局势;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报纸、电视、广播,了解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学生搜集到了以下资料:2000年9月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受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塌,死伤无数;阿富汗战争让无数的妇女、儿童无家可归;车臣绑架人质案;让300多名人质死于非命;至今伊拉克人民还生活在苦难中。这样,学生就对“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如《卡罗纳》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受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的理解他,热情的安慰他,默默的关爱他。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争吵》、《为父着想》、《纯真的孝行》等经典名篇。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还有的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视剧《静静的爱敏河》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
- 上一篇:节约粮食的方式
- 下一篇: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